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1

  今年暑假我认真解读了20xx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学*了今年新课标,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练*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二、全面提升素质,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然而课堂驾驭能力不同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大不一样。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教师解决突发事件和课堂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胆量。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新课标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的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在严英俊老师的报告中,他例举了不少的事例来阐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是明确的。这是一个目的地,但每一个人到达目的地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我们不要在乎学生从哪条路走,最后达到了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够了。因为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该有见得地去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而预设方向。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这次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收获颇多,也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便能更好的把这些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2

  在这个假期中,我学*了《语文课程标准》及其解析,对语文课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学*《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学*新课标,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不是让学生认几个词、背几句话、写几篇文章就够了的,作文教师,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仅仅从应试的角度培养学生,只要求学生考试拿高分、取得好成绩,还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具备把语文很好地应用到生活的能力,从语文学*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其次,新《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当然,在准备课程时教师要用心、用感情解读课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是教师讲述教师本文的读书心得,甚至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吃透文本的目的是知道哪一点是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哪一点是值得学生仔细品味的,从而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途径。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思考力。中说道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必要设置单一的、唯一的正确答案,教学时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总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应立足在积淀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揣摩字词含义,去探究文章主旨,去发现语言材料运用规律,去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去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与理。课堂上多去探讨这类有语文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培养。且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不应只设置一种标准答案,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的问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鼓励答案“多元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还有,我也认识到,语文的教学所设置的目标和问题不能单一要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的学生。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当尽最大的努力让班中的学生全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班中的学生都感受到语文学*的乐趣,都能通过课堂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之适合学生。问题太简单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问题太难,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水*相符合。这样,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的评价方式上,我们也应当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学*目标的设置不光分为写作、阅读、识字等几个方面,在几个方面之下还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也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特别的,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和水*的不同,在学*中对其的要求也应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俗话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方法其实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如果只是学会了某个知识,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师教授的那部分,并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学会学*。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方法,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巴金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成功教育从好*惯培养开始。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学**惯,学生就会自主地、积极地学*,而不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逼迫下被动学*,学*的效率也会大为提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意识到我应当从现在起,发现学生学**惯上所欠缺的地方,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灌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我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学**惯。当然,*惯来自于坚持,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我们必须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惯。

  以上就是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学*的心得体会,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文教育也会越来越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也希望能在语文教育这片天地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3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地位重新作了科学的概括,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那么,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语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呢?通过认真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从中感悟到,要落实这一核心任务,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四个性”。

  一、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多元文化,去实现语文教学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这一目标,从而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践性

  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是学生在语文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在组织协调学生对文体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又促使文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推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倡导自主的学*方式,是对学生被动的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与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自主学*的愿望,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教师爱护、尊重和期特中主动探索、自主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信任学生,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激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的。

  四、开放性

  语文是社会交际工具,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交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有效地学*语文,必须把语文课堂建设得开放而有活力。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拓宽学生语文学*的内容,开阔学生语文学*的视野,而且要拓宽语文学*的途径,充分运用课程标准所列出的20多种课外学*资源,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学*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既能够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提高,又能获得跨学科,多角度的知识。

  过去,学生只是通过读书来学*语文,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语文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毕竟已经是过去。如今《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把语文学*以轻松,活跃的本身真面目还给学生,学生可以尽情“享受”语文了。就让我们一起来把那一颗颗充满童真的心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放飞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吧?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菁华3篇)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1

  在这个假期中,我学*了《语文课程标准》及其解析,对语文课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学*《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学*新课标,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不是让学生认几个词、背几句话、写几篇文章就够了的,作文教师,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仅仅从应试的角度培养学生,只要求学生考试拿高分、取得好成绩,还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具备把语文很好地应用到生活的能力,从语文学*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其次,新《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当然,在准备课程时教师要用心、用感情解读课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是教师讲述教师本文的读书心得,甚至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吃透文本的目的是知道哪一点是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哪一点是值得学生仔细品味的,从而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途径。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思考力。中说道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必要设置单一的、唯一的正确答案,教学时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总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应立足在积淀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揣摩字词含义,去探究文章主旨,去发现语言材料运用规律,去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去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与理。课堂上多去探讨这类有语文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培养。且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不应只设置一种标准答案,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的问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鼓励答案“多元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还有,我也认识到,语文的教学所设置的目标和问题不能单一要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的学生。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当尽最大的努力让班中的学生全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班中的学生都感受到语文学*的乐趣,都能通过课堂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之适合学生。问题太简单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问题太难,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水*相符合。这样,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的评价方式上,我们也应当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学*目标的设置不光分为写作、阅读、识字等几个方面,在几个方面之下还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也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特别的,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和水*的不同,在学*中对其的要求也应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俗话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方法其实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如果只是学会了某个知识,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师教授的那部分,并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学会学*。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方法,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巴金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成功教育从好*惯培养开始。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学**惯,学生就会自主地、积极地学*,而不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逼迫下被动学*,学*的效率也会大为提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意识到我应当从现在起,发现学生学**惯上所欠缺的地方,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灌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我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学**惯。当然,*惯来自于坚持,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我们必须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惯。

  以上就是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学*的心得体会,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文教育也会越来越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也希望能在语文教育这片天地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2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地位重新作了科学的概括,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那么,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语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呢?通过认真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从中感悟到,要落实这一核心任务,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四个性”。

  一、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多元文化,去实现语文教学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这一目标,从而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践性

  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是学生在语文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在组织协调学生对文体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又促使文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推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倡导自主的学*方式,是对学生被动的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与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自主学*的愿望,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教师爱护、尊重和期特中主动探索、自主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信任学生,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激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的。

  四、开放性

  语文是社会交际工具,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交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有效地学*语文,必须把语文课堂建设得开放而有活力。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拓宽学生语文学*的内容,开阔学生语文学*的视野,而且要拓宽语文学*的途径,充分运用课程标准所列出的20多种课外学*资源,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学*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既能够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提高,又能获得跨学科,多角度的知识。

  过去,学生只是通过读书来学*语文,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语文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毕竟已经是过去。如今《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把语文学*以轻松,活跃的本身真面目还给学生,学生可以尽情“享受”语文了。就让我们一起来把那一颗颗充满童真的心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放飞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吧?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3

  今年暑假我有幸学*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使我受益匪浅,《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理论的最新成果,通过学*我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如下: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泼地流个不停。”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空间和实践课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激发自我写作兴趣,从而写出心中想说的话,心中想写的事。

  三、学生自悟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 须在 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学*目的,提高学*的自觉性;让学生切实认清学*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让语文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注意感情的培养,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挖掘审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做学*的主人,避免被动的接受性学*;课内语文学*要与课外学*,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对学*的兴趣持久而强烈,语文教学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总之,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把语文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读了新课标后,我更加感觉到这种美丽的必要,她是语文学*的领航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学生们去感受这种美丽!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菁华3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1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勾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从中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新课程学*心得如下:

  (1)通过学*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方法和学**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目标。

  (2)通过学*,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方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构建和楷的新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2

  5月6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吴欣歆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国家2022版》讲座,吴教授通过解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2022版与以往的变化,从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讲座深入浅出,专业性和目的性较强。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了解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全面、准确的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下面,我就如何按照新课标开展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一、细致研读。

  新课标时代的每位教师都是课标的研究者,主动、细致、热情研究新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前提与保障。本次修订将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新的6个学*任务群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价?新课程标准中均给出了细致的指导,我们应认真研读,才能将新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领域。

  二、改变观念。

  观念需要积极转变,因为观念指挥行动。执行新课程标准,我们要有主动改变的自我意识,不要固守旧经验,应主动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主动去了解,只有做到明确观念,才有可能付诸正确的行动,才能够准确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

  三、积极实践。

  教学中严格按照新课标进行实践是关键,在日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做到精致与务实。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将标准中罗列的具体方法、条款、建议,化为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这是一线教师新课标实践的最佳途径。日常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落实新课标的阵地。我们在这一阵地的固守中,让教学更精准,让每一次扎实的教学指导,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台阶。

  四、勇于创新。

  我们要在落实新课标时注重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和教研培训,在培训中努力提升自己。要在在富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实践中和学生一起培植创新精神,在全新的教学领域探索中成长,尽快探索出一套新课标教学方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预示着语文教学进入了新课标的新时代。一线教师应有强烈的使命感,在自己“应为”的方向上转变,在自己“可为”的具体事件中勇于实践,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3

  一是“新课标”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结合课程内容,整体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设计。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标”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强调“集群”、“整合”等实施策略,更加重视学段衔接,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更深刻的指导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语文课程标准》学*心得 (菁华3篇)

《语文课程标准》学*心得1

  在这个假期中,我学*了《语文课程标准》及其解析,对语文课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学*《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学*新课标,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不是让学生认几个词、背几句话、写几篇文章就够了的,作文教师,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仅仅从应试的角度培养学生,只要求学生考试拿高分、取得好成绩,还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具备把语文很好地应用到生活的能力,从语文学*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其次,新《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当然,在准备课程时教师要用心、用感情解读课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是教师讲述教师本文的读书心得,甚至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吃透文本的目的是知道哪一点是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哪一点是值得学生仔细品味的,从而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途径。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思考力。中说道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必要设置单一的、唯一的正确答案,教学时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总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应立足在积淀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揣摩字词含义,去探究文章主旨,去发现语言材料运用规律,去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去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与理。课堂上多去探讨这类有语文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培养。且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不应只设置一种标准答案,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的问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鼓励答案“多元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还有,我也认识到,语文的教学所设置的目标和问题不能单一要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的学生。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当尽最大的努力让班中的学生全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班中的学生都感受到语文学*的乐趣,都能通过课堂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之适合学生。问题太简单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问题太难,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水*相符合。这样,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的评价方式上,我们也应当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学*目标的设置不光分为写作、阅读、识字等几个方面,在几个方面之下还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也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特别的,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和水*的不同,在学*中对其的要求也应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俗话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方法其实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如果只是学会了某个知识,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师教授的那部分,并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学会学*。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方法,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巴金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成功教育从好*惯培养开始。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学**惯,学生就会自主地、积极地学*,而不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逼迫下被动学*,学*的效率也会大为提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意识到我应当从现在起,发现学生学**惯上所欠缺的地方,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灌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我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学**惯。当然,*惯来自于坚持,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我们必须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惯。

  以上就是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学*的心得体会,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文教育也会越来越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也希望能在语文教育这片天地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学*心得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方式,即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因此《课标》陈述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出发。全国小学生研究会理事长崔恋同志指出“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教学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而新的《课标》体现的正是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也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全面开放。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

  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与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目标体系。应该能充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因此,学生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应该是分层的、多级的,而不是笼统的、单一的,应该是积极的、激励的,而不是消极的、限制的,在教学中目标的开放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教材特点,灵活制定教学目标。

  例如:我在执教《月光曲》一课时,如果拘泥于“同情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的意图转,学生很可能众口一辞说“同情”落入教师的窠臼,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轨道上,教师必须打破教参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时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确立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建立开放的目标:

  (1)贝多芬乐意为穷苦盲姑娘演奏,领会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2)盲姑娘双目失明,却酷爱音乐,体会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人生执着的追求。

  (3)了解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艺术创新源于生活,艺术的真谛在于为人民服务。

  2、根据学生的.发展水*,适当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

  如:学生《为人民服务》一课时,先让学生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然后让有能力的同学说说句子的含义。没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与他们互相交流、理解。在讲完课文要求背诵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好一点的学生可背诵全文,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课标》中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材。”目标中还写到要学*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要求搜集信息,因而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而应拓展内容,扩大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阅读内容的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学*心得3

  通过参加学*了xx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培训,让我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的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这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工作中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

  下面我将这次新课程学*结如下:

  第一,通过学*,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方法和学**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目标。

  第二,通过学*,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方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三,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第四,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我还会不断的学*,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宝贵的知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