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范本10份

首页 / 教案 / |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1

  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相遇”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板书:两人

  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

  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3.出示例题

  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

  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

  板书:相遇时间

  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

  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

  1.看图填空。ppt

  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个(65+70)米,A、B两地相距()米。

  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方米?

  4.

  列式是()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题

  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其次,通过变式练*,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3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安!

  李经理:好,一路*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其次,通过变式练*,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5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学生,每人回答一题)

  1.一辆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4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40×4=240(千米)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答:4小时能行160千米。

  2.一辆小轿车4小时行240千米,每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240÷4=60(千米)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答:每小时能行60千米。

  3.小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走180千米要多少小时?

  180÷60=3(小时)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答:行180千米要3小时。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了解到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研究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接着在黑板出示课题《相遇》)

  二、模拟表演,探索新知

  (一)模拟表演

  1、课件播放相遇视频,同一张幻灯片出示模仿表演要求:①表演的同学要认真;②观看的同学边看边思考,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找两组同学,每组两人参加游戏

  第一组走直线,第二组走曲线

  (师:刚才模仿的同学真有表演天赋)

  3、(师:游戏中,两个同学经历的过程就叫相遇。)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

  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示板书)

  师:像这样有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有关这样的问题叫“相遇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了类似相遇的问题

  三、出示例题,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1)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2)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全班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张叔叔和王阿姨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

  生: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

  师:再次强调相遇四要素:两个移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的慢,小轿车行使的快,所以小轿车行驶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

  ①教师演示线段图后,提问:你能用等式表示各部分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50千米-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小轿车所行路程=面包车所行路程

  教师分析等量关系式

  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面包车的速度×相遇时间+小轿车的速度×相遇时间=50千米

  40×相遇时间+60×相遇时间=50千米

  ②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解:设经过x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驶40x千米,小轿车行驶60x千米。

  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40×相遇时间+60×相遇时间=50千米

  60x+40x=50

  100x=50问题:0.5小时,20千米是正确答案吗?

  x=0.5

  40χ=40×0.5=20(千米)做完之后要检验

  还可以这样解

  (60+40)x=50→(60+40)就是速度和,所以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X=0.5(出板书:全班把这个关系式读一遍)

  或这样解

  50÷(40+60)

  =50÷100

  =0.5(小时)

  40×0.5=20(千米)

  5、刚才我们用方程解答了这道应用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

  ②设未知数,列方程;

  ③解方程,并检验;

  ④写答案。

  四、练*巩固,训练提升

  1、巩固练*:志明和小花家相距530米,俩人约定见面后一起去书城(见面方式如图)。他俩几分钟后相遇?(两种方法)

  解:设他俩Χ分钟后相遇。

  54X+52X=530

  106X=530

  X=5

  或者530÷(54+52)

  =530÷106

  =5(分钟)

  答:他俩5分钟后相遇。

  2、训练提升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

  用方程解:解:挖通这条隧道要用χ天。

  6χ+5χ=165

  11χ=165

  χ=15

  算术方法:165÷(6+5)

  =165÷11

  =15(天)

  答:挖通这条隧道要用15天。

  3、训练提升2:在900米的环行跑道上,小丽和小刚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丽*均每分跑200米,小刚*均每分跑250米,经过几分他们会相遇?

  解:设经过χ分他们会相遇。

  (200+250)χ=900

  450χ=900

  χ=2

  答:经过2分他们会相遇。

  4、拓展训练:两列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1、学*相遇知识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2、关系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六、课后作业

  作业:书上68页第2、3、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6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安!

  李经理:好,一路*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7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学生,每人回答一题)

  1.一辆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4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40×4=240(千米)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答:4小时能行160千米。

  2.一辆小轿车4小时行240千米,每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240÷4=60(千米)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答:每小时能行60千米。

  3.小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走180千米要多少小时?

  180÷60=3(小时)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答:行180千米要3小时。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了解到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研究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接着在黑板出示课题《相遇》)

  二、模拟表演,探索新知

  (一)模拟表演

  1、课件播放相遇视频,同一张幻灯片出示模仿表演要求:①表演的同学要认真;②观看的同学边看边思考,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找两组同学,每组两人参加游戏

  第一组走直线,第二组走曲线

  (师:刚才模仿的同学真有表演天赋)

  3、(师:游戏中,两个同学经历的过程就叫相遇。)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

  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示板书)

  师:像这样有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有关这样的问题叫“相遇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了类似相遇的问题

  三、出示例题,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1)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2)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全班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张叔叔和王阿姨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

  生: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

  师:再次强调相遇四要素:两个移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的慢,小轿车行使的快,所以小轿车行驶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

  ①教师演示线段图后,提问:你能用等式表示各部分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50千米-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小轿车所行路程=面包车所行路程

  教师分析等量关系式

  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面包车的速度×相遇时间+小轿车的速度×相遇时间=50千米

  40×相遇时间+60×相遇时间=50千米

  ②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解:设经过x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驶40x千米,小轿车行驶60x千米。

  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40×相遇时间+60×相遇时间=50千米

  60x+40x=50

  100x=50问题:0.5小时,20千米是正确答案吗?

  x=0.5

  40χ=40×0.5=20(千米)做完之后要检验

  还可以这样解

  (60+40)x=50→(60+40)就是速度和,所以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X=0.5(出板书:全班把这个关系式读一遍)

  或这样解

  50÷(40+60)

  =50÷100

  =0.5(小时)

  40×0.5=20(千米)

  5、刚才我们用方程解答了这道应用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

  ②设未知数,列方程;

  ③解方程,并检验;

  ④写答案。

  四、练*巩固,训练提升

  1、巩固练*:志明和小花家相距530米,俩人约定见面后一起去书城(见面方式如图)。他俩几分钟后相遇?(两种方法)

  解:设他俩Χ分钟后相遇。

  54X+52X=530

  106X=530

  X=5

  或者530÷(54+52)

  =530÷106

  =5(分钟)

  答:他俩5分钟后相遇。

  2、训练提升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

  用方程解:解:挖通这条隧道要用χ天。

  6χ+5χ=165

  11χ=165

  χ=15

  算术方法:165÷(6+5)

  =165÷11

  =15(天)

  答:挖通这条隧道要用15天。

  3、训练提升2:在900米的环行跑道上,小丽和小刚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丽*均每分跑200米,小刚*均每分跑250米,经过几分他们会相遇?

  解:设经过χ分他们会相遇。

  (200+250)χ=900

  450χ=900

  χ=2

  答:经过2分他们会相遇。

  4、拓展训练:两列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1、学*相遇知识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2、关系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六、课后作业

  作业:书上68页第2、3、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8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学生,每人回答一题)

  1.一辆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4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40×4=240(千米)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答:4小时能行160千米。

  2.一辆小轿车4小时行240千米,每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240÷4=60(千米)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答:每小时能行60千米。

  3.小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走180千米要多少小时?

  180÷60=3(小时)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答:行180千米要3小时。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了解到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研究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接着在黑板出示课题《相遇》)

  二、模拟表演,探索新知

  (一)模拟表演

  1、课件播放相遇视频,同一张幻灯片出示模仿表演要求:①表演的同学要认真;②观看的同学边看边思考,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找两组同学,每组两人参加游戏

  第一组走直线,第二组走曲线

  (师:刚才模仿的同学真有表演天赋)

  3、(师:游戏中,两个同学经历的过程就叫相遇。)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

  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示板书)

  师:像这样有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有关这样的问题叫“相遇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了类似相遇的问题

  三、出示例题,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1)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2)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全班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张叔叔和王阿姨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

  生: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

  师:再次强调相遇四要素:两个移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3、提问一位同学,解决问题(1)

  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的慢,小轿车行使的快,所以小轿车行驶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

  4、教师讲解题目,解决问题(2)

  ①教师演示线段图后,提问:你能用等式表示各部分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50千米-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小轿车所行路程=面包车所行路程

  教师分析等量关系式

  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面包车的速度×相遇时间+小轿车的速度×相遇时间=50千米

  40×相遇时间+60×相遇时间=50千米

  ②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解:设经过x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驶40x千米,小轿车行驶60x千米。

  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40×相遇时间+60×相遇时间=50千米

  60x+40x=50

  100x=50问题:0.5小时,20千米是正确答案吗?

  x=0.5

  40χ=40×0.5=20(千米)做完之后要检验

  还可以这样解

  (60+40)x=50→(60+40)就是速度和,所以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X=0.5(出板书:全班把这个关系式读一遍)

  或这样解

  50÷(40+60)

  =50÷100

  =0.5(小时)

  40×0.5=20(千米)

  5、刚才我们用方程解答了这道应用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

  ②设未知数,列方程;

  ③解方程,并检验;

  ④写答案。

  四、练*巩固,训练提升

  1、巩固练*:志明和小花家相距530米,俩人约定见面后一起去书城(见面方式如图)。他俩几分钟后相遇?(两种方法)

  解:设他俩Χ分钟后相遇。

  54X+52X=530

  106X=530

  X=5

  或者530÷(54+52)

  =530÷106

  =5(分钟)

  答:他俩5分钟后相遇。

  2、训练提升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

  用方程解:解:挖通这条隧道要用χ天。

  6χ+5χ=165

  11χ=165

  χ=15

  算术方法:165÷(6+5)

  =165÷11

  =15(天)

  答:挖通这条隧道要用15天。

  3、训练提升2:在900米的环行跑道上,小丽和小刚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丽*均每分跑200米,小刚*均每分跑250米,经过几分他们会相遇?

  解:设经过χ分他们会相遇。

  (200+250)χ=900

  450χ=900

  χ=2

  答:经过2分他们会相遇。

  4、拓展训练:两列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1、学*相遇知识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2、关系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六、课后作业

  作业:书上68页第2、3、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9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10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页准备题、例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教具准备:

  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⑴复*铺垫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复*。

  1、口答: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电脑辅助)

  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

  2、在27届奥运会中,我国体育健儿勇夺28枚金牌,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现在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祝贺我国体育健儿为我们取得的.荣誉。

  但是,鼓掌也很有学问,你们鼓掌时两只手是怎样运动的?从开始运动的地方,时间,方向及运动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思考。

  (边问、边答、边板书)

  两手运动:

  地点:两地结果:相遇

  时间:同时

  方向:相对(相向)

  今天,我们就要从以前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转变为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二、引导思疑

  1、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70米。(电脑辅助)

  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和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怎样?

  (电脑辅助)

  2、⑴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中走的时间是1分钟这一行。完成后利用电脑演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的过程并集体校对答案。

  问:走1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怎样求出来?两人之间的距离呢?

  ⑵让学生把表格填完,利用电脑演示来校对

  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随着两人走的时间一分一分地增加,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怎样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发生什么变化?

  当两人的距离是0时,我们就说这时两人怎样了(相遇了)两人运动的结果就是相遇

  ⑷同桌讨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电脑辅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范本10份扩展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范本10份(扩展1)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 (菁华3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答已知两个物体的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经常可以看见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的情景,请你们以两辆汽车为例,说一说两车行驶的方向有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如果两车一直相对而行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相遇的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新授

  1、请看大屏幕,认真观察两车相遇的过程。(电脑演示两车相遇的过程)

  你能简单的有条理的把刚才两车相遇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刚才同学们看到两车相遇的过程有几个物体在运动?

  (出示:两个物体在运动)这两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出示:①出发的地点

  ②出发的时间

  ③运动的方向

  ④最后的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出示答案。

  ①出发的地点、两地

  ②出发的时间、同时

  ③运动的方向、相对

  ④最后的结果、相遇

  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再描述一次两车相遇的过程。

  [评:通过大屏幕演示,由学生概括行程问题中“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概念,加深了对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认识。]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相对而行,小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大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齐读题。

  (2)同学们想一想,试一试,在练*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做完后与同学交流列式的理由。

  (3)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板书

  50×3+40×3

  =150+120

  =270(千米)

  (50+40)×3

  =90×3

  =270(千米)

  (4)这两种解法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下面我们请电脑老师一起再来验证一下。

  先看第一种解法:50×3是什么意思?(电脑演示)板书:小汽车行的路程

  40×3呢?(电脑演示)板书:大货车行的路程为什么要相加?(电脑演示)

  板书:总路程

  再看第二种解法:邓老师对于50+40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谁能告诉我?两个速度相加之和(手势)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速度和(电脑演示)3表示什么?经过3小时两车怎样了?这个时间又可以叫什么时间?板书:相遇时间为什么要用速度和×3?说明有几个速度和?(电脑演示)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出的是什么?板书:总路程

  (5)比较这两种解法,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都求出了什么?

  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6)质疑。对于解答这种求总路程的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

  邓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你们:小汽车行了几小时?大货车行了几小时?为什么相遇时间不是3+3等于6小时呢?

  [评:让学生尝试完成两种解法,突出“速度和”概念,该环节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演示的功能,完成了“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的认知过程。为后面的实践变式教学作好了铺垫,所以后面的基本练*中把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数量关系迁移到工程问题的求总工作量问题,开放发展题中迁移到实际问题,迁移过程都是水道渠成。

  三、基本练*。

  1、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6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只列式不解答)

  2、师徒两人合做一批机器零件,师傅每天做78个,徒弟每天做56个,经8天完成任务。这批机器零件共多少个?(只列式不解答)

  指名列式,出示两个算式78×8+56×8、(78+56)×8

  问:78+56能不能也像速度和一样起个三个字的名字?(在78+56上面出示工效和)

  四、开放发展题。

  1、(电脑演示)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经过2分钟、3分钟、4分钟,两车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评:五一大道是湖南省会长沙市最美最宽的路,沿途高楼林立,老师巧妙地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紧密结合。]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你们是怎样判断出经过2分钟两车没有相遇?两车相距多少米?

  你们又是怎样判断出经过3分钟两车相遇了呢?

  经过4分钟两车相距多少米?怎么想到的?

  2、问:在现实生活中,经过3分钟两车一定会相遇吗?为什么?

  3、请看下面两种情况。(电脑演示)

  (一)、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的士开出2分钟后,遇到红灯停了一分钟,经过3分钟,两车一共行驶多少米?

  (二)、长沙火车站到五一广场的五一大道长3300米,一辆的士和一辆公共汽车同时从五一广场和火车站相对开出,的士*均每分钟行驶650米,公共汽车*均每分钟行驶450米。的士因上客,等公共汽车开出后1分钟,的士才开出,再过2分钟,两车一共行驶多少米?

  要求:只列式不计算。男同学解答第一题,女同学解答第二题,做完了可做对方的题,比一比哪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

  五、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六、改编应用题。

  今天同学们学会了解答相对而行求总路程的各种应用题。(出示例题)

  如果要将例题改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怎样改?如果要改成求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或大货车的速度,又要怎样改?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指名改编。

  这几种应用题怎样解答,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

  评:教学进入“开放发展题”环节,课堂气氛热烈起来。这时,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余地,儿童的思维也明显活跃。邓老师设计的有关五一大道的实际问题,辅以电脑场景演示,一下子就建立了“问题情景”。邓老师问:“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的开放式提问,使学生欲言不止……又问“在现实生活中,经过3分钟两车一定能相遇吗?”学生回答了好几种可能:如汽车有可能遇到红灯;可能出车祸;公共汽车要停站;堵车;的士要接客;两车出发的时间不一定同时等等,体现了学生思维创新开放的特点。老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变式题与改编问题的策略评价教学。构建了“问题情景——数学建模——成评价与运用”教学过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安!

  李经理:好,一路*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一)出示复*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

  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

  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你有什么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范本10份(扩展2)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范本10份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 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综合运用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知识。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基本练*

  1、口答: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怎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

  2、出示第1题。

  (1)学生做在р39上,并指名板演。

  (2)反馈: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3)这些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数有约数2?为什么?

  (4)口答:“55、70、135、1110”都能被5整除,又可以说(),还可以说()。

  3、出示:

  (1)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是3的倍数?

  367580135180204

  A、“哪些数是2的`倍数?”这个问题,也就是问什么?(哪些数能被2整除)

  B、学生练*后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5?哪些书有约数3?

  549624060510954050

  4、学生练*本第3题,练后反馈纠正。

  二、综合练*

  1、出示书р40的第4题。

  (1)审题:“排成的三位数要求有约数2和5”这怎样理解?“排成的三位数要求是3和5的倍数?”是什么意思?

  (2)学生练*后逐题反馈,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讨论:下列数必定有什么特征?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能同时3、5整除的数。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

  三、探索练*

  1、学生默看书上的思考题。

  2、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填空:

  教学过程

  备 注

  能被4整除的有:()()()

  ()()()

  ()()()

  能被25整除的有:()()()

  ()()()

  3、教师引导:“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各个数位的数的和。现在要认识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不能从个位上出现?能不能从各位上数的和中去发现?那么怎样去找被4、25整除的数的特征呢?(还可以把三位数、四位数改写成整百数加两位数的形式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同桌讨论。)

  4、归纳: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整除。末两位是00、25、50、75的数,就能被25整除。

  四、教学

  今天,我们运用”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练*;而且还自己动脑筋,发现了“能被4、25整除数的特征。”

  五、作业《作业本》

  课后反思: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学会探究、学会思考,突破思维的定势,不受条条框框地约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本节课。练*课不是让教师讲却引导学生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开拓创新,使学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鼓励、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只有当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他才能面对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真正参与课堂的学*。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 2

  课题:第五单元:练*十七(1)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练*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十七第2、3、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

  教师:昨天,我们学*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

  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

  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铅笔每支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二、指导练*

  1.教材第80页练*十七第2题。

  (1)出示第80页练*十七第2题。

  (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

  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

  2.教材第80页练*十七第3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十七第3题。

  (2)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

  (3)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学生汇报:

  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①(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2.5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三、巩固拓展

  1.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差倍问题

  出示:红红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红红几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设红红的年龄为x岁,则爸爸的年龄就是3x岁,根据年龄差不变,列方程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红红x岁时,爸爸的年龄是3x岁。

  3x-x=39-11

  2x=28

  x=14

  答:红红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教师小结:在解决年龄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即年龄差)。

  即时练*:李老师今年42岁,轩轩今年9岁,当轩轩几岁时,李老师的年龄是轩轩的4倍?

  2.通过抓信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鸡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⑴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⑵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可列出方程:

  4x+2(8-x)=26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4x+2(8-x)=26

  4x+16-2x=26

  2x+16=26

  2x=10

  2x÷2=10÷2

  x=58-x=8-5=3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教材第80~81页练*十七第6、7题。

  板书设计

  练*十七

  不变的量:年龄差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3x-x=39-11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

  4x+2(8-x)=26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特征,能熟练地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回顾圆的特征。

  经过昨天的学*,你对圆有了哪些认识呢?

  你能画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吗?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二、巩固延伸。

  1、练*十七第3题。

  (1)学生读题。并量出半径是多少毫米。

  (2)理解题目意思:在这个圆内以o点为圆心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明确:所画的圆要满足以下条件:以o点为圆心,在原来的圆内,且大小不同。

  (3)量一量所画圆的半径是多少?

  (4)交流:三个圆的有什么联系?它们的半径有什么不同?

  (5)小结:这三个圆是同心圆。这样的同心圆可以画无数个。

  2、练*十七第4题。

  (1)读题,出示图形,并以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o为圆心在正方形内画一个圆。

  (2)小组讨论:谁画的圆大?说说是怎样比的?

  (3)你能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吗?试试看。

  (4)交流:画的最大的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它的半径是多少?

  (5)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

  3、练*十七第5题。

  (1)读题。学生尝试做。

  (2)交流:你是怎么比较两个圆的大小的?

  (3)小结:要比较两圆的大小,就是比较两个圆的比较直径或比半径。

  4、练*十七第6题

  (1)用数对表示每个圆圆心的位置。

  (2)完成第二个填空题,并交流比较o1和o2的圆心位置。

  (3)*移圆o3,并画出*移后的图形,并标出圆心。说说是怎样操作的。

  (4)圆的位置于什么有关?

  (5)小结:圆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5、练*十七第7题。

  (1)指出图中圆里的线段哪一条是直径。

  (2)量一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3)按照图中要求动手做一做,怎样可以量出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怎样确定圆的圆心?

  (4)选一种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

  6、练*十七第8题。小组讨论,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元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可以借助实物或图形做进一步说明。

  三、欣赏:你知道吗?

  小结: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教学后记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 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一、基本练*

  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1、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1)长8米,宽6米,高5米。

  (2)棱长40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V=abhV=a3

  8×6×5=240(立方米)40×40×40=6400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1.5分米,厚2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请学生说说”厚“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米=20分米

  20×1.5×2=60(立方分米)

  3、一块立方体石料,棱长50厘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4、一个底面是长方形的沙坑,底面积是24*方米,深0.5米。需要多少立方米的黄沙才能填满这个沙坑?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5=12(立方米)

  二、综合练*

  1、先求体积,再求质量的练*。

  一块立方体钢的棱长是2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2×2=8(立方分米)

  7.8×8=62.4(千克)

  教学过程

  备 注

  2、已知体积、长、宽、或底面积,求高的练*。

  (1)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8分米,宽6分米,体积是240立方分米。这个木箱的高是多少分米?

  (2)一块立方体石料的体积是512立方厘米,底面积是64*方厘米,这块石料的高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8÷6=5(分米)

  512÷64=8(厘米)

  3、小结

  三、思考题

  把一个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油漆,如果按面上的线将它分割成27个小立方体,那么,

  三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两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一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没有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1、弄清题意

  2、看立体图想象

  3、反馈交流

  4、用实物验证

  四、学生总结

  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所决定的,其体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看、想、推、说“进行。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来源及公式的运用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即方程法、算书法。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合作学*,愿意交流,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的方法。并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或者用算书法解答问题。

  教学策略:

  分析百分数的意义,找准标准量,写出关系式,列方程和算数式,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教学准备:画有百分数信息的表格和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说一说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用算书法解答呢?

  二、练*

  1、出示72页“练一练”的第4题,分析表格信息资料,提问:学校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然后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做这道题时,先引导学生从第横行中的`数据入手找等量关系:总本书×20%=科技类(2400),求出总本书后,再求出学科类和故事书占总本书的百分比。

  2、实践活动

  统计你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支出项目可分为食品、服装、书包等。算算每个项目的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绘成统计表。

  三、课堂总结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练*课

  总本书×20%=科技类(2400)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 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

  2、培养学生认知计算、自觉验算得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与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与练*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

  改进意见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小数乘除法的应用练*。大家有信心吗?

  二、练*与应用

  1、完成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再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应用题7、8。

  教师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完成第9题。

  指导学生看懂票据。

  师:从票据中,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由合计金额与面粉总价的差,推出色拉油的总价;再由面粉和色拉油的总价分别推出面粉的单价和色拉油的`数量。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可以把表中的小数化简。

  4、完成第10题。

  结合生活实际,讲清“零售价”与“进货价”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事理,再根据要求分别解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作业

  完成《学*与探究》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概念,并能比较正确地说出两个数的公约数。

  (2)进一步掌握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概念,并能比较正确地说出两个数的公约数。

  (2)进一步掌握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 注

  一、基本练*

  1、填空。(课本上第1题)

  让学生先填在课本上再交流。

  2、下面每一组数有没有公约数2、5或3?

  12和3624和3272和8460和45

  27和10857和8475和10518和24

  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再全班交流,提高学生运用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两个数的公约数的能力。

  3、说出下面各组数的公约数。

  6和109和1210和3和26

  50和2516和2122和3318和24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道题,再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注意成倍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的两个数判断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4、下面各组哪些是互质数。

  5和79和108和2190和15

  24和131和3552和1317和34

  学生先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让学生说说判断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说是互质数或不是互质数?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引导他们正确思维。

  二、综合练*

  1、求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28和63135和45

  40和3917和51

  42和5660和48

  学生先独立计算,三名同学板演,再全班汇报交流,讨论一下有没有特殊方法,可以怎么思考。

  2、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2、30和4215、40和6030、20和50

  教学过程

  备 注

  每人选做两题,三名同学板演,再全班交流讨论。讨论时引导学生说说用短除法求以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三、发展练*

  出示题目:老师家的厨房要铺正方形地砖(如下页右图),需选边长为几分泌(整数)的地砖,才能铺得即整齐又节约?

  1、让学生通过计算,思考找出可以用的地砖的边长分别是什么,应该怎么铺(几行,每行几块),发现答案有多种,边长分别可以是1、2、3、6。

  2、再问学生,如果想铺起来快一点,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3、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实1、2、3、6都是36、30的公约数,6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四、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作业《作业本》

  练*中第4题判定互质数是个难点,练*时让学生说说判断时是怎样想的,暴露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组成互质数的几种不同形式。

  课后反思: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 8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

  一、回忆复*

  二、基本练*

  三、提高练*

  四、课后延伸

  五、布置作业自己复*上节课所学*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0.65-0.256+0.34

  1.6-0.44.5+0.50.82-0.42

  0.83-0.59.2-62+2.8

  3.4-3.117.6+3.93.6+2.4

  0.45+2.850.73-0.23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0.51-0.374-0.82

  5.26-4.7513-3.9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八的第3题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1、“小小诊所”:练*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练*八的第五题

  初步向学生渗透综合法的思想。

  把学生典型的错误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共同纠正。

  初步向学生渗透分析法的解决问题的思想。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月日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 9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重点、难点:熟练地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练*“求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做课本第62页练*九第二题。

  学生直接填在课本上,校对后提问:

  (2)如果去掉“50以内”的限制,我们在填写时应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生:应写上省略号,因为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谁能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

  2、求最小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用列举法找出了7和14的最小公倍数,比较麻烦。所以,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大家会吗?

  求28合35,25、30和100的`最小公倍数要求学生用短除法计算,指名板演。

  [28,35]=7×4×5=140[25,30,100]=5×5×2×3×2=300

  反馈校对后让学生说说怎样求两、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中初小的典型错例的反馈、分析)

  3、做课本第62页练*九第4题。

  (1)学生独立做在课本上。

  (2)反馈,讨论:第(1)小题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对的,求最小公倍数时,用质数或合数做除数都可以,但必须是这几个数的公约数才行;第(2)小题计算错了,因为第一次用公约数2去除后,三个数还有公约数2,必须当三个数的公约数都找尽后,才能用任意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所以,正确的结果应是240。

  (3)教师可选取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例补充、调整为改错练*。

  三、综合练*

  教学过程

  备 注

  1、求下面各数的最小公倍数。

  2和1735和752和7822、66和44

  40、10和205、2和11

  学生练*后校对,并进一步讨论归纳:

  (1)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乘积是最小公倍数。

  (2)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如果大数是另外两个数的倍数,那么大数就是最小公倍数;如果三个数两两互质,那么它们连乘的积就是最小公倍数。

  我们在求最小公倍数时,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2、完成课本第63页第5、6两题第1、2两竖行。

  四、巩固延伸

  求15、20、30、25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2、师:如果求五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能行吗?六个数呢?

  3、请你说说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五、作业《作业本》

  求最大公约数或者求最小公倍数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中各数的关系,然后选择合理、简便的算法,正确、迅速地求出结果。

  五年级数学练*教案 10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练*。

  1.口算第18页第11题。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46?47=0.18104.78?26=4.03576?75=7.68

  板演后,请学生用计算法则讲述计算过程,并讲出这三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

  1.练*四第6题。

  做完后教师让学生回答:练*四的第6题中每一组题的被除数有什么特点?得到的商有什么规律?(第一组题的被除数的数字没变,小数点向左移动了。每一组题得到的商的数字没有变,而小数点也向左移动了。)

  2.练*四第7题。

  学生审题时,教师提出问题:

  (1)在每个算式中,括号处在什么位置。

  (2)要根据什么运算的意义求出括号里的数?

  3.练*四第10题。

  先让学生判断哪些题的商小于1,并说明理由,再让学生做第一行的3道小题。

  4.练*四第11题。

  做题前,教师提醒学生:这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小数乘法口算题。做题时,要考虑数中小数点的`位置。计算时,不要图快,要认真计算。

  集体订正时,要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理由。

  5.练*四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教师问学生题目中“1千克”起什么作用?

  6.做练*四第13题。

  教师学生先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教师说明这是小数除法的两步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等跟整数应用题是一样的,只是计算时有些区别。

  7.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四的第15、16题和思考题。

  (1)15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分别求出每口井每日的产煤量,然后再求三口井*均每日的产煤量。

  (2)16题:要求学生想应该先求出什么?然后再想买练*本花了多少钱,最后求买书花了多少钱?

  (3)思考题:这道题用到特殊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用小棒比划一下,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实际要锯几次?

  三、作业。

  练*四第10题第二行3道小题和第1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范本10份(扩展3)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汇总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1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中的什么?,再根据找出的什么列出方程。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的情境图。

  从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生1:淘气的步行速度为7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50米/分。

  生2: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

  生3: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

  第二个问题: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

  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840米

  第三个问题: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的路程表示为:70x米,笑笑走的路程表示50x米。则方程为

  70x+50x=840

  学生独立解答。

  3、在这个相遇问题中,除了用方程来解答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试一试。

  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列出算式

  840(70+50)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

  1、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为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请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其次,通过变式练*,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3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安!

  李经理:好,一路*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一)出示复*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

  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

  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你有什么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 5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安!

  李经理:好,一路*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范本10份(扩展4)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 (菁华10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1

20xx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晴

  【画角】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是数学课,老师教我们画角,我很快就学会了。

  让我来教你画角吧!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来画角,利用一块三角尺我能画出45°、90°、30°、60°的角,我还会用两块三角尺相拼画出180°、135°、150°、120°、105°、75°的角。用量角器能画出1°到180°的任何一个角。我们用三角尺画角的时候应该注意画的时候要从角的顶点画起,角的两边要紧挨着三角尺的两边,用量角器画角的时候我们先画一条射线,再把射线的端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再找到你要画的角的度数,在相应的地方点一个点,从角的`顶点出发经过这一点画一条射线就得到了我们所要画的角。

  刘老师帮我们总结了一个画角的方法:

  1、先画一条边。

  2、点对点,边对线(零刻度线)。

  3、确定点,再画边。

  我用老师归纳的方法很快就记住了画角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2

  今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在大街上闲逛,突然看到不远处有很多人围在一起。我跑过去一年,原来是抓奖游戏。哼,抓奖有什么好玩的。我厌烦地说旁边的人一听,连忙说:抓奖虽不好玩,但有重奖,可吸引人了。我急切地问:是什么呀!50元钱。那人噔大眼睛说。一听这话,我可来劲了,这么诱人的的奖品,说什么,我也得试试。说完,我便问店主怎么抓法。店主说:这是24个麻将,麻将下写着12个5,12个10,每次只可抓12个麻将,如果12个麻将标的数总和为60,那么你便可得50元大奖。我听了也没多卷起了袖子,从兜里掏出5元钱给了店主。 尽管,这可以抓10次,但那份大奖我还是没有拿到。

  回到家之后,我想了想,感觉有点不对劲。我想,抓60分,那必须抓得那12个麻将必须都标5,最好的情况就是第1次抓到1个5,第2次抓2个5,第3次抓3个5第12次抓12个5至少得花去6元钱。但万一抓得那些麻将标的数是10或有的总和是相同的,那么得抓多少次花多少钱。 最后经过一番考虑,终于把问题弄清了,我抓紧到街上找那算帐,可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3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一)

  今天,我跟着妈妈去菜场买菜。妈妈说:今天要考考你,会不会自己去买样你喜欢吃的菜。妈妈给了我20元钱,要看看我的表现。保证完成任务。我自信地说。于是,我边走边看,来到蔬菜区。这时,我看到一个阿姨在卖白白嫩嫩的新鲜蘑菇。我想:家里还剩下的青菜可以和蘑菇放汤吃。于是,我问卖菜的阿姨:阿姨,蘑菇多少钱一斤?那位阿姨笑眯眯地对我说:小朋友,这蘑菇7元一斤,那你要买几斤呀?阿姨,我只要买半斤。我想:7除2等于3.5元,20减3.5等于16.5元。想着想着,我便一张20元钱的纸钞了给阿姨,并提示她还要找我16.5元。我又来到肉类区,看到一个叔叔在卖肉,便问:叔叔,条肉多少元一斤?10元一斤。那我买一斤。我又想:16.5减10等于6.5元。我就把16.5元中的10元递给了那个叔叔。

  当我从菜场出来,妈妈看到我手中既有荤又有素和6.5元时,笑着对我说:学会买菜了!

  通过这次考验,我感到我们的生活中躲藏着许多数学奥秘,学会数学的本领真的很重要。而且,我们应该不骄傲,要努力地学*和掌握更多的数学本领,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身边的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二)

  今天上午,我正在做数学暑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这道题是这样的: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0厘米,宽是40厘米。以这个长方形的一条边为底,作一个高为50厘米的三角形,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我看了,心想:呀!这道题还是有点难度的呀!可是再难也要做出来啊!这时,我便像爸爸求救了,爸爸耐心地告诉我怎么解的方法,爸爸还没讲完我就恍然大悟,原来这题这么简单,算式是:280÷2=140(厘米)140-40=100(厘米)

  100×50÷2=2500(*方厘米)。

  看着终于把自己不会的题目一遍又一遍的算对了,心里乐开了花。其实,任何题目都不怎么难,只是没有动动脑筋而已,只要动动脑筋,任何题目都是很简单的。

  快要开学了,我的作业基本上完成了,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困扰。我的寒假计划完成的很好,让我们新的学期了,展翅高飞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三)

  今天在数学的课本中看见了一道题生活中的数学题。题目是:我们国家大约13亿的人口,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1角钱,如果这样的话,我国全国就节约了约1300万元了。如果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大学大约要节约1万几千元钱了,那么这笔钱可以供给1805位失学没钱上学的小朋友,把这笔钱给那些人,那岂不是很好吗!

  看了上面的信息,我想啊:可真是人多力量大啊。突然我想起来了,人多力量大?不好的啊,因为我想了想:如果这大约13亿的人口,都浪费了1滴水,那么一共约浪费13亿滴水了,那么大家想一想13亿滴水大约有多重呢?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在水龙头下面滴1000滴水,用称称了一下,1000滴水重200克,我又动笔算了一下。

  1300000000÷1000×200=260000000(克)

  260000000克=260吨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呀:如果按每人一个月用了一吨水计算的话,那么260吨水就足足可以用上2年了。我去问我爸爸:1吨水能够发多少度的电?爸爸说:1吨水能发100度的电。那也就是说260吨的'水可以发26000度的电了。

  哇!我一下子惊呆了,260吨水竟然可以发挥这么多的作用啊!所以我们现在要节约所有的水,不要浪费掉一滴滴的水了,我们要养成节约这个好*惯,不能再浪费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4

  今天,由于爸爸妈妈上班,妈妈就把我送到新华书店。

  书店里人头涌动,一进门,一股热气迎面扑来,这种热闹的场面,使我一下子冲动起来。书架旁伏满了人,十分拥挤,要想看得清,就要往里挤。往日“文明”的我也顾不上什么礼让了,一有空子就钻。我完全不顾来自后面的挤压,尽兴地挑选书籍。一会儿,我终于选到了我看的书。挤出人群,我发现,一位看着像老师模样地抱了好多书。我有礼貌的问老师需要帮忙吗?老师爽快的答应了。老师,您是给学生挑选的书吗?是呀!你们班有多少学生?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反而问我,让我猜猜看。每人6本则剩下41本,每人8本则差29本,有多少学生?多少本书?这一下,可把我给问住了。我想了想,突然有了点思路,两次的分法不同,那就导致练*本相差了41+29=70(本),每人分6本变成8本,又相差了8—6=2(本)。哦!忽然,我明白,总差额知道了,又知道了每人的差额,那不就求出总人数了?我很快求出了学生有35人,求出了学生的人数,那书本就更好求了,6×35+41=251(本)我把答案告诉老师,老师说:“你真棒!完全正确!”

  其实数学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当你通过努力得到正确答案的时候,心里的那个美呀,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今后我还要在数学的城堡里探索、发现,不断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5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时常伴随在我们左右。今天我看报纸从中发现成数 这个词。

  什么是成数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 来表示,比如:今年的小麦比去年增产三成,还有去年的汽车进口总量比前年减少一成,今年出境旅游人数比往年增加二成等等都用到成数。

  一成 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 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八成五 是十分之八点五,改写成百分数就是85%,这就是成数 。它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6

  3月8日 星期二 晴

  今天中午,为了能把筷子体积测得更准确,我叫爸爸从化学室拿了一个细长的量筒,刻度单位更小,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时,我似乎感觉到了胜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谓万事具备,只差动手实验了。

  首先,我用铅笔在一次性筷子上划了一道分界线,将筷子*均分成两段,并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测定过程中洗水。随后,将筷子插入量筒中,并用滴管将水滴入量筒中,让量筒内的水涨到筷子的.分界线上,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将筷子从量筒内取出,再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后两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这一部分筷子的体积,即3.5立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我又测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两次测定结果相加得到这双筷子的体积为8.5立方厘米。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我兴奋地叫了,此时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接着,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双计算出了我们学校(1500人)及全国(12亿)一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量,分别是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结果使我大吃一惊,每年竟有这么多的木料做成一次性筷子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在此,我呼吁在校的同学,不!是全国人民,也不!应该是全世界的每个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性筷子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使我们共有的地球环境更加美好,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呼吸到干净、清新的空气。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7

  20XX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晴

  【乘法】

  我们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可是我们这个学期要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开始我认为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很难的。但老师只教了我一遍,我就会了。原来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很简单的,差不多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样。

  我有很多方法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答案。

  例如:114×21,我的第一种方法是先把21分成20和1,114×20=2280,再用1×114=114,最后把2280+114=2394。我的第二种方法是把21分成7×3,再用114×7=798,再用798×3=2394。我的第三种方法是把114分成100、10、4,把21分成20和1。100×20=2000,10×20=200,20×4=80,2000+200+80=2280。再用100×1=100,10×1=10,4×1=4。100+10+4=114,2280+114=2394。

  这些就是我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其实,我们学*新的知识时,有很多时候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老师留言: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的数学知识就有如一条链条,它是一环扣一环的,你只要用心学,你会发现许多的知识都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你会发现我们的数学学*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有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8

  这天,我跟着妈妈去菜场买菜。

  妈妈说:“这天要考考你,会不会自己去买样你喜欢吃的菜。”妈妈给了我20元钱,要看看我的表现。“保证完成任务。”我自信地说。于是,我边走边看,来到蔬菜区。这时,我看到一个阿姨在卖白白嫩嫩的新鲜蘑菇。我想:家里还剩下的青菜能够和蘑菇放汤吃。于是,我问卖菜的阿姨:“阿姨,蘑菇多少钱一斤?”那位阿姨笑眯眯地对我说:“小朋友,这蘑菇7元一斤,那你要买几斤呀?”“阿姨,我只要买半斤。”我想:7除2等于3.5元,20减3.5等于16.5元。想着想着,我便一张20元钱的纸钞了给阿姨,并提示她还要找我16.5元。我又来到肉类区,看到一个叔叔在卖肉,便问:“叔叔,条肉多少元一斤?”“10元一斤。”“那我买一斤。”我又想:16.5减10等于6.5元。我就把16.5元中的10元递给了那个叔叔。

  当我从菜场出来,妈妈看到我手中既有荤又有素和6.5元时,笑着对我说:“学会买菜了!”

  透过这次考验,我感到我们的生活中躲藏着许多数学奥秘,学会数学的本领真的很重要。而且,我们就应不骄傲,要努力地学*和掌握更多的数学本领,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身边的问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9

  今天晚上,我正在做作业。突然,哥哥走过来,对我说:“晓炜,我出一道题考考你,题目是: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后,大概有多少厚?”“还不到一分米吧!”我脱口而出。哥哥说:“错!你还是用计算器算算吧!”于是,我便按起计算器来。“啊!最后的得数竟是107374.1824米,比高楼大厦还高出好几百倍呢!”我看着眼前的“天文数字”吓了一跳。

  哥哥说:“其实这种例子还有许多,比如:面团对折一次就拉出2根面,再对折一次就是4根面,对折三次就是8根……每拉一次,拉出根数就是上一次的两倍,如果这样对拉拉10次,就会有2×2×2×2×2×2×2×2×2×2=1024根了!”

  看着哥哥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想:这么小的数据,竟然能算出这么大的数字来,这真是不可思议啊!数学真是无奇不有,无所不在。我以后不但要学课本的数学,还要学好生活中的数学。不然又要被哥哥的难题给难住了。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10

  今天,我又被一数学题难倒了,题目是这样的:“小虎在敌人窗外听到里面在谈子弹:一人说每人背45发还多260发。另一人说每人背50发还多200发求有多少敌人?多少发子弹?”

  我冥思苦想,不停地在草稿上画呀画,但都毫无头绪,爷爷走了过来,对我说,“这是,没什么诀窍,就只要(260—200)÷(50—45)就行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范本10份(扩展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

  (1)课本第11页“练*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养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条理性,培养严谨的学*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15、8、200、87、65、164、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来学*3的倍数的特征。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揭示课题)

  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交流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整理认识。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探索: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察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3)全班交流。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索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如果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现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2)集体交流。

  教师说一个数。如342,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5、巩固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29、37

  合数:22、35、87、93、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一的第1题。做练*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范本10份(扩展6)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七第1题。

  学生练*,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的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复*整理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众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尝试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列出复*纲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等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在练*的过程中,如果要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进行练*,那么显然题型过多,题量过大,不利于知识间的比较。因此,本节课在练*时利用“鱼缸”这个素材,把一个个知识点系统地贯穿起来,让学生围绕“鱼缸”这一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回顾知识

  1.直接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复*。

  2.整理知识点。

  (1)展示整理要求:

  ①想一想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点。

  ②概括出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提示:可以用图表法、树形图法或列举法表示)

  (2)小组交流,要求:组长和组员相互介绍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识点。比较一下谁整理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3)展示学生的学*成果。(投影展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

  确定位置必备的要素:确定观测点和方向,同时还要量出距离和角度。

  设计意图:复*本节课的重要目的是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整理,系统复*

  1.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怎样整理才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呢?

  (1)学生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2)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1)关于表面积、体积和容积,你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吗?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2)学生独立整理。

  (3)展示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

  (1)课本第11页“练*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一的第1题。做练*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 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学*目标

  (一)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

  (1)课本第11页“练*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范本10份(扩展7)

——五年级数学《扇形》教案(五)份

  五年级数学《扇形》教案 1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师: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作弧,读作“弧AB"。

  然后让学生将么1所对的弧涂成红色,并找出前面3个涂色部分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弧,用喜欢的颜色表示出来。

  然后,教师再用另一种颜色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3.认识扇形。

  师:通过刚才的学*,你认为扇形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呢?

  小结: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l)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彩色的OA、0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半径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教师指着这块涂有颜色的图形说:这就是扇形。

  (3)让学生继续在练*本上画出扇形。(连接圆心O和弧AB的两个端点A.B,形成半径OA和半径OB,再让学生在扇形中涂上颜色或者画上阴影——斜线)

  让学生试着画扇形,通过操作清楚地认识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图形?

  生: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应该是一个扇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4.比较下面两个图形(扇形和三角形),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左边的图形是扇形,右边的图形是三角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尽管有的图形的两条边也是圆的半径,但是第三条边不是弧,而是线段,这个图形不能称为扇形,它是三角形。弧是圆的一部分,是曲线,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扇形的定义和特征。

  学生独立完成练*。

  请学生汇报答案并给出理由。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观察图中的三个部分。

  提问:如何比较扇形的大小?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货呢?同桌交流一下吧!

  板书设计:

  认识扇形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作圆心角。

  五年级数学《扇形》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复*巩固圆面积、扇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会计算弓形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面积问题实际应用题的解决,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扇形面积公式的导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图形的分解和组合、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活动设计:

  (一)概念与认识

  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弦AB把圆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弓形.弓形是一个最简单的组合图形之一.

  (二)弓形的面积

  提出问题:怎样求弓形的面积呢?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研究,交流归纳出结论:

  (1)当弓形的弧小于半圆时,弓形的面积等于扇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差;

  (2)当弓形的弧大于半圆时,它的面积等于扇形面积与三角的面积的和;

  (3)当弓形弧是半圆时,它的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

  理解:如果组成弓形的弧是半圆,则此弓形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如果组成弓形的弧是劣弧则它的面积等于以此劣弧为弧的扇形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如果组成弓形的弧是优弧,则它的面积等于以此优弧为弧的扇形面积加上三角形的面积.也就是说:要计算弓形的面积,首先观察它的弧属于半圆?劣弧?优弧?只有对它分解正确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三)应用与反思

  练*:

  (1)如果弓形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60°,弓形的弦长为a,那么这个弓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

  (2)如果弓形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300°,弓形的弦长为a,那么这个弓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识)

  例3、水*放着的圆柱形排水管的截面半径是0.6m,其中水面高是0.3m.求截面上有水的弓形的面积.(精确到0.01m2)

  教师引导学生并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分析:

  (1)“水*放着的圆柱形排水管的截面半径是0.6m”为你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2)求截面上有水的弓形的面积为你提供什么信息?

  (3)扇形、三角形、弓形是什么关系,选择什么公式计算?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并归纳三角形OAB的面积的求解方法.

  反思:

  ①要注重题目的信息,处理信息;

  ②归纳三角形OAB的面积的求解方法,根据条件特征,灵活应用公式;

  ③弓形的面积可以选用图形分解法,将它转化为扇形与三角形的和或差来解决.

  例4、已知:⊙O的半径为R,直径AB⊥CD,以B为圆心,以BC为半径作 .求 与 围成的新月牙形ACED的面积S.

  解:∵ ,

  有∵ ,

  , ,

  ∴ .

  组织学生反思解题方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公式的灵活应用.

  (四)总结

  1、弓形面积的计算:首先看弓形弧是半圆、优弧还是劣弧,从而选择分解方案;

  2、应用弓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3、分解简单组合图形为规则圆形的和与差.

  (五)作业 教材P183练*2;P188中12.

  五年级数学《扇形》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第七单元《统计》。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看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的样子,老师就知道你们一定是一群喜欢课外活动的孩子。老师原来的班六(1)班的那群孩子也十分喜欢课外活动,他们有的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有的喜欢跳绳、踢毽子……真是各式各样,为了知道喜欢各种项目的具体的学生人数,老师还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今天我还特意带来了调查结果。

  大家请看(出示小黑板:表格出示数据):

  2.探究新知

  2.1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根据需要制成相应的统计图吗?

  【生】学生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绘制好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大家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学生自由发言。(各种数量、哪种数量最多哪种数量最少、各种数量之间相差多少、总数量等)

  【师】小结: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各种数量的多少。

  老师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还特意仔细地算了下,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果吧。

  小黑板出示:(出示表格第三行数据)

  【师】大家看看,第三行的数据我们的条形统计图能很直观地表示出来吗?(不能)

  2.2认识扇形统计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我们还没有接触过的统计图(出示扇形统计图),它的名字叫——扇形统计图。(板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个扇形统计图就是根据黑板上的数据绘制成的。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我观察,我发现。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统计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扇形有大有小,扇形越大,所占的百分比越大;……

  【生】橙色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绿色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是一群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孩子。

  【师】整个圆、每个小扇形分别表示什么?

  【生】答:整个圆表示六(1)班同学的人数,粉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0%;蓝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跳绳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2.5%;……

  【师】喜欢踢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乒乓球的呢?

  【生】答:喜欢踢毽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5%;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

  【师】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生】答:各个扇形的大小与班中喜欢某项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关系。

  【师】用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答: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喜欢每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3比较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并且还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得相应的数学信息。那现在我们把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综合起来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的优缺点吗?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但不能直观地显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百分比;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但是不清楚地显示各部分的具体人数。)

  【师】那能不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提供的数学信息,计算出各部分的具体数量呢?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六(1)班喜欢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呢?大家能解决吗?(40×30%=12人,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

  【师】看来我们能算出各部分的数量来,那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一样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呢?(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再显身手”,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己的练*本上先提出这个问题,再列出算式解决它,好吗?(学生在练*本上解决问题。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3.巩固、运用。

  【师】学会了新知识是件值得庆贺的事,不过新知识也要“学以致用”才能够算是真正地掌握。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老师给大家讲个生活小知识。要想保持身体健康,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每天都有一日三餐,西方人在饮食上比我们要注意得更好,他们每天早上都要喝上一杯牛奶,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请看(出示做一做扇形统计图),大家看了这个就会明白了。

  【师】你能从这个扇形统计图得到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如果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呢?请大家任意选择其中的两种营养成分算一算。(学生练*,集体交流。)

  【生】水分:250×87%=217.5(g)

  蛋白质:250×3.3%=8.25(g)

  脂肪:250×4%=10(g)

  乳糖:250×5%=12.5(g)

  其他:250×0.7%=1.75(g)

  【师】一回生,两回熟。第三次碰到的话,就能算是老朋友了。请大家翻到书100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1题。(学生看题,集体交流。不要求算出结果,只要求说出获得的信息、提问并列式。)

  【生】(1)24×8% =1.92小时李明每天花1.92小时做作业;花4.08小时上课;花3.12小时活动;……

  (2)合理

  【师】3、观察下图,并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全世界共有几大洲?哪个洲面积最大?

  (2)哪两个洲的面积之和最接*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一半?

  (3)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你能从统计图中知道地球陆地总面积是多少吗?

  【生】答:(1)全世界共有7大洲,亚洲面积最大。

  (2)亚洲和非洲的面积之和最接*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一半。

  (3)所有百分比之和是1

  (4)不能

  【师】4、提问:男生人数占60%,没有标出的扇形,表示什么意思,它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

  【生】答:没有标出的扇形表示女生人数,占40%

  【师】5、右图是某班体育成绩统计图,你能算出及格的人数吗?(提示:及格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能求出不及格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吗?)

  【生】答:2÷(1- 25%-30%-40%)=40(人) 40× 25%=10(人)

  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有些什么收获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我的收获”吧。(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很多的,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都要用到扇形统计图来进行统计,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统计图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扇形统计图就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扇形统计图的优点是能够准确的反应出各组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生】扇形统计图的步骤:

  1)求各部分比例

  2)计算各部分圆心角度数

  3)画图

  4)根据度数画扇形

  5)填写部分名称,填写百分率

  课后*题

  第100页练*二十一,第2题。

  布置作业

  第101页练*二十一,第3题、第4题。

  作业本第66页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扇形》教案 4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讨论图的特征等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解释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体会扇形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说到统计图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说)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扇形统计图又有什么特点呢?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二、认识扇形图

  1.让学生看课件中的扇形统计图。(或课本84页)

  师:,书上有其他学校六⑴班40名同学四个方面调查结果的扇形统计图。自己读一读。自由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交流得到的信息。

  3.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用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有用的数学问题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派代表分别展示出小组交流的结果。

  小组展示提出的问题,让对抗组来解答。通过补充质疑同学们基本能把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挖出来。

  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针对每一个统计图中的问题。

  4.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那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四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1:它们都是一个圆,这个圆表示一个整体,也就是六一班的全体学生

  生2:每个圆都分成了大小不同的扇形,这些扇形表示的是部分。

  生3:每个扇形占整个圆的多少都是用百分比表示出来的。

  生4:圆中每个扇形的百分比相加的和都是100%

  5.同学们说的真好,把最关键的问题都给说出来了。我们说了这么多那同学们现在知道什么是扇形统计图了吗?

  试着总结:(可以小组交流一下再说)用圆来表示一个整体,用扇形表示其中的一部分,用百分比来表示部分占整体的多少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

  6.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生: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师补充:但是呢它也有不足,它不能表示每一部分数量的多少!

  7.设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想知道奥城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应该用()统计图。

  (2)想知道奥城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的增减情况用()统计图

  (3)想知道每个年级的人数占全校的多少应该用()

  总结: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统计图

  二、堂清练*

  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问题,在这里注重学法的指导。

  三、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我们可以调查一下我们班60个人的完成作业情况制成统计图,还可以调查一下我们班的同学在家是否主动做家务制成统计图等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留心生活就能把我们学过的很多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去,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数学家!

  五年级数学《扇形》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8例3,练一练和练*十三第11-13题及动手做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进一步认识扇形,知道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2、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

  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同一个圆里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圆?圆有哪些特征?

  2、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二、自主先学

  出示导学单

  1、什么样的图形是扇形?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扇形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3、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展示

  1、(1)认真观察例3的3个圆中的图形,说说每个圆中涂色部分的共同特点。

  提问:每个图色部分都由几条线围成的?围成每个图色部分的三条线各有什么特点?每个图色部分都有几个角?这些角的顶点都处于什么位置?

  (2)展示、汇报、交流。

  (3)认识弧和圆心角

  (4)依次指一指上面几个扇形中的圆心角以及与圆心角相对的弧。

  2、讨论: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课件演示,学生回答。

  五、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联系对扇形的已有认识进行判断。启发学生认识到:半圆可以看做特殊的扇形,它的圆心角是180度。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出圆心角是多少度,是什么角

  交流:你是怎样知道角的度数的?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重点认识:图中的绿色部分也是扇形,不过圆心角已经超过了180度。

  4、完成练*十三第11题

  让生说说分针分别指向数字几

  生在书上画出扇形

  5、完成练*十三第12题

  问:如何求出每个扇形占圆的几分之几?(圆心角的度数360)

  生列式计算

  6、完成练*十三第13题。

  说说是如何想的

  7、完成动手做

  生按步骤等分、画圆、涂色,画出图案

  六、反思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案范本10份(扩展8)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个人总结范本5份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个人总结 1

  本学期,我担任学校五年级(1)的数学科教学工作。一学年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本学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

  本班学生们的数学基础薄弱,普遍对学数学不感兴趣。这个学年,我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及一些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逐渐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基础特点。接着,我有的放矢地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搞一些数学小竞赛,等等,努力营造一个学数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数学的枯燥印象,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数学的成功与快乐。

  二、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本人从不以自己的教学“丰富经验”自居。本人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教育教学新理念,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的效率。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共同提高,从中我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提高课堂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三、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大班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待进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一年来,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学生的学*成绩有了稳步提高。

  四、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及备课。

  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还要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难点,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同时把自己不足之处记下,反思如何改进,做到最好。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与同事请教。把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五、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

  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生成了学*的主人,学*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六、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

  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题,对学生的作业,我作了认真的批阅。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的兴趣。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如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练*的同学,我将与他们进行交流,私下与他们谈话,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如果还是没有改进的学生,我主动与他们的家长联系,让家长与我配合,能较好的把这些学生的不良*惯改掉。

  七、课改得失。

  本期也作了课改的尝试,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对课改的理念、课改的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落实。

  八、本期做得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方法和*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学困生在起始年级的知识空缺(口算乘除法及其他)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率与质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表现也越来越明显;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作业、成绩)使老师产生急躁的情绪。

  今后,本人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学*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继续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我们的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争取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个人总结 2

  转眼间,20XX年的教学工作已画上圆满的句号。本学年中,我承担五年级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回首走过的岁月,内心有些许的欣慰,也有几分感慨。现将20XX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课

  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我坚持经常看参考书、数学奥赛书籍等,以积极的心态提前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好大纲,虚心向同组老师学*、请教。还经常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从中学*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二、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三、辅导

  针对不同的后进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利用利用课余时间,对这部分同学有计划地进行课后辅导。我对他们经常进行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有时在课堂上提问他们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及时查缺补漏。

  四、认真学*课标,领会精神,指导教学。

  我们怎样教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置身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五、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本人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六、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七、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八、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九、总结得失,以励再战。

  1、取得的成绩:

  在我的努力带动下,学困生的脸上有了笑容了,作业基本能按时按量的完成了,学生们的学*兴趣较以前提高了,学*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少。

  2、存在的不足:

  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方法和*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学困生在起始年级的知识空缺(口算乘除法及其他)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率与质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表现也越来越明显;学*成绩虽然有所进步,但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作业、成绩)使老师产生急躁的情绪。

  3、努力方向: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努力地工作,更要掌握合理的工作方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今后,我将继续本着“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改变急躁的情绪,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学*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继续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把我们的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争取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个人总结 3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l)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时间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现就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情况总结整理。一学期以来,我根据不同班级的数学学*情况,培养他们的数学学**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目标。经过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两个班的数学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的做法如下:

  一、以课堂为核心,提高教学效率

  1、认真备课。

  认真准备课堂内容,做到具有实效性。对我来说,去年已经带过一年的五年级数学,但版本不一样,对人教版的教材比较陌生,要想在课堂上运用自如,课下必须下足功夫,所以我熟读教材,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课下,针对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为什么,究竟是我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没有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然后在下节课查缺补漏。此外,在备课本中我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再联系以前的教学经验认真设计练

  2、上课。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多媒体的动感性,直观性,尽可能的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简单化,然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在轻松的课堂中掌握知识。

  (2)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我注重利用学生身边的事和数来创设问题情境,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比说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获得快乐。

  (3)注重评价。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一些奖励措施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采用加分的形式对其进行鼓励,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表扬鼓励,老师不经意的一句鼓励可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鼓励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我不会吝啬我的掌声、我的微笑。

  3、作业批改。

  与上学期相比,本学期在作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变,注重了作业的实效性、情感性、沟通交流性。作业本不仅是检查学生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是我和学生情感交流的通道、教师改进教学的镜子。我从不搞题海战术,每次的作业量不大但我要求他们要有质量,通过作业本,我会发现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掌握的不够,需要在下节课上加以强调。同时我也注重作业的评价,对做得好的表扬称赞,画个大大的笑脸,做得不好的加油鼓励。

  本班的数学程度不同,所以辅导时也不可能同步,本班的差生比较多辅导课就去的次数多,然他们反复练*一些较容易的题目,增强他们的信心。

  二、注重学生*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惯,可以使学生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不良的学**惯,不仅增加学生学*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学**惯,那么学*知识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在本学期,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惯。例如,认真书写、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及时总结反思、学会阅读课本等一般*惯养成和特殊*惯养成,并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接受知识更快更有效了。

  三、积极提高自身修养积极

  1、不断充实自己。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在变迁,如果不及时充实自己的大脑,你就会被淘汰。所以,在本学期我认真阅读学校订阅的一些小学教育报,认真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2、积极参与学校的专项研究,打造快乐高效的数学课堂。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优质课教学活动、各种教研活动,学*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

  3、积极参加学校的论语背诵活动,提高自己文学修养的同时可以借鉴古代教育大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受益颇深。

  总体看来,这学期有进步,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在教学中,课堂语言不简单明了等,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争取更加的优秀、完美,继续保持我所教学生百分之百的优秀,超越自我,挑战自己,既是最好,还要更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个人总结 4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学期来本人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教育教学精神,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一学期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积极参加区教材培训,培训后写出体会,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这样,提高了对数学课的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

  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我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不同的练*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二阶段:我在办公室批改,学生订正之后,补给优秀,并善于用激励性评语,或着用小红花鼓励学生进步。这样分两个阶段,对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激发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

  4、注重分层教学。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并且巧用幽默,善于运用体态语言,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给学生创造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积极参与学校的专项研究,摸索其特点,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3、拜师学艺,课余时间积极赴其它班级听课,自己对外对内积极上公开课,与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有待加强:

  (1)进一步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尤其是杨文超、高振凤、刘鑫等,不仅要辅导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学*态度和学*方法进行辅导。

  (2)要不怕麻烦放手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争取更加的优秀、完美,争取学生百分之百的及格,超越自我,挑战自己,既是最好,还要更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个人总结 5

  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资料,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有效的学*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资料标准及课程实施推荐有更深的了解。

  二、认真钻研业务。

  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和同组的老师一齐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说实在的,五年级数学教学知识点多、题型复杂、练*量教学难度都大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比如: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等。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明白。

  三、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多次和同学们合作情境演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更好的融合。

  四、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沉闷的课堂学生学*数学的效果并不好,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

  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个微笑、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用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状况,在*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检查到位,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样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我采用了争做小老师的策略,让潜力强的学生辅导成绩差的学生,既为教师减负,又培养学生的潜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又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次到达学*要求,效果比较明显。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同事学*,争取进步。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与各位老师共同参研教学工作,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今后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