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1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用最新的科学认知来审视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重新思考生物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以及意识、意志和人文主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人类的影响,读本书是一次大跨界的思考过程。

  从人类征服其他动物,到后来主宰世界,相对其他动物而言,人类像神一般的存在。本书作者赫拉利却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其实并无不同。人类追求的种种以及人类本身都是一套生物算法,情感驱动和欲望使然的算法帮助人类快速做出决策,只是因为目前技术尚为有限,这套算法的原理及所以然,人类至今未能发现和察觉。等到某一天机缘到时,技术爆炸,奇点到来,生物算法的奥秘被某位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科学家或生物科学家找到,人类也就完成了从智人到智神的新的进化。那时,新的两极阶层也就形成了,通过人工智能融合技术进行了智力升级的“超人类”和尚未完成进化的普通人类。

  在最后几章讲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已进化的智神如何统治尚未进化的普通人类,美国数学家维纳的论述更为冷静而冷峻,借来此处阐述一下:当个体人被用作基本成员来编织成一个社会时,如果他们不能恰如其分的作为负着责任的人,而只是作为齿轮、杠杆和螺丝钉的话,那即使他们的原料是血和肉,实际上和金属并没什么区别。作为机器的一个元件来利用的东西,事实上就是一个元件。不论我们把我们的决策委托给金属组成的`机器抑或是血肉组成的机器(机关、大型实验室、军队和股份公司),除非我们问题提得正确,我们绝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肌肤骨骼组成的猴掌就跟钢铁铸成的东西一样没有生命……

  尽管作者在本书一开始便提出了预言扰动历史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本书未必对未来做出预言,但仍然对未来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也并不妨碍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2

  当我们真的仰望未来的时候,说不定会缅怀现在拥有的一切吧。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通透,而且非常前卫”,很多观点未被推翻,也未得到证实。人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即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与自主意识下的行为的辩论显示出了人类这种生物是具有矛盾的复杂体。叙事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时,人们该选择什么,也许是跟着感觉走 ,也许是根据事实。还有有趣的一件事情便是“人文主义”的争论,从神到人的关注点的改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最后是启蒙运动”思想意识的流变是思想的**还是在滚滚历史车轮下做出的当然选择,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的这个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在我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关注神进而到关注人的种种需要是当时社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思想的**只是促成品,而人们所说的“意义”还是被人所定义的,加上了很多主观成分。

  数据和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这就是科技的双刃剑的作用,人们享有信息获得,沟通的便利 ,同时个人隐私也会受到威胁。例如现在下载各类app很多都需要授权个人信息,访问电话联系人,相册等各种权限,在社交*台上发布的照片可以在瞬间的速度传播,甚至会引导舆论。被数据和各种信息充斥的我们是否丧失独立思考了呢?比如各类自媒体的兴起也许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却暗含着深层次的危机。一旦被舆论控制了思想,丧失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一味跟风,大多数都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被精英群体所控而不自知,也是一种悲哀吧。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3

  温*一下。

  赫拉利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旧议题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将是长生、快乐和意义这三大新议题。

  1.长生,不是永生或不死。目前已经有人在尝试了,而且为数不少。永生或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不断延长寿命,将是人类整体未来的追求之一。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生老病死的问题将不再是哲学问题,逐渐成为可以应对的技术问题。随之产生的,将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重定义,还有更加严峻的个体*等问题。

  2.快乐,不是幸福,或许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快感。除了伊壁鸠鲁主义和功利主义,哲学上谈论快乐的貌似并不多见:快乐貌似比幸福更加低级一些,更遑论卓越、正义和至善了。然而我们都渴望快乐。快乐是什么呢?如果生物是算法,快乐就简单多了;但是快乐和快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快乐是什么呢?是不是“适当地”满足个体需求呢?

  3.意义。人文主义大行其道之时,人类将神拉下神坛,认为意义不在彼岸,而在人本身。但在冷冰冰的算法和数据主义洗劫之后,人类还有多大的自信认为“我”很重要呢?我们只是一堆算法,而无意识的智能在数据处理上优于人类智能百倍不止。我们的意义在于将意识变成智能或“数据”么?

  意义问题较之于长生与快乐,在此虚无的数据时代,无疑将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 (菁华3篇)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1

  为了更好的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用最新的科学认知来审视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重新思考生物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以及意识、意志和人文主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人类的影响,读本书是一次大跨界的思考过程。

  从人类征服其他动物,到后来主宰世界,相对其他动物而言,人类像神一般的存在。本书作者赫拉利却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其实并无不同。人类追求的种种以及人类本身都是一套生物算法,情感驱动和欲望使然的算法帮助人类快速做出决策,只是因为目前技术尚为有限,这套算法的原理及所以然,人类至今未能发现和察觉。等到某一天机缘到时,技术爆炸,奇点到来,生物算法的奥秘被某位计算机科学家、神经科学家或生物科学家找到,人类也就完成了从智人到智神的新的进化。那时,新的两极阶层也就形成了,通过人工智能融合技术进行了智力升级的“超人类”和尚未完成进化的普通人类。

  在最后几章讲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一部分已进化的智神如何统治尚未进化的普通人类,美国数学家维纳的论述更为冷静而冷峻,借来此处阐述一下:当个体人被用作基本成员来编织成一个社会时,如果他们不能恰如其分的作为负着责任的人,而只是作为齿轮、杠杆和螺丝钉的话,那即使他们的原料是血和肉,实际上和金属并没什么区别。作为机器的一个元件来利用的东西,事实上就是一个元件。不论我们把我们的决策委托给金属组成的`机器抑或是血肉组成的机器(机关、大型实验室、军队和股份公司),除非我们问题提得正确,我们绝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的。肌肤骨骼组成的猴掌就跟钢铁铸成的东西一样没有生命……

  尽管作者在本书一开始便提出了预言扰动历史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本书未必对未来做出预言,但仍然对未来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也并不妨碍其他可能性的存在。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2

  温*一下。

  赫拉利认为,进入21世纪之后,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旧议题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将是长生、快乐和意义这三大新议题。

  1.长生,不是永生或不死。目前已经有人在尝试了,而且为数不少。永生或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不断延长寿命,将是人类整体未来的追求之一。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生老病死的问题将不再是哲学问题,逐渐成为可以应对的技术问题。随之产生的,将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重定义,还有更加严峻的个体*等问题。

  2.快乐,不是幸福,或许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快感。除了伊壁鸠鲁主义和功利主义,哲学上谈论快乐的貌似并不多见:快乐貌似比幸福更加低级一些,更遑论卓越、正义和至善了。然而我们都渴望快乐。快乐是什么呢?如果生物是算法,快乐就简单多了;但是快乐和快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快乐是什么呢?是不是“适当地”满足个体需求呢?

  3.意义。人文主义大行其道之时,人类将神拉下神坛,认为意义不在彼岸,而在人本身。但在冷冰冰的算法和数据主义洗劫之后,人类还有多大的自信认为“我”很重要呢?我们只是一堆算法,而无意识的智能在数据处理上优于人类智能百倍不止。我们的意义在于将意识变成智能或“数据”么?

  意义问题较之于长生与快乐,在此虚无的数据时代,无疑将是更为棘手的问题。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3

  饥荒、瘟疫、战争的问题得以解决,人类的远景将是史无前例地得到升华,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幸福快乐,甚至可以化身为神;完全可能,因为我们正在掌握古人所不懂的计算机、基因学、纳米科技…

  比如,我们通过体内纳米机器人而预防疾病和检测身体;通过基因而使自身变得强大,通过智能手机便能足不出户地了解世界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无人驾驶汽车感知路况且统一合理地到达目的地,甚至远程操控机器人作业…

  当然,随着技术的无限发展,世界也将有着“成也人类,败也人类”的悲壮。因为机器人取代人类作业,将会存在人类的无用阶层,而万物互联网将更先进更智能,它能通过数据和算法而对生物进行预判,包括对人类,告诉你跟谁结婚、挑什么工作以及是否开战。

  未来有可能就是数据时代,机器通过没有意识形态的算法进行学*,分析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前往人类未曾踏足之地,人类亦无法企及。

  难道我们仅是数据流里的一片涟漪吗?

  数据和算法,即为人类所生,便能为人类所用。作者所言的超人类即为神人,普通人听从数据算法,数据算法听从神人,神人就是那些数据算法不能理解的精英,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

  作者也说,未来不可预测,或许人类将走进另一个方向,而并非算法主导。

  阅读这本书,作者对宗教、科技的发展进行很好的解释,让读者拓宽视野,接触到作者有理有据的看法,使得本书更具理性。推荐阅读。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未来简史》读后感 (菁华9篇)

《未来简史》读后感1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为会在一片轻松和谐中度过,未来简史读后感。没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连开四个会,感觉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变化,又是从零开始的节奏。

  这是我做互联网的第5个年头,我自己最大感觉就是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为去年的经验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项目已经被砍掉了。

  虽然在体制内,我们的人员直接被砍掉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但是我总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过节期间,我把《未来简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未来,我自己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样的竞争力可以维持多久?

  赫拉利在书中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以前,一个本科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可以在社会上用3年,研究生学的东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现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毕业,你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过时了。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像是"养老金".年少时花时间存上一笔知识,然后上班之后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就像我们的养老金一样,不够了……

  《未来简史》中说,我们这代人会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而人们真的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吗?

  以前我们60岁退休,过个10年左右就安息了;现在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过。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和我们一样可以活到120岁的人类,而是人工智能。在未来20年中,将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我拨指一算,糟糕,20年之后,我才50岁。如果那个时候我失业了怎么办?

  当然,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职业诞生,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已经50岁高龄的我,能够转型成功吗?就算我真的转型成功了,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转型一次。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硅谷已经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写代码了。背后不禁一阵寒风,连程序猿哥哥都危险了。

  面对一个如此"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一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说,也不需要他说,这也许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一个终生的学*者。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你准备好了吗?

《未来简史》读后感2

  20xx年,AI人工智能几乎成了各行各业热议的“关键词”,在金融领域,Fintech科技金融的热度也是居高不下。无论AI还是Fintech,都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都代表着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金融领域从业人员,面对科技兴盛之下的经济形势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改革与创新,急需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方法论去思索和解释这些新问题、新挑战的价值内核与应对之策。前段时间,总行开展“三长荐书”活动,行领导推荐了以色列青年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丛书,该丛书从历史入手,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类文明进程从过去到未来的宏大叙事,人类如何演化而来、人类如何影响自然、创造世界,科技又将如何引导人类未来的方向等等,都在尤瓦尔生动丰富且融合了多重学科知识的记叙中娓娓道来。书中看似戏谑实则犀利的观点,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思考人类价值以及未来方向提供了一种别致的分析角度。

  常怀敬畏之心,顺历史潮流而上。按照尤瓦尔的记叙,在好几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与任何其他动物没有区别:在智力或生存方式上与某匹狼、某个长毛象没有区别,都是野外活动、既追逐食物又被天敌追逐;在对自然的影响力上没有区别,好几个人类群落的聚集也不会在地球上留下任何印记,但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让人类绝迹。但是从7万年前的认识革命开始,我们的人类祖先突然有了非凡的认知能力和智力,迅速地与其他动物拉开差距并占据食物链的顶端,成为“智人”,开始主宰自然和其他动物的生死;*现代的科技革命更是让“智人”不再满足于“人”,而向着永生的“神”奔去,“智人”中的一小部分精英分子看来又要迅速地与绝大多数普通“人”拉开差距并占据永生的地位,开始主宰同类的命运。尤瓦尔对这样的发展路径表达了不认同和担忧,力量的强大磨灭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历史应顺流而上,人类更应常怀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能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怀有感念与尊重。无论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还是历史发展阶段与社会状态,都应常怀敬畏。对于前者,大到国家的森林保护与污水治理,小到个人的低碳环保与垃圾分类,一点一滴都是对自然的尊重与回馈;对于后者,则更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独有状况,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大潮中,每个人的社会状态都是独一无二的,要顺应历史而上,更要有敬畏之心。具体说来,在*当下,社会变革加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党内部反腐加压,执政能力、执政水*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党员个人觉悟与素质要求亦在不断提高。无论是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还是党员干部,我们都应当更为严肃、更为认真的紧跟当下经济政治局势,积极地学*和适应最新的方针、政策,去了解和认同其中的原理和背后的动因,并积极地实践和落实。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应对心中的信仰保持敬畏和忠诚,还应深刻认识到个人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与外部形成良性互动,贡献力量、促进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就金融领域而言,新兴科技的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我们应秉持从业人员虔诚之心,正确认识科技带来的金融变革与业务升级,以自身的专业积极应对和适应,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将好的一面发挥到最大,展示作为“智人”与众不同的一面。

  如果“智人”成为“神”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当顺势而为,但绝不能因为力量的强大而磨灭了自己的敬畏之心,唯有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在社会变革与金融改革的道路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未来简史》读后感3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对应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约在7万年前,我们人类干掉了洪水猛兽,并凭借着基因突变变成了智人,统治了地球。1万多年前我们被小麦所“驯化”,并通过虚构和想象发明了“国家”、“社会”、“军队”这样的名词。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增长,我们摆脱瘟疫、饥荒、战争,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目前的时代,其实是人类的科技和认识水*急剧的爆发,科技巨变的时代。就像百年前的人们难以想象当今的世界一样,我们也难以想象百年之后,比如未来人类生活的究极形态、未来人类是否会灭绝、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替代等等问题。而本书第三部分——智人失去控制权,就给我们推演了未来的人类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描绘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未来。

  我们的科学和通识都认为每个人都有唯一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有自由的意志。而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基于最新的神经脑科学研究认为以上的说法是错的,你的梦想、你的取向、你所想成为的等等这些人类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选择,并非没有人可以左右。现在的科学告诉我们欲望和梦想都是可以控制的。

  书中提到实验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核磁共振读取人的大脑,提前几百毫秒甚至提前几秒知道生物的自由意志选择。文中介绍了一个实验,在老鼠的大脑中安插三个电极,然后通过遥控指挥便能控制它爬行、转圈、从高处一跃而下或者其他任何动作,就像在控制一个机械老鼠一样控制有血有肉的生物。虽然老鼠和人不太一样,但是实验证明意识确实是可以控制的,比如美军就运用同样的原理在人脑中安插芯片,通过芯片释放的微弱电流让大脑特定区域麻痹,万无一失地治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些令人震惊的实验让赫拉利与科学家们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人的大脑就是一台机器,就是一系列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反应而已,不仅不存在所谓的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也可以**涉甚至控制。因为人的欲望并不是由人的意识控制的,相反,人的意识受到欲望的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控制了你的欲望,那么你所认为的意识都会被改变、被控制。未来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知道你想干什么,甚至还能够控制你想干什么。作者也因而建议,不要再去听从成功人士所谓的“遵从内心的想法”这种空洞的说法,要通过现有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赫拉利还进一步大胆推论,未来的人类会主动地把决策权交给计算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渐替代人类做出决策。所以在未来最了解你的不是你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甚至都不是你自己,最了解你的将会是那些看不见的数据。

  Alpha Go横扫人类棋手只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前的一个小小前奏。书中告诉我们,在医疗领域的一项实验中,计算机算法能够正确诊断90%的肺癌病例,远远高于人类医生的50%。旧金山的计算机药剂师在一年中开出了200万张处方,一个错都没犯,远远低于人类药剂师1。7%的犯错率。IBM超级计算机Watson曾屡次在临床表现中完胜人类医生。人类现有的大多数职业在将来将无一例外地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人就此认为文艺工作者会是未来培养的重点,因为他们想法独特、富有创造力,他们所创造的内容是人工智能所不可创造的。然而,作者认为“所谓的文艺”也终将成为一堆算法。贝多芬的交响曲、莫奈的油画、托尔斯泰的小说,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通过算法获得的。书中还介绍了一个实验,两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和人工智能一起演奏巴赫作品,听众投票结果却显示最有巴赫的感觉的表演是人工智能弹奏的作品。所以作者认为,人类最终会在各个方面输给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所有领域概莫能外,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作者还阐述了自己的猜想,说未来应该会出现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无用的人,比如到了20xx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赛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面包师89%、公交车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助手86%、安保人员84%、船员83%、调酒师77%、档案管理员76%、木匠72%、救生员67%,所以按照这个趋势来看很多人即将失业变成无用的人;第二种人是没有自主的人,他们生活中已经充斥了人工智能,衣食住行都被人工智能安排好了,到了一定阶段人工智能甚至会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所以我们的一切都有人工智能安排、所有决定思想都被人工智能所控制,我们很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傀儡、丧失了自己的意志;第三种人就是神人,他们没有被人工智能控制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来控制其他人。

  最后赫拉利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未来所有的计算机所连接的,这个汇集了人类所有知识和数据的万物之网,将变得越发全知全能。这个建立在“归集”上的大脑,终将发展到碳基人类无法理解的地步。它不仅是人类最值得信赖的工具,也会作为一种更高层级的神为人类赋予新的意义。

  那么我们人类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与变化呢?尤瓦尔·赫拉利说我们必须去了解21世界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潜能远大于蒸汽机和电报,而且不会只用来生产粮食、纺织品、车辆、武器。在21世纪如果我们能搭这一趟列车就能够获得创造和毁灭的胜利,而留在原地就会面临灭绝。

  不过,本书尤瓦尔·赫拉利的这些预测并不代表真正的未来,但他给我们一种未来的想象。重视它我们过去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好的状况发生从而去扭转未来的局面。

《未来简史》读后感4

  人类过去这些年,究竟在忙什么?未来,又需要干什么?

  在第一章,赫拉利对此做了总结。过去的几千年,人类一直忙着对付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问题一直是人类的心头大患。虽然人类发明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机制和方法,但是看起来依旧是年复一年地出现。

  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的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虽然谈不上完全解决,但已经获得了有效地遏制。现在,如果出现饥荒、瘟疫和战争,人们不会再将问题归结为命运或者神灵,而是会觉得是哪个人,或者哪个政体出了问题。

  这似乎看来让人匪夷所思,我们一直没有感觉到饥荒、瘟疫和战争有离我们远去。赫拉利看来,这是因为现在发达的新闻媒体,让我们更容易关注到这些事件。事实上,在2010年,总共有100万人死于饥荒,但却有300万人死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并发症。虽然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些地区还是战火频繁,但是目前的和*状态和核威慑的存在,已经让人很难相信可以爆发大规模战争。

  “自然界害怕真空”。所以,在饥荒、瘟疫和战争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小,其他新的议题就开始慢慢浮现。那么,其他的新议题是什么?

  赫拉利认为,未来,战胜死亡、获取更大的快乐、获得神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医学、基因工程正在让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但是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依旧没有放弃继续延长寿命的努力。而资本、商业也乐于推进这样的研究,毕竟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利润。

  如果人类的寿命能够足够延长,那么追求快乐就是必需的,没有人愿意在痛苦中永生。事实上,快乐的感觉是人的大脑获得外界刺激后的情绪反应,那么唯一能够长久获得这种感觉的办法,就是去掌控大脑中的那种反应,最后实现掌控自身的情绪。获得神性,看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但事实上是前两个问题解决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死,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岂不是已经接*于神了?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很可能在追求这些目标的时候,一点偏差就会让人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比如,未来寿命会延长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已经让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疲于应对。

  所以,我们需要回过头去,看看历史。复*一下,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了动物界的神。

  因为,这在未来,很有可能就是神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

《未来简史》读后感5

  看完《未来简史》归结于一句话:万物互联让人类的能力指数上升,人类放弃意义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权,极少数人控制世界。放下书,世界还是世界,贸易摩擦,围追堵截,崛起增长与压制,民粹主义与开放合作,现在还是柴米油盐,未来还只是未来,甚至可能永不会成为现实,当前独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就说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嗯,就这感觉,感觉都没变。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变化:

  1、认识到靠虚拟的愿景、文字和货币,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从此一骑绝尘。大规模协作是人类力量提升的核心关键。

  2、对自由人文主义,*等,自由,自由意志,独立意志,追随自己的内心,不那么确定,那么执着了。

  3、对万物互联,个人隐私,数据自由,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是人类进行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趋势,势不可挡,顺者昌逆者亡。

  4、意识到如果生命最终只是技术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幸福圆满或许都需要重新定义。

  然后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异在哪里?

  能力,见识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决断力、执行力、理解力、与人连接力,意志力,当然也包括了语音能力,运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总结能力,洞察能力,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决于见识,见识又取决于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会目光短浅,因为没有见识,为什么没有见识,很多知识不知道,知道了也没有能力抽丝剥茧,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啊。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选择是基于已有知识、能力、见识和眼光的选择。

  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多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总是通过直觉、感觉,隐隐地,经常性地影响我们的选择,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执,就会固执己见,就会画地为牢,就会刻舟求剑。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异来源。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为记。

《未来简史》读后感6

  一、幸福就是过的有意义

  现代人普遍认为寻找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意义,但这在上万年的人类历史里并找不出什么根据。直至人文主义的出现,鼓励人们追随内心的声音,从此追求快乐成为一种可以摆上台面的主流声音。

  从生物学层面来看,人类不断演化,是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幸福快乐的感觉是人体生化系统对于人们做出有利于生存和繁衍行为的一种奖励。因此,人类的基因中蕴含了追求幸福快乐的原始动力。

  而基因的野心是什么?要指引人类奔向何处?作者认为,智人是完成“万物之网”建造的工具,完成后就会归并入茫茫的数据流之中。那这样基因如此处心积虑又是为什么呢?作者并没有解释。对于解答这个问题,我联想到《三体》中的一个设定,说宇宙分为两大势力——熵增势力(物质)和熵减势力(生物)。这两个势力相互矛盾,相互斗争,而人类出生之后,就注定是熵减势力(生物)阵营的。所以既然是这个阵营,就要活得像个“生物”,应该积极地追求生存和发展。

  视线转回到现在,不管基因想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欺骗人体生化系统,来直接获取我们想要的那个奖励——幸福快乐的体验,比如磕药、网游。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接受这些看似自欺欺人、饮鸩止渴的方法。其实,公元前几个世纪,佛家就给出了一个激进的解决方案。佛教认为追求快乐正是痛苦的根源,快乐只是一种短暂且无意义的感受,无论得到多少快乐都不会满足而是想要得到更多。所以,佛教建议我们可以训练心灵,看透快乐感觉无意义的本质,就会减少对快感的渴望,不让欲望控制我们的生活。

  但是,无论是磕药还是禅修,都是脱离实际生活而想直接获取或避开追求快乐的原始欲望,都难以成为普世的指导思想。那对于为生活奋斗的普罗大众而言,到底什么才是追求幸福的正确姿势呢?

  作者在本书中没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书《人类简史》中给出过观点: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这么简单。正是意义,也就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个话题其实贯穿了《未来简史》全书。从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现在的工业科技时代,意义的内容一直变化迭代,从各种宗教到人文主义,激励着人们不断改造世界。

  不变的是,只要心中找到适应自己、适应时代的意义信念,在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就会收获真正的幸福快乐。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过的有意义的幸福感是唯一稳得的报酬。

  二、与“现代”的契约——追求力量

  那对于现代人而言,意义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认为,“现代性就是一项交易,所有人都在出生的那天签了契约,从此规范了我们的生活,直到死亡。”

  “这份契约简单到不可思议,主要用一句话就能总结——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现代文化的力量是史上最强的力量,而且还在不停研究、发明与增长。同时,现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

  作者所谓的放弃意义是指人们不再相信整个世界天生就是一个伟大的计划,每个人根据造物主的旨意扮演好计划中的角色就能获取永久幸福。取而代之的是,人文主义,也就是把人的内心体验作为指导意义。通过人文主义,人们失去了约束,自定义了自己的意义,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轻易反悔,然后重新定义。所以现代人变得缺乏信仰,变得个性化,但幸好还有一项意义是能够获得普遍认同的,就是获取力量。人们追求永久幸福不再奢望通过神,或者其他任何想象的概念和方法,而是求助于科学的力量。

  科学的力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极大丰富。经济增长遏制了千万年来一直困扰人们的三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并且使生活质量几何倍数提高,现代社会基层人民都可以过上从前社会顶层精英都不敢想象的生活。

  现代人的意义是追求内心的幸福快乐,而实现幸福快乐的途径是获取经济增长的力量,把中间项拿走,得出现代人的意义就是追求力量。这也就解释了,现代社会中急功*利、物质攀比、信仰缺失的现象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但力量强大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幸福?才算实现意义呢?作者书中提到,“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工具,一定会以为我们的生活如在天堂般无忧无虑。但事实绝非如此。虽然人类取得了诸多成就,却一直有一种压力逼着我们继续生产、不断努力。”

  这让我想起一个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说有一个富商在海边散步,见到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旁边放着他的渔网。富商问他为什么不去打鱼,他说我为什么要打鱼,富商说这样你就可以赚钱了,渔夫说我为什么要赚多点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买艘渔船了,渔夫又问我为什么要买渔船,富商说那你就可以赚大钱了,渔夫说为什么我要赚大钱,富商说那样你就可以和我一样在海边散步晒太阳了。渔夫说,可是我现在就可以这样了啊。

  故事听时觉得极有道理,要知足常乐,但不一会儿贪婪还是会蹦出来,推着人类继续前行。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愿意与“现代”签下这个契约——追求力量。

  三、未来的成“神”之路

  人类在追求力量的路上走的越远,越是发现自己的脆弱和渺小。越是发现自己的脆弱和渺小,人类越是要获取更多的力量。这是一个可怕的悖论。在这浩瀚无边、逆天改命的道路上,人类究竟会走到哪一步?作者给出的答案具有独到的想象力——永生、快乐和神性。

  在追求经济增长、获取幸福力量的过程中,有太多困难与阻碍,比如经济学四大恨:东西不够用,生命太有限,人际不信任,社会不协调。但随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这些问题终将不再是问题。

  根据作者的想象与推理,未来的机器人智能极高、生产力极强,使物质接*无限丰盈,解决东西不够问题;未来的生物医学极其发达,不断修复衰竭的器官,使生命极大延长,解决生命太有限的问题;未来大数据与算法代替个人做出最优决策,极大降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成本,解决人际不信任、社会不协调问题。甚至,通过修改基因,连什么是快乐都可以自定义,超越现阶段认知中关于自由的概念。从前,神为我们设计了世界的故事,我们努力演好;未来,我们自己设计自己的故事,扮演了神的角色。

  好吧,假设到了那么一天,我们已经达到了无所不能的神的境界,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作者的猜想是:数据主义会取代人文主义。

  “为了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我们就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远远超过人类大脑的能力,也就是只能交给算法了。然而,一旦权力从人类手中交给算法,人文主义的议题就可能惨遭淘汰。只要我们放弃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而秉持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看来也就不再那么重要。都已经出现远远更为优秀的数据处理模型了,何必再纠结于这么过时的数据处理机器呢?我们正努力打造出万物互联,希望能让我们健康、快乐,拥有强大的力量。然而,一旦万物互联网开始运作,人类就有可能从设计者降级成芯片,再降成数据,最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

  也就是说,人类越努力越变得渺小,最后惨遭淘汰。这颇有点卸磨杀驴的味道,然而,驴儿自己越跑越带劲却仍是无法阻挡的趋势。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里也有类似结论,并且还更进一步,他认为不止是人类,不止是生物,而是宇宙中所有万物的演化都是逐渐衰亡的过程。

  如果这些设想和结论都是正确的,那可以得出,人生根本没有真实的意义,一切意义都是幻想出来的。

  但这有什么不好呢?于我而言,洞悉未来不是看破红尘,而是高屋建瓴,教我更执着于有价值的目标,而不固执于主观看法;更享受生活体验,而不被情绪绑架;更沉醉于探索世界的奇妙,而不患得患失、悲春伤秋。

  尽人事。听天命。

《未来简史》读后感7

  看完了《未来简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为描述的未来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灭亡,当然这的确也很震撼,不过算不上什么新见识。书中真正打动我的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一条暗线——人生的意义,虽然这个终极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过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也造就了人类文明本身。

  用书中阴阳的比喻——阳即力量(科学),阴即意义(价值),两者此消彼涨,过去几百年阳占尽了上风,“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未来到底是阴阳失衡还是阴阳转换?马克斯预言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资产阶级,缓和了矛盾,书中的预言也是按现在的形势推演,至于未来是否会因为预言而改变?我等鼠辈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时为人?我觉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够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识,而是从能够反思开始,从我们开始问那三个终极问题开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此之前我们的意义是基因内置的——生存和繁衍。我们的行为和其他生物一样,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里的“算法”,饿了就要吃,见到异性就要做,虽然这时也能产生社群,也有情感,也有惩恶扬善,但其实都是自然选择和博弈共同产生的”算法”。个体的意义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体力,智力),此时可谓阳盛阴衰。

  而当我们开始反思那三个终极问题,就必须要有答案,自然界厌恶真空,于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决了所有终极问题,但是却限制了人类本能上对力量的追求,此时可谓阴盛阳衰。

  自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其声称人的意义就存在于每个人本身,人生体验就是意义,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学)吧,“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此时再次回到阳盛阴衰,但是基因赋予的意义(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赋予的意义仍然存在,与人文主义的意义相互冲突,也就难怪这么多人感到迷茫了。

  许多人预言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但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于“我要到哪里去”并没有新的答案,还是由人来赋予意义(价值),所以还只是人类力量的延续。也许未来人工智能开始反思这些终极问题时,人类才会真正被替代吧,到时到底是阳盛还是阴盛,还是毁于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来简史》读后感8

  社会发展太快了,在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压力也越来越大。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都希望孩子能为将来打好基础。为此,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也读了很多育儿的书籍。但是,慢慢发现,可能方向错了,至少是越来越困惑了。

  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该多学几样爱好,还是多做几套模拟题?是快乐重要还是考分重要?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好小学,进不了好中学,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忧虑、恐慌、无助......

  读《教育未来简史》,其中有些说法,很有启发意义。摘录如下,慢慢琢磨:你不能用昨天的课程来教今天的孩子,却又期望他们为明天做好准备。

  教育者需面向未来;终身学*;是学*的引导者,而非讲台上的权威;是通才;探索是学*,让学*具有现实意义;拓宽课程的视野;对学生思维水*的全面评价。

  为未来做好准备,需要的能力:

  一、内省能力;

  二、人际交往能力;

  三、解决问题能力;

  四、协作能力;

  五、信息分析能力;

  六、信息沟通能力;

  七、创造能力;

  八、全球意识。

  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告诉你结尾,你就没有兴趣看了。那么,填鸭式的教学,是不是让孩子们也失去了兴趣。你只要求他记住,考试时能条件反射的填出答案。离开学校,离开书本、老师和考试,他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在离开学校前,学生需要建立起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能力?

《未来简史》读后感9

  本周要说的是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未来简史》一书,这本书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和激发想象。去年时候我看了这位作者的《人类简史》一书,看了两遍,很有意思,观点独到,论述鲜明,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但是知识非常渊博,并带有人文关怀来看人类的历史。他的这本新书一知道是他写的我就肯定会看,更不用说话题还是我喜欢的科幻、未来。

  本书虽然叫做未来简史,不过却有大段的篇幅在谈历史,它的英文名为“神人”,副标题才是未来简史,简单说本书的内容应该是追溯人类的历史来探究人类的未来发展趋势,书名也可以概括为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本书的内容和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只有挑启发我,我认为有趣的地方来写了,毕竟我选择写读书报告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回溯我看的书,把书中的观点和知识结构和我自己本身的知识结构拼接、缝补起来。

  首先,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这种看待历史的角度很有趣。作者从人类的历史来看,为什么是智人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呢?为什么是人类能拥有这么大的力量、征服世界,对整个生态发挥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在众多人类种群中是我们现代智人脱颖而出,而不是我们其他的人属兄弟姐妹,比如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类种属。这个问题一种困扰着我,也是我当初选择人类学的好奇点之一。不要说什么人类更聪明、人类有意识之类的原因,为什么其他动物发展的途径不是朝着智力更高的方向发展,为什么我们智人的*亲尼安德特人等人类脑容量更大胜出的还是我们,凭什么说其他动物就没有意识。大部分时候我都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人类称霸地球的原因很多,其中本书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是我现在很信服的观点,他在《人类简史》中也有提到,这本书也更加详尽阐释了,智人获胜的原因在于比其他物种能够更大规模和灵活的合作。我们智人的亲戚其他那些被我们消灭的人类物种或许比我们聪明,但是他们组织不了大规模的合作,超150人的群体就是上限了,而我们人类在很早时候就能凭借想象的祖先、图腾、神灵等组织起大规模陌生人的合作,现在我们这个能力更是突飞猛进。为什么是我们智人而不是其他人类呢?可能就是因为大约7万年前的以此基因突变我们拥有了想象不存在事物的能力,凭着这样那样虚构的故事组织起大规模的陌生人合作,这可以叫认知革命。但是受限于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组织的人力不算太多,但是到了一万多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加上文字的发明,人类能养活的人越来越多,能凭借文字传播和记录虚构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文字也能组织更过的人。这个时候我们人类可以说已经称霸地球了,但是人类的力量有限,公元500年和公元前500年人类的生产能力差别能有多大呢。这时候人类相信未来是停滞不前的,过去或许还比现在好,人类是某个神灵或某个宇宙计划的一部分。直到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开始,科学和人文主义才开始真正赐予人力量,这个时候人类逐渐相信要或许知识应该去做实验、积累数据,探索世界的规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认为知识保存在某些神圣的经典当中,只要再三研读这些前人纂写的经典就可以获得所有的知识了。人文主义把人从某个神圣计划的一部分中拉扯下来,声称上帝已死,人类才是所有意义的来源和中心,人真正为万物立法,而科学也真正给予人类改变世界的力量。纵观世界来看,人类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推动下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且比以往的力量大得多。在以前,饥荒、战争和瘟疫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现在据统计数据来看全世界自杀的人数比因战争暴力死亡的人数还要多,人类对待饥荒和瘟疫也不像以前那样只是以为是来自神的惩罚,我们人类无力改变,现在如果出了饥荒和瘟疫几乎每个人都相信我们是有能力解决的,这只是技术问题。

  人类从科学那里相信我们有能力改变世界,相信经济增长能解决几乎所有问题。在现代世界人类和科学的交易可以概括为“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在前现代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文化都相信人类是生活在某个神明的指导之下,相信人类是某个宇宙大戏的重要一部分,从而赋予我们生活、生命以某个伟大的意义。但是科学带来的确实发现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盲目的实体,没有意义,人类的存在也没有意义,我们并没有生活在某个神明或是某个伟大的宇宙计划之下。但是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崩溃,因为取代以前宗教的是现在的人文主义宗教,相信人就是一切意义的本源,生活的意义应该从你的内心去探寻,你觉得有意义的就是有意义的。在人文主义的大旗下,人类努力用科学的力量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是人文主义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一是进化人文主义,认为有些人的体验就是比某些人的体验更有价值,我们应该更推崇优秀的人、超人,代表国家是*的德国,二是社会人文主义,相信应该用尊重和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和体验,比如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三是自由人文主义,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体验,相信每个人的生命和体验都是有价值的。经过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现在世界上主流的还是自由人文主义。但是自由人文主义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也越来暴露其弊端,逐渐要被其他主义所取代。

  如果说过去我们智人的目标是消灭战争、饥饿和瘟疫,那么在科学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强的信心和力量的同时,我们智人呈现出三种未来发展趋势:追求幸福、探求长生和进化成神,不是说我们以前没有这些追求,而是这三种追求将为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并且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当饥饿、健康等问题解决后经济需要新的增长极,现代性绝不会说:“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吃饱了,也很健康了,停下来休息休息吧。”这场现代化的进程在短时间内都是看不到停止的,我们很可能已经停不下来,需要一直发展科技、追求经济增长。吃饱了后我们想要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健康长寿了我们还不够,我们想要长生不老,这是阻挡不了资本朝这些方向流动的。而在新兴科技的帮助下那些本来是帮助弱势群体来生活更好的科技也会变成有钱人用来进行进化升级的科技,能够治疗记忆力下降的技术也可以用来增加普通人的记忆力,用来修改致病基因的技术也能让普通人的后代做相关的变得更聪明、更漂亮的修改,特别是在最新生物和基因以及互联网的技术下,人类升级的趋势非常之明显,用来帮助残疾人用意识操控的假肢也能让普通人多一条腿来执行任务。最新的生物学研究还发现连人类的欲望也可以改变,人类的意识情绪也能影响。在这样的科技背景下,原来相信每个人的体验都是有价值和*等的自由人文主义就会受到挑战,挑战之一来自科技人文主义,相信可以用科技、激素等手段改变人类,比如未来的生化人、改造人,以及在各种能力上超越普通人的神人,神人可不仅是能力。神人和普通人不仅在能力上有所不同,他们的体验更是千差万别,我们普通人能想象自己能记得从出身到现在的所有事情的全部记忆吗?或者能看到超过我们现在光谱的东西,听到超过现在赫兹的声音,拥有几十双腿几十双眼睛的体验吗。那时候再谈人人*等的自由人文主义肯定没有生物基础,大部分人将变成无用的人。挑战之二来自数据主义,在未来可能计算机和可穿戴式设备时刻监视我们,获取更多的关于我们的各种信息,我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在分析之下,它们可能会变得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要了解自己不如去做基因测试,比如看看你的人工智能怎么说,你可不一定记得这么多年来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大数据主义*些年来发展迅猛,相信所有数据应该分享、传播、分析,数据本身就想要获得自由,没有分享到网络的体验是没有意义的,这个主义越来越统合各个学科,它也会给人类存在赋予意义。摘抄文中的一段原文:“传统宗教向你保证,你说的每一个字、你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以想法和感受。至于现在的数据宗教说,你说的每一个字、你的每一个举动,都是伟大数据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以想法和感受。”

  特别是最后两个要取代自由人文主义的趋势概括的非常精炼,现在都看得到,把各种东西都接入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便利。书中描述的各种趋势和可能性很大地满足了我这个科幻爱好者对*未来的各种想象。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 (菁华6篇)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名字叫做《从地球到月球》。

  这本书主要讲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群退伍军人无所事事。于是,他们突发奇想在当时那个没有火箭的年代,用大发射弹到月球上去。这个消息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在退伍军人的坚持下,他们筹集了四百万美元的巨额经费,制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而就在准备制造弹时候,一位法国学者的发言引起了许多关注。他希望能够制作一个空心弹,自己在空心弹里飞往月球。最终,这名法国学者陪同两名退伍军人一同被打上天空。经过天文望远镜的观察他们擦着月球的表面飞过,被月球的.引力吸引。天文局当天宣布,如果月球的引力大,有可能会成功到达目的地月球。但是如果没有到达月球,他们的尝试只会给太阳系添加一颗新星。这个结果可真是出人意料。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不要放弃,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登上“月球”。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2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书本本都是绝世佳作,前几天,我刚看完凡尔纳的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老妈又送我了另一本家喻户晓的书:《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

  《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属于凡尔纳小说中的.一种:在未知世界里遨游的。还有一种是属于在已知世界里漫游的,代表作品是《神秘岛》。这本《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主要讲述了一群生活在1865年战火纷飞的美国的大炮发明家,因为南北战争结束而无所事事。既然无法向地球开炮,那就向地球之外的地方开炮呗!果然,这一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办法被他们的*——冷静的天才大炮发明家巴比康提出了。最后,由于一个叫米歇尔·阿尔当的法国人的加入,使得整个计划天翻地覆,由原来的“炮弹发射”改为了“炮弹车厢”,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我读完这本书,十分佩服凡尔纳的想象力,在一个多世纪的预言,如今却变为事实,真是让人佩服。还有凡尔纳对书中一个人物的刻意描写:J·T·马其顿,虽然这位可敬的大炮俱乐部秘书身残,但他的意志仍然健在,他以一种大大咧咧的语言,冒冒失失的动作贯穿整个故事,给予人们一丝幽默。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3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团结、勇敢、努力探索的科幻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巴比康和两位朋友团结一致、积极探索生活的未解之谜。而且还很勇敢,不怕危险,竟敢乘坐着炮弹飞向太空,也不怕会就此牺牲性命。巴比康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竟然能想出乘坐一颗炮弹到月亮上去探险。当然,通过众多人的努力,这个看似“不可能”目标终于实现了!另外,书中还描写了许多有关宇宙的美丽景象,比如陨石碎片;月球的环形山;以及对各种星星、太阳和月球的描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书中的巴比康想出了把一颗炮弹发射到月球的奇妙想法,并做出实际行动,终于乘坐着炮弹飞上了太空。我们熟知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发明出一种在夜间也能照明的东西,试验了几千次,终于发明出了电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正是靠着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成功的!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任何“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自己想到了,并且去试着做一做,用去全部的精力去解决它,就一定能成功。

  只要做事有目标,干什么事都学会坚持,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站起来,胜利就在我们的眼前!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4

  看完《从地球到月球》读这部小说,我不得不钦佩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向天空垂直发射炮弹,不正是九十年后发射的载人卫星吗?阿尔当穿上潜水服,想在太空游泳的念头,不正是一百多年后的太空行走吗?在凡尔纳众多的科幻小说里,无不彰显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天文、地理、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难以衡量的知识。

  我特别喜欢一个细节:《环游月球》第十五章《抛物线和双曲线》里介绍,炮弹经过月球南极看到的山脉、大海、森林,后面还加上一句:“是幻觉,还是他们看错了,抑或是个光学现象?”,大概这样不会让反对月球存在生命的人掀起一波波浪潮吧。

  在钦佩的同时,我也欣赏巴比康和尼切尔的机智,在不到半小时之内就算好了炮弹的准确速度;也喜欢阿尔当的可爱,葡萄秧、多米诺骨牌,甚至是两条狗和六只鸡也被他塞进了十分拥挤的炮弹。此外,凡尔纳还塑造了另一个可爱的形象——俱乐部常任秘书长J。T。马斯顿。他身残志不残,永远忠实地跟随者巴比康。他大大咧咧的言语,冒冒失失的行为以及超人的幽默感,贯穿全文。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5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书本本都是绝世佳作,前几天,我刚看完凡尔纳的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老妈又送我了另一本家喻户晓的书:《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

  《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属于凡尔纳小说中的一种:在未知世界里遨游的。还有一种是属于在已知世界里漫游的,代表作品是《神秘岛》。这本《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主要讲述了一群生活在1865年战火纷飞的美国的大炮发明家,因为南北战争结束而无所事事。既然无法向地球开炮,那就向地球之外的地方开炮呗!果然,这一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办法被他们的*——冷静的天才大炮发明家巴比康提出了。最后,由于一个叫米歇尔·阿尔当的法国人的加入,使得整个计划天翻地覆,由原来的“炮弹发射”改为了“炮弹车厢”,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我读完这本书,十分佩服凡尔纳的想象力,在一个多世纪的预言,如今却变为事实,真是让人佩服。还有凡尔纳对书中一个人物的刻意描写:J·T·马其顿,虽然这位可敬的大炮俱乐部秘书身残,但他的意志仍然健在,他以一种大大咧咧的语言,冒冒失失的动作贯穿整个故事,给予人们一丝幽默。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6

  《从地球到月球》科幻绘本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因比·巴比凯恩。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因比·巴比凯恩建造了一门世界上最大的月球探索大炮——和*大炮。

  因比·巴比凯恩很有想法。他是一个武器发明家,他的房子是大炮形状的。因为那时候是和*时代,武器发明家都没了用武之地,所以他设计了和*大炮。

  因比·巴比凯恩很勤奋。他从书中知道了月球的知识。他向最有名的天文学家虚心请教。他还用望远镜探索了月球。

  因比·巴比凯恩很周全。他想到这门和*大炮需要支持者、金钱、规划和场地。

  因比·巴比凯恩很幽默。当他的同伴异想天开想要带上马匹、驴子和奶牛的时候,他说“我亲爱的同伴,这炮弹是研究科学的飞船,可不是诺亚方舟。”

  我觉得他很伟大。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从0到1读后感 (菁华6篇)

从0到1读后感1

  从0到1,从无到有,企业就要善于创造和创新,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成为市场的唯一,从0到1啥意思?它指的是如果要做大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就应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比如前几年个性红火的团购,当时我们号称百团大战。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从1到N的现象,就是说这个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相关的公司开展这项业务,而之后者只是瓜分原先的利润,是一个零和游戏,这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而非增值。

  书中的观点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虽然这个和我们社会提倡的公*竞争违背。这个论断放在当下的*是成立的。石油、电信、能源领域,大国企的垄断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私企方面就BAT而言,腾讯在社交领域、阿里在电子商务领域、百度的搜索领域构建了自己的围墙从而维持了高额的利润。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创业,那么选取的领域竟然避开此刻已有的,理应预测未来所需的那么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们需要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然后逐步扩展。与其在白菜价的利润行业拼杀,选取一个前言的领域杀入确实是很好的开始。

  一、未来的挑战

  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就是一群有共同梦想的人一齐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二、像1999年那样狂欢

  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硅谷之劫让人们更为清醒,也从中学到了经验教训:小幅地循序渐进地成长是安全前进唯一道路;所有企业都应尝试并反复实践,把创业当成未知的实验;在成功的产品上加以改善,重视并服务好现成的客户;科技应用于商业应主打产品开发,只有产品足够好,才能抢占市场。

  三、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取,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完美的推动力。

  四、竞争意识

  竞争会使人出现幻觉,徒劳抓住虚无的机会,在商业上如果只懂得竞争,无法从竞争中看到价值是否提升,那将惨遭失败。创新性的垄断市场,即研发创新型产品,让大众收益,同时给企业带来长期利润。

  五、后发优势

  现金流是一家公司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点,一家在未来具有大额现金流的公司才有可能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垄断企业,前期投入专利技术,做出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将是一家公司最实质性的优势,其次重视网络效应,让你的产品在网络群组对用户具有价值;软件开发享有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做好软件*台开发至关重要;最终打好企业品牌是行程垄断的有力方式。然而要使垄断企业运行起来,还要仔细选取市场,循序渐进扩大规模,在小的利基市场基础上逐渐扩大,明白到达预想的长远目标。

  六、成功不是中彩票

  商界的成功源于明确的愿景和信念,源于早期的规划和设计。只有对未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才能使我们创造出完美的未来。初创企业就是我们能够明确掌握并尽最大努力的机会,我们不需要成为各方面的产业都涉及的企业,但我们务必在物流运输行业崭露头角,独霸一方!

  七、向钱看

  我们所在的世界处在幂次法则之下,幂次法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是投资者,我们相信自己选取的工作或投资的事业在今后的几年或十几年或几十年中会变得很有价值。初创公司更需谨记幂次法则,把公司运营好,做好独一无二的市场,实现从0到1的创新。

  八、秘密

  相信秘密才是探索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成功的企业建立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探索秘密的最佳处所是在无人关注的地方,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

  九、基础决定命运

  初创公司的首要基础是选取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伙人,创立具有相互了解信任及默契的团队。初创公司不需要支付高薪,透过股票报酬更能有效引导员工在未来创造价值。同时,只要公司创新,创业就在持续,就如当前和诚智达不断研发新产品,不断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调整服务策略。

  十、打造帮派文化

  招聘是每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需要的员工不就应是简历上看起来厉害的人,而是认可公司理念,具有与公司共同价值观的人。公司的团队需要的是志趣相投的一群人共同用心投身于公司使命中,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应专注于一件事情,因担负独特的工作而与众不同,富有成就感。

  十一、顾客不会自动上门

  每个人都有产品需要营销,每个销售人员都是演员,而不露声色的销售最为有效。因此,当前公司的车管团队不再是业务人员,他们应打造成为车队综合管理服务经理,在无声无息中渗入车队,为客户服务,隐形销售自己,推广产品。

  十二、人类和机器

  计算机是辅助人类的工具,再强大的机器都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发展计算机只会增强人类的潜力,而非淘汰人类。对于企业而言,人类与计算机的互补不仅仅是宏观事实,而且是创立伟大事业的途径,我们开发计算机,获取大数据,透过人类分析得出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前景描绘未来,可见在计算机使用的创新上,不仅仅能够帮忙人类做好已有工作,还能帮忙人类做到之前不可想象的事情。

  十三、绿色能源与特斯拉

  每个企业要获得成功都务必关注七个问题,特斯拉之所以成功便是它解决了这七个问题。具有先进的技术,所有汽车公司都依靠它;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时机,获得巨额补贴;从高端电动跑车市场做起,垄断市场;拥有擅长技术和销售的团队;认真对待销售,打造完整的销售链;先行一步的优势,其领先地位将在未来的几年扩大;围绕富人想要显示出够“绿”的秘密打造出独特品牌。

  十四、创始人的悖论

  优秀的创始人能使公司的每个人发挥所长,而非高估个人潜力。创始人的最大危险是对自己的过于肯定而迷失了方向。从0到1的突破和创新让我们在物流运输综合管理服务领域脱颖而出,虽然获得了风投进驻,商业模式获得广大社会关注和认可,但当前从1到n的企业纷纷创立,这就要求我们加速研发该领域的空白市场,再次进驻蓝海,不断创新!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就应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确实需要好好执行。

  还有,一个大公司的爆发很多时候是跟领导人相关的。苹果、微软、特斯拉这些大企业,都是在创始人魅力四射的时候壮大的,而在职业经理人手中走向*庸,当然*庸与否和股价不必须完全挂钩。亚洲四小龙的壮大,都是跟当时的领导人采用强权政治,或者称之为铁腕政治有关。所以,虽然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试图让我们的企业变成职业化管理,但是我觉得这只适用于守业而非创业。

  创业就应清晰明白:

  (1)我所从事的是此刻缺失,但是未来必需的

  (2)专利保护自己

  (3)我们是一个团队,价值观的一致性,彼此了解透彻

从0到1读后感2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机会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 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基础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 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彼得。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均水*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 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如Facebook。规模经济:服务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成本趋*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发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手机,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 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更为有利。那怎样才能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循序渐进、有纪律发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 的改进,由于人们*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在第六章节有个四象限的分类,我对这四象限的分类很感兴趣。他把象限分为未来是否明确和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且用1950-1970年的美国(明确乐观) 现在的美国(不明确乐观) 现在的*(明确悲观) 和现在的欧洲(不明确悲观) 来说明这四个象限的状态。同时把哲学家的对未来的看法也按这四个象限划分。彼得蒂尔认为对未来明确乐观是最佳状态,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明确悲观则人们会倾向于保守和储蓄。不明确乐观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崩溃。不明确悲观则可能造成享乐主义和破罐破摔。其实对一个人

从0到1读后感3

  最*都在拜读来自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中文名《从0到1》。这本书被誉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商业书”虽还没有看完,但还是想分享下自己的些许感悟。

  作者彼得。蒂尔认为,进步有两种形式(原文):第一,水*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第二,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水*进步的最大红利就是全球化,而垂直进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科技,就是互联网。

  其实从0到1,个人理解就是从无到有,是从未知到极限的突破。07年的世锦赛上,刘翔轻松一跨,胜过小将罗勃斯。跨栏项目,一直是美洲、非洲人的囊中物,刘翔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然而这个不到30的小伙子,却用自己零的突破向世人宣告:亚洲人也可以有同样的成就。刘翔凭借着他的坚韧让我们清晰地明白了从0到1的可能,这就是从0到1。

  但是现在的*人大多是羊群思维,擅长从1到n,严重不擅长从0到1。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从0到1的突破必定先经历从0到1的失败。现在很多人害怕失败,所以才埋没了自己从0到1 的思维。古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我 们看到了因为坚持不懈而取得的突破,更不能忘却在每一个突破背后的无数失败。没有失败,何谈成功;没有跌倒,何来爬起;没有沉沦,何来觉醒;没有挫折,何来突破。而每一次从0到1的失败才铸就了每一次从0到1的突破。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要敢于突破。从0到1,勇于创新,才能使你立于不败,至少不会被社会淘汰。

从0到1读后感4

  最*把特别火的《从0到1》读完了,我认为好的书是可以和你产生共鸣,而神作或者优秀的书在于颠覆你现有的思想,而这本书就是后者。

  书中讲的一个核心点就在于,创新的本质就是与众不同,找出差异化。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竞争。为什么要竞争?是因为你们所处的是同样的市场,开发的是同样的产品,面对的是同样的客户所以才要竞争,而如果有差异化就无所谓竞争,而在差异化上又有核心的技术那么就会是垄断。在垄断市场中几乎是没有什么绝对的竞争对手的,可以自由定价,而对手只有自己。

  Appl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pple每一款产品几乎都市场的领先者,当初的iPod血洗了音乐播放器行业。而iPhone是血洗了手机行业。最*的AppleWatch 也是要血洗指标行业的节奏。至于Mac,当新款iMac发布的时候,傅盛在微博上吐槽说;“真不知道其他传统电脑厂商再做什么”。

  在音乐播放器行业中只有两种,iPod和其他播放器。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只有两种,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机,在电脑行业中也只有两种,PC和Mac。苹果在所有的行业中不是硬碰硬的和你直接竞争,而是明显和其他所谓的对手在不同的维度上

  从0到1啥意思?它指的是如果要做大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比如前几年特别红火的团购,当时我们号称百团大战。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从1到N的现象,就是说这个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相关的公司开展这项业务,而后来者只是瓜分原来的利润,是一个零和游戏,这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而非增值。

  书中的观点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虽然这个和我们社会提倡的公*竞争违背。这个论断放在当下的*是成立的。石油、电信、能源领域,大国企的垄断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私企方面就BAT而言,腾讯在社交领域、阿里在电子商务领域、百度的搜索领域构建了自己的围墙从而维持了高额的利润。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创业,那么选择的领域竟然避开现在已有的,理应预测未来所需的那么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们需要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然后逐步扩展。与其在白菜价的利润行业拼杀,选择一个前言的领域杀入确实是很好的开始。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确实需要好好执行。

  还有,一个大公司的爆发很多时候是跟领导人相关的。苹果、微软、特斯拉这些大企业,都是在创始人魅力四射的时候壮大的,而在职业经理人手中走向*庸,当然*庸与否和股价不一定完全挂钩。亚洲四小龙的壮大,都是跟当时的领导人采用强权政治,或者称之为铁腕政治有关。所以,虽然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试图让我们的企业变成职业化管理,但是我觉得这只适用于守业而非创业。

从0到1读后感5

  “全体奋斗在国际业务战线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以青春的激情、创业的姿态、培植差异化优势,共同推进八局国际的创新型发展!”

  恰逢国际公司团委开展“书香国际,爱上阅读”的活动,国际公司党委*钟玉*为大家推荐了畅销书籍《从0到1》,并写下了上述寄语鼓励全体青年员工。

  作为20xx年最畅销的商业书籍,几乎每间书店都有上架这本书,说洛阳纸贵兴许夸张了些,家喻户晓实不为过。本书作者彼得?蒂尔是硅谷公认的创业教父,社会地位类似*的马云。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虽然作者着重讲的是商业和创业,但这本书对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足以产生深刻的共鸣,刷新现有的观念。

  书中一个核心点在于,创新的本质就是与众不同,找出差异化。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竞争。这里作者提出了从“0到1”和从“1到n”的区别:简单讲,从“0到1”是从无到有,是垂直升级,是创新和质变,需要的是发现和尝试;而从“1到n”是从有到无穷,是水*普及,是复制和量变,需要的是协调和耐力。

  从“0到1”却很艰难。但是有了“从0到1”,最后却不一定能成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从“0到1”和从“1到n”各占一半功劳。

  今天的最佳方法可能把我们引入死胡同,而最佳途径就是未经尝试的新路径。在日常工作和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既需要发现和尝试,也需要耐力和普及。

  公司走在转型升级的大路上,为了更好地激发员工活力,实现项目更好的履约和更多的创收,公司在内部创新型开展了“全生命周期考核”。公司各个项目积极推进“全生命周期考核”并根据项目跨行跨业的不同情况,以及形式各异的项目现实制定个性化考核方案。激励每一位员工将责任扛在肩头,以主人翁的形象参与项目建设。

  为弘扬员工创新精神,发挥优秀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在推动公司创新发展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公司鼓励成立“员工创新工作室”,进一步宣传和激励创新,随及带动各项目纷纷成立自己的“员工创新工作室”。

  我认为公司不断提出新概念和新名词就是公司内部的从“0到1”,而各下属单位的积极推广则是从“1到n”的过程。有了公司的牵头创新,才会有更多项目的创新递延和普及,从而使公司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实现做大做强。

  书中还提到“先发优势”和“后来者居上”。同样,我认为创造先发优势是从“0到1” ,而注重长远发展则是从“1到n”的过程。

  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先发优势。要学会识别市场和占领市场。最初的市场很小,小到看上去根本不是一次商机。Facebook的创造者马克扎克伯格只是为了让同班同学注册,而不是吸引全地球人。有了先发优势,更重要的是靠实力正确经营。一个公司想要有价值,不但必须成长,还必须能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短期增长,更要注重长远的发展,形成品牌优势。书中举例了亚马逊一开始先花长时间大精力垄断卖书市场,然后到书籍的其他垂直市场如光盘,软件,影像销售等,最后扩张成无所不卖的现在的亚马逊。

  因此创造先发优势和靠实力正确经营同样重要。

  公司从单一的国内水电业务逐渐发展为国内国际多元化业务,实行业务重组,分公司合并等各种手段削减生产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靠的就是占领市场,靠实力正确经营。国内的铁路市场更是如此,正是凭借参建京沪高铁的机遇,公司在一片红海*成功杀入铁路、地铁市场,并站稳脚跟,扩大规模,逐渐改革形成了铁路公司。

  公司在印尼片区也是如此。印尼区域公司由一个火电项目,循序渐进发展市场,先后中标并承建了亚齐、东加、苏苏、明古鲁多个火电站,培植了品牌优势,为公司翱翔的火凤凰增添了羽翼。公司成功参与建设雅万高铁,就是凭着丰富的海外经验和在印尼的比较优势,通过前提紧盯项目,频频主动出击,提供大量资讯和服务,积极配合*铁路团队拿下了这*高铁出海第一单,从而成功进入印尼高铁市场。

  1912年,罗尔德阿蒙森成为第一个探索南极的人,他说:“胜利只等待那些有准备的人,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运气吧。”这里作者想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道理:成功不是中彩-票,不要被成功有如中彩-票的天命论所迷惑。机会青睐的是有准备的人。长期规划很重要,规划优先于机遇。

  因此我们不能坐等机会的到来,要有长期的规划和设计。

  欲图发展,先定战略。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公司*期召开的“水电八局战略研讨会”。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战略规划,描绘公司发展新蓝图奠定了基调。会上分“总体战略表述”、“四年规划目标”、“内部环境分析”、“核心战略”、“行动计划”五大部分阐述了公司20xx-2020年战略规划建议。力求在国家战略中发现机会,在行业变迁中发现趋势,在与先进企业的对比中寻找经验,在自我剖析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战略调整与行动,为公司未来发展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从“0到1”很艰难,变革需要的是创造力;从“1到n”也不易,发展需要的是执行力。成功=从“0到1”+从“1到n”。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下,公司一定会紧跟时代脚步:从“0到1”,实现一次次变革;从“1到n”,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0到1读后感6

  《从0到1》不是一本创业指导手册,而是一本关于创造和走向未来的书。没有人能手把手教你创新,教你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从0到1无处不在,不只是商业,也在你我每一天的生活里。

  一、什么是从0到1?

  随着互联网新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互联网创业热潮。在互联网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不再是照搬现有经验,从1到N的重复过程,而是从0 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创业者把成就归功于商业模式和机会窗口,归功于创业者本人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未来有宏观的判断,从未来着手当下,最终走向成功。

  从0到1即依靠科技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迅速壮大,靠的就是不断对标学*先进,拿来主义,因此也出现了“山寨”、“Copy to China”等标志性词汇。未来的世界肯定会更加趋同,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科技创新越来越难以复制,*赶超式发展必然遭遇瓶颈。如果不能从“1到n”实现“从0到1”的转变,未来发展将走向迟缓甚至衰退。企业也一样,靠复制将使企业难以立足。书中提出了创业者实现从0到1的创业三部曲:发现“秘密”,避免竞争陷阱,打造垄断企业。从1到n,利润微薄的量变在作者彼得看来并不高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质变,才能为企业带来垄断利润,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为世界创造新的价值。

  二、竞争还是垄断?

  虽然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商业中,情形恰恰相反。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竞争不只是一种经济概念,而是一种观念。人们往往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竞争对手上。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是:做到独一无二,获取垄断利润,如苹果公司。

  三、重新认识幂次法则

  幂次法则即遵循指数方程式的增长,是最不*均的分配。我们生活里多被二八法则蒙骗,不管是正态分布还是二八法则,原理都是同一回事。在实际的投资中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幂次法则。

  就像我们*时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孤注一掷。如果把未来看成投资的话,我们之所以*凡,碌碌无为,是因为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学钢琴、学画画、学书法等等,觉得总有一样可以应付未来,每一个都想学,每一个都没学好。我们从来没考虑什么才是我们最擅长的,并发挥到极致。我理解的幂次法则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最好,成就人生之巅,企业亦是如此。

  如果成功来源于运气,那么像乔布斯、埃隆·马斯克这样的连续创业成功者就不存在了。艾默生说:浅薄的人才会相信运气和境遇……强者只相信因果。我们当下的任务就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 (菁华5篇)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1

  看完《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读这部小说,我不得不钦佩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向天空垂直发射炮弹,不正是九十年后发射的载人卫星吗?阿尔当穿上潜水服,想在太空游泳的念头,不正是一百多年后的太空行走吗?在凡尔纳众多的科幻小说里,无不彰显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天文、地理、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难以衡量的知识。

  我特别喜欢一个细节:《环游月球》第十五章《抛物线和双曲线》里介绍,炮弹经过月球南极看到的山脉、大海、森林,后面还加上一句:“是幻觉,还是他们看错了,抑或是个光学现象?”,大概这样不会让反对月球存在生命的人掀起一波波浪潮吧。

  在钦佩的同时,我也欣赏巴比康和尼切尔的机智,在不到半小时之内就算好了炮弹的准确速度;也喜欢阿尔当的可爱,葡萄秧、多米诺骨牌,甚至是两条狗和六只鸡也被他塞进了十分拥挤的炮弹。此外,凡尔纳还塑造了另一个可爱的形象——俱乐部常任秘书长J.T.马斯顿。他身残志不残,永远忠实地跟随者巴比康。他大大咧咧的言语,冒冒失失的行为以及超人的幽默感,贯穿全文。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遐想:如果我有幸登上炮弹,我一定会用相机照下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月球照片!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带给我无穷的想象空间,这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好书。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2

  《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是由两篇小说合而成的一本科幻小说,书中描述了作者以及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幻想。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是几位性鲜明、顽强不屈、敢于挑战的人物,他们组成了一个“炮弹俱乐部”,由于受战争的影响,他们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特征——缺胳膊少腿,但是,虽然他们身体残疾,可他们一直还是直分坚定的,他们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水滴石穿的精神,穿越了地球的大气层,来到了神秘、浩瀚的宇宙。

  其实,作者描述的人物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能够看到他们的影子。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远大的理想,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为心中的理想奠定基础。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总有一天,理想便会实现,即使实现不了,你也会发现在为实现这个理想的同时,你已经做了点点滴滴的小事,生活也因充实变得美丽。

  同样,学*也是如此,你不断地阅读,就像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知识便在不知不觉中在你的大脑里一点一点地积累着,你的学*便能一点一点地提高,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总有一天,你能攀上人生的顶峰。

  在这本书中,归根结底,我总结了三个道理:一是,人一定要坚持不懈;二是,人学会耐心等待。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3

  寒假了,我正在乱翻爸爸给我买的书,我翻到了一本名叫《从地球到月球》的书,我好奇的翻到第一页,看了几遍,觉得挺有趣,便带着好奇心看看下一些内容。

  看了两天,终于把这本书彻彻底底地看完了,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主要讲美国南北战争中马里兰中部有一个“枪炮俱乐部”,加入的标准是:自己曾经设计或者是修改过一件火器即可加入。成员们几乎都是残疾人,他们个个精通大炮设计。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大炮、炮弹,而且制造出来的大炮、炮弹都杀伤力极大,精准度超高。每个大炮都在战场上立了大功,直到有一天,“枪炮俱乐部”的*巴比凯恩提出一个建议:我们要向月球发射一枚炮弹,建立地球和月球的联系。就这样,他们开始制作大炮、一枚空心弹。终于在十二月份建造完毕,并对准月球准备发射,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发射的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巴比凯恩的一声令下,炮弹发射了。但是炮弹没有按原计划降落,而是绕着月球转,全世界的人都惊呆了。

  看了这本书,我懂了一个道理:不仅要有奇思妙想,还要自己亲身实践,这才有收获。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4

  看完《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读这部小说,我不得不钦佩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向天空垂直发射炮弹,不正是九十年后发射的载人卫星吗?阿尔当穿上潜水服,想在太空游泳的念头,不正是一百多年后的太空行走吗?在凡尔纳众多的科幻小说里,无不彰显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天文、地理、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难以衡量的知识。

  我特别喜欢一个细节:《环游月球》第十五章《抛物线和双曲线》里介绍,炮弹经过月球南极看到的山脉、大海、森林,后面还加上一句:“是幻觉,还是他们看错了,抑或是个光学现象?”,大概这样不会让反对月球存在生命的人掀起一波波浪潮吧。

  在钦佩的同时,我也欣赏巴比康和尼切尔的机智,在不到半小时之内就算好了炮弹的准确速度;也喜欢阿尔当的可爱,葡萄秧、多米诺骨牌,甚至是两条狗和六只鸡也被他塞进了十分拥挤的炮弹。此外,凡尔纳还塑造了另一个可爱的形象——俱乐部常任秘书长J·T·马斯顿。他身残志不残,永远忠实地跟随者巴比康。他大大咧咧的言语,冒冒失失的行为以及超人的幽默感,贯穿全文。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遐想:如果我有幸登上炮弹,我一定会用相机照下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月球照片!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带给我无穷的想象空间,这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好书。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5

  寒假了,我正在乱翻爸爸给我买的书,我翻到了一本名叫《从地球到月球》的书,我好奇的翻到第一页,看了几遍,觉得挺有趣,便带着好奇心看看下一些内容。

  看了两天,终于把这本书彻彻底底地看完了,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主要讲美国南北战争中马里兰中部有一个“枪炮俱乐部”,加入的标准是:自己曾经设计或者是修改过一件火器即可加入。成员们几乎都是残疾人,他们个个精通大炮设计。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大炮、炮弹,而且制造出来的大炮、炮弹都杀伤力极大,精准度超高。每个大炮都在战场上立了大功,直到有一天,“枪炮俱乐部”的*巴比凯恩提出一个建议:我们要向月球发射一枚炮弹,建立地球和月球的联系。就这样,他们开始制作大炮、一枚空心弹。终于在十二月份建造完毕,并对准月球准备发射,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发射的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巴比凯恩的一声令下,炮弹发射了。但是炮弹没有按原计划降落,而是绕着月球转,全世界的人都惊呆了。

  看了这本书,我懂了一个道理:不仅要有奇思妙想,还要自己亲身实践,这才有收获。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从0到1读后感优选【10】份

  从0到1读后感 1

  曾经最不喜欢翻阅这类书,曾经最不屑于理解这类书,曾经却是某个人最感兴趣的读物。

  人,真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对人或事物的喜好。如今当我站在他曾经的跑道上,感受他曾感受过的风景,而他早已不在原地。我知道,如果没有也许,也许没有如果。

  尽管已经降低期望值,整本书看完还是有一点点失落,这本书他会给到几星?对他创业有没有一点点帮助不得而知。

  而我最多只能给到三星,读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道理大,鸡血足,马后炮,逻辑混乱。通篇翻来覆去其实就只讲了一个点——要创新,至于要如何去创新就没什么干货了,大概“创新”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作者说,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处在幂次法则之下。幂次法则也叫“80-20法则”,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做事要抓重点,我们要让自己的选择在今后的几十年变得很有价值。

  有人说,一个人不是忙着出生,就是忙着去死。那么你可能要设法做些什么,生命不息,创新不止。从0到1,从无到有,钱能生钱。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

  从0到1读后感 2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机会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 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基础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 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彼得。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均水*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 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如Facebook。规模经济:服务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成本趋*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发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手机,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 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更为有利。那怎样才能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循序渐进、有纪律发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 的改进,由于人们*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在第六章节有个四象限的分类,我对这四象限的分类很感兴趣。他把象限分为未来是否明确和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且用1950-1970年的美国(明确乐观) 现在的美国(不明确乐观) 现在的中国(明确悲观) 和现在的欧洲(不明确悲观) 来说明这四个象限的状态。同时把哲学家的对未来的看法也按这四个象限划分。彼得蒂尔认为对未来明确乐观是最佳状态,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明确悲观则人们会倾向于保守和储蓄。不明确乐观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崩溃。不明确悲观则可能造成享乐主义和破罐破摔。其实对一个人

  从0到1读后感 3

雷·库兹韦尔,最负盛名的奇点理论家,从摩尔定律开始,在众多领域追求指数级增长,坚信能够建立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未来。根据库兹韦尔的说法,“奇点已经临*”,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接受的准备。

但无论有多少趋势可以追踪,未来都不是自行发生的。奇点描述的未来并不比我们今天面临的抉择重要:在两种最有可能发生的情景中做出选择,是无所作为,还是尽力而为,这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未来会更美好,而是要今天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们是否在整个宇宙范围实现“奇点”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抓住独一无二的机会,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对我们——全宇宙、全球、全国、全公司、整个人生乃至此刻最为重要的是——独特。

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只有重新认识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一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从0到1读后感 4

  买这本书时是在20xx年,当时各种大佬推荐火得不行,也算是跟上潮流。那个时候刚走出校园,满腔热血,刚好又听到雷军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结合自身专业,选择了一家做O2O的医药*台,期待自己这头笨猪有一天也能在天空翱翔,可能因为太重了最后也没飞起来。这本书就是当时的老板推荐读的,看了一遍也似懂非懂,于是就扔在一边,算了一下时间都快过去三年了,当它再一次被推荐,读起来好像有一点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彼得.蒂尔(PeterThiel),他的“从0到1”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如果要做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关于做企业,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做过,但是做员工每个人都做过,所以我想从怎么做员工的角度来谈谈读这本书后我的感受。

  A、垄断

  书中的观点认为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作为一个员工,垄断就是指要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或者技能,并且将这个技能发挥到极致。工作中*庸还是挺可怕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有创新来支撑核心竞争力。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水*进步,垂直进步是从0到1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水*进步是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复制。我们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走得久走得远。

  B、竞争

  马克思说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差异越大冲突就越大。在企业里,时刻都在竞争,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让人快速成长,但是不要只关注竞争本身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书中提到哈姆雷特的观点: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的个人荣誉看得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们也会一争到底。这个观点用在职场上是致命的,PeterThiel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果我们不能逃离竞争,不能将对手打败,那么就和对手联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嘛。但他也指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往往放不下个人无谓的自尊和荣誉感。

  C、幂次法则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还是应该好好执行。

  D、善于规划

  书中提到:我们这一代人从孩童时期就过高地估计了机遇的力量,低估了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由于机遇,每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是设计师,自从乔布斯在1976年创立了苹果以后,他就意思到只有对未来精确地规划,才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而非倾听焦点小组的意见或是复制他人的成功。对于具体的一项工作,我们要有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才能高效的达成。对于我们的职业生涯,更要有清晰的规划,不能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有些人四十岁都还在择业,这就是对自己的不服责任,对生命的亵渎。可以跳槽,可以去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是一定是在自己规划的、熟悉的领域。隔行如隔山,不要妄想自己在任何领域都能够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对于自己的未来一定要有清晰的规划,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并且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我并不是资深职场人,还在不断的学*、总结、进步。我常在想,职场上有能力的人那么多,有背景的那么多,而我什么都没有,我要怎样来发展呢?我现在还不能就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并且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不会的东西就学嘛,不懂的东西就问嘛,不熟的东西就练嘛,人笨一点就勤奋一点嘛,趁年轻(其实也不年轻了)拼一把,不管能混成什么样,至少不会虚度光阴,无悔青春!

  从0到1读后感 5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机会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 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基础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 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彼得。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均水*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 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如Facebook。规模经济:服务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成本趋*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发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手机,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 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更为有利。那怎样才能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循序渐进、有纪律发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 的改进,由于人们*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在第六章节有个四象限的分类,我对这四象限的分类很感兴趣。他把象限分为未来是否明确和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且用19xx—19xx年的美国(明确乐观) 现在的美国(不明确乐观) 现在的中国(明确悲观) 和现在的欧洲(不明确悲观) 来说明这四个象限的状态。同时把哲学家的对未来的看法也按这四个象限划分。彼得蒂尔认为对未来明确乐观是最佳状态,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明确悲观则人们会倾向于保守和储蓄。不明确乐观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崩溃。不明确悲观则可能造成享乐主义和破罐破摔。其实对一个人

  从0到1读后感 6

  读完《从0到1》,像是一本哲学导论,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为什么“我”要创造,人与人、与命运、与科技的关系。书中很多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提问,只是告诉我有哪些可能。《蓝海战略》更像是一本36计的工具书,如何避免竞争,寻找外部存在却没被他人发现的需求,如何从战略战术上占领它。两本书一个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一个更多聚焦于外部市场的扩展;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么做。内容上各有千秋,但更喜欢《从0到1》,只是这本逻辑上有点跳跃,像散文随笔,晦涩难读,知识总结也毫无头绪,就从最有感触的几点写开吧。

  书中第一章提出一个让我脑洞打开新观念,对于未来的定义。未来之所以是未来,不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集合,更是因为未来的世界与此刻不同。假如空间状态定格,时间还在走,1年,100年都不是未来,因为世界没有改变。如果*行空间真的存在,那么我在*行空间中的跳跃,时间没变化,但空间变化了,我的.思想行为变化了,那我应该算去到了过去或是未来吧。扯远了。我们期待进步的未来,所以才促使我们不断科技创新,产生0-1的发展,而不只是在1的基础上复制。创业公司往往是科技创新的诞生地,推动未来进步的更多在这类企业里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看好未来,前提是要知道过去。作者回顾了1999那场互联网泡沫以及带给人们的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过去而全盘否定了那些年人们创业的热情。他认为未来创造应该是:1、大胆尝试胜过*庸保守。

  2、坏计划好过没计划。

  3、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以上四点同样适用于我的生活:既然未来除了要死,其他都不能预测,何不有计划性尝试多种生活。如果想更成功就要选择做小池塘的大鱼,减少竞争。

  三四五章提到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如果没有快速达成成功的竞争,只是内耗了价值,作者不支持。应该用创新性来实现垄断才能实现进步。开创创新性垄断企业方法(终于有了方法论):先在小市场取得垄断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大垄断,同时不要主动破坏毁灭原有产业,增加与原有产业的竞争。另外先发优势并不一定是好的,也可以等别人开创了市场,但是由自己来最后一击。想到苹果公司,貌似是用ipod如此发家的吧,干掉了索尼一众**机、CD播放器的。

  “成功不是中彩票”这章像是人生观的论述,成功来源于能力与计划,不是运气。我想追求自己定义的成功是每个人毕生的梦想。为此我们不断的学*、进步,规划着自己的明天。但结果是怎么样,我们很难去控制,所以把成功因素更多归因于运气,来抵消自己未尽全力的愧疚。

  可是追求成功是方向,不是人生的目的地,追求的过程相对于结果对我来说更重要。

  《从0到1》读后感3

  最*都在拜读来自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中文名《从0到1》。这本书被誉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商业书”虽还没有看完,但还是想分享下自己的些许感悟。

  作者彼得?蒂尔认为,进步有两种形式(原文):

  第一,水*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

  第二,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水*进步的最大红利就是全球化,而垂直进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科技,就是互联网。

  其实从0到1,个人理解就是从无到有,是从未知到极限的突破。07年的世锦赛上,刘翔轻松一跨,胜过小将罗勃斯。跨栏项目,一直是美洲、非洲人的囊中物,刘翔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中国运动员。然而这个不到30的小伙子,却用自己零的突破向世人宣告:亚洲人也可以有同样的成就。刘翔凭借着他的坚韧让我们清晰地明白了从0到1的可能,这就是从0到1。

  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是羊群思维,擅长从1到n,严重不擅长从0到1。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从0到1的突破必定先经历从0到1的失败。现在很多人害怕失败,所以才埋没了自己从0到1的思维。古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我们看到了因为坚持不懈而取得的突破,更不能忘却在每一个突破背后的无数失败。没有失败,何谈成功;没有跌倒,何来爬起;没有沉沦,何来觉醒;没有挫折,何来突破。而每一次从0到1的失败才铸就了每一次从0到1的突破。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要敢于突破。从0到1,勇于创新,才能使你立于不败,至少不会被社会淘汰。

  从0到1读后感 7

  买这本书时是在2015年,当时各种大佬推荐火得不行,也算是跟上潮流。那个时候刚走出校园,满腔热血,刚好又听到雷军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结合自身专业,选择了一家做O2O的医药*台,期待自己这头笨猪有一天也能在天空翱翔,可能因为太重了最后也没飞起来。这本书就是当时的老板推荐读的,看了一遍也似懂非懂,于是就扔在一边,算了一下时间都快过去三年了,当它再一次被推荐,读起来好像有一点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作者是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彼得.蒂尔(PeterThiel),他的“从0到1”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如果要做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关于做企业,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做过,但是做员工每个人都做过,所以我想从怎么做员工的角度来谈谈读这本书后我的感受。

  A、垄断

  书中的观点认为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作为一个员工,垄断就是指要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力或者技能,并且将这个技能发挥到极致。工作中*庸还是挺可怕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有创新来支撑核心竞争力。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水*进步,垂直进步是从0到1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水*进步是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复制。我们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学会创新,这样才能走得久走得远。

  B、竞争

  马克思说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差异越大冲突就越大。在企业里,时刻都在竞争,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让人快速成长,但是不要只关注竞争本身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书中提到哈姆雷特的观点: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的个人荣誉看得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他们也会一争到底。这个观点用在职场上是致命的,PeterThiel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果我们不能逃离竞争,不能将对手打败,那么就和对手联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嘛。但他也指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往往放不下个人无谓的自尊和荣誉感。

  C、幂次法则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还是应该好好执行。

  D、善于规划

  书中提到:我们这一代人从孩童时期就过高地估计了机遇的力量,低估了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由于机遇,每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是设计师,自从乔布斯在1976年创立了苹果以后,他就意思到只有对未来精确地规划,才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而非倾听焦点小组的意见或是复制他人的成功。对于具体的一项工作,我们要有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才能高效的达成。对于我们的职业生涯,更要有清晰的规划,不能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有些人四十岁都还在择业,这就是对自己的不服责任,对生命的亵渎。可以跳槽,可以去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是一定是在自己规划的、熟悉的领域。隔行如隔山,不要妄想自己在任何领域都能够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对于自己的未来一定要有清晰的规划,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并且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我并不是资深职场人,还在不断的学*、总结、进步。我常在想,职场上有能力的人那么多,有背景的那么多,而我什么都没有,我要怎样来发展呢?我现在还不能就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并且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不会的东西就学嘛,不懂的东西就问嘛,不熟的东西就练嘛,人笨一点就勤奋一点嘛,趁年轻(其实也不年轻了)拼一把,不管能混成什么样,至少不会虚度光阴,无悔青春!

  从0到1读后感 8

  Thiel作为本人的男神,《从0到1》火简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中信将这本书引入中国,正是在去年中旬得知此书要引进中国,所以一直没有**的去买原版。但是当我在图书馆阅读此书时,一旁的同学用一种鄙视的眼光看着我,这种眼神是为成功学畅销书量身定制的“鄙夷"。

  不得不说,《从0到1》从章节开始,就透着一种成功人士传授商业秘籍的”畅销书策略“,也使我一度后悔买来这本书。但是抛开对商业类书籍的成见,本书从一开始就提供了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提供条件,给出证明,分析结论。我的理解是,从第一章开始,Thiel就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不是写一本成功创业的秘籍,我是写一本批判性的思想指南。“是的,他没有提出跟书中内容相关的观点,而是先撇清了自己这本书和其他商业成功学书籍的不同。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感情色彩被注重强调——批判。我认为本书首要的关键词就是”批判“。

  这种批判色彩无疑带出来书中的两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探究一件事情的秘密在哪里,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Thiel在面试自己的员工时提问问题,后者是作者对目前人类社会的行为批判。个人的理解,会倾向于认为本书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作为一本通俗读物,首先要做的是旗帜鲜明,而不是按照严谨的学术思路阐述问题。所以我很快地抽离出了Thiel试图传递的核心观点:

  第一、社会进步分为两种,垂直进步和广泛进步。前者是从0到1,是社会质变的过程;后者是从1到无穷,是社会的量变过程。对于个人而言,Thiel为我建立一个重要的坐标系,成功地帮助我梳理接触到当下诸多商业创新的本质,我能够利用作者对社会进步的两种描述,为目前眼花缭乱的商业创新和互联网明星清晰的定位。同时可想而知,Thiel的观点自然是认为从0到1的垂直进步更应该被提倡,目前出现的互联网狂潮像是一个“字符”上的复制工作。

  第二、商业社会呈现出了竞争和垄断,而资本主义并不与“竞争”是亲密,而是与“垄断”考靠得更进。经典市场理论告诉我们竞争和市场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对于厂商而言,垄断才是动机。Thiel认为全球化带来的是替代和竞争,而企业想生存,不是企图用竞争动机战胜对手,而是用垄断动机获取生存空间。简单而言,就是这不应该是一场零和博弈。

  第三、从事物的本质出发会发现,我们应该提倡垂直进步、追求垄断、选择长期目标。

  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作者在提出鲜明观点后,及时的给我们阐述了他认为的事物本质是什么。个人认为,从此部分开始,Thiel开始展现一个IT男神应有的思想厚度,也正是因为这部分内容,使得全书从一本简单的商业指南,变成了Thiel个人投资和创业哲学的展示。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第一个本质是专利技术。并且Thiel强调,垂直进步和广泛进步的差别,在专利技术上不是简单的技术数量多一些的问题,而是整个量级要发生一个变化,至少超出10倍的数量,才能成就所谓的市场垄断。

  第二个是网络效应,也就是社交网络带来的指数增长。Thiel觉得这个效应被市场所忽视,本人认为市场并不是无视互联网的指数效应,而是不同的产品无法具备同样好的网络效应,同时也体现出对于网络效应我们仍缺乏理解和运用,被产品类型所局限。

  第三是规模经济,这无疑是互联网领域对经典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突破。

  第四是品牌优势,Thiel拿来苹果举例,在品牌优势下苹果的产品形成了一种垄断。

  作者在系统的阐述完他对事物本质的阐述后,不忘强调我们存在的历史阶段。此部分是见Thiel对商业和互联网理解见功力的地方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丈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能够真正的抽离处我们必须理解的事物本质。

  Thiel强调的一个现实是,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是一种替代性的发展,用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代替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用新兴市场代替成熟市场。Thiel不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达尔文主义能给我们带来好结果,因此一方面批判全球化没有带来“*”的世界,而是带来了一场优胜劣汰的零和博弈。另一方面作者给出了他认为的出路,他所判断的互联网社会是协作补充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企业寻求各自的垄断,抛弃单一化的市场竞争;人类和机器不会出现危机,人机合作才是未来的趋势。

  作者强调的另外一个现实是,我们现处的人类社会充斥着一种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并不是来自于对未来明确的乐观判断,而是一种不明确的判断。Thiel以时间为轴,给不同时期的美国社会做了在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上的标注,70年代的美国是对未来明确判断下的乐观主义,而现在则是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这导致了我们彷徨于选择,倾向保守和自满,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佐证——因为金融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规避风险的方法,人们不知道未来该向何方,于是我们在原地打转。

  第三个现实是我们现在缺乏对秘密的探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本身。我个人理解为,正式在一种不确定的乐观主义气氛下无论精英和大众都举步不前,对于秘密缺乏兴趣。Thiel则强调我们只有去探索秘密才能发掘真正的价值。对于公司而言,只有探索秘密才能发掘需求和市场;对于个人而言,只有探索自身的未知才能发现潜力。

  第四个现实是幂次法则深埋在日常生活中。这为网络效应提供了支持。

  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该如何做呢?Thiel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创业“导师”并非只有摧毁,没有重建。作者给出了几点思路,虽着墨颇多,本质上个人理解无非包括五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先占领细分市场。这仿佛同KK在《失控》中的观点有类似,从创新来自边缘。将小市场理解成为一个边缘并无不妥。Thiel举出的Facebook的例子很好的诠释了一个不起眼的边缘甚至都不被认为是一个市场,但是对于一个以垄断为目的公司,从小市场开始是正确之选。

  第二、作者在具体如何实现从小市场实现企业成长的阐述时,强调扩张要有纪律性,充分运用幂次法则,同时产品和销售要。

  第三、破坏式创新。Thiel认为破坏式创新不是为了破坏而破坏,而是为了创新而破坏,Thiel对破坏式创新对市场巨无霸的冲击态度是暧昧的,当然不提倡直接上来就撼动主流市场,也体现了作者提倡垄断而非竞争相关,从细分市场中寻找垄断比与大企业竞争更容易存活。

  第四、制定长期计划,而不是短期选择。因此对于企业价值的衡量最终还是要回归长期现金流,热点和短期营收表现应该是被剔除的干扰。

  第五、垄断!垄断!垄断!无论是从细分市场切入,还是产品快速推进,包括破坏式创新,可以看做是垄断类型企业的特征,同样也可以看做是创业的指南。

  当然,除开以上所提到的内容,本书中仍然强调了一个Thiel在风险投资界很出名的一个观点——公司如果起步是失败的,将无法挽回。

  就本书而言,我无意对书中的创业观点和指导做过多赘述。吸引我的远不是具体的创业操作指南,而借助创业与投资的话题,Thiel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思路,这就是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何看待现在互联网热潮,什么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Thiel同许多投资领域的智者一样,在一个浓缩的投资空间里践行着每个投资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经验。正如作者在书中最后写到的一样:

  “我们是否在整个宇宙范围实现“奇点”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抓住独一无二的机会,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对我们——全宇宙、全球、全国、全公司、整个人生那只此刻最为重要的是——独特。”

  从0到1读后感 9

  去年非常火的一本书《从0到1》终于有机会拜读,书中讨论了很多问题,几乎涵盖了一个初创企业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书的一开头就引来了一群牛人的名言:Facebook 创始人、特斯拉创始人、GE CEO、网景联合创始人等等,还有《经济学人》、《财富》、《科克斯书评》的大力推荐。这样的开篇令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的成功学书。鉴于自己知识基础有限,以下部分会引用一些高手们的观点。

  书中指出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新思想、新思维,敢于创新,能有共同梦想的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在创新的路上要获得成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有质疑的胆量和勇气,从0开始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他们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在技术上,无法替代、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创造更好的新事物,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社会、世界的需求,成为让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 粗粗读来也不觉有新意。但书中对“垄断企业”的描述令人很感兴趣。彼得。蒂尔给出了垄断企业的四大特征: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专利技术:公司最实质性的核心优势,很难被其他公司复制,最好领先行业*均水*10倍以上,实质上是全新的产品。 网络效应:使用的人多,产品更有用。产品更有用,使用的人就会越多。形成网络效应的企业,必须从非常小的市场做起,比如Facebook。规模经济:服务性企业难成垄断企业,单纯扩大规模,如开多家瑜伽馆,只能获取有限的利益。产品不需要重复投入,以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边际成本趋*于零,这样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品牌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品牌经营靠的不是理念,不是明星,而是实力。他觉得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来发展。理论上大谈特谈,甚至在其中他对谷歌、Facebook、亚马逊、苹果等赞誉有加,而对微软*板、Xanadu、雅虎等颇有微词,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太让人信服。万能的苹果几乎垄断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利润,是彼得。蒂尔很喜欢引用的成功典范。但对照上述四大特征来看,并不完全符合,苹果是智能手机行业的后来者,从专利技术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另外三个特征,换成谁成功都一样,与其说是形成垄断的原因,不如说是成功之后垄断的结果。九十年代的诺基亚,如今的三星,也拥有上述四个特征,但是无法和苹果相披靡。 不管是哪种创新模式,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铸就垄断的王道;品牌和规模经济才能助推垄断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垄断企业之所以垄断,最核心的特征,在于这些企业做到了“与众不同”。当然,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不断赢取顾客的“忠诚度”。如iPhone的成功,在于iPhone时尚、可爱、易用,让人一见倾心,加上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如果有一天,某公司生产出一款手机,让顾客觉得比iPhone更加动人,商业模式更加独特,iPhone不再“与众不同”,那就只能重复诺基亚的覆辙了。 毫无疑问,企业能垄断绝对能够取得最大利润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更为有利。那怎样才能垄断呢?彼得。蒂尔给出了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占领小市场:从小市场起步,宁可做小也不能做大,目的是先立足。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垄断某个行业或品类。因为垄断,才能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利润,才有能力攻城略地,构建帝国。扩大规模:由利基市场逐步扩大,培养和迎合顾客“满意度”。循序渐进、有纪律发展壮大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向外扩张。破坏性创新: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改进,使产品升级换代。且扫除一切障碍,不破不立。同时,为获得创新优势,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有改进对终端用户来说就是毫无改进。假设你开发了新的空气净化器,比现有技术的效率高20%——这是实验室数据,但实验数据还要扣除新产品在实际市场中面临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而且即使你的产品确实给顾客带来20% 的改进,由于人们*惯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销售该产品时,你也一定会受到质疑。只有10倍的改进,你的产品才能给客户带来明显的优势。

  在第六章节有个四象限的分类,我对这四象限的分类很感兴趣。他把象限分为未来是否明确和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并且用1950-1970年的美国(明确乐观) 现在的美国(不明确乐观) 现在的中国(明确悲观) 和现在的欧洲(不明确悲观) 来说明这四个象限的状态。同时把哲学家的对未来的看法也按这四个象限划分。彼得蒂尔认为对未来明确乐观是最佳状态,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明确悲观则人们会倾向于保守和储蓄。不明确乐观很可能造成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崩溃。不明确悲观则可能造成享乐主义和破罐破摔。其实对一个人

  从0到1读后感 10

  《从0到1》这本书主要讲了"从无到有","道生一"的智慧。通过创新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能性,创造新价值。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感觉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有丰厚的回报必须要有从0到1的智慧,特别对于企业家来说从0到1尤为重要。在中国好多大企业都是加工型企业,贯彻的大方针大多都是从1到n的assembled in China.其实如果想要让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一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其实也就是实现从0到1的designed in China.

  从0到1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就是垄断,因为只有垄断才可以给企业创造100%利润中的80%以上的利润,而从1到n的assembled in China往往获取的利润只有100%利润中的`10%以下的利润。从1到n的加工型企业每天在做的事情是人员的削减,材料的节省,工法的减化,物流的优化等来维持企业微薄的利润的增长,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的话企业很可能就无法保持利润的增长了,这样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大批人才的流失和投资人的减投。然而一些从0到1的创新型企业每天在做的事情是专利性技术,破坏性创新,品牌效应,规模经济等,其中只要某一个环节获得成功的话企业就能保持利润的几何性增长。所以其实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在完全竞争中,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

  本书中也介绍了如何建立一个垄断型企业,首先是占领小市场,然后是扩大规模,最后是进行破坏性创新。然而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创业者对未来二三十年事情的规划与想象,并且以公司逐步发展的体制去实现计划。在计划的实施当中肯定还会碰到无数实质性的困难与挑战,此时就需要发动团队的力量用独一无二的方法去面对与解决困难。然而如今作为在企业中为企业谋取利益的我们来讲其实从0到1离我们也不远,我们要抓住日常工作当中的每一个可以创新的机会,用自己最独特的工作方式去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最后还是想要引用作者最后讲的话"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使得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只有重新认识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见这个世界一样新奇,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所有从0到1的理念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作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只有时刻把握从0到1这一理念,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