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份

首页 / 调查报告 / |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

  *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 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2

  *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优秀占15.9%;学*良好,占35.9%;学*成绩一般,占43.7%;学*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4

  *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xx后、xx后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的达xx%以上,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工作,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分布在xx个镇,极少数分布在双龙湖、双凤桥、悦来、回兴、两路、王家x个街道。据统计,截至今年x月底,全区共有xx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年龄上看,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入学情况看,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xxx人已入幼儿园(学前班),x—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x人辍学。

  xx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调查汇总表见附件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我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和亲朋监护型两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其他亲友监护的约占x%左右。监护人的年龄为xx岁以上的约占xx%,xx-xx岁之间的约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比较封闭

  调查反映,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难得关心他人、朋友或亲戚。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害怕遭到别人轻视和歧视。只有十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中差比例约各占xx%、xx%、xx%。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缺乏“父亲教育”或“母亲教育”。二是亲情观念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漠。调查显示,xx%的留守儿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成绩普遍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学*精力不易集中,学*自觉性不强、行为*惯差,学*成绩普遍偏差。学**惯和成绩较好的约占xx%,中、差约各xx%。主要课余生活:多数为在家看电视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电子游戏。

  (五)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比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卫生*惯不好,衣服经常很脏,不爱洗澡洗头。只有半数留守儿童能自己做饭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简单家务,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坚持洗脸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堪忧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xx%以上的留守儿童被同学或兄弟姐妹或邻居或社会青年欺负过。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出现打架、说谎、骂人等不良行为。节假日更是成为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长多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牺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多为生活所迫,绝大多数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行生活状况,从而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实属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说,他们也很想将孩子带在身边由自己来照顾,但由于自身素质不强,经济收入不高(年收入x.x万元左右的占xx%以上),绝大多数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几家人合租,临时居住的环境较差,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由于自己务工或经商,也无法照顾孩子,上城镇的幼儿园或学校,费用相对农村也比较高,自己的收入无力承受,因此,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孩子长期留在老人身边,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作为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较溺爱孩子,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xx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另外,作为亲朋监护型的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长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父母,也影响亲戚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多数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才与孩子通过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生活方面或嘱咐好好学*,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对父母很陌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往往精神损失经济补偿,子女缺少父母的关心,有的对家长有抱怨情绪。从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xx%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对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满意。而留守儿童大多在x-xx周岁,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四)城市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条件限制了打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

  受我国城市管理、物质生活条件等制约,打工人员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无力解决子女所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一是户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学须在当地,不然就要缴较高的择校费。二是社会接纳问题。在我们开展的进城务工农民工调研座谈会上,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反映:指定农民工子女读书的学校,虽然比农村好,但指定学校与生活地点较远,在城市里算是条件较差的学校。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读书办齐必要的证件后,可以与当地学生执行同等收费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调查对象有的在指定学校就学仍然交了借读费,因办齐各种证件太难,或本人嫌麻烦不去办),特别是家长代表反映:其中的条件之一“签定劳动合同”他们就无法办到,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读费让孩子就*上学。说明在社会接纳上,外来打工人员处于被排斥状态。

  (五)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的镇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原因是儿童逐年少了,办不起班,也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到村校去教学,村上的学校都向镇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远村上一部分儿童上学路程较远,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儿童来上学坐的是两轮、三轮摩托车,安全隐患特别突出。同时,受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儿童心理辅导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5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奉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 1.2亿农民工常年于城市工作,由此产生*xx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而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统计,我国现有农民工已增至1.5亿,随着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农村盈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数据也将与日俱增。

  调查时间:

  20xx年7月16日-20xx年8月16日

  调查对象:

  广东省xx县中小学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关联对象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当地参考数据

  社会实践调查经过

  一、“留守儿童”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该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共8839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数(人)的14.9%。其中,在中学就读的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数(人)的12.96%,共有2663人;在小学就读的占全县小学学生数(人)的15.95%,共有6176人。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的留守儿童占绝大局部,占90%;而由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0%。留守儿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这是由于留守儿童缺少正常家庭教育,这一现象有待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1、在读未成年人中,留守儿童占很大局部。随着经济的快速收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难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村民将目光瞄向城市,涌向城市,希望创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在该县读书的同学中随机抽取了50名同学进行调查,其中有21名是留守儿童,占42%。这说明留守儿童占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此外,“隔代监护”,也就是由(外)祖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占13人,占61.90%。

  2、留守儿童普遍学*环境差,学*成绩偏低。

  由于学校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缺乏,以及师生缺乏沟通,教师教育方式不当,留守儿童中有28.1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或根本不理会。根据20xx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成绩在中等以下的同学当中,留守儿童占了54.14%,在0~60分之间占28.95%,60~75分之间占 21.19%。

  3、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普遍欠良好。当问及是否“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这类问题时,据统计答复是“否”的留守儿童占38.45%,还有很多小孩心理成熟缓慢,在问到“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答复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局部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将会一事无成,没有拥有值得别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答复“忍气吞声”,另外还有65.23%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4、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

  由于缺乏监护,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和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纠正,导致在学*、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以及邻居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喜欢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留守儿童的学*成绩普遍偏低。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缺乏热情和进取心,作业未能按时完成,或者应付了事,造成学*成绩普遍较差。因为缺少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学*缺乏热情,不求上进。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往往越学越糟,厌倦学*、不求上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些留守儿童上课纪律性差,出现逃学现象。

  当然,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方: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决,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这些孩子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变成一种学*动力,有较强烈的学*欲望,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的,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需要辩证的。

  2、留守儿童的行为*惯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这是典型的自我控造能力不强,生活*惯不良;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不听监护人的(代表人)教导,顶碰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造度,不服从管理,撒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饮酒、打架、骂人……….. 成为了“问题少年”。如xx小学二年级学生唐xx的父母外入打工多年,一直由爷爷监护,但老人对教育孩子已经力不从心。由于长期生活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表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做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扯谎、打架等现象收生;三年级学生谢xx,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不在他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违反学校校规校纪。

  3、教育产品留守儿童心理存在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阻碍。根据留守儿童年龄特征,他们正是处于感情、品德、性格形成和开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和父母别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情感空缺,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通过对局部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0%。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好几年回来一次,有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沉,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是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噪。xx小学二年级学生罗xx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说话了,上课常常发愣,不愿意答复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单独一人躲在角落;有已个叫李xx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不与同学、老师交流讲话。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份扩展阅读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份(扩展1)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菁华5篇)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20xx年4月,*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成绩较差,学*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39.1%)和对学*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40.4%)、对学*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62.8%)、对学*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县人口计生局从4月下旬以来,抽调了20名计生工作人员进学校、进村组、进农户,下发调查问卷1024份,对全县19个镇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总体现状

  全县19个镇6-16周岁的学龄儿童27228人(男生14810人,女生12418人),其中城区10347人,农村16881人,13人辍学,共有留守儿童7560人,占同龄儿童27.8%。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3115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4396名,孤儿49人。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衡和流动人口外出打工的群体性,多数镇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在不包括城区留守儿童的情况下,全县农村留守儿童6983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2783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4157人,孤儿43人,占同龄儿童的41.4%、16.5%、24.6%、0.25%。回龙、永乐、木王、达仁4个镇留守儿童占同龄儿童在20%以下。6个镇的留守儿童占同龄儿童50%以上,铁厂、西口、大坪3个镇分别高达69.1%、68.4%、67.2%。

  全县675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主要由学校和祖(外祖)父母承担。据调查,3844人属寄宿学校,2167人由祖(外祖)父母抚养或看管,458人由亲戚朋友照顾,11人由社会福利机构或代理家长监护,分别占56.9%、32.1%、6.8%、0.2%。43名农村留守儿童属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已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关爱。一是全县92.7%中小学校已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花名册,43.7%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室,57.8%的学校配备了兼职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电话。二是少数镇已探索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推进“代理家长制”,如庙沟镇五一村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代理家长主要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及相关人员担任。“代理家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亲情的缺失,沟通了学校、社会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三是全县56.2%的留守儿童采取全日制的封闭寄宿教育,铁厂镇94.7%的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杨泗镇81%的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白塔中学探索留守儿童节假日封闭式管理。但由于覆盖面不广,社会干预力度不到位,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1.缺乏有效监护,学*成绩欠佳。据调查问卷反映,37.6%的留守儿童属独生子女户,71%的留守儿童随祖(外祖)父母生活,由于他们年龄大,对留守学生的学*辅导和监管力不从心,3.2%留守儿童学*成绩比较优秀,60%左右的学*成绩中等或偏下。调查显示,62.8%的监护人主要关心孩子的安全、身体、生活, 21.7%的监护人从不操心孩子学*,58.2%的监护人偶尔检查或从不检查孩子作业,63.3%的监护人很少主动与老师联系。

  2.缺乏严格管教,行为*惯较差。由于*时溺爱多、管束少,不少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长辈;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从管理,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进出网吧、游戏室,调查显示,60%的监护人对待孩子旷课或逃学不与学校主动联系,65%的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生活*惯,表现为懒惰、不讲卫生、爱讲脏话、小偷小摸,早恋。据调查,85%的留守儿童对学*兴趣不浓,50%的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惯较差,表现为经常课堂违纪、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撒谎欺骗老师或监护人,少数留守儿童有吸烟等不良行为。

  3.缺乏亲情关爱,心理问题突出。调查显示,有77%的留守儿童父母半年至一年回来1次,6.6%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35.8%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容易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自信心不强。主要表现在性格内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23.4%的留守儿童不担心父母在外安全,31.5%的留守儿童经常与同学或监护人发生争执或矛盾, 18.5%的留守儿童发生矛盾时会采取一些不恰当行为发泄,甚至危害社会。

  4.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监护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转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某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某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三、原因分析

  1.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从教育子女的角度看,家庭、学校、社会对子女的教育缺一不可,子女缺少了家庭教育,所接受的实际上是一个残缺的教育。调查显示,83.8%的父母都在半年以上才能回家一次。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不够或者根本无法关注,较少与子女进行内心交流、沟通,致使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更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54.6%的留守儿童发生矛盾了会憋在心里,27.7%的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不会求助老师和监护人帮助,26%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很少关心他们,少数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学生”。

  2.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71%。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61.6%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和文盲,87.4%的监护人闲暇时看电视、打牌、到处闲逛闲聊,14.3%的监护人从不与孩子交流,4*%的监护人在孩子犯错误时会采取体罚、训斥或置之不理。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精力不够,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的约占留守儿童的20.5%,由于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3.学校教育功能的制约。我县不少学校在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已经做了一#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gkstk.com end#些有效的探索性的工作,但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应试压力等制约,目前有些措施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学校,缺乏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不能正常开设心理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法制教育,内容少、形式比较单一,39.5%的老师没有进行过留守儿童家访,11.8%的学校每年仅召开1次家长会;部分学校未能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团队活动、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方面,难以发挥对留守儿童的矫正、帮扶作用;在沟通联系上,时效性不够,在学校、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之间,联系渠道不够畅通,不利于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4.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一是全县关爱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目前我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各类关爱活动,缺少明确的牵头部门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网络体系,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社会资源的整合不够。由于宣传引导不足,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重视、支持、参与的程度不够。三是学校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在农村集镇学校周围,仍有一些网吧、游戏室,进入的有不少的是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负面作用。

  四、几点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现结合我县各地已经开展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家庭方面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2.定期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况,一方面通过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3.寻找“代理”。倡导和完善“代理家长”制,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家长”。“代理家长”既可以辅导孩子学*,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校方面

  1.要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全县各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及时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2.要强化帮扶工作。在中小学校普遍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要强化有机渗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强化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和行为*惯的训练,组织留守儿童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环境。在学校举办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让留守儿童在体验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设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问题,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要强化家长学校功能。要充分利用各学校建立的家长学校*台,不断创新家长学校机制。要通过培训班、座谈会形式,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农忙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举办“留守儿童”家长会,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培训工作等,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方面

  某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1.引进项目,增加本地就业岗位。*应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草根”经济,促进企业在本县上项目,使农民工能够就*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增加就业机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加强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立完善留守儿童保护管理制度,*应加大校园周边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场所的整治力度,常抓“扫黄打非”工作,整治向学生兜售有害卡通画册、淫秽书刊等不法行为。派出所定期于学生下晚自*后在校园周边巡逻,发现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

  3.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解决留守学生教育行之有效的办法。要让留守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适当扩大寄宿制宿舍、食堂建设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力争通过几年的逐步投入,逐步实现所有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都能寄宿,使留守儿童有一个真正的“暂时的家”。

  4.各方参与,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要健全完善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妇联、团委、关工委,教体、卫生、*、民政、财政、文广、农业、司法、人口计生等部门单位的职责,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统一管理和领导,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5.落实留守学生管理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领导,要建立组织、刚化措施,扎实开展留守儿童工作。要充分发挥村(居)基层组织作用,建立村组干部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制,建立村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要建立特困生资助制度,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贫困学生基金会,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把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各级*考核的重要内容,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地”的工作目标,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

  调查资料:

  xx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

  20xx年x月—20xx年x月

  调查地点:

  xxx县xx镇

  调查结果与体会:

  *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状况我在假期期间到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家里及县教育局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据抽样调查,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现特将假期中的调查报告整理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状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不求上进。这种状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状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潜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

  2、留守儿童的行为*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潜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此刻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白家庄小学二年级学生保傅林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构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同学,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4、监护管理不够强。对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人;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人;有5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职责。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个性是老人防范防护潜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明白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忙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个性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惯、性格构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潜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寄宿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带给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在调研的几所学校,都有留守儿童的统计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措施。部分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职责,构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学校用心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透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能够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生活状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状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3)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透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

  (4)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忙;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5)“五老”进校园活动。发动老干部、老党员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用心建立家校联系,举办“四老”家长学校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基本状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异常状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状况,学校对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改变“四老”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状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状况、留守儿童监护人状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群众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代管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用心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下一步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推荐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对__农村教育投入,帮忙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村小、中学新办或巩固原有的寄宿学校,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让留守儿童吃住集中到学校,一是能够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学*的用心性,三是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发展用心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能够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忙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透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强化监护职责,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透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全省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状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个性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忙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个性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群众活动,培养他们的群众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惯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下一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社会各界都应当为他们带给一个和谐,优良的成长那个环境,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更加的成功,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的灿烂。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4

  调查时间:

  20xx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

  重庆市武隆县

  调查对象:

  重庆市武隆县火炉镇的部分留守儿童、部分外出的农民工以及部分中小学教师

  调查方法:

  口头问答、网络、资料搜索等

  调查目的:

  ①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念

  ②当今社会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留守儿童,是什么原因导致那么多的农村孩子不得已长期离开自己的父母

  ③了解当今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透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很少或从不聊天。

  透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留守儿童问题是*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主角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

  面出现偏差,学*受到影响。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位于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之间,东西长82.7公里,南北宽7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901.3*方公里,其中耕地44.5万亩,县城建成区5.1*方公里。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据重庆市区128公里,处于重庆“一江两翼”的交汇点,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是千里乌江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辖26个乡镇,40.84万人,县城所在地为巷口镇。武隆县是一个山区型的国家级贫困县。为了解决家庭的增收问题,*8万农民长期在外打工,也因此产生了1万余名留守儿童。

  分析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潜力带着孩子一齐走进城市。具体状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

  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心得: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1.家庭方面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能够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职责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就应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职责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职责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构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状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透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必须要保

  证孩子充分的学*时间,必须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状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资料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期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透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情感变化;沟通方式能够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用心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状况,构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职责,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带给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带给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启动“给留守儿童当代理家长”活动。

  3.社会方面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建议:

  (一)加强“留守儿童”档案建设

  各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详细记录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家庭及其父母外出务工状况、监管现状等各方面状况。在每学期开学时重新核实,做到“留守儿童”数量清、状况明。学校德育处要将“留守儿童”档案建设状况纳入德育工作总体安排、考核奖惩。

  (二)建立“留守儿童”亲情室

  各校要建设一间独立的“留守儿童”亲情室,亲情室内至少应设立2

  部亲情电话,2台能视频对话的电脑,并精心设计、营造布置较为温馨的环境。“留守儿童”亲情室由德育处负责监管,但相对独立。“留守儿童”亲情室要定期在课外时间向“留守儿童”开放,每周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并按年级班级合理安排使用。要坚持开通“三线一箱一室”,即一要向本班学生及其家长(含代理家长和实际监管人)公布班主任电话,使其既是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的“亲情热线”,又是随时可与班主任取得联系的“师长热线”。二要向全校学生及其家长公布德育处电话,使其成为留守儿童、外出务工家长、代理家长和实际监管人可随时与学校交流沟通的“家校热线”。三要在校园内设立留守儿童信箱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知心老师”,倾听留守儿童心声,及时帮忙留守儿童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三)提高“留守儿童”寄宿比例

  各校要优先满足和吸纳留守儿童住读,提高“留守儿童”寄宿比例,破解留守儿童在家无人监管或监管困难的难题。要大力实施寄宿制精细化管理、不断改善食宿条件、合理确定食宿费用、切实提高食宿质量,为住读“留守儿童”带给优质寄宿服务。用心探索和总结寄宿制学校建设经验,典型示范,推进寄宿制学校各方面工作不断发展。

  (四)开展留守儿童“三结对双代理”活动

  各校要扎实开展留守儿童“三结对双代理”活动,即一要动员全体教职工,与每一位留守儿童“一对一”、“一对多”结成帮扶对子,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关爱其健康成长。二要以班级为单位,为

  每一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优秀学生与其结成好朋友,在日常学*和玩耍*同成长。三要商请该优秀学生的家长担任子女结对帮扶好朋友的代理家长,给予其特殊关爱,促进两个子女共同健康成长。

  (五)加大“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培训、监管力度

  各校要加大对“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的培训力度,帮忙他们树立正确的代理观,掌握基本的代理常识,增强代理效果,提高代理质量,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学*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过程中的保护人。要加大代理家长的监管力度,每一个代理家长要履行以下职责:一是做到“三个清楚”,清楚留守儿童基本状况,清楚留守儿童家庭基本状况,清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办法。二是做到几个“一次”,每周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交谈,辅导一次作业;每月与留守儿童暂时代管人联系一次,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一次,并督促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一次;每学期陪留守儿童过一天节日。三是做到一个“必到”,留守儿童过生日必到,并有生日小礼物。

  (六)开展“留守儿童”优秀教育案例评比

  为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水*,经研究,决定开展留守儿童优秀教育案例评比。各校要把2—3个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的典型教育案例,于20xx年12月20日前交到县教委基础教育科,分别参加中学、小学组的留守儿童优秀教育案例评比(资料真实,正文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最后附300字左右的评语,A4纸打印一式五份,登记表一份)。

  (七)认真实施关爱留守儿童试点项目

  我县学校目前承担了留守儿童“4+1”培养模式、“渝电春苗之家”等关爱留守儿童试点项目。各项目试点学校,要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工作,加强和项目资助方联系,做好项目实施成果宣传,并认真总结经验,用心推广运用。各校要加强内引外联争取项目,吸纳社会资金,惠及更多留守儿童。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儿童”是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资料,各校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抓实。

  (二)严格考核。县教委将各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状况纳入专项督导评估予以考核。各校要注重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过程性资料收集,个性是“留守儿童”档案、亲情室建设、结对帮扶、培训监管资料的收集整理。县教委还将适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评选表彰。

  (三)加大宣传。各校要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工作。一要将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人物及其事迹、重大活动、经验总结等以信息的形式向县教委办公室报送,每月不少于1篇。二要在开展重大活动时邀请有关领导参加,主动联系相关媒体,予以宣传报道。三要及时将活动图片、视频、信息等透过网络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

  此外,我县从20xx年10月起,把建设好留守儿童亲情室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好抓实,在全县各中小学用心推进亲情室建设,真正让亲情电话,亲情网络室成为留守儿童一个温馨的家。

  心得体会

  留守儿童问题是*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忙,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超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主角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忙、支持留守儿童,

  提高农村教育水*,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盼着怒放的那一天。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

  题目: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

  院系名称:xxxx

  班级:xxx,学生姓名:xxx,学号:xxx,指导老师:xxx

  时间:xxx

  目录

  一、说明信

  1、调查时间、地点

  2、调查对象、方法

  3、调查目的

  4、关键词

  二、留守儿童的含义

  三、留守儿童的现状

  四、留守儿童的现状产生的根源

  (1)农民工本身来看

  (2)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

  (3)从农村家长自身来看

  五、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安全问题

  (2)心理问题

  (3)品行问题

  (4)学*问题

  六、调查体会

  七、对策与推荐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暑假期间

  调查地点:贵州省普安县罐子窑镇崧岿村、新民村、辣子树村

  调查对象:罐子窑镇部分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口头问答、网络、资料搜索等

  调查目的:

  (1)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念

  (2)了解出现这现象的原因并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3)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4)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推荐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生活、做家务、家庭状况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留守儿童”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个性是在我镇,“留守儿童”为我镇“打工经济”的繁荣承担了很多压力和职责,有理由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关心和关爱。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成为我村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通常状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主角,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罐子窑镇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务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构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的产生。(二)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在1

  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取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期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期望给下一代成长带给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取前者。(三)从农村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潜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构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必须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职责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状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明白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潜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二)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就应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能够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

  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四)学*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较低,无法在学*上得到帮忙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绝大多数农民工选取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期望透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理解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

  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与否都一样,对学*毫无兴趣。

  四、调查体会总之此刻农村因为贫富差距足渐被拉大,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就只有儿童和老人在家里,大都数家庭成了留守家庭。一般父母都没在家里,孩子的学*成了很大的问题。一般都是和爷爷奶奶在一齐,老一辈的人很多都没有文化不1

  懂得怎样教育孩子,本来就不好的教学质量农村,再加上回家里没有人监督辅孩子学*,所以留守儿童的学*成绩都不太好。

  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家里的学*生活问题,要说是在家里监督辅导孩子的话,靠在家里种地的话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要是出去打工的话,自己又不能监督孩子好好学*。这个问题也一向纠结着很多父母,要是带着孩子出去在外面上学的话,外地的孩子只能上私学,学费生活费有太高,那样的话父母根本供不起。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不但学*成了问题,就连素质教育也成了问题,而且越落后的地方越乱,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很容易就会学坏。早退、逃课、打架、早恋、抽烟喝酒等等发生在了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爷爷奶奶在家里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孙孙在学校里干了什么。还以为自己的娃在学校里很乖呢。还有一部分爷爷奶奶思想很封建,认为只有一个男孩子,所以十分爱他,到达了溺爱的程度。他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于让孩子学坏了。学*不行,打架斗殴却是把好手。

  有一些孩子就是因为学*不好,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好,所以有一部分人初中还没毕业就开始走入社会,开始打工挣钱养家。很多孩子一放学回家就要做家务,不是去讨猪草,就是去地里干活,小一点的还好一点,做得少一点。年龄稍大的人就要去地里干活了,下午读书回来吃了点冷饭,立刻就跑去地里,这段时间还不是农忙时节还好一点,再过一段时间秋收了,就忙起来了。回家里来根本没多少休息时间,所以他们的作业都是在学校里的课余时间久完成了。因为农村没有城里学生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多优越的学*条件。所以他们农忙时节就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农闲时就是这跑跑那玩玩,虽然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能够有很多玩具,没有那么多的好玩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是能玩的不亦乐乎满头大汗的。并且他们觉得很简单很开心。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学*,能有属于自己的单车。回家里不用做那么多的农活,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齐。

  留守儿童最开心的时候不是丰收的时候,也不是考试考了高分,能让他们同都开心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回家来了,但一般在外的父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来,所以他们最期盼的就是寒假的到来,不但能够放假在家里,而且还能和爸妈在一齐。

  留守儿童的学*生活成了此刻农村一个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虽然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但是解决的仅仅是他们的温饱,并没有真真的解决他们的学*生活问题。

  每次去访问留守儿童我眼睛总是红红的,每次的访问都能够说是伴着泪水进行的。试问那个孩子不期望能和自己的爸妈在一齐生活呢?试问有那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好好学*,能开开心心的,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呢?有那个爷爷奶奶不疼自己的孙孙呢?

  五、对策与推荐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就应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构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1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状况,构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职责,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第二,为留守儿童沟通带给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带给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状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忙“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第三,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群众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热情,增强群众归属感。第四,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

  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第五、父母是法代替的,既然家庭状况无法改变,那么国家就就应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公*对待农民工及其子女,改变户籍制度,撤销昂贵的借读费,保障农村孩子有公*的受教育权,这样孩子就能够和父母一齐进城;第

  六、老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伤害到敏感的留守孩子们,对学*成绩差的孩子多加关注,多加鼓励吧,不忽视他们,不歧视他们。学校也要和家长常持续联系;第七、规范县镇上的游戏机厅和网吧,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总之,大家共同努力,为留守孩子创造一片蓝天,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搏击长空,勇敢飞翔,让他们无论在哪里,都自信的昂起头,勇敢地表现自己。期盼更多的人加入关注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为他们带去爱。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份(扩展2)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优选【二十】份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

  前言

  为有针对性地对《构建和谐家庭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对策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决定对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留守儿童进行单项研究。通过上学期的排查,我校共有114名留守儿童。为了使留守儿童像其他孩子一样有温暖感和安全感,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和“温馨小屋”两个特殊功能室,并由黔西电厂职工和我校部分教师与他们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为了使帮扶活动有的放矢,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学*、生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留守儿童的彻底调查活动。调查的方式是问卷和座谈。

  情况分析:

  以上的数据统计表明,只有65%的家庭是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外出打工,而35%的家庭则因父母无责任心,使孩子成了他们扭曲的人生观的牺牲品。在调查中,只有一个孩子的描述是“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感觉很幸福”中提到“幸福”,另一个孩子描述“没什么困难,很开心”中提到“开心”,而大多数孩子一提到父母便眼泪汪汪,有的是因为想父母,有的是因为恨父母。

  案例一:

  李某某,男,11岁,现就读于四(3)班。表面看上去孩子虎头虎脑,俊俏可爱,但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他多了几分忧郁,也不像他孩子那样穿戴整洁,谈吐自如。这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在他一岁多时,父母便离婚了,并且双双都不要他,各自到外地打工并分别组建了新的家庭。十年来,孩子一直跟着没任何收入的奶奶租房住,*时靠叔叔和姑姑每月给点生活费,勉强维持生活。他不知道父母的名字,更不记得他们的模样,因为这么多年来,父母都不曾来看过他。当问及“你想爸妈吗?”他语气坚定、眼神果敢地说:“不想,我恨他们”。

  案例二:

  熊某某,女,11岁,五年级()班。当与她结对的罗老师和她谈到留守原因时,突然觉得无法填写。因为该生说她父母都没出远门打工,但她家一共有五个孩子,她从小就被寄养在伯父家,很小的时候在大伯家,后来又在二伯加。孩子脸上写着迷茫、无辜和无助。她不知道该怎样界定自己是否留守儿童,她只知道自己从来没像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天天跟父母撒娇,就算是被父母骂一次的经历都没有过。孩子心中充满着怨恨。

  一、生活现状

  调查显示:有82名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2名孩子和姑姑或姨妈生活在一起,有5名孩子住老师家,另有一名孩子一人租房住。

  他们的生活水*统计如下:

  状况描述

  人 数百分比

  情况分析:

  以上数据说明,多数父母外出确实能解决家庭的经济问题,让老人和孩子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但结合前一项的调查显示,只有父母关系正常的家庭才能让留守儿童得到生活上的满足。而生活“很困难”和“较困难”的家庭都是因父母“分道扬镳”而至。

  当中凸显出来的隔代教育产生的溺爱现象非常明显,导致孩子的生活*惯不良,生存能力低下。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给学校教育带了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学*状况

  通过问卷、访谈两种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左右的代理家长能辅导孩子的学*,其余大部分中有的是没文化,有的是没时间,都只能是动口喊一喊,甚至连检查的能力和时间的没有。大多数孩子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自觉完成学*任务,学*成绩在中等。但少部分孩子却是老师最头疼的,要么上课老走神,要么不完成作业,对待学*的态度很被动,并且学*非常吃力,成了班上“拖后腿”的典型。

  案例三:

  唐某某,女,9岁,三(1)班。父母带着三岁的妹妹到外地打工,自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城里租房读书,周一至五,由爷爷或奶奶照顾自己,周末回乡下的家。爷爷奶奶都不识字,*时不能辅导孩子做功课,也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孩子感觉孤单无助,*时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成绩一直在全班之后,致使孩子越来越怕读书,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该生在一个月内向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写了7封信,内容摘要如下:①老师,为什么我的成绩提不高?②老师,为什么我的心里无时无刻想着妈妈?③老师,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好孤单?④老师,你说为什么妈妈来了,让亲人们都不要告诉我,不让我见她,我见了她会害她吗?……试想,心理负担这么重的孩子,她该用什么心思去学好知识?

  类似的孩子还有十来个。综合分析,这部分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他们大多原本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心理健康情况

  孩子们因长期缺少亲情关爱,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一年一次的为53%,一年至两年一次的为34%,两年以上一次的有11%,还有两个孩子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父母。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个让人心痛的事实,不知道父母(含其中一方)姓名的有9人,不知道父母(含其中一方)电话号码的有44人。能通过电话保持每周都交流的家庭只占22%,每月都有交流的占40%,其余的只是偶尔打电话或根本就不联系。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孩子们形成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心理倾向:

  (一)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所以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甚至把自己“有钱花”看成比别人强的理由,由此来填补自己缺少父爱母爱的心理空缺。

  (三)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另外,父爱母爱失常,还导致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里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人生取向。

  四、帮扶措施思考

  1.定期举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班。通过培训班,向各位监护人讲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使他们明白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给他们展示成功家庭教育的范例。总之,让各位监护人着重从思想品德,行为*惯等方面,配合学校,有效实施家庭教育。

  2.认真按“一帮一”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帮扶工作。定期举行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活动,定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上的个别辅导,按时督查留守儿童的行为*惯,力争做到: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知识的进程中,学懂、学好、不落伍,让他们健康成长。

  3.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和“温馨小屋”的功能,通过和孩子谈心、心理辅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和别的孩子是一样的,正确认识父母不在他们身边这一现象。同时通过“亲情电话”、“亲情QQ”“给父母的一封信”等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爱,让他们的心灵不再孤独。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他们勇于参与,并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于集体这个家庭之外的。

  4.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惯。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充分发挥“知心话信箱”的作用,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给写信的同学回信,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

  5.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及时把关爱、帮扶留守儿童活动中发现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形成有效的沟通模式,增强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感。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2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一)留守儿童对亲情需求较强

  根据我们对坳头村20多名的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二)学*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由于监护人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成绩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自控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

  (三)监护状况堪忧

  距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里结合坳头村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以下两项内容:基本监护(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及深层监护(对被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2.4%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2、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而64.4%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54.3%的孩子还透露监护人有过罚跪、罚站等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在教育态度方面,58.8%的隔代亲人及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这说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二、留守儿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中所呈现出的主要问题如下:

  1、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学*介入过少导致的学*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等文化水*较低,对孩子学*的问题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由于每天所要承担的家务很多,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

  2、*时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这里,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三、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分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xx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xx年增加3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中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开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特殊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了两地教学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xx年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6.7%。这其中即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儿——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乏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发展变化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

  *两个星期我们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对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文字表现。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一、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

  问题调查选项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31%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60%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9%

  父母探亲时间一年一次74%

  两年一次17%

  三年一次9%

  监护人状况与母亲居住51%

  与父亲居住5%

  与祖父母居住30%

  与外祖父母居住11%

  独居3%

  感到孤独烦躁时找朋友倾诉64%

  看电视14%

  玩耍16%

  无法解脱5%

  学*态度对学*感兴趣51%

  一般37%学不进去9%

  旷课逃学3%

  遵守纪律情况遵守纪律85%

  经常迟到15%

  课外活动与娱乐做家务56%

  干农活29%玩3%

  遇到困难时靠家人45%

  靠朋友20%

  靠自己17%

  靠老师18%

  生病时母亲照顾56%

  父亲照顾29%

  祖父母照顾5%

  亲戚或其他人10%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4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为深入的了解这些问题我在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关键词:

  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建议

  问题的提出:

  1、什么是留守儿童?

  2、为什么留守儿童数目会越来越多多?

  3、留守儿童的生活、学*、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为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做?

  留守儿童问题是*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我和我的同学分别在自己的家乡调查的进100户人家,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据接*三分之一的人数,那么为什么留守儿童的数目会如此之多,通过调查和参考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都相对的比较贫困,父母为了支撑孩子读书和供养家里年迈的父母仅靠家里几亩地是完全供应不过来的,为此他们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自己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也就造成的大批的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受到影响。

  生活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亲情饥渴”,在调查中每当我们问到孩子想不想父母时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他们的父母大都是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能给孩子的只有经济上的关怀,调查中有部分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偶尔的一个电话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不能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学*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具体的原因我们寻访过学*的老师,老师大都表示他们之所以学*成绩不佳与他们的智力没有丝毫的关系,他们大都聪明乖巧,只是家里疏于管教,对于孩子的学*关心不够,家里的爷爷奶奶对孩子有的只是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而且他们素质普遍偏低,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另外就是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迷恋网络,不思进取也就造成的孩子学*成绩不好,素质偏低。

  心理方面: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大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个别孩子行为孤僻,言谈极少,整天呆在家不出门,但这也是极个别的情况。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纪满口脏话,这也是父母疏于管教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这都是让人忧心的问题啊!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参考的许多文献,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现将我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二、学校方面

  (1)景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5

  时间:20xx年1月16日住址:北门沟59号家访对象:xx家访人:xx

  家访目的: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寒假生活状况,送去春节祝福,与监护人聊学校发展与学校管理,聊留守儿童在校情况,互通有关留守儿童思想信息。

  家访内容:

  学生情况基础比较差,胆小,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不懂也不敢问,但是本学期拖拉现象明显减少,进步还是可观的。

  家访心得孩子的父母春节都回家过年了,和家长沟通:上学期,该生学*上十分吃力,本学期好转了很多。由于自己十分努力,爷爷对孩子也很上心,孩子才会有这样的成绩。在家校联系本上,郑磊的.爷爷对于孩子每一项作业都检查十分认真,而对于默写之类的题目,在孩子默写后还让孩子认真逐个订正……正是这种态度才造就了孩子的进步。希望家长多和家里联系,和老师联系,促进学生尽快赶上来。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6

  一、调查目标:

  *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纷纷到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热潮。由此带来了大量农村青少年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孩”,引发了农村“留守孩”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们专门就农村“留守孩”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

  二、调查的目:

  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三、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

  2、调查地点:红河镇红河村

  3、调查方式: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有关情况,掌握事实材料;问卷调查;

  4、调查对象:红河村全体留守儿童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村留守孩在监护、受教育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孩”年龄均不满18周岁,正处于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需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需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需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抚育抚养之中。而实际上,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给农村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2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庭和学校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发展。留守孩理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爱。但由于——些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成绩,对留守孩这个特殊群体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主动和监护人联系;同时被委托监护人又缺乏与学校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不少留守儿童的学*成绩不理想。在农村留守孩中,有的行为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现象,有*4.8的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4、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有效对接,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县**部门的调查,在*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儿童占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五、调查结论及建议:

  新时期,农村留守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大社会“痼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高度,明确责任,强化举措,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使其健康成长。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孩子中的积极作用

  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学校要起积极作用,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片。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建立相互协作机制,在建档过程中,低一年级要向高一年级负责,小学要向初中负责,并及时补充、变更档案,以学生为中心组成关爱网络,时刻关注着留守孩子的成长。

  2、实施关爱留守孩子责任帮扶制度。签订承包责任书,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校务日记,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

  代理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孩子,教师要与留守孩子经常交流,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与学生同吃同住,随时掌握留守孩子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孩子,学校教师要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实行留守孩子“谈心日”制度。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惯。班主任、老师*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身心健康,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4、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成长。

  5、尽快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各中小学校要建立“留守孩子→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要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明确包保责任制,对重点留守孩子实行师生“一带一”包教帮扶,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二)、加强协作与沟通,形成关爱留守孩子的合力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生活的各个环节。

  1、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亲情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其它形式的亲情联络方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家长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让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上有用人才,不仅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孩子在幼儿时期,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应该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或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条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3、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监护人的相关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乡镇成校、村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

  4、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为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由各级宣传部、教育局、团委、妇联组织牵头,整合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力量,启动“留守孩关爱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孩子托管中心。各级学校要积极同社区、村组和家庭联系,通过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关心留守孩子,形成**、社区(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营造良好氛围。

  1、各级**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幼儿园和寄宿制中小学,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要结合农村留守孩子日益增多的现状,将学校如何转变办学理念,教师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当作一件重要的工作长期抓下去。

  2、各级**、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严格按照省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抓紧落实编制核定工作。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建立教师补充制度,逐步解决农村村小教师队伍老化问题,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保育人员。要为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把留守孩子中的贫困生纳入重点资助对象。

  3、各级文化、**、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积极帮助扶持农村文化中心户、乡村书社、乡村报吧、乡村书吧的建立,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4、加强农村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在重视全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关注农村留守孩子,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活动场所缺乏等一些紧迫问题。充分利用闲置的村级小学,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筹建“农村少儿活动中心”,为农民子女,特别是留守孩子提供看护、兴趣学*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杜绝留守孩子进入网吧及参与、迷信等有害活动。总之,农村“留守孩”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为农村“留守孩”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7

  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指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妇联通过县、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全市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妇联系统20xx年3月的调查摸底显示,我市17岁以下留守儿童已达10万多人,占儿童总数的1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有9万多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7%。阳山县、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阳山县有3。9万多人,英德市有2。6万多人,两县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70%。

  (一)基本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宽裕,生活依靠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外打工维持。据统计,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贫情形并不鲜见;有的父母文化水*不高,技术技能水*较低,打工收入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小孩,只进行简单的种植养殖来帮补家计。

  2。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

  3。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年龄段以下的超过半数。据统计,小学年龄段以下的儿童共有6。2万多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65%。其中,读小学的占了3***%,读幼儿园的占了12。3%,学龄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隔代教育负面作用,学*水*和心智水*难以提高。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计,有的自己也体弱多病,对于管教孩子是无能力也无精力,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同时“隔代亲”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祖辈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辅导和行为*惯、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如清新县禾云镇的小健,今年13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他的父母长期在广州打工,由奶奶负责监护其生活学*。奶奶不识字,对其也十分溺爱,少有对其进行严厉管教。小健对学*非常不自觉,成绩是越来越差。同镇10岁的小发读一年级时,有妈妈在身边监督、照顾,能上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回家更会帮助妈妈做点家务。到了二年级,妈妈随父亲到佛山打工,由行动不便的外婆照顾他。结果他的成绩是直线下降,成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来越调皮,和同学追逐打闹,有时更是不上学,骑着自行车到处游逛。像这样由于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辅导,造成很多留守儿童的学*成绩不佳。部分更是因为行为*惯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导致出现性格偏执或行为偏差,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甚至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

  2。缺乏亲情抚慰与倾诉沟通,心理问题显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正是极需沟通倾诉和正确引导的时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儿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连山县上帅镇9岁的小琴,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外出务工,剩下她和正在读学前班的妹妹跟随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长路远,父母对两姐妹的生活学*情况甚少过问。两姐妹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贴身照顾,性格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13岁的小豪读六年级,父母在广州打工,由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当他违反学校纪律时,班主任只能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远方的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只言片语对其进行教育。为了加强沟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机,但手机却变成了“游戏机”,成为其学*的障碍。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差异大,巨大的代沟让两者难以交流沟通。父母忙于务工且身处远方,对孩子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也少。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帮助。有的儿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无情,久而久之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归属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极易产生社会认知、行为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对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健康发展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3。缺乏安全监管,生命安全受威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或年纪老迈,或病痛缠身,对他们上学、放学途中、节假日的安全问题难以监管到位。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显。他们上山捉蛇捕鸟,下河洗澡摸鱼,骑车到处游荡,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连州市龙坪镇7岁的小军,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去年12月,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军由隔壁50多岁的大叔帮忙接他放学,结果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会因素。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其实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现行户籍管理等相关政策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无法更好地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入学、医疗保障和居住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无奈的选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极需得到家庭外的社会教育体系的更多帮助和疏导,弥补亲情、监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对其成长形成的消极影响。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课程还是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相关服务体系更是还未发展成熟起来。这样的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不断产生。

  (二)家庭个人因素。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弱,传统种植业收入水*低,农民往外走是必然的。农民外出务工谋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再加上忙于务工,家长对孩子的学*也就不太重视和关注。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更加不会对留守的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这些都是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应对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已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对国家人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推进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上的问题。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校配套建设宿舍,并不断改善寄宿条件,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尽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目前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学校等部门、群团、社会组织都有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妇联去年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活动,一年来开展家教公益大讲堂1000多场,受教育家长35。6万人次,发放有关宣传资料28万份。招募4400多名(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集体和热心人士担任“爱心父母”,募得帮扶款130万多元,帮扶困境儿童1700多人。暑假期间还联合市关工委、团市委开展“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缤纷夏日五个一”活动,让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开心而有意义的假期。这些救助扶持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代偿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但毕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间断行为,并没有形成长效、持续的工作机制,成效是有限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如建立综合性服务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等。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依托学校或有关服务机构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家庭情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动态跟踪。根据相关信息,更好发挥各种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提供救助和帮助。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家教理念灌输。引导和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监管人提高责任意识,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学*、成长情况,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量给予孩子温暖与关怀。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利用书信、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经常性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让“第二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点关注,积极消除社会因素的影响。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障碍,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等享有相应的权利权益,积极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根源复杂,涉及人员广泛,极需得到**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从而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8

  针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学生、教师、监护人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如实反应了当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就此问题,接下来我将做深刻分析。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

  *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谋求发展,留守儿童也就成为了时代的产物。许多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留给子女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无穷的后患。对于学校的影响也令人堪忧,特别是学生自制力差、父母辅导不够、缺乏关心教育,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态度不够端正等等,导致现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严重缺失、不足。孩子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学*的乐趣,不能认识到学*的重要性,无法养成良好的学**惯,缺少自主学*的主动性和兴趣。

  二、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

  基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惯养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刚上学时,就被父母留在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身边,甚至有的留在了其他亲友身边。这就使得孩子从入学开始就缺乏行为*惯的有效指导,比如孩子不知道回家应该先完成作业,不知道来学校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不知道上课该干什么,不知道学*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他们上课就一塌糊涂,更不要说感受课堂幸福了。对于他们来说,上课就是一种任务,一种折磨,怎么谈得上幸福,更别说享受了。

  2.学生对学*的态度

  在很多临时监护人潜意识里,他们的责任就是看好孩子,孩子安全、健康即可,学*就是随意发展,想学就靠自己,不想学也没人管。正是这种思想,导致孩子渐渐发现学*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即使不好好学*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缺乏对上学的正确认识,忽略了学*的重要性,来到学校只是为了玩耍、混日子,课堂上也是不动脑筋思考问题,说话,做小动作,得过且过,这种思想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学*的敷衍了事,如何能在课堂上专注学*,感受课堂的幸福。

  3.学生的思想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上课不积极发言,不能大胆参与课堂活动。由于电脑、手机等现代设备的影响,孩子回家以后,更多的是沉迷于网络,忘了自己还是个学生,自己的任务就是学*。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在一起,监护人对于学*的不重视,对于学生辅导不够,对于孩子的溺爱等等。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他们无法端正学*态度,正确认识学*的必要性,对于课堂教学的幸福感体会的自然不够深刻,甚至无法明白课堂学*其实是一种进步、一种享受。

  (二)家庭方面

  1.监护人思想影响

  在我接触的很多留守儿童家长里面,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学*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学有什么,孩子天天来上学就行,至于学到了什么,表现怎么样,根本不关心。孩子表现好了,得不到肯定,孩子表现不好了,得到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想买本书了,得到的是乱花钱的决断,孩子成绩不好了,告诉家长可能是一顿揍。久而久之,对于学*,孩子变得无所谓,好坏又如何,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只能徒增烦恼。课堂对于他们也就无所谓,熬过一日是一日,得过且过吧。长此以往,课堂幸福如何保障?

  2.缺乏及时沟通指导

  懂得倾听,善于沟通,正确引导,是培养孩子的有效做法。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遇见问题,跟父母说不着,跟临时监护人又不知道怎么说。加之父母没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理解孩子的生活。临时监护人关心的更多的是给予孩子的物质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僻,不善交谈,而临时监护人的溺爱,这这种种因素让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课堂上不积极表现自己,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幸福无从谈起。

  3.课后辅导能力有限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都是初中,小学文化,对于辅导孩子他们没有一套具体的方法,只是顺其自然。很多孩子的`家庭作业字体潦草,不会的还是不会,不动脑筋思考,不主动问老师……一系列问题证明他们学*态度不够端正,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此辅导对于孩子寻求课堂幸福感有很大弊端。

  (三)教师方面

  1.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是否关注留守儿童的参与情况,学*状况也很重要。如果教师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情况,上课多提问,对其做出适当评价,多多肯定、鼓励,有助于提升孩子课堂幸福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所欠缺,孩子得不到及时引导和适当支持,慢慢不喜欢课堂,不爱学*。教师跟留守儿童的课下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多与其进行深入交流,谈谈心、关心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也能让留守儿童感觉到温暖,拉进师生距离,让留守儿童喜欢上自己的老师,爱屋及乌,进而喜欢老师的课堂,体会到课堂幸福。但调查发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是不够,有的教师一学期才跟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简单交流,这样不利于留守儿童学*和成长。

  2.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优秀的教学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性的及时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多元化评价的合理运用……这种种原因无不影响着孩子课堂幸福感的提升。当前教师队伍里,新教师有待提高,老教师部分存在职业倦怠,对于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氛围引导不够及时,学生评价缺乏说服力等等,进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感受,有待提高。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将尽其所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环境,校园环境,课堂环境,师生关系等等,逐步增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9

  调查目标: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心理状况、生存现状、教育状况等,通过调查来使等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留守儿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查时间:xx年 7月23日到8月1日

  调查人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法苑之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全体队员

  调查对象:村干部、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家长、留守儿童

  调查方式:深入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地点: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颖阳镇下属村庄

  正文: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共青***的统计,全国大约有 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顾秀莲认为,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燃眉之急。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法苑之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举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襄城行”这次短短的十三天的调查活动,使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查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我们团队通过对周围几个村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2.4%,有66.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4.2%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2、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其中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39.8%。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3、留守儿童的行为*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

  4、*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5、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谭姓村民时我们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吃水的大水缸中溺水身亡,孩子的奶奶由于伤心过度农药自杀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状况

  1、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孩子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着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老师一学期做家访的比例仅为5.13%。

  3、学*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和生活。

  (三)就这些问题我们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有条件的话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孩子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水利水电学院“法苑之星”暑期实践团队

  8月9日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0

  前言: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原因,经济发展极不*衡,在山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山里量闲置的劳动力走出山去城市务工来改变生活贫苦的状况,由于没有技术紧靠出卖劳力,收入微薄,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山里交通不便,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几年也不回来看孩子一次。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顶山鲁山、郏县和洛阳嵩县是山区的典型代表,总体而言耕地面积不足,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地区。

  调查内容:河南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通过对当地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及生活情况的调查,了解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及其物质需求同心理需求,进一步针对当地留守儿童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推广

  调查地点:河南省*顶山市郏县、鲁山县背孜乡、熊背乡;洛阳市嵩县德亭镇、九店乡;郑州市新密市尖山乡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谈

  调查时间:XX年3月5日XX年3月13日

  一、调研背景

  *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农村、乡镇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其中0-14岁孩子占据多数,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必需的关爱和管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是劳务工输出省,也是留守儿童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这些劳务工对中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活水*也稍有提高,然而仍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社会各界对中原地区的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以至于我们不忍看到的悲剧接连发生。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挑选了河南山区的新密尖山、*顶山的鲁山、郏县,洛阳的嵩县,深入学校对留守儿童做调研活动。

  二、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此次调研我们走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新密市尖山乡发放问卷77份,*顶山鲁山、郏县发放问卷347份,洛阳嵩县德亭镇、九店乡发放问卷1份,共计的588名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数量550份。其中特别针对儿童关于留守原因,监护情况,学*、生活情况及需求,情感关系及需求等问题做了重点调研与谈。

  (1)留守儿童情况

  对当地不同地区的调研发现尖山乡留守儿童占72.7%,*顶山鲁山、郏县留守儿童占7***%,洛阳嵩县71.4%占。*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

  新密市尖山乡留守儿童比例*顶山留守儿童比例嵩县留守儿童比例

  72.7%7***%71.4%

  表2-1受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

  而在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调研中发现,接*60%的留守儿童属于父母均不在家的双留守现象。*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一个月回来一次占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来一次的占67.2%。一年以上占11.2%。嵩县的因不少务工人员在洛阳周边打工,多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看孩子,不过均不在家也占了31.1%,一个月回来一次占45.1%,一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8.5%。

  (2)留守儿童监护家庭教育问题

  在对各地区留守儿童现阶段被监护情况的调研中发现,*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由祖(外)父母照顾的占48.7%,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30.5%,由哥哥姐姐或亲戚照顾的占19.6%,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1.8%,自己照顾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4.3%。在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上不经常联系的占据33%,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23.2%。

  根据这两项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严重情感缺失的情况,这部分孩子多表现得孤僻,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卑,学*成绩差等。

  在与能够与父母联系的孩子中,被关心得最多的还是以学*,生活问题居多,占总数的51.9%,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比例较为分散其中询问学*和生活的占27.4%。

  而对于自己最喜欢的人这个问题的调研中发现%的孩子选择了爸爸妈妈,有1.1%选择了谁也不喜欢。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最喜欢的人上选择爸爸妈妈的占75%,有6.1%的选择了谁也不喜欢,对于选择谁也不喜欢这些孩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完全是一种漠视、消极的态度,其父母几乎难得回家,甚至在走中发现,有很多孩子对于父母的样貌等等并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问题及需求

  在对500多名孩子的调研中发现,在对其自身卫生*惯的问题上,如:刷牙、洗澡,*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两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们从没刷过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们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这道题目的选择上,只有51.8%的孩子们一到两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们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见相比较而言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卫生问题堪忧。在家有谁洗衣做饭,祖父母的占了43.9%,自己洗衣做饭的占了20.1%,嵩县的留守儿童61%由爸爸洗衣做饭,自己洗衣做饭的占17.9%。

  放学以后一般会做什么,不管是鲁山、郏县,还是嵩县的留守儿童都一致的选择了在家写作业分别占68.8%、71.3%,家人做家务的1214岁的孩子较多,占23%,和同学玩占比例比较小分别是2.7%、4.9%,孩子们普通表现出喜欢处,不愿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在一点的孩子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若日常生病了怎么办谁会到你去看病,选择自己的分别是13%、13.3%。生日的时候是否会收到礼物,没有的也占相当的比例。*顶山山区的孩子占了26.5%,嵩县的更多一些占了44.5%,生日的时候收到过蛋糕了分别占了32.3%、32%。

  (4)学校生活情况及需求

  在你比较喜欢上什么课上*顶山山区的孩子有31.2%选择了语文、42.3%的选择了数学,而选择音乐美术的不多,因为部分学校紧紧只抓学生的学*,少有开设音乐美术课。嵩县的孩子们致与之相同。在*时课外书的阅读上,这两个地区的孩子选择作文书的较多分别是44,4%、37.8%。这也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关系,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在零花钱上,*顶山山区一周给1-3元占37%,嵩县山区的比例稍微一些占47.6%,没有零花钱的也占一部分分别所占的比例是5.3%、10.4%。就这一调查结果来看,山区经济状况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学*用品上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孩子们对这一需要都是很占了84%左右,且比例比较分散,其中普通的笔、书包、文具盒对部分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

  在违学校纪律上,*顶山山区有超过73.2%的孩子违犯过学校纪律,以和同学闹矛盾居多占30.7%。嵩县与之情况致相同。显然留守儿童疏于监管。

  (5)心理情况及情感需求

  *时你有困难了会找谁,*顶山山区的孩子找爸妈的仅有15.3%,谁也不找的占27.9%,嵩县山区的孩子找爸妈的占37.8%,谁也不找的占了28.5%,你认为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顶山山区的孩子有60.3%选择了认为以后的生活会很好,可见孩子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嵩县山里的孩子对这道题的选择在认为以后的生活会很好的占了31.7%,不知道以后生活会怎样的占了30.5%,没想过的也有相当的比例占了23.8%。

  在最后几道问答题上,孩子们的答案是五花八门。但都表现出一个主题那就是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妈能多陪陪自己。

  如第一题,你最想要什么礼物?孩子多选择的是最基本的学*用品。如书包、文具盒、钢笔等,也有的孩子想得到毛绒玩具。像郏县1214岁的孩子思维稍微成熟一点,都开始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写的答案也多让人深思。如他们这样写道:“最想要的礼物是一家人在一起”“我最想要的礼物是家人在家”,还有一个孩子这样写“想要一本文言版的《聊斋》,一个熊(因为这样晚上就不会孤单)。在父母不在家有什么困难上?有不少孩子说不会洗衣服、吃饭有困难。也有不少说学*没有人辅导,还有的写自己有心事不知道和谁说,很孤。在对待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学*希望上,多数孩子希望生活美满幸福,希望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学,对于年龄稍微低一些多是要好好学*。在你最想对爸妈说什么这一问题上,12-14岁的孩子多是说的感恩父母的话,也有孩子这样写:你们不用担心我,一年回来一次就行。在映其懂事成熟的同时,也相应映出来,在其生活中情感依恋关系等等的单一性。

  三、思考与建议

  (1)思考

  在走中发现,出现留守现象或者留守儿童随之而引发各类问题的根源依然是在经济发展水*不协调,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上。但就这些问题依然是属于政策性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并不是能够立即影响或者改变的。

  就公益组织而言,是需要不断提升该社会问题的影响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个问题的核心就诗益组织在解决一些社会的具体问题时,建立一种可以复制、或者规模化扩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再来做组织性的间接影响,比如说去影响**,**可以把这些做法扩,或者影响一些其他的机构,从而提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2)建议

  针对项目调研地区,解决现阶段其对学*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为急需,并且也是可以操作并且可以推广的模式。“留守儿童温暖包”作为一个切入点,同时开展志愿者定期陪伴情感关怀,以及开设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课程模式。建立可复制可推广项目机制。

  并且就现在社会问题而言,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卫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临时监护人而言,部分知识水*没有达到,学校教育对此并没有专设课程,因此可以通过以志愿者陪伴的方式对其这块缺失做到很好的弥补,同时以学校老师为推广终端。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找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今年5月,根据县关工委转发的文件要求,我乡妇联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积极参与此次行动,对龙庆乡0-18岁的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通过到学校,去家庭,接触了留守儿童的心,了解了他们的现状。现就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乡总面积481*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3.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全乡有耕地面积3378.7公顷,其中水田178.7公顷,旱地3200公顷,人均耕地1.5亩,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山田交通不便,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生姜为主。由于百年大旱,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41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极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0-18岁的学生人数有6314人,留守儿童2371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154人,占学生总数的18%,老人监护的有439人,占38%,寄养他人的有140人,占12%。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农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学*普遍较差。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只是应付了事,学*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失了道德的教育,养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不高,有的还是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也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就*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劳务经济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从而促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新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2

  时间:20xx年1月16日住址:北门沟59号家访对象:xx家访人:xx

  家访目的: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寒假生活状况,送去春节祝福,与监护人聊学校发展与学校管理,聊留守儿童在校情况,互通有关留守儿童思想信息。

  家访内容:

  学生情况基础比较差,胆小,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不懂也不敢问,但是本学期拖拉现象明显减少,进步还是可观的。

  家访心得孩子的父母春节都回家过年了,和家长沟通:上学期,该生学*上十分吃力,本学期好转了很多。由于自己十分努力,爷爷对孩子也很上心,孩子才会有这样的成绩。在家校联系本上,郑磊的爷爷对于孩子每一项作业都检查十分认真,而对于默写之类的`题目,在孩子默写后还让孩子认真逐个订正……正是这种态度才造就了孩子的进步。希望家长多和家里联系,和老师联系,促进学生尽快赶上来。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3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8月—20xx年6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xx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一年的顶岗 实* 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 实* 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20xx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xx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兴趣还比较浓,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和生活*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惯和行为*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没有 计划 ,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影像、黑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20xx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工作报告。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领导 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 计划 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4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有益于高教体系建立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便是其中一个。留守儿童大多存在自卑、不自信、自闭、叛逆、压抑、孤僻等心理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成长背景复杂。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尤其是生活在相对偏远的农村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或离异,或离世,或因经济困难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抚养,导致他们缺少父爱母爱,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他们更懂得世态炎凉,这类孩子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等,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

  2.文化背景差异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他们便把孩子接到所在城市上学,但这类孩子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受到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让他们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3.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由于父母本身文化素质低,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又大多年老体弱,文化素质也不行,“天高皇帝远”,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仿佛脱了缰的野马,没人管,不会管,或者管不了。对于后来被父母接到所在城市一起生活的孩子来说,父母工作大多不稳定,他们的居住场所也不固定,而且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为了改变现状,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里就显得非常的疲惫,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问题,他们根本就没了心情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不是责骂就是打,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一种家的归属感,言行上就会出现叛逆的表现。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居无定所,学校和家长很难建立固定的联系方式。导致学校无法及时将孩子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反馈给父母,父母也不能够及时的给予纠正。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言行,临时监护人凭着“人家的孩子不好管”的心理,对其说两句便听之任之,是为“管不了”。

  5.缺少存在感。留守儿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遗忘”的一类群体,除了物质的缺失,他们还普遍感觉缺少爱,缺少被关心关注,没有存在感。因此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幅无所谓、不可一世的态度,或者采取一些乖张或过激行为来引人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获取心里的存在感、充实感。而且,他们的那些乖张过激行为往往是威胁社会稳定的隐患,一些行为甚至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

  三、调查问题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对留守儿童负责,更是对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负责,因此全社会应该一起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让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够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继续关注“三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留守儿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以争取改善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留守儿童也常常因为家境贫寒和缺少父母的爱而遭到耻笑,感到自卑。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父母尽量在家打工,给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2.关心贫困农民工子女,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很多留守儿童或因为经济原因,或因为自身心理原因,往往在义务教育还未进行完就已经辍学,过早踏入社会。帮助留守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不但能增加他们的'知识量,而且学校还能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正确的引导和关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减少他们步入歧途的机会。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采取“减、免、捐”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

  二,对进城务工人员中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在接受**、学校及个人资助时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经费。

  三,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

  四,学校定期进行家访,加强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了解更多学生情况,并给不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做思想工作,减少孩子辍学失学率。

  3.父母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沟通,尽量抽空回家见见孩子。父母打工再辛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幸福,而幸福与否与物质的增加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了丰富的物质但缺乏精神的满足,那算不得幸福。所以,孩子的父母,除了给予孩子物质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精神的慰藉。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给予他们他们心灵的安慰。现代社会不是古代,天远地远的距离都可以通过电话拉得很*,父母在远处若能常常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烦恼,听他们的故事,从中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和言行,让他们感觉到父母虽然再远方,却仿若在身边一样的关注着自己。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要舍不得那几个路费,衡量一下究竟是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增加亲子关系。

  4.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关注。没有谁愿意被人遗忘,如果愿望“被遗忘”,只能说明他是害怕人家记不得自己,所以告诉自己要遗忘。留守儿童大多有这样的心理,他们缺爱,没有存在感,或者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所以渴望他人(尤其是亲人、朋友记得自己)关心、关注自己,但他们害怕,害怕被忽视,被当成自己隐形人!如果感觉到被亲人、朋友忽视了,他们会很受伤,如果他们确实是这样,社会各界的你们请一定要看见他们!不要忽视他们!给予他们除了物质更有精神上的关照顾。

  5.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不论是竞赛性质的还是游戏性质的,只要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他们便会跳出最美的舞蹈。很多留守儿童都有自闭的心理问题,除了通过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外,我想丰富的集体活动是另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对他们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触动,并逐渐形成集体归属感,让他们在这个窗口获得心里的满足。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5

  活动参加者:黄波

  活动时间:20xx年3月29号—5月31号

  活动地点:息烽县

  *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xx年3月20日。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xx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成绩时好时坏,对学*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

  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

  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

  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

  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6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年xx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XX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XX年8月底到XX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一年的顶岗实*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们实*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兴趣还比较浓,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和生活*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

  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惯和行为*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影像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

  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7

  前言

  为有针对性地对《构建和谐家庭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对策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决定对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留守儿童进行单项研究。通过上学期的排查,我校共有114名留守儿童。为了使留守儿童像其他孩子一样有温暖感和安全感,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和“温馨小屋”两个特殊功能室,并由黔西电厂职工和我校部分教师与他们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为了使帮扶活动有的放矢,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学*、生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一次留守儿童的彻底调查活动。调查的方式是问卷和座谈。

  情况分析:

  以上的数据统计表明,只有65%的家庭是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外出打工,而35%的家庭则因父母无责任心,使孩子成了他们扭曲的人生观的牺牲品。在调查中,只有一个孩子的描述是“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感觉很幸福”中提到“幸福”,另一个孩子描述“没什么困难,很开心”中提到“开心”,而大多数孩子一提到父母便眼泪汪汪,有的是因为想父母,有的是因为恨父母。

  案例一:

  李某某,男,11岁,现就读于四(3)班。表面看上去孩子虎头虎脑,俊俏可爱,但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他多了几分忧郁,也不像他孩子那样穿戴整洁,谈吐自如。这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在他一岁多时,父母便离婚了,并且双双都不要他,各自到外地打工并分别组建了新的家庭。十年来,孩子一直跟着没任何收入的奶奶租房住,*时靠叔叔和姑姑每月给点生活费,勉强维持生活。他不知道父母的名字,更不记得他们的模样,因为这么多年来,父母都不曾来看过他。当问及“你想爸妈吗?”他语气坚定、眼神果敢地说:“不想,我恨他们”。

  案例二:

  熊某某,女,11岁,五年级()班。当与她结对的罗老师和她谈到留守原因时,突然觉得无法填写。因为该生说她父母都没出远门打工,但她家一共有五个孩子,她从小就被寄养在伯父家,很小的时候在大伯家,后来又在二伯加。孩子脸上写着迷茫、无辜和无助。她不知道该怎样界定自己是否留守儿童,她只知道自己从来没像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天天跟父母撒娇,就算是被父母骂一次的经历都没有过。孩子心中充满着怨恨。

  一、生活现状

  调查显示:有82名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2名孩子和姑姑或姨妈生活在一起,有5名孩子住老师家,另有一名孩子一人租房住。

  他们的生活水*统计如下:

  状况描述

  人 数百分比

  情况分析:

  以上数据说明,多数父母外出确实能解决家庭的经济问题,让老人和孩子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但结合前一项的调查显示,只有父母关系正常的家庭才能让留守儿童得到生活上的满足。而生活“很困难”和“较困难”的家庭都是因父母“分道扬镳”而至。

  当中凸显出来的隔代教育产生的溺爱现象非常明显,导致孩子的生活*惯不良,生存能力低下。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给学校教育带了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学*状况

  通过问卷、访谈两种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学*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左右的代理家长能辅导孩子的学*,其余大部分中有的是没文化,有的是没时间,都只能是动口喊一喊,甚至连检查的能力和时间的没有。大多数孩子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自觉完成学*任务,学*成绩在中等。但少部分孩子却是老师最头疼的,要么上课老走神,要么不完成作业,对待学*的态度很被动,并且学*非常吃力,成了班上“拖后腿”的典型。

  案例三:

  唐某某,女,9岁,三(1)班。父母带着三岁的妹妹到外地打工,自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城里租房读书,周一至五,由爷爷或奶奶照顾自己,周末回乡下的家。爷爷奶奶都不识字,*时不能辅导孩子做功课,也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孩子感觉孤单无助,*时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成绩一直在全班之后,致使孩子越来越怕读书,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该生在一个月内向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写了7封信,内容摘要如下:①老师,为什么我的成绩提不高?②老师,为什么我的心里无时无刻想着妈妈?③老师,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好孤单?④老师,你说为什么妈妈来了,让亲人们都不要告诉我,不让我见她,我见了她会害她吗?……试想,心理负担这么重的孩子,她该用什么心思去学好知识?

  类似的孩子还有十来个。综合分析,这部分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他们大多原本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心理健康情况

  孩子们因长期缺少亲情关爱,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一年一次的为53%,一年至两年一次的为34%,两年以上一次的有11%,还有两个孩子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父母。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个让人心痛的事实,不知道父母(含其中一方)姓名的有9人,不知道父母(含其中一方)电话号码的有44人。能通过电话保持每周都交流的家庭只占22%,每月都有交流的占40%,其余的只是偶尔打电话或根本就不联系。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孩子们形成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心理倾向:

  (一)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所以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甚至把自己“有钱花”看成比别人强的理由,由此来填补自己缺少父爱母爱的心理空缺。

  (三)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另外,父爱母爱失常,还导致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里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人生取向。

  四、帮扶措施思考

  1.定期举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班。通过培训班,向各位监护人讲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使他们明白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给他们展示成功家庭教育的范例。总之,让各位监护人着重从思想品德,行为*惯等方面,配合学校,有效实施家庭教育。

  2.认真按“一帮一”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帮扶工作。定期举行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活动,定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上的个别辅导,按时督查留守儿童的行为*惯,力争做到: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知识的进程中,学懂、学好、不落伍,让他们健康成长。

  3.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和“温馨小屋”的功能,通过和孩子谈心、心理辅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和别的孩子是一样的,正确认识父母不在他们身边这一现象。同时通过“亲情电话”、“亲情QQ”“给父母的一封信”等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爱,让他们的心灵不再孤独。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他们勇于参与,并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于集体这个家庭之外的。

  4.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打工挣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惯。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充分发挥“知心话信箱”的作用,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给写信的同学回信,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

  5.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及时把关爱、帮扶留守儿童活动中发现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形成有效的沟通模式,增强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感。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8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总人口1018万人,农村人口占75%以上,全市在外务工人员129.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6.0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社会群体,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全面了解临沂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最*市妇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苍山、*邑、临沭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采取抽样的方式,对300名5--17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其中学龄前儿童5名,学龄儿童295名。他们当中男性留守儿童165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55%,女性留守儿童135人,占45%。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32.7%和61.7%,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5.7%。38.3%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占32.7%,与父亲一起生活的仅占5.6%。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51.7%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1.3%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295名学龄留守儿童中,47人学*成绩优秀,占15.9%;106人学*良好,占35.9%;129人学*成绩一般,占43.7%;10人学*成绩较差、3人因学*成绩不好辍学,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在“你不开心时,会有下面哪些想法”问题中,38.5%的留守儿童选择“想早点长大独立”,36%的留守儿童“想让父母安慰自己”,22.5%的留守儿童“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29.5%的留守儿童存在“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的思想,4%的留守儿童“想离家出走”,且多为男孩。以上说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监护人家庭教育知识了解情况。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179人,占总数的59.7%。49.5%的监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知识是自己摸索出来的,33%的认为是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参加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有29.5%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即使聊天涉及最多的是学*,其次是生活情况,关心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农村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31.3%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况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有的学校老师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没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发展。

  4、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年来,各级妇联、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建议对策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XX年***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公办学校要尽力就*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农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并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交给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表现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惯,学校和监护人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19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1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53.6%,女性留守儿童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4.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 9.96%),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19%),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校留守儿童共231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17.96%(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35.5%,父亲外出打工的为52.3%,母亲外出打工的为12.1%)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30.4%,在县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23.38%的留守儿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03%,隔代抚养为63.20%,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19%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0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成绩、智力水*、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较差。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介入过少导致的学*成绩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较低,对孩子学*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20

  调查时间:2015年8月—2015年6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08年8月底到2009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一年的顶岗实*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兴趣还比较浓,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和生活*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惯和行为*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影像、黑暗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份(扩展3)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 (菁华3篇)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1

  *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其各方面的条件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j精选范文,欢迎阅读!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共青*的统计,全国大约有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

  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社会调查所*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顾秀莲认为,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燃眉之急。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法苑之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举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襄城行”这次短短的十三天的调查活动,使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查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我们团队通过对周围几个村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2.4%,有66.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4.2%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2、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其中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39.8%。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3、留守儿童的行为*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

  4、*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5、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谭姓村民时我们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吃水的大水缸中溺水身亡,孩子的奶奶由于伤心过度农药自杀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状况

  1、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孩子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着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老师一学期做家访的比例仅为5.13%。

  3、学*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和生活。

  (三)、就这些问题我们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有条件的话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孩子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2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3

  根据全国妇联XX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两者之和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过50%,而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也已超过40%。可见除中西部地区外,留守儿童也分布于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根据妇联《报告》,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入学率在96%以上,但是*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1/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关爱留守儿童支教调研的准备

  基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社团总会为了调研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前期由覃桂东团长等同学来到覃排社区考察调研场地。

  一、 明确调研目的: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二、 考察调研背景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三、调研时间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

  的儿童为留守儿童。很多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xx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覃排社区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XX年7月22日,调研组在覃排社区第一*黄*的带领下,来到瓦窑庄,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课的宣讲。

  通过对瓦窑庄覃*的采访得知,瓦窑庄是一个由清水河环绕的村落,由于上学需要通过摆渡,然而很多儿童未到达能够掌握摆渡的年龄,而村庄里的教学条件也不能满足适龄学生,庄内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学点只有16个学生,而且由于年龄相差较大,而且数量较少,学校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16个学生开一个班,而3到6年级的学生则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周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使得各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传统*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三)学校的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严重的负债率导致了农村学校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而且政策性补贴及福利费全靠学校自己解决。教育资金的严重缺乏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四)*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相当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有关人员调查中的三个镇*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留守儿童任何实际的问题。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教育观念,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此外,农村的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得我们的志愿者老师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虽然前路困难,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是我们只希望能看着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只希望能为他们贡献一点点自己的力量。我们只能耐心的从小事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1、在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我们不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我们想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不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我们尽量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经过几天的相处,有些小朋友已经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我们的志愿者相处,有些小朋友也能和我们的志愿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关系只是一点点的进步,却给我们的很大的欣慰。只要有一点点的成效,我们仍然会继续己微薄的力量。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份(扩展4)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菁选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一﹑调查背景

  谷撒地,

  薯叶枯,

  青壮打工去,

  收禾童与翁,

  留守问题怎么办,

  我为儿童鼓与呼。

  我所在学校,地处西秀区大西桥镇三铺村,滇黔铁路,贵黄公路,沪昆高速,省道都从境内通过,交通便利,历来这里的村民很多都是上云南,下贵阳从事生意,*十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青壮年在外人员更多,导致留守家庭增加,使“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新名词,。*两年,虽然国家出台很多鼓励农民工回家创业,但留守儿童的比例任然高居不下,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教育状况,身心发展让人堪忧。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1):对全校留守儿童人数的调查和统计;

  从统计数据来看,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略多。在一些班级,留守儿童几乎占到全班人数的一半。其中,双亲留守儿童人数为105人,所占比例为105÷11194.59。

  (2):问卷调查;

  在对全校111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发放试卷126份,收回126份,答题情况为:

  问题一:你的爸爸和妈妈是什么时候去打工或经商的?

  A:3_4岁父母就外出的有32人, 占32÷126﹦25.4℅ B:5_7岁父母就外出的有69人, 占69÷126﹦54.76℅

  C:8_10岁父母就外出的有21人, 占21÷126﹦16.7℅

  D:10_12岁父母就外出的有4人, 占4÷126﹦3.2℅

  从问题(1)中,可以看出,有80℅的留守儿童,父母在7岁以前就外出了。 问题(2):每年你的爸爸和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回来几次?

  A:回来一次的有76人,在春节回来, 所占比例为76÷126﹦60.32℅ B:回来两次的有38人,在每年的春节和放暑假的时候,所占比例为

  38÷126﹦30.16℅

  C:回来三次至十次的有3人,时间不一定,所占比例为3÷126﹦2.38℅ D:达到每月回来一次次以上的有9人,时间比一定,所占比例为9÷126﹦

  7.14℅

  问题(3): 你现在和谁生活在一起?他们能辅导你的学*吗

  A: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他们不能辅导自己学*的有106人所占比例为121÷126﹦96.03℅

  B:和叔叔在一起,能辅导自己的学*的有3人,所占比例为

  3÷126﹦2.38℅

  C:和亲戚在一起,不能辅导自己的学*有2人,所占比例为

  2÷126﹦1.58℅

  问题(4): 你想爸爸和妈妈吗?

  所有名留守儿童都回答:想。

  问题(5): 你和爸爸﹑妈妈经常联系吗?

  A:1_3天联系一次的有23人; B:3_7天联系一次的有58人;

  C:一个月内联系一次的有18人;D:有事才联系的有12人。

  问题(5): 爷爷﹑奶奶每天做早餐给你吃还是你在外面买零食吃?

  A:每天在家吃早餐的有26人,所占比例为26÷126﹦20.63℅;

  B:没在家吃早餐,在外面买零食吃的有67人, 所占比例为67÷126﹦53.17℅

  C:有时在家吃早餐,有时在外面买零食吃的有35人,所占比例为19÷126﹦15.08℅;

  D:没在家吃早餐,在外面买零食吃的有14人,所占比例为14÷126﹦11.11℅;

  问题(6): 你经常和爷爷﹑奶奶交流﹑谈心吗?

  A:经常谈心交流的有34人,所占比例为34÷126﹦26.98℅;

  B:有事时才交流谈心的有42人,所占比例为42÷126﹦33.33℅;

  C:被动交流的有38人,所占比例为38÷126﹦30.16℅

  D:不愿意交流的有12人,所占比例为12÷126﹦9.52℅

  问题(7): 你喜欢同学们吗?和同学相处的好吗?

  A: 回答喜欢,相处的好有45人,所占比例为45÷126﹦35.7℅;

  B: 回答一般的有56人,所占比例为56÷126﹦44.44℅;

  C: 回答只喜欢几个同学的有8人,所占比例为3÷126﹦6.35℅

  D:回答不喜欢的有17人,所占比例为17÷126﹦13.49℅

  问题(7): 你喜欢学*吗?

  A: 回答喜欢的有54人,所占比例为54÷126﹦42.86℅;

  B: 回答不是太喜欢的有43人,所占比例为43÷126﹦34.13℅;

  C: 回答不喜欢的有29人,所占比例为29÷126﹦23.02℅;

  问题(8): 你的理想是什么?

  A: 回答长大了从事各种行业的有92人,所占比例为92÷126﹦73.02℅; B: 回答无理想的有34人,所占比例为34÷126﹦26.98℅;

  (3):走访调查;

  在126名留守儿童家庭中,走访了89家,在这89家留守家庭中,有87 爷爷奶奶文化程度较低,不能辅导自己孙子的学*,只有两家能辅导孩子的学*。唯一能做的是让孩子有饭吃,不让他们受冻受饿。

  在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的交谈中,他们都戏称自己是 “招孙办主任” 在家庭经济与孩子的未来这一问题上,老人们表现出来的'是矛盾与复杂的心理。并且,老人们还在尽可能的去劳动,减轻家庭负担,所以,在田地里,映入眼帘的是老人和儿童在一起劳动的情景。

  (4): 教学参与;

  通过与学校老师们的交谈和自己的教学参与,学校一至六年级126名留守

  全校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31÷126﹦24.6℅;

  全校成绩一般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49÷126﹦38.89℅;

  全校成绩差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为: 47÷126﹦37.3℅;

  三,调查结果:

  综合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亲情的流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在心灵上

  下的是难以抚*的伤口。我有一个学生叫杨小达,父母在他4岁时就到浙江打工,父亲每年春节回来一次,母亲是杨小达长到12岁,回来建房才见面的,而此时儿子就不认母亲了,他的母亲找到我,要我与杨小达好好谈谈,叫她一声妈妈。当我问杨小达为什么不叫自己的妈妈,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是为了什么?杨小达流着眼泪说,是房子重要还是自己的孩子重要?我已经对妈妈一点印象的没有了,我开不了口。虽然像杨小达这样的是少数,但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对父母关爱的渴望,在亲情流失的情况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自卑,沉默寡言,厌学,甚至厌世。

  2.情感上的代沟:

  由于留守儿童都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们只能是溺爱, 虽然也是亲人,但始终不能与父母亲的关爱相提并论,大部分爷爷奶奶只能是看住人在,而根本不能从情感上去关心。在问题(6): 你经常和爷爷﹑奶奶交流﹑谈心的统计上,不难看出,能和爷爷奶奶经常交流谈心的只占26.98℅,爷爷奶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己的孙子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这也就造成了交流上的障碍,情感上的代沟,是留守儿童不能开心﹑活泼的主要因素。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和留守儿童生活一起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水*都不高,甚至有些只能认识一些常用的字,不能写。所以,根本不能去辅导这些留守儿童的学*,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学*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4.生活状况堪忧。

  在问卷调查和家访过程中,了解到80℅以上的家庭,都没有或没能长期给留守儿童做早餐,相当多的家庭都是给孩子一点钱,让他们自己买零食吃,由于条件原因,他们买的大都是“三无”食品,在教学中,老师常常都会碰到由于吃零食而生病的学生,虽然老师们多次在开家长会时,都在强调家长要给孩子做早餐,不要在外面买零食当做早餐。但是,在农村,农忙季节时,爷爷奶奶要忙做农活,根本无暇照顾,更因为经济问题,给孩子的钱最多是两角到五角钱,只能买诸如“牛筋条”之类的食品。很多家庭对孩子的生活,只能是管饱,谈不上营养。

  5.网络的侵蚀。

  现在由于一些黑网吧的存在,使得一些孩子常常进入网吧,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无力监护,使得他们更有时间进入网吧,时间久了,难以扭转。特别是在寒暑假,部分留守儿童常常都是在网吧里度过。

  6.对未来没有正确的理想。

  在调查中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没有正确的理想,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无所无谓,对未来缺乏正确的理想,这是令一个教师最为痛心之处。

  四,想法和意见。

  1. 由于外出打工是不能在短时期内能解决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和父母要 在一起,留守儿童父母所在地的教育部门要真正的让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学*,而不能拒之门外,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就是因为孩子进不了公办学校,而只能进要交高费的私立学*而造成孩子不能和父母在一起。

  2.留守儿童所在的学*和班级,老师要多花时间从学*﹑情感上去予以心, 有条件的可以开办留守儿童温馨班级,留守儿童之家等。

  3.在节假日,学校要多开展送温暖给留守儿童的活动,可以让留守儿童利用学校的电话给父母通话,用学校的电脑和父母视频见面。

  4.学校要在宣传上长期做关于留守儿童的宣传,让全社会都能关心和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卫生***关于做好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全省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和健康情况数据库,着力提升留守儿童家庭发展能力,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5月份以来,全市扎实开展留守儿童清理摸底调查工作,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和健康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和信息录入,现已全部完成。现将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9月30日,全市共录入留守儿童基础档案问卷份。其中,学生版问卷份、监护人版问卷份。

  具体如下:

  (一)性别分布:男性儿童人,女性儿童人;

  (二)年龄分布:0-6岁儿童人,6岁以上儿童人;

  (三)监护人年龄分布:未满18周岁人,18-35周岁18-65周岁人,65周岁以上人;

  (四)留守儿童父母流动情况:市内跨县人,省内跨市人,省外人;

  (五)就学情况:未上学儿童人,幼儿园人,小学人,初中人,高中及其他人。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根据现场走访和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因长期缺乏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等原因,留守儿童在心理、学*、生活、安全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留守儿童身体健康水*偏低。调查显示,*xx%的留守儿童经常生病,四年级以上的留守儿童中视力异常的占xx%。

  主要原因: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不规律,有不吃早餐、不经常喝奶、不吃水果、常喝饮料的不良饮食*惯;

  二是留守儿童监护人缺乏健康饮食、均衡营养等方面的意识和知识;三是留守儿童学*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学**惯,学*方法不正确。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数据显示,4年级以上儿童人,有时感到心情不愉快、经常感到心情不愉快和总是感到心情不愉快的留守儿童共计人,占4年级以上留守儿童约xx%。究其原因:一是留守儿童都在十六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情绪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造成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和焦虑任性等性格;二是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教育方法陈旧,与孩子交流沟通存在困难,不能在孩子心理成长方面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

  (三)留守儿童行为*惯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名留守儿童中,仅有xx%的儿童早晚都刷牙,大部分儿童每天仅早晨刷牙或从不刷牙; xx%的.儿童在购买或食用零食时,从不看食品标签。

  形成不良*惯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留守儿童年龄尚小,自控能里较差;

  二是留守儿童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留守儿童受监护人不良的营养和卫生*惯影响;

  三是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拮据,生活居住条件差。

  (四)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知识短缺。调查显示,1-3年级留守儿童未接受过预防意外伤害知识教育有人,监护人不知道意外伤害内容的有人、未告知孩子受到伤害欺负时要及时告诉家人、监护人或老师的有人,分别占监护人版问卷总

  数的xx%, xx%, xx%;四年级以上留守儿童接受预防意外伤害知识的情况稍好。

  主要原因:

  一是留守儿童监护人缺乏安全常识和意识;

  二是留守儿童缺乏认知能力,应对意外伤害积极主动性差;

  三是意外伤害知识宣传教育存在薄弱和空白区域。

  三、解决对策

  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做好留守儿童健康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一)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健康教育。依托学校、城市生活e站、农村幸福生活e站、家庭发展中心、村(居)儿童活动室等阵地设立爱心健康驿站,每星期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一次视频通话,使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能面对面地进行感情交流。组织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定期参加以科学喂养、营养膳食、卫生*惯与健康行为、意外伤害预防与自我防护、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心理健康等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利用传统节假日等流动人口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集中为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健康教育宣讲,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家长的健康意识、卫生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配合中小学校和村(居)民委员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

  (二)加强留守儿童的健康服务和疾病防治。每年组织一次留守儿童健康体检,了解和掌握儿童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干预。强化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营养与喂养、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科学指导。做好留守儿童医疗救治、救助,加强学校的疫情监测,妥善做好疫情处置。及时收治遭受侵害或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共同做好强制报告、伤情鉴定、评估帮扶等工作,保障留守儿童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三)提升留守儿童家庭发展能力。加大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力度,为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和计划生育服务。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在“新家庭计划”、“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圆梦女孩志愿行动”、“科学育儿和青少年健康发展”、“贫困母亲救助”等活动中,将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利用人口基金等社会救助资金加大对留守儿童困难家庭的经济帮扶力度,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指导及服务,提高留守儿童家庭发展能力。

  (四)加强工作督导和调查研究。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情况督导,落实关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有关政策要求,切实提高服务水*和能力。每年开展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基线调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健康问题和需求,加强对留守儿童营养、心理、意外伤害等问题的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

xxx

  日期:20xx年x月x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中西部的务工人员为了不让自己的经济实力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腿,拼命的向东部城市进发。尽管他们在大城市里吃尽了苦,受尽了罪,但为了那稍微增加的工资,他们仍然选择留在大城市,成为社会最底层,最廉价的劳动力。与此同时,他们的孩子也同样成为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的留守儿童,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为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此,我和一些同学进行了一项调查,以下是我们的报告。

  一、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

  留守儿童分布广泛,这并不是某个村庄特有的现象,并且,每个村庄的留守儿童数量不低,有的村庄情况比较乐观,只有少数几个家庭如此,可更多的村庄却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在村子里你能看到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这些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家庭问题

  1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隔代监护

  这些儿童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这些监护人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差,所以监护能力很低。由于他们家境不富有,在家的老人还要承担种地的责任,有的家庭还要喂养牛羊等。他们每天忙的连自己都无暇顾及,饥一顿饱一顿的,更别提孩子了。对于孩子,他们也只是给点饭吃,其他的也是无能为力。反而是孩子在农忙时节还要帮助他们做农活,做家务,有时候忙的连饭都吃不上,怎么有心思学*呢。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

  2还有部分孩子是寄养在亲戚家

  这类孩子比较容易自卑,他们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毕竟不适合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亲戚们表面上对他们很好,可也是只管管吃喝,帮他们洗洗衣服。有时忍不住了也会对他们呵斥,打骂。所以这些孩子在亲戚面前是很听话的,总是束手束脚,不敢说话,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胆小怕事,很懦弱。可也有一些脾气倔的,会和自己的亲戚顶撞,更有甚者,会离家出走。对于这些根本管不住的孩子,亲戚也无可奈何,不如放任自流了,他们又成了人们口中“野孩子”。

  3上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年龄普遍较大,在8岁以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且家庭情况较上面两类好一些。他们虽然一直生活在学校的堡垒中,但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由于学校监管不力,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又加上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 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孩子行为越轨

  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比重较大。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部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 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

  2学校监管无力,学*成绩一般

  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兴趣还比较浓,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和生活*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学校的老师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对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也只能进行一些罚站,重写的措施,并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学*意识。一些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有限,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有的班上一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老师根本无法一一顾及。

  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从很小就离开了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

  爷爷奶奶对他们也只是吃喝的保障,很少和他们交谈。即使之间有交流,也是一些饿了吗之类的本能问题,不会涉及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不能从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孩子自然也不会主动找他们交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内向不爱讲话,就算有什么问题也会自己藏在心里,不会向他人吐露他们的心声。就算逢年过节,见到父母一面,也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他们的性格由此形成,内向怕事,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很难改变,对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2自卑心理障碍。失去父母的童年完本就不完整。看到其他的孩子有父母牵着手,母亲为他擦汗,爸爸为他遮风,而自己却是孤单单的一个人。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感觉自己好像少了什么,到那里都不敢大声讲话,走路也是挨着墙角,生怕被别人看见了,笑话自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上不求上进。他们是极度渴望被关注的,可是却没有勇气接受大家对他伸出的友好之手。因为他们在心里面看不起自己,更看不起别人的关心,他们会把那当成嘲笑和讥讽。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五、留守儿童的解决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社会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成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完善一个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就要形成党委、**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然后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个很大的信心,我们国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难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确保他们落到实处。

  2.扩大社会的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以及各种宣传媒体阵地的作用,让他们宣传保护儿童的方针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传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好的经验和好的办法。同时,还要表扬留守儿童的先进分子和留守儿童的先进家庭,以他们的经验做法,把他们动员起来。这样就可以动员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我们 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把他们的事情办好。还要动 员全社会的支持。现在我们要发挥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五老”作用,发挥志愿者、农村老党员、优秀的教师、村干部这些作用。另外我们现在针对家庭在城里做 工,我们办理了“代理妈妈”、“代理爸爸”,还有其他监管的体系。同时我们也对奶奶、爷爷进行现代化幼儿的知识教育,让他们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3.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20xx年***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4

  *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外出谋生,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很多班主任都谈及到留守孩子难管理,管不好,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我带着这一问题深入走访了车辆厂小学和崇仁小学,了解到有60%的家庭都有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务工,长期与自已的子女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更不会主动联系了解学校教师,有的老师甚至无从了解到学生父母的联系方式。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同时希望老师们能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状况

  1、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也不重视或很难与学校及老师配合沟通教育。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5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62%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3、学*压力大: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压力大,28%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和生活。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8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6%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2、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5.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3、留守儿童的行为*惯较差: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4、*时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5、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如去年火石坝社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附*的水库中溺水身亡,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家庭教育方面:一是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

  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是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2、学校教育方面:一是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在学校建立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三是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因为他们受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就学。所以在我国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与一些同学一道,在7月上中旬来到了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县腊尔山镇的部分行政村以及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对这些地方的整体面貌进行了一些了解。我个人重点关注了当地留守儿童的一些情况,主要是教育与生活方面。

  一、 教育方面

  (一)学校教育情况

  湖南凤凰县腊尔山镇属于丘陵低山地带,西与贵州省接壤,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自然原因,当地与外界相对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据了解,这些地方的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输入地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在地理上与本地相距较远,留下老人孩子在家,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当地大多数家庭都有3~5个孩子,故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问题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学校数量不多,且许多是由外面援建的,校舍、物资等方面的很陈旧落后。

  (1)学费负担:根据我国的法律、政策,小学教育阶段是免收学杂费的。我在一条公路上看到一张“板拉学校”的“代收费”收取公示,其中一、二年级一学期85元,三年级105元,四年级100元,五年级114元,六年级103元。按照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这种费用负担应该还是可以承受的,但考虑到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很多家长仍会感觉到极大的经济压力。

  (2)上课情况:在凤凰县腊尔山镇流滚村民建学校设有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开设一个班,每个班的人数为20到50不等。据校长介绍,这在当地小学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了。另外,有些学生因为上学路途遥远,往往要翻山越岭,所以碰上恶劣的天气,很多学生就无法或者不愿去学校上课,甚至有些顽皮的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这就导致实际上课人数的相对不确定性,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无法面面俱到。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设置了语文、数学、品德、音乐、体育等课程。在山都村山斗小学,一共才几十名学生,就有两间教室。

  (3)师资力量:民建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主要靠校长负责日常事务,同时还要负责几个年级的课程。在每年暑期,在湘西大部分地区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支教团,给这些小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但这毕竟不是长久的解决之道。民建学校由社会捐建了一间图书室,叫“远方图书室”,但据我的实地查看可以发现,这间图书室基本成了摆设,因为里面布满灰尘。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里面的图书并不丰富,对孩子不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再者这里的许多孩子都没有培养阅读的爱好与*惯,课外时间极少用于阅读。师资薄弱是困扰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各方都应予以足够的关注与帮助。

  (4)安全教育:民建学校的教室墙壁上虽然贴着“不准下河游泳”、“不准下课窜马路”之类的“六不准”行为守则,但我在调查期间经常看到学生坐在教学楼二楼的走廊栏杆上,甚至还有学生从二楼爬到旁边一楼的屋顶上,其间身体直接悬在半空中,看得我出一身冷汗。学生中午下河游泳也是常有的事。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学校的安全教育虽然表面上有,但落实起来难度相当大,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理念也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

  (二)家庭教育情况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尤其在孩子的幼年阶段,家庭教育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因为它属于孩子培养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与成长。遗憾的是,在我的走访与调查中,我发现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状态。我总结了几点原因:第一,由于大多数孩子属于留守儿童,父母都出门打工,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基本无从谈起;第二,农村劳动力外流,留守的老人由于繁忙的劳作,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第三,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到位,很多家庭有多名孩子,导致一些家庭对孩子“不在意”;第四,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改变“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妥当”的想法,观念比较落后。

  二、生活方面

  (一)衣食住行。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状况直接体现和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发育与长远发展。山区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是怎样的现实情况呢?我主要在贵州铜仁松桃县个别地区对此做了一些访问与了解。

  在服饰穿着方面,虽然当地有很多少数民族,随处可见一座座苗寨坐落在山脚,但很难见到身着民族服饰的人。我问一个小学高年级的苗寨同学她们是否经常穿着苗服,她的回答是:“家里有苗服,但我们几乎从来不穿。”伴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这里的服饰风格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孩子们所着服饰大都比较陈旧而且数量有限,并且社会捐助的衣物也不在少数。日常饮食方面,这里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首先由于风俗*惯,这里是一日双餐,第一餐上午九点,第二餐下午六点。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对食物的需求应当是比较大的,所以我看到很多小学生中午会带一点干粮到学校吃。另外还得考虑营养搭配的问题。我在贵州松桃县正大乡塘边村的一户马姓苗家进行了一天的生活体验,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的是不够的。当地人热情好客,所以在接待我们的时候会做一些鸡蛋、肉食,但是据我了解,*时餐桌上是见不到这些的。在吃饭的时候,家里的小孩也从不拣荤的吃,以示对于客人的尊敬。现全国都在下力气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餐桌问题”,这的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待深入和广泛。除了吃饭之外,饮水也存在许多弊病。那边的山区饮用水都是直接从井里打出引用,虽然当地环境保护比较好,水质也不错,但饮用水没有经过任何消毒措施,有害物质、微生物都没有被消灭,这对健康无疑是一大隐患。第三就是家庭住所的条件。我所走访的苗寨大都年久失修显得相当陈旧,家庭卫生状况也不好。当地的厕所普遍由两块长木板搭建,旁边为牛栏、猪舍,蚊虫叮咬厉害,卫生状况极差。最后是出行问题。当地几乎见不到硬化路面,大多为崎岖的小山路,尤其在我所调研的这一块,连摩托都走不了,故没有交通工具一说。孩子上学都要经过一两个小时的山路行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娱乐活动。

  身处湘黔边境的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跟城市孩子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童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玩具上。我在那里的小学看到很多孩子在课余的时候在玩滚铁环游戏。在富裕一点的农村,类似这些“土玩具”也几乎绝迹了,我小时候就玩过这些,但现在,也只有在这些落后的地方才能看到。我不是说这样的玩耍方式不好,我想说明的是,从这一方面来看这里的孩子课余活动是很单调的。所以,很多孩子去水边钓鱼捉螃蟹、甚至下水游泳。我们志愿者给腊尔山民建学校的小朋友带去了一些毽子、跳绳之类的活动器材,孩子们拿到后都玩得起劲。

  (三)社会交往。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每个人都有与之相关的社会联系。而形成这一联系体的途径就是与周围的人、与其他各种不同的人进行交往。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害羞,不善于表达、倾诉,容易形成自卑、自闭的心理。我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情况,倒是与之前的印象有一些小的出入。我接触到的孩子,很多其实是很大胆很开朗的,反应快,说话也大方。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我去的地方每年都会有许多外面来的爱心人士、支教志愿者,所以他们对于我的到来并没有什么陌生的感觉。但也不尽然,部分孩子还是表现的很羞怯的。另外了解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就是,这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开始配置了手机,到初中就基本普及了。这是在外谋生的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的最好方式,也是他们感情寄托的重要途径。所以总的来说,虽然与外界交流的频繁扩大了山区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但这还是不够的,比如与家人感情交流的偏少、交往人群单一等等。

  以上就是我暑期调研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由于时间、资金及经验、水*的限制,很多方面都做得不足,但仍然是有所收获的。

  据国家统计局估计,20xx年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据全国妇联统计,20xx年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据调查,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幼儿数量都超过100万。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我所做的小调查来看就可见一斑。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关注基层,了解社会状况,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在不断学*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状况的调查活动,让我对社会基层、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最直观最细致的认识,这是在学校无法达到的。调研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与感动,也让我个人更加坚强和成熟。我也将持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这一社会问题,进一步深化认识。总之,这次调研虽然不能得出重大成果,但仍让我获益匪浅,可谓意义重大。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6

  一、基本情况

  隆兴中学地处道真县的隆兴镇镇所在地的正东西方向150米处。是一所半封闭式管理学校,是人民满意的镇级初级中学。全校在校学生954人,其中留守儿童达463人,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还给学校、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心理和教育情况,我对隆兴中学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约占全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0%,这些子中50%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生病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照顾等诸多因素和问题。现将我这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二、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

  我校在校学生954人中有留守儿童463人,占47%,其中女童有213人,单亲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有398人,占留守儿童的8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占1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占31%,从留守儿童的年龄看,他们的*均年龄在12岁,女*均年龄为12.1岁、男孩子的*均年龄为11.7%,从教育分布看,6--15周岁的留守儿童占总数90%以上,从留守时间上,在家乡留守时间为1--3年的占总数67%,留守3年以上的占78%,有80%的留守儿童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未收到父母的电话,40%能在一年中见父母一次,有30%的留守儿童一年也未见父母一面。

  从以上数据显示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大,随着追求城市化发展趋势,出现了为子女的成长奠定相对较好的经济后盾的偏激思想,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成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留守时间较长,年龄较小,留下儿童缺乏自理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家庭的温暖,俗话说:“父母是家的象征”,而留守儿童是有家而得不到家的温馨和温暖。

  2、留守儿童的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66%是单亲监护,34%是隔代监护,4%被托付给亲友监护,有1%无人监护,姐弟兄妹一起读书,由哥哥或姐姐管理和支付经济,照顾弟弟妹妹,两个未成年人如何能管理好自己和照顾他人呢?

  3、留守儿童的学*和养成教育

  据调查显示,74%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在双差生中留守儿童占极大比例,即使成绩很优秀者,但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成绩好的所占的比例相当小,可留守儿童的经济销费是其他人的两倍以上,这种孩子的家长认为多给生活费好像是父母支撑他们成长的有效方式,可恰恰给留守儿童创就永远不可满足的天堂,他们好吃懒做,说慌、打架、抽烟、喝酒、沉迷于游戏网吧、拉帮结、参与赌博、盗,抢劫现象占10%左右,只是程度有别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

  1.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经济问题,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要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心里健康,人格和无智力发展,尤其是0-16周岁的孩子是人生行为*惯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可是这一时期恰恰成为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空白,家长们认为只要给孩子们创造优裕的物质条件就能弥补这一感情心理失,物质上的支助当然是必要的,可家长不能扮演孩子的学*和身心发展的旁观支助者,造成亲情洪爆,性格的畸形和心理畸形等严重逆反心里是产生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

  由于教育资源匮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有的由于班额大,教师教学任务重,心有余而力不从,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难以入微,与家长的联系沟通难以实现,即使负责的老师也不能完全的取代家的温暖,导致留守儿童厌学,辍学或对学*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是意志力极弱,给人类的素质带来极大的不利,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就导致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不足。

  4.社会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追求城乡一体化,外出农民工孩子在外就读难以进入就*公办学校,只能入私立高收费学校,介于经济因素和教学质量关系,农民工孩子被迫留在家,况介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两基”的约束,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以及教材的选用等,不得不产生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判断能力极弱,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如,互联网,影碟等传播媒体,使之被深入庸俗,低劣的细胞,极大地影响了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生活学*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因素,在外务工忙于紧张的工作中和急于经济收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农活,给孩子生活上照顾欠周到,沟通交流较少,对孩子的关爱甚微,更谈不上应有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重养轻教,顾此失彼,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行为乃至心理畸形。

  2、隔代监护,力不从心,性格畸形

  据调查情况得知,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占较大的比例,祖辈年龄较大,所处的时代差异,文化程度较低,观点不一,难以沟通,要么是生活的要求给予充裕,要么是淡薄意识管理,任其自由发展,为所欲为,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以至于任性放纵,或者是心灵孤独情感淡薄等不限后果。

  五、建议和对策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结合调查情况,我认为,留守儿童工作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和集体就能解决的问题,分布广泛,涉及的问题较多,是一个政治工程,是一个社会工程,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甚至是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他将影响人类整体素质,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因此,需要得力的具体措施,各级部门的公同协作,并具有实质性的权利和政策性才能保障留守儿童的正常成长。对次,特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增强家庭教育力度,提高家长素质学生集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为一体,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活动场所,对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有效地走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全面发展,建立具有正确,科学监护的理念,提高监护水*和教育水*,为学校教育奠定基础.

  2、完善学校教育基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学校,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挡案,模清模实模全留守儿童的情况,搭好学校与家庭这座红桥,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培训,进行加强对留守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学**惯的培养.帮助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学*,学会做人,热爱劳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和责任意识.学校对其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配合学校教育管理,使之形成学校能取代家长的温暖.进行多元化教育,增加一些有助于—调节儿童心理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和生活*惯。

  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各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治理,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等相关要求,同时,控制校园周边的小滩点出售给学生烟、酒和小食品,是未成年人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乱扔垃圾的*惯。

  4、培训一批“留守儿童”第二监护队伍,成立以家庭学校总校讲师团,定期召开家教和咨询,开设隔代监护培训班,临时脱管亲属班,通过知识讲座,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的方法,掌握管好、培养教育好孩子的本领。

  5、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各种途径与留守儿童的家长随时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给留守儿童发放电话卡,使家长每周能给家长联系,老师能每半月给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插缺补漏,形成合力,产生共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6、推进寄宿制学校建立,农村寄宿制的建立,较好的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及心灵缺失等现状。.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效能作用各级部门要有相对稳定而适应的政策性,决策性,实质性文件精神,健全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利用其他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低法经济建设,推进低法经济的发展,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成长的环境,是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办法.

  总之,要改善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强化**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动员社会力量,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充分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作用,村寨,互联补充监护制度体系,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7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特殊群体。如何教育好、管理好留守儿童,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的问题。*期,我们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对××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据调查统计,××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28765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8.5%。从父母外出打工情况来看,父母一方外出的有9426人,父母双方外出的有19339人;从学生就读情况来看,在小学就读的有20352人,在初中就读的有8413人;从学生寄宿情况来看,在校寄宿的有10094人,非在校寄宿的有18671人;从年龄结构来看,6-11周岁的学生有16504人,12-14周岁的学生有7513人,15周岁及以上的学生有4709人。

  通过调查留守儿童,走访他们所在的学校、家庭,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成绩不够好。留守儿童对学*缺乏热情,进取心、主动性不强,学*目的不明确,甚至有明显的厌学情绪,迟到、早退、逃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成绩一般或较差。

  ——性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薄、性情浮躁、情绪消极、寡言少语,甚至存在抑郁自卑、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等心理障碍,部分留守儿童或养成了娇气任性、放纵随意的不良性格,或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惯。

  ——道德行为存危机。留守儿童是非观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荣辱意识差,目无尊长,待人不诚实;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方向,甚至存在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自身因素。一是代理监护人监督责任意识不强。代理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应该对孩子更多的爱,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否则会使孩子产生对抗心理,结果导致宠爱、溺爱。二是代理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代理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不能在学*、心理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三是父母的亲情关系淡化。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常只给孩子寄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写信、与孩子进行亲情和思想上的沟通,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惯等方面的教育。

  2、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教师、集体的温暖,以因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学校教育观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和教师往往力不从心。

  3、社会及其他因素。一方面,文化市场的开放,各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的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监管不到位,加之留守儿童的自律能力较弱,导致留守儿童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例如:有些娱乐场所、网吧等违反国家规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还未能得到有效制止。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严重匮乏,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社会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不强等等,也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种种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认识,成为全社会协调配合的综合工程。

  (一)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要着力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往往是孩子学*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庭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以及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和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外出务工的父母应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利用返乡的机会,多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学*、生活情况,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再次,转变育人观念。要彻底转变“孩子大了打工也能赚钱过日子”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要大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和管理的措施应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和 生活上给予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呵护。

  一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代理监护人情况和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记录留守儿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并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格局。

  二要建立与留守儿童信息交流*台。学校要设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留守学生视频聊天室”、“代理监护人客座”,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举办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论坛,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留守儿童家长会,开辟留守儿童教育专栏等,构建亲情通道,为与留守儿童情感沟通提供方便。

  三要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学校应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留守儿童开展一些扎实有效的活动,如举办法制安全教育讲座、主题班会、联谊会、集体生日晚会等,引导学生互动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从而消除他们孤单、悲观的阴影,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健康成长。

  四要大力实施“特别关爱工程”。学校应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建立“代管家长制”,发动教师、党员、团员、少先队干部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给予经济扶助,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三)从社会职能方面来看,要致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齐抓共管。

  一要加强舆论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和争取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二要加大对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各级**要高度重视农村留村儿童问题,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改善的投入,尤其要在服务福利项目上进行投入,如医疗保健、生活保障、青少年校外活动设施建设等,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要大力推行寄宿制学校建设。各级**要因地制宜,科学调整布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留守儿童的生活需要。

  四要加快发展农村家长学校。各级**要进一步加快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通过家长学校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及代理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同时,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时,把家庭教育知识纳入培训内容,正确引导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和育人技巧。

  五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关工委等机构,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济困助学、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心理、学*、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大家去关注。为了解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和面临的新问题、新需求,以便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帮扶奠定工作基础,高流镇妇联于*期对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新一轮摸底调研。

  本次调查覆盖该镇14个行政村,主要对象为初中及以下、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庭。调研采取发放调查表格、入户入校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

  一、整体情况概述

  1、基本情况介绍:

  高流镇总人口61394人,18岁以下(包含18周岁)人口14908人,其中16岁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岁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

  全镇初中以下留守儿童390人,其中14岁以下364人,占14岁以下儿童总数的2.8%,14—16岁25人,16-18岁1人。幼儿园及学龄前留守儿童67人,占17.2%;小学2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0%;初中留守儿童50人,占12.8%。

  父母在外务工两年以上的5人,占总人数的1.28%;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19人,占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占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占48.72%。

  2、*时父母和子女如何沟通:留守儿童家中基本都配有电话或者手机,70%以上的家长能做到每星期给孩子打一个电话,25%以上的家长一个月与孩子联系1-2次。留守儿童*时有诉求也会通过监护人给在外务工的父母打电话。

  3、留守儿童都有什么心愿:根据年龄的不同,留守儿童的心愿侧重点也不同,年龄大一些的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愿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团聚,希望父母能辅导自己的学*;而年龄偏低的留守儿童心愿则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该镇育才幼儿园的12名留守儿童为例,他们的心愿集中在: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动物园玩,想叫爸爸回来买许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学,想爸爸带自己去旅游,想爸爸给买好吃的。

  4、留守儿童学*、生活、心理状况:学*方面,成绩中等偏上的留守儿童132名,占33.8%;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3名,占3.33%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儿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决,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心理状况方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赚钱辛苦,能认真学*,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尊心强,性格偏内向;一种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对偏激,易爆易怒,容易受不良*气影响。

  5、目前开展了哪些关注活动: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孤单的心理,组织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说故事,帮助留守儿童减少孤僻性格的养成;关注留守儿童身体成长,联合计生、***门,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关注身体健康。

  6、目前对留守儿童如何管理: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过电话及回家探亲对留守儿童的学*生活进行督导,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具体进行生活照顾;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力开展“成长导师、成长伙伴”与“留守学生”结对关爱行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各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村妇代会主任牵头,以组为单位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进行关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教育情况令人堪忧。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是单亲监护或者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水*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基本上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学校教师虽然和留守儿童结对“成长导师”,但也只限于在校期间,无法兼顾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遇到困难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师寻求帮助,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任性、压抑、敏感、不安、胆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辈的溺爱造成的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严重影响留守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3、安全状况不容忽视。一是饮食卫生安全。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营养观念,中午不好好吃饭,喜欢到校外小摊上买些辣条、炸火腿肠等垃圾食品,影响身体健康成长;二是生活卫生*惯存在隐患。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惯和行为*惯都不好。如不讲求个人卫生,饭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脚,长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家庭教育和家长职责。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成长导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整合社会力量。一是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通过实现农民增收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二是降低学龄儿童异地接受教育的门槛,让留守儿童能有机会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强化家长、学校、社会之间的监管网络,加强联系和配合,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4、媒体正确报道现状。留守儿童群体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有被标签化的趋势,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压力和不利的舆论氛围中。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中对留守儿童负面事件和极端案例的宣传使得留守儿童群体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爱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负面印象正在主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识,并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80%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留守儿童”这个称呼,所有的外出务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认为这一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歧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之后变得成熟懂事,他们在生活中自立自强,能够体谅家庭生计的艰难和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留守儿童群体的标签化趋势易使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形成误解和偏见,不利于正确社会认知的形成。希望新闻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要客观适度,不要片面强调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以倡导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客观认识与理解,从而推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实现。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9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被监护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单亲监护型。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成绩好坏、行为*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在农村学校一个特殊群体逐步凸现,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我们称其为“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调查,了解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调查时间:20xx年2月

  调查对象:本地留守儿童

  调查方式:访谈法

  调查内容:

  一、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空闲时间照顾子女

  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工作,无法真正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从事的都是建筑行业,虽然大部分父母会定期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一般仅限于简单问问学*情况,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基本上不作过问,任其发展。父母每次回家一般都会带一些孩子的用品,大部分是食品,也有带一些书籍的。在到家后,大部分父母热衷于到各家串门,并有部分父母参与,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在座谈中甚至出现了个别对父母感情冷漠、不希望父母回家的“留守儿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亟待关注。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

  临时监护人的素质及其实施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的“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大多数),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小部分),即由亲戚朋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托管的方式;三是单亲监护型小部分,即由“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的方式。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成绩好坏、行为*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三、从学校方面来说,关注程度逐步加大,措施还需完善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使得“留守儿童”都在学校教育的范畴内。随着校园内“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多,学校对这个群体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关注。在调研的几个学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图书借阅室等活动场所,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但是,孩子们也反映了学校图书普遍较旧,新的、针对他们年龄特征的图书不多。同时,孩子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实施的、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供学校参考,例如组织兴趣相*的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等。

  四、“留守儿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一)“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参差不齐,尤其是心理健康程度存在不同。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并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二)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一点是在初中学生座谈中体现出来的,由于初中生较之小学生而言,年龄大了一些,知识面广了,思想也就随之活跃而丰富。她们描述了身边一些重男轻女的一些现象,例如,在家里,男孩子不用做家务活,而女孩子在家要承担较重的家务活;在和家里男孩子起纠纷的时候,家长一般会偏袒男孩;在学*上,有的女孩子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必须睡觉,想多看会书家长都不同意开灯,而家中的男孩子则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学*;有的家长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学*成绩好,不希望她们考上高中,想让她们早点回家帮助家里务农。

  (三)由于这次调研的“留守儿童”中有初中生也有小学生,所以我们能够明确感受到伴随着成长,初中生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更加理性,言谈举止较之同龄人更加**化。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在物质需求被满足后,精神和心理需求相应减少,与初中生比较会较容易感受到快乐,烦恼也少了很多。

  (四)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有快乐的事情都会拿出来和好朋友们分享,但是,当有烦恼的时候,他们很少去找朋友或者家长倾诉,通常他们会采用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烦恼、委屈等都写在纸上,然后再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苦闷。

  (五)“留守儿童”对图书的需求度还是比较高的。当问到“你最希望你父母回家给你带些什么礼物”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回答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图书,是他们感兴趣的图书,这也说明“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的精神需求。

  (六)“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显而易见。孩子们思念父母的情绪溢于言表,每次父母回家他们都会很高兴,也会通过写信等方式给在外的父母汇报学*、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送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调查体会:

  针对在调研的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一、党和**应当继续制定有力措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以来,党和**越来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在时刻监督,制定了各项政策来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也要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来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团、队组织应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等紧密合作,贴*基层,为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多做好事,多做实事。

  二、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引导,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今年,市里出台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新办法,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统一管理范围,在学杂费、接受教育、学*评价、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及奖惩制度等方面享受与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读费,并为方便学生入学,全市还确定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学定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全国也有很多地区专门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大开便利之门。所以已经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加强与孩子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和监督,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学生能否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虽然现在各个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工作,但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经费紧缺、人力不足等问题。现阶段,学校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服务“留守儿童”。在学校这块阵地上,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应当发挥自身优势,要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团、队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凝聚“留守儿童”,通过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等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心胸,组织城区学生开展向手拉手小伙伴捐赠图书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学*成长。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应该多掌握一些自护自救的本领。

  四、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各种媒体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宣传他们的现状,公布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了解,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多做贡献。乡镇以及村委会等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设立校外辅导站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能够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的场所,可以聘请学校的辅导员或有一技之长并热衷于服务“留守儿童”的同志担任辅导员,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只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那么他们就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本次调研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同时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决心,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多做贡献。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0

  *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在给农民创造增收致富机会的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我们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学生干部暑期三下乡活动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保定市顺*县神南乡北神南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的队员深入当地小学和村民家中,与他们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本文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一、实践背景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其中留守儿童问题是*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07月8日—10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学生干部暑期“三下乡”活动保定市顺*县神南乡北神南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调查。

  据了解,神南乡位于保定市顺*县县城西北35千米。面积94.5*方千米,人口1.14万。辖18个行政村,乡**驻北神南村。由于此地多山地,少耕地,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二、实践成果和收获

  通过对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了以下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家务不愿去做,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得隔阂,大多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贫困村(居)、缺乏生产资源,生产生活无一技之长,只有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济,加之外出后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从而留守儿童学*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偏差

  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儿童亲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

  (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

  三、措施和建议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但当留守儿童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时,我们通过实践给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措施及建议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学**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要求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学*、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监督,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方面措施及建议

  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方面措施及建议

  **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开展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服务提供依据。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推动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逐步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长效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社会转型的众多问题,需要构建职能部门保护机制,创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大环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四)、自我约束方面建议及措施

  最后,关于留守儿童,自己还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却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等新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此,市关工委要求全市各级关工委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关爱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今年四至五月,市关工委又组织2个调研组,6位同志(每组3人)到全市县(区)、乡(镇)、村、校进行专题调研,与各级党委、**和关工委的有关同志一起,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作法和经验、对策和建议等再次进行认真研讨。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现状和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42万多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8%,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左右。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居多。据关岭、紫云等县的初略统计,他们外出的农民工每年仅从邮局汇回的钱就相当于全年县级财政的总收入。有的县初略估算,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总收入要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部分乡(镇)、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了了解,农民工在外务工的年总收入大大超过乡(镇)财政年总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这样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但体现了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助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长远分析,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趋势将会持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将会越来越多。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还留在原籍,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亲友等照料,少数的由哥哥姐姐带着。据统计,全市15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共计71075人,绝大多数在当地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和初中就读。另外,尚有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孤儿、残疾儿童分散在各县(区)的学校就读,少数夫妻双方外出务工将子女带到外地就读和夫妻一方在家照料子女的都未作统计。据*坝县关工委统计,全县“留守儿童”9265人,占儿童少年总数的24.3%,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14%;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占85%,托付亲朋好友监护的占10%,和兄弟姊妹一起独自生活的占5%。普定县“留守儿童”在中学读书的**学生总数的15%,在小学读书的占小学生总数的22%。镇宁自治县有留守儿童7322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3177人,单方外出的4145人,在中学就读的1254人,在小学就读的4898人,1-6周岁的尚有1170人。关岭自治县有留守儿童9079人,流动人口儿童134人,孤苦儿童526人,就读初中的2834人,就读小学的5852人,在学前班或幼儿园的882人,在关索一小特教部(残疾和聋哑)就读的有33人。紫云自治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19%,隔代监管的占71.36%;亲朋好友监管的占8.85%,尚有2748人与兄弟姊妹同住或独自生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

  儿童,这是一个需要成年人帮助的群体。孩子们的成长,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对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这些留守儿童被委托给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管,他们在生活、学*、心理乃至安全等方面带来的诸多难题,为社会所牵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一)亲情缺失,普遍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存在心理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一年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的.,有的“留守儿童”编有山歌对唱,甲唱“太阳出来红彤彤,父母打工在广东;半夜梦里来相会,醒来眼前一场空。”乙对“月亮出来亮堂堂,父母打工去渐江;半夜梦里来相聚,醒来两眼泪汪汪。”这就是他们思念父母的真实写照。*坝县稍好一些,有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通信率达不到每月一次。多数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水母小学学生李康艳、石林等,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等。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坝县一个姓王的小学生,是个很听话又节俭的乖孩子,有一段时间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强迫王某索要“保护费”,王某只有硬着头皮一次次向爷爷要,直到爷爷产生疑心,跟踪去了学校,这才发现他要钱的目的。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坝县某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

  (二)家教缺失,学*成绩普遍较差,道德行为失控。在各县(区)的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成绩一般都处于中、下等,与一般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有的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据紫云自治县火花乡的调查显示,由于从小疏于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有50%的“留守儿童”不能完成作业,有74%的“留守儿童”学*成绩明显下滑,80%的“留守儿童”学*成绩在中下等水*,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绩较好的仅占2%。西秀区旧州镇某完小有“留守儿童”206名,其学*成绩差的182名,其余24名成绩一般。*坝县夏云小学的“留守儿童”中,学*成绩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学*成绩处于中下等,主要学科成绩仅在30-40分。由于家庭主体——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变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惯,组织纪律性差,经常迟到、早退、缺旷,违犯校规校纪的情况比较严重。生活*惯差,说脏话、粗话,抽烟喝酒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上网成隐或沉溺于网吧,钱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据*坝县一些学校调查,留守儿童早恋现象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监管不严,一些留守儿童接触了淫秽印刷品和音像制品,而幼小的心灵无法抵御其诱惑,致使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行为上走上岐途,甚至违法犯罪。普定县水母小学学生石××,学*上从原来的“三好生”变成了差生,行为上从优秀学生变成了后进生,他时常拉帮结伙,夜晚到处东游西荡,甚至放火烧教室门等,还经常邀集一些学生看淫秽光蝶以及经常逃学等。据调查,紫云县火花乡的留守儿童中,有30%的有打架斗殴经历,有15%的有破坏公共财物和偷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如火花小学有二名学生经常在夜间串到农户田间偷西瓜、玉米、白菜等。

  (三)监护缺失,生活的负担加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根据各县(区)的调查统计“留守儿童”80%以上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属隔代监护,20%左右托亲朋寄养,属代理监护,少数与兄弟姊妹共同生活或独自生活,处于无成年人监护状态。由于监护不到位或无法定监护人,致使生活、安全等出现诸多问题,使之成为不法分子侵害对象。据*坝县***统计,在被诱拐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由于监管不力,致使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处事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加之受不良网络游戏和影视的影响,在一些不良青年的拉拢引诱下,他们极易成为违法犯罪的参与者。有的在学校闹事,欺压、抢劫低年级同学,有的小偷小摸,有的打架斗殴等。*坝夏云小学调查,留守儿童独自在家玩耍,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火灾和触电事故时有发生;放学后在回家路上逗留或下河洗澡,交通事故和人生安全都潜存隐患。普定马场中学留守学生吴××下河洗澡不幸溺水死于大河之中,教训惨重。

  二、作法和经验

  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年来全市各级各部 门齐抓共管,各级关工委积极协调配合,对“留守儿童”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作法和经验是:

  (一)党委、**重视。“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各级党委、**非常重视和关心此项工作。紫云自治县县委**辛卫华亲自调研,并在常委会上研究全县“留守儿童”工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向全县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单位提出要求,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这些“特殊群体”捐资助困,奉献爱心。县委、**为此专门制定实施方案下发,规定副县级以上在职干部年捐款150元以上,认养1-2人;科级干部年捐款100元以上,认养1人;其他干部、职工年捐款50元以上,鼓励认养。目前,县、乡两级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救助基金,已集中捐款20多万元,对1762名留守、孤残、特困儿童建立了档案,逐步落实救助计划。西秀区党委区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工委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要进一步重视和做好“特殊群体”的工作。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要求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留守儿童”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帮助和解决好进校读书的具体问题。市委常委、区委**余显祥、区长张本强先后在区关工委成立20周年座谈会、区关工委二届四次、五次全委全议上都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关工委主任苟海明多次听取区关工委对“留守儿童”调研情况的汇报,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全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保障。普定县马场镇、马官镇党委、**的党委**、镇长对“留守儿童”情况亲自调研,掌握实情,解决问题。马场镇党委每年对特困“留守儿童”解决500元生活补助费。马官镇成立了帮扶“留守儿童”领导小组,镇党委**张发刚同志亲自任组长,制定帮扶“留守儿童”实施意见,下发各村、校和有关部门执行;请省心理专家曹维希作“留守儿童心理畸形发展不容忽视”的专题报告;组织对全镇“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建立档案;鼓励全社会捐资对特困“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建立心理咨询室,举办代理家长培训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各级关工委高度重视。去年以来,各级关工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党委、**作了专题汇报,同时做了大量的工作,都见到了较好的成效。在检查验收农村开创“三无三有”先进村时,把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基层关工委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实到实处。村级关工委把“留守儿童”上学问题落实给“五老”队伍中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身体较好、又有威望的老同志具体负责,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西秀区七眼桥镇关工委成员张德林同志,家住八角村,发现有两个小孩整天在小烟酒店附*玩耍,经过询问,发现他们是兄弟俩,分别上三年级和五年级,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外地,其父常年打工在外,两个随爷爷生活,张德林同志把他们送到学校,找校领导说清此事,将自己的手机号留给学校,并说,“如果这两个孩子不来上学就打电话告诉我,由我负责他们读书”。事后,在村关工委的统一安排下,张德林同志主动做了这两个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各县(区)各级关工委在认真排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党委、**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按照党委、**的安排,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有的县(区)、乡(镇)、村各级关工委还采取了“一帮一”、“一帮几”的作法为“留守儿童”办了很多实事、好事等。

  (三)教育系统及各级各类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关工委要配合各级各类学校和乡(镇)、村对“留守儿童”进行排查摸底和登记造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相关方面的工作,把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年来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两免一补”同等条件下“留守儿童”优先;二是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优先;三是对留守儿童重点帮助和优先辅导;四是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举办第二监护人培训班,提高其监护水*;五是开展多种关爱活动,通过主题班会、队会、**下讲话、安全讲座、讲故事、谈心交流、家访沟通、上课多提问、堂下多辅导等活动的开展,鼓励留守儿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心,立志进取。如关岭县花江二小,全校共有学生839人,其中“留守儿童”299人,占36%,学校在有效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爱”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让留守儿童在真情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坝县夏云小学有学生796人,有留守儿童91人,流动儿童118人,由于学校在关爱工作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并收到较好的效果,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流动人员、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称号。西秀区管元村贵黄小学,外来农民子女占在校学生的80%以上,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个人民的子女,一律统一收费标准,不再收取择校费或寄读费,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奖励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评选班干和优秀学生等等。

  (四)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为“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特困儿童”做了大量工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级妇联、团委、工会、宣传、教育、农业、民政、政法、计生、社保、劳促、各级各类学校等单位,都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写出了调研报告,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相互配合,做了大量工作,都收到了较好效果。例如市妇联经过调研,写出了《安顺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思考》调研报告,很有价值。报告对我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果及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分析,对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对策措施,要求各级家长学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及第二监护人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等。团市委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写出了关于紫云自治县“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提出了许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各级团委充分发挥组织人才、信息、网络等优势,多方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好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市劳务输出情况进行总结的同时,对“留守儿童”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等等。

  (五)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关爱。各县(区)关工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广乏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紫云自治县在县、乡两级设立的救助基金捐款活动中,目前就有25家单位和100多名爱心人士捐款。镇宁自治县丁旗镇党委、**领导带头,向就读于镇宁民中的张元金同学每年捐资两次。镇宁自治县关工委协调红蝶钡业公司干部职工捐助扶困资金4.5万元,资助孤儿40名,单亲孤儿45人,每年“六一”和春节两次资助各300元。该公司董事长江志光的父亲一次性捐资XX元,县关工委副主任、红蝶钡业公司党委**朱积极捐资1万多元,资助11名孤儿上学,有三个已经上到了初中。钡业公司还出资100多万元,修建龙潭、李广、沙子等学校,改善农村青少年的上学条件等等。

  三、对策和建议

  (一)党委、**要进一步提高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组建由党政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儿童”工作落实到基层村、支两委。切实明确每个“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并督促其认真履行监护职责。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托管中心,对处于无监护状态或监护不力的“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教育。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履行“留守儿童”教育的职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留守儿童”助学优先,确保他们不辍(失)学。具有住宿条件的学校,无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专人对他们进行管理教育。由班主任建立班级“留守儿童”档案,随时掌握他们家长的去向,定期联系家长,通报孩子学*、表现情况,反馈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家长学校举办代理家长(代理监护人)培训,加强对他们的家访,强化他们的监护责任,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

  (三)采取积极措施,强化家长的责任。家长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青壮年外出务工,一是父母二人尽量留一人在家抚养和教育孩子;二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尽量将孩带去当地就读;三是父母二人如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应提前找好合适的看护 人,以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及正常的学*和生活。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在家的孩子保持联系,一月一次电话一封信,与孩子进行交流,在节日和孩子生日时,父母要通过信件、电话或邮寄礼品等方式,表达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要经常保持和学校或班主任的联系,并保持每年回家一次看望孩子,这样孩子在亲情上得到满足,加上社会的关爱,学校的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四)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工会特别农村基层工会在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利益的同时,应作为与其“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纽带,强化其教育子女的责任。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组织和校内外辅导员的作用,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参加有益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妇联在实施“春蕾计划”工程中,同等条件下,“留守儿童”女童优先。**部门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要发挥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了解“留守儿童”当地状况,加强对学校少年儿童法制教育,严厉打击非法网吧和唆使未成年人犯罪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电信部门在学校设立热线电话,每月免费为“留守儿童”与其外出父母通话一次。鼓励企业、个体老板、有识之士,共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好事。

  (五)各级关工委要一如既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动员更多“五老”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工作,并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积极作用,把“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2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

  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20xx年***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督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心里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20xx年,县妇联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首先以xx县第四中学为例,建立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就是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以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现在该学校有留守班级3个,*160名学生。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3

  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指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妇联通过县、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全市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妇联系统20xx年3月的调查摸底显示,我市17岁以下留守儿童已达10万多人,占儿童总数的1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有9万多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7%。阳山县、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阳山县有3。9万多人,英德市有2。6万多人,两县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70%。

  (一)基本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宽裕,生活依靠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外打工维持。据统计,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贫情形并不鲜见;有的父母文化水*不高,技术技能水*较低,打工收入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小孩,只进行简单的种植养殖来帮补家计。

  2。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

  3。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年龄段以下的超过半数。据统计,小学年龄段以下的儿童共有6。2万多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65%。其中,读小学的占了3***%,读幼儿园的占了12。3%,学龄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隔代教育负面作用,学*水*和心智水*难以提高。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计,有的自己也体弱多病,对于管教孩子是无能力也无精力,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同时“隔代亲”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祖辈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辅导和行为*惯、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如清新县禾云镇的小健,今年13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他的父母长期在广州打工,由奶奶负责监护其生活学*。奶奶不识字,对其也十分溺爱,少有对其进行严厉管教。小健对学*非常不自觉,成绩是越来越差。同镇10岁的小发读一年级时,有妈妈在身边监督、照顾,能上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回家更会帮助妈妈做点家务。到了二年级,妈妈随父亲到佛山打工,由行动不便的外婆照顾他。结果他的成绩是直线下降,成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来越调皮,和同学追逐打闹,有时更是不上学,骑着自行车到处游逛。像这样由于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辅导,造成很多留守儿童的学*成绩不佳。部分更是因为行为*惯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导致出现性格偏执或行为偏差,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甚至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

  2。缺乏亲情抚慰与倾诉沟通,心理问题显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正是极需沟通倾诉和正确引导的时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儿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连山县上帅镇9岁的小琴,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外出务工,剩下她和正在读学前班的妹妹跟随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长路远,父母对两姐妹的生活学*情况甚少过问。两姐妹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贴身照顾,性格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13岁的小豪读六年级,父母在广州打工,由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当他违反学校纪律时,班主任只能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远方的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只言片语对其进行教育。为了加强沟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机,但手机却变成了“游戏机”,成为其学*的障碍。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差异大,巨大的代沟让两者难以交流沟通。父母忙于务工且身处远方,对孩子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也少。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帮助。有的儿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无情,久而久之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归属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极易产生社会认知、行为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对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健康发展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3。缺乏安全监管,生命安全受威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或年纪老迈,或病痛缠身,对他们上学、放学途中、节假日的安全问题难以监管到位。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显。他们上山捉蛇捕鸟,下河洗澡摸鱼,骑车到处游荡,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连州市龙坪镇7岁的小军,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去年12月,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军由隔壁50多岁的大叔帮忙接他放学,结果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会因素。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其实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现行户籍管理等相关政策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无法更好地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入学、医疗保障和居住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无奈的选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极需得到家庭外的社会教育体系的更多帮助和疏导,弥补亲情、监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对其成长形成的消极影响。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课程还是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相关服务体系更是还未发展成熟起来。这样的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不断产生。

  (二)家庭个人因素。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弱,传统种植业收入水*低,农民往外走是必然的。农民外出务工谋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再加上忙于务工,家长对孩子的学*也就不太重视和关注。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更加不会对留守的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这些都是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应对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已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对国家人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推进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上的问题。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校配套建设宿舍,并不断改善寄宿条件,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尽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目前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学校等部门、群团、社会组织都有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妇联去年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活动,一年来开展家教公益大讲堂1000多场,受教育家长35。6万人次,发放有关宣传资料28万份。招募4400多名(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集体和热心人士担任“爱心父母”,募得帮扶款130万多元,帮扶困境儿童1700多人。暑假期间还联合市关工委、团市委开展“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缤纷夏日五个一”活动,让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开心而有意义的假期。这些救助扶持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代偿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但毕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间断行为,并没有形成长效、持续的工作机制,成效是有限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如建立综合性服务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等。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依托学校或有关服务机构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家庭情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动态跟踪。根据相关信息,更好发挥各种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提供救助和帮助。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家教理念灌输。引导和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监管人提高责任意识,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学*、成长情况,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量给予孩子温暖与关怀。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利用书信、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经常性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让“第二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点关注,积极消除社会因素的影响。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障碍,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等享有相应的权利权益,积极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根源复杂,涉及人员广泛,极需得到**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从而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4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优秀占15。9%;学*良好,占35。9%;学*成绩一般,占43。7%;学*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的提高,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而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日,我们从省内四个设区市中各选取一至两个县,通过问卷、座谈、家访等形式对五县7—18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就解决该群体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次抽样调查的50794名儿童中,有7146名留守儿童,占14%,其中,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270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76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26.3%,占总抽样本儿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约有17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5万。在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这个数字说明,留守儿童绝对数大,但由于不太集中,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发达,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欠发达,留守率就越高。

  (二)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3.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留在家乡,其中约有80%以上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2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他们中的63%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2%被托付给亲戚、朋友,5%在校寄宿。

  (三)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任务。一般来说,由于80%以上的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加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本省打工,一般7—10天或每月回家一次,只有不到10%的家庭一年甚至两年回来一次。所以,对于占留守学生总人数约78%的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成长需要也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恋需求上,母亲基本上可以胜任。88%的留守儿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会更加刻苦学*;约90%以上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80%以上的孩子学*成绩中等或一般,但成绩优秀的较少。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成绩不突出。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低,没有能力辅导和过问孩子的学*,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的.孩子成绩中等或偏下。在枣强县,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全县2358名留守儿童中有45%学*成绩较差。例如,留守儿童刘某以前的成绩在全班排名20多位,去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他委托给伯父监管,今年上半年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一下子滑到了30多位。

  (二)行为*惯不良。据调查,37.7%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好,42.5%一般,20.2%较差。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行为*惯。例如,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经常说谎,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由于监护人的溺爱,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宿的现象发生。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并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

  (三)性格发展不健全。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年在外务工,便把孩子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照顾,而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是从物质和金钱方面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从而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气。在初中生中,个别留守儿童不愿住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不合群,言语少,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

  三、形成原因

  (一)从社会发展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差距是产生这一群体的直接原因。由于居住的不稳定,子女受教育等问题使外出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如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父母无法承担子女异地入学的额外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子女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此外,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期以来被农民看成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的金光大道不再那样畅通,负面效应被片面夸大,因而放松了对子女读书的要求。

  (二)从家庭的认知和家长自身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是形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的单亲或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从家庭不能充分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充实。

  (三)从当前农村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也是形成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亲情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也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不断扩大,问题正在凸显,各级**和全社会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一)**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能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使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四)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五)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乃至几代人的成长问题。为此,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重视,形成合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份(扩展5)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10)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1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 1.2亿农民工常年于城市工作,由此产生*xx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而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最新统计,我国现有农民工已增至1.5亿,随着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农村盈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数据也将与日俱增。

  调查时间:

  xx年7月16日-xx年8月16日

  调查对象:

  广东省xx县中小学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以及关联对象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当地参考数据

  社会实践调查经过

  一、“留守儿童”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该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共8839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数(人)的14.9%。其中,在中学就读的占全县中小学学生数(人)的12.96%,共有2663人;在小学就读的占全县小学学生数(人)的15.95%,共有6176人。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的留守儿童占绝大部分,占90%;而由亲朋好友照顾的占10%。留守儿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这是由于留守儿童缺少正常家庭教育,这一现象有待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1、在读未成年人中,留守儿童占很大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收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难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村民将目光瞄向城市,涌向城市,希望创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在该县读书的同学中随机抽取了50名同学进行调查,其中有21名是留守儿童,占42%。这说明留守儿童占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此外,“隔代监护”,也就是由(外)祖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占13人,占61.90%。

  2、留守儿童普遍学*环境差,学*成绩偏低。

  由于学校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师生缺乏沟通,教师教育方式不当,留守儿童中有28.14%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己解决或根本不理会。根据xx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成绩在中等以下的同学当中,留守儿童占了54.14%,在0~60分之间占28.95%,60~75分之间占 21.19%。

  3、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普遍欠良好。当问及是否“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这类问题时,据统计回答是“否”的留守儿童占38.45%,还有很多小孩心理成熟缓慢,在问到“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被问及到为什么不想当科学家、老师诸类问题时,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现实,相当部分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将会一事无成,没有拥有值得别人称道的地方,甚至少数同学在被调查问到“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时回答“忍气吞声”,另外还有65.23%都以为生活现状很苦恼。

  4、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弱。

  由于缺乏监护,以及孩子自我约束力不强,心理意识和行为作风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纠正,导致在学*、纪律、意识形态上都存在着偏差,通过对其监护人以及邻居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都不喜欢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也经常纪律违规,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偷盗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留守儿童的学*成绩普遍偏低。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缺乏热情和进取心,作业未能按时完成,或者应付了事,造成学*成绩普遍较差。因为缺少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学*缺乏热情,不求上进。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环节跟不上,往往越学越糟,厌倦学*、不求上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些留守儿童上课纪律性差,出现逃学现象。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各级**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加快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认同,在社会上被更好的对待。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2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县人口计生局从4月下旬以来,抽调了20名计生工作人员进学校、进村组、进农户,下发调查问卷1024份,对全县19个镇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总体现状

  全县19个镇6-16周岁的学龄儿童27228人(男生14810人,女生12418人),其中城区10347人,农村16881人,13人辍学,共有留守儿童7560人,占同龄儿童27.8%。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3115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4396名,孤儿49人。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衡和流动人口外出打工的群体性,多数镇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在不包括城区留守儿童的情况下,全县农村留守儿童6983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2783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4157人,孤儿43人,占同龄儿童的41.4%、16.5%、24.6%、0.25%。回龙、永乐、木王、达仁4个镇留守儿童占同龄儿童在20%以下。6个镇的留守儿童占同龄儿童50%以上,铁厂、西口、大坪3个镇分别高达69.1%、68.4%、67.2%。

  全县6758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主要由学校和祖(外祖)父母承担。据调查,3844人属寄宿学校,2167人由祖(外祖)父母抚养或看管,458人由亲戚朋友照顾,11人由社会福利机构或代理家长监护,分别占56.9%、32.1%、6.8%、0.2%。43名农村留守儿童属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已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关爱。

  一是全县92.7%中小学校已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花名册,43.7%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室,57.8%的学校配备了兼职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地址和电话。

  二是少数镇已探索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推进“代理家长制”,如庙沟镇五一村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代理家长主要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及相关人员担任。“代理家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亲情的缺失,沟通了学校、社会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三是全县56.2%的留守儿童采取全日制的封闭寄宿教育,铁厂镇94.7%的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杨泗镇81%的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白塔中学探索留守儿童节假日封闭式管理。但由于覆盖面不广,社会干预力度不到位,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1、缺乏有效监护,学*成绩欠佳。据调查问卷反映,37.6%的留守儿童属独生子女户,71%的留守儿童随祖(外祖)父母生活,由于他们年龄大,对留守学生的学*辅导和监管力不从心,3.2%留守儿童学*成绩比较优秀,60%左右的学*成绩中等或偏下。调查显示,62.8%的监护人主要关心孩子的安全、身体、生活,21.7%的监护人从不操心孩子学*,58.2%的监护人偶尔检查或从不检查孩子作业,63.3%的监护人很少主动与老师联系。

  2、缺乏严格管教,行为*惯较差。由于*时溺爱多、管束少,不少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长辈;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从管理,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进出网吧、游戏室,调查显示,60%的监护人对待孩子旷课或逃学不与学校主动联系,65%的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生活*惯,表现为懒惰、不讲卫生、爱讲脏话、小偷小摸,早恋。据调查,85%的留守儿童对学*兴趣不浓,50%的留守儿童道德行为*惯较差,表现为经常课堂违纪、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撒谎欺骗老师或监护人,少数留守儿童有吸烟等不良行为。

  3、缺乏亲情关爱,心理问题突出。调查显示,有77%的留守儿童父母半年至一年回来1次,6.6%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35.8%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容易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自信心不强。主要表现在性格内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23.4%的留守儿童不担心父母在外安全,31.5%的留守儿童经常与同学或监护人发生争执或矛盾,18.5%的留守儿童发生矛盾时会采取一些不恰当行为发泄,甚至危害社会。

  4、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监护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转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三、原因分析

  1、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从教育子女的角度看,家庭、学校、社会对子女的教育缺一不可,子女缺少了家庭教育,所接受的实际上是一个残缺的教育。调查显示,83.8%的父母都在半年以上才能回家一次。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不够或者根本无法关注,较少与子女进行内心交流、沟通,致使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更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54.6%的留守儿童发生矛盾了会憋在心里,27.7%的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不会求助老师和监护人帮助,26%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很少关心他们,少数留守儿童成了“问题学生”。

  2、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71%。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61.6%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以下和文盲,87.4%的监护人闲暇时看电视、打牌、到处闲逛闲聊,14.3%的监护人从不与孩子交流,4***%的监护人在孩子犯错误时会采取体罚、训斥或置之不理。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精力不够,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的约占留守儿童的20.5%,由于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

  3、学校教育功能的制约。我县不少学校在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性的工作,但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应试压力等制约,目前有些措施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学校,缺乏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不能正常开设心理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法制教育,内容少、形式比较单一,39.5%的老师没有进行过留守儿童家访,11.8%的学校每年仅召开1次家长会;部分学校未能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团队活动、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方面,难以发挥对留守儿童的矫正、帮扶作用;在沟通联系上,时效性不够,在学校、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之间,联系渠道不够畅通,不利于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4、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

  一是全县关爱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尚未形成。目前我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各类关爱活动,缺少明确的牵头部门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网络体系,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社会资源的整合不够。由于宣传引导不足,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重视、支持、参与的程度不够。

  三是学校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在农村集镇学校周围,仍有一些网吧、游戏室,进入的有不少的是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负面作用。

  四、几点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方方面面协同配合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现结合我县各地已经开展的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家庭方面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2、定期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况,一方面通过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3、寻找“代理”。倡导和完善“代理家长”制,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家长”。“代理家长”既可以辅导孩子学*,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校方面

  1、要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全县各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及时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2、要强化帮扶工作。在中小学校普遍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要强化有机渗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强化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和行为*惯的训练,组织留守儿童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环境。在学校举办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让留守儿童在体验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设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问题,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要强化家长学校功能。要充分利用各学校建立的家长学校*台,不断创新家长学校机制。要通过培训班、座谈会形式,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农忙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举办“留守儿童”家长会,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培训工作等,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方面

  某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1、引进项目,增加本地就业岗位。**应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草根”经济,促进企业在本县上项目,使农民工能够就*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增加就业机会,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加强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立完善留守儿童保护管理制度,**应加大校园周边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场所的整治力度,常抓“扫黄打非”工作,整治向学生兜售有害卡通画册、淫秽书刊等不法行为。派出所定期于学生下晚自*后在校园周边巡逻,发现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

  3、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解决留守学生教育行之有效的办法。要让留守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适当扩大寄宿制宿舍、食堂建设和师资力量的配备。力争通过几年的逐步投入,逐步实现所有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都能寄宿,使留守儿童有一个真正的“暂时的家”。

  4、各方参与,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要健全完善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妇联、团委、关工委,教体、卫生、**、民政、财政、文广、农业、司法、人口计生等部门单位的职责,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统一管理和领导,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5、落实留守学生管理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领导,要建立组织、刚化措施,扎实开展留守儿童工作。要充分发挥村(居)基层组织作用,建立村组干部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制,建立村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要建立特困生资助制度,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贫困学生基金会,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把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各级**考核的重要内容,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地”的工作目标,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3

  奎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xx年3月20日。

  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xx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

  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成绩时好时坏,对学*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

  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

  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

  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

  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

  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4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心理、学*、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大家去关注。为了解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和面临的新问题、新需求,以便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帮扶奠定工作基础,高流镇妇联于*期对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新一轮摸底调研。

  本次调查覆盖该镇14个行政村,主要对象为初中及以下、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庭。调研采取发放调查表格、入户入校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

  一、整体情况概述

  1、基本情况介绍:

  高流镇总人口61394人,18岁以下(包含18周岁)人口14908人,其中16岁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岁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

  全镇初中以下留守儿童390人,其中14岁以下364人,占14岁以下儿童总数的2.8%,14—16岁25人,16-18岁1人。幼儿园及学龄前留守儿童67人,占17.2%;小学2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0%;初中留守儿童50人,占12.8%。

  父母在外务工两年以上的5人,占总人数的1.28%;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19人,占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占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占48.72%。

  2、*时父母和子女如何沟通:留守儿童家中基本都配有电话或者手机,70%以上的家长能做到每星期给孩子打一个电话,25%以上的家长一个月与孩子联系1-2次。留守儿童*时有诉求也会通过监护人给在外务工的父母打电话。

  3、留守儿童都有什么心愿:根据年龄的不同,留守儿童的心愿侧重点也不同,年龄大一些的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愿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团聚,希望父母能辅导自己的学*;而年龄偏低的留守儿童心愿则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该镇育才幼儿园的12名留守儿童为例,他们的心愿集中在: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动物园玩,想叫爸爸回来买许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学,想爸爸带自己去旅游,想爸爸给买好吃的。

  4、留守儿童学*、生活、心理状况:学*方面,成绩中等偏上的留守儿童132名,占33.8%;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3名,占3.33%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儿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决,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心理状况方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赚钱辛苦,能认真学*,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尊心强,性格偏内向;一种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对偏激,易爆易怒,容易受不良*气影响。

  5、目前开展了哪些关注活动: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孤单的心理,组织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说故事,帮助留守儿童减少孤僻性格的养成;关注留守儿童身体成长,联合计生、***门,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关注身体健康。

  6、目前对留守儿童如何管理: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过电话及回家探亲对留守儿童的学*生活进行督导,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具体进行生活照顾;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力开展“成长导师、成长伙伴”与“留守学生”结对关爱行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各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村妇代会主任牵头,以组为单位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进行关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教育情况令人堪忧。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是单亲监护或者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水*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基本上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学校教师虽然和留守儿童结对“成长导师”,但也只限于在校期间,无法兼顾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遇到困难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师寻求帮助,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任性、压抑、敏感、不安、胆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辈的溺爱造成的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严重影响留守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3、安全状况不容忽视。一是饮食卫生安全。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营养观念,中午不好好吃饭,喜欢到校外小摊上买些辣条、炸火腿肠等垃圾食品,影响身体健康成长;二是生活卫生*惯存在隐患。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惯和行为*惯都不好。如不讲求个人卫生,饭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脚,长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家庭教育和家长职责。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成长导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整合社会力量。一是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通过实现农民增收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二是降低学龄儿童异地接受教育的门槛,让留守儿童能有机会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强化家长、学校、社会之间的监管网络,加强联系和配合,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4、媒体正确报道现状。留守儿童群体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有被标签化的趋势,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压力和不利的舆论氛围中。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中对留守儿童负面事件和极端案例的宣传使得留守儿童群体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爱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负面印象正在主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识,并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80%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留守儿童”这个称呼,所有的外出务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认为这一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歧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之后变得成熟懂事,他们在生活中自立自强,能够体谅家庭生计的艰难和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留守儿童群体的标签化趋势易使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形成误解和偏见,不利于正确社会认知的形成。希望新闻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要客观适度,不要片面强调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以倡导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客观认识与理解,从而推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实现。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5

  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指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妇联通过县、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全市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

  一、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妇联系统2012年3月的调查摸底显示,我市17岁以下留守儿童已达10万多人,占儿童总数的1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有9万多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7%。阳山县、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阳山县有3.9万多人,英德市有2.6万多人,两县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70%。

  (一)基本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宽裕,生活依靠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外打工维持。据统计,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贫情形并不鲜见;有的父母文化水*不高,技术技能水*较低,打工收入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小孩,只进行简单的种植养殖来帮补家计。

  2、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

  3、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年龄段以下的超过半数。据统计,小学年龄段以下的儿童共有6.2万多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65%。其中,读小学的占了3***%,读幼儿园的占了12.3%,学龄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隔代教育负面作用,学*水*和心智水*难以提高。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计,有的自己也体弱多病,对于管教孩子是无能力也无精力,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同时“隔代亲”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祖辈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辅导和行为*惯、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如清新县禾云镇的小健,今年13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他的父母长期在广州打工,由奶奶负责监护其生活学*。奶奶不识字,对其也十分溺爱,少有对其进行严厉管教。小健对学*非常不自觉,成绩是越来越差。同镇10岁的小发读一年级时,有妈妈在身边监督、照顾,能上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回家更会帮助妈妈做点家务。到了二年级,妈妈随父亲到佛山打工,由行动不便的外婆照顾他。结果他的成绩是直线下降,成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来越调皮,和同学追逐打闹,有时更是不上学,骑着自行车到处游逛。像这样由于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辅导,造成很多留守儿童的学*成绩不佳。部分更是因为行为*惯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导致出现性格偏执或行为偏差,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甚至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

  2、缺乏亲情抚慰与倾诉沟通,心理问题显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正是极需沟通倾诉和正确引导的时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儿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连山县上帅镇9岁的小琴,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外出务工,剩下她和正在读学前班的妹妹跟随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长路远,父母对两姐妹的生活学*情况甚少过问。两姐妹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贴身照顾,性格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13岁的小豪读六年级,父母在广州打工,由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当他违反学校纪律时,班主任只能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远方的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只言片语对其进行教育。为了加强沟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机,但手机却变成了“游戏机”,成为其学*的障碍。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差异大,巨大的代沟让两者难以交流沟通。父母忙于务工且身处远方,对孩子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也少。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帮助。有的儿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无情,久而久之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归属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极易产生社会认知、行为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对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健康发展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3、缺乏安全监管,生命安全受威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或年纪老迈,或病痛缠身,对他们上学、放学途中、节假日的安全问题难以监管到位。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显。他们上山捉蛇捕鸟,下河洗澡摸鱼,骑车到处游荡,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连州市龙坪镇7岁的小军,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去年12月,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军由隔壁50多岁的大叔帮忙接他放学,结果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会因素。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其实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现行户籍管理等相关政策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无法更好地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入学、医疗保障和居住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无奈的选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极需得到家庭外的社会教育体系的更多帮助和疏导,弥补亲情、监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对其成长形成的消极影响。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课程还是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相关服务体系更是还未发展成熟起来。这样的.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不断产生。

  (二)家庭个人因素。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弱,传统种植业收入水*低,农民往外走是必然的。农民外出务工谋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再加上忙于务工,家长对孩子的学*也就不太重视和关注。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更加不会对留守的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这些都是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应对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已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对国家人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推进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上的问题。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校配套建设宿舍,并不断改善寄宿条件,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尽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目前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学校等部门、群团、社会组织都有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妇联去年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活动,一年来开展家教公益大讲堂1000多场,受教育家长35。6万人次,发放有关宣传资料28万份。招募4400多名(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集体和热心人士担任“爱心父母”,募得帮扶款130万多元,帮扶困境儿童1700多人。暑假期间还联合市关工委、团市委开展“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缤纷夏日五个一”活动,让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开心而有意义的假期。这些救助扶持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代偿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但毕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间断行为,并没有形成长效、持续的工作机制,成效是有限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如建立综合性服务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等。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依托学校或有关服务机构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家庭情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动态跟踪。根据相关信息,更好发挥各种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提供救助和帮助。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家教理念灌输。引导和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监管人提高责任意识,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学*、成长情况,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量给予孩子温暖与关怀。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利用书信、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经常性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让“第二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点关注,积极消除社会因素的影响。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障碍,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等享有相应的权利权益,积极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根源复杂,涉及人员广泛,极需得到**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从而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6

  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指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城务工、经商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今年市妇联通过县、镇、村妇联组织网络,对全市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的形式,走访基层妇联干部、镇村干部、留守家庭等,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情况,共同探讨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路。本文根据调研情况,对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粗浅分析,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妇联系统20xx年3月的调查摸底显示,我市17岁以下留守儿童已达10万多人,占儿童总数的12%。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有9万多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87%。阳山县、英德市所占比重最大,阳山县有3。9万多人,英德市有2。6万多人,两县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了全市留守儿童总数的70%。

  (一)基本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宽裕,生活依靠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外打工维持。据统计,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贫情形并不鲜见;有的父母文化水*不高,技术技能水*较低,打工收入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亲,最主要的任务是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小孩,只进行简单的种植养殖来帮补家计。

  2。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

  3。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年龄段以下的超过半数。据统计,小学年龄段以下的儿童共有6。2万多人,占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的65%。其中,读小学的占了3***%,读幼儿园的占了12。3%,学龄前的占了16。3%。

  (二)主要存在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与其他儿童存在的差异性,使其在身体发育、智力水*、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隔代教育负面作用,学*水*和心智水*难以提高。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由于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计,有的自己也体弱多病,对于管教孩子是无能力也无精力,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同时“隔代亲”现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祖辈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辅导和行为*惯、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对孩子疏于管教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如清新县禾云镇的小健,今年13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他的父母长期在广州打工,由奶奶负责监护其生活学*。奶奶不识字,对其也十分溺爱,少有对其进行严厉管教。小健对学*非常不自觉,成绩是越来越差。同镇10岁的小发读一年级时,有妈妈在身边监督、照顾,能上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回家更会帮助妈妈做点家务。到了二年级,妈妈随父亲到佛山打工,由行动不便的外婆照顾他。结果他的成绩是直线下降,成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来越调皮,和同学追逐打闹,有时更是不上学,骑着自行车到处游逛。像这样由于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辅导,造成很多留守儿童的学*成绩不佳。部分更是因为行为*惯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导致出现性格偏执或行为偏差,出现厌学、逃课、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等现象,甚至与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

  2。缺乏亲情抚慰与倾诉沟通,心理问题显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正是极需沟通倾诉和正确引导的时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儿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连山县上帅镇9岁的小琴,父母为了生计双双外出务工,剩下她和正在读学前班的妹妹跟随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长路远,父母对两姐妹的生活学*情况甚少过问。两姐妹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贴身照顾,性格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13岁的小豪读六年级,父母在广州打工,由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当他违反学校纪律时,班主任只能打电话给他的父母。远方的父母只能通过电话只言片语对其进行教育。为了加强沟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机,但手机却变成了“游戏机”,成为其学*的障碍。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差异大,巨大的代沟让两者难以交流沟通。父母忙于务工且身处远方,对孩子的情感沟通和心理关怀也少。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帮助。有的儿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无情,久而久之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归属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极易产生社会认知、行为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对于儿童人格的健全健康发展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

  3。缺乏安全监管,生命安全受威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或年纪老迈,或病痛缠身,对他们上学、放学途中、节假日的安全问题难以监管到位。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显。他们上山捉蛇捕鸟,下河洗澡摸鱼,骑车到处游荡,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连州市龙坪镇7岁的小军,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去年12月,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军由隔壁50多岁的大叔帮忙接他放学,结果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会因素。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其实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但由于现行户籍管理等相关政策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无法更好地解决孩子进城后的入学、医疗保障和居住等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把孩子留在农村就成了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无奈的选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极需得到家庭外的社会教育体系的更多帮助和疏导,弥补亲情、监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对其成长形成的消极影响。但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农村学校中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课程还是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相关服务体系更是还未发展成熟起来。这样的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不断产生。

  (二)家庭个人因素。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弱,传统种植业收入水*低,农民往外走是必然的。农民外出务工谋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有的家长认为,毕业后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再加上忙于务工,家长对孩子的学*也就不太重视和关注。委托的监管人又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更加不会对留守的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这些都是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的因素。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应对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数已在加大,问题也正在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对国家人才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影响的不仅是一代人,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推进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上的问题。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学校配套建设宿舍,并不断改善寄宿条件,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尽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目前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学校等部门、群团、社会组织都有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妇联去年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乡村)”活动,一年来开展家教公益大讲堂1000多场,受教育家长35。6万人次,发放有关宣传资料28万份。招募4400多名(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集体和热心人士担任“爱心父母”,募得帮扶款130万多元,帮扶困境儿童1700多人。暑假期间还联合市关工委、团市委开展“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缤纷夏日五个一”活动,让留守儿童度过了一个开心而有意义的假期。这些救助扶持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代偿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但毕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间断行为,并没有形成长效、持续的工作机制,成效是有限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短期内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如建立综合性服务站、托管中心、心理咨询站等。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依托学校或有关服务机构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家庭情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动态跟踪。根据相关信息,更好发挥各种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提供救助和帮助。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家教理念灌输。引导和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监管人提高责任意识,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学*、成长情况,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量给予孩子温暖与关怀。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办好家长学校。利用书信、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经常性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让“第二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点关注,积极消除社会因素的影响。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障碍,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等享有相应的权利权益,积极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根源复杂,涉及人员广泛,极需得到**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从而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7

  针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学生、教师、监护人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如实反应了当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就此问题,接下来我将做深刻分析。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

  *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谋求发展,留守儿童也就成为了时代的产物。许多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留给子女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无穷的后患。对于学校的影响也令人堪忧,特别是学生自制力差、父母辅导不够、缺乏关心教育,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态度不够端正等等,导致现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严重缺失、不足。孩子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学*的乐趣,不能认识到学*的重要性,无法养成良好的学**惯,缺少自主学*的主动性和兴趣。

  二、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

  基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惯养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刚上学时,就被父母留在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身边,甚至有的留在了其他亲友身边。这就使得孩子从入学开始就缺乏行为*惯的有效指导,比如孩子不知道回家应该先完成作业,不知道来学校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不知道上课该干什么,不知道学*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他们上课就一塌糊涂,更不要说感受课堂幸福了。对于他们来说,上课就是一种任务,一种折磨,怎么谈得上幸福,更别说享受了。

  2.学生对学*的态度

  在很多临时监护人潜意识里,他们的责任就是看好孩子,孩子安全、健康即可,学*就是随意发展,想学就靠自己,不想学也没人管。正是这种思想,导致孩子渐渐发现学*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即使不好好学*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缺乏对上学的正确认识,忽略了学*的重要性,来到学校只是为了玩耍、混日子,课堂上也是不动脑筋思考问题,说话,做小动作,得过且过,这种思想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学*的`敷衍了事,如何能在课堂上专注学*,感受课堂的幸福。

  3.学生的思想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上课不积极发言,不能大胆参与课堂活动。由于电脑、手机等现代设备的影响,孩子回家以后,更多的是沉迷于网络,忘了自己还是个学生,自己的任务就是学*。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在一起,监护人对于学*的不重视,对于学生辅导不够,对于孩子的溺爱等等。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他们无法端正学*态度,正确认识学*的必要性,对于课堂教学的幸福感体会的自然不够深刻,甚至无法明白课堂学*其实是一种进步、一种享受。

  (二)家庭方面

  1.监护人思想影响

  在我接触的很多留守儿童家长里面,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学*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学有什么,孩子天天来上学就行,至于学到了什么,表现怎么样,根本不关心。孩子表现好了,得不到肯定,孩子表现不好了,得到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想买本书了,得到的是乱花钱的决断,孩子成绩不好了,告诉家长可能是一顿揍。久而久之,对于学*,孩子变得无所谓,好坏又如何,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只能徒增烦恼。课堂对于他们也就无所谓,熬过一日是一日,得过且过吧。长此以往,课堂幸福如何保障?

  2.缺乏及时沟通指导

  懂得倾听,善于沟通,正确引导,是培养孩子的有效做法。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遇见问题,跟父母说不着,跟临时监护人又不知道怎么说。加之父母没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理解孩子的生活。临时监护人关心的更多的是给予孩子的物质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僻,不善交谈,而临时监护人的溺爱,这这种种因素让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课堂上不积极表现自己,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幸福无从谈起。

  3.课后辅导能力有限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都是初中,小学文化,对于辅导孩子他们没有一套具体的方法,只是顺其自然。很多孩子的家庭作业字体潦草,不会的还是不会,不动脑筋思考,不主动问老师……一系列问题证明他们学*态度不够端正,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此辅导对于孩子寻求课堂幸福感有很大弊端。

  (三)教师方面

  1.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是否关注留守儿童的参与情况,学*状况也很重要。如果教师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情况,上课多提问,对其做出适当评价,多多肯定、鼓励,有助于提升孩子课堂幸福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所欠缺,孩子得不到及时引导和适当支持,慢慢不喜欢课堂,不爱学*。教师跟留守儿童的课下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多与其进行深入交流,谈谈心、关心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也能让留守儿童感觉到温暖,拉进师生距离,让留守儿童喜欢上自己的老师,爱屋及乌,进而喜欢老师的课堂,体会到课堂幸福。但调查发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是不够,有的教师一学期才跟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简单交流,这样不利于留守儿童学*和成长。

  2.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优秀的教学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性的及时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多元化评价的合理运用……这种种原因无不影响着孩子课堂幸福感的提升。当前教师队伍里,新教师有待提高,老教师部分存在职业倦怠,对于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氛围引导不够及时,学生评价缺乏说服力等等,进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感受,有待提高。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将尽其所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环境,校园环境,课堂环境,师生关系等等,逐步增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8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9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段时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实地座谈等形式,对xxxx市xxxx乡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如下调研意见:

  一、基本情况:

  xxxx市xxxx乡中心小学共有496名学生,其中有32名学生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多是由爷爷奶奶监护的。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二、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时间,学*成绩因此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的督促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惯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问题: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突出。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正处于玩耍的黄金时期,寒暑假更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间,逃脱了老师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严密监管,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让他们的安全处于一种特别危险的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上给予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生活,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困境,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圈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进而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量的不安全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职责。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为严防留守儿童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学校应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识等相关知识培训,让家长及监护人明确应承担的监管范围、时间、职责等;结合案例,重点介绍寒暑假期间极易发生的溺水、交通、雷击、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对预防工作和救护措施进行详细讲解。

  二是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课,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放学后组织留守儿童集中写作业,老师轮流看管、辅导。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助他们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缺失。

  三是开展结对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为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学校应该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获得爱心妈妈的关爱,让爱心妈妈从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爱、学*上解惑,让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通过结对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党和**的温暖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实行假期全程跟踪监管。

  寒暑假前,学校应对每位留守儿童进行深入摸底调查,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父母的具体去向及联系方式,并登记造册,形成留守儿童数据库,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最新动态。寒暑假期间,学校应该开展家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监管、学*生活、行为*惯、身心健康提出具体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与留守儿童联系两次,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互相沟通;学校还应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强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孩子提供学*和生活环境。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确保留守儿童有个温馨、快乐的家园,使其既愉悦身心,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学*、生活的信心,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找到回家的感觉。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之家应该免费为留守儿童开放,不但提供学*场所,而且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真正把留守儿童之家办成留守儿童满意,外出父母放心,社会舆论认可的学*、生活场所。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10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优秀占15.9%;学*良好,占35.9%;学*成绩一般,占43.7%;学*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3%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策略

  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份(扩展6)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优选【五】份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1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成绩较差,学*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39.1%)和对学*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 58.1%的人在学*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 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 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 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40.4%)、对学*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62.8%)、对学*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2

  我的家乡,湖北省某某市某某县XX镇XX村,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原,在这里,我们的长辈通过种植棉花、大豆、小麦等农作物而生,安详而幸福。可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的减少,再加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而选择了外出务工以增加家庭的和收入,改善家庭条件。虽然在外务工不比农村种地轻松,可是为了家庭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子女能够上学,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于是,农村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赚钱,由爷爷奶奶抚养,大部分在家里上学,过年或者放寒暑假的时候才能够和父母见面。这就是我们村很多留守家庭的现状。

  不止在我们村,其他地方乃至全国都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就说湖北吧,湖北,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中国留守儿童网上公布的数据,*年来,湖北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大约在800万左右,由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

  这个暑假里,我在我们村子里面拜访了很多户人家,并通过与留守儿童*距离的接触和交谈,了解到了很多这个群体我以前从没从没注意过的问题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由于这种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孩子有了其他孩子所没有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学*、活动、心理等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问题。

  以下是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

  1. 孤独感

  当我问到他们在家里一般都做什么的时候,很多小孩都说放学后有作业就写作业,没有作业要写的时候就看电视,星期天的时候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好多爷爷奶奶也说,一到星期天就不见人了,也不知道回家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到处去找,找到了还极不情愿回家,说他他也不听。然后我问一个小孩为什么不想回家,他说:回家只有我一个人不好玩,我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当我问到如果父母在家的话会不会还总是不想回家,结果完全不相同,他说,父母在家比较热闹,人比较多,而且还会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自然就喜欢在家里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此刻我眼中浮现出一张画面,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在那一个个放学后的黄昏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呆呆的望着西边即将下落的红日。

  2.学*成绩的差距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中等偏下,也有少数成绩较好,成绩好的那些孩子都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懂点知识或者有哥哥姐姐的,而那些没有人辅导的孩子大多成绩不怎么好。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学*,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大概原因都是很多不会的东西没有人教,然后自己也不去问老师,不懂得就越来越多了,成绩自然就不好了。也有一部分孩子说不会就不会呗,学*成绩不好又不会怎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读书没什么用,但是我问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读书是为了什么,他们说是爸妈总是告诉他们要好好读书的,还说读书了以后上大学就可以赚很多的钱了。我想,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区别吧。可能虽然很多父母知道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可是常年不在家里,*时也只是打电话,电话里说的也不知道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而爷爷奶奶又不懂教育,更不懂学*上面的东西,所以,对于学*,基本上靠孩子自己自觉。但是留守的少青年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要他们一个人去抵抗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诱惑谈何容易。。。

  3.心理情况

  很多孩子性格孤僻、倔强,与生人交往时害羞,不敢说话,当我第一次跟那些我不怎么熟悉的小孩说话时,他们都是躲在爷爷或者奶奶的背后,不敢看我,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小声的回答我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见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没有害怕和缺乏信心。归根到底。还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对于尚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对父母的依恋还是他们的基本需要之一,特别是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这种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没有感情依靠,在感情问题方面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对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我见过的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由于长期的沉默寡言,对父母的思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无奈,逐渐养成了孤僻、郁闷和自卑的心理。他们害怕跟陌生人说话,哪怕简简单单的问答也显得不自信。甚至有一个初中生在初三那一年,因为对父母的思念和学*的压力,最后由于不会自己调节情绪而导致精神分裂,这对孩子自己以及家庭和社会都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4.道德问题

  在*时的观察中,我发现这些留守儿童他们的穿着都是挺好的,跟那些城里的孩子差不了多少,而且零花钱也从来不缺。我分析了原因,家长外出打工时间太久,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尽到自己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所以心里会感到愧疚,就只有通过物质方面来补偿,还有的父母因为一年与孩子见面的时间太少,所以不希望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给孩子留个不好的影响,就尽可能的包容孩子以至于放纵,所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养成了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陋*。同时,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而且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我听村里的干部说,村里面打架的、去网吧玩游戏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家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话。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多大!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以下是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的看法:

  1. 家庭教育

  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家庭式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进行面对面直接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群体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的交流时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改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首先要从家庭做起,而且每个留守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问题,无论是在教育和管理方面还是采取特殊的观察、爱护、援助手段都需要给每个儿童制定一套独特的方案,这就需要**、社区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热心的能胜任此工作的教育者,对家庭做好相应的教育,从而从家庭入手,改善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

  2. 学校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特别需要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老师的的关注是他们学*的外部动力,但是很多学校只重视升学率,有些老师也是看重学*成绩好的同学,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同学,也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成绩整体水*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就越少。有部分留守中小学生跟我说 老师排座位是按成绩的好坏排的,成绩好的就坐在前排,成绩不好的就坐在后面跟旁边。试想这样的老师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呢?所以,作为留守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贡献。比如,学校可以这里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并且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为同学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要随时观察留守儿童的异常行为及时为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定期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让监护人懂得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一些学*生活心理方面的`变化,并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老师一起更好的监护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3. 社会支持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仅靠学校家庭的教育难以解决,还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同意认识,一同努力,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让留守儿童有被关爱的感觉,逐步形成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当然,还要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很大的吸引力。

  总之,留守儿童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家庭的和谐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能否健康的成长取决于去全社会能否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而且,就中国的发展来看,农民工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将依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也将依旧存在,希望大家能够自觉的关心、帮助、支持他们,也希望农村的教育水*能够得到改善,我相信只要他们能感觉到社会对他们的爱,他们一定不会辜负我们对他们的期望!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找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今年5月,根据县关工委转发的文件要求,我乡妇联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积极参与此次行动,对龙庆乡0-18岁的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通过到学校,去家庭,接触了留守儿童的心,了解了他们的现状。现就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乡总面积481*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3.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全乡有耕地面积3378.7公顷,其中水田178.7公顷,旱地3200公顷,人均耕地1.5亩,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山田交通不便,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生姜为主。由于百年大旱,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41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极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0-18岁的学生人数有6314人,留守儿童2371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154人,占学生总数的18%,老人监护的有439人,占38%,寄养他人的有140人,占12%。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农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学*普遍较差。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只是应付了事,学*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失了道德的教育,养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不高,有的还是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也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就*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劳务经济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从而促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新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找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今年5月,根据县关工委转发的文件要求,我乡妇联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积极参与此次行动,对龙庆乡0-18岁的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通过到学校,去家庭,接触了留守儿童的心,了解了他们的现状。现就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乡总面积481*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3.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全乡有耕地面积3378.7公顷,其中水田178.7公顷,旱地3200公顷,人均耕地1.5亩,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山田交通不便,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生姜为主。由于百年大旱,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41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极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0-18岁的学生人数有6314人,留守儿童2371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154人,占学生总数的18%,老人监护的有439人,占38%,寄养他人的有140人,占12%。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农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学*普遍较差。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只是应付了事,学*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失了道德的教育,养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不高,有的还是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也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就*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大多数,劳务经济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从而促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新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 5

  *两个星期我们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对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文字表现。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一、 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

  问题 调查选项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 31%,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 60%,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 9%, 父母探亲时间 一年一次 74%, 两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监护人状况 与母亲居住 51%, 与父亲居住 5%, 与祖父母居住 30%, 与外祖父母居住 11%, 独居 3%, 感到孤独烦躁时 找朋友倾诉 64%, 看电视 14%, 玩耍 16%, 无法解脱 5%, 学*态度 对学*感兴趣 51%, 一般 37%, 学不进去 9%, 旷课逃学 3%, 遵守纪律情况 遵守纪律 85%, 经常迟到 15%, 课外活动与娱乐 做家务 56%, 干农活 29%, 玩 3%, 遇到困难时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师 18%, 生病时 母亲照顾 56%, 父亲照顾 29%, 祖父母照顾 5%, 亲戚或其他人 10%,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玻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3.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

  *年来,我国各级**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xx**曾在XX年“六一” 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陕西省兴*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状况。此外,**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

  面对社会。

  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保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四、总结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已经持续了*二十年之久。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要靠各级**的积极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承担责任。只有**,学校,社会人士通力配合,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化建设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