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时间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

  宇宙有没有边界?宇宙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又有没有终结的时候呢?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类能否赶上光速甚至超越光速呢?人类能不能跨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或穿越未来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我心中都是谜,仿佛隔着一层薄薄的细纱,充满了神秘感。霍金先生在《时间简史》这本书中以通俗有趣的语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解说,读完一个章节,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一个章节,真是欲罢不能啊!

  起初我并不明白《时间简史》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数以万计的读者追捧,被译成40余中文字,风靡全球。但是当我真正接触这本书时,才发现霍金的著作是如此有吸引力,他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诠释一个个艰深的宇宙学理论。在他的文字下,所有古怪难懂的理论似乎都成了妙趣横生的笑话,吸引着世人追随他的文字不断探索深入。

  以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为例,作者提出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在观测月食时发现地球把它的影子投影到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总是圆的,因为月食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引起的。另一个来源于古希腊人的经验,他们观察到从地*线驶来的船,人们总是先看到船帆,其次才见到船身。这两个小故事无疑增加了科学理论的趣味性。从中可见霍金智慧的思维所散发出的光芒。

  另外霍金在书中写到,宇宙的诞生源于一次空前绝后的大爆炸,大爆炸大约发生在146亿年前,此后便有了空间与时间,而且空间与时间是共生共灭的。大约在50亿年前,太阳诞生,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大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此后才出现了人类,才有了一切繁华文明的地方。据天文学家观测,*地恒星正在远离我们的地球。这说明什么?说明宇宙正在不断膨胀扩大,终有一日宇宙或许还会缩小,逐渐变成一个点,时间与空间都将灰飞烟灭,化为乌有。当然这是根据“物极必反”作出的大胆的猜测,或许会有些荒谬,但这是后话,暂且不谈,就由时间来检验一切吧!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建设好世界这个大家庭,以抵御一切可能突发的变故(天灾人祸等)。

  最让我钦佩的莫过于霍金伟大的精神品格。他在弱冠之年就患上了硬化症,导致瘫痪。此后数十年间始终要依赖轮椅生活,甚至只能靠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记得他曾经说过:“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多么热爱生活而发出的肺腑之言啊!他是物理学家中的巨人,更是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的榜样!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2

  《时间简史》字字珠玑,由于作者身体原因,打字比较费劲。高中时买的薄薄的一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就算能背诵了,也不能完全理解。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没有看懂。甚至不可能看懂。但看不懂也得看。因为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永远如同管中窥豹,但不管怎样,看上一眼,哪怕似懂非懂,也是好的。经典看不懂很正常,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最*霍金本人也说好像自己搞错了,能证伪,才是科学,永远正确的,只有宗教。

  大刘的名字就是招牌。《三体1》买了之后,翻了一下,没写完。留着。《三体2》一看,还是没写完。《三体3》一看,宇宙都没了,肯定写完了,两个通宵,看完三本书。

  《三体》是科幻小说,却不如说是刘慈欣对宇宙社会的合理想象。读《三体》让我知道了以下几个道理:

  1.科学的结论不是永远正确的。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个证伪的过程。人类不断摸索不断犯错,才能不断进步直至今天,其过程,如盲人摸象,瞎子骑马。

  2.人类是渺小的,在这个宇宙中,如同一粒尘埃,或者连尘埃都算不上。人生中的任何困难,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看,都是不足挂齿的小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3.宇宙是膨胀的,但我们无法知道宇宙为何膨胀。所以不管我们的科技可以发展到如何花哨,我们都应该永远保持谦卑。人类如此,人生亦如此。

  4.在宇宙中,你再快,也有人比你快,再慢也有人比你慢。所以,不要夜郎自大,也不用妄自菲薄。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3

  小时候躺在屋顶仰望星空,就知道星星一闪一闪,一会儿就可以睡着了。上中学开始学*物理,接触引力,了解到星体运行规律等等,完全是被灌输进来的,只知道可以应用到生活场景。现在再来读这本书,不知道还能学进去多少知识,更多的是让工作日不那么单调、让自己更充实、以后能给儿子吹牛吧。

  阅读科普读物,没有太多的感想,全是新奇、好玩儿,看一段之后就觉得:“啊,牛顿啊,我知道,他最著名的是牛顿定律,被一个苹果砸出来的”、“啊,伽利略啊,比萨斜塔很出名的...”、“啊,亚里士多德,哲学家,貌似他的理论被推翻了”......

  但是......“牛顿定律是啥来着?比萨斜塔怎么着出的名来着?亚里士多德的啥理论来着?...”

  时间就像筛子,一点一点把哪些早前对于我不是那么重要的细琐事情,从我脑袋里筛掉了。再从头了解一遍吧(没有列举下面这些人物的全部成就,仅就读到的做列举)。亚里士多德:提出地球是圆的,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转。

  托勒密:根据地心说制成宇宙学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之的位置提供了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的预言这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一些。(为啥总是想把“托勒密”读成“托密勒”,有跟我一样的吗)

  *: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伽利略: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观测木星,发现有卫星围绕木星运行,证明不是所有天体直接围绕地球运行。(查了一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读书笔记.是自由落体实验:两个质量不一样的铁球同时从等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地时间几乎一样,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体从高空坠落的快慢同物体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开普勒:修改正*的理论,认为行星不是做圆周运动,而是沿椭圆轨道运行。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还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所吸引,物体质量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原来牛顿不光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原来并不真的是因为被苹果砸了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只是牛顿说过,在他陷入沉思之时,一个苹果的下落使他得到万有引力的思想。大惊)。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4

  有一个人,他战胜了疾病,创造了奇迹,他证明了残疾并非是成功的障碍,他用他生命践行他的诺言,他为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而奋斗终生。他就是《时间简史》的作者,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我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仔细端详着它的封面,一个大大的钟表首先映入眼帘,这个钟表十分抽象,椭圆形的表盘,中间深深地凹了下去。我想它代表的是浩瀚的宇宙,代表着时间没有尽头。钟表上面是四个金色的大字“时间简史”。我慢慢翻开书本,陶醉在书海中。在我没有读这本书前,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巨著,读起来肯定会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吃力,但是我现在不得不改变我的观点了。霍金先生用非常幽默的语言,生动诠释了一些天文学的专业知识,他把膨胀的宇宙比喻成不断进食的孩子,把恒星比喻成吃的盐,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不仅能让你快速理解宇宙的知识,还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读来生动有趣,让人不禁想赶快通读全书,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霍金有一句名言,我深深地记在心里,“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废的”。虽然,他的身体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它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我十分佩服他对科学的热诚,他认真思索并巧妙解释了科学理论的本性,即任何物理理论都只不过是一个假设,在这个意义上,理论只是暂时的,而我们永远不能证明它。他还致力于研究量子引力。在他生病期间,他不仅没有得到多余的休息,反而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更加刻苦地研究,废寝忘食,终于得出了量子引力论。他不仅对量子引力有独到的见解,对宇宙黑洞的研究更是透彻,可以说霍金与黑洞齐名。他发现并证实了黑洞有温度有辐射,黑洞在逐渐缩小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辐射不断增强,直至最后变为一个奇点,然后再逐渐增大,以此循环。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爱上了宇宙,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太空,探索着宇宙未知的秘密。我更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高尔基曾说:“充分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更强大!”的确如此,科学就是力量。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靠什么来增强国力、发展经济、让*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答案只有科学。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5

  读完《时间简史》自己的世界观时间空间观念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有谬误还请指正。

  如果我们要让“时间倒流”,我们无疑需要很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到底是多少?比如我们要回到一年前。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旅行,全宇宙都要为你的“旅行”改变。这个能量,是宇宙中,所有的微观粒子(已知的以及未知的粒子),所有的数量,现在我们不知道总共有多少。它们在一年中,不断地运动,它们的质量和能量在不断地变化中。回到一年前,就是搜集好全宇宙粒子它们在一年中运动的能量变化和质量变化,然后以某种方式,将它们的状态推回1年前的质量和能量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一次长达一年的“时间旅行”。而你自己,从现在回到过去,你身上的粒子的状态不能推回一年前,否则对你没有意义了。

  而一年前的你身上的粒子,很可能在一年后已经被其他的粒子替换了,因为你要吃饭,要上厕所,要新陈代谢。那么,你回去之后,你很可能是被“撕裂”,因为现在的你的体内的原子,和一年前是不同的。我们要怎么解决这样的矛盾?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一直犯着一个错误,就是过多的将希望寄托在“时间”上,其实,我们应该将精力汇聚在改变物质状态上。很多人会过去都有遗憾,而“时光旅行”是一个贴心的梦想。但是,时间不能倒流。我们可以努力改变未来,很多遗憾是可以弥补的。不是时间在流动,而是我们的状态在改变。“时间”只是我们方便记录时间的发生顺序人为制造的工具。有了“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方便地记录事物的状态。生日啦,结婚啦,该上学了啦,该下课了啦,该吃饭了啦……这都是我们的状态。而钟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寄希望于“时间”,而忽略了“状态”问题是不对的。很多物理学公式,都将时间T引入。那是必要的。因为他告诉我们状态的持久度。我们要持续某种状态来换取另一种状态。

  他就是这样的工具,而不是真实存在的。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6

  乔布斯说过,人人应该学编程。我目前也正在努力进一步学编程。我相信编程具有思维操的功效。我认为,同样具有思维操功效的应该还有宇宙学。好多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思考过宇宙问题。

  20××年12月,儿子购买了一本霍金写的《时间简史》。坦白说我俩都没有读完它。20××年3月14日霍金逝世,霍金及宇宙学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我便决定一定要读完这本书。今天认真地读了前两章“我们的宇宙图像”和“空间和时间”,让我大吃一惊!无法等急全部读完就想表达生发的一个大胆猜想。

  宇宙学太荒谬了!爱因斯坦思想存在无奈的武断,哈勃、霍金等可能完全误导了宇宙学。

  《时间简史》第一章中说,“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观测,即不管你往哪个方向观测,远处的星系都正急速地飞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这个发现最终将宇宙开端的问题带进了科学的王国”“哈勃的观测暗示存在一个叫作大爆炸的时刻,当时的宇宙的尺度无限小,而且无限紧密。”

  然而,需要明白的是:如今距离是用光速作为尺度的。“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铯原子钟测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行进的距离”,宇宙间常以光年为单位。光速是被认为是恒定不变的。实际上,光速不变,是以“以太”环境为前提的。但“以太的存在是无论如何检测不到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抛弃了“以太”假设,抛弃了“绝对时间”概念,“形成所谓时空的客体”。在不考虑“以太”环境,假定光速不变和不可超越的前提下,相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我猜想,光速在不同环境下的速度,不可能完全一致。距离短,差距可以忽略,相对于远离我们的星系的距离,则不可以忽略。当我们观测远距离星系时,光是不断到达的,会越来越相对密集,这种类似光拥堵的现象,不可能不影响光的速度。这种差异,对于远离我们的星系距离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应就会显现。所谓“急速地飞离我们而去”的结论,有可能就是这种效应的误读。广义相对论的所谓时间流逝得快慢,也与光速非“以太”环境不恒定的表现类似,是一种测量误读。

  《时间简史》第二章最后说:“罗杰?彭罗斯和我(霍金——引者注)证明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意味着,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且可能有个终结”。我认为,这很可能是把人们引入歧途的谬误。

  真有开端和终结,那开端前和终结后又是什么?难道会用上帝“正为诘问这类问题的人准备地狱”来作答吗?

  我坚持认为,时间无始点无终点,空间无小限无大限。时间无始无终的流逝不难理解。空间的无小限无大限也容易想象。假定一立方空间,不断减半当然可以无限小,不断加倍则当然可以无限大。

  所以说,宇宙大爆炸说、宇宙膨胀说,可能是荒唐学说。

  有一点我是赞赏的。这就是“探索完整统一理论”的努力。当我们看到类似光速恒定假设的局限性后,解决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理论矛盾,有可能迎刃而解。

  我刚接触一点宇宙学常识,就石破天惊地胡乱砍旗,可能是无知无畏。但我知道我是无私无畏,我不怕见笑,只为求真。希望宇宙学专家,思考我的观点,也许真有启迪意义。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阅读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1)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首先,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计划对于学*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预*,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其次,过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文章很感兴趣。尤其在学*方面体现得相当明显,对于我而言,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他们能用很简单的几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对科学家们很是崇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才发现世界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几个“公式”就能涵盖。概括的来说,简单中孕育着变化,而变化中又体现着规律。

  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隐藏的规律。很幸运的是,某些规律被我们发现了,但更多的还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没有绝对准则还是仅仅是个巧合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尚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而对于我们来说,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上达到最高峰,因为没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断的去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学*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者他们比*常人多的就是一个强烈的竞争意识。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2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他描述了太阳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时,一位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板。”这位科学家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这个故事自然很荒谬,可是确实我们对宇宙了解的太少了。

  宇宙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会消失?它为什么如此神秘?这些问题只能靠探索来解答,在众多的宇宙树的探求者中,有位名为史蒂芬·霍金的人,取得了很多的果实,《时间简史》就是这些果实榨出的汁。

  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到*的日心说足够说明这个由一切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宇宙的神秘性,但宇宙怎样产生的呢?宇宙因为一个奇点在150亿年前的大爆炸膨胀产生的,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说明了宇宙的膨胀一直进行着。

  我们谁也不知道宇宙这个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什么时候会消失,但可以确定的是宇宙是神秘的,是不可侵犯的(至少现在不能一个人前往宇宙),在宇宙中充满了未知,虫洞,黑洞,星系,*行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可这一切都由人类的探索精神挖掘出来的。说白了,宇宙就象一个大袋子,从古到今,有许多人伸进探求的双手,有人获得了袋中的奖励,有人却无获而归,虽然不知道这袋子什么时候来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但从一开始的地球,到太阳系,在到银河系,最后到现在的整个宇宙,这都是人类对未知的探求的结果,想到这儿,我又不禁想到《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先生,一位被锁在轮椅上的天空探索者。而他的思想的凝聚——《时间简史》中对光和时间空间的叙述,让我首次知道了现在的星空是很久以前的样子,即使你在晚上对着一颗星星微笑,那大约也要很久以后那颗星星在能看到你的笑容,这是因为光需要传播时间,从光源到地球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在此时太阳不发光了,那这一时刻的地球要等到8分钟后才能知道。这也足以说明宇宙的广大无边。这一切也都来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探求!

  人类的探索精神是最重要的,众所周知霍金只有3个指头能动,但是他的探索精神帮助他走向宇宙,并且促使他成功的出版了《时间简史》这部世界名著,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探索会使你也获得成功;所以,请不要忘记人最重要的东西——探索!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3

  科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从小就苦苦思索,十多年过去,这个词语似乎刻意的保存着自己的神秘感,让我始终无法解答。

  我想,科学一定是一个庄重而有肃穆的词汇。就好像那实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抑或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也有可能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这些无疑都是科学,但又似乎不是科学本身。

  越得不到的,就越让人想抓住。我开始翻《时间简史》,这本字里行间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成句段却让我丈二摸不着头脑的书,生生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我一页一页地浏览百科全书,想从中抓住科学的影子,可每次我一靠*,它又像个个小姑娘般跑远了……

  都说喜欢源于好奇,在无数次的追问与探索中,我渐渐迷恋上了“科学”这个字眼,以及它背后无垠的浩瀚。我看科学,离我那么遥远,可有时又觉得,它离我好*。

  夜晚,我常独自仰望星空,想象着亿万光年外,那一颗小小的寂寞的星球。它在我眼中那么小,正如地球在宇宙中那么小一样。众所周知,地球,以及火星、水星等等,都以一定的速度一定的路径围绕着太阳转动,日日,月月,年年,那些星球在宇宙中,不过沧海一粟,人类在宇宙中,不过尘埃一粒;众所周知,物质由无数个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原子核高度转动。我想,那些星球,那些电子,是多么的相似!同样是渺小的,但都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连运动方式都那么相似。那么,我可不可以大胆的假设,整个宇宙,不过是一个原子的内部,那些星球,不过是类似电子的物质,而我们的社会,社会中的人类,不过是一些更小的单位;反过来讲,构成我们的世界,甚至我们身体的物质,是不是也包含了一个宇宙,其中有更小的生物在自由生活着,在写作业,上班,生老病死,或者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思考着与我一样的问题…也许真的,有宇宙中的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着一个,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好吧,这也许是异想天开,更可能是痴人说梦,但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想象力也可如这宇宙一般浩大不是吗?很难想像,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着微小的物质,而我们自己,也如尘埃一样,是另一个世界研究的对象。希望有一天,我的想法能得到证实,或者推翻。

  从一片星空,我便能联想许多,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多么的酣畅淋漓!人类果然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科学是什么,也许就是一个思考,到验证,到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更了解科学,对其的热爱又添几分。

  初三的时候,我学*了杠杆原理。一开始觉得很没意思,几根棒子翘来翘去,实在乏善可陈。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F越大,相应的力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我一边啃着作业一边神游太虚,感叹着学*的趣味性与枯燥性。不知哪一刻灵光一现,我感到,学*与杠杆原理,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F好比学*时下的功夫,对应力臂便是完全掌握需要的时间。你越努力的学*,相对的,所花的时间也就越少,换而言之,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若消极怠工,看似省力,花费的时间却更长。省力,便不省距离,只有费力,才能省距离,杠杆如此,学*亦如此。不管怎样,总是不能省功,心力时间的多少,端看你如何安排。

  我想,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是哲学道理之间,总有一座桥梁。挖掘这座桥梁的过程,也是探索科学的过程吧。我越来越喜欢这样思考,将文理联系起来,将理性与感性结合,独自的,悠悠的思考。至此,我发现,我对科学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再后来,我总能时时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笑靥。我再不用死啃公式概念,不用刻意翻阅名片著作,科学就在你我身边,等着你我发现。我读的,是世界社会这本大书,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或是一个小小的灵感,都是我的阅读体验。当然,这是一本深刻且复杂的书,我读了十多年,不过是它的扉页。

  是的,我爱探索,爱思考,爱科学。

  科学在哪里?不仅是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不仅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不仅是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而应该在……

  ——你的脚下,我的枕边。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4

  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住过去而不是未来,为什么时间总是向前进?正如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问:“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Stephen Hawking在《时间简史》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时间箭头:第一个,是热力学时间箭头……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我们对时间方向的主观感觉或心理学时间箭头,是我们头脑中由热力学时间箭头所决定的。当我们低于时间的速度时,我们才相对于时间向后运动,我们才能回到过去。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相对于宇宙的时候都和时间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随时间向前运动。如果我们超过时间的速度走到时间之前,那里还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一切,那里还是混沌状态,在那里不会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也不能在那里存在。”

  一、一本书,一幅探求真理的画卷

  我利用假期简读了畅销全世界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其作者是当代著名的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这本科学著作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的最完美的一本书,这本书以它通俗的语言文字、幽默的插图、强有力的论证过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将我带入广漠无垠的宇宙,去体会黑洞边缘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壮阔,发人思考,引人入胜。《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Stephen Hawking用简明朴实的语言,幽默诙谐的语调,简单生动的例子阐述了世间最为深奥的理论,讲解了*代物理学上关于时空观理论的发展。从他的叙述中我看到了我们所处的宇宙之广阔,空间的广阔对应了时间的漫长。身在这样的时间与空间中,我感觉自己犹如沧海一粟,人之渺小与宇宙之广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一个人物,一段催人奋进的故事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读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识,我还读到了一种敢于同命运抗争,顽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霍金,他一生的经历和他的科学贡献同样是一个奇迹,他20岁时即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医生甚至预言他当时还只有两年的寿命,然而他却创造了奇迹。(据了解“渐冻症”是一组运动神经元疾病(简称M.N.D.)的俗称,主要类型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简称A.L.S.),因为特征性表现是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如同被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症”。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而与癌症、艾滋病等疾病并列为世界五大顽症。)就是这样一位终年坐在轮椅上的人,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在我心中,除了这本著作所带来的洗涤与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崇拜与敬仰!霍金离我们很远,他的精神却离我们很*。

  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方法的应用上。我们要把霍金的这种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学*上,作为一名学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计划对于学*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预*,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读完此书我受益匪浅,我学到的东西远远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华还有待于我更深一步的阅读,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后我引用牛顿的一句话来结尾:“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待我。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海边玩水的小孩,偶尔是到美丽的贝壳,就高兴不已。但面对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5

  今天是20xx年6月25日,就在前不久,江苏省高考成绩和本科公布了,同时,一篇传是省委扩大会议的会议纪要也刷遍了朋友圈,周边朋友们对江苏高考的讨论让我不由地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和那本被我无数次翻阅的《时间简史》。今天我将再次翻开它,并怀着一份敬畏向大家推荐它。

  “甲和乙绕着400米长的跑道跑步,甲的速度是10m/s,乙的速度是8m/s,甲乙两人同一地点出发,问甲乙几秒后第一次相遇”我们从小就做这样的题目,小学的我们把这类题目叫做追击问题,追击时间等于路程差除以速度差。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200秒后。

  看吧,其实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我高三毕业那一年,甚至觉得自己可以用力速度和时间去描述整个世界。其实不仅是我这么想,活在19世纪初的人们,也这么认为。当时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就断定,宇宙是完全决定论。只要我们知道宇宙在某一时刻的完全的状态,我们便能预言宇宙中将会发生的任一事件。因为我们有牛顿定律。

  但很快,越来越多的实验观测数据开始与经典体系相悖,比如,我们得到某一时刻电子和原子核的完全状态,但我们却无法预测电子在下一时刻的位置;又比如,为什么水星在靠*太阳的位置以一种旋*的态势公转,而不是按原来人们的一个闭合的椭圆轨迹呢?

  《时间简史》告诉我们,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而他们将重新定义经典的空间和时间。当然,除了时间和空间,书中还有关于黑洞/宇宙/时间/虫洞/基本粒子等等描述,作者霍金总能做到从公元前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将物理学的发展向我们娓娓道来。

  合上书页,书中提到的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还有作者霍金,他们对科学的敬畏,对未知的饥渴令我叹息,我们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科学”的口号不知不觉已经喊了100多年了,生活在21世纪的我,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更多的小聪明甚至愚钝,法国卢浮宫门票全天有效,于是出现了“一天七用”的旅行团,新能源车补按照满电公里数分配,于是出现了特制版骗补电池和车型。当探索科学法则变为寻找规则漏洞,当创新科技技术变为巧用技术套利,试问,科学精神何在。

  最后,分享一段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中的文字:

  「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这群星闪耀的时刻——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茨威格

  希望我们都能心怀理想,成为夜空中闪耀的群星。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6

  慢慢地,就要走到了《时间简史》的结尾。读这本书,更多地是让我从更广阔的层面去看待人类和宇宙,充满想象而又辩证的。我知道深邃的宇宙包含许多的未知,我知道黑洞不黑而又非常热情,我知道时空卷曲就像传送门。站在空旷的草地上,闭上双眼张开双臂,仔细聆听风的声音,你会发现似乎全世界都呈现在你脑海里,思绪纷飞宛若光雨。要说能够比光快的,应该就只要思维了吧。生活在这个三维的世界,自然不能体会四维乃至十二维的生命形式。虽然二维的世界生命不太可能生存,但是更高维的世界应该是一个更加光怪陆离并且有趣的多的世界吧。

  是不是那时候所有生命都能够像哆啦A梦一样,拥有穿越空间的百宝箱。假若我是一个科幻作家,可能我会幻想时空旅行早已存在,并且人群中已经混杂着来自更高维度或者更遥远时空的旅客。宇宙有意志也好,时空定律也罢,这些旅客被时空防卫,使得他们的记忆丧失——尤其是自身来自未来的记忆。可是这种来自未来的理论以及意识还有一些残存,于是可以看到历史上卓绝的人物层出不穷,可以看到金字塔悠然耸立……

  或许,在我的笔下,爱因斯坦也会是一位遥远的时空旅客。现在,窗外阳光明媚,远处连绵的山峰清晰可见。淡蓝色的天空下,是行走的世界。二零一八年四月七日十二时五十三分,一切静好。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2)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9篇)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

  其实初读《时光简史》只是因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为了在闲暇之余与朋友之间有一点谈资罢了,不得不说这样的科学著作实在难懂,相比我的张爱玲,三毛,刘墉来说却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将我引向了充满幻想的未来。

  说它单调是因为它没有**仄仄的语调,没有风花雪月的场景,没有催人泪写的辞藻,但他,却拥有极严谨的的探索科学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口吻向我们叙述着蔚蓝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说我再也看不懂这么深奥的著作,开始我还不以为然,渐渐的我发现我只能读懂其中一点,而绝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个极*凡的人,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能够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透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但他的智慧弥补了先天的不足,轮椅上的他还是可爱的,值得我敬佩的。30岁,他考查黑洞附*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好处,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齐。

  霍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明白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仍出版了《时间简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我实在做不出自己的评价,因为,可能在之后的几年,我才能读懂这本书,但是我能感受到这字里行间的一份坚持,一份严谨,甚至一份心酸。

  其实更多的我将这本书当作科幻小说来看,书里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时间简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统一理论,这是爱因斯坦未尽的.梦想。霍金在本书中坦言,不能用单独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预测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为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宇宙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统一的。在本书中,霍金透过地图模型来说明宇宙的多样性可能需要一组理论来进行描述。

  《时间简史》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睿智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性。该书本来就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绞尽脑汁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只能当科幻小说看。《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拟空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进化原理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读读它吧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2

  1.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他是无限的,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缘,那么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边缘。这不是简单的套用物极必反,这完全是我对无限的推论。

  2.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广义相对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引用时间简史。)

  3.时间和光不是一种东西,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里虽然没有光,但仍然有时间。光速和时间怎么联系起来我还不清楚。我不用去定义宇宙和时间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个无穷小的奇点,而且无限紧密,我在这里说成没有,这不是唯心的没有,空间和时间在大爆炸时同时的从无生有。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那个无穷小的产生一切的奇点是什么和它为什么要爆炸。那个奇点什么也不是,不是人类所认识的物质,可以起个随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个无穷小无限紧密的点,仅仅是一个点。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为它想那样,因为现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这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证明方法必然会引入第三方,为了证明第三方的正确又必须引入第四方,这样的证明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看到后来,才知道这应该算人择原理。)

  4.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那么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夹角只能是零。因为它们在大爆炸之前交于奇点,所以它们不可能*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样,接着我必然得说,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那么它们有速度吗?因为空间膨胀有速度,所以时间也必然有速度,即空间膨胀的速度等于时间的速度。

  5.在任何方向上看,宇宙都是一样的。既然宇宙在膨胀,膨胀的速度怎样?既然有速度,它必然会有一个参照物,就象光相对假设的以太一样,我们又要假设什么呢?万物形成之前只是一个点,它们之间的距离为零,爆炸之后膨胀。可以想象我们也是以相对于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的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远离它。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如果膨胀的速度是超光速,我们就是超光速,如果膨胀的速度是光速我们就是光速,如果膨胀的速度低于光速我们就低于光速呢?对于第一种可能,如果我们超过光速,我们显然不可能看到光。对于第三种可能,是我们从一产生就是光速还是后来慢慢变成光速呢?

  6.回过头来看一看开头,任何一条线都是宇宙的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宇宙的中点,这明显是认为了无限等于无限。因为无限和无限是无法比较的,就是说我们不能比较线左右的大小也不能比较一点离边缘各连线的大小。你无法证明它们相等,也不能证明它们不等。但是我觉得可以想象出一种相等,你说不等我也不会反对,但你不能说其中任何一个大。我非常倾向于相信无限等于无限。

  7.接着4的推论。如果我们可以时间旅行,我们回到过去的.时间。因为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过去的空间和过去的时间已经成为现在的空间和现在的时间,我们也就是回到了现在。这有意义吗,我们从现在回到现在?我无法想象我们过去的某一时刻的时间和空间仍然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存在,它们明显已延续成了现在。(我在这里丢掉了一句话,当时我在写上面一句时打算把它放在这里,可是当我写完之后却再也想不起来了。而那句话正好又是我感觉包含了真理的一句话。那大概意思也许是过去是现在,现在是现在本身。)如果它们以某种形式存在的话,那意味着每一个时刻都象照片一样静止,并且是绝对静止在一个地方。这是错误的。我还没有想说时间旅行不可能,只是想假设空间和时间的速度比光快。时间的速度是个什么概念,这似乎象水里燃烧的火一样无法想象?

  太阳光要经过八分钟到达地球这句话里有两个内容。一是光的速度,二是时间的长度。我们所认识的时间,是我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这是一个人为的划分,之后我们才测量出光的速度。我们一直把时间当成一种长度,似乎它的速度无穷大,只要物质达到那里,时间同时也达到了那里。时间的速度就是宇宙膨胀的速度,它应该比光的速度快。这样的推导,将推出宇宙是有限的结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住过去而不是未来,为什么时间总是向前进?

  这里必须关心一下时间的方向,只有时间有方向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时间旅行。这必然出现前后和里外之分,它必然有起点和现在的位点,那么宇宙就有了一个边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低于时间的速度时,我们才相对于时间向后运动,我们才能回到过去。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相对于宇宙的时候都和时间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随时间向前运动。如果我们超过时间的速度走到时间之前,那里还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一切,那里还是混沌状态,在那里不会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也不能在那里存在。

  我的观点是,一切在宇宙产生之时就和时间具有了同样的速度,即宇宙膨胀的速度。未来的空间和时间还没有产生,去未来旅行根本不可能。

  8.时间简史里试图把宇宙描述成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就是存在。对时间则有如下描述,“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未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时间箭头:第一个,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在收缩。”

  我觉得除非找到宇宙大爆炸时的奇点或者宇宙的边界,否则是无法找到时间的方向的,那方向似乎形成了一个球体,指向任何地方。我也倾向于相信,宇宙有开始也有结束,宇宙是任意产生的,可能已经产生了无数次也结束了无数次,每一次存在的时间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从一秒到几百亿年。我们现在只是其中一次,其它某一次也可能产生过智慧生命也可能没有产生过。总之是任意的,这一次不是幸运,而是亿万种可能中必然的一种。

  宇宙现在在膨胀,那么将来它会压缩吗?如果它压缩,时间的方向就会和现在相反,就会出现破碎的花瓶的碎片从地上跳到桌子上又结合成花瓶的现象啊。时间简史上说,无边界条件意味着,事实上在收缩相时无序度继续增加。就是说宇宙即使压缩时,时间的方向也会和膨胀时,即现在发生的时间同向。

  时间简史上说收缩相时不适合智慧生命的生存,因为那没有强的热力学时间箭头。我不认为这是原因,为什么不能假设,在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的临界时,所有的生物将获得永恒的生命,直到收缩到奇点呢?或许由膨胀转为收缩,继而收缩到奇点的时间只是一秒。当然,是在数百亿年也不一定。收缩时的空间和现在肯定完全不一样,生命或许将飞越到没有时间观念。

  9.时间旅行的想象首先是由整个宇宙都在旋转推论出来的。即宇宙中所有物体的轨迹是一个闭合的曲线,假设他们的速度超过正常的速度,改变一下方向(小于切线方向),做一条弦那样的运动,他们就能用低于正常时间的时间到达没有到达的地方,或者已经经过的地方。这就是时间旅行在理论上可能。

  我想,我们现在所旋转成的轨迹,应该是象弹簧那样,并不是*面闭合的。

  引用时间简史。微波背景和轻元素的观测表明,早期宇宙并没有允许时间旅行的曲率。如果无边界设想是正确的,从理论的基础上也能导出这个结论。这样问题变成:如果宇宙初始就没有时间旅行所必需的曲率,我们能否随后把时间的局部区域卷曲到这种程度,以至于允许时间旅行?

  无论是超光速和空间弯曲都不可能旅行到未来。因为现在是时间的末端,空间也必然是末端,无论它怎么弯曲,也只可能向过去弯曲而不能向未来弯曲,未来是一条虚线。(时间简史:一种对来自未来的旅客缺*的解释方法是,因为我们观察了过去,并且发现它并没有允许从未来旅行所需的那类卷曲,所以过去是固定的。另一方面,未来是未知的开放的,所以也可能有所需的曲率。这意味着,任何旅行都是被局限于未来。)无论是向过去还是未来旅行,我们都必要考虑过去和未来到底存在于哪里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回到7中,我无法想象我们过去的某一时刻的时间和空间仍然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存在。如果我们把过去分成一个一个的点组成的线,这线直到现在的前一秒,我们就象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向膨胀的方向前进。难道宇宙的里面的某处还会有一个过去的地球以实质的形式存在吗?过去是存在着的,它肯定不会以能见的能触摸的能进入的方式存在。假如我们回到过去的某一点,我们在那里只有和时间保持同速(相对静止),在那一点向时间正方向流动,才能看清一段历史。这样我们只是在看一段电影,过去的存在形式决定我们不可能改变历史。

  那么,假设我们回到过去的某一点然后随它流到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必须已向前运动了,我们还没有到达现在。我们用一种方法到达现在,在出发点和现在之间这一段时间里,我们从人间蒸发了吗?当然,这不是明显的错误,我们可以象跑到电影院看电影而在家里消失一样。可我们怎么才能从出发点回到现在呢,如果我们能从出发点回到现在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去未来旅行呢(如果我们可以弯曲过去就代表可以弯曲未来,因为我们出发之后的时空是没有被弯曲的,那样的时间必须是切线。)?

  我猜想,时空一旦被弯曲就会产生两段弯曲,即一个周期波(象镜子里的S)。从出发点到现在的时空和过去是一样的,是两相反的弯曲。这样我们就能从折点延切线迅速回到现在。但是我们不能从折点(出发点)延弯曲继续流到现在,因为出发点之后对于我们是未知的。我们如果要看离开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只能再一次回到过去旅行。(如图。)画完之后我才发现,从出发点到现在的曲率要低于过去的曲率。这样就更容易接受,它的曲率可以小到很小很小。同时,这张图也说明旅行者旅行的时间在实际时间上的投影比他离开的时间(从出发点到现在)的投影长,这和相对论吻合。

  10.或者这一切都是相对论的悖论,相对论是二项的不稳定的,它相对于每一个物体都可能不同。如果是三项的,互相相对将是稳定的。实际上,第一推动即上帝的存在与否仍然无法解决,我们只能用一个假设代替另一个假设。因为膨胀因为未知才有了一切有了意义,我们还渴望什么?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3

  今天是20xx年6月25日,就在前不久,江苏省高考成绩和本科公布了,同时,一篇传是省委扩大会议的会议纪要也刷遍了朋友圈,周边朋友们对江苏高考的讨论让我不由地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和那本被我无数次翻阅的《时间简史》。今天我将再次翻开它,并怀着一份敬畏向大家推荐它。

  “甲和乙绕着400米长的跑道跑步,甲的速度是10m/s,乙的速度是8m/s,甲乙两人同一地点出发,问甲乙几秒后第一次相遇”我们从小就做这样的题目,小学的我们把这类题目叫做追击问题,追击时间等于路程差除以速度差。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200秒后。

  看吧,其实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我高三毕业那一年,甚至觉得自己可以用力速度和时间去描述整个世界。其实不仅是我这么想,活在19世纪初的人们,也这么认为。当时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就断定,宇宙是完全决定论。只要我们知道宇宙在某一时刻的完全的状态,我们便能预言宇宙中将会发生的任一事件。因为我们有牛顿定律。

  但很快,越来越多的实验观测数据开始与经典体系相悖,比如,我们得到某一时刻电子和原子核的完全状态,但我们却无法预测电子在下一时刻的位置;又比如,为什么水星在靠*太阳的位置以一种旋*的态势公转,而不是按原来人们的一个闭合的椭圆轨迹呢?

  《时间简史》告诉我们,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而他们将重新定义经典的空间和时间。当然,除了时间和空间,书中还有关于黑洞/宇宙/时间/虫洞/基本粒子等等描述,作者霍金总能做到从公元前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将物理学的发展向我们娓娓道来。

  合上书页,书中提到的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还有作者霍金,他们对科学的敬畏,对未知的饥渴令我叹息,我们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科学”的口号不知不觉已经喊了100多年了,生活在21世纪的我,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更多的小聪明甚至愚钝,法国卢浮宫门票全天有效,于是出现了“一天七用”的旅行团,新能源车补按照满电公里数分配,于是出现了特制版骗补电池和车型。当探索科学法则变为寻找规则漏洞,当创新科技技术变为巧用技术套利,试问,科学精神何在。

  最后,分享一段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中的文字:

  「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这群星闪耀的时刻——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茨威格

  希望我们都能心怀理想,成为夜空中闪耀的群星。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4

  有位名人这样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清楚,有人问我,我想给他解释,却茫然不解了。”有一群科学家,就是冲着空间和时间的神秘,不断地奋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为他是个身残志坚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得了卢伽雷氏症病,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到后来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虽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却用惊世骇俗、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目前最伟大的宇宙学说,解开了许多宇宙之谜。

  《时间简史》是霍金的著作。书中霍金对时间本质、宇宙由来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他的理论和构想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里程碑。由于过于深奥,我选择了一种谁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著作。

  《时间简史》中,有很多内容仅仅是假说,但这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那个假说,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才能大胆提出来的假说。不过我读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页纸,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识储备绝不止一座山。原本我想着这篇读后感应该是一行一个问题,满页纸都是问号,虽然足以证明我读过《时间简史》,但我还是决定简洁为好,挑一个自己喜欢、有自己的见解的内容谈一谈。

  有关宇宙的起源,书上说宇宙曾经是一个体积很小、密度很大、很烫的点,爆炸后,温度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然而目前宇宙仍然在不断地扩大,书中还说这是一个空间有限但没有边界,就像地球一样的封闭宇宙。书中还讲到科学家们对大爆炸的过程的一个猜测,提到什么中子、质子一些我仅仅听人提到过的科学名词。我勉强能看完,能懂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没法质疑这些我听不懂的东西。但是之中还提到温度在十亿摄氏度以上,大爆炸后温度又迅速下降了一百万摄氏度左右。

  我只知道温度是用温度计来测量的,温度计又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来制作的,其实我只是质疑一下有没有一种液体能够测量十亿以上的温度,霍金等这些睿智的科学家是如何判断的。我非常震惊,霍金竟然能在这种只有猜测,而很少有证明的科学世界里遨游而且不会迷失方向。

  猜测是谁都可以有的,对于宇宙的大爆炸,我有一种猜测,但只是猜测。

  首先,一个点的爆炸,如果把点放大成一个球,然后让它爆炸,它会炸成了碎片,如果没有重力,它会一直往外延伸,这时就会发现,如果碎片包围的地方都是宇宙,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会变得稀疏,那么宇宙诞生的那个点所在的空间——据书上说是一片空白,那么岂不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无遗?在宇宙的边界,原本非常接*的两个点随着膨胀,会越来越远,如果膨胀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随着宇宙的密度越来越小,宇宙不就会和一片空白融为一体了?

  有人说读《时间简史》艰涩难懂,但我读《时间简史》,仅仅是在读一本科幻小说,根本无法理解,便无所谓难懂与否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现在的知识储备,连聆听大师教诲的资格都没有。今后,除了不断学*补充知识,别无他法。

  我希望若干年后,经过不断地努力,当我捧起《时间简史》原版时,能理解得比现在多吧。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5

  小时候躺在屋顶仰望星空,就知道星星一闪一闪,一会儿就可以睡着了。上中学开始学*物理,接触引力,了解到星体运行规律等等,完全是被灌输进来的,只知道可以应用到生活场景。现在再来读这本书,不知道还能学进去多少知识,更多的是让工作日不那么单调、让自己更充实、以后能给儿子吹牛吧。

  阅读科普读物,没有太多的感想,全是新奇、好玩儿,看一段之后就觉得:“啊,牛顿啊,我知道,他最著名的是牛顿定律,被一个苹果砸出来的”、“啊,伽利略啊,比萨斜塔很出名的...”、“啊,亚里士多德,哲学家,貌似他的理论被推翻了”......

  但是......“牛顿定律是啥来着?比萨斜塔怎么着出的名来着?亚里士多德的啥理论来着?...”

  时间就像筛子,一点一点把哪些早前对于我不是那么重要的细琐事情,从我脑袋里筛掉了。再从头了解一遍吧(没有列举下面这些人物的全部成就,仅就读到的做列举)。亚里士多德:提出地球是圆的,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转。

  托勒密:根据地心说制成宇宙学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之的位置提供了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的预言这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一些。(为啥总是想把“托勒密”读成“托密勒”,有跟我一样的吗)

  *: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伽利略: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观测木星,发现有卫星围绕木星运行,证明不是所有天体直接围绕地球运行。(查了一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读书笔记.是自由落体实验:两个质量不一样的铁球同时从等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地时间几乎一样,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体从高空坠落的快慢同物体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开普勒:修改正*的理论,认为行星不是做圆周运动,而是沿椭圆轨道运行。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还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所吸引,物体质量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原来牛顿不光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原来并不真的是因为被苹果砸了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只是牛顿说过,在他陷入沉思之时,一个苹果的下落使他得到万有引力的思想。大惊)。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6

  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霍金与《时间简史》这两个名字,当时只是好奇;再大些的时候,一次课本上出现了身患异症的霍金与死神一次次的搏斗故事,当时只是敬仰;时隔四五年,有一次在参考书中看到《时间简史》这个名字,意识驱动我一定要看看。趁着期末考试刚一结束,就一人匆匆忙忙感到新华书店,找了半天还询问了图书管理员才与这本书见面。

  我欢乐的拿着这部精装版的《时间简史》回到了家。既然书名叫做《时间简史》,那么书中所写的一切自然是和时间有关的了。为了讲明时间,作者从宇宙开始写起,而后说到空间,而后又说到黑洞,而后再说到虫洞,最后才得到了结论。书中的语言都充满了知识性与专业性,让我感到懵懵懂懂的。时间与空间,在我看来根本是风牛马不相即是两回事,而书中将时间与空间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任何方向看,宇宙都是一样的。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他是无限的,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也都可以认为是宇宙的边缘。

  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那么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夹角只能是零。因为它们在大爆炸之前交与一个奇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品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样,必然的结论是: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那么它们有速度吗?因为空间有速度,所以时间必然存在一个速度,即空间膨胀的速度等于时间的速度。

  那么时间的速度(宇宙膨胀的速度)与光速相比呢?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我们认为是超光速。而超光速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的速度等价于时间的速度,我们是无法看到光的。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或许这种更为大多数人认同。而如果时间的速度<光速,又有个问题,是时间速度一开始就低于光速还是后来慢慢低于光速的?

  这本书中还讲到了关于时间扭曲与曲线的问题。我对黑洞很感兴趣,以前也专门看过关于黑洞的一些资料片。据我了解的,黑洞是一种物质,它的密度要比其他物质远远大的多。在初中学关于物质密度时了解到:密度最小的是宇宙空间的物质,而最大的就是黑洞了。因为黑洞的体积不足一个乒乓球大,而质量却是太阳的几万倍。它的力量足以使时间扭曲,光线无法逃脱它的魔掌。有科学家指出,广大的宇宙空间中存在上万个黑洞,而且在不停的运动中。假设在太阳附*出现一个黑洞,那么整个太阳将在3——4分钟内被撕成碎片。初看还不懂为什么要用“撕”这个动词,而在看了模拟影片后,我感触到了黑洞那种残暴的手段……

  我只是一个刚刚上高一的学生,出于多次与霍金、《时间简史》的巧遇,才看了这本经典巨著。有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越看到后来出现的问题越多,有越多的事情想不通,或许我学的知识还太浅薄,但我相信随着我的不断成长,我会完全看懂这部书的!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7

  暑期期间,我经常看世界地理频道节目,我对浩瀚的宇宙,还有神秘的地球,充满了好奇。暑假机会难得,我决定在爸爸的辅导下,读一下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读完后,我对宇宙、对地球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感受颇多。

  《时间简史》是一本科普读物,对我而言很难读。霍金先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每一句话的人,就能攻读物理博士了。我带着了解的态度去读,虽然只学了点皮毛,但自己的知识面还是有了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些提高。

  这本书主要讲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空间与时间等等。宇宙的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空间和时间影响宇宙万物,同时宇宙万物也影响着时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前,宇宙是一个高度均匀恒温的原始火球,爆炸后产生了现在的'宇宙,现在的宇宙还不断在膨胀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将会收缩,宇宙又回到原点。

  该书虽然难懂,但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让我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应用到学*上。要制定好的学*计划,应用好的学*方法。一个好的学*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方法,将有助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预*。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惯,对于将来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这本著作中,我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带着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孜孜追求。在学*方面,我们也要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来求知问道。我们应该多多向老师求教,老师的知识和阅历是很丰富的,这对于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要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多学一些知识。

  《时间简史》是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我很佩服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他的生*富有传奇,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瘫坐在轮椅上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空前——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时间简史》真是一本好书。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8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越发感受到时光飞逝,那么时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但读完这本满篇都是晦涩的数学公式和颠覆常识的科学理论的书,并未让我找到答案,反倒是一头雾水更加的迷茫。我只能试着通过篇读书笔记,用自己的理解外加想象,来复盘我所看过的这本书全部内容。

  一、对宇宙的认识史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在考虑着这些问题:谁是宇宙中心?宇宙是不是静止的?若不静止有没有时空的起止点?无数人都在为揭示真实而努力,有的甚至为坚守信念而被迫害。

  二、对时间、空间的认识

  对时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理论:

  1。万有引力论:物质间引力的大小依赖距离,距离变则引力变,该理论暗含着引力的速度是无限的推论。这与相对论中“任何物质的速度都不超过光速”有本质的区别。

  2。狭义相对论:主要是在弱引力场下的物体高速运动时遵循的理论,理论前提是光速对任何参照系而言都是恒定值。主要的推论包括运动的时钟变缓,一个有趣的结论是当物体的速度达到光速时,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将停止(长生不老) 。

  3。广义相对论:主要是讨论在强引力场下的物体高速运动时遵循的规律 。主要推论包括时空弯曲(当光线经过强引力场时光线会变弯曲) ,而万有引力是时空弯曲的必然结论——看似地球在绕太阳旋转,实际上在四维时空是在走直线(这脑洞够大)!另外,距离质量大的物体时间变缓。

  三、宇宙正在膨胀

  研究发现,来自宇宙中其他星系的光谱出现红移,推知发光体正在远离地球,进而得出宇宙膨胀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彭罗斯认为恒星坍塌后形成奇点,而霍金通过逆向思维,认为膨胀的宇宙从奇点开始。从而推导出了宇宙的演化史,即宇宙从奇点开始膨胀,后逐渐过渡到收缩,最终塌陷为奇点。

  那么问题来了,奇点暴胀之前,以及塌陷为奇点之后又会发生了什么呢?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但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四、微观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原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粒子又是光波,这一特性使其成为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

  当光波等以量子波包的形式发射时,粒子位置不确定性*速度不确定性*质量<普朗克常数,即不确定性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要想测定一个量子的精确位置的话,那么就需要用波长尽量短的波,这样的话,对这个量子的扰动也会越大,对它的速度测量也会越不精确;如果想要精确测量一个量子的速度,那就要用波长较长的波,那就不能精确测定它的位置。如处于量子叠加态的薛定谔的猫。

  从而推知,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未来是不可预知,即便现在也是不确定的,而这也成为*行世界理论的基础。

  五、粒子与力

  量子力学的发展促进了大统一理论的形成,可以合理解释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存在,但无法将引力(作用到非常大的距离、总是吸引的,与另外三种力明显不同)纳入研究范围。几个经典理论对引力的解释如下:

  1。经典物理——实引力构成的引力波;

  2。量子力学——两个物体粒子之间的虚引力子交换形成引力;

  3。弦理论——粒子存在于h型管中,并相互牵引。

  1956年人们认识到,物理定律符合cpt对称:即粒子与反粒子、情景与镜像、时间前进与后退都应保持对成状态。进而得出推论,当前我们认识的宇宙由于t不对称(时间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造成夸克比反夸克多,进而形成如今的宇宙。

  看到这里我已经处于半疯癫的状态,觉得自己不脑洞大开一下都对不起霍金教授了,于是大胆猜想:既然正粒子—正情景—正时间,那么负粒子—负镜像—副时间,所以若想时光倒退,我们是不是需要必须变成是负粒子状态呢?——好吧,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六、黑洞

  质量小的恒星,燃尽后引力与斥力*衡形成白矮星、中子星等;质量大的恒星,受引力塌陷而成黑洞——时空曲率无限大的一种物质状态。黑洞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质量和转速,而与原物体性质无关。

  尽管光线无法从黑洞逃逸,但黑洞并不是黑的,之所以观测到螺旋状的星系中轴喷射X射线,原因在于星系周边存在黑洞——真空中的正能量粒子、负能量粒子原本湮灭,但如果受到黑洞吸引,负能量粒子进入黑洞,正能量粒子逃逸,从而观测到X射线。在喷射过程中,黑洞能量会逐渐减少,质量也就相应减少(e=mc2),最终的状态会爆炸。

  七、宇宙起源和命运

  宇宙从奇点(无限密度时空曲率)爆炸,随后开始膨胀,由于暴涨初期密度微小起伏形成不同的场,导致演化为不同星系。而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存在——假设存在很多宇宙,但适合生命生存的只有一些,这就是人存原理。

  而无边界理论认为,与实时间不同,虚时间的存在让宇宙无起点也无终点——时空如同地球表面一般是有限而*的。

  八、时间箭头与时间旅行

  当前的宇宙存在三个时间箭头,即热力学时间箭头——物质无序或熵增加;心理学时间箭头——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宇宙时间箭头——宇宙膨胀而非收缩。

  热力学时间箭头和心理时间箭头是统一的,如热量减少,计算机(记忆)无序度也会减少;而宇宙时间箭头与热力学时间箭头也是统一的,如可应用人存原理来解释,收缩的宇宙不适于人类生存。所以当前的时间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

  时间旅行理论上是存在的:超过光速,时间可能倒流。由于目前物体速度无法超过光速,但若发生时空翘曲,那么经过虫洞则有可能超越光速的限制。

  九、物理学的统一

  作者试图使用一个理论对物理学进行统一,但发现无论是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还是弦理论,大一统的理论是很难实现的,即便发现了也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一是量子不确定性的原理,二是复杂方程可能是无解的,比如现在都无法对三体的运行进行破解(这与刘慈欣的三体不谋而合)。

  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终于依靠理解力与想象力把这本书读完了,读的时候很费力,读完的时候出于强迫症的本能对摆脱这本书感到了些许解脱,直到写完这篇读书笔记,才真正的如释重负——这倒不是因为我了解了时间的真谛,只是对宇宙、对时间特别是对自己有了与以往些许不同的重新认知。现在想想,读这本书还是受益匪浅。

  一是让我从寡淡的生活泥淖中解脱出来,接触到了一些颠覆常识的理论或猜想,让思维获得信马由缰的放荡,感受到了难得的轻松与惬意;二是让渺小如我的个体,开始严肃的考虑无限宇宙的终极问题:我们从哪儿来,将要到哪里去——能坦然面对这些以往想都不敢想或者一闪而过的念头,让我感知到了心理在磨砺中获得的成熟;三是除了科学理论或猜想,这本书也让我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逻辑,比如光谱红移推导出了宇宙膨胀,比如突破常规思维的时空统一与终止,而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论,也必将让我受益匪浅。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走进了一座非常富有的精神家园,相对于宇宙的宏大、时空的神秘,现实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以及种种的不如意又算得了什么?对个体而言,唯一能与宇宙相提并论的,恐怕就是感知到真理的思想,这让我更坚定地认为,思想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让最*一直患得患失的我获得了精神的救赎与解脱。

  “物理的终点是数学,数学的终点是哲学,哲学的终点是神学。”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本书让我们的幻想或者梦想,获得了一个相对科学的解释,也让我们看到了梦想实现的可能性,哪怕这种可能性小到微乎其微。相比于当下满大街充斥的浓浓意淫气息的穿越桥段,这本《时间简史》要有意义的多。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9

  1.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他是无限的,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缘,那么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边缘。这不是简单的套用物极必反,这完全是我对无限的推论。

  2.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广义相对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引用时间简史。)

  3.时间和光不是一种东西,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里虽然没有光,但仍然有时间。光速和时间怎么联系起来我还不清楚。我不用去定义宇宙和时间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个无穷小的奇点,而且无限紧密,我在这里说成没有,这不是唯心的没有,空间和时间在大爆炸时同时的从无生有。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那个无穷小的产生一切的奇点是什么和它为什么要爆炸。那个奇点什么也不是,不是人类所认识的物质,可以起个随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个无穷小无限紧密的点,仅仅是一个点。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为它想那样,因为现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这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证明方法必然会引入第三方,为了证明第三方的正确又必须引入第四方,这样的证明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看到后来,才知道这应该算人择原理。)

  4.空间和时间是一个整体,有空间的地方就有时间,有时间的地方就有空间。那么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只能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夹角只能是零。因为它们在大爆炸之前交于奇点,所以它们不可能*行。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样,接着我必然得说,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那么它们有速度吗?因为空间膨胀有速度,所以时间也必然有速度,即空间膨胀的速度等于时间的速度。

  5.在任何方向上看,宇宙都是一样的。既然宇宙在膨胀,膨胀的速度怎样?既然有速度,它必然会有一个参照物,就象光相对假设的以太一样,我们又要假设什么呢?万物形成之前只是一个点,它们之间的距离为零,爆炸之后膨胀。可以想象我们也是以相对于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的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远离它。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如果膨胀的速度是超光速,我们就是超光速,如果膨胀的速度是光速我们就是光速,如果膨胀的速度低于光速我们就低于光速呢?对于第一种可能,如果我们超过光速,我们显然不可能看到光。对于第三种可能,是我们从一产生就是光速还是后来慢慢变成光速呢?

  6.回过头来看一看开头,任何一条线都是宇宙的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宇宙的中点,这明显是认为了无限等于无限。因为无限和无限是无法比较的,就是说我们不能比较线左右的大小也不能比较一点离边缘各连线的大小。你无法证明它们相等,也不能证明它们不等。但是我觉得可以想象出一种相等,你说不等我也不会反对,但你不能说其中任何一个大。我非常倾向于相信无限等于无限。

  7.接着4的推论。如果我们可以时间旅行,我们回到过去的时间。因为空间和时间是连续的,过去的空间和过去的时间已经成为现在的空间和现在的时间,我们也就是回到了现在。这有意义吗,我们从现在回到现在?我无法想象我们过去的某一时刻的时间和空间仍然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存在,它们明显已延续成了现在。(我在这里丢掉了一句话,当时我在写上面一句时打算把它放在这里,可是当我写完之后却再也想不起来了。而那句话正好又是我感觉包含了真理的一句话。那大概意思也许是过去是现在,现在是现在本身。)如果它们以某种形式存在的话,那意味着每一个时刻都象照片一样静止,并且是绝对静止在一个地方。这是错误的。我还没有想说时间旅行不可能,只是想假设空间和时间的速度比光快。时间的速度是个什么概念,这似乎象水里燃烧的火一样无法想象?

  太阳光要经过八分钟到达地球这句话里有两个内容。一是光的速度,二是时间的长度。我们所认识的时间,是我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时间,这是一个人为的划分,之后我们才测量出光的速度。我们一直把时间当成一种长度,似乎它的速度无穷大,只要物质达到那里,时间同时也达到了那里。时间的速度就是宇宙膨胀的速度,它应该比光的速度快。这样的推导,将推出宇宙是有限的结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住过去而不是未来,为什么时间总是向前进?

  这里必须关心一下时间的方向,只有时间有方向的时候才可能出现时间旅行。这必然出现前后和里外之分,它必然有起点和现在的位点,那么宇宙就有了一个边界,宇宙就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低于时间的速度时,我们才相对于时间向后运动,我们才能回到过去。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相对于宇宙的时候都和时间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随时间向前运动。如果我们超过时间的速度走到时间之前,那里还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一切,那里还是混沌状态,在那里不会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也不能在那里存在。

  我的观点是,一切在宇宙产生之时就和时间具有了同样的速度,即宇宙膨胀的速度。未来的空间和时间还没有产生,去未来旅行根本不可能。

  8.时间简史里试图把宇宙描述成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就是存在。对时间则有如下描述,“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未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时间箭头:第一个,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在收缩。”

  我觉得除非找到宇宙大爆炸时的奇点或者宇宙的边界,否则是无法找到时间的方向的,那方向似乎形成了一个球体,指向任何地方。我也倾向于相信,宇宙有开始也有结束,宇宙是任意产生的,可能已经产生了无数次也结束了无数次,每一次存在的时间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从一秒到几百亿年。我们现在只是其中一次,其它某一次也可能产生过智慧生命也可能没有产生过。总之是任意的,这一次不是幸运,而是亿万种可能中必然的一种。

  宇宙现在在膨胀,那么将来它会压缩吗?如果它压缩,时间的方向就会和现在相反,就会出现破碎的花瓶的碎片从地上跳到桌子上又结合成花瓶的现象啊。时间简史上说,无边界条件意味着,事实上在收缩相时无序度继续增加。就是说宇宙即使压缩时,时间的方向也会和膨胀时,即现在发生的时间同向。

  时间简史上说收缩相时不适合智慧生命的生存,因为那没有强的热力学时间箭头。我不认为这是原因,为什么不能假设,在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的临界时,所有的生物将获得永恒的生命,直到收缩到奇点呢?或许由膨胀转为收缩,继而收缩到奇点的时间只是一秒。当然,是在数百亿年也不一定。收缩时的空间和现在肯定完全不一样,生命或许将飞越到没有时间观念。

  9.时间旅行的想象首先是由整个宇宙都在旋转推论出来的。即宇宙中所有物体的轨迹是一个闭合的曲线,假设他们的速度超过正常的速度,改变一下方向(小于切线方向),做一条弦那样的运动,他们就能用低于正常时间的时间到达没有到达的地方,或者已经经过的地方。这就是时间旅行在理论上可能。

  我想,我们现在所旋转成的轨迹,应该是象弹簧那样,并不是*面闭合的。

  引用时间简史。微波背景和轻元素的观测表明,早期宇宙并没有允许时间旅行的曲率。如果无边界设想是正确的,从理论的基础上也能导出这个结论。这样问题变成:如果宇宙初始就没有时间旅行所必需的曲率,我们能否随后把时间的局部区域卷曲到这种程度,以至于允许时间旅行?

  无论是超光速和空间弯曲都不可能旅行到未来。因为现在是时间的末端,空间也必然是末端,无论它怎么弯曲,也只可能向过去弯曲而不能向未来弯曲,未来是一条虚线。(时间简史:一种对来自未来的旅客缺*的解释方法是,因为我们观察了过去,并且发现它并没有允许从未来旅行所需的那类卷曲,所以过去是固定的。另一方面,未来是未知的开放的,所以也可能有所需的曲率。这意味着,任何旅行都是被局限于未来。)无论是向过去还是未来旅行,我们都必要考虑过去和未来到底存在于哪里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回到7中,我无法想象我们过去的某一时刻的时间和空间仍然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存在。如果我们把过去分成一个一个的点组成的线,这线直到现在的前一秒,我们就象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向膨胀的方向前进。难道宇宙的里面的某处还会有一个过去的地球以实质的形式存在吗?过去是存在着的,它肯定不会以能见的能触摸的能进入的方式存在。假如我们回到过去的某一点,我们在那里只有和时间保持同速(相对静止),在那一点向时间正方向流动,才能看清一段历史。这样我们只是在看一段电影,过去的存在形式决定我们不可能改变历史。

  那么,假设我们回到过去的某一点然后随它流到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必须已向前运动了,我们还没有到达现在。我们用一种方法到达现在,在出发点和现在之间这一段时间里,我们从人间蒸发了吗?当然,这不是明显的错误,我们可以象跑到电影院看电影而在家里消失一样。可我们怎么才能从出发点回到现在呢,如果我们能从出发点回到现在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去未来旅行呢(如果我们可以弯曲过去就代表可以弯曲未来,因为我们出发之后的时空是没有被弯曲的,那样的时间必须是切线。)?

  我猜想,时空一旦被弯曲就会产生两段弯曲,即一个周期波(象镜子里的S)。从出发点到现在的时空和过去是一样的,是两相反的弯曲。这样我们就能从折点延切线迅速回到现在。但是我们不能从折点(出发点)延弯曲继续流到现在,因为出发点之后对于我们是未知的。我们如果要看离开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只能再一次回到过去旅行。(如图。)画完之后我才发现,从出发点到现在的曲率要低于过去的曲率。这样就更容易接受,它的曲率可以小到很小很小。同时,这张图也说明旅行者旅行的时间在实际时间上的投影比他离开的时间(从出发点到现在)的投影长,这和相对论吻合。

  10.或者这一切都是相对论的悖论,相对论是二项的不稳定的,它相对于每一个物体都可能不同。如果是三项的,互相相对将是稳定的。实际上,第一推动即上帝的存在与否仍然无法解决,我们只能用一个假设代替另一个假设。因为膨胀因为未知才有了一切有了意义,我们还渴望什么?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3)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10篇)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

  读完《时间简史》,我颇有感触。

  时间和光不是一种东西,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里虽然没有光,但仍然有时间。光速和时间怎么联系起来我还不清楚。我不用去定义宇宙和时间的概念。宇宙形成之前是一个无穷小的奇点,而且无限紧密,我在这里说成没有,这不是唯心的没有,空间和时间在大爆炸时同时的从无生有。这就会产生两个问题,那个无穷小的产生一切的奇点是什么和它为什么要爆炸。那个奇点什么也不是,不是人类所认识的物质,可以起个随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个无穷小无限紧密的点,仅仅是一个点。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为它想那样,因为现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这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证明方法必然会引入第三方,为了证明第三方的正确又必须引入第四方,这样的证明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看到后来,才知道这应该算人择原理。)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伽利略的曰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xx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到了本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论中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可见,宇宙演化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这些天才的头脑之中。

  霍金的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的。因为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尽管如此,译者之一于19xx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助可以体会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其实时间作为一个坐标轴早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了。我们不论干什么事情,总会看看时间。关键在于,时间并非一个孤立的、自在的直线。时间和空间有同一个出发点,也有同一个终点。这就好比我们的地球,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弯曲,并形成一个球面——没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也就是指我们生

  活在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里,这是一个四维的球体,球面是*的。可怜我无法想象一个四维的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按霍金的说法,其实有十维。这让我浮想联翩。我想到古代神话:九重天+时间。

  另外,佛教说:三十六重天,十八层地狱。似乎与九有关的倍数都有很大的魔力。

  霍金,这样一位终年坐在轮椅上的人,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在我心中,除了这本著作所带来的洗涤与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崇拜与敬仰!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2

  今天游戏玩的有点腻,闲的长草想转换心情就去看书,正好翻到《时间简史》,很随便的翻了翻,循着目录挑了点喜欢的部分看了看。

  然后看到了这句话,太浪漫了:“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存在。”

  我简直要恋爱了。

  之前也有草率粗糙的看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的书籍,小时候也会对自然和宇宙之类的产生好奇和兴趣。关于生命的进化、起源、演化或者诸如此类的内容,众说纷纭于是只挑选我中意的理论相信了。

  我想我还是愿意非常高兴的承认,大部分情况下我对生命保持热爱,不论是我的生命还是别的什么的生命。自宇宙诞生直到现在,生命的不断的演化,使得无机物能够最终呈现出复杂的生命现象……以至于允许在诸多的人类中有这么一个花时间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我存在。生命的一切从微小的细胞器一直到庞大的生态链都完美的像是艺术品,我不清楚上帝是否存在,但是光是从一个创作热爱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使人快乐。

  宇宙花费了百亿年的时间完全随机的允许微小的粒子自由构筑,生命的产生对于这个宇宙而言只是一个偶然,但是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生物的演化又是某一种必然,优胜劣汰,而好的会繁衍生息,不好的也会被安置于地壳与博物馆。这足以使我感到快乐,我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我不可或缺,我微不足道,但是缺少了哪怕一个细胞器细胞都无法正常运转,我是被需要的,和所有这世间的生命一样,我是被爱着的。

  我小时候很害怕死亡,总会感到沮丧,想着我死去了就永远死去了,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

  组成我的身体与组成世间万物的都是化学元素,微不可察的原子分子以及更加细微的东西,当我死后,尘归尘,土归土,我会回到女娲的手里化作一捧黄土,或者我的灵魂会去见上帝,这都很好,像是落叶归根化为春泥一样。

  我会是我,我会出生,我会死。

  我的生命对宇宙而言稍纵即逝,而换个角度来说,我又是永恒存在的。

  生命对于外界与内在的条件需求是如此严苛,要经过那么漫长的时间才能允许一个区区百年的个体在这儿胡思乱想,我之所以活着,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世界允许我存活在世界上,换言之,一切条件都是适合我存活的世界,所以我才会活着。

  甚至可以说,我会活着,我会存在,这是偶然的必然,是奇迹,是因为我被宇宙爱着,我被期望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出生了。

  从前我总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者活着毫无意义,现在的话已经不会那么想了,我是真切被需要的,我也是真的被爱着的。这样的想法让我产生一种奇妙的充实和幸福。

  这真的非常美妙,如果允许数以万计的猴子和打字机连续不断的工作上百亿年,只为了打出莎士比亚的诗的话,我愿意做其中一个。

  未读此书以前,我便知道有本名叫《时间简史》的科学名著。作者是英国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或许是由于我根本是个很笨的女孩,把全书读完,竟对其中所阐述的理论仍一无所懂。于是在对书失去兴趣的同时,却把注意力转移到作者身上,这样我便找来了《时间简史续编》,这是一本口述形式的人物传记,我竟从中读懂了人生,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被全世界广泛尊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的史蒂芬·霍金教授竟是一个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患者,他被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二十年之久,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然而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可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rz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他如同一个静穆的淘金者,一个索取大自然慷慨的乞丐,一个用舌头顺摸每一粒微不足道金屑的探险家。不止一次祈求,不止一次意识到梦的归结只是梦—凭什么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大病大痛之后,再寻求一所奉献的小屋呢?就凭“他不输给任何人”,于是他有了一面风帆,舒展他无所畏惧的旗帜,告别所有的失意和不幸,将厄运化为优势,振奋起来,直到漠野般坦荡莫名的偶然中,进发出一些哪怕稍纵即逝的必然来。

  我不知道我是否已将此书的内容和精神说清楚了,然而即使没有,也无所谓,因为霍金教授的奋斗史本身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是一种生命体验—不必在意一生的长短,只要你在这段时间内每时每刻都努力了,那么一切便都是有价值的。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一生都不会面临霍金教授的不幸,然而我们是否能把它扩张开来,引申为一切挫折呢?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无论什么困难都是可战胜的,霍金教授的人生经历正是对这一切的最好解释。

  面对死亡,他也曾绝望过,然而他很快便意识到:当一个人面临早逝的可能,就会体验到活下去是值得的,正是死亡永远的追随促使霍金教授快速地工作。原来死亡或者说是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是一个契机,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每一个契机,用如火的热情和坚韧的意志将其扭转成为一种生命的壮丽,那么挫折便是有意义的。

  漫漫人生路,坎坎坷坷,坑坑洼洼,我们是注定要经受苦难的。在这其中我们可以流泪,但不可以退缩不前;我们可以失望,却不可以绝望,我们必须风一程雨一程勇敢地走下去。傲视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追求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美。

  时间旅行,似乎一直深得科幻作家们的喜爱。一次跨越时间的旅行包含了道德问题、人性问题以及任何可能的,能够想象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可以假设人们从未来旅行到同一宇宙的过去,也可以假设人们从未来旅行到一个*行宇宙的过去。任何一点小小的改变都会使得这次时空旅行产生不同的结果,也会塑造无数的可能的未来,似乎现实又证明时空旅行无法实现。

  如果时空旅行可以实现的话,那么在有人类存在的未来为何没有人穿越回来?是已经穿越回来没有显现还是说没有穿越回这个时代?不管怎样,现实似乎显示在人类存在的未来是无法进行自由的时空旅行的。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绝望的事。这似乎说明着人类的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区域,很少或者基本上不能再作出类似于从前的贡献:古人幻想飞行,于是我们有了飞机;古人幻想攻城利器,于是我们造出了毁灭世界的原子弹;古人幻想思想融汇交流,于是我们发明了电话和网络。

  而现在呢,我们幻想时空旅行,我们幻想黑洞时间,我们幻想大爆炸之前与反宇宙,这些又有多少能够实现呢?所以说啊,可怕的不是未来,可怕的是没有希望的未来。若是接下来10年,20年,或者100年都无法在时间研究上再进一步,那么思维的停滞,对于未来的绝望将会怎样制约着人们?这一切都无法预料。

  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希望未来我能够有机会亲眼看到仙女星系七彩的光芒,而不是静静地等待数万光年之前的客人姗姗来迟。

  也许你还在徘徊,幻想着能得到他人的感恩。也许你还在思考,审视着自己走过的人生。为何感恩总是要躲在某个角落;为何我们苦苦追寻也不曾找到它的背影;为何它会在夜晚被墨色深深的隐去;为何我们会被它所感动,只因我们在感恩中成长。所以,感恩是我们必修的学科。

  当我们刚睁开眼睛审视这个陌生的人世时,我们就已经让周围关心我们的父母、亲人欣喜若狂,同时也让我们父母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开始了无尽的担忧与期待。他们担心的是我们的健康,是我们人生旅途的坎坷与否;他们期待的是我们第一句含糊不清的“爸爸、妈妈”,我们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表扬,第一次拿回优异的成绩单,以及我们成长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感恩吗?曾经读到《时间简史》,它的作者想必大家不会不熟悉吧。他就是史蒂芬~霍金,一个身患卢伽雷氏症,只有三个手指能动的人。

  但他的生命确是不*凡的,他的思维已深入遥远的宇宙,他用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长达几十万字的《时间简史》。你一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霍金却做到了,是他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有一次,一个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将你永久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吗?”但是他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我想,不论是遭遇失败还是不幸,我们都应该感谢生活。

  只是这样,失败时,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幸时,我们还能感受到安慰和温暖。这些就能帮我们找回勇气,战胜困难,并获取前进的强大动力。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感恩是一首歌,唱响生命的节奏;感恩是一杯茶,温暖冰冷的手心;感恩是一阵风,吹拂我们的脸庞。

  所以,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笑着面对生活,感恩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朋友,学会感恩吧,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3

  乔布斯说过,人人应该学编程。我目前也正在努力进一步学编程。我相信编程具有思维操的功效。我认为,同样具有思维操功效的'应该还有宇宙学。好多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思考过宇宙问题。

  20××年12月,儿子购买了一本霍金写的《时间简史》。坦白说我俩都没有读完它。20××年3月14日霍金逝世,霍金及宇宙学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我便决定一定要读完这本书。今天认真地读了前两章“我们的宇宙图像”和“空间和时间”,让我大吃一惊!无法等急全部读完就想表达生发的一个大胆猜想。

  宇宙学太荒谬了!爱因斯坦思想存在无奈的武断,哈勃、霍金等可能完全误导了宇宙学。

  《时间简史》第一章中说,“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观测,即不管你往哪个方向观测,远处的星系都正急速地飞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这个发现最终将宇宙开端的问题带进了科学的王国”“哈勃的观测暗示存在一个叫作大爆炸的时刻,当时的宇宙的尺度无限小,而且无限紧密。”

  然而,需要明白的是:如今距离是用光速作为尺度的。“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铯原子钟测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行进的距离”,宇宙间常以光年为单位。光速是被认为是恒定不变的。实际上,光速不变,是以“以太”环境为前提的。但“以太的存在是无论如何检测不到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抛弃了“以太”假设,抛弃了“绝对时间”概念,“形成所谓时空的客体”。在不考虑“以太”环境,假定光速不变和不可超越的前提下,相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我猜想,光速在不同环境下的速度,不可能完全一致。距离短,差距可以忽略,相对于远离我们的星系的距离,则不可以忽略。当我们观测远距离星系时,光是不断到达的,会越来越相对密集,这种类似光拥堵的现象,不可能不影响光的速度。这种差异,对于远离我们的星系距离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应就会显现。所谓“急速地飞离我们而去”的结论,有可能就是这种效应的误读。广义相对论的所谓时间流逝得快慢,也与光速非“以太”环境不恒定的表现类似,是一种测量误读。

  《时间简史》第二章最后说:“罗杰?彭罗斯和我(霍金——引者注)证明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意味着,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且可能有个终结”。我认为,这很可能是把人们引入歧途的谬误。

  真有开端和终结,那开端前和终结后又是什么?难道会用上帝“正为诘问这类问题的人准备地狱”来作答吗?

  我坚持认为,时间无始点无终点,空间无小限无大限。时间无始无终的流逝不难理解。空间的无小限无大限也容易想象。假定一立方空间,不断减半当然可以无限小,不断加倍则当然可以无限大。

  所以说,宇宙大爆炸说、宇宙膨胀说,可能是荒唐学说。

  有一点我是赞赏的。这就是“探索完整统一理论”的努力。当我们看到类似光速恒定假设的局限性后,解决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理论矛盾,有可能迎刃而解。

  我刚接触一点宇宙学常识,就石破天惊地胡乱砍旗,可能是无知无畏。但我知道我是无私无畏,我不怕见笑,只为求真。希望宇宙学专家,思考我的观点,也许真有启迪意义。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4

  课余时间,我饶有兴趣的简读了一本畅销全世界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其作者是当代著名的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这本科学著作可以说得上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得最完美的一本书,除这点之外,此书还详细地阐述了黑洞效应和大爆炸及宇宙奇点问题。

  倘若这本书以数学公式、证明过程和科学术语为主,那么我认为它不可能这么畅销全世界。这本书正是以它通俗的语言文字、幽默的插图、强有力的论证过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读者带入广漠无垠的宇宙,去体会黑洞边缘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壮阔,发人思考,引人入胜。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独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识,我还读到了一种敢于同命运抗争,顽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众所周知,霍金出这本书时已是全身瘫痪,可以活动的仅是3只手指。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凭着那充满智慧与知识的大脑,毅然对宇宙发出思索,对真理发出挑战。最后他成功了,出版了这傲然屹立于科学文献之林的伟大著作。霍金对于真理执着追求的态度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仰视的不灭光辉。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5

  科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从小就苦苦思索,十多年过去,这个词语似乎刻意的保存着自己的神秘感,让我始终无法解答。

  我想,科学一定是一个庄重而有肃穆的词汇。就好像那实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抑或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也有可能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这些无疑都是科学,但又似乎不是科学本身。

  越得不到的,就越让人想抓住。我开始翻《时间简史》,这本字里行间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成句段却让我丈二摸不着头脑的书,生生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我一页一页地浏览百科全书,想从中抓住科学的影子,可每次我一靠*,它又像个个小姑娘般跑远了……

  都说喜欢源于好奇,在无数次的追问与探索中,我渐渐迷恋上了“科学”这个字眼,以及它背后无垠的浩瀚。我看科学,离我那么遥远,可有时又觉得,它离我好*。

  夜晚,我常独自仰望星空,想象着亿万光年外,那一颗小小的寂寞的星球。它在我眼中那么小,正如地球在宇宙中那么小一样。众所周知,地球,以及火星、水星等等,都以一定的速度一定的路径围绕着太阳转动,日日,月月,年年,那些星球在宇宙中,不过沧海一粟,人类在宇宙中,不过尘埃一粒;众所周知,物质由无数个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原子核高度转动。我想,那些星球,那些电子,是多么的相似!同样是渺小的,但都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连运动方式都那么相似。那么,我可不可以大胆的假设,整个宇宙,不过是一个原子的内部,那些星球,不过是类似电子的物质,而我们的社会,社会中的人类,不过是一些更小的单位;反过来讲,构成我们的世界,甚至我们身体的物质,是不是也包含了一个宇宙,其中有更小的生物在自由生活着,在写作业,上班,生老病死,或者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思考着与我一样的问题…也许真的,有宇宙中的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着一个,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好吧,这也许是异想天开,更可能是痴人说梦,但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想象力也可如这宇宙一般浩大不是吗?很难想像,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着微小的物质,而我们自己,也如尘埃一样,是另一个世界研究的对象。希望有一天,我的想法能得到证实,或者推翻。

  从一片星空,我便能联想许多,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多么的酣畅淋漓!人类果然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科学是什么,也许就是一个思考,到验证,到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更了解科学,对其的热爱又添几分。

  初三的时候,我学*了杠杆原理。一开始觉得很没意思,几根棒子翘来翘去,实在乏善可陈。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F越大,相应的力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我一边啃着作业一边神游太虚,感叹着学*的趣味性与枯燥性。不知哪一刻灵光一现,我感到,学*与杠杆原理,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F好比学*时下的功夫,对应力臂便是完全掌握需要的时间。你越努力的学*,相对的,所花的时间也就越少,换而言之,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若消极怠工,看似省力,花费的时间却更长。省力,便不省距离,只有费力,才能省距离,杠杆如此,学*亦如此。不管怎样,总是不能省功,心力时间的多少,端看你如何安排。

  我想,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是哲学道理之间,总有一座桥梁。挖掘这座桥梁的过程,也是探索科学的过程吧。我越来越喜欢这样思考,将文理联系起来,将理性与感性结合,独自的,悠悠的思考。至此,我发现,我对科学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再后来,我总能时时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笑靥。我再不用死啃公式概念,不用刻意翻阅名片著作,科学就在你我身边,等着你我发现。我读的,是世界社会这本大书,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或是一个小小的灵感,都是我的阅读体验。当然,这是一本深刻且复杂的书,我读了十多年,不过是它的扉页。

  是的,我爱探索,爱思考,爱科学。

  科学在哪里?不仅是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不仅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不仅是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而应该在……

  ——你的脚下,我的枕边。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6

  有位名人这样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清楚,有人问我,我想给他解释,却茫然不解了。”有一群科学家,就是冲着空间和时间的神秘,不断地奋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为他是个身残志坚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得了卢伽雷氏症病,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到后来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虽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却用惊世骇俗、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目前最伟大的`宇宙学说,解开了许多宇宙之谜。

  《时间简史》是霍金的著作。书中霍金对时间本质、宇宙由来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他的理论和构想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里程碑。由于过于深奥,我选择了一种谁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著作。

  《时间简史》中,有很多内容仅仅是假说,但这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那个假说,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才能大胆提出来的假说。不过我读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页纸,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识储备绝不止一座山。原本我想着这篇读后感应该是一行一个问题,满页纸都是问号,虽然足以证明我读过《时间简史》,但我还是决定简洁为好,挑一个自己喜欢、有自己的见解的内容谈一谈。

  有关宇宙的起源,书上说宇宙曾经是一个体积很小、密度很大、很烫的点,爆炸后,温度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然而目前宇宙仍然在不断地扩大,书中还说这是一个空间有限但没有边界,就像地球一样的封闭宇宙。书中还讲到科学家们对大爆炸的过程的一个猜测,提到什么中子、质子一些我仅仅听人提到过的科学名词。我勉强能看完,能懂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没法质疑这些我听不懂的东西。但是之中还提到温度在十亿摄氏度以上,大爆炸后温度又迅速下降了一百万摄氏度左右。我只知道温度是用温度计来测量的,温度计又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来制作的,其实我只是质疑一下有没有一种液体能够测量十亿以上的温度,霍金等这些睿智的科学家是如何判断的。我非常震惊,霍金竟然能在这种只有猜测,而很少有证明的科学世界里遨游而且不会迷失方向。

  猜测是谁都可以有的,对于宇宙的大爆炸,我有一种猜测,但只是猜测。

  首先,一个点的爆炸,如果把点放大成一个球,然后让它爆炸,它会变成碎片,如果没有重力,它会一直往外延伸,这时就会发现,如果碎片包围的地方都是宇宙,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会变得稀疏,那么宇宙诞生的那个点所在的空间——据书上说是一片空白,那么岂不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无遗?在宇宙的边界,原本非常接*的两个点随着膨胀,会越来越远,如果膨胀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随着宇宙的密度越来越小,宇宙不就会和一片空白融为一体了?

  有人说读《时间简史》艰涩难懂,但我读《时间简史》,仅仅是在读一本科幻小说,根本无法理解,便无所谓难懂与否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现在的知识储备,连聆听大师教诲的资格都没有。今后,除了不断学*补充知识,别无他法。

  我希望若干年后,经过不断地努力,当我捧起《时间简史》原版时,能理解得比现在多吧。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7

  读这本闻名遐迩的书时大一上学期,终于可以有机会读了。其实之前一直都听别人说起过,只是就是没有下定决心去找来看。很庆幸自己是个大学生,可以光明正大地泡图书馆。

  这本书最著名的似乎就是有关黑洞的研究了,的确,这本书讲得十分精彩,但是和黑洞相关联的还有宇宙的起源和终结之谜,以及这个世界的物质组成,林林总总,加上很多奇怪的新而复杂的科学名词,薄薄的一本书我得要重重复复地摸索,呵呵,对比起霍金广阔无垠的思想,用摸索这词似乎是太抬举我了。现在想来,有关黑洞的言论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从观察星体和复杂的计算中得出宇宙的终极之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这感觉就像看一潭湖水便知人间世事一样,观沧海之一粟而知天下事,由小见大也条一个寻找真理的道路。

  正反物质在高中的时候曾经让我很感兴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著名的猜想:某天,当你看到另一个反物质的你向你走来的时候,千万不要握手,否则你俩将会相互湮灭,化作一刹耀眼的光芒,永远消失。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地浪漫,如此地带有诗意。

  最激动人心的该是穿越时光的部分了,从小就天真地问究竟是否可以穿越到未来,带回些什么新奇有趣的东西,逐渐长大了就开始想要回到过去了,尤其是听说的恢弘历史事件多了,种种儿女情长,让过去的残留隐现动人心魄的魅力。他说,时光穿越的突破口该是缩成很小很小,以至于几乎不可能把它找出来,但是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或许真让人类给找着了。正如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古人猿是多么的愚蠢一样,将来我们的智力是注定被蔑视的。

  你现在看到的星光只不过是属于遥远星体的过去罢了。我这么一个人,在偌大的宇宙中,生命倏忽一瞬,要怎么寻找属于我的价值呢?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8

  其实我本对这些学术性的书籍不感兴趣。它们不像那些名家写的散文,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也不像那些网络小说,通俗易懂,给人以慰藉。但当我翻看由史蒂芬·霍金著写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时,我彻彻底底的发现我错了,只希望我发现的还不算太晚。

  本书共有12章,开篇霍金由“将宇宙比喻成是一个乌龟驮着另一个乌龟,一直无限下去的乌龟群”来引出他所有的观点和结论。让人从枯燥无味的学术性文章中感受到这位科学巨人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幽默感——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能读完这本书并爱上它的原因吧。

  本书主要对黑洞和宇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重点也是我觉得最为精彩的部分便是黑洞了。人们对于宇宙的了解并不多,而且宇宙千变万化,物质均在改变,与我们距离也十分遥远,是可想而不可及的。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提出的'“黑洞很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黑洞其实并不黑”。因为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因此当能量耗尽时它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宇宙的热爱和研究是多么的深!即使身体瘫痪行动不便,但这不足以阻挡他的热情和大脑运转的速度。他对于前人的看法并不时报以恭维性的一味赞成,也不是绝对的全部反对,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的去看去望,发现的更多,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巨人该有的态度!

  本书还介绍了关于时间箭头的内容。在这里,霍金引入了一个“虚”时间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往北走,他就能转过头并朝南走;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能在虚时间里向前走,他应该能够转过来并往后走。这表明在虚时间里,往前和往后之间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别。因此,霍金在这一章论断:宇宙的无边界条件和弱人择原理一起能解释为何所有的三个箭头指向同一方向。他介绍了*时我们根本不会接触到甚至是想都不敢去想的东西。这就是伟人:敢去假设猜想‘再用强有力的逻辑思维和理论知识去证明,从而得出一个崭新的知识点,去填补知识海洋的缺漏,为几个世纪的后人提供继续做下去的便利条件和处理问题的参考依据。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这本书,在介绍给我们神秘的宇宙的同时,又用十分学术性的语言告诉我们其中不为人知的深奥秘密。读这本书,你还会被作者那种身残志坚所打动。身体不是全部,残疾不是终点,只要大脑还在运转,我就还有存在的意义,还可以思考研究,继续了解这个世界,继续为人类做贡献。“一个人如果让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这,就是这部名著的创造者——史蒂芬·霍金。他敢于向之前的伟人发出挑战,并且博得了满堂喝彩。我特别喜欢他的一句话:“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意味深长啊……

  合上这部著作,仿佛从宇宙游览一番回来一样。 “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霍金提出的这个问题,又有谁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呢?宇宙的深奥,没有一个人完全知道……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9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他描述了太阳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时,一位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板。”这位科学家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这个故事自然很荒谬,可是确实我们对宇宙了解的太少了。

  宇宙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会消失?它为什么如此神秘?这些问题只能靠探索来解答,在众多的宇宙树的探求者中,有位名为史蒂芬·霍金的人,取得了很多的果实,《时间简史》就是这些果实榨出的汁。

  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到*的日心说足够说明这个由一切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宇宙的神秘性,但宇宙怎样产生的呢?宇宙因为一个奇点在150亿年前的大爆炸膨胀产生的,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说明了宇宙的膨胀一直进行着。

  我们谁也不知道宇宙这个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体什么时候会消失,但可以确定的是宇宙是神秘的,是不可侵犯的(至少现在不能一个人前往宇宙),在宇宙中充满了未知,虫洞,黑洞,星系,*行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可这一切都由人类的探索精神挖掘出来的。说白了,宇宙就象一个大袋子,从古到今,有许多人伸进探求的双手,有人获得了袋中的奖励,有人却无获而归,虽然不知道这袋子什么时候来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但从一开始的地球,到太阳系,在到银河系,最后到现在的整个宇宙,这都是人类对未知的探求的结果,想到这儿,我又不禁想到《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先生,一位被锁在轮椅上的天空探索者。而他的思想的凝聚——《时间简史》中对光和时间空间的叙述,让我首次知道了现在的星空是很久以前的样子,即使你在晚上对着一颗星星微笑,那大约也要很久以后那颗星星在能看到你的笑容,这是因为光需要传播时间,从光源到地球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在此时太阳不发光了,那这一时刻的地球要等到8分钟后才能知道。这也足以说明宇宙的广大无边。这一切也都来源于人类对未知的探求!

  人类的探索精神是最重要的,众所周知霍金只有3个指头能动,但是他的探索精神帮助他走向宇宙,并且促使他成功的出版了《时间简史》这部世界名著,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探索会使你也获得成功;所以,请不要忘记人最重要的东西——探索!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0

  由于暑假里韩老师让我们再看一本数学故事书,所以上个星期天,我就硬拉着爸爸到上海书城给我买书。我想:一直都十分热爱数学,而且又很喜欢看书的爸爸,一定能为我挑出一本适宜我看的书。果然,爸爸马上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书——《时间简史》。

  这本《时间简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写的。当爸爸告诉我,他被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时,我着实被吓了一大跳。我掂了掂手里的书,虽然很轻(只有100多页),但我想,里面包含的知识肯定远远超过了这个分量。

  既然书名叫做《时间简史》,那么书中所写的一切自然是和时间有关的了。为了讲明时间,作者从宇宙开始写起,而后说到空间,而后又说到黑洞,而后再说到虫洞,最后才得到了结论。书中的语言都充满了知识性与专业性,让我感到懵懵懂懂的。虽然如此,但我似乎也了解到了时间。

  如果让我结合书中的话来谈谈时间,那我会说:时间确实可以是一种物质,因为万物皆是物质,如果时间不是物质,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很明显,它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我们也无法离开时间。用书中的一句深奥经典的话来概括时间:时间也许是不朽的,至少在我们这些生命短暂的物质看来,那确实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一个点,就这样无数个点连接在一起,变成线,变成面,就无限制地编织下去,直到宇宙的结束,如果那宇宙没有结束,也就继续不朽地编织下去,做那宇宙创造者的寿衣。

  我觉得这本书不太适合我看,毕竟我还没有学过物理,对书中所说的一切都还不理解,但我知道,这是一本对我们人类来讲相当重要的书。我想:等我长大一点了之后,再读一遍这本书,到时候一定能掌握书中所说的知识。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4)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

  看到这书的名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庞杂。因为以前也有读过好些科普类的书,能够将书的名字写成“万物简史”的,这就是第一本了。大学以前有看过好几本霍金的书,总体上,他的书传说中很浅显,但是要是认真读下去,会发现还是很复杂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理解。

  我原以为这本书也会很复杂,但是翻开目录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给出那种十分前卫的名词,诸如“选择历史”、“弦理论”、“表象奇迹”之类的名词。而是一些很*易*人的如“爱因斯坦的宇宙”、“欢迎来到太阳系”之类的短句。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我意识到这将是一本更接*我们普通人的书籍。

  首先要承认的是我没有将这本书全部看完,所能说的也不是全面的。

  看到这本书时,它确实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他没有用一套非常严密的逻辑给你讲诉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而是从很多侧面让你了解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还有一个事实。

  它会给出很多相关性的描述,我觉得是非常生动的。比如,其中有段关于牛顿的描述: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

  并没有像传统教科书中那样:聪明好学,勤奋努力,18岁就进入了剑桥的三一学院,二十几岁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一切看来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而科学家的形象就是坐在一间小屋里冥思苦想,最后得出了惊世结论。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但是很多时候在教科书上一些个性就被磨灭了,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各种职业形象。

  另外,“万物简史”中也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困难与艰辛。那段关于1735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秘鲁远征,让人体会到了两个世纪前的让人感受到了法国人的坚强。而富兰克林不顾危险去放风筝,也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执著。而这点是很可贵的,因为科学研究确实是一件耗时间、耗精的事情。然而我们*学生对这方面的接触的并不多,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学*模式是先看看公式,再看看推倒过程,最后把两个都记住就行了。

  而在科学研究中这样的态度是不太好的。一个人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很难总结出很多的公式、结论,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复杂性,而这个正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中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是半途而废。

  其中有一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的。大致是这样的:斯特恩老先生在听了一次报告会之后,决定去验证空间量子化。于是他就找了博士生盖拉赫和他一起去做实验。结果是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依旧是没有结果。经费不足,再加上一战战败,德国的各种物资十分缺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清苦。最后还是再一次偶然中才发现了结果,可贵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Stern-Gerlach实验。

  而本书关于对生物知识的讲解也正我所欠缺的,尤其是在最后它提到的一句话“一个星球,一次实验”,让人很触动。当我们身边的物种都消失后,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人类占有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资源,但我们给了其他物种多少空间?

  也许生命的奇迹不在于一个物种的繁荣,而是一群物种的兴盛。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2

  看到这书的名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庞杂。因为以前也有读过好些科普类的书,能够将书的名字写成“万物简史”的,这就是第一本了。大学以前有看过好几本霍金的书,总体上,他的书传说中很浅显,但是要是认真读下去,会发现还是很复杂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理解。

  我原以为这本书也会很复杂,但是翻开目录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给出那种十分前卫的名词,诸如“选择历史”、“弦理论”、“表象奇迹”之类的名词。而是一些很*易*人的如“爱因斯坦的宇宙”、“欢迎来到太阳系”之类的短句。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我意识到这将是一本更接*我们普通人的书籍。

  首先要承认的是我没有将这本书全部看完,所能说的也不是全面的。

  看到这本书时,它确实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他没有用一套非常严密的逻辑给你讲诉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而是从很多侧面让你了解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还有一个事实。

  它会给出很多相关性的描述,我觉得是非常生动的。比如,其中有段关于牛顿的描述: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

  并没有像传统教科书中那样:聪明好学,勤奋努力,18岁就进入了剑桥的三一学院,二十几岁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一切看来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而科学家的形象就是坐在一间小屋里冥思苦想,最后得出了惊世结论。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但是很多时候在教科书上一些个性就被磨灭了,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各种职业形象。

  另外,“万物简史”中也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困难与艰辛。那段关于1735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秘鲁远征,让人体会到了两个世纪前的让人感受到了法国人的坚强。而富兰克林不顾危险去放风筝,也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执著。而这点是很可贵的,因为科学研究确实是一件耗时间、耗精的事情。然而我们*学生对这方面的接触的并不多,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学*模式是先看看公式,再看看推倒过程,最后把两个都记住就行了。

  而在科学研究中这样的态度是不太好的。一个人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很难总结出很多的公式、结论,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复杂性,而这个正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中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是半途而废。

  其中有一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的。大致是这样的:斯特恩老先生在听了一次报告会之后,决定去验证空间量子化。于是他就找了博士生盖拉赫和他一起去做实验。结果是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依旧是没有结果。经费不足,再加上一战战败,德国的各种物资十分缺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清苦。最后还是再一次偶然中才发现了结果,可贵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Stern-Gerlach实验。

  而本书关于对生物知识的讲解也正我所欠缺的,尤其是在最后它提到的一句话“一个星球,一次实验”,让人很触动。当我们身边的物种都消失后,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人类占有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资源,但我们给了其他物种多少空间?

  也许生命的奇迹不在于一个物种的繁荣,而是一群物种的兴盛。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3

  经过同学和小伙伴的推荐,这个寒假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科学书。它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我觉得这本书内容很精彩,而且读后有很多感悟。

  书中讲述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而奇妙的时刻: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话题作了极为精当的描写,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叹:在科学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类的一些发明又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比如:海洋危害、大气污染、动物濒临灭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起重视,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4

  看到这书的名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很庞杂。因为以前也有读过好些科普类的书,能够将书的名字写成“万物简史”的,这就是第一本了。大学以前有看过好几本霍金的书,总体上,他的书传说中很浅显,但是要是认真读下去,会发现还是很复杂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理解。

  我原以为这本书也会很复杂,但是翻开目录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给出那种十分前卫的名词,诸如“选择历史”、“弦理论”、“表象奇迹”之类的名词。而是一些很*易*人的如“爱因斯坦的宇宙”、“欢迎来到太阳系”之类的短句。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我意识到这将是一本更接*我们普通人的书籍。

  首先要承认的是我没有将这本书全部看完,所能说的也不是全面的。

  看到这本书时,它确实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他没有用一套非常严密的逻辑给你讲诉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而是从很多侧面让你了解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还有一个事实。

  它会给出很多相关性的描述,我觉得是非常生动的。比如,其中有段关于牛顿的描述: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

  并没有像传统教科书中那样:聪明好学,勤奋努力,18岁就进入了剑桥的三一学院,二十几岁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一切看来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而科学家的形象就是坐在一间小屋里冥思苦想,最后得出了惊世结论。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但是很多时候在教科书上一些个性就被磨灭了,留给人的印象就是各种职业形象。

  另外,“万物简史”中也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困难与艰辛。那段关于1735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秘鲁远征,让人体会到了两个世纪前的让人感受到了法国人的坚强。而富兰克林不顾危险去放风筝,也让我看到了美国人的执著。而这点是很可贵的,因为科学研究确实是一件耗时间、耗精的事情。然而我们*学生对这方面的接触的并不多,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学*模式是先看看公式,再看看推倒过程,最后把两个都记住就行了。

  而在科学研究中这样的态度是不太好的。一个人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很难总结出很多的公式、结论,原因就在于其中的复杂性,而这个正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样才能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中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是半途而废。

  其中有一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的。大致是这样的:斯特恩老先生在听了一次报告会之后,决定去验证空间量子化。于是他就找了博士生盖拉赫和他一起去做实验。结果是花了八个月的时间,依旧是没有结果。经费不足,再加上一战战败,德国的各种物资十分缺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清苦。最后还是再一次偶然中才发现了结果,可贵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Stern-Gerlach实验。

  而本书关于对生物知识的讲解也正我所欠缺的,尤其是在最后它提到的一句话“一个星球,一次实验”,让人很触动。当我们身边的物种都消失后,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人类占有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资源,但我们给了其他物种多少空间?

  也许生命的奇迹不在于一个物种的繁荣,而是一群物种的兴盛。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5

  从孩时到长大后,没有改变的是,我一直很好奇世界的真实模样。时常想,宇宙到底有多大?我们是怎么来到世界的?对我们是整个世界的地球,在外星人眼里是什么样?

  小时的我以为选择理工科就能解开这些困扰我的问题,以为理工科就是研究什么粒子夸克时间机器。等上了大学才知道所学非我想要。但现在看来至少看科普书籍来更轻松些吧。

  万物简史——看名字就觉得够霸气,当初就是冲着这个名字和内心中对这个名字的憧憬买来拜读的。刚翻开书还没正式读时,心中更多的是怀着一股对科学的敬意和对自己义无反顾的狠劲,看着看着,欲罢不能,作者以狗仔的精神,把正经严肃的科学讲的津津有味,就像看八卦周刊的心情看科学家们怎样纠结又怎样为存于他们心中的某个信念费尽磨难,或多幸运或多倒霉或多耍心机的探索科学的真相。读前已经做了心理建设,有准备去读一本严肃的科学书,没想到作者给了我惊喜,除了有趣的讲述的方式,还有包罗万象的内容,作者没有辜负万物简史这个名字,从大的宇宙到小的原子,从遥远的过去到未知的未来更多的是,作者向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门,从这扇门中看世间万物,看我们自己......

  作者在描述生长在除了岩石、风雨和寒冷以外几乎什么也没有的北极荒原的地衣时是这么说的:“生命对于地衣来说是什么?它们的生存冲动、活着的欲望和我们一样强烈——有可能更加强烈。要是我们被告知,我不得不当几十年林中岩石上的地衣,我认为我会失去继续活下去的愿望。地衣不会。实际上像所有生物一样,它们蒙受苦难,承受侮辱,只是为了多活一会儿。总之,生命想要存在。”

  地衣尚如此,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却生活的漫不经心。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如此渺小,无数奇迹的累计成就生命,幸运如我们,无数次的被选择,无数次的几乎不可能的几率,我们死里逃生化险为夷,成就了今天的我们,纵使不可预知的灾难每时都在发生,但我们怎能辜负几乎无休止的天意眷顾。

  单凭好运远远不够。于是,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万物简史》读书笔记6

  距离上一次发读书笔记,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在这一个多星期内,我读完了两本书,一本漫画集,一本科普书,还有一本社会学类正在读。今天要说的是这本叫《万物简史》的科普,不过我的思维有点乱,没什么信心写好——这是大背景。

  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读得我非常兴奋,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这主要与我的个人兴趣有关,与书无关。

  提到《万物简史》,绝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到底是是个什么史?所谓的万物又包括了哪些方面,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本人类探究万物的科学史,你能想到的很多科学领域,诸如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都在这里有所涉及。究竟人类是如何从无知变成有知,如何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生物意义上的自我),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这本书会很荣幸地登上你的书单。

  作为一部科普类书籍,目前分为了给大神看的高难度版本和给小白看的通俗入门版,如果非要给这本书下个定义,它应该算作小白进阶版。所谓进阶不是因为它难懂,只是相对于浅显易懂的轻科普而言,这本书显得很有逻辑。谁都不知道作者脑子里装了多少知识,竟能将五花八门的科学史谈得如数家珍。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很典型的故事性科普,前后逻辑性很强,一旦书中出现了某个科学界人物,作者接下来一定会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的生*,顺便谈谈他的“黑”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话里总是携带着一丝幽默感,好像一个诙谐的老头——实际上作者今年已经66岁了——在给你讲述科学界野史。

  你能够读到一点《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意味(如果作者文笔再好一些,再会讲故事一些的话),也能够跟随作者的步伐开发一下脑洞,试着想象一下已经灭绝的古生物或者地球内部会是什么样的景象,总之,它可以成为你了解科学与了解世界的渠道,如果你不是个科学界大神的话。

  那么究竟所谓的“万物”包含了哪些方面?本书分为了六个部分,通过这本书,你能够读到:人们了解宇宙史的过程、了解地球年龄的过程、发现古生物化石的过程、地质学的发展过程、微观世界的认知过程、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等。

  作者提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与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甚至到死都没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世人接受的苦逼科学家,这些人物与人物构成了整个科学的发展史,也使这本书变得生动有趣。

  如果你能够有兴趣读下去,你会发现在作者的文字中,你的思绪会从缥缈的宇宙渐渐来到这个蓝色的星球,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一路看向文明的现代,你会发觉世界的伟大与自我的渺小,顺便补充一下在社会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理论知识——它可以成为你很好的睡前读物。

  那么话说回来,我在开篇说到后半部分读得我如坐针毡,主要原因是后半部分基本都在聊生命科学,地球上各个化石的发现过程以及DNA的发现史等,相比于前半部分的恢弘宇宙和量子力学,这几节由于本身知识储备不够,读起来有些疏离感。

  既然最后提到了生物史,悲天悯人的人类一定要感慨一下,我们杀了那么多物种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用作者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运气”。和很多科学史作者一样,比尔·布莱森也反对一种“智人至上”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是上帝委派来主宰世界的宠儿——的确啊,一个存活时间与漫长的地球史相比根本微不足道的生物,有什么资格说自己统治了这个星球呢——于是在漫长的科学史结束之后,他说道:

  “我们确实还处于起始阶段。当然,问题的关键是确保我们一路走好,并且永无尽头。而这一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仅仅有好运相伴是远远不够的。”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5)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

  这本书开场就给我一个震撼,那就是其实人类发展史上分别存在着:东非直立智人、欧洲尼安德特人,亚洲鲁道夫人、印尼索罗人这几大类人群(年代从220万到100万年前),其中从智力和体力最强大的是尼安德特人,但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直立智人用了十万年灭绝了其他几类人种,最终统治了全球,所以我们今天的人类主要是智人的后来(在DNA中以智人为主,杂交着少量其他人种)!那么为什么是智人获得最后胜利呢?因为智人提前完成了认知革命,迅速从一个普通物种完成了智慧物种的飞跃(人类发展至今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认知革命-10万年前开始、农业革命--1.2万年前开始、科学革命--520xx年前开始);那么什么是认知革命呢?认知革命就是把抽象概念变成可理解的内容,比如当一个智人捕猎者看到“河边有个狮子”他能把这个图面转为一种抽象概念去传递给其他族人,族人们能理解他想表述“河边有一个狮子”概念后一起与他合作捕猎,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其实认知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语言沟通;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其他生物成为地球统治者,原因就在于人类学会用语言沟通来完成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然后通过分工合作来赢得生存;最有趣的是,人类在完成语言沟通中使用最多是进行“八卦”,这种八卦能力传递了大量智人社会关系的信息,从而把个体的人凝聚成为一个团体(比如说同学会),而团体如果加上某种共同约束力就成为组织了(同学一起开公司,有了投资人和股东),那么这种共同约束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虚构故事”或者叫“集体想象”--这在现代企业组织里就叫做(品牌故事或者愿景规划);智人社会能进化到部落就是通过八卦,而部落进化到原始王国就是靠神话故事、英雄传记等“虚构故事”;让我惊奇的是,原来所有现代组织的构建基础就是靠沟通和把沟通升级而来,但在书中还带出一个所有组织的规模限制--150人,这不由得想到罗辑思维也讲到现代互联网公司最大规模不能超过150人,因为超过这个数字就代表靠人际关系的管理会僵化,人的主观能动性会被机械化的流程所约束;

  当人类完成认知革命后继续生活了*两百万年,但在1.2万年突然发生了全然改革,就是从采集和狩猎食物改成操纵动植物的生命--驯化,这就是农业革命中最显著的两大特征--种植(对植物),畜牧(对动物);但书中谈到最颠覆的观点就是,人类以为驯化动植物让自己获得稳定的食物,比如小麦、养羊等,但真实可能是处于演化弱势群体的小麦、羊反过来通过驯化了人类而获得生存并逐步灭绝其他物种;人类引以为豪的农业革命是一种进步,有可能是一个自然的陷阱,甚至是基因的一个阴谋;仔细思考一下,狩猎时代的人类更强壮、更敏捷、生存能力更强大、活动范围更广大,好像今天的猎豹;但农耕时代的人类更辛苦、更笨拙、生存能力脆弱、活动范围更狭小,好像今天的蚂蚁;因为人类被农作物、蓄养的动物束缚在某种状态中,某片区域中!在农耕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类的总量和寿命并不比狩猎社会的人数多,寿命长;也许,农业革命恰恰使人类弱化、退化(当然从生物学角度)!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书中解释到是建立有秩序的组织,最标志性成果就是--建立帝国;一个帝国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首先是需要强大的武力,那么对于人类而言,男人因为强壮的肌肉而获得武力优势,女人因为缺乏肌肉而处于弱势,由此带来了人类社会的主导权从女权至上(靠生育能力获得的优势)转为男权至上(靠武力获得优势),社会形态从母系社会转到父系社会!建立帝国的第二条件是需要流氓理论或者叫攻击理论,谁的攻击性越强谁就可能获得优势,而攻击性强恰恰是男性DNA里的基因,建立帝国需要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因此在需要攻击力强的基因要求之外还需要一种基因能力--合作精神,而男人比女人更善于合作;随着人类帝国的扩张,人类正进入一个叫“文化多元、文明单一”的时代,文化多元是从地缘角度来看,非洲文化、亚洲文化、欧洲文化、美洲文化、大洋洲文化下还有无数细分的文化;但从地球角度来看,整个人类只有一种文明--人类文明;因为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尤其是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之后,原来因为地理分割开的南美洲安第斯文明、非洲的廷克巴图文明、欧洲的丹吉尔文明、大洋洲岛屿文明全部为打破、侵略、融合了,从此全球进入天下一家的文明时代,如果再谈文明差异的话,只有地球文明和外星文明的差别;文化多元+文明单一最大的收益是让人类完成了时间和空间上融合统一,那么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人类融合呢?那就是三种全球秩序,第一种叫经济上的货币秩序,第二种是政治上的帝国秩序,第三种是心灵上的宗教秩序;其中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是最完整、最有效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钱的力量”!那为什么金钱拥有如此大的魔力呢?原因就在于“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金钱制度带来两大原则:1、万物皆可换--把土地转为他人对你的忠诚,把正义转为健康,把暴力转为知识;2、万众相信--有了金钱,可以使任意两个人合作各种计划;读到此时候,我联想起另一个观点就是“协助交换是人类大脑进化中最精彩的一次飞跃”,一个两岁的婴儿和同类的黑猩猩之间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交换获得收益,而黑猩猩永远只在索取,正因为人类大脑天然拥有了利益交换的意识,所以金钱这个工具在人类发展史被必然被演化出来了!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2

  以前阅读,有个*惯,一般是选择初版时间在10年、20年以上的经典书籍,很少阅读当代的作品!后来渐渐发觉,对于人文社科类的书籍,这个*惯尚可!但对于科技、经济及最新思想动态方面而言,就不适合了!在收听罗振宇节目的时候,多次听其推荐《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必然》之类的书籍,忍不住也想一睹为快,犹豫了好久,还是下单了!罗振宇推荐书目,现在都成了热门了,不过得承认,被推荐的书籍,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不过,这些书籍,动辄大几十块,几百块,还是有点小贵的!

  很多牛逼的书籍,都是中信出版集团最先出版的,碰到中信书籍,你就买了吧!不过价格贼贵,比如这本《人类简史》,全价68元,七折买的!转念一想:投资大脑才是最好的投资,况且出去喝酒打牌,浪费的钱,够买多少本好书了,不能让贫穷限制了自己前进的步伐!不过,没有购买这些书籍的小伙伴也不用担心,哥会陆续整理一些读后感,把书中的精华提炼,陆续发布,关注哥的公众号就够用了!

  告诉朋友们一个秘密,在汉口崇文路有家旧书店,所有旧书按斤称,真心便宜,不像其它旧书店,旧书卖的比新书还贵!喜欢阅读的朋友,购买时效性不强的书籍,可以考虑去那里淘宝,你会有惊喜发现!每天下午五点左右,会有新到的旧书,很多成色很新,抢到就是开心,哥在那里守候过很多次!!全副真心告诉你,绝对不是广告,哥只是觉得那家书店真心划算,是爱书人的一大福地!湾哥家没有大书房,买的旧书已经没有地方放了,计划把所购书籍阅读完之后,再去更新一批!

  说回《人类简史》,关于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自行百度!鉴于这部书脑洞开的太大,作者学识太过渊博,哥才疏学浅加上时间有限,估计要分四次才能把读书笔记发完,今天就先写个总览!后续文章会尽可能的按照原文整理,是小伙伴们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精华内容!

  作者把人类历史进程,以三大革命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使只知道这三点,足够出去吹牛逼了!:

  1、认知革命:语言出现,智人过着群游群居的采集生活,采采果子,捡捡坚果,撵撵小动物,幸福无比,无压力无烦恼,与其它动物并无不同;

  2、农业革命:驯服了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家禽家畜等,大规模种植养殖,谁驯服了谁?

  3、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使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智人摆脱了饥荒、疾病、瘟疫,但智人幸福吗?下一步的智人如何发展?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

  20xx年春节,我在回家的高铁上,开始阅读慕名许久的一本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书的推荐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赫拉利无疑是痛恨‘人类中心主义’的,在他看来,正是这种罪恶的人类中心主义,把具有神一般的能力、本来应该成为宇宙间‘正能量’的智人,变成了一种不负责任、贪得无厌又极具破坏力的怪兽,结果给地球生态带来了一场‘毁灭天地的人类洪水’。他对人类完全无视家禽家畜的感受,用种种变态的养殖方法获取美味的行为提出的几乎声泪俱下的控诉,显然不是故作矫情,而纯粹是出于一种大慈大悲。”彼时,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假如人类都能听从《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赫拉利的教诲,尊重自然,也许就不会发生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也许就能从根本上避免这场灾难。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具体是一本什么书呢?简介中讲到:这是一部从10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10万年前,我们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全书的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认知革命使得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科技革命最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讲故事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协作,国家、宗教、企业是虚构的现实。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发展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我们是如何由原始时代的智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原来的混沌到如今的智慧,内因的推动可能是一种非自然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些虚幻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以及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作者在他一步一步的推论中,向我们阐释他的理解。

  智人创造概念,走到食物链顶端

  人类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是能够创造并传递一些不存在事物的信息。人类能讲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事物,并且讲得栩栩如真。创造概念,传播想象,共同相信,让智人可以集结群体,灵活合作。对比来看,动物只能传达简单的信息,因此合作仅限于特定的群体关系中。语言和创造出来的概念,比如民族、国家、宗教、信仰、金钱等,使得人类能够大规模的合作,铲除危害人类的物种,从而走到了食物链顶端。复杂语言、八卦能力、虚构故事,这三个互补的理论是认知革命的三个维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对智人征服世界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动物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一条分界线,将生物学与历史划分了开来。认知革命之前,智人其实只是一种普通动物,所有发生在智人身上的事都可以很好地用生物模型和理论来解释。然而从认知革命开始,生物学的模型和解释不再充分,我们还要开始考虑各种故事,建构历史的叙述,才能为智人做过并依旧在做的事作出解释。

  历史在不可逆转中偶然前行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使人类能收获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而这也导致更多的人都固定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劳作。虽然更多的食物可以养育更多的人,但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因此就需要更加艰辛的劳动。作者赫拉利认为农业革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未必是一种进步,虽然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能生活得更好。随着人口大量增长,产生了一群“地主”,受地主的压迫,农民的工作比之前时代的采集者更为辛苦,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更少。因此农业革命对于当时绝大部分人来说,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按照作者的假设,农业革命并不意味着幸福。那么,人类还能回到采集狩猎时代吗?历史既然选择了某一个方向,这一选择很难说是偶然还是必然,但终究是回不去了。作者举了一个现在生活的例子:一个大学毕业生发誓努力工作,争取在35岁的时候就退休。可是,当他真到了35岁,他能放下背负的房贷、车贷,放弃现在的一切,靠到野外采果子挖树根为生吗?显然不能,只能继续努力,辛苦工作。这是因为人类关于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意义的概念都在变化,原来以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变成了现在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类很难彻底回归过去。

  金钱、帝国和宗教是改变人类社会的三大重要因素

  金钱,人类社会物质增长上重要的虚拟概念。刚开始的人类是以物换物,后来随着群体的扩大,贝壳等作为货币开始流行起来,这就是最初钱的概念。但是贝壳等在不同的区域交换依然很不方便,随着世界贸易的扩大,纸币就顺理成章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一张本来没有价值的纸币,怎么才能让群众信任它?在稳定发展的时代,大家都相信它是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社会混乱经济低迷的时候,纸币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因为此时的人们失去了对它使用的信心。

  帝国,人类组织架构和管理上的虚拟概念。帝国统一世界,其原来的宗旨是统治全人类,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而事实上,古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其最初形成的原因可能基本都是因为抢占自然资源而开始的战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众多人类丧命,不少文化消失。

  宗教,人类精神和信仰上的虚拟概念。无论是泛神教、多神论、一神论,相信的都是神灵或者超自然的对象。各种宗教,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是对于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在精神世界的各种困惑,都可以寄托在宗教中,得到暂时的指引和解脱。

  这三个概念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是一种虚幻的、本身不存在的概念。但是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依然存在着。

  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快乐吗

  今天,人类所享有的物质生活,在过去可能只存在童话里。但是,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快乐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快乐是物质还是感觉?快乐又该如何计算?降低自己的期望,就能更快乐吗?如果经济增长和自立自强并不会让人快乐,又何必将资本主义奉如圭臬?最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本书,作者看待人类的政治、历史等的辩证思维,启发了我们去思考人类的本质。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4

  本书由以色列青年怪才尤瓦尔赫拉利所写。开篇先介绍人类与其他动物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并在其中穿**科属种,人种类别等常识的简要讲解。(界>门>纲>目>科>属>种)在作者的叙述中,人并非像现在大家所以为的那样独一无二,是生物界的主宰。相反,由于人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维持大脑的营养供给导致史前人类不仅肌肉退化而且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觅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约200万年)史前人类只能处于食物链中间的尴尬位置。好在用肌肉萎缩换来的大脑也不是那么没用,比如史前人会利用工具将狮子、鬣狗啃食之后留下来的骨架捡起来,用石头砸碎,吸食里面的骨髓。当然仅仅凭这点小聪明是无法与大型食肉动物抗衡的,人类进化选择下来的大脑看上去并没有为其带来多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人的社交性和可塑造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使大脑发挥了其显著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史前人类包括智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多个人种,只有智人作为唯一人种幸存下来。智人在约10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在约7万年前开始迁移至世界各地。关于智人吃鸡的原因其中有两种理论主张,一是“混种繁衍理论”,即杂交水稻,二是,替代理论,即胜者为王。第二种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也符合政治界需要,即使有部分研究表明部分地区的人的DNA里某一非智人史前人基因较多,也无法替前一理论做出充分证明。

  在这一设想下,智人一定有什么过人的本领才会使得他们能够笑到最后。首先要说的是语言,不同于动物单纯发出信息提示的语言,人类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其灵活性、详述性,其社交八卦作用,以及其虚构事物的作用。灵活性、详述性,是说在描述事物时,人不仅能把事物主体告知对方,还能顺带描述一下那里风景如何,几头老虎,我们要怎样骗开那些笨老虎等等。社交八卦作用,在于拉*彼此间的距离,大家一起吐槽过对面山头的丑原始丫头,我们就是塑料姐妹花了,大家也会离她远一些,离你*一些。其中最最重要的,也是我觉得前两章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当属语言的虚构事物作用。虚构事物不单单是谎言,更为重要的是彼此都相信的谎言。放在现在来看,所有的*,公司,道德,法律,等一切没有自然实体又能将大家汇聚制约起来的事物,都是人们编织的“谎言”。史前人类固然没有我们这般聪明,但是编故事的虚构能力,使得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信仰,而这也促使了智人的认知革命。

  下面来详细说一下这种虚构能力,这种虚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事实真相撒谎,虚构者本人也对自己的虚构坚信不疑。这种虚构往往会汇聚起来更多的人,增加团队凝聚力,比如信仰共同神明的两方,当有外来人侵略同样信仰的人时,另一方往往会为了这种虚构的信仰而去战斗。这种虚构也推动了贸易,同样信仰的人往往会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对方才会放心与你做买卖,一来二往也促进了知识交流,加快了行为的创新。在今天,人们为了虚构出来的“国家”概念会不惜生命捍卫自己的家园,可见这种虚构在当时的强大合作力。正是这一特性,使智人团体面对比自己强壮的尼安德特人团体有更强的战斗力,正是这一特性,使历史开始从生物学中脱离出来,人类开始成为“一种特别的动物”。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5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两部重磅作品。问世以来不仅在学术圈反响强烈,更引起大众广泛兴趣,比尔盖茨、Facebook扎尔伯格,还有我们北大怀有鸿鹄之志的林校长都推荐此书。作者1976年生于以色列,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

  下面是我在听这两本书的时候在一个读书群里的一些支零破碎的分享,或许可以引起你阅读的兴趣。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编年史,甚至很少有关于历史事件本身详尽的描述。作者在融汇了人类历史、科学、文明认知的基础上,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归纳、总结、思考,试图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推演人类文明发展的明天。

  在思考方式上,我觉得该书更接*哲学,特别是《未来简史》。以史为鉴,在历史的尘埃中探索、归纳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这些说到底是对人自身和周围世界,以及他们相互作用间的思考,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哲学上的问题被科学解开,未来的“哲学”想必会是今日哲学、科学、甚至宗教的融合。在我看来,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反应了现代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性的思考以及推演,其思考的本质更像哲学家,总结历史仅是手段。

  在两部书中,作者反复论证一个贯穿始终的观点:信仰(并非单指宗教信仰,而是对一切人类凭意识创造出来的概念的信任和服从,比如金钱、国家、公司、宗教、主义等等)让人类可以大规模合作,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并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进化进程。说白了就是精神的力量无比强大,人类其实是一直在别人和自己的忽悠中前行。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书中让我们了解到现代人的祖先智人如何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进行种族清洗,成为唯一存活下来的一支。与此相比,在伊甸园里偷吃个苹果那根本就不算个事儿。如果人类有原罪,这才是原罪!书中还有个有趣的说法:爱说闲话(gossip) 让智人更聪明,从而灭了其他人类。

  在后农耕时代,人类对记账的要求催生了文字及数字符号的发明,而在计算机时代0、1两个数字又构成了所有数字信息的基础。*数字实际是印度人最初发明,然后由*人传到欧洲的。但书中说小麦驯化了人类那段就很扯了,好像小麦有意识似的。

  货币、帝国、宗教对人类融合的影响及塑造是非常有趣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宗教部分,更激起人对一些相关话题的浓厚兴趣,比如像基督教这样在早期可以说是充满暴力的一神教,最终为什么会完胜相对宽容的多神教,是历史的机缘巧合还是必然,甚至是切合了一些人性中更深层的东西。

  个人觉得这类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它引发人的思考,其知识性的叙述甚至结论性的成果都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在书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思考的诚意,觉得他是在认真思考那些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和现象,并不是以偏概全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

  听到*代部分,越来越有趣了。科学和帝国相互助力,终于使西方文明今天能够主导世界,资本对战争及世界格局影响,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对人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真是有了更深一点的理解。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6

  其实这本书一点都不枯燥晦涩,跟着作者一起沿着人类发展的轨迹思考背后的动因,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特别喜欢书的后半部,书中很多讨论都不局限于历史的范畴,比如关于幸福和人生意义的讨论,以及一些大胆的预想:在科学的助力下人类可能最终脱离生物进化的轨迹,走入灭亡或者永恒。听完之后突然觉得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使命,会不会就是造出能最终能够替代自己的机器?随着科学裂变式的发展,人类可能最终解开生命和思维(灵魂)的秘密,那时候宗教和哲学是不是就都失去里存在的意义和基础?是一本让人读完开始思考的好书。

  开始听《未来简史》,那只从树上下来的猴子,先是进化成了人,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步摆脱了饥饿、瘟疫、战争的威胁,开始探索长生不老的奥秘,妄想成神啦。

  第二章更多是探讨人与自然,特别是人和动物的关系。这一章不像是在谈论未来,更多的是回顾农耕时代,人类在封神路上是怎样一步步把自己当作了众生的神。

  后续几章对宗教做了更多的反思。联想作者来自以色列,也许对宗教的反思才是作者在这本书得真正想表达的吧。其中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Religion is a deal while spirituality is a journey. (宗教是一宗交易,灵性时一段历程。)它好像突然让我读懂了《少年派传奇漂流》里PEI对不同宗教的尝试探索过程的叙述,那其实就是描写一段spiritual journey,精神的历程。

  《未来简史》这本书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在阐述一个新的观点之前,总是会对相关的背景知识做足够的介绍,让读者可以把握脉络。

  特别喜欢作者对人本主义的阐释。作者把宗教的最终归宿交给了科学,把人类的发展归纳味数据处理能力的发展,并预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物/互联网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宰(或者说上帝)。这样的预言,以及作者对意识、灵魂的阐述注定是充满争议的。

  这是两本本让人读完开始思考的好书。阅读收获不仅在于获得了多少知识,更在于跟着作者做了多少思考。

  Religion is a deal while spirituality is a journey. 阅读这两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 spiritual journey.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6)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

  花了几个月,断断续续读完了《人类简史》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很多想法相当独特,特别是结合了很多生态环境历史,更具有顺服力。把人类历史说成是“从动物到上帝”,理念构思得巧妙,证据也令人信服。

  相比而言,*历史学者科学素养略差,懂生态环境史的人又不太精通社会政治人文历史,短期内估计还没人写的出这么精彩的历史书籍。本书的缺憾就是*或亚洲史料极少,故事都是以西方为主,太不把其他地方的人当人看了,算是本书的'不足之处吧。

  说来奇怪。初高中阶段,我非常不喜欢历史,不知为何大学之后却有点入迷了。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特别是好史值得细细品味。正如作者所言,历史并非用来预测未来,但历史可以扩大我们视野,让我们知道人类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本书还真令人茅塞顿开,不愧为一本牛书。过几年后,我必定还要再读一遍。

  最后,读完《人类简史》不得不说,虽然有不少人是蠢货,人类也犯错,但人类真是太牛了。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2

  本书由以色列青年怪才尤瓦尔赫拉利所写。开篇先介绍人类与其他动物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并在其中穿**科属种,人种类别等常识的简要讲解。(界>门>纲>目>科>属>种)在作者的叙述中,人并非像现在大家所以为的那样独一无二,是生物界的主宰。相反,由于人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维持大脑的营养供给导致史前人类不仅肌肉退化而且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觅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约200万年)史前人类只能处于食物链中间的尴尬位置。好在用肌肉萎缩换来的大脑也不是那么没用,比如史前人会利用工具将狮子、鬣狗啃食之后留下来的骨架捡起来,用石头砸碎,吸食里面的骨髓。当然仅仅凭这点小聪明是无法与大型食肉动物抗衡的,人类进化选择下来的大脑看上去并没有为其带来多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人的社交性和可塑造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使大脑发挥了其显著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史前人类包括智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多个人种,只有智人作为唯一人种幸存下来。智人在约10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在约7万年前开始迁移至世界各地。关于智人吃鸡的原因其中有两种理论主张,一是“混种繁衍理论”,即杂交水稻,二是,替代理论,即胜者为王。第二种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也符合政治界需要,即使有部分研究表明部分地区的.人的DNA里某一非智人史前人基因较多,也无法替前一理论做出充分证明。

  在这一设想下,智人一定有什么过人的本领才会使得他们能够笑到最后。首先要说的是语言,不同于动物单纯发出信息提示的语言,人类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其灵活性、详述性,其社交八卦作用,以及其虚构事物的作用。灵活性、详述性,是说在描述事物时,人不仅能把事物主体告知对方,还能顺带描述一下那里风景如何,几头老虎,我们要怎样骗开那些笨老虎等等。社交八卦作用,在于拉*彼此间的距离,大家一起吐槽过对面山头的丑原始丫头,我们就是塑料姐妹花了,大家也会离她远一些,离你*一些。其中最最重要的,也是我觉得前两章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当属语言的虚构事物作用。虚构事物不单单是谎言,更为重要的是彼此都相信的谎言。放在现在来看,所有的*,公司,道德,法律,等一切没有自然实体又能将大家汇聚制约起来的事物,都是人们编织的“谎言”。史前人类固然没有我们这般聪明,但是编故事的虚构能力,使得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信仰,而这也促使了智人的认知革命。

  下面来详细说一下这种虚构能力,这种虚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事实真相撒谎,虚构者本人也对自己的虚构坚信不疑。这种虚构往往会汇聚起来更多的人,增加团队凝聚力,比如信仰共同神明的两方,当有外来人侵略同样信仰的人时,另一方往往会为了这种虚构的信仰而去战斗。这种虚构也推动了贸易,同样信仰的人往往会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对方才会放心与你做买卖,一来二往也促进了知识交流,加快了行为的创新。在今天,人们为了虚构出来的“国家”概念会不惜生命捍卫自己的家园,可见这种虚构在当时的强大合作力。正是这一特性,使智人团体面对比自己强壮的尼安德特人团体有更强的战斗力,正是这一特性,使历史开始从生物学中脱离出来,人类开始成为“一种特别的动物”。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

  本书由以色列青年怪才尤瓦尔赫拉利所写。开篇先介绍人类与其他动物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并在其中穿**科属种,人种类别等常识的简要讲解。(界>门>纲>目>科>属>种)在作者的叙述中,人并非像现在大家所以为的那样独一无二,是生物界的主宰。相反,由于人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维持大脑的营养供给导致史前人类不仅肌肉退化而且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觅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约200万年)史前人类只能处于食物链中间的尴尬位置。好在用肌肉萎缩换来的大脑也不是那么没用,比如史前人会利用工具将狮子、鬣狗啃食之后留下来的骨架捡起来,用石头砸碎,吸食里面的骨髓。当然仅仅凭这点小聪明是无法与大型食肉动物抗衡的,人类进化选择下来的大脑看上去并没有为其带来多大的好处。但是由于人的社交性和可塑造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使大脑发挥了其显著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史前人类包括智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多个人种,只有智人作为唯一人种幸存下来。智人在约10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在约7万年前开始迁移至世界各地。关于智人吃鸡的原因其中有两种理论主张,一是“混种繁衍理论”,即杂交水稻,二是,替代理论,即胜者为王。第二种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也符合政治界需要,即使有部分研究表明部分地区的人的DNA里某一非智人史前人基因较多,也无法替前一理论做出充分证明。

  在这一设想下,智人一定有什么过人的本领才会使得他们能够笑到最后。首先要说的是语言,不同于动物单纯发出信息提示的语言,人类语言的独特性在于其灵活性、详述性,其社交八卦作用,以及其虚构事物的作用。灵活性、详述性,是说在描述事物时,人不仅能把事物主体告知对方,还能顺带描述一下那里风景如何,几头老虎,我们要怎样骗开那些笨老虎等等。社交八卦作用,在于拉*彼此间的距离,大家一起吐槽过对面山头的丑原始丫头,我们就是塑料姐妹花了,大家也会离她远一些,离你*一些。其中最最重要的,也是我觉得前两章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当属语言的虚构事物作用。虚构事物不单单是谎言,更为重要的是彼此都相信的谎言。放在现在来看,所有的*,公司,道德,法律,等一切没有自然实体又能将大家汇聚制约起来的事物,都是人们编织的“谎言”。史前人类固然没有我们这般聪明,但是编故事的虚构能力,使得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信仰,而这也促使了智人的认知革命。

  下面来详细说一下这种虚构能力,这种虚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事实真相撒谎,虚构者本人也对自己的虚构坚信不疑。这种虚构往往会汇聚起来更多的人,增加团队凝聚力,比如信仰共同神明的两方,当有外来人侵略同样信仰的人时,另一方往往会为了这种虚构的信仰而去战斗。这种虚构也推动了贸易,同样信仰的人往往会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对方才会放心与你做买卖,一来二往也促进了知识交流,加快了行为的创新。在今天,人们为了虚构出来的“国家”概念会不惜生命捍卫自己的家园,可见这种虚构在当时的强大合作力。正是这一特性,使智人团体面对比自己强壮的尼安德特人团体有更强的战斗力,正是这一特性,使历史开始从生物学中脱离出来,人类开始成为“一种特别的动物”。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4

  1、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儿

  很显然,这是一部哲学书。只不过它囊括的不仅仅是“历史哲学”,而是包含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彻悟。*38万字的体量看似挺唬人,不过套用下熊逸老师的语调,姑且侃一句,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儿——在海量的知识中,全书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智人“从动物到上帝”这个发展进程的原因、方向以及有待解决的终极难题。

  (1)在万千物种中,为何是智人脱颖而出:“想象”这种独一无二的能力为动力源。

  (2)几万年的发展进程中,智人的进化方向是什么:“**生产力”为总方向,导出了3次关键革命。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3)未解决的终极难题:智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2、人类的语言最独特之处

  “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是能够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正是基于这个独特的功能,人类依靠“集体想象的虚构事物”为纽带,形成大规模的合作,而且这个规模没有上限。

  3、“**生产力”为总方向

  (1)认知革命

  依靠“想象”这种独特的能力,人类能将完全陌生的人联合在一起展开协作,这初步打开了“**生产力”的大门。

  不过,更关键的还不在于此,而在于“正由于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的故事作为基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

  (2)农业革命

  植物驯化了智人。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由“想象”虚构的神灵、国家、法律......人类在几万年的历程中逐渐从部落发展到社群、到国家。

  (3)人类的融合统一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宗教”使得人类跨越社群、跨越国界,进一步地融合统一。

  (4)科学革命

  人类发展到农业革命的末期,生产力水*受限,绝大部分人认为人类今后的日子最多不过维持现状,甚至会变得更糟。人类就这样在这种困境里困了几千年,读书笔记.结果就是经济冻结、无力成长。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一直要到现代,基于对未来的信任,我们才发展出一套新的系统,才终于有办法跳出这个困境。在这项新系统中,人类发展出“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目前还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货品。

  然而,全球能源和原料这个蛋糕是否有限?这再一次限制了人类的发展。

  改变所讲的故事,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但是,又一次,靠着“想象”的力量,人类发明了“进步”这个概念。【所谓的“进步”,是在承认我们的无知之后,认为只要投资进行研究,一切就能变得更好。】在过去的500年间,这种关于进步的概念,说服了全球的人民,将越来越多的信任交付给未来。

  4、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

  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5

  首先这是一本能引人思考的好书。

  读这本书,最好有一些历史和宗教的背景知识,读起来会有更多共鸣。从我的角度,作者讲了这么几件事,第一,智人并没有比其他人种或者动物高贵或者特殊,我们只是遵循进化规律产生的产物,第二,我们社会进化过程中所笃信的上帝,君权神授,马克思主义或者经济学原理,都是人类自身想象出来的产物,它们都有适应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稳定的一面,同时作者告诉我们,并非只有它们不可,如果我是一个中世纪的人,信仰上帝还是信儒家,只取决于我出生在哪里,第三,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消耗过多资源的同时,会造成边际效应,市场经济的痛点在于它的短视,无法对长期市场所发生的事情做合理预测,尤其是当大众掌握投票权的时候,这导致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第四,对于人类的未来,基因改造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对改造人已经在*诞生,这种改造能否让人类生物到达一种新的进化速度,能否适应更严酷的环境,我们拭目以待。

  对我的启发:对于社会上已经形成的风气和*惯,想一想它的来源,它是不是还适应当前社会,下一个生产关系模式又会诞生在什么国家,是什么样的模式,以什么事情为契机?从这本书发散出去,有很多有趣的事可以做,有趣的题目可以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