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

首页 / 教案 / |

  《长方体》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所有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 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 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新课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巩固反馈

  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板书设计

  《长方体》教案 3

  一、操作引疑:

  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

  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

  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

  学*小组合作研究:

  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集体交流:

  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

  生:

  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

  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或4×3)

  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

  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

  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

  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

  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

  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再乘以4,就得铁丝长。

  生7:量出红颜色棱的长度,再乘以4;接着量蓝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最后量黄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把三次积加起来就是铁丝长。

  研究题3: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我们小组研究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是一样。

  生2:我们小组研究发现正方体每条棱长都相等这点与长方体不同。

  生3:我们小组归纳出:把正方体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它是一种特殊长方体。

  三、实践应用:

  1、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和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出示数据),请小组成员先交流,商量需要哪种长度的小棒,各多少根?再派成员上来领取。

  小组同学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漂亮!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用了几根小棒?使用小棒拼成框架什么特别的要求?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2、你们能像教师这样,给长方体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再比较它们每个面的异同。

  小组同学操作、汇报、交流。

  [评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给我的启发和反思是: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转变学*方式,激活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教案 4

  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原《大纲》要求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真正落实了几何教学要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的要求。首先,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图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更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无论是做长、正方体的模型还是画出图形,都要在头脑加工和组合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尝试和动手操作来实现,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操作、经历过程,同时,增加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内容。其次,在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上,《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淡化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强化了对测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测量过程的体验。通过具体的长、正方体具体表面积的测量,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知识,了解测量的必要性,而不把”测量“当作单纯的图形面积计算。第三,《大纲》教材中,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安排在同一单元,由于内容比较多,计算枯燥、复杂,且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混在一起,再加上学*的主要目的是识记图形特征、掌握计算技能,使学生感到难学,没有兴趣。

  本册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成两个单元:本单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包括*面展开图)及表面积计算;第七单元学*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有三点:第一,加强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面展开图的认识,充分发挥这些内容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利用展开图的知识,促使学生自主理解、建构表面积计算的知识。第三,减少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复杂性和相互干扰,减轻学生负担。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设计和编写思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过去的教材在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时,虽然也有操作活动,但是不够充分,仅仅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操作。本教材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进一步加强了操作活动,并把操作、体验、探索的学*过程作为活动的目标之一。如先用细棒和珠子搭成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然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及顶点的特征;再如,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认识。过去*面展开图的学*只是作为计算表面积的准备,在讲表面积时只作一个简单介绍。现在将*面展开图单独安排一课时,先后设计了动手剪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展示剪开后的*面图形、找*面展开图中相对的面等活动,这种立体与*面之间的相互变换的认识活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转化为*面图形的清晰表象。为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

  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设计了自己数面、棱、顶点的个数,自己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异同点;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自己剪长方体纸盒;在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先让学生试算,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编写,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把数学学*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过程。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及简单应用。共4课时。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包装磁带“的综合应用活动。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3、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它们展开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到的结果。

  5、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尝试计算、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和经验,增强数学学*的信心。

  第1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材首先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让学生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再自己举例,丰富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认识。接着,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先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概念,以及长方体、正方体面的基本特征。再让学生观察用细棒和珠子搭成正方体、长方体框架,并数一数各有几条棱、几个顶点。然后,通过说一说”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丰富学生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为抽象正方体、长方体棱的特征做好准备。活动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材设计了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表中的活动,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表格。在”议一议“中提出了”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的问题,通过讨论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材最后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等概念。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的空间。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的特征时,分别采取先通过观察、数、讨论等方式认识长方体面、棱的特征,再让学生自己发现、交流正方体面、棱的特征。再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可先让学生在空白表上自己,再进行交流、归纳,让学生自己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真正理解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第2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展开图。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认识长方体的*面展开图,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活动。

  1.”把一个长方体纸盒剪开,铺成一个*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立体“变成”*面“的过程。2.展示剪开的*面图,使学生直观看到,一个长方体剪开变成*面图形后,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同时认识这些*面图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展开图。3.观察自己剪的展开图,找出展开图上相对的面,并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从而认识*面图各部分与原来立体图各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活动二,认识正方体的*面展开图。在认识长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设计两个层面的活动。1.让学生剪开正方体纸盒,并在展开图上将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2.交流涂色后的*面展开图,并用语言描述展开后的形状。

  第3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材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给长方体礼品盒贴彩纸的事例,提出了”至少需要多少彩纸“的问题和”自己试着算一算“的要求。让学生把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和长方体*面展开图的知识迁移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中来。然后,交流学生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并理解表面积的概念。由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比较简单,所以,在”试一试“中由学生自主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给礼品盒表面贴彩纸“的意思就是把长方体的6个面都贴上彩纸,然后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计算。交流时,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计算方法的机会,肯定学生合理的计算方法,并在比较中,使学生学会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不要求一定列出综合算式计算。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材选择了学生身边的学校粉刷教室墙壁的现实问题,用文字和情境对话的方式给出教室的长、宽、高和门窗、黑板的面积等有关数据,提出了”需要粉刷多少*方米?“和”自己试着算一算“的要求。让学生把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问题中来。然后,在交流学生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认识到计算粉刷教室墙壁的面积时,要减去地面面积、门窗面积及黑板的面积,从而学会灵活运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试一试“中设计了计算制作没有盖的长方体铁皮水箱的实际问题,再次给学生创造应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灵活解决现实问题的素材。

  综合应用--包装磁带,安排1课时。

  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包装6盒磁带。教材首先提出了”把6盒磁带包装在一起,可以怎么摆放?“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磁带实际摆一摆,然后交流不同的摆放方法。接着设计了两个问题。

  (1)估计一下哪种包装方式更节省包装纸。

  (2)实际测量一下,哪种包装方式用纸少。教材选择了三种比较典型的磁带摆放方式,让学生分别实际测量它们的长、宽、高,计算它们的表面积,也就是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相关数据填入表格中。通过实际测量、计算,用数据证明哪种包装方式用纸最少。活动二,包装8盒磁带。教材提出”包装8盒磁带,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的问题,先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包装方式,再比较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重叠的面越大、越多时,其表面积就越小,也就越省包装纸。实际活动中,学生可能还有其他摆放的方法,教师要给与关注。也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

  《长方体》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价值,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与教材中例4和“试一试”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可分为哪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出示‘‘试一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并要求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

  4.做练*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长方体》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复*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 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方米的硬纸板?(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六的*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长方体》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三、练*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a a=a3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

  正方体 棱长 体积

  0.9m

  2.4dm

  1.6CM

  长 宽 高 体 积

  12m 5m 4m

  1.5dm 0.8dm 0.5dm

  8 cm 4.5 m 3cm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长方体》教案 8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盒子一个,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计算一些物体的表面积。如粉笔盒需要多少纸皮?教室的四面墙壁需要土上多少涂料?装修房子要贴上多少瓷砖?这些都需要计算表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探索新知

  1、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边看边思考: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面积怎么样?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2、将自己准备的盒子量出长、宽、高,沿一条棱剪开,得到长方体的展开图,并将展开后图形的每个面标上“上、下、前、后、左、右”。

  我们把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加起来就叫做它的表面积。

  3、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例1: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读题,如图。

  3cm

  5cm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上、下面变粉色并闪动,学生填空,长__,宽__,面积__;

  前、后面变黄色并闪动,学生填空,长__,宽__,面积__;

  左、右面变绿色并闪动,学生填空,长__,宽__,面积__。

  所以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7×5×2+ 5×3×2+ 7×3×2

  上下两面前后两面左右两面

  面积的和面积的和面积的和

  学生计算其结果。

  4、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要求学生自己做,待学生独立做完后,教师订正。

  (7×5 + 5×3 + 7×3) ×2

  上面面积 前面面积 左面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改变成第二个式子,而第二种更简便些。

  引导学生概括,推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

  (长×宽+长×高 +宽×高)×2

  三、巩固练*

  1、估一估,算一算 18页

  2、试一试 .

  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的表面涂上油漆,涂漆部分的总面积是多少?

  3、讨论: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4、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用?(铺地砖、粉刷墙壁、计算长方体罐头商标纸的大小,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1.做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方厘米硬纸板?

  第一种:7×5×2+5×3×2+7×3×2

  =70+30+42

  =142(*方厘米)

  第二种:(7×5+5×3+7×3)×2

  =71×2

  =142(*方厘米)

  答:至少需要142*方厘米硬纸板.

  《长方体》教案 9

  活动目标:

  认识长方体,知道它由6个面组成(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并能区分。

  喜欢动手制作几何体并保持桌面清洁。

  活动准备:

  教具:一张放大的操作卡片。

  学具:人手一张操作卡片,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观察操作材料。图上有什么?(正方形,长方形),有几个?(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一共是几个?(6个),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又能做成什么呢?

  操作材料。

  介绍制作方法。先把图形沿黑线剪下,把虚线向上折,最后用透明胶粘住。

  介绍形体名称,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

  做出来的像什么?(积木),手指长方体的一面:这叫什么?(面),数一数它有几个面?(6个),6个面一样吗?(不一样),你知道这叫什么吗?(长方体),6 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正方体),2个正方体和4个长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长方体)活动寻找教师中类似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找一找、想一想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呀。

  教后感:孩子对长方体都认识,把他们堆在一起,叫他们数孩子就数不清。我想:还是要摆出实物图,让孩子理解,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长方体》教案 10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扩展阅读


《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扩展1)

——《认识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

  《认识长方体》教案 1

  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观察和剖析,指导长方体的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喜欢探索操作,发现生活中长方体的应用。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正方体长方体教具,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剖面;

  2、知识经验:认识正方体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复*正方体的特征。

  指导语:哪个小朋友能说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正方体有6个一样大的面,12条一样长的棱,8个顶角。

  二、 基本活动

  (一)认识长方体,观察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

  指导语:今天我们学*一个新的形体,它的名字叫长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小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角。

  (二)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指导语:长方体和正方体除了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小结:正方体的每个面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条棱一样长。

  长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一样大,相对应的棱一样长。

  (三)幼儿操作,出示长方体包装盒,引导幼儿探索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知道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语:请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包装盒,盒子打开后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做什么?

  小结:长方体纸盒打开后,里面因为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叫它体,可以用来盛东西。

  三、 延伸活动

  幼儿制作长方体,在制作中感受形体的特征。

  指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长方体剖面图,请你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把长方体的对应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或画上相同的图案。

  《认识长方体》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二)学*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教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了,在*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来解答下面的问题:例1(投影片)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纸板?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看看自己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2)试解下面的题。

  例2(投影片)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

  (三)巩固反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体》教案 3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活动过程:

  一、出示礼盒(复*正方体)

  1、在这个盒子里装着一些小宝贝,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对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3、正方体有几个面?

  4、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5、这些正方形都一样吗?

  二、出示长方体

  1、嘘,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这些正方体中,还藏着一个小宝贝呢,你知道它藏在哪吗?请你来找一找。

  2、它是谁呀?(一块糕)

  3、它和正方体一样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4、原来它是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请小朋友来数一数。

  5、教师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

  6、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都一样大吗?

  7、小结:这个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它们不一样大,有的大,有的小。

  三、出示特殊的长方体

  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

  小结:有的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中2个面是正方形的。

  四、寻找长方体中哪2个面是相等的,请幼儿每人一个长方体观察。

  师总结:长方体中相对应的2个面是一样大的:上下、前后、左右。

  五、回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的。

  六、出示教师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请幼儿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七、幼儿操作:给正方体涂上红颜色,给长方体涂上绿颜色。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长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认识长方体》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旧迎新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谁来说一说你心中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是不是任意的6个长方形就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的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它。(板书课题)齐读一遍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活动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1、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页,观察后找出在主题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楼房的形状是长方体,地砖的形状是长方体,魔方的形状是正方体)在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如:药盒、烟盒、冰箱、微波炉

  2、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面:长方体中每一个长方形叫做长方体的面(分别指出六个面)

  棱: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分别指出12条棱)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分别指出8个顶点)

  长方体是由面、棱、顶点三部分组成的,你能依照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找出正方体的顶点、棱、面吗?

  活动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师: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

  1、学生研究,教师指导研究。完成14页长方体的特点表格中的各项内容。

  2、学生交流展示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

  面: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把药盒的相对面剪下来,重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测量出长和宽然后计算的。)

  棱: 12条 可分为3组 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测量)

  顶点:8个

  3、对比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点,完成14页表格中正方体特点部分。

  活动三: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

  1、师: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的框架,去掉长方体的一条棱,你还能想像出长方体的形状吗?

  预设:

  生:能!

  师:再去一条棱呢?

  生:也能!

  师:如果让你再去掉一些棱,至少要剩下哪几条棱才能保证我们可以想像出原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生:留下连接在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师追问:为什么?

  生:从一个顶点引出的这三条棱决定着长方体的大小。

  师:那你就给这三条棱起个名字吧!

  生:长、宽、高。

  出示透视图,标明长、宽、高。

  2、揭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正方体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长。

  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如果我们画一个圈,将圈中所有的图形称为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如何表示。

  活动四:自己动手围一个长方体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长方形的纸片,请大家动脑动手找出6个长方形纸片围成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

  三、练*

  不知不觉我们的课上到这就快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你收获了什么?我们通过练*来检测这节课的学*情况。

  1、你能想像出与其相对应的长方体吗?(课件)

  ①长方体后面的面积是( )

  ②长方体( )面的面积分别是24

  ③长方体左右两个侧面的面积之和是( )

  ④长方体棱长之和是( )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研究图形的方法?

  (观察、画图、测量、等多种方式)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的活动较多,这都占去了很多时间,练*就要设计得“精”而“巧”了。我练*只设计了一道,但这一道包涵了这节课全部重点难点,充分发挥练*的作用。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认识长方体》教案 5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所有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 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 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长方体》教案 6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区别两者的不同。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各若干、每人一张作业图、一张制作正方体的纸。

  活动过程:

  1、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

  (1)观察:每人三块积木(一块正方体、两块不同的长方体),让幼儿进行观察,找出每块积木在形体上的特点。如:三块积木各有几面?教师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告诉幼儿:六面都是同样大小的正方体;长方体也有六个面,但不是每一面都是正方形,有的六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面是长方形,两面是正方形。取出两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幼儿观察。

  (2)找找正方体与长方体。幼儿在桌上的一堆积木中,根据教师的指令,拿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积木。

  幼儿运用积木建构简单物体。请幼儿数数自己用了几块正方体的积木,几块长方体的积木。

  (3)想一想。教室里、幼儿园里有那些东西像正方体,那些东西像长方体?

  2、幼儿操作活动:

  (1)每人一张作业图。数数每一个图形是由几块积木组成的,并在旁边的圈中写上相应的数字。

  (2)每个幼儿用准备好的纸制作一个正方体。

  3、教师点评幼儿操作结果,并对整个活动进行小结。儿童

  《认识长方体》教案 7

  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五的1、2、3、6、7题)。

  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板书设计:

  第1课时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认识长方体》教案 8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在我教本课之前,观摩同行执教已有十多遍,观摩过程中也断断续续有些思考困惑,主要集中在几下两点:

  1、从*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学生的空间观念怎样飞跃?怎样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为什么会有不少学生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仅仅是口误吗?

  为了解决这些困惑,我提前研读了相关资料(此时我的学生刚进入五年级上学期),通过研读思考,我明白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在人脑中的表象及想象。空间观念是由感知觉到概念间的“阶梯”,是建立几何概念、形成空间想象力的基础。《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那么无论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都要肩负起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任务。我想起同事们在日常教学中总是会感到学生的空间观念太差,有些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空间观念,而在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时又会感到很茫然。

  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但本节课才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地研究立体图形,教材先从生活入手抽象出立体图形,接着在明确面、棱、顶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最后认识长、宽、高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学*材料很丰富,但要想让学生自己在做中学、玩中学,很明显一节课无法完成。于是我又陷入了思考:怎样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课堂实效?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起点和研究兴趣点,我对一个自然班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课前调查,具体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问题1:你知道长方形和长方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意图:为了了解*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心中的真实建构情况。】

  调查结果:

  关于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在63个学生的回答中,只有18人(约占28%)能准确说出*面与立体之分;有28人(约占44%)说长方体可以立起来,但长方形立不起来,这样的回答其实并不准确,但潜意识中要传达的内容也可归为*面与立体之分;还有17人(约占27%)所回答的内容根本不靠谱。

  关于长方体和长方形的联系:该问题难度较大,在63人中只有11人(约占17%)能够说出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

  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建构起清晰的立体图形的表象,所以产生了上述的问题。基于此我考虑在认识长方体前可以从立体图形与*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入手。

  问题2:如果让你研究长方体的特点,你喜欢怎样研究?

  【意图:旨在了解学生关于长方体的研究兴趣点。】

  调查结果:

  有12人(约占19%)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的面。

  有6人(约占10%)提到喜欢研究为什么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长方体。

  有4人(约占6%)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

  各有3人(约占5%)提到喜欢研究长方体顶点或棱。

  有2人(约占3%)提到喜欢研究长方形如何变成长方体。

  还有学生在问卷中明确表示:我喜欢拼装长方体,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动手做一做、干一干,有时比只看还要好。

  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的研究兴趣点比较分散,但都很有价值。相比较更多的人喜欢研究面的特点,基于此怎样激发学生研究顶点和棱也是要思考的问题。另外部分学生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及拼装长方体对本课的活动设计也很有启发。

  在分析了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进一步思考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考设计对本节课进行了实践,现将实践教学中的两个片段分析如下:

  片段一:

  课前活动中每个4人小组准备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按照要求拼出图形:

  任务一: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1个长方形;

  任务二: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5个正方形;

  任务三:用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拼出4个三角形。

  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完成任务一;

  能够在片刻思考之后拼出形如“田”字的图形完成任务二;

  但却苦苦思索无法完成任务三。此时我出示三棱锥,学生惊喜地发现三棱锥上有4个三角形,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部分学生深有体会地谈到:“图形不只有*面的,还要向立体发展。”而那些没有发表感受的孩子我也能从他们的表情上洞悉他们的内心……

  片段一分析:

  面对只有17%的学生能说出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的课前调查结果,我考虑在认识长方体前可以从立体图形与*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入手进行课前活动。实践验证通过三个拼图形的活动任务安排,使得学生经历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过程,而学生也在过程中无形地完成了从*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认知飞跃,于是在后面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学生将“长方体”误说为“长方形”。

  片段二:

  在学生观察自己手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并引导其有序数出面、棱、顶点数量的基础上,我直接安排了“制作长方体”的活动。【小组材料为:卡纸、直尺、剪刀、胶带、信封(内有2个或3个已知的面)。】同时要求学生边制作边思考:长方体面的形状和大小关系?长方体棱的长度关系?

  大约10分钟(速度最快的小组只用4分钟)之后,所有的小组都顺利制作出了一个长方体,【如图】且大部分小组都发现了长方体的特点。此时的展示汇报便显得很“酷”:组长拿着自己小组的作品落落大方地在台上对同学们分析讲解他们的发现,教师只需在恰当的时候追问发现的依据,并引导其它小组进行补充即可。

  片段二分析:

  基于课前问卷中部分学生表示喜欢研究长方体的构造及拼装长方体对我的启发,我安排了这个制作长方体的活动。其实一开始我想让学生将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剪开进行观察,但考虑到生活中的长方体大都是一些盒子,而盒子在粘和处的多余材料会影响学生的观察,于是我想自己给每个小组制作长方体让学生去“剪”,但此时我想到调查问卷中有学生说:“我喜欢拼装长方体,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动手做一做、干一干,有时比只看还要好。”

  看着学生的心里话,我很想大胆尝试,但考虑对学生而言“制作长方体”比“剪开长方体”难度要大,所以我在信封中提供了几个已知面。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些担心,毕竟长方体面、棱的特点学生还不知道,就直接放手让其制作,实在是有些冒险,不过最终我决定相信学生,我想当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进行汇报的时候内心该有多高兴。实践显示:我的愿望实现了。但此时我却在思考:为什么学生能够在没有研究面、棱的具体特点时就能制作出长方体呢?后来我想到了:因为学生有生活经验,虽然长方体仅仅在一年级的数学书上“昙花一现”,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多少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啊!学生在生活中玩过多少长方体的玩具啊!……

  我如梦初醒,课前自己的担心多余了,但也暴漏了我在研究学生的时候对他们的生活经验读的还不够懂。是啊!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生活经验也是教师在课前需要深刻了解并且读懂的。只有在这样深刻读懂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能顺利实现飞跃。

  至此本该结束了,但学生又在上完课的第二天给了我新的惊喜: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形状是正方体的盒子。【如图】孩子们说:“老师,我要用这个正方体包装礼物送给你!”

  面对此情此景,我感动了!我对孩子们说:“老师不要里面的礼物,只要这个盒子就行。”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思维是多么丰富奇妙,要想读懂你们,老师定当继续努力!

  《认识长方体》教案 9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①教师准备: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 复*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你能将这些学过的图形分类吗?(*面立体)

  3、揭示课题:长方体也好、正方体也好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教学过程

  备 注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的第2题。

  3.练*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去,摸、碰,说长方体、正方体各个部分特征,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遗憾这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

  《认识长方体》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 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面 棱 顶点 正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扩展2)

——长方体教案通用十篇

  长方体教案 1

  活动目标:

  认识长方体,知道它由6个面组成(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并能区分。

  喜欢动手制作几何体并保持桌面清洁。

  活动准备:

  教具:一张放大的操作卡片。

  学具:人手一张操作卡片,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观察操作材料。图上有什么?(正方形,长方形),有几个?(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一共是几个?(6个),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又能做成什么呢?

  操作材料。

  介绍制作方法。先把图形沿黑线剪下,把虚线向上折,最后用透明胶粘住。

  介绍形体名称,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

  做出来的像什么?(积木),手指长方体的一面:这叫什么?(面),数一数它有几个面?(6个),6个面一样吗?(不一样),你知道这叫什么吗?(长方体),6 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正方体),2个正方体和4个长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长方体)活动寻找教师中类似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找一找、想一想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呀。

  教后感:孩子对长方体都认识,把他们堆在一起,叫他们数孩子就数不清。我想:还是要摆出实物图,让孩子理解,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长方体教案 2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区别两者的不同。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各若干、每人一张作业图、一张制作正方体的纸。

  活动过程:

  1、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

  (1)、观察:每人三块积木(一块正方体、两块不同的长方体),让幼儿进行观察,找出每块积木在形体上的特点。如:三块积木各有几面?教师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告诉幼儿:六面都是同样大小的正方体;长方体也有六个面,但不是每一面都是正方形,有的六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面是长方形,两面是正方形。取出两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幼儿观察。

  (2)、找找正方体与长方体。幼儿在桌上的'一堆积木中,根据教师的指令,拿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积木。

  幼儿运用积木建构简单物体。请幼儿数数自己用了几块正方体的积木,几块长方体的积木。

  (3)、想一想。教室里、幼儿园里有那些东西像正方体,那些东西像长方体?

  2、幼儿操作活动:

  (1)、每人一张作业图。数数每一个图形是由几块积木组成的,并在旁边的圈中写上相应的数字。

  (2)、每个幼儿用准备好的纸制作一个正方体。

  3、教师点评幼儿操作结果,并对整个活动进行小结。儿童

  长方体教案 3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很多的*面图形的,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即与之前学*过的*面图形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切的联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点有相同的地方。本质的区别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始。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面图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比如研究*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研究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都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

  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继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五花八门,比如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着急否定学生,因为学生已经从以往的*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肯定。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二)讲授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当然理想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们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回答或许不是那么精确,比如,*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如*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了立体图形的思考。

  这时进一步追问,假如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帮助学生梳理,研究*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同样的道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研究点来进行探讨,比如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当然,这些名称的认识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巩固各部分的名称。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称后,我们可以先研究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节课我采用先研究长方体再将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

  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当然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来数。研究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第二,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

  小讨论结束,学生在进行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形状、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中会进行特殊的论述)

  在去研究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刚才研究面的过程:比如,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所有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后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按照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按照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予以肯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方向的较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化的。

  在研究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去研究正方体。完成研究表格,并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同。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面图形中,我们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基本结束,根据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

  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

  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八、板书设计

  略

  长方体教案 4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

  3、让幼儿学*简单的数学题目。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活动反思:

  在上两个星期我上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在上第一次课时,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应该让4人小组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通过改进,在第二次课上,有了好的成效,让每3个小组动手做一种长方体,这样便于多样化和节省时间。

  1.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长方体教案 5

  教学内容: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2.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正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同学们,学校利用这个假期同学们休息的时间,要对我们的教室进行从新粉刷。

  在粉刷之前,校方提前进行了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如下:

  1. 每个教室的长8米,宽5米,高3米;

  2. 每个教室要对四壁和屋顶进行粉刷;

  3. 每个教室门窗的面积共20*方米;

  4. 每个教室要粉刷三次;

  5. 第一次粉刷每*米用涂料0.5千克;第二次和第三次粉刷每*米只用去涂料0.2千克。

  6. 我校共有 个教室需要粉刷。 你能根据校方收集的上述信息帮助校方计算出应该买多少涂料吗? (揭示课题)

  二、师生交流,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叫表面积?

  生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它们的表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3: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

  [用与实际相联系的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学。这也正是符合了心理学中:教学过程始终是伴随着学生的情绪,并且智力活动也受其极大的影响的论点。在良好的情景创设下,学生学*十分容易地投入。]

  三、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1. 学生操作,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请将这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 (学生操作) 我们将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就得到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出示学生得到的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2)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的正方体的展开图,思考: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得到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由于沿着不同的棱剪开,就得到的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也不同,因此会有多种展开图,至于有哪几种展开图之一知识在二年级下的学*中已经解决,教师不需要展开。]

  2. 组内交流,发表见解;

  (1)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6个正方形的面组成。 (2)它们的形状都相同。

  (3)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3. 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1)想一想可以怎么求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先求出1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就是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2)请你试着求一求你手中的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

  注意:先测量棱长的尺寸,再计算,取整厘米数。 (学生计算) 看书巩固,掌握方法; 刚才我们计算的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那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呢?书上有具体的介绍,请打开书,翻到P39,看书回答: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学生通过对自己手中的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的观察,自主探究,得出了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的结论。最后通过看书规范自己的结论。]

  四、巧加点拨,学而致用

  1.追随上知,质问质疑

  拿出手中的长方体纸盒,指出它的表面积,说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知道它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吗?

  2.迁移知识,灵活运用

  学生利用所学方法推导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3.组际交流,发表见解

  4.看书小结,掌握方法

  请打开书,翻到P40,看书回答: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5.引用方法,灵活解答

  算一算你同桌手中长方体的表面积。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取得共识。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再适时指导、点拨。]

  长方体教案 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比较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图片)这些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中建筑物的轮廓)

  师: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状,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的研究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贴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并贴出画有长方体*面图的卡纸)

  (过渡语)师:我知道同学们也带来了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给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摸,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接下来跟着老师来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摸起来滑滑的、**的。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没错像这样摸起来滑滑的、**的部分就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师:那除了面,我们还能摸到长方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吗?

  (预设1)生:我还摸到了长方体的棱。

  师:那请问长方体的棱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指出长方体的棱)

  (预设2)生回答不出来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接着让生在自己的长方体物品里找出长方体的棱指出来给同桌看看。

  3.指导学生观察顶点。

  师:同学们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板书: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4.师小结: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巩固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具**置。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过渡语)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生朗读活动要求。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和面的数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互相*行)及相交的棱、相对(没有公共边的面)及相邻的面(有一条公共边的面)。

  (2)若学生(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出示课件,并让生把长方体的定义齐读一遍)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过渡语)师:为了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大伙动动手来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如果我只给你细木条和橡皮泥,该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

  请个别生读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2-3分钟,请生回答。

  (预设)生:我要用细木条来当长方体的棱,橡皮泥用来黏住细木条,同时橡皮泥充当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师:我也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注意:请每组拿出一本书垫在下面再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

  (2)师:仔细观察长方体框架,你发现长方体用了几根细木条?

  生:12根细木条

  师:这些细木条其实就是长方体的12条棱,如果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生1:分为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预设)生2:我想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一长,一宽,一高。

  2.认识长、宽、高。

  (1)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渡语)师:你们刚才都说到了长、宽、高,请问同学们谁愿意带上你们的作品上台给大家指一指长、宽、高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2)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你对长方体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生:我还知道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练*巩固

  1.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2.想一想,做一做

  书本第21面 练*五 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教案 7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27~2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观察和电脑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各种有效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序的观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2个(其中一个两面是一正方形的长方体)、尺子、报告单、制作好的灯笼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图形王国里开演唱会,下面该谁出场了呢,让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欢迎它。

  生:长方体。

  师:那长方体是不是*面图形,(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学生列举)

  看来生活中的物体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发现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摸的感受。)

  生:有**的面,还有边的角。

  师:把你手中的长方体举起来,说一说什么地方是**的?还有你说的边和角都在哪?

  师小结:长方体上这种**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把两个面相交的叫做长方体的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师边摸边说)

  电脑演示。

  师:现在教师要考察一下你们这段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注意观察,我摸到长方体的.哪个部分,你们就快速说出它人名称,好吗?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活动环节是让学生摸长方体,使他们对长方体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长方体的点滴认识充分激活。面对长方体的物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进入新的学*状态。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现在我们将要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大家可以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研究时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个或两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上,各小组要齐心协力,然后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报告单上。

  附表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我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制作长方体,让学生调用直观感知、生活经验、做中观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发现,做的过程将实物、表象、模型建立联系,对特征有浅表的认识。)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师:你想先说说面、棱、顶点,哪个部分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数的吗?举起来数一数。(上、下、前、后、左、右)

  大家对他的方法进行一下评价。数得好不好?

  师:同学们在数图形的时候要做到有规律,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大家也一起来摸一摸,数一数。

  师:你还发现有的长方体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吗?用手指出来哪个面是正方形?那这个长方体上有几个面是长方形、有几个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没有找到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看看。(板书: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继续汇报。

  生: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师:你能指一指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那你是怎样知道这两个相对的面面积是相等的?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现相等,说明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长方体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3组)哪三组你能上台指出来吗?

  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及时表扬鼓励)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仔细观察,在同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呢?

  它的前面是个什么形状?它的上面呢?也是一个长方形,由于观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个*行四边形,它的右面也是这样的。其实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呢?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般添加3条虚线,画出它的透视图。这样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了。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是面的特征,谁来继续汇报。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不相等。

  师:都不相等吗?

  生:是4条4条相等。

  师:哪4条相等?(指名学生上台摸一摸)

  师:这4条棱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生:互相*行。

  师:他们组发现了这样一组互相*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还有这样的和这样一组*行的4条棱相等。(师边说边摸)

  (电脑演示)

  师:你们认为他们小组的发现怎么样?还有哪些也有这样的发现,你们的发现真是太精彩,来,我们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那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1:用眼睛看出来的。

  生2: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有的小组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而这个小组同学还对它进行测量,说明他们有很严谨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去学*。再一次给他们鼓鼓掌。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的演示。

  师:另外,顶点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8个顶点。(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交流中发现特征,沟通联系和区别,说的过程是数学名词,数学概念结合操作体验,通过汇报语言实现转化的过程,把感知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由感悟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认识长、宽、高。

  师:每个顶点上都有几条棱相交?

  生:每个顶点有3条棱相交。

  师:我们把相交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是长方体的现下面也叫底面,我们通常把底面上较长的棱中做长方体的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长方体的宽,把垂直于底面上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电脑演示)

  师:下面长们来进行一个快速抢答,注意看老师摸到的是长方体的长、宽、还是高。

  (注意纠正不对的同学)(学生纠正)

  师:它也是长,因为它和长是相对的,互相*行的,属于同一组,所以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呢?

  (交换位置再说一说)

  师:长方体的长、宽、高会随关它摆放的位置不同发生改变。

  (三)巩固应用:

  1、判断。(题略)

  2、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长和宽是多少。

  3、做灯笼,把所需要的木条和纸的数记录下来。

  (四)教学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长方体,注意留心生活,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6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开,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12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

  长方体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猜想、操作、推理和探究等活动,发现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2.探究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3.在探究长方体特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提高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长方体的面与棱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教科书、教科书附页纸、练*本等。

  教学过程:

  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3.1长方体的认识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在学*新课前,老师与同学们简单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看课件,老师展示出了六个几何图形。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行四边形、正方形和梯形。”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准确。”

  这些图形都是由线围成的图形,所以称之为*面图形。接下来,我们看下一组几何图形。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看图中所示,它们是由面围成的,并且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图形称之为立体图形。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走进一个立体图形的世界--学*新课,长方体的认识(板书标题)

  二、探索新知

  长方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老师将*时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拿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一下它们是什么几何体。看图中,如果汁盒、微波炉、冰箱、牙膏盒等都属于长方体范畴。下面请同学们将你准备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们,看看你眼中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展示道具。

  看表格,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同学们共同思考:

  1.长方体有_______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_______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_______个顶点?

  深入剖析,根据课件展示,老师拿来一个长方体,数一数它有多少个面。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长方体的面。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接下来我们开始解决问题,看一下长方体有上下、左右、前后,为了研究方便,根据面所在的位置给长方体的面命名。左侧的面称之为左面,右面的面称之为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后面。我们共同观察一下,长方体有六个面,哪些面是相同的?看课件上面和底面是完全重合的,证明了老师的猜想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老师用比一比的方法接着验证。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接下来,我们看老师给出了两个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吗?你有什么发现?

  师:“第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第一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好!请坐,回答的非常正确。”

  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二个长方体,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一下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有六个面,其中四个面是长方形,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所以得到结论,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探讨下一个问题。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看课件展示,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细心的同学可以观察出来,每种颜色的棱都是4条且相对*行的。所以,长方体的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都是相对*行的。通过演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同学们注意看课件,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同学们认识了长方体。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什么是长方体。

  概念:长方体就是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加深理解。

  生齐读。

  师:长方体的概念同学们都理解了,接下来我们看几道选择题,加深我们对长方体的认识。看课件展示。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不符合长方体概念。

  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长度相等。(×)

  师:根据判断题的第三题,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一下,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吗?看图中老师展示出的两个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课件提示,同学们找出长、宽、高并标出来。

  师: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生: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

  师:请坐。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清晰可见,而且相交于同一点的3条棱不相等得到了验证。

  师:通过讲解,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完全相同,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怎么样,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做一做*题,对我们所学内容有一个小结。

  将书中附页123页剪下来,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颜色。用图样做一个长方体。量一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看见几个面?

  师:请同学们汇报结果。

  三、巩固应用

  1、师: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长24cm,宽9cm。

  师:和正面相同的面是哪个?

  生:后面。

  2、师:这个纸巾盒的'右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长12cm,宽9cm。

  师:和长方体右面完全相同的面是哪个?

  生:长方体左面。

  3、师: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生:上下两面。

  师:看起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性质有了深刻的了解。深入认识了长方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下面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走进生活,长方体的认识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帮助。接下来我们看一道*题,请两位同学到板前来做一下。

  *题: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周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长90m,宽55m,高22m,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师:提示同学们要想求出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首先明确表示长的棱有几条,表示宽的棱有几条,表示高的棱有几条。找出几条之后,代入数值列式子进行计算。

  下面请两位同学板前演练,其他同学在下面做。

  (90+55)×2+22×4

  =378(m)

  答:工人叔叔至少需要378m长的彩灯线。

  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题,你有什么收获?找同学说一下感想。

  生:我对长方体有了基本的认识,了解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哪些面是相同的。

  生:我会用所学的长方体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在学*和生活中活学活用。

  作业:教材21页练*题2、3、8。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长方体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老师明确: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都是*面上的图形,叫做*面图形.现在看到的这些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叫做立体图形.

  教师提问:在低年级时我们曾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引入:这一单元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先学*对长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

  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

  2、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

  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

  (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还有什么特征呢?(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5、总结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二)认识长方体的棱.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

  2、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棱上,发现直尺**的.说明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

  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板书:互相*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副标题#e#

  (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

  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板书:有8个顶点)

  (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五)认识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3、教师小结:由于有三组互相*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可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分别说出长、宽、高,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

  1、让学生把长方体学具放在课桌左上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

  说明:虚线表示看不见的三条棱,并让学生指出长、宽、高,教师板书.

  三、反馈练*.

  1、按照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再量一量它的长、宽、高.

  2、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说出右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②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③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④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只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吗?如果其它的面也是正方形,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教案 10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新课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巩固反馈

  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板书设计


《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扩展3)

——大班《认识长方体》教案实用5篇

  大班《认识长方体》教案 1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本文扩展阅读:长方体(又称矩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或上、下底面为矩形的直*行六面体)。其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能有两个面(可能四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大班《认识长方体》教案 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与长方形的比较,了解形与体的异同

  2.探索与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8个角,12条边,知道正方体是最特殊的长方体。

  3.学*有效点数的多种方法。

  二、活动准备

  1.记录单,不同长方体盒子三个,各种长方体小盒子每个幼儿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已有经验导入,复*长方形的特征

  师:(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形状?它有什么特征?

  2.根据幼儿的回答记录

  师: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面?

  (二)初步感知长方体

  3.出示长方体,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异同

  师:带来一个新朋友,它和长方形有什么不一样?(厚薄)他们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有面,有边,有角)

  (三)仔细观察,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4.提出启发性问题,幼儿自由猜测

  师:它有几个面呢?

  5.幼儿使用长方体盒子自由探索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小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呢?请你们数一数。(提醒幼儿数的过程中既不重复数,又不漏数)

  6. 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讨论,找出有效的数面的方法,数出面的个数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看?有没有人用不一样的方法数的.?数一数。(记录)

  7.探索面的形状,发现特殊的长方体

  师: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是不是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一起来看一看。有没有其他形状?(请幼儿观察自己的盒子)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总结)有两个面的是正方形也是长方体,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的也是长方体,不过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正方体。

  8探索长方体的边和角

  师:长方体除了有面还有什么?那有几个角几条边呢?数一数。(幼儿探索并交流,教师记录,引导幼儿使用有效的点数的方法)

  (四)总结交流

  9.师幼一同小结,梳理所得经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它有(6个面,12条边,8个角),有的面是长方形,有的面是正方形,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也叫(正方体)。我们今天观察的小盒子是(长方体),建筑工地的积木有长方体的吗?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长方体的呢,以后你们可以找一找然后和你的好朋友分享。

  四、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中,环节处理较清晰,符合数学活动的基本流程。我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清楚准确,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影响了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乐趣。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幼儿已经有了一些长方体的具体经验,这需要教师加以利用和引导,让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这也是科学领域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地。

  大班《认识长方体》教案 3

  教材分析:

  《纲要》中将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并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与有趣。”同时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强调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由此我们感到,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能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有益于幼儿的发展,就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目标:

  1.在认识面与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感知他们的特征,能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受形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重点:

  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难点:

  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受形与体的不同。

  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各一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纸盒若干。

  过程:

  一.认识正方体

  1.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宝贝,是什么呢?

  师:教师出示正方体的物品 ,有意识地让幼儿看清楚每一个物体,初步感知共同点。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们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正方形让幼儿观察比较,了解形与体的区别。

  3.帮助幼儿认识正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正方体有几个面? 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这些正方形大小都一样吗?教师将正方形的六个面一一撕下、比较并记录下来。

  师:帮助幼儿分析了解形与体的区别,知道正方体与正方形的关系,知道正方体是由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组成,有六个面。

  二.幼儿探索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记录

  1.出示长方体,那这又是什么呢?

  师: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猜测,基本都会认定为长方体。

  2.幼儿自由探索、记录长方体的`六个面。

  师:为了幼儿不按既定的思维模式,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幼儿:记录的时候仔细看看,它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还是几个面?

  3.幼儿讲述自己记录的长方体

  4.小结:有六个面,并且全是长方形的六面体或对应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为长方形的六面体均为长方体。

  三.找找生活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闭上眼睛想想,你在哪里看见过正方体和长方体?活动室、家中、社区等。

  幼:幼儿闭上眼回忆的时候,教师给予语言提示,帮助幼儿回忆、梳理

  四.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幼儿共同检查

  幼:共同互相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有矛盾,掌握得好的幼儿自然能将对方说服。

  五.延伸活动

  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展开图,这两张可能是什么图?为什么?我把它们放在区角,你们去试一试吧。

  幼: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答,巩固所学。

  大班《认识长方体》教案 4

  活动目标:

  认识长方体,知道它由6个面组成(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并能区分。

  喜欢动手制作几何体并保持桌面清洁。

  活动准备:

  教具:一张放大的操作卡片。

  学具:人手一张操作卡片,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观察操作材料。图上有什么?(正方形,长方形),有几个?(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一共是几个?(6个),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又能做成什么呢?

  操作材料。

  介绍制作方法。先把图形沿黑线剪下,把虚线向上折,最后用透明胶粘住。

  介绍形体名称,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

  做出来的.像什么?(积木),手指长方体的一面:这叫什么?(面),数一数它有几个面?(6个),6个面一样吗?(不一样),你知道这叫什么吗?(长方体),6 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正方体),2个正方体和4个长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长方体)活动寻找教师中类似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找一找、想一想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呀。

  教后感:孩子对长方体都认识,把他们堆在一起,叫他们数孩子就数不清。我想:还是要摆出实物图,让孩子理解,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大班《认识长方体》教案 5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感知它们的特征。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形体。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正方体、长方体积木及玩具。(积木四散放在幼儿座位后面。请配班老师在幼儿搭好房子回座位后将玩具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前几天森林里刮大风,把小兔子家的房子吹倒了,小兔子非常着急,怎么办呢?(小朋友帮助小兔搭房子)

  二、引导幼儿观察搭房子的材料——积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一)认识搭房子的材料

  1、师:我们一起看看搭房子的材料是什么呀?这些积木都一样吗?

  2、请每个幼儿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拿的积木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先让幼儿自由讲讲,再请个别幼儿回答)

  (二)引导幼儿数一数手里的积木一共有几个图形组成。

  1、师: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组成的',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正方形组成的,也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你能告诉我,你的积木上一共有几个图形吗?(幼儿数,老师观察)

  2、请用不同方法数的幼儿倒前面来示范数。

  3、全体幼儿用与刚才不同的方法再次数数。

  (三)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面的形状。

  1、师:小朋友都很能干,都数出了积木上由六个图形,谁来告诉我,你的积木上是六个什么图形?

  2、小结: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长方体,由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正方体。

  三、帮小兔子搭房子。

  1、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搭房子吧,要搭得既坚固又漂亮。(幼儿建构房子)

  2、参观房子,说一说搭房子的积木是什么形体的?

  四、迁移经验,运用自己感知的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判断自己的礼物是什么形体。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兔子,小兔子非常感谢你们,所以给你们每人送了一份礼物,从你们的椅子下面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你的礼物是什么形体的?

  2、分别请拿正方体礼物的幼儿和拿长方体礼物的幼儿到前面来,其它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课后在幼儿园、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然后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扩展4)

——《长方体》大班教案 (菁华3篇)

《长方体》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长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长方体》大班教案2

  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在操作活动中,努力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过程:

  一、出示礼盒(复*正方体)

  1、在这个盒子里装着一些小宝贝,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对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3、正方体有几个面?

  4、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5、这些正方形都一样吗?

  二、出示长方体

  1、嘘,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这些正方体中,还藏着一个小宝贝呢,你知道它藏在哪吗?请你来找一找。

  2、它是谁呀?(一块糕)

  3、它和正方体一样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4、原来它是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请小朋友来数一数。

  5、教师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

  6、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都一样大吗?

  7、小结:这个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它们不一样大,有的大,有的小。

  三、出示特殊的长方体

  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

  小结:有的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中2个面是正方形的。

  四、寻找长方体中哪2个面是相等的,请幼儿每人一个长方体观察。

  师总结:长方体中相对应的2个面是一样大的:上下、前后、左右。

  五、回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的。

  六、出示教师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请幼儿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七、幼儿操作:给正方体涂上红颜色,给长方体涂上绿颜色。

《长方体》大班教案3

  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能找到共同属性。

  2、学*运用非*面的内的计数方法。

  3、感受到体积的存在,萌发探索的兴趣。

  准备:

  自带一个小纸盒、记号笔每人两只、油泥每桌一份,米、两个杯子

  过程:

  1、介绍自己的纸盒,引出课题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纸盒和桌上的小朋友比一比,用好听的话说说你的纸盒是什么样的?

  2、认识长方体的面

  (1)用一支笔数一数它的脸(面),用数字写在中间,要有顺序的数。

  (2)汇报自己数的情况,让幼儿介绍数的方法(怎样数不会漏掉?)

  (3)每个盒子都有6个面,6个面它们都一样吗?

  (4)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小结。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除了这些面以外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给顶点用一点点油泥做一顶小帽子,一边戴帽子,一边数一数有几个顶点(幼儿不知道是顶点时不要直接说顶点)?

  (3)幼儿汇报,以及说说数的方法,教师记录顶点8个。

  3、认识长方体的棱

  (1)除了这些面和顶点以外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用记号笔画棱,一边画一边数棱有几条(幼儿不知道是棱时不要直接说棱)?

  (3)幼儿汇报,以及说说数的方法,教师记录。

  (4)教师小结这种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叫立体的。

  4、了解长方体的体积

  (1)摘掉帽子,打开盒子,里面是什么?

  (2)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明显的盒子问,如果里面装满东西,哪个盒子装的多?

  (3)我们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教师用米进行演示)

  5、延伸

  我们用牙签把盒子打开,看看有什么变化?(面、顶点、棱还在吗?)


《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扩展5)

——《认识长方体》教案 (菁华5篇)

《认识长方体》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感知它们的特征。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形体。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正方体、长方体积木及玩具。(积木四散放在幼儿座位后面。请配班老师在幼儿搭好房子回座位后将玩具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前几天森林里刮大风,把小兔子家的房子吹倒了,小兔子非常着急,怎么办呢?(小朋友帮助小兔搭房子)

  二、引导幼儿观察搭房子的材料——积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一)认识搭房子的材料

  1、师:我们一起看看搭房子的材料是什么呀?这些积木都一样吗?

  2、请每个幼儿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拿的积木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先让幼儿自由讲讲,再请个别幼儿回答)

  (二)引导幼儿数一数手里的积木一共有几个图形组成。

  1、师: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组成的,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正方形组成的,也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你能告诉我,你的积木上一共有几个图形吗?(幼儿数,老师观察)

  2、请用不同方法数的幼儿倒前面来示范数。

  3、全体幼儿用与刚才不同的方法再次数数。

  (三)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面的形状。

  1、师:小朋友都很能干,都数出了积木上由六个图形,谁来告诉我,你的积木上是六个什么图形?

  2、小结: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长方体,由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正方体。

  三、帮小兔子搭房子。

  1、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搭房子吧,要搭得既坚固又漂亮。(幼儿建构房子)

  2、参观房子,说一说搭房子的积木是什么形体的?

  四、迁移经验,运用自己感知的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判断自己的礼物是什么形体。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兔子,小兔子非常感谢你们,所以给你们每人送了一份礼物,从你们的椅子下面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你的礼物是什么形体的?

  2、分别请拿正方体礼物的幼儿和拿长方体礼物的幼儿到前面来,其它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课后在幼儿园、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然后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认识长方体》教案2

  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五的1、2、3、6、7题)。

  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板书设计:

  第1课时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认识长方体》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 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面 棱 顶点 正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认识长方体》教案4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活动过程:

  一、出示礼盒(复*正方体)

  1、在这个盒子里装着一些小宝贝,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对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3、正方体有几个面?

  4、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5、这些正方形都一样吗?

  二、出示长方体

  1、嘘,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这些正方体中,还藏着一个小宝贝呢,你知道它藏在哪吗?请你来找一找。

  2、它是谁呀?(一块糕)

  3、它和正方体一样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4、原来它是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请小朋友来数一数。

  5、教师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

  6、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都一样大吗?

  7、小结:这个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它们不一样大,有的大,有的小。

  三、出示特殊的长方体

  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

  小结:有的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中2个面是正方形的。

  四、寻找长方体中哪2个面是相等的,请幼儿每人一个长方体观察。

  师总结:长方体中相对应的2个面是一样大的:上下、前后、左右。

  五、回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的。

  六、出示教师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请幼儿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七、幼儿操作:给正方体涂上红颜色,给长方体涂上绿颜色。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长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认识长方体》教案5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用具】长方体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新课引入

  1.同学们听说过北京大学吗?上北大是老师读书时的梦想。你能从北大校区中找到我们曾经学过的图形吗?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揭题:这节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小组合作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游戏:你们会玩摸长方体的游戏吗?

  A你怎么确定摸到的一定是呢?还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顶点”描述这个长方体的。)

  B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想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们可能有所了解,在资料袋中也有提示说明。)

  C全班反馈

  D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A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组活动。(下面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学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将发现写在记录表上。)

  C全体发馈,同学提问。(根据小组的发现,谁能向他们提出问题?)

  D你们还有问题吗?

  E教师提问:正方体与长方体有关系吗?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长方体?(预设: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特征;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F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可以画出一个长方体吗?

  3.教学如何画长方体。(如果这样放最多可以看见他的几个面?还有哪几个面看不见?)(在画图时,除了画前、后两个面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行四边形,实际上它还是长方形)

  三、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1.如果现在只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画出一个长方体吗?(闭上眼睛,画长方体。)

  2.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3.猜一猜:根据长、宽、高长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4.做一个如图的长方体宝宝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木条?

  5.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一种尺寸的床板?(单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课总结拓展创新

  1.想一想:为何北大校区众多建筑设施的外观造型都是长方体呢?

  2.实验活动: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再次体验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扩展6)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教案 (菁华3篇)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教案1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

  3、让幼儿学*简单的数学题目。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活动反思:

  在上两个星期我上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在上第一次课时,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应该让4人小组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通过改进,在第二次课上,有了好的成效,让每3个小组动手做一种长方体,这样便于多样化和节省时间。

  1.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区别两者的不同。

  2、能熟练地运算7以内的加减法。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7以内加减式题若干、正方体、长方体的积木各若干、每人一张作业图、一张制作正方体的纸。

  三、活动过程:

  1、出示7以内的加、减法式题,集体、分组、个别的进行运算练*。

  2、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

  (1)、观察:每人三块积木(一块正方体、两块不同的长方体),让幼儿进行观察,找出每块积木在形体上的特点。如:三块积木各有几面?教师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告诉幼儿:六面都是同样大小的正方体;长方体也有六个面,但不是每一面都是正方形,有的六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面是长方形,两面是正方形。取出两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幼儿观察。

  (2)、找找正方体与长方体。幼儿在桌上的一堆积木中,根据教师的指令,拿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积木。

  幼儿运用积木建构简单物体。请幼儿数数自己用了几块正方体的积木,几块长方体的积木。

  (3)、想一想。教室里、幼儿园里有那些东西像正方体,那些东西像长方体?

  3、幼儿操作活动:

  (1)、每人一张作业图。数数每一个图形是由几块积木组成的,并在旁边的圈中写上相应的数字。

  (2)、每个幼儿用准备好的纸制作一个正方体。

  4、教师点评幼儿操作结果,并对整个活动进行小结。

大班数学《认识长方体》教案3

  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观察、分类操作和讨论等探索活动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学*重点:

  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扑克牌展示,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张扑克牌)请问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出示一副扑克牌)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体(板书:长方体)

  师:同学们!桌子上的磁带、包装盒,这里的磁带盒等(在讲台上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补充板书:的认识)

  师:(出示一些长方体形的、非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模型)现在请两们同学来分一分,把是长方体形的物体放在左边,不是长方体形的物体放在右边,。

  (学生上台分,)

  师:他们分得对不对?等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物征后就知道了。

  二、切果成形,观察讨论,探究特征

  师:(取一个苹果)这里有一个苹果,把它切一刀,就切出一个*面,(摸,板书:面)再切一刀,(垂直于上切面)又是一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指示)叫作“棱”,(板书:棱)再切一刀,(垂直于棱切)现在有几个面?

  生:三个。

  师:有几条棱?

  生:三条。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板书:顶点)如果再相对着切三刀就得到一个长方体。(出示长方体模型)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的情况。请拿起你手中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面,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摸、数)长方体有六个面。

  师:你是怎样数的?

  生:我是这样数的——按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数。

  师:根据长方体的面的位置,分别把它们称作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指着)位置上相对着的叫作一组相对的面,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面?

  生:三组。

  师:这六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生:都是长方形。

  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身边有这样的长方体吗?

  (生举起一个长方体)

  师:对!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再看一看,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怎样?

  生:相等。

  师:是不是相等呢?请看——(观看PPT模型演示)相等吗?

  生:相等

  师:现在来研究棱的情况,大家摸一摸长方体的棱,数一数,有几条?

  生:(摸、数)长方体有12条棱。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请看,这12条棱中,同一种颜色的四条棱是一组相对的棱。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棱?

  生:三组。

  师:看一看,相对的棱的长度怎样?

  生:相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尺量的,发现它们一样长。

  师:不用尺量,你能知道吗?

  生:在同一个面上的两条相对的棱是一个长方形的一线对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这两长棱的长度相等。

  师:这一组四条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同样的道理,其它两组相对的棱的长度也分别——

  生:相等。

  师:再看顶点的情况,请指出长方的顶点给同桌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指、数)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长方体的特征可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进行概括。谁能说说,长方体有怎样的特征?

  (生根据板书内容叙述)

  师:现在,不看黑板上的内容,拿起你手中的长方体,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好吗?

  生:好!

  师:(指讲台上的模型)刚刚那位同学分的对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三、演示投影,真切了解直观图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物体,书上画的、黑板上出现的是它的立体图形,怎么看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呢?

  (出示一个长方体)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图上只有三个面,并且有两个面是*行四边形,这是怎么一回事?

  师:(将一个长方体模型放在讲台中央;把同学分成三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看到几个面?

  生:我只看到了一个面。

  生:我看到了两个面。

  生:我看到了三个面。

  师:还有三个面出于被遮住了我们看不见,在立体图上可用虚线画出被遮住的三条棱,形成这个立体图。(在原图上形成立体图)

  四、变式呈现,辩证地理解长、宽、高

  师:现在请思考,如果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生:(讨论后,指着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只要量这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像这样相交于一点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立体图上指示后,在相应的地方标上“长”、“宽”、“高”

  一般来说,底面中较长的棱的长度称作长,较短的称作宽,垂直于底的棱的长度称作高。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相互说一说你们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学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五、循序渐进,巩固新知,发展能力

  师:现在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做几道*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长方体,注意留心生活,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


《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扩展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

  同学情况分析和教学设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同学在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所以教学中重点是让同学亲自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空间观念。为后面学*外表积和体积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的设想是通过同学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亲手玩弄实物或图形,运用电脑课件来重点展示图形的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反馈练*,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同**用观察、丈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同学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玩弄实物协助同学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同学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方:(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同学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评析:用同学熟悉的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充沛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实际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协助同学更好地认识实际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兴趣、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一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2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在合作中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的乐趣。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发现长、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教学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所有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 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 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4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请看动画图像。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2.作业:教材P22练*五: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学生会看*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扳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5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很多的*面图形的,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即与之前学*过的*面图形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切的联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点有相同的地方。本质的区别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始。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面图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比如研究*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研究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都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

  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继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五花八门,比如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着急否定学生,因为学生已经从以往的*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肯定。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二)讲授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当然理想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们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回答或许不是那么精确,比如,*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如*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了立体图形的思考。

  这时进一步追问,假如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帮助学生梳理,研究*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同样的道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研究点来进行探讨,比如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当然,这些名称的认识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巩固各部分的名称。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称后,我们可以先研究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节课我采用先研究长方体再将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

  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当然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来数。研究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第二,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

  小讨论结束,学生在进行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形状、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中会进行特殊的论述)

  在去研究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刚才研究面的过程:比如,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所有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后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按照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按照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予以肯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方向的较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化的。

  在研究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去研究正方体。完成研究表格,并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同。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面图形中,我们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基本结束,根据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

  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

  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八、板书设计

  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会辨认长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五、教学过程

  1、分类、操作、引出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图:你能将它们根据一定标准分类吗?

  (2)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排球、土豆等都占据一定空间把它们称为立体图形。

  请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呢?

  (3)拿出一块橡皮,横切一刀,露出一个面,让学生触摸,并说说感觉,教师明确这部分叫面。再切一刀,再让学生触摸两面相交的线,说出感觉,明确这在立体图形中叫做棱。什么叫棱?

  将橡皮的一个面扣放在桌面上,与两个面垂直再切一刀,触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说出感受,明确它叫顶点。什么叫顶点?

  (4)找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学*长方体的认识。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量一量、比——比后,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用具独立探究、自主发现面、棱、顶点的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方法。

  (提示: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③独立填写“我的发现”一表。

  面

  棱长

  顶点

  (学生在学*时,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多种学*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汇报:师生共同归纳。

  (除了各部分的数量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

  a、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等且长度相等;

  b、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c、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d、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e、面的特殊情况。

  完成做一做,反馈订正。

  小结。

  五、课堂练*

  基础练*

  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计算棱长总和。

  综合练*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的三条棱长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形体一定是长方形。()

  (4)长方形纸是长方形不是长方体。()

  (5)有6个面,且6个面都是长方形,它一定是长方体。()

  实践与应用

  (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高是7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168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教具,长20厘米,宽12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用一根长10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9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后,还剩多少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8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9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面

  棱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长方体的特征的学*方法迁移到学*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三第3题。

  独立完成每小题,再交流反馈。

  [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渗透子集思想。表格的设计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给人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2.练*三第4题。

  (1)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每个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摆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棱长)。

  3.练*三第5题。

  [说明:练*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总说明]

  1.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在本节课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2.把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方法(观察、数、发现的方法)、数学思想(子集思想)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新课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巩固反馈

  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1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 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面 棱 顶点 正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3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①教师准备: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 复*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你能将这些学过的图形分类吗?(*面立体)

  3、揭示课题:长方体也好、正方体也好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教学过程

  备 注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的第2题。

  3.练*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去,摸、碰,说长方体、正方体各个部分特征,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遗憾这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5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练一练”、练*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扩展8)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实用五份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所有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 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 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2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棱、顶点、长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面棱、顶点、正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4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请看动画图像。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2.作业:教材P22练*五: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学生会看*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扳书设计


《长方体》教案实用十篇(扩展9)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案优选【5】篇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案 1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

  3、让幼儿学*简单的数学题目。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活动反思:

  在上两个星期我上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在上第一次课时,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应该让4人小组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通过改进,在第二次课上,有了好的成效,让每3个小组动手做一种长方体,这样便于多样化和节省时间。

  1.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案 2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练一练”、练*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案 3

  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观察和剖析,指导长方体的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喜欢探索操作,发现生活中长方体的应用。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正方体长方体教具,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剖面;

  2、知识经验:认识正方体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复*正方体的特征。

  指导语:哪个小朋友能说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正方体有6个一样大的面,12条一样长的棱,8个顶角。

  二、 基本活动

  (一)认识长方体,观察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

  指导语:今天我们学*一个新的形体,它的名字叫长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小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角。

  (二)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指导语:长方体和正方体除了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小结:正方体的每个面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条棱一样长。

  长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一样大,相对应的棱一样长。

  (三)幼儿操作,出示长方体包装盒,引导幼儿探索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知道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语:请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包装盒,盒子打开后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做什么?

  小结:长方体纸盒打开后,里面因为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叫它体,可以用来盛东西。

  三、 延伸活动

  幼儿制作长方体,在制作中感受形体的特征。

  指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长方体剖面图,请你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把长方体的对应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或画上相同的图案。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面图形)

  教师:*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有( )个面

  都是( )形

  相对的面( )

  有( )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

  有( )个

  顶点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五、布置作业.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行四边形

  梯形

  立体图形

  长方体

  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请看动画图像。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2.作业:教材P22练*五: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学生会看*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扳书设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