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1

  从前有一个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还喜欢听合奏。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也混到乐队里头装模作样地吹。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当了国王,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知道了,只好背着自己的.东西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人,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应该虚心学*,不能装会,不懂就要去问。其实,有时候我看到我不认识的字,我就只说半边字,别人都笑话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我就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我决定要改正这个错误,不会我就问爸爸妈妈,或者我查字典,这样,我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再也不会有人笑话我了,我们更不能学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应该踏踏实实地学*,将来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2

  20xx 年2 月9 日的一天中午,我和爷爷一同来到了爷爷的办公室,闲暇无事做,我打开爷爷办公室的电脑,看了《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宣王喜欢听竽的大合奏,就命令乐正组织一支三百人的大型吹竽乐队。有位南郭先生,既无学问又无专长,靠斗鸡赌博骗取钱财为生。这一天,他听说齐宣王招聘吹竽乐师三百名,他眼珠一转就去应聘,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混进了乐队。但他根本不会吹竽,为了不让自己的竽发出声音,偷偷用豆子塞住竽口,这样,他就装模作样地在乐队里吹奏起来。三百名乐师齐奏,气势宏伟,宣王甚为满意。南郭先生又善于阿谀奉承,更得宣王嘉奖。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王继承了王位。新王却喜欢听独奏,于是,乐正便推举南郭先生表演。南郭先生听后吓得浑身发抖,竽中塞的豆子也滚落出来,原形毕露,丑态百出,众乐师哈哈好笑。王大怒骂道:你简直是滥竽充数! 欲以,惩办南郭。正巧,有人求见齐闵王,南郭先生便趁机逃跑了。

  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我很受启发:一人一定从小就要好好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才能,对于知识一定要学会学懂,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会做的事情就做,不会的事就不做,绝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骗得一时,骗不了一世,落得世人好笑。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3

  《滥竽充数》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我已读过数遍,但今天的重读使我另有一番感悟。

  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期,齐宣王为了寻欢作乐在宫廷里设了一个三百多人的庞大乐队来为他演奏竽。有一个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可是他知道齐宣王喜欢齐奏,就装模作样的.“混”在其中。三年来,每每都能蒙混过关,他高兴极了。后来齐宣王死了湣王继位,他喜欢独奏,这样南郭先生知道要露出“马脚”,就在别人演奏时,他偷偷的溜走了。

  南郭先生不凭真本领 ,只想靠弄虚作假来得到好处,这样只会蒙人一时 ,又怎能蒙人一世呢?谎言总会被揭穿的时候。我也有一次滥竽充数的经历:前几天妈妈上班走时交待我在家好好练字,我不想练,就从以前练字本上把写的较好的一页撕下来订在现在的练字本上想蒙混过关。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等妈妈回来的同时也对做贼心虚深有体会。不出所料妈妈回来一眼就看出真伪,她大发雷霆,狠狠的惩罚了我一顿。使我刻骨铭心的记住了弄虚作假会带来可怕后果的教训。

  真像早晚会被揭穿的,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再也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做傻事了。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4

  在宿舍,我津津有味地读了寓言故事里的《滥竽充数》这则寓言。

  这篇寓言故事可好看了!写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合奏队中,装模作样,骗薪水。后来国王死了,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想,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逃跑。读完后,我对这则寓言印象很深。

  我的感受是:在我们的学*生活中,以及大人们工作时,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混日子,装模作样,骗人。这样最终是混不下去的。

  不过在我们身边,可会有不少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让我们同学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背下来。我们的声音那么响亮、整齐,可有不少人在混,在滥竽充数。过了一会儿,我们大家背完了,老师问我们:“大家都会背吗?”这是老师看见每位同学都高高地举起手。于是,老师要抽查了。老师就随便叫了一位同学,让他背,可她却傻呆呆地看着老师。瞧,她多像南郭先生啊!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则寓言通过南郭先生的故事,告诫那些不学无术、靠投机取巧和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警示人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只有靠勤奋学*,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应该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学*。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5

  古代有个人,叫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吹竽 。

  战国时期 齐宣王为了寻欢作乐, 在宫中设了一个三百多人的乐队。他喜欢听人用竽吹奏的音乐,每次叫三百人一同为他吹竽奏乐,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混在乐队中学别人吹竽的样子,摇头晃脑,装模作样。 三年过去了,谁也没发现他不会吹竽。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位了,他也喜欢听竽,不过他不喜欢听集体吹竽,而喜欢听单独吹竽。南郭先生一看这种情况,他偷偷地溜走了。

  这个成语就是比喻那些没有本领,而混在行家中只会装样子的人,我要做诚实的、有本事的人。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 (菁华3篇)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1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滥竽充数》内容是,从前有个南郭先生,是个财迷,还爱占小便宜。听说齐宣王要开一个吹竽队,很挣钱,于是也混了进来,他从来不会吹竽,看着别人吹竽的.样子(鼓着腮帮子)他也鼓着腮帮子装模做样的吹,但是他不吹出声。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缗王登机座垫,当了皇上,齐缗王跟他父亲很像,也很喜欢听吹竽,可是他听吹竽的方法很独特,要一个一个的跟他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读完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很深,想到了我有一次在学*中考试中总想到总是怀着侥幸的心理想着这道题不会考,于是就不复*了。但是偏偏就考这道题,于是我就得不了高分了,爸爸妈妈回来教育我不要怀着侥幸的心理去办事,你记住,天上不会掉馅儿饼。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办事。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2

  《滥竽充数》讲的是齐宣王叫人吹竽,每次一定要听三百人合奏。有个性南郭的人请求为齐宣王吹芋,齐宣王很高兴,给他的钱跟其他吹芋人一样多。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南郭先生因为不会吹芋,再也混不下去,只好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可时间一长就会撑不住。

  我有一次上英语课,我没有认真听讲,那一堂课老师讲的内容我不是很懂,老师让我们读句子时,我都读不熟,幸好老师都是让我们齐读的,我侥幸过关了。可是到了第二次上课,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的读,我却不会读了,我以后再也不欺骗自己了,这样我会害了自己,更对不起我的爸妈。

  我以后会认真听课的,把每一课学好,绝不滥竽充数的!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3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故事讲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300个人组成的乐队里装模作样。后来,齐滑王即位了,他喜欢让吹竽的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装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逃跑了。

  这个故事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如果南郭先生会吹竽的话,他就不用逃跑了。所以一个人应该有真正的本领。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通用五篇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 1

  《滥竽充数》讲了一个可恶的南郭先生的故事。

  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芋,却装作吹芋高手混进齐宣王的队伍里。他每天和别人进进出出,假装一本正经,就这样过了很久。后来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芋,但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让一个挨着一个吹,于是南郭先生知道了,偷偷地溜走了。你们说南郭先生可恶么?

  对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做人不得有半点虚假,不能《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 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滥竽充数。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的做,不要在里面混。有一次,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读书,有些同学只张嘴却不发生音。

  这就是滥竽充数的表现。还有一次,我和妈妈去看电影,电影里的小蚂蚁在唱歌的时候,也是光张嘴,不发出声音。所以把这事也叫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 3

  在宿舍,我津津有味地读了寓言故事里的《滥竽充数》这则寓言。

  这篇寓言故事可好看了!写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合奏队中,装模作样,骗薪水。后来国王死了,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想,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连夜逃跑。读完后,我对这则寓言印象很深。

  我的感受是:在我们的学*生活中,以及大人们工作时,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混日子,装模作样,骗人。这样最终是混不下去的。

  不过在我们身边,可会有不少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在一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让我们同学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背下来。我们的声音那么响亮、整齐,可有不少人在混,在滥竽充数。过了一会儿,我们大家背完了,老师问我们:“大家都会背吗?”这是老师看见每位同学都高高地举起手。于是,老师要抽查了。老师就随便叫了一位同学,让他背,可她却傻呆呆地看着老师。瞧,她多像南郭先生啊!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则寓言通过南郭先生的故事,告诫那些不学无术、靠投机取巧和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警示人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只有靠勤奋学*,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应该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学*。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 4

  《滥竽充数》是个成语故事,我们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在学*上,一定要有真实的态度,不可以滥竽充数。滥竽充数就是不懂的人装做很懂的`样子,正如齐国的南郭先生。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竽是一种乐器),他喜欢让很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但他听说是很多人一起吹竽给齐宣王听,于是他装做是一位吹竽高手,报名参加吹竽。

  每当齐宣王想听吹竽时,南郭先生也混在吹竽者中,鼓起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做一副认真吹奏的样子。没想到齐宣王和其他吹竽者居然没有发现,齐宣王还给他和别人一样的俸碌,并赞扬他吹的好听。南郭先生心里得意洋洋,继续投机取巧,每次都混在吹竽人中。

  可不久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他喜欢一个个地吹竽,南郭先生见此,只好无奈地逃离了。所以后人为了讽刺象南郭先生这样没有真本事的人,就有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

  我们*时也经常看到滥竽充数的例子,记得有一次早读课,老师让我们背诵应该已经会背的古诗,于是同学们便一起大声背诵起来,背了一会,我发现*时大嗓门的几个同学声音很小,我还纳闷他们今天怎么了,难道是集体生病了?老师打断了我们的背诵,让那几个同学起立单独

  背诵,结果他们一个个张口结舌背不出来。老师摇着头说道:“你们呀,真是一个个的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呀。”他们羞愧地低下了头。

  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滥竽充数是不好的,要认真学*,千万不要做小南郭先生在学*上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读书笔记 5

  从前有一个南郭先生,它们的大王让选一批音乐队,这个音乐队里每一个人都是吹竽的好手。南郭先生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爱吃牛皮的南郭先生就说自己是吹竽的高手,于是大王就把他选中了。

  那个南郭先生在这个音乐团里每天都在装模做样,而且大王也不知道他究竟吹得怎么样。还让他和别的音乐人一起吃着好饭,大王还每天给他们这个音乐团赏金,就这样,南郭先生在这个音乐团内混了十多年。有一天,原来的大王病死了,新的大王继位了,这个大王同样也喜欢音乐,但是这个大王喜欢的是听一个一个人吹,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做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的人,如果你想南郭先生那样,你的学*就会一落千丈,所以,在学*中,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不懂就问,认真把所学*的知识弄明白,不能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滥竽充数》教案 (菁华6篇)

《滥竽充数》教案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寓言所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涵的寓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说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感悟寓言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而不能自欺欺人。

  重难点、关键

  1.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中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韩非子》的资料。

  3.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种文章的体裁,今天,我们要学*的文体是寓言。同学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为什么?(因为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不要花很多的时间;趣味性强,每则寓言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教师趁机简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备劝喻、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3、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那么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劝喻或讽刺的是什么呢?

  (通过从文章体载入手,激起学生对寓言这种文体的回忆。然后教师设置疑问导读,激起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2、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围绕问题,学生分组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朗读节凑。

  (3)、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5、检查学生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一起解决。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让学生分组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教师导: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分组学*,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

  四、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

  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怎样听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请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

  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5、教师导:这是我们从南郭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那我们还能

  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6、教师小结: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所揭示

  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读课文。

  7、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表格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揭

  示的深刻道理。)

  五、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教师导: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们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们找到过吗?

  ——请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吧?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南郭先生”,激发学生改变

  不良的行为*惯。)

  六、课后延伸,续写故事。

  1、教师导: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他的行为是我们所

  不耻的,但我们不能做无情的人。南郭先生逃走后,我们想不想知道他以后过得怎样了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南郭先生逃走后”为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2、学生续写故事。

  附板书:

  滥竽充数

  齐宣王 必一百人 装模作样

  齐缗王 一一听之 只好逃走

  (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滥竽充数》教案2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寓言二则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学生学*积极性比较高,学**惯比较好,基础扎实,大多数学生爱读书,作文水*提高比较快,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

  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马上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四、 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 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谈意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生:反馈意见。(点击:一次又一次)

  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 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好的,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闻现场,那儿正在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新闻前线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愿意出任?

  先由我来采访这位勇敢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历吗?你打算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开始行使你的权利吧!)

  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2、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人们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安排

  南郭先生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了解什么是寓言(引导学生搜集查找)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2、《滥竽充数》的动画片。

  十一、自我问答

  1、学了《寓言二则》之后,我们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感受呢?

  2、我们怎么认识南郭先生这个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课堂练*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腔( ) 掩( ) 铃( ) 偷( )

  空( ) 淹( ) 岭( ) 愉( )

《滥竽充数》教案3

  教学背景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xx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二、揭题解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理解竽眼儿。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2、再读课文。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播放录像)

  2)说话练*。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xx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

  [

  4)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指名说。)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着力构建链接拓展式语文教学,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简化头绪,削枝强干,以原来2/3的时间完成教材教学,建构以*得语言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以点辐射,利用精简的时间开展与课文有联系的丰富的链接拓展性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迁移点,使阅读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的天地。[

  1、链接已有知识,激发学*兴趣。课始,让学生看图猜成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在看想写的系列活动中有效检测了学生*时的成语积累,并使学生快速进入寓言学*这一主题,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心理。

  2、链接视频材料,活化文本语言。教学中,学生对装腔作势的想象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在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文中的装腔作势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内化为语言的倾吐,这一手段的有效运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与想象,又为理解寓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3、链接寓言原文,感受文白特点。以注释为引发点,链接文言文的阅读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以发展语言为目标,开展对应理解复述等学*活动,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同时,更扎实地掌握了本文的语言,使链接形散神不散,目标明确集中。

  4、链接语言材料,切入实际运用。语言学*的最终目标在于运用。在教学中,阅读理解带有滥竽充数的句子,架起了学生理解寓意与运用成语之间的一道桥梁。这一桥梁拓宽了对滥竽充数的内涵,丰富古义,也为学生运用成语写句子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效降低了运用的难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用滥竽充数所写的句子用词贴切,内容具体、丰富。

  多途径的链接为学*打开了一扇扇窗,但从中也发现,这些链接材料均来自教师的课前预设,虽然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但学*中的主动性却不强。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前展开预*,开展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在课内进行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在等量的学*时间内会学得更丰富,学得更主动,使链接拓展式教学风汇八面,力聚四江,在大容量的学*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滥竽充数》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滥竽充数》教案5

  一、⑴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第二十三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滥竽充数》,语文教案-《寓言二则·滥竽充数》。(师板书课题: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⑵师:什么叫寓言?(指名回答)

  师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⑶列举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⑷检查预*情况:指名读生字词和课文。

  二、新授:

  ⒈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①“排场”是什么意思?(指名答。本文指齐宣王所喜欢的那种奢侈铺张的场面。“场”读轻声)

  ②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指名答。齐宣王喜欢听竽,而且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

  ③本段最后一句话“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⒉指名读课文的第二段。(要用夸张的语调读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那几句话)

  ①他看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指什么?(指名回答。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

  ②“待遇”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齐宣王给南郭先生的报酬)

  ③“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装出一种腔调,作出一种架势来蒙骗人或吓唬人)根据这两句话,你能在插图中找到南郭先生吗?这句话生动的描写出南郭先生装模做样、弄虚作假的丑态,最后一句话则说明了他很会作假,作假成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④就是这样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人,居然能在吹竽队成功的混了下去,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是什么原因。(指名回答。客观: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主观:他很会作假。稍作引申:制度的缺陷,选拔制度,岗位制度等)

  ⒊像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弄虚作假的人,难道真能永久的这样混下去吗?我们接着看课文的三、四两段。(指名读。“挨”读“āi”)

  ①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什么转折?(指名回答。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②“脾气”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性情好恶)

  ③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指名回答。齐湣王不喜欢齐奏,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⒌师生共同小结:没有真正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他的真面目终究会暴露的。

  师:希望我们大家都不要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而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作业:

  ⒈课后熟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词。(也可安排拓展内容)

  四、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有机可乘:齐宣王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先生 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欺骗成功

《滥竽充数》教案6

  一、*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

  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篇。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

  2、课件(从网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小结:“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写作,然后交流,评价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小结:“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

  4、说词说句练*。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总结升华联接成篇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写作。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给大家把它作文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作中。

  师提出本次*作要求。学生连段成篇,前后照应全文写作。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滥竽充数》教案 (菁华5篇)

《滥竽充数》教案1

  一、*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

  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篇。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

  2、课件(从网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小结:“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写作,然后交流,评价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小结:“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

  4、说词说句练*。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总结升华联接成篇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写作。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给大家把它作文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作中。

  师提出本次*作要求。学生连段成篇,前后照应全文写作。

《滥竽充数》教案2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寓言二则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学生学*积极性比较高,学**惯比较好,基础扎实,大多数学生爱读书,作文水*提高比较快,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

  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马上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四、 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 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谈意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生:反馈意见。(点击:一次又一次)

  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 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好的,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闻现场,那儿正在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新闻前线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愿意出任?

  先由我来采访这位勇敢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历吗?你打算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开始行使你的权利吧!)

  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2、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人们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安排

  南郭先生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了解什么是寓言(引导学生搜集查找)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2、《滥竽充数》的动画片。

  十一、自我问答

  1、学了《寓言二则》之后,我们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感受呢?

  2、我们怎么认识南郭先生这个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课堂练*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腔( ) 掩( ) 铃( ) 偷( )

  空( ) 淹( ) 岭( ) 愉( )

《滥竽充数》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主要介绍了南郭先生了解到齐宣王听吹竽时爱讲排场,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迹于其中,而没被发现。但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中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课文短小,一读就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学*课文,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的害处,教育学生学*要扎扎实实,同时也要告诫学生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已识别真假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词语。

  3、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4、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四、教学建议

  (一)采用多种方法学*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都是要求会写的,竽: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像现在的笙。组词:吹竽。混:多音字,本课读“hùn”(混入),另一个音读“hún”同“浑”(混蛋)。

  指导书写时要注意“滥”的右半部是“监”。

  (二)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记叙性的小故事,文章没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有的是故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课文时,能通过人物的动作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成语的意思,受到要有真才实学的教育。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他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这里可抓住“常常”、“三百人”这两个词,这是南郭先生得以滥竽充数的铺垫。

  第二自然段,讲了南郭先生是如何滥竽充数的。重点抓住“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这句话来理解。先理解词语“装腔作势”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好像是在吹竽,以蒙混别人的眼目。其实这句话就是对“滥竽充数”简单明了的解释。可反复读一读,试着做一做动作。体会“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的含义。

  第三自然段,写了齐宣王的儿子叫人一个一个地吹竽。

  第四自然段,写了南郭先生怕被发现,逃走了。体会“只好”一词,写出了“滥竽充数”都最终的下场。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反复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进而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果教学时间充裕的,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南郭先生由动作表现出来的三次心理活(1)看到“机会”他会怎么想?(2)“混”还能得到和别人一样高的待遇,他会怎么想?(3)听到“这个消息”,他为什么逃走,他又会怎么想呢?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南郭先生的“混”和“逃”能看出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不同?

  在讲读课文中,要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使学生知道,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装腔作势终究有混不下去的一天。教育学生踏实认真地学*,掌握真本领。

  教学的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造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如:我们不能滥竽充数,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真本领。

  妈妈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上课时,经常有人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三)读写训练建议

  结合课后的“议一议,演一演,写一写”的训练,可以设计课后*作练笔。

  1、续编故事,想一想,议一议,南郭先生逃跑后会怎样?再把它写下来。

  2、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扩与练笔。为故事的发生加上特定的场景,为人物加上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让故事更加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在扩定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研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进行扩写的基础;(2)找中心词,确定扩写点,由此展开想象及再创造,侧重心理活动,是进行扩写的把手与成功通道。

《滥竽充数》教案4

  一、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主要介绍了南郭先生了解到齐宣王听吹竽时爱讲排场,虽然自己不会吹,却混迹于其中,而没被发现。但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由于没有真才实学,只得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中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课文短小,一读就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学*课文,认识到没有真才实学的害处,教育学生学*要扎扎实实,同时也要告诫学生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已识别真假事物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与生字相关词语。

  3、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4、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合理想象南郭先生逃跑后的情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四、教学建议

  (一)采用多种方法学*生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都是要求会写的,竽: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像现在的笙。组词:吹竽。混:多音字,本课读“hùn”(混入),另一个音读“hún”同“浑”(混蛋)。

  指导书写时要注意“滥”的右半部是“监”。

  (二)抓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悟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记叙性的小故事,文章没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有的是故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的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课文时,能通过人物的动作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成语的意思,受到要有真才实学的教育。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他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这里可抓住“常常”、“三百人”这两个词,这是南郭先生得以滥竽充数的铺垫。

  第二自然段,讲了南郭先生是如何滥竽充数的。重点抓住“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这句话来理解。先理解词语“装腔作势”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故意做出一种姿态,好像是在吹竽,以蒙混别人的眼目。其实这句话就是对“滥竽充数”简单明了的解释。可反复读一读,试着做一做动作。体会“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的含义。

  第三自然段,写了齐宣王的儿子叫人一个一个地吹竽。

  第四自然段,写了南郭先生怕被发现,逃走了。体会“只好”一词,写出了“滥竽充数”都最终的下场。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反复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进而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果教学时间充裕的,也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南郭先生由动作表现出来的三次心理活(1)看到“机会”他会怎么想?(2)“混”还能得到和别人一样高的待遇,他会怎么想?(3)听到“这个消息”,他为什么逃走,他又会怎么想呢?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南郭先生的“混”和“逃”能看出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不同?

  在讲读课文中,要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寓意。使学生知道,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装腔作势终究有混不下去的一天。教育学生踏实认真地学*,掌握真本领。

  教学的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造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如:我们不能滥竽充数,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真本领。

  妈妈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上课时,经常有人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三)读写训练建议

  结合课后的“议一议,演一演,写一写”的训练,可以设计课后*作练笔。

  1、续编故事,想一想,议一议,南郭先生逃跑后会怎样?再把它写下来。

  2、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扩与练笔。为故事的发生加上特定的场景,为人物加上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让故事更加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在扩定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研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进行扩写的基础;(2)找中心词,确定扩写点,由此展开想象及再创造,侧重心理活动,是进行扩写的把手与成功通道。

《滥竽充数》教案5

  一、*作要求

  以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原文,抓住重点内容,侧重人物心理,展开自由想象,把原文扩写成四百字以上的文章,做到语言通顺、具体生动,题目自拟。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到写法的迁移。

  2、由说到写,说写结合,连段成篇。

  三、教学准备

  1、阅读,研读原文

  2、课件(从网上下载的《滥竽充数》故事的动画片

  六、教学过程

  (一)感知内容情境激趣

  1、教师话语导入:《滥竽充数》是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大家一定很有兴趣再次来回味,谁能声情并茂地朗读或者复述课文?学生朗读与复述课文。

  2、看课件《滥竽充数》的故事

  (二)比较赏析领悟方法

  1、讨论动画解说词比较课文内容更为详细的地方?

  2、投影解说词文字:“……当时,有个叫南郭的人,家境贫寒,又没有一技之长,为了生活,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参加齐宣王的竽乐队,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参加了竽乐队,从此……”以上片段与原文“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做比较,说说有什么感受?

  3、南郭为什么进竽乐队,以及怎样进的乐队?想象其他可能的起因和成因。(答案体现开放多样性)

  4、讨论南郭进乐队,原文中哪一个动词概括得最确切?

  5、教学小结:“混”字最为确切,围绕“中心词”“混”字,通过自由想象,把南郭进竽乐队的原因(第一次心理活动)和过程讲述得很明确、丰满了。同学们围绕“滥竽充数”成因——“混”写片段,要求注重心理描写。

  6、课堂独立写作,然后交流,评价激励。

  (三)方法迁移,以点及面

  1、师话语导入:找到中心词

  确定扩写点,大家写出了南郭充数的多个原因,请大家以小组展开学*,思考原文中还可以找到哪些类似“混”的中心词,可以作为扩写点?

  2、生小组读文讨论,教师引导。

  3、小结:“装”字写出了“滥竽充数”的过程,“逃”字,它写出了“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扩写点装逃

  4、说词说句练*。说含有“装”字的词语,结合情境语言“画画”南郭吹竽的形象?

  5、想象合奏时,齐宣王、吹竽者的“众生相”?想象南郭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候,南郭此时的心理?(第二次心理活动)

  6、说词说句练*。围绕“逃”来说几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描摹南郭逃跑的神情、动作形象,揣摩南郭逃跑的心理?(第三次心理活动)

  7、选择“滥竽充数”的过程——“装”,或者“滥竽充数”的结果——“逃”为题,写一个片段。

  8、交流片段“装”,交流片段“逃”各一、二例。教师学生相机点评。

  (四)总结升华联接成篇

  1、再次说说南郭人物的特点,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答案体现开放)

  2、同学对南郭献上几句劝告的忠言?生写作。过渡语:大家的“警世名言”暂时不作交流,留给大家把它作文点睛之笔,写在这次*作中。

  师提出本次*作要求。学生连段成篇,前后照应全文写作。


《滥竽充数》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滥竽充数的续写_(精选5篇)

  滥竽充数的续写_ 1

  古时候,有个南郭先生,虽然他不会吹竽,因齐宣王喜欢听大家一起吹,也混在吹鼓手里,假装会吹,得到了同样的俸禄。齐湣王即位后,他喜欢听独奏,要乐手们一个一个地吹竽,南郭先生装不下去了,只好无奈地仓惶逃走。

  《滥竽充数》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手充数,终究是会被发现的。

  话说南郭先生逃回家后,生活失去了来源,坐吃山空,终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他想,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为了生计,我得去学一种新乐器。听说王爷府的人喜欢听吹箫,不如我去学萧吧!于是他拿出家里的积蓄去拜师学艺。刚学会一点点,便自以为很了不起了,得意洋洋地去王府应聘。主考官让他当场吹,他拿起萧,起劲地鼓吹,顿时噪音刺耳,把王爷气得打了他一顿。他气急败坏,觉得师傅没教好,于是又去学琴。终因跟老师添乱、闯祸,老师再也不教他了。他回到家他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想学艺竟没有老师肯教我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他终于明白了:我只有脚踏实地地刻苦钻研一门技艺,才会学到真本领。等我有了真才实学,何愁别人不待见我?于是他把自己的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吹竽上:他重新拿起竽,按照师傅教授的吹竽手法、指法、音调、声律、音韵、曲谱,反复钻研,勤奋练*……手指练肿了,他不管;嘴吹得鼓起了血包,他顾不上;脖子练得僵得动弹不了了,他还在坚持。多少次,师傅劝他休息一会儿,他都坚决拒绝了。他羞愧地对师傅说:“这么多年,仗着大王的信任,我在乐队里滥竽充数,混吃混喝,既辜负了大王的信任,也浪费了自己的大好青春。我要把丢失的诚信找回来,把失去的光阴补回来!”就这样,南郭先生每天从早练到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就了一身的吹竽绝技,他现在要靠自己的真本领挣回信誉、挣回诚信。

  又逢皇宫乐师招考,南郭先生吹的一首曲子,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齐缗王高兴地说:“听卿一曲,余音绕梁三日!你就给孤王做首*吹竽师吧!”南郭先生终于靠自己的毅力练就了绝技,找回了自信与声誉。

  滥竽充数的续写_ 2

  齐缗王即位以后,南郭先生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其他工作他又不会做,只好流落在街头,无依无靠,吃尽了苦头,于是他发奋学好吹竽。这一天,他一路乞讨着来到了秦国,想拜当时最有名的吹竽大师北郭先生做老师,北郭先生根本不肯接受他这样的学生,但南郭不泄气,每天去北郭先生家里帮着干活,偷偷地看北郭吹竽,这样过了三年,终于打动了北郭,他愉快地收南郭为学生。

  南郭先生学*非常刻苦,每天除了帮着北郭家干活,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练*吹竽,北郭被他的痴心打动了,看他也很有悟性,于是就把自己吹竽的本领全部教给了他。南郭先生以前吃过苦头,知道学*的很重要,所以一有空他就研究吹竽。冬天的晚上,他怕影响老师睡觉,就一个人来到雪地里练,手都冻了他都感觉不到;夏天的中午,老师要睡午觉,他就到太阳底下练*,被太阳晒的背上都没了皮。通过他刻苦学*,又过了三年,南郭先生终于成了北郭先生最好的学生。

  南郭先生学成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想继续到齐缗王那里去吹竽,但被齐缗王赶走了,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办了一所吹竽学校。起初,一个人也没有到他那里来学*的,因为大家都听说过他滥竽充数的故事,但南郭先生一点也灰心,每天除去写吹竽教材,其余的时间都在自己的学屋里吹竽,无论是刮风下雨都不间断,他那美妙的竽声吸引了许多学生家长。一位家长下了很大决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南郭先生这里来学吹竽,南郭先生很高兴,对这位学生教的特别认真。

  一年后,这位学生的竽就吹的相当棒了,南郭先生给他报名参加了全国吹竽大赛并得了第一名,那位学生的精彩吹竽一下子轰动了全国,他的老师南郭先生的名字大家也都知道了。于是,南郭先生成了远*闻名的吹竽大师,到他那里学吹竽的人都要排队报名。

  滥竽充数的续写_ 3

  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登上皇位后,他也喜欢听人家吹竽,但他跟父亲不一样,喜欢听一个人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溜走。

  南郭先生回家后,呆在在家里静静地想:我现在该干什么职业呢?过了一天,他终于想出来了——组织被从皇宫里逐出来的乐师建立一个乐队!说干就干,他组建好乐队并准备立即举办一场演奏会,票价定为1000两银子。因为他们是从皇宫里出来的,以前收到很多俸禄,不了解内情的人都以为他们的演奏水*很高,所以有些富人不惜一切代价,花重金买门票进场。幕布拉开后,舞台上排满了乐师,南郭先生还排在了第一个。他以前没有好好学过吹竽,只会乱吹,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他们齐吹的声音一会儿像乌鸦叫,一会儿像狗吠……还没吹到7%,全场的人就怨声连天,连声说:“我要退票!我要退票!”观众们跑到舞台上吵闹,南郭先生一看大事不妙,让经纪人负责退票,自己扔下竽从后台逃走,一口气跑了两里路才回到家。举办这次演奏会,他花了很多钱做准备,又没拿到门票的钱,所以穷得家徒四壁了。

  南郭先生又陷入了沉思中:做生意要有经验,当军人自己又没胆量。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突然又有了一个想法——当强盗。他到武林高手那里花了几年功夫学了一些武功,就从一户富裕人家偷了100两黄金去武器商人那儿买了一把长矛、两把剑开始了强盗生涯。他一连抢了两户富豪人家,抢到了很多黄金、白银和珠宝,回家马上盖起了两幢豪宅,雇了很多佣人,天天享受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但他觉得还不够,又抢劫了好几户富豪人家。经过这几次抢劫,皇宫里有的东西他家都有,皇宫里没有的东西,他家也有。现在,他信心十足,准备去杀掉齐湣王,自己当一国之王。他蒙着脸,想一路把十几员大将全部杀光。谁知齐湣王早有准备,伏兵从四周冲了出来,很快将他活捉。南郭先生被判了绞刑,头颅还被挂着城门口示众。

  南郭先生真是罪有应得!

  滥竽充数的续写_ 4

  南郭先生逃走后,怕被皇帝捉到,于是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他往大街上一望,男女老少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而自己却还穿着长袍。担心这副打扮会被别人笑话,便进了一家服装店,用几枚古币换了一套衣服。但是他知道,在现代生活中,是必须挣人民币的,于是,他开始找工作了。

  一天,他看见通知栏上贴着一则招聘启示,便赶紧凑过去看。原来是一个乐器团缺少一名口琴演奏者,有意者可以参加口琴乐理考试,考试合格就可以加入乐器团了。南郭先生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向别人借了一本关于口琴乐理知识的书,研究起来。后来他参加了考试并得了满分,被乐器团录取了。

  这时,乐器团正在筹备20xx年春晚演出,他便用滥竽充数的方法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春晚导演验收节目的时候到了。这个导演非常有趣,她不让集体一块吹,而是让一个一个轮流吹。很快,就轮到了南郭先生,他只能利用他看过的那本口琴乐理知识书上面的方法吹奏,结果,可想而知。他被赶出了乐器团,随即,工资也没有了。

  没了钱的他在街上流浪,一天,一位年轻的小伙向他走来,问清楚了他的姓名和来历后,就把他带回了家中。他对南郭先生说:“我是一名钢琴演奏家,名字叫郎郎,我可以教你弹钢琴。鉴于你是从古代来的南郭先生,我就不收你学费了,至于住的问题嘛,你就住在我家就行了。”南郭先生听后,连声道谢。

  于是,南郭先生开始跟着郎郎学琴,他知道弹琴要刻苦,所以,他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和睡觉外,其余的时间都用来弹钢琴。不管是动一下就大汗淋漓的夏天还是冻得手直想**口袋的冬天,他都坚持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南郭先生的琴技飞快地增长。转眼间,十年过去了,他也成了远*闻名的钢琴演奏者,与郎郎一起在世界各地演出,并获得了多项大奖。

  出了名的南郭先生这才明白: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滥竽充数的续写_ 5

  话说南郭先生逃跑后,生活穷困潦倒。他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今天住宿街头,明天留宿古刹,其情其景惨不忍睹。于是从昔日的锦衣玉食变成了度日如年的乞丐。

  有一天,朝廷派人贴出告示:谁能找到南郭乐师,赏金五十 两,银一百两,大宅一套,奴仆二十五个,如是男士还赏美女十个,地五亩;如是女士额外赏锦缎十匹,衣服五套,玉镯一对,浮丝金钗一套,珍珠蕾丝钗一套。并 无论男女皆由*民晋升士人、士人晋升贵族。这一下不得了,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寻南郭乐师热”。以往人们一见面就说:“你好,可自从贴了这告示, 人们一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哎,找到南郭摇钱树了吗?哎呀呀,这可是个大元宝啊!”南郭先生看了告示呢?,却吓得“脚踩西瓜皮-----溜之大吉”。南郭先生自己清楚,自己犯的可是欺君之罪啊。本想逃到小村庄里度过余生,可村子里的人都因为那个告示想发财想得发疯,南郭先生无处藏身,只好逃进深山,从此隐姓埋名,作个隐者砍柴度日。

  他用砍柴赚的钱买了个竽,开始自学吹竽。他无师自通学的 吹竽虽技艺高超,可总是有个音节发布出来。后偶遇一怪可怜的糟老头,南郭先生心生怜悯,自此白天砍柴挑水、洗衣做饭照顾老人,晚上则练*吹竽。酷暑之日, 帮老人扇凉驱蚊,让老人睡在凉*上,自己睡在茅草上,有时汗流浃背汇成小溪,他也无怨;寒冬之时,帮老人捂热被窝,自己则睡在旧棉絮上,有时手都冻成了霜 打的茄子,他也不问。就这样,过了几年,老人递给他一本旧书,便走了。

  南郭先生打开书一看,哇,是一本关于吹竽的秘籍!南郭先 生照着秘籍继续练*,又过了一年,他的吹竽技艺可以说是达到了“天籁之音”的标准了,于是他毅然出山。恰巧碰到皇宫的人招吹竽师,便报了名,只不过他改了 个名,化名为“张僧由”。“张僧由”吹得一口好竽,在“竽乐齐舞”全齐大赛中,一鸣惊人,拔得头筹,成为一代竽界大师。从此,成为演艺界第一名角儿。

  南郭先生终于凭着真才实学使广为流传的“滥竽充数”变成了“名副其实”。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