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笔记 (菁华9篇)

首页 / 读书笔记 / | 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1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

  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

  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

  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爱弥儿读书笔记2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爱弥儿读书笔记3

  一、育儿遵循四条准则:

  第一个准则:孩子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而且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满足自然对他们的所有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有机会使用自然赋予他们的以及他们不能滥用的一切力量。(家长在适当时候帮助孩子搭建帮助成长的脚手架)

  第二个准则:至于与生理需要有关的一切,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并弥补他们在智力或体力方面的不足。(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

  第三个准则:我们给予孩子的帮助应该限于真正有用的事情,不能因为突发奇想或没来由的欲望就给予任何东西,因为突发奇想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它不被唤醒就不会让孩子痛苦。(不要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

  第四个准则:我们应当仔细研究孩子的语言和迹象,这样就能在他们还不会骗人的时候,辨别出哪些欲望直接由自然产生,哪些欲望源于主观的想法

  这些准则的精神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的自由,让他们不那么专横傲慢;让他们多为自己做事,少要求别人。这样,人一开始就让他们*惯于将欲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内,他们就几乎不会感受到失去力量掌控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痛苦。

  二、强壮身体和适当的吃苦是精神世界的基础

  从小劳其筋骨:要让他们*惯于日后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困苦,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恶劣环境、饥饿、干渴和疲倦。在懵懂的婴幼儿时期让他们免受一些艰难困苦,结果却让他们到了明白事理的年龄时遭遇成倍的`痛苦,这样岂不是很傻?

  过度放纵会激发人的欲望,从长远来看还会损伤身体。禁食与苦修则往往会以相反的方式产生同样的结果。身体越虚弱,其要求就越迫切;身体越强壮,就越能听从精神的支配。所有的感官欲望都会在虚弱的身体中找到栖身之所。虚弱的身体得到的满足越少,感受到的欲望就越多。

  在经常锻炼、受得住劳累和经常干活的那些人当中,几乎可以找到所有长寿的例子。这会成为我实践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让孩子适当遭受痛苦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我不仅不会努力防止爱弥儿伤到他自己,而且如果他从来都没有让自己受过伤,如果他长大了却不知道痛苦为何物,我还会因此担心的。遭受痛苦,是他必须学*的第一件事,也是他最有必要知道的事。

  要享受至善至美,人就要体验一些微小的痛苦,这就是人的本性。如果身体太过舒适了,精神就会堕落。对苦难一无所知的人,将不会感受到人性的亲切、仁慈的温情,也不会感受到同情的美好。

  体力的强壮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只有他的体力超过了他自己保持生存所需的力量,他才会形成推测的能力,能够把这份多余的体力用作别的目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培养你学生的智力,那就先培养智力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让他变得强壮和健康,这样才能让他变得聪明又通情达理。让他干活,让他做事,让他跑,让他叫,让他总是忙个不停,把他造就成一个体力充沛的人,然后他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

  每天保证孩子的活动量,不让他体力过剩:要让他感受到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有同样的自由。要正好在他需要体力的时候,为他补充缺乏的体力,以让他刚好能自由行事,但不能把他的体力补充到让他专横跋扈。

  三、性格培养——顺从却不娇惯

  顺从却又不娇惯:只要孩子发现大人的抵制只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他们的意愿从没有受到阻抗,那他们既不会变得叛逆,也不会愤怒,而且他们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一个人必须始终注意,顺从孩子与不阻挠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他们自己的弱小起初是依赖感的来源,后来却产生了要当“小皇帝”和支配别人的概念。但是这种概念更多地是我们的服务,而不是他们的需求唤醒的。

  所有的邪恶都源自软弱。孩子之所以顽劣,只是因为他很弱小,如果让他变得强大起来,他就会变好。孩子在活动中受的约束越少,他们哭得就越少,人们对孩子的眼泪就不会感到那么厌烦,也就不会费那么大的劲让他们保持安静。

  如何避免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哭闹的*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立即帮助他,一秒钟都不要拖延。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着不动,而且不要通过抚慰他的办法让他高兴。你的爱抚不会治愈他的肚子痛,但是他会记住要赢得你的疼爱应该怎么做。一旦他发现了如何随意引起你的关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么一切就都毁了。

  要纠正或防止这个*惯的唯一办法就是置之不理。没人喜欢做无用功和白费力气,就连婴孩也不喜欢。他们在开始尝试的时候非常顽固,但是如果你坚定不移的态度超过他们的顽固程度,那他们就会放弃。(原则问题绝不退让)

  四、幸福能力的培养——从知道最悲惨的处境开始

  你知道让你的孩子变得非常悲惨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

  让他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因为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会让他觉得生活安逸,他的欲望会随之日益增长,早晚有一天你将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会比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加让他受伤。

  让孩子真正快乐的方法:缩减欲望,让能力和意念*衡:我们不能扩展现实的世界,那就让我们缩小想象的世界,因为单单是它们之间的差距就会导致所有的痛苦,让我们感到真的不开心。

  真正的快乐在于缩减超过我们才能的那些欲望,在于让能力和意念进入完美的*衡状态。只有所有力量都得到运用,人的心灵才能保持*和,人才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如果我们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失损害孩子的意志,他们不会随心所欲、任性多变地想要任何东西。他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因为他们的体质本身要日益增强所需要的。我们应当提防他去做他力所不能及和必须别人代替他做的事情。

爱弥儿读书笔记4

  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本书1972年就发表了,在七几年的*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现在的*,提倡素质教育这么久了,提出以人为本这么长时间了,却在实际中仍很难做到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让我很有感想。他不赞同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知道看书充电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还没有出声呢,就开始研究教育的问题,这是个好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的话,我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们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龄应该能接受多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今年13岁考长*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那个男孩,于是“背古诗”、“认汉字”、“学英语”、“学钢琴”……

  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学*,这是不科学的,让一个2、3岁的孩子去学钢琴,相信这个孩子不会成为朗朗,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不代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学吃饭”、“学生活”、“学与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等,互助互爱。这让我想起了*小学生班级内的现象:很多孩子不比学*,比谁的书包是名牌,比谁用的杯子最高级,比谁家有效汽车接送……班级内部的关系有的也不够和谐、*等、互助:同桌没有带水彩笔,却不愿意借给他,别的同学因为说了自己几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大发雷霆,要求家长来学校为其撑腰……这些不好*惯需要我们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去引导纠正。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博爱、*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惯。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虽然很朴实,但是却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此时,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议:家长、老师可以组织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市场批发一些圆珠笔、小饰品,让孩子在闹市中心区义卖,换来的钱去捐给需要的人们,如果孩子比较小,家长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着、支持。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能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锻炼他们的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

爱弥儿读书笔记5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

  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

  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

  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

  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

  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爱弥儿读书笔记6

  在《爱弥儿》中,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体埃现为以下几个 观点。

  一、儿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观点卢梭是—位性善论者。他在《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出自造物主2于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坷;了。,’在他看来,。人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A心的。”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会使人丧失其天性,由善变忠的,基于这个观点,卢枝提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人“返回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他认为,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使JL童避力:社会的*俗、权威、偏见的不良影响,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发展,培养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张,耍在社会之外,远离人类文R6,在儿童灵魂的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在自然的环饱中,向他们进更至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使儿童萌发那与生俱来的善性,开使具躁于完善。

  二、儿童的发展有一定顺序阶段的观点 广梭认为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是有顺序的,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墅儿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个阶段,空壬同的阶段,儿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应适应与遵循儿童发展予自然顺序。幼儿期(出生到两岁)是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体育。儿童期(三岁到十二岁)为第二阶段,卢梭认为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没有观念,没有真正的思维和判断,只有感觉印象,所以这个时期应主要对他们进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岁)为第三阶段,卢核认为这是人类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智能教育和劳动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岁)为第四阶段,卢棱认为这是情欲的发动期,道德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实物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观点 卢棱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凭借,在知识教育上极为注重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他认为: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远不要以符号代替实物。他明确提出:“以世界为唯一曲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他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用实际的实物!用实际的事物啤 在强**学直观性的同时,卢梭还很重视让儿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在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时应给儿童提供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使儿童通过感官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模、怎样去看和怎样去听。在选择学*的内容时,卢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实用性,他提出:”需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我们天然兴趣的东西,而且要把学*的范围限制于我们的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因而卢梭反对死读书,提倡在现实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规律,通过活动和实践来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反对体罚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观点封建社会对儿童做错的事或犯下的错误往往采取惩罚的方法来 恐吓、威胁儿童。卢校对这种惩罚的方法很不满,认为违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则。卢梭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 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则,如果发现孩子有冒失的行为,则我们“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有他们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这些惩罚,他是随时都记得的,所以,无需你禁止,也能预防他顽皮捣乱”。例如当儿童打破他房间的宙子时,我们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即或他伤风也不要怕,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使他从行为自身产生的惩罚中得到教训。最后,当他不接受教训,继续去打破窗子时,我们就干脆把他关在一间没有宙子的黑房间里,直到他在这里感到心烦,并能记取这个教训后才向他订约,以保证不再打破亩子为条件,恢复他的自由。卢梭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对儿童的惩罚,而是他的过失的“自然后果”。

  卢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至现在,卢梭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课题,这个理论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即儿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与卢检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爱弥儿读书笔记7

  最*看了卢梭的《爱弥儿》,感受颇深。尤其卢梭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地然地发展“,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爱弥儿》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

  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因此,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对于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让学生的心贴*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在*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

爱弥儿读书笔记8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一、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9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三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第三个观点:孩子在幼年教育时,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其中只有10%成为了我自己的,还有90%早已还给了老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再多,那也只是脱离自然、社会的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老师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前面,说着“空话”,还不如放下书本,用图片、视频来告诉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比我们老师教的要精彩的多。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所假设的教育对象,但是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教师要更多的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教育者们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只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的读后笔记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爱弥儿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阅读


爱弥儿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1)

——爱弥儿读书笔记 (菁华9篇)

爱弥儿读书笔记1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爱弥儿读书笔记2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三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

  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第三个观点:孩子在幼年教育时,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其中只有10%成为了我自己的,还有90%早已还给了老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再多,那也只是脱离自然、社会的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老师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前面,说着“空话”,还不如放下书本,用图片、视频来告诉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比我们老师教的要精彩的多。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所假设的教育对象,但是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教师要更多的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教育者们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只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的读后笔记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爱弥儿读书笔记3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罪过””,很沉重的一个词,久久浮现在我的脑海。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 ”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分了五卷来描述爱弥儿不同时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意义,“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

  育的另一个意义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会的人都不会感到幸福,那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卢梭这样的一句话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才能多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有热情,有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其成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应该把**当作**,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反对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但是,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害了多少的*孩子?一些家长甚至在孩子还未落地时便考虑其教育问题,这是没错的。但是许多家长是盲目的,你家孩子会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学舞蹈,还要学弹琴。我家孩子的成绩一定要好,于是,小小的年纪便背上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其实跟*人特别爱面子有关,你家孩子这样好,我家孩子必须比你还好。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态,布置磨灭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还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卢梭对此提出,在他们的心灵还不具备各种能力以前,最初几年的教育应

  当纯粹是消极性的,不要教学生道德和知识。个人认为,这样太过于极端,而且要想这样也不太现实。所以,这阶段可以教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也就是*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与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授人渔不如受人欲”,一个人只要有了学*的欲望,便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的目的。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我觉得这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人数最好不超过40,毕竟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不断地尝试。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18岁是博爱的年龄,20岁是爱的年龄,指导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的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卢梭的性别歧视特别严重,很重男轻女,什么“一个女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温顺,因为她生来就要服从不太完美甚至有许多缺点和恶*的男人。因此,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忍受不公正对待,毫无怨言地忍耐她们丈夫的错误行为。”虽然男女有别,教育也应该有别。但也应该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等。但是,阅读到后面越觉得有趣,觉得卢梭如果作为女人,一定会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将会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机敏,她才能保持她的*等地位,才能对男人表面服从而实际上是管理它”。再者,觉得卢梭的爱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我觉得我们的学校缺少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或是是对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特别现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师应积极引导其对爱情,对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对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是自由的。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法去爱对方,也无法处理恋爱中的小摩擦。这其实很大一部分有我们教育的责任。所以,希望学校老师及家长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读完本书,我对教育对教师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尽管有些地方会比较片面,但还是很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像卢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论转化为现实总是不那么一番风顺的,但是我会努力学*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怀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讲台,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爱弥儿读书笔记4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读书笔记5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

  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

  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

  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

  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效果。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

  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爱弥儿读书笔记6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闲暇,我就手捧《爱弥儿》,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思想的洗礼。

  该书卷首介绍了卢梭最为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广义的自然教育涉及卢梭的'整个教育分期:婴儿期(0—2岁0、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卢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这四个发展阶段而实施。这个过程就是广义自然教育过程。其中0—12岁的教育才是卢梭狭义的自然教育。这时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自然在说话,亦是一种消极教育。

  看着这开头的四五页里,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让自然说话,那我们教师要来做什么呢?0—12岁不进行教育怎么行,怎么可以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呢?我疑惑这样的观点怎么会被全世界认可这么久?我没有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是带着问题继续在这本书中慢行,带着问题试图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寻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记得有一次出去旅游,与我同车的班级有几个学生没有座位,只好几个人挨一个。这时有个男生站起身来说:“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并犹豫着站起身来,作为老师的我当然是反对她这样的做法,因为在车里站着万一有个刹车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何况他*时身体不太好。“不可以,坐着。”我对他说。谁知道这一说他倒反而坚定地要站着。看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本来还想继续发挥教师的威严。但是又突然觉得也许干脆就让他站着,让他品尝到因为车子启动、停下带来的不*衡,到时我不说他也会自动坐下。今天如果我强制让他坐着下次他还是要站起来,也许那时真正的危险还大一些。我默认了他的决定,自己往他那里站一站。静下来时我猛然醒悟到 “自然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消极教育,不是对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对教育不负责任,更不是向着错误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时候当看着学生在犯错误或者在违反理想的规则做事情,教师不积极地马上采取制止策略,而是在边上留意着他的进展,让他体验到错误带来的麻烦,用自己的亲身体检发现自己的错误。到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稍微的点拨,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达到了,而且不用担心学生会屡教不改。看似消极的背后是“不教育,让自然说话”的魅力!看来卢梭的放任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和谐美感。

  不禁想到*的优良传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苦是什么苦?挑灯夜读的苦?盘旋在各种培训班的苦?不,挑灯、培训都只是在增加学生的学*负担而已。这个苦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去品尝错误带来的苦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只是知道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或者发现孩子即将要犯错误的时候马上制止,学生连吃“苦”的机会都没有!换来的是孩子在家长、老师背后偷偷犯错,换来的只是我们大人口边的“屡教不改”。这原来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本来就不知道错是什么!书本往后看果然有卢梭的这样一段话“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伤,相反,他要是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点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苦恼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应该学*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们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为要他们遭受这些没有危险的重要教训”,我为自己能在实际教学生中找到卢梭思想的真谛而感到高兴。虽然我不知道这个理解是不是卢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充实,《爱弥儿》为我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让我对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态。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自由与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体现。不谋而合《窗边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长从不要求我们穿新衣服到学校,而是要提倡我们穿干净的旧衣服,这样哪怕在爬树的时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可以尽情地玩。”,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除了体育课学生有多少时间是在尽情地玩?玩可是孩子的特权,尽管卢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徘徊在我们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如今的社会竞争是热门的话题,分数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趋势所向我们的孩子在学*中已经承认了“玩”是种错误,我们教师也*惯了当看见学生在玩时送上严肃的目光,以为这是在进行教育,学生以为自己在犯错误,其实我们都在犯错!而且在对待玩的问题上,往往老师犯的错误更严重!于是我对学生看见我走向教室就赶紧跑进教室、藏好自己手里的卡片、游戏立即停止这些画面感到自责和难过,虽然我还曾为此骄傲过。说得简单些我是无形地制止了玩的现象,严重些我是在制止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最根本的是扼杀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我们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你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感谢《爱弥儿》指出我寻找到自己的错误,不至于让我走得太远。我想对所有大人们说:面对孩子的玩,让我们多些“不教育”,还孩子们该有的自由童年吧!

  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对于一个想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家长来说《爱弥儿》是一本让思维爆发革命的书,哪怕没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让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享受“爱弥儿式”的自由和谐教育,而不是为了学*而学*。

爱弥儿读书笔记7

  一、育儿遵循四条准则:

  第一个准则:孩子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而且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满足自然对他们的所有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有机会使用自然赋予他们的以及他们不能滥用的一切力量。(家长在适当时候帮助孩子搭建帮助成长的脚手架)

  第二个准则:至于与生理需要有关的一切,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并弥补他们在智力或体力方面的不足。(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

  第三个准则:我们给予孩子的帮助应该限于真正有用的事情,不能因为突发奇想或没来由的欲望就给予任何东西,因为突发奇想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它不被唤醒就不会让孩子痛苦。(不要在物质上无条件满足)

  第四个准则:我们应当仔细研究孩子的语言和迹象,这样就能在他们还不会骗人的时候,辨别出哪些欲望直接由自然产生,哪些欲望源于主观的想法

  这些准则的精神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的自由,让他们不那么专横傲慢;让他们多为自己做事,少要求别人。这样,人一开始就让他们*惯于将欲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内,他们就几乎不会感受到失去力量掌控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痛苦。

  二、强壮身体和适当的吃苦是精神世界的基础

  从小劳其筋骨:要让他们*惯于日后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困苦,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恶劣环境、饥饿、干渴和疲倦。在懵懂的婴幼儿时期让他们免受一些艰难困苦,结果却让他们到了明白事理的年龄时遭遇成倍的痛苦,这样岂不是很傻?

  过度放纵会激发人的欲望,从长远来看还会损伤身体。禁食与苦修则往往会以相反的方式产生同样的结果。身体越虚弱,其要求就越迫切;身体越强壮,就越能听从精神的支配。所有的感官欲望都会在虚弱的身体中找到栖身之所。虚弱的身体得到的满足越少,感受到的欲望就越多。

  在经常锻炼、受得住劳累和经常干活的那些人当中,几乎可以找到所有长寿的例子。这会成为我实践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让孩子适当遭受痛苦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我不仅不会努力防止爱弥儿伤到他自己,而且如果他从来都没有让自己受过伤,如果他长大了却不知道痛苦为何物,我还会因此担心的。遭受痛苦,是他必须学*的第一件事,也是他最有必要知道的事。

  要享受至善至美,人就要体验一些微小的痛苦,这就是人的本性。如果身体太过舒适了,精神就会堕落。对苦难一无所知的人,将不会感受到人性的亲切、仁慈的温情,也不会感受到同情的美好。

  体力的强壮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只有他的体力超过了他自己保持生存所需的力量,他才会形成推测的能力,能够把这份多余的体力用作别的目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培养你学生的智力,那就先培养智力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让他变得强壮和健康,这样才能让他变得聪明又通情达理。让他干活,让他做事,让他跑,让他叫,让他总是忙个不停,把他造就成一个体力充沛的人,然后他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

  每天保证孩子的活动量,不让他体力过剩:要让他感受到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有同样的自由。要正好在他需要体力的时候,为他补充缺乏的体力,以让他刚好能自由行事,但不能把他的体力补充到让他专横跋扈。

  三、性格培养——顺从却不娇惯

  顺从却又不娇惯:只要孩子发现大人的抵制只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他们的意愿从没有受到阻抗,那他们既不会变得叛逆,也不会愤怒,而且他们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一个人必须始终注意,顺从孩子与不阻挠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他们自己的弱小起初是依赖感的来源,后来却产生了要当“小皇帝”和支配别人的概念。但是这种概念更多地是我们的服务,而不是他们的需求唤醒的。

  所有的邪恶都源自软弱。孩子之所以顽劣,只是因为他很弱小,如果让他变得强大起来,他就会变好。孩子在活动中受的约束越少,他们哭得就越少,人们对孩子的眼泪就不会感到那么厌烦,也就不会费那么大的劲让他们保持安静。

  如何避免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哭闹的*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立即帮助他,一秒钟都不要拖延。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着不动,而且不要通过抚慰他的办法让他高兴。你的爱抚不会治愈他的肚子痛,但是他会记住要赢得你的疼爱应该怎么做。一旦他发现了如何随意引起你的关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么一切就都毁了。

  要纠正或防止这个*惯的唯一办法就是置之不理。没人喜欢做无用功和白费力气,就连婴孩也不喜欢。他们在开始尝试的时候非常顽固,但是如果你坚定不移的态度超过他们的顽固程度,那他们就会放弃。(原则问题绝不退让)

  四、幸福能力的培养——从知道最悲惨的处境开始

  你知道让你的孩子变得非常悲惨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

  让他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因为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会让他觉得生活安逸,他的欲望会随之日益增长,早晚有一天你将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会比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加让他受伤。

  让孩子真正快乐的方法:缩减欲望,让能力和意念*衡:我们不能扩展现实的世界,那就让我们缩小想象的世界,因为单单是它们之间的差距就会导致所有的痛苦,让我们感到真的不开心。

  真正的快乐在于缩减超过我们才能的那些欲望,在于让能力和意念进入完美的*衡状态。只有所有力量都得到运用,人的心灵才能保持*和,人才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如果我们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失损害孩子的意志,他们不会随心所欲、任性多变地想要任何东西。他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因为他们的体质本身要日益增强所需要的。我们应当提防他去做他力所不能及和必须别人代替他做的事情。

爱弥儿读书笔记8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一、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9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有个小品里的一句话对此就有讽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就出世“。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有时候想,到底是先出现教育还是先出现考试,两者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008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显了”逆反“,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卢梭的《爱弥尔》,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知道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达到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据了解某校假期计划组织部分学生补*,征求家长的意见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就写具了”假期让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参加补*“的明智之举。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常德的教育就会真正成功,*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2)

——爱弥儿读书心得 (菁华9篇)

爱弥儿读书心得1

  一直以来,卢梭最为世人熟悉的是他在启蒙时期所著的《社会契约论》,为法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这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教育界也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但是其中蕴含的无论是在任何时代看都具有先进意义的教学理论,使其成为教育界影响深远的一部小说,里面的某些主张仍然是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苦心钻研、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大学里,虽在课堂上对此书有所了解,但是一直没能有机会深渡。几次看《爱弥儿》都是匆匆翻过,简简略过,但是自从走上教育岗位,才发现原来此书中的一些教育理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许多进步意义。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

  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

  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

  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对于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同的。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规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

  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

  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

  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

  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主动地去学*。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我特别注重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成长。当他们正在处于一种过渡时期时,他们的学*能力、认知能力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如何将这种变化转变为一种提升能力而非削弱能力时,教师就应该顺应孩子身心发展变化情况,制定行而有效地教学计划,让孩子能更好地接受知识,更好地适应这种角色变化的过程。

  可以说,《爱弥儿》给了我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启发,让我开始深思我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让这群什么都不是很了解的孩子更好地去适应学*适应校园。也许我在这方面需要努力的还很多。

爱弥儿读书心得2

  卢梭是18实际法国*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现在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面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现在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现在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宝贝,他们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独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确常见呢?满对生活中教育的现实,18世纪的卢梭早就在对教师呐喊了!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教育的本真。

爱弥儿读书心得3

  最*我怀着对法国作家卢梭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爱弥尔》。《爱弥尔》一书用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小的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去其粗”,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儿读书心得4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个半月的时间下来,看得比较慢,所以上下两卷书并没有全部看完。但却也在看过的一些章目中窥见了这位伟大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见解。无论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则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上都给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关乎教育,关乎人性,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及生命本体探寻意义的煌煌巨著。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正像尼采曾说过的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在当时那个潮湿的环境中大放光彩,在经过时间沉淀,时代干燥了之后可能更能准确地定位其价值。《爱弥儿》中的一些论断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凡响的轰动与争议,哪怕是现在,面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们也能在这本像预言一样的书里面找到依据与线索,给我们启迪与智慧。

  第一卷开篇,作者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或许作者并不是想要强调人性是恶,道德败坏,而恰恰正是为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婴儿们都天然的美好无瑕,并无后来的拙劣之分。卢梭从自然哲学观出发,认为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回归自然为精髓。他在书中几次三番的强调,"应该把**看作**,把孩子看作孩子",这是符合常伦的常识,然而真正能时时做到这样的家长或老师却不多。只有摆正**与孩子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处理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价值观。

  在受到卢梭提出的三种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时,我们能否发出感慨:"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然而我们又会产生疑问,自然赋予他什么呢?真正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卢梭自己也在书中提到,"这样的儿童教育,实行起来是要遇到许多麻烦的,因为只有眼光深远的人才懂得它的意义,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来,花这样多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不过是顽皮的儿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归于自然,把儿童当儿童,卢梭在教育爱弥儿时,会经常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情境:在"种蚕豆"的故事中他们可以找农场主帮忙,通过自己的劳动的实际付出去体会别人的辛苦,使爱弥儿意识到他在这里投入了他的时间、他的劳动、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后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财产权;在学*地理知识时他带着爱弥儿去蒙莫朗锡镇北的森林,让爱弥儿在对知识是否有用表示怀疑与疑问时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来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学*物理时他带着爱弥儿观看魔术师小鸭子的表演,让爱弥儿自己发现磁石异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实际事物触发,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视角来设计的情境,让爱弥儿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不是总在怀疑"这有什么用处"。

  在看这些卢梭设计的教学场景时,经常对比着我会联想到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教育。我们学着所谓的丰富的知识,学富五车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脑袋里存储知识,我们以为装在了大脑里就会运用了,而事实上"会用"的场合也仅限于在考场和考卷上。就观察自己而言,学到的书本里的知识似乎与生活是完全脱节的。在生活中,我们不会用到高等函数,不会去算算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虑什么地砖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继续,所以我们依旧把学的有用没用的知识都打包起,束之高阁,积满尘埃。这边是无止尽的学,这边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没有充实的的生活,倒是两不相误!而在卢梭的教育理念里,我们应该抛弃那些繁重而缺少实际意义的教育模式。

  "你们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的时间,否则你们将会后悔不及的;一到他们能感受到生的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孩子不应该是被逼着去学用剥夺了其玩耍时间为代价换得的无有用处的知识。也不该是仅为传授知识而学知识。"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所以问题不在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欺骗就行了。"

  例如,卢梭在书中提醒人们:在这个阶段(10岁或12岁时),不必急于教孩子读书识字,不可让孩子成天沉沉闷闷地啃书,而应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他从没有见过的新奇的东西。正像卢梭在书中说的那样,知识是无穷尽的,而我们能够加以利用的生命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华里,绵延广浩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就在之前说过,尽管所谓的知识无穷,对于个体而言,真正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聪明的人懂得怎样去追求这些为数稀少的知识,而大多数人则更多的要与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的知识周旋。宝贵的光阴耗尽了,却也没有达到我们人生的初衷,快乐的享受生活。而对孩子们更是应该如此。记得美学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那些*时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的人们,在真正得以空闲下来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是一件多么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着还有什么想头。

  当然,不排除这样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说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没有具体考核衡量的标准来判别。而书中,爱弥儿也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论而"想象的学生"。

  另外,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无疑这样的做法会招来质疑,所以作为此种教育做法与理念的执行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能够抵制世俗的压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远见与智慧。所以确实,教育工作者的难为之处,更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长,也是同样有难处的。因此,卢梭在书中设想的也应只是理想状态吧!在不同的现实社会中种种琐碎的阻力都会使我们无法完成心中所设想的理想状态。

  "在书里面,作者写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观教育。"而对于已经具有一些经验了的更为年长些的孩子,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然而,唯独为人们所遗忘的,而且最易于被人们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卢梭指出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过它们学*正确的判断,也即学会怎样去感受。如怎样摸,怎样看,怎样听。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就像*古语说的那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在一定阶段,"锻炼感觉"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被我们一直传颂。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教无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虽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背景,但我们还是能跨越时间、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鸣。诸如,卢梭也很强调兴趣、爱好,远比知识重要。里面说到,"智慧的*静的岁月是那样的短促,它过的那样迅速,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径,所以,企图在这段期间内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实在是一种妄想。因此,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问本应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了兴趣的发现才会引起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挖掘。知识、书本是多的学不完,看不完的。与其打一百口浅井,不如专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前者徒劳浅薄花同样的力气却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后者却井水汩汩。读书也是这样,记得老师也经常强调,学而精。在某一方面有着最为得力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无用功。仔细寻觅一方面适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罢,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相比于现在的各种教育方式,优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仅存于书本中,束之高阁。

  在实际中,仍贯彻着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则,使教育发展滞缓,优秀人才培养更是受阻。这是紧重要的问题。卢梭又指出,建立在爱好兴趣几点上的学*,也要时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负担,以至使他感到厌倦,而在他快要困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马上停下来。他说道,"重要的不是他学多少东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违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们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强硬的要求他们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们怎么不感到愤慨"。"野蛮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关怀的教育,当然并不是说教育的内容失却了这些,而仅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经是野蛮的了,所导致的也只能是野蛮的产物,直到最后流血受伤。读到这里,引发的感慨是,当一位成功的老师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师终究还是不同,前者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后者是付诸于实践。甚至觉得,教师需要一种东西,"天赋"。

  我很喜欢书中谈到的这个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个年纪只有九到十岁的儿子的学生,有一天傍晚,他同老师和孩子一起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去散步,那里有一些小学生在放风筝。父亲边走边问他的儿子:"风筝的影子在这里,风筝在哪里?"那个孩子连头也不抬一下就立刻回答说:"在大路的上空。""不错,"海德爵士说,"大路是在太阳和我们的中间"那位父亲听见这句话,就吻他的儿子,考完以后,也没有说什么话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给老师一张钱票,在它的薪俸之外还给了他一笔年金。这位父亲是多么贤明,他的儿子是多么有出息,那个问题正适合与用来问他那样年纪的孩子;他的回答虽然简单,但是你可以从其中看出那个孩子的判断是多么准确。

  也许这个故事乍一看*淡无奇,并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让人眼前一亮或震撼。"你自己必须要有很深刻的判断能力,才能评价孩子的判断能力。"一个出色杰出的老师必须具有这种很深刻的判断能力。而实际中,苛求这样有远见与智慧的和深刻判断力的老师是不现实的。出现的多有这样一类的老师:"一个教师考虑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比考虑他学生的利益的时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样证明他没有浪费时间,证明别人给他的薪水他是受之无愧的。

  他把一套易于表现的本领教给他的学生,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夸耀于人……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满意,此后,他把他的东西收拾起来就走了",可以说教师中存在这种境况是很多见,很普遍的,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当然这是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制定规定教学任务,姑且称之为"集约型"的教育方式。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当然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如此,或者说并不是一位教师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贯彻如此。还是有很多不仅是为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学片段的。我们高中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不一般的历史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怀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实,讲真话……让我至今记忆深刻。他总是重复强调说,*人,我们缺少的其实只是常识,而实际中被我们所称之为的常识却早已违背了人性。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摸索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参与带孩子的摸索过程中,而只需陪伴在一旁,悉心耐心的观察孩子,从而使孩子在这一自然过程中顺着自己的天性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加以重视"。在帮助孩子养成生活*惯的同时,卢梭强**师不单纯是要做言辞及行为上的巨人,而是应该"谨言慎行"。从文本中,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是说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样。文中举出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当爱弥儿跌倒时,教师会镇定的注视他,不是惊慌失措而是*静地呆在原处,爱弥儿看到老师这般态度便也会*静地对待摔倒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来。可以看出,教师可以有效的影响学生的生活*惯,不一定要随时灌以满满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只需随时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节中,还有一个教育现象。"名门巨户之家的教育,只是在于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与众不同,所以它总是选择最花钱的科目教,,而不愿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处也不教。"看到这里,我的感慨是,卢梭概括洞察的确实深远。历来,不分国界,似乎都走不出这个名利的圈子,看看当今社会上的各种教育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卢梭就拿这个举了两个例子,学骑马与学游泳。在商业化社会,趋利趋名的心理在大众心里越来越浓厚,也许教育的初衷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对有用知识的追求,对为人类幸福服务的那些聪明而为数甚少的知识的态度如何,摆在怎样的高度。

  有人说,*至少在*两三百年内,教育不会有太大改观。确实,无论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对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家都能说出一二。我们对比国内外,感叹*式教育的失败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很多人,看到诸多问题所在,没能够试图提出解决办法,只寄希望于时间、后人来为我们"现状后改变",这是一种看法。也有人反映,确实,教育制度牵涉着其他关键要素,就会提到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然而,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先哲们提出的伟大思想吧!在专制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一些预见性问题与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给我们启发。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品格高尚的作者对话,在惊叹其思维火花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境界。卢梭花了20xx年心血思考和3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值得我们几遍的细细研读,收获通向幸福的知识!

爱弥儿读书心得5

  卢梭是18实际法国*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现在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面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现在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现在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宝贝,他们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独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确常见呢?满对生活中教育的现实,18世纪的卢梭早就在对教师呐喊了!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教育的本真。

爱弥儿读书心得6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同的。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规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的学校教育,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爱弥儿读书心得7

  卢梭的《爱弥儿》要求打破教育要以**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传统,在教育史上掀起饿一场影响巨大的革命。卢梭从他的哲学观出发,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王国的新人,即自然人爱弥儿。他主张儿童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爱弥儿,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和判断力,又有劳动者的体格和手艺,而且还有高尚的品德和博爱仁慈的胸怀。

  全书共五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儿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陋,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心的理想教育蓝图。掩卷沉思,卢梭的思想让人震撼。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反对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在书中说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种渴求个性**的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鲜花一样自然生长。当然,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们要试试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学生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学生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烙印,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因此,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敬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充分调动儿童学*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正如卢梭在书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们,当我们为怎样教育孩子而绞尽脑汁、黔驴技穷的时候,让我们先**自己,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里自然、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全方位接纳儿童的世界,释放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爱弥儿读书心得8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法国种种腐败的社会状况,卢梭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爱弥儿》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这本著作正是卢梭讨伐法国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观。《爱弥儿》全书根据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划分,一共分为5卷,其中,他所阐释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这也正反映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觉得这句话极其富有哲理,也恰恰体现了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等、人性本善紧接着,他指出了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教育对人在婴儿时期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给予了我们生来软弱却可以拥有的力量,给予了我们生来一无所有却可以得到的帮助,生来愚昧却可以具备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关联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躯,才能够具备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灾难。因而,在婴儿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婴儿身心健康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人2至12岁,即童年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开始便指出从婴幼儿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一大重要进步所在,在这一阶段,卢梭得出一个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吁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方法。在对儿童时期的教育观念上,卢梭重视的并不是儿童使用的措辞,而是儿童给这些措辞的含意,他极不赞成家长教儿童说些虚伪的客气话,因为这些客气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几乎就会变味了,极有可能会把请求的语气说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儿童的方式上,卢梭既反对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我们应该要去尊重儿童,而不是急于对儿童所做出的行为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坚持自然教育,倡导儿童应当让大自然先教导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再去接替,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方法与自然在教法上相冲突。在童年时期,儿童并不能达到理智的程度,他们的智力仍然处在感性阶段,他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他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即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因而,在童年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感官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2至15岁,即少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从起初只有感觉到现在已开始有了观念,从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触到现在已开始能够进行了判断,个人的体力在迅速发展。由于智力的发展,孩子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懂得要把时间花费在有用的事物上,他们会自行提出一些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卢梭指出,我们要做的是,看怎样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样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虑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则时,始终要从最普遍、最显著的现象开始探索。不能让孩子总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说的话去做,因为除了他自己觉得对确实是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无益的。卢梭非常反对严格的纪律以及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从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发展人的天赋与本性,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智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四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5至20岁,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处于一段艰难的叛逆期,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们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卢梭坚信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一切欲念都是源自于人的感性,想象力决定的是他们发展的倾向,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去爱别人,我们也就可以使自爱变为美德。人们的思维也终于开始进入了道德的境界,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纯理论的东西,空洞的道德说教完全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可以去结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学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这一卷的最后一部分,卢梭还特别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他主张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对于要培养孩子信什么宗教的问题上,卢梭批判了宗教的蒙昧主义,他坚持应该让孩子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因而,在青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德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五卷主要论述的是爱弥儿的未婚妻,即苏菲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贤妻良母。苏菲在*凡的内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天性,而她胜过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于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内心却常常很敏感,也正是这颗极其敏感的心,有时候会使她产生难以*静的想象。但是,对于别人的过失,她能够耐心地忍受,对于自己的过失,她更是能够乐于改正。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苏菲对其它一切权利都是极端重视的。

  她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要运用这个权利去评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子最危险的两个缺点,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的发生,如果仅仅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话,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厌弃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因此,女子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舆论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她们养成了受约束的*惯,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种她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温顺。

  女子常用艳丽的服饰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却忽视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权利;只要有热心和才能,便可以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进而欣赏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师范)的学生,我将来是要走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位的,置身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然后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儿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处世方法。此外,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现大自然的自然美,借此锻炼他们的独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倡导他们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弥儿读书心得9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3)

——《爱弥儿》初中读书笔记 (菁华3篇)

《爱弥儿》初中读书笔记1

  最*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

  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总之,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大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爱弥儿》初中读书笔记2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

  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惯。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

  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

  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爱弥儿》初中读书笔记3

  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本书1972年就发表了,在七几年的*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现在的*,提倡素质教育这么久了,提出以人为本这么长时间了,却在实际中仍很难做到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让我很有感想。他不赞同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知道看书充电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还没有出声呢。

  就开始研究教育的问题,这是个好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的话,我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们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龄应该能接受多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今年13岁考长*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那个男孩,于是“背古诗”、“认汉字”、“学英语”、“学钢琴”……

  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学*,这是不科学的,让一个2、3岁的孩子去学钢琴,相信这个孩子不会成为朗朗,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不代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学吃饭”、“学生活”、“学与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等,互助互爱。这让我想起了*小学生班级内的现象:很多孩子不比学*,比谁的书包是名牌,比谁用的杯子最高级,比谁家有效汽车接送……班级内部的关系有的也不够和谐、*等、互助:同桌没有带水彩笔,却不愿意借给他,别的同学因为说了自己几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大发雷霆,要求家长来学校为其撑腰……这些不好*惯需要我们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去引导纠正。

  卢梭认为,只有经过这些博爱、*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免受宗教偏见的扼杀,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惯。

  待他长到成年时,他就会善于选择一个良好的制度,在没有奴役的情况下,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谋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虽然很朴实,但是却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国,卢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此时,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议:家长、老师可以组织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市场批发一些圆珠笔、小饰品,让孩子在闹市中心区义卖,换来的钱去捐给需要的人们,如果孩子比较小,家长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着、支持。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能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锻炼他们的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


爱弥儿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4)

——爱弥儿读书心得 (菁华9篇)

爱弥儿读书心得1

  最*读了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的旷世名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主张的教育观念,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而如何来*衡好孩子的现实压力和保持天性自然,的确也是我们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

  卢梭崇尚的自然教育,渴求孩子的“个性**”,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我们家庭的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但是遵从天性自然在现实中做起来感觉挺困难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如今社会上教育内卷已经成为了常态化,虽然*颁布多项举措来缓解家长的焦虑,以期望改变教育内卷现状。但是家长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肆行,家长陪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现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想法,需要被尊重,被肯定,我们家长需要的是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探讨未来,给予他们试错的勇气,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学*生活上既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也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只是一味的保护他们,更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去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适应现实的社会。

  以前,在教育内卷的影响下,有一段时间,我也偏离了教育的轨道,没有遵守孩子的天性,将我们大人的期望强压给了孩子,一度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的源泉,每天只一味的上课学*,他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某一天,突然惊觉孩子好像很久没有笑了,我开始反思自己,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对孩子最终的期望,难道我们对孩子只是希望他考试成绩优异,只是希望他能够考上某一所重点初中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开始聆听孩子的梦想,尊重孩子的选择,寻找孩子快乐学*的源泉,他又开始有了笑容,更神奇的是他的学*没有下降,反而有了提升,那一刻我明白了,发掘孩子自己的学*主动性比一切的填鸭式学*更有效。

  所以,我们的教育既需要保持孩子的天性自然,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衡好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这样才能创造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既要遵从孩子的自然天性,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又要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有自己的目标,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爱弥儿读书心得2

  最*我怀着对法国作家卢梭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爱弥尔》。《爱弥尔》一书用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以上只是我对这本书简单浏览的一些小的体会,对卢梭“自然教育”的简单理解。其实“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止于此,我们应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取其精去其粗”,并且吸取有用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

爱弥儿读书心得3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教育、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变坏了。”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其实与《三字经》类似,都在主张人性本是善的,恶的根源就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也彰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认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主张对儿童始终施行自然主义教育。

  全书是分年龄段来阐述的,逝去时光已不在,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岁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孩子读书却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识字。

  ”而现在的社会总是以成绩来评判一切,我自己在这个焦虑环境下也会有极端做法。其实各科书本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实用,可我们家长总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队了,给她们报各种兴趣班,做各种试卷练*,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刚有苗头,就已经被扑灭在了重压之下。

  女儿总是很害怕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觉得记背地名、气候、经纬度太过枯燥,学这些没有用。可太阳为何每天东升西落,为何会有四季更替,为何我们到欧洲很远,这些都是最最实用的生活常识,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现在想想,也许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好好体会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透过思考去探究,去解释最最普通的生活现象。有了思考,有了兴趣,才是学科知识的永动机,才能让她在知识海洋里驰骋。

  “为了不让孩子死啃书本,我要让他到工场去干活儿,动手会有助于他心灵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信奉的宗旨却是只要学*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照顾你生活。这样很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这个暑假我上班的时候特意让十四岁的女儿在家做午饭吃,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事实还是让我痛心难过,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头几天,独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鸡蛋,就是糊的饼;中间几天,索性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饭,后面几天,甚至连煤气灶忘记关了,烧穿锅底是小事,要是房子点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们好像真的是做错了,错的是我们大人。现在这样,培养的就是“巨婴”。且不论学到了多少学科知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是的,我们少些说教,少些指责,多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了他们的思想,在小树苗要被风吹到时扶一把,他终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的。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爱弥儿读书心得4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但作为一位准妈妈,我也非常能理解父母们的想法,也常常纠结以后自己要不要变成这样的家长。但在读了这本书后,我真的想通了,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孩子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孩子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之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非常清新,有着独特见解的教育名著,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直到如今,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我们都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不忘教育的初心,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爱弥儿读书心得5

  卢梭是18实际法国*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现在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面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现在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现在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宝贝,他们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独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确常见呢?满对生活中教育的现实,18世纪的卢梭早就在对教师呐喊了!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教育的本真。

爱弥儿读书心得6

  我在网上粗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一书,书中阐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对人的教育观点。读完之后,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不得不说书中的理念对我来说是种冲击,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卢梭“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年”而成的教育著作《爱弥儿》就是这样的一本理想的书籍,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谓“博大精深,字字珠玑”。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他强**育儿童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批年纪轻轻的剥蚀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热爱孩子,把孩子当作孩子,构成了这部教育巨著的精髓,这不但在当时沉闷压抑的教育环境中是清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这些教育者,依然具有莫大的启示。现将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拿来与大家分享。

  1、不要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要爱护儿童,帮助他们做游戏,让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天真烂漫的本能。在万物的次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次序中,儿童有它的地位,即应把**当作**,把孩子当作孩子。”这段话对于今天那些急于求成龙、成凤的父母来说,依然有着很大的警示意义。孩子的童年没有了快乐,有的是无尽的苦恼。为什么要让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大人信奉的真理,于是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班、辅导班,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独没想到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孩子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2、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让人折服。全书贯穿着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爱弥儿读书心得7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法国种种腐败的社会状况,卢梭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爱弥儿》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这本著作正是卢梭讨伐法国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观。《爱弥儿》全书根据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划分,一共分为5卷,其中,他所阐释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这也正反映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觉得这句话极其富有哲理,也恰恰体现了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等”、“人性本善”……紧接着,他指出了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教育对人在婴儿时期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给予了我们生来软弱却可以拥有的力量,给予了我们生来一无所有却可以得到的帮助,生来愚昧却可以具备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关联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躯,才能够具备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灾难。因而,在婴儿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婴儿身心健康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人2至12岁,即童年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开始便指出从婴幼儿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一大重要进步所在,在这一阶段,卢梭得出一个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吁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方法。在对儿童时期的教育观念上,卢梭重视的并不是儿童使用的措辞,而是儿童给这些措辞的含意,他极不赞成家长教儿童说些虚伪的客气话,因为这些客气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几乎就会变味了,极有可能会把请求的语气说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儿童的方式上,卢梭既反对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我们应该要去尊重儿童,而不是急于对儿童所做出的行为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坚持自然教育,倡导儿童应当让大自然先教导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再去接替,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方法与自然在教法上相冲突。在童年时期,儿童并不能达到理智的程度,他们的智力仍然处在感性阶段,他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他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即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因而,在童年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感官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2至15岁,即少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从起初只有感觉到现在已开始有了观念,从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触到现在已开始能够进行了判断,个人的体力在迅速发展。由于智力的发展,孩子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懂得要把时间花费在有用的事物上,他们会自行提出一些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卢梭指出,我们要做的是,看怎样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样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虑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则时,始终要从最普遍、最显著的现象开始探索。不能让孩子总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说的话去做,因为除了他自己觉得对确实是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无益的。卢梭非常反对严格的纪律以及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从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发展人的天赋与本性,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智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四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5至20岁,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处于一段艰难的叛逆期,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们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卢梭坚信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一切欲念都是源自于人的感性,想象力决定的是他们发展的倾向,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去爱别人,我们也就可以使自爱变为美德。人们的思维也终于开始进入了道德的境界,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纯理论的东西,空洞的道德说教完全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可以去结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学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这一卷的最后一部分,卢梭还特别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他主张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对于要培养孩子信什么宗教的问题上,卢梭批判了宗教的蒙昧主义,他坚持应该让孩子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因而,在青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德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五卷主要论述的是爱弥儿的未婚妻,即苏菲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贤妻良母。苏菲在*凡的内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天性,而她胜过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于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内心却常常很敏感,也正是这颗极其敏感的心,有时候会使她产生难以*静的想象。但是,对于别人的过失,她能够耐心地忍受,对于自己的过失,她更是能够乐于改正。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苏菲对其它一切权利都是极端重视的。她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要运用这个权利去评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子最危险的两个缺点,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的发生,如果仅仅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话,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厌弃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因此,女子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舆论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她们养成了受约束的*惯,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种她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温顺。女子常用艳丽的服饰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却忽视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权利;只要有热心和才能,便可以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进而欣赏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师范)的学生,我将来是要走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位的,置身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然后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儿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处世方法。此外,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现大自然的自然美,借此锻炼他们的独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倡导他们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弥儿读书心得8

  康德这位过着规律如钟表一般生活的*代哲学大师,终其一生仅有一次因为看书而忘了准时散步,而他所看的这本书就是卢梭的《爱弥儿》。以前在了解康德生*的时候看到这则逸事,就让我对《爱弥儿》印象十分深刻,但当把这本书买回来之后却搁置书架多年未曾读完,直到xxxx年才一口气啃下来,感叹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每一位热爱生命、追求真理的人阅读。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自然哲学观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有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人也逐渐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教育,通过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方法,实现“新人”的目标,进而实现改良社会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实现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对应的教育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在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教育内容上,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等,互助互爱。所以,卢梭非常注重符合自然的原则,强调身体与心灵的协调发展,强调学*与运用的统一,强调对学生的崇高的美德、朴实的作风、批判的精神的培养。

  卢梭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教育需要,提出了分阶段教育的方法,而全书也是基于这样的方法划分为五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在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这其中融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发展史上是极其可贵的,而我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家族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在入学后,学校的教师又肩负着教育子女的重任。在《爱弥儿》一书中,时间跨度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婚孕育新的下一代,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也提到了许多可行的教育技巧,对父母和教师都有指导意义。比如在婴儿期如何正确认识哺乳对孩子、对社会风气、对家族关系的影响。孩子如何学*语言,孩子哭闹的引导,衣服的选择等等,非常细致。在少年期如何正确对待情书的问题,如何进行个性教育等等。对教师来说,什么是自己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在学生中树立威性,如何通过设计活动进行教育等等。卢梭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在父亲身上,爱弥儿是一个孤儿,他的老师就是他的父亲,教师和父亲是合二为一的,这种身份同一、跨度漫长、目标明确、方法科学的教育,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关心学生成长的人去细致阅读。

  这本书不仅是写给父母和教师看的,它也值得每一位追求上进的、渴望正确认识自我、锤炼自我的年轻人阅读。书中谈到各种感官的应用,谈到身体的锻炼和心灵的培养,谈到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也谈到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躁动,如何正确地选择自由职业,如何正确地去选择配偶,成婚后又应如何处理婚后关系等等。这些内容没有道德高高在上般地宣讲味道,而是如同一个年轻的朋友,和你一同探讨人生各个阶段的智慧,他的书中所体现的这种朴实无华,躬身践行的精神值得我们去认真体味和学*。

  然而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要想像卢梭提出的老师要兼任各科教学且能教出优异的理想已经很难实现,而且如书中描写的老师这辈子只教一个学生的理想在如今也只能是理想。此外,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多次强调回归自然,回到乡村去教育,但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完全是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进入城市而失去了农村之家的人越来越多,这种乡村教育多大多数人来说也很难实施。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适合每一个人阅读的经典,他可能不仅仅是教育学的,而是百科全书式的,但总的目标是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使自己的成长和言行都合乎自然的法则。

爱弥儿读书心得9

  卢梭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1859—1952)即受到了卢梭的影响,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此外,他批判传统教育“书本中心”,主张“从做中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让学生充分实践,通过实践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同时杜威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另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1902—1987)的有意义学*和卢梭的观点则不谋而合,都认为有意义的学*是关注儿童的整个生命体成才的成长,要教育孩子最有用的内?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卢梭认为要将儿童的教育还原,不能给儿童太大的负担,要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健康体魄和人格的形成,而不是知识、技能的学*。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给了*儿童太多的负担,让他们的童年消逝得太早,如今6、7岁的孩子就背上了几公斤的书包,不到15岁就成了“眼镜”小博士,要是卢梭在世的话,肯定会骂现在的家长是最愚蠢的人,会骂社会是毒杀儿童的机器。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有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改成了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大致说明了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得到培养。当然,完全按照卢梭的体力、感官教育肯定不行的,单单地回归自然无法使儿童能够在社会上生活,现在的社会知识积累已经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过去一

  百年积累的财富比过去几千年积累的还要多,知识呈指数增长,所以仅仅对儿童进行体力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还要注意系统知识的学*和技能的掌握,不过他推崇的自然教育把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儿童本身,对儿童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卢梭主张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阶段。卢梭说,“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学*,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学问”,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的知识,反对抽象地啃书本,甚至在儿童阶段,卢梭极力反对进行语言和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教育,认为它们都离儿童本身的经验太远,对儿童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学*是无效的。卢梭的直观教学法还对教学设计领域产生了影响,在社会经验不足的儿童阶段,即使是传授知识,都应该将学*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道理论述,这才现在的中小学教材中体现得很明显,你会在小学教材里发现很多插图,同时他们的书本颜色通常也是很鲜艳的,因为“儿童喜欢颜色鲜艳”。当然,直观教学法和实物教学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校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具,就拿卢梭举例教育爱弥儿跑步的例子来说,跑步就需要场地的支持,此外,直观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善于把抽象的知识或经验用学生能够接受的直观的经验相联系起来。也有人对过于直观的教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直观教学只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而对孩子的抽象能力锻炼很少,不利于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等。

  第三,卢梭提倡个性**,自由教育。这个自由不是任意无度的自由,而是在有限制的自由。体现在教育中便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的基础教育受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较大,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时候,过多地重视了教育的产出,统一学*步调,力求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认知、情感上得到提高,殊不知,过分地统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我是不同意行为主义学家说的“给我足够的条件,我能让任何一个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医生、律师等”的观点,人和人的出生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书,教育要建立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所以要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儿童能够发展个性,不受过多教育的束缚,此外,因材施教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水*不同或者起始能力不同的儿童,要进行仔细地辨别,制订出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方法。

  正如*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卢梭的教育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他教育爱弥儿过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第一卷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到农夫粗鲁、仆人等,认为由“仆人带大的孩子以后也会是仆人”,还有对保姆工作的蔑视等,都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他的自然教育思想,顺应人的发展培养人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教育“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当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后来为不少垄断资产阶级教育家所利用的时候,他们就把资产阶级的教育鼓吹为“超阶级”、“超政治”的东西了。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第四,卢梭的教育对象过于理想化,把社会看得很悲观。我们从卢梭选拔爱弥儿的过程就可以看到,卢梭不愿意收一个身体脆弱的孩子为学生,因为他不相信一个成天为健康发愁的儿童能够被教育得好,这其中隐含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同时,在进行儿童教育时,他甚至愿意将孩子和社会独立开来,原因是怕“被别人影响养成了不良*惯”,这就好比怕咽就不吃饭一样,人一出生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应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而放弃了和社会的交互,我想这条在卢梭所在的年代就没法实现,在当代就更不可能。

  最后,卢梭对孩子的分阶段教育不科学。卢梭提出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瑞士著名的认知主义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或许就受到了卢梭的启示。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分开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不科学,人的成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和社会充分交互,主体间相互建构的过程。

  “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爱弥儿读书笔记 (菁华9篇)(扩展5)

——《爱弥儿》读书心得菁选

《爱弥儿》读书心得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弥儿》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弥儿》读书心得1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读书心得。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爱弥儿》读书心得2

  卢梭的《爱弥儿》要求打破教育要以**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传统,在教育史上掀起饿一场影响巨大的革命。卢梭从他的哲学观出发,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王国的新人,即自然人爱弥儿。他主张儿童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爱弥儿,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和判断力,又有劳动者的体格和手艺,而且还有高尚的品德和博爱仁慈的胸怀。

  全书共五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儿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陋,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心的理想教育蓝图。掩卷沉思,卢梭的思想让人震撼。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反对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在书中说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种渴求个性**的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鲜花一样自然生长。当然,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们要试试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学生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学生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烙印,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因此,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敬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充分调动儿童学*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正如卢梭在书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们,当我们为怎样教育孩子而绞尽脑汁、黔驴技穷的时候,让我们先**自己,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里自然、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全方位接纳儿童的世界,释放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爱弥儿》读书心得3

  卢梭他主张的教育法,他有很多很多的前提条件就比如说你必须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必须在什么样的环境,孩子是什么身份,保姆必须怎么怎么样,他的方法到底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会是什么效果?到底有没有可行性,还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只能说整本书都只是一场心理实验,有非常多的事,他臆想出来的成分有很多事,可能是结合他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和反思,但是有很多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

  他想象出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一个理想的.教育者,然后他的教育方式可能才能成功,但在现实当中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我不知道他的教育法在日后是否有人真正去实施,效果怎么样了,还是挺好奇的。

  当然尽管我们达不到卢梭所要求的这些理想条件,我们还是可以在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参考他的教育方式的。

  这也是那个时代书籍的特色,在还没有数据统计啊科学实验的年代,学者们的理论有很大程度都依靠于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因此片面性很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同时他说出了很多今天的学者不敢轻易说的话,今天的人做研究由于分工过细,只能针对一个很小的范围,稍微多一点主观的判断就会被人说不靠谱。这其实也是大大缩小了人的创造力的,因为人要学更多更多的东西才行。

《爱弥儿》读书心得4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xx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爱弥儿》读书心得5

  卢梭是18实际法国*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就应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此刻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齐“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齐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潜力,学生学会了没有,潜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职责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此刻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应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此刻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此刻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宝贝,他们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独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确常见呢?满对生活中教育的现实,18世纪的卢梭早就在对教师呐喊了!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务必。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务必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职责,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务必担负的教育职责,其他都就应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潜力的时候起,就务必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取”。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理解,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靠性越来越强,生存潜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但是我们总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能够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教育的本真。

《爱弥儿》读书心得6

  每次读完一本书,思想总会碰撞出火花,那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也是对书本学*的反思。卢梭的名字,毫无疑问,他应排列在人类思想者的前列。《爱弥儿》就是出自这位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手。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夜深人静时,反思我们的教育,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儿》,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读书心得7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读书心得8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法国种种腐败的社会状况,卢梭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爱弥儿》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这本著作正是卢梭讨伐法国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观。《爱弥儿》全书根据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划分,一共分为5卷,其中,他所阐释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这也正反映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觉得这句话极其富有哲理,也恰恰体现了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等、人性本善紧接着,他指出了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教育对人在婴儿时期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给予了我们生来软弱却可以拥有的力量,给予了我们生来一无所有却可以得到的帮助,生来愚昧却可以具备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关联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躯,才能够具备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灾难。因而,在婴儿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婴儿身心健康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人2至12岁,即童年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开始便指出从婴幼儿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一大重要进步所在,在这一阶段,卢梭得出一个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吁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方法。在对儿童时期的教育观念上,卢梭重视的并不是儿童使用的措辞,而是儿童给这些措辞的含意,他极不赞成家长教儿童说些虚伪的客气话,因为这些客气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几乎就会变味了,极有可能会把请求的语气说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儿童的方式上,卢梭既反对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我们应该要去尊重儿童,而不是急于对儿童所做出的行为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坚持自然教育,倡导儿童应当让大自然先教导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再去接替,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方法与自然在教法上相冲突。在童年时期,儿童并不能达到理智的程度,他们的智力仍然处在感性阶段,他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他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即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因而,在童年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感官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2至15岁,即少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从起初只有感觉到现在已开始有了观念,从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触到现在已开始能够进行了判断,个人的体力在迅速发展。由于智力的发展,孩子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懂得要把时间花费在有用的事物上,他们会自行提出一些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卢梭指出,我们要做的是,看怎样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样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虑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则时,始终要从最普遍、最显著的现象开始探索。不能让孩子总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说的话去做,因为除了他自己觉得对确实是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无益的。卢梭非常反对严格的'纪律以及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从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发展人的天赋与本性,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智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四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5至20岁,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处于一段艰难的叛逆期,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们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卢梭坚信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一切欲念都是源自于人的感性,想象力决定的是他们发展的倾向,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去爱别人,我们也就可以使自爱变为美德。人们的思维也终于开始进入了道德的境界,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纯理论的东西,空洞的道德说教完全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可以去结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学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这一卷的最后一部分,卢梭还特别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他主张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对于要培养孩子信什么宗教的问题上,卢梭批判了宗教的蒙昧主义,他坚持应该让孩子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因而,在青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德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五卷主要论述的是爱弥儿的未婚妻,即苏菲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贤妻良母。苏菲在*凡的内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天性,而她胜过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于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内心却常常很敏感,也正是这颗极其敏感的心,有时候会使她产生难以*静的想象。但是,对于别人的过失,她能够耐心地忍受,对于自己的过失,她更是能够乐于改正。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苏菲对其它一切权利都是极端重视的。

  她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要运用这个权利去评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子最危险的两个缺点,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的发生,如果仅仅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话,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厌弃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因此,女子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舆论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她们养成了受约束的*惯,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种她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温顺。

  女子常用艳丽的服饰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却忽视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权利;只要有热心和才能,便可以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进而欣赏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师范)的学生,我将来是要走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位的,置身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然后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儿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处世方法。此外,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现大自然的自然美,借此锻炼他们的独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倡导他们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弥儿》读书心得9

  《爱弥儿》是一本西方教育专著,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在这本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

  读完《爱弥儿》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自由。卢梭在爱弥儿幼年和童年都主张采用顺应自然的教育,在第二卷里面更是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顺应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的经典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观念。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生来是善良的,我们所能给与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去呵护、保持孩子与生俱来的纯真,善良。但是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呢,显然不是。在幼儿园小朋友身上有一些后天环境所造成的.不良*惯,而人的行为结构和人的童年记忆有非常大的关联特征,因此如果孩子童年的很多毛病被放纵,会在成年后极大的放大。因此卢梭在本书中还提出与自然教育密切相关联的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惯。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以上两点只是有感而发的浅谈,我想与每一位同行分享的是: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善待他们吧,因为他们还是一群孩子。

《爱弥儿》读书心得10

  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也会伴随人的一生。教育是美好的,它大多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将人类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教育又是神圣的,为了下一代更好地发展,教人育人的方向必须按着既定的路线走。*日有幸读了卢梭的《爱弥儿》,对教育又多了几分感知和了悟。

  大概世间万物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大规模的改变罢。《爱弥儿》一书出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笔下,成书于封建资本主义盛行的1762年,距离现今的21世纪已有相当长的年月,那么书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应该早已陈旧不堪了吧。未读此书时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学众多名师的推荐下,作为师范生的我还是抱着半学*半怀疑的心态捧起《爱弥儿》细读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头都属于自以为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爱弥儿》正文的开篇第一句,与我们民族《论语》里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可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的原因便是无论是人或物,经人之手便会将其变成主观意念里所希望发展的样子。每个人经过了环境熏染和人为教化后,便自然地很难与本初状态相似了,这是个必然的发展结果。经过教化后,人类方能更明规则地生活于社会中,但在卢梭眼中此结果的不良效应则是人一旦进入设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没了自然本身所赋予个体的特质了。树木的生长依赖培育,人类的成长依赖教育。这便引出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从于自然永恒法则地教人育人,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教师只是大自然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防止对孩子的关心与自然违背。书中以爱弥儿作为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对象,根据幼儿、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长状态对其进行身心教育,在卢梭眼中,塑造一个健康的品格、正确的信仰、良好的行为*惯比学*知识技能重要得多。

  的确,我们来自于自然,却生长在社会。回顾我们每个人大同小异的成长历程,与卢梭所构造的教育环境有相似也有不同。从我们呱呱坠地那天起,便如同一张白纸般让父母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他们教会了我们生活技能,并努力地把我们往正确的价值观路上带,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又辅之故事、儿歌等形式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品格。我们大多不被压抑天性地生长着,如一朵初长的花苞在生机勃勃地吸收着天地的精华,这与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有相似之处。为了不让自己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年龄略长些的我们大多被父母送去学*各种技能,从小学到中学,从这个兴趣班到那个辅导班,不断地被叮嘱要好好努力学好知识。诚然,学*知识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从小被规定去学*大人们所要求的各门各类,无论是语数英,或是政史地,还是物化生,乐器、运动齐上阵。长大后的我们不由得在被要求做得更好的本能性思维中,可能会渐渐忘却了自己原本真实的样子,也分辨不出学得好与自己的喜好到底是不是相统一的了。

  如此看来,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有其非常大的现世意义的。虽然书中所描述的爱弥儿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理想化,但并不妨碍生活在社会的我们借鉴其中理念。“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身为师范生的我虽然没有亲身教育人的经历,但通过几年的教育学学*让我对于教育有了一定的认知。在如今的中小学教育中,为人师者应该以尊重学生的.天性为前提进行教书育人,以适合其年龄段的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教育成果应以学生自身的感知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高低。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应试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否在让学生在考好试的基础上增加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视野和见解,更好地发展自身的特性则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挑战的任务。这任务实属不易,但这会是日后为人师的我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康德说过:“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生在18世纪的卢梭以先见之觉,提出了现代教育学的根本特征:教育要培养自由人。距《爱弥儿》成书至今已过了250余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论不会因岁月的变迁而失去其夺目的光辉,愈加历久弥新,使后世的读者阅后受益匪浅。

《爱弥儿》读书心得11

  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木工劳动中学*,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书心得12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资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潜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透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之后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个性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给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状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超多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个性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透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爱弥儿》读书心得13

  《爱弥儿》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是他构思20年,然后用3年时间撰写而成的教育哲理小说。在书中,卢梭尖锐地批判了腐朽的旧封建教育,并通过它所虚构的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如自然教育、教育分期理论等。

  《爱弥儿》开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卢梭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长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卢梭看来,忍受痛苦也是儿童应该学*的一件事情。比如儿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过去安抚他。卢梭认为伤痛既然已经发生了,儿童就必须忍受。在儿童年幼时学*勇敢的精神,他便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则,在他们长大后面对痛苦时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来对付。大自然希望儿童在**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应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须保护儿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

  当然,由于受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卢梭在自然主义教育中不免出现主观臆断和过于极端的观点,比如他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等等。但他在教育上的理论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卢梭的教育理念,汲取其合理的成分并为我所用。

《爱弥儿》读书心得14

  康德这位过着规律如钟表一般生活的*代哲学大师,终其一生仅有一次因为看书而忘了准时散步,而他所看的这本书就是卢梭的《爱弥儿》。以前在了解康德生*的时候看到这则逸事,就让我对《爱弥儿》印象十分深刻,但当把这本书买回来之后却搁置书架多年未曾读完,直到xxxx年才一口气啃下来,感叹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每一位热爱生命、追求真理的人阅读。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自然哲学观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有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人也逐渐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教育,通过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方法,实现“新人”的目标,进而实现改良社会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实现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对应的教育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在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教育内容上,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等,互助互爱。所以,卢梭非常注重符合自然的原则,强调身体与心灵的协调发展,强调学*与运用的统一,强调对学生的崇高的美德、朴实的作风、批判的精神的培养。

  卢梭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教育需要,提出了分阶段教育的方法,而全书也是基于这样的方法划分为五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在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这其中融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发展史上是极其可贵的,而我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家族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在入学后,学校的教师又肩负着教育子女的重任。在《爱弥儿》一书中,时间跨度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婚孕育新的下一代,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也提到了许多可行的教育技巧,对父母和教师都有指导意义。比如在婴儿期如何正确认识哺乳对孩子、对社会风气、对家族关系的影响。孩子如何学*语言,孩子哭闹的引导,衣服的.选择等等,非常细致。在少年期如何正确对待情书的问题,如何进行个性教育等等。对教师来说,什么是自己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在学生中树立威性,如何通过设计活动进行教育等等。卢梭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在父亲身上,爱弥儿是一个孤儿,他的老师就是他的父亲,教师和父亲是合二为一的,这种身份同一、跨度漫长、目标明确、方法科学的教育,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关心学生成长的人去细致阅读。

  这本书不仅是写给父母和教师看的,它也值得每一位追求上进的、渴望正确认识自我、锤炼自我的年轻人阅读。书中谈到各种感官的应用,谈到身体的锻炼和心灵的培养,谈到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也谈到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躁动,如何正确地选择自由职业,如何正确地去选择配偶,成婚后又应如何处理婚后关系等等。这些内容没有道德高高在上般地宣讲味道,而是如同一个年轻的朋友,和你一同探讨人生各个阶段的智慧,他的书中所体现的这种朴实无华,躬身践行的精神值得我们去认真体味和学*。

  然而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要想像卢梭提出的老师要兼任各科教学且能教出优异的理想已经很难实现,而且如书中描写的老师这辈子只教一个学生的理想在如今也只能是理想。此外,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多次强调回归自然,回到乡村去教育,但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完全是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进入城市而失去了农村之家的人越来越多,这种乡村教育多大多数人来说也很难实施。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适合每一个人阅读的经典,他可能不仅仅是教育学的,而是百科全书式的,但总的目标是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使自己的成长和言行都合乎自然的法则。

《爱弥儿》读书心得15

  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因此,卢梭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培养自由人,这也是他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卢梭看来,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个不断进取的层面: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谓自然状态的自由,是天赋的,生而有之,不可剥夺。社会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克服人性堕落、扬弃社会异化的动态历史过程,道德的自由实现则是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自觉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过程。因此与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相应,卢梭在《爱弥儿》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本人对“自由人的教育”这一部分的阅读,感触最深的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当然,卢梭的自然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人在阅读过程中更倾向于狭义的理解,即针对0-12岁儿童的教育。   卢梭认为,0—12岁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自然在说话,亦即一种消极教育。所谓消极教育,就是设法避免环境的不良影响,让自然说话,让儿童自然成长的教育。消极教育不是给儿童养成品德,而是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以知识,而是防止他们产生对于事物的误解。   0-12岁,是人生中最危险的时期,如果在这段时间中不采取措施摧毁种种错误和恶*的话,那么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后再采取手段去加以改正时,由于它们已经是扎下深根而难以拔除了。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不是传授新内容的积极活动,而是要保护儿童的心理不受恶德或者错误思想的侵犯;不是要教儿童道德和知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这个时期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性的,就是要确保他周围的一切合适他去看,去听。儿童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这样情况下,就要用孩子恶行的自然结果来惩罚他们。   0-12岁的教育主要应该集中于身体训练,让儿童劳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动。儿童在不停地活动中,仔细观察,获得经验,他的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儿童用自己的双脚、双手和眼睛,去获得认知与理性。每个儿童都应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