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读后感汇总5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行路难》读后感 1

  李白的诗,多是含有浪漫主义的诗风。可这篇行路难,却是描写了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之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篇诗,乃是诗人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花下重金,为李白饯行。而之后却是写人生路上的艰辛与无奈,整首诗形成了鲜明而又强烈的比对。

  我觉得这首诗,不光是写事,更是一种道理。或许“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就是这首诗的真实写照吧!朋友是永远的,他为了自己不会去吝惜那一点点的钱财,这样的人才是好朋友吧!

  当走出被友情,亲情包围的圆圈,迎来的只是凛冽的苦风而已,这些风风雨雨或许是道路上的磨砺,但也会是阻碍成长的困惑。当没有了朋友的劝告,当只能用自己的`感觉去做事的时候,这又是多么的无奈……

  伟大的诗人李白,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行路”,那更是做人!在羽毛尚未丰满的时候,脱离友爱,亲情的怀抱,后面的日子是多么的艰苦啊!

  也许,在那时,诗人所期望的不是荣华富贵,而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吧……当挫折和困难来袭,万千宝物都不如一句问候,一双拉起自己的双手,因为那不光是“情”更是鼓励和对激进啊!

  其实,这也是要告诉人们,无论去做什么,都要做好一种准备,准备好去迎接千辛万苦,与道路上的风风雨雨!离开了家,挫折与困难似乎变成了家常便饭!没有家的温暖,就要学会自己去面对,面对一切,学会收起自己的眼泪。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

  苦难磨砺人生,在困难面前,任何求助都是没有作用的,只能靠自己,扬起风帆,与困难抗争,认为这道关卡太难,那是因为自己还很弱。“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不要畏惧,家人会给你力量;不要害怕,相信自己的努力!车到山前必有路!加油!离开了温暖的怀抱,只有靠自己坚定不移的心来走过这条崎岖的道路!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无论未来的路有多长,多崎岖,只要扬起自己的帆,船总会凭自己的努力冲破波涛,驶向彼岸!!!

  《行路难》读后感 2

  在那个门第决定仕途的年代,鲍照怀着一腔的热情,却只能“酌酒以自宽”,面对黑暗的官场,他苦于人生不得志,却只能吟出“心非木石岂能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我怜惜地看着鲍照那张抑郁的脸,鲍照啊,你为什么不能身在人丛中,活在人丛外,让自己寻一片净土安心呢?

  诚然,能够施展抱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将士们的心中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在老百姓口中是“男儿有志在四方”的期待,然而,当这种理想的追求受到外界因素的阻碍时,我们不如放一放自己的热血,让那颗因怨气而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了安放的地方,与人相交,便能达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心有了安放的地方,才能“笑看窗外云卷云舒”,坦然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心有了安放的地方,才能少些精神折磨,多点沉静的气味。

  有人说,这种安心等价于甘于*庸,对成功人士而言,想要的,就必须不停地跋涉,去争取,去流血,那么,请你去问问著名的形象逻辑学教授——金岳霖先生吧。这个被称为“蔑视人类这种动物”的人不仅以学术著称,还因与林徽因的一段真情而打动人心。“英雄难过美人关”,按常理,他应该为自己无法得到林徽因而哀怨,但他没有。金先生能够守住道德,不做非分之想。也许他追求的只是一种美的形式,而无暇其他。而我们呢,或许也应是追求一种理想的形式,即使有再多世俗的人或物的诱惑,也撼不动心灵的根基,我自有一份从容淡定。

  纵然我出身贫寒,不能考取功名,但我可以求性情之所适所安,顺兴趣之所*所至,何苦“举杯断绝歌路难”呢?倘若能放下名利,便也能让自己的心越到中心越淡薄,越到边缘越浓厚,做到这样,即使身在人窝里,也能活在人群之外,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

  《行路难》读后感 3

  李白,是唐朝一位著名诗人,作下无数首诗,其中《行路难》这首诗是他被逐出长安时所写。

  行路难的前两句是“金樽清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金杯里的酒,一斗价格十千;盘中盛的菜肴,收万钱。我却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心中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河,冰块却堵塞了大川。要登太行,风雪早早封山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一首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却抱有远大的志向,理想。整首诗的字里行间都体现着李白气概豪迈,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污浊。难的并不是他的“行路”,而是往后的日子。这也让我明白,日后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准备好去迎接未来的风风雨雨!

  《行路难》读后感 4

  选择自信乐观地活着,带着理想与抱负!太白,你教会了我自信。

  精美的酒杯盛上美酒一斗价值上万钱,精美的食具装满珍贵的菜肴价值也上万钱。停下酒杯、放下筷子,你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四下张望,心情更加沉重,无所适从。想过黄河,寒冰堵塞了河道,想上太行山,山上已覆满了大雪,闲下来正想效仿姜太公在水边垂钓,忽然又像伊尹一样梦到自己乘船坐在太阳边上。行路难,行路难,这么多岔路口,你要走的在哪里?你坚信乘风破浪的时候一定会到来,那时你将高高扬起征帆远渡苍茫的大海。这是《行路难》,这是你的思想的`真实写照!

  你**入京本欲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一清”的政治理想,却不但宏愿难伸,反被奸佞谗毁,终于被迫自请离京。我知道,你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艰难深怀悲愤,但你却用自信来演绎生命中的另一种姿态,乐观地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对理想和前途满怀希望,你的志向是“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于是你写下了《行路难》。从中我似乎看到了你政治失意后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仿徨与自信的影子。是的,你失望、你抑郁、你彷徨,但你选择了希望、追求、自信。你要继续前进,去追求、去探寻,不能退缩。

  于是,你在黑暗的朝廷里抗争,寻找实现抱负的机会,浸染着绝望中的希望,有时你会感到置身于无边际荒原的寂寞。作为历史的过客,你坚定地跋涉。“前进,前进,不能停留”是耳畔响起的召唤。你休验了百味人生,在宿命里怀着些许的隐忍,但你没有彷徨,没有停息。因为你是不惮于人生的,因为你对自己的才能,对理想和前途充满自信,因为你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持云帆济沧海!”

  落世孤寂,你有坚定未央,有尽忠无尽。“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啊,这么多岔路口,你要走的路在哪里?你自信有远大前程却被奸佞谗毁,你愤懑,你失望,你彷徨,你抑郁,但最终你选择了用自信去笑对人生。因为你知道,只有坚定自信,人生的目标才不会太远。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你继续向前,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前程和政治报复;你继续中跋涉,只为自己的远大志向。你抗争,你寻找,即使走过荆棘,会有刻骨铭心的苦难经历,但绝不能放弃。

  你的自信,飞舞着,在岁月轮回里。你选择自信地活着,带着理想和抱负,你对前程充满自信,写下了《行路难》。

  《行路难》再现了往日的你,我学会了自信。

  《行路难》读后感 5

  这篇诗,乃是诗人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花下重金,为李白饯行。而之后却是写人生路上的艰辛与无奈,整首诗形成了鲜明而又强烈的比对。

  我觉得这首诗,不光是写事,更是一种道理。或许“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就是这首诗的真实写照吧!朋友是永远的,他为了自己不会去吝惜那一点点的钱财,这样的人才是好朋友吧!

  当走出被友情,亲情包围的圆圈,迎来的只是凛冽的苦风而已,这些风风雨雨或许是道路上的磨砺,但也会是阻碍成长的困惑。当没有了朋友的劝告,当只能用自己的感觉去做事的时候,这又是多么的无奈……

  伟大的诗人李白,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行路”,那更是做人!在羽毛尚未丰满的时候,脱离友爱,亲情的怀抱,后面的日子是多么的艰苦啊!

  也许,在那时,诗人所期望的不是荣华富贵,而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吧……当挫折和困难来袭,万千宝物都不如一句问候,一双拉起自己的双手,因为那不光是“情”更是鼓励和对激进啊!


《行路难》读后感汇总5篇扩展阅读


《行路难》读后感汇总5篇(扩展1)

——《行路难》读后感 (菁华5篇)

《行路难》读后感1

  李白的诗,多是含有浪漫主义的诗风。可这篇行路难,却是描写了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之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篇诗,乃是诗人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花下重金,为李白饯行。而之后却是写人生路上的艰辛与无奈,整首诗形成了鲜明而又强烈的比对。

  我觉得这首诗,不光是写事,更是一种道理。或许“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就是这首诗的真实写照吧!朋友是永远的,他为了自己不会去吝惜那一点点的钱财,这样的人才是好朋友吧!

  当走出被友情,亲情包围的圆圈,迎来的只是凛冽的苦风而已,这些风风雨雨或许是道路上的磨砺,但也会是阻碍成长的困惑。当没有了朋友的劝告,当只能用自己的感觉去做事的时候,这又是多么的无奈……

  伟大的诗人李白,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行路”,那更是做人!在羽毛尚未丰满的时候,脱离友爱,亲情的怀抱,后面的日子是多么的艰苦啊!

  也许,在那时,诗人所期望的不是荣华富贵,而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吧……当挫折和困难来袭,万千宝物都不如一句问候,一双拉起自己的双手,因为那不光是“情”更是鼓励和对激进啊!

  其实,这也是要告诉人们,无论去做什么,都要做好一种准备,准备好去迎接千辛万苦,与道路上的风风雨雨!离开了家,挫折与困难似乎变成了家常便饭!没有家的温暖,就要学会自己去面对,面对一切,学会收起自己的眼泪。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

  苦难磨砺人生,在困难面前,任何求助都是没有作用的,只能靠自己,扬起风帆,与困难抗争,认为这道关卡太难,那是因为自己还很弱。“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不要畏惧,家人会给你力量;不要害怕,相信自己的努力!车到山前必有路!加油!离开了温暖的怀抱,只有靠自己坚定不移的心来走过这条崎岖的道路!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无论未来的路有多长,多崎岖,只要扬起自己的帆,船总会凭自己的努力冲破波涛,驶向彼岸!!!

《行路难》读后感2

  在所有的诗人里面,我最喜欢的当属诗仙李白了。而李白的诗中,我最喜欢的非《行路难》莫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指李白吃不下饭的情景,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金樽指的是金子装饰的杯子,而清酒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酒,因为当时农家酿的酒都是浊酒,清酒是提纯过的,十分名贵,所以后面说了一斗酒要十千金。玉盘指的是玉做的盘子,珍馐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是佳肴美食的意思,后面说“直万钱”,可以看出李白当时吃的饭菜是多么珍贵。但是如此珍贵的饭菜,李白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毫无食欲品尝它,这里就能看出李白的心情是多么苦闷了。有时候我感冒或者心情不好也会不想吃饭,我总是感觉心里闷闷的,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我想李白当时也是这种心情吧!

  “拔剑四顾心茫然”到“将登太行雪满山”指的是李白想要远行却因为天气原因被迫停止。但是后面几句突然画风一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一般人可能以为李白是去划船了,或者做梦梦见太阳了,其实是李白引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以及伊尹在被商汤提拔为宰相之前,自己梦见了太阳和月亮,这里李白把伊尹比作自己。李白这种在困难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总是令我十分佩服。要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那又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有李白祝福自己一帆风顺的意义,也被后人用来祝福即将远行的亲朋好友。

  当我心情不好或者遇到困难时,我的心里就会浮现出这首诗,当我轻轻吟诵过之后,心情就会舒畅了。这就是唐诗的魅力啊!

《行路难》读后感3

  选择自信乐观地活着,带着理想与抱负!太白,你教会了我自信。

  精美的酒杯盛上美酒一斗价值上万钱,精美的食具装满珍贵的菜肴价值也上万钱。停下酒杯、放下筷子,你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四下张望,心情更加沉重,无所适从。想过黄河,寒冰堵塞了河道,想上太行山,山上已覆满了大雪,闲下来正想效仿姜太公在水边垂钓,忽然又像伊尹一样梦到自己乘船坐在太阳边上。行路难,行路难,这么多岔路口,你要走的在哪里?你坚信乘风破浪的时候一定会到来,那时你将高高扬起征帆远渡苍茫的大海。这是《行路难》,这是你的思想的真实写照!

  你**入京本欲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一清”的政治理想,却不但宏愿难伸,反被奸佞谗毁,终于被迫自请离京。我知道,你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艰难深怀悲愤,但你却用自信来演绎生命中的另一种姿态,乐观地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对理想和前途满怀希望,你的志向是“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于是你写下了《行路难》。从中我似乎看到了你政治失意后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仿徨与自信的影子。是的,你失望、你抑郁、你彷徨,但你选择了希望、追求、自信。你要继续前进,去追求、去探寻,不能退缩。

  于是,你在黑暗的朝廷里抗争,寻找实现抱负的机会,浸染着绝望中的希望,有时你会感到置身于无边际荒原的寂寞。作为历史的过客,你坚定地跋涉。“前进,前进,不能停留”是耳畔响起的召唤。你休验了百味人生,在宿命里怀着些许的隐忍,但你没有彷徨,没有停息。因为你是不惮于人生的,因为你对自己的才能,对理想和前途充满自信,因为你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持云帆济沧海!”

  落世孤寂,你有坚定未央,有尽忠无尽。“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啊,这么多岔路口,你要走的路在哪里?你自信有远大前程却被奸佞谗毁,你愤懑,你失望,你彷徨,你抑郁,但最终你选择了用自信去笑对人生。因为你知道,只有坚定自信,人生的目标才不会太远。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你继续向前,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前程和政治报复;你继续中跋涉,只为自己的远大志向。你抗争,你寻找,即使走过荆棘,会有刻骨铭心的苦难经历,但绝不能放弃。

  你的自信,飞舞着,在岁月轮回里。你选择自信地活着,带着理想和抱负,你对前程充满自信,写下了《行路难》。

  《行路难》再现了往日的你,我学会了自信。

《行路难》读后感4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清晨。

  立在小舟上,背着手,任风将襞须吹散,将衣袍向后拉拽。一株幼柳被一栽横生恶树逼得弯了腰,一头秀发终日浸在水中。触景伤情,我不禁抽搐了一下。忍不住的泪沿颊滑落,染湿了髭髯,浸润了回忆。

  被唐玄宗召去任职翰林的那天我激动无比,以为自己真的能像张良、管仲、诸葛亮等历史才人为国家建功立业,与他们以建国功臣的名号相提并论,被后人歌颂。可是,皇帝赏识的是我的文学才华,我的政治能力却不受重视。在朝上待久了,我也看到了宫中的现状——奸臣无数,廉官寥寥无几。因为我当官后为了让皇帝关注到自己,好献身推动唐国发展,所以写了几篇文章,没想到轰动一时,玄宗也颇为赏识,但是“奸臣头头”却看不下去了——害怕我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于是千方百计地排挤、“暗算”我。未等到唐王重用,我就被“赐金放还”了。我不禁仰天长叹,为何天下世事如此?

  来践行的好友为我摆了满满一院桌*,上面用金杯盛着的美酒一斗能抵十千;玉盘装着的珍馐美味价值万钱。放下酒杯,将筷子抛去,因为自己吃不下。抽剑乱舞,环顾四周,心中茫然。啊!想渡过黄河却被早已结冰的水阻挡;想登上太行山可是山上白雪皑皑,难以前行。像子牙一样在碧溪水上垂钓,闲待东山再起;又想像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世间道难走,人生路难行!这么多关,这么多口,这么多岐路,我该向南向北?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定会乘着长风破开万浪,高高挂起云帆勇敢的横渡江海;也同样相信那株小柳会挺起胸膛,将柳花洒向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日落了,残阳似血,将一盏酒一饮而尽,摇摇晃晃,晃向彼岸。

《行路难》读后感5

  李白,是唐朝一位著名诗人,作下无数首诗,其中《行路难》这首诗是他被逐出长安时所写。

  行路难的前两句是“金樽清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金杯里的酒,一斗价格十千;盘中盛的菜肴,收万钱。我却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心中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河,冰块却堵塞了大川。要登太行,风雪早早封山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一首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却抱有远大的志向,理想。整首诗的字里行间都体现着李白气概豪迈,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污浊。难的并不是他的“行路”,而是往后的日子。这也让我明白,日后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准备好去迎接未来的风风雨雨!


《行路难》读后感汇总5篇(扩展2)

——行路难古诗汇总5篇

  行路难古诗 1

  古诗原文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

  若个游人不竞襻,若个倡家不来折。

  倡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

  黄莺一向花娇春,两两三三将子戏。

  千尺长条百尺枝,丹桂青榆相蔽亏。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g儿。

  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狂风吹。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炬知?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

  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尺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

  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

  金貂有时须换酒,玉尘但摇莫计钱。

  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

  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

  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

  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诗文赏析

  从汉“柏梁体”开始,叹收六朝声律对仗,七言诗逐渐赶上五言诗;并从初唐开始分流,为新兴*体律绝,和乐府歌行。“初唐四杰”对七言古诗也作出巨大贡献。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与《行路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在卢照邻之前,鲍照就作过一首七言《行路难》,仄声促韵与长句宛转,充分表达悒郁不*之气。卢照邻这一首从容舒展,徐缓不迫,多次转韵;其声律、修辞、与对仗明显受六朝诗歌影响,从中也反映了诗风转变期的艺术特点。

  全诗共四十句,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万古摧残君讵知?”“长安城北渭桥边”为虚指,即物起兴,从眼前横槎、枯木倒卧古田引起联想,“昔日”领起下文十六句,对“枯木”曾经拥有的枝繁叶茂,溢彩流芳的青春岁月,进行淋漓尽致的铺陈与渲染。围绕着它“千尺长条百尺枝”,有黄莺戏春,凤凰来巢,鸳鸯双栖,高贵的丹桂青榆也依附庇荫,更有香车宝马时常经过,马蹄声断续相闻;富有而轻薄的公子,妖冶的倡女,纷趋竞骛,攀龙附凤。诗人以工整的结构,华丽的语言,为我读者展现了初唐长安城内繁荣市井,骄奢生活的世态风情全卷,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却又清醒地感觉到诗人冷静的态度。从行文遣辞看,整齐的偶句与变换的角度,避免了呆滞散乱;层迭的词句增添了构图的对衬感与节奏感。末两句是全诗关键,也是主旨所在。从现实的“一朝零落无人问”,由此及彼提出“万古摧残君讵知”,已如桓温当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普遍人生感喟,将比兴之义进一步升华了。

  第二部分从“人生贵贱无终始”到末句,由隐而显,喻体“枯木”显现为本体“人生”。“终始”指无限。转瞬即逝的人生与悠久无限的岁月,这对亘古不变的自然矛盾造**们心灵的困惑,一系列抒情意象即由此展开。“谁家”以下(至“赤心会合在何时”)运用超时空框架,不断变换叙述角度,使生死枯荣的单一主题,形成多元层次与丰富内涵。先写时光流水,无人能阻,再写改朝换代,秦川汉陵,无可奈何;再写富贵公卿,顷刻归于青棘黄泉。由此进一步指出富贵不可骄,交情不足恃,都用复迭或对比手法。金貂换酒为李白《将进酒》所本;“玉尘”指玉骢马扬起的飞尘,狂饮与游冶似乎已解生死,其实正说明了无法排遣的苦闷。既然功名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就只好求友访仙以解心中积怨。因此,唐代盛行道教,许多官僚士大夫接受道教。诗人说:纵然*日有生死交情,但只要大限到来,你未抵“苍龙阙下”(苍龙,东方之神,二十八宿东七星总称),我则已羽化白鹤山前。至于云间海上的仙山,长生不死的仙丹,更是飘缈难觅。

  道家与佛家都有转世说,即使退一步寻求“赤子”重生,要到什么时候呢?表面是消极、苦闷乃至放浪形骸,其实仍融注了对人生热烈执着的追求,因此结末两句“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尧年,代长寿;巢由,巢父与许由,古时隐士。“但愿”“长作”可见其辞情恳切。卢照邻因服丹中毒,手足痉挛,最终不堪恶疾所苦,自投颍水,这里似有忏悟,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长寿,不奢求富贵荣华与长生不死。

  初唐四杰对于诗体诗风的转变,最突出之贡献是扩大了时空境界,将目光由宫廷移向社会,转向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他们对历史、对人生、对物质、对理想都常常有发人深省的理解与阐释,使诗歌气势宏远,哲理性强,有很深的社会意义。

  行路难古诗 2

  教学目的

  学*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

  指导感情的表达

  6作业

  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行路难古诗 3

  阅读古诗文,完成问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

  1.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以伤先帝之明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指出下面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今安在(哪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3.指出下面句子主要停顿处标示有误的一项()

  A.直挂云帆/济沧海

  B.忽复/乘舟梦日边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奉命于/危难之间

  4.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和《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各写一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山多胜迹,风骚贯古今。下面是围绕主题搜集的经典诗文,请你补充完整。

  长江浩浩西来,汇细流,纳巨川,逶迤万里。生生不息的长江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古典文化。出峡口,有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①______________;渡荆门,有诗仙吟诵:山随*野尽,②______________。过洞庭湖,范仲淹把酒临风:先天下之忧而忧,③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陈与义凭危徘徊:登临吴蜀横分地,④______________。宣州饯别,李太白幽愤而作:抽刀断水水更流,⑤______________;扬州酬酢,刘禹锡慨然自勉:沉舟侧畔千帆过,⑥______________。赤壁咏史,杜牧以史鉴今:东风不与周郎便,⑦______________;京口怀古,辛弃疾思接千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⑧______________。江流奔涌,你究竟能承载多少不一样的人世悲歌?逝者如斯,唯一不变的是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

  参考答案:

  1.B

  2.C

  3.B

  4.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5.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6.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乘风破浪、三顾茅庐、鞠躬尽瘁(各说一个即可)

  7.①猿鸣三声泪沾裳 ②江入大荒流 ③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徙倚湖山欲暮时 ⑤举杯消愁愁更愁 ⑥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铜雀春深锁二乔 ⑧不尽长江滚滚流

  (意对即可)

  行路难古诗 4

  [唐]贺兰进明

  君不见岩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见山上苗,

  数寸凌云烟。人生赋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

  但愿亲友长含笑,相逢不乏杖头钱。寒夜邀欢须秉烛,

  岂得常思花柳年。

  君不见门前柳,荣耀暂时萧索久。君不见陌上花,

  狂风吹去落谁家。邻家思妇见之叹,蓬首不梳心历乱。

  盛年夫婿长别离,岁暮相逢色已换。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

  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君不见云中月,暂盈还复缺。君不见林下风,

  声远意难穷。亲故*生或聚散,欢娱未尽尊酒空。

  叹息青青陵上柏,岁寒能有几人同。

  君不见东流水,一去无穷已。君不见西郊云,

  日夕空氛氲。群雁裴回不能去,一雁悲鸣复失群。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以升沈中路分。

  行路难古诗 5

  教学目的

  学*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

  指导感情的表达

  6作业

  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行路难》读后感汇总5篇(扩展3)

——《拟行路难》说课稿 (菁华3篇)

《拟行路难》说课稿1

  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3、学*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 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 (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 (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1)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理念,它既强**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 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 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 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 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 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 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 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 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 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 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拟行路难》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3、学*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理念,它既强**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mdash;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mdash;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mdash;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mdash;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mdash;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mdash;分组背mdash;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拟行路难》说课稿3

  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3、学*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 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 (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 (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1)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理念,它既强**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 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 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 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 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 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 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 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 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 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 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行路难》读后感汇总5篇(扩展4)

——《拟行路难》说课稿 (菁华3篇)

《拟行路难》说课稿1

  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3、学*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 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 (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 (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1)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理念,它既强**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 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 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 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 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 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 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 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 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 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 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拟行路难》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3、学*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理念,它既强**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mdash;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mdash;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mdash;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mdash;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mdash;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mdash;分组背mdash;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拟行路难》说课稿3

  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3、学*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 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 (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 (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1)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理念,它既强**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 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 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 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 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 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 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 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 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 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 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行路难》读后感汇总5篇(扩展5)

——行路难扩写作文(精选五篇)

  行路难扩写作文 1

  信心是人行事的基本动力,但是,过分的自信只会是自己误入歧途。

  上个星期,我接触了这个网站,我简单地浏览了一下其他小作者的文章,那时,我意气风发,感觉我一发表一定可以碾压它们,用了半小时这极短的时间写出了一片三百字的随笔,并且以此沾沾自喜,自命不凡。

  一天后,我期待地打开网站,发现还在审核,我直接就退出了。没有自省,反而在幻想发布后的兴奋。而今天,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在我今天打开网站时,我发现文章竟被退稿了!这就像海边的烧的正旺的火堆,忽然被海浪吞噬,一瞬间,我感到自己的能力多么渺小。

  我开始了对自己的反思。重新看了看自己投稿的文章,发现了很多缺点,表达问题,故事发展唐突等。屈子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轮明月尚且如此,一颗点点繁星却自诩才压众人,多么可笑啊!

  于是,我重新登入网站,认真地看了其他作者的作品。相比与我,他们可以算是大师了。拿一点说吧,当初我不以为然的作文连贯性,我却很差,仔细一看,我受益无穷,也养成了一颗虚心学*的心。

  我的例子虽小,却引人深思,骄傲的苗头虽小,发展起来却能使一个人的人生收到巨大的影响。以后的路还长,正如诗仙所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扩写作文 2

  我是李白的朋友,因为李白觉得他自己很有才华,所以多次向皇上提出无理的要求,虽然皇上是一个惜爱的人,但是皇上面对这些无理的要求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把李白贬官了。

  我给李白设了一个酒宴为他送别。金制的酒杯里斟满了价值十千的美酒,玉做的盘子里盛满了价值万钱的珍贵的佳肴,可是我的友人却放下酒杯,扔掉筷子,难以下咽。

  他拔出宝剑向四周环顾,心里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他说:“我想渡船去到对面,远离这个地方,可是冰把黄河封住了,使我不能渡船。”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又说:“那我就登上太行山,可大雪又把太行山给覆盖了。我还是在碧溪边上,像姜太公那样悠闲地垂钓,也许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也许那样就可以得到重用了吧?行路难,行路难!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岔路,我现在在哪里?终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扬起船帆渡过大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

  行路难扩写作文 3

  我是李白,因为自我很有才华,所以皇上招我进京。我心想:“太好了,我终于可以当官了!当官可是我的理想。”可是我因恃才放浪,被皇上贬谪,马上就要离开京城了,这时一个富有的朋友来送我,在我离京之前请我吃饭。

  当别人看到这美味佳肴时,一定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但我并没有。我放下酒杯,扔掉筷子,难以下咽。我抽出宝剑,四下环顾,心想:“皇上为什么要贬谪我呢?”

  我被贬了之后想远渡黄河,可黄河冰封雪冻,不能行船;我想登上太行山,却又大雪封山。唉,到现在我还不知道皇上为什么要贬谪我。

  我觉得自己还是像姜太公那样,悠闲地在碧溪边上垂钓,也要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也许这样就可以得到皇上的重用了。

  行路难呐,行路难!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岔路?我的未来在哪里?我感到非常难受,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扬起船帆渡过大海。

  每个人都要体验人生的疾苦,不要退缩;迷茫时,不要感到难过,要有一直走向成功的决心信心和毅力。

  行路难扩写作文 4

  暴雨中,在呼伦贝尔大草地里行走,无人不发出这样的感叹:走路,好难!

  绿油油的草地上,我们几个伙伴发现有一群马,便迫不及待地想去和它们*距离接触,那时还是晴空万里呢,踩进泥土里有股“沙沙”的轻微声响,听起来极是舒服,我们一跑一跳着来到了马的旁边,每人都臭美了一番。

  照片拍成了,马也悠闲地往远处走去。可天公却不作美了,顿时,天色暗下来,像是在几秒之内从艳阳高照的中午到了昏暗暗的傍晚,这让我们还真有些害怕。

  “嗞嗞”——我们才意识到:变脸啦,要下暴雨了!我们瞬间像逃命似的想跑回大巴,无奈路程太远,没有走出几步,就被某个东西限制住了,低头一看——竟是一大团的泥浆!这可糟透了,在这个无人之草地上,被泥泞困住了,这可怎么好?我戴上了衣服后的帽子,这才缓解大雨从天而降打到脑门子上麻麻的、微微的痛楚。

  整理完“上面”的事,现在开始管理“下面”的事。我轻轻一抬脚,哎哟!真没想到,我的脚是抬都抬不出来,谁叫呼伦贝尔草原的泥土这么有黏性。此时,这场大雨瞬间把草原变成了沼泽。

  无奈,我再使出一招,利用双手拉腿,还真拉不出来,不过因为有惯性,因此差点摔了个“狗啃泥”。好不容易用手拉出了脚,艰难地往前移动了几步。太好了,就只能用这法子了!于是,在风雨中,一群人用手拉着自己的腿,缓慢地往前移动,笑声、尖叫声、风声、雨声交杂在一起……

  偶然一瞥,哇,还有木板道,我欣喜地朝它走去。好不容易上了桥,正想说“累死了”的时候,我只听到“砰”的一声,泥浆飞溅到脸上和裤子上,原来还有“地雷”呀!我不禁打了个冷战,蹑脚蹑手地往前走,可我一旦分心,又会听到“砰”的一声,裤子上又多了一坨“狗屎”。一趟走下来,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踩到“地雷”,多少次听到“砰”的声音了。

  终于,我一屁股坐在大巴的椅子上,裤腿已是脏兮兮的,还有泥水不停地往下流,真是有种“不幸中的万幸”的感觉,余下的都是感慨:草地雨中行好难!

  行路难扩写作文 5

  “发语文试卷了!”快上课时,不知那位同学喊了一声,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

  我怀着既激动又紧张的心情等待着,这是本次月考中唯一不知道的分数的一门了,只见课代表从一叠试卷中拿出两张,“是我的吗?”“……不是”我心里说着。“这张也不是……那张也不是……”这时课代表将两张试卷放在我桌子上。我定睛一看,78!两个鲜红的数字像一记当头棒喝,劈头盖脸的抡了过来,幸好我”内功“深厚,神色没有改变,只有心头的一声声闷响依旧回荡着。

  此后,我犹如坠下悬崖,心情在深谷里待了整整一下午。我的心情也想爬出来,但这失落的深谷仿佛有几万丈深,行路艰难呀!直到晚上,爸爸回到家,他开导了我。他的话像大斧一样把大山拦腰斩断;他的话又像泥土一样把深谷填*,至此我的心豁然开朗。

  李白说得好“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是举步为艰,但以后,我会直击困难,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


《行路难》读后感汇总5篇(扩展6)

——行路难教案汇总五篇

  行路难教案 1

  教学目标

  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教学课时及教学时间

  2课时20xx年12月27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5分钟)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10分钟)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45分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同学们想一个这样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问:同学们你们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

  (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同学们看这四句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yǐn,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问:那老师在这里问一下,同学们,诗人在这里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呢?(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自己说:(同学们理解的很透彻,看来同学们听课都非常专心啊!)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

  的最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背诵课文并翻译诗句

  六、小结(3分钟)

  本节课主要学*了《行路难》这首诗,通过本节课,我们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思想境界。

  七、作业:(2分钟)

  见*题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第9道题。(6分)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

  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

  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3分)

  9.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8.(3分)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9.(3分)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行路难教案 2

  【学*目标】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重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

  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学*过程】

  一、课前预*

  (一)相关链接: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知识预*

  1、字音、字形、字义。

  解释1.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2.清酒:清醇的美酒。

  3.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4.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5.箸(zhù):筷子。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

  7.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8.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9.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2.说出诗的大意。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杜甫曾写诗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其中的一首。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四、品读诗歌。

  我从 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 因为 。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名句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删涫�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五、体会特色:

  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拓展提高:

  在你生活或者学*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

  七、课堂小结:

  李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着我们,使我们拾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怀里便彷佛擂动着豪气的鼓。

  念他的'名字,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掌权的高傲奴才也为他脱革化。

  低声,念他的名字,他们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今天的学*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课堂训练:

  一)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投、拔、顾。

  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船梦日边。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简答: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答: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3.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课外拓展】

  1.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2.

  练*:20xx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行路难(其一)》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2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22.“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意思对即可。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行路难教案 3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目标】

  1. 学*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检测(自主学*)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 ) 酌( ) 踯躅( ) 2. 解题:

  《行路难》是( ),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 )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①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 浓重、无可排解)

  ?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 “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 (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 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三四句略上扬,有不*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 (“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 (再看写作背景。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苏轼《定风波》 ――“ 一蓑烟雨任*生”

  《念奴娇�q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资料链接】

  1. 鲍照生*

  鲍照 (? ~ 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 “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寒士的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披文入情”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

  行路难教案 4

  一、预*《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 豪迈乐观)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二3题。

  行路难教案 5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古诗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