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读后感1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过命的`经历,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

  *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积极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变的关系。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一书,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训》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教戒自己儿子袁天启,内容分为四个章节,于是叫《了凡四训》,也作为家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凡四训》不仅揭示了命运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恶的标准,也指明积善改过的具体方法及积善谦虚的种种效验,同时还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学中伟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训读后感2

  初闻《了凡四训》,并不知其为何书,不知为何人写,不知为何故书。

  是故翻阅,即被了凡先生的语言和人生经历吸引。可以说,此书乃了凡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因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而得的感悟,一共分为四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此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用佛家的语言讲,先生顿悟人生,修成正果,其思想对后人处世大有裨益,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大有益处。

  过去,我也曾被“人的命,天注定”的说法困扰,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不曾想,其实,所谓天命,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和法则,万事万物沿着既定的规律发展前进,但,人,有主观意识,能发挥能动作用,正如书中云谷禅师所言,“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的,与别人无关”,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弃恶行善、修炼自我、广种福田历练人生,所以,即使是经历相同的两个人,心态不同,最终的命运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读此书,于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收获是调整心态、反思自省、漫漫修行。

  一、调整心态、把握当下。

  在进入行政装备科工作之前,我曾在派出法庭工作了5年,每天与不同的当事人打交道,看着不同的当事人重复上演着他们或相同或*似的故事,我因为别人的开心开心过,因为别人的烦恼感叹过,因为别人命运的不堪伤感过,我曾经认为所有的时间都在重复,所有的付出都在费力伤神,我甚至感觉自己已经看遍了世间繁华,看透了世事凡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的*惯了在各种矛盾纠纷中与自己*衡相处,内心不再泛起动荡的小波浪,我学会了总结不同案件的共性,分析相同案件的特殊性,与当事人真诚沟通,用心化解当事人的不良情绪,不仅案结事了,更使得我的心情明媚,终于,我得以在铺天盖地的卷宗里逐渐喘过气息。正是有了在派出法庭的工作基础和心态调整之路,使得我懂得珍惜我走过的每一步路,如今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新的路程,新的历练,我会更加珍惜,干一行爱一行,我愿意成为单位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正如书中六祖慧能大师有云,“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这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当下现实之心,于我而言,就是把握当下。

  二、反思自省、见贤思齐。

  了凡先生有云:“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意思就是我们都是寻常之人,*日所犯错误多不可计,可不少人在总结往事时,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这不过是因为太过大意粗心、目光短浅的缘故。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正如《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对此的理解是,每天要多次反省反思自己,内心淡定从容,不为外利所动,为人处世,从善如流,不失真我。遇到德才兼备之人,以其为榜样,坚定信念,保持能量,尽力追赶。我以前听老人们说古代寺庙里描绘壁画的僧人,从日出画到日落,即使在黑夜也会手持蜡烛继续工作,他们用尽一生,立定心意,就做这一件事。而我们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时代,仅做到“洁身自好”这一件事就需要莫大的秉性与定力,为什么我们常说要远离负能量的人、亲*具有正能量的人呢?因为人与人之间各自内在的能量是会传递并相互影响的,正能量的人自有他们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磁场,而他们所拥有的也必是他们应得的。这就是书中云谷禅师“世间享千金产物,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之意所在。因此,我们势必要定心定意、拓开心量、见贤思齐,如此这般,何愁不能超越“命数、定数”。

  三、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满招损,谦受益”的训诫在《易经》、《道德经》、《尚书》中都有体现,在《了凡四训》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先生说:“只有谦虚的人才有福气”,谦虚也是道家极力提倡的优秀品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表达万变,不离其宗。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内在修为,空虚的麦穗举头仰望天空,而成熟的麦穗则低头朝着大地,于我而言,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沉下心,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前行。

  这就是我读《了凡四训》的一点感悟,其实,对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以我的阅历和思想境界若要完全领会尚需时日,也只有时间才能成就这一切。

  谨以此感悟与大家分享!

了凡四训读后感3

  暑假去了西安的终南山,父母认识一位让我们全家都很敬重的白老师,他送给我家一本书,书名叫《了凡四训》,并嘱咐我们认真阅读。我认真读了好几遍,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看完这本书的心得。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被称为“*历史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书”。这本书中 ,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 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无所思了。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多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作为一个小学生更要学会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乐于助人;德心我认为就是做一个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会乱丢垃圾,我绝对不会乱扔垃圾,现在40度的高温,清洁工爷爷奶奶们冒着酷暑,在烈日下清扫大街,我请求所有人不要再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开车的叔叔阿姨会把垃圾随手扔在大马路的中间,他们就没有德心,清洁工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捡垃圾,只要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给别人一份爱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饭,我绝对不会浪费粮食,在学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为,在山区偏远的农村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中午都没饭吃,我希望可以尽我小小的力量帮助到他们;孝心,就是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师教我们学*知识,上课认真听讲,不让老师操心。

  日日谦善,日日进步;这个是我以后必须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读懂这本书,并明白书中的真谛。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全书共四篇,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方、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偶然的机会让我进入鲁花,让我有机会明白和学*《了凡四训》。刚开始的时间,我有一种抵触情绪,以为那么浅显的道理早已熟知,等到学到一半的时候,我才真正的用心去理会。既然有那么多人去学*,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兰州的那天,我盯着我碗里的拉面,我意识到原先缘分无处不在,我吃过的每碗拉面、读过的每一本书、相遇过的每一个人,都是缘分。

  在开篇,主要讲的是立命的学问。*在抗战时期回到家乡祭祖的连根养根情怀真切的诠释了立命有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论富贵贫困,亦不论漂泊他乡还是安守乡土。人的命运由先天注定,但我们能够透过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积德行善,我们的命运将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作恶多端,即使命中富贵,而现实也会穷困潦倒。有一句励志的话说得很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想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犯过很多的错误,有时就没有思考再一次遇见这样的状况就应怎样解决,导致了二次吃亏。总是以为自己敢于承担职责就能够了,当从学校跨入到社会职场,明白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知过改过,善莫大焉。认识到做错是不就应的,是羞耻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管我们藏得多么掩饰,没有别人看到的沾沾自喜,但我们不就应忘记我们的良心在颤动。在怀着羞耻心的同时务必有着务必改过的决心,每一次大的错误都是在自己*时不注意细节的累积下酿成大错的,而每一次在犯了一点小错误时总是倔着脾气找理由!期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做到。

  智然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阳善和阴德之间做了鲜明的陈述,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乐于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便是大善。在与人交流时说脏话,与人一齐吃饭时不讲礼仪都是不善的。长存着帮人的心,用德行渡人渡己!

  《了凡四训》的文眼在最后的篇章—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真正的从内心做到谦虚很不容易,谦虚不只是善于说我错了和对不起,但常说我错了和对不起是谦虚的基础。谦虚的途径有很多种,知过改过、知恩报恩、敦伦养份和扬正气化怨气等都是谦虚的表现。从它们的表意来审视自己,在生活中以此为标尺。化怨气是自身现阶段最欠缺的地方,在与商超各部门打交道的时候,心里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气,感觉有些人总会在为难自己。期望在以后我能真心用感谢的心对待他们,感谢他们让我快速的成长,感谢。我也感恩那些从内心里为我着想、帮忙我的人。

  《了凡四训》告诫我们,首先就应有我帮你、我错了的念头,有*的念头。体魄是短暂的,思想是永恒的。就像稻盛和夫经验思想的成功案例一样。从思想根源上有善的念头、谦的念头,从而支配我们的行动。行动上的有所改善是我们的目的和结果。生活怎样对待你我就看我们以什么态度期许我们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勉励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5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6

  我在高中时读的《了凡四训》,当时就对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点有深深的认同感。长期以来,我总是对这世界上的种种不公*很深的厌恶,因为我自己也因为户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种种我自认为不公*的待遇。我真的不愿意承认这些不公*与生俱来。对不公*的思虑使我成天神魂颠倒。因而《了凡四训》给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命运虽有定数,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改变命运的办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布施。

  也许你会不同意这个说法。很多恶人也是家财万贯啊,对吧。但是我想说,即使这是不对的,我信它至少没有坏处:一旦我相信了这个观点,那么我便不会再作恶。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的恶果会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会会少一些作恶的人。

  然而大多数时候是没有人怀疑行善的重要性的。即使你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行善,你的良知也会告诉你这样做。这时,就有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如何行善?

  按照佛家的说法,行善,即布施,有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法布施是将善知识传授给他人,让他人心生欢喜。财布施,显而易见,就是将自己的财富贡献给他人。最后的无畏布施,是安慰众生,是他们脱离对事物的恐惧。

  行善看似很简单,分类也的的确确很简单。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行善践行却告诉我,行善并不是那么容易。原来我总是以为,给别人讲讲题,帮他们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布施,而且还是果报最多的法布施。作为学*比较好的我来说,这也不难。但是随着学*负担的加重,加上进入清华后排名的落差,让我很难适应。我找不到行善的机会了。

  真的`没有了么?

  还是,我的我执心让我必须要比别人强,才有时间,才有心情,去布施?

  然而布施不是居高临下的。

  进入清华以后,我的我执严重到连和他人交流都有问题的地步。我经常独自一人,经常在脑海里翻山倒海一样想着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群优秀的人里,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刚刚意识到这一点,但愿意识到会加速问题的解决吧。

  最后我想引用我们高中化学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你们以一个*凡人的心态去做事情,那么你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了凡四训读后感7

  *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了凡四训》这本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他的价值在于把儒道佛教的思想与命里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袁了凡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告诉世人如何改变命运,首先改变你的内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过修行改变,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如何改变命运作者提出了一下几个观点:

  一、立命之学

  通过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合乎情理。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多种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改过之法

  要有羞耻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从改正过失开始,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

  三、积善之法

  有利于别人是善,只利于自己是恶,有利于别人是出于公心,只利于自己是出于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报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十种善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谦德之效

  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谦虚使人进步,凡是抱着谦虚的态度,不但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还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读此书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积德行,向外求,将自己的命运归功于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内求,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方便。人生不过一场修行,通过修心创建良好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心和心态去为人处世,这辈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反馈

了凡四训读后感9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点的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90后,我常常误把缺点错误当作自我的个性,也时常呐喊"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即使犯了错,也只是趋于表面的改过,而从未发过三心,未真正意识到改过对自我命运的重要性,佛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错,种下的恶根,已经在悄然无息地修改着我们命运的轨迹,杂草不除,我们命运的那片庄家地又怎能迎来大丰收呢?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阅读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1)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很早以前就曾看到过一本《了凡四训》的小册子,并没有用心认真读。直到母亲重病,在长沙的各大医院医治无效,从而吃长素发心学佛,因此改变命运,延长寿命直至往生的种种瑞像,为助母亲提升品位,以尽一点孝心,才使我们兄弟姐妹及表弟共四家和父亲合资重印古文版本的《了凡四训》几千册。并逐句逐段的付有当代著名的净空法师讲解。恰逢学校放假,让我得以有机会好好读这本书。

  这本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教戒他儿子袁天启所作的四篇家训:一、立命之学——认识命运的真相;二、改过之法——发‘耻心、畏心、勇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三、积善之方——十种具体方法;四、谦德之效——用五个例子说明‘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这本书在明清两代被奉封为至宝,读了确实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加上净空法师讲解,使我认识了许多佛教原理和佛法的基础知识,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说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陰陽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今天我能看到净空法师对《了凡四训》的讲解,虽晚尤福也。因为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讲的迷信,而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还是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努力实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子孙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没有现在这么乱,一定会比现在更繁荣富强。

《了凡四训》读后感2

  朋友的推荐,春节休假期间除走亲访友外,拜读了白话「了凡四训」,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于七十岁高龄,回顾一生的总结,亲身经历,实践改造命运的精华。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经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实践来“现身说法”;读后使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的`的确确是一本扣人心弦、净化人心、提升道德观念、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学*了凡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服务人群,如果说人人能够如此,国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问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个有益于世,顶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过,积德和培养谦德四个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训》里就强调了人的命运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正所谓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虽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内涵十分深刻,它结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展现出了*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孝”四个篇章,论证了“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它*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流传至今。

  当我读完《了凡四训》后,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幸福,说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确。

  当我们到达一个层次,就会发现命运无时不刻地在注视着我们,监督的我们,而我们却无法看见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们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为自己积功累行,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我们如果想要趋吉避凶,纳福而免祸,且不说行善,首先要能改正过错。改正过错,须发三心——耻心,畏心与勇心,具备了这三心,则有过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阳光,难道还要担心它不消散吗?“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当我做到了改过,就要学会行善,而善图恶的区别就在于善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而恶事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看。家长打骂孩子,老师管教孩子,他们都是为了下一代好,是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们为了口腹之欲而杀害生擒时,都是在为自己着想,想满足口腹之欲,还要杀掉那些有灵性的动物,这不是恶吗?

  这些,就正所谓“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自我。”

  现在社会这个大染缸是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人们的妄想,欲望不仅没有被控制住,而且还在一天天膨胀!他们胡作妄为,还以为不会有报应,真是自欺欺人!人们要早日回头,千万不要等到恶报降临的才悔悟,到时候那真是欲哭无泪啊!

《了凡四训》读后感4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5

  《了凡四训》这本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他的价值在于把儒道佛教的思想与命里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袁了凡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告诉世人如何改变命运,首先改变你的内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过修行改变,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如何改变命运作者提出了一下几个观点:

  一、立命之学

  通过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合乎情理。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多种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改过之法

  要有羞耻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从改正过失开始,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

  三、积善之法

  有利于别人是善,只利于自己是恶,有利于别人是出于公心,只利于自己是出于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报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十种善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谦德之效

  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谦虚使人进步,凡是抱着谦虚的态度,不但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还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读此书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积德行,向外求,将自己的命运归功于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内求,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方便。人生不过一场修行,通过修心创建良好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心和心态去为人处世,这辈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反馈

《了凡四训》读后感6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

  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

  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第三篇,积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7

  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告诉我,每年要读200本书来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说的话来做,她还说读完后要记得写读后感。

  那就从《了凡四训》开始吧,刚刚读完了第一训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的种种效验,告诉他的儿子,要儿子明白不要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善事,不可以做坏事,以此来创造命运,而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

  书中具体内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学海,字袁黄,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黄一生的命运,而后各种经历证实了孔先生说的句句真实,起初,他也曾与命运抗争,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于是,袁黄失去了奋斗的信心,最终悟出:别跟命争,争也白争,从此,彻底认命。然而,一次机缘他认识了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命是什么?是心!心不变,命不变。心变,命亦变!”经过一番长谈,袁黄彻底改变了心境,大彻大悟,改名为了凡。

  从此后,发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运的轮盘彻底转变。

  *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之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为贫贱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决定在每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没有感应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给子孙后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训》读后感8

  命运,在几百年前的人看来,只能在它身下颤栗,却从未想过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当时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算定命数。刚开始他还有动摇,而后来直接放弃了挣扎,让一切以“预定”好的程序进行。后来,他在南京的国子监读书时,遇到云谷禅师的点化,端正了心态。此后,他多行善事,严于律己,最终也打破了命运的牢笼。

  这就是书中第一训的内容。在接下来的三训中,了凡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举了许多实例并现身说法——总而言之,便是告诫自己的子孙要行善积德。

  书中杂合了当时的释、儒、道等思想,也被后来许多人当做教子的首选之书。不过书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积德”——也就是你的未来或你后代的利益。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义——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两代,这些观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达到之前的效果。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未来会有一种预见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预言。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趋向于这种想法产生的结果。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让你产生自我预言,增强对那个宗教的虔诚性——无论是什么宗教,无论在哪个地方。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当时认为几乎不可动摇的“命运”发起挑战,冲破命运的束缚。这本来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过他的著作在时代思想的影响下,会略带有迷信色彩。

  而我们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获。

《了凡四训》读后感9

  *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

  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2)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知道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非常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应该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2

  很早以前就曾看到过一本《了凡四训》的小册子,并没有用心认真读。直到母亲重病,在长沙的各大医院医治无效,从而吃长素发心学佛,因此改变命运,延长寿命直至往生的种种瑞像,为助母亲提升品位,以尽一点孝心,才使我们兄弟姐妹及表弟共四家和父亲合资重印古文版本的《了凡四训》几千册。并逐句逐段的付有当代著名的净空法师讲解。恰逢学校放假,让我得以有机会好好读这本书。

  这本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教戒他儿子袁天启所作的四篇家训:一、立命之学——认识命运的真相;二、改过之法——发‘耻心、畏心、勇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三、积善之方——十种具体方法;四、谦德之效——用五个例子说明‘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这本书在明清两代被奉封为至宝,读了确实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加上净空法师讲解,使我认识了许多佛教原理和佛法的基础知识,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说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陰陽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今天我能看到净空法师对《了凡四训》的讲解,虽晚尤福也。因为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讲的迷信,而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还是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努力实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子孙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没有现在这么乱,一定会比现在更繁荣富强。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了凡四训》深为曾国藩、稻盛和夫等东方哲学家的推崇厚爱,体现了古代*为人入世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敬天畏人、积善修德!

  书中讲了君子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改过

  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三、积善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幡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谦德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了凡四训》读后感4

  在观看《了凡四训》电影的时候,我记得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了凡先生本名袁黄,早年被孔先生将一生命运算定,后遇云谷禅师,为其开示“命自我立”之学,遂改别号“学海”为“了凡”。了凡先生书其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成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运的杰出典范。

  了凡先生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很感谢公司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电影,并且发放图书,时刻鞭策我们,提醒我们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多积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云谷禅师曾对了凡先生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见义勇为的反遭诬陷,公车让座的反被骂,*已经出了多少个彭宇?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现在这些人都是怎么了?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态改变人的命运,从了凡的知命认命,到最后的知命而不认命,从这一转变就是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神奇教练米卢带领*足球队历史性冲进世界杯,我记得他的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就是心大一点,一切从心开始,结善缘,积仁德,俗话说:“恶从心中起,口乃心户之门”,对别人,对亲人,对孩子,口出恶语,冲动这个魔鬼会让你肝火旺盛,最终损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积善行,不计较一得一失,时刻记得提醒自己,让浮躁的心静下来,不要管别人计较你什么,也不要管别人说你什么。谁能救自己?谁又能解读自己?只有自己,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改变未来的生命走向。

《了凡四训》读后感5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6

  朋友的推荐,春节休假期间除走亲访友外,拜读了白话「了凡四训」,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于七十岁高龄,回顾一生的总结,亲身经历,实践改造命运的精华。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经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实践来“现身说法”;读后使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的的确确是一本扣人心弦、净化人心、提升道德观念、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学*了凡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服务人群,如果说人人能够如此,国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了凡四训》读后感7

  命运,在几百年前的人看来,只能在它身下颤栗,却从未想过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当时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算定命数。刚开始他还有动摇,而后来直接放弃了挣扎,让一切以“预定”好的程序进行。后来,他在南京的国子监读书时,遇到云谷禅师的点化,端正了心态。此后,他多行善事,严于律己,最终也打破了命运的牢笼。

  这就是书中第一训的内容。在接下来的三训中,了凡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举了许多实例并现身说法——总而言之,便是告诫自己的子孙要行善积德。

  书中杂合了当时的释、儒、道等思想,也被后来许多人当做教子的首选之书。不过书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积德”——也就是你的未来或你后代的利益。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义——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两代,这些观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达到之前的效果。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未来会有一种预见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预言。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趋向于这种想法产生的结果。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让你产生自我预言,增强对那个宗教的虔诚性——无论是什么宗教,无论在哪个地方。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当时认为几乎不可动摇的“命运”发起挑战,冲破命运的'束缚。这本来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过他的著作在时代思想的影响下,会略带有迷信色彩。

  而我们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获。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告诉我,每年要读200本书来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说的话来做,她还说读完后要记得写读后感。

  那就从《了凡四训》开始吧,刚刚读完了第一训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的种种效验,告诉他的儿子,要儿子明白不要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善事,不可以做坏事,以此来创造命运,而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

  书中具体内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学海,字袁黄,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黄一生的命运,而后各种经历证实了孔先生说的句句真实,起初,他也曾与命运抗争,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于是,袁黄失去了奋斗的信心,最终悟出:别跟命争,争也白争,从此,彻底认命。然而,一次机缘他认识了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命是什么?是心!心不变,命不变。心变,命亦变!”经过一番长谈,袁黄彻底改变了心境,大彻大悟,改名为了凡。

  从此后,发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运的轮盘彻底转变。

  *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之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为贫贱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决定在每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没有感应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给子孙后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训》读后感9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岁时所著,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终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轻时,曾有以为大师帮其算命,只能活到53岁,做官做到现在的*级别,而且膝下无子女。随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轨迹,每一步都跟大师算的一模一样,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运,认为他的一生就这样了。但后来他又遇一位大师的指点,从而明白了修善断恶,改变自己原定的命运,最后活到了74岁,官位也晋升到了进士,还得了两个儿子。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刚开始觉得自己的人生命运和第一位大师算的一样,觉得命已天定,从此听天由命,然后到后来受到第二位大师的指点,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断恶念,得到了不一样的命运。

  改过之法。即先改过,再积善。改过的结果就是避灾避祸,不改过,修的善也会大打折扣,积的善和福也会漏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了错事要有羞耻心,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积善之方。要做到与人为善、劝人为善、敬重尊长、爱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泽绵延。《易经》也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谦德之效。这就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谦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谦卑,不可骄傲自满。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3)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过命的`经历,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

  *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积极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变的关系。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一书,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训》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教戒自己儿子袁天启,内容分为四个章节,于是叫《了凡四训》,也作为家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凡四训》不仅揭示了命运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恶的标准,也指明积善改过的具体方法及积善谦虚的种种效验,同时还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学中伟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训读后感2

  读了知过,认识了知过,那我就谈谈我的感想,知过有知道过去的意思,往深了里讲还有一点,就是知道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误,换个角度可以说,知过等于反思。在了凡四训里云谷禅师问了凡,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了凡回答,不应该。在古时候生儿子是很重要,光宗耀祖就够这个,现在了凡回答了不要,就说明他首先很诚实。

  其实他能充分的了解自己的错误,并能详细的把每一点列举出来这需要勇气,而了凡就具备了这一点,这为他的将来成就奠定了基础,也为改命划下了起点。其实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了凡的那些错误并不是很大的错误,但了凡却很重视它们,现在我就一一列举说明。一开始他先说了自己福薄,不是当官的料,因为当官不是给自己当的,是给千千万万百姓当的,所以心胸要开阔。然后他讲了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这句话是说性情急躁,心急的人因为沉不住气,所以做事毛燥,感别人一种毛手毛脚的感觉,这种人成不了气候。

  然后他谈到了直心直行,也就是我们*时所说的耍性子,在那时对这种风气是很不看好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风气在现实社会里好,除了女孩子以外,如果一个男性经常性的闹脾气,我想周围不会有人喜欢他的,相对的就是轻言妄谈,也就是说话要稳重,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下一点是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这一句是说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会生五谷杂粮;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为什么?鱼在清水里,它也知道会被人家捕去,所以它不会在清水里游。也可以说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是不会生长植物的。而了凡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想说的是有洁癖的人也是不好的,要把握到“中”这个度。最后一点是和气能育万物,我想这点大家都有体会,你对人好,别人对你好,这是相对的。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前面说的那些是讲存心的,后面则从生理上说为什么不应该有儿女。喜欢强出头,喜欢喝酒,晚上熬夜,这都是伤身之举。

  通过以上的知过,了凡知道自己有这么多毛病,所以他开始忏悔,用佛门讲就忏除业障,业障除掉如何除去呢,这就要通过修行,把毛病一点点的修正过来,只有知错能能改才能有效,不然光知过有什么用呢。当能把这些业障都一点点的解决了,那么改命就已经开始,这是从内向外的.转变,所以得出一个结论,求人不如求已。悭贪者转之以施舍,这是说,光做前面那些还不够,还要布施才行,布施一共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佛的东西,这里就不继续研究了。

了凡四训读后感3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4

  时间过得真快,知道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年了,是在20xx年看一本书水清老师推荐的。也是信仰的力量和吸引力法则引导我和这本书遇见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古人的书其实隐含着很多智慧。可以多看这些书,也也比那些流行的,热销的书籍有更多更本质的大智慧。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应该顺势而为。然后,我是想去找以前20xx年三月份叫一个同学坚持,不要弃考。但是他认为已经迟了,现在开始复*是无用的,白费力气。因为20xx年扩招,是有很多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领情,还是很冷漠地说,“关你什么事,又不是你的的钱报名,浪费的又不是你的钱。”因为觉得自己又被伤害到,特别的'深刻,那时候还截图在笔记上记录这次对话,告诫自己不要过多关心别人事。

  我在收藏夹里面并没有找到那次对话,却看到两年前看《了凡四训》这本书时做的笔记。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这一段确实应验成语讲的,「自求多福」。而且如理如法地求,决定每个人都求得到,这样才叫真理。真理没有说一个人做了有,另外一个人做了没有,这个就不叫真理。而关键在哪?坚定不移的意志。人假如常常换志向,那就很难达到。「君子立志长,小人常立志」,就很难达到。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志于功名必得功名,志于富贵必得富贵。人有志,就像树有了根,立定这个志不改变,而且还不断地积功累德。

  『须念念谦虚』,保持这个谦虚的态度。

  『尘尘方便』就是处处与人方便,

  「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为人设想,不与人争,

  『造福由我』这样的修养,这样的积德累功,自然感动天地,而得到福报,

  这个和自己转笔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真的喜欢,*时有空就练*,那么就可以练会。例如下五子棋的二年级学生小悦同学(她的智力是机构上比较低),她想超过老师,她是每天去挑战老师,然后一次次失败中进步。一个学期下来,她后来真的是机构上下五指棋最厉害的。的确有时候我都输给她了。

  我们都喜欢谦逊的人。

  图片要相信,然后才能行动,然后才能有所收获。祝自己可以如书中说的那样。

了凡四训读后感5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了凡四训读后感6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7

  《了凡四训》是明朝时期袁了凡为教育后代子孙而留下的家训,原名《戒子文》,对于被后人所拍成的电影,我受益匪浅。了凡先生*生是个人尽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许多善事,因此也颇受人们的尊敬。他教育我们,人的命数是有限的,应当多多行善积德。但对于极善极恶的人,命数却不能约束他们。因为极善的人,如果*生做过许多善事,那么他原本贫穷的命数就会因为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变得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如果*生做过许多恶事,即使他的命数是大富大贵也会因此变得一穷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劝诫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数,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点啊!了凡先生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自己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他年轻时曾有位道长给他算了一卦,那道长所算的和他命运要经过的也都相符,道长曾说,他命里无子。但因为了凡先生积善太多,命数改变,了凡先生幸运的得下了一个儿子。他认为:命运分先天和后天,先天命运是上天注定的,而后天命运则是由先天命运转化而来的。如果一个人行善积德,命运便会因他而改变,往好的方向转换;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命运便会因他而改变,往坏的方向转换。所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了凡先生则又做了补充,应竭力行善,竭力断恶。善也有大小善之分,虽说大小善都是积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传有个县令,无意中被黑白无常错勾了魂,阎王便让牛头马面称他一生的功过,结果功大于过。县令感到奇怪,他*时并没有做很多好事啊。阎王说:“你曾阻止凡间皇帝动用百姓兴修水利,劳民伤财,虽未拦下,但你一念之间为所有老百姓着想,就是大功一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善有时可能只是一念之间,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万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为一人,而大善则为天下人。所以,我们也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看完这短短的视频,我原本浮躁的心也归于*静了,我由此领悟了很多,我也会努力,做一个行善积德的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zheng府*,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0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应该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陰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9

  时间过得真快,知道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年了,是在20xx年看一本书水清老师推荐的。也是信仰的力量和吸引力法则引导我和这本书遇见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古人的书其实隐含着很多智慧。可以多看这些书,也也比那些流行的,热销的书籍有更多更本质的大智慧。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应该顺势而为。然后,我是想去找以前20xx年三月份叫一个同学坚持,不要弃考。但是他认为已经迟了,现在开始复*是无用的,白费力气。因为20xx年扩招,是有很多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领情,还是很冷漠地说,“关你什么事,又不是你的的钱报名,浪费的又不是你的钱。”因为觉得自己又被伤害到,特别的深刻,那时候还截图在笔记上记录这次对话,告诫自己不要过多关心别人事。

  我在收藏夹里面并没有找到那次对话,却看到两年前看《了凡四训》这本书时做的笔记。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这一段确实应验成语讲的,「自求多福」。而且如理如法地求,决定每个人都求得到,这样才叫真理。真理没有说一个人做了有,另外一个人做了没有,这个就不叫真理。而关键在哪?坚定不移的意志。人假如常常换志向,那就很难达到。「君子立志长,小人常立志」,就很难达到。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志于功名必得功名,志于富贵必得富贵。人有志,就像树有了根,立定这个志不改变,而且还不断地积功累德。

  『须念念谦虚』,保持这个谦虚的态度。

  『尘尘方便』就是处处与人方便。

  「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为人设想,不与人争。

  『造福由我』这样的修养,这样的积德累功,自然感动天地,而得到福报,

  这个和自己转笔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真的喜欢,*时有空就练*,那么就可以练会。例如下五子棋的二年级学生小悦同学(她的智力是机构上比较低),她想超过老师,她是每天去挑战老师,然后一次次失败中进步。一个学期下来,她后来真的是机构上下五指棋最厉害的。的确有时候我都输给她了。

  我们都喜欢谦逊的人。

  要相信,然后才能行动,然后才能有所收获。祝自己可以如书中说的那样。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4)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12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积德改命的方法,遗训后人。是说,虽然别人给他算过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来在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开始积极修善,又使得命运有了新的改变、提升,可谓“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结果。所以《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一直为大家所推崇。

  《华严经》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亦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在于:我们千万不要被命数所束缚。今生,无论是有病也好还是健康也好,贫困也好,富贵也好,都是上辈子种的因在今世结的果,但是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就会得到今生报或者是来世报,这对我们的心灵都是一个比较大的保证,因为人身难得,被命数所拘而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刚才赵育松女士针对自己从小事做起来而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十分随喜赞叹,但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我觉得如果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是要修心。而关于修心,我想给大家谈12个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不怨人:我们要经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间债。

  第二不生气: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着住气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认错:学他人的优点是“聚灵”,找他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而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认识自己的错误则能生智慧水,要随方就圆,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风,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对应之处。

  第五,三界,我们讲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这和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禀性和*性,我们要想做一个身体健康人,就必须要*性,化秉性,圆满天性。

  第七,三命,有说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阴命。人之性与天命是相关的,什么是天命?道义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们只要有为众人的心,不是只有为自己的心,这种心本身就是人间的天堂。

  第八,性与命,无论修命不修性,还是修性不修命,这都是修行的一个病态。性、命双修才很重要。

  还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讲的以上十二点是学了《了凡四训》以后又看了一本书:王凤仪的《言行录》,讲如何修身养性的,而觉得可以和《了凡四训》结合起来,结果就让我个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请记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谢谢大家!

《了凡四训》读后感2

  至此,已读完了《了凡四训》,上面被我用红笔批注了好多心得体会。学完后的总体感觉是:我开始接受佛学了,开始相信佛学了。这是经过我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因为之前自己的思想和体会就已经很接*心学,对心物关系能有很深刻的直觉,然而由于先接触了王的心学,感动并激动于"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的哲学概况深刻表达了我的感觉。这次,接触了佛学,看了《了凡四训》,同时阅读《楞严经》的白话文,很深刻的发现佛学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一门非常彻底和非常完善的心学,至少是我目前所接触到的最深入本源的一门心学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的接受了佛学。

  有时候在想,我似乎真的跟佛教很有缘分。一方面,体现在我小时候家里就有宗教气氛,我爸妈尤其信佛,不过我现在仍然觉得他们是迷信,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佛学,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应该要做善事,无法参透行善为什么会带来福报。另一方面,我在哲学宗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我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我这方面的天赋,我对八字命理玄学星盘的知识很容易看懂,第一次接触到西方哲学史,竟然当小说一样读,很容易理解。然而,因为读书接受科学知识熏陶的影响,我从小时候早期的盲目信佛,到后来中期对佛教迷信的质疑,现在却理性的接受了佛学,不过此时接受的佛学不是人们所讲的求神拜佛的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参悟后所选择的皈依。还有我要补充说的是:科学和人文艺术感受通了之后,走向哲学宗教是必然的,否则肯定还没有参透这个世界。最后一方面,我觉得应该是我天性偏爱吃素,目前应该是锅边素的那种人,即偏向吃素。或许以后我会渐渐的专门吃素啦。

  很多朋友说我很少被生活和现实所影响,我给的答案是:我仍然保持着一颗很纯粹的心和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对这个世界任何事物对象无论宏观微观抑或是抽象具体,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学*,渴望求知,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很多学科都感兴趣,不论是数学物理哲学计算机经济学人文艺术,我都有所涉猎和领会。在这个世界面前,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刻占据着主动权,去享受这个世界和研究这个世界,无论境况好或坏,我都把它当做一个可爱的存在对象去感受它,而不是只是被它影响。

  现在来谈《了凡四训》。这是一本家训,由明朝一个叫袁了凡的人写给他的儿子的家训,也叫训子文。袁了凡,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享年七十四岁。袁了凡的一生命运,何年何月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中不中,甚至卒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都被孔先生算出,前20年的考试命运,考第几名全被证实算准,直至遇到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一种化解命运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举人,最后他还活到了七十四岁。后人把训子文广为传播,因为里面包含四个部分,所以也叫《了凡四训》。这本书是袁了凡在他六十九岁时以他这一生的亲生实践去证明如何改造命运而写成的一本书,告诫家人和后人怎样去改造命运。本书包含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首先需要认识佛和佛学: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佛法的修学就是学做个好人、明白人,还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是不具足这三个条件,这一生就没有缘遇到佛法;你有这个机会遇到,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缘。佛要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凡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了明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要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无条件的奉献社会,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的人民。可惜现在的佛教被当做迷信了,人们拜佛求吉祥求*安求发财,然后又去忘记干善事,这真的是件可笑的事情。拜佛应该是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像佛一样去做个明白人智慧人,用真诚心去行一切善,及时行善,日日行善,时常忏悔反思,努力消除业障,多修善缘,业障真正消除,只有这样,求神拜佛所祈祷的事情才有灵验。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诚心里求。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一切法象皆从你的心变出来的。佛曰:直心即道场;佛曰:境由心转。因此,求变必须首先得心变。什么是心?远离前尘,即为汝心;心为真心,直心,不是妄心。思维体不是心,思维只是妄心产生的一系列缘起缘灭的过程的一个变化环节而已,这仍然逃不过命格的束缚。佛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为真心,识为妄心,分别心,执著心。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真一"境界,在这境界中,没有相对,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没有长短,没有善恶真假等等,一切都是同一的状态。是什么渐渐形成了复杂多变的世界呢?是妄心,是分别心,是执著心,换句话说是意识,因而渐渐产生了逻辑形式等等变化过程。然而,妄心,分别心,执著心,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用我自己的话说便是:相存相识相知相异相存,于是知道: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慢慢变化才形成。因此,人的意识也只不过是妄心的一种而已,妄心产生了分别心和执著心才产生了意识,意识具有指向性和限定性,世界才有了相对稳定性,才出现了具象,具体,于是形成了物质。万物(包括人)皆有其共通的灵性,都有其德行,德性的体现便是至善的状态。只有先炼心修身养德,方能感化众生,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任何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是修禅定。什么是"禅定"?心在一切境界里,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禅定。时刻处于真心直心的状态,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真一境界。境由心生,境由心转,因此起心动念不得不谨慎,一有恶念,立即打住,时刻保持一颗真心,只容纳一切善心善行善德,爱一切众生,即使人恨我,也要以宽容之心去爱他,一定要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灾消福来。

  再谈立命之学。命由天造,立命由人。命运决定有,但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命数,格局。凡夫俗子起心动念,容易产生妄心妄念,则逃不出这个命理格局,也就有定命,或者说命数变化不大,这样容易被算命先生算准;然而只有极善与极恶之人,才能逃出命理格局,逃出定数,造成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算命先生算不准。极善之人,日日行善,会将命越改越好,增福,不好的命可以改好;极恶之人,日日行恶,会将命越改越差,损福,好命也会变坏。能被算出来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善的哲学含义是:利人才是利己,万物都有佛性,佛性是相通的。只有以一颗真诚心,毫无私心的去利物利人,才会有福报回向你自己。出自自己私心私利而行善,则仍然是处于一种妄心的状态,得不到很强烈的福报感应。修善无所谓大小,只要心诚,带着一颗真心直心行善,极小的善也能遍布虚空法界,心量大,则小善亦可为大善,所谓"量大福大"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自然环境,正报是社会人心,表明自然环境的变化依然是随着社会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德性,往往能决定一个民族的福报和业障。

  再谈改过之法,包括四部分:改过之因,改过之根本,改过之方法,改过之绩效。改过之因:人们都想趋吉避凶,避祸纳福。既然懂得要行善来改命,那么行善的第一步是什么?是改过。改过之根本:由心上改。过由心生,亦由心改。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改,或改得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改过三要素:第一要有发耻心,第二要有发畏心,第三要有发勇心。知耻才立志改过,敬畏才愿意去改,发勇才敢于去改。改过之方法: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佛家讲有三种根性的人,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掉一切恶念;中等根性的人,从明理而改之;下根性的人,只有以事论事,就事而禁之。改过之绩效:改过积善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根据很多实例带来了许多福报应验。 如过在杀生,当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动物都有灵知,物质是有界限的,但灵知是没有界限的,没有界限就是一体。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是与自己一体,正因为它本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菩萨的接受感应能力非常灵敏,凡夫的接受感应能力差,差别在于两者的心不同,一个是处于真心,一个经常处于妄心状态,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在哪里,长什么样。

  接着谈积善之方。《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本书引用十例证明,接着对善恶标准的辨明进行分析,然后对善恶的真假,是非,端曲,阴阳,偏正,半满,难易各方面进行分析,对善恶进行评定。最后了凡先生举出了以下十个例子说明了善事: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最后,想谈下阴阳,这是我蛮感兴趣的。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最后讲谦德之效。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亏盈而益谦"的古训,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了虚怀若谷之人,必有福报。有的人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日后便会有福。

  佛学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道家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儒家"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与王的"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都用不同语言表达了同一意思,表达了心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在此,有幸能感受到宇宙事物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奥妙!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了凡四训至此已通读一遍,文虽读完,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刚开始。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谜底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因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转动分毫。如果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可以推算出来。但得无心,即是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定。人的七尺之躯,其实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系吗?不是的。关键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支配,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过是一个附庸而已,没有丝毫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实在没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喜欢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由得羞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因由,自己更是无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相比之下,还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可惜很多研易之人,并没有重视这点。千方百计骗取他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撼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分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刻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须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增进不少。世间聪明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念头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却非常少,为什么?因为苟且偷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自己便长存了知耻心与畏惧心,勇猛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相信在同盟诸位老师的教诲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进,同时也更明白了同盟设立易德学*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谢同盟,感谢众师。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点的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90后,我常常误把缺点错误当作自我的个性,也时常呐喊”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即使犯了错,也只是趋于表面的改过,而从未发过三心,未真正意识到改过对自我命运的重要性,佛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错,种下的恶根,已经在悄然无息地修改着我们命运的轨迹,杂草不除,我们命运的那片庄家地又怎能迎来大丰收呢?

《了凡四训》读后感5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6

  《了凡四训》里面讲,拥有千金财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发郁闷。看来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轻于鸿毛的,如果能变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训》告诉了我们命运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方法:行善积德。问题是,这样的标准还是世俗化的标准:有儿子,中进士,当*,发大财。

  可是,这些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烦恼之物么?世尊舍国弃家而求人生真谛,说明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标,这些也不能作为标准吧。而且若把这些作为修佛的目标还是有分别心,修的是有为法呀,这应该不是四谛所宣扬的吧。也许,是我阅读和理解错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诉后人命运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变的,而且即使是富贵功名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修善行和发愿改变的。

  但是,本人认为不能太过执著于本书的教诲,因为这些毕竟属于有为法,也是根源于贪嗔痴念的,对钱财和权力的追求源于贪,对生儿子的追求源于痴,而这些都是不能断烦恼的。但是,下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可能凭自力永远也断不了这些。于是,即使修有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毕竟比没有修行要好。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选择呀。

  生命是要重量还是数量,我觉得自己命里没有数量,嗬嗬,只能选择重量啦。

《了凡四训》读后感7

  了凡四训至此已通读一遍,文虽读完,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刚开始。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谜底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因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转动分毫。如果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可以推算出来。但得无心,即是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定。人的七尺之躯,其实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系吗?不是的。关键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支配,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过是一个附庸而已,没有丝毫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实在没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喜欢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由得羞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因由,自己更是无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相比之下,还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可惜很多研易之人,并没有重视这点。千方百计骗取他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撼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分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刻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须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增进不少。世间聪明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念头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却非常少,为什么?因为苟且偷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自己便长存了知耻心与畏惧心,勇猛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相信在同盟诸位老师的教诲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进,同时也更明白了同盟设立易德学*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谢同盟,感谢众师。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未学此书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盘烂算不顶用。殊不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四训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如何改变命运的书,好的修养德行福泽后代,对于我来说命由天定那是铁的事实,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读完了凡四训,终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这句话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来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经过验证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没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过且过,阳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奥妙隐藏其中,当你突然顿悟的那一刻,才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的起心动念,是改变命运源头,极善的人,经常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福德会随着善行日渐增长,命运就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造的恶日趋所损,他的命运也不是定数,取决于他的造业。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说你种下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这个果实是不定期的,也许半年六个月,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语名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还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态最重要,一定学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才会有宽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学*,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对家族、对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磁铁。

《了凡四训》读后感9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能够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此刻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明白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就应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10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愿我的朋友健康*安。

《了凡四训》读后感11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未学此书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盘烂算不顶用。殊不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四训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如何改变命运的书,好的修养德行福泽后代,对于我来说命由天定那是铁的事实,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读完了凡四训,终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这句话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来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经过验证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没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过且过,阳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奥妙隐藏其中,当你突然顿悟的那一刻,才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的起心动念,是改变命运源头,极善的人,经常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福德会随着善行日渐增长,命运就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造的恶日趋所损,他的命运也不是定数,取决于他的造业。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说你种下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这个果实是不定期的,也许半年六个月,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语名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还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态最重要,一定学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才会有宽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学*,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对家族、对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磁铁。

《了凡四训》读后感12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发畏心是说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师兄长,敬畏妻子等等,发勇心是说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反思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也会有懊悔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深入学*《了家四训》的意义所在。

  在*传统文化中“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篇”中明确提出了积善的不同类型,如“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正如事物发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点,同为行善即为其基本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动机不同,效果不一样,此为其特殊性。《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乐于行善、发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否则“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有大小之别,“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善。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伤,努力提高的专业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善的体现。

  《了家四训》同时还指出为人处世之道,“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就到处压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去行善;不要看见别人犯错了,就幸灾乐祸,要时刻保持谦虚学*态度,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不得罪人,才能团结他人。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体现。所以古人常常讲“吃亏是福”,吃的是眼前亏,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是教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行善之心。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充满了智慧、仁爱之光,谆谆教诲,发人深思,给我们未来指明的方向,这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四个篇章的标题已经点名了主题,要立生命、常思过、多积善、懂谦德。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5)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菁华5篇)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1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於厚者常获福,过於薄者常*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沈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於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镇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2

  公司组织阅读《了凡四训》,这是第一次听说这本书。当翻开一看竟是文言文的,兴致便失了一大半所以并没有仔细读它。

  只是粗略地从头到尾翻了一下。

  朦胧地记得讲的是与命运有关的事。直到最*一次心情极度低落时无意间再一次翻开了这本书,通过那这次的阅读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有了摸索前进的动力。而一直到现在再次重读一遍这本书又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我觉得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巨变与浮躁的时代里。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挑战无处不在。

  身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一样东西来调剂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来抵御外界各色各样的压力。那这样东西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了凡四训》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这本书是他作于六十九岁时。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听闻的真实故事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首先《了凡四训》的写作方法很值得人借鉴。它不同其他讲道理的书深奥、枯燥、难懂。他将深奥的佛法用浅显的语言表露出来。

  在一个个实例中让人明白深奥的道理。如在“立命之学”中他用自己前后不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命应该由自己立。在“积善之方”中他列举了十个真实的例子让人很信服。他的首篇“立命之学”先阐述了立命的重要性,而后在下面的三篇中分别从“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这三方面阐述了改如何立命。

  当然文章的内涵更让人值得深思。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呈现*的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以第一篇写的是“立命之学”为例。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不同时期的命运变化。让人们相信“命自我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命运不济”“生不逢时“命中注定”其实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掌握者。曾经听到过这样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庸的人去问禅师:“是否这个世界真的存在命运”。禅师让他伸出左手,并向他一一指明了手心里爱情线、事业线、生命线分别所在的位置。然后禅师让他把手紧紧地握住,并且问他那几根命运线现在在哪?那人回答说在手中。于是禅师笑着说;“对啊,所以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凡四训》中孔道人将《黄极数正传》赠送给了袁了凡,并算定其一生的命运。了凡深信于此,消极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因此往后的日子他都过得碌碌无为。

  直到遇到云谷禅师才改变了其命运。云谷禅师告诉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所以只要我们敢立命,一切定数都称不上定数了。

  “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命运在不停地变化着。我们只有紧紧地抓住他,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我们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引领,那么等待我们的只有悬崖,只有失败。读完《了凡四训》之后,使我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智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人们的生活水*似乎在提高,但牢固的钢筋水泥也割断了人与人之间密切的联系,也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了自己的本性。生活中各色各样的压力也蜂拥而至,有些人们会向无头苍蝇一般失去方向。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只要胸中有理想、有抱负、并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便能成功。蝴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方才破茧成蝶的,而我们呢?自己的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方能冲上云霄到达成功的彼岸。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3

  此篇了凡先生通过多则公案来告诉我们积善能过改变命运的道理。同时也指出了明判善恶的标准,"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欧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了凡先生很强调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人之心,否则就是假善,而内心期待回报也是伪善。我们凡人做"好事积善"不明善恶的标准,常常"好心办坏事",比如一个人脾气不好,你对他总是包容有佳,看似你的包容是善的,实际上你不对此人加以引导改正反而纵容他的不好的品行,这不是真正的善。也经常能看到什么高管名人捐钱"行善",转身拿此事做文章书标榜自己,或捐钱修庙,看似行善积德,其实心中是想贿赂神灵,祈求升官发财。这些钱也花了,"慈善"也做了,最后还是没有好的福报,就是伪善假善的结果。

  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都颠覆性的摧毁了我之前看待很多善恶的认知。另外了凡先生提出了行善的十点刚要,都很受用,具体的还得书友翻书阅读才能真正体会运用。总之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其中一两点,相信我们的社会也会逐渐变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4

  看到此篇时,还是颇有点惊讶,我以为改命,需要的品行素养会是什么发愤图强,自强不息等等大气磅礴的词汇,没想到了凡先生只提出了两个字:谦虚!了凡先生教戒儿子说:能过积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人交往,做人的方法必有讲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别人的支持帮助和信任,而懂得谦虚,便更知道"日日又新"的重要性,不断的学*,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之为"谦得"。

  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这话放到今天的社会也是十分受用的。现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也开始膨胀起来,却常常忽略了谦虚这一品德,谦虚的人,别人愿意和他交往,都愿意当他"老师"教诲他东西,也都乐意做他"贵人",这样谦虚者得到的机会更多。

  这一篇专讲谦虚的好处,谦虚的效应。如果读者能仔细体会并运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相信必定能受益终身。

  《了凡四训》是研究*古代思想的一部伟大著作。了凡先生将毕生的经历和修养,结合真实生动的公案,兼容儒道佛三家思想,谱写了一本启迪人生的智慧之书。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读后感,我有幸能读到此书,希望你也是幸运之人。

  真诚地希望能有更多的读友能读到此书,并从中受益。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5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写给后代的一本家书。 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认为今生前世既然已经成为定数,无需迷茫,但同时也没有了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觉得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却很难从心中抹去做错事、做恶事的想法,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就会在做事之前用这些标准来评判这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但是只有从心上改正,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正如我们专心于学*,就不会有怠惰享乐的想法一样,从心上去改过,应该是我勇猛精进的方向。

  积善之方用十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善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强调的两点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则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满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我觉得这十点纲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敬存心",心中不存爱敬,其他的行为则非出于真诚,自然将是一文不值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我们都应该心存爱敬,了凡先生说"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不可能通过圣人先贤本身去爱敬当今世人,但是我们应该代圣人立言,践行圣人之志,来帮助、爱敬万物,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圣人的爱传播给世人,这样既是我们爱敬了世人,同样也是圣人爱敬了世人,这样才是"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谛。

  谦德之效的内涵则显得更为明了了,"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太满,我们的欲望太满,我们的态度太满,我们的心太满,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资本的本性便是去创造新的资本,便是去实现利益的最大,所以说建立在资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种满的文化,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我们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在学问上虚怀若谷,认识到自己的鄙薄;处世上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精神上也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精进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谦,是亏,但也是得,关键看自己的态度与努力。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扩展6)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实用5篇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1

  我读了《了凡四训》白话文一书,颇有感受。《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传授给后代看的的一本家书。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认为今生前世既然已经成为定数,无需迷茫,但同时也没有了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本书也渗透了很多做人的哲理,使人心胸宽阔,遇事豁达。我希望自己能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对待别人能宽容。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常心。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最后,还要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孩子,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繁荣富强。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2

  看了老法师《了凡四训》精彩讲述前五集,心灵震撼极大!原来,人皆有定命,但并非一成不变。得知自己的命数运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很满意,不想听从命运的安排,那么我们可以改造命运。只是,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确保行之有效。

  具体怎样操作呢?我们不妨借鉴了凡先生的成功经验。

  了凡先生童年丧父。母亲劝其学医,长大后行医,“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而且成为名医,也是他父亲的遗愿。所以在学龄期,他走的不是大众化的发展之道:上学读书,博取功名,而是另辟蹊径,当学徒,学医术。15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孔姓老人,在慈云寺。老人道貌岸然,飘飘欲仙,对他说,你有做官的命,为什么不去读书呢?了凡于是告之原委。孔老便随其到家,对其母细述其通达好命,奉劝其读书,说是明年考中秀才,即可做官:县考14名,府考71名,提学考(即省考)第9名。于是他开始读私塾。第二年,16岁的他赴考了,果然考取秀才,三处名次完全相合,丝毫不差。可见,孔老是位功夫相当了得的命理专家。于是乎了凡请其为他掐算一生流年,吉凶祸福,得知自己官可至四川一位**。只是在位3年半时,最好告老还乡,因为他享年53岁,10月14日丑时寿寝命终。命中无子。

  然而,了凡先生后来高寿,功成名就,而且生一儿子,取名天赐。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尊从了大师的教诲:佛氏之门,有求必应。只要你以真诚心反省忏悔改过,以实际行动去行善积德,那么,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只要你能改过自新,修善积功累德,就能超过命数。于是,他决定痛改恶*,充实德行,仁义道德、功名富贵双修,争取双丰收。每发心许愿一样,就积极做满3千善事,然后告知大师,大师就禀告佛菩萨,让他了却一桩心愿。如此,日复一日,不虚度每一天,不空许一个愿,终至趋吉避凶,事事圆满。

  所以,我们不要做命运的奴隶,要做命运的主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为命运可以改变!净空法师说得好,破迷开悟,改恶从善,是不二法门。摒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乐于助人,大公无私,愿为社会做贡献,为大众谋利益,就是行善积德,就是菩萨的心地,佛的行为。人生有限,宇宙空间无限,做好人好事无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利中,改正不良*气,博爱宽容,慈悲为怀,从善如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是改命的关键。我们身处三界天,举头三尺有神明。四界、五界……直至11界天的那些高级生命,都能看到我们人类的言行举止,如同我们能够清楚看到第一、二界的虫鸟在做什么一样。

  每一天,我们起心动念就是加减乘除,动善念行善事,福德就会加一分;反之,则会减一分。出入不大则改变不大,脱离不了命数的摆布,但如果悬殊大,愿力大大超出了业力,那你就成了大善之人,厚德载物,命运已经拘束不了你,机缘一到,福报厚重,焉能不超越命数?反之,若作恶多端,业力远远超出了你应得的福报,得德不配位,甚至坏事干尽,成为大恶之人,那么功名富贵财利,来得快去得也快,天生再厚重的福,也会资不抵债,甚至于灾祸发生。天灾地劫,犹可免,自作孽,不可活。

  利人,才能利己;损人,必定害己,这是恒古不变的定律。断恶从善,你的命是上好尊贵,则会锦上添花,若是中等,甚至不幸遭遇了下等命,我们岂能屈从命运的安排,只能挑战命运,转变命运。如此将修善改过落实在言行上,来求证转好命行鸿运,效果殊胜。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3

  命运,在几百年前的人看来,只能在它身下颤栗,却从未想过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当时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算定命数。刚开始他还有动摇,而后来直接放弃了挣扎,让一切以“预定”好的程序进行。后来,他在南京的国子监读书时,遇到云谷禅师的点化,端正了心态。此后,他多行善事,严于律己,最终也打破了命运的牢笼。

  这就是书中第一训的内容。在接下来的三训中,了凡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举了许多实例并现身说法——总而言之,便是告诫自己的子孙要行善积德。

  书中杂合了当时的释、儒、道等思想,也被后来许多人当做教子的首选之书。不过书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积德”——也就是你的未来或你后代的利益。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义——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两代,这些观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达到之前的效果。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未来会有一种预见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预言。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趋向于这种想法产生的结果。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让你产生自我预言,增强对那个宗教的虔诚性——无论是什么宗教,无论在哪个地方。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当时认为几乎不可动摇的“命运”发起挑战,冲破命运的束缚。这本来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过他的著作在时代思想的影响下,会略带有迷信色彩。

  而我们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获。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4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积德改命的方法,遗训后人。是说,虽然别人给他算过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来在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开始积极修善,又使得命运有了新的改变、提升,可谓“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结果。所以《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一直为大家所推崇。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亦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在于:我们千万不要被命数所束缚。今生,无论是有病也好还是健康也好,贫困也好,富贵也好,都是上辈子种的因在今世结的果,但是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就会得到今生报或者是来世报,这对我们的心灵都是一个比较大的保证,因为人身难得,被命数所拘而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刚才赵育松女士针对自己从小事做起来而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十分随喜赞叹,但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我觉得如果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是要修心。而关于修心,我想给大家谈12个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不怨人:我们要经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间债。

  第二不生气: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着住气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认错:学他人的优点是“聚灵”,找他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而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认识自己的错误则能生智慧水,要随方就圆,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风,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对应之处。

  第五,三界,我们讲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这和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禀性和*性,我们要想做一个身体健康人,就必须要**性,化秉性,圆满天性。

  第七,三命,有说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阴命。人之性与天命是相关的,什么是天命?道义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们只要有为众人的心,不是只有为自己的心,这种心本身就是人间的天堂。

  第八,性与命,无论修命不修性,还是修性不修命,这都是修行的一个病态。性、命双修才很重要。

  还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讲的以上十二点是学了《了凡四训》以后又看了一本书:王凤仪的《言行录》,讲如何修身养性的,而觉得可以和《了凡四训》结合起来,结果就让我个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请记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谢谢大家!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5

  《了凡四训》里面讲,拥有千金财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发郁闷。看来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轻于鸿毛的,如果能变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训》告诉了我们命运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方法:行善积德。问题是,这样的标准还是世俗化的标准:有儿子,中进士,当**,发大财。

  可是,这些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烦恼之物么?世尊舍国弃家而求人生真谛,说明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标,这些也不能作为标准吧。而且若把这些作为修佛的目标还是有分别心,修的是有为法呀,这应该不是四谛所宣扬的吧。也许,是我阅读和理解错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诉后人命运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变的,而且即使是富贵功名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修善行和发愿改变的。但是,本人认为不能太过执著于本书的教诲,因为这些毕竟属于有为法,也是根源于贪嗔痴念的,对钱财和权力的追求源于贪,对生儿子的追求源于痴,而这些都是不能断烦恼的。但是,下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可能凭自力永远也断不了这些。于是,即使修有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毕竟比没有修行要好。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选择呀。

  生命是要重量还是数量,我觉得自己命里没有数量,嗬嗬,只能选择重量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