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优选【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1

  看完书的那一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我真的难以想象世界上竟然有这样一个颗伟大的灵魂。她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最灿烂的光芒,再名贵的宝石在她的面前都将暗淡无光。

  德兰修女一生所给予人们给与世界的爱久久盘旋在我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她一生在爱中的行走,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真爱,一种来自上帝的爱。用娇小羸弱的身体发出最后一点爱的光芒。不停的去爱不停地去给予,直到成伤。在见证爱的同时也深深的刺痛这个世界,刺痛了人们的冷漠和灵魂深处的寂寞。德兰姆姆本是一个在高墙内享受鸟语花香的修女。修道院的高墙把加尔各答分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高墙内是鲜花与绿草,是美丽和优雅,是高贵和体面,是安全和舒适。而高墙外,却是混乱是流浪,是贫穷是疾病,是饥渴和奄奄一息的垂死。离开和舍弃是需要勇气的,难道只是嘴上说说吗?不,绝不是。德兰姆姆的毅然舍弃,她走出修道院最后的一瞥,已经吹响了爱的号角,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爱的呐喊,这个娇小的躯体内来自上帝的爱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很多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爱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他们被德兰那美丽光芒所温暖和照亮。爱是让人跳跃的力量。很多在路边垂死的人,他们说他们一生活的像个牲畜,死时却像个人。像人一样有尊严的死去。很多的病人他们被遗弃在社会的角落,被人们恶毒的诅咒着,然而德兰姆姆却抚摸他们,为他们擦洗溃烂发臭的身体。一群被否定和自我否定的人们,一群卑贱的生命,在德兰身上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来自上帝的温暖和阳光。生命也随之苏醒了。你也许说身边没有病人,可我们身边有需要爱的人。你,我去爱了吗?去爱身边的人,去感受他们,去抚慰他们吧。也许你已经努力的去爱了,受伤了,正躲在自己的角隅里舔自己的伤。但德兰姆姆说:“如果爱到受伤了,就不会再受伤,只会从此得到更多的爱。”德兰姆姆像一个爱的战士越战越勇,越战越爱。

  德兰姆姆同时也呼吁和*,极力反对堕胎,她是1979年诺贝尔和*奖的获得者,被誉为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很多救济中心和救助机构。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然而当她去世的时候啊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德兰姆姆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德兰姆姆所诠释的爱是来自上帝的爱,一种恒久的爱,一种忍耐的爱,一种到死都去爱别人的爱!而这个世界恰恰在慢慢迷失了德兰姆姆的这种片爱! “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功。” 德兰姆姆,这个瘦小的修女,释放出如此惊人的能量,感召了如此众多的民众,靠的只是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诚如她所说的,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联想到我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最大的体会是:教育也绝对离不开爱,“爱”这种教育方式是永恒的。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爱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从《在爱中行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中,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德兰姆姆给我带来的爱的启迪,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在学生面前应是导师,应是慈母,应是朋友。给学生导师般的厚爱,多一点教导和激励,多一点严格和期待,多一点训练和督促,多一点召唤和鞭策;给学生慈母般的仁爱,多一点信任和搀扶,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多一点表扬和鼓励;给学生朋友般的挚爱,多一点*等和尊重,多一点帮助和支持,多一点理解和关心,多一点肯定和赞赏。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爱的泉水中得到滋润,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象这样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也就有了最真切的保障。我们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不可思议的孩子,有的生性木讷,有的个性迥异。这个时候,爱的力量会是一盏心灯,照耀孩子心灵跋涉的路,对学生要去爱!

  感谢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德兰姆姆伟大的一生。在这里我想对德兰姆姆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她让我懂得了对学生无私的爱是一名教师最崇高的追求,我的学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2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修女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向这位伟大的修女学*,当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不要抹掉心中的善良,也许就是你的那只援手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德兰修女的伟大在于她行动的微小,她尊重每一个个体,就是因为她心中对个体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重。这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更有警醒意义?不要迷失在效率或成果中,而忘记了,每一个在你面前有着爱的需求的个体。我们至少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种普及的信仰,那就是爱,而只有拥有了爱的灵魂,一切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驱动力。喜欢她的一句话:“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3

  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落泪。记录三次印象最深的。

  一、“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尤其我明白,爱不应埋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将灯点在斗里,都把它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光亮”。这灯光便代表着爱。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落泪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柔弱,承认了柔弱,拥抱了柔弱,也理解了苍生的柔弱。这柔弱,也是内心的呼唤,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因之,我们向往光明,只见光明。而任何的小德小行,就是心灵透发的光,自自然然的,我们珍惜,呵护,发扬。

  二、德兰修女邀请老年记者哈普答应她做最后一件事,给重病的老人喂饭。哈普突破心里的障碍,做到了,尽管很笨拙。当得知老人在不停地祝福他时,哈普吃惊,而我在那个瞬间,为老人心中纯粹的光明而感动落泪。尽管老人忍受着难以忍受的身体煎熬,他依然在爱的阳光中微笑,风儿是他的祝福,世界随之芬芳盈满。

  三、文末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很久以前读过,也听过多次,然而这次因德兰修女生命纯粹的爱的光芒,照亮我心中黑暗的角落。

  我依然记得,大学里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喜欢感受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说话,却对人产生了隔离和封闭,那种封闭,令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感受处于迟钝状态。后来,经历了一番心路曲折后,我欣喜自己,心儿渐渐敞开,关照自身的直感。我是多么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我疼知人疼”,我的感受,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苍生的。以前,我大量的时间,都沉浸在小我的世界里头,未能关照更多生命。而《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又令我见到生命就是爱,这爱本身,就是令生命奔流不息的源头。德兰修女,也和古圣先贤一样,他们心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圣贤在我们心里,而我们是圣贤心里的圣贤。在我心中,国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圣贤的生命去演绎的,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源头活水,而我们就是这活水中的鱼儿,鱼不可脱于渊啊。当我发现这源头活水时,我无比喜悦。而在读圣贤的事迹时,坚定我心中纯粹信仰的同时,又令我找到行为的参照,让我看到,我的心,可以更广大,更博厚,更悠远。

  我愿我身,成为爱的道具,文化,就是身体的呼吸。在文化这条路上,我非常感激明师的指引,令我的向往,有了踏实的脚步。昨日听闻霍韬晦教授的离世,感知身边人的轻轻叹息和遗憾,我明白,人对身体长寿,同样期待。在我,也同样期待,但不管我能活多长,我都要多花时间读书,多思考,多聆听,少说话,多做实事,减少欲望,实修实证。知书达理,明经致用,纯净自然。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4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和效仿。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5

  刚刚读完《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和效仿。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优选【5】篇扩展阅读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优选【5】篇(扩展1)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菁华5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2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3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我崇拜《海贼王》里的路飞,因为他能为梦想和伙伴牺牲一切,但他毕竟是漫画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侠一样都是不存在的。她不同,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这是一则写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须先写在这里: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不管其他人能从这个小故事里面得到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彼此互爱’(耶稣基督给我们最后的命令)。孔子讲仁爱,孙中山先生讲博爱,而基督就是爱。德兰修女说: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爱。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而关于如何去爱,我十分赞同德兰姆姆从一个开始的观点,我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得从一个人身上开始,称之为整体的东西太过抽象,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于整体有意义。所以,先从身边的人开始,慢慢把爱拓展,好让众人看到我们就能看到基督,让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们身上感觉到神的存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4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题记

  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那时的我只会说:“爸爸,我要这个。爸爸,我要那个。”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别人,关心别人,哪里会问出:“爸爸,你有没有治疗贫穷的药?”而那时候的姆姆,已经在关心穷人了。姆姆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就在她还是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了。

  德兰姆姆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再看看我,我在学*的时候,生活的时候,经历的困难与德兰姆姆的困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却时不时就想要放弃。这道题不会做了,就想着不做了。看见考卷上的压轴题,就直接放弃,有时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语文看文言文的时候,读不懂了就不读了,随便翻译一下就草草了事。学游泳的时候,呛了几口水就再也不肯下水去了。学炒菜的时候,被油溅了一下起了个胞就不再接*油锅了。我的那些困难是多么的小啊,有的简直都称不上是苦难。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我完全可以克服它们。但是我缺少的正是德兰姆姆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一生的坚持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姆姆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姆姆从来都不穿袜子,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她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没有一个穷人会对那些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在乎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姆姆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我想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而坚持贫穷就更难了。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上帝的热爱,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连坚持每天写日记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是一生坚持做一件事。姆姆一生的坚持,让我再一次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给那些最穷的人安慰、温饱和做人的基本尊严。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特立独行做的却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

  书后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个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在地狱,每个人只想着自己。他们不懂得互相帮助,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饥饿,他们绝望,他们生活在地狱。

  在天堂,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他们懂得互相帮助,他们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生活在天堂。

  也许地狱更加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只想着自己,不会去关心别人。人们贪婪的索取着,却不懂得回报。每当商场有免费赠送的活动时,人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的挤过去,把商场围的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如此贪婪的心,都想要尽可能多的得到自己不劳而获的东西。

  而德兰姆姆呢。她一生都在帮助穷人中的穷人,她一生都在奉献。而她从来都不求回报。她从来都不想着要出名,从来都没有想要让自己变得富裕,甚至她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领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德兰姆姆,您怎么会不配领受呢?您有多伟大,您不知道吗?

  1997年9月5日9点30分,这位深爱穷人,同时也被穷人挚爱的伟大修女,因为心脏衰竭在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安然辞世。让我们从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德兰姆姆,一个被赐福的伟大的灵魂。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5

  在这个世界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老人、孩子、穷人、残疾人……然而,这个世界中的很多有能力帮助这些人的人们却很漠然地任凭他们挣扎甚至死去,那些因为残疾被抛弃的婴儿,一天天地溃烂下去,身体变得不完整,恐怖极了,于是没有人敢去碰他们一下,甚至没有人愿意去看他们一下……

  然而获得诺贝尔和*奖的德兰修女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却把穷人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时时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为穷人着想。

  1910年8月27日,在马其顿的首都科普里城,战争过后,和*开始温柔地拥抱这个美丽的小城市,就是这时,艾格莉丝。龚沙。包雅舒(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德兰姆姆)诞生了。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龚沙从小就充满了仁爱之心,一听说印度加尔各达那样的场景,就想要成为修女过去帮忙。

  18岁的龚沙真的成为了一名修女,而且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的修女,来到了加尔各达,她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首先成立了收容所,每天到街上捡那些被老鼠、苍蝇啃烂了的人,伤口中有蛆的人,充满慈爱、带着微笑为他们清洗伤口,用爱握着他们的手,让他们快乐安心地死去或者康复,接着她们开始帮助穷人中的穷人-被遗弃的孩子,再就是那些染上可怕的麻疯病的病人和艾滋病病人。

  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爱心,德兰姆姆所拥有的这份爱心,这份感染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人开始效仿她,从开始的一人没有,到一人,二人,三人……到1997年德兰姆姆去世的时候,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世界各地开办了六百多所会院,分布在127个国家,共有修女修士七千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别来自111个国家,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欧洲的贵族小姐。

  德兰姆姆和修女、修士们一直都和穷人保持着*等,一直都穿着价值不足一美元的长袍和凉鞋,从不穿袜子,甚至就在德兰姆姆站在诺贝尔和*奖的领奖台上时,依然穿着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衣。

  这个瘦小的德兰姆姆,却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一份庞大的温暖,她从没想过个人利益,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着4亿多美元的资产,而当她去世时,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三件旧衣服……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优选【5】篇(扩展2)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优选【十】份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1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疯病收容所等。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

  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界。她为了爱,耗尽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却充满何等强大的的尊严与力量。

  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超越一切,是各种美的的灵魂。其它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或终止,但爱会留下。《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2

  一口气读完了《徳兰修女传》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疾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3

  在1985年,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的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

  她说她是“耶稣手里的一支铅笔”;她是诺贝尔和*奖得主,是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之一;她是那个一生和穷人吃住在一起,为穷人奔波,为他们争取尊严的善修女,是那个全部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白色粗布衣服的穷修女;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礼物。

  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她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

  她用她的一生,用她的信仰、意志和智慧,她的性格、力量和使命,成就了那个完全的、无条件的,直到成功的爱。

  她用一生来回应那个永恒的呼求和召唤——“我渴”。她把这个呼声深藏在心,然后走向加尔各答和全世界所有荒僻贫穷的角落。她认为,“我渴”所谓渴,既是身体的需求,也是灵魂的需求,意味着人在受苦时,最需要的,是来自人类的爱和关怀。

  读完德兰修女的一生,我真的感慨万千,看着那个慈祥而略显消瘦的老人,我的眼中不由得又泪花,她的眼睛似乎在告诉我,你要爱,要爱神爱人。她的一生,值得我们学*的太多太多

  一、爱从家庭开始——爱你身边的人

  连每天见面的那个人都不爱,何谈爱人呢?更何谈爱那看不见的主呢?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孩子会更加健康的成长,每个人都会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

  二、爱你的仇敌——宽恕,古人也教导我们“以德报怨,以善胜恶”每个人都希望被爱,都会付出爱,大部分的人只爱可爱之人,就是爱自己的自己也爱他,而很少有人爱不可爱之人,很少有人爱伤害自己的人,很少有人会真心去爱仇敌。德兰修女一生爱每一个人,包括乞丐、妓—女、出卖他的犹大等等,这些世人看来不可爱的人,没钱没势,没权没地位,但她有用不完的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爱穷人、爱弱者——不要把任何人看成无价值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帮助,人人都能给予帮助,无论贫富、贵贱,概莫能外。是的,现代人很容易犯一种错,那就是以知识为骄傲。很多人看不起穷人,所谓穷人、弱者可以广义的认为是所有需要帮助的。德兰的母亲从小就把街上无家可归的穷人带回家,说是她的远房亲戚,她这样说其实是为了穷人的尊严。爱不是施舍,不是赞助。慈善不管怜悯,而在乎爱。德兰修女曾经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德兰修女认为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饥饿,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德兰修女认为“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的**。其实想想可以理解,很多时候一个努力的眼神、一个问候的短信都可以改变一颗冰冷的心。

  四、爱不分国界。

  德兰修女一生服务穷人,也包括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她从不曾去告诉他们要信耶稣,她只是像尊重耶稣一样尊重他们,像服侍耶稣一样服侍他们。她说:‘帮助一个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一个**徒成为更好的**徒,帮助一个基—督徒成为更好的基—督徒。不要去说教,而仅只是透过行动和奉献来表达信仰。’或许你不赞同她这样的观点,见仁见智吧。她是一个非常顺服的人,她一生在爱中行走。她觉得,每个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什么信仰,什么国籍,什么皮肤,什么背景,他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同一双慈爱的手创造的。只要有爱就能成为父子、兄弟、姊妹,就可以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德兰修女说:一颗纯洁的心,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疯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的去爱,去付出。

  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我想,在这个发达的社会里,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关心和关爱,热情与微笑,面对社会那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儿童,少年,而家长,学校,教师只向他们要高分成绩,漠视了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因此,快乐着学*着,让我校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健康(身心)成长,让爱成就未来,爱,一定会成就未来!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4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题记

  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那时的我只会说:“爸爸,我要这个。爸爸,我要那个。”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别人,关心别人,哪里会问出:“爸爸,你有没有治疗贫穷的药?”而那时候的姆姆,已经在关心穷人了。姆姆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就在她还是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了。

  德兰姆姆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再看看我,我在学*的时候,生活的时候,经历的困难与德兰姆姆的困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却时不时就想要放弃。这道题不会做了,就想着不做了。看见考卷上的压轴题,就直接放弃,有时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语文看文言文的时候,读不懂了就不读了,随便翻译一下就草草了事。学游泳的时候,呛了几口水就再也不肯下水去了。学炒菜的时候,被油溅了一下起了个胞就不再接*油锅了。我的那些困难是多么的小啊,有的简直都称不上是苦难。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我完全可以克服它们。但是我缺少的正是德兰姆姆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一生的坚持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姆姆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姆姆从来都不穿袜子,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她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没有一个穷人会对那些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在乎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姆姆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我想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而坚持贫穷就更难了。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上帝的热爱,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连坚持每天写日记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是一生坚持做一件事。姆姆一生的坚持,让我再一次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给那些最穷的人安慰、温饱和做人的基本尊严。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特立独行做的却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

  书后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个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在地狱,每个人只想着自己。他们不懂得互相帮助,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饥饿,他们绝望,他们生活在地狱。

  在天堂,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他们懂得互相帮助,他们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生活在天堂。

  也许地狱更加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只想着自己,不会去关心别人。人们贪婪的索取着,却不懂得回报。每当商场有免费赠送的活动时,人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的挤过去,把商场围的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如此贪婪的心,都想要尽可能多的得到自己不劳而获的东西。

  而德兰姆姆呢。她一生都在帮助穷人中的穷人,她一生都在奉献。而她从来都不求回报。她从来都不想着要出名,从来都没有想要让自己变得富裕,甚至她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领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德兰姆姆,您怎么会不配领受呢?您有多伟大,您不知道吗?

  1997年9月5日9点30分,这位深爱穷人,同时也被穷人挚爱的伟大修女,因为心脏衰竭在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安然辞世。让我们从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德兰姆姆,一个被赐福的伟大的灵魂。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5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6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7

  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动了。很久没有那么痛快、那么渴望的去读书了。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华姿的《在爱中行走》,心灵是那样的受到震撼。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这本书对我的语文教学更是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启迪。

  德兰修女,那样的微笑,承纳了整个世界的尊重。不,不仅仅是尊重,还有爱。那爱,来自于她对上帝的执著虔诚的热爱的敬佩,更来自于她是那样真真切切地爱着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穷人。她把印度的一个个穷人从废墟里捡回来,给满身生蛆地他们擦洗身子。但最重要的不仅仅如此,如果是这样,世界上很多有钱的企业家、慈善家都可以做到。她给了他们尊严,给了他们爱。给了他们上帝的温暖和关切。甚至,为了爱上帝,为了爱印度的穷人,她终身未婚。并且从18岁就开始坚定自己的理想。她也曾梦想做一个新娘,?曾梦想做一个母亲。但未了能更好的爱神也爱人,为了这些穷人能有更多的被爱的权利,她放弃了。也许,你要说,她的做法是多么地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嬷嬷来说,生命是个体的。每一个鲜活的声命都有被爱、被关心的权利。于是,她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实践着他对上帝的承诺。来自于她早年听到的上帝的声音:“我渴!”她了解上帝的心意,她知道上帝要她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每一次听到这样的呼召,嬷嬷的心就如刀割。上帝是爱这个世界的。他把极大的富足都给了这个世界,要让人类去享受这个世界。但是,不幸的是,人类没有好好利?这个权利。他们产生了贫富差异,让爱变成了冷漠,变成了妒忌,变成了纷争,更变成了撒旦的工具。有了这样的差异,就有了仇恨,有了这样的不公*,就有了人的贪婪,就有了战争。嬷嬷的一生,正是努力填补这一巨大的鸿沟。嬷嬷的践行,擦干了上帝的眼泪。因此,她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嬷嬷,她是和*的使者,是天使的化身。她衔着一片橄榄枝轻柔而来,不沾染任何尘土,悄然而去。她没有任何的私有财产。当她死亡的时候,所有的财产仅仅是身上的一套印度纱丽(最穷苦的人所穿),一套待洗,一套已经坏了。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别?送的)。嬷嬷尊重人,尊重他们的人格,更宽容他们的信仰。她是一个天主教徒,却为印度教的人从恒河取水作最后的仪式,也为佛教徒诵经。她就是要他们死的有尊严。她也会在人临终的时候,握着每一个人的手,听他们最后弱小的声音。嬷嬷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很多大的公司巨子都给她捐钱,她有四亿多美元,却全部用来捐献给印度的穷人。并且,想方设法的邦穷人要钱。她说,世界上有很富有的人,没有错。那是上帝的恩典,但错就错在他们把钱都据为己有。

  嬷嬷从不与人争辩,无论别人是多么的指责她,她都付之一笑,永远用微笑,用宽容去对待所有的人。在她那里,有忧伤,但没有仇恨;有恼怒,却没有怨言。她从不论断人,她让所有知道她的人都肃然起敬。她也会伤心流泪,但她

  知道,主耶稣就是爱到成伤,爱到为人类上十字架。她永远有神迹相随,在她为食物忧愁时,总会有意外的收获。但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如此善良、软弱的她们会遭到风言冷语,甚至印度人投掷的石块。但上帝总有办法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这在于神对嬷嬷的爱,嬷嬷对神的爱,以及嬷嬷对穷人执着的爱。她把穷人当作受难的基督。嬷嬷从来对任何人都没有怨言,只有默默地为他们祷告,嬷嬷也是天真的。她会和其他的修女一起开玩笑,有时她也开自己的玩笑。她还会和她们一起赛跑。看到她抱着孩子时的样子,真像一个母亲,但更像一个孩子。书的最后,写了一个喻道故事。有个人去天堂和地域,分别看到了一些人,拿着比他们手臂还长的勺子。但天堂的人很快乐,地域的人却很忧愁。因为天堂的人是拿着长长的勺子喂别人,地狱的人却总想着为自己。

  嬷嬷走了。嬷嬷被天父接回家了。但嬷嬷却给世界留下了光亮。在这个末世,她留下了一份馨香。亲爱的朋友,你也许爱你的家人、朋友,总是不停的给他们礼物,但却总是借口忙,没有时间倾听他们的倾诉。那么,请你们俯下身子,听他们说说话,给他们一次温暖的拥抱,一个简单的握手。记得耶稣上十字架的时候,玛丽亚等很多人,经上记着,站在那里,和他在一起。在一起,就是爱。让爱你的人时时刻刻感觉到,我在。

  也许,你也会给穷人施舍,但请下次施舍的时候,面带微笑,仿佛是借钱给一个你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尊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也许,生活之中存在着种种的不*,但我们依然要感谢。用感恩的心领受着上帝赐给我们的一切,并好好的珍惜。怀揣着那一份天真与单纯,像蓝天和鸽子一样洁白,像水晶一样澄澈透明,微笑着面对一切。绝对的虔诚,单纯的相信,对神,也对人。虔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其实,爱很小很小,小到一个微笑,小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但是,爱,却很大很大。爱是整本圣经的唯一的中心。尽心尽力尽性爱你的神,也爱人,爱人如己。我们总是说我们爱着,但是,有多少次,我们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爱人,自豪的说我爱着,却没有注意到别人心中的感受。我们总是说我们需要理解,却很少去站到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我们说我们祝福着,但漫天铺地的祝福中,有几个人是每次都发自内心的呼喊和祈祷?嬷嬷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嬷嬷让我觉得太惭愧,嬷嬷让我思考的太多太多。作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8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作文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9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10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和效仿。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优选【5】篇(扩展3)

——云中行走观后感 (菁华3篇)

云中行走观后感1

  周星驰在《功夫足球》里曾说道:“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云中行走》就是这么一部讲述不甘心做咸鱼的Philippe Petit努力实现梦想的电影。其实白日梦人人会做,它有可能是突发奇想的吹牛皮,也可能是说走咱就走的夸父追日,但就像那句不屑一顾的总结陈词“做你的美梦去吧”一样,人们对于白日梦的态度不外乎“好大的口气!”或者“呵呵哒!”,原因就在于似乎极少数的人能把当时夸下的海口兑现。《云中行走》观影的最大乐趣恰恰就是看Philippe Petit如何把一个春秋大梦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从而避免啪啪打脸的。

  如果你对于本片导演的名号比较熟悉,那你就肯定知道Robert Zemeckis是个段位很高的技术达人,《回到未来》三部曲不仅剧情有些烧脑,里面对于未来社会的想象和各种新奇的科技产品都是开眼界的新奇玩意儿;《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则是完成了动画二次元对于现实世界的突入,动画+真人的和谐共生让人忍俊不禁;《阿甘正传》更牛,玩得一手移花积木的好把戏,阿甘与肯尼迪的握手足能以假乱真;《极地特快》运用最先进的'“表演捕捉”技术,即是所有角色都有电脑CGI技术生成,也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云中行走》也不例外,影片用上了最先进的3D技术拍摄,把Philippe Petit美国双子塔的高空行走完美地再现于荧幕之上。俗话说,不看广告看疗效,你可以亲自去电影院体验这段手心冒汗、脊背发凉、胆战心惊、头晕目眩的高空行走,据报道,本片在纽约首映的时候,有一位观众直接吐了出来,在此善意提醒各位恐高症患者,观影时一定要自带纸巾、湿巾、塑料袋。

  虽然说《云中行走》是一部正经八百的剧情片,但这并不妨碍导演在电影中“勾兑”一些其他元素——盗匪片元素。在行动之前,Philippe Petit阴差阳错地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看上去很不靠谱的同伙,并乔装打扮潜入双子塔施工工地进行一系列的勘察、踩点、筹划等“间谍”活动,节奏十分明快。这盗匪片元素就好比正餐里意外现身的水果拼盘,它能使你在享受主菜的同时还能尝到一些新鲜感。

  在表达的层面上,《云中行走》一方面表现了Philippe Petit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苦难(脚被钉子扎穿、神出鬼没的看护员、同伙的退出、射偏的箭……),道出他的成功来之不易,是坚持不懈的结果;另一方面,Philippe Petit又不仅仅是要战胜梦想实现道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们,更重要的是战胜人类对于海拔的天生恐惧,也就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Philippe Petit的高空行走本是违法的行为,但当他完成壮举后人们还是欢呼雀跃,这正是对于他勇攀高峰的褒奖。

  有很多奇观电影(超级英雄类电影)在观看过程中高潮迭起,但是谢幕之后你会清晰地认识到此物只应荧幕有,但是《云中行走》的魅力在于它改编自真实事件,电影中的壮举的的确确发生过,因此它给人带来的冲击要更强。更加高明的是,《云中行走》中Philippe Petit对于双子塔的感情不是征服,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激之情,感谢了双子塔在他人生巅峰的舞台上能够支持他完成此次惊人的“Coup”,这对于美国观众来说,可能更加意义非凡,因为双子塔在911恐怖袭击中被毁,现如今它们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却在人们心中永远伫立。

云中行走观后感2

  我们正不知该看什么电影,在电影院里踌躇徘徊,此时我停留在了一块宣传板前。

  “我的梦想,是在美国双子塔之间连接钢索,从一塔顺钢丝走到另一塔顶。”我就呆呆的伫立在这块板前,不由得睁大了眼睛,在双子塔?那个有110层高的大楼上?走钢丝?在惊讶中我拍板就看这部电影了,也是想看看,这个人怎么完这可笑又不可理喻的梦想。

  然而事实是,看这部电影期间,我手上的冷汗就一直没干过……

  男主角菲利普是个对*衡杂技很有天赋的人,在自己天赋的前提下,他努力的训练,为了他的梦想,他筹备计划了几个月,摔了无数次跤,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最后一段,影片高潮,实在是惊险至极,在男主角走钢丝的时候,电影院里一刹静的连爆米花的咀嚼声都没有了,所有人的神经都被吊了起来仿佛悬在了那根摇摇欲坠的钢索上,紧绷着。

  惊险之余,缓缓疲劳的心脏,我走出了电影院。

  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菲利普,站在双子塔的一边,前方那个同样高度的大楼就是梦想的顶端,意味着成功、收获与幸福。而连接两个大楼的唯一之路,是一条岌岌可危的钢索。而我们,决定走上这条路时,就要有永不回头的决心,我们轻轻踏上那根摇晃的钢索,小心翼翼走向梦想的顶端。中途可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阻挠,像是男主角菲利普遇上的一只猛地飞来的老鹰。有可能会被它人的议论所干扰,但无论是欢呼还是嘲笑,都不要自乱阵脚。每个人对梦想来说,都是个有天赋的孩子,有些人命运的钢索偏偏比他人要稳定,有些人的钢索命运比别人缺少一根重要的螺丝钉,每个人命运的钢索都不一样,你会觉得愤怒、你会对着天上喊不公,可当你有了能力在命运上行走自如时,你就不会惧怕这些命中注定的阻扰。就像当菲利普走上钢索时,菲利普之前要处处躲着的警察也只能被戏弄,无可奈何。

  当然梦想的危险性太大,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你有无数个借口可以安详的停留在楼顶,但看到一个个曾经和你一同挂钢索的人们已经踏上了梦想的顶端欢呼雀跃,空留一人又是何等寂寞,你想重拉钢索,挽回奄奄一息的梦想,可夕阳已落,无意间竟已经两鬓白发,暮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走到梦想的那一头。

  所以,别让借口杀了梦想。

  我们走在人生的钢索上,对面是无数尽是繁华,繁花漫山遍野;回头是无尽净是凄凉,*庸碌碌一生。

云中行走观后感3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菲利普·帕特,或是《云中行走》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都是属于艺高人胆大的绝世高手。前者能在纽约摩天大厦之间走钢索,冒着犯法与生命危险完成壮举,后者能拍出《阿甘正传》《回到未来》《兔子罗杰》这样经典力作,还敢于去拍摄法国杂技艺术家传记,因此二者皆受世人敬佩。偏偏菲利普创造了业内奇迹,注定载入人类史册,《云中行走》则有些费力不讨好,尽管它细腻精致、惊险刺激,却偏离商业卖座轨道,换来影迷们真心的掌声。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菲利普帕特历经种种坎坷,最终成功在美国纽约世贸双子大楼间成功走钢丝的过程。从小就喜爱表演且对杂技类的高空行走着迷痴狂的菲利普帕特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己见,终成小有名气的巴黎街头的表演艺人。一个意外的机会,让这个喜欢不断挑战自己的神人决定在高空搭建钢丝,以穿越在当时世界最高双子塔纽约世贸中心两座大楼间。为了实现自己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菲利普帕特吃尽各种苦头,在众人的帮助下,最终成功。过程虽艰辛无比,却也有幸福快乐,他也因此收获了爱情、友情,并终成全球名人。

  虽然是流水账式的记录了菲利普帕特云中行走的前前后后,但导演、编剧却没有让影片充斥着流水账式的枯燥与乏味。相反的是,在整个剧情中,穿插着诸多的趣事,而菲利普帕特的命运波折也一次次逆转、反转,成为剧情最具张力的插曲片段。当然,影片最高潮处无疑是最后的云中行走。接*百分百实拍的云中行走场景,堪称视觉上的顶级饕餮盛宴。如果你有恐高症,若或是心脏不好,估计会造成体验不适。但对大多数观众而言,这种百年一见的视觉珍馐美馔,绝对适合在大银幕上尤其是IMAX、*巨幕、3D上欣赏,快感无比,从未如此。

  但如果仅仅把《云中行走》看成是简单的视觉大片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好莱坞知名大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继《阿甘正传》《荒岛余生》后的又一部大片,《云中行走》在视觉上突破极限,打造极致之外,依旧是一部慰藉心灵,砥砺人生的经典佳作。影片最精彩之处虽然是最后的“云中行走”,但作为前期铺垫的小插曲小故事却也动人异常。尤其是对菲利普帕特成长过程的描述,特别是心理的成长与变化,以及不气馁不放弃的坚持精神,虽非浓墨重彩,着墨深厚,却在很大程度上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承袭了其代表佳作《阿甘正传》《荒岛余生》的精品内质。

  走钢丝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无论电视荧屏还是现实生活中,这样惊险刺激的视觉节目都很容易激发人们的观赏欲望。但一般人都简单的将其作为娱乐消费,很难对她们背后的艰辛有所体会、感悟。《云中行走》在视觉上呈献给大家一幅幅珍馐美馔的尽美画面外,还对这类特殊人的特殊行为背后的酸甜苦辣有所细琐记录。这当然不是为了罗列她们的苦楚,其更重要的意义或将是他对普民大众的积极励志意义。人的一生,总会遭遇各种不可能,但面对种种不可能,我们是面对它挑战它征服它还是被它征服顺从它,不同的人总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如果我们也都想菲利普帕特一样,坚持理想,永不放弃,人生自然也会大不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泽米基斯将菲利普帕特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绝不是为了想要大家效仿他山寨他走钢丝,只是想用他这种精神感动人,温暖人,励志人。而在日渐浮躁且常常让人脆弱无力的时代,这种感动与励志无疑是应景且及时的。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优选【5】篇(扩展4)

——在爱中行走优秀作文优选【五】份

  在爱中行走优秀作文 1

  爱,让人幸福,心里甜滋滋;爱是一盏明灯照亮你、温暖你;爱,是一股清泉,滋润了幼小的心田。

  冬天了,风冷冷地刮着。早晨,天气晴朗,我看见窗外阳光照着大地,就只穿了两件单薄的衣服,就急匆匆地往学校跑去。天空开始生气了,脸越来越黑,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风也越刮越大,我哆嗦了好几下,鼻涕止不住往下流。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即使窗户关得很紧,但我还是觉得好冷。

  中午的时候,我在教室门口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走*一看,是我的妈妈。她的手上拿着我的外套,她扭过头,看见了我,急忙把外套给我套上,还给我戴了一条围巾,顿时我暖和极了。她塞给我一个装着水果的盒子,还有一杯泡着感冒药的保温杯,热腾腾的。她没有多说什么,只叮嘱了几句,就回去上班了。

  拿着手里那杯热气腾腾的感冒药,心里暖暖的。我知道,妈妈是百忙之中抽空出来的,她上班非常忙,晚上都七八点才回家,每次回家都是一身疲惫。这天中午,她为了我,特地从单位跑过来,她一定还没吃午饭。她帮我穿外套时,我都能听见她心跳的声音,抬头看见了她额头的汗水不停地流,气喘吁吁,在这么冷的天里都能流汗,可见她有多着急。

  每天早上,母亲都给我准备了丰盛的早餐,而我却只吃几口,就往学校跑,碗里的食物还剩一大半,而妈妈却没有把我叫住继续吃。她很少逼迫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她第一考虑的就是我,先人后己,这就是她。

  我在家人的关爱下成长,快乐、幸福。父母无时无刻地想着我,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沐浴在这片爱的海洋里,每分每秒都很温暖。

  在爱中行走优秀作文 2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听着这支感恩的歌,会让人陶醉,也会让人在陶醉中清醒,在清醒中感悟。

  俗话说:“知恩不报非君子”。是的,你看那些仁人志士,遇到知音,虽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这是对知己者的感恩;你看那些纯情少女,遇到喜欢自己的人,会精心梳妆打扮,让自己光芒四射,这是对悦己者的回报;你看那些忠臣良将,遇到心怀天下的君主,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苍生的奉献;你看那些搏击长空的飞鸟,遇到适合而美好的枝桠,会将爱巢筑在那儿,构建自己的乐园,这是对自然的馈赠。

  我们千万不要恩将仇报。就像《农夫和蛇》故事里的蛇,农夫看到它冻僵了,就把它放在怀里,让它苏醒了过来,但它不懂得感恩,反而将农夫活活咬死了,这种人是麻木的,冷酷的,不受欢迎的,遭人唾弃的。

  “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中国人最懂得感恩。你给他拜年,他会给你捎回销;你拿彩礼,他会打发自己的女儿。你送他微笑,他送你灿烂;你送他鹿茸,他送你锦缎;你送他流萤,他送你彩云。

  伴着感恩行走。无论是曾经一起生活过的人,无论是一起战斗过的人,无论是一起相互支持过的人,无论是提供给我们各种营养的万事万物,我们都要善待,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去回赠。

  学会感恩。感恩是一种良知,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善举。

  “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在爱中行走优秀作文 3

  走出忧郁的阴影,去看看灿烂的阳光。湛蓝的天空里,飘着一丝丝薄云,如大海中点点的白帆。白云飘移着,乘着风赶往天崖海角,追寻着遥远的梦。我行走在阳光里,头顶着那一股温暖,暖洋洋的空气,丝丝地吹入肺腑。脚下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我,拖着那变形的势态,仿佛在偷窥着我的秘密。我越是讨厌它越跟得紧紧,形影不离,成了我甩不鬓掉的烦恼。没有自由,没有空间似乎没有了呼吸。

  我渴望鸟的自由,飞离久禁的樊笼,回归自然的森林。我要和久违的山川作伴,听泉水的叮咚,林风涛声。我要让每一棵小树,留下栖身的痕迹。枕着松枝睡觉在山泉边梳理翼毛。我要和花蝶嬉耍,采撷松果,在花的世界,享受花的芬芳。

  我渴望着成为高山上的流云,让阳光穿透我的心灵,在上帝面前作一次弥撒。我要让风带着我轻盈地飞,去俯瞰山河秀川,吸纳自然的精华。我要把天空当作大海,云成为帆。理想是我的桨橹,给予我力量。

  然而云是自由的,没有风筝一样牵绊,任凭你的心飘逸远方。云又象一个玩皮的孩子,充满着幻想,渴望自己变成一群可爱的绵羊,在蓝色的草原上觅食低唱。同时,云是一种思乡的寄托,带着游子的心,化作泪的雨,去滋润故乡的泥土。

  白云千载悠悠,游子芳心依依,哪一片云不载着思乡的情。久别故乡,越觉得乡愁浓浓,云是太阳的'霓衣,如同为出嫁的新娘披上迷人的云霞。

  我陶醉在温柔的阳光里,沐浴着暖暖的柔风。我遥望着远处悠闲的白云,是那样的自由。我希冀着阳光冲去我的忧愁,不让阴影成为我内心的羁绊。大自然请给我一份自由,给我一点空间,这是一种微小的奢望。

  在爱中行走优秀作文 4

  行走在消逝中。

  寂寞的人总会用心记住在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在每个星光坠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着寂寞。而不甘寂寞的人,随着日子的渐渐消逝,也*惯了行走在消逝中。

  对我来说,表达可能是过去中最难的。走进学堂,我第一件事就是默默的坐在位置上。我不敢在台上讲话,因为我怕,我怕我的紧张说错话而被嘲笑。日复一日,每次独自一人回家,总觉得缺了什么,身体只感到一种从未有的空虚。

  在外头也一样,我总站在最后一排练*舞蹈……直到转到另一个舞蹈室。那里的学生都很幽默,因此我也交到了朋友,在一次临*比赛时,我不敢报名。老师因为这件事找了我谈了很久,直到我答应了。赛场有三四个体育馆那么大,场上呈“凹”字型,围了一圈的观众,大概有几百接*一千的人数。可我连在学校里都不敢发言。更何况在万众睹目中舞蹈呢?带着这种紧张的心情上台,抬头一看,只见朋友和老师们对我招手。仿佛在鼓励我,我是可以的。

  经历这次的比赛,取得了好的名次。我也因此开始自信,开放。在学校中敢上台讲话,学会了表达,认识到新朋友。我不再孤单,那种空虚也消失了。时间消逝,我们都毕业成为初中生。

  过去的记忆。灰色的记忆就好似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到我想要他们去的地方。那么,就让他们消逝。时间是磨灭记忆的方式,我行走在如歌的岁月中,看秒钟重复着一次次的轮回,行走在消逝中。

  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夜阑珊,读无眠,听尽春言,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不再清闲,望着洒满月光的星星一路向前,行走在消逝之中……

  在爱中行走优秀作文 5

  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总会透过窗户洒在我的脸上,暖暖的很舒服,总是等到鸡鸣我才会起来,我坐在床头听着鸟儿唱歌,楼下已是车水马龙。

  我洗漱完毕慢慢走下了楼梯,楼下却站满了人,他们都在有说有笑着聊着天,浑然不知道我早已从他们后面走了过去。我看了一下,阳光正好。从上走可以看到很多车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都在为办年货而准备着,有的店铺都开始卖起了鞭炮,水果蔬菜样样俱全,许多小朋友都争着抢着买,兴趣盎然。从下面走你可以享受一片宁静,喜欢安静的我拒绝了那热闹专区,而是在那座山上爬山。我抬头,阳光正在头顶悬挂着。我眺望远方看到了一片雏菊田,真美,我轻轻的摘下一朵放在手上闻到了那醉人的芬芳,再摘下一朵大一点的点缀在头发上,每走一步都能闻到那香味,真好。 我手捧着雏菊满满的走着,还不时的望向天空,蓝幽幽的,可美了。我走向一片竹林,那里的草被太阳晒的绿油油的,泉水叮咚做响,鸟儿在竹子上落了脚,是不是飞向远处在别的树上捉虫子吃,咚咚咚,像打鼓似的,只不过比打鼓声好听多了。顺着溪流往下走,你会看到一户人家,他们的房子不像现在的砖瓦,而是用土盖成,让人感到很容易就会松塌,可是一年四季常春,美极了。阳光异常刺眼,我走向了竹林深处,那里都是美景,亦显亦幻,感觉甚是美妙。

  我顺着河道走了回去,看着小溪*和的眼神中透着坚定,我似乎突然懂了什么,在生命的道路上无畏的追求梦想和价值的实现方才能不枉此生吧!我看向太阳早抛去了当初的羞涩含蓄,毫无保留地释放着生命的热量,我再次抬起脚步走向远方,走在这暖暖的阳光下,一路成长。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优选【5】篇(扩展5)

——云中行走观后感实用五份

  云中行走观后感 1

  暑假的一天,班主任赵丽老师在班级微信群里给我们推荐了一部正在上映的3D电影《云中行走》,赵老师说这是一部关于主人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影片,值得一看。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电影院观看了充满神秘感的3D电影《云中行走》 。

  当我坐在电影院里,戴着3D眼镜,透过电影屏幕,看见主人公菲利普在钢索上来回走动,我也恍若跟随菲利普在空中行走,就像梦幻一般,那种感觉既惊心动魄,又美轮美奂。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主人公菲利普从有了梦想到实现梦想的全过程。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心中久久不能*静。起初,我去看《云中行走》只是为了感受一下在400米高空中3D的视觉效果,可最后却是被菲利普执着追求梦想并实现梦想的精神所震撼了。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想要实现梦想,就必须坚持不懈,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退缩。古人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人只有失败了才能快速成长,就像影片中菲利普在河道上空的钢索上行走时,因为听到渔夫们的嘲笑而怀疑了自己的能力,导致自己掉进了水里。可就算失败了,他也没有忘记一个演员应有的风度,虽然在水里狼狈不堪,但也要坚持鞠躬行礼,坚持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任何来自他人的干涉和嘲讽都打不倒菲利普。经过不懈努力,菲利普终于完美地在400米的高空中自如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菲利普的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要因为一点波折而放弃,如果你放弃了,之前所有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我们失败了也不要气馁,应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让我们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前进吧!

  云中行走观后感 2

  周星驰在《功夫足球》里曾说道:“做人如果没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云中行走》就是这么一部讲述不甘心做咸鱼的Philippe Petit努力实现梦想的电影。其实白日梦人人会做,它有可能是突发奇想的吹牛皮,也可能是说走咱就走的夸父追日,但就像那句不屑一顾的总结陈词“做你的美梦去吧”一样,人们对于白日梦的态度不外乎“好大的口气!”或者“呵呵哒!”,原因就在于似乎极少数的人能把当时夸下的海口兑现。《云中行走》观影的最大乐趣恰恰就是看Philippe Petit如何把一个春秋大梦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从而避免啪啪打脸的。

  如果你对于本片导演的名号比较熟悉,那你就肯定知道Robert Zemeckis是个段位很高的技术达人,《回到未来》三部曲不仅剧情有些烧脑,里面对于未来社会的想象和各种新奇的科技产品都是开眼界的新奇玩意儿;《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则是完成了动画二次元对于现实世界的突入,动画+真人的和谐共生让人忍俊不禁;《阿甘正传》更牛,玩得一手移花积木的好把戏,阿甘与肯尼迪的握手足能以假乱真;《极地特快》运用最先进的“表演捕捉”技术,即是所有角色都有电脑CGI技术生成,也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云中行走》也不例外,影片用上了最先进的3D技术拍摄,把Philippe Petit美国双子塔的高空行走完美地再现于荧幕之上。俗话说,不看广告看疗效,你可以亲自去电影院体验这段手心冒汗、脊背发凉、胆战心惊、头晕目眩的高空行走,据报道,本片在纽约首映的时候,有一位观众直接吐了出来,在此善意提醒各位恐高症患者,观影时一定要自带纸巾、湿巾、塑料袋。

  虽然说《云中行走》是一部正经八百的剧情片,但这并不妨碍导演在电影中“勾兑”一些其他元素——盗匪片元素。在行动之前,Philippe Petit阴差阳错地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看上去很不靠谱的同伙,并乔装打扮潜入双子塔施工工地进行一系列的勘察、踩点、筹划等“间谍”活动,节奏十分明快。这盗匪片元素就好比正餐里意外现身的水果拼盘,它能使你在享受主菜的同时还能尝到一些新鲜感。

  在表达的层面上,《云中行走》一方面表现了Philippe Petit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苦难(脚被钉子扎穿、神出鬼没的看护员、同伙的退出、射偏的箭……),道出他的成功来之不易,是坚持不懈的结果;另一方面,Philippe Petit又不仅仅是要战胜梦想实现道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们,更重要的是战胜人类对于海拔的天生恐惧,也就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Philippe Petit的高空行走本是违法的行为,但当他完成壮举后人们还是欢呼雀跃,这正是对于他勇攀高峰的褒奖。

  有很多奇观电影(超级英雄类电影)在观看过程中高潮迭起,但是谢幕之后你会清晰地认识到此物只应荧幕有,但是《云中行走》的魅力在于它改编自真实事件,电影中的壮举的的确确发生过,因此它给人带来的冲击要更强。更加高明的是,《云中行走》中Philippe Petit对于双子塔的感情不是征服,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激之情,感谢了双子塔在他人生巅峰的舞台上能够支持他完成此次惊人的“Coup”,这对于美国观众来说,可能更加意义非凡,因为双子塔在911恐怖袭击中被毁,现如今它们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却在人们心中永远伫立。

  云中行走观后感 3

  原创 寂默心流:

  以前有《云中漫步》,这片便只能叫《云中行走》了,片名有点土,但确实很贴切,影片讲的就是一个法国业余走钢丝的票友偷偷摸摸去纽约双子塔南北楼之间架了根钢索,在上面走了几个来回的故事。没有特意去看,等人没事干就赶上看了,得到几点感想:

  1、人可以并且应该有点梦想

  故事主人公就是喜欢走钢索,家人强硬反对了宁愿离家出走也要跟马戏团学技艺,不但不挣钱,还贴钱买手艺,不过有钱难买我愿意,追求嘛。后来又非要在纽约双子塔之间走,你一个业余票友,要干职业选手都没敢做的大票,而且你第一次看到双子塔时精神都崩溃了,这玩意儿图啥呢。我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又不伤害他人,那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吧,他人的'看法与非议就别管了,瞻前顾后,处处摆*,那只能成为一个*庸的废物。而跟我一起看电影的家人就理解不了,认为他有病。呵呵。

  2、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双子塔110层,高空还有很大的阵风,雾气缭绕的,而且那是私有财产,不是你随便可以架钢索的,按美国的法律,业主一枪打死你啥责任没有。可最后这事还是成了。虽然下钢索后被警察当场摁到在地抓了,可法官的判决也很调皮和任性,判处这哥们儿在公园为孩子们表演走钢丝。呵呵。

  3、实现梦想是没那么简单的

  事前反复论证,缺啥手艺就到处请教,自己反复踩点勘察,最严重的是离开始走没几天了,还在工地上不小心踩了个7~8cm的钉子,噗的一声贯穿伤,要命的是由于害怕暴露没敢去医院,破伤风针自然也没打。九九八十一难倒是没有,但状况频出,一般人早就放弃了。但欲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哥们儿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人,九牛不回啊。

  4、可以实现的梦想是会有贵人相助的

  一个毫无名气的业余票友,还没什么钱,能找到什么帮手是可想而知的,可他就是陆陆续续靠宣传梦想吸引了几个人,不过都是业余的,神叨叨的主儿,让人怎么看都觉得不太靠谱,其中还包括一个到纽约后才勾搭到的在大楼里供职的白领大叔"内应"呢。最搞笑的是那个教中学数学的哥们儿,他是个恐高症患者,*时站在凳子上都哆嗦,可就是他在最后时刻不离不弃,克服了极大的恐惧,在主角不断出四则运算题分散他注意力的情况下,在110楼的边缘,迎着阵风帮主角用扳手绞紧了一根绷紧拉索。这启发我们不要随便放弃上天派给你的人,"鸡鸣狗盗"之辈到时候能起大作用。

  5、实现了梦想又会面临长长的落寞

  所以,很多探险家最后都死于探险,他们可能也就是在等着这一天的悲壮。实现梦想的过程是最美的,要懂得享受,不管是甘还是苦,真的等到梦想实现了,可能又会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反而有落寞的感觉,可以说实现梦想的一刻就该找下一个梦想了。人就是在瞎折腾,自己很带劲儿,旁人看看也就逗一乐,甚至看你热闹的人都不多。所以,要区分真梦想,还是跟风或被时势所逼的假梦想,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面去才能无悔。

  6、学了一个法国谚语"胡萝卜煮熟了"

  片中主角离家出走时,面对母亲的呼喊,小子坚定地说了一句"胡萝卜煮熟了",我和大家都没听懂。后来在马上开始行动时,团队的士气低落,主角也絮絮叨叨地反复说计划,精神面临崩溃,在最后一次会议上,主角坚定地说了句"胡萝卜煮熟了",在座的法国人,包括那个纽约本地邂逅吸引的法裔美国人都一个个重复了这句"胡萝卜煮熟了",而当地找的两个美国混混儿帮手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后主角的漂亮女友才解释道,这是法国谚语,意思是只能干下去了,没有回头路了。按这个创意,我发明一个四川谚语"肉坨坨都煮耙了",意思是只能做回锅肉了,改不了了。呵呵。

  在片中学到了一个在140英尺开度的"鸿沟"上架设粗钢缆的原理,就是先用箭把钓鱼线射到对面楼(跨度小的时候,线绑在石头上扔过去也成),再用钓鱼线把一根细麻绳拉回来,再用细麻绳把粗麻绳拉过去,最后用粗麻绳把粗钢缆拉过来,固定好。当然绞盘、滑轮等工具也是不能少的。

  云中行走观后感 4

  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约瑟夫 戈登 莱维特主演的电影《云中行走》正在中国各大院线上映,而我一直都对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感兴趣,所以最*在洛杉矶和纽约的展览空隙看了这部电影。

  表面上这部电影是聚焦于一个来自法国的杂技艺术家菲利普·帕特在1976年8月于还没有完全竣工的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塔塔顶之间进行的钢索行走表演。但其实越看到后面您会越觉得这部电影其实讲的是911世贸大厦被恐怖袭击事件和其造成的深远影响,当你看完了这部电影走出电影院,你会更深层次的感受到这部电影是美国精神的再次体现。

  电影一开始,菲利普就坚持要说英文,而且让周围的朋友也说英文,虽然他说这样做是为了能更融入在纽约的生活,但其实这是明显的在讲英文和法文的那个小梗,但这也是影片体现更大的情怀的开始,什么情怀?美国精神的广阔,接纳,包容。菲利普本人就像美国这个国家一样,向往自由,调皮,喜欢挑战。菲利普要在世界最高的两栋楼之间走钢丝,他要挑战权威,挑战法律,更是挑战恐惧,挑战自己。而美国这个国家也是非常开放的包容像菲利普这样的艺术家,美国也像是在国际社会中走钢丝的那个人。不管是菲利普,还是安迪沃霍尔,还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太多太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家,来到美国,在美国扎下了根。就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喜欢挑战新事物,也接受新事物的挑战。菲利普被警察逮捕,从天台上被带下来,迎接他的却是建筑工人的掌声,另一些警察的赞叹,观众的掌声和欢呼,来自媒体的关注,记者的发问。这也是体现美国这个社会对于艺术和更高精神的接纳,欢迎和崇拜。

  所有的艺术作品,或者说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用一种非常明确但却无法形容的比喻去讲述它要表达的精神,这种作品总是可以用不可名状的情感打动你。那种感觉就像你突然惊喜的吃到了这世界上最独特最美妙的食物,但是你却和上帝签下了协议,不可以告诉别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好的电影永远都不是关于它好像要说的那件事,至少不仅是关于它好像要说的那件事。这部电影同样如此,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塔,我们都知道在哪一年的哪一天,那里发生了什么,但是这部电影中只字不提,只带给你美丽,带给你喜悦,带给你赞叹。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那儿,静静的等待,你不知道她是谁,你不知道她在等谁,你只知道她非常非常的美丽,而她正在等待的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家伙,而你只能心里默默的羡慕和祝福。这部电影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美丽,喜悦,更是勇气,信念。看似那次恐怖袭击带给人们的是悲痛,愤怒,但那不是永远的,它带来的更多的、更深远的,是希望,是憧憬;是擦干泪水重新微笑,更是原谅。

  菲利普在世贸中心之间行走,他也成为了世贸中心。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他也代表了这种要建立世界第一高楼的精神,是美国要做第一个登月国家的精神,更是美国要做世界第一大国的精神。菲利普对生命,艺术和梦想的追求也是美国人对生命,艺术和梦想的追求。当然,当世贸中心被***摧毁,就像菲利普第一次表演时掉进了池塘,他受到了挫折;但是美国人却因为这件事情更加团结,更坚强的站了起来。大家可以回想那些在废墟中满脸尘土的纽约警察,那些不顾自己安危第一批冲进大厦的消防员,甚至还有那些为了保护群众,让大家躲进他的咖啡店的咖啡厅老板。纽约人的勇气,其实更是美国人的信念,都像世贸大厦一样高耸云端,更像菲利普一样无惧任何困难,坚信自己。

  整部影片中菲利普站在自由女神像上的火炬说了那么多旁白,我只记得最后最后他说的那句话,世贸中心的设计者给了他一张天台参观券,不像别人的都有截止日期,他的那张上面写的是Forever 永远。这个"永远"更是说,世贸中心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正如片中卢迪爸爸一直教菲利普的那样,向艺术致敬,向观众致敬,菲利普在钢丝上向纽约这座城市致敬。)然后镜头再一次转到世贸中心,最后一次向美国人致敬,也给美国人最后一次机会向世贸中心致敬,更是给全世界看到这部电影的人们向那些所有勇敢的不屈不挠的灵魂,致敬。

  《云中行走》于美国首映的日期是2015年9月26日 - 911事件的15周年纪念日之后的第15天。

  云中行走观后感 5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菲利普·帕特,或是《云中行走》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都是属于艺高人胆大的绝世高手。前者能在纽约摩天大厦之间走钢索,冒着犯法与生命危险完成壮举,后者能拍出《阿甘正传》《回到未来》《兔子罗杰》这样经典力作,还敢于去拍摄法国杂技艺术家传记,因此二者皆受世人敬佩。偏偏菲利普创造了业内奇迹,注定载入人类史册,《云中行走》则有些费力不讨好,尽管它细腻精致、惊险刺激,却偏离商业卖座轨道,换来影迷们真心的掌声。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菲利普帕特历经种种坎坷,最终成功在美国纽约世贸双子大楼间成功走钢丝的过程。从小就喜爱表演且对杂技类的高空行走着迷痴狂的菲利普帕特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己见,终成小有名气的巴黎街头的表演艺人。一个意外的机会,让这个喜欢不断挑战自己的神人决定在高空搭建钢丝,以穿越在当时世界最高双子塔纽约世贸中心两座大楼间。为了实现自己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菲利普帕特吃尽各种苦头,在众人的帮助下,最终成功。过程虽艰辛无比,却也有幸福快乐,他也因此收获了爱情、友情,并终成全球名人。

  虽然是流水账式的记录了菲利普帕特云中行走的前前后后,但导演、编剧却没有让影片充斥着流水账式的枯燥与乏味。相反的是,在整个剧情中,穿插着诸多的趣事,而菲利普帕特的命运波折也一次次逆转、反转,成为剧情最具张力的插曲片段。当然,影片最高潮处无疑是最后的云中行走。接*百分百实拍的云中行走场景,堪称视觉上的顶级饕餮盛宴。如果你有恐高症,若或是心脏不好,估计会造成体验不适。但对大多数观众而言,这种百年一见的视觉珍馐美馔,绝对适合在大银幕上尤其是IMAX、中国巨幕、3D上欣赏,快感无比,从未如此。

  但如果仅仅把《云中行走》看成是简单的视觉大片就大错特错了。作为好莱坞知名大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继《阿甘正传》《荒岛余生》后的又一部大片,《云中行走》在视觉上突破极限,打造极致之外,依旧是一部慰藉心灵,砥砺人生的经典佳作。影片最精彩之处虽然是最后的“云中行走”,但作为前期铺垫的小插曲小故事却也动人异常。尤其是对菲利普帕特成长过程的描述,特别是心理的成长与变化,以及不气馁不放弃的坚持精神,虽非浓墨重彩,着墨深厚,却在很大程度上烘托了影片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承袭了其代表佳作《阿甘正传》《荒岛余生》的精品内质。

  走钢丝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无论电视荧屏还是现实生活中,这样惊险刺激的视觉节目都很容易激发人们的观赏欲望。但一般人都简单的将其作为娱乐消费,很难对她们背后的艰辛有所体会、感悟。《云中行走》在视觉上呈献给大家一幅幅珍馐美馔的尽美画面外,还对这类特殊人的特殊行为背后的酸甜苦辣有所细琐记录。这当然不是为了罗列她们的苦楚,其更重要的意义或将是他对普民大众的积极励志意义。人的一生,总会遭遇各种不可能,但面对种种不可能,我们是面对它挑战它征服它还是被它征服顺从它,不同的人总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如果我们也都想菲利普帕特一样,坚持理想,永不放弃,人生自然也会大不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罗伯特泽米基斯将菲利普帕特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绝不是为了想要大家效仿他山寨他走钢丝,只是想用他这种精神感动人,温暖人,励志人。而在日渐浮躁且常常让人脆弱无力的时代,这种感动与励志无疑是应景且及时的。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优选【5】篇(扩展6)

——水浒传李逵读后感优选【5】篇

  水浒传李逵读后感 1

  最*,我看完了《水浒传》这本书,很喜欢梁山108将中的李逵,最喜欢他的忠义、莽撞和傻劲。

  先说义。在第四十回中,松江、戴宗被黄文炳陷害,被判死刑。在法场时,梁山伯众好汉及时来救,只见一人赤身赤脚,挥舞两柄大斧,一阵乱砍乱杀,领头冲入法场。众好汉在他身后,拼命的杀出了一条血路,终于救出了宋江和戴宗。这个人就是李逵。可以想象,劫法场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可是他为了救宋江和戴宗,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冒着可能被冷箭射死,被枪刺死,被刀砍死的危险,奋力冲杀。这个情节,把他那“黑旋风”的绰号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不负“天杀星”的称号!

  其实,他最突出的是莽。在第四十三回中,他接了老娘回梁山泊,在经过一座山时,他老娘要喝水,他好不容易才弄到了半碗水,结果老娘却被老虎吃了。悲痛万分的他连杀了四只老虎。虽然杀了四只老虎,为母亲报了仇,可是他全然不顾实力,多么莽撞啊!

  傻,也是他一大有趣的特点。在第三十八回中,为了给宋江抓鱼,和张顺发生了摩擦,打了起来。在陆上,他把张顺打得鼻青脸肿。张顺跳入水中大骂,激他下水,他果然也跳了下去。可是人家浪里白条的称号可不是白吹的,结果他被连按水中N次,喝了满满一肚子江水,上岸后直吐白水。他的水性不好,可仍然放弃了自己的

  优势,入水和因水性好而闻名的张顺斗,用自己的劣势和人的优势比,自然吃了大亏。

  不过,虽然李逵又傻又莽,但是,每次想起他干的那些事都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我还有一点佩服。我喜欢这样的李逵,义、莽、傻俱全的李逵!

  水浒传李逵读后感 2

  梁山好汉们救了宋江等人,一同去了梁山。宋江做了第二把交椅,吴用第三,公孙胜第四其他人论-功劳大小,旧头领坐在左边,新头领坐在右边。

  几天后,李逵过上了好日子,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就请松江让他把老母亲接来。宋江还是有些不放心,就请朱贵跟着李逵。李逵一路上直奔沂水县界,把他的老母亲背走了,李逵背着老母亲到了一座山上,李逵的母亲因为口渴,让李逵停下去接水,李逵接完水回来一看,老母亲竟然不在,就四处寻找母亲,到了一个洞口,看见了一只母老虎正在啃咬老母亲的腿。李逵大怒上去把母老虎给杀了,这回李逵一连杀了四只老虎。

  我觉得李逵是一个既孝顺又勇敢的人。

  水浒传李逵读后感 3

  今天我有幸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有人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施耐庵,有人说作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可我不管,反正读者是我。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述了梁山泊108名好汉落草梁山,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让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看着一个一个的好汉加入梁山泊,我眼中出现了他们智勇双全的形象,在每一场战役中,我仿佛身临其境,合上书本,我的眼中已浮现出了所有的战役。

  这本书里我记忆最深的一个人是李逵,众人都说,李逵是一个最为粗鲁又莽撞的人,而且我觉得,他野蛮却很单纯。李逵上梁山仅仅是为了两个字——“快活”。所以说,李逵的行事,主要遵循的就是快乐原则,李逵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快活!”他生割了黄文炳后称“吃我割得快活”,他屠了扈三娘一家后道“吃我杀得快活”,**不是为了复仇,不是出于战阵厮杀的需要,而竟仅仅是为了快活!李逵初上梁山时叫嚷的“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做了大皇帝,宋**哥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说来说去,李逵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为了喝更大碗儿的酒,吃更大块儿的肉。所以,李逵行事几乎全凭“快活”二字,所以说他单纯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虽然有些野,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上前来就是一个字——打,可最重要的是李逵有一种英雄气概,身上散发出一种仗义的豪气,而且我感觉他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可是,我们现代社会很少有这种仗义之人存在了。有一次,我陪妈妈出去散步,突然,三名骑着摩托车的男人冲过来,快速地抢走了钱包,妈妈大喊大叫,希望引起前面走路的几个男人的注意,可那几个男人只是冷漠地看了看我们,并没有做出什么举动,我很气愤。如果当时李逵在现场,我想李逵准会冲上前去,大吼一声,提着大斧,朝那些人劈去。

  《水浒传》中除了李逵还有许许多多仗义的人,自己去欣赏吧。

  水浒传李逵读后感 4

  《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达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浒传李逵读后感 5

  他是一团火,一团抗争的烈火。在他身上,永远体现着性格的彻底自由与无拘无束。他不是神化的孙悟空,他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现实中桀骜不驯的人。一切的封建束缚他都不放在眼里。他要用他那两把板斧砍尽天下不*事。施耐庵将自己对于社会、制度、正义不得伸张的不满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李逵身上,同时又寄托了作者对反抗和自由的热切向往。我想,李逵未免是激进的。但在社会文明的今天,人们是否被处处是规条条是律的社会磨光了个人主体思想的棱角,在其中个性不也是被磨*了吗?我对李逵的赞扬,并非赞颂他处处违规犯律,而是欣赏他在严酷的社会中依然保存着人心最底处的激进思想,他没有成为时代的奴隶,没有套上社会的枷锁,他要反抗时代的不*,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可现在的人们,精神与思想的无拘无束似乎被条条框框束缚了,被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所消磨。社会的文明,人的精神与思想理应进入更为人性化的深层境界。人的社会不能没有规定、条例,人们理应遵守,但人们本应在叱咤千里无拘无束的思想境界中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让精神理想超越古人,却没想到反让古人当了自己的模范。李逵反抗与自由的思想精神永远都昭示着人的行为可以有所依托、管制,但人的精神与思想决不可消沉、低迷与戴上世俗的枷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