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1

  在丽达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获大于经济的收获,感谢有这样一个空间,汇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谢在我对儿子成长过程迷惑时,有一位伽友为我介绍了这样一本书——《完整的成长》,不仅帮助我更好的给儿子一个成长环境,也帮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视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让自己成长。

  我们成年人选择灵修或选择信仰或选择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数人是因为心灵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更高一层的精神。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修来修去,仍然迷惑,控制来控制去,感觉压抑,当看过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一直都没有长成熟,长成熟的只是一个躯壳,我们的内在世界: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没有很好的成长。

  没能很好的成长,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还很弱小的时候,被比我们强大的人给剥夺了。常常听到大人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闹,不让孩子这样,那样,却没有很细心的奈心的关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想认知什么,感觉什么?今天还听到爷爷奶奶,为了孩子顺从他们的心意,而恐吓他,如果你要哭,爷爷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妈妈,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带别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吓中,在他需要照顾的年龄,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为了讨好大人的心意,去做违背自我的事,那我们小时候,可想而知,我们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了自我,会变成或倔强,或脆弱,或强势。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回到我们的内在,我们发现的应该是这样:我们有时是情绪的,有时是感觉的,有时是思维的,有时是心理的,有时是精神的……由于我们反它们看成是我们自己本身,所以它们便学步丰统治我们。所以,一会儿我们被情绪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心理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头脑控制了……就像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一样。有时我们被别人控制了,有时我们控制了别人,有时被外在的环境控制了……内在也有着“权力斗争”。我们的内在也常常相互控制着,“*”、“篡夺王位”,这就是我们内在的挣扎和焦虑。”

  我们的身体里真的会有很多个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觉的到,出了事情的时候,常常会纠结,矛盾,痛苦,难过,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价值感,这种情绪却又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把自己变的情绪化,因为内心的事情,可能牵连到一个和这个事无关的事情上,常常会想别人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了,会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内心怎么了?

  没有诞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驯化成长,只是成长起来的人是一个“小我”,小我就是我们不自觉得在处事说话的时候,会反射出生命中某个人的影子,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师,或在你成长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由于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驯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时刻感应着外在的变换。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镜子:外在的赞美,小我就倍感有价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人拍马屁)外在贬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点别人对我们的否定,就会燃起内心的怒火或难过)外在风云变幻,小我的情绪、感觉、心理、念头也变化无常……你永远是外在的反应,你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价值感。想想我们**,想想我们面对每一种关系时内在的变幻无常和动荡,我们自主、独立、定力的如如不动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的喜悦、幸福依赖什么?我们的尊严和价值感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空间是谁?”摘自《完整的成长》274页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来,那样,我们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就会是安宁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悦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谐的。我们的灵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显现出来。

  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内在的力量和爱。摘自《完整的成长》272页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2

  因为幼儿儿童的心灵暂时还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儿也只会简单放弃,并把兴趣转移,有的家庭有着友爱和宽容,这样一种氛围就是对儿童的爱!在爱中,儿童才可以无拘无束,他的兴趣才会不断涌现,随机产生、变化和拓展。

  爱。能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

  在儿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以便学会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握身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身体上的独立。他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发展内在的天赋和身体敏锐的感觉以开发他的心理领域,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个人感悟:通过这几小段话,以及书中讲到的实例,我切实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应给与太多的阻碍,因为孩子们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真的就是一个"空白"。为什么说是"空白"呢?婴儿刚出生时的哭、自己手和脚的动等等这一切的行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些动作根本就不受大脑的控制。他的开始懂也源于他对事物的探索。

  书中讲到了一个实例,一个1岁的婴孩小曼曼对一个帽子产生了好奇,把帽子给他后,他用嘴啃、用脚踩,坐在上面。当看到他做这些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从孩子手里拿过帽子放到一边,或是直接给他戴到头上,但作者却没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最终,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头上,虽然不合适,但也没有给他摘下来。相对于我们一贯的`做法,无疑作者的做法是给了小曼曼独自探索的机会。而我们就往往会把自己的经验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剥夺孩子接触这个事物的机会,这样就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丧失了探索的机会。

  其实孩子跟我们一样,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试问,如果我们连摸索的机会都不给孩子,又如何让孩子有更多的进步呢?又如何要求他们更好的成长呢?我们以为的让孩子走我们给出的捷径,恰恰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机会。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3

  在丽达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获大于经济的收获,感谢有这样一个空间,汇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谢在我对儿子成长过程迷惑时,有一位伽友为我介绍了这样一本书——《完整的成长》,不仅帮助我更好的给儿子一个成长环境,也帮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视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让自己成长。

  我们成年人选择灵修或选择信仰或选择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数人是因为心灵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更高一层的精神。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修来修去,仍然迷惑,控制来控制去,感觉压抑,当看过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一直都没有长成熟,长成熟的只是一个躯壳,我们的内在世界: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没有很好的成长。

  没能很好的成长,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还很弱小的时候,被比我们强大的人给剥夺了。常常听到大人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闹,不让孩子这样,那样,却没有很细心的奈心的关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想认知什么,感觉什么?今天还听到爷爷奶奶,为了孩子顺从他们的心意,而恐吓他,如果你要哭,爷爷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妈妈,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带别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吓中,在他需要照顾的年龄,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为了讨好大人的心意,去做违背自我的事,那我们小时候,可想而知,我们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了自我,会变成或倔强,或脆弱,或强势。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回到我们的内在,我们发现的应该是这样:我们有时是情绪的,有时是感觉的,有时是思维的,有时是心理的,有时是精神的……由于我们反它们看成是我们自己本身,所以它们便学步丰统治我们。所以,一会儿我们被情绪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心理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头脑控制了……就像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一样。有时我们被别人控制了,有时我们控制了别人,有时被外在的环境控制了……内在也有着“权力斗争”。我们的内在也常常相互控制着,“*”、“篡夺王位”,这就是我们内在的挣扎和焦虑。”

  我们的身体里真的会有很多个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觉的到,出了事情的时候,常常会纠结,矛盾,痛苦,难过,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价值感,这种情绪却又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把自己变的情绪化,因为内心的事情,可能牵连到一个和这个事无关的事情上,常常会想别人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了,会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内心怎么了?

  没有诞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驯化成长,只是成长起来的人是一个“小我”,小我就是我们不自觉得在处事说话的时候,会反射出生命中某个人的影子,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师,或在你成长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由于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驯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时刻感应着外在的变换。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镜子:外在的赞美,小我就倍感有价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人拍马屁)外在贬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点别人对我们的否定,就会燃起内心的怒火或难过)外在风云变幻,小我的情绪、感觉、心理、念头也变化无常……你永远是外在的反应,你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价值感。想想我们**,想想我们面对每一种关系时内在的变幻无常和动荡,我们自主、独立、定力的如如不动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的喜悦、幸福依赖什么?我们的尊严和价值感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空间是谁?”摘自《完整的成长》274页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来,那样,我们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就会是安宁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悦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谐的。我们的灵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显现出来。

  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内在的力量和爱。摘自《完整的成长》272页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4

  《完整的成长》的作者孙瑞雪是*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蒙特梭利第一人。她是“爱和自由、规则与*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历年来被CCTV、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千万家长心中的“育儿百宝箱”。

  《完整的成长》继承并发展了《爱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讲述儿童如何在**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我们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

  何谓完整?《完整的成长》里所阐述的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完整而不是完美。凡是人,都不可能会是完美的,无法也无需做到完美。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这个成长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地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本书第九章《自我创造的历程》第一节《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中,1岁半的麒儿有一次忽然很惊奇地盯着马桶观察着自己的便便,一连两三个月不但不让家人冲马桶,还牵着家人和他一起“欣赏”。在麒儿的有效的心灵中,生命里的一扇大门好像突然被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意识从这扇门里走了出来。也许,麒儿似乎在突然间发现了“自我”。这个创造性的发现,导致有一天,麒儿居然把自己在幼儿园拉的便便包的整整齐齐地带回了家,还不让妈妈碰。这足以见孩子对“我的”渴望达到了一种极限。我们已经无法理解“我的”对孩子的重要程度究竟达到了怎样的一种状态。

  《完整的成长》一书中的真实案例,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我们已错过这样的成长过程,但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场和心理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和考虑,尽力给孩子创造和营建爱与自由、规则与*等的外在成长环境,让他们经历完整的成长,构建内在自我,成为完整的人。

  成就孩子,又何尝不是成就我们自己?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5

  利用假期时间,把孩子从他姥姥家接回来,自己照看了几天,同时也细细品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对照自己的孩子,感悟颇多……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视角,有了一个奇妙的经历,每时每刻每页,都有新的惊喜,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

  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来,坐下来,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饿了,才嚎出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看了书中一个小例子,我会心的笑了,原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呀。例子是这样的:

  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孩子一天的活动,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接着说,“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但他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原来,儿童在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开发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也和**一样着迷,也会充满挑战和探险精神。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

  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开始,这也许会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儿童的智慧!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实用10份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1

  《完整的成长》的作者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她是“爱和自由、规则与*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历年来被CCTV、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千万家长心中的“育儿百宝箱”。

  《完整的成长》继承并发展了《爱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讲述儿童如何在**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我们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

  何谓完整?《完整的成长》里所阐述的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完整而不是完美。凡是人,都不可能会是完美的,无法也无需做到完美。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这个成长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地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本书第九章《自我创造的历程》第一节《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中,1岁半的麒儿有一次忽然很惊奇地盯着马桶观察着自己的便便,一连两三个月不但不让家人冲马桶,还牵着家人和他一起“欣赏”。在麒儿的有效的心灵中,生命里的一扇大门好像突然被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意识从这扇门里走了出来。也许,麒儿似乎在突然间发现了“自我”。这个创造性的发现,导致有一天,麒儿居然把自己在幼儿园拉的便便包的整整齐齐地带回了家,还不让妈妈碰。这足以见孩子对“我的”渴望达到了一种极限。我们已经无法理解“我的”对孩子的重要程度究竟达到了怎样的一种状态。

  《完整的成长》一书中的真实案例,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我们已错过这样的成长过程,但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场和心理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和考虑,尽力给孩子创造和营建爱与自由、规则与*等的外在成长环境,让他们经历完整的成长,构建内在自我,成为完整的人。成就孩子,又何尝不是成就我们自己?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2

  《完整的成长》的作者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她是“爱和自由、规则与*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历年来被CCTV、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千万家长心中的“育儿百宝箱”。

  《完整的成长》继承并发展了《爱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讲述儿童如何在**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我们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

  何谓完整?《完整的成长》里所阐述的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完整而不是完美。凡是人,都不可能会是完美的,无法也无需做到完美。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这个成长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地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本书第九章《自我创造的历程》第一节《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中,1岁半的麒儿有一次忽然很惊奇地盯着马桶观察着自己的便便,一连两三个月不但不让家人冲马桶,还牵着家人和他一起“欣赏”。在麒儿的有效的心灵中,生命里的一扇大门好像突然被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意识从这扇门里走了出来。也许,麒儿似乎在突然间发现了“自我”。这个创造性的发现,导致有一天,麒儿居然把自己在幼儿园拉的便便包的整整齐齐地带回了家,还不让妈妈碰。这足以见孩子对“我的”渴望达到了一种极限。我们已经无法理解“我的”对孩子的重要程度究竟达到了怎样的一种状态。

  《完整的成长》一书中的真实案例,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我们已错过这样的成长过程,但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场和心理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和考虑,尽力给孩子创造和营建爱与自由、规则与*等的外在成长环境,让他们经历完整的成长,构建内在自我,成为完整的人。成就孩子,又何尝不是成就我们自己?(涂雪芳)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3

  因为幼儿儿童的心灵暂时还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儿也只会简单放弃,并把兴趣转移,有的家庭有着友爱和宽容,这样一种氛围就是对儿童的爱!在爱中,儿童才可以无拘无束,他的兴趣才会不断涌现,随机产生、变化和拓展。

  爱。能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

  在儿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以便学会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握身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身体上的独立。他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发展内在的天赋和身体敏锐的感觉以开发他的心理领域,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个人感悟:通过这几小段话,以及书中讲到的实例,我切实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应给与太多的阻碍,因为孩子们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真的就是一个"空白"。为什么说是"空白"呢?婴儿刚出生时的哭、自己手和脚的动等等这一切的行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些动作根本就不受大脑的控制。他的开始懂也源于他对事物的探索。

  书中讲到了一个实例,一个1岁的婴孩小曼曼对一个帽子产生了好奇,把帽子给他后,他用嘴啃、用脚踩,坐在上面。当看到他做这些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从孩子手里拿过帽子放到一边,或是直接给他戴到头上,但作者却没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最终,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头上,虽然不合适,但也没有给他摘下来。相对于我们一贯的`做法,无疑作者的做法是给了小曼曼独自探索的机会。而我们就往往会把自己的经验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剥夺孩子接触这个事物的机会,这样就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丧失了探索的机会。

  其实孩子跟我们一样,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试问,如果我们连摸索的机会都不给孩子,又如何让孩子有更多的进步呢?又如何要求他们更好的成长呢?我们以为的让孩子走我们给出的捷径,恰恰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机会。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4

  自从接触《爱和自由》和《捕捉儿童敏感期》后,我对蒙氏教育的饥渴程度超乎自己的想象。无论是图书,视频,还是论坛,只要有关孙瑞雪机构的我都会搜刮一通,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这么几年来一直活得很喧躁,很混乱,从来都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识自己,感受自己。《完整的成长》在我看来是我们**生命的继续创造。 书中理论性的语言很强,很深,很专业,以致稍微不注意就会走神,想要真正理解的确有些难度。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头脑里总回想起不同时代的我的不尽人意的表现,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真正原因。每每这时我都会奋笔疾书地在日记本上写下许许多多既陌生又熟悉的自我认知。 这本书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因为她就像是一本教材,学*到的内容会随着人的成长慢慢潜移默化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完整的成长》内容概要: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个完整的人。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看过孙老师的《爱和自由》,受益匪浅,完全是另外一种教育方法,但是这种教育方法里面传达的是对儿童本身的尊重。孙老师最新的这本书《完整的成长》是她教育理念的一次完整而系统的阐述,是“爱和自由”的一个更高的发展与升华。看这本书,让我万分感动,它传达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5

  在丽达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获大于经济的收获,感谢有这样一个空间,汇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谢在我对儿子成长过程迷惑时,有一位伽友为我介绍了这样一本书——《完整的成长》,不仅帮助我更好的给儿子一个成长环境,也帮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视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让自己成长。

  我们成年人选择灵修或选择信仰或选择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数人是因为心灵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更高一层的精神。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修来修去,仍然迷惑,控制来控制去,感觉压抑,当看过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一直都没有长成熟,长成熟的只是一个躯壳,我们的内在世界: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没有很好的成长。

  没能很好的成长,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还很弱小的时候,被比我们强大的人给剥夺了。常常听到大人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闹,不让孩子这样,那样,却没有很细心的奈心的关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想认知什么,感觉什么?今天还听到爷爷奶奶,为了孩子顺从他们的心意,而恐吓他,如果你要哭,爷爷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妈妈,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带别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吓中,在他需要照顾的年龄,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为了讨好大人的心意,去做违背自我的事,那我们小时候,可想而知,我们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了自我,会变成或倔强,或脆弱,或强势。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回到我们的内在,我们发现的应该是这样:我们有时是情绪的,有时是感觉的,有时是思维的,有时是心理的,有时是精神的……由于我们反它们看成是我们自己本身,所以它们便学步丰统治我们。所以,一会儿我们被情绪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心理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头脑控制了……就像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一样。有时我们被别人控制了,有时我们控制了别人,有时被外在的环境控制了……内在也有着“权力斗争”。我们的内在也常常相互控制着,“**”、“篡夺王位”,这就是我们内在的挣扎和焦虑。”

  我们的身体里真的会有很多个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觉的到,出了事情的时候,常常会纠结,矛盾,痛苦,难过,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价值感,这种情绪却又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把自己变的情绪化,因为内心的事情,可能牵连到一个和这个事无关的事情上,常常会想别人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了,会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内心怎么了?

  没有诞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驯化成长,只是成长起来的人是一个“小我”,小我就是我们不自觉得在处事说话的时候,会反射出生命中某个人的影子,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师,或在你成长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由于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驯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时刻感应着外在的变换。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镜子:外在的赞美,小我就倍感有价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人拍马屁)外在贬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点别人对我们的否定,就会燃起内心的怒火或难过)外在风云变幻,小我的情绪、感觉、心理、念头也变化无常……你永远是外在的反应,你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价值感。想想我们**,想想我们面对每一种关系时内在的变幻无常和动荡,我们自主、独立、定力的如如不动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的喜悦、幸福依赖什么?我们的尊严和价值感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空间是谁?”摘自《完整的成长》274页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来,那样,我们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就会是安宁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悦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谐的。我们的灵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显现出来。

  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内在的力量和爱。摘自《完整的成长》272页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6

  在丽达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获大于经济的收获,感谢有这样一个空间,汇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谢在我对儿子成长过程迷惑时,有一位伽友为我介绍了这样一本书——《完整的成长》,不仅帮助我更好的给儿子一个成长环境,也帮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视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让自己成长。

  我们成年人选择灵修或选择信仰或选择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数人是因为心灵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更高一层的精神。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修来修去,仍然迷惑,控制来控制去,感觉压抑,当看过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一直都没有长成熟,长成熟的只是一个躯壳,我们的内在世界: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没有很好的成长。

  没能很好的成长,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还很弱小的时候,被比我们强大的人给剥夺了。常常听到大人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闹,不让孩子这样,那样,却没有很细心的奈心的关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想认知什么,感觉什么?今天还听到爷爷奶奶,为了孩子顺从他们的心意,而恐吓他,如果你要哭,爷爷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妈妈,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带别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吓中,在他需要照顾的年龄,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为了讨好大人的心意,去做违背自我的事,那我们小时候,可想而知,我们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了自我,会变成或倔强,或脆弱,或强势。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回到我们的内在,我们发现的应该是这样:我们有时是情绪的,有时是感觉的,有时是思维的,有时是心理的,有时是精神的……由于我们反它们看成是我们自己本身,所以它们便学步丰统治我们。所以,一会儿我们被情绪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心理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头脑控制了……就像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一样。有时我们被别人控制了,有时我们控制了别人,有时被外在的环境控制了……内在也有着“权力斗争”。我们的内在也常常相互控制着,“**”、“篡夺王位”,这就是我们内在的挣扎和焦虑。”

  我们的身体里真的会有很多个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觉的到,出了事情的时候,常常会纠结,矛盾,痛苦,难过,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价值感,这种情绪却又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把自己变的情绪化,因为内心的事情,可能牵连到一个和这个事无关的事情上,常常会想别人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了,会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内心怎么了?

  没有诞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驯化成长,只是成长起来的人是一个“小我”,小我就是我们不自觉得在处事说话的时候,会反射出生命中某个人的影子,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师,或在你成长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由于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驯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时刻感应着外在的变换。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镜子:外在的赞美,小我就倍感有价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人拍马屁)外在贬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点别人对我们的否定,就会燃起内心的怒火或难过)外在风云变幻,小我的情绪、感觉、心理、念头也变化无常……你永远是外在的反应,你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价值感。想想我们**,想想我们面对每一种关系时内在的变幻无常和动荡,我们自主、独立、定力的如如不动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的喜悦、幸福依赖什么?我们的尊严和价值感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空间是谁?”摘自《完整的成长》274页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来,那样,我们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就会是安宁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悦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谐的。我们的灵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显现出来。

  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内在的力量和爱。摘自《完整的成长》272页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7

  儿童何时开始走向独立?儿童如何认知情绪、管理情绪?心理障碍将给儿童带来何种影响?……在此书中,孙瑞雪女士凭其专业知识和多年儿童心理教育的经验,为广大家长们解析孩子心理成长之路。

  本书告诉你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身体,情绪,感知,精神,集合这所有才能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人,而一个完整的人,应由一个完整的儿童成长而来。孙瑞雪女士详细生动地阐释了孩子的成长路途中细微的不易窥见的.重要环节及其巨大作用,手把手教导爸爸妈妈们如何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并培育出人格完整心理健全的孩子。我们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绪一起到来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从此孩子便和情绪难分你我、形影相随、朝夕相处、终生相伴。出生时,情绪即伴随而来,婴儿一开始就天然的拥有了它。如同身体的成长,情绪也需要18年的成长时间来达到成熟。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位妈妈,我更有责任去让我们的孩子完整、健康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8

  儿童何时开始走向独立?儿童如何认知情绪、管理情绪?心理障碍将给儿童带来何种影响?……在此书中,孙瑞雪女士凭其专业知识和多年儿童心理教育的经验,为广大家长们解析孩子心理成长之路。

  本书告诉你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身体,情绪,感知,精神,集合这所有才能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人,而一个完整的人,应由一个完整的儿童成长而来。孙瑞雪女士详细生动地阐释了孩子的成长路途中细微的不易窥见的重要环节及其巨大作用,手把手教导爸爸妈妈们如何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并培育出人格完整心理健全的孩子。我们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绪一起到来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从此孩子便和情绪难分你我、形影相随、朝夕相处、终生相伴。出生时,情绪即伴随而来,婴儿一开始就天然的拥有了它。如同身体的成长,情绪也需要18年的成长时间来达到成熟。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位妈妈,我更有责任去让我们的孩子完整、健康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9

  《完整的成长》的作者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她是“爱和自由、规则与*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历年来被CCTV、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千万家长心中的“育儿百宝箱”。

  《完整的成长》继承并发展了《爱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讲述儿童如何在**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一个完整的人。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我们读着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

  何谓完整?《完整的成长》里所阐述的'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完整而不是完美。凡是人,都不可能会是完美的,无法也无需做到完美。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这个成长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地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本书第九章《自我创造的历程》第一节《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中,1岁半的麒儿有一次忽然很惊奇地盯着马桶观察着自己的便便,一连两三个月不但不让家人冲马桶,还牵着家人和他一起“欣赏”。在麒儿的有效的心灵中,生命里的一扇大门好像突然被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意识从这扇门里走了出来。也许,麒儿似乎在突然间发现了“自我”。这个创造性的发现,导致有一天,麒儿居然把自己在幼儿园拉的便便包的整整齐齐地带回了家,还不让妈妈碰。这足以见孩子对“我的”渴望达到了一种极限。我们已经无法理解“我的”对孩子的重要程度究竟达到了怎样的一种状态。

  《完整的成长》一书中的真实案例,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虽然我们已错过这样的成长过程,但我们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立场和心理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和考虑,尽力给孩子创造和营建爱与自由、规则与*等的外在成长环境,让他们经历完整的成长,构建内在自我,成为完整的人。成就孩子,又何尝不是成就我们自己?(涂雪芳)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10

  自从接触《爱和自由》和《捕捉儿童敏感期》后,我对蒙氏教育的饥渴程度超乎自己的想象。

  无论是图书,视频,还是论坛,只要有关孙瑞雪机构的我都会搜刮一通,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孜孜不倦爱不释手。这么几年来一直活得很喧躁,很混乱,从来都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识自己,感受自己。《完整的成长》在我看来是我们**生命的继续创造。书中理论性的语言很强,很深,很专业,以致稍微不注意就会走神,想要真正理解的确有些难度。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头脑里总回想起不同时代的我的不尽人意的表现,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真正原因。每每这时我都会奋笔疾书地在日记本上写下许许多多既陌生又熟悉的自我认知。这本书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因为她就像是一本教材,学*到的内容会随着人的成长慢慢潜移默化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完整的成长》内容概要: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个完整的人。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看过孙老师的《爱和自由》,受益匪浅,完全是另外一种教育方法,但是这种教育方法里面传达的是对儿童本身的尊重。孙老师最新的这本书《完整的成长》是她教育理念的一次完整而系统的阐述,是“爱和自由”的一个更高的发展与升华。

  看这本书,让我万分感动,它传达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合集五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1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王昱哲的妈妈吴琼,今天由我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第四章第二节:感觉是儿童认识的基础。

  儿童主要依靠5种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来认识世界的。从婴儿开始,他们用眼睛观察明暗的世界,分辨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的界限。用嘴吮吸,既能获得食物,也能和妈妈发生生命的联结。用耳朵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从中拣选出母语。用哭声召唤妈妈,并与妈妈建立关系的雏形。用身体活动,并和妈妈接触,激发生命的活力和探索世界的愿望。感觉就这样扩展、延伸着孩子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感觉到的一瞬间,感觉到的世界就被打开了。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体验数以万计的感觉,透过感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心理、认识与精神,这并不是谁教出来。同情绪一样,感觉是天然存在的,所以这个过程的完成是任何他人都不可以替代的。有些感觉是外在世界带给内在的,有些则是自己的内在世界给自己的。各种不同的感觉刺激着儿童,使他们发展出了非常好的鉴别能力、精确能力和协调能力。儿童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因此经历感觉对于儿童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感觉数学:孩子把数棒握在手里,握住1个数棒、握住2个数棒、握住3个数棒、握住4个数棒……以此,孩子用手握的感觉发现“越来越多”。

  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不让孩子感觉与体验,那就意味着让孩子失去自己的人生,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智力是身体、感觉、心智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分离则会导致一个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虚假系统,它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身、心、意的分裂。

  读完这一节后,感触颇多。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多读书,我们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历程,不能想当然地使用灌输和驯化。无论你是**还是孩子,对自己生命的改变必须从感觉开始,只是认识到了,改变依然不会成为可能,所以,你可以想象,说教真的能改变人吗?每个人在说教时都想尽可能地说得好,以为那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但只有触动了感觉,变化才有动力。

  其次,我们必须从改变我们的语言系统开始,把“你怎么又这样“改变为”妈妈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然后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式。语言一改变,语言所传达的能力就变了,情景就变了,新的感觉就产生了。还有我们需要把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让自己成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同时也作为一个感觉者而存在,当我们尝试着去感觉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怎么了,然后再依此做出决定。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支持我们的人和天然的让我们学*爱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2

  儿童何时开始走向独立?儿童如何认知情绪、管理情绪?心理障碍将给儿童带来何种影响?……在此书中,孙瑞雪女士凭其专业知识和多年儿童心理教育的经验,为广大家长们解析孩子心理成长之路。

  本书告诉你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身体,情绪,感知,精神,集合这所有才能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人,而一个完整的人,应由一个完整的儿童成长而来。孙瑞雪女士详细生动地阐释了孩子的成长路途中细微的不易窥见的重要环节及其巨大作用,手把手教导爸爸妈妈们如何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并培育出人格完整心理健全的孩子。我们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绪一起到来的,那就是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从此孩子便和情绪难分你我、形影相随、朝夕相处、终生相伴。出生时,情绪即伴随而来,婴儿一开始就天然的拥有了它。如同身体的成长,情绪也需要18年的成长时间来达到成熟。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位妈妈,我更有责任去让我们的孩子完整、健康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3

  在丽达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获大于经济的收获,感谢有这样一个空间,汇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谢在我对儿子成长过程迷惑时,有一位伽友为我介绍了这样一本书——《完整的成长》,不仅帮助我更好的给儿子一个成长环境,也帮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视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让自己成长。

  我们成年人选择灵修或选择信仰或选择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数人是因为心灵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更高一层的精神。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修来修去,仍然迷惑,控制来控制去,感觉压抑,当看过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一直都没有长成熟,长成熟的只是一个躯壳,我们的内在世界: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没有很好的成长。

  没能很好的成长,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还很弱小的时候,被比我们强大的人给剥夺了。常常听到大人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闹,不让孩子这样,那样,却没有很细心的奈心的关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想认知什么,感觉什么?今天还听到爷爷奶奶,为了孩子顺从他们的心意,而恐吓他,如果你要哭,爷爷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妈妈,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带别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吓中,在他需要照顾的年龄,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为了讨好大人的心意,去做违背自我的事,那我们小时候,可想而知,我们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了自我,会变成或倔强,或脆弱,或强势。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回到我们的内在,我们发现的应该是这样:我们有时是情绪的,有时是感觉的,有时是思维的,有时是心理的,有时是精神的……由于我们反它们看成是我们自己本身,所以它们便学步丰统治我们。所以,一会儿我们被情绪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心理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头脑控制了……就像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一样。有时我们被别人控制了,有时我们控制了别人,有时被外在的环境控制了……内在也有着“权力斗争”。我们的内在也常常相互控制着,“**”、“篡夺王位”,这就是我们内在的挣扎和焦虑。”

  我们的身体里真的会有很多个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觉的到,出了事情的时候,常常会纠结,矛盾,痛苦,难过,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价值感,这种情绪却又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把自己变的情绪化,因为内心的事情,可能牵连到一个和这个事无关的事情上,常常会想别人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了,会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内心怎么了?

  没有诞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驯化成长,只是成长起来的人是一个“小我”,小我就是我们不自觉得在处事说话的时候,会反射出生命中某个人的影子,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师,或在你成长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由于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驯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时刻感应着外在的变换。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镜子:外在的赞美,小我就倍感有价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人拍马屁)外在贬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点别人对我们的否定,就会燃起内心的怒火或难过)外在风云变幻,小我的情绪、感觉、心理、念头也变化无常……你永远是外在的反应,你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价值感。想想我们**,想想我们面对每一种关系时内在的变幻无常和动荡,我们自主、独立、定力的如如不动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的喜悦、幸福依赖什么?我们的尊严和价值感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空间是谁?”摘自《完整的成长》274页。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来,那样,我们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就会是安宁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悦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谐的。我们的灵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显现出来。

  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内在的力量和爱。摘自《完整的成长》272页。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4

  自从接触《爱和自由》和《捕捉儿童敏感期》后,我对蒙氏教育的饥渴程度超乎自己的想象。无论是图书,视频,还是论坛,只要有关孙瑞雪机构的我都会搜刮一通,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孜孜不倦爱不释手。 这么几年来一直活得很喧躁,很混乱,从来都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识自己,感受自己。《完整的成长》在我看来是我们**生命的继续创造。 书中理论性的语言很强,很深,很专业,以致稍微不注意就会走神,想要真正理解的确有些难度。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头脑里总回想起不同时代的我的不尽人意的表现,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真正原因。每每这时我都会奋笔疾书地在日记本上写下许许多多既陌生又熟悉的自我认知。 这本书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因为她就像是一本教材,学*到的内容会随着人的成长慢慢潜移默化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完整的成长》内容概要: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个完整的人。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看过孙老师的《爱和自由》,受益匪浅,完全是另外一种教育方法,但是这种教育方法里面传达的是对儿童本身的尊重。孙老师最新的这本书《完整的成长》是她教育理念的一次完整而系统的阐述,是“爱和自由”的一个更高的发展与升华。看这本书,让我万分感动,它传达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5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更多文章上太原幼儿园哈福屋国际蒙特梭利幼儿园 网站了解。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

  抛开小孩不讲,看看**又如何呢?

  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

  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

  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

  相反,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

  请记得,今后**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的角度,看到**的问题。

  请记得,滋养孩子的心、身、灵。

  请记得,让孩子去自我创造。

  请记得,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感觉、感知再感觉。

  请记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给他些机会。

  请记得,尊重孩子,真爱孩子。

  请记得,给他爱和自由的环境。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不*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3篇)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1

  那次我刚结束一堂十分郁闷的课,这是一堂复*课,本来就不很活跃的这个班级全体学生竟然一言不发,40分钟完全成了我的独角戏。回到办公室,我耷拉着脑袋,十分失落。再想想所教的这个班学生的表现:作业交不齐、上交的作业当中有严重的抄袭现象、上课睡觉、吃零食、交头接耳……难道这就是我的人生?整天都要与这样一群不求上进的学生为伴!我越想越失落,索性趴在桌子上,什么都不想做了。就在这时,我瞥到了学校推荐的这本《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书名中的“幸福”二字似乎闪着无比耀眼的光芒,召唤着我。

  我怀着好奇之心开始拜读肖教授的《老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渐渐的发现自己喜欢上这本书,每天都要看上几十页,而且坚持做笔记,时间长了就深深地感觉到:困惑也好,幸福也好,都需要时间,需要一种良好的心境来体会。这就好比去旅游,再美的风景,匆匆而过,美丽也是浮光掠影的。只有停下来,慢慢地品味,细细地欣赏,才能让你内心的那双眼睛看见风景。还有给教师的许多建议,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亲密地教,扎实地学……都值得让人细细品味。

  作为老师,首先要感受幸福的工作。只有教师是幸福的,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教出幸福的学生。“幸福=充实(精神上有成就,物质上宽裕)+闲适(没有过强的外在压力,没有内在的紧张)”。肖教授总结幸福“四有”: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欣赏),家中有积蓄。当然,这一切都要源于一个好的心态。作者用一个计算公式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也就是心态决定着你的幸福。”我想,决定幸福的心态应该是阳光般的吧。阳光普照大地,温暖每一个人,也是宽容*等的。教师的心态也要像阳光那样,是*常的、达观的、宽容的、感恩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只有拥有这样的阳光心态,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一、善待学生 体会幸福

  教师应该学会心疼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缕阳光。作为教师,要关注细节,要抓住各种机会善待学生,如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实践活动中等等,尤其要善待那些*来表现不佳而被你警告过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边缘生往往都有着不幸的生活经历,一颗颗脆弱却充满渴望的心灵渐渐冰封了自己。因此,教师应该做火把,用智慧和关爱融化冰霜,让他们感受温暖和光明,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二、善待自己 感受幸福

  很欣赏书中这样一句话:“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的,也许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当我们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如何看待,就决定了你幸福与否,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你就会觉得天空不再那样昏暗,也会拥有阳光般的人生。在匆匆忙忙的步履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工作和休闲时间分不清界限。他们随时可能被学生、家长“打搅”,随时就进入工作的状态,许多教师几乎忽略、遗忘了休闲。所以,教师也要学会给自己几缕闲暇,这样,他的人生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才知道如何让教育芬芳弥漫。

  三、善待家长 分享幸福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以言表的。对于教育工作者,应该理解他们望子女成龙凤的急切心态,在对家长进行理性说服的基础上加以情感的感化,表达对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并同时提出一些理性的建议。教师要学会提升自己的智慧,老师大都有一颗对学生充满热爱的心,兢兢业业工作,期望家长能够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共同携手教育好孩子。当家长对你充满了信任,对你的工作予以理解、支持,愿意开诚布公地讨论孩子的学*、成长时,你会发现善待家长,家校共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其次是要有颗*常、宽容和感恩的心。

  要有一颗*常之心。*常心是一种冷静、客观、理智、忘我的心态。如果教师缺少*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我,总是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我的学生,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优秀一些再优秀一些,最好人人都能品学兼优。所以,当越来越多的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和过严要求,遭遇到越来越个性张扬的新时代学生的时候,矛盾便一触即发了。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沮丧和抱怨,而是应该接受现实。如果当时我能够拥有一颗*常心,不急不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在面对诸如气氛沉闷、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等情况时,我就会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理智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作出恰当合适的决策。

  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作者在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年岁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阅历丰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是完美的,那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完美呢?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误。正因为学生会犯错误,所以才需要教师的存在。就像我教的这个班,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不!恰恰相反,他们有着其他班级所没有的许多优点。这是个最能让老师投入激情的班级,每次开课我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绘画、朗诵、舞蹈……如果我也能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所犯的错误不放,我也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幸福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作者在书的开篇引用了一首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诗——《我感恩》:“有每夜与我抢被子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离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们吃得很好;有阴影陪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记和想着我。”读了这首诗,你会发现,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学生,你会被学生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而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你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反之,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很糟糕,自然没有幸福感可言。所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师,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挺直腰板,给学生们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感觉肖教授送给大家的六句话尤其经典: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歌唱是心灵的阳光;简单就是享受;优秀是一种*惯;成功是一种心态;清白是温柔的枕头;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享受课堂、享受学生、享受生活,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吧。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2

  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受益良多。其中第三讲《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里提到了民主管理、管理技巧、以及教师的威信等方面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班级管理方面的实用的技巧。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是作为教师的乐趣,使我们不必象其它工作那样刻板而千篇一律;但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痛苦,因为我们必须随时随机应变,随时需要见机行事。刘教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非常实用而有效的管理技巧,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了可以依循的方法。但是,我在自己的管理过程中还发现,相较于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教导,有的时候,适度的“沉默”显得更为有力。

  在教育教学中,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力量。在某些时候、对于某些学生教师“以静制动”,往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不知怎么回事,无论哪天上课,第一节课一定要迟到那么几分钟。高中三年天天如此,前几任班主任有的耐心劝导,有的厉声斥责,有的联系家长,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这位同学雷打不动,照常迟到,最后老师们有的采取了惩罚手段:如果迟到,放学时罚扫地。他开始还随便扫扫,后来干脆不扫了,每天迟到照常。老师们实在没办法,也就渐渐放弃了。我接受这个班后,他依然每天迟到。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找他谈话,联系家长,让他们提早叫他起床,收效甚微。那天,我们学校有上级领导来考察,而且推门听课。他照样迟到了。年级组长恼火万分,要我找他狠狠批评一顿,并要我做材料处分他。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扭过头,一声不吭。我然他站了两分钟,只说了一句:“你有什么特殊的理由非迟到不可吗?”他摇头,但不说话。我又让他站了一分钟,让后说:“回去吧。我不想让你下一节课也迟到。”第二天早上,他居然没迟到。我看了他一眼,没说话。接下来的一周,他基本没再迟到。我没再找过他谈迟到的事,他也没和我说什么,我们就在沉默中达成一种共识。

  也许,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选择沉默,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教师用沉默无声的行为、用一个警告的表情、用一个期待的眼神来感召学生,教育效果也许会更加明显。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3

  那次我刚结束一堂十分郁闷的课,这是一堂复*课,本来就不很活跃的这个班级全体学生竟然一言不发,40分钟完全成了我的独角戏。回到办公室,我耷拉着脑袋,十分失落。再想想所教的这个班学生的表现:作业交不齐、上交的作业当中有严重的抄袭现象、上课睡觉、吃零食、交头接耳……难道这就是我的人生?整天都要与这样一群不求上进的学生为伴!我越想越失落,索性趴在桌子上,什么都不想做了。就在这时,我瞥到了学校推荐的这本《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书名中的“幸福”二字似乎闪着无比耀眼的光芒,召唤着我。

  我怀着好奇之心开始拜读肖教授的《老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渐渐的发现自己喜欢上这本书,每天都要看上几十页,而且坚持做笔记,时间长了就深深地感觉到:困惑也好,幸福也好,都需要时间,需要一种良好的心境来体会。这就好比去旅游,再美的风景,匆匆而过,美丽也是浮光掠影的。只有停下来,慢慢地品味,细细地欣赏,才能让你内心的那双眼睛看见风景。还有给教师的许多建议,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亲密地教,扎实地学……都值得让人细细品味。

  作为老师,首先要感受幸福的工作。只有教师是幸福的,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教出幸福的学生。“幸福=充实(精神上有成就,物质上宽裕)+闲适(没有过强的外在压力,没有内在的紧张)”。肖教授总结幸福“四有”: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欣赏),家中有积蓄。当然,这一切都要源于一个好的`心态。作者用一个计算公式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我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能够使我们的生活达到100%的圆满,也就是心态决定着你的幸福。”我想,决定幸福的心态应该是阳光般的吧。阳光普照大地,温暖每一个人,也是宽容*等的。教师的心态也要像阳光那样,是*常的、达观的、宽容的、感恩的、积极向上的。我们只有拥有这样的阳光心态,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一、善待学生 体会幸福

  教师应该学会心疼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缕阳光。作为教师,要关注细节,要抓住各种机会善待学生,如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实践活动中等等,尤其要善待那些*来表现不佳而被你警告过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边缘生往往都有着不幸的生活经历,一颗颗脆弱却充满渴望的心灵渐渐冰封了自己。因此,教师应该做火把,用智慧和关爱融化冰霜,让他们感受温暖和光明,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二、善待自己 感受幸福

  很欣赏书中这样一句话:“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的,也许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当我们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如何看待,就决定了你幸福与否,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你就会觉得天空不再那样昏暗,也会拥有阳光般的人生。在匆匆忙忙的步履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工作和休闲时间分不清界限。他们随时可能被学生、家长“打搅”,随时就进入工作的状态,许多教师几乎忽略、遗忘了休闲。所以,教师也要学会给自己几缕闲暇,这样,他的人生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才知道如何让教育芬芳弥漫。

  三、善待家长 分享幸福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以言表的。对于教育工作者,应该理解他们望子女成龙凤的急切心态,在对家长进行理性说服的基础上加以情感的感化,表达对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并同时提出一些理性的建议。教师要学会提升自己的智慧,老师大都有一颗对学生充满热爱的心,兢兢业业工作,期望家长能够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共同携手教育好孩子。当家长对你充满了信任,对你的工作予以理解、支持,愿意开诚布公地讨论孩子的学*、成长时,你会发现善待家长,家校共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其次是要有颗*常、宽容和感恩的心。

  要有一颗*常之心。*常心是一种冷静、客观、理智、忘我的心态。如果教师缺少*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我,总是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我的学生,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优秀一些再优秀一些,最好人人都能品学兼优。所以,当越来越多的脱离实际的过高期望和过严要求,遭遇到越来越个性张扬的新时代学生的时候,矛盾便一触即发了。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沮丧和抱怨,而是应该接受现实。如果当时我能够拥有一颗*常心,不急不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在面对诸如气氛沉闷、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等情况时,我就会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理智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作出恰当合适的决策。

  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作者在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年岁长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阅历丰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是完美的,那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完美呢?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误。正因为学生会犯错误,所以才需要教师的存在。就像我教的这个班,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不!恰恰相反,他们有着其他班级所没有的许多优点。这是个最能让老师投入激情的班级,每次开课我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班;这个班的学生可以说是多才多艺的,绘画、朗诵、舞蹈……如果我也能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一些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所犯的错误不放,我也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幸福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作者在书的开篇引用了一首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诗——《我感恩》:“有每夜与我抢被子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离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们吃得很好;有阴影陪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理的草地、待修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在惦记和想着我。”读了这首诗,你会发现,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学生,你会被学生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而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你也会发现学生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反之,总是埋怨、指责、敌视、不满,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很糟糕,自然没有幸福感可言。所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的教师,一定是时常面带笑容,挺直腰板,给学生们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感觉肖教授送给大家的六句话尤其经典: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歌唱是心灵的阳光;简单就是享受;优秀是一种*惯;成功是一种心态;清白是温柔的枕头;幸福是灵魂的香味。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享受课堂、享受学生、享受生活,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吧。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3篇)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笔记1

  某天回家路上,看见一个小孩丢垃圾。本像投篮一般将喝完的牛奶盒抛出一个完美抛物线,然后和垃圾桶擦身而过。摔在垃圾桶旁边,发出轻轻的“啪”的一声,敲在人心上,不痛不痒。

  我本以为小孩不会捡了,想等她走了之后去捡一下。可那个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的小屁孩却风一样的跑过去,捡起没丢进去的牛奶盒,扔回垃圾桶,拍拍手走人了。顿时望着小孩一蹦一跳的身影有些恍惚,心中有些感慨。

  有多少人不肯为地上的垃圾弯一次腰,哪怕不是自己扔的呢?

  有一种人,在路上看见脚边的垃圾也不愿意弯下“金贵”的身子捡一下,似乎是怕脏了自己的手亦或是没带上眼睛?有些人,将扔垃圾当作是一种杂技,一种艺术,非得玩出个新花样,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就算失败了也不愿意自个儿收拾残局,留下未归家的垃圾在地板上躺着。

  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甘心为垃圾弯腰送他们回家,对于自己无意丢下的也会重新拾起。

  对于垃圾落地的态度其实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出一个人的处事态度。那些视而不见的,大多对于很多事都不太放在心上。对于文明,难道就真的只有让他重重地摔落在地上再也拾不起来吗。

  弯下腰,捡起你所剩的文明吧。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笔记2

  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我完全感受到我们*上下五千年浓郁的历史气息,通过这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这才有了灿烂的文化,同时也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所以*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里,也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爱国人士,其中有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回国,用自己的特长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最优秀的政治家*,他有着卓越的外交才能和事实就是的作风……2008年5月12日,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同样毫不逊色:9岁半地林浩不顾自己救出两名同学;15岁的雷楚在地震发生时不是向外逃,而是冲进教室救出七名同学;13岁的小女孩何翠青在地震前已走出宿舍,当意识到地震发生时,迅速跑回去,将10名同学摇醒,自己却埋在废墟之下……这些英雄少年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勇于救人的高尚品格,感动了全*,甚至全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拥有上面这些品质,固然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还缺少了几样,那就是乐观、感恩、随时随的的微笑以及个人形象。我们都知道“宇宙之王”霍金,他年轻时得了卢伽雷氏症,医生都已 经判他“死刑”,但他却在轮椅上生存了40多年!是什么给了他如此强大的力量?是乐观,还有的就是感恩,他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保持着微笑,用自己的微笑解决所有困难。希尔顿饭店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饭店之一,共有100多家,遍布五大洲的各大城市,之所以希尔顿饭店生意这么好,是因为酒店创始人希尔顿定了一条店规:每天都要向客人微笑。可见,微笑的作用有多大。别林斯基说过“人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当是他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

  从现在做起,从*常小事做起,传承文明,践行美德,奏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发的动人曲调!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笔记3

  *日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书中有许多丰富的知识使我视野开扩了,许多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第10课所写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一场毁灭性的地震降临,剧烈的崩塌吞噬了*静的校园…….灾难来临时,张家春老师正带领学生做物理实验,他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生命之门,孩子们脱离了危险,但张老师却用生命讲完了他的最后一课。看了这个故事,使我热泪盈眶,危难来临时,他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学生的生命,这是多么无私,又是怎样的一种大爱,这是多么伟大的老师呀!生死关头,他用勇敢无私的行动,诠释和升华了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不禁呈现许多英雄人物: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英勇堵枪眼,罗盛教奋不顾身救孩童……他们身上都具备着高尚的品德,无私忘我、舍己为人的精神。他们都是让我们难以忘怀的,让我们非常敬仰的人。也许现在是和*的年代,不需要我们像他们一样去做那些轰轰烈烈的事情,但他们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去学*,值得我们去敬佩。

  想到这里,又不禁使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迟老师,她就好似我们的另一个母亲,让我们感觉到校园就象我们的另一个家。中午放学的时候,老师把那些学*不好的同学留在教室里,宁愿自己不吃饭也要把他们教会;晚上,回到家里老师还要不辞辛苦地一本一本的给我们批改作业,一共62本呀,需要付出多大的辛苦,等到深更半夜的时候老师才能安心地睡觉呀!老师经常累得腰酸背痛,但她从来没有怨言,全心全意地教育我们,关心我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如春蚕、蜡烛一样,为我们辛勤的工作着。

  这本书读完,使我知道了:文明美德是成为一名好孩子所具备的条件。让我们从*常事做起,一点一滴做起,做一名文明礼貌具有优秀美德的好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3篇)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书笔记1

  拿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封面的一句话“献给不甘*凡、不放弃成长的老师们”。我知道这本书是写给希望成长的老师们的,写给不甘*凡的老师们的。

  翻开书的前言,就被罗老师的文章吸引。

  “从教马上就快30年了,一路走来,我时常被一批又一批有教育情怀的老师感染者、激励着。他们如同深邃夜空中闪耀的星星,在我孤独夜行时,给我光亮与力量;他们如同茫茫大海里忽明忽暗的航标灯,给我方向与希望。寄去着他们的力量,我跌跌撞撞蹒跚前行。”我没有罗老师深厚的教育教学功底,但八年的教学历程,一路走来我也要感谢我身边的每一位给我以帮助的老师,感谢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给我的帮助;感谢他们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了方向,给予我勇敢前行的力量。

  随着年岁的增长,教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足,未知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觉得教育这项事业的责任之重,使命之大。这让我愈发觉得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从刚入职时的茫然,面对学生时的不知所措,到后来有了那一点点的成就,但是我从没有满足。因为我知道我是一个成长极其缓慢的教师,我要努力成长,不负社会和家长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许。所以我不断学*,练口语,网上学*慕课课程,阅读教学书籍。我想这就是罗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教师向上生长的内驱力,学*力。

  但是还有一点我做的还远远不够,那就是反思。罗老师在书中说得很形象,说许多老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蝼蚁一般忙的团团装,整个教育循环圈就是“实践-实践-实践”。而专家、学者型教师则是“实践-反思-提升”。我知道要想让自己摆脱蝼蚁般的生活方式,不再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工作,就要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惯。

  愿这本书成为我成长的翅膀,助我在教师成长的路上一起飞翔。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书笔记2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这本书是罗树庚老师总结自身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专业发展历程,这本书很大的特点是,他在书中不是讲这些素养的道理,也不是光讲自己教育教学的经验,而是用一个个他所遇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教育故事,引发自己的思考、感想和议论。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教师的快速成长原自觉醒,源自向上生长的内驱力。

  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有了目标,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使一个人的行为变成有内在联系的有意义的行动。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学会目标管理法,用一个一个小目标铺设自己的成长、成功之路。有梦想,并朝着一个个目标努力,你一定会成功。只要有目标、梦想,不管什么时候上路都不晚。

  人是被逼出来的。人的本性里,大都喜甜,厌苦;喜宽松,厌严厉;喜情趣,厌刻板;喜自在,厌强迫。固步自封,顺其自然,其实从某种角度讲是对自己的一种溺爱。突破自我,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一种逼迫。每个人都应该尝试逼自己一把,否则,你就不会知道,自己还可以成长得更优秀。

  输不起,你就长不了。我们每个人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我们的路。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只有敢于直面失败与挫折,我们才能越挫越勇。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输不起,我们就成长不了。

  对于我来说,从一名普通教师迈步进入班主任工作中,其实就是在逼自己一把,逼自己一把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进一步锻炼提升。记得在刚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对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非常迷茫,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餐厅卫生总是打扫不彻底,总有扣分现象,我便向有经验的任志澍老师进行请教,对于细节性问题需要指派学生专门进行负责,检查要彻底,通过他的'帮助,班级餐厅卫生一直很好。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从一个一个小目标开始做起,一个学期下来班级整体表现都很突出。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有挫折也有失败,但只要认定目标,努力去实现,一定会成功。

  我们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你经历了、努力了,为之奋斗了,就是成功者。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读书笔记3

  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壶水。而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就好比烧水的柴火,是有限的。

  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造就成功者。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将其作为我们的座右铭,在职业的征途中不断奋进。

  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有许多“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的典范。京剧梅派艺术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一生心心念念、身体力行的就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京剧艺术后继有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50年如一日,坚守农业科研第一线,呕心沥血,为解决*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举不胜举的事实告诉我们,专注造就成功。在教育界,同样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教育名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有多次机缘可以调离教育系统,但她一生钟爱教育,如今虽已至耄耋之年,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她的座右铭。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当老师,6年里向上级提交了150多份申请报告。他说:“我是为教育而生的。”数十年来,他痴心教育,醉心改革,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著名特级教师、尝试教育的创始人邱学华,对小学数学教学痴心一片,创立了“尝试教学法”,建构了“尝试教育理论”。

  今天,我们选择了当老师,从事教书育人这项事业。既然选定了教师这壶水,我们就应该集中火力把教师这壶水烧开。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初三三个班的物理。大家都知道,今年由于疫情的缘故,孩子们只能在网上听课,由于我们的学生来自农村,家长的重视不够,从而使孩子们的学*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学生对基本的物理概念都不了解,计算能力更是一塌糊涂。这就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壶水,而且是一壶冰冷的水。所以我只能在上课过程中一边讲新知识,一边联系旧知识。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集中精力去烧这壶水,不管我能不能把这壶水烧开,如果能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得到家长的认可也不枉“教师”这个称呼。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6)

——《*》读书笔记 (菁华5篇)

《*》读书笔记1

  书中描绘了一个科学无限发达、秩序极度稳定的乌托邦——人类的幸福是精英治国下的科学工程,人类的出生由“孵化和设置中心”用试管和器皿在流水线上精确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秽词汇;人在出生前,被设定成五个从高到低的等级、不同等级人类将在出生后担任辛苦程度递增的工作,但无论被设置的条件好与坏,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因此感到庆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没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驻,没有衰老和丑陋,人人彼此相属;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绝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万一出现了不良情绪,也不需要担心,吞几片对身体无害的药物便能立即忘记烦恼——人民热爱集体、热衷于消费,被设定为“永远幸福”。

  这个世界被设定得“完美”,没有痛苦,没有冲突,没有求而不得的忧虑,没有面对困境的忍受或抗争——没有强烈的情感,没有闪耀的思维火花,没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这个“完美”世界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人类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过个人创造、情感体验、艺术和美的追求来获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拥有一切。

  刘瑜在序里问,“你还要些什么”,她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生命的价值。

  整本书也通过用反讽意味十足的笔触来描绘出的可怕乌托邦,来证明,真实的自由的人生虽然伴随痛苦,但因此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过去*百年,事实证明乌托邦正在慢慢实现,反乌托邦文学的预言性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啊。

《*》读书笔记2

  因为网上的推荐,我翻开了《*》这本书,说实话我其实没有太懂。整本书前期花费了许多篇幅介绍世界观,这个世界观非常奇特,人由瓶中出生,从出生就开始被设定,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工种都没有选择,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就已经被定好,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世界,却被用幸福快乐来包装。

  在*里,人就像产品一样被批量生产,各司其职,除了他们的职责以外什么都不会,遇到问题不会解决只会嗦麻逃避,就像是社会机器上的每一颗没有思想的螺丝钉,行尸走肉一般地幸福着。

  后来,野蛮人约翰的到来才是本书的高潮部分,约翰原本应该不应该出生,他的母亲是新世界的人,不被允许怀孕生子,这打破了新世界的规定。但是他的母亲流落在野蛮人区域,无法回到新世界,只能生下了他。他在原始的环境中成长,热爱着莎士比亚,对新世界的思想完全无法理解。他喜欢列宁娜,但是列宁娜完全是一个新世界的人,就跟他母亲一样。思想道德的碰撞,矛盾的激化使他痛苦却毫无办法。他无法适应新世界的生活,就如同他的母亲无法适应野蛮人的生活,从小的教育、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彼此无法理解,无法适应,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然而孰是孰非,我心中却没有答案,文明的急速进步和人性的自由发展究竟如何能够达成*衡呢?

《*》读书笔记3

  《*》是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但同为反乌托邦小说,《1984》和《*》的画风迥异。

  在《*》中赫胥黎阐述了一种被称为苏摩的药物。这种药物吃下去之后不仅不会危害社会和自身健康,而且会让人感到快乐和充实。

  不禁会想假使小说里的苏摩真实存在,现实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记得王小波说一句话,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楚,只求他货真价实。毕竟王小波只有一个,同他一类的人也是少数。

  各类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各种流行的短视频APP,各种直播*台等等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廉价的娱乐和消费中不断获取短暂的快感,在不需要大脑思考的垃圾文化和快餐文化中汲取快感,并且像依赖药物一样依赖娱乐,娱乐至死。

  这些都何尝不是我们身边的苏摩。

  《*》里阐述了一个宁静统一的社会。没有纷争和硝烟,统治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调皮捣蛋”。通过废除家庭等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自主地放弃创造性的活动。《一九八四》权力是通过施加痛苦而得到满足,但《*》里,是通过给予化了妆的侮辱——快乐。

  每一个人都想要“放荡不羁爱自由”,但面对生活必需品不会产生顾虑的生活,嗯,真香!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参与政治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生活能维持着*以为常的繁荣富足,实在没有戒心去质疑由上至下的由各类专家组成的寡头政体的统治,如此可能便进入了秩序乌托邦的操纵圈套,就像*里的人在睡梦中被告知千万遍的那样:无论他是谁,当他活着的时候他很开心。现在每个人都很开心。

  如果你现在很开心,你是在睡梦中,还是醒着?

《*》读书笔记4

  首先,随着生物学科的发展,对于世间万物的解释,人文的色彩在渐渐消褪,科学和规律握有知识体系的话语权。而人文主义,神论宗教和传统礼俗,这些缺乏理性或者说和科学逻辑不符的知识在为人所遗忘。但换个角度想,倘若现代科学和古代宗教同为对万物的解释,假设未来有更高级的逻辑来解释世界,那科学就如宗教般也要躺入历史坟墓。对于绝对规律和永恒,我是报怀疑的态度。马哲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反作用和独立性论断,我还是赞成的。

  其次,对于幸福一说,自由主义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对人类集体幸福的追求,都是追求。但幸福是什么呢?对于丰富物质的享受,对于自我欲望的满足,还是对于自由选择的欣喜。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幸福观。想要找到人类无数个体幸福的公因数,很难。*中让无知成为幸福的起点,作为有认知独立思维的我们则不怎么认为。约翰把人类以往的痛苦和磨难视为幸福的部分,但前提是他是出生于保留地,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故而在那种环境中才选择自杀。脱离社会是不可能的,古贤遗世独立终究留下万载华章。

  不做幸福的猪,做人。

《*》读书笔记5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会发现广告比他设想的未来世界里的睡眠教学更有效率,更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也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睡眠教学只是期望通过在睡梦中不断的播放相同的内容来增加心理暗示,而广告提供的不仅是暗示,还有诱惑,让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输,这可比在睡眠教学有效率多了。

  《*》中的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维持着机器的运转。人的产生从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成为了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每个人虽然生下来就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注定要从事某个工作,但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通过各种化学或者生物手段,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属于当前的阶层。这种快乐当然也是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相同阶层的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坏这种快乐和整齐划一的东西都被毁灭,任何可能激发人的激情、狂乱的东西都被唾弃,从莎士比亚到爱情都是禁止事项,毕竟你已经得到快乐。

  这种把人作为机器的愿景从古至今都有,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到*现代的资本主义和*的各种实践都有所体现。资本主义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效率和生产,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那么生产的效率肯定会更高。人类成为社会动物是自然的选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开始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但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时,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也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台。每个社会阶段自有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在当前和之前的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需要贫富差距、需要阶级分层、需要工厂、需要人劳动、需要更有效率的生产、需要消费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在社会分工中、在贫富差距中、在劳动中确实会有人感到痛苦,但是这是当前阶段不能避免的,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不需要人们劳动就有足够的物质时,每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认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们认同把人物化。对于什么是足够的物质,我想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现在的物质生活相比于几十年前已经是极大的进步,更别说几百年前,没有理由相信以现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人类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消费主义和物化是发达工业社会所特有的问题,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以消费定义人的社会,一个以你买了什么来定义你是什么人的社会。在一个生产力富足的社会,物质生产的扩大是靠消费的扩大来维持的,而不是单纯依靠生产力的进步,所以社会展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就不足为奇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人的物化以及价值选择的丧失,让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简而言之物质生产是我们实现价值的手段,但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它越来越成为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价值变成了更多的消费。

  在行政控制和消费引导下,人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预定将要消费什么,以及将要从事什么工作。消费*均主义和政治民主一样给了人们看似*等的想象,当我们所有人都消费同样的商品,都有投票权利时,它看起来确实是*等的。

  “但这一切都无补于如下事实:个人无力控制有关生死、个人安全和*的各种决策的作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

  《*》的人是物化到极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预定好的,只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它确实给人提供了快乐,但是它也没收了所有人选择价值,认识价值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