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诗经

诗经读后感1

  *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文学的正宗,读诗和写诗是历代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长历史时期里,*的诗歌创作一直没有间断,涌现了为数众多的杰出的作家和光辉灿烂的优秀作品,不少诗人及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传统诗歌,博大精深,雄健典丽,宛如一部色彩斑斓的画卷,以不惊风雨泣鬼神的宏伟乐章。在漫长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大诗人,他是耸立于东方的一个又一个诗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坛,*的传统诗歌是独特的,是无与伦比的。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诗经读后感2

  古人有古人的诗,我们有我们的教材。古人之所以用诗歌教学,是因为它们真实也不失优美,描绘出了当时的情景。而《诗经》一书从千万本古文中被精挑细选后成为了贵族教材,想必有多么优美。

  古代的诗文真是精彩。如《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写出了水草上结满了白霜;《满江红》中“壮怀激烈”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悲壮情怀。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如果多读古文,自然会出口成章。

诗经读后感3

  倾听来自三千年前的远古呼唤,如同曼珠沙华,纵然无法摘取,诗经也一直存活于心。

  ——题记

  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

  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当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真的感情。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读后感4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食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试想,阳光明媚的春天早晨,鸟鸣声给新鲜的空气里撒上清脆而欢快的调子,真让人觉得风景可餐。这景,美的沁人心脾。谁不会渴望身处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田野,尽情享受那美的让人无法不神往的阳光、水、空气以及质朴的民风?再试想,一个年轻的少女手执一个又深又大的筐,唱着歌去采摘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你不会去说她没有淑女姿态,而是觉得既和谐又宁静。她低头,柔软的长发不小心触到那嫩嫩的桑叶,把露水沾在黑丝上,好美。她们娴熟的动作会舞乱你的眼神,不到预料的时间,她便会满载而归了。也许她会忧郁,你好奇吗?请细听,她再唱“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诗经读后感5

  《诗经》带给人一种古韵之美,她仿佛穿越了几千年只为来到我的身边。《诗经》的很美,美在质朴的语言,美在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诠释。她没有太多的华丽词藻,没有庸俗之气,她吸引我去领略那古朴而又优美的辞章,去感受那真挚而又深沉的美好。

  在我的眼中,最美不过《诗经》,美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开得红艳似火,用来比喻女子的美丽。无论谁读过之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现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的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受。细声慢吟这名句,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充满了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人。看啊,多么美好的祝词。这种情绪,这种祝贺,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我看来,人只有对生活满怀神情与热爱,才能在纷繁的世间为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份宁静祥和的温馨。

  最美不过《诗经》,美在爱的幸福与美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说出了生死不分离,一同老去的相依相伴,多么情意绵绵的佳句,体现了爱人之间一起白头偕老的心愿。表达的是对幸福与美满的无比向往。和爱着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满的事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倾倒了无数身在爱河的人们,渴望美满爱情的人们把这诗句当成对另一半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同老去,永不分离。这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与你**淡淡度过一生。

  最美不过《诗经》,美在朋友的隽永深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将木瓜报赠子我,我就用琼琚作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而是珍意情意永相好。朋友之间珍重彼此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揭示了朋友之情的实质不是获取,而是给予。礼尚往来,朋友之情才能保持下去。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人们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价值的高低,则是对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

  《诗经》宛如一个端庄优雅的绝代佳人,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款款走来,让我们去领会她那份独特的美,使我们折服于这独特的美。最美不过《诗经》,我甘愿倾倒于美的《诗经》。

诗经读后感6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诗经读后感7

  诗经,就如古朴的石阶:虽陈旧,却已屹立千年;虽古朴,却载满了人情冷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读到的关于《诗经》的第一句句子。那时候的我学*《关雎》,什么都不懂,就只能听老师给我们讲它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和它所表达的意义。而如今,老师讲的我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唯一记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载的满满的浓情与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无奈。我也已经不再像曾经那样只能“听老师讲”了,我已经可以独立地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诗经,可以在我彷徨躁动时给我清风般的抚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诗经·桃夭》是我在整部《诗经》中最喜欢的一首。《桃夭》虽是一首婚嫁赞歌,但写的却是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愿。《桃夭》中虽无对女子的妆容进行描述,但是却通过对桃树的描写,从侧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虽无直接表达对女子的祝愿,但是却通过满树的果实和茂密的枝叶,表达了他对女子的祝福。诗经,可以在你孤独无助时给你阳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战事不断,戍地不稳,战士背井离乡,妻儿孤苦,老母年迈。但倭寇猖獗,又岂可弃国家于不顾?无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战场为国家而厮杀。或许家人会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对国家无愧,这就够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诗经,可以在人迷茫时如灯塔般为人指引方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灭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一场又一场的戏,聚集,然后淡然的离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轮回,出生,然后孤独的死去。我们不停地记录一张张面容,与别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过。我们走的道路虽各不相同,但最终我们必将去往同一个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动,《诗经》可以给你清风般的抚慰;若你感到孤独无助,《诗经》可以给你阳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诗经》则可以像灯塔,为你在重重迷雾中指引方向。读《诗经》,其实不在于你看了多少,而是在于――你懂了多少……

诗经读后感8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诗经读后感9

  “关关,关关......”

  和鸣声在耳畔响起,青灯下,执着毛笔,在记忆中勾勒起勾人魂魄的倩影,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前,望着那远处的河中小洲,浅浅地笑着,一眼情深,想是入了相思门。

  初见,少女眉目如画,着那素白长衫,披着浅蓝外纱,笑靥如花,眸前一亮,缓缓蹲下,想要取那水中荇菜,*添了份烟火气。

  陷入在她的漩涡当中,与她对视一眼,心中的情绪便翻山倒海,之前所做的准备似乎都是浮云,被眼前明眸善昧的少女看一眼,就像被一口仙气吹的轻飘飘的。可,婉言谢绝的少女,在那几天在我的眼前重复,苦,闷,痛,各种情绪在心中交替。

  想是该离去了,在临别之时,少女在湖中伴着小舟穿梭,纤纤玉手时不时试探着碰一下一片片的荇菜,眼前的画面单纯而美好,叫人不想破坏眼前的岁月静好。对少女的喜爱难以言表,可是自己终究不是伴其一身的良人。起身,我拍拍灰尘,在一旁取来了伴随已久的竹笛,吹奏一曲《玉连环》。

  “公子,方才一曲可是《玉连环》?”

  我诧异地抬头,爱慕之人便在眼前,心中的倾慕难以言表,连带着脸上多出了些许笑容与手足无措。

  少女笑著,看著我,“公子可否再奏一曲?”

  “那在下便献丑了。”

  “公子请。”

  一砚春水,晕染一顶乌蓬,少女与少年并肩而立,一个静心听乐,一个满目欣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伊人在旁,长相思兮长相忆。

  一卷云霞,少年执一息灯火,夜星寥落,相伴相依,坐在船头,低低地吹着曲子,怅惘那何去何从。却不知,少女在乌蓬内春心萌动,愿我星君如月。

  “姑娘,在下要告辞了。临别前,不如再奏一曲,如何?”

  “不如何。不如公子以后只为我吹笛,可好?”

  “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经读后感10

  呦呦叫的小鹿们在野地里边吃艾蒿,一边相互呼应。人们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边宴饮,一边招呼嘉宾。这是《鹿鸣》给我们展现出来的一片热闹却一片典雅中和的气象。

  《鹿鸣》作为一首经典的宴饮诗篇,颂扬礼乐精神,但是并不在意对具体纲纪的强调,摆脱了对维系一个王朝政治各项法则的陈说,回归到了宴饮本身应有的安详和快乐。而这种安详和快乐,正是由宗族的团结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撑,以每一个参与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会上的琴瑟合鸣,营造出一种热烈和睦的气氛,烘托出参与宴饮主宾都是高尚文雅之人。着意对一种生活境界的歌唱,而这种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礼乐和谐,人们世世代代不断追求的理想。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喜事、丧事,纯粹满足我们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这种吃喝这种所特定形式表达的意义。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了延续肉体生命的必需。

  从古到今,宴饮在*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它的地位却没有祭祀那么正式和庄重,但宴饮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

  人们在觥筹交错、大快朵颐、笙歌乐舞之中,制造出为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聚会通常选择聚餐作为更进一步的沟通一个重要途径。聚餐中轻松气氛,更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宴饮便达到了人自身精神与生理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理想。

  据文献记载,周代各种典礼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诗篇《鹿鸣》歌唱伴奏这现象,更体现和谐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乐对人们精神振奋,为宴饮更添愉快气氛,再加上适度饮酒对神经的放松,人与人之间超越了等级的隔阂,个人更容易融入群体中,这个和谐的环境使每一个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鸣之中。通过以上的品读,《鹿鸣》所体现的和谐和理想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正如美国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样,“精神不再是一种受到利益影响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礼仪之中,精神得以生动表现并获得它最大的灵性。”我觉得,这也能对《鹿鸣》解读中,道出这首宴饮诗歌的精髓。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扩展1)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

《诗经》读后感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在初二我学*了关雎与蒹葭。准确的来说只是自己粗略的了解了一番,却也有一番有趣的滋味。

  关睢写的是男子追求女子。属于民歌,重章叠唱是典型的《诗经》艺术特点。它同样具备,它们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民谣又是古诗。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只因它其中内容的品质。男子追求女子,喜悦而不低俗。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却又想象得之的美好情景。这便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算的真正含义。其次,因为孔子的一句评价,我偶然发现孔子总结十分到位,简短但又十分精辟,让我对孔子又多了几分想深入了解的兴趣。

  如果说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那蒹葭就略显文雅。蒹葭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副萧瑟凄凉的晚秋画面,同时他还展现了对爱人的追求,向往与相思之苦。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三章。但从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具有强烈的渲染力,主人公的感情也随之逐层加深,一直渲染和烘托着气氛。全诗的旋律优美,强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都足以感受到主人公所思慕的人的情感,已对一人求之不得的焦虑惆怅。让人深陷其中。两首诗歌同样运用了重章叠唱,使文章节奏感变强,形成了一种圆环的美,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可能因为这两首诗歌勾起了我对《诗经》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发现……《诗经》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风,雅,颂,诗经还是国风,它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是民族文学万中的幽兰,香溢后世。它不仅丰富了*的文化语言。影响*的文学,还影响了*人的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还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引用过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意思是“没有人不肯善始,但是很少人可以做到善始善终。”或许只有做到每件事都善始善终,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果。当然我们现在用的成语也还有许多来源于《诗经》。比如:孔武有力(威武有力量),投桃报李(别人给我送来桃子,我给别人李子做回礼)投桃报李更是告诉我们应该友好相处,礼尚往来。后来,《诗经》甚至用于人名来寄予美好的希望,比如孔明就选于《诗经.小雅.楚茨》中的“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还有拿过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呦呦两字出自于《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高。”寄托了父母对未来美好期望,似乎也注定的她的一生与一株小草连在一起。曾经,她用一根草改变了世界,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是*至今获得过最高的奖项。她的一生难道不够辉煌?

  其实人本无能,只因知识丰富人生。哪怕是劳动人民口头的'创作,也最具价值的,它们同样开创古代诗歌光辉传统,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而这就是《诗经》。

《诗经》读后感2

  今天,我又一次诵读完《诗经》,从第一篇到两百篇再到三百零五篇。每一首诗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诵读佳作,欲罢不能。静静地与《诗经》对话,与《诗经》中的人物交流,在彷徨躁动时,照亮我前方的路途,于孤独迷茫处,拓展着我生命的体验深度与广度。

  《诗经》之美在于纯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一首向往美好的凄美爱情诗,《关雎》应当是《诗经》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作品了。其中,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读这首诗,能从中感受到的是朴素自然的本真。而《关雎》既做了《诗经》的首篇,其中孔夫子的意图也就可见一斑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拂去历史的尘埃,依旧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潺潺流水、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深情缱绻的爱情之花。“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心无邪意,心归纯正。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爱的方式,隐忍却美好。

  《诗经》之美在情长。“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天色已晚,为什么还不回家呢?为了君王的华贵生活,百姓们终日不辞辛苦地劳作,迎着清晨的露水,始终如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隐士以此表示自己返璞归真、归隐山林、远离城市喧嚣的愿望。可是又有谁知道,看似恬淡闲适的生活,隐藏着他们多少泪。哪里是我不愿侍奉君王?只是,人非物亦非,徒增伤悲。若是君王能将他们当作坐上嘉宾,君臣一心的场景是多么令人向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眼见之处,仿佛是一群小鹿在原野上悠闲地吃草,还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叫声,叫声相互回应,让人觉得非常和谐悦耳。这是怎样一位虚心好学、能接受意见的君主啊。实在是让人不禁想起曹操的《短歌行》。这其中不仅有《鹿鸣》,还有化用《子衿》篇目的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其中求贤若渴的心情感人至深。

  《诗经》之美在思深。后世人经常从《诗经》中撷取名篇,以抒发内心的情感。我曾读过曹植的《杂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游子忧叹于《黍离》的诗篇,隐者歌唱着《式微》的哀吟。面对嘉宾,岂能失去慷慨的姿容,凄然伤怀,把我的悲怆隐忍于心。《黍离》的确是叫人悲伤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敏感而又超前,才华横溢,境界高远,总能思常人不能思,但也因之不得不忧常人所未忧,由此也背负上常人不可想象的痛苦和孤独。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遭遇,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思索得太深、追问得太深的人,总有孤独、尴尬、委屈如影随形。诗人孤独一人对抗着这些压迫内心的追问,最终无法承受,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所以才仰天怒号、叩问苍天。人类终极的问题,叫人如何解答。

  生于这浮华喧嚣的城市中,粗陋浅薄在撩拨我的心房,心中的*静越来越难求得。《诗经》不同于以往我读过的任何一本书,它唱出了世间的繁华,也写清了人心的所向,更写尽了苍穹间的哲思。因为品读《诗经》,让我收敛自己、静雅贤淑、不忘初心、独享一隅的心安之处。

  是呀,《诗经》自采集至今,大约经历了3000年的漫漫长道,它的身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都已经经历了3000年了,它不怕等。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诗经》读后感3

  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经》,如一块古碑,虽古老,却流传千古;似一级石阶,虽陈旧,却使人更进一步。

  在暑假中,我阅读了这本经典名著《诗经》。当我翻开扉页时,那朴实的封面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情不自禁地阅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栖歇在河中沙洲上那关关对鸣的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仿佛看到了那威武雄壮、保护公侯的武士,赳赳武夫,公候心腹;仿佛看到了那眺望对岸寻心中所思的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仿佛看到了周王宴群臣的场景,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那一个个不同的场景,或喜、或悲、或动、或静,汇集在一本书中,使人身临其境,情感非常丰富。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文学价值极大,似一条诗歌长河中那永不停歇的源头。那四字一句的古韵,绵延不断,像山、像水,像通往高峰的阶梯、像指引航向的灯塔。《诗经》包含了诗歌的精髓,字字皆精华;也包含了人的各种情感,流传千万年。

  《诗经》在历史上也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它陪伴着整个历史,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诗中鲜活的词汇都在被世人所频繁引用,例如窈窕淑女、悠哉悠哉它虽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十分陈旧,却伴我们生活。

  正所谓不学诗,无以言。现在,就让我们翻开那朴实无华的封面,在诗歌的长河中尽情享受吧。

《诗经》读后感4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后感5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那是极清冷寂寞的夜。无边的暗夜将呼啸着寒风的原野吞噬,星月在重重厚重的暗色云层后无力地闪着黯淡的光。令人几*致盲的黑中,几颗稍显明亮的星点零落地散落在东方的夜空中,挣扎着将残烛般微弱的光辉洒向大地。原野尽头的村落中,只有一间房内透出几束摇曳的火光。影影绰绰地可以看见一点忙碌着的人的轮廓,仔细看去,确乎是在翻阅着什么似的。夜深了。

  这个夜晚和过去的千百个无月的暗夜差不多,眼下这位官员批改文书疲倦的神情与涣散的目光,大概也与从古至今千万熬夜苦读抑或加班加点劳作的人们没什么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仅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没有留下过任何存在痕迹的无名小卒之一。从未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大概将来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奔波于尘世之间,被一桩桩不足道的蝇头小事搅得烦躁不堪罢了。

  或许生活对他们来说真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机械,重复,如同不知停歇的陀螺般周转于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劳累疲倦却还是要咬牙坚持、拼命努力,用心中最后一丝信念支持着沉重的身体活下去。就像,暗夜中的小星。明知自己的力量与黑暗相比微不足道,但还是忙碌着把自己散发哪怕一点星光无私地洒向大地。奔波操劳、疲于奔命的同时,内心深处仍天真地渴望光才能被人窥见,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带来改变。这精神固然可敬,但事实上,不如说是可笑又可悲。

  那几点小星,大概就是无数劳苦群众心中燃着的最后那丝火苗。学子渴望教科书式的成功,努力坚持埋首书海;职员希望物质的丰富,遂让青春留在办公桌前,心底叹息抱怨却不知何时休停。为了心愿与信念牺牲一切的普通人啊。像小星般竭力为心中不可及的梦想努力发光。

  但有多少人在意识到梦想不切实际后就放弃发光发热的信念泯然众人了?理想一天天渺茫、熄灭,最后凝固成坚硬冰冷的石头,坠于大地,遍体鳞伤。

  我曾不明白奋斗的意义。关于未遂的梦、达不到的远方我有太多猜测。事实上,星空绝不是被无故点亮的,《小星》的含义也正在于此。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能成为人上人,所能点亮的也不过是偌大天空的百万分之一。不过,若是每个人心里常闪烁着这么一颗明净的小星——无论有多暗,只要保留心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就好——心中只要有一点儿希望,那星光必定是璀璨无比的。

  小星之火,亦可燎原。

  其实,只要活过、真正存在过,那么留下痕迹与否也就不再重要了。拼搏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啊。

《诗经》读后感6

  比起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更多的给人是未经雕琢的真诚感和冲击感。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刻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诗经则是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感觉里两周战国时候的古代人们总是最真诚的,诚恳的歌颂祖先功德,诚恳的拜求风调雨顺,诚恳的去想喜欢的姑娘。风,雅,颂,随便抄起一段,寥寥数字,却又是那么的读不胜读,美不胜收。

  初读<诗经>的时候,只是感觉每句必有一字不识,但是偏偏是这种磕磕绊绊的陌生感觉更让人感觉美好,仿佛凭空多了一股犹抱琵琶半遮面半遮面的感觉。就比如这一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个“僚”字,就是抵死不会认识的。但是偏偏能懂得它的意思,“僚”么,不就是“撩”么。美人月下倩影,拨撩小伙子的眼,也扭扭捏捏拨撩着自己的心。不管当年的古代人为何而写,写为何意,反正几千年后的我是这么理解的,也自觉得理解对了,月出而皎,美人身材窈窕,多么美好多么诚实的意向啊。还有脍炙人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不是看诗经下面的注释,谁知道雎鸠是个什么,君子好逑的“逑”又是什么意思。但是偏偏是这么一句,就那么直接击中你的心里,让你猛的一下想起自己的淑女或是君子,让你就想不顾一切的去“求一求”自己的意中人。“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一句“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没什么特殊的地方,没什么雕砌的辞藻,但是就是强烈又直接的说出了每个人从小,从第一次恋爱就想说但是没能说出来的话。两周战国时候的人们就这么凶猛直接,能准确又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在诗里歌里,而且让几千年后的看到的人感同身受。()就好像是一股风来,从千年前吹来,到读诗看经的人身边为止。

  大概看过外文诗歌的人都知道,凡是此类的诗歌,即使是每句都有一词不认识,读来也远胜于译文。总是感觉有那么一股内在的韵律和情感在句子里,有个把词不认识,也绝不会影响这种感觉。之前我不了解这是怎么回事,直到某个下午,奉老师的命令拿起诗经又一遍细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原来这种偶有字不识,读来却甘之如饴的感觉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啊。诗经就是这样,几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话下来,精简又精简,流传着,丢失着,散佚着,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感觉,共同的躁动,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前年的历史中散失掉了,留下来的,都是人们心里最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感动的语句,这种感觉中外大抵也是一样,要不外文的诗歌也不会流传到*来。越早远的诗歌,技巧便越少,流传下来经受的考验就越多,能流传下来的那些,带着的共鸣力量也越多,也大概便是诗经中的语段,看起来总是不如唐诗宋词精致,却仍然有简简单单的感动人吸引人的力量。与唐诗宋词相比,现代的很多诗歌也是更显浮躁,总是感觉不如唐诗宋词隽永,大概也是没有经过时间提炼的'的缘故,比隽永,总是比不过这些几千年的老古董的。

  说实话,我是不太喜欢诗经里那些政治道德和价值理想之类的呐喊的。因为站在几千年后的历史来看,这些当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是些统治者麻痹劳动人民的工具,很有一些腐朽且不堪,这些情感的表达,比起爱情啊,对风调雨顺的渴望啊,对战争的厌恶,对不归人的思念啊这些人类更真诚的情感来说,自然要低一个等级。一句描写悲哀的妇人等待丈夫战争归来的诗句,总是比一句号召士兵上战场效忠君主的的诗句更有感染力。人的本性的朴素的情感虽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是不会变的,而表征着这些情感的朴素又遥远的诗句,更是会历久弥新。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认为“国风”是诗经最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之一。

  略一品读诗经,就有这么多不着边际又实实在在的感受。由此可见其魅力一斑。千年传下来的老古董,论隽永,论冲击力,果然是值得品味学*。这诗里的味道,即使再传个几千年,大概也是不会变的吧。

《诗经》读后感7

  连续两个晚上赶着看完了这本《最美不过诗经2》,诗经中的男女,不管如何恋爱,最终只有一个目的:结婚,这说明《诗经》中男女爱情的专一。如果两个人分开了,就想念着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就祈祷着永不要分开。他们可以一见钟情,马上就结合,比如《野草 蔓草》中的男子,行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迎面碰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美迷住了,于是,他大胆地向姑娘求爱,并同她结为伴侣。《周南 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廖?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家盼望丈夫,结果丈夫真的回来了,女子非常高兴,以至于连身上的疾病都好了。恋爱中的男女,大概看到爱人出现在自己身边,都是快乐无比的。

  追求爱情,千年如斯。但对于追求爱情的男女来讲,要做到“自由和专一”的统一确实难上加难。顽强的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表达了古代男女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甚至在爱人不幸辞世后,他们仍牢记旧情,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相爱。《绿衣》中的一位男子,沉痛的悼念逝去的妻子。夫妻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如今妻子不在人世了,他感到失去妻子的痛苦,永远也不会完结。他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妻子亲手缝制,他想到自己一有什么差错,是妻子在身边好言相劝。

  《诗经》的单纯与朴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邶风 静女》描写男女约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中的一个角落等待自己的恋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恋人来了,送给他彤管、茅荑,他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是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表现了男子对于爱情的甜蜜和酸涩总之,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爱情观:勇敢追求爱情,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坦白直率;追求恋爱自由、要求自主婚姻;崇尚忠贞不渝的爱情;对爱情有着痴迷、执着的追求;天真纯朴,烂漫自由,热烈而浪漫,对爱情的自由和专一。

  《诗经》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古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榜样。

《诗经》读后感8

  《诗经》带给人一种古韵之美,她仿佛穿越了几千年只为来到我的身边。《诗经》的很美,美在质朴的语言,美在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诠释。她没有太多的华丽词藻,没有庸俗之气,她吸引我去领略那古朴而又优美的辞章,去感受那真挚而又深沉的美好。

  在我的眼中,最美不过《诗经》,美在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开得红艳似火,用来比喻女子的美丽。无论谁读过之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现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的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受。细声慢吟这名句,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充满了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人。看啊,多么美好的祝词。这种情绪,这种祝贺,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我看来,人只有对生活满怀神情与热爱,才能在纷繁的世间为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份宁静祥和的温馨。

  最美不过《诗经》,美在爱的幸福与美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说出了生死不分离,一同老去的相依相伴,多么情意绵绵的佳句,体现了爱人之间一起白头偕老的心愿。表达的是对幸福与美满的无比向往。和爱着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满的事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倾倒了无数身在爱河的人们,渴望美满爱情的人们把这诗句当成对另一半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同老去,永不分离。这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与你**淡淡度过一生。

  最美不过《诗经》,美在朋友的隽永深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将木瓜报赠子我,我就用琼琚作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而是珍意情意永相好。朋友之间珍重彼此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揭示了朋友之情的实质不是获取,而是给予。礼尚往来,朋友之情才能保持下去。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人们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价值的高低,则是对他人对自己情意的珍视。

  《诗经》宛如一个端庄优雅的绝代佳人,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款款走来,让我们去领会她那份独特的美,使我们折服于这独特的美。最美不过《诗经》,我甘愿倾倒于美的《诗经》。

《诗经》读后感9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诗经》读后感10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我怀念你。可我怀念的是从前的你。琉璃瓦与青瓷瓶,金銮殿与沉香屑,四角天与红围墙,曾经轻易挥霍了那么多纸醉金迷的日子,如今回首却只觉沉痛。

  知否?知否?现在我安静地站在你面前,不是一时兴起,不是心血来潮。我怀念了你这么久,从离开的那一刻起,思念的弦从未停止在我心底弹一首凄婉的曲。知否?知否?逼迫我故地重游的,是心中不堪重负地方怀念,哪怕知道去路是一场凭吊与祭奠,我也只能孤身前往。

  现在的我再度站在这里,还来不及明了,曾经是幻影,怀念是陷阱,前路是梦境。

  你看你绿苗依依,可知曾经满眼金碧辉煌?你看你战火未侵,可知身后只剩断壁残垣?

  你看我沉默不语,可知我有万千思绪徒留叹息?你看我面容依旧,可知我已伤痕累累遍体鳞伤?

  我怀念你。可我怀念的不是此刻的你。来回踱步,来回踱步,是否倾覆天地都无法让时光倒转?深锁眉头,深锁眉头,要怎样才能修补好所有裂缝让你光鲜依旧?

  谁知道,谁了解,此刻的我像是沉溺在无边的深蓝里,头顶是渐次灭顶的泡沫,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我不可遏制地往下沉,好像永远也触不到底。我只看了你一眼,就难过得说不出话了。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杨柳依依,桃花依旧笑春风。沧海桑田是摆脱不了的命,物是人非是如影随形的咒。

  我站在你脚下,你盘踞在我面前,你我仅隔半尺,可这却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了。一个是繁华的遗迹,一个是苟安的躯壳,一个是时代的屈辱,一个是卑微的印记。

  你说,——我们是不是从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从此天各一方,两不相关?这天堑般的距离,从我弃你而去的那一刻起就无法消弭了吧。

  跨越一朝的兴衰,我的指尖轻触你冰冷破败的墙。青苔深深,你支离破碎的墙面被柔软湿漉的绿意覆盖,像是更触目惊心的疤痕。血迹斑斑,你荒芜贫瘠的土地被灼热鲜红的血液灌溉,竟也生长出欣欣向荣的庄稼。纵横的新生与蛰伏的伤口,你千疮百孔的躯体,不堪入目。

  我差点忘了,几个月前我还在这里信步闲游,这里的一草一木还保存着我的记忆,我的家人朋友手下刚刚在这里倒下。明明没过多久,为什么已经恍若隔世了?

  可是我怀念你,只有这才是唯一清晰的事,就算怀念的不是此刻的你。

  再回首,我以未亡人的身份,你以已逝者的面容,我不敢触你,你看不到我,时光苍老了心,风景迷乱了眼,我是漂泊的孤魂,你是寂寞的野鬼,就算紧紧相拥,也只能圈起一堆冰冷的空气吧。

  我差点忘了,你我之间相隔的,不是短短几个月,而是歌舞升*、觥筹交错的一个朝代。

  有谁知道吗?有谁了解吗?我难过的不是自己的荣华一夕尽毁,不是自己无法用鲜血捍卫你的尊严而只能做个逃兵,我难过的不是你曾经那么美好而现在破败不堪,不是以后漫漫岁月里你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我难过的,是眼前清晰可见的“不可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不可能了,连幻想都无法存在了。

  ——可是,我却还是无法停止怀念。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是不是应该回去了呢?抹去我将流未流的眼泪,放下我荒诞可笑的执念,跨上我瘦弱苍老的战马,趁失望还未演变成绝望的时候,逃离。现在就转身离开的话,我也许还能忘了你,忘了你支离破碎的面容,忘了那些缱绻的情思。我也许也还可以继续生活下去。朝代的更替是寻常事,人事的变迁是寻常事,我没有必要为一个已腐朽的朝代殉葬了自己。

  可是,好像还是太晚了。你的身影是我始料未及的沉重,那些斑驳的血迹,那些残损的城墙,那些萋萋的荒草,那些森然的白骨,既已成为蛰伏在我心底的影子,就再也无法轻易抹去了。

  说好只看你一眼,从此便做陌生人,却还是心不由己的,让你成了我最惨淡深刻的心事。终于还是为你殉了葬,以我本该风*浪静的一生。

  没有人知道吧,没有人了解吧,曾经不是曾经,后来没有后来,我引以为傲的回忆是战火纷飞中的纸醉金迷,我深恶痛绝的未来是国泰民安时的颠沛流离。这一生,原就是一场错。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扩展2)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

《诗经》读后感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字词解释:

  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喻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贯:侍奉。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同"汝",你,这里指统治者。

  莫我肯顾:此处为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翻译时可转为”莫肯顾我“,大意是你不顾我的生活。后文中的”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均属于此类情况。

  顾:顾念,照顾。

  逝:读为“誓”。

  去:离开。

  女:同“汝”。是“你”的意思。

  适:到...去。

  乐土: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下两章‘乐国’‘乐郊‘等也是同样的意思。 按:这种地方只是世人的理想,在当时实际是不存在的。

  爰(yuán):于是,在这里。

  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德:表示感谢。用如动词,加惠。

  直 :同“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应的代价。

  劳:慰问。

  “之”:犹其,表诘问语气。“永号”犹长叹。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号:快活,逍遥。

  在上古汉语里,“麦”念mie,“德”念die,“国”念gue,“直”念tie。

  莫我肯顾(德/劳):句式均为宾语前置。

  原文翻译: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粮食!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安乐地。安乐地呀安乐地,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插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自由自在乐逍遥!

  硕鼠赏析:

  硕鼠全诗分为三章,意思相同。

  头两句直呼剥削者为“硕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

  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诗经》读后感2

  它很旧了。

  无意中注意到它,目光便被它锁住了。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伴随一个书香浓郁的下午。有人说,诗词存在于苦难,诗词承载着困苦难,但我想,诗词是充满聚散离合各种悲欢。但是最终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爱和希望。

  很多人对于《诗经》的印象可能就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是《国风》里最长的一篇。该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史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着,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怀着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稼穑不知道农民苦。科技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接触农事,甚至鄙夷,厌恶“农村人”。却不曾试想我们所吃的,所穿的,所用的,都源于他们。耕种,是源头,是起点啊。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此时,又如何重要,知己难求,《黍离》是对家国兴亡的感慨,文章只改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可如今又有谁会感慨如此家国兴亡,谁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忙着工作忙着赚钱,甚至忘了留时间来陪伴我们的亲人或许直到出事后才会懊恼“哦,我为什么没有多陪陪他们”

  只是,如今,很少再有人愿意花时间再去回味这些经典了罢。因为对于现在这些都是一些“浪费时间”的东西,因为这仅仅是一种情怀罢了,却不能带来实际利益。但现在真的是利益至上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古典之殇》里说“古典场景的缺*,不尽仅意味着风舞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和精神资源的流逝。”诗歌竟成了挽歌,成了永诀和追悼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有人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诗经》读后感3

  寻遍所有的名词,我认为把《诗经》比作为晴朗的夜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诗经》中的每一篇则是夜空中最独一无二的星星。起初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诗经》中篇目的数量,一共三百零五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独是目录中的篇目名称就已经令我眼花缭乱。可是,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在这《诗经》中哪怕是信手翻开的一面,都能体现出它自身的千载独步的美。《诗经》就如同星星一般数量繁多,但每一颗都熠熠生辉。

  在我轻轻地拈起《诗经》的时候,我却感受到了沉重的分量。这里面的文字已然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不由得对其中所描述的当时的普通生活也产生了肃穆的敬意。所有当时的故事,无论和*或战争都在那么一瞬间定格在了曼妙的诗里。也许是口口相传,也许是用文字记录下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最终它们都一起静静地躺在岁月里等待着一个又一个人去翻开它们,感受它们的伟大和美丽。《诗经》就如同星星一般沉静却又历史悠久。

  “最美不过诗经”这句话相信人们都已有所耳闻。而《诗经》所美之处不仅在于它历经沧桑的瑰丽,更在于蕴含在其中的真情。

  在仔细阅读了《诗经》中的几篇名作后顿时百感交集。例如《蒹葭》用了起兴的手法,描绘出了一派朦胧的场景,但这其中表达的情感却是非常强烈的。虽然关于其中的感情是有争议的,有寻求所爱慕之人一说,也有追逐理想与追求一说。可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它所表现出的执着的情感是完全相同的。再例如《关雎》、《汉广》等,它们都是用最柔美的语言汇编而成,但却表达出了最迫切的思念。每一字、每一句流露的都是发自他们的内心的真情。正是这种略加修饰的真情令人感同身受却又不会感到失去意境。就如同星空一般闪耀动人,却又令人感到沉醉。

  在合上《诗经》的一瞬间我却又获得了另一种稍稍不同的感叹:原来当时的人就拥有各式各样的细腻情感,包括离别时的悲伤,遇喜事时的快乐亦或是追逐理想的焦躁与执着。而且早在那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来使作品变得更加富有艺术魅力。有那么一刹那,我感受到了我与古人是相通的,我与他们都曾观望过同一片星空。

  夜空点点,繁星闪烁。《诗经》也将会像永恒的星空一半,成为一代又一代所流传的中华经典。

《诗经》读后感4

  它很旧了。

  无意中注意到它,目光便被它锁住了。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伴随一个书香浓郁的下午。有人说,诗词存在于苦难,诗词承载着困苦难,但我想,诗词是充满聚散离合各种悲欢。但是最终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爱和希望。

  很多人对于《诗经》的印象可能就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是《国风》里最长的一篇.该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史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着,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怀着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稼穑不知道农民苦。科技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接触农事,甚至鄙夷,厌恶“农村人”。却不曾试想我们所吃的,所穿的,所用的,都源于他们。耕种,是源头,是起点啊。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此时,又如何重要,知己难求,《黍离》是对家国兴亡的感慨,文章只改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可如今又有谁会感慨如此家国兴亡,谁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忙着工作忙着赚钱,甚至忘了留时间来陪伴我们的亲人或许直到出事后才会懊恼“哦,我为什么没有多陪陪他们?”

  只是,如今,很少再有人愿意花时间再去回味这些经典了罢。因为对于现在这些都是一些“浪费时间”的东西,因为这仅仅是一种情怀罢了,却不能带来实际利益。但现在真的是利益至上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古典之殇》里说“古典场景的缺*,不尽仅意味着风舞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和精神资源的流逝。”诗歌竟成了挽歌,成了永诀和追悼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有人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诗经》读后感5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

  作者心心念念的这件“绿衣”,应该是亡妻生前所穿之物,因此他触物生情,想念与自己感情深厚的妻子。通过重章叠句的表述,表现作者缠绵悱恻的感情。用寒风凄凉来表达心境之凄凉,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剧:你为我织造的衣服仍然在身,可那个为我加衣的人,你在哪里啊?

  这种睹物思人的写法为后世同类型的诗作广泛借鉴,最出名的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这首词也是触景生情,只不过是梦中所见而已。他想念亡妻,不是写缠绵悱恻,不是抒发呜呼哀哉,反而写的是“千里孤坟”,是“明月夜,短松冈”,通过那月夜下唯有青松作伴的孤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景象,远比直接抒**感要动人得多。全词中的感情都是内敛的,不话凄凉,无言相述,但那真实的、强烈的情感是根本不需要任何言语而能直接击碎人心的。尤其是上阙收尾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对应下阙开头的“小轩窗,正梳妆”,那种时空错乱的幻象更加让人唏嘘和悲痛。

《诗经》读后感6

  一树繁花,清淡典雅。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与古人原本相隔于遥远的光阴*,却因为有了诗歌这座跨越古今的桥梁,我们才得以与古人心意相通。诗歌的美妙,令人无法猜测,看似*淡的字眼,简单的韵律,却能千变万化,让人回味无穷,咀嚼出万般韵味,万般情意。

  诗词歌赋中,最迷恋的是《诗经》。诗经,这个名字本身,就渗透着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来的甘汁还是那么有味道,无尽回味,透着沁人心脾的诗意。

  读过诗经,她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像极了我见过的一种花——粉簌簌的流苏。我记得张晓风女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要我给那棵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这棵花树就是流苏。流苏与诗经,诗经与流苏,如果要我给诗经起一个名字我就叫它流苏,它有满腔纤细的花香。

  据说,那些关于诗经的故事,长达六百年之久。六百年,从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漫长的过程中,那些还尚不识文明烟火的古人,就已经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优美的文字,来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时的人们是最淳朴的,天真的,用最*凡的文字诉说内心的感受。当一个人的身心,在某一个午后,完全进入一种恬静的状态。那些带有灵动气质的诗句进入心扉,带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神秘朦胧美,营造“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和谐宁静,送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言,画出“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青涩爱恋。那是一场灵魂盛宴,是美的潜移默化。

  在《诗经》中情感之事总是特别美好,少年的难开之口,少女的矜持缓步以及艳若桃花的容颜,都弥漫着潮润的雾气与悸动的氛围。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愿,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艳难收。不过是在某个时间有过一面之缘的铭记,便从此日思夜想困顿不已。这美好的情愫也随着冷黄纸页与口口传唱而新鲜如昨。

  当然,若《诗经》中仅有爱情,纵是最浪漫的诗篇,多了,也会觉得轻浮。《诗经》中,也不乏战乱流离、忧国忧民的诗篇。

  激荡了故国的热土,沉重的伤怀和悲怆的呐喊响彻天地。但《诗经》中却将这种情感化为叹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国成为废墟,宗庙毁于炮火兵戈,多么激愤的.感情到了《诗经》之中都会转化为轻轻几句的哀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欲坠之躯步经昔日繁华的宫殿与宗庙,所有生长的禾苗都在祭奠着盛世的荒芜,见证着王朝的复辟与衰败。

  一卷一卷风、雅、颂,重读似叹息,轻读犹如耳语。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与哭泣,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回环往复的叹息。

  同时,《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描绘了一卷社会与历史的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在《诗经·国风·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撇开一切背景,《诗经》只是《诗经》,朴素悠远,宁静自然,继承了华夏民族一贯的淳朴与稳重,却不乏清新隽永的文风。

  《诗经》是一树绚烂的繁花,承载着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被后人概括为的“风雅”精神。

  这树绚丽的诗词花,始于西周,终于春秋,诗中的千古繁华,人间乐事,像一缕清风,一朵落花,一叶小舟,从远古涌来,向未来奔去。

《诗经》读后感7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深度。

《诗经》读后感8

  我一直认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锢在闺房之内,只能对着蓝天白云发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声叹气,因为再美好的春天,再绚烂的风景终究不属于她们,小小的三寸金莲成为她们以梦为马,执剑行天涯的障碍;而正统社会要求的三从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对他们精神的束缚;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从灵魂深处约束着他们。但《诗经·葛覃》却让我看到了她们别样的生活。

  虽不能像现代的女性一样可以旅游观光,畅所欲言,在生活中与男性一争高下,在社会中撑属于自己的起半边天,但是她们却用自己豁达和乐观,拥有了自己的云淡风轻,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虽然只能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她们却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山间的谷中,那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

  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虽是朝夕相处的山谷、山间,常见的葛藤、黄莺,却在她们的眼中如此之美,她们通过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让繁重的生活变得兴趣盎然。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慧眼是处于繁华都市,喧闹社会中的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总是抱怨工作繁忙,想尽一切办法来放松。为了找寻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我们不远千里,来欣赏名山大川,大漠落日,最后却发现看景不如听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们的遗憾罢了。而诗中的她们却用自己的乐观,自己的豁达欣赏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这不正是我们要学*的吗?

  她们视夫为天,却又自强自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蔓延在山间的谷中的绵长的葛藤,在她们的手中千变万化。把它割回来煮在锅中,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是织成细布,或是织成粗布,让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爱人喜欢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乐无穷。享受自己辛勤劳作带来的乐趣,是多么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吗?

  《诗经·葛覃》为古时的女子证言,她们的生活虽然单调,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们常说: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现在如此,古时依旧。

《诗经》读后感9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诗经》读后感10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课本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诗经》,就被《诗经》表达的那种和谐、那种执着、那份淳朴、那份圣洁所吸引了。于是带着好奇,又一次翻开了这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

  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像一条深沉的河流,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奔涌,而其中流淌着的,是她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质朴和安然。在这条河流中,蔓延着的不是桃花红、杏花白、香风玉露、姹紫嫣红,而是一片清新的草色。

  曾有痴情的男子一边唱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边思念着自己心爱的人。我想,在那个秋日的清晨、在那河畔摇曳着的蒹葭,一定盈满着男子温柔而又细腻的思念。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只要心中还保留着那份强烈的感情,道路漫长难行又怎样?崎岖难攀又怎样?坎坷回旋又有何妨?这就是草色的爱情。诗中的蒹葭定然不如热情似火的玫瑰来的娇艳,但它所包含着的情感,却更加质朴和真实。

  曾有戍边征战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低吟着“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将士在归途中,看见一片衰败的薇菜,不由想起自己离家时,家中庭院前那充满生机之景,这就是草色的思念。在岁月的流逝中,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却只能在心中默默描摹着家中的境况,是哀,是大哀!每当读到此处,总感到一丝草色的忧伤在心上流淌,像是一片濡湿的泪迹。

  曾有忧愁的诗人,吟诵着“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恺我寤叹,念彼周京”追忆着旧时周朝的繁华。诗人在寒冷的水边行走,忽见水中难以生长的野草,不由想到周王室的衰败,再不复往昔盛景,不禁伤感不已,这就是草色的怀念。怀念着昔日的盛世繁华,怀念着周王室当时的四夷宾服……

  草色在《诗经》的纸间弥漫,有忧愁、有欢乐、有离别……这是千年前的人们最质朴无华的情感。阅读《诗经》,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安然惬意。而这,正是《诗经》的魅力之所在!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扩展3)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

诗经读后感1

  此诗以比兴的手法充分写出了女子结婚以及婚后对她们美满家庭生活的愿望。桃之夭夭同逃之夭夭的读音一样,但它们的意思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就产生了我对《桃夭》这首诗一点兴趣,其次对于当今时代出现重重离婚现象,更加吸引我的注意了。

  第一段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把年轻女子比喻成桃花,桃花的绚丽多彩体现女子对于这次婚姻很是满意,笑开了花。把美丽的女子比喻成桃花更加形象地地将女子的美丽给展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女子为何会对此次婚姻很满意?是因为女子愿意加到这家去,说明女子的梦中情人在这儿。从这一段我想到这应该是在向往自由婚姻的吧。在古代没有什么自由婚姻的概念,通常都是有一些个其他概念阻拦两队非常相爱的人,如门当户对类的。非常相爱的两人却因某种条件而被拆散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啊。唐代诗人白居易从少年到青年一直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姑娘要好,可因母亲的不同意就这样分离了。

  第二段的`“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以桃树上结满硕大的果实体现家中儿孙满堂,吉祥之兆。这一段描述出了我们*古代多子多孙为幸福家庭的象征。有“家和人兴百福至,儿孙绕膝花满堂”类的许许多多诗句。这里应是对自由婚姻之后能够儿孙满堂的祝愿。但由于现在人数过多的状况,我想现在的儿孙满堂是不太好的。

  第三段“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桃树上整整齐齐的叶子托出合家美满的情景。这段体现婚后对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祝愿。这段话使我想到了这种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与当今许多因种种原因分家家庭的对比。当今结婚的大部分也算是自由婚恋,但又出现了大量离婚的现象,这是个心灰意冷的结果。对于那些离婚的家庭,确实都是有种种原因的,可不用分家总还是比较好的。

  这一诗句不但可用于古代时对自由婚姻以及婚后和谐家庭的愿望,也可用于对当今婚后没有离婚的和谐共处的家庭的愿望。愿此后所有婚姻越来越美满。

诗经读后感2

  在《诗经》中有很多我喜欢的篇章,如《子衿》、《鸡鸣》、《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并不是更负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说并不是很有名声,广为人知的篇章。它的词句也不算最优美的,事实上在《诗经》内的大部分诗句也都偏向质朴清雅。可我依然选择《竹竿》里的一个短句“淇水在右”来作为新摘录本的题目。

  《竹竿》大致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卫国女子出嫁远离故乡,她回忆起家乡的河流,少女时出游的情景,但现在已远离了这些回忆,只能驾车出游,以解思乡之愁了。因而我觉得这首诗很动人。那卫国女子怀念故乡,也是在怀念着故人,少年时玩耍嬉戏的快乐回忆啊,她悲叹着,许是在叹时光吧?

  我发觉,世人的年华,也终像那条淇水。沿着河畔欢快地跑过去,就再无回来的路可寻了。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总会遗失什么宝物,很久很久以后才惊悟没有好好地挥别。可是没事的啊,请你看那“淇水在右”。故乡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于为什么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这是因为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乡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为左,南为右。”淇水是向着南方而流的。仅管我知道淇水离南城并不*,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并不是真的流到南城来,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古代,南方是蛮荒之地,而现在我只愿傍故乡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托着我无数想象和美梦,感悟和思绪的诗篇呢,所以我私自决定把它作为我的摘录本的名字。还但愿原作者不要介意。

诗经读后感3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好好读书,好好学*,不让家长和老师操心;也要尊重师长,团结友爱;学*时更要抓紧时间,讲究效率。比如:在托管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在校时间,最好在学校把作业全部完成,然后再干别的事情。在家也是一样,不要让家长催促,应该自觉主动地做到快速、认真、高效地完成作业,写完就可以安心地去玩。

诗经读后感4

  不知何时开始读《诗经》,但今天终于读完了,由于同时读三本书,在家读《沈从文散文集》、在办公室读《*人的修养》和《诗经》,导致比较零散,不系统,没有连贯性。

  加之古文功底薄弱,离开注释基本读不懂,连一知半解都达不到,所以,《诗经》虽美却不能领会,能记住的还是常见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句。感受是:中华经典需多读多背;不能同时读多本书。

诗经读后感5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读后感6

  第一次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致的诗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后感7

  我一直认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锢在闺房之内,只能对着蓝天白云发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声叹气,因为再美好的春天,再绚烂的风景终究不属于她们,小小的'三寸金莲成为她们以梦为马,执剑行天涯的障碍;而正统社会要求的三从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对他们精神的束缚;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从灵魂深处约束着他们。但《诗经·葛覃》却让我看到了她们别样的生活。

  虽不能像现代的女性一样可以旅游观光,畅所欲言,在生活中与男性一争高下,在社会中撑属于自己的起半边天,但是她们却用自己豁达和乐观,拥有了自己的云淡风轻,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虽然只能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她们却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山间的谷中,那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

  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虽是朝夕相处的山谷、山间,常见的葛藤、黄莺,却在她们的眼中如此之美,她们通过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让繁重的生活变得兴趣盎然。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慧眼是处于繁华都市,喧闹社会中的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总是抱怨工作繁忙,想尽一切办法来放松。为了找寻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我们不远千里,来欣赏名山大川,大漠落日,最后却发现看景不如听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们的遗憾罢了。而诗中的她们却用自己的乐观,自己的豁达欣赏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这不正是我们要学*的吗?

  她们视夫为天,却又自强自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蔓延在山间的谷中的绵长的葛藤,在她们的手中千变万化。把它割回来煮在锅中,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是织成细布,或是织成粗布,让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爱人喜欢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乐无穷。享受自己辛勤劳作带来的乐趣,是多么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吗?

  《诗经·葛覃》为古时的女子证言,她们的生活虽然单调,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们常说: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现在如此,古时依旧。

诗经读后感8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读诗经有感作文800字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诗经读后感9

  “关关,关关......”

  和鸣声在耳畔响起,青灯下,执着毛笔,在记忆中勾勒起勾人魂魄的倩影,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前,望着那远处的河中小洲,浅浅地笑着,一眼情深,想是入了相思门。

  初见,少女眉目如画,着那素白长衫,披着浅蓝外纱,笑靥如花,眸前一亮,缓缓蹲下,想要取那水中荇菜,*添了份烟火气。

  陷入在她的漩涡当中,与她对视一眼,心中的情绪便翻山倒海,之前所做的准备似乎都是浮云,被眼前明眸善昧的少女看一眼,就像被一口仙气吹的轻飘飘的。可,婉言谢绝的少女,在那几天在我的眼前重复,苦,闷,痛,各种情绪在心中交替。

  想是该离去了,在临别之时,少女在湖中伴着小舟穿梭,纤纤玉手时不时试探着碰一下一片片的荇菜,眼前的画面单纯而美好,叫人不想破坏眼前的岁月静好。对少女的喜爱难以言表,可是自己终究不是伴其一身的良人。起身,我拍拍灰尘,在一旁取来了伴随已久的竹笛,吹奏一曲《玉连环》。

  “公子,方才一曲可是《玉连环》?”

  我诧异地抬头,爱慕之人便在眼前,心中的倾慕难以言表,连带着脸上多出了些许笑容与手足无措。

  少女笑著,看著我,“公子可否再奏一曲?”

  “那在下便献丑了。”

  “公子请。”

  一砚春水,晕染一顶乌蓬,少女与少年并肩而立,一个静心听乐,一个满目欣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伊人在旁,长相思兮长相忆。

  一卷云霞,少年执一息灯火,夜星寥落,相伴相依,坐在船头,低低地吹着曲子,怅惘那何去何从。却不知,少女在乌蓬内春心萌动,愿我星君如月。

  “姑娘,在下要告辞了。临别前,不如再奏一曲,如何?”

  “不如何。不如公子以后只为我吹笛,可好?”

  “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经读后感10

  最好的时光是什么?是在晨曦中享受初夏的美好,是在午后时小院中惬意的品茶,是在一个个宁静的夜晚中静静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我而言,最美好的莫过于在一个暖意、花香交织的清风中读一个无伤人事、只关风月的老故事,就这么犹报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来,悠悠地走进你的梦,缓缓地打动你的心,直叫人忆起那些缱绻千年,氤氲万世的旧时光。

  初读《诗经》,是在一个雨夜。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若有若无的蛙声,伴着沙沙的翻页声,时间仿佛静止,又仿佛是不愿打扰这样美好的时光,所以故意轻着脚步,屏着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词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字典,却发现从不碍事,那看不懂得,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仿佛看见,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低语的话下来。时间一次次精简又精简它们,岁月一*流传着又流传着它们,它们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里丢失着,散着,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涟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热烈、共同的躁动、共同的思想。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千年的历史中打磨掉了,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了兜兜转转的岁月和细细密密的时光的推敲,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这些诗歌从来没有唐诗的慷慨激扬,没有宋词的婉约秀丽,也没有元曲的清新动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历久弥新的感情罢了。它从来没有华丽迟早的堆砌,只是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可这些故事里的情,又何尝只是三言两语讲得请的?

  读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仿佛看到夜色阑珊,明月当窗,月光如水般悠悠洒在房檐上,也冷冷清清洒在女子美丽而忧伤的脸上。那双幽深的眸子里,一定不只是刚抚完琴却无知音欣赏的遗憾,还有着深深刻进骨子里的思念。思何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是真挚的感情,是纯粹而动人的,或许我想这就是诗经的迷人之处吧。

  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时,就忽然被深深的感动了。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精神啊!什么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心念念到极致恐怕也就是如此吧。此时此刻,他一定正在骑着战马,驰骋在沙场上,那种气势令人震撼,那种精神令人感动!读久了,会让它享受丰富的文化盛典,使你更加明智,更加自信从容的面对世界,因为它,我变得更加优秀了吧!

  每每回味起诗经,就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条微博,曾经有一句这么形容它—仿若山间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丽,悠雅清扬,经卷翻覆之际如见清露被初阳照耀,邂逅这一抹盈盈闪映着的翠色鲜亮。仔细回想起为什么独爱诗经?因为它有经历时光风霜后的厚重,有经历岁月涤荡后的自若,它使人快速成长,内心澄静,通情达理它会细腻到让你感动到直掉眼泪。

  这就是诗经,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穿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想紧紧的抱紧它—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精神食粮,我最真挚的朋友,以至于我百转寻之,只为以筑固旧梦。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扩展4)

——诗经读后感 (菁华12篇)

诗经读后感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过去数千年,但依然能在我们耳边回响。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够读一辈子,那么我认为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收集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有对爱情的期望,有对劳动的赞美,有征夫对故土的怀念,还有受欺压者的愤慨。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多为贵族所做,为了祈祷丰年,歌颂祖德。颂,就是宗法制的体现,都为宗庙祭祀的歌曲。

  正如我们课堂上所学,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就是指铺陈,我们从小听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用了这种手法,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比就是打比方,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将卫国女子的风情写了出来;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后吟所咏之物,“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用蔓草和露珠将对爱情的浪漫和自由显现出来,对诗歌渲染气氛,创造与众不同的意境有很大作用。

  爱情,是《诗经》一个很优美的主题,千年之前的情侣追求着自己爱情的'自由,浪漫。如果说有一种情感能一直延续下去——那就应该是爱情的纯洁和美好。如《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描写男女相互赠礼来表达对对方的爱,用“琼琚”“琼瑶”“琼玖”来强化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一再表白。

  亲情,在中华民族的传承中从未中断,《常棣》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讲兄弟之间比作常棣花,花托花蒂相互衬托,常棣花显得更加的光灿鲜艳,兄弟之间也更加亲密。诗中诗人不断用注意兄弟之情去撞击世人的灵魂,使人引起共鸣。

  服役,每个征夫心里都会有思乡思佳人的想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漫漫征途,佳人等待已久;思乡之心,雨雪纷纷飘过。纵然路途遥远,思乡之情,相思之苦,并没有淡去,心依然向着一个不变的目标——故乡。

  恬淡,生活的追求,秦人用“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生活,与自己心爱的人一道归家,一道劳作,路上欣赏一片片的桑林,阵阵轻笑声传便树林,透人心脾。生活的舒适,环境的优美,人生的自由,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不断追求的理想生活么?先人已然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如仙境一般的世外桃源。

  人生,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人感叹时间短促,人生短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我们能感到诗人对人生短暂而无所归宿的失落。蜉蝣,朝生暮死,诗人用这种小昆虫写出人生的脆弱和消亡前的美丽以及即将离开时的困惑,使人所感昙花一现,浮生若梦的感觉格外强烈。

  诗经,我国文化的瑰宝,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学*诗经,不仅仅是对对文化的继承,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涵养的一种成长,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诗经读后感2

  *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文学的正宗,读诗和写诗是历代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先秦至五代的漫长历史时期里,*的诗歌创作一直没有间断,涌现了为数众多的杰出的作家和光辉灿烂的优秀作品,不少诗人及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传统诗歌,博大精深,雄健典丽,宛如一部色彩斑斓的画卷,以不惊风雨泣鬼神的宏伟乐章。在漫长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大诗人,他是耸立于东方的一个又一个诗歌的泰山。放眼世界文坛,*的传统诗歌是独特的,是无与伦比的。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诗经读后感3

  读《诗经》,就好似读一部古人风情史,像清泉缓缓抚过青石板,清新,自然,没有一丝杂质。

  爱是最长情的告白。《诗经》中的爱情,并不轰轰烈烈,没有一个“爱”字,却处处流露着爱。

  雎鸠鸟儿关关合唱,在河心小小洲上。这一切,都印在了他的眼眸中,想必,这也是他所盼望的吧?无数天的彻夜未眠,心里只有她的倩影,这是爱而不得的煎熬。西风乍起,干热的风夹杂着丝丝凉意,微红的晨曦中,寒霜泛着金光。荻花摇曳,水光潋滟,摇不去的是对伊人的爱,更摇不去对理想的追求。念那青青子衿,微褶的衣裳,佩玉的绶带飘飘,她心中泛起层层涟漪。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爱,缠绵悱恻,穿越岁月,仍引人共鸣。

  像是品味陈酿的美酒,细品《诗经》中的爱,历久,弥新。

诗经读后感4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好象过了三年。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就如你的气息啊,让我怀念。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缠绵,长的可达十多米,茎叶交错攀爬,《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着浓郁香气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一样的东西,用于祭祀。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边的游云,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呼吸空气就是呼吸你。

  顾随先生说,《诗经》中写愉快少,写忧伤多。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更是有别样的心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果实上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春秋时期,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苍耳到处可见,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在水中反复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才不得不食的草。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男人还在远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眺望他回来的方向,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变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马儿都已眼发花,腿摇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诗经》最著名的一道野菜应该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它著名因为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阳山中那个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抵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被一个捣蛋的女子看到,说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们为什么要吃呢?结果终于是饿死了。好象这样不识大局冥顽不灵的人并不值得同情。《采薇》中远别家人的戍边兵士在归途的风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开花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的最后一章历来被认为是*古诗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战争终将结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什么草儿不枯萎,哪儿有一天不奔波。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忧中有了愤,堪堪乱世,人不如草木。草木还有春来发新伢的机会,我离开家乡离开你,却可能再也不能回来。

  生长在《诗经》中的草,因了我们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伸展出每一个叶片,郁郁葱葱,蔓延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为我们充当最恰当的精神食粮。

诗经读后感5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读后感6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读后感7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食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试想,阳光明媚的春天早晨,鸟鸣声给新鲜的空气里撒上清脆而欢快的调子,真让人觉得风景可餐.这景,美的沁人心脾.谁不会渴望身处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田野,尽情享受那美的让人无法不神往的阳光、水、空气以及质朴的民风?再试想,一个年轻的少女手执一个又深又大的筐,唱着歌去采摘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你不会去说她没有淑女姿态,而是觉得既和谐又宁静.她低头,柔软的长发不小心触到那嫩嫩的桑叶,把露水沾在黑丝上,好美.她们娴熟的动作会舞乱你的眼神,不到预料的时间,她便会满载而归了.也许她会忧郁,你好奇吗?请细听,她再唱“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诗经读后感8

  这是一痛彻心扉的悼亡诗。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遥远的一天,一个男子,一位丈夫,双手颤抖地捧着妻子留下的绿色衣物,失声痛哭,夫妻相处时的生活细节,随着哭声,伴着泪水在眼前重现,蔓延开来。一切都是那么清晰,似乎触手可及,可是一切又是那么遥远,马上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妻子精心缝制的衣物还在,可是缝制之人却已香消玉殒,天人永隔。那一声声“绿兮衣兮”的长叹,湿润了古往今来多少多少双眼睛啊!

  “生同衾,死同穴”是古代从一而终观念束缚下绝大多数夫妻的生活理想,即使生不能同生,死也要同眠。而今,丈夫虽在,妻子却长眠于地下。曾经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如何兑现呢?知心话儿与谁言?唯有睹物思人罢了。

  所以,这里的“绿衣”,不只是妻子缝制的衣物,也是妻子的象征。它承载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的岁月,承载着这对柴米夫妻的庸常而又甜蜜的生活瞬间。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

  “绿兮衣兮”一咏三叹,回肠荡气,似是深情的丈夫在呼唤自己心爱的妻子,思念着自己的妻子。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面子黄色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住我不忧伤!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衣,愁肠百转心千结,何时才能忘掉这忧伤?望着这精心缝制的绿衣,上面的每一丝、每一缕,都满载夫妻间的浓情蜜意,上面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记录着夫妻间深深爱恋。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手把故妻所作的衣物翻里翻面地看,那丝丝缕缕,针针线线都满含深意——每一针都饱含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所谓的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大抵如此吧。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而今在瑟瑟秋风中,我只能看着妻子缝制的衣物,睹物思人。“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回想以前,我的衣食住行,都有妻子精心安排,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何等的惬意,安然。现在,在萧瑟秋风的侵袭下,我冻得瑟瑟发抖,这才想起来该换上厚衣服了,于是,翻箱倒柜,来寻找合适的衣物。看到故妻生前所缝制的衣物,不由得悲从中来,嚎啕大哭。如果贤妻尚在,我的生活怎会这样,叫我如何不思念体贴入微的她呢?

  故去的爱人永远居住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伴随着“绿兮衣兮”的长叹,我合上了书,但是那深深的思念,满满的眷恋却久久挥之不去。

诗经读后感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许多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诗经》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里的爱情是华夏儿女最古老的悠悠恋情的见证。这些爱情里,都是如此简朴、自由,却奔放、热情。又或是委婉、朦胧。比起唐宋华丽浮艳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更能使人在*静的语言文字中浮想联翩,似乎身临其境,更为这此爱情故事感动万千。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躅。”调皮的小女子与男子约肢,却藏了起来,男子见不到女子,又是着急又是无奈。其实女子就躲在城边一个小角落里,看着不知所措的男子边笑着。“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我爱的不只是荑草,而是我所爱的女子。这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单纯男子的心里对白。《静女》里的女子并不是娇生惯养的贵族千金,而是一个渴望自由的调皮可爱的勇敢女子。男子则是如此痴情质朴,憨厚老实呢。这样的爱情是如此的单纯、自由,就是短短的语句中让我回味无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梦中情人,她是如此的美丽,又可望不可得。《蒹葭》全诗整齐的句式,描绘着男子追随着“伊人”移动。这是如梦中仙境般奇妙,朦胧,却可惜不可及也。让人仿佛致身境中,深深体味着诗人那凄婉的心情,却又不顾一切努力的追寻,那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情感世界阿!

  前两首是古代人们对理想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而《氓》却包含对于现实背叛的痛恨与无可奈何。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贸丝来,来即我谋。”男子热烈地向女子直白表达心意到“以乐车来,以我贿迁。”男子与女子终于如愿相恋成婚。而结局却出乎意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简单的话语,吐露出因社会男女不*等婚姻带来的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这也是古代许多妇女在自由和婚姻上悲惨命运的'缩影。

  《诗经》中的爱情,或是理想或是现实,或是自由或是无奈。却都让人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越是如此质朴的承诺,越是感动了现代繁杂的心。

  当你能处于繁嚣都市一角,一杯清茶,一本《诗经》。仰望静空朗月,遥感春秋前史的花好月圆,那简单、淳朴、率真的感情跃然而起。放眼当前的爱情唯金论横行泛滥,难道不更让人对古人钦佩、更引人神往?

  爱情本就应是真诚,简单才是最美!

诗经读后感10

  须知今古事,棋秤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题记

  指尖轻触,感受那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曼珠沙华,回眸处浅吟,倾听那悠扬冗长的声声呼唤,透过千年的尘烟,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气凝神,抚动文化的根源——《诗经》。

  爱,足以让尘世的暖透过黄土的凉传递出一缕清风,一米阳光,一剪月色。《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也不是一个秋风悲画扇的结局。它可以忽视时间空间的界限,只为了不辜负而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灭,看过凡尘荣辱,知晓世情风霜。《诗经》用最简单的语言成就了最伟大的爱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夕阳西下时,可以牵着你爱的人的手一起诉说着地老天荒,是那样安心,那样惬意。反观现代社会,“闪婚、离婚”都好似家常便饭一般,人们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环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颗曾经单纯无邪的心,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物质就是欲望。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让*这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用金钱衡量爱情和友情,这样的结局会幸福吗?面对央视的“你幸福吗”这个提问,国人大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细细想来,终究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样圣洁,不掺杂一丝杂质,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诗经》用它最本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尘世间的*,让三千年后的我们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忆里。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的恬静豁达,令人神往。

  《诗经》可以像佛一般,让它的悦己者放下罪恶,懂得慈悲,让冷酷的心随之柔软;《诗经》仿佛一面魔法的镜子,我们在《诗经》里看到的不是容颜,而是我们内心的独白;《诗经》仿佛一本情感字典,我们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节和语句;《诗经》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莲,让我们记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叶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动,每一丝细腻,每一种柔情。

  三千年的轮回,在回首的刹那,都只不过是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春天到秋天的流转,月圆到月缺的变幻。《诗经》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飘荡,扣开了现代人的心门,带我们走进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红尘,让我们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让灵魂在那一刻升华,然后绽放……只为看见,那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惊艳。

  云水生涯,不是梦;潋滟人生,不成空。都说佛祖是慈悲的,他总是以拈花的姿态,微笑地看着世人。在无法拯救的时候,佛亦会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红尘。用心去感受《诗经》,你会收获一种别样的风情,看着那被现代国人一点点遗失的纯真和朴实,请*静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诗经》的陪伴下酿一坛美酒,让年华做一场彻底的宿醉。

  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

诗经读后感11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他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四字的组合,就是*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节,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事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命除了钞票还剩神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文化被截断之时!

诗经读后感1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我们的结局是那么的完美。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扩展5)

——诗经读后感 (菁华6篇)

诗经读后感1

  “关关,关关......”

  和鸣声在耳畔响起,青灯下,执着毛笔,在记忆中勾勒起勾人魂魄的倩影,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前,望着那远处的河中小洲,浅浅地笑着,一眼情深,想是入了相思门。

  初见,少女眉目如画,着那素白长衫,披着浅蓝外纱,笑靥如花,眸前一亮,缓缓蹲下,想要取那水中荇菜,*添了份烟火气。

  陷入在她的漩涡当中,与她对视一眼,心中的情绪便翻山倒海,之前所做的准备似乎都是浮云,被眼前明眸善昧的少女看一眼,就像被一口仙气吹的轻飘飘的。可,婉言谢绝的少女,在那几天在我的`眼前重复,苦,闷,痛,各种情绪在心中交替。

  想是该离去了,在临别之时,少女在湖中伴着小舟穿梭,纤纤玉手时不时试探着碰一下一片片的荇菜,眼前的画面单纯而美好,叫人不想破坏眼前的岁月静好。对少女的喜爱难以言表,可是自己终究不是伴其一身的良人。起身,我拍拍灰尘,在一旁取来了伴随已久的竹笛,吹奏一曲《玉连环》。

  “公子,方才一曲可是《玉连环》?”

  我诧异地抬头,爱慕之人便在眼前,心中的倾慕难以言表,连带着脸上多出了些许笑容与手足无措。

  少女笑著,看著我,“公子可否再奏一曲?”

  “那在下便献丑了。”

  “公子请。”

  一砚春水,晕染一顶乌蓬,少女与少年并肩而立,一个静心听乐,一个满目欣喜。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伊人在旁,长相思兮长相忆。

  一卷云霞,少年执一息灯火,夜星寥落,相伴相依,坐在船头,低低地吹着曲子,怅惘那何去何从。却不知,少女在乌蓬内春心萌动,愿我星君如月。

  “姑娘,在下要告辞了。临别前,不如再奏一曲,如何?”

  “不如何。不如公子以后只为我吹笛,可好?”

  “好。”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经读后感2

  最美不过诗经。

  相比于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给人更多的是未经雕琢的真实感与冲击感。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琢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而诗经则是一方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从刀耕火种,坎坎伐檀的时代里走来,沧海桑田,时间的屠刀亦无法磨灭的是属于诗经的最古老的魅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初读诗经,便是从这首《蒹葭》开始的。主人公辗转难寐,夙夜思念追求着自己心爱的姑娘,此刻,那一方溯洄曲折的河水也好似一座可以通往意中人的石桥,什么也不能阻挡主人公的脚步了。此情此意,纯朴真挚,令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也让我们从*庸琐屑的世俗之中思考着现如今我们缺少的那份纯朴的情感,这便是诗经所带给我的最初的悸动。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计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蕴藉,纯朴真挚,生趣盎然;诗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尽意远,激荡心灵;诗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

  作为*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如同黄河一般,在这片华夏大地上流转延伸了上千年,不仅浇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浸润着数千年来不同阶层之人的心田,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源于歌谣,却又不止于歌谣,因此,《诗经》被认为是*古典文学之巅。

  而今,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走得太快了,以至于在步履匆匆中遗失了原本属于我们最初的那份纯净。言情小说、修仙小说各种网络文学泛滥,试问,读之又有何价值?在金钱至上的物质社会里,还有多少人如诗经里的男女般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是啊,如今我们没有了沉重的徭役和赋役,没有了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我们甚至可以跨域空间和时间,不必如《蒹葭》里的男主人公般跨越山河险阻苦苦追寻,也不必像《卷耳》里的女主人公般隔却万水千山对远征的丈夫思念成河,我们都不用了。。。可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里,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的信仰,它是否还被你所虔诚地信奉着?抑或是,它已经在觥筹交错间,随着碰撞的酒杯声一起遗落和破碎?

  你,还在吗?

  读《诗经》,使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获得宁静,让人感受着来自华夏古老大地上的无穷魅力,“最美不过诗经”,而那些泛滥的“文学”,亦不过尔尔。惟愿我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源远流长,故仿诗经一首,聊以记之。

  《凯风》——凯风自南,吹吾棘心。琼瑰睍睆,古韵长慉。吾自黽勉,待君栖迟。

诗经读后感3

  须知今古事,棋秤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题记

  指尖轻触,感受那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曼珠沙华,回眸处浅吟,倾听那悠扬冗长的声声呼唤,透过千年的尘烟,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气凝神,抚动文化的根源——《诗经》。

  爱,足以让尘世的暖透过黄土的凉传递出一缕清风,一米阳光,一剪月色。《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也不是一个秋风悲画扇的结局。它可以忽视时间空间的界限,只为了不辜负而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灭,看过凡尘荣辱,知晓世情风霜。《诗经》用最简单的语言成就了最伟大的爱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夕阳西下时,可以牵着你爱的人的手一起诉说着地老天荒,是那样安心,那样惬意。反观现代社会,“闪婚、离婚”都好似家常便饭一般,人们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环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颗曾经单纯无邪的心,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物质就是欲望。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让*这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用金钱衡量爱情和友情,这样的结局会幸福吗?面对央视的“你幸福吗”这个提问,国人大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细细想来,终究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样圣洁,不掺杂一丝杂质,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诗经》用它最本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尘世间的*,让三千年后的我们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忆里。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的恬静豁达,令人神往。

  《诗经》可以像佛一般,让它的悦己者放下罪恶,懂得慈悲,让冷酷的心随之柔软。《诗经》仿佛一面魔法的镜子,我们在《诗经》里看到的不是容颜,而是我们内心的独白。《诗经》仿佛一本情感字典,我们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节和语句。《诗经》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莲,让我们记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叶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动,每一丝细腻,每一种柔情。

  三千年的轮回,在回首的刹那,都只不过是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春天到秋天的流转,月圆到月缺的变幻。《诗经》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飘荡,扣开了现代人的心门,带我们走进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红尘,让我们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让灵魂在那一刻升华,然后绽放……只为看见,那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惊艳。

  云水生涯,不是梦。潋滟人生,不成空。都说佛祖是慈悲的,他总是以拈花的姿态,微笑地看着世人。在无法拯救的时候,佛亦会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红尘。用心去感受《诗经》,你会收获一种别样的风情,看着那被现代国人一点点遗失的纯真和朴实,请*静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诗经》的陪伴下酿一坛美酒,让年华做一场彻底的宿醉。

  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

诗经读后感4

  须知今古事,棋秤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题记

  指尖轻触,感受那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曼珠沙华,回眸处浅吟,倾听那悠扬冗长的声声呼唤,透过千年的尘烟,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气凝神,抚动文化的根源——《诗经》。

  爱,足以让尘世的暖透过黄土的凉传递出一缕清风,一米阳光,一剪月色。《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也不是一个秋风悲画扇的结局。它可以忽视时间空间的界限,只为了不辜负而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灭,看过凡尘荣辱,知晓世情风霜。《诗经》用最简单的语言成就了最伟大的爱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夕阳西下时,可以牵着你爱的人的手一起诉说着地老天荒,是那样安心,那样惬意。反观现代社会,“闪婚、离婚”都好似家常便饭一般,人们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环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颗曾经单纯无邪的心,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物质就是欲望。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让*这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用金钱衡量爱情和友情,这样的结局会幸福吗?面对央视的“你幸福吗”这个提问,国人大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细细想来,终究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样圣洁,不掺杂一丝杂质,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诗经》用它最本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尘世间的*,让三千年后的我们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忆里。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的恬静豁达,令人神往。

  《诗经》可以像佛一般,让它的悦己者放下罪恶,懂得慈悲,让冷酷的心随之柔软;《诗经》仿佛一面魔法的镜子,我们在《诗经》里看到的不是容颜,而是我们内心的独白;《诗经》仿佛一本情感字典,我们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节和语句;《诗经》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莲,让我们记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叶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动,每一丝细腻,每一种柔情。

  三千年的轮回,在回首的刹那,都只不过是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春天到秋天的流转,月圆到月缺的变幻。《诗经》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飘荡,扣开了现代人的心门,带我们走进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红尘,让我们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让灵魂在那一刻升华,然后绽放……只为看见,那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惊艳。

  云水生涯,不是梦;潋滟人生,不成空。都说佛祖是慈悲的,他总是以拈花的姿态,微笑地看着世人。在无法拯救的时候,佛亦会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红尘。用心去感受《诗经》,你会收获一种别样的风情,看着那被现代国人一点点遗失的纯真和朴实,请*静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诗经》的陪伴下酿一坛美酒,让年华做一场彻底的宿醉。

  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

诗经读后感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 305 篇。原称 “ 诗 ” 或 “ 诗三百 ” ,汉代 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 “ 毛诗 ” 。

  关 雎

  这是一首爱情恋歌,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 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者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 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 “ 流 ” 、 “ 采 ” 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过程。 其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 “ 窈窕淑女 ” ,既赞扬她的 “ 美状 ” ,又赞扬她的 “ 美 心 ” ,可 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 “ 辗转反侧 ” 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 “ 孤灯极尽难成眠 ” ,乔吉《蟾宫曲 * 寄远》 “ 饭不沾匙,睡如翻饼 ” ,都是 从这里化出的名句。而最后一句 “ 钟鼓乐之 ” ,又更是 “ 千金难买美人笑 ” 之类的故事的原本。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 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 , 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从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着特点便是 " 赋, 比,兴 " 手法的运用。 1. 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 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 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 " 月出皎兮 " 、 " 月出皓兮 " 、 " 月出照兮 " 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 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 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 " 硕鼠 " 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 " 赋、比、兴 " 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还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 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 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诗经读后感6

  《人间词话》的第一句是“词以境界为最上”。何为境界?当美感经验产生时,人的心眼中会现出一幅新鲜的图画,它在霎时间占领人的全部意识,使人陶醉在一个小天地中,这个小天地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显然它同时包括景和情。我们采用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用的办法,认为景就是意象、情就是情绪。意象与情绪契合无间的词最具艺术价值,倘若意象富于情趣或情趣富于意象,词的境界就要打折扣。这个道理适用于一切诗词。

  在魏晋之前,*诗多半是情趣富于意象的。《诗经》也不例外。以上面这首《中谷有蓷》为例,作为一首被离弃的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它用益母草干枯起兴,抒发弃妇内心的苦楚和感慨。蓷即益母草,是一种中草药,它对妇女有明目益神的功效,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有助于女子养生育子。益母草放在开头,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家庭、生育。晒干的益母草可以直接入药,但被遗弃的妇女却再也用不到了,强烈的对比使人感到妇女命运的悲惨。然而作为景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与情其实并没有直接关联,尽管益母草与妇女命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是源于联想作用而非移情。联想和移情的区别在于,引起移情作用的对象不光能使人产生某种情感,还得靠自身把它表现出来。举个例子,看到亡友住过的房子时感到悲伤是联想,但假如这房子本身的造型和配色引发了人对亡友的思念,发生的就是移情了。所谓移情,就是情感附着在景物之上,也就是情绪与意象融合。《中谷有蓷》中并没有发生移情作用,情绪与意象实际上是彼此独立的。又因为这首诗真正想表达的其实是情感,景物起到的只不过是“兴”的作用,所以说情趣富于意象。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非常常见,“比”指比方于物,“兴”指托事于物,比显而兴隐。既有比兴,就说明“言在此意在彼”,说明景与情之间有距离。倘若距离过大,便会出现意象与情趣分离的情况。那么,促使这首诗诞生的究竟是景还是情呢?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根源是事。《中谷有蓷》发生的背景是荒年,因为粮食紧缺,绝情的丈夫才会将妻子抛弃,走投无路的妻子才会大放悲声。事使人心中积郁感情,在看到某物时,这种感情就有可能被激发。古人提出的“物感说”和*人所谓的“*抒情传统”都有其片面性,没有看到诗背后的事,没有深刻意识到社会实践对文学创作的根本性影响。中外最早的诗歌都是叙事的,《诗经》虽然看起来抒情性强,但实际上全部基于重大的社会事件,抒发的都是和社会环境相关的群体性情感。今天的我们由于和先秦人民距离较远,对那些事件一无所知,才会想当然地将“物”或者“情”的地位抬高。

  产生情绪与意象分离的根本原因是创作者没有调和好因事而生的情感与周遭景物之间的关系,唯有意识到事的存在,创造者才能更好地将情感进行加工,欣赏者才能真正理解诗境。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扩展6)

——《诗经》读后感 (菁华5篇)

《诗经》读后感1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读后感2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的情绪。学*“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诗经》读后感3

  这是一首女子怀远诗。前三段不难理解,女子看到雄雉展翅而飞的模样,想到了出门在外的丈夫,也是这样一表人才。她直接地表达着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第四段,话锋一转,开始抨击“君子”们没有德行。

  这里咱谈点话外的。本诗以雄雉比喻君子,这个意象其实大有典故。*人很讲究礼节,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很多今天看起来*以为常的礼节都来自于古时候的贵族仪式。比如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去人家家里必须得提点东西这个事,其实背后的文化大有来头。

  在《西周史》中谈到西周的礼制时,我们知道了当时的贵族们彼此轻易不可以见面,有非常繁琐又严格的“贽见礼”,会见过程不但要按照固定的仪式进行,而且要带礼物,礼物还要按照访客的身份进行选择,主要有三种:玉、帛、禽。

  高级贵族如公侯,会见时以玉为贽,且玉也有不同的等级和形制;次等贵族以帛为贽;末等贵族相见以禽为贽。当然啦,帛和禽都按其主人的身份等级有严格规定的。

  以禽为礼,主要包括羔、雁、雉。作为统治阶级里最下层的士阶层来说,以雉为礼最为普遍了。大概也正因此,雉成为“士”的象征。

《诗经》读后感4

  《诗经》主要讲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的诗歌,工三百零五篇。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古代的唐诗和宋词也是广为流传。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了,如今也积累了不少诗集。现在,我还开始接触一些英文诗歌,读着读着,我发现除了内容丰富,读起来也特别的朗朗上口。不过,读了这么多中外有名的诗词歌赋,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豪迈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力都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古诗词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它博大精深,首首经典,我们要好好的学*它,感受传文化的魅力。

《诗经》读后感5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好象过了三年。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就如你的气息啊,让我怀念。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缠绵,长的可达十多米,茎叶交错攀爬,《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着浓郁香气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一样的东西,用于祭祀。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边的游云,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呼吸空气就是呼吸你。

  顾随先生说,《诗经》中写愉快少,写忧伤多。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更是有别样的心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果实上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春秋时期,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苍耳到处可见,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在水中反复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才不得不食的草。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男人还在远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眺望他回来的方向,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变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马儿都已眼发花,腿摇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诗经》最著名的一道野菜应该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它著名因为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阳山”中那个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抵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被一个捣蛋的女子看到,说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们为什么要吃呢?结果终于是饿死了。好象这样不识大局冥顽不灵的人并不值得同情。《采薇》中远别家人的戍边兵士在归途的风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开花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的最后一章历来被认为是*古诗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战争终将结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什么草儿不枯萎,哪儿有一天不奔波。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忧中有了愤,堪堪乱世,人不如草木。草木还有春来发新伢的机会,我离开家乡离开你,却可能再也不能回来。

  生长在《诗经》中的草,因了我们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伸展出每一个叶片,郁郁葱葱,蔓延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为我们充当最恰当的精神食粮。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扩展7)

——诗经读后感菁选

诗经读后感(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读后感1

  全诗共六章,一、二两章追叙幸福的恋爱过程,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围绕爱情发表议论,怨恨男女不*等的社会现象,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规劝年轻貌美的天真少女别沉醉于爱情。第四章叙写女主人公被弃而回娘家,她由浩浩荡荡的淇水联想到自己过去的`感情生活,不禁怨恨氓的负心而反复无常。第五章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她婚后的操劳、**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一连用了六个“矣”,写出了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属地位,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直接议论抒情,斥责氓的虚伪、欺骗、易变,坚决表明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的态度,表现出女主人公决绝、坚强、刚烈的性格特点。

  《氓》结构严整,与它的故事情节、作者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耐人研读。

诗经读后感2

  《采薇》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一般小学的话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读后感3

  这是一首女子被抛弃后诉说苦怨的诗。

  通过丰富的意象,这位女子将整个事件的始末为我们娓娓道来:她的丈夫要娶新妇了,对她大发雷霆,她怨他没有遵守曾经同生共死的山盟海誓,默默然一个人离开了家门。

  但此时此刻,这位女子并没有任凭一枪怨怼泛滥,也没有愤怒,没有哭闹。她的感情是隐忍的,化作委婉诉说和感化规劝。或许正映衬了她所反复强调的女子的德行吧。

  人说夫妻能共甘苦,未必能同富贵。她回忆曾经贫穷的日子里自己如何辛劳操持,而今天丈夫有了富余的生活,就喜新厌旧,想抛弃糟糠之妻了。

  这样的.事情,自古而今,两三千年来似乎已经司空见惯。我觉得,从诗中可以学的是她的自重和优雅,并不必要用哭闹和激愤来结束一段关系;从今日的视角而言,女人更要具备一份自尊和独立,毕竟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与其被生活折磨成了黄脸婆的时候,指责男人食言违誓,喜新厌旧,不如把握住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在什么样的年龄、什么样的境遇都能有自己的魅力。

诗经读后感4

  《诗经》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中有很多的片段值得我们去思考,今天我读了诗经中的《蜉蝣》有很多感慨想抒发。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是一种很小的昆虫,他的生命非常短暂,通常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一般情况下都是朝生暮死。他们在空中飘舞时,姿态优美动人,死后坠落地面,死后坠落地面能积一厚层。因而,这个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

  读完这段以后我觉得虽然这首诗很短,但是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相比蜉蝣我们的.一生是漫长的,我们的一生往往有几十年。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其实也是短暂的,我们也会经历死亡。在历史中,我们也许就像蜉蝣一样短暂。蜉蝣有着美丽外观,却抵不过时间的煎熬,我们应该怎样独孤我们的一生呢。

  阮籍在《咏怀诗》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保尔·柯察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而斗争。”

  我们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大的理想和报负。但是在这篇短短的《蜉蝣》里我学到了,我们的人生不能虚度光阴。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去。

诗经读后感5

  打开《诗经》,随便一篇就是风景。华丽的辞藻下蕴含的是最朴素的愿望和最真挚的感情,让人身临其境。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人前一杯酒,各自说说笑语;人后一片海,独自翻翻夜晚。江面之上,泛起孤舟,孑然一身,灰暗天色之下好像世间只留下我一人。那是漫天烟火下的悲欢离别,那时一个人孤独且骄傲的旅途。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芳心暗许,猝不及防。我对月色之下的佳人一见钟情,但似乎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人的爱情。自以为美满的开头都有不尽人意的结局。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诗经》写述的是最美好的'相遇、最悲伤的结局、最孤独的旅途和最洒脱的人生。我们中的每个人,浮世千万里,苍穹无数星,全部都要看过去。

  愿你到达期盼的生活。想看的花都有人种,想喝的就酒有人酿,想穿的衣服都裁剪刚好,想听的歌时光为你唱很久。

诗经读后感6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这些古典作品。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中原,我的故乡。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

  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诗经读后感7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

  作者心心念念的这件“绿衣”,应该是亡妻生前所穿之物,因此他触物生情,想念与自己感情深厚的妻子。通过重章叠句的表述,表现作者缠绵悱恻的感情。用寒风凄凉来表达心境之凄凉,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剧:你为我织造的衣服仍然在身,可那个为我加衣的人,你在哪里啊?

  这种睹物思人的写法为后世同类型的'诗作广泛借鉴,最出名的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这首词也是触景生情,只不过是梦中所见而已。他想念亡妻,不是写缠绵悱恻,不是抒发呜呼哀哉,反而写的是“千里孤坟”,是“明月夜,短松冈”,通过那月夜下唯有青松作伴的孤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景象,远比直接抒**感要动人得多。全词中的感情都是内敛的,不话凄凉,无言相述,但那真实的、强烈的情感是根本不需要任何言语而能直接击碎人心的。尤其是上阙收尾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对应下阙开头的“小轩窗,正梳妆”,那种时空错乱的幻象更加让人唏嘘和悲痛。

诗经读后感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起头便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很像现今的朦胧诗派,朦朦胧胧,不知所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这首诗千百年来,每一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谁?千百年来,人们给出了千百种答案。

  从前读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读来充满了清清的甜,又有种清清的苦楚在里头,真的是千回百转,万种滋味。这次再读,我突然觉得有了种不一样的情调。这会不会是一个人对于理想的苦苦追寻呢?会不会是追梦者的苦苦的呓语呢?

  每一个人都是追梦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做梦,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想当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是等到四处碰壁的时候,等到生活磨*了我们的棱角,我们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剩下了银行账户升职加班,这时候的我们,又怎么会像年少轻狂的那时候,为了一个梦想而苦苦追寻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样的热情,我们还有吗?

诗经读后感9

  东周初期,申、吕、许三个诸侯国,都在王都洛邑的南边,拱卫王畿、防御**。此时南方的楚国非常强势,大有北进中原、另立王朝的野心。为了阻挡它的北进,周*王派王畿的士兵戍守于南方边境。这些士兵们背井离乡,征期已逾却得不到放还,常年不能回归故里,于是心中郁闷悲凉,充满怨怼。这首诗正是发泄此种怨怼而作。

  “扬之水,不流束薪”。说的是缓缓流动的浅流,载不动一捆柴火。这个意向非常的巧妙,因为“束薪”是当时男女婚嫁时候的一种“贽见礼”,是定亲定情用的,故而常指代新婚。所以这一句话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他思念的`人是谁,而此时又是怎样一种让人郁闷的情况:在外征戍的他眼看着时间悠然而过,却迟迟不能结束服役,回到新婚妻子身边。既含蓄,又深沉,无怪乎《诗经》中有很多篇章都又借用了这个意象。

  不过本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明明是思归,却在诗中并没有明写对久戍的怨恨,反而责怪那个她为什么不能与他一起戍边。家眷当然是不能一同戍边的,不知道经学家们怎么理解,我是感到了一点点讽刺的意思,这分明是在说反话嘛,实际上还是在表达对当权者的一种不满和怨怼。

诗经读后感10

  第一次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致的诗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后感11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是《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这首诗是我在高中时期的课外读物,当时只记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知谓我何求。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知道作者生活在周代,当时经过故都,发现以前繁华的都城已经变成了一片长满荒草的田地。看到这一场景不禁心中感慨完全,沧海变桑田。

  “彼稷之穗”,“彼稷之苗”,“彼稷之实”让诗人陷入了沉重的悲伤之中,第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作者经过这片在故都上面生长起来的田地,心中非常悲伤,所以行动缓慢,用脚步迟缓说明了诗人心情的沉痛。

  再一次读了以后感到那种心痛,历史无数次重演,朝代不断更替,在历史上很多宫殿都长埋地下,最终化成一片荒地。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来。诗人缓慢的走着,了解人的我的.人都说我心里很忧愁,而不了解的人都说我有什么要求。遥远的苍天,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在古代的士大夫忧国忧民,我们今天的人应该怎样呢。我感到只有我们没给人都努力,国家才能强盛,才能避免国家成为废墟的后果。

诗经读后感12

  很多人说不读《诗经》,不知中国人有多浪漫——

  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让后世所有描写女子美丽的诗词都黯然失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门的时候,还是春风吹杨柳,归来时,已经是风雪路途长。寥寥几句,思念之情就跃然纸上。

  ......

  我们再读起这些文字,依然让人心旷神怡,忍不住拍案叫绝。

  可2500岁的《诗经》,值得被记住的如果只是绝美诗句,那就大错特错了。

  鲁迅曾说,“《诗经》——先民之生活,历史的痕。”

  305首诗,所承载的内容,远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多。

  它是君王的'“治国良方”,秦始皇、李世民用它治世理政;

  它是文人的灵感源泉,李白、杜甫、苏轼从中借鉴作诗;

  它是历代学子的必读教科书,孔子用它传业授道;

  它是植物图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引据于它......

  时至今日,它仍然被认定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金庸写小说,从中找灵感。

  王国维、梁思成、林徽因、琼瑶、屠呦呦.....用它取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卫风·木瓜》琼瑶

  国家教育部更是把它列为国人美学、文学启蒙的首选,数次出现在中高考试卷中。

  可以说,它是每个家庭都值得备上的中国经典。

诗经读后感13

  伴着关关和鸣的雎鸟,我独自来到河中的小洲。

  闲暇之时,偶尔能来到此等惬意之地,又何尝不为享受?我这么想。但总觉得似乎还少了些什么。突然间,一位高挑秀雅的女子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她身着绿罗衣,竹簪束发,光洁白皙的脸庞,乌黑深邃的眼眸,实在是少见的美丽姿色啊,令人心醉。我细思,这难道不就是可以娶以为妻的贤淑女子吗?我入了迷。少时,不觉天色已晚,还未来得及与这位女子言谈,她便款款离开。遇见,或许只是一眼,便能走进我的'心中了吧。

  晓看云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从那以后,每每我闭眼就寝,那位女子的面貌就浮现在我眼前。无论是白昼,亦是黑夜,我都想再次遇见她,追求她,与她相伴余生。但是,再多的爱意也只能化为思念,默默地想她,便使我彻夜难眠。

  梦回那日相逢,参差不齐的荇菜之间,隐隐约约有女子的身影,我奏起琴瑟,想要接*她;我敲起钟鼓,只为取悦她。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梦醒时分,我终究还是得不到我心仪的女子,她也无法感受到我的真心。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待到陌上花开之时,试问你可否缓缓归矣?

诗经读后感14

  我念你,不论亲情爱情友情,千年万年,绵延婉转;睍睆黄鸟,劬劳之恩;子衿子佩,爱之既深;同裳同袍,与子偕行。

  静静读《诗经》,在那里,我发现了淳朴,真挚,珍贵的情。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黄鸟鸣叫,清脆动人,惹人怜爱。但也无法安慰母亲辛苦的心,从我呱呱坠地,母亲就无比劳累。待我长大懂事,我自责儿时的调皮,我迫切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亲情如此珍贵,如今少年,叛逆的我们,请放下心中的焦虑烦恼,感受母亲的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衿子佩,也令她深陷其中。在原地等你,不断揉搓衣袖,不断抚摸你赠的玉佩,抬头不见你的身影,眼里满是愁哀。穿越千年的爱情,也能悸动人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英勇无畏的气概下,战士们如兄弟一般团结一致,“同裳同袍”,手握刃剑,奋勇前行至那焰火笼罩的战场。兄弟般情意的战士们,如今读来也是激情澎湃。

  真挚的“情”不论在古代还是如今,都会直戳人心。《诗经》中穿越千年的情,不假,不华,不忘。

诗经读后感15

  这是一首女子思念丈夫的诗。

  伯,是哥哥的意思,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丈夫。这跟后世有时女子称丈夫为阿哥,以及今天有些女孩给另一半叫“欧巴”、“小哥哥”是一个道理......

  首章是女子夸赞丈夫勇猛无比,因此成为王的护卫。从她的`言语中我们很明显地能够感受到,她对阿哥的喜爱、崇拜之情。

  第二章就进入了主旨了,丈夫出征在外,女子对他无比思念和担忧,因此无心梳洗打扮。女为悦己者容,没有心上之人的欣赏,打扮得再美又能给谁看呢?

  第三、四章就进一步表现女子内心的情感。盼望下雨却出了太阳,人生就是这样常常事与愿违。她多么盼望与丈夫日夜厮守,但是他却偏偏不能在自己身边。不能见到他的日子里,她是那样地痛苦,如果世上真的有一株忘忧草,能不能帮她忘掉苦恼而快乐起来呢?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仅能形象地体会到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依恋之情是多么的深切,也能侧面地感受到,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万千的人们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多大的痛苦。所以诗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首讽刺时代的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扩展8)

——《诗经》读后感菁选

《诗经》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读后感1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的情绪。学*“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诗经》读后感2

  这是一篇痛彻心扉的悼亡诗。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遥远的一天,一个男子,一位丈夫,双手颤抖地捧着妻子留下的绿色衣物,失声痛哭,夫妻相处时的生活细节,随着哭声,伴着泪水在眼前重现,蔓延开来。一切都是那么清晰,似乎触手可及,可是一切又是那么遥远,马上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妻子精心缝制的衣物还在,可是缝制之人却已香消玉殒,天人永隔。那一声声“绿兮衣兮”的长叹,湿润了古往今来多少多少双眼睛啊!

  “生同衾,死同穴”是古代从一而终观念束缚下绝大多数夫妻的生活理想,即使生不能同生,死也要同眠。而今,丈夫虽在,妻子却长眠于地下。曾经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如何兑现呢?知心话儿与谁言?唯有睹物思人罢了。

  所以,这里的.“绿衣”,不只是妻子缝制的衣物,也是妻子的象征。它承载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的岁月,承载着这对柴米夫妻的庸常而又甜蜜的生活瞬间。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

  “绿兮衣兮”一咏三叹,回肠荡气,似是深情的丈夫在呼唤自己心爱的妻子,思念着自己的妻子。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面子黄色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住我不忧伤!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衣,愁肠百转心千结,何时才能忘掉这忧伤?望着这精心缝制的绿衣,上面的每一丝、每一缕,都满载夫妻间的浓情蜜意,上面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记录着夫妻间深深爱恋。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手把故妻所作的衣物翻里翻面地看,那丝丝缕缕,针针线线都满含深意——每一针都饱含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所谓的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大抵如此吧。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而今在瑟瑟秋风中,我只能看着妻子缝制的衣物,睹物思人。“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回想以前,我的衣食住行,都有妻子精心安排,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何等的惬意,安然。现在,在萧瑟秋风的侵袭下,我冻得瑟瑟发抖,这才想起来该换上厚衣服了,于是,翻箱倒柜,来寻找合适的衣物。看到故妻生前所缝制的衣物,不由得悲从中来,嚎啕大哭。如果贤妻尚在,我的生活怎会这样,叫我如何不思念体贴入微的她呢?

  故去的爱人永远居住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伴随着“绿兮衣兮”的长叹,我合上了书,但是那深深的思念,满满的眷恋却久久挥之不去。

《诗经》读后感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许多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诗经》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里的爱情是华夏儿女最古老的悠悠恋情的见证。这些爱情里,都是如此简朴、自由,却奔放、热情。又或是委婉、朦胧。比起唐宋华丽浮艳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更能使人在*静的语言文字中浮想联翩,似乎身临其境,更为这此爱情故事感动万千。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躅。”调皮的小女子与男子约肢,却藏了起来,男子见不到女子,又是着急又是无奈。其实女子就躲在城边一个小角落里,看着不知所措的男子边笑着。“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我爱的'不只是荑草,而是我所爱的女子。这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单纯男子的心里对白。《静女》里的女子并不是娇生惯养的贵族千金,而是一个渴望自由的调皮可爱的勇敢女子。男子则是如此痴情质朴,憨厚老实呢。这样的爱情是如此的单纯、自由,就是短短的语句中让我回味无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梦中情人,她是如此的美丽,又可望不可得。《蒹葭》全诗整齐的句式,描绘着男子追随着“伊人”移动。这是如梦中仙境般奇妙,朦胧,却可惜不可及也。让人仿佛致身境中,深深体味着诗人那凄婉的心情,却又不顾一切努力的追寻,那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情感世界阿!

  前两首是古代人们对理想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而《氓》却包含对于现实背叛的痛恨与无可奈何。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贸丝来,来即我谋。”男子热烈地向女子直白表达心意到“以乐车来,以我贿迁。”男子与女子终于如愿相恋成婚。而结局却出乎意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简单的话语,吐露出因社会男女不*等婚姻带来的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这也是古代许多妇女在自由和婚姻上悲惨命运的缩影。

  《诗经》中的爱情,或是理想或是现实,或是自由或是无奈。却都让人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越是如此质朴的承诺,越是感动了现代繁杂的心。

  当你能处于繁嚣都市一角,一杯清茶,一本《诗经》。仰望静空朗月,遥感春秋前史的花好月圆,那简单、淳朴、率真的感情跃然而起。放眼当前的爱情唯金论横行泛滥,难道不更让人对古人钦佩、更引人神往?

  爱情本就应是真诚,简单才是最美!

《诗经》读后感4

  《子衿》是诗经里的名篇,从其内容上来讲,用来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诗;从其写作手法来讲,短短数字,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从而把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后心理描写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子衿一词,最早追溯于此诗,意思是“你的衣领”,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成为了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只要源于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用子衿来形容自己渴求贤才的心情。而子衿最初表达的是热恋中的姑娘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难以忘记你的青色的衣领,那样的整洁干净,它时时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你的样子和衣着我还依稀的记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主动去找你,难道你就此隔断音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知出于什么缘由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男子未来看她而又些许的埋怨。而女子出于矜持和羞怯没有去找他,在她自己看来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难忘你青色的佩带,上次相见时,它是那么的干净整洁,现在不知它还是否紧贴在你的'身旁。“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主动去会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来?看到这句,不由的笑了,女孩儿的心思你千万别去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女人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想念人家,就是嘴上不说,潜台词就是都和你在一起了,我心里怎么想你都不知道吗?哈,有时候女孩就是太矜持了,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嘛,你不说他怎么知道啊,你不知道男孩都是直线逻辑吗?你那曲曲折折的小想法他可猜不透呢。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左等右等,你就是,你还是不来,我又不能去找你,只好每天吃力的登上城门两边那高高的观楼眺望远方,期望有天可以看到你熟悉的身影。思念至深,一天不见,怎么感觉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

  全诗共分为三节,每节短短四句,每句四言,用区区四十九个字便把女子的思念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全靠作者对心理活动描写的挖掘。如果说前两段重点是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则是情感的升华,寥寥几笔就把女子焦急难耐等待恋人的心情刻画的如印眼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也成为男女之间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诗句。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诗经》读后感5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的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诗经》中还有其他主题,在此就比一一举例列举。《诗经》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历史、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因此教育部门应该把,《诗经》中更多的诗

  歌以各种形式编入教材,让学生们从小学*,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深度。

《诗经》读后感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在初二我学*了关雎与蒹葭。准确的来说只是自己粗略的了解了一番,却也有一番有趣的滋味。

  关睢写的是男子追求女子。属于民歌,重章叠唱是典型的《诗经》艺术特点。它同样具备,它们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民谣又是古诗。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只因它其中内容的品质。男子追求女子,喜悦而不低俗。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却又想象得之的美好情景。这便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算的真正含义。其次,因为孔子的一句评价,我偶然发现孔子总结十分到位,简短但又十分精辟,让我对孔子又多了几分想深入了解的兴趣。

  如果说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那蒹葭就略显文雅。蒹葭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副萧瑟凄凉的晚秋画面,同时他还展现了对爱人的追求,向往与相思之苦。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三章。但从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具有强烈的渲染力,主人公的感情也随之逐层加深,一直渲染和烘托着气氛。全诗的旋律优美,强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都足以感受到主人公所思慕的人的情感,已对一人求之不得的焦虑惆怅。让人深陷其中。两首诗歌同样运用了重章叠唱,使文章节奏感变强,形成了一种圆环的美,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可能因为这两首诗歌勾起了我对《诗经》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发现……《诗经》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风,雅,颂,诗经还是国风,它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是民族文学万中的幽兰,香溢后世。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语言。影响中国的文学,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还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引用过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意思是“没有人不肯善始,但是很少人可以做到善始善终。”或许只有做到每件事都善始善终,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果。当然我们现在用的成语也还有许多来源于《诗经》。比如:孔武有力(威武有力量),投桃报李(别人给我送来桃子,我给别人李子做回礼)投桃报李更是告诉我们应该友好相处,礼尚往来。后来,《诗经》甚至用于人名来寄予美好的希望,比如孔明就选于《诗经.小雅.楚茨》中的“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还有拿过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呦呦两字出自于《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高。”寄托了父母对未来美好期望,似乎也注定的她的一生与一株小草连在一起。曾经,她用一根草改变了世界,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中国至今获得过最高的奖项。她的一生难道不够辉煌?

  其实人本无能,只因知识丰富人生。哪怕是劳动人民口头的创作,也最具价值的,它们同样开创古代诗歌光辉传统,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而这就是《诗经》。

《诗经》读后感7

  胡适曾说:“古代的书,只有一部《诗经》可算得是中国最古的史料。”——题记

  受到网络知识竞赛的压迫,沿着浮云走过的痕迹,天空的浅蓝色曾令人憧憬,但那看似沉重的铅蓝色也曾使人思绮。于是,买了一本沉甸甸的《诗经》,走在回去的路上。就我脑袋里这点儿国学知识,没有一本读过的“经书”是不能过国学知识网络大赛关的。小部分是久闻大名,其中的风、雅、颂三部分更是让我期盼。

  《诗经》是由孔丘主编,收录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我很想瞧一瞧出名得不得了的孔老夫子在国际声誉这么独具一格,那眼光也是否异常独到。我带着期待翻开了《诗经》的封面,贪婪地吸允着油墨的`芳香,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我合上这本深入人心深处的著作。《诗经》的题材十分丰富,不仅有思乡、借物抒情、感叹时光等常见的题材,还有许多素未谋面的题目。赞扬、憎恶、传诵,引人入胜。——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十分之一是我十分惊奇“风”、“雅”、“颂”是何其理解,想参透孔子如何把这三百多余首诗歌分为三个大类。“颂”的意思较好理解,其中的“风”却应用怎样的理解方式去读懂?品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百分之二十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品读与领略西周至春秋的岁月风尘。我想掌握古人写文章的方法,如何用无数个中华汉字的几个就能表达尽一篇翻译过来有几百字的文章,每次看那几个字和译文时,一长一短,一少一多,一段一句,区别好大,因此自然心里总赞叹古人的笔好神奇啊!这次国学知识竞赛,考题很难,每个考题都需要经过细细精读的古文的理解和熟读来答做。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结束了第一场考试,考试成绩虽不太理想,但我也懂得了这不是随便考考就九十多分的,而是需要正真下功夫的,钻研、翻透的。我更加努力地翻了翻仅有的《大学中庸》和《诗经》,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那几张薄薄的纸瞧,总希望能看出什么名堂来,一旁的母亲看着我,吓呆了,似乎从来没有看过我这副模样,她却一边说:“我们家温馨真用功啊!”经过一番考试前的“垂死挣扎”和临时抱佛脚,我凌然进入了第二次考试,终于比前一次考试高了几分,这让我十分高兴。所有的考试都像起伏不定的旋律,一会儿沉淀,一时轻浮,在往事里慢慢锈化,叫人捉摸不透。哦,不,考试成绩是自己把关的,都要靠自己努力!

  最后几次考试,虽然成绩不太好,但至少拼尽了全力,也因此异常满意自己的成绩。《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当然,其它经过汗水与智慧调和而成的著作也一样啊。我只能在墨香里静静徜徉,伴随着阵阵朗读,将成长在岁月的洗涤中漂白、膨胀,然后晾成飘渺无间的书卷,在回忆里浸润,蔓延……

《诗经》读后感8

  它很旧了。

  无意中注意到它,目光便被它锁住了。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伴随一个书香浓郁的下午。有人说,诗词存在于苦难,诗词承载着困苦难,但我想,诗词是充满聚散离合各种悲欢。但是最终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爱和希望。

  很多人对于《诗经》的印象可能就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是《国风》里最长的一篇。该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史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农民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忙碌、*凡、单调、周而复始的劳作之中默默地度过。其实,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活着,活下去,吃饱穿暖就行。他们的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地怀着这样的愿望和要求活着,劳作,繁衍生息。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稼穑不知道农民苦。科技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接触农事,甚至鄙夷,厌恶“农村人”。却不曾试想我们所吃的,所穿的,所用的,都源于他们。耕种,是源头,是起点啊。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此时,又如何重要,知己难求,《黍离》是对家国兴亡的感慨,文章只改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可如今又有谁会感慨如此家国兴亡,谁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忙着工作忙着赚钱,甚至忘了留时间来陪伴我们的'亲人或许直到出事后才会懊恼“哦,我为什么没有多陪陪他们”

  只是,如今,很少再有人愿意花时间再去回味这些经典了罢。因为对于现在这些都是一些“浪费时间”的东西,因为这仅仅是一种情怀罢了,却不能带来实际利益。但现在真的是利益至上吗?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渐行渐远,只能用来缅怀。《古典之殇》里说“古典场景的缺*,不尽仅意味着风舞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和精神资源的流逝。”诗歌竟成了挽歌,成了永诀和追悼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有人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诗经》读后感9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诗经》读后感10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随着手中的书页慢慢增厚,我宛若见到了午后那温暖的阳光,轻摇的柳条,还有山坡边的轻声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的词汇,也没有万分柔弱的语句,在我眼中,他是午后那温暖的阳光,是那轻拂的`柳叶,是那低声的吟唱。他虽有枪林弹雨般的烽火,却抹灭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温情,缺淡去了那一份娇柔。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我国实现主义文学的源头。明人方孝孺早就说过:“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人梁启超则认为:“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诚如胡适所言:“《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谁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古的有价值的一部文学著作,这是全世界公认的。”由此可见,《诗经》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代替的崇高地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最可信赖的物化形态之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表现了一个青年男子思念心中爱慕少女,睡梦中都渴望与她结成伴侣的炽热情感。闻一多《风诗类钞》说:“《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一首女子出嫁的颂歌。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诗气体稍轻,故不得与《关雎》并,次《螽斯》后,别为一乐可也。然以如花胜玉之子,而宜室宜家。可谓德色双美,艳称一时。”

  轻轻翻着一篇篇美文,转眼间,眼前不再仅是那浓浓的亲情,甜美的爱情,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股对时事的评价,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那统治者压榨的叹息——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此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堪忍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向往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毛诗序》曰:“《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此诗斥责卫国统治者不守礼法,厚颜无耻。

  篇篇诗词,书写了代代历史;句句佳话,表达了人民的向往。

  《诗经》,一本永不磨灭的书,一份渊远流长的情。他用那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朴素。他,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美丽,一份清新,是天空中那洁白、轻柔的云,在人们的心中轻轻飘荡!

《诗经》读后感11

  叩开诗词的门扉,走入《诗经》的世界,我第一次领略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空灵境界,明白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拥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

  《诗经》之美在于静。它不同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喧嚣都市。它的世界安宁祥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阳,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学名“静好”的花。

  《诗经》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惊鸿一瞥后,道出的青涩爱恋,是长河里始终飘摇的瑰丽诗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对的人的坚贞爱情,是携手一生的誓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看到心爱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会觉得她艳丽无双。《诗经》中的爱情令多少情人羡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诗词才能描绘出这般深情缱绻的爱情。

  《诗经》之美在于随。纵观全书,没有作茧自缚的宗教信仰,没有凉薄自利的思想观念,更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这里只有着随性潇洒的华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宁静悠远。

  《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

  华夏传统文明有着上千年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并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尽管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却依然不被许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看《诗经》正入迷,忍不住轻笑出声,引得同桌好奇地凑过来,她扫了一眼便道:“这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迹地掠过她手中的言情书,笑着说:“没什么,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书瞥了一眼,顺带附赠了一个看异类的眼神给我,才转回身去。我哑然失笑,心中有几分悲凉。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真切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这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诗经》读后感12

  我一直认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锢在闺房之内,只能对着蓝天白云发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声叹气,因为再美好的春天,再绚烂的风景终究不属于她们,小小的三寸金成为她们以梦为马,执剑行天涯的障碍;而正统社会要求的三从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对他们精神的束缚;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从灵魂深处约束着他们。但《诗经·葛覃》却让我看到了她们别样的生活。

  虽不能像现代的女性一样可以旅游观光,畅所欲言,在生活中与男性一争高下,在社会中撑属于自己的起半边天,但是她们却用自己豁达和乐观,拥有了自己的云淡风轻,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虽然只能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她们却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间的谷中,那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

  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虽是朝夕相处的谷、间,常见的葛藤、黄莺,却在她们的眼中如此之美,她们通过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让繁重的生活变得兴趣盎然。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慧眼是处于繁华都市,喧闹社会中的.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总是抱怨工作繁忙,想尽一切办法放松。为了找寻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我们不远千里,欣赏名大川,大漠落日,最后却发现看景不如听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们的遗憾罢了。而诗中的她们却用自己的乐观,自己的豁达欣赏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这不正是我们要学*的吗?

  她们视夫为天,却又自强自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蔓延在间的谷中的绵长的葛藤,在她们的手中千变万化。把它割回煮在锅中,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是织成细布,或是织成粗布,让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爱人喜欢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乐无穷。享受自己辛勤劳作带的乐趣,是多么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吗?

  《诗经·葛覃》为古时的女子证言,她们的生活虽然单调,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们常说:心中若有桃花,何处不是水云间?现在如此,古时依旧。

《诗经》读后感13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国是地区、方城之意,风即指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列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美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读后感14

  ??爱情,饱含着人间真情的至善至美。它的生命流程与人类历史一样深厚、一样悠久。只要人类还在不断发展延续,爱情就将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古往今来,爱情令多少人幸福欢畅,又使多少人为之癫狂、痛苦、悲伤,因而也就成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名人雅士争相吟诵的主题。爱情诗和爱情本身一样,青春永驻,万古常新,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爱情诗为其最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距今约3000年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其中爱情诗就有80篇左右。这些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它们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最纯真、最淳朴、最自然、最浪漫、最美好的情感世界,这是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没有杂质,也没有功利成分。《诗经》中的恋爱男女不会去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是社会舆论的谴责,他们只是带着对爱的憧憬和渴望去寻觅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相互试探,得到了爱的回应之后,就有了幽期密约,有了铮铮誓言,从此夕阳下,他们如影相随,共同品味爱情的甜蜜。他们携手相伴,共同描绘未来的蓝图。这时的他们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种热烈的思念酿出的爱情篇章让人不觉其苦,反觉甘之如饴。

  ??相爱的人因爱而结合,因结合而幸福,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既然相守是快乐的,分离必然是痛苦的,相思的几多辛酸,几多痛苦,几多忐忑……是那样的`让人黯然神伤。

  ??可以说,《诗经》里的爱情诗,实际上就是表现了一种对爱的追寻过程,从懵懂爱到初恋、从热恋到结婚、从分别到思念、从起风波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在《诗经》里的爱情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这些诗都带着春秋时期我国早期社会先民们相对自由的生活痕迹,基本上比较完整地显现出了爱情生活的真是面目。在《诗经》里,爱的喧嚣与深沉,爱的自信与怀疑,爱的和谐与错乱……种种真挚的情感体验,由字里行间注入了我们的血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美丽着我们的人生。《诗经》中这些来自远古的爱情歌唱,在今天仍放射出迷人的性情魅力,他们是一首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淳朴,烂漫自由,琅琅上口,传送不衰。

《诗经》读后感15

  我一直认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锢在闺房之内,只能对着蓝天白云发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声叹气,因为再美好的春天,再绚烂的风景终究不属于她们,小小的三寸金莲成为她们以梦为马,执剑行天涯的障碍;而正统社会要求的三从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对他们精神的束缚;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从灵魂深处约束着他们。但《诗经·葛覃》却让我看到了她们别样的生活。

  虽不能像现代的女性一样可以旅游观光,畅所欲言,在生活中与男性一争高下,在社会中撑属于自己的起半边天,但是她们却用自己豁达和乐观,拥有了自己的云淡风轻,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虽然只能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她们却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山间的谷中,那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

  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虽是朝夕相处的山谷、山间,常见的葛藤、黄莺,却在她们的眼中如此之美,她们通过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让繁重的生活变得兴趣盎然。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慧眼是处于繁华都市,喧闹社会中的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总是抱怨工作繁忙,想尽一切办法来放松。为了找寻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我们不远千里,来欣赏名山大川,大漠落日,最后却发现看景不如听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们的遗憾罢了。而诗中的她们却用自己的乐观,自己的豁达欣赏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这不正是我们要学*的吗?

  她们视夫为天,却又自强自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蔓延在山间的谷中的绵长的葛藤,在她们的手中千变万化。把它割回来煮在锅中,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是织成细布,或是织成粗布,让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爱人喜欢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乐无穷。享受自己辛勤劳作带来的乐趣,是多么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吗?

  《诗经·葛覃》为古时的女子证言,她们的生活虽然单调,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们常说: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现在如此,古时依旧。


诗经读后感 (菁华10篇)(扩展9)

——《诗经》读后感菁选

《诗经》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读后感1

  呦呦叫的小鹿们在野地里边吃艾蒿,一边相互呼应。人们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边宴饮,一边招呼嘉宾。这是《鹿鸣》给我们展现出来的一片热闹却一片典雅中和的气象。

  《鹿鸣》作为一首经典的宴饮诗篇,颂扬礼乐精神,但是并不在意对具体纲纪的强调,摆脱了对维系一个王朝政治各项法则的陈说,回归到了宴饮本身应有的安详和快乐。而这种安详和快乐,正是由宗族的团结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撑,以每一个参与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会上的琴瑟合鸣,营造出一种热烈和睦的气氛,烘托出参与宴饮主宾都是高尚文雅之人。着意对一种生活境界的歌唱,而这种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礼乐和谐,人们世世代代不断追求的理想。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喜事、丧事,纯粹满足我们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这种吃喝这种所特定形式表达的意义。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了延续肉体生命的必需。

  从古到今,宴饮在中国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它的地位却没有祭祀那么正式和庄重,但宴饮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

  人们在觥筹交错、大快朵颐、笙歌乐舞之中,制造出为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聚会通常选择聚餐作为更进一步的沟通一个重要途径。聚餐中轻松气氛,更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宴饮便达到了人自身精神与生理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理想。

  据文献记载,周代各种典礼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诗篇《鹿鸣》歌唱伴奏这现象,更体现和谐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乐对人们精神振奋,为宴饮更添愉快气氛,再加上适度饮酒对神经的放松,人与人之间超越了等级的隔阂,个人更容易融入群体中,这个和谐的环境使每一个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鸣之中。通过以上的品读,《鹿鸣》所体现的和谐和理想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正如美国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样,“精神不再是一种受到利益影响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礼仪之中,精神得以生动表现并获得它最大的灵性。”我觉得,这也能对《鹿鸣》解读中,道出这首宴饮诗歌的精髓。

《诗经》读后感2

  我一直认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锢在闺房之内,只能对着蓝天白云发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声叹气,因为再美好的春天,再绚烂的风景终究不属于她们,小小的三寸金成为她们以梦为马,执剑行天涯的障碍;而正统社会要求的三从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对他们精神的束缚;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从灵魂深处约束着他们。但《诗经·葛覃》却让我看到了她们别样的生活。

  虽不能像现代的女性一样可以旅游观光,畅所欲言,在生活中与男性一争高下,在社会中撑属于自己的起半边天,但是她们却用自己豁达和乐观,拥有了自己的云淡风轻,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虽然只能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她们却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藤是如此绵长啊,蔓延在间的谷中,那繁茂的叶子一片青青。

  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虽是朝夕相处的谷、间,常见的葛藤、黄莺,却在她们的眼中如此之美,她们通过自己的慧眼,寻找到了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让繁重的生活变得兴趣盎然。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慧眼是处于繁华都市,喧闹社会中的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总是抱怨工作繁忙,想尽一切办法放松。为了找寻生活中的诗和远方,我们不远千里,欣赏名大川,大漠落日,最后却发现看景不如听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们的遗憾罢了。而诗中的她们却用自己的乐观,自己的豁达欣赏到了属于自己的美景,这不正是我们要学*的吗?

  她们视夫为天,却又自强自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蔓延在间的谷中的`绵长的葛藤,在她们的手中千变万化。把它割回煮在锅中,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是织成细布,或是织成粗布,让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爱人喜欢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乐无穷。享受自己辛勤劳作带的乐趣,是多么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吗?

  《诗经·葛覃》为古时的女子证言,她们的生活虽然单调,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们常说:心中若有桃花,何处不是水云间?现在如此,古时依旧。

《诗经》读后感3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的经典概括!看到这样的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的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场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的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的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的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的面孔,也许她的心理面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的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的传言。看着*静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压迫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的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刘兰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换回的结果却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圆晕。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的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的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的.爱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的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的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现似乎暗示妇女的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的是现代的女权运动在不断的发展着,我想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这是妇女们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的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诗经》读后感4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如一条白练,把几千年前的情怀延续至今。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最纯朴,最干净的依旧是爱情。他不加任何修饰,只是发自人类内心最深处的一种情感而已。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热恋中的情人缠绵恩爱,无不希望朝夕厮守,所谓,“乐哉新相知,悠哉生相离”,只是短暂的分别对他和她都十分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不是虚伪的表演,是来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相恋相思人人都有过,人人都会经历,简单的十几个字,便将相思之苦表达的饱满而又空洞。且不说古人有这种相思情节,在当今社会也不乏。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热恋期的男女恨不得时时刻刻黏在一起,一刻钟看不见对方便十分想念,关注他所有的动态,生怕错过关于他的消息。而采葛中反复吟诵一日不见,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更是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的情感生动的'表现出来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便由此而来。

  褰裳,即提起下衣,简单的一个动作蕴含的是压抑许久的情愫。词中的女孩说,你如果爱我,便提起下衣,过河来找我吧,不要怕河水冷,心中的热情足以将冰冷的河水温暖;你若不思念我,还会有别人思念我,不缺你一个人。三言两语便将女主人公泼辣爽朗的音容笑貌,旷达自然的爱情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可能许多女孩子羡慕词中女主人公有如此旷达的心境,可她也只是个女孩,并未看轻爱情,倘若真的被心上人拋弃,也未必能做到诗中所说的那样旷达,但这种建立在自信自强上的爱情观以及纵遭挫折也不颓丧的意气,却是颇能警醒溺于情者,给伤于爱者治愈。这自信自强的爱情观,也正是现代女性需要悟出的道理。

  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男女*等实现了,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演变,但为爱所伤,为情所困的女孩却越来越多,似乎没有了心上人的陪伴,便没有了生活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男孩变得轻浮了吗?不!大多女孩将所有的赌注都放在了心上人身上,没有给自己留一丝后路。当今社会的现状是,男主外,女主内,在观念固化后,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女人就应当在厨房和孩子之间打转吗?不!从未有如此规定,古有巾帼英雄花木兰,今有科研巨人彭新华,这些足以说明女儿身不比男子差。而在爱情中,女人有了自己的事业才能保留自尊和自信,才有日后生活中的底气。

  放眼大学校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心研读诗经,默默努力,把自己变优秀,期待与更优秀的人相遇。愿更多的同学可以如诗经中的女孩一样洒脱自信,与我携手共同努力吧!

《诗经》读后感5

  胡适曾说:“古代的书,只有一部《诗经》可算得是中国最古的史料。”——题记

  受到网络知识竞赛的压迫,沿着浮云走过的痕迹,天空的浅蓝色曾令人憧憬,但那看似沉重的铅蓝色也曾使人思绮。于是,买了一本沉甸甸的《诗经》,走在回去的路上。就我脑袋里这点儿国学知识,没有一本读过的“经书”是不能过国学知识网络大赛关的。小部分是久闻大名,其中的风、雅、颂三部分更是让我期盼。

  《诗经》是由孔丘主编,收录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我很想瞧一瞧出名得不得了的孔老夫子在国际声誉这么独具一格,那眼光也是否异常独到。我带着期待翻开了《诗经》的封面,贪婪地吸允着油墨的芳香,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我合上这本深入人心深处的著作。《诗经》的题材十分丰富,不仅有思乡、借物抒情、感叹时光等常见的题材,还有许多素未谋面的题目。赞扬、憎恶、传诵,引人入胜。——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十分之一是我十分惊奇“风”、“雅”、“颂”是何其理解,想参透孔子如何把这三百多余首诗歌分为三个大类。“颂”的意思较好理解,其中的“风”却应用怎样的理解方式去读懂?品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百分之二十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品读与领略西周至春秋的岁月风尘。我想掌握古人写文章的方法,如何用无数个中华汉字的几个就能表达尽一篇翻译过来有几百字的文章,每次看那几个字和译文时,一长一短,一少一多,一段一句,区别好大,因此自然心里总赞叹古人的笔好神奇啊!这次国学知识竞赛,考题很难,每个考题都需要经过细细精读的古文的理解和熟读来答做。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结束了第一场考试,考试成绩虽不太理想,但我也懂得了这不是随便考考就九十多分的,而是需要正真下功夫的,钻研、翻透的。我更加努力地翻了翻仅有的《大学中庸》和《诗经》,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那几张薄薄的纸瞧,总希望能看出什么名堂来,一旁的母亲看着我,吓呆了,似乎从来没有看过我这副模样,她却一边说:“我们家温馨真用功啊!”经过一番考试前的“垂死挣扎”和临时抱佛脚,我凌然进入了第二次考试,终于比前一次考试高了几分,这让我十分高兴。所有的考试都像起伏不定的旋律,一会儿沉淀,一时轻浮,在往事里慢慢锈化,叫人捉摸不透。哦,不,考试成绩是自己把关的,都要靠自己努力!

  最后几次考试,虽然成绩不太好,但至少拼尽了全力,也因此异常满意自己的成绩。《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当然,其它经过汗水与智慧调和而成的著作也一样啊。我只能在墨香里静静徜徉,伴随着阵阵朗读,将成长在岁月的洗涤中漂白、膨胀,然后晾成飘渺无间的书卷,在回忆里浸润,蔓延……

《诗经》读后感6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那是极清冷寂寞的夜。无边的暗夜将呼啸着寒风的原野吞噬,星月在重重厚重的暗色云层后无力地闪着黯淡的光。令人几*致盲的黑中,几颗稍显明亮的星点零落地散落在东方的夜空中,挣扎着将残烛般微弱的光辉洒向大地。原野尽头的村落中,只有一间房内透出几束摇曳的火光。影影绰绰地可以看见一点忙碌着的人的轮廓,仔细看去,确乎是在翻阅着什么似的。夜深了。

  这个夜晚和过去的千百个无月的暗夜差不多,眼下这位官员批改文书疲倦的神情与涣散的目光,大概也与从古至今千万熬夜苦读抑或加班加点劳作的人们没什么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仅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没有留下过任何存在痕迹的无名小卒之一。从未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大概将来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奔波于尘世之间,被一桩桩不足道的蝇头小事搅得烦躁不堪罢了。

  或许生活对他们来说真的就像白开水一样。机械,重复,如同不知停歇的陀螺般周转于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劳累疲倦却还是要咬牙坚持、拼命努力,用心中最后一丝信念支持着沉重的身体活下去。就像,暗夜中的小星。明知自己的力量与黑暗相比微不足道,但还是忙碌着把自己散发哪怕一点星光无私地洒向大地。奔波操劳、疲于奔命的同时,内心深处仍天真地渴望光才能被人窥见,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带来改变。这精神固然可敬,但事实上,不如说是可笑又可悲。

  那几点小星,大概就是无数劳苦群众心中燃着的`最后那丝火苗。学子渴望教科书式的成功,努力坚持埋首书海;职员希望物质的丰富,遂让青春留在办公桌前,心底叹息抱怨却不知何时休停。为了心愿与信念牺牲一切的普通人啊。像小星般竭力为心中不可及的梦想努力发光。

  但有多少人在意识到梦想不切实际后就放弃发光发热的信念泯然众人了?理想一天天渺茫、熄灭,最后凝固成坚硬冰冷的石头,坠于大地,遍体鳞伤。

  我曾不明白奋斗的意义。关于未遂的梦、达不到的远方我有太多猜测。事实上,星空绝不是被无故点亮的,《小星》的含义也正在于此。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能成为人上人,所能点亮的也不过是偌大天空的百万分之一。不过,若是每个人心里常闪烁着这么一颗明净的小星——无论有多暗,只要保留心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就好——心中只要有一点儿希望,那星光必定是璀璨无比的。

  小星之火,亦可燎原。

  其实,只要活过、真正存在过,那么留下痕迹与否也就不再重要了。拼搏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啊。

《诗经》读后感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在初二我学*了关雎与蒹葭。准确的来说只是自己粗略的了解了一番,却也有一番有趣的滋味。

  关睢写的是男子追求女子。属于民歌,重章叠唱是典型的《诗经》艺术特点。它同样具备,它们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民谣又是古诗。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只因它其中内容的品质。男子追求女子,喜悦而不低俗。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却又想象得之的美好情景。这便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算的真正含义。其次,因为孔子的一句评价,我偶然发现孔子总结十分到位,简短但又十分精辟,让我对孔子又多了几分想深入了解的'兴趣。

  如果说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那蒹葭就略显文雅。蒹葭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副萧瑟凄凉的晚秋画面,同时他还展现了对爱人的追求,向往与相思之苦。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三章。但从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具有强烈的渲染力,主人公的感情也随之逐层加深,一直渲染和烘托着气氛。全诗的旋律优美,强大的感染力,让每个人都足以感受到主人公所思慕的人的情感,已对一人求之不得的焦虑惆怅。让人深陷其中。两首诗歌同样运用了重章叠唱,使文章节奏感变强,形成了一种圆环的美,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可能因为这两首诗歌勾起了我对《诗经》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发现……《诗经》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风,雅,颂,诗经还是国风,它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是民族文学万中的幽兰,香溢后世。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语言。影响中国的文学,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还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引用过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意思是“没有人不肯善始,但是很少人可以做到善始善终。”或许只有做到每件事都善始善终,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果。当然我们现在用的成语也还有许多来源于《诗经》。比如:孔武有力(威武有力量),投桃报李(别人给我送来桃子,我给别人李子做回礼)投桃报李更是告诉我们应该友好相处,礼尚往来。后来,《诗经》甚至用于人名来寄予美好的希望,比如孔明就选于《诗经.小雅.楚茨》中的“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还有拿过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呦呦两字出自于《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高。”寄托了父母对未来美好期望,似乎也注定的她的一生与一株小草连在一起。曾经,她用一根草改变了世界,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中国至今获得过最高的奖项。她的一生难道不够辉煌?

  其实人本无能,只因知识丰富人生。哪怕是劳动人民口头的创作,也最具价值的,它们同样开创古代诗歌光辉传统,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而这就是《诗经》。

《诗经》读后感8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我们的结局是那么的完美。

《诗经》读后感9

  叩开诗词的门扉,走入《诗经》的世界,我第一次领略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空灵境界,明白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拥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

  《诗经》之美在于静。它不同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喧嚣都市。它的世界安宁祥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阳,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学名“静好”的花。

  《诗经》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惊鸿一瞥后,道出的青涩爱恋,是长河里始终飘摇的瑰丽诗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对的人的坚贞爱情,是携手一生的誓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看到心爱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会觉得她艳丽无双。《诗经》中的爱情令多少情人羡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诗词才能描绘出这般深情缱绻的爱情。

  《诗经》之美在于随。纵观全书,没有作茧自缚的宗教信仰,没有凉薄自利的思想观念,更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这里只有着随性潇洒的华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宁静悠远。

  《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

  华夏传统文明有着上千年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并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尽管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却依然不被许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看《诗经》正入迷,忍不住轻笑出声,引得同桌好奇地凑过来,她扫了一眼便道:“这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迹地掠过她手中的言情书,笑着说:“没什么,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书瞥了一眼,顺带附赠了一个看异类的眼神给我,才转回身去。我哑然失笑,心中有几分悲凉。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真切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这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诗经》读后感10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心。”这是《诗经》中的其中一句话。

  《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复杂,展示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使我们能够真切地了解和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心情等等。《诗经》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曲调乐歌的意思,是各个地方的乐曲,绝大数是民歌,又称“国风”。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宗教祭祀歌曲。很多人喜欢风,可我却喜欢雅,雅主要写的是战争时期,作者对战争的感受和态度。在雅中我喜欢《采薇》这首诗,采薇写的是一位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回想对前线生活的艰苦和对家乡的思念。特别是最后一段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心。意思就是昔日我去当兵的时候,就像杨柳在风中轻轻摆动一样,很轻松的就过去了,可是,如今在回家的路上,大雪下着不停,走起来很艰难也很慢,而且路上又饥又渴都难以坚持,我的心里是多么悲痛啊!可是,又有谁知道我的哀伤呢?

  想想看每个士兵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可是,到头来有家都像无家,也没法请人带信回家去。有时一个月要打三次仗,凶猛的匈奴随时都会攻来。

  是啊!也许只有当过兵的'人,和军人的家人才可真切体会这份苦衷。看看我们可亲可敬的***叔叔,每次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看见最多的就是***们的身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这次舟曲泥石流,有的***叔叔的家人都在离灾难现场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有的刚失去了怀孕的妻子,可是他们都顾不了自己的家人顾不上悲伤,忍着心痛去救别人。别人家里都是热热闹闹的,可是,一些***的家里却只有悲伤和痛苦。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饱吃饱住,不愁吃不愁穿的,可是,天天无所事事,还和爸爸妈妈顶嘴,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天天只想着玩游戏,学*成绩直线下降。而在世界的另一端的伊纳克战争……把很多人的家园都给毁了,使他们无家可归,流落街头,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人生,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一切。爱护和*,让世界变得和*吧,让全世界变的和*起来吧!

  成语无家可归: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如:唐·陆贽《*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如无家可归者,给田宅,使得存济。”又如:寺僧见了他无了根蒂,渐渐怠慢,不肯相留。要回故乡,已此无家可归。——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成语杨柳依依: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依依:轻柔的样子。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又如:杨柳依依,何日文箫共驾归。——宋·张孝祥《丑奴儿》词

《诗经》读后感11

  《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涩难懂的文字。这个国庆节,我开始阅读《诗经》。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轻轻念出书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是这枯涩的文字和着杯中迷蒙的水雾,莫名便叫人心安。这卷叫做《诗经》的古书,其实却不是诗,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们,哼过吟过唱过的民歌,犹如带着晨露的桃花,无比质朴却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衬着你明艳的脸庞,盈盈地笑。孔子亦被这句子打动过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听从自己的心灵随着那些句子浮想联翩。恍惚间,我觉得自己连这身体,都被这清新之风浸润得轻灵起来,或许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听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般清雅温润的言语,也会步出闺阁羞怯张望,看看那园子里的妩媚春光。

  这样的'一卷书,念着念着,仿佛回到儿时心境,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此时人不再徘徊纠缠于俗事之中,时光可以这样从纸页间流过,就很幸福。

  遇见《诗经》,是这秋天里最美的邂逅。因为无论是唐诗的华丽,还是宋词的精致,在我看来都抵不过《关睢》《蒹葭》《子衿》给我的震撼。那种质朴,那种清新,那种深沉,直抵心间,无可比拟。

  遇见《诗经》,是这十月天里,最美的邂逅。诗是对生活的歌唱、吟咏,在创作与歌咏间享受了美感,升华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诗经》里我亲见了《桃夭》的繁华,《出车》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遥远的古代。

  成语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如:晋·陆机《文赋》:“浮藻联翩。”又如: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七律二首·送瘟神·序》

  成语窈窕淑女:窈窕: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如:《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因为在前边领路的那位窈窕淑女明明很从容地就走过去了。——萧乾《海外行踪》

《诗经》读后感12

  ??爱情,饱含着人间真情的至善至美。它的生命流程与人类历史一样深厚、一样悠久。只要人类还在不断发展延续,爱情就将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古往今来,爱情令多少人幸福欢畅,又使多少人为之癫狂、痛苦、悲伤,因而也就成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名人雅士争相吟诵的主题。爱情诗和爱情本身一样,青春永驻,万古常新,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爱情诗为其最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距今约3000年了,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其中爱情诗就有80篇左右。这些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它们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最纯真、最淳朴、最自然、最浪漫、最美好的情感世界,这是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没有杂质,也没有功利成分。《诗经》中的恋爱男女不会去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是社会舆论的谴责,他们只是带着对爱的憧憬和渴望去寻觅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相互试探,得到了爱的'回应之后,就有了幽期密约,有了铮铮誓言,从此夕阳下,他们如影相随,共同品味爱情的甜蜜。他们携手相伴,共同描绘未来的蓝图。这时的他们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种热烈的思念酿出的爱情篇章让人不觉其苦,反觉甘之如饴。

  ??相爱的人因爱而结合,因结合而幸福,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既然相守是快乐的,分离必然是痛苦的,相思的几多辛酸,几多痛苦,几多忐忑……是那样的让人黯然神伤。

  ??可以说,《诗经》里的爱情诗,实际上就是表现了一种对爱的追寻过程,从懵懂爱到初恋、从热恋到结婚、从分别到思念、从起风波到遭遗弃的婚姻生活的全过程,在《诗经》里的爱情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苦。这些诗都带着春秋时期我国早期社会先民们相对自由的生活痕迹,基本上比较完整地显现出了爱情生活的真是面目。在《诗经》里,爱的喧嚣与深沉,爱的自信与怀疑,爱的和谐与错乱……种种真挚的情感体验,由字里行间注入了我们的血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美丽着我们的人生。《诗经》中这些来自远古的爱情歌唱,在今天仍放射出迷人的性情魅力,他们是一首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淳朴,烂漫自由,琅琅上口,传送不衰。

《诗经》读后感1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许多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诗经》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里的爱情是华夏儿女最古老的悠悠恋情的见证。这些爱情里,都是如此简朴、自由,却奔放、热情。又或是委婉、朦胧。比起唐宋华丽浮艳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更能使人在*静的语言文字中浮想联翩,似乎身临其境,更为这此爱情故事感动万千。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躅。”调皮的小女子与男子约肢,却藏了起来,男子见不到女子,又是着急又是无奈。其实女子就躲在城边一个小角落里,看着不知所措的男子边笑着。“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我爱的不只是荑草,而是我所爱的女子。这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单纯男子的心里对白。《静女》里的女子并不是娇生惯养的贵族千金,而是一个渴望自由的调皮可爱的勇敢女子。男子则是如此痴情质朴,憨厚老实呢。这样的.爱情是如此的单纯、自由,就是短短的语句中让我回味无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梦中情人,她是如此的美丽,又可望不可得。《蒹葭》全诗整齐的句式,描绘着男子追随着“伊人”移动。这是如梦中仙境般奇妙,朦胧,却可惜不可及也。让人仿佛致身境中,深深体味着诗人那凄婉的心情,却又不顾一切努力的追寻,那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情感世界阿!

  前两首是古代人们对理想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而《氓》却包含对于现实背叛的痛恨与无可奈何。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贸丝来,来即我谋。”男子热烈地向女子直白表达心意到“以乐车来,以我贿迁。”男子与女子终于如愿相恋成婚。而结局却出乎意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简单的话语,吐露出因社会男女不*等婚姻带来的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这也是古代许多妇女在自由和婚姻上悲惨命运的缩影。

  《诗经》中的爱情,或是理想或是现实,或是自由或是无奈。却都让人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越是如此质朴的承诺,越是感动了现代繁杂的心。

  当你能处于繁嚣都市一角,一杯清茶,一本《诗经》。仰望静空朗月,遥感春秋前史的花好月圆,那简单、淳朴、率真的感情跃然而起。放眼当前的爱情唯金论横行泛滥,难道不更让人对古人钦佩、更引人神往?

  爱情本就应是真诚,简单才是最美!

《诗经》读后感14

  《子衿》是诗经里的名篇,从其内容上来讲,用来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诗;从其写作手法来讲,短短数字,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从而把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后心理描写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子衿一词,最早追溯于此诗,意思是“你的衣领”,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成为了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只要源于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用子衿来形容自己渴求贤才的心情。而子衿最初表达的是热恋中的姑娘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难以忘记你的青色的衣领,那样的整洁干净,它时时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你的样子和衣着我还依稀的记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主动去找你,难道你就此隔断音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知出于什么缘由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男子未来看她而又些许的.埋怨。而女子出于矜持和羞怯没有去找他,在她自己看来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难忘你青色的佩带,上次相见时,它是那么的干净整洁,现在不知它还是否紧贴在你的身旁。“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主动去会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来?看到这句,不由的笑了,女孩儿的心思你千万别去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女人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想念人家,就是嘴上不说,潜台词就是都和你在一起了,我心里怎么想你都不知道吗?哈,有时候女孩就是太矜持了,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嘛,你不说他怎么知道啊,你不知道男孩都是直线逻辑吗?你那曲曲折折的小想法他可猜不透呢。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左等右等,你就是,你还是不来,我又不能去找你,只好每天吃力的登上城门两边那高高的观楼眺望远方,期望有天可以看到你熟悉的身影。思念至深,一天不见,怎么感觉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

  全诗共分为三节,每节短短四句,每句四言,用区区四十九个字便把女子的思念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全靠作者对心理活动描写的挖掘。如果说前两段重点是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则是情感的升华,寥寥几笔就把女子焦急难耐等待恋人的心情刻画的如印眼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也成为男女之间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诗句。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诗经》读后感15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的情绪。学*“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