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

首页 / 读后感 / | 读后感

《好的孤独》读后感1

  曾经看过复旦大学副教授陈果的一段关于孤独和寂寞的上课视频,感觉这位老师讲的十分精彩,深刻剖析了孤独和寂寞。最*她把十年的教学心得整理出书,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

  关于《朋友是“无用”的。》这个观点,听了她的讲解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朋友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安慰,不是为了陪衬自己的优越,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同谋”......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为了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

  孤独和寂寞是两回事,孤独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做到独处,她的内心是*静和充实的。而寂寞的人,她需要社交,极力要摆脱一个人的孤单,社交是廉价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寂寞的人想要通过社交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社交是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它必然是廉价的。日本人之所以喜欢茶道,不是为了在那摆谱,是因为和敬清寂,茶道的精神就是和敬清寂,追求的是一种圆融,一种道。

《好的孤独》读后感2

  这几天一直利用零碎时间读陈果教授的《好的孤独》,我倾心于她的智慧,她的性格,她关于“孤独与寂寞”的解释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让人佩服。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她的自序部分,写的很美,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这些都是我在生活的起伏波动中一点一滴收获的心得,不一定正确,却发自内心。不为标新立异,只想借此与更多相似的灵魂分享。”是啊,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我很庆幸我和陈果老师有些相似的地方,因为我也喜欢孤独,我不怕它,我享受它。

  这本书里有很多句子我都很喜欢,读陈果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在孤独的情境中,我们才会产生更深的思考,这话没毛病。我就是经常在孤独中会偶尔思考一下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冥冥之中我们的命运就被我们的性格翻转了!”性格真的很重要,就像我这种急躁性子真的要好好改改。

  这本书好的句子太多,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句“别人带不走的,最终时间都会带走”深深的哲理性,深深的意味,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好的孤独》读后感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由于性格有些“孤僻”,总不爱与人交流,初中毕业那年,有同学留言说:感觉你就像个“隐士”…“孤僻”是有些隔离感的词汇,于社会所不容,许多年来,在享受孤独的同时,还要面临别人的眼光和评论,以至于,我一直都为“孤僻”的性格所困扰。

  可是,尽管这样,我还是喜欢独处。独处时使我心安,头脑活跃,思想通彻,连同阳光空气,似乎也比*时美丽香甜。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我逐渐的明白了生活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评判问题的好坏,常常不是客观的。每个人是我理解的生活不一样,对于别人的评价,往往出自于个人的生活惯性。他们的评价,并非出于恶意,而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的善意提醒:你这个人,为什么和我不一样,和许多人不一样?

  于是,明白了,通达了,思维舒畅了许多。但长久的惯性,在群体狂欢时,总给我一点折磨,让我想离开人群独处。

  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一个人的绿皮火车,慢悠悠的,被车带往远方,望着群山绿树、枯草农田,在阳光倾泻着的窗边,让思绪随风飘扬。

  陈果老师的这本书,让我的孤独也获得了定论:孤独不是寂寞,不是孤单,是灵魂的万籁俱寂、思想的策马狂欢。正如陈老师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类中的承上启下者,在孤独中,我们享受现在、联接过去、畅想未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中,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前人交谈,同未来对话,进一步的,更加的了解现在,认识自己。

  小时候非常喜欢一首小诗,时常默念背诵,就用这首诗,作为评论的结尾吧: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刘湛秋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

  对着沉默的自然思索

  无论是阳光下的花朵

  或是朦胧月色中的星星

  都给我自由的宽容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

  无言的踱步或默对书桌

  缸里的金鱼不问水仙花

  断臂的维纳斯和我对视

  没有谁干扰我想象的飞行

  这时,我不感到凄苦和寂寞

  我能听到清泉的流水

  和圆舞曲滑过夏夜的草丛

  我又想马上跑到大街

  去拥抱热烈而多彩的人生

  陈果老师,很高兴认识你…!


《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1)

——《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

《好的孤独》读后感1

  与朋友在一起,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当你们不见时,他住在你心里;当你们相见时,你整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你们之间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绝对信任,那将是你们能找到的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只有常以孤独之自我意识反观自身的人才可能拥有真正弥足珍贵的朋友。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一个人的独处常常妙不可言。

  决定你我能否成为朋友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时间。时间如明镜,鉴证朋友的心,朋友正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浮出水面。朋友”本就是最不庸俗的东西,所以它的特征都超然于世俗之外。

  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不论是贫困还是富裕、得意还是失意、穷途还是达境,他都不会心怀恶意、都不会伤害他人,他的善良不以环境优劣而改变,不因他人态度而转折,他的“向善”“求善”、对“善”的忠诚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知识渊博”与“人格高尚”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

  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麻烦虽然令我们时时不快,但我们终究知道原因、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即使一时解决不了,终究不足以构成我们彷徨无助的“困惑”。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成熟,看似越来越远离儿时的“单纯”,事实上却是越来越趋*淳厚而圆满的“天真”。

  接受爱,享受爱,并传递爱,才是感恩的王道。这个过程欢乐而坦然,*和而忠诚。

  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当对什么都不再感到好奇的时候,就真的衰老了。

《好的孤独》读后感2

  曾经看过复旦大学副教授陈果的一段关于孤独和寂寞的上课视频,感觉这位老师讲的十分精彩,深刻剖析了孤独和寂寞。最*她把十年的教学心得整理出书,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

  关于《朋友是“无用”的。》这个观点,听了她的讲解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朋友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安慰,不是为了陪衬自己的优越,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同谋”......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为了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

  孤独和寂寞是两回事,孤独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做到独处,她的内心是*静和充实的。而寂寞的人,她需要社交,极力要摆脱一个人的孤单,社交是廉价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寂寞的人想要通过社交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社交是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它必然是廉价的。日本人之所以喜欢茶道,不是为了在那摆谱,是因为和敬清寂,茶道的精神就是和敬清寂,追求的是一种圆融,一种道。

《好的孤独》读后感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由于性格有些“孤僻”,总不爱与人交流,初中毕业那年,有同学留言说:感觉你就像个“隐士”…“孤僻”是有些隔离感的词汇,于社会所不容,许多年来,在享受孤独的同时,还要面临别人的眼光和评论,以至于,我一直都为“孤僻”的性格所困扰。

  可是,尽管这样,我还是喜欢独处。独处时使我心安,头脑活跃,思想通彻,连同阳光空气,似乎也比*时美丽香甜。

  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我逐渐的明白了生活是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评判问题的好坏,常常不是客观的。每个人是我理解的生活不一样,对于别人的评价,往往出自于个人的生活惯性。他们的评价,并非出于恶意,而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的善意提醒:你这个人,为什么和我不一样,和许多人不一样?

  于是,明白了,通达了,思维舒畅了许多。但长久的惯性,在群体狂欢时,总给我一点折磨,让我想离开人群独处。

  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一个人的绿皮火车,慢悠悠的,被车带往远方,望着群山绿树、枯草农田,在阳光倾泻着的窗边,让思绪随风飘扬。

  陈果老师的这本书,让我的孤独也获得了定论:孤独不是寂寞,不是孤单,是灵魂的万籁俱寂、思想的策马狂欢。正如陈老师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类中的承上启下者,在孤独中,我们享受现在、联接过去、畅想未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中,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前人交谈,同未来对话,进一步的,更加的了解现在,认识自己。

  小时候非常喜欢一首小诗,时常默念背诵,就用这首诗,作为评论的结尾吧: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刘湛秋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

  对着沉默的自然思索

  无论是阳光下的花朵

  或是朦胧月色中的星星

  都给我自由的宽容

  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

  无言的踱步或默对书桌

  缸里的金鱼不问水仙花

  断臂的维纳斯和我对视

  没有谁干扰我想象的飞行

  这时,我不感到凄苦和寂寞

  我能听到清泉的流水

  和圆舞曲滑过夏夜的草丛

  我又想马上跑到大街

  去拥抱热烈而多彩的人生

  陈果老师,很高兴认识你…!


《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2)

——《好吗?好的》读后感 (菁华3篇)

《好吗?好的》读后感1

  *行世界,多圆生活。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咒语吗?我也念一遍,希望过上。好吗好的!就这么爽爽的决定了!(又学了书里的一个咒语,读起来气壮山河,带感!)

  从不评论,反正没人看,不过这书例外一次,最喜欢看这种有深度的闲书,好久没有了,这类书上一次还是看《幸福了吗》。读完,放松心情,忘掉工作琐事,仿佛自己也跟随着故事主人公体验了不同的故事和生活。当然,还是作者文笔好,才能让人有这么美好的享受。都批评说“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按这个逻辑,不知道他们大学的油画老师到底怎么教语文的,还客串吉他?名师高徒!

  作为书评,有啥格式要求啊?怎么让别人参考啊?不知道,反正如一个朋友在你旁边讲述故事,好听的故事,有哭有笑的故事,让你沉浸其中的故事,确实是一段不错的体验,要是不知道你还有几本系列丛书,我都舍不得看完。推荐!推荐!

  书名,冰哥,下次走点心就好了,好吗好的。现在这市场经济,好多书的质量很差啊,选书很小心的,要不是实在无聊翻了两下,这标题很容易让我就错过了这么好的一本书!

  听说要去北极?早知道不写了,万一被抽上咋办,我还要上班呢,哎呀,真苦恼……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虽然憧憬,但也不敢想象浪迹江湖的生活了,也不敢奢望,家人要养,我是家里的擎天柱啊,唯一感想就是就是你多出书吧,我们看你的书,听故事,点评下你的作品,美滴很。泡上我的小茉莉花,不是普通那种,是20块钱精装那种,虽然没有班长,冰岛(看你的书 层次都变了),这样享受也挺好。

  书看完了,我先去泡个茶,你抓紧写,我回来好看第二部。好吗好的。就这么爽爽的决定了!

《好吗?好的》读后感2

  江湖三部曲,大冰的幺姑娘是最先读完的,以前听室友提起过大冰,印象中他就是个花哨的主持人,并不知道现实中如此丰富这般务实。

  一个个故事都切切实实,总觉得很少看到作家把还在的东西写进书里,还基本都是夸赞的,还好,留有余地。

  故事终归是故事,每个人的认知和对信息的敏感度不同,大多和个人之前的经历有关,在书中捕捉到的点也大不一样,读到有些地方情到深处不免泪眼模糊,也有根本读不下去的章节,大冰说了,各取所需吧。*行世界,多元生活,有酒有肉有故事,既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浪迹天涯!这是30岁以后的大冰的生活,这是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后的大冰的生活,那个曾经累倒在主持台上吐血的大冰后来才过上的生活,更不用说他在其他*行世界经历的挫折。

  所以,看完了别人的生活,听完别人的故事,该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了吧,毕竟你还没有能力买酒买肉呢,哪儿来的故事?毕竟你还没能安安分分的朝九晚五呢,哪儿来的浪迹天涯的资本和勇气?

  尽管故事中的人物被大冰多少加以了润色修饰,但基本的定调可以感知还是没多大出入。我不羡慕铁成的豁达,不嫉妒小芸豆生活的丰富多彩,不感叹于杨奋马史的传奇奋斗史。触动我的该是大冰几年的主持搭档兼智慧成熟万能的姐姐——刘敏。说实话不了解她,不敢给出评价,只是从大冰笔下能感觉到她那份豁达,那份坚守,不争不倚。他俩的那份感情,才是最触动我的地方吧!

《好吗?好的》读后感3

  今天看完大冰的这本书《好吗好的》,我觉得这本书比前段时间他的《你坏》要好看好多,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我都很喜欢,总感觉呀,有人在过着我想要过的生活,里面的人呀绝大多数起点都不比别人高,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过上了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我觉得很酷呀,他们好有勇气呀,完全跟我们不一样,像我这种感觉**凡凡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的人不一样,人还是要活得真实一点,好吗好的。

  每个人他都有自己的故事,真的,书里面的小芸豆,刘敏,小辣米,果子,我觉得他们特别的勇敢,我是永远也不会跟小芸豆一样成为美少女战士的了,环游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不会跟刘敏那样用莫大的勇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果子一个富二代最后也能落魄之后重生找回了自己,杨奋和马史那样的好兄弟一起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没有跟圣谚一样有一个超级有趣的爸爸,我呢,就做一个安静的*凡的读者好了。

  其实也没啥好感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要是愿意就去仗剑走天涯,要是不愿意就先好好待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没有人去专门规划了你的人生告诉你说哪一种会更有趣,而是你愿意过哪一种生活,你就去过就好了,就这样吧,我也会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的,好吗,好的,谢谢大冰。


《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3)

——《孤独六讲》读后感 (菁华3篇)

《孤独六讲》读后感1

  《孤独六讲》是一本能使人深刻思考,让人引起共鸣的作品。他共讲了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想孤独等六种孤独,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革命孤独。《孤独六讲》中革命孤独篇主要讲了: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

  “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

  巴黎”有些年轻老师或是高年级的学长,会在学生发动*时,带领同学坐在公园或是校园里,一起探讨*的原因,讨论当前的政治制度,措施,每个人都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自由的环境令人向往。

  “革命是一种激情。比亲情、爱情,比人世间任何感情都慷慨激昂。”

  “革命是一种青春仪式。”书中讲了许多学生在*并不是为什么重大的事,有时只是一种青春仪式。

  “许多革命运动的发起人都是贵族,过程也相似:先是对生活感到不满,继而在沉沦糜烂的贵族生活中感到存在的孤独,最后选择出走。”例如:托尔斯泰和“安其那”创始人巴枯宁和 克鲁泡特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托尔斯泰出走前写给沙皇的信中那段愿意用土地财富换取土地上农奴的自由的话“我决定放弃我的爵位,我决定放弃我的土地,我决定让土地上所有的农奴恢复自由人的身份。”那是他最伟大的著作。他让我们看到革命是对自己的革命。他所要颠覆的不是外在的体制与阶级,而是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

  “革命者自己营造出来的乌托邦国度,多半是现世里无法完成的梦想。总是会受世俗之人所嘲笑,因此他是孤独的。”

  “司马迁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了*的人就失去了美学的位置。”史记中,项羽,屈原,荆轲都是孤独革命者的形象。卓文君也是一个革命者,因为“真正困难的革命往往是道德的革命,礼教的革命。项羽等人都得到了美学的位置,而刘邦等成功人士却失去了美学的位置,“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革命孤独其实是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控制的状态。”

  我一直认为革命者都是因为受到压迫,所以才起来反抗,革命,其实并不是。“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宠爱。当他感觉到要与人分享这份宠爱时,他的梦想就出现了。”例如秋瑾。

  “革命一旦成功便不可能再是诗。”作者讲了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在革命成功后相继自杀了。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吧 。

  孤独是什么?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

  孤独不是无所作为的自卑,不是厌世绝望的哀怨,不是失意滋生的忧伤,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那些只能叫无聊,与孤独无关。

  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境界,它让人的思绪向灵魂的深处飞去,使人在浮华底下看取生存的真实性,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

  革命者的孤独是一种美。它是一种革命的孤单,是一种革命者能从中获得满足,获得激情,活力的孤独。

  而我们学生,有时可能也会莫名的感到孤单,觉得孤独。我们要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审视人生,反省自我。让我们在孤独中进步。

《孤独六讲》读后感2

  今年的第二本书昨天在上海图书馆看完了,是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

  当我们谈论孤独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有点像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其实都突显出了《孤独六讲》里的孤独六方面: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看上去这六方面的孤独,或多或少自己都有所体会。但自己对于自己独处的时刻,自己怎样和自己对话,这是一个只有自己才了解的过程。老家有条河,叫灵渠,每次回去我都会一个人去跑一圈,看着*静的河水,这是我孤独的时刻,但却是我十分欣喜的时刻:水清,才能看见浑浊时看不到的万物。孤独,才能明白喧嚣里不成想到的方向。我会请朋友来家里吃饭,其实大家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不关乎你是否结婚有娃。朋友你来到我家有比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谁说今天我必须陪你喝醉?朋友,我们坐在长凳上,让我们谈些高雅的话题,度过一个甜美的夜晚,我们把时间花在探讨生命上,而不是谈论什么漓泉啤酒是要常温的还是冷藏的。

  看完《孤独六讲》,我依稀记得我2016年也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独处》。后来翻看公众号的历史文章,是2016年12月24日写的。这里强行加入链接,作为对孤独的理解。

  最后借用《孤独六讲》里的话结尾:那匹走向旷野的孤独的狼,就是人类最后的高贵品质,那种不被环保、不被豢养、不被驯服的孤独──狼驯服了就是狗,都变成狗以后,只有宠物,自我的征服性和自我的挑战性不存在生命里面。

《孤独六讲》读后感3

  黑夜在蚕食白昼,霜降在吞噬湿热,漫漫时间的海里我们随波逐流,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寻找相遇,冰冷的河水堵住我们的喉咙吞没我们的声音。孤独是水的颜色,披着清冷的外衣,把我们包围,如影随形。

  蒋勋在扉页中写道,“我的《孤独六讲》在可懂与不可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蒋勋斯文的文字却如同一柄利刃,自上而下,将人的灵魂劈成两半,他就在这其中,挑挑拣拣,追溯过往,品尝现在,展望未来,直面孤独。他有一支笔,写尽心底孤独。孤独,从来不是腊月风雪,风霜寒心,孤独,更像是梦魇,是你午夜时分在窗中看到的鬼魅般的影子,从来只是住在你心中。

  我们的记忆深处都会有那样的晚上,躺在大床上,温度宜人,空气湿润,听雨声打在窗柩,犬吠声自远而*,就在这样的嘈杂中,却觉得万籁俱寂。水流声潺潺,我们叮叮咚咚的心啊,突然觉得无处安放。学文电热人大多敏感细腻,曾在人生的低估,也是一个那样的夜晚,我坐在床上,看着外面的天空忽明忽暗,心里难过的要崩塌,说不出来也没法说,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找谁来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但每个人都没法把话说出来。”,就是这样的一种孤独,明明眼前是繁华喧嚣,人群熙攘,却好像孑然一身,明明千言万语,却好像无话可说。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孤独,在成长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厚重,如果不去学*接受它,只会觉得前行的路越来越冰冷孤独。

  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我们都在企图敲碎孤独的躯壳,蒋勋却说出了这样的话“期盼每一个人都能在破碎重整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伦理孤独。”“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是思维的清明。”原来孤独从来都是宝贵的东西,它让人细腻,听得见大地万物细语。它让人慈悲,孤独过才能感同身受常存慈悲之心,懂得珍惜。它让人清明,独处从来都是一种力量,让人看清楚自己。它让人勇敢,不害怕无谓的魔鬼,不害怕前路的未知,孤独一直在你左右,既不想挣脱它,那它便化为你的力量,推你前行。

  许多事情都是一个做的,没人能代替。即使是陪伴,也只是陪伴,跨出步伐的还是你一个人的事。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与我粥可温,无人与我捻熄灯,无人与我书半生,这样子的愁肠感叹,自以为千回百转的孤独,懂得去面对,就会觉得自在,需多事一人便可做,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不是这样可有可无的`陪伴。我们要做的是享受孤独,珍惜孤独,直到有意思的人出现,彼此都品尝过孤独,更懂得余生要怎样相度。在一个人走的这条路上,孤独当然有一点,但自由更诱人。

  《孤独六讲》,蒋勋以半生见闻,所思所感,熬成这样一锅浓浓鸡汤,你我都盛取一杯,饮尽便能醍醐灌顶。在长大的岁月里,总免不了孤军奋战,与其唯唯诺诺,四处逃避孤独,接受它,让它来陪伴你才是最好的选择。

  有人倾盖如故,有人久坐如陌路,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孤独六讲,我们数次面对孤独,曾恐惧,曾躲藏,曾逃走,但最终都该学会面对,学会品尝,学会享受。饮尽这一杯孤独的酒,前路便可孤军奋战。


《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4)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1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汉嘉或许真是孤独的在废纸堆里从事他日常赖以维生的工作,却不断在各种知识领域中来回穿梭,而享受了孤独中交战不已的喃喃絮语,总觉得「过于喧嚣」是真好的形容,汉嘉所享有的不就是这些?而那个享受下午茶丰饶滋味的我所观看彷若无声电影的画面,却是另一种极端。后来我竟随手拿出背包里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恣意的读了起来。妻后来端来了份口味清淡的小火锅当成是我们所共享下午茶的最后一道美食,身旁那一桌情侣早已离开,留下半桌端来却只吃了几口的'菜肴,离开的时候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不安,仍兀自沉浸在他们自以为是的浪漫里。

  米兰·昆德拉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赫拉巴尔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底层人物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心灵深处的美。他的小说是最具捷克味的作品。赫拉巴尔说:“最大的英雄是那个每天上班过着*凡生活的普通人,是我在钢铁厂和其他工作地点认识的人,是那些在社会的垃圾堆上而没有掉进混乱与惊慌的人,是意识到失败就是胜利的开始的人”。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2

  《过于喧嚣的孤独》出自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他的作品大多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曾获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等诸多奖项。米兰昆德拉赞誉他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1997年2月3日,这位原本快病愈出院的作家,从医院五楼坠落身亡。捷克民众为纪念他,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北郊修建了一面“赫拉巴尔纪念墙”。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据作者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通篇是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三十五年的老打包工汉嘉的自我独白。他挑拣出废纸中珍贵的图书,并因此获得了学识。他诗意地工作者、生活着,在文学中游走。然而,这注定与肤浅的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最终汉嘉抱着他的书,在打包机里结束了他的生命,“犹如橄榄,唯有被粉碎时,才能释放我们的精华”。该书是一部忧伤的叙事曲,深切地传达出作家对整个时代文化沦落的恐惧与忧虑。

  1、在水深火热中诗意地生活

  汉嘉在一个地下室里工作,环境极度恶劣,“高耸的废纸堆快顶到院子的天棚了,潮湿、发霉的纸开始发酵,相比之下大粪的气味算是蛮香的了,最下面发展成的那片沼泽地正在腐烂,冒出的气泡看着活像臭沟和泥淖中从烂树桩里升起的鬼火”,与老鼠为伍,与绿头苍蝇搏斗,受人歧视。

  然而就是在这般令人作呕的环境中,汉嘉诗意地生活着。他打的每个包里都融入了自己精心挑选的一本书,带着“他的个性,他的花押”,他还要给自己的包裹上精美的封皮。他,“既是艺术家又是观众”。为此,他每天都搞得疲惫不堪,还经常受到主任的指责、吆喝、谩骂,然而却乐此不疲。

  他干着活儿,装点耗子墓,边读着书,“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倒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享受着从四面八方喷溅向他的”无尽的美“。他在“犹如浓密的悬钩子丛,犹如黑莓枝子”的绿头苍蝇的包围中,却能心灵对话耶稣和老子,体味着朝着未来前进和退回本源的哲学。

  他将从“废纸的长河”中拯救出的珍贵书籍带回家,本就狭小的家里便塞满了书。“只要我的膝盖稍稍碰一下或者只要我痛苦地大喊一声,头上的一切便会雪崩似的倒塌,珍贵的书籍便会像丰饶角一样从天上撒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把我像虱子似的压扁”。汉嘉戏称家里的藏书犹如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剑,随时可能发生“美丽的不幸”。

  2、被无情摧毁的爱情

  汉嘉也有他美好的爱情。那是一位自愿跟着他的茨冈小姑娘。“我们一无所求,只希望永远永远这样生活下去,仿佛要说的一切彼此早就说过了,仿佛我们俩一起出生来到人间,从没有分开过。”他们一起放风筝:当汉嘉把风筝线递给她的时候,她大声叫喊起来,说风筝要拉她到天上去了,她就永远见不到他了。最后,茨冈小姑娘还是离开了汉嘉,她被纳粹分子残忍地杀害。汉嘉失控了,他把成吨成吨的纳粹出版物狠狠地扔进压力机,把希特勒的一切统统地扔进去。然而,越是如此,他就越是想念他的茨冈小姑娘。

  3、凌驾时代的孤独寂寥

  汉嘉从事打包工工作三十五年,不幸而又有幸地在无意中获得了学识。三十五年来,他的身上“蹭满了文字”,“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侧一侧,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他在工作中领悟了“世界每一秒也不曾跛掉一条腿”的哲思,笑称干打包工这一行不仅要有相当高的文化水*,而且还应受过神学院的教育。

  当他的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他便偷偷地跑去看了新一代的巨型压力机和新一代的打包工。他们戴着光鲜的彩色手套,这让汉嘉感到自卑,“因为我一向都是光着手干活的,可以享受摸摸纸张的乐趣,可是在这里谁也没有那种愿望去体验一下废纸给予感官的无与伦比的魅力”。他们若无其事地干着活儿,粗鲁地把书的封皮撕去,“把惊恐万状、吓得毛发倒竖的书页扔到移动着的传送带上,他们无动于衷,若无其事”。作为福利,粗鲁的新一代工人还可以游玩各地,去汉嘉只在作品中神游的地方。

  这让汉嘉意识到从废纸堆里拯救珍贵图书的喜悦结束了,也由此窥见了文化的决堤。在那里,新书被当作废纸,处理后再去印刷新书,如此毫无意义地循环。就连天真的小朋友也被教着怎么处理“废纸”,他们“小手抓住书页使劲地撕着”。目睹人类文明的精华惨遭摧残、侮辱、亵渎,汉嘉感到撕心裂肺的痛惜和愤懑。他回去后整个下午都没有休息,冷酷无情地将废纸装进槽里,不加理睬书籍的“频送秋波”。“什么艺术、创造美,只是干活而已。”

  那个时代的肤浅还体现在汉嘉与曼倩卡的不同人生上。曼倩卡,“一个一向害怕读书,一生中除了催眠从未读过书的人,如今在生命的旅程将要结束时赢得了圣洁”,而她靠的不过是出卖自己的身体而已。但是,她“成了人们纷纷描写的人物”,她爬到了汉嘉一生中未见有人达到过的高度。而汉嘉自己呢,不断地从书本中寻找预兆,可是他“一次也没有得到上天的启示”。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只是,汉嘉的生活不是“逼自己到人群中去,自己找乐趣,自己演戏给自己看,直到离开自己”,到处“请求着原谅”,而是自己心向往之的书的天堂。最终,汉嘉牢牢攥着一本诺瓦利斯——曾把死亡赞颂为在上帝面前过一种更高尚的生活——的书,在自己制造的刑具上认识最后的真理。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3

  无意中购得的书,只因为喜欢这个题目而已。因为一个学生的放鸽子,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

  《过于喧嚣的'孤独》作者是捷克作家赫拉巴尔。这是一个在废纸收购站的老打包公汉嘉的独白。汉嘉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家庭,也没有孩子,三十五年间一直在一个废纸回收站做打包公。三十五年间,他一直呆着臭气熏天的地下室,操作一台压力机。将各地收集来的废纸、废书、废画等压缩成四方的大包。搭配着酒。虽然这个工作辛苦,环境糟糕。但是,他却一直自得其乐,在堆积成山的废纸堆中,寻找文学的经典书籍,并且自学其中的知识,了解哲学,懂得基督和老子,欣赏名画,并将所有的大包都用精美的画作装饰上,搜寻出废纸中的精华书籍,送给需要的人……这份在别人看来的低下的工作,在汉嘉眼里,乐在其中,甚至是打算退休之后,仍然沉浸其中。就像他的叔叔退休后,仍然沉迷于火车站信号员的工作一样。但是,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和痛苦。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工作方式出现了。大的压力机,机械化却高效率的工作人员的出现,汉嘉失业了。在丧失了唯一的生活和生存乐趣之后,汉嘉将自己送进了压力机。

  一直在思考孤独和喧嚣。这里的孤独和喧嚣分别是什么呢?

  文中,让人尤其印象深刻的便是下水道中老鼠的厮杀。“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一份学术报告,说明小灰鼠和褐鼠像人类一样也进行过一场总体战,结果以小灰鼠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战后小灰鼠立即分化为两群,两个灰鼠宗派,两个有组织的灰鼠团体,此刻它们正在布拉格地下所有的下水道和阴沟里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争,一场声势浩大的鼠战,哪一方取胜,它们便有权占有下水道中流经波德巴巴的全部废物和排泄物。我从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淘沟工口中得知,这场战争一结束,取胜的一方又将立刻合乎辩证法的分裂为两个阵营,正如瓦斯、金属以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要分裂一样,使生命通过斗争向前发展,然后通过寻求解决矛盾的愿望而取得一分钟又一分钟的*衡,因此从整体上看,世界一秒钟也不曾跛掉一条腿。”

  这既是写老鼠之间的无休止的争斗。更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物质利益,进行的无休止的战争。这本书写于二战的背景之下。因为利益之争,世界分裂成两个阵营。压迫者(希特勒)和被压迫者(比如,茨冈人),压迫者强大的势力,将无辜的百姓拖入了战争,而且毫无还手的力量,直接是残酷的屠杀,就像那个可怜纯洁无辜的茨冈小姑娘一样。在这个年代,外面的世界是喧嚣的,充满了炮火,哀嚎,怒吼和痛苦。但是,对于汉嘉而言,一切确实静寂的。他每天生活在逼仄的地下室中,隔绝着外面的世界和喧嚣。他虽然孤独,但是仍然感觉到幸福。“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个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他是alone,但是并不孤独。围绕着他的喧嚣是鼠国的喧嚣,是外面世界的喧嚣,于他,是寂静的。他alone,却不lonely。

  时光流逝,战争终于结束了。一方终于战胜了另一方。人们总以为二战结束了,一切苦难的就都结束了。美好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但显示却并非如此。战争双方的阵营剩下了一个。这个战胜方,就像细胞分裂一样,因为利益又开始划分为新的阵营。压迫方与被压迫方开始了又一场关于生存和生活的厮杀。而这场战争,更加的残酷,涉及的面更加的宽广。它是经济方面的,意识方面的等等。

  “黑格尔教导我说,世界上唯一可怕的事情是僵化,是板结、垂死的形态,唯一可喜的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即不仅个人而且人类社会通过战争而恢复青春,通过新的形势争取新生的权利。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发展,新的技术和要求开始了和旧的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厮杀。在这场战役中,汉嘉未能幸免于难。他那落后的机器,那悠哉悠哉的工作方式,那沉浸其中的艺术和思想享受,与新时代格格不入了。于是,大机器和机器人般的工人,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汉嘉被out出局,失业了。他再也不能享受从废物中寻找出人类思想珍珠的乐趣了,再也在工作时不能和古哲今圣进行思想碰撞,再也不能给别人挑选着梦寐以求的”瑰宝遗珠“了。他的工作即将消失了,生活乐趣即将消失了,存在的意义也即将消失了……

  在时代的面前,在那个人们不需要思想的年代,只需要利益和效率的年代,一切都是如此的如火如荼的展开。大工业的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家在多挣钱,多享受的时代。外界是如此的热闹和喧嚣。但在这种喧嚣之中,汉嘉是如此的孤独。他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犹如迷途的羔羊,他迷失在这个时代,这个喧嚣中。他既理解这些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工人,但同时,他也明白了自己的”失败“和孤独。他不再适应这个社会了,不是因为他无法像他们一样工作。而是精神上他无法和他们一同看着”喧嚣“,内心却空洞无物。人控制机器,人也成为了机器,没有思想的机器。”依我看来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向前迈进之后又都向后回归,恰似铁匠的风箱,也犹如我这台压力机,机槽里的一切都在绿色和*钮的作用下一会儿跳向前,一会儿又跳回来,唯独这样世界才没能瘸了一条腿“科技的物质的高速快速的向前发展进步,伴随着的是思想和精神上的退化。”仁慈的大自然创造了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它比痛苦更为强烈,在真理出现的时刻笼罩着你。”在这样的时刻,在这个大家都被同化的时刻,汉嘉是清醒的。他在地下室废纸堆中学到的知识,让他“忽然眼前一亮,觉得自己在变得美好起来,因为在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看到的一切,身体和灵魂所感受到的一切——之后,我还有足够的勇气使自己没有疯狂,我逐渐惊异地意识到我的工作把我抛进了一个广大无垠、威力无边的领域”。工作给了汉嘉安全感,存在感。他躲过了早期的“喧嚣”的洗礼。

  但是,“天道不仁慈””生活也不仁慈“。他唯一的避风港,也被厮杀所惊扰了。那个最不起眼,最被人所鄙视的地下室的工作,也被*卷了,也被剥夺了。汉嘉曾经也尝试进入”那些机器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不行。生活没有了乐趣,也就不成其为生活了。同化不得。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看到了人们对于知识,对于书籍的践踏,对于最高贵思想的鄙夷和漠视,甚至是毁灭。对于文明和内在的道德法则的毁灭,不仅无动于衷,而且还积极的主导其毁灭。汉嘉终于崩溃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痛苦、无助和绝望。

  于是,就像他残酷地用压力机毁灭的老鼠和老鼠窝,他曾经感叹”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这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对此我已经忘记了,忘记了“。他忘记了,他有警觉。但是,其他人,却彻底忘记了,也不想再记起。于是,汉嘉,最终选择了”progressusa doriginem也就是regressusad futurum",遵循着老子的”诞生是退出,死亡是进入“。他选择在他找到心灵安宁的压力机机槽上”被粉碎“被打包,释放出他的“精华”。

  在外界的喧嚣声中,在地下室老伙计压力机的嘈杂的“喧嚣”生活中,成就自己的孤独……

  汉嘉曾经在一种喧嚣声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宁静,在他所热爱的工作的喧嚣声,获得了自己的宁静。不论外界如何变化,不论天道如何的不仁慈,始终遵循着自己内在的道德准则。直到,外界剥夺了其最后的避风港。他仍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汉嘉如此,作者赫拉巴尔也何其不是如此呢?作者最终是在医院的高楼坠下身亡。是自杀还是意外,只有远逝的魂灵才知晓了。

  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如此的喧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理念,思想,思维,信仰,信念……还有轰隆隆的机器声,铿锵锵的金钱声,拍马溜须的夸耀声,惊天动地的枪炮声……。物质的,精神的,一股脑儿的妄图楔入每一个人的头脑和骨髓……。你是否孤独呢?是否能抵挡支撑起这份孤独呢?过于喧嚣的孤独,又能否守住内心最后的道德底线呢……


《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5)

——《好吗?好的》读后感 (菁华3篇)

《好吗?好的》读后感1

  《好吗?好的》,是我看的大冰的第二本书。

  第一本是《乖,摸摸头》,中间跳过了《阿弥陀佛么么哒》

  ,我不是通过《阳光快车道》认识大冰的,作为一个长沙人,我是看《快乐大本营》和《还珠格格》长大的。

  看大冰《乖,摸摸头》的时候那种心情怎么形容呢!看得太入戏无法自拔,时光沉溺在故事里,害怕去面对书的结束,故事的结束。可是梦终究要醒,我不可以一直一直活在故事里。梦醒时分,心里一种无法诉说的滋味。真的,毫不夸张就是这样的感受。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他们有血有肉有灵魂,带着某种英雄色彩。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兵和阿明,后来我总是在安静的时候听阿明的那首《青春万岁》。有一次去重庆的磁器口,经过一个酒吧,有人在唱这首歌“短暂的青春像是一根烟,不知道是何时不小心被点燃,美丽的青春就像一杯酒,喝醉了再醒来我已经白头”,我看看酒吧里面唱歌的人在想可能他也看大冰的书去听了这首歌?

  网上有评论说,质疑大冰故事的真实性,我倒不会去辨别故事的真伪,我只知道这些故事告诉我世界上有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让我们可以去相信,可以去向善。

  好吗,好的。如同一个魔咒。

  让所有的犹豫,困惑、愤怒、怀疑、游离……都可以迎刃而解,让你变得柔和、善良。

  温馨提示:记得每个故事坚持看完哦,不然,不然小心胖十斤。

  加上最*的《我不》,算得上是大冰的江湖四部曲了吧!每一本书的封面都简单又美好,不看书看封面就觉得赏心悦目。

  每个人都有一首惊世骇俗的歌在等着你,你的那首是什么呢?

  最后,如同书里说的“愿你我可以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世间流浪——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好吗?好的》读后感2

  *行世界,多圆生活。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咒语吗?我也念一遍,希望过上。好吗好的!就这么爽爽的决定了!(又学了书里的一个咒语,读起来气壮山河,带感!)

  从不评论,反正没人看,不过这书例外一次,最喜欢看这种有深度的闲书,好久没有了,这类书上一次还是看《幸福了吗》。读完,放松心情,忘掉工作琐事,仿佛自己也跟随着故事主人公体验了不同的故事和生活。当然,还是作者文笔好,才能让人有这么美好的享受。都批评说“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按这个逻辑,不知道他们大学的油画老师到底怎么教语文的,还客串吉他?名师高徒!

  作为书评,有啥格式要求啊?怎么让别人参考啊?不知道,反正如一个朋友在你旁边讲述故事,好听的故事,有哭有笑的故事,让你沉浸其中的故事,确实是一段不错的体验,要是不知道你还有几本系列丛书,我都舍不得看完。推荐!推荐!

  书名,冰哥,下次走点心就好了,好吗好的。现在这市场经济,好多书的质量很差啊,选书很小心的,要不是实在无聊翻了两下,这标题很容易让我就错过了这么好的一本书!

  听说要去北极?早知道不写了,万一被抽上咋办,我还要上班呢,哎呀,真苦恼……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虽然憧憬,但也不敢想象浪迹江湖的生活了,也不敢奢望,家人要养,我是家里的擎天柱啊,唯一感想就是就是你多出书吧,我们看你的书,听故事,点评下你的作品,美滴很。泡上我的小茉莉花,不是普通那种,是20块钱精装那种,虽然没有班长,冰岛(看你的书 层次都变了),这样享受也挺好。

  书看完了,我先去泡个茶,你抓紧写,我回来好看第二部。好吗好的。就这么爽爽的决定了!

《好吗?好的》读后感3

  来这个公司之前就想好了,每月读两本书,一本关于工作的,一本读来消遣的。所以就去当当、亚马逊逛了一下。看到这本书在推荐榜上,仔细看了知道他还写过《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这两本书听说过,没读过,但是书评区挺好的,朋友也有读过的反响也不错。我是想,读就读新的,到时候也有吹逼的资本。

  晚上下单后,后天中午就到了,打开一看,蓝色封面,一个小女孩捂嘴笑,很可爱,很舒服。书主要是写大冰在流浪,写作,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几个故事,几个人。有作家,导演,留守儿童,探险家,玩儿家,流浪歌手,卖茶的……每段故事都很精彩,都是我没有经历过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大冰的生活真的是精彩,集各种身份于一身:主持人,作家,画家,流浪歌手,酒吧老板。在各个*行世界间穿梭,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方式,彼此互不干扰。就连钱,都是在每个世界用每个世界赚来的钱生活。他的生活是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这是多少人所向往的?但是,就像大冰说的,这是他的生活方式,他写书不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追寻他的足迹,是为了让人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了方向就拼了命的去争取,去拼搏,总有一天你会为你做的决定骄傲,会享受成果,会为自己之前的努力感到骄傲。

  没什么才华,心里有很多感触,但是并不知道怎么写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冰,推荐你们有时间去看看他的书。虽然写的挺白话的,没什么特别经典的句子,不过看的很过瘾。

  大冰:山东卫视《阳光快车道》《爱情来敲门》等等的主持人;出版过《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禅宗弟子;他还是民谣歌手、背包客、酒吧老板、鼓手。反正这个人看起来很牛,身边的朋友也很牛,不过跟我关系也不太大,重要的是看了他的书让我的目标更加坚定了。

  总结了一句话:你看谁牛,想过牛的日子吗?光想行吗?拿出行动来,也许十年后你就是大欢、大林、大伟、大蛋……


《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6)

——《孤独的小狼》读后感 (菁华3篇)

《孤独的小狼》读后感1

  《孤独的小狼》是《绝境狼王》系列的第一本,一套共六本,是由美国动物奇幻小说女王凯瑟琳·拉丝基创作的。

  这本书讲述了一只母狼生了下了一只名叫马卡尔哈达的小狼。他从小被遗弃,后来被一只母灰熊养大,并给它取名为“福狼”,然后在灰母熊身亡后,他用勇气重返狼群,并且找到了自己归属的故事。

  动物为了生存或者地位都需要勇气,人也一样。今天早上我去上美术课,由于代课老师有事开会,所以让另外一位老师给我们上课,我画完后还有一个小时,本打算在画一张卡漫,结果那位老师把我的画擦了涂涂了擦,又加上本不需要的背景,耽误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眼看着他把我的暗部加深,又把投影扩大,整个画面黑压压的一片,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本想告诉他这是我不想要的,但又不敢说出声来,心里格外难过,好几次,差点儿就说出来了,可话到嘴边又没了,只恨自己没有勇气。

  回到家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福狼越过火墙的片段––他被狼群误解成口沫病患者,被逼到火墙旁边,一时的愤怒让他鼓起勇气跃向火墙,在场所有的动物大吃一惊,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四腿动物能跳这么高。

  福狼的勇气值得学*,他敢于面对困难不畏缩,才让他得以生存去营造更好的生活。勇气能让我克服困难,能让我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让我点亮人生!

《孤独的小狼》读后感2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以为它是一本说教的书,翻开以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小说。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叫高小瑜的女生,严重缺少自信。在假期里和她的朋友,一个自信到自大的女生郑芳荷,一起被妈妈送到研*营去锻炼的故事。在研*营里,选队长时,高小瑜没想到副队长的职务竟鬼使神差地落到了她的肩上,更没想到这招来了郑芳荷及其他女生的冷落。不过接下来,高小瑜在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帮助下,一天比一天自信了。研*营的最后一天,高小瑜带领同学们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的同时,沉着的处理突发的事情,找到了擅自离队的同学。最终回到家的高小瑜充满了自信,使她的父母大吃一惊,赞叹这是奇迹。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信心是动力的源泉,有了自信心会提高做事情的成功率。就像我竞选大队委时,如果我没有信心,我在竞选演讲时一定会结结巴巴,或者忘词,又怎么会在高手如林的竞选中取得成功呢?

  因此,读完这本书,我只想说:想把事情做好,信心是关键。

《孤独的小狼》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孤独的小狼》,在读这本书之前有就有一些疑问,狼不是群居动物吗?为什么叫孤独的小狼呢?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

  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有一只不幸的小狼,刚出生时前爪就有缺陷。在狼群里如果刚出生的狼有缺陷就会被在狼群里担任欧贝狼丢弃的。而这只小狼就被一只叫释班的狼丢弃在一块冰川上,让它自生自灭。然而小小的它非常的坚强勇敢,竟然在冰川上存活了下来,与此同时,远处有一只母熊正为失去的孩子嚎叫。就在这时小狼被一阵川流冲到了母熊的身边,发现了它,感觉这是大熊座送她的孩子,母熊非常的高兴,他还给小狼起了一个名字"福狼"

  自从那以后,母熊细心的照顾福狼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它捕猎,挖洞等在夜晚,福狼在母熊的肚子旁边睡觉,母熊的消化声音非常大,就这样福狼开始管母熊叫雷霆之心,渐渐的不幸覆盖在他们两个身上。一年之后,雷霆之心离他而去,福狼就开始了自己孤单的旅程,在旅途中,它找到了雷霆之心的尸体,它难过极了。最后它找到了狼群,没有想到的是狼群不但没有接纳它,反而一起围攻它,要杀死它,就在这时这本书看完了,我轻轻的叹了口气,也再为福狼担心。

  通过这个故事,我感觉福狼是一只坚强勇敢的狼,他有一样东西是我没有的,那就是意志~坚强的意志!在生活和学*方面我要向福狼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像福狼一样走下去。


《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7)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1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汉嘉或许真是孤独的在废纸堆里从事他日常赖以维生的工作,却不断在各种知识领域中来回穿梭,而享受了孤独中交战不已的喃喃絮语,总觉得「过于喧嚣」是真好的形容,汉嘉所享有的不就是这些?而那个享受下午茶丰饶滋味的我所观看彷若无声电影的画面,却是另一种极端。后来我竟随手拿出背包里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恣意的读了起来。妻后来端来了份口味清淡的小火锅当成是我们所共享下午茶的最后一道美食,身旁那一桌情侣早已离开,留下半桌端来却只吃了几口的'菜肴,离开的时候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不安,仍兀自沉浸在他们自以为是的浪漫里。

  米兰·昆德拉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赫拉巴尔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底层人物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心灵深处的美。他的小说是最具捷克味的作品。赫拉巴尔说:“最大的英雄是那个每天上班过着*凡生活的普通人,是我在钢铁厂和其他工作地点认识的人,是那些在社会的垃圾堆上而没有掉进混乱与惊慌的人,是意识到失败就是胜利的开始的人”。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2

  无意中购得的书,只因为喜欢这个题目而已。因为一个学生的放鸽子,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

  《过于喧嚣的'孤独》作者是捷克作家赫拉巴尔。这是一个在废纸收购站的老打包公汉嘉的独白。汉嘉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家庭,也没有孩子,三十五年间一直在一个废纸回收站做打包公。三十五年间,他一直呆着臭气熏天的地下室,操作一台压力机。将各地收集来的废纸、废书、废画等压缩成四方的大包。搭配着酒。虽然这个工作辛苦,环境糟糕。但是,他却一直自得其乐,在堆积成山的废纸堆中,寻找文学的经典书籍,并且自学其中的知识,了解哲学,懂得基督和老子,欣赏名画,并将所有的大包都用精美的画作装饰上,搜寻出废纸中的精华书籍,送给需要的人……这份在别人看来的低下的工作,在汉嘉眼里,乐在其中,甚至是打算退休之后,仍然沉浸其中。就像他的叔叔退休后,仍然沉迷于火车站信号员的工作一样。但是,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和痛苦。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工作方式出现了。大的压力机,机械化却高效率的工作人员的出现,汉嘉失业了。在丧失了唯一的生活和生存乐趣之后,汉嘉将自己送进了压力机。

  一直在思考孤独和喧嚣。这里的孤独和喧嚣分别是什么呢?

  文中,让人尤其印象深刻的便是下水道中老鼠的厮杀。“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一份学术报告,说明小灰鼠和褐鼠像人类一样也进行过一场总体战,结果以小灰鼠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战后小灰鼠立即分化为两群,两个灰鼠宗派,两个有组织的灰鼠团体,此刻它们正在布拉格地下所有的下水道和阴沟里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争,一场声势浩大的鼠战,哪一方取胜,它们便有权占有下水道中流经波德巴巴的全部废物和排泄物。我从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淘沟工口中得知,这场战争一结束,取胜的一方又将立刻合乎辩证法的分裂为两个阵营,正如瓦斯、金属以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要分裂一样,使生命通过斗争向前发展,然后通过寻求解决矛盾的愿望而取得一分钟又一分钟的*衡,因此从整体上看,世界一秒钟也不曾跛掉一条腿。”

  这既是写老鼠之间的无休止的争斗。更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物质利益,进行的无休止的战争。这本书写于二战的背景之下。因为利益之争,世界分裂成两个阵营。压迫者(希特勒)和被压迫者(比如,茨冈人),压迫者强大的势力,将无辜的百姓拖入了战争,而且毫无还手的力量,直接是残酷的屠杀,就像那个可怜纯洁无辜的茨冈小姑娘一样。在这个年代,外面的世界是喧嚣的,充满了炮火,哀嚎,怒吼和痛苦。但是,对于汉嘉而言,一切确实静寂的。他每天生活在逼仄的地下室中,隔绝着外面的世界和喧嚣。他虽然孤独,但是仍然感觉到幸福。“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个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他是alone,但是并不孤独。围绕着他的喧嚣是鼠国的喧嚣,是外面世界的喧嚣,于他,是寂静的。他alone,却不lonely。

  时光流逝,战争终于结束了。一方终于战胜了另一方。人们总以为二战结束了,一切苦难的就都结束了。美好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但显示却并非如此。战争双方的阵营剩下了一个。这个战胜方,就像细胞分裂一样,因为利益又开始划分为新的阵营。压迫方与被压迫方开始了又一场关于生存和生活的厮杀。而这场战争,更加的残酷,涉及的面更加的宽广。它是经济方面的,意识方面的等等。

  “黑格尔教导我说,世界上唯一可怕的事情是僵化,是板结、垂死的形态,唯一可喜的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即不仅个人而且人类社会通过战争而恢复青春,通过新的形势争取新生的权利。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发展,新的技术和要求开始了和旧的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厮杀。在这场战役中,汉嘉未能幸免于难。他那落后的机器,那悠哉悠哉的工作方式,那沉浸其中的艺术和思想享受,与新时代格格不入了。于是,大机器和机器人般的工人,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汉嘉被out出局,失业了。他再也不能享受从废物中寻找出人类思想珍珠的乐趣了,再也在工作时不能和古哲今圣进行思想碰撞,再也不能给别人挑选着梦寐以求的”瑰宝遗珠“了。他的工作即将消失了,生活乐趣即将消失了,存在的意义也即将消失了……

  在时代的面前,在那个人们不需要思想的年代,只需要利益和效率的年代,一切都是如此的如火如荼的展开。大工业的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家在多挣钱,多享受的时代。外界是如此的热闹和喧嚣。但在这种喧嚣之中,汉嘉是如此的孤独。他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犹如迷途的羔羊,他迷失在这个时代,这个喧嚣中。他既理解这些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工人,但同时,他也明白了自己的”失败“和孤独。他不再适应这个社会了,不是因为他无法像他们一样工作。而是精神上他无法和他们一同看着”喧嚣“,内心却空洞无物。人控制机器,人也成为了机器,没有思想的机器。”依我看来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向前迈进之后又都向后回归,恰似铁匠的风箱,也犹如我这台压力机,机槽里的一切都在绿色和*钮的作用下一会儿跳向前,一会儿又跳回来,唯独这样世界才没能瘸了一条腿“科技的物质的高速快速的向前发展进步,伴随着的是思想和精神上的退化。”仁慈的大自然创造了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它比痛苦更为强烈,在真理出现的时刻笼罩着你。”在这样的时刻,在这个大家都被同化的时刻,汉嘉是清醒的。他在地下室废纸堆中学到的知识,让他“忽然眼前一亮,觉得自己在变得美好起来,因为在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看到的一切,身体和灵魂所感受到的一切——之后,我还有足够的勇气使自己没有疯狂,我逐渐惊异地意识到我的工作把我抛进了一个广大无垠、威力无边的领域”。工作给了汉嘉安全感,存在感。他躲过了早期的“喧嚣”的洗礼。

  但是,“天道不仁慈””生活也不仁慈“。他唯一的避风港,也被厮杀所惊扰了。那个最不起眼,最被人所鄙视的地下室的工作,也被*卷了,也被剥夺了。汉嘉曾经也尝试进入”那些机器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不行。生活没有了乐趣,也就不成其为生活了。同化不得。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看到了人们对于知识,对于书籍的践踏,对于最高贵思想的鄙夷和漠视,甚至是毁灭。对于文明和内在的道德法则的毁灭,不仅无动于衷,而且还积极的主导其毁灭。汉嘉终于崩溃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痛苦、无助和绝望。

  于是,就像他残酷地用压力机毁灭的老鼠和老鼠窝,他曾经感叹”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这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对此我已经忘记了,忘记了“。他忘记了,他有警觉。但是,其他人,却彻底忘记了,也不想再记起。于是,汉嘉,最终选择了”progressusa doriginem也就是regressusad futurum",遵循着老子的”诞生是退出,死亡是进入“。他选择在他找到心灵安宁的压力机机槽上”被粉碎“被打包,释放出他的“精华”。

  在外界的喧嚣声中,在地下室老伙计压力机的嘈杂的“喧嚣”生活中,成就自己的孤独……

  汉嘉曾经在一种喧嚣声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宁静,在他所热爱的工作的喧嚣声,获得了自己的宁静。不论外界如何变化,不论天道如何的不仁慈,始终遵循着自己内在的道德准则。直到,外界剥夺了其最后的避风港。他仍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汉嘉如此,作者赫拉巴尔也何其不是如此呢?作者最终是在医院的高楼坠下身亡。是自杀还是意外,只有远逝的魂灵才知晓了。

  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如此的喧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理念,思想,思维,信仰,信念……还有轰隆隆的机器声,铿锵锵的金钱声,拍马溜须的夸耀声,惊天动地的枪炮声……。物质的,精神的,一股脑儿的妄图楔入每一个人的头脑和骨髓……。你是否孤独呢?是否能抵挡支撑起这份孤独呢?过于喧嚣的孤独,又能否守住内心最后的道德底线呢……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3

  提到捷克文学,所有的人都会说出这个名字:米兰昆德拉。而昆德拉本人曾宣称: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这位20世纪下半叶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直接影响了捷克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捷克啤酒馆的神话,他把对这个世界边缘人的完美注视和倾听搬到自己的小说里,他坦然地把普通人的聊天与深邃的哲学思维糅合在一起,他用充满诗意的和善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发现底层珍珠的熠熠闪光,被称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

  孤独有很多种,唯独赫拉巴尔的这一种被称作是“过于喧嚣的”,《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是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人汉嘉三十五年在废纸堆上与阅读为伴的故事,一个关于灵魂的事,一个被作者称为“love story”的故事。

  三十五年来,汉嘉用一台打包压力机处理废纸。废纸中,从百科词典到艺术哲学无所不有,汉嘉肮脏的身上蹭满了文字。汉嘉说:“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为此,他从一筐筐废纸中淘拣出伊拉斯莫的《愚人颂》,也逐字地记录在那一叠叠被打成包的废纸中,那些奇异思想、阔大宏论、精妙比喻如何与污垢、垃圾、血水、泥浆安稳地混居――“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在坟墓里――歌德、*勒,哪个包里躺着荷尔德林,哪个包里是尼采”……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废纸回收站的工人。却定时为教会图书馆和民族学教授免费赠送好书,更会为了将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精美藏书因成为战利品而将按照废纸价格:每公斤售价一外汇克朗装上火车卖给瑞士和奥地利而深感犯罪感。“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阅读、领悟、回忆和苍凉,汇集了争战的老鼠、疯狂的苍蝇,轰鸣的机器,造就了属于一个孤寡老人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对人类文明的珍惜,如此便有新一种表现方式:在每一个废纸包里放一本摊开的书,外层包裹名画复制品,连同免不了被同时挤压致死的肮脏动物,成为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

  这喧嚣是我们无法凭空想象的,这喧嚣正是无情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比痛苦更为强烈”,一边是下水道里激战的鼠族,一边是梵高"向日葵"的明灯。到了最后,他亲眼看到年轻人和新型打包机器即将代替他的位置以及他和所有老式打包工人边处理废纸边看书的工作方式,年轻人练*将崭新的书籍扯下封皮,将书瓤扔给机器,看都不看一眼,他开始不断地重复说,“天道不仁慈”,书都被这些手扯得毛发倒竖。处理废纸变成没有人性的工作,这让汉嘉心痛不已。最终他失去了工作,以便让位给这些机械工作、高效率的年轻人接替他的岗位和他的水压打包机。

  他便将失去一切。你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三十五年来的唯一的生存方式和喧嚣的孤独时,便是无以延续的死结。他在微微的醉态中看到整个布拉格从外延、到自己所在的地点,全部被挤压,打成一个巨大的废物包裹。

  若列举此书所谈到的著作和画作,毫无疑问是一个宏大的书单。这既使人产生反复阅读的欲望,也令人倍感困顿,在这样的消费时代,仍然有大批的思想、真理被打包贱卖,我们是否能像汉嘉那样咀嚼出书本和人生的真谛?

  也许是这样的暗示,或是不可避免的绝望,他真的将自己送往三十五年来朝夕相处的压力机器。他最终将自己也打成了包。作为他钟爱并熟悉的终结方式,安静迎接不仁慈的命运,把自己等同于哲学和名画,隐喻于最终的命运。

  这确实是世界上最感人的love story。所以赫拉巴尔无比动情地说“我为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


《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3篇)(扩展8)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 (菁华5篇)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1

  有些人二八芳龄就已经死了,而有些人年届花甲却仍然活着。年少不养好奇心,年老难买后悔药。好奇心像发芽的种子,不断地测试风霜雨露,不断地调试生长姿态,烈日下关闭气孔,狂风中随风起舞。对一切麻木了,好奇也随之夭折,此后的每一天都只是行尸走肉的活着。

  在不干扰别人,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情况下,尽可能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加本色,真实,别人喜欢和不喜欢你都不是重点,你更喜欢你自己显得尤为可贵。

  幸福的生活是你我应该追求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幸福生活亦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嘛,总归还是得有点追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用之书帮你修炼外功,无用之书助你修炼内功。功利的读有用之书是为了自己有能力建造容纳皮囊的黄金屋,有了黄金屋,自然安全感的问题解决了,沉浸在无用之书的世界是为了塑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颜如玉,颜如玉不需要你去求取,因为你在某一时刻就已经是了。

  孤独的两颗灵魂有超越时空的能力,寂寞的一堆群体却让你无处躲藏。孤独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孤独不可耻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因为寂寞者的群体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叠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无路,就像无聊重复一万遍,终究还是无聊。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2

  四十几度的高温天气,手捧一本复旦名师、哲学博士陈果的《好的孤独》静静地阅读,燥热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变得清凉了许多。

  这本著作以哲学的方式阐释了生命中必将遭遇的谎言、不安全感、孤独感和生老病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分析了道德与人性、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等等,同时也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如换一种看法,寻找“精神家族”——友情和爱情,用大爱做小事等等。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生物,往往会害怕孤独,追求群居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忘了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是孤独的。也许上帝也正是因为孤独,才造出了人类与他为伴。

  其实,孤独在本质上与它的两位*亲——孤单和寂寞是不同的。孤单更多的是一种物理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单独的个体,它不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离群的孤雁就是孤单的。寂寞和孤独更多地指向面对孤单时,人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状况。陈果把寂寞和孤独形象地比作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只不过寂寞是面黄肌瘦、寒气逼人的,轻贱而残缺;而孤独却是体态丰盈、充满温情的,高贵而完满。不同的母亲遗传给了它们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所以,感情上匮乏的寂寞是*庸的,是让人无法忍受的;而思想充实的孤独却是高贵的,是可以忍受,甚至让人享受的。

  当代哲学家周国*曾经说过:“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也曾经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是啊!也许每一个深刻的灵魂、每一种高贵的思想都蕴藏着孤独!屈原是孤独的,他吟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义无反顾地自沉了汨罗;孔子是孤独的,虽明知天下无道,却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布鲁诺是孤独的,他用生命捍卫着被视为异端的日心说,被绑在火刑柱上时,他仍然高呼着 “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鲁迅是孤独的,当整个铁屋子里的人们都在熟睡的时候,他却大声呐喊着,试图惊醒几个人,以共同破坏这将要把人闷死的铁屋子……

  我想,所有与精神世界有关的作品也都应该是孤独的产儿,文学、音乐、书画、舞蹈、宗教、哲学……都是孤独孕育出来的。因为人在喧嚣和浮躁的状态中是无法产生灵感的,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与自己的心灵交流,与灵魂沟通,在静静的冥想中与思维碰撞,与灵感相遇。迪士尼是孤独的,每天都在一个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工作到深夜,但那只爬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让他的灵感在孤独中闪现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俞伯牙是孤独的,这世上只有钟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于是《高山流水》奏出了千古不绝的音符;海子是孤独的,家徒四壁,几乎没有任何物质财富,可空荡冷寂的房间里却充满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温情和“以梦为马”的想象……

  当然,孤独绝不是故意的离群索居,也不是肤浅的造作装酷,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心灵的诗意的栖居。所以,不用刻意去找一个偏僻的处所,也不必以颓废或高冷的形象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也许并不能在孤独中创造伟大或不朽,但我们要懂得孤独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它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远离现实的纷繁复杂,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时间,卸下面具,静下心来,与最本真的自我来一场亲密的对话,认真思考,深刻审视,好好规划。

  阿桑在《叶子》里深情地演唱:“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是的,很多时候,狂欢的确是一群人为了逃避孤单而营造了热闹的虚空,而孤单,不,孤独的确是一个人的狂欢。让我们一起守住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狂欢吧!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3

  与朋友在一起,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当你们不见时,他住在你心里;当你们相见时,你整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你们之间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绝对信任,那将是你们能找到的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只有常以孤独之自我意识反观自身的人才可能拥有真正弥足珍贵的朋友。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一个人的独处常常妙不可言。

  决定你我能否成为朋友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时间。时间如明镜,鉴证朋友的心,朋友正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浮出水面。朋友”本就是最不庸俗的东西,所以它的特征都超然于世俗之外。

  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不论是贫困还是富裕、得意还是失意、穷途还是达境,他都不会心怀恶意、都不会伤害他人,他的善良不以环境优劣而改变,不因他人态度而转折,他的“向善”“求善”、对“善”的忠诚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知识渊博”与“人格高尚”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

  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麻烦虽然令我们时时不快,但我们终究知道原因、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即使一时解决不了,终究不足以构成我们彷徨无助的“困惑”。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成熟,看似越来越远离儿时的“单纯”,事实上却是越来越趋*淳厚而圆满的“天真”。

  接受爱,享受爱,并传递爱,才是感恩的王道。这个过程欢乐而坦然,*和而忠诚。

  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当对什么都不再感到好奇的时候,就真的衰老了。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4

  写给那些孤独的悲伤者,

  讲述如何与孤独相处,

  换一种方式看待孤独。

  和自己内心对话

  在和书里某些思考的点共鸣时,也促使我们从在我们心里之外的世界里回归自己思考,和自己对话,从书里获得一星半点的启发,也在书里星星般闪烁着理解和共鸣的光。

  在读这本书的期间,自己也曾有郁郁不得解的时间,又一次觉得伸手找不到有人拉一把的无助,孤独。

  静下来看这本《好的孤独》时,虽没有说绝对就一下子开朗起来了,但的确对自己的孤独感有了一些释怀,更珍惜了能够这样静下来和自己对话的时间。

  在人生此一时彼一时陷入此一种彼一种烦恼中,自己也曾一度觉得孤独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所有的苦乐只是自己自知。

  *惯不去诉说自己的所谓难过的事,怕倾诉了别人不懂,怕倾诉了也只是涂添又一份难过,可一旦又一次被压垮,自己又觉得无人可助。

  后来学会与那个孤独的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之后,不是一味地悲伤于孤独,而是接纳与和解。

  是那些我们自己独处,和自己对话的时候,让自己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审视,调整,让那些挫折后孤独的思考,成为在我们后面的路走得更踏实的一份力量。

  后来也明白了真正那些我们亲*的人,更希望就算只是悲伤的又一份传递,他们也希望是我们能告诉他们,而不是缺*。

  换一种思考,就像书里提到的“无用”的朋友,在我们被生活打击之后,在这些时刻沉淀下来的,那是真正值得起的珍贵。

  童年真的那么无忧才让我们怀念么?

  从童年到成熟,从前年幼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后来我们需要负责起的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了那个从前替人负重前行的人,但我们也更多地独立思考与个体发展,慢慢沉淀着“自净能力”。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花非花,也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我们不了解的一方世界。

  感恩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谢谢那些能一路和我们同行的人。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那就继续前行,继续拥抱这个温暖世界。那些孤独之后,可能才更懂了拥抱这世界的可爱之处吧。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5

  谁说独善其身不是善?独善其身,绝非不善,更不是恶,其实它也是善,代表了一个人绝不妥协的道德原则,是他无可退让的良心底线。换言之,独善其身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自己最黑暗,最沉重的阶段,依旧在保守和坚持的`良知。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其中的穷,类似穷途末路的穷,指的是处境的窘迫,人生的失意,长久的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意味着一个人即使在自己生活最没落,最不如意,最艰难困苦的阶段,也至少要洁身自好,绝不因受害而害人,绝不随境与失落而人格低贱,绝不为生活所迫而危及良知,虽处境无比糟糕,自顾不暇的“我”已无力造福于人,但至少还能无愧于心,问心无愧,虽自问无能于获得兼济天下的助人之乐,但至少还有独善其身的无亏之安。

  事实上,穷时的独善其身,意味着一个人无论境遇如何,始终保持自我人格的无害。不管是否受到他人卑鄙下作的毁伤,依旧坚持高洁的操守,不动害人之念,即使唯有同流合污才能换来生活之轻逸,却不为所动、置身境外,执意保全自我灵魂的清白。

  这样的“独善”,固然不及“兼济”之广利,但究其实质,始终的无害,何尝不是一种长久的“兼济”?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举步维艰的逆境中能坚持做一个对他人无害,对社会无害,对国家无害,对民族无害,对人类无害的人,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公益”?一个人能施以援手,救助他人,当然是美好的大爱。而一个人如果能长期在乌烟瘴气中立于超然之境,对心胸狭隘之人怀有包容之心,何尝不是一种“慈悲”?

  心得感悟:以前我理解“穷则独善其身”,未免过于狭隘,只是认为是在经济拮据的时候要独善其身。而陈老师认为此处的穷是穷途末路的穷。是处境的窘迫,人生的失意和长久的不得志。

  在这三种情况下,依然能够独善其身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这些情况下,依然保持对他人的无害,这实在是难上加难。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处境不如意的时候,往往是人心最敏感的时候。如果感受到别人浓浓的恶意,依然保持对他人的无害。这确实是需要胸襟和修养的。

  对于胸襟狭隘之人依然能够包容,这种慈悲需要不断修炼。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