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案汇总10篇

首页 / 教案 / |

  《钱塘湖春行》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全诗。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想象诗的画面。

  三、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 剥而复加 层层叠加” 法

  【教学过程】

  一、传说——导入新课 [“白娘子西湖断桥畔”课件]

  【导语】同学们,刚才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民间故事。你知道这个民间故事的名称吗?——《白蛇传》。对,那么《白蛇传》的动人传说发生在什么地方?

  是的,发生在杭州西湖。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就是在——西湖断桥处!

  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今天我陪同你们身临其境地享受一番、一饱眼福,愿意吗?

  今天因为同学们的面子大,我还请到了唐朝诗人白居易做我们的导游,他曾经但任过杭州刺史,请他带领我们穿超时空隧道,走进西湖,浏览西湖。现在就请同学们将书本打开到P148页。跟随白居易进行“钱塘湖春行”

  二、熟读——感知全诗

  1、作者简介: 哪一位同学了解白居易,向大家介绍一下![见课件]

  2、自主学*:

  【导语】“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学法,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面对白居易所写的这首七言律诗,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学*这首古诗,采用什么样的学法来感悟这首古诗呢?

  希望大家不要保守!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1:书读百遍 生2:古诗常识 生3:感知画面 生4:领悟意境 生5:把握感情 同学们说的很好,适合自己的学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下面就采取大家摸索出来的学*方法来学*这首古诗。

  3、常识了解:

  【导语】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下面就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学*方法来读一读。

  配乐《花好月圆》,生先读,生再互相点评,4个人:男读女评、女读男评。

  但读书是有讲究的,是有技巧的。譬如说,诵读古诗时:

  友情提醒:(1)读准字音;(2)读清节奏;(3)读出韵味

  下面请同学们边聆听范读,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押韵。

  (一)第一次播放朗读——聆听范读 [ 课件5:单画面型的朗读 ]

  【导语】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如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课件6]这首七言律诗诗句的节拍是:XX / XX / XX / X ,XX / XX / X / XX ,

  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dī)

  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tí)

  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导语】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请大家下起来,轻声跟读,用情去读,用心去体会。

  (二)第二次播放朗读——模仿齐读[ 课件7:活动画面型的朗读 ]

  三、精读——理清游踪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古诗要理解诗文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文有文眼,诗有诗穴”。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诗人说“行”,行踪是什么,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听读——尽显春机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古诗要想像诗文的画面。说得很好!正如诗人王维说的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例如:“水面初*云脚低”,就这么一句,其实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首诗中还有哪些景物呢?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擅长画画的将她画出来!擅长写作的就将她写出来。

  示例:春水新涨,几与岸*,所以说“初*”;白云重重叠叠,云气低垂,接*水面,与西湖水面的波澜连成一片,所以说 “云脚低”。[ 见课件 ]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老师行间巡视、辅导。然后点拨,师小结。

  老师也来凑个热闹,看老师画得如何?最想表达的是哪一句呢?

  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

  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的西湖

  早春图。

  下面再请一位“小导游”将我们带到那钱塘湖游览。你们班级哪一位同学们是朗读高手?请她来朗读一下:掌声有请!

  同学们,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的翅膀,飞翔到早春的西湖。

  [ 品味想象]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了。远处*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悟读——景中情语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古诗还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如此美景,那么,作者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发言

  师问: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最爱”

  六、品读——寻觅春踪

  【导语】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钱塘湖春行”中的“春”是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同学们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重点应该在颔联和颈联。

  【授人以渔】今天我也来显露一手,说一说我个人是如何学*这首古诗的,愿意给老师一显身手的机会吗?我个人认为:运用“剥而复加 层层赏析 ”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所谓的“剥而复加,层层赏析”的方法。就是通过把诗句的修饰语先剥落下来,只留下句子的主要陈述对象。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上去,每加一层,分析一层,这样“剥而复加”的过程就是一个“层层赏析”的过程。

  先看简单的颈联: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第一层:加了个“乱”字,使我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朱自清《春》中的名句。朱先生是这样描绘的,请同学们轻声跟读: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几句话给“乱”字作了最好的注解,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花的勃勃生机。

  第二层:加了个“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刚“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还嫩嫩的,绿绿的”。马蹄踏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那草儿嫩绿的汗液可曾染绿了马蹄?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游戏活动】

  你给我一个*台,我给你一个惊喜;我给你一个杠杆,希望你翘起一个地球。为了感谢大家刚才给我一个表白的机会,现在我给同学们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请同学们模仿我的学法来赏析颔联。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学*任务,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

  游戏活动规则:

  1、分男女两个队派。

  2、一人运用语言和动作解说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但不能涉及到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中的原字,出现一个就算失败。

  3、一人背对屏幕,面对观众,只能看前面人的动作表演、口头语言解说,说中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就算成功。

  4、游戏时间:每一个词只能解说一分钟。

  5、每组竞猜四个词语,每猜对一个得25分。

  6、得分高的为赢家,获奖品一份。

  7、班长计时。 【活动过程略】

  【模仿走路一】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仔细推敲、多次锤炼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王安石都是其中的典范。据说王安石为了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曾经修改过六次。下面再请同学们模仿我的学法,仔细推敲、揣摩诗中的语言。

  再看颔联:

  莺争树 燕啄泥

  1、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2、早莺争暖树 新燕啄春泥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处处) (家家)

  【模仿走路二】

  颔联中“莺争树、燕啄泥”是作者眼中所见到的景象,“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第一层:[“暖”、“春”]

  加了个“暖”字,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它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加上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第二层:[“早”、“新”]

  加了个“早”、“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在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人们捎来春的消息的使者。人们或许会想:连黄莺、燕子都来了,身上厚重的棉衣应该脱掉了,应该像黄莺、燕子一样,欢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第三层:[ “几处”、“谁家”]

  加了个“几处”、“谁家”。请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悦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三层分析下来,令人惊叹:诗人写的真是初春景色!

  七、展读——学以致用

  通过刚才的模仿训练,以及同学们的密切配合,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剥而复加 层层赏析 ”这一赏析诗歌的方法,你们不感到高兴吗?想不想再试一下?好!为了让同学们再大显身手,一展才华。请同学们课后再试用这种方法试着赏析一首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用这种“剥而复加”的方法赏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境散化”的方法就是用优美的散文语言,再通过丰富地联想和想象,将诗歌所蕴涵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jǚ jǚ)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尾声——相约明天

  亲爱的同学们: [ 课件展示 ]

  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到此一游;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不要忘记优美动人的传说;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互相切磋过,用白娘子的话说这是一种“缘分”。

  我们在此相约:

  在座的各位同学,等你们也成了“杭州刺史”的时候,就不再麻烦白居易他老人家了,请你

  再次带领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一起去享受一下,还有我本人,行吗?白娘子与许

  仙千年等一回,一千年太久,只争朝夕——20年等一回!

  为了我们的缘分:

  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用你们的真诚,热情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莅临指导!

  [ 注:上面所述是本人于20xx年在县五中教学辅导片开的一节公开课时所设计的一篇教案]

  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简案】

  一、传说——导入新课

  二、熟读——感知全诗

  三、精读——理清游踪

  四、听读——尽显春机

  五、悟读——景中情语

  六、品读——寻觅春踪

  七、展读——学以致用

  八、尾声——相约明天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学海无涯

  一、用这种“剥而复加”的方法也可以赏析杜牧的《清明》:

  雨纷纷————————人断魂————————酒何处—————————杏花村

  清明雨纷纷——————路上人断魂——————借问酒何处———————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牵手课外 读诗与识法

  识法,就是识其方法。以诗为例,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欣赏者的文章可以写出上千个字,说意境如何优美,诗情如何动人,可能对读诗者会有一些启发,但要读诗者真正读透这两句诗,还须教人以诗法。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而下,“黄河”如线由西往东,那简直就是大彻大悟了。

  几年前,我曾与几位女中学生讨论过唐代张祜的《宫词》。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当时她们正在为这首诗是写宫女的哀怨还是写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争执不休。我发表了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么成功地写出宫女的哀怨正是成功地表现了作者对宫女的深刻同情。这首小诗,可以让我们学*的东西很多。例如“故国三千里”是写空间之远大,“深宫二十年”是写时间久长。这是“时空经营法”。一个宫女的深重哀怨,不用多言,仅以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便表达出来了。如果用其他方法去叙述描摹,可能简约精妙到如此?

  《钱塘湖春行》教案 2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赏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赏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情境导入

  老师读小学时从课本中了解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中学一毕业就和父母一同去了苏杭二州,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那里的景色,我暂且不去评价这句话的真实性,下面先把我们当时拍下来的景给大家看,让你们自己去亲自感受一下那里的景色究竟有多美!

  用一个成语谈谈感受好吗?(大饱眼福,美不胜收)的确美极了。那大家还想不想进一步观赏一下西湖风光呢?好,满足你们的愿望。

  这节课,老师就陪大家到风光旖旎的西湖,也就是钱塘湖游览一番,我们请曾经担任过杭州刺史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做咱们的导游。让他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西湖,游览西湖。现在我们就跟随白居易进行“钱塘湖春行”。

  讲授:作者、背景简介

  解题: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不言而喻“钱塘湖”交代了游览的地点,除此之外从诗题中我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时间是在春天,事件是出游。

  作者白居易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读过他的许多诗,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来了解一下他。谁愿意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导游?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歌最多的一个。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3、背景介绍。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不禁被它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去游览了,那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吧。

  讲授:初读诗歌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诗歌,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2、现在大家就大声自由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试着体会诗歌情感。

  3、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美感,读出韵味。

  讲授:理解诗意

  刚刚我们已反复朗读了诗歌,下面咱们来具体观赏一下诗中描绘的这些美景。看看围绕着诗眼“春”,诗人重点勾画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大家先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内容。

  这两句写了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景色。(板书)随着诗人的脚步,我们能看到哪些景物呢?有水、云。(板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广阔的水面和低垂的云脚,似乎还能看到岸边植物的倩影映照在光滑的水面上,让人看了不禁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大家不妨闭上双眼去静静地体会!(播放鸟的叫声)咦,什么声音?鸟鸣声。哪里来的鸟鸣,让我们随着声音走*去看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大家看到了什么景象?

  随着叫声,我们看到了两种可爱的小生灵!他们是——莺和燕。(板书)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上枝头去歌唱,也许刚才正是它们在一展歌喉呢;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了衔泥筑巢,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了。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啊!从这一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带我们游览的正是哪个时节的景色?早春

  其实早春的勃勃生机还不只这些呢,还有缤纷多彩的春花和浅浅的春草。不信你看!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是繁乱的、缤纷多彩的小野花。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色?

  这两句写的是花草(板书),着重写诗人的感受,他骑着马,感受到马儿在浅浅的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不知不觉便沉醉其中,不愿醒来,更不忍离去,仿佛这样的美景永远都欣赏不够。

  所以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最喜欢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杨阴里白沙堤。”那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板书)

  “行不足”就是看不够游览不够的意思,说明这湖东的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哪两个二是作者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呢?“最爱”

  此时我们眼前所见的这座堤岸就是白居易笔下的白沙堤,是为储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造的,因为最初以白沙铺地,所以称为白沙堤。现称白堤或断桥堤。

  从这一联诗中我们能读出诗人对它独有的偏爱。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见过那么多美丽景色的白居易会最爱这白沙堤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景色之美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被这为民造福的白沙堤所触动,想到它能福泽百姓,才对它钟爱有加。其实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好事,后人将白沙堤称为白堤就有纪念白居易的意思。

  刚刚我们已经随着诗人的脚步欣赏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他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物的呢?按照“行”的顺序——也就是游览的踪迹“游踪”,从全湖的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板书),写了这一路所见的景色,使得整首诗的结构十分严密。

  现在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那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这回老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请同学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并体会诗人置身其中时所蕴含的情感。

  (先自己体会,再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了?对西湖早春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

  讲授:赏析诗歌

  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啊?一字概括——美!哪里写得最美?下面就分小组交流一下,你觉得诗中哪句写得最美?哪个字或词用得最妙?并说明原因。(课件出示问题)

  1、首联:

  “水面初*”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眼前是一片广阔而又静谧的湖水,脚下*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西湖水墨图。

  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2、颔联:

  “早”、“新”这两个字,写出人们初见莺燕时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正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人们捎来春意的使者。

  “暖树”是向阳的树枝,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黄莺之所以争抢着飞上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它们还有些惧怕春的寒意;加上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温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慢慢苏醒过来。此时不知谁家的燕子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体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简直把小燕子给写活了。

  大家注意了,(课件)诗人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处处莺歌燕舞的时候,可见作者使用语言极有分寸,而且因为少而更带有欣喜之情。

  3、颈联:

  “乱”字,使我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的《春》中的名句,他是这样描绘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给“乱”字做了最好的诠释,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花的生机勃勃。

  “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才从土地里钻出来,还嫩嫩的、绿绿的,刚能遮没马蹄。大家能不能联想到比这更早的时候草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曾经学过的其他描写早春草色的诗句)“草色遥看*却无”,看来以前的知识大家掌握的很好,这正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

  4、尾联:

  “绿杨阴里白沙堤”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一片嫩绿掩映下的白沙堤像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令人陶醉啊!

  5、总结:

  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整首古诗使用的虽然都是极其普通的字眼,但这些字其实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过的。春水初涨与堤岸齐*、春云舒展贴*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就是这样一些看起来普通的字眼,却把西湖早春景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大家想一想,让景色生动传神原因,除了诗人语言的魅力以外还有哪些呢?他对景色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眼前这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呢!看来咱们请这位导游来为我们介绍西湖美景,真是个明智的选择!

  《钱塘湖春行》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全诗。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想象诗的画面。

  三、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剥而复加层层叠加”法

  【教学过程】

  一、传说——导入新课[“白娘子西湖断桥畔”课件]

  【导语】同学们,刚才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民间故事。你知道这个民间故事的名称吗?——《白蛇传》。对,那么《白蛇传》的动人传说发生在什么地方?

  是的,发生在杭州西湖。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就是在——西湖断桥处!

  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今天我陪同你们身临其境地享受一番、一饱眼福,愿意吗?

  今天因为同学们的面子大,我还请到了唐朝诗人白居易做我们的导游,他曾经但任过杭州刺史,请他带领我们穿超时空隧道,走进西湖,浏览西湖。现在就请同学们将书本打开到P148页。跟随白居易进行“钱塘湖春行”

  二、熟读——感知全诗

  1、作者简介:哪一位同学了解白居易,向大家介绍一下![见课件]

  2、自主学*:

  【导语】“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学法,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面对白居易所写的这首七言律诗,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学*这首古诗,采用什么样的学法来感悟这首古诗呢?

  希望大家不要保守!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生1:书读百遍生2:古诗常识生3:感知画面生4:领悟意境生5:把握感情,同学们说的很好,适合自己的学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下面就采取大家摸索出来的学*方法来学*这首古诗。

  3、常识了解:

  【导语】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下面就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学*方法来读一读。

  配乐《花好月圆》,生先读,生再互相点评,4个人:男读女评、女读男评。

  但读书是有讲究的,是有技巧的。譬如说,诵读古诗时:

  友情提醒:(1)读准字音;(2)读清节奏;(3)读出韵味

  下面请同学们边聆听范读,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押韵。

  (一)第一次播放朗读——聆听范读[课件5:单画面型的朗读]

  【导语】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如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课件6]这首七言律诗诗句的节拍是:XX/XX/XX/X,XX/XX/X/XX,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dī)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í)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导语】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请大家下起来,轻声跟读,用情去读,用心去体会。

  (二)第二次播放朗读——模仿齐读[课件7:活动画面型的朗读]

  三、精读——理清游踪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古诗要理解诗文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文有文眼,诗有诗穴”。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诗人说“行”,行踪是什么,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听读——尽显春机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古诗要想像诗文的画面。说得很好!正如诗人王维说的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例如:“水面初*云脚低”,就这么一句,其实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首诗中还有哪些景物呢?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擅长画画的将她画出来!擅长写作的就将她写出来。

  示例:春水新涨,几与岸*,所以说“初*”;白云重重叠叠,云气低垂,接*水面,与西湖水面的波澜连成一片,所以说“云脚低”。[见课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老师行间巡视、辅导。然后点拨,师小结。

  老师也来凑个热闹,看老师画得如何?最想表达的是哪一句呢?

  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

  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的西湖

  早春图。

  下面再请一位“小导游”将我们带到那钱塘湖游览。你们班级哪一位同学们是朗读高手?请她来朗读一下:掌声有请!

  同学们,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的翅膀,飞翔到早春的西湖。

  [品味想象]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了。远处*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悟读——景中情语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古诗还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如此美景,那么,作者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发言

  师问: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最爱”

  六、品读——寻觅春踪

  【导语】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钱塘湖春行”中的“春”是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同学们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重点应该在颔联和颈联。

  【授人以渔】今天我也来显露一手,说一说我个人是如何学*这首古诗的,愿意给老师一显身手的机会吗?我个人认为:运用“剥而复加层层赏析”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所谓的“剥而复加,层层赏析”的方法。就是通过把诗句的修饰语先剥落下来,只留下句子的主要陈述对象。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上去,每加一层,分析一层,这样“剥而复加”的过程就是一个“层层赏析”的过程。

  先看简单的颈联: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第一层:加了个“乱”字,使我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朱自清《春》中的名句。朱先生是这样描绘的,请同学们轻声跟读: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几句话给“乱”字作了最好的注解,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花的勃勃生机。

  第二层:加了个“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刚“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还嫩嫩的,绿绿的”。马蹄踏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那草儿嫩绿的汗液可曾染绿了马蹄?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游戏活动】

  你给我一个*台,我给你一个惊喜;我给你一个杠杆,希望你翘起一个地球。为了感谢大家刚才给我一个表白的机会,现在我给同学们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请同学们模仿我的学法来赏析颔联。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学*任务,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

  游戏活动规则:

  1、分男女两个队派。

  2、一人运用语言和动作解说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但不能涉及到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中的原字,出现一个就算失败。

  3、一人背对屏幕,面对观众,只能看前面人的动作表演、口头语言解说,说中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就算成功。

  4、游戏时间:每一个词只能解说一分钟。

  5、每组竞猜四个词语,每猜对一个得25分。

  6、得分高的为赢家,获奖品一份。

  7、班长计时。【活动过程略】

  【模仿走路一】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仔细推敲、多次锤炼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王安石都是其中的典范。据说王安石为了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曾经修改过六次。下面再请同学们模仿我的学法,仔细推敲、揣摩诗中的语言。

  再看颔联:

  莺争树燕啄泥

  1、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2、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处处)(家家)

  【模仿走路二】

  颔联中“莺争树、燕啄泥”是作者眼中所见到的景象,“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第一层:[“暖”、“春”]

  加了个“暖”字,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它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加上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第二层:[“早”、“新”]

  加了个“早”、“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在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人们捎来春的消息的使者。人们或许会想:连黄莺、燕子都来了,身上厚重的棉衣应该脱掉了,应该像黄莺、燕子一样,欢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第三层:[“几处”、“谁家”]

  加了个“几处”、“谁家”。请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悦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三层分析下来,令人惊叹:诗人写的真是初春景色!

  七、展读——学以致用

  通过刚才的模仿训练,以及同学们的密切配合,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剥而复加层层赏析”这一赏析诗歌的方法,你们不感到高兴吗?想不想再试一下?好!为了让同学们再大显身手,一展才华。请同学们课后再试用这种方法试着赏析一首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用这种“剥而复加”的方法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境散化”的方法就是用优美的散文语言,再通过丰富地联想和想象,将诗歌所蕴涵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jǚjǚ)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尾声——相约明天

  亲爱的同学们:[课件展示]

  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到此一游;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不要忘记优美动人的传说;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互相切磋过,用白娘子的话说这是一种“缘分”。

  我们在此相约:

  在座的各位同学,等你们也成了“杭州刺史”的时候,就不再麻烦白居易他老人家了,请你

  再次带领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一起去享受一下,还有我本人,行吗?白娘子与许

  仙千年等一回,一千年太久,只争朝夕——20年等一回!

  为了我们的缘分:

  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用你们的真诚,热情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莅临指导!

  [注:上面所述是本人于20xx年在县五中教学辅导片开的一节公开课时所设计的一篇教案]

  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简案】

  一、传说——导入新课

  二、熟读——感知全诗

  三、精读——理清游踪

  四、听读——尽显春机

  五、悟读——景中情语

  六、品读——寻觅春踪

  七、展读——学以致用

  八、尾声——相约明天

  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学海无涯

  一、用这种“剥而复加”的方法也可以赏析杜牧的'《清明》:

  雨纷纷————————人断魂————————酒何处—————————杏花村

  清明雨纷纷——————路上人断魂——————借问酒何处———————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牵手课外读诗与识法

  识法,就是识其方法。以诗为例,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欣赏者的文章可以写出上千个字,说意境如何优美,诗情如何动人,可能对读诗者会有一些启发,但要读诗者真正读透这两句诗,还须教人以诗法。如果一法不谈,读诗者读前是此等人,读后还是此等人,就算白读。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而下,“黄河”如线由西往东,那简直就是大彻大悟了。

  几年前,我曾与几位女中学生讨论过唐代张祜的《宫词》。诗曰:“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当时她们正在为这首诗是写宫女的哀怨还是写作者对宫女的同情争执不休。我发表了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么成功地写出宫女的哀怨正是成功地表现了作者对宫女的深刻同情。这首小诗,可以让我们学*的东西很多。例如“故国三千里”是写空间之远大,“深宫二十年”是写时间久长。这是“时空经营法”。一个宫女的深重哀怨,不用多言,仅以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便表达出来了。如果用其他方法去叙述描摹,可能简约精妙到如此?

  《钱塘湖春行》教案 4

  教学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培养审美和品鉴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朗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2.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二、 初读诗歌:

  (一)读准字音、节奏:

  师:请同学们拿出之前所预*的导学案。我们在学*一首诗之前,首先是要去读它。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评价 他(她)的朗读,认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出示范。

  预设:学生可能评价字音、朗读节奏或是情感方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点评或补充。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先在书上划分出诗歌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引导主要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拍来划分,只是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注意气息的运用,不要刻意停顿。

  生齐读。

  (二)读出韵律:

  师: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生:西、低、泥、蹄、堤

  师:介绍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为了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记诵。我们在读律诗时,对于押韵的字要稍微拖长一点,再齐读。

  师:过渡:读准节拍和韵律还不够,还要读出感情,怎样读出感情呢?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三、 品读诗歌:

  (一)解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的标题

  生读。

  师: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 地点:钱塘湖; 时间:春天; 事情:游览。

  连成一句话:作者春天前往钱塘湖(西湖)游览

  (二)品读首联

  师:写文章时要紧扣标题,我们看这首诗是不是这样。先看首联是如何紧扣标题来写的?即首联中的哪些词语能够与标题中的词语对应?

  预设:结合书上注释,孤山寺、贾公亭是西湖特有的,紧扣“钱塘湖”

  结合书上注释解释,水面初*和云脚低 紧扣“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朱自清《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和浮云低垂,与水相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帮助学生找怎么样紧扣题目中的“行”,从“北”和“西”,可以看出作者是边走边看,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边,明白作者出游的行踪。

  齐读首联

  (三)品读颔联和颈联

  师:从题目和首联看出,作者在春天来到西湖,从孤山寺出发,经过贾公亭,作者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堤岸齐*,浮云低垂,同湖面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以外,作者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继续往下读。

  生:从颔联和颈联找出: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师:颔联中的早莺和新燕都属于——动物,颈联中的乱花和浅草都属于——植物,莺是春天的歌者,燕是春天的信使,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新生的草,这又是作者看到的初春的一番美丽景象。颔联中的“争”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争”和“啄”通过动物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两个字要重读。

  一起齐读颔联和颈联。

  师:老师我在讲课的时候呢,喜欢让我的学生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眼和真情去感受文本,不迷信权威。那这首《钱塘湖春行》呢,是千古流传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家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颔联和颈联。但是我们今天要来做一个小小的挑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挑战白居易,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大家看行不行。怎么改?讨论一下,不只有一种改法。

  预设: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几莺争暖树,家燕啄春泥。

  师:强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要构成对偶句,在你改完之后也要构成对偶句。

  预设:花欲迷人眼,草能没马蹄。 乱花欲迷眼,浅草能没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师:改了之后可不可以?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

  预设: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去掉后,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不能更好体现“初春”之景。同理,去掉“早”和“新”也一样。

  师补充: 2.颈联中的“乱”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的“行”字;而草刚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去掉后不符合诗意。

  3. “渐欲”是“渐渐就要”的意思,强调一个动态过程;“才能”是“刚刚能够”的意思,强调程度,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

  4.至于去掉“人”和“马”,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俗,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加上如此的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况且删掉“人“和“马”,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

  师:从刚才挑战白居易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历程,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挑战失败,但也让我们明白:在读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概而过,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只有仔细推敲,用心品味,让诗歌浸润心灵,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才能品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这样的炼字,才会浮现“著一字而意境全出”的画面。

  师:大家闭着眼睛试背一下这两联。

  (四)品读尾联

  通过刚才的分析,前三联写的都是“初春”之景。我们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肯定包含有抒情,那试想你是白居易,在一个最美的季节,来到美丽的西湖,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你的心情会怎样?(喜悦)那作者的心情是否和你猜想的一样呢?你从哪一联知道的——尾联

  齐读尾联。

  师: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爱

  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不是。最喜爱——白沙提。

  他有一个动作表明了,是“行不足”。“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提,最流连忘返的就是“白沙堤”,写到这,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白沙提有什么好?——“绿杨阴里”,初春时候,柳条将舒未舒,除了这点,“白沙堤”到底怎样美,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再写,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那现在除了准确、流利,还应该做到——有感情(喜悦),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己读一读。

  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给我们读一读。

  时间充足可以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四、 悟读诗歌: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朗读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相信大家通过练*,也一样可以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优秀的写景的诗篇往往都是“诗中有画”,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现在设想你穿越时空,梦回唐朝,来的美丽的西子湖畔,利用这首诗中的景象,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妙笔生花:

  在……中,我仿佛看到了……

  在……中,我仿佛听到了……

  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

  请两三名同学交流。

  五、 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描绘西湖或早春景象的诗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钱塘湖春行》教案 5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并默写。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杜甫的《春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剩下两首。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去饱览西湖早春景色。

  一、指导学*《钱塘湖春行》。

  1.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杭州做过几年地方官,兴修水利,巩固堤坝,官声极好。他在闲暇时喜欢游山玩水,西湖的“白沙堤”是他最喜欢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他在杭州任上写的。

  2.诵读全诗

  (1)听录音把握文章重点字词。同时,注意断句,七言诗的节拍有“XX/XX/XX/X,XX/XX/X/XX.”。。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学生集体朗读

  3.研*文章

  (1)学生快速浏览,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指导:

  首联:写行程。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景。早莺、新燕。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景。乱花、浅草。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行不足”,陶醉、流连忘返之情。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探究学*

  ①诗中两联各写了那些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早春的景色?

  ②哪些诗句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③文中为什么说是“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明确:

  ①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争暖树 啄春泥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③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景:明媚春光

  行至|远眺:天容水态

  |*观:早,新,争,啄 莺燕新来

  ↓乱,浅,渐欲,才能 花草向荣

  白沙堤 行不足———————————情:游兴未尽

  案例分析:《钱塘湖春行》长教版-八年级(上)中的一篇诗歌。

  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尝试用“自主、质疑”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钱塘湖春行》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我先用古代美女——西施,和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进行导入,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在朗读中积累。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在旁边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大胆的提出,然后我再让同学们帮助解决,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氛围。通过让学生寻找春天特有的景物,来理解诗的“春意”,通过寻找关键词,来体现诗歌的灵魂。

  一、课前准备体现“自主”学*。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交给学生学*的任务,让他们自主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要求他们利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互相交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用旧模式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白居易和写作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质疑讨论见民主。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结合生活实际、问别人……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的巨大潜能。”

  三、想象诵读悟深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热大自然的情感。在视听情景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白居易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情感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

  四、迁移运用积累诗文。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通过学*这首诗,对诗中描写的景物都有了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把自己脑海中所想象的美丽的西湖早春图描画出来,下节课我们看看那些同学画得最有创造性。

  2、背诵这首诗。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钱塘湖春行》教案 6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 生齐读;正音正字

  3、 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 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要求学生诵读古诗

  八、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钱塘湖春行》教案 7

  一、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二、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三、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四、让学生总结学*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钱塘湖春行》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

  预*要求;

  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着。

  “解诗”——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说说诗大意。

  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钱塘湖春行》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 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 )

  (2)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 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涨云舒

  贾公亭 游 春 莺歌燕舞

  白沙堤 踪 踪 花乱草绿

  西 湖 早春图(最爱)

  《钱塘湖春行》教案 10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流程】

  (一)预*检测

  1、作者(),()代诗人,字(),号()。

  (二)课内探究

  1、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3、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4、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5、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检测

  1、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教案汇总10篇扩展阅读


《钱塘湖春行》教案汇总10篇(扩展1)

——《钱塘湖春行》教案 (菁华9篇)

《钱塘湖春行》教案1

  教材分析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内容,所选内容是*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 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争暖树、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八、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所行 孤山寺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

  对春的西湖春景图 所见 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 最爱 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教 时:

  一个

  教学设计:

  一、备读导入新课(板书 :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熟悉全诗

  三、熟读理清游踪

  (板书: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

  四、精读寻觅春景

  小组自由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板书:水*云底,莺争燕啄,乱花浅草)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板书: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看书,讨论,自由发言。

  六、悟读景中情语

  1、自由讨论作者诗中流露的情感(板书:最爱)

  2、师生一起讨论晏殊的词《浣溪沙》的情感

  七、展读尽显春机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云底

  贾公亭 莺争燕啄

  白沙堤 乱花浅草

  (最爱)西 湖 早 春 图

《钱塘湖春行》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齐读;个别读;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诗人的游踪为:(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四、寻觅春踪:

  1.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早春;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2.个别词句欣赏: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②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

  (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③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

  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④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六、悟读景中情语:

  1.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最爱”;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3.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于谦和岳飞;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注意:

  1、美术作品请张贴在黑板上。

  2、文学作品上展板。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

  白沙堤踪踪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西湖早春图(最爱)

《钱塘湖春行》教案4

  一、欲读——进入诗境。

  1、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片断。

  2、请你说一说:春天究竟在哪里?

  春天在……更在白居易的诗里。让我们随白居易一起去钱塘湖游览一番。

  二、初读——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标注出停顿。

  (1)、教师讲解诗的节奏,学生找规律。

  (2)、结合幻灯展示的停顿齐读。

  (3)、以接龙的形式读诗。

  (4)、节奏既可以按音节划分,又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范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学生介绍作者。

  5、同桌一人读,一人闭上眼睛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图画。

  6、边想象画面边读。

  三、赏读——解其妙处。

  1、问题一:诗中的春景本事一些零散的片断,使人是如何把它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的?

  明确:游踪。

  2、问题二:如果我们把这首七言诗的颔联去掉三个字,变成一句四言诗。你感觉怎么样才会不伤害这首诗歌的美?

  学生交流后回答:早莺争树,新燕啄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

  3、问题二继续探究:

  早莺争树——新燕啄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试读这一句,体会添加上的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注意重音的处理。

  四、诵读——诗我交融。

  1、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和情感涌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学生描绘,教师板书总结。

  结合朱自清的《春》,品析颈联。

  男生读出醇厚,女生读出景美请柔。

  3、同桌之间吟咏背诵。

  4、制作卡片,送给同桌。要默写上这首诗。

  提示这些字的写法:啄,阴,初

  5、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春行”。

  6、春诗春歌知多少。

  拓展阅读赏析《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五、读罢——咀嚼应用。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今天已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屏幕展示两组例句。学生齐读。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语境,恰当的用上“乱花渐欲迷人眼”。

  起立齐诵《钱塘湖春行》。

  板书设计:

  节奏

  钱

  塘

  湖

  春景 行踪

  水涨云舒 喜悦 孤山寺

  莺争燕啄 贾公亭

  花乱草浅 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教案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格律诗八首》中的《钱塘湖春行》。

  一、说教材

  纵观长春版的新教材,增大了经典古诗文的阅读量,诗歌的内容均在每册教材的第一课就要出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正确工整默写诗句,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的自读和初步赏析能力《钱塘湖春行》作为中考必考的50篇古诗文之一,说明白居易写的此诗,有其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学*古诗还没有形成良好品读赏析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在记诵阶段,教师在课堂要适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教学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对文学作品阅读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让学生初步形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对学*古诗应达到记诵、积累的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构建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能力。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升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

  1、通过情境激趣法、诵读法、讨论法,采用“读诗、解诗、赏诗、悟诗”四步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2、通过教师启发,打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

  六、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

  《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名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卖炭老翁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是什么?这位作者是谁?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做过刺史的不乏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文豪苏东坡,他们不但在杭州给人留下任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许多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苏轼就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白居易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在《春题湖上》曾言“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咏西湖的名篇《钱塘湖春行》,领略作者笔下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致。

  (三)、教师解题并介绍体裁特点: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表明季节,行:走,游览

  2、七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联(首、颔、颈、尾)

  (四)、师生共同回顾作家作品,教师说明写作背景。(大屏幕)

  (五)、学诗重在两个方面内容:“读”和“品”。

  一)、朗读训练

  1、范读:(听音乐,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评价)

  4、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分组读、齐读)

  二)、品读赏析

  (1)解诗(自主学*)

  1、请你说说诗的大意。

  2、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你能看出写的是西湖什么季节的美景?

  3、寻找诗人的游踪。

  (2)赏诗(合作探究)

  1、首联中“水面初*”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2、颔联中“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不是“处处”?为什么“争暖树”?“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有什么深刻含义?从鸟儿的动态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颈联中为什么说“乱花迷人眼”?这样写与诗题有关吗?这一联我们能否想象将来景物会怎样?它蕴含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4、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3)悟诗(讨论交流)

  1、“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本诗中景中有情吗?请你找一找最能概括感情的词语?

  2、律诗讲究对仗,本诗中应是哪联?本诗的韵脚?压什么韵?

  3、你最喜欢本首诗中的哪一联?理由是什么?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吗?

  (六)、拓展阅读:

  1、比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本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请你说出你所熟悉的写春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

  教师富有激情地总结学*重点,并进行德育渗透,而“授之以渔”即赏析诗的方法。

  (1)诗人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山寺及于湖面,舒卷的春云分外凄迷,水天相接,早莺放歌鸣啼于树,紫燕剪飞啄泥筑巢,既有乱花迷人之色,又有浅草茵茵之态,整个画面景物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行”为脉落,起笔方位,落笔方位,游遍大半西湖,产生了移景换景的艺术效果,随着镜头的闪闪而过,绮丽的风光重现,把我们带入西湖早春的风景画卷,整首诗描绘的是春回大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天才的诗人与山水结合便是山水之幸事、诗人之幸事,更是文学之幸事,后世读者之幸事。山水成就了诗人,诗人也成就了山水。希望同学们热爱自然,钟情于中华灵绣的山水,创作时代更加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

  (2)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应掌握赏析诗的基本方法,即读诗、解诗(自主学*)、赏诗、悟诗(合作探究学*)。

  (八)、作业:

  1、流利背诵、工整正确默写这首诗。

  2、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钱塘湖春行》教案6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培养审美和品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朗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2、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

  (一)读准字音、节奏:

  师:请同学们拿出之前所预*的导学案。我们在学*一首诗之前,首先是要去读它。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他(她)的朗读,认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出示范。

  预设:学生可能评价字音、朗读节奏或是情感方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点评或补充。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先在书上划分出诗歌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引导主要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拍来划分,只是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注意气息的运用,不要刻意停顿。

  生齐读。

  (二)读出韵律:

  师: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生:西、低、泥、蹄、堤

  师:介绍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为了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记诵。我们在读律诗时,对于押韵的字要稍微拖长一点,再齐读。

  师:过渡:读准节拍和韵律还不够,还要读出感情,怎样读出感情呢?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三、品读诗歌:

  (一)解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的标题

  生读。

  师: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地点:钱塘湖;时间:春天;事情:游览。

  连成一句话:作者春天前往钱塘湖(西湖)游览

  (二)品读首联

  师:写文章时要紧扣标题,我们看这首诗是不是这样。先看首联是如何紧扣标题来写的?即首联中的哪些词语能够与标题中的词语对应?

  预设:结合书上注释,孤山寺、贾公亭是西湖特有的,紧扣“钱塘湖”

  结合书上注释解释,水面初*和云脚低紧扣“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朱自清《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和浮云低垂,与水相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帮助学生找怎么样紧扣题目中的“行”,从“北”和“西”,可以看出作者是边走边看,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边,明白作者出游的行踪。

  齐读首联

  (三)品读颔联和颈联

  师:从题目和首联看出,作者在春天来到西湖,从孤山寺出发,经过贾公亭,作者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堤岸齐*,浮云低垂,同湖面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以外,作者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继续往下读。

  生:从颔联和颈联找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师:颔联中的早莺和新燕都属于——动物,颈联中的乱花和浅草都属于——植物,莺是春天的歌者,燕是春天的信使,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新生的草,这又是作者看到的初春的一番美丽景象。颔联中的“争”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争”和“啄”通过动物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两个字要重读。

  一起齐读颔联和颈联。

  师:老师我在讲课的时候呢,喜欢让我的学生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眼和真情去感受文本,不迷信权威。那这首《钱塘湖春行》呢,是千古流传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家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颔联和颈联。但是我们今天要来做一个小小的挑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挑战白居易,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大家看行不行。怎么改?讨论一下,不只有一种改法。

  预设: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几莺争暖树,家燕啄春泥。

  师:强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要构成对偶句,在你改完之后也要构成对偶句。

  预设:花欲迷人眼,草能没马蹄。乱花欲迷眼,浅草能没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师:改了之后可不可以?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

  预设: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去掉后,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不能更好体现“初春”之景。同理,去掉“早”和“新”也一样。

  师补充:2、颈联中的“乱”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的“行”字;而草刚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去掉后不符合诗意。

  3、“渐欲”是“渐渐就要”的意思,强调一个动态过程;“才能”是“刚刚能够”的意思,强调程度,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

  4、至于去掉“人”和“马”,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俗,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加上如此的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况且删掉“人“和“马”,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

  师:从刚才挑战白居易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历程,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挑战失败,但也让我们明白:在读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概而过,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只有仔细推敲,用心品味,让诗歌浸润心灵,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才能品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这样的炼字,才会浮现“著一字而意境全出”的画面。

  师:大家闭着眼睛试背一下这两联。

  (四)品读尾联

  通过刚才的分析,前三联写的都是“初春”之景。我们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肯定包含有抒情,那试想你是白居易,在一个最美的季节,来到美丽的西湖,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你的心情会怎样?(喜悦)那作者的心情是否和你猜想的一样呢?你从哪一联知道的——尾联

  齐读尾联。

  师: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爱

  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不是。最喜爱——白沙提。

  他有一个动作表明了,是“行不足”。“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提,最流连忘返的就是“白沙堤”,写到这,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白沙提有什么好?——“绿杨阴里”,初春时候,柳条将舒未舒,除了这点,“白沙堤”到底怎样美,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再写,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那现在除了准确、流利,还应该做到——有感情(喜悦),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己读一读。

  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给我们读一读。

  时间充足可以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四、悟读诗歌: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朗读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相信大家通过练*,也一样可以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优秀的写景的诗篇往往都是“诗中有画”,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现在设想你穿越时空,梦回唐朝,来的美丽的西子湖畔,利用这首诗中的景象,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妙笔生花:

  在……中,我仿佛看到了……

  在……中,我仿佛听到了……

  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

  请两三名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描绘西湖或早春景象的诗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钱塘湖春行》教案7

  设计意图

  采用以诗学诗之法,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界,加强积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体会作者抓景物特征描写的妙处,深化学生对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①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②学会寻找重点字词,分析重点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③能够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①用先独立思考,后合作学*的方法学*诗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②利用诗歌引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能够联想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诗歌,加强诗歌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2对比法:在正比和反比之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体会如何抓事物特征描写之法。

  3分散拓展法:在教学中,抓住文本,适时延伸,把视觉触角伸向诗外,加强课内外联系和诗歌积累。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小学里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草》,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知道作者是谁?谁来说说白居易?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关于白居易的名字有个有趣的典故。师讲:白居易应举,初到京城,以诗拜谒顾况,顾况视其姓名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等他看完上面这首诗,随即改口说,米价虽贵,居之易矣。白居易诗歌的成就很大,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钱塘湖春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利用典故,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和好奇的心理开始下面的“西湖之旅”]

  二、读诗

  1齐读全诗。解决字词读音:啄zhuó没mó白沙堤dī

  2指名读全诗。

  三、解题

  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呢?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苏轼这首诗里的“西子”就是古代美女西施,在苏轼的眼里西湖就像一位绝代佳人,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样的楚楚动人。

  2学生观赏西湖秀丽风光。

  [设计意图:利用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西湖诱人的美:并且进行第一次分散拓展,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西湖秀丽风光组图,加深学生对西湖的直观感受,并且为下文学*作好铺垫。]

  四、析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学*。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交流讨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分析诗歌,分散朗读每一句诗。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初*”湖水同沙堤*,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②“几处”“谁家”突出了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说明时令的早。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黄莺争暖衬,家家飞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③“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引导学生回想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你认为下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与本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抓住时令特征“早”字深入分析,并且形成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流程随着学生的思维变化而变化,并且突出重点,利用正面对比和反面对比的方法,领悟、探究作者用词之妙。]

  五、悟情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依恋,对杭州的热爱,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白居易对西湖、对杭州的感情是深厚的,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中得到印证。

  [设计意图:为了防止情感教育的空洞化,采用以字词悟情的方法,并且引用作者自己的诗来说明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

  六、背诵

  (1)如此美丽的西湖,把它装进我们的心中吧!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西湖初春之景。

  读第一遍,脑中出现景物之轮廓。

  读第二遍,在脑中给景物着色。

  读第三遍,使景物动起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背诵全诗。

  七、作业:(选做其一)

  1收集你喜欢的描写春之景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2收集你喜欢的描写西湖之景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钱塘湖春行》教案8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流程】

  (一)预*检测

  1、作者(),()代诗人,字(),号()。

  (二)课内探究

  1、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3、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4、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5、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检测

  1、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教案9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流程】

  (一)预*检测

  1、作者(),()代诗人,字(),号()。

  (二)课内探究

  1、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3、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4、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5、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检测

  1、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教案汇总10篇(扩展2)

——钱塘湖春行教案(精选10篇)

  钱塘湖春行教案 1

  教材分析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 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争暖树、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八、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所行 孤山寺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

  对春的西湖春景图 所见 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 最爱 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教案 2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培养审美和品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朗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2.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

  (一)读准字音、节奏:

  师:请同学们拿出之前所预*的导学案。我们在学*一首诗之前,首先是要去读它。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他(她)的朗读,认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出示范。

  预设:学生可能评价字音、朗读节奏或是情感方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点评或补充。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先在书上划分出诗歌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引导主要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拍来划分,只是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注意气息的运用,不要刻意停顿。

  生齐读。

  (二)读出韵律:

  师: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生:西、低、泥、蹄、堤

  师:介绍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为了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记诵。我们在读律诗时,对于押韵的字要稍微拖长一点,再齐读。

  师:过渡:读准节拍和韵律还不够,还要读出感情,怎样读出感情呢?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三、品读诗歌:

  (一)解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的标题

  生读。

  师: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地点:钱塘湖;时间:春天;事情:游览。

  连成一句话:作者春天前往钱塘湖(西湖)游览

  (二)品读首联

  师:写文章时要紧扣标题,我们看这首诗是不是这样。先看首联是如何紧扣标题来写的?即首联中的哪些词语能够与标题中的词语对应?

  预设:结合书上注释,孤山寺、贾公亭是西湖特有的,紧扣“钱塘湖”

  结合书上注释解释,水面初*和云脚低紧扣“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朱自清《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和浮云低垂,与水相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帮助学生找怎么样紧扣题目中的“行”,从“北”和“西”,可以看出作者是边走边看,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边,明白作者出游的行踪。

  齐读首联

  (三)品读颔联和颈联

  师:从题目和首联看出,作者在春天来到西湖,从孤山寺出发,经过贾公亭,作者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堤岸齐*,浮云低垂,同湖面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以外,作者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继续往下读。

  生:从颔联和颈联找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师:颔联中的早莺和新燕都属于——动物,颈联中的乱花和浅草都属于——植物,莺是春天的歌者,燕是春天的信使,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新生的草,这又是作者看到的初春的一番美丽景象。颔联中的“争”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争”和“啄”通过动物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两个字要重读。

  一起齐读颔联和颈联。

  师:老师我在讲课的时候呢,喜欢让我的学生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眼和真情去感受文本,不迷信权威。那这首《钱塘湖春行》呢,是千古流传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家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颔联和颈联。但是我们今天要来做一个小小的挑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挑战白居易,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大家看行不行。怎么改?讨论一下,不只有一种改法。

  预设: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几莺争暖树,家燕啄春泥。

  师:强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要构成对偶句,在你改完之后也要构成对偶句。

  预设:花欲迷人眼,草能没马蹄。乱花欲迷眼,浅草能没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师:改了之后可不可以?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

  预设: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去掉后,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不能更好体现“初春”之景。同理,去掉“早”和“新”也一样。

  师补充:2.颈联中的“乱”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的“行”字;而草刚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去掉后不符合诗意。

  3. “渐欲”是“渐渐就要”的意思,强调一个动态过程;“才能”是“刚刚能够”的意思,强调程度,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

  4.至于去掉“人”和“马”,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俗,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加上如此的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况且删掉“人“和“马”,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

  师:从刚才挑战白居易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历程,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挑战失败,但也让我们明白:在读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概而过,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只有仔细推敲,用心品味,让诗歌浸润心灵,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才能品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的炼字,才会浮现“著一字而意境全出”的画面。

  师:大家闭着眼睛试背一下这两联。

  (四)品读尾联

  通过刚才的分析,前三联写的都是“初春”之景。我们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肯定包含有抒情,那试想你是白居易,在一个最美的季节,来到美丽的西湖,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你的心情会怎样?(喜悦)那作者的心情是否和你猜想的一样呢?你从哪一联知道的——尾联

  齐读尾联。

  师: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爱

  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不是。最喜爱——白沙提。

  他有一个动作表明了,是“行不足”。“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提,最流连忘返的就是“白沙堤”,写到这,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白沙提有什么好?——“绿杨阴里”,初春时候,柳条将舒未舒,除了这点,“白沙堤”到底怎样美,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再写,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那现在除了准确、流利,还应该做到——有感情(喜悦),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己读一读。

  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给我们读一读。

  时间充足可以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四、悟读诗歌: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朗读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相信大家通过练*,也一样可以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优秀的写景的诗篇往往都是“诗中有画”,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现在设想你穿越时空,梦回唐朝,来的美丽的西子湖畔,利用这首诗中的景象,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妙笔生花:

  在……中,我仿佛看到了……

  在……中,我仿佛听到了……

  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

  请两三名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描绘西湖或早春景象的诗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钱塘湖春行教案 3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都歌颂过春天,表达对这个季节的喜爱之情、留恋之情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春的诗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培养语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4、学生齐读诗歌。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思考:(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

  (2)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三、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2、指明学生描述诗歌景象。

  3、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四、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齐读诗歌。

  讨论:(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本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4、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课堂训练

  1、朗诵诗歌。

  2、以本首诗为例说说律诗的特点。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用自己的话对《钱塘湖春行》进行描述,写在作业本上。

  钱塘湖春行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

  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师: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由刘丽同学主持展示活动。

  刘丽:首先我们请王斌给我们用葫芦丝表演一曲春声妙韵。(王斌表演)

  (同时)刘丽:请大家注意。1、美术作品请张贴在黑板上,由雪飘飘负责;

  2、请胡洁同学抬出我们的文学作品展板;

  (师生欣赏美术作品和展板)

  刘丽:请同学朗诵自己搜集的诗文。

  (学生朗诵诗文)

  刘丽:由弓正小提琴伴奏,全班同学齐读全诗

  (在小提琴声中,同学们齐读全诗,下课)。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

  白沙堤踪踪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西湖早春图(最爱)

  钱塘湖春行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

  预*要求;

  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着。

  “解诗”——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说说诗大意。

  ★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钱塘湖春行教案 6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正音正字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

  问:“湖面初*”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要求学生诵读古诗

  八、教师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钱塘湖春行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 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 )

  (2)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 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涨云舒

  贾公亭 游 春 莺歌燕舞

  白沙堤 踪 踪 花乱草绿

  西 湖 早春图(最爱)

  钱塘湖春行教案 8

  【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2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 | |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争暖树、 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钱塘湖春行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

  预*要求;

  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着。

  “解诗”——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说说诗大意。

  ★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钱塘湖春行教案 10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培养审美和品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朗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2.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二、初读诗歌:

  (一)读准字音、节奏:

  师:请同学们拿出之前所预*的导学案。我们在学*一首诗之前,首先是要去读它。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他(她)的朗读,认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出示范。

  预设:学生可能评价字音、朗读节奏或是情感方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点评或补充。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先在书上划分出诗歌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引导主要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拍来划分,只是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注意气息的运用,不要刻意停顿。

  生齐读。

  (二)读出韵律:

  师: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生:西、低、泥、蹄、堤

  师:介绍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为了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记诵。我们在读律诗时,对于押韵的字要稍微拖长一点,再齐读。

  师:过渡:读准节拍和韵律还不够,还要读出感情,怎样读出感情呢?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三、品读诗歌:

  (一)解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的标题

  生读。

  师: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地点:钱塘湖;时间:春天;事情:游览。

  连成一句话:作者春天前往钱塘湖(西湖)游览

  (二)品读首联

  师:写文章时要紧扣标题,我们看这首诗是不是这样。先看首联是如何紧扣标题来写的?即首联中的哪些词语能够与标题中的词语对应?

  预设:结合书上注释,孤山寺、贾公亭是西湖特有的,紧扣“钱塘湖”

  结合书上注释解释,水面初*和云脚低紧扣“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朱自清《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和浮云低垂,与水相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帮助学生找怎么样紧扣题目中的“行”,从“北”和“西”,可以看出作者是边走边看,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边,明白作者出游的行踪。

  齐读首联

  (三)品读颔联和颈联

  师:从题目和首联看出,作者在春天来到西湖,从孤山寺出发,经过贾公亭,作者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堤岸齐*,浮云低垂,同湖面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以外,作者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继续往下读。

  生:从颔联和颈联找出: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师:颔联中的早莺和新燕都属于——动物,颈联中的乱花和浅草都属于——植物,莺是春天的歌者,燕是春天的信使,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新生的草,这又是作者看到的初春的一番美丽景象。颔联中的“争”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争”和“啄”通过动物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两个字要重读。

  一起齐读颔联和颈联。

  师:老师我在讲课的时候呢,喜欢让我的学生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眼和真情去感受文本,不迷信权威。那这首《钱塘湖春行》呢,是千古流传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家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颔联和颈联。但是我们今天要来做一个小小的挑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挑战白居易,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大家看行不行。怎么改?讨论一下,不只有一种改法。

  预设: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几莺争暖树,家燕啄春泥。

  师:强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要构成对偶句,在你改完之后也要构成对偶句。

  预设:花欲迷人眼,草能没马蹄。乱花欲迷眼,浅草能没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师:改了之后可不可以?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

  预设: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去掉后,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不能更好体现“初春”之景。同理,去掉“早”和“新”也一样。

  师补充:2.颈联中的“乱”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的“行”字;而草刚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去掉后不符合诗意。

  3. “渐欲”是“渐渐就要”的意思,强调一个动态过程;“才能”是“刚刚能够”的意思,强调程度,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

  4.至于去掉“人”和“马”,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俗,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加上如此的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况且删掉“人“和“马”,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

  师:从刚才挑战白居易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历程,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挑战失败,但也让我们明白:在读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概而过,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只有仔细推敲,用心品味,让诗歌浸润心灵,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才能品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这样的炼字,才会浮现“著一字而意境全出”的画面。

  师:大家闭着眼睛试背一下这两联。

  (四)品读尾联

  通过刚才的分析,前三联写的都是“初春”之景。我们经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肯定包含有抒情,那试想你是白居易,在一个最美的季节,来到美丽的西湖,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你的心情会怎样?(喜悦)那作者的心情是否和你猜想的一样呢?你从哪一联知道的——尾联

  齐读尾联。

  师: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爱

  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不是。最喜爱——白沙提。

  他有一个动作表明了,是“行不足”。“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提,最流连忘返的就是“白沙堤”,写到这,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白沙提有什么好?——“绿杨阴里”,初春时候,柳条将舒未舒,除了这点,“白沙堤”到底怎样美,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再写,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那现在除了准确、流利,还应该做到——有感情(喜悦),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己读一读。

  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给我们读一读。

  时间充足可以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四、悟读诗歌: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朗读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相信大家通过练*,也一样可以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优秀的写景的诗篇往往都是“诗中有画”,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现在设想你穿越时空,梦回唐朝,来的美丽的西子湖畔,利用这首诗中的景象,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妙笔生花:

  在……中,我仿佛看到了……

  在……中,我仿佛听到了……

  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

  请两三名同学交流。

  五、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描绘西湖或早春景象的诗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钱塘湖春行》教案汇总10篇(扩展3)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2、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能够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人对早春西湖之景的喜爱之情,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句谚语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在天上天堂最美丽,在人间苏州、杭州最美丽。说到杭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西湖,今天我们学*的《钱塘湖春行》就是白居易游览西湖时写下的名篇,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下面,我们就随着白居易去西湖赏玩一番。

  二、诵读感知

  学*古诗,一定得多读,那么诵读古诗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调。

  请一生试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明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争”、“啄”应读得轻快些、有活力些,谁家应读出疑问语气,最爱句应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注意刚才的几个要求。

  三、理解内容,还原画面。

  通过刚才的读,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得什么时候的西湖吗?——早春。你的依据是?请你从诗歌中找出依据。提示:可抓住体现早春特点的词语。

  预设:初*:初,刚刚,春水不是很大,刚刚使得水与堤岸齐*,从水初*可看出是早春。

  几处:而不是处处,说明莺的数量不多。

  早莺:早来的莺,也写出了是早春。

  谁家:这里是某家或者某几家的意思,而不是每家,家家,也写出燕子数量之少,体现早春。

  新燕:刚从南方过来的燕子,写出这里开始变暖,体现早春。

  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黄莺争着栖息在朝阳的树枝上。从早莺的这一行为可以看出是早春。

  啄春泥:燕子啄泥是用来筑巢,也写出了燕子新到,体现早春。

  浅草: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颜色不深或者指草短小,一个浅字即点明早春的季节。

  才能:刚刚能,写出草不高,侧面点明了*在早春。

  没马蹄:没,在这里是遮没的意思,草还没有长高,所以刚能遮住马蹄。

  渐欲:渐,逐渐的意思,欲,想要,将要的意思,写出花儿将会越开越多的情景,这里也能体现早春。

  (过渡)同学们找得都非常好,我们知道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这首诗白居易所描绘的早春之景中,每句都有优美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示例,用下面的句式来描绘画面。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中看到了诗人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从孤山寺的北面出发,一会儿走到了贾亭的西面,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开阔的场面,*坦的湖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辽阔。

  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用句式来描绘画面。

  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四、析手法

  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中,我们可知西湖的景色十分美,由此诗人喜欢这里,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爱/最爱)对,本诗就是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诗人对早春西湖的喜爱之情。我们来齐读最后一联,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何作者能把这首诗写得这么美这么好?我们能不能从一些写作手法来分析这首诗歌。(小组讨论,一会交流。)

  1、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描绘了早春的一派生机,注重炼字,“争”、“啄”使得这一画面更具有动态感。

  2、运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之景的喜爱之情。

  3、景中寄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争”字寄寓着诗人对早莺的喜爱之情。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几处早莺争暖树”,一个“争”字,赋予鸟以人的特性,写出了鸟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5、动静结合,诗人写了动态的早莺和新燕,写了静态的浅草和春泥,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6、按照一定的顺序而写,本诗按照诗人的游览顺序完篇,从孤山寺出发,经由贾亭,最后到白沙堤,这样写使得全诗条理清晰。

  7、具有色彩美。诗中虽没有明写色彩,却处处可让读者想见色彩。如:水:清澈的。云:白的。天:蓝的。草:绿的。马:白的。

  总结: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好,写得美,原来是运用了如此多的写作手法,我们*时写作的时候如果也能适当的使用一些写作手法,一定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五、再读感受

  这首诗讲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有则共同探讨)那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去感受西湖之美,去感受诗人对西湖的喜爱。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描写春天的优美语句及诗文。

  2、把《钱塘湖春行》改写成200—300字的短文。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赏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赏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情境导入

  老师读小学时从课本中了解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中学一毕业就和父母一同去了苏杭二州,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那里的景色,我暂且不去评价这句话的真实性,下面先把我们当时拍下来的景给大家看,让你们自己去亲自感受一下那里的景色究竟有多美! (课件展示图片)

  用一个成语谈谈感受好吗?(大饱眼福,美不胜收)的确美极了。那大家还想不想进一步观赏一下西湖风光呢?好,满足你们的愿望。

  这节课,老师就陪大家到风光旖旎的西湖,也就是钱塘湖游览一番,我们请曾经担任过杭州刺史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做咱们的导游。让他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西湖,游览西湖。现在我们就跟随白居易进行“钱塘湖春行”。(板书)

  【讲授】作者、背景简介

  解题: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不言而喻“钱塘湖”交代了游览的地点,除此之外从诗题中我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时间是在春天,事件是出游。

  作者白居易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读过他的许多诗,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来了解一下他。谁愿意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导游?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歌最多的一个。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3、背景介绍。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不禁被它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去游览了,那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吧。

  【讲授】初读诗歌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诗歌,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2、现在大家就大声自由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试着体会诗歌情感。

  3、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美感,读出韵味。

  【讲授】理解诗意

  刚刚我们已反复朗读了诗歌,下面咱们来具体观赏一下诗中描绘的这些美景。看看围绕着诗眼“春”,诗人重点勾画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大家先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内容。

  这两句写了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景色。(板书)随着诗人的脚步,我们能看到哪些景物呢?有水、云。(板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广阔的水面和低垂的云脚,似乎还能看到岸边植物的倩影映照在光滑的水面上,让人看了不禁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大家不妨闭上双眼去静静地体会!(播放鸟的叫声)咦,什么声音?鸟鸣声。哪里来的鸟鸣,让我们随着声音走*去看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大家看到了什么景象?

  随着叫声,我们看到了两种可爱的小生灵!他们是——莺和燕。(板书)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上枝头去歌唱,也许刚才正是它们在一展歌喉呢;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了衔泥筑巢,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了。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啊!从这一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带我们游览的正是哪个时节的景色?早春

  其实早春的勃勃生机还不只这些呢,还有缤纷多彩的春花和浅浅的春草。不信你看!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是繁乱的、缤纷多彩的小野花。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色?

  这两句写的是花草(板书),着重写诗人的感受,他骑着马,感受到马儿在浅浅的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不知不觉便沉醉其中,不愿醒来,更不忍离去,仿佛这样的美景永远都欣赏不够。

  所以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最喜欢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杨阴里白沙堤。”那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板书)

  “行不足”就是看不够游览不够的意思,说明这湖东的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哪两个二是作者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呢?“最爱”

  此时我们眼前所见的这座堤岸就是白居易笔下的白沙堤,是为储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造的,因为最初以白沙铺地,所以称为白沙堤。现称白堤或断桥堤。

  从这一联诗中我们能读出诗人对它独有的偏爱。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见过那么多美丽景色的白居易会最爱这白沙堤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景色之美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被这为民造福的白沙堤所触动,想到它能福泽百姓,才对它钟爱有加。其实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好事,后人将白沙堤称为白堤就有纪念白居易的意思。

  刚刚我们已经随着诗人的脚步欣赏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他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物的呢?按照“行”的顺序——也就是游览的踪迹“游踪”,从全湖的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板书),写了这一路所见的景色,使得整首诗的结构十分严密。

  现在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那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这回老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请同学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并体会诗人置身其中时所蕴含的情感。

  (先自己体会,再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了?对西湖早春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

  【讲授】赏析诗歌

  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啊?一字概括——美!哪里写得最美?下面就分小组交流一下,你觉得诗中哪句写得最美?哪个字或词用得最妙?并说明原因。(课件出示问题)

  1、首联:

  “水面初*”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眼前是一片广阔而又静谧的湖水,脚下*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西湖水墨图。

  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2、颔联:

  “早”、“新”这两个字,写出人们初见莺燕时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正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人们捎来春意的使者。

  “暖树”是向阳的树枝,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黄莺之所以争抢着飞上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它们还有些惧怕春的寒意;加上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温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慢慢苏醒过来。此时不知谁家的燕子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体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简直把小燕子给写活了。

  大家注意了,(课件)诗人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处处莺歌燕舞的时候,可见作者使用语言极有分寸,而且因为少而更带有欣喜之情。

  3、颈联:

  “乱”字,使我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的《春》中的名句,他是这样描绘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给“乱”字做了最好的诠释,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花的生机勃勃。

  “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才从土地里钻出来,还嫩嫩的、绿绿的,刚能遮没马蹄。大家能不能联想到比这更早的时候草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曾经学过的其他描写早春草色的诗句)“草色遥看*却无”,看来以前的知识大家掌握的很好,这正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

  4、尾联:

  “绿杨阴里白沙堤”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一片嫩绿掩映下的白沙堤像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令人陶醉啊!

  5、总结:

  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整首古诗使用的虽然都是极其普通的字眼,但这些字其实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过的。春水初涨与堤岸齐*、春云舒展贴*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就是这样一些看起来普通的字眼,却把西湖早春景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大家想一想,让景色生动传神原因,除了诗人语言的魅力以外还有哪些呢?他对景色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眼前这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呢!看来咱们请这位导游来为我们介绍西湖美景,真是个明智的选择!

  下面同学们就自由品读诗歌,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根据刚才我们游览的整个路线,争取把整首诗背诵下来。

  有感情齐背。

  【讲授】小结

  (课件出示诗歌)我们来纵观整首诗,诗的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作者从孤山寺北面写起,至白沙堤为止,写了不同的初春之景,我们读这首诗,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美景的感觉。

  【讲授】拓展

  其实呢,在我们*历史上,在杭州做过刺史的可以说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应当就是白居易和宋代的一位大文豪?苏东坡。无独有偶,苏轼也曾写过描绘西湖风光的传世佳作。有谁知道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像这样描绘西湖湖光山色的诗篇还有很多,课下大家可以查找并积累一些。正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这些文人创作的灵感,也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

  【测试】堂堂清

  1、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句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3、生动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画面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作业】课后作业

  我们家乡的风景虽不及西湖美景那样令人沉醉神往,但也别有一番韵味,更值得我们去喜爱和欣赏。只要我们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的怀抱,用我们的慧眼去捕捉身边的美,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后同学们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我们眼中家乡美丽的春天!

  【活动】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起)

  游 水 云 喜

  莺 燕

  踪 花 草 爱

  白沙堤(终)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学情分析及相应对策: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为止,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手段:

  为增强本节课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词句。

  3.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西湖风景和赞西湖的诗词,配乐《西湖春》,导入新课。

  二、初读全诗:

  请学生朗读本文。生读生点评。注意朗读节奏的划分。七言诗的节奏可以采用四、三节拍,也可采用二、二、三节拍。本首诗可采用二、二、三节拍。请学生读诗。找出诗中的韵脚,在读诗一遍。集体朗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ī)水面/初*/云脚低。

  (d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n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t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三、研读全歌:

  1.读诗题,说说诗题告诉我们什么?它可能会表达什么感情?

  2.出示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1)首联中哪些地方紧扣了“诗题”?

  明确:水面“初*”,河水才刚刚涨满,“*”写出了江浙一带的地貌特征,如果是山区就没有这样的特点,、“云脚低”看出了视野开阔,无高山阻隔。

  (2)如果我们这首四联八句诗压缩为首尾两联四句好不好?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明确:没有描写的景色。

  (3)作者颔联、颈联为写景的佳句,具有画面感。请同学们读一遍,边读边展开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色。大家从诗句里读出什么景象?

  (4)如果将这七言四句诗换成五言诗大家是怎么换的?如果将这八句中的词语调换顺序你会怎么调换?出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分析比较: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

  分析比较: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深草已能没马蹄,红花渐欲迷人眼。

  (5)这几句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人什么感受?

  板书: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马蹄。作者抓住春天的独特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6)我们再看这样一些诗句,从春天的景物中看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相同的景物却可以表达人的不同情感。*古典诗歌大多以抒情为主,但是,情是难于直接描写的。于是诗人便通过景来表现情,把难以直接描写的情融于视觉的景中,二者交相融合、渗透,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这种用来寄托人的情感的客观景物就是意象,这种情感与景象结合画面就是意境。它是人的情感和景物瞬间结合的产物。诗以意境为上,王国维曾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

  3.出示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情感的流露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最爱”。“行”字扣题,而且诗人放弃马步行,更能看出诗人对美好景物的观赏,但是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呢?还在那个“绿杨覆盖的白沙堤”,具体没有再去描写这里的景色,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之美,这也是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

  四、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景: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马蹄

  情:意外的惊喜

  意境:表达诗人对西湖的早春的赞美之情


《钱塘湖春行》教案汇总10篇(扩展4)

——钱塘湖春行改写范本5份

  钱塘湖春行改写 1

  一座孤山,挺立在西湖岸边,似有似无的云雾缭绕于山峰间,更添了几分神秘。一座古寺隐在峭壁中,不时传来诵经声。霎时间,山谷中响起由远到*的马蹄声,一匹骏马从幽涧中奔出。马的嘶鸣声响彻云霄,慢慢地放缓了步伐。诗人坐在马背上,眺望着远处。

  他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此刻的西湖如同仙境,仙雾飘散于湖面。诗人不由得迈步向前走去,眼前逐渐明朗。艳阳高照,波光鳞鳞的水面泛着银光;几只俏丽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那婉转动听的歌声带来一片春意;刚下完雨的潮湿泥士中,勤快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

  微风吹过,藏着清爽的气息与扑鼻的花香。诗人走向那片花的海洋。花儿朝阳开放,花瓣上残留的雨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一块块缤纷色彩斑驳、交织,围绕在诗人身旁,让人恍惚仿佛来到了花的世界。浅浅的青草刚刚好没过马蹄,入眼处皆是一片生机勃勃。

  抬眼望去,远处的自云重重叠叠,湖面衔接天空,与云朵交融成一片亮白。踏上白沙堤,翠绿的杨柳迎风舞动,洒下一片片细碎的阳光。诗人在这醉人景色中流连忘返,这般湖东美景,即使百游也不会厌倦。

  钱塘湖春行改写 2

  清晨,西子湖畔。

  淡淡的雾霭,轻盈透亮,宛若仙女清透的一角。又如一层薄如蝉翼的面纱笼罩着秀美如画的西湖。早春的风还微微带些凉意,但是却令人心旷神怡。

  一个修长的玄色身影与另一个更加挺拔的身影正挽臂而行,鸟鸣幽幽如落入潭中,分外清晰悦耳,两人相视一笑,又继续向前。

  日已接*中天,晓雾已渐渐散去,景物渐渐清晰。春日的西湖,碧绿透底的水初涨,刚刚与湖面齐*,宛若青衣,那清澈透明的眸子妩媚而又娇丽,很是俏皮。天空湛蓝,白云朵朵,仿佛离水面很*。其中一个人笑到:“乐天兄,看那鲜艳的黄莺啁啾着抢占向阳的大树,多有自然之趣啊!”另一个人身着墨色长衫,手摇折扇,也笑道:“是啊,这西湖美景,美不胜收,乌黑的小燕子也飞上飞下,啄泥筑巢呢!”

  几声激越的马蹄声传来,一匹雪白的骏马从他们身旁飞驰而过,疾如流星,但他们还是看到吐芽的嫩草浅绿中带着几分鹅黄,娇娇的,才刚刚没过马蹄。纷繁的花儿灿若云霞,迷蒙了他们的双眼,两人对视片刻,继续向前。

  那个身着墨色长衫的人突然停下脚步,转头笑,问他的同伴:“贤弟,你可知我最爱哪一处景致吗?”同伴笑而摇头,那个人便笑着说:“我当然最爱那寒烟杨柳掩映的白堤了!斑驳的树影,翠绿的树叶,生机勃勃,多么美好呀!”说罢,仰天大笑。那爽朗的笑声一直传到很远很远……

  钱塘湖春行改写 3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向下看去,刚好春天的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而向上看去,那天上的白云却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了一片,一眼看过去,好像浮云很低。我继续向前走去,发现在不远处的森林内,从几个地方飞来的黄莺,正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新来的燕子也飞到湖边去衔着春泥来搭窝筑巢。我正在这让人眼花缭乱的万花丛中慢慢向前行走,忽然,一辆马车飞奔而来,而那浅浅的绿草才刚刚能遮住马蹄。等我走到那西湖东面时,那里的美景真的是让人流连忘返,尤其是那绿树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改写 4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我骑马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面来到钱塘湖畔游玩。水面涨高了,云却变得很低,云气同湖面像是连成一片,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了。远处*处都能听见黄莺婉转的叫声,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上飞。那里有几只燕子在一户人家的树上扎了窝。这些燕子在湖边进进出出地忙着衔泥筑巢。我漫步在湖畔,湖边繁花似锦,东一簇,西一丛,令人眼花缭乱。累了就在小草上休息一会儿。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正好能遮住马蹄。让我喜爱的是那被绿杨翠柳遮住的白堤,白堤上绿柳的枝条在微风中摆动,使人完全陶醉在当中,久久不肯离去。

  钱塘湖春行改写 5

  今天阳光灿烂,我走出来散步,不知不觉的走到了孤山寺北。春天的水刚刚与堤坝相*,在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云朵的影子,他们与篮蓝的天空相互映衬,美丽到极致。白云好像低的都要快落地了,束手可掬。有一些小鸟已经飞了出来,为这美景增添了不少生气,他们正在当真这刚有绿芽的树,一些叶子也飞了出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啄着春泥,搭建新潮巢。花朵们也在相斗艳,渐渐迷住了游人的眼睛,花朵下的小草也没住了马儿的马蹄,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是心旷神怡,留念忘返。


《钱塘湖春行》教案汇总10篇(扩展5)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优秀教案实用5篇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优秀教案 1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目标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优秀教案 2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了。远处*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优秀教案 3

  为增强本节课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优秀教案 4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目标

  古诗《钱塘湖春行》的优秀教案 5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学情分析及相应对策: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为止,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