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老残游记读后感1

  这本书看了很多遍了。最早是语文书里面的《大明湖听书》这个编目。年少时哪里明白这文章的好处,虽然描述白妞的说书是那样的极尽渲染之能事。

  之后有了几本书在肚子里面打底子,再于暇时认真的从头看起,细品下来,滋味竟是那么的悠远绵长。

  老残,这名字便有一股子不流于世俗的孤傲,萧然。不是在世道上经历过几个起跌的,哪里能够如此?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最著名的有《徐霞客游记》在那里呢。其实他能够和《格列佛游记》相类比。对现实的'不满,《格列佛游记》能够天马行空到幻境之中找到寄托,可是老残,还是现实的,他没有神游天外,他想在夹缝里面找到生存的空间。

  老残其实不是避世的,他是入世的,虽然摇着串铃,不愿意做官,可是摇串铃的时候看到的是国计民生,虽然没有入仕,可是交接的都是官场上的人物,谈的都是治国*天下的策略。说实在的,在这篇所谓的游记里面,看到最终,心痛的成分多,灰心的成分更多。

  作为一个山野之人,有济世之心,那是最苦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是想尽一切可想的办法,又能解决几何?最终,往往只剩下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所以老残最终还能尽享隐居之乐,那真是上苍的眷顾了。

老残游记读后感2

  话说我读完《老残游记》,颇觉得意犹未尽。这时,发现后面还有若干续集,不禁喜出望外。于是又读将过去,看看这老残和德慧生在回扬州路上又会有什么奇闻发生。这一日,老残一行从齐河县便走到了山东泰安境内,泰山脚下。老残游记续篇,大篇幅的文字都发生在这泰山脚下。

  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杜甫《望岳》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首诗,将泰山的雄壮、神气描摹尽致。虽然未曾去过泰山,却对那里有着向往。而高中时代的第一篇课文《雨中登泰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当时我的语文老师郑学章先生讲授这篇课文时,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逐字逐句详细讲解。这泰山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在老残眼里,又是怎样?

  不想,随老残行去,却全忘了那泰山之景,竟都将心思集中在“逸云”身上了。甚至于那泰山脚下*公子的恶劣行径,也成为逸云故事的辅助而已。你道是怎样?原先,这泰山脚的一座“斗姥宫”中,藏了一个高人。如果说《老残游记》中桃花扇访贤一节中,桃花山深处宅子中的女子谈论的是儒佛道三家思想之融合,那么,逸云乃是佛家之巅峰了。

  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经历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有研究者如此描述她——从六七岁就进入斗姥宫修行的逸云,在如花的年龄遭遇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感情,但严酷的现实让她完美的感情理想终归破灭。特殊的寺庙生活把逸云铸炼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风尘尼姑,让她以尼姑而兼**的身份混迹于人世的火坑;她无力改变现实,只好把自我的精神归宿投射于虚幻的宗教世界,用虚幻的宗教生活麻醉自我,并姑且拯救自我。

  此种评述,似乎有些悲观,有一种研究者自以为是的感觉。其实,从原文中不难看出,逸云已经完成了人生之修炼,将自我的人生境界提升到了很高的层次。每个人的人生,不都是一种修炼吗?不能因为逸云是在尼姑庵中修炼,就把她的修炼归结为“用虚幻的生活麻醉自我”。参悟人生,参悟生命的真谛,是不分地方的。

  逸云说法一章中,讲述她所经历的所谓“感情”那段,无甚可看。讲述悟透生命,得道一节,却颇值得玩味。在焦躁不安的当下世界,我们不妨都来读一读这段参禅悟道的文字,或者对我们的人生有所裨益。

  泰山之行,乃是《老残游记》讲述人间故事最后的精彩。及至走到淮安,老残的笔墨便着重在地狱里了。这节描述,淮安勺湖,到有点意思了。我那天也是好奇,百度了一下淮安的地图,没想到果真此刻还有勺湖,而且,更加有意思的是在勺湖附*看到了“刘鹗故居”的标志。这倒让我对淮安颇有点神往了。

  言归正传,却这地狱一游,看似和人间故事毫不相干,却实实在在就是人间故事的延续。不管是善人、恶人待遇之别,还是地上地下之分,抑或是人间送纸钱阴间之“享受”,其实作者用意都是让人们在阳间多行善事,少做恶行,修炼以得道,得道以成仙。老残不就是如此吗?别的人阳寿尽时,被叫去阴间哪里还有回去之可能?老残,却可在阴世一游,浑身又散发香气,可回归人世了,所谓“善缘发动化身香”是也。

  不管这阴阳之说是否真实存在,阳世修完美总归不是坏事,哪怕到了阴间也是真人。

老残游记读后感3

  这本书看了很多遍了。最早是语文书里面的《大明湖听书》这个编目。年少时哪里明白这文章的好处,虽然描述白妞的说书是那样的极尽渲染之能事。

  之后有了几本书在肚子里面打底子,再于暇时认真的从头看起,细品下来,滋味竟是那么的悠远绵长。

  老残,这名字便有一股子不流于世俗的孤傲,萧然。不是在世道上经历过几个起跌的,哪里能够如此?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最著名的有《徐霞客游记》在那里呢。其实他能够和《格列佛游记》相类比。对现实的不满,《格列佛游记》能够天马行空到幻境之中找到寄托,可是老残,还是现实的,他没有神游天外,他想在夹缝里面找到生存的空间。

  老残其实不是避世的,他是入世的,虽然摇着串铃,不愿意做官,可是摇串铃的时候看到的是国计民生,虽然没有入仕,可是交接的都是官场上的人物,谈的都是治国*天下的策略。说实在的,在这篇所谓的游记里面,看到最终,心痛的成分多,灰心的成分更多。

  作为一个山野之人,有济世之心,那是最苦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是想尽一切可想的办法,又能解决几何?最终,往往只剩下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所以老残最终还能尽享隐居之乐,那真是上苍的眷顾了。

老残游记读后感4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前些时候,看到网上传言,秦桧在家乡已站起来了,现在的社会价值取向真得让人迷惘和心寒)。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见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众多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然而,他认为“这些鸟雀跃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用站笼站杀,吓得很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见第六回)”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己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己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同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因此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见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由于贾家的亲家魏家佣人急于想救出自己东家,就对刚弼进行巨额贿赂,刚弼凭此就主观臆断,判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他的逻辑是“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什么肯花钱呢?卑职一生就没有送过一个人钱。”(见第十八回)幸亏此案被老残知晓,就写信向抚台反映情况,抚台派出白太尊白子寿来主审此案,才让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终又救了贾家十三条人命(这十三人是被一种类似蒙汗之类的“千日醉”所害,通过雪得解药“返魂香”而救活)。

  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些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认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伤,宰天下则天下死!(见第六回)”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如此之话,实为不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是*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学识渊博,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因此,就小说内容而言,涉及各种自然科学范围颇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当不错,特别是对北京济南一带的风情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读后收获颇丰。当然,刘鹗对于所谓“清官”的讽刺,悠悠以为,多少有些过了。清官毕竟是人人诵之,人人赞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渊源历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当代社会中的珍稀动物。刘鹗所写的“清官”实非“清官”也,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沽名钓鱼之辈而已。

老残游记读后感5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样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的方法却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我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我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一样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所以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仅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仅有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些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认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伤,宰天下则天下死!”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如此之话,实为不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是*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学识渊博,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所以,就小说资料而言,涉及各种自然科学范围颇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当不错,异常是对山东济南一带的风情描述,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读后收获颇丰。当然,刘鹗对于所谓“清官”的讽刺,悠悠以为,多少有些过了。清官毕竟是人人诵之,人人赞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渊源历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当代社会中的珍稀动物。刘鹗所写的“清官”实非“清官”也,这些人充其量可是是沽名钓鱼之辈而已。

老残游记读后感6

  最*好象有点懒,只是草草地读几页书,有时连字都没认清,就过去了。可还是一股子热情地在那里读。没办法,在这个世界上,书这个朋友不想抛弃我,尽管我多么地一厢情愿。

  《老残游记》到底说什么,序言便有天下一哭之说,我要说这本书是刘鄂先生对社会,对人生,对儒道佛三家的一点感悟,那只从日边来的破船不就是日渐没落了大清帝国吗?正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那个老残先生不想做官,却含情脉脉地奔走于官民之间,起着所谓救民于水火的作用。法纪乱了,一个郎中也成了改变官民关系的纽带。唉!一个老残,就是三头六臂,你又能救得了谁呢?

  书中所谓与姑和黄龙子的一段大论,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有道,有儒,有佛,很开人耳目。只是世人看世事,只看到了问题的方一个面,忽略了另一方面,好了坏了,兴了衰了,吉了凶了,死了生了,多了一个做梦的好由头。心静了,什么事情看淡了,就什么也没了。

  美中不足的是,狗尾续貂,刘鄂先生在续集里又加了阴司一游的话头,劝人向善的初衷令人敬佩,只是那十殿阎王总让觉得象光头上带的假发,多少令人有假的一种感觉,前脚还信誓旦旦地说儒学的门面大,而佛道总拿出些鬼神来吓唬人,言尤在耳,后面就弄出磨人的石磨来,好不可笑。

  书中那个可恨的玉太守和刚弼官长,还是给我的警示作用最大,一片“好心”,多少坏事,一个拿民命换官,一个拿民命显智。“你们都是小人,就我一个正人君子。”不走群众路线,往往走上历史的*,成了孤家寡人。太刚,太柔,都不是处世良方。


老残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老残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1)

——《老残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

《老残游记》读后感1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见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众多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然而,他认为“这些鸟雀跃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用站笼站杀,吓得很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见第六回)”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己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己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同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因此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见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由于贾家的亲家魏家佣人急于想救出自己东家,就对刚弼进行巨额贿赂,刚弼凭此就主观臆断,判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他的逻辑是“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什么肯花钱呢?卑职一生就没有送过一个人钱。”(见第十八回)幸亏此案被老残知晓,就写信向抚台反映情况,抚台派出白太尊白子寿来主审此案,才让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终又救了贾家十三条人命(这十三人是被一种类似蒙汗之类的“千日醉”所害,通过雪得解药“返魂香”而救活)。

  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些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认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伤,宰天下则天下死!(见第六回)”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如此之话,实为不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是*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学识渊博,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因此,就小说内容而言,涉及各种自然科学范围颇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当不错,特别是对北京济南一带的风情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读后收获颇丰。当然,刘鹗对于所谓“清官”的讽刺,悠悠以为,多少有些过了。清官毕竟是人人诵之,人人赞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渊源历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当代社会中的珍稀动物。刘鹗所写的“清官”实非“清官”也,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沽名钓鱼之辈而已。

《老残游记》读后感2

  《老残游记》中,写人写事的技巧并不高,但写景却是《红楼梦》、《水浒传》所不能及的,更不是《西游记》所能比的。

  如书中关于大明湖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哪一株半株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这是静,就是一幅画,是如此的和谐与安详,光是颜色的词儿,就有十一个,而绿色就有三个:苍翠、绿、碧。

  苍劲的绿给人以无限岁月和历练的想象,一阵疾风吹来,树枝轻轻摇,正见树枝苍叶,晃出阵阵林涛,枝怒吼,风狂嚎,摇得苍叶上下翻,却不嬉笑。

  翠柏与苍松相映,翠柏更富有活力,鲜艳的衣装而清雅,连袈裟都逊色几分,香客拜佛,也会偷窥春色。

  碧绿如翡翠,耀眼闪人心,誓与皇家色一较高下,却不知深入凡世红尘中。

  ……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大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有声有景,分明一幅动态画,虽不如上段色调繁多,却也清新雅致,那一声渔唱,虽未听过,但在耳边响彻。

  书中的人固然重要,事情也重要,可没有场景,就算有仙家,也只是在白板上添了几笔,可有可无。

《老残游记》读后感3

  《老残游记》的续篇最末一篇描述老残梦游地狱,最后其体香浓郁,业已是成就菩提果位了。作者刘鹗在文中多次论述佛理禅意,虽然到底他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境界,我们不得而知。最后的文字敢于肯定了老残从凡夫证入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判断他是对佛教有深入了解的。

  我们说老残确实是一个凡夫,从文章的开篇便勾勒出了老残生活的窘迫,同时也指出他的优势“为人颇不讨厌”。这一句“不讨厌”却成了成佛做祖的基础。

  生活窘迫却不急功*利,在江湖上摇铃行医却似闲游看景,除了贴补家用,有了钱也不挥霍,遇人急难时又是不惜倾囊奉献。 开篇梦游蓬莱,黑夜泛舟,人单力薄却力抗凶匪 。听闻酷吏玉贤行径,不觉拍案而起,立即谋划上书陈情。白衣之身公堂上直面酷吏刚弼。泰山上更出谋划策帮助尼寺。充分显示了老残的侠客情怀。

  当然老残却不莽撞,面对强人,也拿捏得体,不至自己于险境。更是知人善任,利用白太守破冤案,压制刚弼。利用捕快许亮兄弟,巧设金钱套擒拿贾二。

  宫保要他来做官,他却悄悄离去。 开头文中说他写不了八股文章,可以知道他是不屑去写。老残能写公文,会做诗。他同书店老板的对话,知道五经四书他全然是通达的。

  两处写到他读书的情景,一处读《八代诗集》,说明老残不好功名利禄,心境闲淡。一处读《大圆觉经》,导致他最后飞升羽化。

《老残游记》读后感4

  这本书看了很多遍了。最早是语文书里面的《大明湖听书》这个编目。年少时哪里知道这文章的好处,虽然描写白妞的说书是那样的极尽渲染之能事。

  后来有了几本书在肚子里面打底子,再于暇时认真的从头看起,细品下来,滋味竟是那么的悠远绵长。

  老残,这名字便有一股子不流于世俗的孤傲,萧然。不是在世道上经历过几个起跌的,哪里能够如此?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最著名的有《徐霞客游记》在那里呢。其实他可以和《格列佛游记》相类比。对现实的不满,《格列佛游记》可以天马行空到幻境之中找到寄托,但是老残,还是现实的,他没有神游天外,他想在夹缝里面找到生存的空间。

  老残其实不是避世的,他是入世的,虽然摇着串铃,不愿意做官,但是摇串铃的时候看到的是国计民生,虽然没有入仕,但是交接的都是官场上的人物,谈的都是治国*天下的策略。说实在的,在这篇所谓的游记里面,看到最后,心痛的成分多,灰心的成分更多。

  作为一个山野之人,有济世之心,那是最苦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是想尽一切可想的办法,又能解决几何?最后,往往只剩下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所以老残最后还能尽享隐居之乐,那真是上苍的眷顾了。

  篇二:

《老残游记》读后感5

  《老残游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认识晚清社会一部形象化档案。作者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但自幼受到西方文化、*代科学的影响,精通医学、数学、水利工程、音律等,博学多才。小说以老残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小说渗透了浓重的佛教思想,解脱、放下、自在,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慈悲救世的佛教精神。从行医救人、姑子逸云关于“住世出世”的许多言谈,环翠的最终去向,及续集中老残梦游阴间等多个章节都有集中体现。小说对音乐、景色、心理等描写都非常精彩动人,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提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小说中出现的几个女性颇具亮点,都是集美貌、才艺、智慧、修养于一身的优秀女性形象,她们是男性眼中的艺术上登峰造极的表演者;可以是谈古论经博学多识不亚于男子的红颜知己;是对佛教思想领悟透彻、在出世入世中游刃有余的独立女子;是相夫教子恩惠贤德的大家闺秀。小玉、玙姑、逸云、德夫人等完全不同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对男人的依附或从属,或纠缠在感情世界里不能自拔的女子形象。个个德才兼备,有胆有识,且具有异于同时代人的独立精神和觉醒意识。从作者的男性视角来看,作者对这些女子的态度是欣赏、钦敬、尊重,赞叹的,具有极强的*等意识,其实也寄托了自古到今男性社会里或者说是知识分子层面男人对女性形象完美的期望。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也同样极具时代性和代表性(笑)。

  一、专才“小玉”。小玉说书有多好呢:“别人的好说的出,白妞的好人说不出。别人的好处人学的会,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小玉的相貌不过中人之姿“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脸那坐在远远强角子里的人,都觉着小玉看见我了”。听小玉说书会怎样呢: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她的演唱技艺之高: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陡然一落,又极力骋于千回百转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此后越唱越低,越低越细,那声音渐渐听不见…约两三分之久,这一出忽又扬起,如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乱散,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究其小玉特色由来:什么西皮、二簧、梆子腔一听就会,又把南方昆曲、小曲、种种腔调都装在大鼓书里面。好一个博采众家之长,善融会贯通,技艺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女艺人,金口一开迷倒众生。这是从观众视角看偶像,可看不可及的“梦中情人”。

  二、聪敏智慧的玙姑。书中第九回、第十回用子*之眼描出了一个多才多艺、能言善辩、有思想的女子形象。这是个“口颊只见若带喜笑,眉眼之间又颇似振矜”的女子,通音律、会弹琴、懂茶道,解人意、饱读诗书、对时事有着独特理解、对儒释道有着精准阐释,可以说经论理,“幸见姑娘如对名师”,尤其论“理”“欲”,美人与子*握手一段尤为精彩:请问先生,这个时候,比你少年在书房里,贵业师握住你手扑作教刑的时候何如?“这样亦师亦友的红颜知己世间难寻,让人”肃然起敬“,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三、坦率泼辣通佛理的逸云。在续集第三回里出现了一个斗姥宫的姑子逸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又风雅又活泼”,在逸云和德夫人卧谈的内容涉及逸云的情爱观、对佛理的初禅与变通。她对三爷的炽烈情感到分手前柔肠百转的心理剖析真是率真可爱,对出世入世的理解参透了佛理,与”精神上有戒律形骸上无戒律“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老残眼中”曲高和寡“之人。她能干、洒脱、伶俐,悟道修行,并影响和指引环翠最终的归宿。书中逸云引用《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之典故,和《金刚经》”无人相无我相“,‘世间万事皆坏在有人相我相’之语。这个人物表达了作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对人生终极境界的向往。于男性视角来说,这样的女性无异于人生的精神导师吧。

  四、夫唱妇随、有德有慧的的德夫人。却说这德夫人宽怀大度,对逸云欣赏疼爱有加,以至于生了收逸云做偏房的打算:“世间哪有这样好的一个文武双全的女人?若把他弄来做个帮手,白日料理家务,晚上等下谈禅;他若肯嫁给慧生,我就不要他认嫡庶,姊妹称呼我也是心甘的”。书中只字未提慧生对逸云的评价,倒是这夫人替夫君主动安排纳妾,根本无嫉妒之意,只有相惜之感,把世间好女子收入府*同侍奉夫君。后通过对逸云的试探、深谈,到最后逸云对德夫人的开解,”‘德’为万教根基,种子有德,再从德里生出慧来,没有一个不成功的“”夫唱妇随“等言论,促使夫人认逸云为师父,如此德夫人倒也可无冒犯和冲撞佛门中人之忧,最终各得其所,功德圆满。若从男性视角来看,这样的夫人岂止是知书达理,简直是旧时代男性心理代言人,可心的解语花、肚里蛔虫,男人完全不担心”茶杯们“磕磕碰碰,倒是一派理想世界的和谐融乐。

  书中的这些女子,他们没有*古代文学作品中孟姜女的哀苦、虞姬的刚烈、孙二娘的跋扈冷血、穆桂英的武勇、青楼女的哀怨,却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外形赏心悦目,才学见地不输须眉,品性高洁兰心蕙质,她们和男性的关系是*等、独立,有独立思想、有安全距离,尽然呈现女子的美好特质。哪怕是对自己的爱情,也能不入庸常,从人性从现实去理解对待,不委屈,不纠缠,寻求自己的解脱和修为。这些特点,无论是古代或现代男性心理所共同需要和追求的,也是男性视角下对女性形象的完美期待和想象。

《老残游记》读后感6

  《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全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

  老残,原名铁英,号补残。老残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可巧,天从不绝人之路,某日,老残偶遇摇串铃的道士,传授其治病技艺,包治百病,从此以后,老残一串铃铛闯天下,凭借高超的医术走上了他算不上飞黄腾达,却也可说是风生水起的游历生涯。其实纵观老残发迹史,除了他的为人善良,品行忠厚之外,根本的原因主要还是他的行医技能,他的医术撑起了他之后的广阔天空,所以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人有一技之长是多么的重要,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机会来临时刻,你有那本事把握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吗?

  文章开头,以老残梦境中同好友文章伯与德慧生相约拜访蓬莱仙境日出为线,引出了湖中大船中各色男男女女的不同智慧与看法,揭示乱世中老残目睹国事糜烂,再加上自己一生事业上的失败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事实上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书中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将它称之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原因。

  在《老残游记》中,老残与官府的关系可以用若即若离来形容,算是半个官人,庄宫保、黄人瑞、王子谨、白子寿这些官员无不对其敬重有加,治水断案等公事如何决断也常向老残请教一二,可当“宫保要他搬进衙门去住,替他捐官”时,他便“半夜里逃走了”。

  《老残游记》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形象。“清官”玉贤由老残所见“路不拾遗”的“清明盛世”引出,讽刺了玉贤自以为清廉,实则残忍至极的刽子手形象。玉贤出任曹州府知府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站笼天天不得空,群众都畏惧和愤恨他的残忍,赛过活阎王,只要碰到,稍有不慎就必死无疑,在他手中的冤案不计其数,可就是这样“为抓一个坏人,宁可错杀一千良民”的官吏竟然因他捕盗成绩显著而被上司赏识,还被加官晋爵,可见晚清是从根子上坏掉了的,文中还引出的“刚弼”等“清官”形象也不在此赘述。

  也正是因为想看到玉贤这样“清官”的下场,就接着读了刘鹗的《老残游记—续》,可惜的是自从老残离开曹州府后,就再也没有描写过玉贤的下场,心中不免有些遗憾,可是仔细一想,这不正是对晚清社会更大的讽刺么,百姓活的都不见天日,哪会知道自己和别人什么下场,又哪有什么天道轮回。而如今,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活在这样一个好时代,我们做好分内之事,如有余力,多做善事,必然昌盛。

  可是最令我惊奇与有所收获的,不是这些讽刺社会如何如何的这些,而是老残游历阴间时,阴间人对犯罪与生命的理解。书中阴间对犯罪的理解:阎罗将一生罪业,盗戒定为最轻,**次之,淫律再次,因其为身体支撑,主要是不知节律损害身体,算为不孝之罪,而最重的罪为口过之罪,原因是“杀、盗、淫”世间毕竟是少数,而口过之罪,毁人名誉致其抑郁之死实则是比直接杀掉他罪责更大的,口过因世间对其惩罚最小甚至没有惩罚,恶语伤害他人,蛊惑他人,毁人名誉,背后嚼舌根的人在世界上最多,这样的人多了,世界也就不分青红皂白,好人日少,坏人日多,必至世界绝灭,可见,人多做些善事,勿恶语伤人是有多么多么多么重要,所以,做人,尽量留口德,忌口过。再说阴间对生命的理解:阴间将世界分为阳、阴、聱三层,人活阳间,人死为阴,阴死为聱,人怕见鬼,鬼怕见聱,鬼行地中如鱼游水中,鬼不见地,如鱼不见水,若在人间时常作恶,在阴间也常被野鬼叼去,而在人间积德行善之人,在阴间照样受各阴神礼遇,阴间再做恶的人就会成聱,沦落异乡。想想也是,一个人走了,就真的走了么,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生活而已,我甚至认为,那些逝去的人还在关注着他们的孩子们,看他们是否积德行善,好好生活着,他们也一定会化为神灵无处不在的为你的人生保驾护航,所以,记得善良,做个真好人!

  最后,将我认为老残最喜欢的也是我最喜欢本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老残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2)

——《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 (菁华6篇)

《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1

  当我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只是看着书的封面,就会让我浮想联翩,想象着自己跟着斯威夫特的笔,和格列佛一起畅游世界。

  第一卷讲的是小人国的故事,哪里的事物是现实生活的十二分之一,好像格列佛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作者生动的叙述让我身临其境,就像自己来到了那个微小的世界,一顿饭要吃好几车食物,人们全在我脚旁边观望我。一句句朴素*实的话句却让我入迷,沉浸在这个小人国。

  如果只是一本游记,那它不会这样被追捧,被誉为名著。它正是用童话般的语言色彩,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和夸张来叙述,批评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比如小人国中的“高跟党”与“低跟党”间你争我斗,势不两立;相邻的国家不但想战胜并奴役对方,还要争论吃鸡蛋应敲哪头之类的鸡毛蒜皮的“原则”问题。这就很形象的批评了社会上各个政党之间的斗争,阶级之间的对立。

  最让我受到感触的就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去了荒岛上的慧骃国,认识了善良、诚实的慧骃,在慧骃的语言中没有“撒谎”、“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也压根儿不知道这些词,因为他们的`国民是善良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这样美好的社会谁不向往?不禁使我想到现在黑暗、虚假的现实生活。某次抽奖活动时,在抽一等奖时,嘉宾抽出了第一个手机号,但是发现少了一位数。之后连续好几个是空号,直到终于打通一个有人接的电话,但对方说没有这个人。下一位接到电话的顾客承认是自己,但他以为是个诈骗电话,没这等好事。

  这就说明了我们在生活中都不够信任他人,不愿意把自己交给对方,因此,社会上就出现了一系列卖*、假酒、假药等问题。

  读完了《格列佛游记》,我读出了斯威夫的讽刺,也读出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幻想,那就是人人之间都充满了信任。

《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2

  《格列佛游记》因深得孩子们的喜爱而知名于世。

  格列佛,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他的记忆力很强,善于学*和观察,善于思考,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心地善良,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先进的思想知识和他人一起分享,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世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急中生智,对于面临的困难不退缩,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顾惜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的人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敬重高尚,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游者。

  佛利姆奈浦是利立浦特国王的一个宠臣,对于国王他一味阿谀奉承,为了讨好国王,他会想方设法让其开心,甚至愿意做出威胁自己生命安全的行为来得到国王的欢心。反过来对人民却颐指气使,看不起*民,认为他们比自己低级。佛利姆奈浦有才能和本领,但却不将此运用到正途上来,没有为百姓做多少好事。他心眼极其狭小,嫉妒心强,对于党派斗争十分熟悉,痛恨比自己有能耐的人,并且睚眦必报,喜欢暗地里给人打小报告,诬蔑他人,做事毒辣,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寻找机会来进行打击报复,不给对手留下丝毫的余地。在格列佛看来,他有阴暗乖僻的本性,狡猾奸诈,口蜜腹剑,并且多疑,猜忌心很强,甚至会无端地怀疑自己的至亲和至爱,是一个受人鄙视的人。

  布罗卜丁奈格国国王,他容貌雄健,性格和善儒雅、聪明、认真,做事仔细,一丝不苟,理解力甚是突出,热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非常博学,思维清晰,流畅且不华丽,好奇心很强,善于提出疑点和不同意见,喜欢学*先进的东西,吸取自己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认识事物迅速通透,但由于环境所限,与世隔绝,对于别的事物知道不多,就不可避免的有点固步自封,产生了一些偏见及某种狭隘的思想。国王待人可爱可亲、理智、正义、仁兹,让人容易亲*,爱护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臣民,不喜欢甚至是鄙视有阴谋、虚伪、背信弃义、残暴和有嫉妒心的人,心里没有任何非人道的念头。在格列佛看来,他具有令人崇敬、爱戴和敬仰的所有品质,有杰出的才能,伟大的智慧,高深的学问,有统治国家的雄才,有一种天生为王的人格魅力。

  这本书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坚强地面对世间万物,在困难面前,我们必须坚强地面对。

《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3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仿佛随着格列佛一起走进了那个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长得像鱼的飞岛国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4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格列佛的人的冒险故事。格列佛是一个善于冒险、远航的人。他因为在海上遇上风浪和海盗,先后来到了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和巫师国,最后去了日本然后回了家。格列佛在这些国家经历了一些有趣又惊险的'事情,比如:在巨人国,人和动物都很大,一次当他走出小房子,准备玩一会儿,突然一只猴子抱住他,就跟抱着小宝宝一样,而且还坐在房顶上!周围的人看见了,赶快把猴子赶走,救出了格列佛。

  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引人入胜,读书的时候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也想去冒一次险,看看巨人国和小人国,还有飞岛国和巫师国,那该多好玩呀。

《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5

  这一个月,读了一篇小说名叫《格列佛游记》,它已清晰的文字把我带入一个奇特的意境,以幽默而讽刺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混浊的社会。读完之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当然其中一波三折的剧情,也使我为之心惊肉跳,然而,另我印象深刻的要数主人公在小人国的经历。

  曾经来往繁密,友好的两个国家,不来夫斯古帝国和利里浦特国,受贪婪野心的驱动,导致兵戈相向,发动战争,主人公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受到厚赏。而之后主人公因心存正义而直接拒绝他国国君的无理要求,却让国君无法接受,从此在国君心中种下憎恨的幼苗,再加上官员暗中中伤主人公,他在国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变为魔鬼,以至与个别朝廷官员想把主人公置之死。

  这就如同书中所说“伟大的功绩在君王眼里能算什么,如果一时你拒绝满足君王的奢望,即使你从前立过大功也绝不能得到宽恕”。

  读到此刻,我颤抖了,不由得感到一丝心寒……所谓忠言逆耳,忠臣自然不得国君心喜;小人对君子的猜忌之心,君子自然被诋毁形象。想到这,我不由得感叹历史上的忠臣最终能得到君王善待的又有几个呢?但至少主人公*乎是其中的一个。

  这篇游记写出来的,在我脑海呈现出的,是一个浑浊,无情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的缩影!从作者描写隐含的嘲讽和蔑视中,处处体现出抗争精神。而游记反映出来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也让我明白到在时代进步的背后往往充斥着不幸与荆棘,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生活,这篇小说可谓悲喜交织。

《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6

  寒假里,我读完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游记体讽刺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刺激的冒险故事,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主人公格列佛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也是一个酷爱航海旅行的人,多次环游世界,去过很多地方,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的四次奇遇。

  小时候,我就已经对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十分熟悉了,但那时,我只把这当童话读。现在,我再一次读《格列佛游记》中的的大人国和小人国,从从那童话般的背后看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不公,尤其是在小人国,一次格列佛情急之下用尿扑灭后宫大火后却反遭皇后嫉恨,只因破了一条多年的规矩就要因公究过严加惩处,这种冤枉事使我都不禁为格列佛感到感慨。

  除了大人国与小人国,格列佛还去了飞岛国和慧马国,比起前两部分来,我觉得飞岛国的故事更加荒诞,像巫师的还魂术,长生不老的人,黄瓜提取阳光等等,这些都让人不可置信。不过同时,我也十分佩服作者超凡的想象力。

  在最后,格列佛去了慧马国。这是一个令他无限热爱的国度。在慧马国的故事里,作者把人贬成一种劣质物种,而马则是优越的,有智慧的物种,他们的世界没有谎言、欺骗、贿赂等等,一切都是真实透明的,这无疑十分令人向往。主人公就是如此,甚至于被驱逐回国后,都不愿跟家人与人类同伍!这真是莫大的讽刺,或许作者所讽刺的一切人中也包括主人公在内。

  其实说实话,在第一遍读完《格列佛游记》时,我仍有许多地不太懂,作者暗藏其中的讽刺我也没发现。直到后来,在了解了作者生*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后再读,才渐渐理解。或许,当我长大些再读,还能发现地更透吧!


老残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3)

——名著西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

名著西游记读后感1

  说到《西游记》,大家都会想到取经四人组吧,以唐僧为首,他们本着慈悲为怀、救济天下的心理,从东土大唐出发,过五关斩六将、披荆斩棘,终于到达了天竺,取得真经,普度众生。而在这过程中,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金身成佛。现在我们已是舞夕之年,但每当回想起《西游记》里每个精彩片段时,嘴角总会不自禁地挽起一度完美的弧度,儿时最幸福的事就是捧着一本《西游记》在角落里慢慢欣赏,久久不愿放下;如今,再次拿起西游记,不同的是,我们长大了,手中简析易懂的连环画变成了一本厚厚的名著,再也不是蹲在角落边窃喜,而是专心致志地坐在书桌前,一本正经的品读着脑海中映现的,仍是那四个勇往直前的背影。

  唐僧:他出身很凄惨,他的父亲陈光蕊在赴任途中被贼人所害,母亲满堂娇为了报仇忍辱偷生。他可以算是取经四人组的头了,带领着那三人前往天竺。一想到唐僧,大家一定会想到他很啰嗦,一件事就要叮嘱很久,但他的坚持不懈更令我折服,无论他遇到了多大的困难,被妖精抓住、诱惑,他却依然没有动摇,一心向着真经。我想,没有他的执着与坚持,他们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孙悟空: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大闹天宫的场面一定深深刻在了读者和看者们的心里。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他在一路上斩妖除魔,帮助唐僧度过了许多难关,功不可没。每当想起他在战场上的身姿,心中总是对他生出满满的敬佩之情。

  猪八戒:他在许多人心中的'形象都是好吃懒做、贪图美色、抵挡不住诱惑。猪八戒具有凡夫俗子的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的*性。他虽然号为八戒,实际上什么也戒不了。他崇尚和*,只希望能够欢欢喜喜**淡淡地过完每一天。他不同于唐僧,有着远大的理想,不同于孙悟空,勇敢机智,他是一个具有典型农民、小市民特征的形象。

  沙僧:他比较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懒惰,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律。

  《西游记》这一部着作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启示和精彩了,每当想起它,总是回味无穷,无论是唐僧的坚持不懈,孙悟空的叛逆机智,猪八戒的好吃懒做,亦或是沙僧的任劳任怨,都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中,如珍珠一般,被我们小心翼翼地藏在了闪亮的贝壳里。这部百看不厌的《西游记》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观赏后的欢愉,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冀。

  或许,过了几年后,我又会情不自禁地从书架上拿出那本永远经典的《西游记》。

名著西游记读后感2

  吴承恩写过的最著名的一本书就是西游记,这本书里最著名的便是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真是让人百看不厌。故事的主要内容写的是唐僧师徒在西行的路上,来到了一个峰岩重叠,洞壑弯环,虎狼成阵走,麂鹿成群行,无数獐鼠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的高山前,这个高山便是白骨精的住处。白骨精为了捕抓唐僧,吃到长生不老之肉,乔装打扮,变成少女、老夫人还有老翁,接二连三来的来欺骗唐僧。幸亏孙悟空的眼火金晴看穿了妖怪的阴谋,唐僧才得救。我看到这,终于把那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可后来,因为猪八戒的胡言乱语,唐僧赶走了悟空。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心里有一个特别的感受——我觉得其实唐僧是个很没主见的人,他总是不坚信自己的观点,只听信猪八戒的胡言乱语,以致于失去了一个好徒弟。而且唐僧总是被别人伪善的一面所蒙骗,从来不思考别人是不是坏人,因此他总是被妖怪抓去。而猪八戒是个贪图享乐、只顾自己利益的人,比如当悟空打死了白骨精装的“少女”后,猪八戒就说是悟空施了“障眼法”把一篮子的米饭变成了一只只青蛙。猪八戒就恼羞成怒,责怪悟空害自己不能饱餐一顿。他对悟空不正确的评价,也影响了唐僧对事情的判断。在八戒的影响下唐僧以为是悟空打死了那些“无辜”的人,从而赶走了悟空。八戒对唐僧的误导,让我想到了《弟子规》里的一句话:“见未真,勿轻言。不知真相,就不要轻易发表意见。”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有些人的表面是虚伪的,内心是阴暗的,常常想方设法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使用各种卑鄙手段,所以不要被表面现象和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蒙骗,要知道“害人之心不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而且,要相信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话而动摇,不过,要知道事情真相后再做发表。

名著西游记读后感3

  泱泱大国五千载,文学名著有着永恒的魅力。*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更是*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最使我刻骨铭心的便是《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其中讲述的是唐僧,孙悟空,沙僧和猪八戒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那还要数那拥有神一般的72变和腾云驾雾的本领的孙悟空啦,他拥有着猴子的机巧灵活,能言善辩,在大战银角大王的时候,用自己的机智和聪明将银角大王收进红葫芦中。 他还怀有一颗对师傅忠心不二的心,尽管师傅三次逐他离开,可他的心始终想着师傅,每当师傅有危险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师傅的身边,保护着师傅。

  一本好书,总会给你带来一个人生的道理,《西游记》也一样,它告诉我,人的一生不一定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坦坷困难,挫折,磨难,这不禁让我想起种树人的一番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吧,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是啊!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就以梅花为例,梅花的清香需要严冬腊月寒冷的考验才发散出来的。人也是这样,凡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经过困难和挫折磨练出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得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让我们从现在起,不向困难低头,勇往直前进。

名著西游记读后感4

  《西游记》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吴承恩老先生的杰出作品。这本书老少皆宜,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我记忆深刻。

  这本书主要讲了:悟空,八戒,沙和尚三人陪同师傅西天取经,途中有着九九八十一难,并且路途遥远。一路上,又悲伤,又欢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悟空,八戒,沙僧和唐僧。悟空武艺高强,降妖除魔;八戒好吃懒做;沙僧忠心耿耿;唐僧胆小如鼠。这几个主人公各有千秋,令我佩服。

  在这本书中,又许多精彩的故事,如: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八戒大战流沙河,三打白骨精,高老庄收八戒等。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这个故事讲了:孙悟空赴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学会了地煞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用时二百年。悟空回山后,打败混世魔王,从傲得国得来大量兵器分发诸猴,但是没有一样兵器顺手。为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得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可以变大变小,大到可以称起天空,小到比绣花针还小),龙王怀恨在心,上报天庭,要求缉拿孙悟空。随后,又因阳寿已*而大闹阴曹地府,销毁生死簿,返回人间。阎王再复报上天庭最后如来佛祖将悟空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五百年后悟空被唐僧所救,拜其为师,踏上西天取经之路。一路上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两番被唐僧误会而赶走,不过最后任然回到唐僧身边,终于大功告成,被封为斗战圣佛。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得多总是有好处的,在如今的社会上,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会被社会淘汰。

名著西游记读后感5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更成为了被后人千古流传的四大名著之一。小时候,我住在外婆家。每次看电视,只要有台在播放《西游记》,外婆他们就别想看其它的……今年暑假,我依然在看……

  其中,我最喜欢得角色就是孙悟空了。他智勇双全,一路上降妖除魔、保护着唐僧,同时,他还做了许多善事。当然了,在此之前,却不是这样子的。要知道,他还大闹过天宫,把凌霄宝殿弄得一团糟……活泼好动的他更是逼得玉帝让他当齐天大圣。这个人物吸引了无数少年儿童……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师徒四人当中,猪八戒是最不好的,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他虽然*时好吃懒做还贪图美色,动不动就说什么“要回高老庄”。但他也有许多优点,他经常也会吃苦耐劳,帮孙悟空干体力活。在孙悟空降妖除魔时,他更是一个得力助手……沙僧挑担子的这一形象也深深印在读者的心里。他为人憨厚,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

  唐僧是三人的师傅,他为人善良,遇上什么不公之事,总要管上一管。他的意志非常坚强,一路不辞幸劳的赶往西天取经。然而,他偶尔也会是非不分,有几丝顽固。

  就是这样的师徒四人,一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了西天,取得了经。这一路上,他们也害怕过,也放弃过,但,师徒四人团结一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就像一个五味瓶: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也有咸。而且,我们的一生又岂止九九八十一难呀?遇到困难如果害怕,想放弃,那是本能;但如果客服了那就是本事!

  这一切的一切也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只有团结一心,互相帮助,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的道理。

  写到这里,我放下了笔,又思考了起来……

名著西游记读后感6

  周末闲来无事翻着看了看弟弟刚买的《西游记》,儿时在电视上看到的西游记当中的画面一幕一幕的从脑海中闪过。《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称为*古代四大名著,它是一部描写旅游、探险和神话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一共一百回,叙述了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整个过程。

  说起西游记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孙悟空,孙悟空是作者刻画的主要人物,会七十二变,有重一万三千八百斤的如意金箍棒,且本领高强、武艺超群,更是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是许多人小时候最崇拜的偶像,我也不例外。小的时候对西游记可以说是百看不厌,认为孙悟空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认为孙悟空一个人就可以摆*所有的妖魔鬼怪,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只是跑龙套的而已。但是最*当我再读西游记时我却突然发现他们师徒四人少了谁都不行。

  唐僧这个人心慈手软,胆小懦弱,他虽然没有什么高强的本领,但是他却有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监督着孙悟空,使孙悟空不敢乱来,不然的话孙悟空不知要杀死多少人。例如在六个强盗想抢贫穷老伯的钱和粮食,结果被孙悟空打死。唐僧训斥孙悟空时,孙悟空却说是六贼不经打。这个故事虽然也表现出了孙悟空嫉恶如仇的性格,但是也表现出了孙悟空把他人生命当儿戏的思想。如果后来没有唐僧的紧箍咒,孙悟空都不一定会去西天取经。

  猪八戒憨厚淳朴,有时候会贪馋偷懒,是一个有缺点而又令人喜爱的喜剧角色。沙和尚则永远是一副吃苦耐劳,一副老黄牛的样子。虽然他们两个没有像孙悟空那样高强的本领,但是他们俩的作用也不容小看。在唐僧被妖怪抓走时,孙悟空去救唐僧时因为妖怪们摆的一个阵而心神大乱,最后无奈逃走。后来幸亏猪八戒想出一个办法救出师父。

  我认为他们能够修得正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团结。每一次遇到危险时,他们都勇敢的去面对,没有一个选择退缩、逃跑,而是选择勇往直前,选择去面对。他们就像一块铁墙,怎么打都打不穿。因为这是一面由团结凝聚成的墙。

  我认为在现实工作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是我们要团结一心,发挥我们整个班组的力量将工作完美的完成,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


老残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4)

——地心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

地心游记读后感1

  最*我读了凡尔纳写的小说《地心游记》,它讲述了德国的布洛克教授和他的儿子收到一封来自地心的神秘密码信,从而对地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和侄子阿克赛尔、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程。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进入,一路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等各种困难,经历了晕眩、饥渴、黑暗、炽热等严酷的考验后,最终在一次西西里岛的火山爆发时回到了地面。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总是能深深地吸引我,我几乎一口气就读完了这本书。跟随这本书历险的同时,我了解了许多有关地层结构及考古学的知识。书中对登洛克教授有十分细致的描写,他有着急躁的性格和充沛的精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书中对教授的儿子阿克塞尔只进行了少量的`描写,但我非常喜欢他,因为他就象我一样,是个不懂太多科学的毛孩子,还只会任性地对教授胡乱发号施令。

  在探险途中,他懂得了人不仅要学会坦然面对事实,接受现实,也应该去相信科学,从生活中探寻真相并感悟真理,理解自然现象的真实意义,体会它们的存在价值。探险使他成长为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孩子。特别是在遇到缺水困难时,阿克赛尔虽然打起了退堂鼓,但最终被教授对科学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以及亲情的力量感染了,凭借毅力战胜了对生的渴望,毅然留在了探险路上。

  *时,在生活和学*中,我经常会因为好奇,兴致勃勃地开始做一件事,但是,每当事情不像开始时那样有趣和顺利时,我就抱怨起来,给自己找些借口就撂挑子不干了。看了这本书,我真要学*主人公们勇敢坚强和坚持探索的精神。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不仅要有创新冒险精神,还要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实际行动,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地心游记读后感2

  《地心游记》是一部描写到地心探险的小说。出自法国科幻作家儒尔˙凡尔纳的笔下,他丰富的想象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奇幻的地心世界。讲的是德国科学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得到萨克努塞姆的一封密码信,通过破译后发现有人曾到过地心。

  于是李登布洛克教授就和侄子阿克赛尔来到羊皮纸上所写的地方,并在冰岛聘请了向导汉斯,由斯奈尔菲尔火山口进入地下,开始了他们的地心探险之旅。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出发,一直向着地心方向下降,在地下,他们一路克服了缺水、迷路等种种磨难,也见到了食人鱼,像恐龙一样的动物,甚至还见到了野人,最终他们凭借坚强的意志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里岛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了地面。

  这本书中的三位主人公坚忍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李登布洛克教授有着科学和缜密的心思,甘愿为探索科学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科学是伟大的。这本书语言幽默,情节扣人心弦。我认为最惊心动魄的是向导汉斯、阿克赛尔和李登布洛克教授在离地心不远的地下河遇到了风暴,大风把他们的小船吹得差点沉下河。

  后来,一个火球袭击了他们,这个带电的火球落下后,将木筏上所有的铁器都磁化了。半白半蓝的火球如同一刻直径10英寸的巨大炸弹,慢慢的移动着,在风暴的抽打下急速旋转。它朝我们来了,它爬上木筏的骨架,然后跳到食品包上,然后又轻轻飘下,一个反弹,掠过火药箱。多么恐怖!

  我们都要被炸上天了这本书不仅情节使人惊心动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向导汉斯。这位强壮、忠诚、勤恳的冰岛人,用双手、双脚完成自己的使命,正是他在严重缺水的时候找到了一口井,才得以救活大家。

  这本书让我明白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坚持不懈、执着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地心游记读后感3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叫《地心游记》。

  看了这本书的名字我就有许多疑问:底薪可是有上万度高温的'啊,恐怕还没到底心就已经成为烤鸭了吧?地心是什么样子的呢?去往地心有什么方法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本。读着读着我不禁替主人公他们担心起来:因为他们是从一个火山口进去的,我便担心,会不会火山突然爆发了呀!带着沉甸甸的疑问我继续读下去。读了没多久就有一个篇章吸引了我......他们在通往地心的路上竟然碰到了一片汪洋,里边还有好几头海怪:鼠海豚、海蜥蜴、鳄鱼、海龟、海蛇!哦不,他们看清楚了,是一条鱼龙和一条蛇颈龙!幸亏鱼龙和蛇颈龙是死对头,在他们互相残杀的时候人们才有机会逃脱。

  终于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他们到达了地心。我一开始的担心变成了现实——火山爆发了!可地表的不幸却恰恰是他们的万幸,因为只有火山爆发产生的水流才能把他们带出来,否则将永远留在地心。

  读到最后我好佩服他们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尝试一下勇气和智慧。我更佩服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带来这么一篇引人入胜的好文章。

地心游记读后感4

  ·一次奇妙的探险,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这就是享誉世界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写的《地心游记》这本书,书中的一次次故事让我既紧张又兴奋,仿佛那个人就是我一样,动人心弦的历程,奇幻的故事,《地心游记》读后感。

  · 这本书讲了阿克塞尔的叔叔李登布洛克教授偶然发现了一封密码信,这封密码信被阿克塞尔解开了,喜欢探险的李登布洛克教授硬拉上阿克塞尔朝信上说的地方出发了。他们坐了很久的火车终于来到了冰岛,出发之前他们雇了一名向导——汉斯,他们按信上说的成功的进入了地心并开始下降,虽然速度有点慢,但是他们极度缺水,正当他们绝望时,汉斯找到了救命的水,阿克塞尔鼓起了勇气继续前行,在路上,阿克塞尔迷路了一次,经过困难,李登布洛克教授终于找到了阿克塞尔,读后感《《地心游记》读后感》。走了许多天,他们看到了海,他们造了一艘船渡海,在海上,他们看到了巨大的史前巨兽,又遇上了强烈的暴风雨,他们艰辛的活了下来,但是却又回到了起点,在那个地方,他们得到了萨克怒萨姆的指示,成功走了出去,但是在一个地方,洞口被堵住了,他们用炸药炸开了巨石后,突然火山爆发了,他们又被喷到了地面。

  这一次奇幻的历险让一个优柔寡断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年轻人,话说到这,假如有一天,一封密码信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愿意开始一场难以置信的冒险吗?

地心游记读后感5

  在暑假里,我看了《地心游记》,带给我一次奢华的视觉享受。

  《地心游记》是法国科幻作家儒尔·凡尔纳的得意之作。本书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德国科学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偶然得到了一张很古老羊皮纸,上面记述了从一个神秘而恐怖的火山口进入就可以到达地球中心的奇幻之旅!教授对此深信不疑,不顾侄子阿克赛的极力反对,毅然偕同阿克赛与向导汉恩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冒险旅行。

  《地心游记》凭借科学的非凡想象力、丰富逼真的景物描写,让读者体验了神秘的地底世界,彰显了对科学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令人沉醉在凡尔纳的美妙幻想之中。

  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让我深知:要想体验到生活的无限乐趣、情趣与精彩,就要勇于探索与发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磨炼自己。

  人的一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索,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地心游记读后感6

  最初接触这本书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了,就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探究面纱背后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一部电影,叫做《地心历险记》。影片惊险刺激,充满神秘感,经过一番查询得知这部电影就是由《地心游记》这本著作改编而成的。这更加激发了我去阅读它的好奇心。

  这本书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他是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为著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这本书讲述的是,德国科学李侠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萨克努塞姆一封密码信的启发,偕同侄子阿克塞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等各种困难,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岛的斯德布利火山回到地面。

  这本书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是由于当时社会大背景影响的,一方面欧洲殖民者为了建立自己的帝国开始了一波探险热潮,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学和地质学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由于当时是先看过了电影之后才去读了这本书,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很有画面感,每读到一处,脑海中都会显现出电影里的情节,所以这比没看电影就去读这本书更加地充满了惊险和刺激。

  书中的主人公们遇到危险迎难而上,勇敢坚韧,实在是让人佩服,也不得不说他们的这种精神让我热血沸腾,甚至是想要加入他们,一起去看看地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曾在我们小的时候就思考过很多不可思议的问题,而凡尔纳好像是读懂了我们的心,将这种不可思议跃然纸上,翻开每一章,用手划过那一行行字,你仿佛可以感受到那股来自地心的神秘力量,吸引着你一步步探寻,路上有“荆棘”,有“坎坷”,甚至会“危及生命”,可仍然阻止不了我们探究的那颗心。因为主人公的勇敢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探索下去。

  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去读读这本书,看看这部电影,我想你一定会爱上这种探险的感觉。


老残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5)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 (菁华6篇)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1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如果我要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格列佛游记》究竟有什么魔力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

  本书主要运用讽刺、幽默的语言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制度的黑暗。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外科医生,随“羚羊号”出航南太*洋。不幸在途中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飘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起初,他们对格列佛这个“庞然大物”充满敌意,但后来,格列佛的温和性格赢得了人民及国王的一致好评。随后格列佛又到达了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发生了一系列有趣而又惊险的事。

  在这些惊险、有趣、可笑的故事背后,更加吸引我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

  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他代表了社会那些仍保留着生命最原始的善良,传递着真诚、美好的人。

  而小人国国王虽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地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官吏们也无需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厚禄。小人国国王表现出来的贪婪、狂妄,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缩影呢?现在,我们时常看到官员贪污的事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利欲熏心,导致这些人误入歧途,坠入万丈深渊,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正如大人国国王所说“人类是世界上陆地爬行动物的小毒虫中毒性最大的”。但如果,剔除身上的“毒性”就会别有一番美好的景象。

  还有其他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慧骃国国王: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小人国王后:小气,贪慕虚荣。

  佛林奈浦:猜忌、阴险、狠毒、狡诈。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让整部小说跌宕起伏,也让我从作者的笔下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缩影。

  人们往往会被金钱、名誉、地位这些身外之物蒙蔽双眼,而忘了初心。 所以,就让我们返璞归真,找回生命最原始的纯粹,那么生活将会更加快活自在。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2

  《格列佛游记》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讽刺小说,据说伏尔泰、拜伦、高尔基和鲁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着鲁迅,他用枯黄却瘦劲的手指着青年前进的方向,于是我便朝着那个方向,看上了《格列佛游记》--爱屋及乌。但是看过之后,大呼“上当”也于事无补,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可以问问别人对斯威夫特怎么看,来显示自己是“文学青年”,更实际地是写一篇不伦不类的读后感交上去凑数。

  每当回想起当年看这本名著的时候,历史的沧桑感便涌上了心头,那些日子真是没有成就感受,很失败。一天仅仅十几页,举“目”维艰,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发自于肺腑啊!打个比方,读《围城》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战地雷战打鬼子,越打越过瘾,正打在关头上,钱钟书先生将大笔一搁,鬼子投降了;读《骆驼祥子》也挺爽,应该属于三大战役的那种,*三下五除二地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干掉了老金;但读《格列佛游记》就大不一样了,是一种受罪,就像血战台儿庄一样,拉锯战,特艰苦卓绝,不但要跟斯威特作斗争,还要与瞌睡虫作斗争,不过“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我还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损失惨重,至今想起来还余悸不已。

  因此,此后,看到鲁迅拿着烟斗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总会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你的错,是你骗了我,还让我不知不觉满足被骗的虚荣”……但是,尽管受了骗,并未影响鲁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斯威夫特是不能与鲁迅同日而语的。

  鲁迅,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许人也?英国十八世纪罪恶腐朽的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他们的阶级属性有着本质区别(如果赶上“*”就好了,分清敌我很重要啊)。其二,鲁迅是国产的,斯威夫特是洋货(这好像是废话)。至于第三点,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鲁迅的文章虽艰深生涩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译本虽然都是大白话,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经过一番换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测:大不列颠的可爱青年们也必然不知道鲁迅在说些什么,要表达些什么,以及“可能吧--那简直就是一定的”那种鲁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3

  格列佛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岛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度过三年奇妙的生活并经过多次冒险,回到英国的经历。

  这本书读来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想象,作者的文采,都令人拍案叫绝。可是,这只是表面的,讽刺才是主要。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是一把利剑,首当其冲被评点和讥讽的,即是当日之英国。那时,英国*专制黑暗,目中无人。人们都奢侈浪费或贪婪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人民大多过着悲惨的生活,斯威福特看到上上下下的人都如此心甘情愿的被金钱所奴役驱使。

  小说第二卷更是批评英国。格列佛长篇大论的向大人国国君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过,用大人国的眼光看,英国是利立浦特般的小国,它的历史充斥着伪善、无信、残暴、淫欲、阴险和野心所产生的恶果。斯威福特的讽刺还说了英国社会其他许多重要方面。第三卷里对拉格多科学院人士描写是直接针对英国皇室学会的,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种种忧虑;有关勒皮他飞岛一段则影射英国对爱尔兰的剥削压迫。总之,在十八世纪早期,工商繁荣、物欲张扬、政界腐败、及对外扩张等构成了英国生活的主旋律。

  格列佛在抄下“领土广被”一语后,还在括号里不动声色地解释道:“周界约十二英里”。他似乎并无评论,只是在忠实客观地为我们解释利立蒲特的尺度。然而,随着这句解释,那“直抵地球四极”的无边领土就陡然缩为周长不过十余英里的弹丸之地,讽刺锋芒脱影而出。

  也许因为今天的地球人大多生活在所谓“现代社会”中,斯威福特的讽刺和寓言两百多年后读来仍尖锐淋漓、字字见血。幽灵极有反讽意味地成了计算机网络“明星”的年月里,人们不能也不应忘却斯威福特的怀疑绝望和劝告。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4

  过了一会,奇迹产生了……几个不到六英寸书小矮人爬到了他的身上!格列佛看到了,说:“喂!你们想干什么?”这一声,小矮人吓了一大跳,纷纷都从格列佛身上跳了下来,有的都摔断了腿。

  过了一会,格列佛感到一阵刺痛,原来,那些小矮人正用箭射自己呢!

  格列佛*静了下来,随后,小矮人也停止了射箭,晚上,一个矮人的头领过去了,他给了格列佛一些东西吃,随后,他就进了小人国那里,在那里产生了许多风趣的事,他们那里最大的马和牛是四—五英寸,羊的高度为一。五英寸,那里的云雀跟一只普通的苍蝇那么大,鹅就是跟云雀一样大……

  有许多人抬着水晶棺往某个中央走去。我凝听着,楼兰古老的民族音乐浸透哀愁。潜意识报告我,这是个葬礼,而将被埋葬的人就是我!我试着侧过头,看到了异样身着素装的许多人。谁人步履踉跄、包头大哭的老妈妈是我的“阿妈”,谁人两鬓惨白、佝偻着腰的老大爷是我的“阿爸”。是的,就在我生日的那天晚上。外族人又攻入了我们都会,飞来的流矢剑射中了饭桌前的我,于是,一个生日宴*伴着刀光剑影变成了葬礼。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

  孔雀神知道我有多么不愿意离开嫡亲至爱的亲人们,我的泪混入了水晶棺内的液体中,我伸开嘴却发不出一丝声音。我曾经死了,只能葬入了沙漠的尽头。

  啊,不要!我一惊,便从睡梦中醒了。原来这只是个梦呀!吓坏我了。我觉得很巧,斯威夫特经历了四次旅游,都是有许多重大发现,而且他从中都很直接讽刺、横扫了英国的社会和其他的方面。那我的这一次古楼兰游记,不仅经历了一次生离诀别,还让我认识到战争的可怕。

  斜阳欲坠,一群圣洁的白鸽迎着粉色的霞晕在云层重时真时幻。我对着苍穹,回忆着《格列佛游记》,更是回忆古楼兰!

  斜阳欲坠,一群圣洁的白鸽迎着粉色的霞晕在云层重时真时幻。我对着苍穹,回忆着《格列佛游记》,更是回忆古楼兰!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每一章从中吐露着不同的思想,令人寻思,令人了解许多当时社会存在的题目。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写法上,我都喜欢。而做的这个梦只是借题发挥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5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每个孩子都很好奇,都想拥有有一个神奇美妙的旅行,当然我也不例外。整天幻想着,幻想着自己一个人站在轮船的最前端,迎着朝阳,向浩瀚的大海勇敢前进,去见识那些奇特、有趣的事。因此我读了江奈生·斯威夫特写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他不仅给我带来了趣事,也让我看清了那个时代的英国社会。

  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是英国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他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父母都是英国人。斯威夫特早年生活十分贫苦,因为父母过世早,他很早就寄居于伯父家中。他从小就喜爱学*历史和诗歌,岁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哲学和神学,后来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他的很多小说都把矛头指向教会,同时对当时的学术的贫乏和社会的贪腐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格列佛游记》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故事,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格列佛来到了小人国的那一段。利立浦特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候选人必须冒着跌断脖子的危险来表演绳技,以达到爬上去的目的。爬上去以后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就可想而知了。朝廷官员也时常奉命在皇帝面前表演,按照技术高低获得各种丝线,小人国里的官员腰上没有不缠丝线的,他们全都是奸佞献媚,贪婪无耻,丑陋的小人,难怪国人名字都带着小人二字,他们在绳子上跳舞是为了荣华富贵,因此变得丑劣不堪。当然这也不全是他们的错,社会本来就如此变态,人们又会好到那里去呢?斯威夫特借此抨击了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无情的讽刺了*侯爵的阿谀奉承丑恶的嘴脸。

  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与笛福的《罗宾逊漂流记》是截然不同,格列佛每漂流到一个地方,必然去认识那里社会的种种形式的政治生活,如果说笛福通过笔下罗宾逊最终承认英国现存文明的话,那么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完全否定了笛福通过主人公形象所肯定的那些所谓文明的东西,从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

  其实,我觉得《格列佛游记》所反映的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6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 . 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yahoo)。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作者不仅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耶胡代表人类,而主人公却是如此厌恶耶胡。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江奈生 ·斯威福特,是英国十八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家、作家和政论家。《 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一名医生,名叫 格列佛,他曾去过许多与世隔绝的地方。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岛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度过三年奇妙的生活并经过多次冒险,回到英国的经历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在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下,成为像慧因国那样的社会。我愿为此付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阳光,少一点污染。


老残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6)

——读后感西游记 (菁华6篇)

读后感西游记1

  《西游记》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深受老幼喜欢啊!*日,我又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受益匪浅啊!

  《西游记》这本书里面讲的是:唐僧师徒经过种种困难,走过千山万水,收复各种妖魔鬼怪,如:黑风怪、黄风怪、白骨精、黄袍怪、红孩儿、金鱼精、铁扇公主、牛魔王、盘丝洞女妖、黄花观老道等……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西天,向佛祖取了真经,四个人最后都修身成佛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做人要像沙和尚那样忠厚踏实;做事要像孙悟空那样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有着可贵的品质。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误会他乱杀无辜,犯了杀戒,就赶他回花果山。可是他没有放弃,也不记恨他师傅,依旧在唐僧身边保护他去西天取经。孙悟空的坚持不懈令我很感动,为此,就算生活、学*上出现再多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坚持不懈的奋斗。

  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家人去爬山,当登上半山腰时大家都说累,不爬了。我突然想起了书中孙悟空坚持不懈的情节,心想: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咬了咬牙,继续向上爬。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登上了山顶,山顶上“一览众山小”,俯瞰足下,仿佛自己就像一个巨人,看着山下的人群,优胜之心油然而生!而这些美好的风景,是那些在半山腰就放弃的人,永远都欣赏不到的!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只要你肯付出,就肯定会有回报。

  *说得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西游记》是一本好书,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让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我要阅读它!建议大家也多多阅读它,传承*文化,让世界看到我们*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读后感西游记2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从一些实际的例子可以看出,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点:唐僧诚心向佛、品格端正;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降妖除魔,保护唐僧,立下了大功;猪八戒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有时还吵着嚷着要分行李,但他性情憨直;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本事,但甘心当好后勤;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事、猪八戒的活泼、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格端正,不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以及意志,慈悲善良。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的精神。

总之,读了这部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坚定的毅力,不畏艰险,才能取得成功。

读后感西游记3

  吴承恩先生写的小说《西游记》,我们耳熟能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生动搞笑的文字,个性鲜明的人物,使我记忆犹新,从小就对它百看不厌,不释手。

  这天,我又一次翻开《西游记》,武功高强、正义大胆的孙悟空;贪吃贪睡、好色好财的猪八戒;任劳任怨、心地善良的沙和尚;意志坚强、诚心向佛的唐玄奘;勤劳勇敢、忠心耿耿的白龙马……精彩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描述也又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合上书本,我不禁感叹:唐僧师徒四人,真是艰难啊!一步一步地走完了十万八千里。路上是多么辛苦,九九八十一难,大家都受尽了煎熬!

  其实,我们学*也像取经,有些人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懒惰,对任何事情都是草草了事,没有一点儿耐心。有的人像唐僧,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唐僧遇到过那么多困难,但从来没有气馁过,从未打消过取得真经的念头。我们有的同学也是,遇到难解的题目毫不畏惧,必须要不断地演算,哪怕到最后算不出来,也要找老师弄懂为止。有的人像沙和尚,诚恳老实,对任何事都不敷衍了事,总是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有的人像孙悟空,活泼好动,足智多谋,个性聪明,对学*有很强的兴趣,回到家,总是把当天所学的复*一遍,把没有学的预*一遍。如果大家都像唐僧、沙和尚和孙悟空一样,有对学*有坚定的决心,就会像他们一样,“取得真经”。

  看着师徒四人的坚定不拔,想想我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是自形惭愧。

  6岁那年,瞅着别人如小鸟般在溜冰场上“飞翔”,我也禁不住动了心,非缠着母亲要买一双溜冰鞋。母亲拗但是我,便说:只要你学会了滑冰,我就给你买。”“好!一言为定!”但是,当我摔了几脚后,就气呼呼地把溜冰鞋给扔到垃圾桶里去了。瞧着别人溜冰时轻盈矫健的身影,我也只有望“鞋”兴叹啦!可唐僧师徒呢?一十四年后才取得真经,一路上遇到了多少妖魔鬼怪、艰难险阻也没有放下。这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正因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唐僧四人都有缺点,孙悟空的毛躁,猪悟能的懒惰,沙悟净的沉默,唐玄奘的懦弱。但是他们却带着各自的缺点取到了真经,并修成了正果。这说明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完美的,取长补短、团结他人,就能在学*上,在生活中取完真经,修成正果!

读后感西游记4

  在愉快的寒假生活中,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一些,于是我又拿起了那本再熟悉不过的《西游记》,细细品读了起来。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书之旅》这篇文章中就曾写道:“每读一遍书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即使是同一本书。”所以这一次读《西游记》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西游记》这本书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起取经,在路上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而这师徒四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如孙悟空的坚强、勇敢,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沙僧的冷静、沉着,唐僧的善良、友好,但这只是以前的发现,通过这次从头再读一遍,我又有了更深的感触。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西游记》是四人在取经,并不是,仔细想想其实就是一个人嘛(不是七十一个人啊)。

  暂且抛开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我认为《西游记》中一直都是唐僧一个人在取经,而他的每一个徒弟只是他的每一面。他的第一个徒弟---孙悟空,武功高强,法术强大,耿直无畏,还有一颗勇敢的心。它代表的是唐僧强大的内心,困难越多越坚韧。之后,唐僧又收了第二个徒弟猪八戒,猪八戒总是好吃懒做,饭量是最大的,而且什么都想要,这代表了唐僧的欲望、惰性。一个人再怎么好,也会有欲望,有时也会懒惰。最后一个徒弟便是沙僧,沙僧这个人说的全是对的,如:大师兄,师父被抓了。虽一本正经,却也无趣,所以他代表的是唐僧的理智,尽管多少有点过于古板,但这一路上吃的亏也让唐僧聪明多了理智多了,要不怎么说“吃亏是福呢!

  这一路上也让唐僧变得不再懦弱,不分青红皂白,最后得到升华。况且,这一路上那有什么妖魔鬼怪,不过是唐僧的千辛万苦再加以想象罢了。

  这就是我重读《西游记》的见解与感悟,而这些新的收获也让我明白:书要多思多读,而这个过程也正是成长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在努力学*中,我们变得强大,变得勇敢,变得理智不冲动,那么,奔向理想的路一定会顺畅许多!

读后感西游记5

  读了《西游记》这本书,我深有感触,特别是那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吴承恩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正是这些离奇的情节,赢得了我们读者的心,使此书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猪八戒——贪财好色;沙僧——心地善良。这四个人物各有各的特点,可又全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再加上它们的.性格,恰好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给磨难,让我联想到了它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点是值得我们学*的,再想我们*常做事经常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我不禁惭愧,自己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这是我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只要我能把一件事从头到尾用心去做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尽力了,都有一种坚持换来的喜悦吧!

读后感西游记6

  我相信大家都读过西游记这本书吧,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其余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这本书里主要人物有五个人,他们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唐僧。这五个人中,武力最高强的就是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除妖降魔,但是他有时也会打伤好人,有时也会被唐僧冤枉。第二个任务就是猪八戒了,他好吃懒做,*时就知道偷懒,可是他也牵着白龙马走。第三个人就是沙和尚了,他每次最吃苦的就是他,他每次都是挑着单子在后面走,如果猪八戒牵不动白龙马了,那就是他去牵。第四个人就是唐僧了,他虽然打不过妖精,能力单薄,可是他也是善解人意,怀着一颗善良的心。

  在家里我就是猪八戒,每天好吃懒做,但是在有用的时候,还是会出一点力的,妈妈就是唐僧,每天帮我们管理好家,做好家务,爸爸就是沙和尚,每天做好工作,让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


老残游记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7)

——老残游记读后感实用10份

  老残游记读后感 1

  《老残游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认识晚清社会一部形象化档案。作者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但自幼受到西方文化、*代科学的影响,精通医学、数学、水利工程、音律等,博学多才。小说以老残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小说渗透了浓重的佛教思想,解脱、放下、自在,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慈悲救世的佛教精神。从行医救人、姑子逸云关于“住世出世”的许多言谈,环翠的最终去向,及续集中老残梦游阴间等多个章节都有集中体现。小说对音乐、景色、心理等描写都非常精彩动人,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胡适在《老残游记。序》中提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小说中出现的几个女性颇具亮点,都是集美貌、才艺、智慧、修养于一身的优秀女性形象,她们是男性眼中的艺术上登峰造极的表演者;可以是谈古论经博学多识不亚于男子的红颜知己;是对佛教思想领悟透彻、在出世入世中游刃有余的独立女子;是相夫教子恩惠贤德的大家闺秀。小玉、玙姑、逸云、德夫人等完全不同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对男人的依附或从属,或纠缠在感情世界里不能自拔的女子形象。个个德才兼备,有胆有识,且具有异于同时代人的独立精神和觉醒意识。从作者的男性视角来看,作者对这些女子的态度是欣赏、钦敬、尊重,赞叹的,具有极强的*等意识,其实也寄托了自古到今男性社会里或者说是知识分子层面男人对女性形象完美的期望。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也同样极具时代性和代表性(笑)。

  一、专才“小玉”。小玉说书有多好呢:“别人的好说的出,白妞的好人说不出。别人的好处人学的会,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小玉的相貌不过中人之姿“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脸那坐在远远强角子里的人,都觉着小玉看见我了”。听小玉说书会怎样呢: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她的演唱技艺之高: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陡然一落,又极力骋于千回百转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此后越唱越低,越低越细,那声音渐渐听不见…约两三分之久,这一出忽又扬起,如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乱散,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究其小玉特色由来:什么西皮、二簧、梆子腔一听就会,又把南方昆曲、小曲、种种腔调都装在大鼓书里面。好一个博采众家之长,善融会贯通,技艺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女艺人,金口一开迷倒众生。这是从观众视角看偶像,可看不可及的“梦中情人”。

  二、聪敏智慧的玙姑。书中第九回、第十回用子*之眼描出了一个多才多艺、能言善辩、有思想的女子形象。这是个“口颊只见若带喜笑,眉眼之间又颇似振矜”的女子,通音律、会弹琴、懂茶道,解人意、饱读诗书、对时事有着独特理解、对儒释道有着精准阐释,可以说经论理,“幸见姑娘如对名师”,尤其论“理”“欲”,美人与子*握手一段尤为精彩:请问先生,这个时候,比你少年在书房里,贵业师握住你手扑作教刑的时候何如?“这样亦师亦友的红颜知己世间难寻,让人”肃然起敬“,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老残游记读后感 2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前些时候,看到网上传言,秦桧在家乡已站起来了,现在的社会价值取向真得让人迷惘和心寒)。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却是与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见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谨慎、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差错。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众多的良民百姓被错当作强盗而被怨站死。对此,老残深有感慨,对曹州府百姓深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鸟儿无以觅食,“躲在屋檐下,也把头缩着怕冷,其饥寒之状殊觉可悯。”然而,他认为“这些鸟雀跃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象这曹州府的百姓呢,*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用站笼站杀,吓得很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见第六回)”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己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己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同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因此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见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由于贾家的亲家魏家佣人急于想救出自己东家,就对刚弼进行巨额贿赂,刚弼凭此就主观臆断,判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他的逻辑是“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什么肯花钱呢?卑职一生就没有送过一个人钱。”(见第十八回)幸亏此案被老残知晓,就写信向抚台反映情况,抚台派出白太尊白子寿来主审此案,才让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终又救了贾家十三条人命(这十三人是被一种类似蒙汗之类的“千日醉”所害,通过雪得解药“返魂香”而救活)。

  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些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认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市则一市伤,宰天下则天下死!(见第六回)”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如此之话,实为不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学识渊博,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因此,就小说内容而言,涉及各种自然科学范围颇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当不错,特别是对北京济南一带的风情描写,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读后收获颇丰。当然,刘鹗对于所谓“清官”的讽刺,悠悠以为,多少有些过了。清官毕竟是人人诵之,人人赞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渊源历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当代社会中的珍稀动物。刘鹗所写的“清官”实非“清官”也,这些人充其量不过是沽名钓鱼之辈而已。

  老残游记读后感 3

  《老残游记》中,写人写事的技巧并不高,但写景却是《红楼梦》、《水浒传》所不能及的,更不是《西游记》所能比的。

  如书中关于大明湖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哪一株半株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这是静,就是一幅画,是如此的和谐与安详,光是颜色的词儿,就有十一个,而绿色就有三个:苍翠、绿、碧。

  苍劲的绿给人以无限岁月和历练的想象,一阵疾风吹来,树枝轻轻摇,正见树枝苍叶,晃出阵阵林涛,枝怒吼,风狂嚎,摇得苍叶上下翻,却不嬉笑。

  翠柏与苍松相映,翠柏更富有活力,鲜艳的衣装而清雅,连袈裟都逊色几分,香客拜佛,也会偷窥春色。

  碧绿如翡翠,耀眼闪人心,誓与皇家色一较高下,却不知深入凡世红尘中。

  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大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有声有景,分明一幅动态画,虽不如上段色调繁多,却也清新雅致,那一声渔唱,虽未听过,但在耳边响彻。

  书中的人固然重要,事情也重要,可没有场景,就算有仙家,也只是在白板上添了几笔,可有可无。

  老残游记读后感 4

早在上学时,因学过一篇“白妞说书”的文章,明白了《老残游记》这本书,乃“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那时节对描述白妞眼睛的“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这一段,印象十分深,可直到昨日才将整本小说读完,看那续集竟是残篇,正读得入迷时却煞了尾,不免心里惆怅,竟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许久都无的感觉。

小说对晚清的社会现实做了深刻揭露。尤其对酷吏的描画,端的是入木三分。酷吏们顶着清官的帽子,却残忍暴虐,草菅人命,双手沾满老百姓的鲜血,比那贪官尤其可鄙。那白太尊,有人在背后说了两句他的坏话,便捉了来说他谣言惑众,用站笼站死。衙门口的十二个站笼竟无一日是得闲的,真真是比地狱还可怕。

小说还描绘了黄河决堤的景象,有书生竟用千年前贾让的《治河策》向抚台献计治黄河,那堤里的几十万人在决堤时都成了浮殍。社会逼良为娼,衙门胡乱断案,真个是民不聊生。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书中二位女性的形象。一位玙姑,一位逸云。

玙姑系山中隐士之女,清丽可人,不仅仅通经典,且擅琴技,与黄龙子用琴瑟合奏一曲《海水天风》,让人徜恍迷离,心为之醉,仿佛那琴曲就在耳边回荡。书中描述颇得音律之三昧,让人心生想往。想那雪月山中,佳人高士在旁琴瑟和鸣一曲,此之境界岂非人生之一大乐事欤?

逸云是那泰山斗姥宫的姑子,却豁达洒脱,深契佛之妙理,已然是位开悟得道的活佛。逸云初时爱那任三爷,爱他的人、爱他的钱,爱得死去活来,之后忽然醒悟,抛却那利欲的折磨,自后便逍遥自在解脱了。她的那段关于除去“我相人相”的“变”法,活生生的一段修道次第文,形象通俗,倒真的是十分难得了。

且看她怎样修道的:她“十二三岁时也没有男女相,到了十四五岁初开知识开始喜欢男人了,却是美男子,如天津捏的泥人子,或者戏子唱小旦的,觉得他实在是好。到了十六七岁,就觉得这一种人真是泥捏的绢糊的,外面好看,内里一点儿没有;必须有点斯文气,或者有点英武气,才算个人,这就是同任三爷要好的时候了。再到十六八岁,就变做专爱才子英雄,看那报馆里做论的人,下笔千言,天下事没有一件不明白的,真是才子!又看那出洋学生,或者看人两国打仗要去观战,或者自我请赴前敌,或者借个题目自我投海而死,或者一洋枪把人打死,再一洋枪把自我打死,真是英雄!之后细细察看,明白那发议论的,大都知一不知二,为私不为公,不能算个才子。那些借题目自尽的,一半是发了疯痰病,一半是受人家愚弄,更不能算个英雄。仅有像曾文正,用人也用得好,用兵也用得好,料事也料得好,做文章也做得好,方能算得才子;像曾忠襄自练一军,救兄于祁门,之后所向无故,团守雨花台,毕竟克复南京而后己,是个真英雄!再到十八 九岁又变了,觉得曾氏弟兄的才子英雄,还有不足处,必须像诸葛武侯才算才子,关公、赵云才算得英雄;再后觉得管仲、乐毅方是英雄,庄周、列御寇方是才子;再推到极处,除非孔圣人、李老君、释迦牟尼才算得大才子、大英雄呢!推到那里,世间就没有我中意的人了。既没有我中意的,反过来又变做没有我不中意的人,这就是屡变的情形。”这屡变的情形不正是她不断舍弃小我推而广之到无我的大我吗?她觉得孔圣人、李老君、如来才算得大才子、大英雄,就在精神层面与之契合如一了。

且看她道成后的光景:“*来我的主意把我自我分做两个人:一个叫做住世的逸云,既做了斗姥宫的姑子,凡我应做的事都做。不管什么人,要我说话就说话,要我陪酒就陪酒,要搂就搂,要抱就抱,都无不可,只是陪他睡觉做不到;又一个我呢,叫做出世的逸云,终日里但凡闲暇的时候,就去同那儒释道三教的圣人顽耍,或者看看天地日月变的把戏,很够开心的了”。这一段的描述,活脱脱就是开悟者或叫佛菩萨的思想精神境界了。某禅师云: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脚。那对圣界的意识了然了,与绝对本体契合了,这颗真心如如不动了,但肉身还在,日常应用还要进行,佛菩萨还要实施六度万行累积功德,拯救众生于苦海。逸云说“把我自我分做两个人”,这叫“意识分离,凡圣同体”。岳明在《禅,通向绝对本体》一书里即持此种观点。如今从“逸云”的口里,再次形象印证了此种观点,也即是“禅”的奥秘。

这一篇“情”之进化文,也是修道的进阶文,次第阶段、道成后的光景均了了分明,但需知看时明白,做时难。心性的修炼岂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人的意识仿佛那滚滚不息的大河,要能“行住坐卧皆亦禅”,要能“无住生心”,谈何容易?

这本书到这个光景才看完,也算有缘。看到逸云这一段感慨良多,胡乱书之,不知所云。

  老残游记读后感 5

  《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全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

  老残,原名铁英,号补残。老残既无祖业可守,又无行当可做,可巧,天从不绝人之路,某日,老残偶遇摇串铃的道士,传授其治病技艺,包治百病,从此以后,老残一串铃铛闯天下,凭借高超的医术走上了他算不上飞黄腾达,却也可说是风生水起的游历生涯。其实纵观老残发迹史,除了他的为人善良,品行忠厚之外,根本的原因主要还是他的行医技能,他的医术撑起了他之后的广阔天空,所以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人有一技之长是多么的重要,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机会来临时刻,你有那本事把握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吗?

  文章开头,以老残梦境中同好友文章伯与德慧生相约拜访蓬莱仙境日出为线,引出了湖中大船中各色男男女女的不同智慧与看法,揭示乱世中老残目睹国事糜烂,再加上自己一生事业上的失败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事实上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书中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将它称之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原因。

  在《老残游记》中,老残与官府的关系可以用若即若离来形容,算是半个官人,庄宫保、黄人瑞、王子谨、白子寿这些官员无不对其敬重有加,治水断案等公事如何决断也常向老残请教一二,可当“宫保要他搬进衙门去住,替他捐官”时,他便“半夜里逃走了”。

  《老残游记》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形象。“清官”玉贤由老残所见“路不拾遗”的“清明盛世”引出,讽刺了玉贤自以为清廉,实则残忍至极的刽子手形象。玉贤出任曹州府知府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站笼天天不得空,群众都畏惧和愤恨他的残忍,赛过活阎王,只要碰到,稍有不慎就必死无疑,在他手中的冤案不计其数,可就是这样“为抓一个坏人,宁可错杀一千良民”的官吏竟然因他捕盗成绩显著而被上司赏识,还被加官晋爵,可见晚清是从根子上坏掉了的,文中还引出的“刚弼”等“清官”形象也不在此赘述。

  也正是因为想看到玉贤这样“清官”的下场,就接着读了刘鹗的《老残游记—续》,可惜的是自从老残离开曹州府后,就再也没有描写过玉贤的下场,心中不免有些遗憾,可是仔细一想,这不正是对晚清社会更大的讽刺么,百姓活的都不见天日,哪会知道自己和别人什么下场,又哪有什么天道轮回。而如今,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活在这样一个好时代,我们做好分内之事,如有余力,多做善事,必然昌盛。

  可是最令我惊奇与有所收获的,不是这些讽刺社会如何如何的这些,而是老残游历阴间时,阴间人对犯罪与生命的理解。书中阴间对犯罪的理解:阎罗将一生罪业,盗戒定为最轻,**次之,淫律再次,因其为身体支撑,主要是不知节律损害身体,算为不孝之罪,而最重的罪为口过之罪,原因是“杀、盗、淫”世间毕竟是少数,而口过之罪,毁人名誉致其抑郁之死实则是比直接杀掉他罪责更大的,口过因世间对其惩罚最小甚至没有惩罚,恶语伤害他人,蛊惑他人,毁人名誉,背后嚼舌根的人在世界上最多,这样的人多了,世界也就不分青红皂白,好人日少,坏人日多,必至世界绝灭,可见,人多做些善事,勿恶语伤人是有多么多么多么重要,所以,做人,尽量留口德,忌口过。再说阴间对生命的理解:阴间将世界分为阳、阴、聱三层,人活阳间,人死为阴,阴死为聱,人怕见鬼,鬼怕见聱,鬼行地中如鱼游水中,鬼不见地,如鱼不见水,若在人间时常作恶,在阴间也常被野鬼叼去,而在人间积德行善之人,在阴间照样受各阴神礼遇,阴间再做恶的人就会成聱,沦落异乡。想想也是,一个人走了,就真的走了么,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生活而已,我甚至认为,那些逝去的人还在关注着他们的孩子们,看他们是否积德行善,好好生活着,他们也一定会化为神灵无处不在的为你的人生保驾护航,所以,记得善良,做个真好人!

  最后,将我认为老残最喜欢的也是我最喜欢本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老残游记读后感 6

  这本书看了很多遍了。最早是语文书里面的《大明湖听书》这个编目。年少时哪里知道这文章的好处,虽然描写白妞的说书是那样的极尽渲染之能事。

  后来有了几本书在肚子里面打底子,再于暇时认真的从头看起,细品下来,滋味竟是那么的悠远绵长。

  老残,这名字便有一股子不流于世俗的孤傲,萧然。不是在世道上经历过几个起跌的',哪里能够如此?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最著名的有《徐霞客游记》在那里呢。其实他可以和《格列佛游记》相类比。对现实的不满,《格列佛游记》可以天马行空到幻境之中找到寄托,但是老残,还是现实的,他没有神游天外,他想在夹缝里面找到生存的空间。

  老残其实不是避世的,他是入世的,虽然摇着串铃,不愿意做官,但是摇串铃的时候看到的是国计民生,虽然没有入仕,但是交接的都是官场上的人物,谈的都是治国*天下的策略。说实在的,在这篇所谓的游记里面,看到最后,心痛的成分多,灰心的成分更多。

  作为一个山野之人,有济世之心,那是最苦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是想尽一切可想的办法,又能解决几何?最后,往往只剩下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所以老残最后还能尽享隐居之乐,那真是上苍的眷顾了。

  老残游记读后感 7

  最*好象有点懒,只是草草地读几页书,有时连字都没认清,就过去了。可还是一股子热情地在那里读。没办法,在这个世界上,书这个朋友不想抛弃我,尽管我多么地一厢情愿。

  《老残游记》到底说什么,序言便有天下一哭之说,我要说这本书是刘鄂先生对社会,对人生,对儒道佛三家的一点感悟,那只从日边来的破船不就是日渐没落了大清帝国吗?正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那个老残先生不想做官,却含情脉脉地奔走于官民之间,起着所谓救民于水火的作用。法纪乱了,一个郎中也成了改变官民关系的.纽带。唉!一个老残,就是三头六臂,你又能救得了谁呢?

  书中所谓与姑和黄龙子的一段大论,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有道,有儒,有佛,很开人耳目。只是世人看世事,只看到了问题的方一个面,忽略了另一方面,好了坏了,兴了衰了,吉了凶了,死了生了,多了一个做梦的好由头。心静了,什么事情看淡了,就什么也没了。

  美中不足的是,狗尾续貂,刘鄂先生在续集里又加了阴司一游的话头,劝人向善的初衷令人敬佩,只是那十殿阎王总让觉得象光头上带的假发,多少令人有假的一种感觉,前脚还信誓旦旦地说儒学的门面大,而佛道总拿出些鬼神来吓唬人,言尤在耳,后面就弄出磨人的石磨来,好不可笑。

  书中那个可恨的玉太守和刚弼官长,还是给我的警示作用最大,一片“好心”,多少坏事,一个拿民命换官,一个拿民命显智。“你们都是小人,就我一个正人君子。”不走群众路线,往往走上历史的**,成了孤家寡人。太刚,太柔,都不是处世良方。

  老残游记读后感 8

  一年级读后感:《老残游记》读后感

  今天看老残游记,读到老残拿了药水去救人,看看头上的题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过去几页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残续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这是本好书,淡淡的科技色彩杂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说来,清新异常。

  如果不是1920年之后我国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子。

  大部分是“有知识无文化”,而成为老残这样的人。老残是一个热爱科技的人,而且不辞辛苦,愿意身体力行。

  老残游记读后感 9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很棒的书——《老残游记》,这本书是取原著里的精粹而著,比起原著更容易理解,情节也更紧凑明快,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老残游记》,一听名字就应该知道,这是一名叫老残的人旅游时所写的东西。本书作者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先生,清末江苏丹徒人。他很喜欢科学,一心希望国家富强,但他那些谋求革新的主张,并不能被当时顽固的守旧派接受,最后受诬陷,流放新疆而死,书里的主人公老残,就是刘鹗的化身。其实,《老残游记》并不全算游记,他是通过描写酷吏的主要政绩,暴露出清代末年政治的黑暗与残暴,表现出民间生活的惨痛。

  在这本书里,老残是以医生的身份出现的,总是摇着一串铜铃满街逛,遇见不公事,就上去打抱不*、为民申冤。老残的第一站就是山东的蓬莱山,老残也是在此地出的名。他走到一处地方,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得了一种怪病浑身溃疡,每年都要犯几次病,谁也治不好,那日,老残正好摇着铜铃经过此地,说自己能治,说这是大禹传下来的方子,别的都不管用,黄家半信半疑,就勉强答应试试,结果,还真的.药到病除,一直都没再溃疡,老残的医术就此传开。

  他接着开始云游四海,遇到了玉贤和刚圣慕两位“清官”,办案从来雷厉风行,但生性残忍,采用严刑峻法,冤枉了不少良民,刚圣慕还危害两条人命,有的当地老百姓胆大,就给老残说说这酷吏的暴行,有的怕招祸上身,就什么也不敢说,老残也是心里着急却什么也不能做,只得干着急。后来老残还帮助了一位妇女翠环,因为黄河闹水灾,她的家园被淹没了,被沦为**,后经老残相助,逃出了火坑,随老残回江南。

  我很喜欢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实况,以及清末那些酷吏“清官”敛财害命的所作所为,这些“清官”描边以清廉为名,实际上却用血腥手段统治和欺压人民。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很值得一读。

  老残游记读后感 10

  中国社会进入到晚清时期,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老残游记读后感。

  作者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老残游记》是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的阴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晚清的社会谴责小说的代表作有4部。《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老残游记》《孽海花》。其中每部书的侧重点各不一样,而《老残游记》则更以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而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我觉得书中对大明湖的风光,黄河冰雪以及对音乐的描绘等艺术成就尤高,看起来让我很受感染。比如在描绘济南府的时候用“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来写,仅仅八字,就写出了济南的水多,树多的特点。我曾两次去过济南,那的水真是既多又特别清澈,连护城河中都能看到招摇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水中自由地摆动。而大明湖中随处可见的一眼眼小小的泉眼,更是无时无刻不活泼地冒着泡泡。

  作者在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读后感《老残游记读后感》。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 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而读书是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和政治观点来评判古人的,古人的观点和现在是有出入的。所以读书时,不要过分在意作者的政治观点,不能因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样而否定这是一本好书。

  今天看老残游记,读到老残拿了药水去救人,看看头上的题目,想必人是被救了,就打算翻过去几页看下一回,不料下一回就是老残续集了,就不打算看了。

  这是本好书,淡淡的科技色彩杂列在其中,使之比起其它的明清小说来,清新异常。如果不是1920年之后我国文化翻天覆地的一种改革方式,我国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子,大部分是“有知识无文化”,而成为老残这样的人。老残是一个热爱科技的人,而且不辞辛苦,愿意身体力行。

  作者自称“燕北闲人”,状物描景很有点朴拙淡雅的情景。他写得大概也都是北方的景致。

  文中一些情景,境界还是蛮好的,比如写黑妞白妞唱曲,店小二还评价说“撂在地上摔三截儿”(形容其音高,,似乎以前又有人形容的时候,用“音细若发,直干云霄”的,好像音高了,就很轻,能够飘上天或者冲上天)。比如雪夜宿玙姑家,听玙姑演说佛道儒三家的异同,又听玙姑黄龙子等的“交响乐”一段,让人如入天堂,写玙姑颇有林下风范,想必是作者心目中第一等女子了。只是临走的时候,黄龙子又玄不唧唧的说了一些预言,挺无聊的。写翠花翠环的一段,也特别有意思,了解一些社会人情世态。这三段,算是正好写了三个社会等级的女子。玙姑一等,是自由身自由心的;白妞一等,是唱曲谋生的;翠环一等,则是最下等的,最苦的一种。

  作者对黄河作堤造成的百姓流离之苦,通过翠环的口,写得如此细致,让我这个从没有经历过什么苦的人为之唏嘘。

  这本书我之所以去看,是因为高中的时候,偶然看到好像朱自清还是谁,说他初中时候看得课外书中最喜欢的。所以就去看,是比较信任他们的话。这一次去看,却发现原来我去年看过的,至少看过前五回。可见我去年看书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真是可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