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 1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

  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

  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 2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分了五卷来描述爱弥儿不同时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会的人都不会感到幸福,那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应该把**当作**,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反对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但是,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害了多少的中国孩子?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未落地时便考虑其教育问题,这是没错的。但是许多家长是盲目的,你家孩子会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学舞蹈,还要学弹琴。我家孩子的成绩一定要好,于是,小小的年纪便背上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其实跟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有关,你家孩子这样好,我家孩子必须比你还好。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态,布置磨灭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还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卢梭对此提出,在他们的心灵还不具备各种能力以前,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个人认为,这样太过于极端,而且要想这样也不太现实。所以,这阶段可以教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也就是中国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与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授人渔不如受人欲”,一个人只要有了学*的欲望,便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的目的。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

  (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我觉得这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人数最好不超过40,毕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不断地尝试。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18岁是博爱的年龄,20岁是爱的年龄,指导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的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卢梭的性别歧视特别严重,很重男轻女,什么“一个女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温顺,因为她生来就要服从不太完美甚至有许多缺点和恶*的男人。因此,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忍受不公正对待,毫无怨言地忍耐她们丈夫的错误行为。”虽然男女有别,教育也应该有别。但也应该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等。但是,阅读到后面越觉得有趣,觉得卢梭如果作为女人,一定会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将会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机敏,她才能保持她的*等地位,才能对男人表面服从而实际上是管理它”。再者,觉得卢梭的爱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我觉得我们的学校缺少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或是是对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特别现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师应积极引导其对爱情,对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对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是自由的。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法去爱对方,也无法处理恋爱中的小摩擦。这其实很大一部分有我们教育的责任。所以,希望学校老师及家长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读完本书,我对教育对教师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尽管有些地方会比较片面,但还是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像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论转化为现实总是不那么一番风顺的,但是我会努力学*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怀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讲台,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 3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五大章,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

  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为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中的作用。“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主动地去学*。

  卢梭十分重视直观教学法,他认为唯有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主义和观念。他甚至认为,仪器、模型等设备扰乱儿童的学*,都该弃而不用,对实际事物直接观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卢梭还十分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对填鸭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则极为厌恶。另外,卢梭还告诫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理解水*来选择学*内容。“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讲述。”为了保持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他主张要恰当安排儿童的学*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不好高骛远,他这些改革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新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富有启示。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 4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同的。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规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的学校教育,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 5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

  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扩展1)

——《爱弥儿》读书笔记(精选10篇)

  《爱弥儿》读书笔记 1

  这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本书观点:每件东西在离开造物主之手时都挺好的,可是到了人的手中就会退化。在现存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自出生之后就放任自流,恐怕会变得不成样子。卢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对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评判。

  提醒父母为孩子的心灵构筑一道围墙,以保证孩子不受各种谬误和偏见的冲击。

  强**育的重要性

  a、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如果不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最终会不幸地死掉;

  b、教育赋予了我们成长所需要的力量;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三位老师):

  1、自然的教育:我们器官和才能的内在成长(完全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

  2、人的教育:学会如何利用这种成长(唯一能真正做主和掌控的)

  3、事物的教育:我们从周围环境中所得的阅历和经验(只有一部分我们能尽自己所能)

  什么是良好的教养:以上三种教育有共同的出发点,并朝着同样的结果努力,才能直达目标,善始善终。

  教育的目标:自然的目标

  自然的概念:*惯是人们后天形成的,与天性一致的*惯就是我们本书中“自然”的概念。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这三种教育完美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可以掌控的两种教育必须追随我们控制之外的那种教育的引领。

  天性的定义:人天生具有感知力,从出生就受到周围事物各种各样的影响,人具有接受或躲避这些事物的倾向。随着不断成长,这种倾向会更有力、更持久。但是我们的*惯和观念会影响这种倾向。本书中把受到影响之前的(或者说未受影响的)这种倾向称为我们内心的天性。

  读书感悟

  在对人性的探讨方面,卢梭的观点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是一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灵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当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时,孩子最起码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教养,而不是由老师从头教起。

  为了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自然规律,只能去配合。

  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某一个人,而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孩子的教育以符合孩子的天性为根本,其他教育都是围绕此来进行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2

  *来,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很奇怪,读后很*静,也许,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吧。《爱弥儿》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爱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现在很多家长急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三四岁就把他们送进幼儿园,给他们找各式各样的补*班,业余班,孩子弱小的身体承担着不小的负担,而最后我们不仅发现他们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也会与父母渐行渐远。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童年的快乐,等到了适当的阶段再给他们文化教育,要尊重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他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像饮食内容、生活*惯、接触的人等等。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儿童的教育,教师之路任重道远。她们如同含苞欲放的花蕾,需要教师给他们灌溉,而怎么样把这些孩子培养成质量上好的人才,与教师自身能力,观念密切相关。

  《爱弥儿》本是反封建的思想结晶,但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的重大意义,而且,他的某些思想正悄无声息地迎合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中寻找智慧,在教育中不断地创新,为教学寻求合理之道。

  《爱弥儿》读书笔记 3

  最*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读书笔记 4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读书心得。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5

  一、育儿遵循四条准则:

  第一个准则:孩子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而且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满足自然对他们的所有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有机会使用自然赋予他们的以及他们不能滥用的一切力量。(家长在适当时候帮助孩子搭建帮助成长的脚手架)

  第二个准则:至于与生理需要有关的一切,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并弥补他们在智力或体力方面的不足。(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

  第三个准则:我们给予孩子的帮助应该限于真正有用的事情,不能因为突发奇想或没来由的欲望就给予任何东西,因为突发奇想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它不被唤醒就不会让孩子痛苦。(不要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

  第四个准则:我们应当仔细研究孩子的语言和迹象,这样就能在他们还不会骗人的时候,辨别出哪些欲望直接由自然产生,哪些欲望源于主观的想法

  这些准则的精神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的自由,让他们不那么专横傲慢;让他们多为自己做事,少要求别人。这样,人一开始就让他们*惯于将欲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内,他们就几乎不会感受到失去力量掌控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痛苦。

  二、强壮身体和适当的吃苦是精神世界的基础

  从小劳其筋骨:要让他们*惯于日后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困苦,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恶劣环境、饥饿、干渴和疲倦。在懵懂的婴幼儿时期让他们免受一些艰难困苦,结果却让他们到了明白事理的年龄时遭遇成倍的痛苦,这样岂不是很傻?

  过度放纵会激发人的欲望,从长远来看还会损伤身体。禁食与苦修则往往会以相反的方式产生同样的结果。身体越虚弱,其要求就越迫切;身体越强壮,就越能听从精神的支配。所有的感官欲望都会在虚弱的身体中找到栖身之所。虚弱的身体得到的满足越少,感受到的欲望就越多。

  在经常锻炼、受得住劳累和经常干活的那些人当中,几乎可以找到所有长寿的例子。这会成为我实践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让孩子适当遭受痛苦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我不仅不会努力防止爱弥儿伤到他自己,而且如果他从来都没有让自己受过伤,如果他长大了却不知道痛苦为何物,我还会因此担心的。遭受痛苦,是他必须学*的第一件事,也是他最有必要知道的事。

  要享受至善至美,人就要体验一些微小的痛苦,这就是人的本性。如果身体太过舒适了,精神就会堕落。对苦难一无所知的人,将不会感受到人性的亲切、仁慈的温情,也不会感受到同情的美好。

  体力的强壮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只有他的体力超过了他自己保持生存所需的力量,他才会形成推测的能力,能够把这份多余的体力用作别的目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培养你学生的智力,那就先培养智力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让他变得强壮和健康,这样才能让他变得聪明又通情达理。让他干活,让他做事,让他跑,让他叫,让他总是忙个不停,把他造就成一个体力充沛的人,然后他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

  每天保证孩子的活动量,不让他体力过剩:要让他感受到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有同样的自由。要正好在他需要体力的时候,为他补充缺乏的体力,以让他刚好能自由行事,但不能把他的体力补充到让他专横跋扈。

  三、性格培养——顺从却不娇惯

  顺从却又不娇惯:只要孩子发现大人的抵制只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他们的意愿从没有受到阻抗,那他们既不会变得叛逆,也不会愤怒,而且他们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一个人必须始终注意,顺从孩子与不阻挠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他们自己的弱小起初是依赖感的来源,后来却产生了要当“小皇帝”和支配别人的概念。但是这种概念更多地是我们的服务,而不是他们的需求唤醒的。

  所有的邪恶都源自软弱。孩子之所以顽劣,只是因为他很弱小,如果让他变得强大起来,他就会变好。孩子在活动中受的约束越少,他们哭得就越少,人们对孩子的眼泪就不会感到那么厌烦,也就不会费那么大的劲让他们保持安静。

  如何避免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哭闹的*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立即帮助他,一秒钟都不要拖延。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着不动,而且不要通过抚慰他的办法让他高兴。你的爱抚不会治愈他的肚子痛,但是他会记住要赢得你的疼爱应该怎么做。一旦他发现了如何随意引起你的关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么一切就都毁了。

  要纠正或防止这个*惯的唯一办法就是置之不理。没人喜欢做无用功和白费力气,就连婴孩也不喜欢。他们在开始尝试的时候非常顽固,但是如果你坚定不移的态度超过他们的顽固程度,那他们就会放弃。(原则问题绝不退让)

  四、幸福能力的培养——从知道最悲惨的处境开始

  你知道让你的孩子变得非常悲惨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

  让他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因为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会让他觉得生活安逸,他的欲望会随之日益增长,早晚有一天你将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会比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加让他受伤。

  让孩子真正快乐的方法:缩减欲望,让能力和意念*衡:我们不能扩展现实的世界,那就让我们缩小想象的世界,因为单单是它们之间的差距就会导致所有的痛苦,让我们感到真的不开心。

  真正的快乐在于缩减超过我们才能的那些欲望,在于让能力和意念进入完美的*衡状态。只有所有力量都得到运用,人的心灵才能保持*和,人才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如果我们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失损害孩子的意志,他们不会随心所欲、任性多变地想要任何东西。他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因为他们的体质本身要日益增强所需要的。我们应当提防他去做他力所不能及和必须别人代替他做的事情。

  《爱弥儿》读书笔记 6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教育、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变坏了。”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其实与《三字经》类似,都在主张人性本是善的,恶的根源就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也彰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认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主张对儿童始终施行自然主义教育。

  全书是分年龄段来阐述的,逝去时光已不在,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岁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孩子读书却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识字。

  ”而现在的社会总是以成绩来评判一切,我自己在这个焦虑环境下也会有极端做法。其实各科书本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实用,可我们家长总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队了,给她们报各种兴趣班,做各种试卷练*,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刚有苗头,就已经被扑灭在了重压之下。

  女儿总是很害怕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觉得记背地名、气候、经纬度太过枯燥,学这些没有用。可太阳为何每天东升西落,为何会有四季更替,为何我们到欧洲很远,这些都是最最实用的生活常识,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现在想想,也许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好好体会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透过思考去探究,去解释最最普通的生活现象。有了思考,有了兴趣,才是学科知识的永动机,才能让她在知识海洋里驰骋。

  “为了不让孩子死啃书本,我要让他到工场去干活儿,动手会有助于他心灵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信奉的宗旨却是只要学*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照顾你生活。这样很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这个暑假我上班的时候特意让十四岁的女儿在家做午饭吃,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事实还是让我痛心难过,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头几天,独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鸡蛋,就是糊的饼;中间几天,索性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饭,后面几天,甚至连煤气灶忘记关了,烧穿锅底是小事,要是房子点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们好像真的是做错了,错的是我们大人。现在这样,培养的就是“巨婴”。且不论学到了多少学科知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是的,我们少些说教,少些指责,多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了他们的思想,在小树苗要被风吹到时扶一把,他终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的。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爱弥儿》读书笔记 7

  读完《爱弥儿》这本书以后给我的最深的感触那就是—自由。一个在现今社会既感觉轻易得到,又无法永远得到的一种“奢侈品”。

  卢梭在爱弥儿幼年和童年都主张采用顺应自然的教育,靠生活和实践任其身心自由发展,这也和我们刚初为人父、人母的观念是一样的,我们希望孩子开心快乐的成长,一步步的探索这个未知而又新奇的世界。但事与愿违,幼儿园尚能如此,一旦孩子进入了小学阶段,孩子开始慢慢被家长人为的干涉,放弃自己爱好,一到周末就被塞满了补课,孩子累,家长累,累到最后开始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

  卢梭坚决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强行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一些封建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在某些地方也还是有存在,我庆幸的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女儿遇到了是好的理念的学校和好的老师。

  记得刚生下女儿那会,会有人推荐我看一些育儿书籍,告诉你应该按着书上说的教育孩子,到了小学阶段,会有人传授你一大堆关于孩子学*和性格培养的一些真实例子。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孩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不能用固定的一个模式去套,就算有一次套准了,你也不能保证下次还一样管用,但有一个是肯定的,你次次套用别人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将来孩子会变得让你陌生,让你无法亲*。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阶段都会改变,有时候会快到我们根本反映不过来。孩子的一生很长,长到我们无法一直永远的陪伴,他们的天性是善良、可爱的,有时候他们的想法虽然不成熟,但是很有自己的主见,我们需要的是帮助他们审慎的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灌输他们有用的知识。

  张弛有道,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应该学*和教育孩子的最好的一种方法,努力做到让他们在接收有用知识的同时,学*如何做人,收获幸福!

  自由、*等、博爱的教育

  《爱弥儿》读书笔记 8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认为卢梭在《爱弥儿》里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是很有道理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爱弥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更加用心地学*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爱弥儿》读书笔记 9

  这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本书观点:每件东西在离开造物主之手时都挺好的,可是到了人的手中就会退化。在现存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自出生之后就放任自流,恐怕会变得不成样子。卢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对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评判。

  提醒父母为孩子的心灵构筑一道围墙,以保证孩子不受各种谬误和偏见的冲击。

  a、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如果不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最终会不幸地死掉。

  b、教育赋予了我们成长所需要的力量;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三位老师)。

  1、自然的教育:我们器官和才能的内在成长(完全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

  2、人的教育:学会如何利用这种成长(唯一能真正做主和掌控的)。

  3、事物的教育:我们从周围环境中所得的阅历和经验(只有一部分我们能尽自己所能)。

  什么是良好的教养:以上三种教育有共同的出发点,并朝着同样的结果努力,才能直达目标,善始善终。

  《爱弥儿》读书笔记 10

  最*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扩展2)

——爱弥儿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爱弥儿的读书笔记 1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爱弥儿的读书笔记 2

  打开《爱弥儿》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卢梭这样的启蒙思想家会写一本育儿书,还是分年龄段来写的(0-2岁,2-12岁,12-15岁,15-20岁,以及20岁之后的爱情与婚姻),乍一看目录颇有点实用育儿手册的感觉。书读下来才发现,卢梭写这样一部教育论著并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在《论人类不*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就阐述了野蛮人在自然状态中生来自由*等,是人类踏入文明之后产生了种种欲望,才造成了人类之间的不*等的观点。这是卢梭倡导自然教育的起源,是《爱弥儿》的理论基础。

  卢梭认为,好的社会制度能使人改变自己的天性,让他由独立的个体(自然人)变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公民),从而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能够合而为一。然而,他似乎对现实中好的社会制度并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在第二章中他写道:「因为我们不得不同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即到底是培养一个人还是培养一个公民?由于这两个目的是相对的,所以与此相对应的两种教育形式也是相对的:一种是公共教育,另一种是家庭教育。」对于公共教育,卢梭推崇柏拉图的《理想国》。在《理想国》中,家庭并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国家抚养和教育。而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养一个人。

  卢梭设想自己是一个想象中刚出生的孩子爱弥儿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爱弥儿一直到**,藉此来陈述其教育原则。贯穿全书的是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从孩子的天性,减少人为干预。因为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于后天社会灌输种种不好的观念才让人变坏了。举例来说,在0-2岁的那章,卢梭写道:「伴随着啼哭声,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并且在啼哭中度过整个婴儿期。为了让他们止住哭声,我们打他们、骂他们或者哄他们。不是他们逗我们开心,就是我们逗他们开心;不是他们顺从我们,就是我们顺从他们;不是他们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们。在我们和他们的关系中,丝毫没有折中的余地。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的第一种观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们还没有学会说话就开始命令人了;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顺从人了;他们还没有是非观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开始接受惩罚了。」若是遵从自然法则,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婴儿的啼哭不一定要理会,「必须让他养成这样的*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卢梭认为12岁以下的儿童适用感官教育,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驳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在他看来,不要跟孩子讲大道理,因为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讲那些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成年的幸福、别人的尊重,以及将来的利益等等。另外,卢梭认为寓言不适合给孩子读,因为他们无法领会隐含的寓意,对孩子说话应该直截了当。他也不主张让孩子去背诵那些或悲或喜的台词,或者去学*一些辩论的技巧,因为「他们不可能将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讲述得绘声绘色,更不可能将那些都没经历过的情感演绎得真挚动人。」

  12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理性了。导师只需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颗种子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一个任我们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机会长成他自己。另外,卢梭强调了两遍「让他们去实践」,认为知识不应从书本中而来。从地图和地球仪上学地理,不如带他到野外去实地勘测。他给爱弥儿读的唯一一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注解。

  爱弥儿15-20岁的时候,卢梭开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让他看到别人的痛苦,从而唤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并且通过学*历史来了解人性。卢梭认为,自爱是人类唯一的天性。首先是爱自己,然后是爱自己周围的人。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推至对全人类的爱,是人类正义的本源。卢梭开始让他走入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研究社会*俗。这是在他已具备理性的前提下发生的,因为这时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力,能够批判地看待社会上的一切。

  最后一章涉及婚姻和对女孩的教育。卢梭不认为男女*等,这一方面是受时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于自然状态下男女的差异。当爱弥儿陷入与苏菲的热恋中时,卢梭教导他控制自己的欲念,追求德行,并带他离开了苏菲,开始为期两年的游历。在游历中,爱弥儿开始研究**和社会制度。卢梭相信,爱弥儿在对那么多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考察之后,是不会盲目地去信任它们的,它们根本就不值得拥有他的信任。自由不依靠**和法律,而是发自人的内心——一个自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从这里也能看到卢梭对政治的悲观,他并不希望把爱弥儿培养成一个有志于改变社会现状的人,而是教给他如何在败坏的社会中遵从自然法则,不受别人的偏见左右,过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爱弥儿的读书笔记 3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缘由是卢梭,卢梭另一个不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之一便是是《爱弥儿》。在拜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三松堂》后,我忽然想起同为思想大师的卢梭,便开始了新的读书之旅。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而言,同学们表现了异常高涨的热情,不论是去福利院探望残障的孤儿,还是到文峰广场捡拾垃圾,或者到军营里参观,和同学一起到公园宣传安全知识。不论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带来哪些影响,但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幸福,亲眼看到生活里还会有那些不幸,培养了良好的品质,课堂上的话也不再是空话,体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纯真有着我们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现在的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孩子的教育公*。“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句话所言非虚。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卢梭是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爱弥儿的读书笔记 4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等,反对专制,他对*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伟大的启发和指导。《爱弥儿》是阐述其自然教育理论的不朽之作,对压抑儿童个性的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卢梭表达了他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今天读来仍然震撼很大,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卢梭主张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的需要,这与我们当今很多家长对儿童采取神童式的教育大相径庭,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拼命的为孩子请家教老师,上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以为这样就能很好的促进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其结果并不理想。最典型的要数当今社会上流行的“狼爸”和“虎妈”了,为了让他们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学校,经常采取一些极端的教育方式,是他们的孩子失去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童年生活,最终他们的孩子并不领情,反而责怪父母。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忽视儿童天性发展需要的教育,因而也是一种极为不可取的教育。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考虑其年龄特征,适应其本性施教。

  卢梭指出“我们生来是软弱,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力量。这些东西全是教育赐予我们的”。教育只不过是保持*惯罢了。卢梭强烈反对采取打骂吓唬等方法,同时也不赞成给予儿童过多的关心和照顾教养孩子。由于母亲更容易倾向于溺爱子女,因此卢梭告诫道:“当一个妇女不是给孩子以母亲的关心而是过于关心的时候,她也可以从一条相反的道路脱离自然的道路脱离自然。

  这时候,她把她的孩子造成为她的偶像,她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它将使幼小时期的娇弱继续延长,到**时受不住种种劳苦。”教育是要帮助儿童摆脱软弱和愚昧的,要让儿童保持自然的*惯,要让他自然地适应*惯,而不是过的干预。

  给孩子过的溺爱或是打骂,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坏影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家长都没能把握好这其中的度,不是对孩子太过于溺爱使其**之后依然依靠父母,出现“啃老族”的现象;要么就是对孩子经常性的打骂,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爱与关怀,从小养成胆怯与冷漠的性格。因此,对每个家长来说,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给于爱,同时也要有适当的管教,二者兼顾才可能友好的成效。

  此外,卢梭还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这对我们的教育也是很有启发的一点。所谓“自然后果法”即是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的方法。对小儿童讲道理是没用,卢梭说道:“小孩在答应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并未撒谎的。但是如果他不履行诺言,情况就不同了,他就可以把诺言追溯为一种谎言。由此可见,孩子的撒谎,完全是老师造成的,他们想教会孩子说实话,结果却教会孩子说谎话。”

  当儿童犯错误时,你给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当时迫于你的权威表面上会答应你信守诺言,但由于他没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对他的损害,因此,这样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非但没有效果,而且适得其反,使儿童学会了撒谎。教育儿童改正错误,要让他亲身体验他所犯的错误行为本身给他造成的损害,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当儿童自己认识到他的错误行为的后果时,他就会试着去改变他的行为。

  除此之外,卢梭提出了一种以“爱为中心”的德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道德标准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为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标准,反对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自爱,之后爱他身边的关怀他的人,继后,把这种情感导向人类,使他对整个人类的爱,即是一种所谓的“自爱”——“爱亲*的人”——“爱全人类”的道德教育三部曲。在德育方法是,卢梭主张采取示范、参观、通过行动培养*惯等方法。反观我们现阶段的德育,一方面,主张灌输式的说教,忽视儿童道德*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用空洞、宽泛的道德标准进行教育,忽视具体道德选择条件下的道德判断,让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漠视,不能不说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有巨大关系。我们对儿童的德育,首先要教会他们爱父母,爱他周边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继而要爱整个人类,用这种博爱去代替那些自私的偏见,让一个儿童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除了这些闪光的教育思想之外,他还提出了其他很多教育方面的论述,如他强调儿童要锻炼身体,增其适应性,同时要训练感官,发展外感觉能力,重视劳动教育等等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具有借鉴价值的思想。

  总之,《爱弥儿》这部经典的教育学巨著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它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仍要从中汲取营养,用来指导我们更好地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儿童身心能够自由发展。鉴于时间有限,目前就谈着几点感受,若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再继续从中获取经验。

  爱弥儿的读书笔记 5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认为卢梭在《爱弥儿》里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是很有道理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爱弥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更加用心地学*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扩展3)

——爱弥儿精彩读书笔记(五)份

  爱弥儿精彩读书笔记 1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

  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精彩读书笔记 2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精彩读书笔记 3

  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本书1972年就发表了,在七几年的中国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现在的中国,提倡素质教育这么久了,提出以人为本这么长时间了,却在实际中仍很难做到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让我很有感想。他不赞同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知道看书充电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还没有出声呢,就开始研究教育的问题,这是个好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的话,我似乎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们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龄应该能接受多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今年13岁考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那个男孩,于是“背古诗”、“认汉字”、“学英语”、“学钢琴”……

  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学*,这是不科学的,让一个2、3岁的孩子去学钢琴,相信这个孩子不会成为朗朗,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不代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学吃饭”、“学生活”、“学与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等,互助互爱。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小学生班级内的现象:很多孩子不比学*,比谁的书包是名牌,比谁用的杯子最高级,比谁家有效汽车接送……班级内部的关系有的也不够和谐、*等、互助:同桌没有带水彩笔,却不愿意借给他,别的同学因为说了自己几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大发雷霆,要求家长来学校为其撑腰……这些不好*惯需要我们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去引导纠正。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博爱、*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虽然很朴实,但是却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此时,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议:家长、老师可以组织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市场批发一些圆珠笔、小饰品,让孩子在闹市中心区义卖,换来的钱去捐给需要的人们,如果孩子比较小,家长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着、支持。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能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锻炼他们的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

  爱弥儿精彩读书笔记 4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爱弥儿精彩读书笔记 5

  最*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扩展4)

——爱弥儿读书笔记 (菁华6篇)

爱弥儿读书笔记1

  一、育儿遵循四条准则:

  第一个准则:孩子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而且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满足自然对他们的所有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有机会使用自然赋予他们的以及他们不能滥用的一切力量。(家长在适当时候帮助孩子搭建帮助成长的脚手架)

  第二个准则:至于与生理需要有关的一切,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并弥补他们在智力或体力方面的不足。(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

  第三个准则:我们给予孩子的帮助应该限于真正有用的事情,不能因为突发奇想或没来由的欲望就给予任何东西,因为突发奇想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它不被唤醒就不会让孩子痛苦。(不要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

  第四个准则:我们应当仔细研究孩子的语言和迹象,这样就能在他们还不会骗人的时候,辨别出哪些欲望直接由自然产生,哪些欲望源于主观的想法

  这些准则的精神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的自由,让他们不那么专横傲慢;让他们多为自己做事,少要求别人。这样,人一开始就让他们*惯于将欲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内,他们就几乎不会感受到失去力量掌控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痛苦。

  二、强壮身体和适当的吃苦是精神世界的基础

  从小劳其筋骨:要让他们*惯于日后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困苦,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恶劣环境、饥饿、干渴和疲倦。在懵懂的婴幼儿时期让他们免受一些艰难困苦,结果却让他们到了明白事理的年龄时遭遇成倍的`痛苦,这样岂不是很傻?

  过度放纵会激发人的欲望,从长远来看还会损伤身体。禁食与苦修则往往会以相反的方式产生同样的结果。身体越虚弱,其要求就越迫切;身体越强壮,就越能听从精神的支配。所有的感官欲望都会在虚弱的身体中找到栖身之所。虚弱的身体得到的满足越少,感受到的欲望就越多。

  在经常锻炼、受得住劳累和经常干活的那些人当中,几乎可以找到所有长寿的例子。这会成为我实践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让孩子适当遭受痛苦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我不仅不会努力防止爱弥儿伤到他自己,而且如果他从来都没有让自己受过伤,如果他长大了却不知道痛苦为何物,我还会因此担心的。遭受痛苦,是他必须学*的第一件事,也是他最有必要知道的事。

  要享受至善至美,人就要体验一些微小的痛苦,这就是人的本性。如果身体太过舒适了,精神就会堕落。对苦难一无所知的人,将不会感受到人性的亲切、仁慈的温情,也不会感受到同情的美好。

  体力的强壮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只有他的体力超过了他自己保持生存所需的力量,他才会形成推测的能力,能够把这份多余的体力用作别的目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培养你学生的智力,那就先培养智力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让他变得强壮和健康,这样才能让他变得聪明又通情达理。让他干活,让他做事,让他跑,让他叫,让他总是忙个不停,把他造就成一个体力充沛的人,然后他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

  每天保证孩子的活动量,不让他体力过剩:要让他感受到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有同样的自由。要正好在他需要体力的时候,为他补充缺乏的体力,以让他刚好能自由行事,但不能把他的体力补充到让他专横跋扈。

  三、性格培养——顺从却不娇惯

  顺从却又不娇惯:只要孩子发现大人的抵制只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他们的意愿从没有受到阻抗,那他们既不会变得叛逆,也不会愤怒,而且他们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一个人必须始终注意,顺从孩子与不阻挠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他们自己的弱小起初是依赖感的来源,后来却产生了要当“小皇帝”和支配别人的概念。但是这种概念更多地是我们的服务,而不是他们的需求唤醒的。

  所有的邪恶都源自软弱。孩子之所以顽劣,只是因为他很弱小,如果让他变得强大起来,他就会变好。孩子在活动中受的约束越少,他们哭得就越少,人们对孩子的眼泪就不会感到那么厌烦,也就不会费那么大的劲让他们保持安静。

  如何避免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哭闹的*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立即帮助他,一秒钟都不要拖延。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着不动,而且不要通过抚慰他的办法让他高兴。你的爱抚不会治愈他的肚子痛,但是他会记住要赢得你的疼爱应该怎么做。一旦他发现了如何随意引起你的关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么一切就都毁了。

  要纠正或防止这个*惯的唯一办法就是置之不理。没人喜欢做无用功和白费力气,就连婴孩也不喜欢。他们在开始尝试的时候非常顽固,但是如果你坚定不移的态度超过他们的顽固程度,那他们就会放弃。(原则问题绝不退让)

  四、幸福能力的培养——从知道最悲惨的处境开始

  你知道让你的孩子变得非常悲惨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

  让他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因为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会让他觉得生活安逸,他的欲望会随之日益增长,早晚有一天你将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会比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加让他受伤。

  让孩子真正快乐的方法:缩减欲望,让能力和意念*衡:我们不能扩展现实的世界,那就让我们缩小想象的世界,因为单单是它们之间的差距就会导致所有的痛苦,让我们感到真的不开心。

  真正的快乐在于缩减超过我们才能的那些欲望,在于让能力和意念进入完美的*衡状态。只有所有力量都得到运用,人的心灵才能保持*和,人才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如果我们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失损害孩子的意志,他们不会随心所欲、任性多变地想要任何东西。他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因为他们的体质本身要日益增强所需要的。我们应当提防他去做他力所不能及和必须别人代替他做的事情。

爱弥儿读书笔记2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爱弥儿读书笔记3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4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爱弥儿读书笔记5

  我读“论教育”中,讲到对子女不要过分溺爱后,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现在上学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这是由过去时代特殊形势和特殊政策造成的。就此,对孩子的生长和教育谈一点感想。

  现在孩子仅有一个,虽然己放开二胎,但到我们这个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条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为仅一个孩子,所以自然特别珍惜,把他们培养到今天,长这么大更不容易,因此对他们过多溺爱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从小都吃过些苦,因此就想,这些苦再不能让孩子吃了,因此物质尽量创造好的条件与环境让孩子过,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让孩子吃。孩子有时喊苦了,心中总舍不得。读了“论教育”以后,深深感到这种想法要不得,其实小时候我们吃过苦,才有今天生活中的韧性,吃过苦,身体才强壮,吃过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适应这激烈竞争的社会与生活。

  现在孩子,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中,没有我们过去那种苦吃了,但决不代表未来的生活与学*不会遇到苦,要让他们生活与学*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壮成长,我们就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无条件给予满足,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合理的,尽量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要对孩子充分讲明原因,给予婉转的甚至坚决的拒绝。

  我出生来自安吉农村,从小吃过苦,尽管对孩子也有一些溺爱,但也认识到决不能过分。我觉得现在学校搞军训,尽管很苦,但坚决支持,这是他须的。我经常带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时间,让她了解今天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让她参加一些劳动,了解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与一些艰苦。

  *自古以来有俗语“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少年福不是福”等等,这些话虽不全正确,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鉴的。

  总之,今后我们在与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细心教育,去掉过分溺爱的“慈母心”,细心分析对待子女生活与学*成长中的每件事,包括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注意他们一言一行,着力引导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甚至见苦而上。现在正是子女青春期,这种培养,将让他们受惠一生。

  我向老师,向大家保证,将为此而努力!

爱弥儿读书笔记6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教育、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变坏了。”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其实与《三字经》类似,都在主张人性本是善的,恶的根源就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也彰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认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主张对儿童始终施行自然主义教育。

  全书是分年龄段来阐述的,逝去时光已不在,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岁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孩子读书却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识字。

  ”而现在的社会总是以成绩来评判一切,我自己在这个焦虑环境下也会有极端做法。其实各科书本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实用,可我们家长总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队了,给她们报各种兴趣班,做各种试卷练*,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刚有苗头,就已经被扑灭在了重压之下。

  女儿总是很害怕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觉得记背地名、气候、经纬度太过枯燥,学这些没有用。可太阳为何每天东升西落,为何会有四季更替,为何我们到欧洲很远,这些都是最最实用的生活常识,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现在想想,也许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好好体会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透过思考去探究,去解释最最普通的生活现象。有了思考,有了兴趣,才是学科知识的永动机,才能让她在知识海洋里驰骋。

  “为了不让孩子死啃书本,我要让他到工场去干活儿,动手会有助于他心灵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信奉的宗旨却是只要学*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照顾你生活。这样很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这个暑假我上班的时候特意让十四岁的女儿在家做午饭吃,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事实还是让我痛心难过,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头几天,独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鸡蛋,就是糊的饼;中间几天,索性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饭,后面几天,甚至连煤气灶忘记关了,烧穿锅底是小事,要是房子点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们好像真的是做错了,错的是我们大人。现在这样,培养的就是“巨婴”。且不论学到了多少学科知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是的,我们少些说教,少些指责,多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了他们的思想,在小树苗要被风吹到时扶一把,他终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的。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扩展5)

——爱弥儿读书心得菁选

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通用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爱弥儿读书心得通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爱弥儿》优秀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扩展6)

——《爱》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爱》读书笔记 1

  前几日,闲来无聊去了趟书店,随手拿了本《教育从爱开始》。在我的印象中,这种教育专著应该是枯燥的,可随便翻看了几页后就发觉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认真读下来,发现这本书的作者用了不少心力来编写此书,该书通俗易懂,书中要阐明一个道理,不是用简单的说教,如果是那样的陈词滥调,恐怕没有人能看完它,而我是认认真真的饶有兴趣地从头读下来,书中没有深奥的道理,全是一个个来自真实教育生活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令人怦然心动,又不得不深思。

  《教育从爱开始》一书是由张玉芬老师编写的,此书共分为三辑十三章,每章都用真实的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每个故事都让人深思,每个道理都使人警醒。在这些故事和道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育而有道”中的一章。成绩不好的于冬在一次测验中得了满分而被其他同学冤枉成作弊,但是,即使作者心里没底却依然选择信任于冬,而结果也是可喜的,因为作者的信任,于东学*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测验每次都是满分。

  看完这个小故事,我不禁在想,如果是发生在我自己的班级,我所教的学生身上,我又会怎么说,怎么做,会不会也像作者一样选择相信自己的学生?如果在以前,我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我也会选择相信自己的学生。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源泉,有了爱,教育便充满无限生机;没有爱,教育就是苍白的,必将枯萎直至消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的世界是纯洁的、简单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爱来维护孩子心中的纯洁与简单。有人说,严师出高徒。但我却觉得,严师不一定出高徒,特别是在容易出现叛逆期的中学生身上,过于严厉可能会造成反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寻找新的突破点,这种情况下,“爱的教育”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1、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他学*不好,但他却会在其他地方表现出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不能将成绩作为衡量优生和差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在学生迷茫无助,找不到自我时,作为一盏明灯,指引他前进的方向,做孩子人生的航标,指示他驶向光明的彼岸,使他找到发展的目标,自信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2、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孩子,有时候鼓励的语言,赞扬的语言可能会事半功倍。自己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可能会对孩子的一辈子产生影响。你对孩子付出了爱,孩子也会用爱来回报你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用自己的爱去与学生交往,相信教育将不会那么困难。”

  《爱》读书笔记 2

  暑假前,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书《教育从爱开始》,本想以此打发闲暇,没想到一捧起来便欲罢不能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感慨。我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想到了自己班上的那一群孩子,我也像作者一样深深地爱着他们。

  孩子是我们播撒爱的地方。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一直信奉着: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无法否认,教师的亲和力,孩子的学*气氛往往和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孩子常常会因为尊敬喜欢某个老师,而有意识地增强着自己的学*责任心,愿意学*他们喜爱的老师的学科。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觉得,让孩子们喜欢你、相信你其实比什么都重要!我更愿意用感性的方式记录自己以往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沟通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育,失去了沟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时代变了,孩子成长的环境也变了,我们也应该学会改变。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架子”,构建与孩子*等沟通的*台,少一些**的标准,学会揣摩孩子的心理,多一些与孩子的沟通。

  课间,我可能会抽时间看着孩子们玩耍,或者参与其中,共享其乐。中午,上课累了,我可能会抽个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唱两首他们特喜欢的流行歌曲。适当的时候,我可能会敞开心扉,给孩子讲讲我的故事。有时,我还会让孩子看看我学生时代保存的作业。你会觉得,孩子真的很单纯。

  大自然不可能没有疾风骤雨,但如果每天都这样,即使每周一次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我们每个人都会受不了。阳光明媚的日子,出去转转,看看天有多蓝,看看花有多艳,心情会格外舒畅。孩子是一棵幼苗,所以教育同样需要阳光明媚。过多的严厉批评、过滥的无情指责,有百害而无一利。浪费的是时间,伤身的是教师,受罪的是孩子。教育,需要脸上带着笑容,心中装着阳光,步履才会变得愈加轻盈!

  教育其实有时十分简单,一点点的发现,一点点的肯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出现“情况”时,如果用我们惯常的思维去呵斥,往往会发现,所有的苦心灌输会显得多么贫乏和无力。我们不必太着急今天他失了一分,明天他错了一题,只要再耐心一点,多给孩子以探索的机会;再细心一点,善于发现宝贵的萌芽;再多一点耐心,及时抓住时机,成功就不会远了。

  让学生喜欢你、相信你其实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坚信着:教育,是从爱开始的,你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去爱孩子。教育从爱开始,从爱走向完美。望着那纯真而期待的目光,当我们困惑、烦恼与无奈时,让我们记住爱的力量,用自己的关爱去点燃学生的生命,帮助他们创造人生的辉煌。

  《爱》读书笔记 3

  简﹒爱最终获得了她的幸福和快乐。翻过了书的最后一页,我感到一阵释怀,我喜欢这样的结局。她将夏日的阳光带到罗切斯特先生脸上的时候,我的心也顿时明媚了。

  她的无时不飘扬在生活中的动人气质和人格已不知不觉地渐渐在我的脑海中沉淀……当罗切斯特先生一颗心在试图向她靠*时,简谨慎地躲开了,她一直以来独自开辟新生活的孤独和无助使她格外担心受到伤害,这却恰恰给她带来多一分优雅,少一分轻浮;她告诉罗切斯特先生什么是给一个教师最好的礼物,和那些出身高贵、傲慢又势利的太太小姐们比起来,简﹒爱自尊又不失礼貌的言行,真诚朴素的内心,善良又大方的品质得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欣赏;为了尊严,她勇敢地诀别,流浪的生活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她坚韧、无私、勤奋地工作使她在乏味的生活中找寻到了宁静和快乐……

  是什么样的生命元素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人格魅力?

  看看她童年的生活吧。若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她是孤儿,就已经很让人为她心生怜爱了,然而,就连她祈求融入舅妈亲情的圈子,得到一点微薄关爱的愿望也被命运无情地拒绝了。我还记得还是个小孩子的简倔强又哀怨的声音在低诉:“我今年10岁了,然而从我记事开始,我的生命宛如风雪中的一茎弱草,任人欺凌,却不曾折断。”面对欺侮,简奋起反抗,她的反抗却遭到了更大的迫害,她应该反抗吗?她那脆弱无助而又不屈的心在向我倾诉:“我本想对人友善,也想得到别人的关爱,为什么生活让我拿起刀枪,去四处拼杀。” 在严苛的洛伍德学校,恶劣的条件和无理的责备又给她的新生活蒙上了灰色,她表现出了一个孩子最真实的苦楚——他没有勇气独立承受孤独和这个世界上的风雨。

  然而,生活的艰难磨砺了她的羽翼,不幸没有将她变得像海伦一样学会忍受,而是使她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她不相信海伦走到生命尽头时在她怀里描绘的彼岸世界,她承受着命运带给她的苦难,却丝毫没有减损她对生命的热爱。她向往淳朴的自然,她渴求知识,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追求美好的新生活。这就是她的性格,她的内心,她对世界的看法,她对自由的向往,她的反抗,她的尊严,她的爱和她的悲凉。

  这一切都让我不再疑惑她的倔强和坚韧从何而来。

  简﹒爱是一个与夏洛蒂有着相似苦难经历的女子,她相貌**,矮小瘦弱,出身贫寒,但是她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着爱和尊严。她独立、坚强,敢于追求,从不向物质和权势低头。面对传统势力的欺负和压迫,她敢于为争取自身的自由和*等进行斗争,最终赢得了真正*等意义上的爱情。

  伯莎﹒梅森几乎毁掉了罗切斯特先生的一生,在她纵火之后,罗切斯特先生还是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她;简﹒爱听到里德太太病危的消息,仍不计前嫌去看望她,这是他们本性善良的体现,他们的婚姻也将得到读者们真心的祝福。

  文章的最后说,“我们感到最幸福的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也得到了幸福。”这让我从简﹒爱的一生中看到了真、善、美的境界和高尚的幸福观。

  《爱》读书笔记 4

  《简·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女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的作品。关于作者,她的妹妹爱米丽·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的作家,三人在文学史上有“勃朗特姐妹”之称。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女性。她出身于牧师家庭,幼年成为孤儿,寄养在舅舅家。不久舅舅里德先生病死,简·爱受尽了表兄和表姐妹的欺辱。后来又被里德太太送进洛伍德慈善学校,依然受尽折磨。在学校当了两年教师后,她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并与庄园主罗切斯特展开了一波三折的爱情。

  故事中简·爱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反抗精神的人。她从小父母双亡,受到家里人的多次欺负。她尝试着反抗、尝试着将自己内心中的不*与愤怒呼喊出来,但没有人能理解她,并残酷地将她锁进了象征着黑暗禁闭的“红屋子”里,将她“抛弃”在洛伍德慈善学校——尽管学校里的老师并不是真正的慈善。但她仍不向自己悲惨的命运低头,崇尚自由、人格独立的她颠覆了命运,最终得到了幸福。她告诉了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简·爱生活在一个不*等的社会环境中,虽身为女性,但她崇尚人格的*等,有尊严,她坚信“世界上,人人都是*等的。”

  “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就没有感情吗?我想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的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也赐予我财富和美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以上是小说节选的语句。简·爱她这种强烈的自尊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有的人,为了钱财,宁愿放下人格、放弃尊严,贪污、偷税漏税、做一些违法的事情;有的人,常常嘲笑别人的短处,笑他们这不能那不行;有的人,为了利益,撒谎骗人,成为“两边倒”的“墙头草”。一个生活在男尊女卑社会中的*凡的简??爱,对*等、人格和尊严的追求,难道还打动不了我们吗?

  《简·爱》一书中讲的最多是爱——一种简单而又伟大的爱情。在那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是不可以向男性示爱的,女性是卑微的。但当罗切斯特遇难时,他毅然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爱,永远陪了罗切斯特的身边。

  为什么简·爱会选择那个一贫如洗的罗切斯特?为什么简·爱能对一个残疾的男人不离不弃?为什么简·爱拒绝了表哥圣·约翰的示爱,选择了那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罗切斯特?

  可能这一切都源于爱吧!一种无私、纯真、简单、不离不弃、伟大、永恒的爱!

  或许我们都太小,不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但简·爱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丑陋,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爱》读书笔记 5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爱。是呀,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限的,爱是永久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得到这份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他们为了还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可是不久,妈妈和家里失去了联系。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人们的帮助,马可尔终于找到了几乎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再现了生机,在医生的救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的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岁数的我,却显得如此的无知,那样的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自己不喜欢的小事,就把气往妈妈身上散,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经常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爱,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如果你细加琢磨,便会领悟到它的内涵——人间的爱,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象全世界的人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己,悲观者则会用自杀来表示他的**,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们、爱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多幸福啊!

  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就因为它无影无形才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或许有人会问:“是不是只要需要爱,爱就会来到?”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我们在拥有爱的同时,一定要去创造爱,让需要的人得到爱,让整个世界都充满爱!

  爱是人们心灵的沟通。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个人心理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