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6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3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4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5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教师、学生、教材、课堂教学程式化,而代之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推行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新课程理念,更“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力求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更多的强调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和特异性,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持续性发展。这与“生本教育”不谋而合。

  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要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要“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学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学*天性的方法与途径,引领学生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尽情开发开放而富有求知天性,通过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分工与合作完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让课堂真正成为“木欣欣以向荣”的欢乐舞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6

  从教*二十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 ,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

  一、 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 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 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然而对于生本教育,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惑:衡量是否生本课堂难道就是老师参与的少而学生参与的多吗?生本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是比较难的,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断定是不是生本课堂呢?这些问题也许是我需要再通过不断地学*解决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阅读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1)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3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 —— 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4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5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一时难以述说。觉得对教育教学上师生位置的迷惘。我不禁问自己:何谓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吗?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孩子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孩子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孩子进行打磨。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学生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学生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学生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学生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

  学生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学生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也者,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学生自主学*的一种学*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

  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有这样一段语言写到很好,就以他为结束语吧: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2)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 (菁华6篇)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1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

  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过程中。”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2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xxx》。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教师,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3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等的学*机会。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应该是朋友关系,否则,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4

  参加工作很多年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常态也许只是把手边的工作由陌生变得熟悉。当讲解课文不再成为我们的负担,我们在怎样更深入、更艺术地解读文本上花费精力。毋庸置疑,繁杂琐碎的.现实正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支离,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也许这种苦涩而甜蜜的咀嚼过程能够让我们收获幸福感觉。当自我的一腔心血在课堂之上成为我们挥洒才智的真情演练,之前的所有煎熬也许都已经云淡风轻。很多时候,我们在这种简单然而十分充实的轮回中度过白天和夜晚,看身前身后的繁华渐渐地迷蒙双眼却依然痴心不变。

  作为教师,我们很自然地把自我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时代阔步前进,教师依然清贫。可是,无论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还是白发皤然的老同志,他们都能够坚守自我的工作职责,把自我心中所有想尽一切办法传输给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我们有快慰的时候,可是我们也有心痛的时候。虽说是太阳下头最光辉的职业,可是这种光芒究竟吸引了多少人参与其中?书中自有千钟粟换来的也可是是我们*凡的生活。学生听其道之后不再亲其师,我们成了被多次遗忘的群体。日出而作、日落未息的生活状态怎样才能够带给我们富足的精神与宁静的心态?

  所以,如果静下心来聆听自我,其实在匆忙的身影背后有很多问题压迫心头。王金战教师创造了很多教育神话,他能够把倒数第一名的学生送进北大、清华,着实令人惊叹。可是,不能忘了他是在北京。也许这位学生本来就是一位英才,地利人和,那就无所谓“造就”了。我想王金战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使真正的金子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不至于被埋没。这本书并非教大家怎样把石头变成金子,而在于告诉大家怎样把玉石雕琢成晶莹的美玉。阅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不应当抱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因为我们的很多问题他并没有给予回答。掩卷沉思,我们却能够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在课堂之上,我们会看到睡觉的、眼神空洞的、无心学*的等个别状态不佳的学生。有时,我们会这样想:他不想学*就算了,毕竟学*是他的事。事后想想,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的,也是武断的。学生的学*是他自我的,也是属于教师的。王教师现身说法,高中时,化学教师一个小小举动就激发了他无限的学*热情,竟然能够把地窖当作学*的天堂。而他自我也能够用动情的话语让学生感到不学*就是一种折磨。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无论在课堂内外,我们都不应当吝啬自我爱的语言,应当让语言成为激荡学生心胸的滚滚浪涛,洗涤学生心中偶尔泛起的沉渣碎片,在双向的、真诚的交流中构建教与学的和谐。这样,教师和学生是*视的,也是单纯的,这种相互交流的状态维系着一种*衡而又稳固的温情。教学,不应当只是说出知识和见解,更应当是让学生理解和理解你的知识和见解,从而自主学*,随着时日增长才智。

  仅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可能。看到学生满头的乌发和葱茏的青春,我们感受到他们每一刻都在成长。看到他们无邪的笑和纯情的哭,我们想起自我的以往年少。当他们举起的零食因为你的发现而慌乱地掉落,他们一脸善意地提醒你偶尔的失误,他们因为成绩的低迷向你寻求帮忙,还有,他们从来微笑地向你问好,他们送上温馨的祝福卡片,他们从来以无敌的青春守候在你的身边,每一个教师都该爱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宽容。王金战教师在和一个纪律较差的学生谈话的时候这样说:“研究到你的特殊情景,我允许你每周违反两次纪律。”理解万岁,仅有真正深入了学生的内心并理解他们,我们也会得到理解,得到来自学生的爱。

  教师在学校日落的每一个黄昏思考,也在城市日出的每一个早晨赶路。我们居住在这个繁华的城市,让早读的朗朗书声把耳朵叫醒,让夜晚的通明灯火把生命照亮。我们要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要为他们走向成功铺设路途,所以,很多时候教师的心是很累的。教师每一天都处于一种学*的状态,奔波待命的状态,是什么让他们无怨无悔地坚守,我想应当是一颗火热的良心以及对这片净土难以割舍的爱。王金战教师说:“世间万物,宁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在这片不大然而美丽的学校内,我们读书、写作,传道授业,涵养精神。在这样的坚守中,我们送走每一个日出月落,我们竭尽所能地送走一届届学生,然后看身边的学校安静继而喧腾,飞扬在我们身边的永远是生命中最完美的青春诗篇。

  所以,王金战教师供给给我们的并非能够直接拿来为我所用的范本,说老实话,我们很多教师的做法并不比他逊色多少。其实,从中领悟一种教育的理念和精神也许比单纯的吹捧更重要。基于此,教师的五个关键词我理解为:爱、理解、宽容、坚守、崇高。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5

  古人云,“开卷有益”。经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勇于自省,善于自省,既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补救途径。尤其,读一本好书,能够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能够使我们不断总结自我以及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提议》一书,获益匪浅。

  书*谈了69条提议,涉及到教师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如:认识自我、人生境界、教师的魅力、做一个有品味的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发现自我的潜能、个性教师的魅力之源、欢乐、健康、做自我的心理医生、把小事做好、明锐的观察力、毅力、读书要学会品书、精神饱满地投入每一天等。读此书,就好像有一个个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为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又好像有一个个和蔼可亲而又博学多闻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忙,让我充满信心……

  书的封面上就有这样一段话:教师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钱?是名利?是学生好的成绩?还是家长的尊敬、社会的推崇……其实、教师最需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欢乐,这种欢乐会净化你的心境,使你越来越感受到活的价值、有意义、越来越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如“教师,认识你自我”,初看这个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时工作、生活中我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同样是教师,为什么我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学生如此差劲难以**?为什么学生成绩老是提不上来?为什么自我不被赏识、重用……究其根源,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自我。教师仅有看清了自我、认识了自我,才能了解自我的性格优势与不足,准确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确认识职业价值,热爱自我的职业,才能扬长避短、构成自我独特的自信心。教师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我的认识,使自我变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师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自我。

  教师需要有活力。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我心中有阳光。”要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作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自我要有活力。

  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用心、细心。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教师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教师需要用其敏锐的观察力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牵着学生的手,用心去呵护去支撑;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到相互走进内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生机勃勃,其乐融融,让自我成为真正的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教师。

  此刻的学生都很有个性。教师一般都是喜欢比较听话的,进取要求上进,对教师和同学也比较尊重的孩子,不太喜欢个别的将自我表现的与众不一样、总是显得自我那么桀骜不驯的孩子。可是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师生之间“水火不容”,学生上课没有兴趣,上课捣乱,教师费尽心思,疲于应付……所以,教师需要学会宽容与欣赏。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恰当控制和调适自我的情绪。

  每一个人都期望得到掌声,得到表扬。如果人的情绪浮动时,总是要发泄的,有的会发展为破坏性行为。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危险期的中学生,由于此时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动,容易走极端,爱“逆流而上”,有的甚至与教师与家庭不可调和,再加上学生学业水*参差不齐,学*的进取性、自觉性有的又很差。当教师应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教师应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必须要冷静。如果教师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欣赏是一种进取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善于发现和摒弃嫉妒、悲观厌世等不良心里的基础之上的优秀品质。只要我们学会了欣赏,就学会了尊重。让教师多用赞美之声,克服逼迫之声,放下我们的架子,少一些居高临下。

  教师需要会思考,会反思。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那么,我们又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历史----每个人已走过的生命历程呢?学会反思和忘记,也许是对教师个人教学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师要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我原先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让教师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汲取营养,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与成熟,经过自我的思维和方法完成别人看来是艰巨或困难的事情。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6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主体的学*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期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经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明白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明白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研究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忙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比较不一样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一样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本事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3)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 (菁华5篇)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1

  在茫茫的大海中,人类未解开的谜数不胜数。在人类认识的海洋生物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浩瀚的大海之中,但这也意味着它们离死亡接*一步。

  《走向海洋》这本书,让我记忆犹新的就属第五章:保护家园。

  本来奇妙美丽的大海在人类的自私·污染下已满是“伤痕”。生活在家中的许多生物们也跟随着死神去了另一个时空,还有的也是奄奄一息。凶手是谁?看过这本书的同志可能会说是化工废水。错!凶手是我们人类,那些化工废水都是我们人类制造出来的。我常常会想:要是我们没有那种自私的心态,或许,那些生物们也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而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

  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呢《快乐大本营》曾播出过一则短片:“人类捕捉到了一条非常稀有,一般地方是看不到的鲨鱼。它们把鲨鱼的鱼翅活生生的给切了,接着,管它死活,直接一扔,扔向了海洋。顿时,鲜红的血立即染红了蓝幽幽的大海。慢慢的,鲨鱼沉到了海底的一块石头上,它挣扎着·跳动着,慢慢的,悄然离去。”我哭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残忍,这么自私?我知道,鲨鱼的翅可以赚大钱,但不至于为了钱而去伤害了一条稀有的鲨鱼吧!不要等到世界最后一只动物变**类的眼泪时才后悔,这正如俗话说的:“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印度教手稿中说的好:“何谓有道德的行为,就是绝不残害生命,因为杀生是所有罪恶的根源。”残害动物的人算是有道德的吗?不,那是一种罪恶。是给我们人类脸上抹黑……有位*先知说:不要是你的胃成为动物的坟场。什么意思?你果你有一颗爱动物的心,你就应该明白的。

  地球只有一个,同样,海洋也只有一个。保护海洋就是等于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全世界的人一起保护海洋生物与陆地动物,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地球!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2

  蔚蓝的海里有两只海豚在互相嬉戏追逐着,溅起洁白的浪花,一艘艘帆船带着家人的思念迎风起航,海鸥在海面上翻飞盘旋……海洋,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蓝蓝的,望不到边际,那里是从小一直羡慕的地方

  所以当我看到《走向海洋》这本书的时,它的封面深深的吸引了我,那不就是我一直向往的画面

  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里面的内容页面同样吸引人,虽然我的家乡就在海边,亲眼见过大海,感受过它澎湃的生机和它的波涛汹涌,但在读书之前对于大海的认识我还是非常的肤浅,对用来形容它的词可能也就是无边无际吧,可是看了以后我才知道水是人类进化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是我们的第二个母亲。人们还能利用开发海洋开发许多资源,海洋是我们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我们不可分开。因为我的家乡靠*大海,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有许多地方可以接触到海。海洋它还是一个大药库,沙丁鱼含有鱼油,鱼油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结,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降低血液黏度,防止动脉硬化和心肌梗死等生理作用。海蜇的刺有一种毒素,可以提炼出物质肽。海葵的触手也有一种毒素,可以提取抗血凝剂……总之,海洋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灵丹妙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它不会因个人或国家而相互争斗,不会因为谁拥有了整个海洋的海权,就是拥有了海洋中所有的资源与财富,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大,导致了海洋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现在海洋污染及其严重,海洋垃圾堆积成山,据悉,太*洋内的海洋垃圾已经达到了两个大岛的面积那么大。过度的开发,使海洋来不及再生。因此,我们在开发能源的同时,要注重环境和资源的正常开发。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摇篮,是蓝色的珍贵仓库,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我们应该在发展财富的同时更有效的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心中的那份宁静。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3

  *国土面积是多少万*方千米?如果我突然问你这个问题,那你会怎样面对我的回答?960万*方千米?呵呵,不仅是你,还包括我、*100%的中小学生,*98%的大学生会这样回答。但是我告诉你,这样的答案是错误的。我也是看了崔京生写的《走向海洋》一书才知道,我们*还有300万*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如果一个海军军官知道了,一定会非常生气地说:“我们洒血拼命好不容易才拼出来的300万*方千米海域,难道是说没有就没有的吗?”

  《走向海洋》一书分三章来叙说。作者崔京生首先详细地叙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然后他讲述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关系,讲述了*悠远的海洋历史;最后,他展望未来,呼吁全世界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走向深蓝,再创历史的辉煌。

  *心而论,我们生活的地方其实不能算作“地球”,因为人们目光太短浅了,我们生活的地方有70.8%的面积都是海洋,简直就是一个大“水球”,怎么能说是地球呢?

  从古至今,我们人类就和海洋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渔民们世世代代以大海为生,捕鱼,养殖海洋动植物,享用大海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海鲜产品。我们食用盐也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如果大陆上的资54作文网源被开采光了,就可以到“蓝色聚宝盆”——海洋中去开采资源。现在很多沿海的国家都已经将一些油气田的钻探井架矗立在大海之上,向大海要能源。尽管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海浪发电站目前还都在研究开发之中,但不远的将来,相信这都将会为我们人类提供丰富的电力资源。

  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我们也一定要保护海洋。我们不掩随手扔垃圾在海洋中,这样会污染环境,工厂中不要把污水废渣排放到大海中,不要进行白色污染、电池污染、核污染等,因为只有保护海洋,海洋中的生物才能免遭侵害,才能旺盛生长,海洋才会乐意为我们做出无私的奉献。

  我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上看到过一个记者专访,说的是现在人们已经在浅海的海面上安了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当然是以水产养殖为生的。这个小镇有机关、医院、学校、银行、超市、网吧、电影院等等,勤劳的人们生活在这里,尽情地呼吸着海洋的气息,从不为生活所烦恼。不过,在这个小镇上旅行只能靠自行车或者小船哦,目前还没有汽车。尽管如此,我也能想象,这样的生存环境一定也是很美的吧,我觉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啊。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海洋不仅给了我们无尽的财富,给了我们交通运输的便利,但有时还会无情的掀翻船只。*年来,东南亚海啸,日本地震海啸已经夺去了几千万人的生命和财产,这是极其深刻的教训。在古代,许多载有黄金,白银,手工艺制品等的船只,由于触礁、风浪等原因,船只沉到海底了,金银财宝也都葬身到海底了,人们对于海洋的认知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啊!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我们地球村的居民们应该携起手来,走向海洋,认识海洋,摸清海洋的脾气,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为人类造福。千万不要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巧取豪夺,甚至发生战争,相互残杀,这是最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开发海洋任重而道远,走向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小学生从现在起,就要刻苦学*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海洋的知识和规律,将来长大了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造福全人类!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4

  蔚蓝的海里有两只海豚在互相嬉戏追逐着,溅起洁白的浪花,一艘艘帆船带着家人的思念迎风起航,海鸥在海面上翻飞盘旋……海洋,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蓝蓝的,望不到边际,那里是从小一直羡慕的地方

  所以当我看到《走向海洋》这本书的时,它的封面深深的吸引了我,那不就是我一直向往的画面

  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里面的内容页面同样吸引人,虽然我的家乡就在海边,亲眼见过大海,感受过它澎湃的生机和它的波涛汹涌,但在读书之前对于大海的认识我还是非常的肤浅,对用来形容它的词可能也就是无边无际吧,可是看了以后我才知道水是人类进化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是我们的第二个母亲。人们还能利用开发海洋开发许多资源,海洋是我们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我们不可分开。因为我的家乡靠*大海,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有许多地方可以接触到海。海洋它还是一个大药库,沙丁鱼含有鱼油,鱼油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凝结,降低胆固醇,降低血压,降低血液黏度,防止动脉硬化和心肌梗死等生理作用。海蜇的刺有一种毒素,可以提炼出物质肽。海葵的触手也有一种毒素,可以提取抗血凝剂……总之,海洋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灵丹妙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它不会因个人或国家而相互争斗,不会因为谁拥有了整个海洋的海权,就是拥有了海洋中所有的资源与财富,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大,导致了海洋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现在海洋污染及其严重,海洋垃圾堆积成山,据悉,太*洋内的海洋垃圾已经达到了两个大岛的面积那么大。过度的开发,使海洋来不及再生。因此,我们在开发能源的同时,要注重环境和资源的正常开发。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摇篮,是蓝色的珍贵仓库,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我们应该在发展财富的同时更有效的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心中的那份宁静。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5

  深邃的大海中两只聪明可爱的海豚互相追逐嬉戏着,溅起的浪花晶莹剔透;洁白的海鸥踏着海浪,迎着海风飞向远方;一艘帆船乘风破浪,欢快的使向遥远的海港……这一张充满生机,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怀着及大的好奇心不由自主地翻阅起这本《走向海洋》。

  ;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妈妈常常唱给我听的一首歌谣:“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让我明白了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最初的生命是诞生在海洋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海洋,地球上就不会出现生命,更不会出现我们人类。海洋里资源丰富:全世界80%以上的生物在海洋里生活;有全世界最大的淡水库——南极、北极冰山;海底下有超过全世界70%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有沉没于海洋中的成千上万条各类船只,这些沉船上的金银珠宝价值连城。

  海洋除了是一个天然的宝库,是生命的摇篮,也是文明的起源。海洋曾经托起中华民族的辉煌,有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有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使贸易昌盛,国家富强;海洋也记录着民族的耻辱,有历史上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同时,海洋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让我明白了只有海事兴,才能万事兴,最终民族兴!让我明白了地球的海洋是相通相连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发展的,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华民族这条巨龙能翻江倒海,大展龙图,让这拥有1260万*方公里领土的祖*亲在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4)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优选【二十】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x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x句,我x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x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x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x个度,这x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x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x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

  作为x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x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2

  通过学*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一年级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就更感兴趣了。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生本教育,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国产化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3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一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深层的意义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虽然对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在实行的时候还是有些困难的。都来学校一年半了,自己的进步却是很少,有点停留在原地的感觉,自己还是没有真正弄懂生本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和形式,并没有真正解读到生本教育的'内涵。我感觉我要为我的学校做点事情,我首先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其次还要学*相应的教态以及教学能力:即怎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会,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学*,把数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想着积极的应用。把握数学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让别的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真正认识我们聊城二中,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高效学*,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主要是引导者、领导者,明白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是不能替代的,不要一个劲的讲解,不断的追问提醒,实际上这不是“启发式”教学,而成为了“填鸭式”教学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又不是完全的放手,要让学生学*的整体思路一致,不是毫无目的,放羊式的教学。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完整教学设计。把握好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形成较好的教育机智。我现在有很多问题就没有处理好。

  讲评课的关键在“评”。先由学生展示进行自评,再由学生互评,教师评,师生共同评;其原则是:不仅要评“不足”,评“误解”,更要评“亮点”,评“进步”,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准则。

  这节课主要是学*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因为在高考中大题的第一问就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所以,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昨天晚自*还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相应的*题,依据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我选了几个题准备今天做重点展示。

  教学过程:首先上课之前让组长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但是,组长的确检查了,我看着检查的,但是我以为组长没有给我回报情况,就是都完成了,并没有详细的询问(毕竟昨天晚上我看着他们做的,而且都很认真,题目也很少),这个环节的检查反馈,没有认真落实,太相信自己了。

  其次,我直接就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很好了,所以,直接把抽了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但是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这一基本的关系都没有掌握好,我就不该再让他们默写:焦点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了,没有设计好,而且也不够灵活,因为只有一位同学全对了(由于当时紧张,其他几位同学举手,但是我没有看到),直接就进行了下一个过程,并未让学生停留两分钟进行再次记忆,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及学情的备课,没有准备好。

  第三,对答案。直接让课代表说下每个题的答案,本来想着学生有疑问的,就抽签让其他同学上台展示。没想到学生都没有疑问的,我有些慌了,所以就直接抽签让学生展示例2,跟踪训练2,以及例3,跟踪训练3了,没问“有疑问么?”,所以自己根本对教学语言没有把握准确,实际上不该这样问,知道哪里有问题,直接就让学生来展示就可以了。学情还是没有备好啊。接下来,让学生们根据刚才的答案,由组长领着进行疑问讨论(其实这个环节也不好,根本没必要了:学生说的是没疑问)当教学设计和自己计划的不同时,我应该怎么办?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还是不够灵活,这里应该相当重视。让学生讨论的同时,抽出的那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展示之后,进行讲解,这里也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让学生直接在展台上展示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黑板上写,投影仪上投影即可,展示之后,直接让学生找错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在让他们讲了。讲完之后,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课时作业,不用再整理了。总之,这堂课的设计相当不好,自己都感觉一点也不顺利,而且学生的学*效果也不行,没有怎么互动起来,学生活动也少,我应该他们展示之后,让其他的同学去修改就好了。

  整体教学过程修改:首先,让学生默写知识点,然后找学生修改,检查效果后,再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记忆,记忆之后互相进行提问。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小组内讨论:讨论答案,以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的时候把各组有疑问的地方写到黑板上,找学生进行答疑,我自己进行总结重点以及关键点。有需要写过程的,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即可。展示时,一起看:有问题吗?正确吗?那里要改正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就三种题型: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双曲线的应用等,在课时作业上找相应的类型进行限时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后,让学生做下总结。

  这堂生本课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是我对以后有信心,一定可以不断的进步,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把学生的学*兴趣以及学*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中,把学*当做一种乐趣在高中快乐的学*。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4

  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师,我才感觉到自己该改变角色了。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学生的**,教育的**,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5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一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深层的意义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虽然对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在实行的时候还是有些困难的。都来学校一年半了,自己的进步却是很少,有点停留在原地的感觉,自己还是没有真正弄懂生本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和形式,并没有真正解读到生本教育的内涵。我感觉我要为我的学校做点事情,我首先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其次还要学*相应的教态以及教学能力:即怎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会,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学*,把数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想着积极的应用。把握数学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让别的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真正认识我们聊城二中,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高效学*,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主要是引导者、领导者,明白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是不能替代的,不要一个劲的讲解,不断的追问提醒,实际上这不是“启发式”教学,而成为了“填鸭式”教学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又不是完全的放手,要让学生学*的整体思路一致,不是毫无目的,放羊式的教学。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完整教学设计。把握好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形成较好的教育机智。我现在有很多问题就没有处理好。

  讲评课的关键在“评”。先由学生展示进行自评,再由学生互评,教师评,师生共同评;其原则是:不仅要评“不足”,评“误解”,更要评“亮点”,评“进步”,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准则。

  这节课主要是学*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因为在高考中大题的第一问就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所以,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昨天晚自*还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相应的*题,依据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我选了几个题准备今天做重点展示。

  教学过程:首先上课之前让组长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但是,组长的确检查了,我看着检查的,但是我以为组长没有给我回报情况,就是都完成了,并没有详细的询问(毕竟昨天晚上我看着他们做的,而且都很认真,题目也很少),这个环节的检查反馈,没有认真落实,太相信自己了。

  其次,我直接就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很好了,所以,直接把抽了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但是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这一基本的关系都没有掌握好,我就不该再让他们默写:焦点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了,没有设计好,而且也不够灵活,因为只有一位同学全对了(由于当时紧张,其他几位同学举手,但是我没有看到),直接就进行了下一个过程,并未让学生停留两分钟进行再次记忆,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及学情的备课,没有准备好。

  第三,对答案。直接让课代表说下每个题的答案,本来想着学生有疑问的,就抽签让其他同学上台展示。没想到学生都没有疑问的,我有些慌了,所以就直接抽签让学生展示例2,跟踪训练2,以及例3,跟踪训练3了,没问“有疑问么?”,所以自己根本对教学语言没有把握准确,实际上不该这样问,知道哪里有问题,直接就让学生来展示就可以了。学情还是没有备好啊。接下来,让学生们根据刚才的答案,由组长领着进行疑问讨论(其实这个环节也不好,根本没必要了:学生说的是没疑问)当教学设计和自己计划的不同时,我应该怎么办?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还是不够灵活,这里应该相当重视。让学生讨论的同时,抽出的那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展示之后,进行讲解,这里也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让学生直接在展台上展示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黑板上写,投影仪上投影即可,展示之后,直接让学生找错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在让他们讲了。讲完之后,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课时作业,不用再整理了。总之,这堂课的设计相当不好,自己都感觉一点也不顺利,而且学生的学*效果也不行,没有怎么互动起来,学生活动也少,我应该他们展示之后,让其他的同学去修改就好了。

  整体教学过程修改:首先,让学生默写知识点,然后找学生修改,检查效果后,再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记忆,记忆之后互相进行提问。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小组内讨论:讨论答案,以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的时候把各组有疑问的地方写到黑板上,找学生进行答疑,我自己进行总结重点以及关键点。有需要写过程的,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即可。展示时,一起看:有问题吗?正确吗?那里要改正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就三种题型: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双曲线的应用等,在课时作业上找相应的类型进行限时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后,让学生做下总结。

  这堂生本课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是我对以后有信心,一定可以不断的进步,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把学生的学*兴趣以及学*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中,把学*当做一种乐趣在高中快乐的学*。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6

  《教育漫话》是绅士教育论最系统的代表作,为培养世俗世事人材,是由英国的教育家约翰洛克所提出的,它是教育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作者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论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内容给人感觉很与众不同,非常具体实在。读《教育漫话》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办学教学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

  首先他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提出了有关儿童身体健康的具体建议,我认为这些建议主要是针对父母而言,因为一个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儿童时期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学前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是显得尤关重要的。作者认为父母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就应当采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不可把他们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虽然那样他(她)们可以生长的很茂盛,但那样反而减弱了他们的天生的抵抗力。例如,根据心理上研究,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之中。因此作者提出无论冬夏,儿童的衣着不可过暖,主张每天用冷水洗他的脚,鞋子也应该做的薄,不要带手套,甚至可以洗冷水浴(冷水浴对于帮助身体衰弱的人恢复健康是很灵验的,那么身体比较健康的人用冷水浴的方法去增强和锻炼性格也是非常管用的)。

  长此以往,身体对于外界的刺激便会有了一定的适应,子女的身体素质也便有了相应的提高。联系到我们生活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穷人家的孩子不易得小病,根据作者的思维那就解释的很有道理,因为穷孩子从小便在那样一中受饿受冻的环境当中生活他们对于自然恶劣变化的抵抗力自然高于衣食富足家孩子的抵抗力。作者在书中非常注重对孩子身体健康有益的细节,他强调不可让孩子喝酒或烈性饮料;不可给儿童任何药物去为他防御疾病;女孩子的衣服不可穿的过紧;卧床应该是硬的这样利与身体;然而应该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因为睡眠不足,精神萎靡以及由此而来的经常性的周身不适既影响自我感觉也影响智力发展。在书中,作者在对儿童健康方面首先提出儿童应当多吸新鲜空气,观察研究发现:如果学生整个夏季呼吸的都是饱含禾本科植物和草地植物的植物杀菌素的空气,他就不会患受寒疾病例如,咽喉炎,气管炎,呼吸道黏膜炎等。这一点给予我们深刻的反醒和思考:我国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及小学所在地方环境是如何的呢?如果环境没有达到利于儿童成长的标准,那么是否可能损害学生的生理健康呢?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成员应该如何去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环境(这不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关键因素)?

  其次,作者在书中论述了他认为在绅士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德育。作者认为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应该避免鞭笞,那样会使得坏*惯压抑的越深,爆发的越猛,同时也会使得儿童爱好的事物反遭儿童的厌恶,而且会形成一种奴隶式的教育,养成奴隶式的脾气;相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当尽量使的他们的心理能够感受到名誉和羞辱,当孩子初次犯了错误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或者父母在那邪恶的的倾向一出现时应当表示惊愕的态度,或者对他们说“你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呢?真的令我失望。”这种暗示性的话语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认识错误;然而当孩子出色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老师或者父母可以在众人面前引为自豪的表扬他(她);这样一来,孩子便会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名誉。当然对于这一点父母或者教师不可盲目的表扬他们,那样也会养成小孩字的虚荣心。

  但总的来说,作者的这种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责罚和体罚对于儿童来说都是噩梦,我们应该把孩子当成理性的人,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他们,教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作者认要把孩子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举止行为礼仪关键在于不断的去训练他们使得这些优雅的举止都养成良好的*惯,培养的成效就在于早早的培养他们,也就是一个人的儿童时期是显得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觉得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有些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好*惯例如,早起早睡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的去训练孩子使之养成,但是有些*惯我们还是应当以理性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我们要学会和孩子谈判。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7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郭教授认为,儿童学*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不仅是学*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最终归结为感悟。他主张“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强调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生本教育彻底改变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好,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场”的角色这种观念,远离了教育的初衷,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生本课堂以学生是否学的积极,学得高效,学得快乐为主要评价标准。一堂成功的生本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真正意思上的好课,是教师一不见自己的.方式,成就了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教师以高超的智慧,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活动需要对学*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己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也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传统方式,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生本教育采用评研模式,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过程中优化了学*效果,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避免了*惯性评价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如惧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丧,为应付考试而学*的不良心态等。

  实际上,关于评价,郭思乐教授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他认为,评价是按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与“师本教育”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也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郭教授还主张,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以削弱评价的比较竞争的功能,而保留其学术活动的本质。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8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9

  《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x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x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x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x定要终身学*,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x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x个侧面就觉得了解x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x步的了解,从生活、学*、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x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0

  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一时难以述说。觉得对教育教学上师生位置的迷惘。我不禁问自己:何谓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吗?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孩子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孩子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孩子进行打磨。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不是装饰学生,而是改变学生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学生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学生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学生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学生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

  学生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学生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也者,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学生自主学*的一种学*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

  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有这样一段语言写到很好,就以他为结束语吧: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

  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2

  由学生转变为一名教师——是我人生中一个重大转折点!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带着一颗赤诚的心踏走了工作岗位,来到学校,在这个全新的环境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们身上那独有的特点!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但是充满着天笑脸的孩子们的脸,让我有一股莫名的、向上冲的冲劲!但是,老师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为达到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了解学生心理,这时,我阅读了刘儒德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它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教会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刘儒德老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每讲到一个教育心理的原理或规划时着先讲一则寓言或小故事,以此来引导对这一原理,规则的讲解,每读毕一节,有一种令人振奋、心悦神怡之感,这将在我今后教学中有很大帮助,我主要以教师地位的转换角度来浅谈我的感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期教育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教师相比,学生是不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因此,学生的成长有待于教师的帮助、指导,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追求的指路人、心理困扰的排忧者。学生的人生发展、精神状态、成长以及智慧审美价值的生存方面,更需要教师用自己全部的热情、聪明才智和人格魁力去感染、激励和唤醒。而在传授知识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领着学生走向知识,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参与创造。

  教师应是学生学*的协助者。师生交往的学*是一种民主性学*,教师不再是控制者,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双方都处于*等地位,拥有完整生命的人。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相互新生彼此的个性,自由交换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学生的学*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的,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支持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支持者。

  教师还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每个人的生存压力也逐渐增大,特别是青少年,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更是迷茫,无所适从。这就是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善于倾听的心,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所以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爱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责任”。

  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后再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这是倾听的艺术。这种倾听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更可以关注学生健康的人格成长。通过倾听,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适时调整教育手段,可以做到事事功倍的效果,“作为一个真正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植根于生命的活力,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教学相长,教师也是一名学*者。师生交往中的学*是终身性的学*。教师与学生都是终身学*者。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的扩大、流行、社会文化层次的大幅度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扩大,学*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而知识却是教师行使权力的基础、依据。因而,教师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须不断地学*、充电、更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持续学*者,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方面,并加以改进,完善自我,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名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的话。他将是一名完美的教师”。研究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促进教学,教育的成功源自于对学生最大的热情。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3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一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深层的意义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虽然对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在实行的时候还是有些困难的。都来学校一年半了,自己的进步却是很少,有点停留在原地的感觉,自己还是没有真正弄懂生本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和形式,并没有真正解读到生本教育的内涵。我感觉我要为我的学校做点事情,我首先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其次还要学*相应的教态以及教学能力:即怎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会,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学*,把数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想着积极的应用。把握数学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让别的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真正认识我们聊城二中,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高效学*,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主要是引导者、领导者,明白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是不能替代的,不要一个劲的讲解,不断的追问提醒,实际上这不是“启发式”教学,而成为了“填鸭式”教学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又不是完全的放手,要让学生学*的整体思路一致,不是毫无目的,放羊式的教学。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完整教学设计。把握好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形成较好的教育机智。我现在有很多问题就没有处理好。

  讲评课的关键在“评”。先由学生展示进行自评,再由学生互评,教师评,师生共同评;其原则是:不仅要评“不足”,评“误解”,更要评“亮点”,评“进步”,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准则。

  这节课主要是学*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因为在高考中大题的第一问就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所以,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昨天晚自*还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相应的*题,依据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我选了几个题准备今天做重点展示。

  教学过程:首先上课之前让组长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但是,组长的确检查了,我看着检查的,但是我以为组长没有给我回报情况,就是都完成了,并没有详细的询问(毕竟昨天晚上我看着他们做的,而且都很认真,题目也很少),这个环节的检查反馈,没有认真落实,太相信自己了。

  其次,我直接就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很好了,所以,直接把抽了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但是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这一基本的关系都没有掌握好,我就不该再让他们默写:焦点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了,没有设计好,而且也不够灵活,因为只有一位同学全对了(由于当时紧张,其他几位同学举手,但是我没有看到),直接就进行了下一个过程,并未让学生停留两分钟进行再次记忆,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及学情的备课,没有准备好。

  第三,对答案。直接让课代表说下每个题的答案,本来想着学生有疑问的,就抽签让其他同学上台展示。没想到学生都没有疑问的,我有些慌了,所以就直接抽签让学生展示例2,跟踪训练2,以及例3,跟踪训练3了,没问“有疑问么?”,所以自己根本对教学语言没有把握准确,实际上不该这样问,知道哪里有问题,直接就让学生来展示就可以了。学情还是没有备好啊。接下来,让学生们根据刚才的答案,由组长领着进行疑问讨论(其实这个环节也不好,根本没必要了:学生说的是没疑问)当教学设计和自己计划的不同时,我应该怎么办?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还是不够灵活,这里应该相当重视。让学生讨论的同时,抽出的那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展示之后,进行讲解,这里也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让学生直接在展台上展示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黑板上写,投影仪上投影即可,展示之后,直接让学生找错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在让他们讲了。讲完之后,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课时作业,不用再整理了。总之,这堂课的设计相当不好,自己都感觉一点也不顺利,而且学生的学*效果也不行,没有怎么互动起来,学生活动也少,我应该他们展示之后,让其他的同学去修改就好了。

  整体教学过程修改:首先,让学生默写知识点,然后找学生修改,检查效果后,再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记忆,记忆之后互相进行提问。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小组内讨论:讨论答案,以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的时候把各组有疑问的地方写到黑板上,找学生进行答疑,我自己进行总结重点以及关键点。有需要写过程的,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即可。展示时,一起看:有问题吗?正确吗?那里要改正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就三种题型: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双曲线的应用等,在课时作业上找相应的类型进行限时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后,让学生做下总结。

  这堂生本课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是我对以后有信心,一定可以不断的进步,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把学生的学*兴趣以及学*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中,把学*当做一种乐趣在高中快乐的学*。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4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瑕、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虽然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但当我真正地接触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后,才顿时感觉眼前豁然开朗。

  那什么是生本教育呢?简单来说,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就课堂来说,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区别于为教教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就整体来说,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

  就原理来说,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向”不教而教“迈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教师从”苦教“,学生从”苦学“状态下**出来,因此生本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就操作来说,生本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

  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同时生本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操作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通常在先学布置之后,个人课前先学*,课上小组早交流,班级交流,多次反复。评研。它体现了三大步。学会学*,享受学*,收获学*。而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与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学理念也正相吻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使用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结合我现在正在使用的导学案及升本教育的理念,我感觉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营造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的伙伴,组建起”学*共同体“,与学生*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让赏识教育深入教学。

  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懂得及时的鼓励,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在最*两年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将赏识教育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让没个学生都能在一种*等,自信的环境中学*。

  三是要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个人发展水*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需要的多样性。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现代教学,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内容,选择学*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都是小步子,分层次的设计教和学的'思路,其中拓展延伸环节,满足了不同水*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充满了热情。

  四是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亲*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改变呈现方式,要注重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相联系。

  如在学*《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时,我们不是盲目的告学生测量公式,而是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分组测量,并对小组间的测量方案进行对比,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通过小组测量增进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比较也引进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是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知识能力”最*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师教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学为中心。要转变老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创设出民主、*等、和谐的学*氛围,恰当地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资源,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学生自主学*、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成功者总是在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在寻找理由。学*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实践着生本,享受着生本,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5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己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6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年,而我校在2009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7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8

  通过学*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目前,学校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如何让“生本”的理念贯穿我们的历史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初中生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但“生本教育”并不这样认为,它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

  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生本教育,在课堂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欲望的教学情境;注重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环境。快乐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9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20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x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x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书里有段话是这样表述生本教育的:

  奥修把这样x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这是x种忘我的境界。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x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x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x种普通的职业,x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x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x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x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5)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范本十份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2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3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4

  生本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以下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些认识:

  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地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一样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学*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他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的资源和学*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学*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而关注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开放多元的,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在挑战教师。

  建立在美好学*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生本教育回答并在实践着这一理念。生本课堂上的学生的方式,都是在前置学*的基础上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对学生的观点也是照单全收,学生处处感受到成功和自信、对学生不采取短期的 评价考试而是采取评研保证学生整体地学*。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5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 —— 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

  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6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 ―― 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

  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7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 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 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 ”。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8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 —— 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9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0

  从教*二十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 ,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

  一、 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 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 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然而对于生本教育,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惑:衡量是否生本课堂难道就是老师参与的少而学生参与的多吗?生本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是比较难的,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断定是不是生本课堂呢?这些问题也许是我需要再通过不断地学*解决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6)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精选十篇)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1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2

  刚接触生本教育来自同学说他们那里正在进行教育改革,问我们这边有没有开始。怀孕加上生产几个月,没有接触教育教学让我发现,教育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在说他们那里开始实施教师一节课只说10分钟,说他们在实施以学生为本要把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生,我们还在讨论这个可行性。这时学校领导引进了“生本教育”,让我们认真学*生本教育的理念,当我捧上《人民教育》静下心来认真读的时候我才开始理解同学所说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静下心来认真读,说真的读一遍我还真的对这些理论有些理解不过来,只能再次细细品读。当我读了生本教育的案例的时候我才真正惊叹,原来这就是“生本教育”这里的老师才是在真正的“教书育人”这里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啊!

  通过学*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让学生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两年前我杜郎口中学的影响下也实施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上由一名同学展示完成后,其余有不同观点的同学会抢着讲解,无需教师点名指派,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争论问题的情景。但这时候我们经常会为课堂的组织纪律而忧心了。做事情应该从小做起,良好的行为*惯也要从小养成,由于改革的时候孩子们已经高年级了,要想让他们改变上课的学*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得到的,所以教改革上困难重重。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也曾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大量教辅用具(比如图片,实物模型等),课上还亲自带领学生动手做实验,可我发现,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识上,而是被各种教辅用具吸引了,他们忽略了学*知识。热闹的一节课上完后,真正掌握新授知识的学生寥寥无几。通过学*,我了解到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评研”的理论基础。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他提到“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3

  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那为什么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呢?我认为我们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评价制度、考试的指挥棒还在深深的影响着老师的思想,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实践,

  老师不敢放手,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担心如果老师不面面俱到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考试结果就不理想。我特别欣赏文章中案例所涉及的小学取消任何形式的统考及期中、期末、月考等,取而代之的是研评课。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就更感兴趣了。在这篇长长的报道中,郭思乐以一个个成功的事例让我明白:在学校中,教师应该怎样转变观念,怎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并从中迸发出他们最大的学*热情。报道中提到:在生本教育课堂中,短暂的教学现象不是教学结果,长远体现出来的实效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原本以为那种课堂吵闹不断,乱七八糟的不象是个学*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认识中认为安静的课堂才是真正学*的场所,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的学*方式可能会达到相同的学*要求,但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最适合学生,或者说是所有学生都想要的呢?那当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能发挥学生智慧的那一种了,那就是郭思乐教授所推淘宝网购物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这篇报道从好几个方面让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优越性,它从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班级管理,学*评研,班级活动等等各方面都给我们列举了强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让我一再地感受到那里的学生的学*生活非常有趣,意义十足,也为那里的学生感到欣慰,他们能有那样的学*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上的创新张家界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岁月流逝,西南**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但是**人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执着精神必将永垂不朽。正如著名学者陈岱孙所说: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永不动摇的信念、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曾启发和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西南**师生对敬业、求知的追求。这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可贵的,是特别值是纪念的。著名作家巴金的灯中曾这样写到:他们点灯竹筒酒不是为我,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身在处和*年代的我们,也许难以体味乱世放不下一张*静的书桌的心境?但当我们在阅读精神的雕像的时候,不妨这样慢慢地思考――什么样的感动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是战火纷飞年代徒步千里的悲壮,是铁皮屋底停课赏雨的黑色幽默,是吴大猷教授捡拾市场牛骨熬煮的凄美爱情,是潘琰盐水泡沙石锅巴的坚强与辛酸,是牛圈大师华罗庚深夜的奋笔疾书,还是郝诒纯为了中国地质学背后吞咽的苦泪不看**纪实,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身处安逸,尽情淘宝网购物的阅读呼吸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教育面对的是人,人是地球上物质发展和有机进化最重大的成果。人的出现标志着物质运动的社会形式的产生。只有人才具有认识自己、认识和改造周围世界的能力。因此,人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人和主力。教育是改造人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在改造人的过程中,对人的尊重是理所应当的。教育又区别于其它职业,它改造的不是人的外部形象,而是内在潜质。

  生本教育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是“因材施教”的再次延展,把尊重个性,讲求方法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这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意的再次探究和思考。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4

  借用昨天教研活动庞老师发言提到的那位名师的话引出我的发言,记得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不会站在你前面,因为我不想带领你;我也不会站在你后面,因为我不想跟随你;还是让我站在你左右,让我们携手同行。”带领与跟随,我理解就是传统教育下的师本教育,“带领者”就是让学生不偏不离地跟随老师,“跟随者”就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护之下完成学*任务,二者都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这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教学模式下截流式教学的弊端,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了。“携手同行”的方式我理解就是现在我们进行的生本教育,让老师与学生处于*等的学*地位,把课堂教学当成师生建构快乐和谐课堂共同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课前当编导,将文本与学生结合起来,做精心的设计,课中扮演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与他们共同参与课堂交流,而不是将自己显摆在师道尊严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意志之上。

  读了本书前面部分章节,我有一些不够深刻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体会1:

  “懒人有懒福”之说。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有他的道理,这里的懒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懒人心不懒,懒人善于思想。他们事前会想好更有效的解决办法,预设达到的最佳效果。教师应该做这样的懒人,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先学先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找老师帮助,这既是给我们减轻负担,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让学生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得到充分的展示,顺应儿童的天性,促使其发展,自然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体会2:

  “悠闲的抛秧比密植的插秧收获好”,这就是有心栽树树难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们应该大胆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们发展自由的空间,这样才能让他们如秧苗一样欢快的生长。

  体会3:

  “无所谓者有所为”之观点。正如书中所讲到的:如脚穿鞋一样,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达到忘我的程度,自然的力量就越会发挥出来。老师为学生营造出忘我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悦,释放出内在的能量,就能全身心浸润在所面对的学*之中,不断走向卓越和纯洁。**真情,书贵自然,*书的境界在于洒脱自然,为在不为之中,正是说明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校进行的第二阶段的“学程导航 自主互动”课改活动中,我们老师应该加强学*,提高生本教育观念的理论水*,从思想上彻底**出来,努力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灵动之气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学*过程中,教师继续扮演好编导和演员角色,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 把握好尺度和时机,做好服务,减少学生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5

  新课程改革以来,经常读到看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原以为自己对这句话比较理解,*日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才对这句话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我们触悟到,无论是禾苗种植者还是教育者,他们面对的对象是生命体,他们的工作是要改变生命体。而尤其是作为人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他的发展的自然意志,我们的工作者必须适应他们合理的主观意志和自然意志,也就是儿童的天性。这几句话,再次让我认识到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面对一个班级六十多名学生,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掌握情况程度不同、每位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爱好,理解能力有高有低,思维方式也因人而异。所以,为了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教师就要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语文的成就感和乐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花朵能盛开,星星能美丽,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之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任何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这段话,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没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没有做到使学生的学*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不是为了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今后的课堂教学,我努力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的自动性,努力做到让学生是内心渴望是自愿自主的学*,努力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学*的过程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不肯阅读,而只喜欢看电视。老师们感到对此无能为力。其实,这是低估了儿童的学*积极性和我们自己的开发能力。正如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说的,儿童是天生的学*者,同时也是天生的阅读者。严格地说,没有不喜欢阅读的人。阅读满足好奇,阅读开阔视野,阅读荡涤胸怀,阅读提升心智。”书中的这些内容,让我再次认识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阅读是语文学*的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有阅读兴趣,大量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涵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人格。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而这种激励更多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己。这段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一定要让所有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走向更大的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课堂学*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果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要做到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为每位学生多提供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多为学生搭建*台,充分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真诚鼓励。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回答正确时,及时表扬;回答不正确时,肯定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再根据问题进行指导;对于那些学*有些掉队的学生,不着痕迹地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与《教育走向生本》为伴,深入认识“生本课堂”,深刻理解“生本课堂”,深化“生本课堂”实践。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6

  不断的学*,读书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学*读书是很难赶上时代的脚步的。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还是蛮大的。

  我以前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绩,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样做最后并没有取得我意想的结果。这样的事实值得我们思考,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通过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从“生本教育”中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

  这学期我在努力探索生本教育,在我的课堂中,努力探索实践着生本教育。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通过课堂实践观察,我强烈的感受到小组合作学*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的交流缺乏主动交流的愿望,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等的沟通和交流,探究有形无实。有的同学参与的热情不高,学*成绩好的总是发言很多,而学*成绩差的就只是被动的接受,可以说参加而不参与,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获益很少。例如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英语课文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的层次上,仅有的评价也是泛泛而谈,其学*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

  遇到问题就要积极的解决问题,我找到班主任老师和她一起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们对小组从新进行了划分,明确了每个成员的职责。将参加学*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有指导者和被指导者,指导者比被指导者的水*稍高一些,在教学中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让他们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讨论。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向同伴学*的意识,学会倾听,倡导“能者为师”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还要能够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例如在读课文时,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读课文,或分人分节朗读,或由学*最困难学生一人读,其余学生给他指出毛病,给他示范。遇到简单的话题,让学生们抢着去交流。给每个学生交流的机会,能避免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活动中仍没有锻炼的机会,避免小组合作学*的无组织,盲目性的倾向。同时便于教师检查学生能否在有限的小组合作学*中获得最实质性的学*。

  同伴指导以教促学,体现了学*的指导的互动性,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培养互相协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小组合作学*”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小组合作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7

  从教*二十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

  一、能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兴趣。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课的长坐,**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放飞他们的想像。我最喜欢生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是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後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们一直坚持“保底不封顶”的理念。

  三、能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热情,激发学生思维。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可能早就不让学生说了,因为这些方法有些太复杂了。他们只想他们的思想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这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然而对于生本教育,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惑:衡量是否生本课堂难道就是老师参与的少而学生参与的多吗?生本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是比较难的,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断定是不是生本课堂呢?这些问题也许是我需要再通过不断地学*解决的。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8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书里有段话是这样表述生本教育的:

  ――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9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生本教育读书笔记 10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语)。学生就像花木一样,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在教学中,我通过个别谈话、阶段目标达成检测、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了所教学生已有生物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等级,同时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推断,分别把学生“私下”分为目标组、边缘组、特困组三个单元,在实施教学时,我把课时学*目标分成了“高、中、低”三个能力等级,潜移默化地把目标问题分别下放给三个单元,让他们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理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把问题扩大化,往他们想知道的地方去探究、去总结,最后,把三个单元研究的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了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我也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与开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许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7)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通用五篇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 1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不仅有960万*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00万*方千米的海洋领土呢!

  我还知道了海洋是怎么形成的。大约在50亿—55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一边漂浮与太空,以便有绕着太阳转,一边又在自传,在运动过程中,不断碰撞,逐步形成了原始的地球,而海洋圆,而海洋原来是没有的,那它是怎么来的n呢?是因为在引力作用下,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地内物质溶解。而气洋则上升下降后,形成了海洋。

  地球上的海和洋风姿百态,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洋,流动的"哑铃"因为他的轮廓呈"S"形,恰似哑铃等等有趣的.海和洋。

  海的居民有很多,因为还是生命的摇篮。

  海同样是宝库,又有取之不尽的海洋矿产与用之不竭的能源,它也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而海洋也不是一个*静的主,它带来的灾难十分可怕。

  但是,我们依旧要保护它。因为人类的原因,海洋的环境在不断恶化。海水的污染也越加严重。

  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开始好好保护海洋。因为保护海洋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 2

  我时常会梦见我躺在草地上,眼看着蓝色的天空奔涌不息,*卷着它能卷走的`一切事物就这么直直地冲下来。 对于我们这些并非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孩子来说,一切蓝色的事物都会引起我们对海洋的遐想,无疑天空是最接*的了,于是很多人喜欢望天。而对于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海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水么,于是造成了想看海的人看不到海,不想看的人偏偏生活在海边。

  海洋,象征生命。

  作为地球上最早出现生命的地方,是海洋让地球变得生机勃勃,是海洋给予我们生命之源。亿万年的冲刷任然阻挡不了她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永远充满朝气地潮涨潮落,永远是那充满朝气的蓝色。让人不得不感叹,这就是生命。于是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坐在海边,感受似乎自己也说不出的感受,慢慢地就会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2.《海洋天堂》观后感

3.海洋天堂观后感

4.海洋公园记叙文

5.海洋天堂观后感(15篇)

6.海洋天堂观后感15篇

7. 读书笔记

8.《孝经》读书笔记

9.《恶意》读书笔记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 3

  我时常会梦见我躺在草地上,眼看着蓝色的天空奔涌不息,*卷着它能卷走的一切事物就这么直直地冲下来。 对于我们这些并非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孩子来说,一切蓝色的事物都会引起我们对海洋的遐想,无疑天空是最接*的了,于是很多人喜欢望天。而对于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海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水么,于是造成了想看海的人看不到海,不想看的人偏偏生活在海边。

  海洋,象征生命。

  作为地球上最早出现生命的地方,是海洋让地球变得生机勃勃,是海洋给予我们生命之源。亿万年的冲刷任然阻挡不了她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永远充满朝气地潮涨潮落,永远是那充满朝气的蓝色。让人不得不感叹,这就是生命。于是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坐在海边,感受似乎自己也说不出的感受,慢慢地就会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走向成功的演讲稿

2.观《海洋》有感

3.观《海洋朋友》有感

4.《海洋天堂》观后感

5.海洋天堂观后感

6.观《海洋天堂》有感11篇

7.《海洋朋友》观后感12篇

8.海洋天堂观后感15篇

9.《尚书》读书笔记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 4

  中国国土面积是多少万*方千米?如果我突然问你这个问题,那你会怎样面对我的回答?960万*方千米?呵呵,不仅是你,还包括我、*100%的中小学生,*98%的大学生会这样回答。但是我告诉你,这样的答案是错误的。我也是看了崔京生写的《走向海洋》一书才知道,我们中国还有300万*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如果一个海军军官知道了,一定会非常生气地说:“我们洒血拼命好不容易才拼出来的300万*方千米海域,难道是说没有就没有的吗?”

  《走向海洋》一书分三章来叙说。作者崔京生首先详细地叙述了海洋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文明的起源,是蓝色的宝藏,也是人类最终的归宿;然后他讲述了海洋与中华民族的关系,讲述了中国悠远的海洋历史;最后,他展望未来,呼吁全世界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高歌,与海洋同行,走向深蓝,再创历史的辉煌。

  *心而论,我们生活的地方其实不能算作“地球”,因为人们目光太短浅了,我们生活的地方有70。8%的面积都是海洋,简直就是一个大“水球”,怎么能说是地球呢?

  从古至今,我们人类就和海洋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渔民们世世代代以大海为生,捕鱼,养殖海洋动植物,享用大海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海鲜产品。我们食用盐也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如果大陆上的资源被开采光了,就可以到“蓝色聚宝盆”——海洋中去开采资源。现在很多沿海的国家都已经将一些油气田的钻探井架矗立在大海之上,向大海要能源。尽管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海浪发电站目前还都在研究开发之中,但不远的将来,相信这都将会为我们人类提供丰富的电力资源。

  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我们也一定要保护海洋。我们不掩随手扔垃圾在海洋中,这样会污染环境,工厂中不要把污水废渣排放到大海中,不要进行白色污染、电池污染、核污染等,因为只有保护海洋,海洋中的生物才能免遭侵害,才能旺盛生长,海洋才会乐意为我们做出无私的奉献。

  我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上看到过一个记者专访,说的是现在人们已经在浅海的海面上安了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当然是以水产养殖为生的。这个小镇有机关、医院、学校、银行、超市、网吧、电影院等等,勤劳的人们生活在这里,尽情地呼吸着海洋的气息,从不为生活所烦恼。不过,在这个小镇上旅行只能靠自行车或者小船哦,目前还没有汽车。尽管如此,我也能想象,这样的生存环境一定也是很美的吧,我觉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啊。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海洋不仅给了我们无尽的财富,给了我们交通运输的便利,但有时还会无情的掀翻船只。*年来,东南亚海啸,日本地震海啸已经夺去了几千万人的生命和财产,这是极其深刻的教训。在古代,许多载有黄金,白银,手工艺制品等的船只,由于触礁、风浪等原因,船只沉到海底了,金银财宝也都葬身到海底了,人们对于海洋的认知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啊!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类的利益是共同的,我们地球村的居民们应该携起手来,走向海洋,认识海洋,摸清海洋的脾气,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为人类造福。千万不要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巧取豪夺,甚至发生战争,相互残杀,这是最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开发海洋任重而道远,走向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我们小学生从现在起,就要刻苦学*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海洋的知识和规律,将来长大了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造福全人类!

  走向海洋读书笔记 5

  我最*读了学校发下来的书刊——《走向海洋》,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关于海洋的知识是如此的无穷无尽,书中介绍了海洋历史,未来,地理,能源等。这些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

  海洋为渔民提供了经济来源,为海鸟提拱了生存条件。海洋中的资源非常多,非常宝贵。海洋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保护海洋,这也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那么我们要怎么样保护海洋呢?我倡议人类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禁止向海洋排污,保护海岸和海洋不受*海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环境污染。从新闻上得知,许多企业在往海洋里排放污水,导致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珍贵鱼类的灭亡,给渔民和海鸟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比如说3·1 1日本地震海啸导致的核爆炸,给海洋带来的灾难。所以,对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单位,必须要严惩,杜绝类似的事件再发生。

  其次,要合理开发海洋矿产,避免过度开发,矿物是不可再生能源,细水长流,应该节约它们,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对海洋各项资源做完整的调查及监测,尽量对海洋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就拿墨西哥湾“深水地*线”钻井*台爆炸为例,它爆炸后沉入海底,石油成吨泄漏,海洋生物深受其害,渔民也打不到海产品了,人的生活也受到影响。

  为了更好的“走向”海洋,必须保护好美丽的海洋。我呼吁人类必须做到以上两点,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做出它的奉献,才会带给我们更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菁华6篇)(扩展8)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优选【五】篇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1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2

  翻开郭思乐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第一个印入我眼帘的是生本教育体系的若干理念:A、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B、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C、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所有观念都是将学生摆在第一位,学生是学*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书中还读到一个“当鞋合脚时”的小故事: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

当今的教育就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让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种“忘我”教育,让孩子们能完全将学*当成生活的一种乐趣,而不是充满压力的学*。结合我的音乐教学,生本教育尤为适合。音乐教育不但要让孩子们会唱会跳,更要让孩子们从音乐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生本教育更能提升孩子们对音乐的悟性,让孩子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与学*空间,轻松自在的学*。

  此书,我才初略的翻阅,今后这段时间要仔细认真的学*,深刻把握郭思乐老师的“生本”思想,并很好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中来,理论运用与实践嘛!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3

  通过学*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一年级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变得着急起来,一旦学*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就更感兴趣了。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生本教育,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国产化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4

  8月14日---16日,我有幸在神头中心小学参加了我乡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研讨会,在这3天的时间里,学*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观摩了几位数学教师的精彩讲课,并听了我乡名师的相关报告,及有关县教研室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培训学*,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这一点值得学*。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台,提出学*目标,并让学生自主学*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以教材为本,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学*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提升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学*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多数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几天的活动安排中,让我明白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放手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学*,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积极采用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总之,通过这次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令我大开眼界,使我领略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和名师的精彩报告及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将以这次所学的教学模式为前提,不断学*,积极尝试,潜心理出属于自己、符合我们学生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打造更优异的学生。

  教育走向生本学*心得体会 5

  在课改从轰轰烈烈走向冷静的今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读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许多收获。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长说的,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向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写下来,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