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生命,教育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较以前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感觉缺少某些重要的东西,束缚自己不能大胆、很好的突破常规的教学。

  在读《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时,让我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促使课堂依赖于学生、信任学生。例如在*时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切实展开讨论,怕的是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时的教学中不能就教学重难点放手,怕的是学生出现错误等等。这样的心理出现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学*活动中,积极性自然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介绍进行生本教育关键之一就是高度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成自我教育的资源,以启发为主,从关爱入手,让调皮学生感到惭愧,从内心激发他们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愿望。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被考试成绩、眼前的一点功利所左右;要教师彻底放手,不被教科书、教学任务的完成牵着鼻子走;需要教师大胆取舍,整合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教师认同学生、欣赏学生等等。

  取得好成绩,人们还有一种顽固的思维*惯:我们只想用老办法,如果老办法不行就更加变本加厉的用老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日常教学醉心于题海,而忽视基本的和人的生活与思考密切联系的部分,学生做题一旦出错,我们就不断地加题目,永远把做对的希望寄托在下一道题目上。结果,一个错误产生一串题目,这样就产生了更多的错误和更多的题目,们很少反思学生对于基础部分的理解有什么问题。相信老师们的这种心理和这样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致使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明明做过这一题目或上课讲过学生还是出错的现象。仔细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做到相信学生自己能学好的原因。导致教师自己苦口婆心的讲解、辛苦的搜集题目但是学生却不领情,不能利用教师辛苦的劳动取得令人满意的学*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相信学生的潜力和智慧,真正发挥学生课堂学*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效率。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学为中心,不再过于强**师的教。在日常听课、课堂评价中,教师们不再特别关注授课教师分析是否到位、清晰,而是更加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的情况。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学*、不断产生种种思维碰撞的课堂才真正吸引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兴奋的.脸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是存在“教喝水”的现象。“教喝水”的故事是这样的:本来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将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变成教材,进行讲解,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而第n章则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而,邻座听得十分疲惫,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而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当看到这一点时,我不禁笑起来,但慢慢的又进入静静的思考中。我们总以为学生懒、学生不好教、学生不会学、学生学不好等等,而以教为本的课堂出现了学生上课走神、开小差甚至睡觉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我们把学生当成了一无所知的人。而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实践证明:学比教快、学比教直接、学比教到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去关注过,我们*惯了教,因为我们教师对于自己的掌握知识是胸有成竹的,总想将自己的这些让学生知道,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这样给教学进行定义: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扬、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过程。就这一点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依靠学生的学*行为,充分调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达到提高学识的目的。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2

  读罢《教育激昂生命》,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深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

  我的课堂是一间故事屋

  曾经读过常丽华老师的文章,一直记忆犹新,大体内容是:不管多忙,每天都要给孩子讲一个好故事。是啊,听着故事长大的孩子是何等幸福。我一定会把故事巧妙的引进课堂,把一个个故事妈妈请进课堂,借助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伴随孩子成长。

  我的课堂是一个阅览室

  一堂好课应做到:书生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课堂即学堂,书房,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提到读,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要给足时间培养孩子的语感。没有语感,语文成什么了?枯燥的知识的琐碎,无聊的陶分的黄沙,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必须从小着手培植。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放松状态中读出收获;可以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可以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书读好了,什么都会迎刃而解。

  我的课堂是一个游戏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啊!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这么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学*,游戏是动力,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本身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游戏。因此,我要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通过游戏的开展,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乐园里,自觉地接受语文的熏陶,进而到达引发学*兴趣的目的。

  我的课堂是一个聊天室

  语文学*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我会牢记:学生是学*的主人,无论我的言辞怎样精彩,都只是起引导作用。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形成默契,才有愉快的氛围。同时,我还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活学生的话题,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使课堂成为“百生争鸣”的“大会堂”。

  我的课堂是一个助推器

  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有名著的引领,我会带着真诚,热情,*和走进课堂,用理解、尊重、信任、欣赏、期待的钥匙开起多彩而生动的明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3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细品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呼唤教育回归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是《教育走向生本》的姊妹篇。五年前《教育走向生本》着重从理论上阐述了具有突破性的生本理论,之后郭思乐和课题组的教师,开始了更加深入、艰苦的探索,通过实践,不仅验证了理论,还初步发展了理论,才有了新著《教育激扬生命》。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是啊,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够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郭思乐这一全新教育主张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学生,也重新思考了教与学的关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香港的一位专家在讲演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堂课,老师病了没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同学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只要关注学生不吵闹就行,学生玩什么都行。学生开始很安静,渐渐地声浪起来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郭思乐教授谈到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教和儿童的玩是对立的。教能不能转化为“玩”呢,很难,而学是可以转化为玩的,因为它有三个有利的条件:一是学和玩有同样的主体,都是儿童自己。二是学就是要学**。三是儿童的喜爱活动的天性,其本质上又是学*的天性。教必须转化为学。一位老师说得好,学校就是学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会感到,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且不说许多东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学往往要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推演到我们,则是“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我们找到了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

  书中,做了一个类似于思想实验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假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编成教材,进行讲授,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知识),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后,邻座听得十分疲劳,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并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去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比如我们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之前我们会教学生把灯泡一端用导线连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学生*乎毫无自我发挥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2节电池,可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的机会,而不要认为他不能学,不肯学,他会兴致勃勃地学,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突破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生本教育,无疑是当下破局基础教育教学难题的一条光明改革之路。我想就让我们通过生本教育,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真实生动精彩的课堂。当下我们的教育需要生本,请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4

  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郭思乐教授在书里说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想说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扬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让我的生命扬起了风帆。

  生本教育是*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些与*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使课堂死气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却是“**人,学*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但这样的作业很多时候是在课后,是在我们学*了课文之后,让学生做适当的实践和拓展,这样后置性的作业往往成为了学生对我们所传授知识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本学期,我们对前置性作业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首先,在基础知识的学*上,我们对于重难点把握的会更准确,而以前我们往往会跟学生一起学*我们认为的重难点,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实践证明,很多知识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学已经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时候很会有比老师更特别更透彻的理解。

  而且,小组内在讨论重难点和疑问的时候也是互相学*和升华的时候,在向同学们汇报时,就会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给大家,激发另一些同学的思考。其次,在相关资料的搜集上,学生在没有学*课文之前,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资料,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内容,而是百花齐放。最后,拓展、实践,都让学生先做吧,“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区别于师本教育的'不同之处。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是焕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跟老师一起学*着、快乐着,课堂必须严谨却不呆板。课堂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我们班的学生也动起来了,脑筋活起来了,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5

  读完郭思乐所著的《教育激扬生命》,读后颇受启发。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他推崇的是“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实施生本教育必须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些理念契合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一直追求的方向,让生本扎根学校,让教育激扬生命,促师生共同成长。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组织儿童的学*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了郭思乐老师的著作,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的教育理念,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心灵的启迪,那就是他所倡导的阅读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同时,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牧者”,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6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又一力作,其间所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早已*卷大江南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东海风教学文化节”,我们有幸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因而对于生本教育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讲座和著作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现结合我校上学期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学*”课改活动谈些想法。

  一、生本教育引领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的兴趣更浓了。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常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小组交流。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很多时候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还有的同学能够及时给其他组补充或纠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回答。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呼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阅读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1)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5篇)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1

  假期里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着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

  人们*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惯对学生学*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良好*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2

  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郭思乐教授在书里说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想说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扬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让我的生命扬起了风帆。

  生本教育是*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些与*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使课堂死气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却是“**人,学*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但这样的作业很多时候是在课后,是在我们学*了课文之后,让学生做适当的实践和拓展,这样后置性的作业往往成为了学生对我们所传授知识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本学期,我们对前置性作业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首先,在基础知识的学*上,我们对于重难点把握的会更准确,而以前我们往往会跟学生一起学*我们认为的重难点,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实践证明,很多知识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学已经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时候很会有比老师更特别更透彻的理解。

  而且,小组内在讨论重难点和疑问的时候也是互相学*和升华的时候,在向同学们汇报时,就会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给大家,激发另一些同学的思考。其次,在相关资料的搜集上,学生在没有学*课文之前,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资料,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内容,而是百花齐放。最后,拓展、实践,都让学生先做吧,“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区别于师本教育的不同之处。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是焕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跟老师一起学*着、快乐着,课堂必须严谨却不呆板。课堂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我们班的学生也动起来了,脑筋活起来了,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3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学*,以及终端考试的优异成绩,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翻开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开篇就读到了这令我心动的句子。本书作为《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续,洋洋洒洒三百多页,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没有枯燥的统计数字,字里行间洋溢的是对千万教育同仁更新教育理念的期待,是对美好教育的愿景。读罢本书仍觉意犹未尽,不由地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多的感悟。“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组织儿童的学*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

  的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教师职责的概括,然而从”传“”授“”解“,从这几个单向指向意味明显的动词中,我们看到了师生关系的不*等。对于学生来说,学*似乎是被动的,而非互动的过程。教师应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目标,提示学*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特殊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好这一活动。因此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自己在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转变教师校色,改变课堂授课方式。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往往使我苦恼,达不到预期效果,发现很多过程流于形式。时效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4

  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教育激扬生命》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学的理念与形式,可谓受益匪浅。在学*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实现这样一种激扬生命的教育,获得“教”与“学”的双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才会创造精彩。

  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在无形中强调着榜样示范作用,要求按规矩办事,由此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将孩子们束缚住。单纯灌输知识,知识永远是“死”的,定量的。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发散,主动汲取知识,发现新问题。于是,只有放手课堂,相信学生,才能激发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现出精彩。

  如我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有的学生抓住了前文对居里夫人外貌的语句(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与后文中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态度(将奖金捐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联系在了一起,看出了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和淡泊名利的态度。还有的同学抓住了可能一词来谈,从中看出实验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但居里夫人仍然忘我工作,可见居里夫人的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学生们在深度阅读中,抓住了关键词句,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精神,吐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课堂上如此的能说,是我始料未及的。

  总之,返璞归真,以人为本,是我们学*的根本出发点。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的精彩,是**无法演绎的。这个信念也将伴随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前行。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5

  当分析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茫然地望着你,再提一个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课余的活泼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万马齐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笔者认为,导致“万马齐喑”这一局面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落实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对学生是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在教师单纯的灌输中,就养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学*的*惯了。

  我想首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也是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说是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励,促学生爱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对错,教师都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或表扬、或修正、或指导。教师可以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真厉害,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你可认真呢,连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你很善于动脑筋,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学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质疑问难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问越会问,越问越爱问。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固然重要,教会学生释疑也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实践证明,创设质疑的氛围,将质疑引进课堂,激励学生质疑释疑,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的潜力。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2)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十)份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1

  在4月9日和10日听了两天徐长青工作室主办的全国特级教师观摩课,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每节课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学*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的投入,说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学*、自信汇报、快乐成长 ,教师们只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完成的服务者、引导者,真正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这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激扬生命》,书中主要讲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在思考,这些老师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彻底改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色彩、极富艺术魅力的实践活动,它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学*空间。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是主演,导演事先设计好课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为主。

  二、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灵,还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力发展。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是尽力创造可能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体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些也不禁让我感到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也要敢于放手,只有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的时间,才能看到学生带来的惊喜。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2

  读罢《教育激昂生命》,感慨万千。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深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呢!

  我的课堂是一间故事屋

  曾经读过常丽华老师的文章,一直记忆犹新,大体内容是:不管多忙,每天都要给孩子讲一个好故事。是啊,听着故事长大的孩子是何等幸福。我一定会把故事巧妙的引进课堂,把一个个故事妈妈请进课堂,借助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让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伴随孩子成长。

  我的课堂是一个阅览室

  一堂好课应做到:书生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课堂即学堂,书房,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提到读,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要给足时间培养孩子的语感。没有语感,语文成什么了?枯燥的知识的琐碎,无聊的陶分的黄沙,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必须从小着手培植。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放松状态中读出收获;可以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可以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书读好了,什么都会迎刃而解。

  我的课堂是一个游戏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啊!而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这么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学*,游戏是动力,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本身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游戏。因此,我要把游戏引进课堂,把知识融合在游戏中,使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通过游戏的开展,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乐园里,自觉地接受语文的熏陶,进而到达引发学*兴趣的目的。

  我的课堂是一个聊天室

  语文学*是师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追求的是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我会牢记:学生是学*的主人,无论我的言辞怎样精彩,都只是起引导作用。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尽服务者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喧宾夺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形成默契,才有愉快的氛围。同时,我还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活学生的话题,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使课堂成为“百生争鸣”的“大会堂”。

  我的课堂是一个助推器

  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盼望着在我的课堂上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有名著的引领,我会带着真诚,热情,*和走进课堂,用理解、尊重、信任、欣赏、期待的钥匙开起多彩而生动的明天!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3

  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郭思乐教授在书里说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想说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扬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让我的生命扬起了风帆。

  生本教育是*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使课堂死气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却是“**人,学*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但这样的作业很多时候是在课后,是在我们学*了课文之后,让学生做适当的实践和拓展,这样后置性的作业往往成为了学生对我们所传授知识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本学期,我们对前置性作业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首先,在基础知识的学*上,我们对于重难点把握的会更准确,而以前我们往往会跟学生一起学*我们认为的重难点,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实践证明,很多知识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学已经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时候很会有比老师更特别更透彻的理解。

  而且,小组内在讨论重难点和疑问的时候也是互相学*和升华的时候,在向同学们汇报时,就会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给大家,激发另一些同学的思考。其次,在相关资料的搜集上,学生在没有学*课文之前,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资料,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内容,而是百花齐放。最后,拓展、实践,都让学生先做吧,“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区别于师本教育的不同之处。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是焕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跟老师一起学*着、快乐着,课堂必须严谨却不呆板。课堂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我们班的学生也动起来了,脑筋活起来了,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4

  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每个孩子还在分数中奔波着,在个学校和各种学*班中奔走着,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儿童的美好学*生活为真正基础,在《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中很好的进行阐述。

  学*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没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所谓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指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对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让他们在学*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客服无知的个体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愉悦的本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善、合群融为本性。

  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汇自动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过程,主体,原理机制,以及基本形态,所处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据它的性态,我们称之为素朴的德性。认识素朴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机制,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的关键,同时也是德育从脱离儿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带素朴生活基础的“大德育”回归的关键。1。价值取向的简朴性。2。以人格养成和精神涵育为本体。3。在儿童的美好生活中发展。4。生产主体是生命自身。5。具有基本性和广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惯的德育和教学的关系中,教学居于次要的地位,认识教学――学*在整个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础地位的前提。1。教学生态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发展需求。2。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会意志与儿童天性的一致性。3。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在于筒儿童的未来紧密联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5

  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每个孩子还在分数中奔波着,在个学校和各种学*班中奔走着,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儿童的美好学*生活为真正基础,在《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中很好的进行阐述。

  学*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没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所谓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指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对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让他们在学*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客服无知的个体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愉悦的本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善、合群融为本性。

  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汇自动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过程,主体,原理机制,以及基本形态,所处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据它的性态,我们称之为素朴的德性。认识素朴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机制,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的'关键,同时也是德育从脱离儿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带素朴生活基础的“大德育”回归的关键。1。价值取向的简朴性。2。以人格养成和精神涵育为本体。3。在儿童的美好生活中发展。4。生产主体是生命自身。5。具有基本性和广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惯的德育和教学的关系中,教学居于次要的地位,认识教学——学*在整个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础地位的前提。1。教学生态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发展需求。2。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会意志与儿童天性的一致性。3。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在于筒儿童的未来紧密联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6

  在4月9日和10日听了两天徐长青工作室主办的全国特级教师观摩课,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每节课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学*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的投入,说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学*、自信汇报、快乐成长 ,教师们只是一个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完成的服务者、引导者,真正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这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教育激扬生命》,书中主要讲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在思考,这些老师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观念,做到以生为本呢?

  一、彻底改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充满艺术色彩、极富艺术魅力的实践活动,它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学*空间。所以,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是主演,导演事先设计好课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把一节课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舞台,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为主。

  二、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样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不仅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动态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心灵,还注重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创新热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力发展。学生就会动起来,学生就有活力、有朝气,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总之是尽力创造可能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体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些也不禁让我感到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也要敢于放手,只有大胆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的时间,才能看到学生带来的惊喜。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7

  当分析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茫然地望着你,再提一个问题,学生还是不知所措。本人不禁感叹,孩子们这是怎么了,课余的活泼上哪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万马齐喑”的局面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笔者认为,导致“万马齐喑”这一局面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落实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唯我独尊”,对学生是牵着牛鼻子走。学生在教师单纯的灌输中,就养成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自主学*的*惯了。

  我想首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也是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方面。说是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的重要手段。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好文本。

  最后,成功激励,促学生爱问。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大小、对错,教师都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评价,或表扬、或修正、或指导。教师可以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真厉害,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你可认真呢,连这样的小问题也不放过……”“你很善于动脑筋,你看这个问题能不能这样说……”学生受到肯定,受到鼓舞,不但明白了质疑问难的方向,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越问越会问,越问越爱问。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固然重要,教会学生释疑也必不可少。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实践证明,创设质疑的氛围,将质疑引进课堂,激励学生质疑释疑,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呆板局面,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的潜力。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8

  假期里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

  人们*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惯对学生学*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良好*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9

  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每个孩子还在分数中奔波着,在个学校和各种学*班中奔走着,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儿童的美好学*生活为真正基础,在《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中很好的进行阐述。

  学*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没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所谓教育的生命机制,是指教育最终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对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为内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让他们在学*中自主地进行大量的客服无知的个体或合作的活动,就会在和谐的、创造的、愉悦的本能下潜移默化,把仁爱、友善、合群融为本性。

  儿童在良好的教学生态中汇自动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过程,主体,原理机制,以及基本形态,所处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据它的性态,我们称之为素朴的德性。认识素朴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机制,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的关键,同时也是德育从脱离儿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带素朴生活基础的“大德育”回归的关键。

  1、价值取向的简朴性。

  2、以人格养成和精神涵育为本体。

  3、在儿童的美好生活中发展。

  4、生产主体是生命自身。

  5、具有基本性和广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惯的德育和教学的关系中,教学居于次要的地位,认识教学——学*在整个儿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认识良好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础地位的前提。

  1、教学生态的核心地位基于人类发展需求。

  2、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会意志与儿童天性的一致性。

  3、教学生态的核心性在于筒儿童的未来紧密联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10

  最*读了一本《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它阐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把学生看作是学*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读后对我有深深的感悟:

  作为一个老师,这本书让我明白,在教育工作中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注重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一味地指责和批评是没有用的。对于孩子之间发生的问题,要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想法,才能真正点亮孩子的心灯。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只有真正对孩子们付出关心、爱心与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诚回报;也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善于用“爱”去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付出,那样,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过分的执着,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这句话对我触动最深。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控制生命,更不是强迫生命,而是要让教育激扬生命。让学生把学*看成一种享受,享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长的烦恼。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改变。它需要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审视自然。正如郭教授所言,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们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们生命的情感。

  有人说: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于是我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希望能有更多的水给学生。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突然意识到,我的举动仅仅是“灌输”。似乎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从我这里得到一些水而已,可是我们教师的水总是有限的,这样以来,学生得到的水永远不会多于教师啊,谈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此书告诉我们儿童不是只懂得接受水的容器,而是携带者,是人类几千年文化沉淀基因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该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该懂得授之以渔场,这样,学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清泉。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应该这样去做: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课堂,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更新课堂授课方式。在教育学生时,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的能力和终身学*的能力,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多一份灿烂。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3)

——《教育激扬生命》读书心得 (菁华3篇)

《教育激扬生命》读书心得1

  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郭思乐教授在书里说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想说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扬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让我的生命扬起了风帆。

  生本教育是*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些与*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使课堂死气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却是“**人,学*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但这样的作业很多时候是在课后,是在我们学*了课文之后,让学生做适当的实践和拓展,这样后置性的作业往往成为了学生对我们所传授知识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无法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本学期,我们对前置性作业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首先,在基础知识的学*上,我们对于重难点把握的会更准确,而以前我们往往会跟学生一起学*我们认为的重难点,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实践证明,很多知识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学已经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时候很会有比老师更特别更透彻的理解。

  而且,小组内在讨论重难点和疑问的时候也是互相学*和升华的时候,在向同学们汇报时,就会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给大家,激发另一些同学的思考。其次,在相关资料的搜集上,学生在没有学*课文之前,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资料,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内容,而是百花齐放。最后,拓展、实践,都让学生先做吧,“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区别于师本教育的不同之处。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是焕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地方。在这里,学生跟老师一起学*着、快乐着,课堂必须严谨却不呆板。课堂的改变带来了学生的改变。我们班的学生也动起来了,脑筋活起来了,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育激扬生命》读书心得2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细品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呼唤教育回归生本!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是啊,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够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郭思乐这一全新教育主张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学生,也重新思考了教与学的关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香港的一位专家在讲演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堂课,老师病了没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同学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只要关注学生不吵闹就行,学生玩什么都行。学生开始很安静,渐渐地声浪起来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郭思乐教授谈到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教和儿童的玩是对立的。教能不能转化为“玩”呢,很难,而学是可以转化为玩的,因为它有三个有利的条件:一、学和玩有同样的主体,都是儿童自己。二、学就是要学**。三、儿童的喜爱活动的天性,其本质上又是学*的天性。教必须转化为学。一位老师说得好,学校就是学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会感到,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且不说许多东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学往往要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推演到我们,则是“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我们找到了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

  书中,做了一个类似于思想实验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假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编成教材,进行讲授,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知识),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后,邻座听得十分疲劳,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并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去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比如我们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之前我们会教学生把灯泡一端用导线连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学生*乎毫无自我发挥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2节电池,可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的机会,而不要认为他不能学,不肯学,他会兴致勃勃地学,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破解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生本教育,无疑是当下破局基础教育教学难题的一条光明改革之路。我想就让我们通过生本教育,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真实生动精彩的课堂。当下我们的教育需要生本,请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读书心得3

  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这段时间有幸接触《教育激扬生命》一书。读完此书,感触颇深。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组织儿童的学*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完《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即使已具备了这些理念,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是存在距离的。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4)

——《生命、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

《生命、生命》读后感1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通过动物,植物及人三方面的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裴多菲说:“生命的长短以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以贡献来计算。”请珍爱生命吧,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

  说到这里,我想到20××年感动*十大人物之一的李隆,在抗震救灾中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他用自己的生命释放着人生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无价之宝,永远地珍惜它。

  在学校,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走廊上,几位同学横冲直撞,根本不去顾及身体和同学;栏杆前,有同学踮起脚尖甚至爬上栏杆;好奇的向下望;楼梯上,一位同学不是走下楼,而是坐在扶手上滑了下去。

  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里就像一只小兔子一样蹦蹦直跳。这些同学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在走廊上飞奔的同学一旦相撞,往往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栏杆上的同学一旦掉了下来,后果是可悲的;从扶手上往下滑,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跌下来,导致骨折,脑震荡。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会留下永远的伤痕;健全的身体一旦失去,将永远无法换回。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珍惜的,是用来热爱的,是用来爱家的,爱国的,爱这个世界的,千万不要因为一点微小的困难而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生命、生命》读后感2

  我曾今学过一篇课文叫《生命生命》,这篇作文是台湾文坛著名作家杏林子(原名刘侠),她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仅用三根手指头写出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集、小说、传记、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这篇课文共讲了:当飞蛾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它极力鼓动双翅,跃动的是求生的欲望;砖缝的一截小瓜苗,演绎的是生命的顽强;听诊器里传来的心跳声,奏响的是生命的最强音。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活得是否有价值。想到这里,我眼睛湿润了,我想,在生活中哪怕一只小小的飞蛾在生命有危险时,只要有一线生机都会不停的去尝试。

  这让我想到了《下辈子还做母子》这部电影,尽管我已经看了许多遍了。但每一次都深深的感动了我。

  影片中的赵丽云、江小笛是母子,儿子江小笛不幸患了不治之症,母亲赵丽云知道后,强忍悲痛,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寻医问药。为了不让孩子因为病痛而放松学*,她经常安慰小笛。

  但江小笛因用功过度,做作业时,病又犯了,幸好小笛的妈妈赶回家,及时把他送到医院才保住性命。赵丽云这位伟大的母亲,她把她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她耐心的开导和鼓励儿子不要灰心,不要把自己看作病人。她以满腔的爱和坚强的意志,使儿子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病魔夺去了江小笛年幼的生命。

  和杏林子、江小笛相比,我们幸运多了,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自由自在到处玩耍,可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我们健康的身体;我们还应该加倍努力,好好学*科学文化和知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我们要使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生命、生命》读后感3

  最*,报纸上总是有这类热门话题,于是我有了许多遐想!可是不久,钱用光了,那一点点钱已满足不了我的贪欲了,而"自然"的头也快秃了。上了初中,我们经常要做很多的小组活动。当学校举行登山比赛时,你是积极报名参加,还是缩手缩脚,羡慕地看别人登上领奖台时,那花一般的笑呢;

  《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讲述了飞虫这幼小的生命在我手指间扑腾,但我不忍心看着它被我的手指"剪断"它的的生命,还有一株小瓜苗,尽然在没有阳光,没有雨露中茁壮生长,不屈向上的精神和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我"也静听着自己的沉稳而又有规律的心跳,了解了自己的生命,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因为这只属于自己一个人。

  生命——要想自己在人间活得有意义,就一定要有所付出,这让我想到了雷锋叔叔,他虽然只活了22岁,但他却活得非常有意义。如他雨夜送大嫂回家,为老奶奶买火车票,给家庭困难的战友汇款,为灾区人民献爱心,他生活简朴,处处节约,多给别人快乐和温暖,自己却不吃好,不穿好,在别人困难时,帮助他人不留姓名,默默无闻。他舍已为人、助人为乐、艰苦奋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的精神世代相传。

《生命、生命》读后感4

  每当我高呼“生命”这一个词时,我就会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什么呢?自从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震撼。

  本文作者杏子从12岁起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好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然而,残而不废的她仍然凭她坚强的毅力,成为了著名的大作家,也成为了我们的榜样。文中那只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飞蛾今我震惊,因此也使我明白了,无论人还是生物,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惜和重视自己的生命。还有那些在没有阳光和泥土的砖缝中长出来的一截小瓜苗,它有着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的精神,使我明白,有些人或生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只有可以活几天,它们也不会放弃享受生活的权力。你看!生活中的每个生物都很顽强。如:那一次,我做完作业,望着窗外,看见楼房上有一片绿绿的东西,我凝神一看,原来是一丛小草生长在那砖缝中。这一丛为起眼的小草,竟然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就因为它有这股力量,才可以使它以后活得这么顽强。

  其实一个人的生命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在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如那次我要去考舞蹈8级,为了能考上,我每天坚持练*下叉、下腰等基本功一个小时,虽然很苦,但我为自己的坚强而感到高兴。

  就像文中杏子说的:“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阻的价值。”让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读后感5

  我从来没有想过,生命是什么,现在,我们学*了《生命,生命》一课,生命是什么,普普通通的香瓜子告诉了我,生命是什么,杏林子也告诉了我,生命是什么?

  飞蛾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极力鼓动自己的双翅,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望,才让作者放了它。一颗无意掉进砖缝中的香瓜子,竟然在没有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泥土下不屈向上,茁壮成长,虽然它只仅仅活了几天。作者杏林子拿起医生的听诊器,所想到自己是一个有生命的人。

  看来,只要我们珍爱自己的生命,不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不管我们是否健康,是否残疾。

  史蒂芬·霍金就是对生命充满热情的人。有一次,霍金正在下楼梯,突然,霍金没有走好,一下子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接着就一直昏迷不醒。经过两个多星期的治疗和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既运动红细胞萎缩症。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生命,那是1963年。霍金每次都靠着轮椅一点点的移动,极其顽强的工作、学*、生活着。他凭着自己坚韧的毅力,去做科学研究。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98年沃尔夫物理奖。

  有些人就在浪费生命,就为了一丁点小事,就要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被妈妈吵了一顿,就要跳楼自杀,生命只有单程票,有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让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日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生命生命》一课,文中一个个顽强的生命,让我如此动容,如此感动。

  生命是什么呢?文中那被“我”抓住的飞蛾挣扎,极力鼓动双翅,那种求生的欲望令人震惊。昆虫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怎能不令人动容?那香瓜子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也要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瓜苗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怎能不令人感慨?当我读到“杏林子静听心跳,体会到生命属于自己,虽然短暂,但是,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陷入了沉思。在查看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后,我更是感概万分。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从那时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能不走。在残酷的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她现已出版书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的稿费都捐给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是呀,杏林子顽强生活,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怎能不令人感动?像这样顽强、活得精彩的人还有很多:如身残志坚的“当代保尔”张海迪。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会遭受到困难与挫折,这是任何一个人都逃避不了自然法则,再完美的人生总有阴暗的一瞬。此时,我多么想大声对那些面对一点挫折就选择逃避,甚至轻生的人说:请珍视生命,不要让它白白流失,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吧!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5)

——《生命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

《生命生命》读后感1

  学了《生命,生命》这一课,让我们知道所有的生物都热爱生命,因为它们知道生命只有一次。

  不光是课文中的飞蛾、种子、作者都有活下去的希望,连牛也有,人们宰杀它时,都要蒙上它的眼睛,不然人们拿出刀时牛就会“咚”的一下倒下去,眼睛就会流出大颗的泪珠。

  霍金、张海迪、杏林子、海伦……这些让我们觉得不陌生的哲学家和作家的背后有对生命很深的感受,因为他们都是身有重病的人。杏林子就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她的身体大部分无法自理,*时写一个字都很困难,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杏林子在《生命,生命》的最后一句写上:“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是啊,只要心中有光,既使你处在寒冷冬天,仍能闻到春天的`气息;只要心中有光,即使你被歧视、嘲讽、孤独打败一百次,把苦涩的泪水留给昨日,用不屈的毅力和信念赢得未来;只要心中有光,即使疾病再疯狂十倍、百倍,人类仍然能战胜它。

《生命生命》读后感2

  作文只要往湖里撒上一点鱼料,一群鱼就都围过来了,湖水就变成了一幅五颜六色的图画;我们那时候不知道多么得盼望能读书,哪怕是一堂课啊。母亲患了病,她就背着上医院。先让我们来研究这些字,解答后面提出的四个问题;时间在我跳跃的手指间悄悄滑过,渐渐地,我的手变得灵巧了。

  作者杏林子通过些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飞蛾;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香瓜子和她一声声沉稳而又规律的心跳,让我懂得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生命。有些时候,我在想:如果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珍惜生命,不做自杀的行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那这个社会就真的会更美丽,我们过的也很幸福。如果我们在还活着的时候,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那真应了这句“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当我查看杏林子的资料后,我更是感概万分。杏林子12岁就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从那时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不能走。可她在残酷的挑战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先出版了四十多本书,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稿费都捐给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有关奋斗,有关贡献,也有关面对生活,带着勇气。

《生命生命》读后感3

  生命,是多么的神圣,是多么的辉煌,是多么的灿烂。在这大千世界里,我们人类所探索的范围内,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唯一拥有生命迹象的。为什么其他的地方没有生命呢?也许,在很久以前,其他的行星也拥有着璀璨的文明,但却毁于天灾或是文明的战争。

  在地球,我们也是由微小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在我们之前有着许许多多的物种,但是他们有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却生存了下来,还创造了许多科技的产物,开发新的能源。让我们远离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距今六千五百多万年前,拥有着地球上最大单体生物---恐龙。但是他们却灭绝了,原因却是不得而知。是行星撞击地球的意外?是火山爆发引起的大气污染?还是强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要知道:恐龙是比我们人类还要强大的生物,如果不是智慧和科技的力量,我们或许也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要做好准备,如果哪一天真的来临,也许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

  因为我们还没有脱离地球,还不能大规模的向外太空移民。却开始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开始慢慢地掏空她、透支她的生命里、污染她的躯体......

  如果我们不收手,收拾我们造成的烂摊子,也许我们的未来会像曾经地球的霸主恐龙一样消失,留待我们之后的文明“评头论足 ” 。

  也许恐龙就是破坏了生态的*衡,被宇宙的大意志所消灭了。在经历大灭绝后,统治地球的也许是那些智力低下,却拥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生物。例如:打不死的小强、繁殖能力超强的老鼠、又或者是机器生命......

  我们只是茫茫宇宙里的.沧海一粟罢了。佛教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许就像电影《黑衣人》里说的,我们的宇宙只是别人把玩一颗弹珠罢了......

《生命生命》读后感4

  我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生命生命》。 课文内容是写作者捉了一只飞蛾,飞蛾努力求生;砖缝里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长出了小苗;作者倾听自己的心跳,知道了他的生命,通过了三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我们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以前我不懂善待生命,经常破坏小树、小草、蚯蚓、蜗牛、小鸟的生命,见到鸡就拿石头砸,见到鸟就捉,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以后再也不会做这些破坏生命的事了。 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已的名誉留住人间,做一件好事让人们一直受益。比如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我们夜晚有了光明,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牛顿发明了地有引力,让卫星上了天,我们现在用卫星探测月球;雷锋虽然只活了短暂的二十几年,但他做了数不清的好事,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生命生命》读后感5

  寒假在家,我《生命生命》这篇课又仔细读了好几遍。从这篇课文中,我懂得了生命是可贵的,虽然生命很短暂,可是,如果你没有放弃生命,那你就可以让生命显得光彩有活力。

  从第一个事例中,我知道了飞蛾求生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就算知道不可能成功,但也坚持到了最后,如果你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尝试的话,那你一辈子也不可能成功,因为你没有一生中最需要的勇气。

  从第二个事例中,我明白了,瓜苗就算没有适合的环境生存,但也能突破坚硬的外壳,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活下来,即使这个生命只在地球上活了几天。雷锋叔叔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他却在那短暂的23年的生命中,帮助了无数的人,成为了我们学*的榜样。让雷锋这个名字传扬了数十年,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从第三个事例中,我懂得了,生命可以让你充满活力,生命也可以让你此生不再虚度!

  生命是属于你自己的,如果你白白地糟蹋它,那你此生必将会遗憾!

  让我们一起珍惜我们的生命吧。

《生命生命》读后感6

  生命,生命是灯下求生的飞蛾,生命是墙角下茁壮生长的小瓜苗,生命还是我那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

  这使我想到了2009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大地震时许多人的房屋被催毁,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我听说了几个报道:像9岁英雄林浩,他不顾一切的把同学一个又一个的救出来,还有带领同学高唱**的许中正。老师中有一位被报道了,这名老师为了救同学,而放弃自己的女儿,并且用自己强壮身体顶住那坚硬的石块,学生活了下来,老师却去了。还有许多的人吧生命的希望让给他人.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会再拥有,同样是生命,同样也是一次生命,可他们却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多好的语言呀!“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这又是多么让人奋进的话语啊!

  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就连灯下求生飞蛾和墙角下的小瓜苗都珍惜生命,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呢?作为一个小学生,一定要好好学*,决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使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6)

——倾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

倾听生命读后感1

  盛夏,如血残阳壮丽地泼洒在遥遥天际,浸染了一片深红的向日葵,生命与艺术极致的美。他只能用粗糙的线条勾勒出寂寞的遐想,连梦到的权利都被左右。可他却疯狂地爱上了绘画,爱得如此放荡不羁,却又如此情有独钟。

  无情的戏弄,肆意的讥讽,辛辣的嘲笑,如潮水般铺天盖地地涌来。角落里,他嗫嚅着,蜷缩着身体,愤慨又无赖,孤独而愁苦。我听见他的呐喊,他的呼号,他的哭泣。

  这种声音,没有鹤唳的高尚,没有夜莺的婉转,没有烟火的喜悦,没有机械的铿锵……这种声音,不如春华的美丽,不如仲夏的热烈,不如秋实的深沉,不如冬雪的纯净……

  张牙舞爪的花瓣,动感跳跃的画面,喷薄而出的生命,那极致的美彰显了他的个人魅力,诠释了他的艺术信念。梵高的向日葵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疯狂,而不是一种亮丽明快,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的。而这种生命是一种压制和反压制的关系。

  过往,抚过篱笆,在记忆的荒野里疯长;流年,越过时间,在生命的长河里跋涉。透过蒙尘的窗,我听见了生命的声音。

  漫漫人生路,沧桑几何?幸福几许?感悟人生,感恩生命,用岁月的弦拨动生命的古琴,用光阴的音符点缀生命的乐谱。穿越时空的信仰,超越季节的守望,用风干的眼泪,纪念忧伤。

  最后的画已模糊了,泪落在上面洇漫开来,如同我的感动,牵制着我的情感,在墨迹间蔓延。

  倾听别样生命,收获异样人生。那些风中的感动,时时散发着醉人的芬芳,沁人心脾,熏陶一方土地……

倾听生命读后感2

  关于生命,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国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说的是人因拥有能思想的灵魂而显得高贵,是生命本身的渺小与脆弱。这话原不错,但我却更欣赏生命存在的顽强与坚韧,生命因爱而存在的美丽。读书的第一章,关于石缝间的生命,就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洒落到天涯海角,当它们不能再找到土地,它们便把那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丝石缝里。或许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或许只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夏火冬寒,年年绽放。它们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这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与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这样让人落泪的执着与奋斗。

  而很多时候,作为自然界最高等生物的我们,远远及不上这样的野草。人懦弱,贪婪和自私,人用着一切可以寻找的借口掩盖自己放弃的心。二十三年前的春天,有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那天是他二十五岁的生日。这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是一生都在用包含汁液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而匍匐在大地上的诗人。他用这样残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有思想,有智慧,他或许有千种万种的理由,他却丢失了一颗为生命顽强拼搏的心。生命总是与爱相连的。

倾听生命读后感3

  快听!从我们身体内正迸发“怦怦”的声音,这就是心跳的声音,这就是生命的声音,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

  从小时候听外婆讲生命的短暂到08年汶川地震再到我第一次想到死亡时,我一直坚信生命是美好与伟大的。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因而生命是短暂的。仿佛昨日我才迟疑地走进小学教室,如今却转眼间初中的三分之一都已经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时光的波涛裹挟着我滚烫前进,推向生命尽头,不作片刻停留。

  不经意间,我将面对我最不愿面对的两个字眼—死亡,死亡在鲜活的生命面前显得多么空洞啊!我曾经一度惧怕死亡,我也会宽慰自己:生老病死是最寻常不过的事。但生命的脆弱有时还是让人无法接受。有时亲朋好友,一个普通人,会说没就没了。比如我表哥的外公,今年暑假就毫无征兆地下地劳作过程中淹死了。为此,我不禁向往着能多活长一些,能有多一些时间感知生命,能多存在一会再!

  在《倾听生命》一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旅行者,他来到一座绿树环绕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他来到一片隐蔽的坟地中,林间散布的白色石头便是坟墓,周围坟墓中的死者最多也只有活到十一岁。我不免产生了一丝惋惜之情,心中也像那旅行者一样疑惑:为何他们生命如此短暂?莫非是什么灾难?

  可是那位走出坟墓管理员的回答是:“每个人的一生中快乐时光加起来的时间才是他们真正活的时间。”我顿然醒悟。人的一生当中,真正活得时间又多少呢?我扪心自问。塞涅卡所说的:“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

  我明白,即使生命是脆弱而短暂的,渺小的,人们也能在短暂的生命中做些什么,为世人留下些什么。用乔布斯的话说是给宇宙留下一个印记。一个证明我存在过的印记。不然就是活得再长,也逃不掉死亡的宿命,一生得过且过,碌碌无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是对地球资源的浪费,。

  对于死亡,我远不及乔布斯坦然,他曾经说过:“死亡时所有人的终点,没有能逃得掉的,而且事实也应是如此,因为死可能是生命最好的创新,它让生命不断创新” 乔布斯把死亡转化为创造的动力,iphone、ipod、ipad……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子产品接踵而来,乔布斯把创造注入自己的灵魂,他改变了数以百计的人类的日常生活,他已经做到了给宇宙下一个印记,于是,他对生死看得很淡。

  在20xx年,在死神不会留给他太多时间的情况下,乔布斯仍表示,每当有来自世界的邮件时,是他最高兴的时刻。这也就是十年前苹果大门将要倒闭时乔布斯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十六个月后,乔布斯与世长辞,可是我觉得他并没有走,他的产品仍在我们身边,他的生命短暂且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我也想给宇宙留下一个自己的印记,那么生命的内容有哪些呢?我想莫过于奋斗与创造了吧。有人轻如鸿毛,有人重于泰山,这都取决于自己有没有完全利用好时间。有一个人在这一点完全可以作为人们的帮样,这就是保尔,入党八年却抵得上几个人生,他的生命就好像被延续了。

  保尔的一生都在诠释他说过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人的一生并不完全为自己而活,是为家人而活,为社会而活,为世界而活。

  生命是一张单程票,人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个点滴,生命没有草稿,没有为自己浪费生命而后悔的机会,充实每一个瞬间,最终会走向成功,走向伟大,为世界做出贡献,给宇宙留一个印记。

倾听生命读后感4

  生命,是什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叫做《倾听生命》,生命又有怎样的意义?但是我们永远都清楚一点,我们的生命都是爸爸妈妈给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不经历风风雨雨,怎能见那美丽的彩虹,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珍惜这只有一次的生命,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父母,他们是多么的痛苦,你只是受了一点的挫折,而你的父母却要因此痛苦一生!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天下午,有一名女子跳河自尽,而原因仅仅是因为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半根手指,她觉得命运对她不公。在最危难的时刻,一位穿着军装的人将女子救了下来,但是因为河水湍急,这位勇敢的英雄不幸牺牲。在此事后,大家有来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不应该救她,另一种则认为:应该救她。但是归根结底,若不是那位女子轻生,又怎么会发生这种悲剧呢?

  那位女子有没有想过吗,有多少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肢体器官,甚至有些人会失去生命,命运对他们就公*吗?为什么就不能往好的方面想,你比那些失去腿或手的人要幸运的多?就因为你的一念之差,而白白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的宝贵的生命!

  一条生命就这样没了,生命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坚强,但是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命又是多么的脆弱!可能就在一瞬间,生命会不堪一击!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其实命运对于每个人都是公*的,没有任何偏差。生命好比鱼和水,一旦鱼儿离开了水,它将会失去生命,世间万物都有生命,万物都有灵性,生命是美好的象征!

  生命的意义在于倾听生命,而不是随意放弃,生命是遥不可及的,亦是普普通通的。倾听生命的真滴,你会明白,生命其实是美好的,只是现实生活中,因人们的观点不同,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人,一种是积极向上的,一种是消极悲观的,所以才会有珍惜生命,对于逆境不屈不挠而坚强活下去的人,也会有碰到一点点挫折就放弃生命的人!而前者往往都是值得人们尊敬和学*的!

  生命是一杯香茗,当你一口一口的品尝,等品尝完后,将叶渍倒掉;生命是一颗大树,当你一刀一刀地砍,等到砍完的时候,把满地枯叶放在釜底;生命是一树繁花,当你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击完的时候,把满地的残红踏入泥沙!

  生命的美好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快乐的成长!倾听生命,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倾听生命读后感5

  生命是什么?是千年不变的缠绵?是惊涛骇浪的盛名?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我的梦,*梦”,从而读到了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其实,生命的感动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一个微笑,一个祝福便是。

  生命,仿佛春天里开的第一束小花,让冬眠的心开始跳跃起阳光的音符。生命的诞生给了父母喜悦的呢喃,但他们更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抓住生命成长中的每一瞬间。像父母在教育子女,要爱惜生命;一个猛然的自问;一个猛然的顿悟,是啊,珍惜生命其实很简单。风是春天的使者,是她的轻拂将酣梦中的大地以最温柔的方式唤醒,再深情地埋下春天的种子,用母爱般的温暖给大地换上新装。

  生活,是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发源于人生的珠穆朗玛峰,“蜿蜒地流出”,流出一首激情奔放的欢歌,流出一道飞舞飘扬的彩虹,流出“一支曲曲折折的生命”。这“曲曲折折的生命”,张扬着矢志不逾的追求,激荡着永不止息的战鼓,演奏着无往不胜的音符。其实,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命,和历史的生命,都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纵使山高路险,纵使关山重重,也要向着大海,为着信仰,高昂着不屈的头颅劈山开岭,一路前行。

  现在正是夏季,一个汗水交织的季节。闲适的我,坐在树下。树枝上的蝉儿如同勤劳农民,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如同漂浮起一串押韵的喷泉,溅亮了整个夏天。它幽扬的歌声迎来了骄阳,给似火的大地上给人们送一丝清爽。

  家里种的仙人掌,每天中午看到它时都觉得它有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它,迎着骄阳烈火,释放着魅力,散发出坚强。

  晚上走在道路两旁,那闪烁的霓虹灯就是都市里一条条活泼的生命。它们就像萤火虫一般,一点一点地照出了整个都市里的繁华与炫丽、折射出新时代的点点滴滴、闪烁出都市的魅力与光芒。

  夜将喧嚣埋于地底,幸福的人们都已进入酣畅的梦乡,偶尔的几声狗叫更给静谧添了几分孤独的色彩。街道上寥寥无几的人们都享受着月光下的详和与宁静,梦是别人的,脚下的路是自己的,燃烧的信念点亮了迷途的希望!

  其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你们对家人的思念、云、夜色、春雨、风、桨等所有的一切都具有生命。

  让我们一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生命吧!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认真聆听生命!“*梦,我的梦”做到心中有梦吧!

倾听生命读后感6

  生命是个惊喜,一天我正在屋子里做作业,忽然一只蜻蜓飞进来了我们家的生活阳台,我马上把窗子关掉起來,以后蜻蜓就不断地撞着夹层玻璃,传出吱吱声的声响。我厌倦无比,忽然我脑中闪过出了一个坏想法:想尝试去把握住它。一连几回也没有取得成功,我气急败坏,顺手举起一本书拍中了它,蜻蜓掉来到我的桌上,我将它那瓶子关掉起來。正当性我开心时,见到瓶子里蜻蜓不断地挣脱,又看了看窗前别的蜻蜓半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这瓶子里奄奄一息的蜻蜓,简直真可怜!

  看着这本书(听着生活),我想起了一篇文章,作者坐在花园里吃三明治,一只蜜蜂打扰了他懒散的心情。作者三番两次击倒蜜蜂,但是蜜蜂并沒有舍弃,只是坚强不屈的一次又一次飞往作者身旁,最后一次,作者确实是抑制不住自身的情绪,把蜜蜂踩进了沙子里。几分钟后,蜜蜂又费力地钻出了沙子。当它觉得它已经修复了它的能量时,它试着飞走了三英寸,第二次飞走了六英寸,最后撞上了一个小土堆。蜜蜂又飞了。这一次,它经过了许多沙堆,终于成功了。那时候作者内心是多么的愧疚呀!

  相信作者也搞清楚一个大道理:要是有一次机会就能存活,它是很多纯天然动物与植物的本事。生存环境的艰难和极端使他们比人们更加机警,就算仅有一次机会,针对他们也早已充足了。这只坚强不屈的蜜蜂让我明白了:在碰到困难时,决不能舍弃,要勇敢面对,要了解德谟克利特老先生说过迎面博击才可以前行,胆量缓解了运势的严厉打击。之后我也要像这只小蜜蜂学*培训!

  回过头来,那只小蜻蜓就如这只蜜蜂一样,我内疚地走以往,开启瓶塞,把蜻蜓放了出来,看到它和朋友们开心翱翔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7)

——生命的读后感 (菁华6篇)

生命的读后感1

  *时,我只知道生命很宝贵,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学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小飞蛾极力挣扎,不想死在我的'手指下,那是求生的欲望,它想多活几天;砖缝的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环境中,依然能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它想长叶结瓜;作者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让我们感受生命的存在。不管是昆虫,还是植物,还是我们人类都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作者杏林子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她身残志坚,是一个坚强的“植物人”,说她是植物人,因为她99%的关节坏死,只有手指能动;说她坚强是因为,她忍着巨大的疼痛坚持写作,写了二十多本励志书,成了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激励着无数人好好地活着,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想到自己真是幸运呀!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有啥理由不好好利用自己的生命呢?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少睡懒觉多读书,不玩游戏,写好每样作业,不惹老师和爸爸妈妈生气,做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阳刚少年,不让人生留下太多遗憾!

生命的读后感2

  读完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知道了我们应该怎么爱护生命。在课文中,作者用医生的听诊器听自己的心跳,幷且被深深震感和感动的那段,使我体会到生命是多么的重要,没有了生命一切也就没有了。我以后也要向她一样热爱生命,不能白白地糟蹋生命,而生命应该要好好的使用它。一粒香瓜子掉进一个砖缝中,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这砖缝中既没有阳光也没有泥土,这小瓜苗是靠着一股多强的生命力才长出来的啊!我被这小小的种子深深地折服了。

  虽然生长的环境很恶劣,只能存活了几天,但是它还是顽强地长出了小瓜苗。我觉得我也要像它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决不屈服。课文中还有描写飞蛾的一段话。作者的手指只要稍一用力飞蛾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没有放弃,极力挣扎,使作者感受到了强烈的求生欲望小而放了它,飞蛾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既使在危急的关头也没有放弃生命的希望。我也要像它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我知道了每一个人都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珍惜生命都要做一个勇敢面对生活的人,只要有了信心就可以战胜困难。生命是十分短暂的,我们不能浪费生命,应该好好使用它,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光彩。生命的密码读后感*分生命读后感敬畏生命读后感

生命的读后感3

  生命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以前,我从没思考过。今天,我们学了《生命生命》一课,我才恍然大悟,对这问题也有了深刻的思考。生命脆弱的飞蛾告诉我,掉进砖缝的香瓜子告诉我,身患重病的杏林子告诉我,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小飞蛾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极力鼓动双翅,来表达它对生命的渴望;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表达对生命的热爱;杏林子在病痛的折磨下,坚持写作,不向命运屈服。它们都一对生命的珍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小飞蛾在作者将要把它捏死时,极力挣扎,获得了重生;砖缝中的香瓜子在没有泥土、没有阳光的情况下,茁壮成长,获得了仅仅几天的生命;身患重病的杏林子在残废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作。

  看来,只要我们珍爱自己的生命,不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就可以让自己活得光彩有力,不管我们是健康还是残废。

  比如:张海迪。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为了学*医学知识,克服了许多困难;为给乡亲们针灸治病,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她不仅得到了别人的赞美,而且,也学*了许多知识。她在高位截瘫的情况下,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然而,也有一些人,因为工作或学*上有一些不如意,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来世上只有一回,所以,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活得光彩有力!我们现在是小学生,我们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读后感4

  接触《生命的重建》这部书,源于我的同事兼良友苟姐,是她给我推荐的。最先是在《喜马拉雅》听书网听,它,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于是就去买了一本纸质书,随时翻读。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师、杰出的心灵导师、著名的作家和演讲家路易斯.海。

  经年的生活循环往复,不管是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是求学路上的少年,再或是初入职场打拼的青年,到如今上有双亲下有在读高中的孩子的渐入中年,一切就好像老式收音机里循环播放的江南小调咿咿呀呀,并没有太多精彩的画面留在记忆里。有的是少年时体弱多病,青年时舟车劳顿的单位、家之间的往返…… 这是因为什么呢?在看了《生命的重建》这本书,一切的疑问、遗憾,皆抽丝释怀。原来是,我并没有在有生之初学会爱自己,照顾自己,让自己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体验每一天的美好时刻,美丽经历,让自己充满光明喜悦和安全。郑重申明,从现在到永远,我将衷心帮助我自己,非常乐意的照顾我自己,真正的学会爱自己,珍惜老天、父母的恩赐,善待无比珍贵的生命。我只有学会了爱自己,才会创造更好的价值。

  相信不远的将来,我已学会了爱自己,我的身体回馈给我健康和活力。我爱我自己,所以我将拥有一个无比幸福和温暖的家,不管是我的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亲人我都好好对待他们,爱他们。而那个温暖的家是能够给我任何帮助和需要的地方,我会为了他而努力的奋斗,努力的工作。而我常怀一颗喜悦的心,面容越来越美;身体越来越棒。在我广阔的人生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整;完全的。每一天,我都选择在过去的经验中开拓学*新思想。过去虽然过去,而美好的东西已经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每一天,我都品味着生活的富足和充实,爱充斥在我身体的每一颗细胞里,每一根纤维里,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好。

  读此书让我感悟到:生命的力量无穷无尽,那么让我们**心灵,找到生命的价值,绽放万物之灵的光彩!

生命的读后感5

  人生犹如一次踏车旅行。每一位与我同行的旅客,都是缘分的开始。

  我们无法预计自己会在哪里下车,只是我们要无悔地度过我们的每一站。人生路上有荆棘,有沟坎,有大山……我们不能一帆风顺地走过每一站,可是,我们在走过每一站都能留下我们的身影,让我们的同行者记得我们的笑容,我们的倩影。

  父母是我们最先见到的旅伴,我们幸运地选择了他们的列车。只是,他们会在我们中途下车。我们在也找不到这样深爱我们,为我们付出的人了。父母无论何时都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无助时的港湾。父母陪伴我们的日子不多,他们终究会在某一站下车。学会尊敬他们,爱他们,珍惜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每一时刻。

  有些人下车,有些人上车。我们会遇到不同的旅客,会有不同的人生际遇。我们会遇到我们的朋友,会遇到我们的恋人,会遇到我们的导师……朋友有时会迷茫,会困惑,会失望,可他们安慰的是,有我们的陪伴。有人会失恋,会寻回最初的感觉,只是再也回不到初时的那瞬。老师会指导你的旅途方向,却无法永远做你的指南针。不管谁的离去,谁的加入,我们都有继续我的旅程。离去的,我们努力记得他们;加入的,我们努力让他们记得我们。

  旅途很短暂,有人轻松,有人带着凝重,有人忙碌,有人无奈……我们有梦想,有希望,期待着那个属于我自己的终点。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带着理想飞翔吧。我们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在别人的记忆中历久弥新,创造无悔的青春。在我下车的时候,有人会留恋我;在我不在的时候,有人会想起我。而不是在默然中离去,无人知晓。我以我的存在而骄傲。

  每一位旅客并不是都能度过一段快乐的旅途。人生有太多的悲哀和无奈,我们需要理解和被理解,做朋友背后那个默默地支持者,在别人的记忆中留下美好的瞬间。

  不管有多少种遇见,那都是我们彼此的缘分,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把我们的微笑留给他们,使我们的旅行变得有意义。

生命的读后感6

  读了科普著作《生命的密码》,收获颇多。打开书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印如入眼帘,如“人是谁创造的”、“瓢虫与果蝇”、“二龙抢珠和三八线”等,一共有36个。每个故事都讲述作者的经历的一件事,使我们感到科学在故事中发生,生命就在故事中成长。

  虽然都是些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求学、研究、做人的快乐,每个故事仿佛一粒珍珠,串成了一个强大的生命;每一个故事都与科学的发展、国家的荣誉联系一起,好像我们在观看一颗星星时,会欣赏到美丽的天空;随着作者的讲述,读者会一会儿到美国、一会儿又到了英国、苏联,思维周游整个世界,让我们感觉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不像在读书,倒像是在游览各国。

  作者从19xx年开始说起,直到19xx年,这中间经历了清、民—国、新*的时代更迭,一本小小的册子,跨越了*100年的时空,让我们了解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知识、科学的不同态度,由此会想到自己在科学面前应做怎样的人?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向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去反思提高。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菁华6篇)(扩展8)

——《教育激扬生命》的读后感优选【5】份

  《教育激扬生命》的读后感 1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又一力作,其间所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早已*卷大江南北,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东海风教学文化节”,我们有幸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因而对于生本教育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讲座和著作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现结合我校上学期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学*”课改活动谈些想法。

  一、生本教育引领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的兴趣更浓了。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常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小组交流。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很多时候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还有的同学能够及时给其他组补充或纠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回答。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呼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教育激扬生命》的读后感 2

  读完郭思乐所著的《教育激扬生命》,读后颇受启发。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他推崇的是“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实施生本教育必须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些理念契合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一直追求的方向,让生本扎根学校,让教育激扬生命,促师生共同成长。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组织儿童的学*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了郭思乐老师的著作,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的教育理念,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心灵的启迪,那就是他所倡导的阅读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同时,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牧者”,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育激扬生命》的读后感 3

  最*读了一本《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它阐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把学生看作是学*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读后对我有深深的感悟:

  作为一个老师,这本书让我明白,在教育工作中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注重对孩子的爱心教育,一味地指责和批评是没有用的。对于孩子之间发生的问题,要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想法,才能真正点亮孩子的心灯。让管教在创意里轻松化,只有真正对孩子们付出关心、爱心与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诚回报;也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善于用“爱”去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付出,那样,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过分的执着,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这句话对我触动最深。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控制生命,更不是强迫生命,而是要让教育激扬生命。让学生把学*看成一种享受,享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长的烦恼。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改变。它需要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审视自然。正如郭教授所言,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们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们生命的情感。

  有人说: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于是我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希望能有更多的水给学生。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突然意识到,我的举动仅仅是“灌输”。似乎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从我这里得到一些水而已,可是我们教师的水总是有限的,这样以来,学生得到的水永远不会多于教师啊,谈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此书告诉我们儿童不是只懂得接受水的容器,而是携带者,是人类几千年文化沉淀基因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该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该懂得授之以渔场,这样,学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清泉。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应该这样去做: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课堂,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更新课堂授课方式。在教育学生时,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建立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会学*的能力和终身学*的能力,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多一份灿烂。

  《教育激扬生命》的读后感 4

  最*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主动的学。

  人们*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孩子们只有在老师讲明白了之后,学生才能真正会做题。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才深深体会到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哪怕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时通过电视、电脑等接触的内容很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字他可以说出好几个词语来,有的词语甚至令老师吃惊。所以,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老师一定要少讲,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亲自完成。

  走*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组织儿童的学*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也是老师在学生的**中得到了**。引领学生学*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惯对学生学*有很大的帮助。自学预*一两次或三四次也不能养成*惯,要持之以恒。行动的次数越多,*惯就越坚固,越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用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们养成一个好*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以前我布置的预*作业就是读课文,在我眼里预*的作用并不大,可是读了《教育激扬生命》后,我也开始尝试让学生准备预*本,每天系统的布置预*任务,时间一长预*成了一种*惯,有时候学生会在课间提前问我今天的预*任务是什么。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情学*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良好*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的内存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热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不知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却能带来丰收。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也一样,他们是我们的秧苗,当我们将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些细密的目标以后,就会对学生提出细密的要求。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儿童天性和如何使学生认同。总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发挥学*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教育激扬生命》的读后感 5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细品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呼唤教育回归生本!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说:“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是啊,一直以来,在教育者的心中,学生仅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很少人能够认识到学生还是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郭思乐这一全新教育主张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学生,也重新思考了教与学的关系。

  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香港的一位专家在讲演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堂课,老师病了没来上课,来的是代课老师,同学们很高兴,因为代课老师是不上课的,只要关注学生不吵闹就行,学生玩什么都行。学生开始很安静,渐渐地声浪起来了,这时代课老师敲敲桌子:喂喂,你们这样吵,我就讲课了。”这样一来,学生被镇住了,班里立刻安静下来。郭思乐教授谈到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教和儿童的玩是对立的。教能不能转化为“玩”呢,很难,而学是可以转化为玩的,因为它有三个有利的条件:一、学和玩有同样的主体,都是儿童自己。二、学就是要学****。三、儿童的喜爱活动的天性,其本质上又是学*的天性。教必须转化为学。一位老师说得好,学校就是学校,而不是“教堂”。

  在生本教育实验中,我们会感到,在基础教育的范围内,且不说许多东西不能教,就算是能教,学往往要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而推演到我们,则是“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我们找到了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

  书中,做了一个类似于思想实验的想象。如果你想喝水,那么拿起矿泉水,不假思索就可以把它喝下去,因为你对喝水有生命的需要,有生命的本能。现在假定你邻座的老师对于喝水没有生命的需要,也没有生命的本能,都需要你教,于是你把它编成教材,进行讲授,最后考查。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想必是“顺时针和逆时针”(拧盖子必备的知识),而第N章想必是水瓶应该举到什么样的高度……,然后,邻座听得十分疲劳,考查起来他可能仅仅是60分,并且,可怜的他想用你教的办法去喝水的时候,竟然不会喝了。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比如我们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之前我们会教学生把灯泡一端用导线连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学生*乎毫无自我发挥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2节电池,可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的机会,而不要认为他不能学,不肯学,他会兴致勃勃地学,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破解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生本教育,无疑是当下破局基础教育教学难题的一条光明改革之路。我想就让我们通过生本教育,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真实生动精彩的课堂。当下我们的教育需要生本,请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本!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