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

首页 / 读后感 / | 2023-02-19 00:00:00

了凡四训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了凡四训读后感1

  命运,在几百年前的人看来,只能在它身下颤栗,却从未想过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当时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算定命数。刚开始他还有动摇,而后来直接放弃了挣扎,让一切以“预定”好的程序进行。后来,他在南京的'国子监读书时,遇到云谷禅师的点化,端正了心态。此后,他多行善事,严于律己,最终也打破了命运的牢笼。

  这就是书中第一训的内容。在接下来的三训中,了凡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举了许多实例并现身说法——总而言之,便是告诫自己的子孙要行善积德。

  书中杂合了当时的释、儒、道等思想,也被后来许多人当做教子的首选之书。不过书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积德”——也就是你的未来或你后代的利益。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义——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两代,这些观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达到之前的效果。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未来会有一种预见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预言。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趋向于这种想法产生的结果。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让你产生自我预言,增强对那个宗教的虔诚性——无论是什么宗教,无论在哪个地方。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当时认为几乎不可动摇的“命运”发起挑战,冲破命运的束缚。这本来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过他的著作在时代思想的影响下,会略带有迷信色彩。

  而我们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获。

了凡四训读后感2

  我读了《了凡四训》白话文一书,颇有感受。《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传授给后代看的的一本家书。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认为今生前世既然已经成为定数,无需迷茫,但同时也没有了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本书也渗透了很多做人的哲理,使人心胸宽阔,遇事豁达。我希望自己能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对待别人能宽容。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常心。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最后,还要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孩子,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繁荣富强。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了凡四训》这本书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是古代劝善书中的名片,内容涉及四个方面的训诫,即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强调的是人的命运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一生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所谓“命自我作,福自己求。”此书还值得一看。

  我们是在李老师的带领之下进入到这本书中的,以前,我总认为文言文一点意思都没有。还非常难懂,绕口。可当我真正的'用心去理解文章内容时,却发现文言文的好处:用白话要说一大堆的话,用文言文一、两句就搞定了,而且越读越有味道。

  这么多的句子,都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有这样一句话是我有很多感触: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为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次风雷之所为益也。”我的理解是:一些小的坏*气,可能在你眼里不算什么,但如果不立即剔除就会引起许多事端;大的恶*要马上彻底丢掉。如果有一丝犹豫,以后的恶果只有自己吃了。不论什么恶*,就马上改掉,或许现在不算什么,长大后便会有居多坏事都来找你。就如手指里扎了一根刺,如不马上清除,化脓、流水,最后可能导致整个手会废掉。一个小恶*会影响多大的事啊!

  《了凡四训》让我找到了读文言文的乐趣,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读多看《了凡四训》!就算看不懂也不要紧,要慢慢去摸索。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了凡四训》里面讲,拥有千金财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发郁闷。看来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轻于鸿毛的,如果能变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训》告诉了我们命运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方法:行善积德。问题是,这样的标准还是世俗化的标准:有儿子,中进士,当**,发大财。

  可是,这些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烦恼之物么?世尊舍国弃家而求人生真谛,说明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标,这些也不能作为标准吧。而且若把这些作为修佛的目标还是有分别心,修的是有为法呀,这应该不是四谛所宣扬的吧。也许,是我阅读和理解错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诉后人命运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变的,而且即使是富贵功名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修善行和发愿改变的。但是,本人认为不能太过执著于本书的教诲,因为这些毕竟属于有为法,也是根源于贪嗔痴念的,对钱财和权力的追求源于贪,对生儿子的追求源于痴,而这些都是不能断烦恼的。但是,下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可能凭自力永远也断不了这些。于是,即使修有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毕竟比没有修行要好。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选择呀。

  生命是要重量还是数量,我觉得自己命里没有数量,嗬嗬,只能选择重量啦。

了凡四训读后感5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 书中 ,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 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四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训读后感6

  家里的长辈常常跟我说一句老话,叫“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学*了《了凡四训》之后,我想用读书后的心得体会解释下这句老话。

  一命。我们经常听到的话是“命由天定”、“命中注定”。社会学和遗传学也告诉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可言,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但了凡先生开篇就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命运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运。我理解的运,即是机会。我们积极主动,努力求索,不为命运所束缚,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机会。把握机会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有一颗”立命”的.心。

  三风水。风水,我理解的风水,是我们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苏浙一带的人常常精明干练,湖广一带的人敢为人先,东北一带的人自由奔放。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要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避免地域带来的局限。

  四积阴德。了凡先生不仅告诉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态度,也给我们改变命运的方法论。那就是要积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内,我们要修心。培养内在美好品质,不贪心,不膨胀,没有私心恶念作祟,不嫉妒,不谄媚,不高傲。向外,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去传播美好的东西。

  五读书。读书也是了凡先生告诉我们的方法论之一。读书即是学*,唯有学*才是改变命运的正途。回首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不管社会阶层是否固若金汤,读书和学*始终是普通人上升的一个渠道,是改变命运的跷跷板。

  这就是我运用《了凡四训》的读书体会,对这句老话的解释。命运的大门就算关闭了,但总会给努力、善良的人开一扇窗。

了凡四训读后感7

  如何呵护自己的心灵?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给的答案是,行善。

  全书宗旨在于“行万善”。了凡先生说到,当他需要实现某个愿望时,就发愿行善,行三千善,行万善。

  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为了积累阴德,积累福报,更简单点来说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内心就不会有愧,人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王阳明先生说,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心灵。大师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归。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养护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走了样。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在学*旧房改造,不得不说我的起心动念就是买卖心。抱着一颗买卖心,房东怎会愿意相信我呢?动了买卖心就做不起来,但如果起心动念就是为了生活在这里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环境,那心中的焦虑还是这样吗?没有摆正心态,晚上怎么会睡得好呢?

  那怎么样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时候你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也就是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简单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长规律,给予足够的阳光及养分,让它真正的生根发芽开出花,这才叫善。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点的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90后,我常常误把缺点错误当作自我的个性,也时常呐喊"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即使犯了错,也只是趋于表面的改过,而从未发过三心,未真正意识到改过对自我命运的重要性,佛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错,种下的恶根,已经在悄然无息地修改着我们命运的轨迹,杂草不除,我们命运的那片庄家地又怎能迎来大丰收呢?

了凡四训读后感9

  读了故乡名人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之后,我感触很深。《了凡四训》由四篇短文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当时是用来训诫他的儿子的。我觉得对我们这些后人也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想与大家一起谈谈其中的“积善之方”。“积善之方”意思是说,我们要积善、积德,好人会有好报的。这在孔繁森身上就得到了证明。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将他们带回**,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歌曲《走进**》、《公仆赞》、《等你回家》就是对他的赞颂。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回报——人们永远怀念他。我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现在,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他们有的孤苦伶仃、有的贫病交加、有的绝望无助,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无私的帮助。

了凡四训读后感10

  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告诉我,每年要读200本书来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说的话来做,她还说读完后要记得写读后感。

  那就从《了凡四训》开始吧,刚刚读完了第一训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的种种效验,告诉他的.儿子,要儿子明白不要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善事,不可以做坏事,以此来创造命运,而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

  书中具体内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学海,字袁黄,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黄一生的命运,而后各种经历证实了孔先生说的句句真实,起初,他也曾与命运抗争,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于是,袁黄失去了奋斗的信心,最终悟出:别跟命争,争也白争,从此,彻底认命。然而,一次机缘他认识了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命是什么?是心!心不变,命不变。心变,命亦变!”经过一番长谈,袁黄彻底改变了心境,大彻大悟,改名为了凡。

  从此后,发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运的轮盘彻底转变。

  *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之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为贫贱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决定在每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没有感应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给子孙后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训读后感11

  了凡认为凶吉的预兆都是从一个人的内心萌发,再通过肢体表现出来的。一般对人忠厚的人往往可以收到福泽,而那些对人刻薄的人往往比较偏向于受到祸害。这种事情吧,很难验证,一般怎么说都怎么对。

  我的理解是,你人生的所有片段组成了完整的个人,少一丝一缕一分一秒都不是现在的你。比如你现在走的所有的路都能找到从前留下的种子,现状的果都是从之前的因中所结出,如果一时找不到,那可能是藏得太深。就像现代的'心理学总是将很多问题去联系童年的经历一样,有些因果联系我们本人很难察觉。在做一个忠厚的人还是做一个刻薄的人来说,我认为正常人都会选择忠厚,因为我们都会约束自己内心那个黑暗的张三。至于福泽和祸害,可能比较主观,忠厚之人懂得感动而刻薄之人经常抱怨。

  了凡认为他的过错即使隐藏不露,在细枝末节处,但还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欠了的债,总是要还的。

  了凡认为改过的人,第一要有羞耻心,为什么人家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败名裂;第二要有敬畏之心,即使你的错误隐藏不露,在细枝末节处,也还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骗。并且,只要一息尚存,仍可悔改;第三要有改过的勇气,不能犹豫不决,让小错变成大错。

  他还提到,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径,只需要一心向善,正义的念头就会出现,歪门邪念就会消失。就像太阳高挂时,妖魔鬼怪就会消退。

  剩下内容就是佛教里的说教了。没有兴趣。

了凡四训读后感12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岁时所著,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终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轻时,曾有以为大师帮其算命,只能活到53岁,做官做到现在的**级别,而且膝下无子女。随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轨迹,每一步都跟大师算的一模一样,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运,认为他的一生就这样了。但后来他又遇一位大师的指点,从而明白了修善断恶,改变自己原定的`命运,最后活到了74岁,官位也晋升到了进士,还得了两个儿子。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刚开始觉得自己的人生命运和第一位大师算的一样,觉得命已天定,从此听天由命,然后到后来受到第二位大师的指点,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断恶念,得到了不一样的命运。

  改过之法。即先改过,再积善。改过的结果就是避灾避祸,不改过,修的善也会大打折扣,积的善和福也会漏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了错事要有羞耻心,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积善之方。要做到与人为善、劝人为善、敬重尊长、爱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泽绵延。《易经》也说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谦德之效。这就告诫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谦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谦卑,不可骄傲自满。

了凡四训读后感13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方”、“谦德之效”。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助成长。

  《了凡四训》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细细研读会对我们的自身修养大有帮助。


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扩展阅读


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扩展1)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12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积德改命的方法,遗训后人。是说,虽然别人给他算过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来在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开始积极修善,又使得命运有了新的改变、提升,可谓“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结果。所以《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一直为大家所推崇。

  《华严经》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亦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在于:我们千万不要被命数所束缚。今生,无论是有病也好还是健康也好,贫困也好,富贵也好,都是上辈子种的因在今世结的果,但是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就会得到今生报或者是来世报,这对我们的心灵都是一个比较大的保证,因为人身难得,被命数所拘而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刚才赵育松女士针对自己从小事做起来而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十分随喜赞叹,但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我觉得如果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是要修心。而关于修心,我想给大家谈12个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不怨人:我们要经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间债。

  第二不生气: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着住气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认错:学他人的优点是“聚灵”,找他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而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认识自己的错误则能生智慧水,要随方就圆,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风,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对应之处。

  第五,三界,我们讲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这和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禀性和*性,我们要想做一个身体健康人,就必须要*性,化秉性,圆满天性。

  第七,三命,有说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阴命。人之性与天命是相关的,什么是天命?道义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们只要有为众人的心,不是只有为自己的心,这种心本身就是人间的天堂。

  第八,性与命,无论修命不修性,还是修性不修命,这都是修行的一个病态。性、命双修才很重要。

  还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讲的以上十二点是学了《了凡四训》以后又看了一本书:王凤仪的《言行录》,讲如何修身养性的,而觉得可以和《了凡四训》结合起来,结果就让我个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请记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谢谢大家!

《了凡四训》读后感2

  至此,已读完了《了凡四训》,上面被我用红笔批注了好多心得体会。学完后的总体感觉是:我开始接受佛学了,开始相信佛学了。这是经过我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因为之前自己的思想和体会就已经很接*心学,对心物关系能有很深刻的直觉,然而由于先接触了王的心学,感动并激动于"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的哲学概况深刻表达了我的感觉。这次,接触了佛学,看了《了凡四训》,同时阅读《楞严经》的白话文,很深刻的发现佛学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一门非常彻底和非常完善的心学,至少是我目前所接触到的最深入本源的一门心学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的接受了佛学。

  有时候在想,我似乎真的跟佛教很有缘分。一方面,体现在我小时候家里就有宗教气氛,我爸妈尤其信佛,不过我现在仍然觉得他们是迷信,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佛学,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应该要做善事,无法参透行善为什么会带来福报。另一方面,我在哲学宗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我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我这方面的天赋,我对八字命理玄学星盘的知识很容易看懂,第一次接触到西方哲学史,竟然当小说一样读,很容易理解。然而,因为读书接受科学知识熏陶的影响,我从小时候早期的盲目信佛,到后来中期对佛教迷信的质疑,现在却理性的接受了佛学,不过此时接受的佛学不是人们所讲的求神拜佛的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参悟后所选择的皈依。还有我要补充说的是:科学和人文艺术感受通了之后,走向哲学宗教是必然的,否则肯定还没有参透这个世界。最后一方面,我觉得应该是我天性偏爱吃素,目前应该是锅边素的那种人,即偏向吃素。或许以后我会渐渐的专门吃素啦。

  很多朋友说我很少被生活和现实所影响,我给的答案是:我仍然保持着一颗很纯粹的心和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对这个世界任何事物对象无论宏观微观抑或是抽象具体,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学*,渴望求知,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很多学科都感兴趣,不论是数学物理哲学计算机经济学人文艺术,我都有所涉猎和领会。在这个世界面前,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刻占据着主动权,去享受这个世界和研究这个世界,无论境况好或坏,我都把它当做一个可爱的存在对象去感受它,而不是只是被它影响。

  现在来谈《了凡四训》。这是一本家训,由明朝一个叫袁了凡的人写给他的儿子的家训,也叫训子文。袁了凡,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享年七十四岁。袁了凡的一生命运,何年何月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中不中,甚至卒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都被孔先生算出,前20年的考试命运,考第几名全被证实算准,直至遇到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一种化解命运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举人,最后他还活到了七十四岁。后人把训子文广为传播,因为里面包含四个部分,所以也叫《了凡四训》。这本书是袁了凡在他六十九岁时以他这一生的亲生实践去证明如何改造命运而写成的一本书,告诫家人和后人怎样去改造命运。本书包含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首先需要认识佛和佛学: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佛法的修学就是学做个好人、明白人,还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是不具足这三个条件,这一生就没有缘遇到佛法;你有这个机会遇到,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缘。佛要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凡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了明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要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无条件的奉献社会,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的人民。可惜现在的佛教被当做迷信了,人们拜佛求吉祥求*安求发财,然后又去忘记干善事,这真的是件可笑的事情。拜佛应该是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像佛一样去做个明白人智慧人,用真诚心去行一切善,及时行善,日日行善,时常忏悔反思,努力消除业障,多修善缘,业障真正消除,只有这样,求神拜佛所祈祷的事情才有灵验。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诚心里求。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一切法象皆从你的心变出来的。佛曰:直心即道场;佛曰:境由心转。因此,求变必须首先得心变。什么是心?远离前尘,即为汝心;心为真心,直心,不是妄心。思维体不是心,思维只是妄心产生的一系列缘起缘灭的过程的一个变化环节而已,这仍然逃不过命格的束缚。佛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为真心,识为妄心,分别心,执著心。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真一"境界,在这境界中,没有相对,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没有长短,没有善恶真假等等,一切都是同一的状态。是什么渐渐形成了复杂多变的世界呢?是妄心,是分别心,是执著心,换句话说是意识,因而渐渐产生了逻辑形式等等变化过程。然而,妄心,分别心,执著心,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用我自己的话说便是:相存相识相知相异相存,于是知道: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慢慢变化才形成。因此,人的意识也只不过是妄心的一种而已,妄心产生了分别心和执著心才产生了意识,意识具有指向性和限定性,世界才有了相对稳定性,才出现了具象,具体,于是形成了物质。万物(包括人)皆有其共通的灵性,都有其德行,德性的体现便是至善的状态。只有先炼心修身养德,方能感化众生,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任何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是修禅定。什么是"禅定"?心在一切境界里,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禅定。时刻处于真心直心的状态,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真一境界。境由心生,境由心转,因此起心动念不得不谨慎,一有恶念,立即打住,时刻保持一颗真心,只容纳一切善心善行善德,爱一切众生,即使人恨我,也要以宽容之心去爱他,一定要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灾消福来。

  再谈立命之学。命由天造,立命由人。命运决定有,但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命数,格局。凡夫俗子起心动念,容易产生妄心妄念,则逃不出这个命理格局,也就有定命,或者说命数变化不大,这样容易被算命先生算准;然而只有极善与极恶之人,才能逃出命理格局,逃出定数,造成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算命先生算不准。极善之人,日日行善,会将命越改越好,增福,不好的命可以改好;极恶之人,日日行恶,会将命越改越差,损福,好命也会变坏。能被算出来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善的哲学含义是:利人才是利己,万物都有佛性,佛性是相通的。只有以一颗真诚心,毫无私心的去利物利人,才会有福报回向你自己。出自自己私心私利而行善,则仍然是处于一种妄心的状态,得不到很强烈的福报感应。修善无所谓大小,只要心诚,带着一颗真心直心行善,极小的善也能遍布虚空法界,心量大,则小善亦可为大善,所谓"量大福大"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自然环境,正报是社会人心,表明自然环境的变化依然是随着社会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德性,往往能决定一个民族的福报和业障。

  再谈改过之法,包括四部分:改过之因,改过之根本,改过之方法,改过之绩效。改过之因:人们都想趋吉避凶,避祸纳福。既然懂得要行善来改命,那么行善的第一步是什么?是改过。改过之根本:由心上改。过由心生,亦由心改。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改,或改得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改过三要素:第一要有发耻心,第二要有发畏心,第三要有发勇心。知耻才立志改过,敬畏才愿意去改,发勇才敢于去改。改过之方法: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佛家讲有三种根性的人,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掉一切恶念;中等根性的人,从明理而改之;下根性的人,只有以事论事,就事而禁之。改过之绩效:改过积善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根据很多实例带来了许多福报应验。 如过在杀生,当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动物都有灵知,物质是有界限的,但灵知是没有界限的,没有界限就是一体。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是与自己一体,正因为它本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菩萨的接受感应能力非常灵敏,凡夫的接受感应能力差,差别在于两者的心不同,一个是处于真心,一个经常处于妄心状态,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在哪里,长什么样。

  接着谈积善之方。《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本书引用十例证明,接着对善恶标准的辨明进行分析,然后对善恶的真假,是非,端曲,阴阳,偏正,半满,难易各方面进行分析,对善恶进行评定。最后了凡先生举出了以下十个例子说明了善事: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最后,想谈下阴阳,这是我蛮感兴趣的。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最后讲谦德之效。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亏盈而益谦"的古训,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了虚怀若谷之人,必有福报。有的人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日后便会有福。

  佛学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道家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儒家"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与王的"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都用不同语言表达了同一意思,表达了心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在此,有幸能感受到宇宙事物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奥妙!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了凡四训至此已通读一遍,文虽读完,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刚开始。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谜底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因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转动分毫。如果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可以推算出来。但得无心,即是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定。人的七尺之躯,其实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系吗?不是的。关键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支配,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过是一个附庸而已,没有丝毫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实在没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喜欢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由得羞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因由,自己更是无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相比之下,还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可惜很多研易之人,并没有重视这点。千方百计骗取他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撼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分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刻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须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增进不少。世间聪明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念头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却非常少,为什么?因为苟且偷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自己便长存了知耻心与畏惧心,勇猛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相信在同盟诸位老师的教诲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进,同时也更明白了同盟设立易德学*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谢同盟,感谢众师。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点的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90后,我常常误把缺点错误当作自我的个性,也时常呐喊”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即使犯了错,也只是趋于表面的改过,而从未发过三心,未真正意识到改过对自我命运的重要性,佛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错,种下的恶根,已经在悄然无息地修改着我们命运的轨迹,杂草不除,我们命运的那片庄家地又怎能迎来大丰收呢?

《了凡四训》读后感5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6

  《了凡四训》里面讲,拥有千金财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发郁闷。看来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轻于鸿毛的,如果能变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训》告诉了我们命运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方法:行善积德。问题是,这样的标准还是世俗化的标准:有儿子,中进士,当*,发大财。

  可是,这些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烦恼之物么?世尊舍国弃家而求人生真谛,说明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标,这些也不能作为标准吧。而且若把这些作为修佛的目标还是有分别心,修的是有为法呀,这应该不是四谛所宣扬的吧。也许,是我阅读和理解错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诉后人命运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变的,而且即使是富贵功名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修善行和发愿改变的。

  但是,本人认为不能太过执著于本书的教诲,因为这些毕竟属于有为法,也是根源于贪嗔痴念的,对钱财和权力的追求源于贪,对生儿子的追求源于痴,而这些都是不能断烦恼的。但是,下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可能凭自力永远也断不了这些。于是,即使修有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毕竟比没有修行要好。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选择呀。

  生命是要重量还是数量,我觉得自己命里没有数量,嗬嗬,只能选择重量啦。

《了凡四训》读后感7

  了凡四训至此已通读一遍,文虽读完,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刚开始。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谜底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因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转动分毫。如果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可以推算出来。但得无心,即是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定。人的七尺之躯,其实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系吗?不是的。关键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支配,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过是一个附庸而已,没有丝毫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实在没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喜欢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由得羞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因由,自己更是无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相比之下,还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可惜很多研易之人,并没有重视这点。千方百计骗取他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撼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分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刻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须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增进不少。世间聪明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念头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却非常少,为什么?因为苟且偷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自己便长存了知耻心与畏惧心,勇猛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相信在同盟诸位老师的教诲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进,同时也更明白了同盟设立易德学*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谢同盟,感谢众师。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未学此书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盘烂算不顶用。殊不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四训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如何改变命运的书,好的修养德行福泽后代,对于我来说命由天定那是铁的事实,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读完了凡四训,终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这句话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来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经过验证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没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过且过,阳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奥妙隐藏其中,当你突然顿悟的那一刻,才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的起心动念,是改变命运源头,极善的人,经常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福德会随着善行日渐增长,命运就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造的恶日趋所损,他的命运也不是定数,取决于他的造业。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说你种下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这个果实是不定期的,也许半年六个月,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语名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还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态最重要,一定学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才会有宽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学*,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对家族、对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磁铁。

《了凡四训》读后感9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能够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此刻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明白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就应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10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愿我的朋友健康*安。

《了凡四训》读后感11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未学此书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盘烂算不顶用。殊不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四训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如何改变命运的书,好的修养德行福泽后代,对于我来说命由天定那是铁的事实,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读完了凡四训,终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这句话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来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经过验证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没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过且过,阳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奥妙隐藏其中,当你突然顿悟的那一刻,才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的起心动念,是改变命运源头,极善的人,经常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福德会随着善行日渐增长,命运就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造的恶日趋所损,他的命运也不是定数,取决于他的造业。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说你种下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这个果实是不定期的,也许半年六个月,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语名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还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态最重要,一定学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才会有宽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学*,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对家族、对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磁铁。

《了凡四训》读后感12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发畏心是说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师兄长,敬畏妻子等等,发勇心是说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反思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也会有懊悔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深入学*《了家四训》的意义所在。

  在*传统文化中“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篇”中明确提出了积善的不同类型,如“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正如事物发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点,同为行善即为其基本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动机不同,效果不一样,此为其特殊性。《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乐于行善、发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否则“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有大小之别,“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善。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伤,努力提高的专业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善的体现。

  《了家四训》同时还指出为人处世之道,“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就到处压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去行善;不要看见别人犯错了,就幸灾乐祸,要时刻保持谦虚学*态度,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不得罪人,才能团结他人。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体现。所以古人常常讲“吃亏是福”,吃的是眼前亏,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是教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行善之心。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充满了智慧、仁爱之光,谆谆教诲,发人深思,给我们未来指明的方向,这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四个篇章的标题已经点名了主题,要立生命、常思过、多积善、懂谦德。


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扩展2)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很早以前就曾看到过一本《了凡四训》的小册子,并没有用心认真读。直到母亲重病,在长沙的各大医院医治无效,从而吃长素发心学佛,因此改变命运,延长寿命直至往生的种种瑞像,为助母亲提升品位,以尽一点孝心,才使我们兄弟姐妹及表弟共四家和父亲合资重印古文版本的《了凡四训》几千册。并逐句逐段的付有当代著名的净空法师讲解。恰逢学校放假,让我得以有机会好好读这本书。

  这本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教戒他儿子袁天启所作的四篇家训:一、立命之学——认识命运的真相;二、改过之法——发‘耻心、畏心、勇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三、积善之方——十种具体方法;四、谦德之效——用五个例子说明‘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这本书在明清两代被奉封为至宝,读了确实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加上净空法师讲解,使我认识了许多佛教原理和佛法的基础知识,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说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陰陽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今天我能看到净空法师对《了凡四训》的讲解,虽晚尤福也。因为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讲的迷信,而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还是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努力实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子孙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没有现在这么乱,一定会比现在更繁荣富强。

《了凡四训》读后感2

  朋友的推荐,春节休假期间除走亲访友外,拜读了白话「了凡四训」,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于七十岁高龄,回顾一生的总结,亲身经历,实践改造命运的精华。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经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实践来“现身说法”;读后使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的`的确确是一本扣人心弦、净化人心、提升道德观念、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学*了凡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服务人群,如果说人人能够如此,国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问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个有益于世,顶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过,积德和培养谦德四个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训》里就强调了人的命运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正所谓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虽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内涵十分深刻,它结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展现出了*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孝”四个篇章,论证了“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

  它*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流传至今。

  当我读完《了凡四训》后,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幸福,说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确。

  当我们到达一个层次,就会发现命运无时不刻地在注视着我们,监督的我们,而我们却无法看见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们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为自己积功累行,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我们如果想要趋吉避凶,纳福而免祸,且不说行善,首先要能改正过错。改正过错,须发三心——耻心,畏心与勇心,具备了这三心,则有过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阳光,难道还要担心它不消散吗?“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当我做到了改过,就要学会行善,而善图恶的区别就在于善是一心为别人着想,而恶事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看。家长打骂孩子,老师管教孩子,他们都是为了下一代好,是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们为了口腹之欲而杀害生擒时,都是在为自己着想,想满足口腹之欲,还要杀掉那些有灵性的动物,这不是恶吗?

  这些,就正所谓“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自我。”

  现在社会这个大染缸是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人们的妄想,欲望不仅没有被控制住,而且还在一天天膨胀!他们胡作妄为,还以为不会有报应,真是自欺欺人!人们要早日回头,千万不要等到恶报降临的才悔悟,到时候那真是欲哭无泪啊!

《了凡四训》读后感4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5

  《了凡四训》这本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他的价值在于把儒道佛教的思想与命里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袁了凡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告诉世人如何改变命运,首先改变你的内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过修行改变,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如何改变命运作者提出了一下几个观点:

  一、立命之学

  通过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合乎情理。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多种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改过之法

  要有羞耻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从改正过失开始,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

  三、积善之法

  有利于别人是善,只利于自己是恶,有利于别人是出于公心,只利于自己是出于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报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十种善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谦德之效

  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谦虚使人进步,凡是抱着谦虚的态度,不但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还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读此书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积德行,向外求,将自己的命运归功于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内求,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方便。人生不过一场修行,通过修心创建良好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心和心态去为人处世,这辈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反馈

《了凡四训》读后感6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生过的简单,却又快乐。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福报。若不反躬内省,而途向外驰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每个人的喜好,特长都不同,职业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错的,发挥优势,最终会有好结果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认为自己身上还有很多浮躁的东西,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过之法。一个人如何才能改过,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三个心:

  一、知耻心,当一个人有了知耻心,那么改过就不难了。

  二、发畏心,凡是作恶的人,大多没有畏心,

  最后一点,改过的勇心。勇于改正错误,战胜自己的勇猛之心。我们要改过,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还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和决心。

  第三篇,积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积阳德,做了好事别人都不知道的叫积阴德。《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如果你今天看到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你没有去帮助他,那么有一天,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指望谁来帮助你呢?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去做善事,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这么做,那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叫我们要谦虚,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你们看秋天麦田里成熟的麦穗是不是都低着头的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们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实,而那些高高昂着头的麦穗全都是腹中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真正的大师,都是谦虚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头,多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教,才能进步,才能成为正真的大师!

  我读了《了凡四训》两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气,凡事慢三拍,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

  3、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这样才能宽容。

  4、凡事都要想到两面性,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

  6、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7

  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告诉我,每年要读200本书来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说的话来做,她还说读完后要记得写读后感。

  那就从《了凡四训》开始吧,刚刚读完了第一训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的种种效验,告诉他的儿子,要儿子明白不要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善事,不可以做坏事,以此来创造命运,而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

  书中具体内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学海,字袁黄,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黄一生的命运,而后各种经历证实了孔先生说的句句真实,起初,他也曾与命运抗争,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于是,袁黄失去了奋斗的信心,最终悟出:别跟命争,争也白争,从此,彻底认命。然而,一次机缘他认识了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命是什么?是心!心不变,命不变。心变,命亦变!”经过一番长谈,袁黄彻底改变了心境,大彻大悟,改名为了凡。

  从此后,发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运的轮盘彻底转变。

  *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之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为贫贱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决定在每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没有感应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给子孙后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训》读后感8

  命运,在几百年前的人看来,只能在它身下颤栗,却从未想过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当时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算定命数。刚开始他还有动摇,而后来直接放弃了挣扎,让一切以“预定”好的程序进行。后来,他在南京的国子监读书时,遇到云谷禅师的点化,端正了心态。此后,他多行善事,严于律己,最终也打破了命运的牢笼。

  这就是书中第一训的内容。在接下来的三训中,了凡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举了许多实例并现身说法——总而言之,便是告诫自己的子孙要行善积德。

  书中杂合了当时的释、儒、道等思想,也被后来许多人当做教子的首选之书。不过书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积德”——也就是你的未来或你后代的利益。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义——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两代,这些观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达到之前的效果。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未来会有一种预见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预言。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趋向于这种想法产生的结果。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让你产生自我预言,增强对那个宗教的虔诚性——无论是什么宗教,无论在哪个地方。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当时认为几乎不可动摇的“命运”发起挑战,冲破命运的束缚。这本来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过他的著作在时代思想的影响下,会略带有迷信色彩。

  而我们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获。

《了凡四训》读后感9

  *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

  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扩展3)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过命的`经历,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

  *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积极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变的关系。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一书,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训》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教戒自己儿子袁天启,内容分为四个章节,于是叫《了凡四训》,也作为家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凡四训》不仅揭示了命运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恶的标准,也指明积善改过的具体方法及积善谦虚的种种效验,同时还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学中伟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训读后感2

  初闻《了凡四训》,并不知其为何书,不知为何人写,不知为何故书。

  是故翻阅,即被了凡先生的语言和人生经历吸引。可以说,此书乃了凡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因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而得的感悟,一共分为四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此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用佛家的语言讲,先生顿悟人生,修成正果,其思想对后人处世大有裨益,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大有益处。

  过去,我也曾被“人的命,天注定”的说法困扰,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不曾想,其实,所谓天命,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和法则,万事万物沿着既定的规律发展前进,但,人,有主观意识,能发挥能动作用,正如书中云谷禅师所言,“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的,与别人无关”,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弃恶行善、修炼自我、广种福田历练人生,所以,即使是经历相同的两个人,心态不同,最终的命运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读此书,于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收获是调整心态、反思自省、漫漫修行。

  一、调整心态、把握当下。

  在进入行政装备科工作之前,我曾在派出法庭工作了5年,每天与不同的当事人打交道,看着不同的当事人重复上演着他们或相同或*似的故事,我因为别人的开心开心过,因为别人的烦恼感叹过,因为别人命运的不堪伤感过,我曾经认为所有的时间都在重复,所有的付出都在费力伤神,我甚至感觉自己已经看遍了世间繁华,看透了世事凡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的*惯了在各种矛盾纠纷中与自己*衡相处,内心不再泛起动荡的小波浪,我学会了总结不同案件的共性,分析相同案件的特殊性,与当事人真诚沟通,用心化解当事人的不良情绪,不仅案结事了,更使得我的心情明媚,终于,我得以在铺天盖地的卷宗里逐渐喘过气息。正是有了在派出法庭的工作基础和心态调整之路,使得我懂得珍惜我走过的每一步路,如今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新的路程,新的历练,我会更加珍惜,干一行爱一行,我愿意成为单位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正如书中六祖慧能大师有云,“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这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当下现实之心,于我而言,就是把握当下。

  二、反思自省、见贤思齐。

  了凡先生有云:“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意思就是我们都是寻常之人,*日所犯错误多不可计,可不少人在总结往事时,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这不过是因为太过大意粗心、目光短浅的缘故。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正如《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对此的理解是,每天要多次反省反思自己,内心淡定从容,不为外利所动,为人处世,从善如流,不失真我。遇到德才兼备之人,以其为榜样,坚定信念,保持能量,尽力追赶。我以前听老人们说古代寺庙里描绘壁画的僧人,从日出画到日落,即使在黑夜也会手持蜡烛继续工作,他们用尽一生,立定心意,就做这一件事。而我们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时代,仅做到“洁身自好”这一件事就需要莫大的秉性与定力,为什么我们常说要远离负能量的人、亲*具有正能量的人呢?因为人与人之间各自内在的能量是会传递并相互影响的,正能量的人自有他们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磁场,而他们所拥有的也必是他们应得的。这就是书中云谷禅师“世间享千金产物,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之意所在。因此,我们势必要定心定意、拓开心量、见贤思齐,如此这般,何愁不能超越“命数、定数”。

  三、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满招损,谦受益”的训诫在《易经》、《道德经》、《尚书》中都有体现,在《了凡四训》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先生说:“只有谦虚的人才有福气”,谦虚也是道家极力提倡的优秀品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表达万变,不离其宗。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内在修为,空虚的麦穗举头仰望天空,而成熟的麦穗则低头朝着大地,于我而言,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沉下心,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前行。

  这就是我读《了凡四训》的一点感悟,其实,对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以我的阅历和思想境界若要完全领会尚需时日,也只有时间才能成就这一切。

  谨以此感悟与大家分享!

了凡四训读后感3

  暑假去了西安的终南山,父母认识一位让我们全家都很敬重的白老师,他送给我家一本书,书名叫《了凡四训》,并嘱咐我们认真阅读。我认真读了好几遍,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看完这本书的心得。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被称为“*历史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书”。这本书中 ,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 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无所思了。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多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作为一个小学生更要学会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乐于助人;德心我认为就是做一个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会乱丢垃圾,我绝对不会乱扔垃圾,现在40度的高温,清洁工爷爷奶奶们冒着酷暑,在烈日下清扫大街,我请求所有人不要再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开车的叔叔阿姨会把垃圾随手扔在大马路的中间,他们就没有德心,清洁工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捡垃圾,只要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给别人一份爱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饭,我绝对不会浪费粮食,在学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为,在山区偏远的农村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中午都没饭吃,我希望可以尽我小小的力量帮助到他们;孝心,就是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师教我们学*知识,上课认真听讲,不让老师操心。

  日日谦善,日日进步;这个是我以后必须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读懂这本书,并明白书中的真谛。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全书共四篇,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方、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偶然的机会让我进入鲁花,让我有机会明白和学*《了凡四训》。刚开始的时间,我有一种抵触情绪,以为那么浅显的道理早已熟知,等到学到一半的时候,我才真正的用心去理会。既然有那么多人去学*,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兰州的那天,我盯着我碗里的拉面,我意识到原先缘分无处不在,我吃过的每碗拉面、读过的每一本书、相遇过的每一个人,都是缘分。

  在开篇,主要讲的是立命的学问。*在抗战时期回到家乡祭祖的连根养根情怀真切的诠释了立命有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论富贵贫困,亦不论漂泊他乡还是安守乡土。人的命运由先天注定,但我们能够透过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积德行善,我们的命运将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作恶多端,即使命中富贵,而现实也会穷困潦倒。有一句励志的话说得很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想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犯过很多的错误,有时就没有思考再一次遇见这样的状况就应怎样解决,导致了二次吃亏。总是以为自己敢于承担职责就能够了,当从学校跨入到社会职场,明白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知过改过,善莫大焉。认识到做错是不就应的,是羞耻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管我们藏得多么掩饰,没有别人看到的沾沾自喜,但我们不就应忘记我们的良心在颤动。在怀着羞耻心的同时务必有着务必改过的决心,每一次大的错误都是在自己*时不注意细节的累积下酿成大错的,而每一次在犯了一点小错误时总是倔着脾气找理由!期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做到。

  智然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阳善和阴德之间做了鲜明的陈述,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乐于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便是大善。在与人交流时说脏话,与人一齐吃饭时不讲礼仪都是不善的。长存着帮人的心,用德行渡人渡己!

  《了凡四训》的文眼在最后的篇章—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真正的从内心做到谦虚很不容易,谦虚不只是善于说我错了和对不起,但常说我错了和对不起是谦虚的基础。谦虚的途径有很多种,知过改过、知恩报恩、敦伦养份和扬正气化怨气等都是谦虚的表现。从它们的表意来审视自己,在生活中以此为标尺。化怨气是自身现阶段最欠缺的地方,在与商超各部门打交道的时候,心里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气,感觉有些人总会在为难自己。期望在以后我能真心用感谢的心对待他们,感谢他们让我快速的成长,感谢。我也感恩那些从内心里为我着想、帮忙我的人。

  《了凡四训》告诫我们,首先就应有我帮你、我错了的念头,有*的念头。体魄是短暂的,思想是永恒的。就像稻盛和夫经验思想的成功案例一样。从思想根源上有善的念头、谦的念头,从而支配我们的行动。行动上的有所改善是我们的目的和结果。生活怎样对待你我就看我们以什么态度期许我们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勉励自己。

了凡四训读后感5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6

  我在高中时读的《了凡四训》,当时就对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点有深深的认同感。长期以来,我总是对这世界上的种种不公*很深的厌恶,因为我自己也因为户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种种我自认为不公*的待遇。我真的不愿意承认这些不公*与生俱来。对不公*的思虑使我成天神魂颠倒。因而《了凡四训》给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命运虽有定数,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改变命运的办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布施。

  也许你会不同意这个说法。很多恶人也是家财万贯啊,对吧。但是我想说,即使这是不对的,我信它至少没有坏处:一旦我相信了这个观点,那么我便不会再作恶。因为我知道我自己的恶果会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会会少一些作恶的人。

  然而大多数时候是没有人怀疑行善的重要性的。即使你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行善,你的良知也会告诉你这样做。这时,就有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如何行善?

  按照佛家的说法,行善,即布施,有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三种。法布施是将善知识传授给他人,让他人心生欢喜。财布施,显而易见,就是将自己的财富贡献给他人。最后的无畏布施,是安慰众生,是他们脱离对事物的恐惧。

  行善看似很简单,分类也的的确确很简单。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行善践行却告诉我,行善并不是那么容易。原来我总是以为,给别人讲讲题,帮他们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布施,而且还是果报最多的法布施。作为学*比较好的我来说,这也不难。但是随着学*负担的加重,加上进入清华后排名的落差,让我很难适应。我找不到行善的机会了。

  真的`没有了么?

  还是,我的我执心让我必须要比别人强,才有时间,才有心情,去布施?

  然而布施不是居高临下的。

  进入清华以后,我的我执严重到连和他人交流都有问题的地步。我经常独自一人,经常在脑海里翻山倒海一样想着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群优秀的人里,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刚刚意识到这一点,但愿意识到会加速问题的解决吧。

  最后我想引用我们高中化学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你们以一个*凡人的心态去做事情,那么你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了凡四训读后感7

  *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了凡四训》这本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他的价值在于把儒道佛教的思想与命里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袁了凡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告诉世人如何改变命运,首先改变你的内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过修行改变,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如何改变命运作者提出了一下几个观点:

  一、立命之学

  通过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合乎情理。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多种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改过之法

  要有羞耻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从改正过失开始,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

  三、积善之法

  有利于别人是善,只利于自己是恶,有利于别人是出于公心,只利于自己是出于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报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十种善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谦德之效

  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谦虚使人进步,凡是抱着谦虚的态度,不但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还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读此书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积德行,向外求,将自己的命运归功于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内求,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方便。人生不过一场修行,通过修心创建良好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心和心态去为人处世,这辈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反馈

了凡四训读后感9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点的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90后,我常常误把缺点错误当作自我的个性,也时常呐喊"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即使犯了错,也只是趋于表面的改过,而从未发过三心,未真正意识到改过对自我命运的重要性,佛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错,种下的恶根,已经在悄然无息地修改着我们命运的轨迹,杂草不除,我们命运的那片庄家地又怎能迎来大丰收呢?


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扩展4)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12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积德改命的方法,遗训后人。是说,虽然别人给他算过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来在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开始积极修善,又使得命运有了新的改变、提升,可谓“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结果。所以《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一直为大家所推崇。

  《华严经》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亦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在于:我们千万不要被命数所束缚。今生,无论是有病也好还是健康也好,贫困也好,富贵也好,都是上辈子种的因在今世结的果,但是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就会得到今生报或者是来世报,这对我们的心灵都是一个比较大的保证,因为人身难得,被命数所拘而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刚才赵育松女士针对自己从小事做起来而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十分随喜赞叹,但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我觉得如果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是要修心。而关于修心,我想给大家谈12个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不怨人:我们要经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间债。

  第二不生气: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着住气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认错:学他人的优点是“聚灵”,找他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而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认识自己的错误则能生智慧水,要随方就圆,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风,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对应之处。

  第五,三界,我们讲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这和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禀性和*性,我们要想做一个身体健康人,就必须要*性,化秉性,圆满天性。

  第七,三命,有说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阴命。人之性与天命是相关的,什么是天命?道义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们只要有为众人的心,不是只有为自己的心,这种心本身就是人间的天堂。

  第八,性与命,无论修命不修性,还是修性不修命,这都是修行的一个病态。性、命双修才很重要。

  还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讲的以上十二点是学了《了凡四训》以后又看了一本书:王凤仪的《言行录》,讲如何修身养性的,而觉得可以和《了凡四训》结合起来,结果就让我个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请记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谢谢大家!

《了凡四训》读后感2

  至此,已读完了《了凡四训》,上面被我用红笔批注了好多心得体会。学完后的总体感觉是:我开始接受佛学了,开始相信佛学了。这是经过我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因为之前自己的思想和体会就已经很接*心学,对心物关系能有很深刻的直觉,然而由于先接触了王的心学,感动并激动于"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的哲学概况深刻表达了我的感觉。这次,接触了佛学,看了《了凡四训》,同时阅读《楞严经》的白话文,很深刻的发现佛学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是一门非常彻底和非常完善的心学,至少是我目前所接触到的最深入本源的一门心学哲学。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的接受了佛学。

  有时候在想,我似乎真的跟佛教很有缘分。一方面,体现在我小时候家里就有宗教气氛,我爸妈尤其信佛,不过我现在仍然觉得他们是迷信,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佛学,也理解不了为什么应该要做善事,无法参透行善为什么会带来福报。另一方面,我在哲学宗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我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我这方面的天赋,我对八字命理玄学星盘的知识很容易看懂,第一次接触到西方哲学史,竟然当小说一样读,很容易理解。然而,因为读书接受科学知识熏陶的影响,我从小时候早期的盲目信佛,到后来中期对佛教迷信的质疑,现在却理性的接受了佛学,不过此时接受的佛学不是人们所讲的求神拜佛的一种迷信,而是一种哲学上的参悟后所选择的皈依。还有我要补充说的是:科学和人文艺术感受通了之后,走向哲学宗教是必然的,否则肯定还没有参透这个世界。最后一方面,我觉得应该是我天性偏爱吃素,目前应该是锅边素的那种人,即偏向吃素。或许以后我会渐渐的专门吃素啦。

  很多朋友说我很少被生活和现实所影响,我给的答案是:我仍然保持着一颗很纯粹的心和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对这个世界任何事物对象无论宏观微观抑或是抽象具体,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学*,渴望求知,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很多学科都感兴趣,不论是数学物理哲学计算机经济学人文艺术,我都有所涉猎和领会。在这个世界面前,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刻占据着主动权,去享受这个世界和研究这个世界,无论境况好或坏,我都把它当做一个可爱的存在对象去感受它,而不是只是被它影响。

  现在来谈《了凡四训》。这是一本家训,由明朝一个叫袁了凡的人写给他的儿子的家训,也叫训子文。袁了凡,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享年七十四岁。袁了凡的一生命运,何年何月参加考试,考第几名,中不中,甚至卒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都被孔先生算出,前20年的考试命运,考第几名全被证实算准,直至遇到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一种化解命运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举人,最后他还活到了七十四岁。后人把训子文广为传播,因为里面包含四个部分,所以也叫《了凡四训》。这本书是袁了凡在他六十九岁时以他这一生的亲生实践去证明如何改造命运而写成的一本书,告诫家人和后人怎样去改造命运。本书包含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首先需要认识佛和佛学: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佛法的修学就是学做个好人、明白人,还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是不具足这三个条件,这一生就没有缘遇到佛法;你有这个机会遇到,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缘。佛要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凡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了明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要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无条件的奉献社会,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的人民。可惜现在的佛教被当做迷信了,人们拜佛求吉祥求*安求发财,然后又去忘记干善事,这真的是件可笑的事情。拜佛应该是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像佛一样去做个明白人智慧人,用真诚心去行一切善,及时行善,日日行善,时常忏悔反思,努力消除业障,多修善缘,业障真正消除,只有这样,求神拜佛所祈祷的事情才有灵验。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诚心里求。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间一切法象皆从你的心变出来的。佛曰:直心即道场;佛曰:境由心转。因此,求变必须首先得心变。什么是心?远离前尘,即为汝心;心为真心,直心,不是妄心。思维体不是心,思维只是妄心产生的一系列缘起缘灭的过程的一个变化环节而已,这仍然逃不过命格的束缚。佛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为真心,识为妄心,分别心,执著心。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真一"境界,在这境界中,没有相对,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没有长短,没有善恶真假等等,一切都是同一的状态。是什么渐渐形成了复杂多变的世界呢?是妄心,是分别心,是执著心,换句话说是意识,因而渐渐产生了逻辑形式等等变化过程。然而,妄心,分别心,执著心,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用我自己的话说便是:相存相识相知相异相存,于是知道: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慢慢变化才形成。因此,人的意识也只不过是妄心的一种而已,妄心产生了分别心和执著心才产生了意识,意识具有指向性和限定性,世界才有了相对稳定性,才出现了具象,具体,于是形成了物质。万物(包括人)皆有其共通的灵性,都有其德行,德性的体现便是至善的状态。只有先炼心修身养德,方能感化众生,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任何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是修禅定。什么是"禅定"?心在一切境界里,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禅定。时刻处于真心直心的状态,达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真一境界。境由心生,境由心转,因此起心动念不得不谨慎,一有恶念,立即打住,时刻保持一颗真心,只容纳一切善心善行善德,爱一切众生,即使人恨我,也要以宽容之心去爱他,一定要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灾消福来。

  再谈立命之学。命由天造,立命由人。命运决定有,但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命数,格局。凡夫俗子起心动念,容易产生妄心妄念,则逃不出这个命理格局,也就有定命,或者说命数变化不大,这样容易被算命先生算准;然而只有极善与极恶之人,才能逃出命理格局,逃出定数,造成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算命先生算不准。极善之人,日日行善,会将命越改越好,增福,不好的命可以改好;极恶之人,日日行恶,会将命越改越差,损福,好命也会变坏。能被算出来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善的哲学含义是:利人才是利己,万物都有佛性,佛性是相通的。只有以一颗真诚心,毫无私心的去利物利人,才会有福报回向你自己。出自自己私心私利而行善,则仍然是处于一种妄心的状态,得不到很强烈的福报感应。修善无所谓大小,只要心诚,带着一颗真心直心行善,极小的善也能遍布虚空法界,心量大,则小善亦可为大善,所谓"量大福大"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自然环境,正报是社会人心,表明自然环境的变化依然是随着社会人心的变化而变化的。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德性,往往能决定一个民族的福报和业障。

  再谈改过之法,包括四部分:改过之因,改过之根本,改过之方法,改过之绩效。改过之因:人们都想趋吉避凶,避祸纳福。既然懂得要行善来改命,那么行善的第一步是什么?是改过。改过之根本:由心上改。过由心生,亦由心改。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改,或改得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改过三要素:第一要有发耻心,第二要有发畏心,第三要有发勇心。知耻才立志改过,敬畏才愿意去改,发勇才敢于去改。改过之方法: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佛家讲有三种根性的人,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掉一切恶念;中等根性的人,从明理而改之;下根性的人,只有以事论事,就事而禁之。改过之绩效:改过积善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根据很多实例带来了许多福报应验。 如过在杀生,当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动物都有灵知,物质是有界限的,但灵知是没有界限的,没有界限就是一体。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是与自己一体,正因为它本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菩萨的接受感应能力非常灵敏,凡夫的接受感应能力差,差别在于两者的心不同,一个是处于真心,一个经常处于妄心状态,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在哪里,长什么样。

  接着谈积善之方。《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本书引用十例证明,接着对善恶标准的辨明进行分析,然后对善恶的真假,是非,端曲,阴阳,偏正,半满,难易各方面进行分析,对善恶进行评定。最后了凡先生举出了以下十个例子说明了善事:与人为善,爱敬存心,**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最后,想谈下阴阳,这是我蛮感兴趣的。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最后讲谦德之效。讲述了"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亏盈而益谦"的古训,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了虚怀若谷之人,必有福报。有的人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日后便会有福。

  佛学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道家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儒家"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与王的"心之所发即为意,意之所在即为物"都用不同语言表达了同一意思,表达了心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在此,有幸能感受到宇宙事物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奥妙!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了凡四训至此已通读一遍,文虽读完,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刚开始。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谜底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因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转动分毫。如果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可以推算出来。但得无心,即是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定。人的七尺之躯,其实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系吗?不是的。关键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支配,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过是一个附庸而已,没有丝毫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实在没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喜欢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由得羞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因由,自己更是无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相比之下,还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可惜很多研易之人,并没有重视这点。千方百计骗取他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撼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分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刻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须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增进不少。世间聪明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念头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却非常少,为什么?因为苟且偷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自己便长存了知耻心与畏惧心,勇猛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相信在同盟诸位老师的教诲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进,同时也更明白了同盟设立易德学*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谢同盟,感谢众师。

《了凡四训》读后感4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点的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90后,我常常误把缺点错误当作自我的个性,也时常呐喊”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即使犯了错,也只是趋于表面的改过,而从未发过三心,未真正意识到改过对自我命运的重要性,佛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错,种下的恶根,已经在悄然无息地修改着我们命运的轨迹,杂草不除,我们命运的那片庄家地又怎能迎来大丰收呢?

《了凡四训》读后感5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6

  《了凡四训》里面讲,拥有千金财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发郁闷。看来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轻于鸿毛的,如果能变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训》告诉了我们命运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方法:行善积德。问题是,这样的标准还是世俗化的标准:有儿子,中进士,当*,发大财。

  可是,这些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烦恼之物么?世尊舍国弃家而求人生真谛,说明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标,这些也不能作为标准吧。而且若把这些作为修佛的目标还是有分别心,修的是有为法呀,这应该不是四谛所宣扬的吧。也许,是我阅读和理解错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诉后人命运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变的,而且即使是富贵功名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修善行和发愿改变的。

  但是,本人认为不能太过执著于本书的教诲,因为这些毕竟属于有为法,也是根源于贪嗔痴念的,对钱财和权力的追求源于贪,对生儿子的追求源于痴,而这些都是不能断烦恼的。但是,下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可能凭自力永远也断不了这些。于是,即使修有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毕竟比没有修行要好。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选择呀。

  生命是要重量还是数量,我觉得自己命里没有数量,嗬嗬,只能选择重量啦。

《了凡四训》读后感7

  了凡四训至此已通读一遍,文虽读完,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刚开始。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谜底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因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转动分毫。如果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可以推算出来。但得无心,即是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定。人的七尺之躯,其实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系吗?不是的。关键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支配,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过是一个附庸而已,没有丝毫自*。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实在没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喜欢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由得羞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因由,自己更是无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相比之下,还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可惜很多研易之人,并没有重视这点。千方百计骗取他人钱财,易德败坏者时有听闻,真是愧对易经,愧对老祖宗。此种人,不惟难逃数之所拘,而且会自减福报。

  读这篇文章,对我震撼很大。从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过分之事,但都没有如此深刻地反省过自己。从今之后,立志必须改过,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日日如上述准则去做,相信我们的德行会增进不少。世间聪明的人太多了,到处可见,有改过念头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却非常少,为什么?因为苟且偷安。自己起这些改过的念头也很久了,但一直没有大动作,当然也没有大福报,就是因了“苟且”二字啊。

  读完此文,自己便长存了知耻心与畏惧心,勇猛精进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诸于行了。相信在同盟诸位老师的教诲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进,同时也更明白了同盟设立易德学*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谢同盟,感谢众师。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未学此书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盘烂算不顶用。殊不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四训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如何改变命运的书,好的修养德行福泽后代,对于我来说命由天定那是铁的事实,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读完了凡四训,终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这句话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来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经过验证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没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过且过,阳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奥妙隐藏其中,当你突然顿悟的那一刻,才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的起心动念,是改变命运源头,极善的人,经常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福德会随着善行日渐增长,命运就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造的恶日趋所损,他的命运也不是定数,取决于他的造业。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说你种下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这个果实是不定期的,也许半年六个月,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语名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还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态最重要,一定学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才会有宽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学*,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对家族、对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磁铁。

《了凡四训》读后感9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能够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能够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先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此刻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此刻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向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明白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就应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10

  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愿我的朋友健康*安。

《了凡四训》读后感11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未学此书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盘烂算不顶用。殊不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四训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如何改变命运的书,好的修养德行福泽后代,对于我来说命由天定那是铁的事实,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读完了凡四训,终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这句话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来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经过验证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没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过且过,阳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奥妙隐藏其中,当你突然顿悟的那一刻,才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的起心动念,是改变命运源头,极善的人,经常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福德会随着善行日渐增长,命运就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造的恶日趋所损,他的命运也不是定数,取决于他的造业。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说你种下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这个果实是不定期的,也许半年六个月,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语名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还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态最重要,一定学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才会有宽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学*,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对家族、对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磁铁。

《了凡四训》读后感12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发畏心是说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师兄长,敬畏妻子等等,发勇心是说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反思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也会有懊悔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深入学*《了家四训》的意义所在。

  在*传统文化中“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篇”中明确提出了积善的不同类型,如“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正如事物发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点,同为行善即为其基本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动机不同,效果不一样,此为其特殊性。《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乐于行善、发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否则“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有大小之别,“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善。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伤,努力提高的专业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善的体现。

  《了家四训》同时还指出为人处世之道,“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就到处压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去行善;不要看见别人犯错了,就幸灾乐祸,要时刻保持谦虚学*态度,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不得罪人,才能团结他人。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体现。所以古人常常讲“吃亏是福”,吃的是眼前亏,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是教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行善之心。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充满了智慧、仁爱之光,谆谆教诲,发人深思,给我们未来指明的方向,这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四个篇章的标题已经点名了主题,要立生命、常思过、多积善、懂谦德。


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扩展5)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10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这本书是他用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书中他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全书共分为四章,开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学】中袁先生就讲述了自己从“被命数所困”到“努力改变命运”的真实经历,读了之后我深有感触。

  从他的故事,让我们切实的了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改变命运,而不是被命运所束缚、禁锢。

  因果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定数,但是也并非不可改变。关于命数已定,云谷禅师这样描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数虽定,但要看我们对待它的态度。行极善的人们,命运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为他不断的累积善果和福报,这极大的福报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变为吉祥;而行恶的人,命数同样不能确定的,因为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极大的恶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报变成祸事。

  我们的命运终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变,我们才是它的主人。

  正如书中袁了凡追问命数是否可改时云谷禅师说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命数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泽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个人造恶,就自然折福,个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紧接着禅师又列举出佛经里的句子--“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来证明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命运的事实。但要注意,这句并不是鼓励大家为求功名富贵、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这样单纯只为一己贪念而为善,没有真心诚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业障。

  我觉得,在现代的社会当中,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例子有很多,他们都是经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想有所改变,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在*日里有所积累。有这样一句古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多读书、多学*,多做有意义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学*不良嗜好,不做恶人。要心存善念、积德行善,无贪念、无恶念。只要这样每时每刻的累积,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样,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正如《了》文后面章节中所说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训》读后感2

  《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积德改命的方法,遗训后人。是说,虽然别人给他算过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来在佛门高僧云谷禅师的开导下,他开始积极修善,又使得命运有了新的改变、提升,可谓“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结果。所以《了凡四训》作为修身立命的一个特别好的典范,一直为大家所推崇。

  《华严经》云:“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亦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所以,我们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在于:我们千万不要被命数所束缚。今生,无论是有病也好还是健康也好,贫困也好,富贵也好,都是上辈子种的因在今世结的果,但是只要我们现在好好修行,就会得到今生报或者是来世报,这对我们的心灵都是一个比较大的保证,因为人身难得,被命数所拘而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刚才赵育松女士针对自己从小事做起来而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十分随喜赞叹,但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读《了凡四训》的体会:我觉得如果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是要修心。而关于修心,我想给大家谈12个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不怨人:我们要经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间债。

  第二不生气: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着住气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认错:学他人的优点是“聚灵”,找他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而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认识自己的错误则能生智慧水,要随方就圆,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风,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对应之处。

  第五,三界,我们讲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这和道家的三华、儒家的三纲是有相通之处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禀性和*性,我们要想做一个身体健康人,就必须要*性,化秉性,圆满天性。

  第七,三命,有说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阴命。人之性与天命是相关的`,什么是天命?道义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们只要有为众人的心,不是只有为自己的心,这种心本身就是人间的天堂。

  第八,性与命,无论修命不修性,还是修性不修命,这都是修行的一个病态。性、命双修才很重要。

  还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讲的以上十二点是学了《了凡四训》以后又看了一本书:王凤仪的《言行录》,讲如何修身养性的,而觉得可以和《了凡四训》结合起来,结果就让我个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与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请记住:我命在我不在天,谢谢大家!

《了凡四训》读后感3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4

  在观看《了凡四训》电影的时候,我记得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了凡先生本名袁黄,早年被孔先生将一生命运算定,后遇云谷禅师,为其开示“命自我立”之学,遂改别号“学海”为“了凡”。了凡先生书其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成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运的杰出典范。

  了凡先生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很感谢公司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电影,并且发放图书,时刻鞭策我们,提醒我们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多积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云谷禅师曾对了凡先生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见义勇为的反遭诬陷,公车让座的反被骂,*已经出了多少个彭宇?

  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现在这些人都是怎么了?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态改变人的命运,从了凡的知命认命,到最后的知命而不认命,从这一转变就是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神奇教练米卢带领*足球队历史性冲进世界杯。我记得他的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就是心大一点,一切从心开始,结善缘,积仁德,俗话说:“恶从心中起,口乃心户之门”,对别人,对亲人,对孩子,口出恶语,冲动这个魔鬼会让你肝火旺盛,最终损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积善行,不计较一得一失,时刻记得提醒自己,让浮躁的心静下来,不要管别人计较你什么,也不要管别人说你什么。谁能救自己?谁又能解读自己?只有自己,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改变未来的生命走向。

《了凡四训》读后感5

  《了凡四训》深为曾国藩、稻盛和夫等东方哲学家的推崇厚爱,体现了古代*为人入世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敬天畏人、积善修德!

  书中讲了君子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改过

  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三、积善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幡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谦德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了凡四训》读后感6

  朋友的推荐,春节休假期间除走亲访友外,拜读了白话「了凡四训」,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于七十岁高龄,回顾一生的总结,亲身经历,实践改造命运的精华。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经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实践来“现身说法”;读后使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的的确确是一本扣人心弦、净化人心、提升道德观念、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学*了凡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服务人群,如果说人人能够如此,国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了凡四训》读后感7

  《了凡四训》是明朝时期袁了凡为教育后代子孙而留下的家训,原名《戒子文》,对于被后人所拍成的电影,我受益匪浅。了凡先生*生是个人尽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许多善事,因此也颇受人们的尊敬。他教育我们,人的命数是有限的,应当多多行善积德。但对于极善极恶的人,命数却不能约束他们。因为极善的人,如果*生做过许多善事,那么他原本贫穷的命数就会因为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变得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如果*生做过许多恶事,即使他的命数是大富大贵也会因此变得一穷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劝诫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数,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点啊!了凡先生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自己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他年轻时曾有位道长给他算了一卦,那道长所算的和他命运要经过的也都相符,道长曾说,他命里无子。但因为了凡先生积善太多,命数改变,了凡先生幸运的得下了一个儿子。他认为:命运分先天和后天,先天命运是上天注定的,而后天命运则是由先天命运转化而来的。如果一个人行善积德,命运便会因他而改变,往好的方向转换;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命运便会因他而改变,往坏的方向转换。所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了凡先生则又做了补充,应竭力行善,竭力断恶。善也有大小善之分,虽说大小善都是积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传有个县令,无意中被黑白无常错勾了魂,阎王便让牛头马面称他一生的功过,结果功大于过。县令感到奇怪,他*时并没有做很多好事啊。阎王说:“你曾阻止凡间皇帝动用百姓兴修水利,劳民伤财,虽未拦下,但你一念之间为所有老百姓着想,就是大功一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善有时可能只是一念之间,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万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为一人,而大善则为天下人。所以,我们也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看完这短短的视频,我原本浮躁的心也归于*静了,我由此领悟了很多,我也会努力,做一个行善积德的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了凡四训》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了自己小时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辈子的造化。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我一直对算命这个说法很反感。后来云谷禅师传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无大小,只要有心,处处可行善。

  改过之法,要有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达到这样思想境界,如此彻底的人又有多少。许多人知道自己有过,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想着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过,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我想,只要觉察到自己有过,哪怕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勇猛彻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点点也是好的。

  积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种方法方式。作者讲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满,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时很难区分。行善时需要对善事仔细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顾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帮助他人,但结果反而是使他的结果更坏。常人很难分辨。以后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觉察。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大概有十种:1、与人为善2、爱敬存心3、**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物命。

  其中与人为善,感触比较深。与我家先生相处十几年,受他最大的影响就是与人为善。认识他之前,我看到的别人,大多是怀疑,不信任,带着敌意。觉得别人都是不友善的。

  记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们的汽车在路上被人追尾,对方司机是个满身酒味的五十多岁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觉自己的车无缘无故被人追尾,仗着得理对对方夫妻一通指责抱怨发脾气,而我的先生却是温和的教对方如何打保险公司电话,如何打交警电话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当时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后在交通事故处理完,对方妻子说:“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么赔偿我们都会配合,如果是你,我们就不赔你。因为我先生的行为,让后续理赔的事情顺畅许多。我自惭形秽。

  谦德之效。谦虚使人进步。

《了凡四训》读后感9

  这本小书是朋友送来的中华经典随笔中的一本小册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总体而言是一本劝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书。其主要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强调命运虽有天数,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积德行善、谦恭有加,就能获得福报,是为因果报应。本书糅合了儒释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们初步了解*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会增进我们的个人品格修养。

  一、关于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表,字坤仪。江浙人士(江苏吴江还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时因参访云谷禅师后,得以领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便立志多做善事、积功累德,以扭转自己的命运,因不愿再做一个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号为“了凡”。袁了凡博学多才,天文、水利、象数、兵法、星宿无一不精通。弃医从仕后,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免除杂役、为民谋利。官仕途中,因不认同提督对倭寇的使诈做法,被构陷革职,在死后终于沉冤得雪,得以善终。

  二、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

  四训,顾名思义,是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学”为其总结人生经验、训诫子嗣的《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过第一”、“积善第二”;“谦德之效”为其晚年所做的《谦虚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但其中义理又一以贯之,强调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

  “立命之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整阐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弃文学医,因偶遇异人预言他能够仕途通达,于是弃医从仕考取功名。随后发现人生际遇与所预言命运丝毫不差,遂生懈怠。后机缘巧合,拜会禅师后终于了解了宿命论的错误,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

  “改过之法”中,作者论述如要行善积德,必先端正心态、改正缺点。敬畏天地鬼神,立定决心,以先贤为榜样,勇于改过。

  “积善之方”中,作者重点说明了“积善余庆”的道理,对于何谓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阐述,勾画了*传统的鲁丽道德。

  “谦德之效”,告诫世人要抑制自满扶持自谦,即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抬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举凡世事,命运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时候、任何背景下,主观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欲横流、信仰松动的现实世界,修身立德、改过积善、抑满扶谦当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了凡四训》读后感10

  四个方面来讲人的一生如何能过得好些,不至总囿于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四个方面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认真读后认为了凡有了很系统的生活方法,虽举了一些虚妄的例子,但道理是实质有效的,很值得借鉴。

  一,立命之学,人生之根本。

  这里的立命可以分两部分看,一是立目标,二是立标准。而标准就是现今的价值观,什么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的,就是你要确立一套标准来衡量及运用到处理你与周围的人、事、社会及至世界与宇宙的关系。就如钱币几乎可以衡量一切并处理一切,没有它就只能以物易物,会造成整个关系网的不方便,并复杂化困难化交易进程。所以没有也可以,但有了之后就绝不想再失去。

  了凡曾被算命先生算定命运,*半生框于其中。后经指点了悟,命由天,福由己,自此脱框。

  《易经》所讲,都是为君子的生命成长所谋划,并具体教导如何趋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变的`,怎么能趋吉避凶呢?

  孟子说过,那些仁啊义啊礼啊智啊,是人本性中本来就具有的,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所以,仁义道德,是我们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但是,功名富贵怎么可能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呢?

  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这个层面上去寻找,那就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我们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我们想求就能求得。我们既可以向内求得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求得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二,改过之法,走上叉路的抉择。

  人生一世错漏不可避免,但如何面对却是人生考验,不得法误终身。一般而言,最好的方法是从心灵上彻底根治,一旦心念上清净了,你的每一个当下也就清净了。不好的念头,在还没有冒出来的片刻,你就能觉知到,而一旦觉知到,就不会再冒出来了。如果做不到从心灵深处彻底解决,也要想清楚道理之后再去改正错误。如果连想清楚道理都做不到,就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加以改正。既着眼于根治心灵,又兼顾具体事务的话,也不算失策。但若眼里只有具体的事务而忽略了心神的修炼,那就很愚昧了。

  事实上,那些罪业深重的人,在*时生活里也有反映:有的会心神闭塞、头昏健忘,有的会无缘无故就心烦意乱,有的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会消沉沮丧,有的听到正确的言论就会闷闷不乐,有的帮助了别人却招来怨恨,有的甚至会口出狂言、失去理智。这些都是错乱应对失矩累积之怪相。一旦出现这类状况,就必须奋发图强,痛改前非,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

  凡是说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乃是圣贤之论;凡是说祸福都是天注定的,都是世俗之论。

  幽闭了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灯光照进来,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惟以改为贵。

  三,积善之方,人间正道是沧桑。

  善从正,正念积,则善养浩然之气,身心俱上佳。

  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得还不够纯粹:要么想做善事而行动却不够勇敢,要么帮助了别人但心中其实有迟疑,要么虽然勉力做了好事却言语失当,要么醒的时候能够自律,而醉的时候就放纵自己。自己认真反省,觉得所做好事与所犯之过相比较,过要大于功,实在是虚度了很多光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四,谦德之效,君子以厚德载物。

  满招损,谦受益,上善若水。吉凶的预兆,一般是先萌动于内心,而后在言语行动里体现出来。一个人如果心地淳厚,就常常会有福气;一个人如果待人刻薄,那就常常会有祸害。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做得不够好,或是因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够,感应还没有到来。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别人毁谤我们,也把它当作是自我的磨炼和考验,欣然接受,有什么好愤怒的呢?

  如不愿意做过于繁琐的事情,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经常恃才傲物,说话轻率,随意议论,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

  总体说来人要先有目标及价值观,然后持之以恒的前行中不断修正,逐渐积累正念正觉并谦恭有德,自然有志者事竟成。但今之所谓有志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故无恒不谓志。

  作者“了凡”,意思是证悟了关于创造自己命运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凡夫那样被命运束缚,觉今是而昨非。了凡名字本身就是从宿命开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次领悟,先了解*凡再了结*凡。


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扩展6)

——了凡四训读后感 (菁华9篇)

了凡四训读后感1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过命的`经历,不管是自己去算,还是父辈拿着我们生辰八字替我们去算命,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能见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时都会补上一句台词:这就是命吧!

  *人的骨子里总有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又积极地大喊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始终没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变的关系。命运是什么?人的命运真的已经注定了吗?可以改变吗?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读到《了凡四训》这本一书,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训》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教戒自己儿子袁天启,内容分为四个章节,于是叫《了凡四训》,也作为家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凡四训》不仅揭示了命运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恶的标准,也指明积善改过的具体方法及积善谦虚的种种效验,同时还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学中伟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训读后感2

  读了知过,认识了知过,那我就谈谈我的感想,知过有知道过去的意思,往深了里讲还有一点,就是知道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误,换个角度可以说,知过等于反思。在了凡四训里云谷禅师问了凡,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了凡回答,不应该。在古时候生儿子是很重要,光宗耀祖就够这个,现在了凡回答了不要,就说明他首先很诚实。

  其实他能充分的了解自己的错误,并能详细的把每一点列举出来这需要勇气,而了凡就具备了这一点,这为他的将来成就奠定了基础,也为改命划下了起点。其实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了凡的那些错误并不是很大的错误,但了凡却很重视它们,现在我就一一列举说明。一开始他先说了自己福薄,不是当官的料,因为当官不是给自己当的,是给千千万万百姓当的,所以心胸要开阔。然后他讲了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这句话是说性情急躁,心急的人因为沉不住气,所以做事毛燥,感别人一种毛手毛脚的感觉,这种人成不了气候。

  然后他谈到了直心直行,也就是我们*时所说的耍性子,在那时对这种风气是很不看好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风气在现实社会里好,除了女孩子以外,如果一个男性经常性的闹脾气,我想周围不会有人喜欢他的,相对的就是轻言妄谈,也就是说话要稳重,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下一点是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这一句是说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会生五谷杂粮;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为什么?鱼在清水里,它也知道会被人家捕去,所以它不会在清水里游。也可以说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是不会生长植物的。而了凡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想说的是有洁癖的人也是不好的,要把握到“中”这个度。最后一点是和气能育万物,我想这点大家都有体会,你对人好,别人对你好,这是相对的。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前面说的那些是讲存心的,后面则从生理上说为什么不应该有儿女。喜欢强出头,喜欢喝酒,晚上熬夜,这都是伤身之举。

  通过以上的知过,了凡知道自己有这么多毛病,所以他开始忏悔,用佛门讲就忏除业障,业障除掉如何除去呢,这就要通过修行,把毛病一点点的修正过来,只有知错能能改才能有效,不然光知过有什么用呢。当能把这些业障都一点点的解决了,那么改命就已经开始,这是从内向外的.转变,所以得出一个结论,求人不如求已。悭贪者转之以施舍,这是说,光做前面那些还不够,还要布施才行,布施一共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佛的东西,这里就不继续研究了。

了凡四训读后感3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xx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xx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4

  时间过得真快,知道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年了,是在20xx年看一本书水清老师推荐的。也是信仰的力量和吸引力法则引导我和这本书遇见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古人的书其实隐含着很多智慧。可以多看这些书,也也比那些流行的,热销的书籍有更多更本质的大智慧。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应该顺势而为。然后,我是想去找以前20xx年三月份叫一个同学坚持,不要弃考。但是他认为已经迟了,现在开始复*是无用的,白费力气。因为20xx年扩招,是有很多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领情,还是很冷漠地说,“关你什么事,又不是你的的钱报名,浪费的又不是你的钱。”因为觉得自己又被伤害到,特别的'深刻,那时候还截图在笔记上记录这次对话,告诫自己不要过多关心别人事。

  我在收藏夹里面并没有找到那次对话,却看到两年前看《了凡四训》这本书时做的笔记。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这一段确实应验成语讲的,「自求多福」。而且如理如法地求,决定每个人都求得到,这样才叫真理。真理没有说一个人做了有,另外一个人做了没有,这个就不叫真理。而关键在哪?坚定不移的意志。人假如常常换志向,那就很难达到。「君子立志长,小人常立志」,就很难达到。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志于功名必得功名,志于富贵必得富贵。人有志,就像树有了根,立定这个志不改变,而且还不断地积功累德。

  『须念念谦虚』,保持这个谦虚的态度。

  『尘尘方便』就是处处与人方便,

  「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为人设想,不与人争,

  『造福由我』这样的修养,这样的积德累功,自然感动天地,而得到福报,

  这个和自己转笔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真的喜欢,*时有空就练*,那么就可以练会。例如下五子棋的二年级学生小悦同学(她的智力是机构上比较低),她想超过老师,她是每天去挑战老师,然后一次次失败中进步。一个学期下来,她后来真的是机构上下五指棋最厉害的。的确有时候我都输给她了。

  我们都喜欢谦逊的人。

  图片要相信,然后才能行动,然后才能有所收获。祝自己可以如书中说的那样。

了凡四训读后感5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了凡四训读后感6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读后感7

  《了凡四训》是明朝时期袁了凡为教育后代子孙而留下的家训,原名《戒子文》,对于被后人所拍成的电影,我受益匪浅。了凡先生*生是个人尽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许多善事,因此也颇受人们的尊敬。他教育我们,人的命数是有限的,应当多多行善积德。但对于极善极恶的人,命数却不能约束他们。因为极善的人,如果*生做过许多善事,那么他原本贫穷的命数就会因为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变得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如果*生做过许多恶事,即使他的命数是大富大贵也会因此变得一穷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劝诫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数,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点啊!了凡先生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自己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他年轻时曾有位道长给他算了一卦,那道长所算的和他命运要经过的也都相符,道长曾说,他命里无子。但因为了凡先生积善太多,命数改变,了凡先生幸运的得下了一个儿子。他认为:命运分先天和后天,先天命运是上天注定的,而后天命运则是由先天命运转化而来的。如果一个人行善积德,命运便会因他而改变,往好的方向转换;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命运便会因他而改变,往坏的方向转换。所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了凡先生则又做了补充,应竭力行善,竭力断恶。善也有大小善之分,虽说大小善都是积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传有个县令,无意中被黑白无常错勾了魂,阎王便让牛头马面称他一生的功过,结果功大于过。县令感到奇怪,他*时并没有做很多好事啊。阎王说:“你曾阻止凡间皇帝动用百姓兴修水利,劳民伤财,虽未拦下,但你一念之间为所有老百姓着想,就是大功一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善有时可能只是一念之间,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万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为一人,而大善则为天下人。所以,我们也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看完这短短的视频,我原本浮躁的心也归于*静了,我由此领悟了很多,我也会努力,做一个行善积德的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8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zheng府*,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0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应该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陰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了凡四训读后感9

  时间过得真快,知道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年了,是在20xx年看一本书水清老师推荐的。也是信仰的力量和吸引力法则引导我和这本书遇见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古人的书其实隐含着很多智慧。可以多看这些书,也也比那些流行的,热销的书籍有更多更本质的大智慧。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应该顺势而为。然后,我是想去找以前20xx年三月份叫一个同学坚持,不要弃考。但是他认为已经迟了,现在开始复*是无用的,白费力气。因为20xx年扩招,是有很多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领情,还是很冷漠地说,“关你什么事,又不是你的的钱报名,浪费的又不是你的钱。”因为觉得自己又被伤害到,特别的深刻,那时候还截图在笔记上记录这次对话,告诫自己不要过多关心别人事。

  我在收藏夹里面并没有找到那次对话,却看到两年前看《了凡四训》这本书时做的笔记。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这一段确实应验成语讲的,「自求多福」。而且如理如法地求,决定每个人都求得到,这样才叫真理。真理没有说一个人做了有,另外一个人做了没有,这个就不叫真理。而关键在哪?坚定不移的意志。人假如常常换志向,那就很难达到。「君子立志长,小人常立志」,就很难达到。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志于功名必得功名,志于富贵必得富贵。人有志,就像树有了根,立定这个志不改变,而且还不断地积功累德。

  『须念念谦虚』,保持这个谦虚的态度。

  『尘尘方便』就是处处与人方便。

  「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为人设想,不与人争。

  『造福由我』这样的修养,这样的积德累功,自然感动天地,而得到福报,

  这个和自己转笔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真的喜欢,*时有空就练*,那么就可以练会。例如下五子棋的二年级学生小悦同学(她的智力是机构上比较低),她想超过老师,她是每天去挑战老师,然后一次次失败中进步。一个学期下来,她后来真的是机构上下五指棋最厉害的。的确有时候我都输给她了。

  我们都喜欢谦逊的人。

  要相信,然后才能行动,然后才能有所收获。祝自己可以如书中说的那样。


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扩展7)

——凡卡读后感菁选

凡卡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凡卡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凡卡读后感1

  最*我读了一篇名为《凡卡》的文章,该文章主要写的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凡卡写信给爷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故事。

  爷爷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把凡卡卖到鞋匠那做学徒。

  学徒的生活很悲惨,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都会挨打,凡卡的生活痛不欲生。

  他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希望爷爷能够收到,把他接回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为凡卡感到同情。

  尤其是最后结尾的时候,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在梦里他梦见爷爷在读他的信,还有他熟悉的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

  真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就是作者安排的用意。

  这样鲜明的对比更加让我们对凡卡产生同情。

  九岁的孩子正是在亲人关爱下快乐成长的`时候,可是凡卡身边没有亲人,老板和老板娘经常虐待他,伙计们也总是欺负他,他的生活困苦不堪。

  可是因为一封没有详细地址的信,凡卡注定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凡卡的遭遇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像凡卡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也反映出穷苦大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看了《凡卡》这篇文章后,让我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美好与幸福。

  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要更加努力地学*,心怀感恩之情,为祖国的美好将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凡卡读后感2

  我久久地坐在那里,因为我刚读完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这篇文章让我十分感动。

  这篇文章讲了凡卡在他的学徒生活中惨受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有一天晚上他给爷爷写信,恳求爷爷能够把他带回乡下,过快乐的生活。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自然段。从老板打凡卡的动词“揪”、“揍”、“拖”中感受到了凡卡生活的`惨不忍睹和老板的心狠手辣。再想想现在,每天父母对我们热脸相待,而我们还十分不耐烦。

  当我读到“至于菜啊,茶啊,简直没有。早上没有,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在对比一下我们每天哪一顿饭不是饱饭,而我们还要挑三拣四。

  当我看到凡卡睡在过道里,心里简直不是滋味。再来看看我们,哪一次不是暖暖和和,家里的人都在等着我们,冷啊、冻啊根本不存在。

  当我再往下看时,我知道凡卡是个孤儿,自己唯一的爷爷也因为生活所迫送走了他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看看我们,每天都能接受家人的关爱,有时还挺不耐烦的。

  我轻轻地关上书本,心里默默地祈祷:真希望世间都充满爱!

凡卡读后感3

  最*学*了《凡卡》这篇文章,我的心情如同海上的波浪,久久不能*静。

  想想凡卡——一个可怜得不能再可怜的九岁孤儿,失去了亲人的疼爱,还要遭受虐待,我就很心痛。

  9岁的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求爷爷把他接回家。

  在写信的过程中,他一次次想起与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那是多么美好啊!家乡美丽的景色在他的脑海里浮现,爷爷夜里守门的情景历历在目。

  陪着爷爷去树林里砍圣诞树,捉野兔,这些美丽的情景对他来说多么珍贵啊!再想想他现在的情形,当我读到“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的时候,我的心很同情他——仅仅比我小一岁的凡卡。

  老板和老板娘总是虐待他,还不让他吃饱睡好,这次写信也是借着老板他们去做祷告的.时候偷偷写的,一边写还一边担心地朝门口看看,生怕老板这时突然回来又将他暴打一顿。

  想想我自己,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有家人为我遮风挡雨,家人的爱像火炉般温暖,像星星般灿烂,又像阳光般和煦。

  凡卡是多么可怜!我真的想能够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帮助凡卡!

  沙皇的统治多么残酷,连这么小的小孩也不放过。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也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凡卡读后感4

  凡卡出生在一个贫困的人家,更加不幸的是他没有父母,只能跟爷爷相依为命随着爷爷年纪逐渐变老,生活越来越艰难,只好将9岁凡卡送到富人家去做学徒,凡卡读后感。

  早晨吃一点儿面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渣,至于菜啊、茶啊,根本没有。到了晚上睡觉时,他没有床,而是睡在过道里。这还不算,每次当老板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摇那个摇篮,如果睡着了,还会挨老板的打。

  但我们是多幸福,不仇穿,喝,吃。还可以在美丽的学校里,学知识,读后感《凡卡读后感》。早上我刚从梦中醒来,妈妈便给我端来了美味的早点;放学后,3菜1汤便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们穿着高档服装,玩着电子玩具,整天沐浴在父母抚爱中长大。

  9岁正是接受教育的时候。我们在这个时候早已坐在教室里了。而凡卡呢?在老板家白天做苦力也不算,更糟的是,每天晚上还要去给老板的儿子去摇摇篮,有时一摇就是一夜,一夜啊,小凡卡能支持住吗?

  凡卡失去的太多了。没有亲人的照顾,没有人们的关心,没有……命运夺走他的.够多了,可狠心的老板、老板娘还百般虐待他,生活和命运对他来说是多么残酷呀!

  我也懂得万恶的沙俄统治阶级真是**不眨眼!

  我们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新一代的少年,在享受幸福童年的童年的同时,更要努力学*,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凡卡读后感5

  九岁的小凡卡,一个悲惨的小孩,来到这个城市之后一直被老大教训,伙计们耍他,没有一个亲人也没有朋友,只有一个在乡下的爷爷……

  可怜的小凡卡,在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在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柜子里,拿了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把一张弄皱了的白纸弄*整,写起信来了……他的爷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65岁,老是笑眯眯的眨着眼睛。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到晚上,就在别墅周围走来走去。卡希旦卡和泥鳅低着头跟在他后头。泥鳅是一条非常听话的狗。爷爷肯定站在大门口,看着教堂……凡卡在信上写了昨天晚上挨打的经历,还有每天吃的东西,最后,还让爷爷带他回到乡下,还回忆起了以前在乡下的时候,一起抓兔子,那是很美好的,凡卡沉浸在美的幻想中……信写完了,小凡卡投入了信箱,在一觉之后,爷爷在我的身旁。

  小凡卡最后肯定会了乡下,过美好又而朴素的生活去了,让我们祝贺他,小凡卡,努力地活下去!

凡卡读后感6

  明月高悬在碧如秋水的天空中。夜,已经很深了。但是*时贪睡的我却久久不能入睡。凡卡·茹科夫的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

  俄国著名小说家契科夫在《凡卡》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九岁儿童由农村到城市做学徒的悲惨遭遇。

  当我读到:“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时,我感到空气仿佛凝固了,父母的爱是遮风挡雨的伞;父母的爱是温暖的屋檐;父母的爱是冰山下的火种。凡卡这么小就失去了父母,他是多么的`可怜,多么的无助。他的苦该向谁述说呢?

  当我读到:“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时,我惊讶极了,凡卡每天被沉重的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吃的东西只有这么一点儿。而我们呢,父母每天不停地变换着花样给我们煮东西吃,我们还挑肥拣瘦。

  读着读着,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读着读着,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小凡卡悲惨的生活情景:仿佛看到了故瘦如柴的凡卡,正在被狠心的老板用皮鞭抽打着;仿佛看到了小凡卡缩在过道里过夜的情景……

  无疑,这一切都是不同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凡卡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只能忍受痛苦。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

  夜,越来越深,越来越静。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同样的年龄不同的命运,更激起我对祖国的爱,对自己拥有的幸福时光的无比珍惜。

凡卡读后感7

  每个人的童年多是欢乐而温馨的,但是凡卡的童年充满了泪水和一道道永远的伤疤。

  学完《凡卡》这篇课文,我的心情百感交集,我和凡卡比童年,可能好上十倍,百倍,千倍,万倍······我和凡卡比童年,比出的是后悔。在俄国这么冷的天气,凡卡连一双像样的鞋多没有,想到他在夜里,白天为伙计跑腿而光着小脚,常常会看见他那冻红的`小脚。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把好而难看的鞋’’拒之门外‘‘,后悔自己不该这么做。我和凡卡比童年,比出的是惭愧。

  由于凡卡在寄信时没有贴邮票,写地址,所以他爷爷根本收不到,就算爷爷能收到又能怎样,凡卡想离开这城市也是泡影了。再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众星捧月的围着我,照顾我,疼我和爱我。想到这儿,我惭愧不已!我和凡卡比童年,比出的是惊讶。凡卡生活在俄国,然而当时沙皇统治时的最黑暗时期,他的童年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生活不如一条狗,而自己的童年呢?社会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家人,老师,同学甚至街道上的陌生人多是那么热情。和凡卡比一下当时社会。我目瞪口呆。

  通过和凡卡比童年,我的内心是又后悔,又惭愧,又惊讶,凡卡的生活如此艰苦,凡卡的童年是灰色的;而当今的我们的生活多美好,童年多么五彩缤纷。

凡卡读后感8

  今天,我看了一篇名叫《凡卡》的文章,这讲述了一个九岁小男孩儿的悲惨命运。

  小凡卡在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受到大家的非人虐待,从而小凡卡的命运悲剧便上演了。

  每天小凡卡都睡在过道里,就算是大冬天,冷得要命也从不例外。想想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不仅有自己的小天地,还有一张大大的书桌、高高的书柜、舒适的小床,那一张大书桌上还摆着各式各样的小饰品,小床上还放着一只大大的玩具熊。每当到了夜晚,睡到自己暖和的被窝,进入甜蜜的梦乡。

  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小凡卡就经常一日三餐吃不饱,遭受饿肚子的罪。可自己呢,每天放学一回到家,一顿丰盛的晚餐便出现在我眼前:鱼啦、肉啦、鸡啦!多的应接不暇。一坐到凳子上,爸妈便又是给我夹菜,又是给我盛饭,好像我是家里的小公主似的。

  “哎,小凡卡的命运真是太令人伤心了!如果那时有我的话,我一定要救小凡卡!”说着说着,豆大般的泪珠从眼里滚了出来。

  自己与小凡卡相比,显得太幸福了,结果自己不但不珍惜,还抱怨连连:这菜怎么这么难吃、这衣服怎么那么难看、这床怎么如此此狭小、现在想起,觉得自己当初是多么的不知足,真应该改掉这个毛病。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珍惜眼前!是啊,只有珍惜眼前,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幸福!

凡卡读后感9

  《凡卡》是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它记述了沙皇统治时期俄国人民的痛苦生活,从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读了这篇文章,主人公凡卡的悲惨遭遇,时时牵动着我的心。

  凡卡的'生活极其悲惨,我们国家也曾遇到严重灾难,同是遇难,为什么结果却不同呢?当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时,许多房屋倒塌,财物被掩埋,亲人失去了生命,这里的人们是多么的不幸,但他们又何其幸运,生活在现在的中国,得到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关怀和帮助,也招来了四面八方的支援。记得当时我们学校开展了捐款活动,很多同学捐献了爱心,我也把*时积攒的零花钱捐了出来。

  同样是困难,境遇却截然不同。凡卡不幸生活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受尽欺凌,连和他一个阶层的伙计都捉弄他。灾区人民生活希望建立在无私的帮助基础之上,凡卡生活的希望则寄托在风烛残年的爷爷之上,他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

  想到这些,拯救凡卡的愿望油然而生,让我们去一起帮助关心像凡卡那样的人,使世界不再出现“凡卡”,愿全世界的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和*美好的大家庭中。

凡卡读后感10

  今天,我读了一本小说,被其中《凡卡》这篇小说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篇小说写了在鞋铺当学徒的9岁孩子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的故事。

  当我读倒凡受到种种折磨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久久不能*静。是啊!凡卡那么小,本该向我们一样本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但是因为家里穷,他只好到鞋铺里去当学徒。可恶的`老板不但不给凡卡吃饱、穿暖,而且还要打他、骂他,让他睡在过道里,他是多么的可怜呀!当我读到最后一节时,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可怜的凡卡虽然把信寄了出去,但是这封没有地址的信是不可能寄到的;如果寄到了,他的爷爷也不可能带他回去,凡卡依然逃脱不了孤独、凄凉、悲惨的学徒生活。可恶的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呀!

  当我读完全文,心里很不*静。想想我自己,生活在整么一个温暖、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吃得饱,穿得暖,还可以到学校去念书。每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下课时,又可以无忧无路的玩耍,是多么幸福啊!相比之下,我的童年生活多么幸福、快乐。因此,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学*、掌握知识,长大为国家做贡献才对呀!假如凡卡能来到我们温暖、幸福的新中国,他就能向我们一样吃白米饭、穿新衣裳,和我们一样戴红领巾,高高兴兴地上学。我想:凡卡一定会激动得哭起来。

  我真希望全世界所有的孩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凡卡读后感11

  隆冬时节,寒风刺骨。上学路上,在过马路时,我突然感到一道奇异的光在我面前闪耀,马路边出现了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我走*前一看,他头发乱蓬蓬的,脸上青一块紫一块,衣服已经破烂不堪。“请问你是凡卡吗?”我走向前问道。“我是凡卡,请问你是……”“我叫赵依依,今年12岁了!”我回答道。“请问你不是在鞋店当学徒吗?”我问凡卡。凡卡说:“老板一直打我,我给爷爷写信,可爷爷却不来接我。昨天,老板用鞭子又打我了,我实在无法忍受老板的折磨,就独自逃出来,鬼使神差的就来到这里了。小姐姐,我已经很多天没有吃东西了!”看着他可怜的样子,我摸了摸口袋,还有一些零花钱,我带着凡卡来到小吃店饱饱的吃了一顿。

  凡卡等到我放学,同我一起回到家里。回到家,我向妈妈介绍了凡卡的经历,妈妈也十分的同情凡卡。我带着凡卡来到我的`卧室,给他拿了一本书,让他阅读。

  妈妈在厨房准备一些丰富的饭菜,当我去叫凡卡吃饭的时候,发现凡卡已经对书入了迷,他沉浸在书里,手捧着书,目不转睛的看书,阅读书。

  凡卡晚饭时吃的很多,我想他一定是饿坏了,早上一点面包,中午稀饭,晚上又是一点面包,这怎么够一天的基本营养呢?和我们早上面包牛奶鸡蛋,中午米饭和肉,晚上一些汤,就是天堂和地狱,相隔千里呀!

  凡卡在我家睡了一晚上,早上他却不见了,估计他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希望凡卡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凡卡读后感12

  每个人的童年欢乐而温馨,可是凡卡的童年却充满了泪水和那一道道永远也好不了的伤疤。学完《凡卡》这篇课文后,我的心境百感交集,我和凡卡比童年的结果是令我震惊的。

  我和凡卡比童年,比出的是后悔。在俄国那么冷的冬天,凡卡却没有一双鞋,想到他在夜里、白天为伙计跑腿而光着脚时,我心里后悔极了,后悔自我不该把好而难看的鞋“拒之门外”,后悔自我不该那样浪费。

  我和凡卡比童年,比出的是惭愧。由于凡卡在寄信时没有贴邮票、写地址,所以他的爷爷会收不到信,可是假如他的爷爷收到了,凡卡离开城市的愿望也依然是泡影,因为他的爷爷也没有本事接他回乡下。在想想自我的童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众星捧月似的'围着我、照顾我,而我有时竟然会发脾气!想到这儿,我惭愧不已。

  我和凡卡比童年,比出的是惊讶。凡卡生活在俄国,然而当时是沙皇统治时最黑暗的时期,他的童年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生活的像狗一样。而自我的童年呢?社会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家人、教师、同学甚至那些街道上的陌生人都是那么热情。和凡卡的社会情景一比较,我是目瞪口呆。

  经过和凡卡比童年,我内心是又后悔、又惭愧、又惊讶,凡卡的生活如此艰苦,凡卡的童年是一片灰色;而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的童年是多么五彩缤纷。哎,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了,此刻的我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愿凡卡的期望成真,童年欢乐。

凡卡读后感13

  前几天,我读了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文章——《凡卡》。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9岁的凡卡被送到了鞋匠家做学徒,凡卡在鞋匠家受尽了虐待,老板打他,伙计们捉弄他,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非人的生活。

  后来,在*安夜老板一家去做祷告时,他偷偷的.给爷爷写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

  读完后,我感受很深。

  十分同情那可怜的凡卡,也很恨那凶狠的老板一家。

  当我读到“凡卡向他爷爷诉说,他在鞋匠家,没有地方睡,就在过道睡,鞋匠的孩子一哭,凡卡就必须摇摇篮,根本睡不好”的时候。

  我十分同情凡卡连睡都睡不好,因为睡不好,第二天必然精神就不好,做起事来没做好,就又要挨打!文章末尾写凡卡写信封时,只写了乡下爷爷收这个地址。

  我不由得为凡卡但心起来,因为他写的地址不详细,俄罗斯这么大个国家有多少个乡下呀?这样定,邮差是送不到他爷爷的手上的。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我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感到十分幸运,凡卡是旧社会众多劳苦大众的一个缩影而已,所以,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让凡卡的生活不再凄凉。

凡卡读后感14

  当我读完《凡卡》这篇课文后,我为凡卡感到悲哀。可怜的凡卡,你的命可真苦,那么小就被送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里当学徒,每一天吃不饱,睡不好,还常常挨打。我深深地明白凡卡十分畏惧莫斯科这个大城市,很想回到乡下爷爷那。在十分无奈的情景下,可怜的'凡卡写了一封信给爷爷希他回去。而,由于凡卡没有读书,不明白这封信望爷爷带是寄不出去的。

  想到凡卡,又回想起我们。我们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而凡卡呢,常常挨打,吃不饱,睡不好。我们每一天丰衣足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有什么,有时候东西吃不完就扔掉。上课有时候开小差,不认真。回想起我们以前,我深深地感到自责。

  当我读到“那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搓我的脸。”时,我十分气愤,恨不得跳进书里,把凡卡救出来,给他吃的,给他穿的,和他一齐去上学。

  啊,我和凡卡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别呀!读了《凡卡》这篇课文,我对旧俄时代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表示深深的同情,对不合理制度和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恨!

凡卡读后感15

  明亮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像秋天的水一样蓝。夜,已经很深了。但是我睡不着。范卡·朱可夫的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

  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契诃夫描写了一个9岁的孩子从农村到城市的悲惨经历。当我读到“我没有母亲,只有你是一个亲戚”时,我觉得空的`气体似乎凝固了,而我父母的爱是一把遮风挡雨的伞;父母的爱是温暖的屋檐;父母的爱是冰山下的火种。范卡这么小就失去了父母。他是多么可怜和无助。他应该向谁诉说他的痛苦?

  当我读到“没有吃的了”时。早上吃一点面包,午餐吃粥,晚上吃一点面包;至于食物、茶以及只由老板负责的饮食,我很惊讶地发现,每天范卡都被繁重的工作压垮了,但她只吃得很少。对我们来说,我们的父母每天都在改变他们的模式来为我们做饭,我们仍然会挑挑拣拣。

  读啊读,我的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读啊读,我眼前浮现出萧凡卡悲惨的生活场景:仿佛看到了被残忍的老板用鞭子抽打的凡卡;就好像我看见小凡卡在过道里过夜…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凡卡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只能忍受痛苦和虐待。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儿童是国家的花朵和未来的希望。

  夜越来越深,越来越安静。我躺在床上,睡不着。相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命运激起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也珍惜了我的幸福时光。


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扩展8)

——凡卡读后感菁选

凡卡读后感(精选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凡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凡卡读后感1

  今天,我读完《凡卡》这篇课文,我的心再也不能*静下来,我没有心思参加同学们的议论,脑海里浮现出了文中主人公遭受的一幕幕。

  他只有9岁呀,他就被老板折磨着,在寒冷的冬天,他冻得缩成一团,他写信给他的爷爷,可是幼小的他怎么会知道,他的那封信是寄不出去的。

  在文中他拥有的都只是虚幻,他希望爷爷来接他,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信爷爷收不到。凡卡在寒冷的冬夭,缩成了一团,和他相比,我们住在温暖的房间里,身穿暖暖的衣服,对我们而言“寒冷”这个词,我们还不太了解。他当时是十分的饥饿,可我们感受到过饥饿吗?中午,父母已为我们准备好了饭菜,放学后,父母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点心,“饥饿”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

  他希望爷爷来接她,他想他的爷爷,而我们呢?被亲人爱护着,这些亲人的呵护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对他来说:亲人的呵护是想得到而得不到的。

  凡卡做了甜蜜的梦,他梦见了他的爷爷,然而,这只是梦,对凡卡来讲,这是永远也不能实现了,因为爷爷收不到信。

  他出生在那种黑暗的社会里,他正过着苦难的生活,他想得到温暖、幸福、快乐与亲人的呵护,他所想的我们都有,他受到的一切磨难我们却从未受过。

  我们是21世纪的儿童,我们拥有的一切是过去的孩子想而得不到的,我们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等他醒来后,可能会再次被叫去摇摇篮,他得不到爷爷与亲人的呵护,我们有亲人,我们更应该尊重周围的亲人,去认识他们的爱,体贴他们。

  我们的生活幸福,亲人对我们更是十分的关心,我们虽然体会不到他的痛苦,但是我能肯定:他以后一定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让我们一起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与亲人的呵护吧!

凡卡读后感2

  九岁的凡卡·茹科夫出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笔下。沙皇统治时期,社会制度的黑暗使无数农民破产,被迫流入城市谋生,儿童也一样,凡卡就是一部分儿童的代表。

  九岁应当是童真、欢乐的时候。在这时凡卡却成了奴隶,吃不饱、睡不好、穿不暖。如果不细心做错了事,就会被打,**待,也没有小伙伴,一个人孤零零的。当我读了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和里面的回忆时,不禁产生了怜悯之情,信里和回忆里与现实简直是天壤之别。一边是完美的,一边却是让人心痛的。凡卡的`童年像一只关在笼中的小鸟——失去了自由,像一只木偶——任人摆布。

  我的童年和凡卡的童年相比,就像一个新社会和一个旧社会。我九岁时很欢乐,有好吃,好玩的;有许多好朋友的身边,很自由,还能做自我爱做的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也不用愁;我的童年像海边五颜六色的贝壳,缤纷多彩。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美不胜收的美景;我的童年像一串串音符,连起来能弹出一篇优美的乐曲。童年的我一天到晚咿咿呀呀,有时还一边哼哼自创的曲子一边跳着;我的童年像一篇篇发现日记,每一天都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在欢乐学*、成长。

  可我读了《凡卡》才发现,沙皇统治下的不光有农民**待,也有许多儿童成了贵族和有钱人家的童工,他们本该拥有的童年的欢乐,却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而最渴望的是自由。凡卡告诉了我沙皇的统治是多么黑暗,也告诉了我那时俄罗斯人民是多么向往自由。但最重要的是,凡卡告诉我——要珍惜完美的此刻,别上杯具重演。

凡卡读后感3

  甜蜜的梦和泡沫

  —读完范卡后的感觉

  凡卡的悲惨经历让人们感到怜悯和同情。

  凡卡绝望的谈话让我的心怦怦直跳。

  凡卡的极度失望让人深思......

  题词

  凡卡,一个只有九岁的男孩。在我们看来,九岁是“青少年不知道悲伤的滋味”的年龄,是他们无忧无虑和自由的年龄,是欢笑和快乐被释放的时间。然而,对凡·卡来说,这一切都是遥不可及的。

  凡卡,一个只梦想过*静生活的孩子。在他心里,幸福只是他能和祖父在乡下过的*静生活,乡下并不富裕,但却充满了食物。只有*静的生活才能远离老板家人的.恶意殴打和责骂。他想要幸福,仅此而已。。。然而,这是我们所看到的*凡而触手可及的东西。在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残酷的现实无情地吞噬了范卡最后一丝希望。范卡的梦想破灭了......

  当我看到运通卡带着最后一个无限的期待把信放进邮箱时,我热泪盈眶,想大声告诉他:“运通卡,地址不明的信不能寄出……”当我在文章中看到范凯梦见爷爷怀着甜蜜的希望读他的信时,我希望文章中的一切都没有改变,这样范凯就能在梦里感受到一瞬间的快乐和幸福,这样他就能在梦里的黑暗中找到一丝光明,我多么希望这个梦永远不会醒来!

  然而,如果这是一个梦,它会醒来。当我从梦中醒来时,凡卡心中所有的希望和美好的事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凡卡最后的希望会像流星一样坠落,随着梦想的消逝,被现实的黑暗所埋葬。然而,我们的思想不会就此止步——如果当时的俄国沙皇努力工作,梵高怎么会有如此悲惨的处境?如果当时的社会前景是光明的,范·考怎么能绝望地给爷爷写信呢?如果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完美的,人们可以安居乐业,范·考怎么会如此痛苦和沮丧呢?

  当凡卡的梦想破灭时,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

凡卡读后感4

  我喜欢读书。如果问我对哪篇课文印象最深,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凡卡》。因为学完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心酸,尤其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凡卡的遭遇,更让我体会到了“旧社会”的深层含义。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9岁的凡卡,在一家鞋店干活,但是处处遭到老板娘和那些伙计们的欺负。凡卡决定要给在乡下的爷爷写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里,回到我们的村子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吧,要不,我就要死了……”可是凡卡并没有写清地址,也没贴邮票,邮差还是醉醺醺的,因此凡卡的爷爷无法收到这封信。即使收到了,也不会来看凡卡的,因为凡卡的爷爷并没有那么多的钱……

  凡卡的悲惨遭遇,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尤其是凡卡信中的内容,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竟然受到了那么多痛苦的遭遇,难道这还不足以代表着旧社会的邪恶力量吗?乡下的日子虽然会挨饿受冻,但却是快乐的。

  再想想现在的我们,吃的是美味佳肴,穿的都是新衣服,玩的还都是高档的玩具。在爸爸妈妈的.眼里,更可以称得上是“掌上明珠”,可是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可凡卡呢,幼小的凡卡父母早已双亡,只凭着爷爷那点单薄的收入生活着,每天还要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而生活在这样好的环境里的我们却从不知足,现在的我们和凡卡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在课文中,凡卡想要见到亲人竟然是一个梦想!而我们呢?我们拥有了很多的幸福与快乐,应该更加去体贴、去爱自己的亲人。

  学了这篇课文,我心里有太多感触。我想: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努力学*,共同开创美好明天!

凡卡读后感5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我们这一代的小朋友更幸福,吃着营养食品,穿着高档服装,玩着电子玩具。

  可凡卡的童年呢?他父母双亡,只是靠爷爷当守夜人的报酬生活,衣服破烂单薄,连想都不感想的高级食品,他只求和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爷爷在一起。

  9岁正是接受教育的时候。我们在这个时候早已坐在教室里了。而凡卡呢?在老板家白天做苦力不算,更糟的是,每天晚上还要去给老板的儿子去摇摇篮,有时一摇就是一夜!

  当我读到凡卡在老板那里受苦的时候,“凡卡真可怜!”“他能支持住吗?”我不禁这样想。对于九岁的小孩来说,挨打,挨饿,挨困已经是很难熬的事情,还要被别人捉弄,受尽了欺凌与讥笑。而且亲人就只有一个远在乡下的爷爷,身边没有亲人的陪伴,也就没有了温暖。小凡卡就是在这种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中打工,那情景可以想象是多么的悲惨!

  当我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熟睡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这就是凡卡的梦,他渴望自由,渴望回到爷爷的身边。

  可是他的梦能够实现吗?不,绝对不行。这不单单只是因为他没有贴上邮票,地址不详细,还因为爷爷绝对不可能来接他。爷爷太穷了,他只是一个别墅的守夜人,根本没有可能把凡卡养活,这也是爷爷把凡卡送入城里做学徒的原因。

  凡卡失去东西的太多了。没有亲人的照顾,没有人们的关心,没有……命运夺走他的够多了,狠心的老板、老板娘还百般亏待他,生活和命运对他来说是多么残酷呀!

  凡卡的信,爷爷不可能收到,他也没可能远离这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他是多么的可怜!而我们,不愁吃穿,有亲人的温暖,有老师的培养,是多么的幸福!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报答所有关心我们的亲人、朋友!把我们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凡卡读后感6

  昨天,我和同学们学*了俄国著名契坷夫写的一篇文章凡卡。让我体会到沙皇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的艰难。我的心久久不能*静。

  这个悲惨故事讲凡卡这样的童年:九岁的凡卡、茹科夫到鞋匠那里做学徒,到那里受尽折磨,最后给乡下的爷爷写了封信,信中讲了自己在鞋店受饿、挨打、受气的种种遭遇,并多次恳求爷爷带他回家。但是由于他没有写清楚收信人的地址和名字,造成了爷爷无法看到信,因为凡卡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生活继续了下去。文中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吧,要不,我就要死了……”多麽可怜的凡卡,他那一次又一次动情的话语,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

  在那个年代,穷人的孩子是永远得不到幸福的。而童年有人生最美丽、最快乐的时光,他能够激起我们的许多的`美好回忆,吃的是麦当劳肯得基,穿的是新衣服,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到公园里游玩,玩高档玩具……可文章中的小凡卡呢?自幼父母双亡,靠爷爷一个守夜人微薄的收入,衣服破旧不堪。我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而凡卡呢?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而且经常饿肚子。我却经常讲究吃穿,从不知足,总说别人有什麽,想想,真脸红。凡卡睡在过道里,有时还要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根本就无法入睡。我们却有宽阔的房间,舒适的卧室,温暖的被子,我们是多麽的幸福啊?

  凡卡的童年是孤独而悲惨的,而我们的童年却是幸福而又快乐的,这是多麽鲜明的对比呀!

  通过学*《凡卡》这篇文章,我的体会是:我们的生活与凡卡的生活是天壤之别,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热爱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的祖国,好好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把祖国建设地更加美丽!

凡卡读后感7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丽、最快乐、最开心的时光,它能够激起我们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吃麦当劳,好吃的汉堡鸡腿,穿新衣过新年,玩花灯,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到公园里游玩,玩高档的电动玩具……好像整天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童年,向往着快乐,向往着喜悦。我就拥有一个这样的童年。而凡卡呢?他的命运又如何呢?

  那个九岁的凡卡就被送到鞋匠那儿做学徒了?他和我的童年比起来简直差远了。他每天都要提心吊胆的,他的学徒生活实在过得太可怜了:挨饿、挨打、挨冻,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我和凡卡的童年相比,要比他好几万倍。想到这里,我愧疚不已。凡卡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而我们是那么的幸福。可是文章中的小凡卡呢?自幼父母双亡,靠爷爷当守夜人,靠爷爷微薄的.收入生活来维持,衣服破烂单薄,更别说有多余的钱买玩具,想吃好吃的鸡腿。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再让年老的爷爷离开自己,失去自己唯一的亲人。

  当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听讲时,可与我同龄的小凡卡竟被黑心的资本家剥削着,从早到晚不停地做工;深夜,当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做梦时,可小凡卡却在给老板的儿子摇着摇篮,不能入睡。你想:他那瘦弱的身体能支撑得住吗?这充分的体现了,凡卡所追求的快乐和命运是无法实现的。水中月,空中影,体现出了凡卡在当时的社会是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的。

  当我读完《凡卡》时,心里很不*静。想想自己,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还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过着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还可以去学校读书,上课时,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下课时,又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这是多么的幸福啊!如果凡卡能来到我们温暖幸福的新中国,他就能像我们一样吃白米饭、穿新衣裳,和我们一样戴上红领巾,高高兴兴地上学。我想:凡卡一定会激动得不得了。

凡卡读后感8

  《凡卡》是我最感兴趣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俄国的一个可怜的孤儿——凡卡到莫斯科当学徒,受尽了苦难与折磨。在圣诞夜前夕偷偷地给爷爷写信,向爷爷诉说自我的悲惨生活的事,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俄国沙皇统治的黑暗,以及人民的苦难生活。

  凡卡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制度与我们此刻截然不一样,假如凡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必须会天天欢乐的读书学*,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就会觉得自我是多么幸福,多么欢乐。

  我们此刻生活在一个和睦、完美,也很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许许多多的孩子欢乐、健康地生活着。可是也有少数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十分贫穷,过着困苦的生活。

  在贫困山区、在灾区,还有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没钱上学,他们用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望着我们,期望得到社会的帮忙。有的孩子眼看自我没有期望上学了,宁愿自我砍柴、买菜、外出打工……也要让自我的弟弟妹妹上学读书,经过他们圆自我的读书梦。

  虽然天灾和贫穷像一条毒蛇一样死死地缠绕着他们,可是,党和人民都在以最大的力量帮忙他们。就拿刚刚发生在四川雅安的地震来说。

  就在今年4月20日,一场7。0级的地震,突如其来的袭击了四川雅安,成百上千的房屋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是许多孩子无家可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在这时,全国各地的救援工人立即赶到了灾区,就出了埋在废墟中的孩子们。房子倒了,能够在建,此刻许许多多的人们都在尽力的`帮忙雅安人们建房子,想要地震中的孩子们天天都能够快欢乐乐的读书学*。

  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我们学校和“公略完小”还有过几次“手拉手活动”为了让他们学校的学生能够快欢乐乐的上学,我们还捐钱捐物,同时也让彼此的感情更深一层。

  亲爱的同学们,凡卡和我们是同龄人,但和我们相比是天壤之别。我们必须要好好珍惜党和人民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好好学*,天天向上。长大后,为祖国、为人们做更大的贡献。

凡卡读后感9

  读了《凡卡》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凡卡那可怜的样子,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而他悲惨的命运,则深深地把我打动了。

  小主人公凡卡被穷苦的'爷爷送到了鞋匠儿做学徒,圣诞节前夜,他给在的爷爷写了一封信,主要写了他受老板、老板娘打、骂、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等等情况,他悲惨的生活,使他无法受,而和爷爷在一起的美好的生活:在爷爷,家乡美丽的夜景以及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则让他非常向往。但是,在沙皇时期,无论走到里都摆脱不了痛苦悲惨的命运。凡卡写信寄出后,想象着美丽的画面:爷爷坐在炕上读着他的信,老公狗泥鳅在一旁走来走去。这一结果,把我深深地了;这一结果,使我更加同情凡卡,痛恨的沙皇时代。

  读了《凡卡》这篇课文后,我想到了自己,*时在家里,我们个个都是娇生惯养,做了一件小事,便大呼小叫,说自己如何了不起,如果事情稍微重了一点,便会吵着闹着说不干了。吃饭时一顿没有好菜,便会又哭又闹,要吃好菜;而穿的要求就更高了:在夏天,要穿漂亮的公主裙、短袖汗衫,不漂亮便会让妈妈带自己出去买,在冬天,要穿得非常保暖,有一点不合心意,便会又哭又闹。在想到凡卡,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要、挨骂,这哪一项是我们能受得了的!我们想到凡卡,就更应该珍惜现在,不要吵着要这要那。

  《凡卡》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的感想:今后,再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凡卡,想想他受的,我们现在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一定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地走下去。

凡卡读后感10

  看了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我深受感动,为凡卡悲惨的童年而痛心,为活在21世纪而高兴。

  Fanka只是一个9岁的孩子,本来就是一个花季,一个自由发挥,放开天性的时代。然而,生活在19世纪沙皇统治下的凡卡却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来到熙熙攘攘的莫斯科,凡卡想学一技之长,做一个鞋匠,站在社会上,却遭受了种种折磨;饱受各种非人的虐待,过早地尝到了人生不该有的苦难——被打,被饿,被戏弄,睡不好,过着可怕的生活。最后一个是木头做的。用它打小凡卡的头是多么残忍的伤害啊!

  面对残酷的现实,小凡卡发出了一声与年龄不成比例的叹息和呐喊,足以看出小凡卡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令人同情!让人哭!比起他的童年,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在家里,我活得像个小皇帝小公主,从不主动承担家务。,的父母和长辈给我们写信,他似乎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她在吸血鬼面前自私无情,贪婪地吮吸着父母的心血,不知不觉成为了啃老族的一员。我们从来没有饿过一次。我们总是很受欢迎,很辣。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从未经历过父母的辛苦,做过很多让父母不满和不开心的`事,却总是默默无闻,忍气吞声。只要你父母做了一件让你不开心的小事,你就会大发雷霆,甚至和父母大吵大闹。这是一个魔鬼,一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其他同学浪费时间,整天呆在家里,玩手机和游戏,用钱买皮肤和装备武装背包。没有!完全错了!你应该用你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知识,武装你的头脑。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相比凡卡,我们有一个父亲的痛苦,一个母亲的爱,一个艺术学校,一个学校。我们不努力学*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学*,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凡卡读后感11

  《凡卡》讲的是旧沙皇俄国一个贫苦孩子悲惨生活的故事。凡卡是个可怜的孩子,他从小没有了父母,只有一个爷爷,相依为命。为了生存,九岁的凡卡到了一个鞋匠店当学徒。鞋匠店的老板对凡卡非打即骂,他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书中写到,吃饭的时间到了,老板在客厅大吃大喝,餐桌上丰盛的午餐,香气四溢,一看就让人流口水,就连老板养的一只狗都能吃上香喷喷的大一鲇鱼,而凡卡揉了揉被老板用皮带打的—,捶了捶累得发疼的腰,端起一碗稀得见底的粥,咕咚咕咚倒进喉咙里。看着老板的午餐,想着自己还没有吃饱的肚子,凡卡哭了,他想起以前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的美好时光。

  在无数次被老板毒打之后,凡卡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不然迟早会被打死。他决定逃跑。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凡卡光着脚,穿着被狗扯得只剩半条的裤子跑倒大街上,突然,一辆飞驰的马车把凡卡撞到,凡卡手里握着给爷爷些的'信,一封没有贴邮票,没有些地址的信,微笑着闭上了眼睛,去找他的爷爷,他的亲人,永远地脱离了苦海。看完这个故事,我心里很是酸楚。凡卡的童年是黑暗的,是悲惨的,因为他生活在沙皇统治的旧时代,他没有一天的好日子,他也没有美好的未来,他的痛苦是我想象不出来的。我又想起这些天电视上一直报道的利比亚战争,肯尼亚饥荒。在肯尼亚,多少个孩子因为缺少食物而被活活饿死;在利比亚,又有多少个孩子被战争中的炮弹炸死。这些和我一样的孩子们,刚刚开始自己的人生旅程,就早早结束生命的行程,永远离开了亲人。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多看看这个世界啊!

  我们现在的孩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身边有父母的爱,有老师的爱,有朋友的爱,有国家的爱,生活中充满快乐阳光。我们的国家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我们的国家强大威武,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生活在和*的年代,孩子们生长在红旗下,成长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世界需要和*,孩子们需要和*!

凡卡读后感12

  《凡卡》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由农村来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凡卡的悲惨遭遇。

  文章主要写了凡卡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被送到鞋店当学徒,九岁的凡卡遭受到老板和伙计的打骂,那是没有理由的挨打,过着猪狗都不如的生活。圣诞节前夜,九岁的凡卡趁老板他们做礼拜的时候,偷偷地写信给爷爷,向爷爷诉说了自己再莫斯科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恳求爷爷带他回家的事。但是,他不知在信封上写地址,贴邮票,爷爷怎能得到呢?由此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资本主义的罪恶,我真为凡卡的遭遇而由衷的同情。

  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统治之下,那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富人终日花天酒地,而穷人却度日如年穷困潦倒。凡卡只是千千万万个黑暗社会牺牲品的缩影,黑暗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像凡卡一样悲惨命运的人。

  读着读着,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小凡卡悲惨生活的情景;我仿佛看到骨瘦如柴,赤着双脚的他,正在被狠心的老板用皮鞭猛抽,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我仿佛看到小凡卡蜷缩着在过道里过夜的情景;我仿佛听到小凡卡声声呼唤:“亲爱的爷爷,您发发慈悲,快来救救我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这一幕幕悲惨的情景,那一声声哀伤的呼唤,就像尖刀刺痛着我的心,泪水不断地在眼里打转,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龄的孩子都在家里享受这快乐,我们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着。

  现在的我们吮吸了知识的营养,正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长成了一个有知识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该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沐浴知识,可他却在做苦工,多么可怜啊!他生活在一个俄国沙皇统治的时期,与我们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别!

  当我读到最后一节时,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虽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详细,爷爷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爷爷也不会来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脱不掉孤独、凄惨的生活。

  当我读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泪不住的流,但我是多么幸福、快乐呀!我应该珍惜这幸福的生活。

凡卡读后感13

  《凡卡》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科夫写于1886年的一心灵巨作,这篇小说写了在鞋匠铺当学徒的9岁孩子凡卡在圣诞节前夕给爷爷写了一封信,哀求爷爷带他回去——他再也受不了老板残酷无情的折磨了!

  当我读到凡卡所受到的种种折磨时,我的心久久不能*静。是啊!凡卡那么小的年龄,本该像我们一样背着书包,每天高高兴兴进入学堂。但是因为家中贫困,他只好到鞋铺里去当学徒。可恶的老板不但不给凡卡吃饱穿暖,而且还要打他、骂他,让他睡在过道里,老板无情的折磨,使凡卡幼小的心灵遭到的重重的打击,他受尽非人的折磨,可却无出头之日,我看到凡卡“抽噎了一下”,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孱弱、消瘦,却也十分可爱的男孩,在完成了白天无休止的工作后,一个人躲在阴暗的角落,偷偷抹去脸上的泪花,由于劳累过度,不知不觉,便湿着脸睡着了……当我读到了小凡卡的美梦时,不禁为小凡卡的.天真与他的悲惨陷入了沉思。可怜的凡卡虽然把信寄了出去,但是这封没有邮票,没有地址的信是不可能寄到的,即使寄到了,他的爷爷也不可能真的带他回去,凡卡依然摆脱不了孤独、悲惨的学徒生活。他的梦终究只是一场梦,他的梦越是美丽,他的现实便越悲惨!

  读完了全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想想我自己,生活在这么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吃得饱,穿得暖,还有优越的教学条件供我学*。每天,我们在知识的天空里飞翔。下课时,可以尽情地玩耍,这是多么幸福啊!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多么幸福、快乐。假如凡卡能来到我们温暖幸福的中国,来到我们的身边。他就能像我们一样,吃得饱,穿得暖,就能想我们一样背上装满厚厚的知识的书包,跨入学堂,在书与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如果这是真的,我想,凡卡一定会激动地哭了起来。可我觉得,人人*等,这是生命的准则,没有人有权利践踏任何一个生命,即使你腰缠万贯,即使你一手遮天!

  我真希望全世界所有的孩子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愿天下同龄人都能幸福快乐!

凡卡读后感14

  凡卡,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在我们看来,九岁正是一个无忧无虑并且自由自在的年纪,可凡卡却在这个年龄段里过着噩梦般的生活。

  九岁的凡卡并没有像我们九岁的时候那样,在爸妈的呵护下成长,而是被送到城里的鞋匠铺里当学徒,整天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睡觉睡在过道里,老板和老板娘整天吃着大鱼大肉,他就只剩下面包渣和一点稀粥。这么悲惨的生活,我们是永远也无法领会到的。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社会相比当时的黑暗社会已经好得太多了,可还是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吃饭不吃完,浪费粮食;洗完手不关水龙头,浪费水源……可看完这本书后,我便把这些坏毛病都改了,并且还给自己定了每月一天的“节水节粮日”。

  凡卡虽然在鞋匠那里度日如年地过日子,但他有一个爷爷,一个爱他如同爱自己的爷爷。还记得凡卡坐在月光前给他爷爷写信时,写着写着就哭了出来,我想他一定是回忆起以前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的`日子了。读到这里,我心里也感到一阵酸楚。

  小凡卡啊小凡卡,虽然你最后的结局不是很好,但我认为你是一个命运虽悲惨却很阳光的人,你不会因为命运选择放弃,而是会坚强地想要去改变命运,即使后来没能成功,但我觉得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你曾多少次想要回家,乡下的生活虽然苦,但有爱你的爷爷的陪伴。好不容易写了信,却因为没写明爷爷住处而无法寄出去,这是多么悲伤的事情啊!

  九岁,一个我们认为很幸福的年纪,可凡卡却没爹没娘,爷爷也在乡下,他只能一个人在城里,无依无靠。我多想把他接来我家,虽然我家也不富裕,但最起码能给他一份关心、一份温暖。

  想想自己,再想想凡卡,我更加认识到了现代社会的美好。我们实在太幸福了,所以我更要加倍努力,才能不辜负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更要努力学*,才能为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做出贡献!

凡卡读后感15

  假如凡卡能够生活在我们这个幸福的时代,他一定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家伙;假如凡卡能够生活在我们这个幸福的时代,他就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假如凡卡能够生活在我们这个幸福的时代,他就不用再受别人的虐了。

  契柯夫笔下的凡卡是那么不幸!凡卡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却被早早的送到了一个没有温暖的地方,每天,他的瘦弱的身躯都要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是那么需要温暖啊。九岁的孩子能干什么?不是正应该与家人在一起团聚吗?不是应该在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吗?

  凡卡唉声叹气的样子与他的年龄是不符的,这样的凡卡怎能不让人心疼?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竟使得小小年纪的'凡卡这么悲伤,对他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凡卡的命运十分悲惨,他是不幸的,他的不幸又来源于俄国沙皇的黑暗统治。在那里,富人们高高在上,吃香的喝辣的,肥的都流油了;而穷人们整天低声下气地为富人们劳动,下力,换来的却是连狗吃的都不如的残羹剩饭。可是又有谁会为穷人们打抱不*呢?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穷人们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就连孩子都不放过。到这里我不得不问一个问题:他们的心到底是什么做的?

  凡卡只是生活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的一个孩子,还有好多孩子在受着痛苦的折磨。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而他们却是不幸的,跟凡卡相比,我们实在是幸福多了。我们有亲爱的爸爸妈妈在身边,我们有漂亮的衣服穿,我们有充足的食物填饱肚子,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有了这样一个可悲的案例,我们还有理由不好好生活,不好好学*吗?


了凡四训读后感菁选(扩展9)

——凡卡读后感菁选

凡卡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凡卡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凡卡读后感1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小小的煤油灯下,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坐在做台前,一面唉声叹气,一面给他乡下的爷爷写信。灯光下,他的背影显得格外瘦弱。他还饿着肚子,打着赤脚……

  课文《凡卡》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读着读着,眼睛不知不觉湿润了,喉咙里像卡着什么,说不出话。啊!多可怜的凡卡!他孤身一人在老板家里做苦工,经常受到老板的毒打臭骂,晚上也睡不好,还要给老板的孩子摇摇篮!吃得呢?全是稀粥和变质的面包。他在信中向爷爷述说自己的痛苦与遭遇,希望爷爷接他回到乡下去。但是他却不知道爷爷的详细地址,也没有贴邮票。我读到这里,心里难过极了:爷爷会收到他的信吗?小凡卡最后怎样了?爷爷会来接凡卡吗?我真想送一双神奇的鞋子给他,让他逃出这个冷漠的大城市,回到爷爷身边去。

  比起凡卡,我是多么幸福啊!我长到那么大,从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上了小学以后,在学校,我拥有良好的学*条件和同学对我的.帮助。在家中,我拥有亲人们的关心与爱护。我每天都能吃饱穿暖,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这些,都是可怜的小凡卡不敢想的。他最大的心愿不是商场里的玩具,也不是各种各样的零食,而是想马上回到村子和爷爷团聚。

  读了《凡卡》,我受益匪浅,知道了要用双手抓牢幸福,珍惜现在的生活!

凡卡读后感2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小小的油灯下头,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一边叹气,一边给乡下的爷爷写信。他很瘦弱,还饿着肚子,赤着脚……课文《凡卡》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画面展此刻我们的面前。我读着读着,眼睛湿润了,喉咙像塞着什么。啊,可怜的小朋友凡卡!他孤苦伶仃的在老板家里做苦工,经常挨打,晚上也睡不好,要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吃的呢?简直没有。他在信中向爷爷述说着自我的痛苦和遭遇,期望能回到爷爷身边去。我读到那里,心里难过极了,爷爷怎样能收到他的信呢?我真想把鞋子给他,让他穿着逃回到唯一的亲人──爷爷的`身边。

  和凡卡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我长这么大,还不明白饥饿是什么滋味。我在学校受到教师的教育,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忙,没有谁欺负我。我享受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每一天都能够认真学*、自由自在的玩耍。这一切,小凡卡是想都不敢想的。他只怀念他农村的那个贫困的家,他觉得比在那个冷酷的老板家里要好。可是,那个家他只能在梦中回去。对于他来说,仅有梦才是甜蜜的。

  读了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应当珍惜此刻的生活,好好学*,以后为祖国贡献一切力量。

凡卡读后感3

  凡卡·茹科夫是一个九岁的儿童,在那个时代被迫去当学徒,悲惨的学徒生活使他无法忍受。

  老板让他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可凡卡太累了不知不觉的睡着了,老板揪着凡卡的头发拖到院子里,用皮带狠狠地打他;老板娘叫他收拾一条青鱼,因为他从鱼的尾巴弄起,就遭到老板娘拿鱼嘴直戳他的脸;伙计们捉弄他,叫他去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拿个家伙就打他,小凡卡吃不饱、穿不暖、还挨打。

  小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写道: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最后小凡卡写完信,满怀希望把信塞进邮筒里,这个似喜实悲的画面让人心酸落泪。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凡卡的处境深深触动了,老板、老板娘打他;伙计们捉弄他,使他度日如年。在乡下虽然也要挨打、饥饿、受冻,但他也觉得比城里好。凡卡仅仅只有九岁,却要过这种悲惨的学徒生活,老板是鞋匠,可凡卡连鞋也没有。我不尽有一种念头:爷爷快点来接凡卡吧,不然他真的会被折磨死的,他的生活连狗都不如,还怎么活下去呀?

  可怜的凡卡与我们相比是多么的不幸呀!热闹的莫斯科有那么多

  人,却没有一个人去关心这个不幸的儿童——凡卡·茹科夫。

凡卡读后感4

  疯狂地毒打、不停地工作和受尽折磨是仅仅九岁的凡卡生活的一部分。无不体现出凡卡的可怜和痛苦。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亲人的疼爱,而凡卡是个孤儿,他只有爷爷,爷爷的有是凡卡的全部了。他小小年纪就被送去当学徒,那日子可不好过,从一日三餐吃不饱,春夏秋冬穿不暖,到每天挨毒打,

  到有无尽的工作和失去自尊。这是一个九岁孩子能接受的.吗?不是,不过,凡卡不一样,他坚持下来了,只为能和爷爷团聚。处处体现出沙皇俄国统治的黑暗和小凡卡的坚强和可怜。

  我希望凡卡能离开老板家,他一定会是一个乖巧,听话而且善良的孩子。我希望他可以挣脱黑暗社会,到乡村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这些美好的生活他永远体会不到了。因为他最后被撞死了。看来,他只能在永久的梦

  境中实现……

  现在社会上,也有许多可怜的儿童,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流浪,和凡卡一样,吃不饱、穿不暖。四海为家,让人们表示深深同情。可是现在,人们为他们捐日用品,捐款。人们学会了给予别人,也学会了感恩。

  和凡卡相比较,我们已经太幸福了。我们拥有亲人的疼爱,而且*时也很开心,身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愁吃,不愁穿。这对于凡卡来说,已经是人间天堂了,已经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了。

凡卡读后感5

  明亮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像秋天的水一样蓝。夜,已经很深了。但是我睡不着。范卡·朱可夫的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

  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契诃夫描写了一个9岁的孩子从农村到城市的悲惨经历。当我读到“我没有母亲,只有你是一个亲戚”时,我觉得空的气体似乎凝固了,而我父母的爱是一把遮风挡雨的伞;父母的爱是温暖的屋檐;父母的爱是冰山下的.火种。范卡这么小就失去了父母。他是多么可怜和无助。他应该向谁诉说他的痛苦?

  当我读到“没有吃的了”时。早上吃一点面包,午餐吃粥,晚上吃一点面包;至于食物、茶以及只由老板负责的饮食,我很惊讶地发现,每天范卡都被繁重的工作压垮了,但她只吃得很少。对我们来说,我们的父母每天都在改变他们的模式来为我们做饭,我们仍然会挑挑拣拣。

  读啊读,我的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读啊读,我眼前浮现出萧凡卡悲惨的生活场景:仿佛看到了被残忍的老板用鞭子抽打的凡卡;就好像我看见小凡卡在过道里过夜…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凡卡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只能忍受痛苦和虐待。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儿童是国家的花朵和未来的希望。

  夜越来越深,越来越安静。我躺在床上,睡不着。相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命运激起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也珍惜了我的幸福时光。

凡卡读后感6

  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在一部作品《凡卡》中塑造了一个由乡下来城里做学徒的9岁男孩——凡卡。讲述了凡卡童年的悲惨生活。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

  凡卡是个孤儿,只有爷爷一个亲人。而爷爷也因为经济困难,不得不将9岁的凡卡送到城里当学徒。凡卡在城里无依无靠,备受欺侮。他受尽了折磨——老板动不动就打他,食物也少得可怜,可那里,没有人同情他。

  读着《凡卡》,我不禁为自己出生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暗自庆幸。在家有父母疼,有爷爷、奶奶爱;在校还有老师、同学的关心。我们此刻能享受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上学,老师教我们各种知识,使我们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渐渐长成一个有必须知识的少年。

  而凡卡呢,本来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可他却只能在老板家做苦工……凡卡是多么可怜啊!再看他的食物也少得可怜——一点面包和一口稀饭,每一天一成不变。而我们每一天都有美味可口的饭菜,甚至有些同学还浪费粮食和挑食,多么不就应啊!

  凡卡童年的生活十分悲惨,和他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凡卡读后感7

  我读过很多篇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文章中的主人公叫凡卡。从他给自己爷爷的信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凡卡急切地想回到故乡的心情。9岁的他离开亲人,在陌生的环境备受煎熬,这使我特别的同情他。

  凡卡出生在一个贫困的人家,更加不幸的是他没有父母,只能跟爷爷相依为命。随着爷爷年纪逐渐变老,生活越来越艰难,只好忍痛将幼小的凡卡送到商人家去做学徒。从此,凡卡受尽了所有人的欺辱,尝尽了人间的不*等待遇,使他幼小的心里充满悲伤……

  看到凡卡如此悲惨可怜,我非常痛心。像他这么小的年龄本应该得到大人的'百般呵护,然而凡卡却不能够幸福地享受生活。做学徒的凡卡每天还要为老板做许多苦工,稍有闪失就会遭到老板等人的暴打。而我的生活无忧无虑,有温暖的家,有疼爱我的爸爸妈妈。妈妈每天都会为我准备可口的饭菜,而凡卡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更没有睡觉的地方。想想我那张舒服的大床,我就觉得自己真是幸福啊!

  我有个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台时光机,把凡卡接到我们这个年代。我会带他到游乐园玩耍、带他去吃肯德基、还让他在我家舒舒服服地睡一觉。再送给他许多的玩具、图书,带他到我的学校,让他和我们一起快乐地学*。凡卡从此就像我们一样幸福地生活。

  所以,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我觉得首先应该做到好好学*,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不辜负父母的殷切希望,做更好的自己!

凡卡读后感8

  这天,我学*了《凡卡》这一课,课文主要讲了9岁的凡卡做学徒的悲惨命运,读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当我读到凡卡做学徒受到种种折磨时,狠心的老板就因为凡卡在给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睡着了,就用皮带打他。想想自己做错了事家长也不打,知识说说我们。我仿佛还看到了凡卡没有很多东西吃,只有面包,而我们则要什么就有什么。

  当我读到凡卡呼喊:”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到高上帝“时,我非常感动,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又一次妈妈给我做好了饭,我说到楼上吃,结果是把饭倒掉;在学校里,有老师同学关心着。又一次升**我突然感到头晕,老师就叫同学把我送到教室去。教室有电脑和各种先进的设备,老师教我们知识,让我们成为有知识的人,而凡卡却在做苦工,他多可怜啊他出生在一个不好的'时代——俄国沙皇统治时期,与我们之比一天一地。

  当我独到最后一环解释,我不禁四级考起来,凡卡虽然写了信,也放进了幼童,单地址不够详细,爷爷是收不到的。就算受到而,爷爷也不会来接凡卡。凡卡永远要过这样的生活。

  读完《凡卡》这一篇课文,我不禁想:和凡卡相比,我现在的生活是如此快乐、美好,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凡卡读后感9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凡卡》。读完之后,我想;凡卡的童年和我相比,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

  凡卡九岁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里做学徒。有一次,凡卡给鞋匠的小孩摇摇篮的时侯,自己不知不觉睡着了,鞋匠使劲揪着凡卡的头发。把他拖到院子里,用皮带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还有一次,凡卡给鞋匠的老婆收拾一条青鱼,可是他哪会收拾青鱼呀,他拿起鱼从鱼尾开始弄,这时,鞋匠的.老婆过来抓起鱼,用鱼嘴戳他的脸,凡卡的脸被扎的鲜血直淌。

  凡卡伙计们也来捉弄他,叫他去酒店里打酒,又叫他去偷鞋匠家的黄瓜,结果被鞋匠发现,狠心的鞋匠操起个木棒,劈头盖脸地向他打去。小小的年龄受尽了折磨。

  凡卡每天早上吃一点黑面包,中午只能喝一点稀粥,到了晚上还是吃黑面包,即没有蔬菜更没有水果。晚上,睡在过道里,鞋匠的小孩一哭,他还得起来哄小孩。最可怜的是,凡卡千辛万苦地给爷爷写了一封信,可是爷爷却收不到,因为他没写收信的地址。

  凡卡九岁就给鞋匠打工,受尽了凌虏和折磨。而我九岁时,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我每天吃着各种美味的食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凡卡却在吃着硬得难以咽下的黑面包。凡卡的童年是可怜的是悲惨的,而我的童年是幸福和美满的、我应该珍惜我们的幸福童年。

凡卡读后感10

  最*我读了一篇名为《凡卡》的文章,该文章主要写的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凡卡写信给爷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故事。

  爷爷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把凡卡卖到鞋匠那做学徒。

  学徒的生活很悲惨,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都会挨打,凡卡的生活痛不欲生。

  他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希望爷爷能够收到,把他接回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为凡卡感到同情。

  尤其是最后结尾的时候,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在梦里他梦见爷爷在读他的信,还有他熟悉的'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

  真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就是作者安排的用意。

  这样鲜明的对比更加让我们对凡卡产生同情。

  九岁的孩子正是在亲人关爱下快乐成长的时候,可是凡卡身边没有亲人,老板和老板娘经常虐待他,伙计们也总是欺负他,他的生活困苦不堪。

  可是因为一封没有详细地址的信,凡卡注定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凡卡的遭遇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像凡卡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也反映出穷苦大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看了《凡卡》这篇文章后,让我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美好与幸福。

  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要更加努力地学*,心怀感恩之情,为祖国的美好将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凡卡读后感11

  一个寒冷的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在给乡下的爷爷写信。他很瘦弱,饿着肚子,打着赤脚……读着这篇课文《凡卡》,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眼睛。可怜的凡卡他在老板家里做苦工,经常挨打,晚上还得给小崽子摇摇篮。吃的呢?简直没有。他在向爷爷诉说他的痛苦,希望能回到爷爷身边。但凡卡并不知道寄信要邮票,爷爷怎能收到他的信呢?我真想帮助凡卡逃回他唯一的'爷爷身边。

  和凡卡相比,我是多么地幸福啊!我长这么大,从来不知道挨打、挨饿是什么滋味。我六岁半进小学,七岁加入少先队。在学校里,我是在老师的爱护,同学们的关心下成长的。在家里,我在爸爸妈妈的爱抚下,吃得饱、睡得好、穿得暖,玩得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同样是童年,为什么凡卡就不能和我们一样,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像凡卡一样受苦受难的儿童,他们无衣无食,不能上学,有的被疾病夺去生命。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幸福,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为实现***的远大目标贡献自己的一切。

凡卡读后感12

  夜已经很深了,而我却久久无法入睡。因为我读了《凡卡》这一篇课文,令我很悲愤。

  年仅9岁的凡卡,三个月前就被送到了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去做学徒,他受到了无法形容的痛苦,最后忍无可忍的凡卡,就给爷爷写了一封信,诉说他的苦恼,就算是这样,他都不敢光明正大的写,起笔时他还要望一望老板的楦头,想象一下自己被发现的后果。

  他在信中诉说着自己悲惨的学徒生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是不小心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让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我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叫我去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再想一想我们现在,那简直凡卡连想都没想过。我们现在穿着高档童装,吃着好吃的零食,在加上把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那就是整天沐浴在幸福里,再看看凡卡,他应该像我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而不是到老板家里当学徒,做伙计们的出气筒,老板的奴隶,哎,9岁的凡卡应该向我们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他应该像我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他实在是太不幸了,所以我们比起凡卡要幸福的多了,我们应该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这篇文章是反映沙皇主义时代儿童的悲惨命运,而作为我们是社会主义中国新一代的少年,所以我们要好好学*,让祖国的明天更灿烂。

凡卡读后感13

  我读过一篇课文《凡卡》,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是由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告诉爷爷自己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请求爷爷带他回家的事。读了《凡卡》,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可怜的孩子,耳边仿佛听到了他的血泪哭诉。

  文章中写道:“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村子里吧!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凡卡乞求爷爷把他带回乡村去的'一段话,这段话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凡卡被送鞋匠那里做学徒,每天都受到老板的打,每天晚上都睡在过道里,只要老板的孩子一哭,他就得去摇摇篮,连觉也不能睡,而且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他肯定会被累坏的,换做我们,也肯定如此。凡卡想尽办法想要逃跑,但是他没鞋,于是在老板、老板娘都不在时悄悄地写信……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同情他,他跟我真是天壤之别。当他在吃那一点儿面包时,我们每天却面对着丰盛的饭菜;当他在受到老板的痛打时,我们却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当他在给老板的孩子摇摇篮时,我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在这里,我想对老板、老板娘说一句话:“你们对凡卡也太狠毒了,他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你们就这样对他,你们也有自己的孩子,要是有人这样打骂你们的孩子,你们能受得了吗?希望你们不要对他这么狠毒。我希望凡卡能幸福地生活,不要再受欺负了。”

凡卡读后感14

  今日,我们学了一篇很长的课文——《凡卡》,它的作者是俄国的契诃夫。这篇课文的背景是一个昏暗的社会里生活的一个小男孩的艰辛生活。这篇课文主要写的十九岁的凡卡在城里当学徒,忍受不了“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写信给爷爷,哀求他接自我回到村里的事。说明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揭露了那是沙皇统治下的白俄时代的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评定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学完课文后,我的第一感想就是爷爷能接凡卡回村里吗?我想是不能的。因为凡卡没有写清楚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即便是收到了,也不可能来接他。因为他的爷爷只是一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没有本事去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要不,怎样会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进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凡卡回家的愿望也可是只是一个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那样,甚至会更惨,因为唯一的期望破灭了,他连梦也就没有了。

  我从这篇课文中体会到一种愧疚感:自我生活在这样完美的世界里却还有一丝悲苦,真是太嫩了、太软弱了。跟凡卡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呀!凡卡要是生活在我这个世界里,他该有多幸福、多欢乐!可我如果在他那个社会中呢?我肯定会饿死掉的,更别说老板拿楦头、鱼嘴来戳我了,我根本忍受不了、承受不了那种痛苦、那种肩上压着一切负担的感觉。

  如果凡卡生活在我这个世界里,那该多好啊!

凡卡读后感15

  大家必须明白凡卡是谁,他是我们课文中的主人公,他悲惨的命运被俄国  九岁的凡卡?菇科夫,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哪儿做学徒,被老板打得生不如死,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一天晚上,肚子空空的凡卡在昏暗的神像面前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这个可怜的孩子被老板安排在过道下睡觉。他天天被老板揍,被老板娘使唤,被伙计们捉弄,还要干许多活,晚上还要给老板的'小崽子摇摇篮。

  唉!比起他,我的生活太幸福了,读到课文中“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什么都没有,仅有老板自我才大吃大喝。”这句话时,我真为凡卡到悲伤,他每一天只能吃那么点食物,而我,坐在餐桌前就有饭吃,有时;妈妈催我,我还不吃呢!他却想吃都没法吃,夏天,我都开着空调,支着蚊帐,他只能被虫子咬;冬天,我开着暖气,电铺,他却连被子都没有;晚上,我一觉到天亮,他睡都睡不好,真是太可怜了。

  我必须要珍惜此刻的生活,此刻的大好时光,不能把这么好的生活白白浪费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