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

首页 / 导游词 / | 2022-11-07 00:00:00 导游词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1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环境优美而著称。2003年,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更使得这座开创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帝陵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2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二是为民*,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398)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非常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保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第二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过了第二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

  金吾,威武雄壮。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20xx年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初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宛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著名品牌。(635)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1998年修复的,20xx年改为文武方门。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432)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很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正面向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

  最后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3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1)

——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6篇)

明孝陵导游词1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二是为民*,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398)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非常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保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第二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过了第二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

  金吾,威武雄壮。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20xx年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初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宛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著名品牌。(635)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1998年修复的,20xx年改为文武方门。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432)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很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正面向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

  最后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

明孝陵导游词2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环境优美而著称。20xx年,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更使得这座开创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帝陵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明孝陵导游词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南京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小明,我们今天即将要参观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为什么要取名孝陵呢?一说是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另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故此陵在明代称“孝陵”,到清代改称为“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之中。 17岁出家皇觉寺。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352年朱元璋投身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在战争中崭露头角。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城,1368年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明孝陵于1376年开始筹建,1381年开始动工,1382年(次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13年才正式完工。明孝陵依托紫金山而建。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建筑之传统,却又赋予了其变化和创新,它开创了明清两代帝王陵墓之先河,在帝陵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前圆后方”和“前朝后寝”的格局;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而变化。明孝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国AAAAA级风景区,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当年的大金门单檐歇山顶,顶覆黄色琉璃瓦,朱门红墙,门开五座,气象森严。精美的屋顶与大门毁于清代太*天国时期的战火,现在只剩下三券拱门。在门的两侧原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将孝陵围起,虽然红墙已毁,但门座两侧的墙基依然清晰可见。

  走过大金门,穿过过木质的栈道,我们现在来到了碑亭,碑亭建于石台之上,基座为石须弥座,南向设有团龙丹陛石,在亭内立有一块“大明孝陵圣功圣德碑”。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亭顶部已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周长约27米的墙壁和四个拱形的门券,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便俗称它为“四方城”,我们现在看到的亭顶是在2012年重新修复的。

  说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请容我为您详细介绍。“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告8.78米为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明碑。此碑落成于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是明孝陵的句号工程)。大家请看,在碑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图案,上方印刻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字,碑座高2.08米,形似龟,名为赑屃(bi xi),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为碑座中的最高等级,碑身高为6.78米,正面是朱棣撰写的碑文,全文共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个部分,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碑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叙述朱元璋的身世,自称其祖上是句容大族;二、为民*,发迹定远,征战南北;三、*定天下,登基称帝、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废中书省、设六部,亲掌兵权;五、重人才、建国学、尊孔子;六、生活简朴衣食如*民,嘱死后勿用金玉陪葬,与马氏合葬于孝陵;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其实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自己是继承皇位的正统,(当年朱元璋去世后传位长孙朱允炆,由于朱允炆实行削藩的政策,引起了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夺得了王位,登基当上了皇帝。为*复民心,不惜重工打造巨碑为父亲歌功颂德)。他还曾命人在南京阳山开凿了一块高达72米的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的功德而凿的,堪称绝世碑材。后因工程过于浩大才忍痛放弃。现在在阳山上,仍雕刻有龙头、龙爪、龙尾的碑帽、碑身和碑座。三块石材除碑额四周均脱离山体外,其余两块均有一端与山体相连。

  各位游客,我们走过了御河桥,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总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石象生路,第二段是翁仲路。现在我们走上的是石象生路。在路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有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立两蹲。

  第一种是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兽中之首),象征帝王的威严;第二种是獬豸,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护法神兽),独角,善辨忠奸,象征帝王的正直不阿;第三种是骆驼,骆驼乃沙漠之舟,代表北方疆域,象征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第四种是大象,大象则是代表南方疆域,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第五种是麒麟,麒麟是*神话传说的一种祥瑞之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

  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主要是为了展示朱元璋的威严与大明的国力昌盛,也祈望可以镇妖辟邪,走到这里,神道峰回路转,折向了翁仲路。

  大家可以看见,在翁仲路的路口有一对用以指示道路的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也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wu),身材高大魁梧;两对文臣,身穿大袖朝服,手捧笏(hu)板,神情庄严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壮(老)年和一对青年,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

  在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又称龙凤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根据史料在2007年复修。同时这也是谒陵时通行的一道礼仪之门。孝陵神道没有依据传统而是依照山势自然弯曲布置,以求天人合一,这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

  各位游客,在我们的右手边就是梅花山了(在神道的东侧是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是东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朱元璋在建孝陵时仅将孙陵的地面设施移走,因此明孝陵的神道是绕梅花山呈弓背形的,这种依山势回旋的布局是为了保护风水(前有罩后有靠,远朝*案)。在*时期这里开始广植各种梅花,故称为梅花山。今天的梅花山在每年的3~4月份都会举办南京国际梅花节,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赏梅。(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据说当时在设计神道时是根据北斗七星的形状来设计的。)‘

  穿过棂星门从金水桥(五龙桥)开始,明孝陵景区正式进入了陵宫部分,转入中轴对称的南北格局各位游客朋友,现在在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就是金水桥,金水桥又名御河桥,原有五座,正对着陵门的五个门洞,后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仅修复了3座。在每座桥的两侧都装有石雕螭首,一是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是起到了排水的作用。

  各位游客朋友,随我走过金水桥,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陵宫正门——文武方门。门开五座,三大俩小,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显皇家的气派,这座大门在清末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门是在1988年根据史料复建的,在门前墙外的东侧,有一块“特别告示碑”,这块“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所书写,其内容是重申要保护孝陵。

  走过文武方门,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殿。这里原来是享殿前的中门,在清朝中期改为碑殿,碑殿内部陈列有五块碑刻,在正中的一块碑上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亲手所书的,意思是赞扬朱元璋治国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的皇帝康熙,为什么对朱元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这里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清初(当时)满汉矛盾突出,他想借此笼络人心,巩固清朝的统治*。(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如此昭示天下,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在“治隆唐宋”碑的左右两侧还分别有两块石碑,这是乾隆黄帝谒陵时所提的两块诗碑,在后面还有两块谒陵记事碑,分别记叙了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在东侧的石碑是由当时的两江兵部侍郎王新命命人所刻,内容主要记述了康熙皇度第一次拜谒明孝陵的经过;在西侧的石碑为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记事碑是郎中曹寅的记录。

  各位游客,走过碑亭,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是祭祀和拜谒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殿堂,后殿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大家请看,在殿宇的下方是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的台基,这是明初的原物。台基通高3米,3层石栏杆,在四角上装饰有石雕螭首,在前后正中有踏跺三道,中设丹陛石,上陛是“二龙戏珠”,中陛是“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在台基之上,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我们从台基上遗留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可以遥想当年享殿的规模。每一个石柱础直径约为0.91米,每个柱础上都立有金丝楠木大殿。当年的享殿就是由立于这些柱础上的金丝楠木支撑起来的,由柱础的数量和分布可以推想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斗拱挑檐,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地铺“金砖”,规模宏大,为明代帝陵之首,比今天北京长陵的享殿的规模还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三开间小殿,单檐歇山顶,规模已大不如从前。当年孝陵殿前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东配殿与西配殿,均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座配殿的基础保存完好。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就是方城了。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底部为石刻须弥座,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幸福美满。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下面请各位随我穿过方城正中的54级甬道,迎面我们看见的是十三层条石垒筑的宝城,上面有民国初年所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用以回答游人的询问。东西两侧均有坡道,拾(she)级而上,现在,我们来到了方城之上,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座明楼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原宝城中立有朱元璋的墓碑,后毁于清代太*天国年间的战火,仅存四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明楼是在2009年修复的,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在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大约为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埋葬的玄宫(幽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为1100米的砖城。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宝城宝顶的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的区别主要是表现在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则改为椭圆形了。(可以在这一部分讲一讲:秦汉—方上;唐—以山为陵;宋—小方上;明、清—方城明楼、宝成宝顶)

  自朱元璋安葬在孝陵之后,明朝便专门设置了保卫孝陵的军事机构——“孝陵卫”,共5600余人,守卫戒备森严。现在在原遗址上开辟了遗址公园,在公园内有下马坊、汉白玉九龙壁、碑刻等实物,再现了孝陵卫当年的场景。在孝陵的东侧为太子朱标的陵墓。在周边还有许多明代功臣墓,如中山王徐达墓、开*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等,他们都拱卫在明孝陵的陵墓两旁,象征着永远追随着朱元璋。明朝在*300年的期间,有许多明代的陵墓,如北京的明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湖北的明显陵等,这些明代的陵墓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在游览之余也会增加许多对历史的思考。

  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明孝陵的参观就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讲解,谢谢,再见!

  参观线路:

  概况、下马坊、明孝陵博物馆、大金门、碑楼(四方城)、石象路、望柱、翁仲路、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御厨与具服殿遗址、碑殿、神帛炉、东西配殿遗址、享殿、内红门、大石桥、方城、方城影壁(八字墙)、明楼、宝城宝顶、神功圣德碑

  神烈山碑、禁约碑、阳山碑材、梅花山、明孝陵功臣墓

  大金门—碑楼(四方城)—石象路—翁仲路—棂星门—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约90分钟

明孝陵导游词4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二是为民*,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398)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非常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保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第二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过了第二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

  金吾,威武雄壮。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20xx年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初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宛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著名品牌。(635)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1998年修复的,20xx年改为文武方门。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432)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很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正面向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

  最后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

明孝陵导游词5

各位游客:

  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明孝陵导游词6

各位游客:

  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明孝陵。你们知道明孝陵的主人是谁吗?这人可大有来头,我们边走边介绍。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

  明孝陵修建于1381年,其实明孝陵的这片土地原是六朝开善寺的原址,也就是我们现在位于明孝陵东侧的灵谷寺,可是当时朱元璋为了夺取这篇风水宝地呢,还大兴土木的将寺址从独龙阜迁到了紫霞洞的南面。当新寺建成后一些风水先生又来搬弄是非,于是灵谷寺又再次搬迁现在到了明孝陵以东。

  在陵墓动工后一年,马皇后病逝,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因此陵墓取名“孝陵”1398年朱元璋病逝**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2019年才完工。

  朱元璋生世:朱元璋生*。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明朝开国皇帝。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人。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被明王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1356年,领兵攻占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建江南行省,称吴国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积畜实力,1364年,灭陈友谅,自称吴王,1367年,灭张士诚,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是为明太祖高皇帝。

  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红墙金甍,宏门巨碑,神道石刻森严肃穆,深远庄严。坟山封土为宝城宝顶,即围绕坟山起墙,称宝城。城中封土为山,称宝顶。自朱元璋开始宝城宝顶均为正圆形(清代帝陵依明制而建,独改宝城宝顶为椭圆),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大金门、碑亭

  1、大金门的建筑特点及规模

  2、碑亭原来的建筑形式和现有的形式

  3、碑亭的俗称

  4、功德碑简介

  5、碑文的内容

  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当年明孝陵陵区从大金门的两侧延伸出一道45华里的外墙,把整个紫金山都包括在内。原来的大金门是重檐歇山顶,顶覆有黄色琉璃瓦,现在屋顶和大门都荡然无存了。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门。

  过了大金门,我们就来到了四方城,这里原来是一座碑亭,由于顶部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墙壁和四个门券,每边长26.86米,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称它为“四方城”。四方城内的这座石碑叫“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为朱元璋立的。碑高*4米,上书碑文是由朱棣亲笔所撰而成的。,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分别记叙了朱元璋的一生事迹。这块碑是南京现存最大的碑刻。下面这个驮碑的圣兽被称为赑屃,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当年朱棣发动*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的措施,其中之一呢就是为朱元璋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以此来笼络人心“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落成是在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

  二、神道、梅花山

  1、石象路的六种神兽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2、望柱(点到即可)

  3、石翁仲路上文臣、武将的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4、棂星门复建的时间

  5、孙权墓和赏梅胜地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从东往西依次排列有六种石兽,分别是狮子、獬豸、大象、骆驼、麒麟和马,每组四只,两立两蹲。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的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用来表记朱元璋的功绩,二是为了展示大明的国力昌盛,三是祈望镇妖辟邪。

  走过石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又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

  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身材魁梧;两对文臣,身穿朝服,手捧笏板,神情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青年的,一对壮年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为什么要把石人成为翁仲呢?原来传说翁仲是秦始皇时的一名有名的武将,他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命人铸了一尊他的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匈奴人觐见,远远看到这尊铜像,都以为是翁仲,畏惧不敢接*。此后,人们就把立于庙堂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统称为翁仲了。

  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棂星门是根据史料在2019年修复的。这是谒陵时通行的礼仪之门。位于神道翁仲路北的明孝陵棂星门,据史料推断是在清朝早期到同治年间被毁。2019开始复建,2019年建成开放。据考证,明孝陵棂星门与北京十三陵的棂星门结构是一样的。复原好的棂星门西南向,正对神道,仿木结构,三门六柱,三门并排,面阔20多米,高7米多。材料尽量用原件,需要添加的石料均采自明孝陵工程原料地——南京青龙山。棂星门的柱头、云墩等均用石料雕制,石柱础和抱鼓石按原有样式复原。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象征着王尊,帝**葬陵寝地宫时,此门为必经之门,所以又被称为龙凤门。

  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

  三、金水桥、陵门、碑殿

  1、金水桥(点到即可)

  2、陵门建筑特点

  3、“特别告示”碑及六国文字

  4、碑殿内五块石碑的名称及内容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金水桥原本有五座,正对着陵宫的五座大门,后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只重新修复了三座,我们可以看到桥面与桥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遗物,桥栏为清代重修。从这里开始,建筑依照*传统,坐北朝南,中轴对称。

  顺坡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门,这是陵宫的大门。它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

  显皇家的气派。这座门是1988年根据史料重修的大门,在门前在墙外的东侧,有一座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书写,内容是告诫游人要保护孝陵。

  进了文武方门,我们就来到了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大门,因大门在太*天国的战火中,清同治年间将毁坏的大门改建为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作为旁边两块是乾隆皇帝谒陵时所题的诗碑。后面还有两块卧碑分别记叙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上面有两江总督陶岱以及江南织造郎中曹寅所书的记录。

  四、享殿遗址

  1、享殿过去和现在的用途

  2、原来的规模及现在可见的景观

  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可以看到原有汉白玉的三层须弥座台基,台基高三米,三层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石雕的螭首,台基前后各处踏跺三道。塌跺中置丹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三层须弥座上为享殿,里面是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的神位。原来的殿宇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现在看到台基地面上保留下来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每个的直径都有0.91米,看到这里就不难想象当时的享殿是多么的壮观。当年的孝陵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挑檐,高大森严,当时孝陵的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复的三开间的小殿,规模已大不如前。

  五、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1、方城明楼的布局

  2、建筑特色

  3、宝城、宝顶的规模、形状和建造特点

  4、坟的封土变化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的建筑就是方城,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正面可见用十三层条石垒筑,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

  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明楼,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清代太*天国的战火,仅存四壁,2019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成,已修复上午明楼于2019年7月正式对游客开放,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马皇后埋葬的玄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了。

  坟的封土变化:古代帝王陵墓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周代,封土为坟。秦汉时期,“方上”,坟上部为四方台,下部为四方形大基础,如覆斗形。唐朝,以山为陵,陵为坟墓的别称就从此而起。宋代,小方上,与秦汉时期类似,但规模较小。元代,“墓而不坟”,地面上没有标志。明清,宝城宝顶,外加围墙,内堆山形圆丘并高出围墙,城即宝城,圆丘即宝顶。明为正圆,清为椭圆。陵墓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是因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建筑雄伟,文物珍贵,环境优美,科研价值高,便于凭古吊今等。

  明朝自1368年建都,至1644年灭亡,前后有16位皇帝,除南京明孝陵外,其余皇陵均在北京,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没有陵墓。诸多的明代陵墓遗存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观赏之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参观就要这里结束,感谢大家对我的导游工作的配合,欢迎您再次游览明孝陵!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2)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合集五篇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1

各位游客: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 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

  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 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2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P�粒�传说�P�潦橇�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二是为民**,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398)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非常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保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第二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过了第二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

  金吾,威武雄壮。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20xx年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初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宛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著名品牌。(635)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1998年修复的,20xx年改为文武方门。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432)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很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正面向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

  最后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3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

  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

  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可谓规模恢宏。

  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4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P�粒�传说�P�潦橇�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二是为民**,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398)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非常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保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第二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过了第二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

  金吾,威武雄壮。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20xx年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初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宛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著名品牌。(635)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1998年修复的,20xx年改为文武方门。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432)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很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正面向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

  最后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5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 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宝城是一座*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2.I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根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游览下一个景点。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3)

——乌山导游词 (菁华3篇)

乌山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亲情假日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州旅游观光。我是亲情假日旅行社的导游员XXX,大家可以叫我小X,在此次的旅程中大家有什么事情可以尽管找小X,我将竭诚地为大家服务,我的手机号码是18950476935。同时,我非常需要在座各位团友的合作与支持。在我身边这为呢,是我们的司机*,*有着丰富的开车经验,安全方面大家可以尽管放心。很荣幸今天将由我陪伴大家游览福州乌山公园。希望在此次行程中大家能够玩得开心愉快。在到达乌山之前,我先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下乌山的概况。乌山从唐朝至今,一直是榕城比较著名的风景胜地,三山之中以乌山风景最佳,被称为三山之首。乌山又称乌石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达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为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这座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乌石山山石形状奇特,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景分山东、山西、山阴、山阳、山脊5路,36景最为奇,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1961年5月乌山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福州市人大七届二次会议决定开放乌山,还山于民。鼓楼区委、区*高度重视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并成立乌山风景区管理所,从此乌山得到有效的保护。区园林部门加强风景区的各项管理,对景区部分景点进行修复,同时拓*道路、修建护坡驳岸,种植乔灌木和大量地被植物,乌山风景区的景观面貌行到进一步的保护。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福州乌山公园的大门,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下车同我一起开始福州乌山公园之旅。记住我们的车牌号码:闽A12345。 各位团友,现在请看我们面前的这张景区游览路线图。我们将在一小时内参观计划的景点。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跟紧团队,注意游览安全。现在我们在乌山东南面山脚下的乌山路,请大家随我登上乌山路,往前走十余米就到天香台。“天香台”三字是北宋福州太守柯述游览乌山神光寺时所镌刻。宋代乌山以特产茉莉、荔枝出名。茉莉有“天香”、“人间第一香”之称。古人认为国色牡丹无香,天香茉莉无色,二者合为“国色天香”。向西走,是冲天台,那是36奇景之一。在后壁镌刻楷书"古放鹤亭"四字。台旁还有宋程师孟的篆书石刻"冲天台"三字。"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大岩石,岩顶横着一块天然条岩,这就是"天台桥"。此桥奇险,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现在请大家随我顺台阶再行数十步,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就是道山亭。这个亭也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当时他还邀请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领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由于曾巩文章的张扬,道山亭更驰名远*。想必一定有人知道“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这句诗吧,从道山亭沿石岗西下,就是这句诗所描绘的天章台了。篆书天章台三字石刻依然跃于石上。过天章台,请大家随我小心攀上一小峰,去领略下最为著名奇特的“霹雳岩”。这石长达10米多,分裂成两半,中留缝隙。 现在我们左边可以看到的这座高矗的长方形亭子,就是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黎鹏举的黎公亭。离亭200多步,还有一块形如头巾的岩石,

  刻有“乌石在,黎公在”六个楷书大字,俗称黎公岩。黎鹏举,字冲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挥军事,当时正值倭寇侵犯,闽江口五虎门陷落,福州形势危急。黎鹏举亲率一支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闽安镇一带大歼顽敌,使福州转危为安。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后人便建了此亭。现在大家往右方看,你们一定会好奇为什么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楷书镌刻“清冷台”。其实啊,这里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门,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长官--*章政事燕赤不华所建的。清冷是静肃的意思,意在勉励自己为国家干事。可是他说归说,做归做,时常宴乐其间,早把清冷抛之九霄云外。任职数月,他便身败名裂,亭台也随之倒塌。所以呢,只剩下几个字留存至今。这对于我们现在,无不是莫大的讽刺啊。好了,各位团友,收拾下心情,现在让我们闲庭信步由清冷台踏上30多级石阶,去先薯亭观赏乘凉。先薯亭是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陈振龙原籍福建长乐,迁居福州。早年往吕宋也就是今的菲律宾经商,在当地发现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充粮食,就想方设法将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抚金学曾的帮助下,试种推广。当时福建正逢饥荒,番薯的试种、推广,使人们度过了饥荒。金学曾还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略》。从此,番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乌石山的摩崖石刻计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数华严岩侧的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石刻。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宽2米,小篆,共24字,字径43厘米。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称为"大小李"。这块石刻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乌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较多。许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师孟、陈襄、湛俞、赵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诗文和题记。在清冷台西,有"饮岚"2字石刻,也系篆书,字径50厘米,是清代画家广陵禹之鼎题。

  相信在先薯亭休息一番,大家现在也一定精神抖擞了。现在请大家随我想北走,带着虔诚我们去观赏石壁观音。相传这里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袭击,岩壁上显现隐隐约约的现象。后人便将其加工成浮雕的观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补足,成为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艺术品。这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风格,是福州一带较早的古代雕刻艺术。 乌石山还有一尊石壁观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轰击而成,后人在此建大士阁。现存建筑物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大士阁分正殿、客堂、别殿,外围宫墙,有著名的蒙泉,清冽泉水渗于附*岩石隙间,现在这儿开设茶厅。

  循着石壁观音往西南,就是鸦浴池,它也是雷火击成的小石池。池宽广约2米,我们可以看到池内泉水在不断冒出,大旱不涸。古时每到黄昏,"夕阳萧疏,群鸦乱浴于此",故称为鸦浴池。鸦浴池泉水清冽,是极好的沏茶矿泉。历代名人曾在这儿品泉,清代孟超然夸它:"不须陆羽茶经记,也算人间第一泉。"在鸦浴池前方便是天秀岩,它背靠着薛老峰,是由一组挺拔奇伟的大岩石构成。天秀岩的名字源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华将元顺帝皇太子所赐的"忠孝文武"4字刻于此处岩上,以得天独秀自诩。

  多年后,薛逢(唐咸通中为侯官令,有政绩)的后人在此重建薛老庄。明万历年间,福州诗人多借庄中结社吟诗。宰相叶向高也曾应薛氏后人邀请,在此唱和,并留下草书诗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阳峰,可眺望台江、仓山景色。从向阳峰转北,可达双峰梦,双峰梦山巅有两块巨石伏地,远望如两人沉睡于幻梦之间。两石之后有凌霄台,凌霄台是乌石山的最高点,台面宽广,可容数百人。旧时重阳节,人们便在此登高、放风筝。宋代书法家蔡襄曾写下《登凌霄台诗》,诗中有描述乌山的峭拔挺秀,同时也说明800年前福州南台还是一片旷野,故登乌山可观日出和望闽江激流风帆。凌霄台东,有三块天然大岩石相互撑架成一个大岩洞。洞内可坐数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两个大字,取以石为天的意思。石天周围有不少名人题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乌石山上历代建造的纪念性祠堂不少。如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乌石山弥陀寺还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霸占该寺的斗争遗迹之一。

  好了,各位团友,现在是自由游览时间,大家可以自行拍照,参观。30分钟后我们将前往下个景点。

乌山导游词2

  乌石山的摩崖石刻计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数华严岩侧的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石刻。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宽2米,小篆,共24字,字径43厘米。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称为"大小李"。这块石刻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

  乌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较多。许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师孟、陈襄、湛俞、赵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诗文和题记。天秀岩旁,还留有明朝宰相叶向高草书诗刻一首:"槛外林光连百雉,天边江影落双虹。峰传薛人今何在?樽入*原酒不空。"运笔疾如龙蛇飞舞。在清冷台西,有"饮岚"2字石刻,也系篆书,字径50厘米,是清代画家广陵禹之鼎题。从先薯亭北出,可观赏到石壁观音。相传此处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袭击,岩壁上显现隐隐约约的现象。后人便将其加工成浮雕的观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补足,成为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艺术品。这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风格,是福州一带较早的古代雕刻艺术。

  乌石山还有一尊石壁观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轰击而成,后人在此建大士阁。现存建筑物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大士阁分正殿、客堂、别殿,外围宫墙,有著名的濛泉,清冽泉水渗于附*岩石隙间,在这开设茶厅。

  鸦浴池在石壁观音西南,也是雷火击成的小石池。池宽广约2米,池内有泉,大旱不涸。古时每到黄昏,"夕阳萧疏,群鸦乱浴于此",故称为鸦浴池。鸦浴池泉水清冽,是极好的沏茶矿泉。历代名人曾在这儿品泉,清代孟超然夸它:"不须陆羽茶经记,也算人间第一泉。"

  天秀岩在鸦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组挺拔奇伟的大岩石构成。天秀岩的名字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华将元顺帝皇太子所赐的"忠孝文武"4字刻于此处岩上,以得天独秀自诩。100多年后,薛逢(唐咸通中为侯官令,有政绩)的后人在此重建薛老庄。明万历年间,福州诗人多借庄中结社吟诗。宰相叶向高也曾应薛氏后人邀请,在此唱和,并留下草书诗刻一首。沿石板路步至向阳峰,可眺望台江、仓山景色。从向阳峰转北,可达双峰梦,双峰梦山巅有两块巨石伏地,远望如两人沉睡于幻梦之间。两石之后有凌霄台,凌霄台是乌石山的最高点,台面宽广,可容数百人。旧时重阳节,人们便在此登高、放风筝。宋代书法家蔡襄曾写下《登凌霄台诗》,诗中有"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子夜先看日,阴崖得后春,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描述乌山的峭拔挺秀,同时也说明800年前福州南台还是一片旷野,故登乌山可观日出和望闽江激流风帆。凌霄台东,有三块天然大岩石相互撑架成一个大岩洞。洞内可坐数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两个大字,取以石为天的意思。石天周围有不少名人题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乌石山上历代建造的纪念性祠堂不少。如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乌石山弥陀寺还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帝国

乌山导游词3

  “乌山石下,白马河畔,校园美如花玉兰飘清香,尊师亭里书声琅琅,爱生池旁歌声嘹亮……”乌山是是三山中的一山,它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可以从乌山路,通湖路,澳门路等地方直达上山。周六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一大早我就起床了,洗脸,刷牙,吃完了饭。可爸爸还在睡梦当中,我很生气,决定联合妈妈一起爸爸叫起来。妈妈把钟调到十点,我在爸爸耳边大喊:“爸爸,十点了”。爸爸猛一下的从床上跳了起来,匆匆忙忙地穿好衣服。跟着我一起出发去爬山了。

  在路上,我一边哼着歌一边笑哈哈大笑。到了乌山,我兴致勃勃的下了车。一走到大门口,我就看见了几个老公公和老婆婆在打太极,打得可好了。我继续与爸爸向前走,看到了乌石山这三个字,我就知道要爬山了,我在前面一直向上面跑,爸爸跟在后面,我们跑到了顶上,我“哇”的叫了一下,原来从顶上可以看到这么多高楼大厦,我们向右走了一点,看到了乌山景点的地图,才知道乌山有三*景点。我选择了一些景点开始寻找了。一开始,我们往前走了一点,看到了石天,它是由许多石头叠在一起,在里面还能躲雨呢!我继续往前走,陆续看过了天秀岩,双峰梦,放生池等一些景区。当我准备回家时,我看到了几棵神奇的树,它叫老叟容,这个景点的名字叫海阔天空,为什么说他神奇呢,因为这棵树生长在石壁上,没有土,但它却能枝繁叶茂,密集的灰白根系好像老人家的胡须洒铺在崖壁上,抬头仰望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傲然屹立于石壁之上,抚须笑看海阔天空。

  乌山真是漂亮极了!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游览,即增长了的见识又锻炼了身体。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4)

——介绍家乡南京导游词 (菁华3篇)

介绍家乡南京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来到南京栖霞寺旅游,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南京栖霞寺。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00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后来,唐、宋、元、明各代相继在纱帽峰都有开凿,连南朝在内,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数丈,小者仅盈尺。其中“大佛阁”为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凿于南齐永明七年,正中无量寿佛坐像高达12米。

  2000年南京旅游界要说有什么大事恐怕只有栖霞山发现“东飞天”,各大媒体更是抓住这一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东敦煌”、“东飞天”蜚声海内外,很多人慕名而来。“东飞天”位于中102号佛龛中。

  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

  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南朝石刻

  体现南京南朝古都神韵的艺术瑰宝————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苏省内共有32处,其中南京地区有19处,分布在江宁、栖霞等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19处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处,另有失考墓7处。

  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约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几种。镇墓神兽分双角天禄、独角麒麟与无角辟邪三种,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神态威猛庄严。天禄与麒麟仅限用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王侯墓前。

  位于栖霞区狮子冲陈文帝陈倩永宁陵前的天禄、麒麟,是帝陵石兽的代表作。它们相向而立,造型矫健灵活,雕刻手法细致圆熟,已脱尽汉代简朴作风,给人以挺拔、丰满的印象。而位于仙鹤门张家库村的梁临川王萧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浑简练,雕刻技法娴熟,造型的整体和局部皆十分和谐,显示出一种匀称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神道石柱又称华表,以栖霞十月村吴*忠侯萧詹墓的碑文保存最为完整。南朝立碑较少,千百个碑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此碑巍然独存。石碑通高5.16米,分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碑身镌刻当时著名书法家贝义渊所书2840多字的楷体碑文,是十分罕见的书法艺术珍品。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禄、麒麟雕刻

  精美者,当属位于栖霞镇狮子冲的陈文帝永宁陵石刻。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盛世的象征,永宁陵现存石天禄、麒麟各一只,昂首而立,凌空欲飞,富有动感,给人以挺拨、丰富的印象。

  好,游客朋友们,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介绍家乡南京导游词2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我们xx旅行社全体员工对大家来到我们南京光观游览表示热忱的欢迎,在这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x,大家在接下来的行程当中称呼我小x或者x导就可以了。我会本着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为大家尽心尽力的去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呢,也希望我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配合与支持,从而促进我们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大家能够玩的愉快,走的顺利。

  南京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美好山水正期待您的领略,秀丽风光正等待您的欣赏。愿此次的南京之旅能够成为您的度假天堂。在这里预祝各位在接下来的.行程当中玩的开心,玩的顺利。称心而来,满意而归。

介绍家乡南京导游词3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

  可能有些朋友是第一次来到南京,对南京的概况还不是很了解,那么我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南京以“博爱之都”闻名于海内外,简称宁,是江苏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

  城东旅游线以钟山风景区为主,以中山陵为中心,有明孝陵、灵谷寺、美龄宫、紫金山天文台等50多个旅游景点。城南线以秦淮风光带为主,以夫子庙建筑为中心,东起东水关,西止西水关,有乌衣巷、李香君故居、瞻园等古迹,此外还有中华门城堡、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风景点。城西有清凉山、石头城、莫愁湖等景观,构成山、水、城、林融合一体的景观特点。城北的珍珠泉度假区,距市区11千米,是南京地区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南京长江大桥也在城北。城中景区有著名的玄武湖,山城围绕,碧波荡漾,风景十分娟秀,另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我们可以把南京这座城市特点作一概括,那就是“古、大、重、绿”四个字。“古”,是指南京是*的七大古都之一;“大”,旅游黄页,南京是*的十大城市之一,有*最大的河流——长江,还有*现存最大、最完全的城墙;“重”,南京在历史上、地理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绿”,南京植被良好、绿化先进,是*首屈一指的绿色城市。因此,南京这座城市的特色又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梅红松绿市,虎踞龙盈城。

  游客们:南京概况就介绍到此,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六朝古都”,去细细领略她的“秦淮风韵”吧!

  谢谢大家!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5)

——写导游词 (菁华3篇)

写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宗导。

  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到西安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参观。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的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现在已发掘出三个俑坑,每个俑坑中都有兵马俑,共八千多个。

  一号坑最多,兵马俑*六千多个。

  现在一号坑上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请大家向前看,这就是我所说的拱形大厅。

  大家请随我来到大厅上。

  请往下看,这些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大家现在看到的兵马俑似乎“一摸一样”,但是,如果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

  下面我就来介绍几种兵马俑:

  这是将军俑,他身材魁梧,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一看就是久经沙场;这是武士俑,他们身高有1。8米,体格健壮,手持兵器,整装待发;武士俑一旁就是骑兵俑,骑兵佣上身穿短甲,下身穿着紧口裤,右手持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下面,大家自己游玩,我提几点要求:1。大家不要在兵马俑上乱写乱画。

  2。果皮纸屑不要乱丢。

  3。小朋友不要骑在陶马上。

  祝大家旅游愉快!

写导游词2

  各位游客们,我们既将到达位于四川的峨嵋山。

  现在请先让我做一下自我介绍吧﹗我叫XXX,大家可以叫我X导。

  我们现在位于四川的峨嵋山,我们上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以防捽倒。

  还有,不要乱丢果皮,食品塑料袋等垃圾。

  我们现在到了峨嵋山的生态猴区。

  这些猴子虽然也爱吃蕉和桃子,但是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喜欢缩在角落吃,所以你是看不到它那吃东西的样子的。

  峨嵋山脚下的中心有一个大大的金色们佛像的下面有几只动物,还有上百个动物雕像围成一个大圈,所有的动物雕像头都朝着佛像。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有一个怪物,它无恶不作,有一天那个怪物到峨眉山做恶,有一个神仙刚好路过,他跟那个怪物大战了三个回合,决定把那个怪物给封印了。

  然后,他叫上所有动物让大家齐心合力的把他封印。

  结果就把它封印在地底下。

  就快到火车站了,我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常言说:“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别。

  在这里,我真心祝福大家一路*安﹑合家安康,希望你们下次去旅游,我还当你们的导游﹗

写导游词3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魏等国地。元属中书省山西道,清为山西省。全省面积15。6万*方公里,人口3干多万,有汉、回、蒙、满民族,省会太原。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于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和繁衍。相传,华夏民族的开山始祖黄帝、炎帝曾于此活动;*史前的三位伟人尧、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业。山西名胜古迹甚多,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处,石窟、佛寺及艺术雕刻遍布全省,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2%以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居全国首位。全国仅有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总之,山西有“*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之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祠风景名胜区、*遥古城、晋商大院文化旅游区、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旅游资源的产品已蜚声海内外。特别是*遥古城、云风石窟,已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多,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山西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1个,其*家级的有五台山、恒山、壶口、北武当山、五老峰等5个;国家级与省级的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7个。黄河流经山西965公里,在壶口、龙门、孟门等河段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处。*年来陵川王蟒岭、锡崖沟、壶关太行大峡谷、宁武芦芽山、黎城黄崖洞、介休绵山、盂县藏山、阳城蟒河、沁水历山等得到初步开发;同时,各地兴办旅游的积极性高涨,旅游资源的开发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区有大同、五台山、太原、临汾、运城、晋东南,全省仅年接待5万人以上的旅游景区、景点就达100多处。改革开放20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内道路畅通,通讯便利,环境卫生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待服务条件可以满足需求。

  在新的世纪,山西经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了三大旅游区,即,以大同云冈石窟、佛教胜地五台山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以*遥古城和乔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为主的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壶口瀑布、运城解州关帝庙为主的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6)

——南京景点导游词 (菁华3篇)

南京景点导游词1

  南京有一座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这可是*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这就是玄武湖。

  此刻我们前去游览的是玄武湖公园,它位于南京城东北的玄武门外。公园占地472公顷,其中水面约368公顷,陆地104公顷,周长约9.5公里,流域面积约14*方公里。是国家级钟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公园。玄武湖三面环山,两面临城。东有紫金山,南有鸡笼山、覆舟山一脉相连,北有幕府山、观音山等作屏障,西、南耸立着雄伟壮丽的古城墙。湖水波光粼粼,湖中的环洲、梁洲、翠洲、菱洲、樱洲由堤桥相连,绿树掩映,垂柳婆娑。古人曾有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的赞语,把南京玄武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

  【玄武湖的成因玄武湖的名称来历】

  玄武湖古时与长江相通,到六朝时,在湖的北侧筑了一条长堤,由于江流的不断冲击,随之与长江隔绝,构成独立的湖泊。这天玄武湖水仍靠引长江之水蓄贮....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可谓历史悠久,是民国时期的首都,国父孙中山就安葬于紫金山下,那么去了南京一定要去中山陵看看。

  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古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处美景。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

  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被推举为*,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其实在紫金山下不仅仅有国父的陵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皇后在也安葬在紫金山,这座明孝陵也是南京非常著名的景点。

  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

  我们下面说的这处景点还是位于紫金山,这就是被称为明代三大寺院之一的灵谷寺。

  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 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秦淮河北岸有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古迹,同样也是美食天堂和购物乐园,这就是南京的夫子庙。

  欢迎光临南*庙。夫子庙地处城南秦淮河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是南京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是新兴的文化、商业、游览中心和庙市合一的繁华之地。

  夫子庙,又叫孔庙、文庙,是祭祀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由于儒学的正统地位,它的创始人孔子备受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士子们的尊崇,祀奉他的孔庙遍布全国各地,有的地方还不只一个。夫子庙作为封建士子崇拜的场所,大多与教育设施(如学宫、贡院等)布置在一起,即所谓的庙附于学,一般是在学宫的前面或一侧。

  历史上,南京城区的夫子庙曾有三处,一处在今市*大院内,另一处在朝天宫。现在我们要参观、游览的,是第三处,也是最有名气的`一处。它是宋景佑元年(1034年)从朝天宫迁来的,初为建康府学,元为集庆路学,明初为国学,后为应天府学,清迁出府学,改为江宁、上元两县学。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1869年)重建,抗战中为日军焚毁。现存夫子庙为80年代初重建。它采用前庙后学,孔庙在前,学宫在后,后来设立的贡院被布置在学宫的左侧。因此,南*庙比较完整的格局包括三部分,即孔庙、学宫、贡院。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及两侧的主要建筑和以明远楼为中心的江南贡院陈列馆成为夫子庙地区最主要的旅游观光点。

  夫子庙地区由于悠久的历史、方便的水上交通,使其在夫子庙出现之前,就已成为古代南京比较有名的"佳丽地"和名士聚居地,因此除了以上所述主要景点外,还有....

南京景点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来到素有“六朝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美誉的南京参观游览。我是江苏省中旅的导游员xxx,大家可以叫我x导,或者小x。我身旁这位是司机x师傅,他的驾驶技术十分了得,请大家放心。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俩可以给大家带来一次美好的南京之旅。

  南京以“博爱之都”闻名海内外,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市面积6598*方公里,常住人口为741.3万人,下辖2县11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主要是丘陵盆地地形,城区附*东有紫金山,西有清凉山,南有牛首山,北有栖霞山。紫金山由东向西延伸,从南京城中横穿而过,使南京城南城北形成了两条水系,南为秦淮河,北为金川河。除此之外,还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京的城东和城西。

  南京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个朝代在此定都,分别是:东吴、东晋、南朝时的宋、齐、梁、陈、以及后来的南唐、明初、太*天国和*,故而南京又被称作“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历朝历代为南京留下了许多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邺、建康、蒋州、江宁、升州、集庆、应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为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

  今日南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齐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南京也是*东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全国六大通讯枢纽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四大支柱产业。金陵石化、南汽集团、熊猫电子等著名企业实力雄厚、产品畅销国内外。此外,南京科教实力雄厚,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教育、科技的发达,为南京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市品牌)

  南京城市品牌众多,多次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南京的绿化水*全国闻名,森林覆盖率达到23%。南京的市树是雪松,市花为梅花。

  说到咱们南京,不得不提的就是与“吃”、“喝”、“玩”、“穿”相对应的四大特产:盐水鸭、雨花茶、雨花石和云锦。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南京丰富的旅游资源,东以钟山风景区为主,囊括了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以及玄武湖;西以石城风景区为看点;南以著名的秦淮风光带为主打;北以沿江风景区为主,包含了长江大桥、阅江楼和静海寺等景点。

  集山、水、城、文为一体的南京,山川形胜,虎踞龙蟠,大气磅礴,正以博大的胸怀迎接着八方来客。

南京景点导游词3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00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7)

——南京景点导游词实用10篇

  南京景点导游词 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庙。说起夫子庙,我们还得先来谈谈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秦淮河又名淮水、小江、龙藏浦,是南京文化的古老渊源。它从东水关入城,从西水关出城,流经夫子庙前的这一段长约十华里,因此被称为“十里秦淮”。从古至今,秦淮河的**就是一派繁华的景象,唐人杜牧的诗是这样说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首诗说尽了秦淮河的繁华。**以后,经过南京市**的大力建设,今天的十里秦淮已成为展现江南特有风貌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夫子庙共包括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东晋年间,朝廷在这里兴建了学宫;宋代在东晋学宫的旧址上扩建了夫子庙;南宋又开设了科举考场——贡院。然而,夫子庙在历史上曾经五毁五建,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毁于日军的战火,今天的夫子庙是1984年以后重建的。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孔庙前的广场,庙市合一是夫子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广场纵向为庙,横向为市,庙市合一,独具氛围。大家看到的这堵红墙称为照壁,具有罩气、遮挡、装饰的作用。它长110米,高10米,是我国照壁之最。长和高的寓意代表着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全长110公里,流经夫子庙前的内秦淮段全长十里。

  照壁前方这个半圆形的池子为泮池,南***庙是利用秦淮河的天然河道作为泮池的。古时候孔庙也叫泮宫,庙前半圆形的水池就这样被称为泮池了。

  西侧的这座桥叫文德桥,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相传,每年的农历11月15日晚,每当月到中天的时候,以此桥为界,月亮的影子被*分为两半,这一奇景就是著名的文德分月。

  文德桥畔,广场西侧还有一座聚星亭,取“群星聚集、人才汇粹”之意。迎面这个大牌坊,是“天下文枢”坊,造型为仿古三门四柱,斗拱托顶,它的意思就是说这里是天下文化的中心(因为这里是孔庙的所在)。牌坊南侧有魁星阁,里面原来供奉奎星的画像,魁星是天上主宰文运之星,古代参加科举的文人士子喜欢在考试之前来此,以借文气,期盼科举夺魁。

  穿过棂星门,就是大成门。因为孔子对中国文化做了集大成的贡献,所以孔庙的大门叫做大成门,殿叫大成殿。横额“南***庙”是赵朴初先生手书,直额“大成门”是我国前***部长姬鹏飞所提写的。门内甬道两边有孔子八位弟子的汉白玉塑像,两侧的碑廊内珍藏着赵朴初、林散之等三十位*代书法大师的墨宝。

  甬道的尽头是露台,它高1.4米,东西长21.8米,南北宽14米,围以石栏,正中有二龙戏珠丹陛石,两侧立有石灯。露台是举行祭祀和歌舞的地方。露台正中是一尊孔子的铜像,前方设有铁香炉,上面刻的“至圣先师”是对孔子的尊称。铜像高4.18米,重2.37吨,是全国孔庙中最大的一尊孔子铜像。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夫子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仿古建筑,海蓝色竖匾上有大成殿三个大字。大殿高16.2米,东西长27.3米,进深为20.9米,是按照清同治年间的形式复建的。在屋顶正脊上有二龙戏珠砖雕,雕刻十分精美。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享殿。如入大成殿,迎面看到孔子巨幅画像下方有孔子神像和排位,两侧立有四尊汉白玉雕像,他们是孔子的门生——曾参、颜回、孔子的孙子孔汲,再传弟子孟子,这四位被尊称为四亚圣,又称四配。在这里还摆放着一些乐器,祭器,是祭祀孔子的时候所用的。两边的楹联是由乾隆题写的。大家请看这幅孔子巨幅画像,它高6.5米,宽3.15米,是现代画家王宏喜先生按照唐代吴道子的画本绘制完成的,也是我国最大的一副孔子画像。

  在大成殿的四周墙壁有《孔子圣迹图》,这38幅壁画是浙江的200多工匠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用鸡血石,玛瑙、黄金、珠宝等名贵的材料雕刻而成的。生动描绘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光辉一生。

  殿内最高处还有《万世师表》、《与天地参》、《斯文在兹》三块匾额,分别是康熙、乾隆、光绪三位皇帝题写的。

  穿过了大成殿,殿外有复原的宋代开凿的玉兔泉古井,井畔立有一块《筹措朝考盘费碑》,记录了两江总督李鸿章,左宗棠捐助考生进京会试费用的一段历史。另一侧还有四块古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刻于南朝时期的《孔子问礼图碑》,碑心刻的画像文字记载了春秋末期奴隶制度即将瓦解之际,孔子为维护奴隶制度从鲁国到周天子所生活的洛阳寻访典章制度,向老子请教问礼的故事。旁边三块是刻于元朝的《集庆孔子庙碑》、《封四氏碑》和《封至圣夫人碑》。

  现在我们来到了建于江南贡院。它始于南宋,顺治年间规模最大,为全国之最。科举始于隋唐,止于晚清,长达1300年,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的考试。这是贡院牌坊,上有李渔题的楹联,坊下龙门街立有11块记载贡院历史的碑刻和与江南贡院有关的名人雕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远楼是贡院中心的建筑,它呈正方形,共设三层,一层为拱券门,门外有一堵八字墙,二层三层四面开窗。明远二字来源于《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檐下悬挂的两块明远楼匾额分别是康熙和乾隆题写的,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这块匾集的是颜真卿的字,八字墙上还有曾国藩的墨宝。这座楼的作用是宣读圣旨,发号施令和监视考场纪律。现在看到的这个沙盘模型,展现的是贡院明清时的全景,当时贡院共有号舍20644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

  现在贡院内还有恢复的四十余间号舍,号舍高6尺,深4尺,宽3尺,面积不超过1.5*方米,里面的陈设很简单,一上一下两块板而已,考生要在里面待上9天考上三场,吃喝拉撒睡考都在此处,白天他们在案板上答卷,晚上就在案板上合衣而眠,走出号舍下来无不面黄肌瘦,可以想象当年考试的艰辛。

  号舍所在的巷子叫号巷,它南向成排,以千字文为序,一条号巷里有60—100间号舍。大家西侧的号巷内用蜡像展示了考生百态,东侧为游客体验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也当一回考生,没准儿还能中个举人呢。

  前方大家看到的“至公堂”过去是主考官办公地,至公二字取意考试“公*、公正、*等”,现在是科考陈列室,分为东中西三个展厅,中间的展厅是科举文化陈列室,内有一尊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雕塑,旁边的这组模型展示了当年状元高中跨马游街的情形,非常得意壮观。四周墙壁上展出的图片资料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

  东侧的状元厅内展出了中国历代状元名录,以及中国封建时代的几位知名状元,尤其是出自南京的状元,其中还有一位是太*天国时期的女状元——傅善祥。在这里,还有一张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中的殿试试卷,为今天的专家学者研究科举制度提供了珍贵的佐证。

  西侧的是名人厅,里面展出了和江南贡院有关的名人,如考生唐伯虎、吴敬梓,考官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还有和科举有关的一些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

  各位游客,白天的夫子庙繁华热闹,而晚上的夫子庙更是流光溢彩!早在南北朝时,秦淮河上就有金陵灯会,明朝时更是达到了顶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谓天下一绝。今天的夫子庙沿袭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隔窗”的徽派建筑风格,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够领略传统文化;还能品尝独具风味秦淮风味小吃;探寻秦淮八艳的传奇故事;乘上秦淮画舫饱览**风光;或者去探寻乌衣巷、王谢古居、李香君故居、桃叶渡的名人遗踪,都是赏心乐事。接下来,给大家2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会在停车场恭候各位,谢谢。

  南京景点导游词 2

  秦淮河,是一条曾对古城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河流。相传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秦始皇东巡会稽,经过南京时,为方便船只行驶,曾下令开凿方山,使淮水与长江沟通,因而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据地质考察证明,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当时这条古老的河流确是曾从方山经过,但由于地理变迁,河流改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河道。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内秦淮河由东水关入城,经夫子庙,再由水西门南的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河汇合。河流全长10公里,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她写下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对“十里秦淮”有过生动的描写。

  古老的秦淮河与流经南京城北的长江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但是它与南京城的诞生、发展,以及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发现的原始村落遗迹多达五六十处。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宫所需的天然通道。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南京)后,曾在秦淮河**作“栅塘”,既可御敌,又可防洪。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连的繁华之地,秦淮河充当了南京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荣。据说,旧时的秦淮河**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游艇画防灯火通明,富豪贵族在这里过着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却是以泪洗面,饱尝了人间的辛酸。那时南京的XX大多集中在秦淮河**。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的不畏权贵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桥畔。

  美丽的秦淮河曾流淌过蛮荒时代的寂寞,六朝以来的繁华和奢靡,旧社会的污垢和劳动人民的血泪,甚至还溶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发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现了清澈动人的风姿。它是南京历史的见证,难怪人们惯于把“秦淮”当作南京的代名词。

  南京景点导游词 3

  秦淮河,是一条曾对古城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河流。相传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秦始皇东巡会稽,经过南京时,为方便船只行驶,曾下令开凿方山,使淮水与长江沟通,因而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据地质考察证明,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当时这条古老的河流确是曾从方山经过,但由于地理变迁,河流改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河道。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内秦淮河由东水关入城,经夫子庙,再由水西门南的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河汇合。河流全长10公里,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她写下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对“十里秦淮”有过生动的描写。

  古老的秦淮河与流经南京城北的长江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但是它与南京城的诞生、发展,以及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发现的原始村落遗迹多达五六十处。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宫所需的天然通道。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南京)后,曾在秦淮河**作“栅塘”,既可御敌,又可防洪。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连的繁华之地,秦淮河充当了南京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荣。据说,旧时的秦淮河**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游艇画防灯火通明,富豪贵族在这里过着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却是以泪洗面,饱尝了人间的.辛酸。那时南京的XX大多集中在秦淮河**。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的不畏权贵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桥畔。

  美丽的秦淮河曾流淌过蛮荒时代的寂寞,六朝以来的繁华和奢靡,旧社会的污垢和劳动人民的血泪,甚至还溶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发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现了清澈动人的风姿。它是南京历史的见证,难怪人们惯于把“秦淮”当作南京的代名词。

  南京景点导游词 4

  南京来的:灵谷寺,是由寺庙建筑、国殇烈士陵园和古灵公园组成的风景区。出于历史原因,人们一般仍称之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窗户的两边。一路上,玉兰挺立,树木茂密,小径蜿蜒。我们仿佛置身仙境。我先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位于紫金山南麓,是明代三大佛教寺庙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期就是佛教圣地,梁武帝周边有70多座寺院。到了明朝,这些寺院大多历经沧桑,只有江山寺、丁琳寺、松溪寺等少数保存完好。灵谷寺原名都龙岗开曾吉。514年,南方监狱十三年,梁武帝出家葬宝枝,在独龙岗建了一所好房子和直宫塔。唐代改名为包公园,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为太*兴国寺,明初改名为江山寺。朱元进为了修建明陵,命人选择风水宝地独龙岗,于是下令将这一带的所有寺院,包括江山寺,都迁到紫金山东麓,并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山右山”之间的山谷,所以得名“灵都转”。灵谷寺初建时规模较大,寺庙佛塔众多。山门至正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数千人。难怪朱元金视之为佳作,写了《第一禅林》。不幸的是,因为火灾,只有五粮店幸免于难。到清代同治时,灵谷寺重建,规模远不及当年。然而,红墙、黄瓦、郁郁葱葱的森林、美丽的鲜花和安静的环境,它仍然享受着“深秋古灵”的美景。

  红山门——死兵牌坊,无梁堂——死兵纪念碑。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这是寺庙大门的总称。这个山门是古灵公园的大门。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重建于20世纪30年代,有三个拱门,绿色琉璃瓦屋顶,红色外墙,故又称红色山门。门上的“古灵胜景”是现代书法家钱宋岳先生题写的。门外的一对石狮子是北*军部赠送的,是为阵亡将士修建的陵园。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两条青石铺成的路。在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有五个桥台,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它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桥台外面是花岗岩,顶部是绿色琉璃瓦。牌坊前中门额刻有“大仁大义”字样,背面刻有“救国救民”字样,均为老将张静江题写。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五粮店是明代仅存的灵谷寺建筑,以其中供奉的`神仙佛命名。由于此殿为砖石拱结构,故俗称“无梁殿”。

  五粮店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东西长53.8米,大殿前露台宽敞,宽5,深3。虽然多次重建,但结构从未改变。殿顶为双檐九脊琉璃瓦,屋顶三座琉璃瓦塔为雍和宫塔。它的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组合框架的建筑传统。整栋楼找不到梁柱,而且都是砖砌的。它采用中国古代石拱桥的施工方法,在底部用砖砌五个孔,然后勾缝后折叠成一个大的拱形屋顶。我们可以看到,五个打开的门每个都是一张优惠券,每行五张优惠券。中间的券孔最大,宽11.4米,高14米。虽然内部是券孔结构,但外部还是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屋檐下有凸出的斗拱,正面有门窗。这是一座由各种优惠券和错综复杂的联系组成的建筑。其坚固的结构,雄壮的气势,精湛的手法,都是必须的。虽然国内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建筑,比如浙江宁波的国保寺。山西五台山仙通寺、太原水佐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苏州开元寺等。,但灵谷寺的无梁殿在建筑结构和技术上更为独特和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

  游客:看到没有横梁的大厅外观后,跟着我参观大厅。据史料记载,五粮寺自明代建造以来,一直供奉着无限长寿的佛像。1928年,**花了12万元在这个项目上,把它改成了阵亡将士公墓的纪念馆。原来的佛龛被改成了三个大砖台,用作陈方祭祀器皿的祭坛,每个祭坛上都有一块石碑。请看:中间碑是“国民革命烈士的精神阵地”,左边碑是“**”,右边碑是“开国元勋的遗嘱”。在纪念馆的四周墙壁上,有110块太湖蓝色石碑,上面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共有16.5万字。纪念馆修复后,命名为正气堂。

  让我们在大厅里逛一周,参观著名的1911年革命蜡像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在此展出。这些蜡像是根据当时的历史照片和资料,从各个角度参考人物的镜头,由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图片组成。蜡像生动逼真,再现了革命先驱们的生动场景。

  阵亡将士纪念碑。参观完没有横梁的大厅,我们来到半圆形花坛草坪,这里已经成为阵亡将士第一个墓地的墓地。现在,请参观这个墓地。其实有三座墓,一座在中间,两座在面量寺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士兵人数众多,墓地没能容纳他们所有人。以师为单位,抽签,每个职级各出一名代表下葬。墓园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纪念碑,是上海抗战牺牲的十九路军、五军的纪念碑。这两座纪念碑已成为南京抗日战争的纪念地之一,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宋风馆-古灵塔-包公塔和三座纪念碑-琵琶街。宋风馆——墓地后面的建筑叫宋风馆。宋风馆是一座建在山上的仿步行建筑,有9层楼宽,双檐屋顶覆盖着蓝色琉璃瓦。远远望去,视野开阔,微风吹过,松林阵阵。“南方富庶萧瑟,风起山泉汩汩”是一个奇妙的景象。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建于1931年,由美国建筑师毛飞根据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建成后,正式命名为“革命纪念馆”。这座两层楼的建筑从东到西长41.7米,从北到南宽19.7米。是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外面有回廊,9楼下,中间是大厅,地板是走马风格。上下设置架子和柜子,用于展示阵亡士兵的遗物或举办展览。

  宋风亭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古灵塔。古灵铁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 ~ 1933年,造价35.5万元。这座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毛飞和中国建筑师董。

  现在我们来到古灵铁塔,才看到塔底是一个直径30.4米的大*台,八边形*面,外面是石刻围栏。塔身正面有石阶,石阶中间是白色花岗岩浮雕《日照山河图》,高5.8米,宽2.8米。请看,这座塔高60米,有九层。它由钢筋混凝土和苏州花岗岩制成。底层直径14米,上下收缩。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铺上绿色琉璃瓦,外面有走廊,四周是石质栏杆,方便游人靠栏杆欣赏风景。塔顶覆绿琉璃瓦,屋檐倾斜。塔的中央有一个塔刹,闪闪发光。

  访塔:正门横帽上的“古灵塔”几个字,是**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以林写的。塔的二至四层是余有仁草书老手孙中山先生北上黄埔军校时的告别演说。第五层到第八层是另一位吴敬恒篆书老手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校训。

  沿着钢筋混凝土扶梯走了252步后,我们来到了塔顶。从这里仰望,可以欣赏到远山青翠的景色,充分领略到“万松参天,一路深”的主旨。

  在古灵铁塔的西边,还有一座包公铁塔。

  包公塔——南朝梁武帝埋葬宝智僧舍利的塔,当时价值二十万银子。朱元璋建明墓后,把塔和庙一起搬到这里,并改名为古灵塔。这座塔最初建造时有五层,但不幸的是原来的塔已经被摧毁了。宝智僧,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建十三年。他是梁武帝最受尊敬的僧侣之一。

  包公楼前嵌有一块黑色石碑,上面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的保智僧画像,以及唐代大诗人李白、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作的画像赞。所以碑被称为“三碑”,是因为它融合了唐代三大名家的绝技。而原碑早在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就已完全损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法州僧人对旧藏文拓本的仿制。

  各位,灵谷寺的主要建筑基本都参观过了。事实上,明代灵谷寺的规模比现在大得多。除了我们所看到的,还有金刚庙、天王庙、吴芳庙、毗卢寺、观音阁、禅堂、客房、住持室等等。清中叶的灵谷寺恢复了往日的辉煌。除了寺庙的修复,它还以“八景之灵”而闻名。这八个场景是:钟福清韵、福图秋月、古寺钟、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燕珠、空燕张颖、屈刘水金。这些景观历经沧桑,尤其是太*天国时期。太*军和清军把这个地方作为战场,所以寺庙里的建筑损坏严重。只有五粮店是砖房,保存完整。

  各位,离开灵谷寺之后,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叫琵琶街。

  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相传这里的人踩在地上就能听到清脆的回声,用手轻敲就能听到如弹奏琴弦般美妙的回声。这是古灵的景点之一。不信?你可以试试。希望我导游的讲解也能给你留下记忆的笔记。谢谢大家!

  南京景点导游词 5

  各位游客:大家好!

  南京这里的历史文化有戏曲文化,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文化了,白曲是其中之一,表演白曲一定要使用当地的方言才有那个味道,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听上去十分的有意思,是雅俗共赏的一种表演了。还有就是南京这里的历史形成的文化了,南京是我国的古都之一,被称为是六朝古都,像是南宋就定都于南京这里,而且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定都于南京,一直到迁都,南京这里还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的这首诗是很多像我们一样的人对南京初次印象的来源。南京历史文化简介将会与这首诗一样,让您对南京了解的更多。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南京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较大,四时各有其特色。人如其名,地如其气。南京就如同它的气候一样,其命运之多舛令人叹息不已。最明显的就是在南京定都的王朝没有几个是不短命的。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南京定居。到了战国时代,当时的南京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战略目标。而当秦朝统一全国之后,南京又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行政经济中心。然而到了公元6世纪,南京的命运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南京连续的遭遇了水灾、火灾、农民起义战争的破坏,再加上与首都相距遥远,南京逐渐的成为废墟。

  进过漫长的等待,南京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刻。公元1356年,朱元璋的农民军在对元朝的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随后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令人感到扼腕叹息的是属于南京的荣耀几乎都是短暂的。仅仅过了60年,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便迁都北京。公元1848年的鸦.片战争,英军兵临南京城下,中国战败。“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南京成为中国*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六朝故都”的南京又接连成为太*天国、***的首都和江苏省的省会。

  南京景点导游词 6

各位朋友:

  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有名气、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古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具吸引力、有知名度的一处美景。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

  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00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南京修筑了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

  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南京景点导游词 7

  各位游客,中山陵沿着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渐上升,依次是广场、石坊、墓道、陵寝门、碑亭、祭祀堂、墓室。

  从空中俯瞰,中山陵就像一个“自由钟”,*放在绿色的地毯上。山脚下的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的广场是钟顶的圆弧,墓顶的墓室穹顶像一个滑动的钟摆锤。

  碑亭石坊后面是一条长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线是灵门,额头是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再往亭内,一座高约6米的石碑上镌刻着“20xx年6月1日18日,中国**孙葬于此”的镀金大字。穿过碑亭的是陡峭的石阶,分为八个部分,392个等级。

  纪念馆走到陵墓的最高*台,上面有两块中国手表,然后是纪念馆。纪念馆的正中是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雕像,黑色的`大理石墙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纲要》和胡、等人的《**遗嘱》。

  墓祭堂后面有一扇青铜门,额上写着“千古荣耀”四个大字。门内是一座钟形坟墓,中间有一个直径4米、深度5米的圆形大理石洞穴。圆形洞穴中放置着孙中山的汉白玉棺材和卧具。

  中山陵周围有一些纪念建筑,是当时各界人士和华侨投资兴建的,可以用来观光游览。

  南京景点导游词 8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我们南京。

  南京以“博爱之都”闻名海内外,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是***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南京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流域开发地带的交汇部,是长三角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综合**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城市。全市面积6598*方公里,常住人口为800多万人,下辖11区。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主要是丘陵盆地地形,城区附*东有紫金山,西有清凉山,南有牛首山,北有栖霞山。紫金山由东向西延伸,从南京城中横穿而过,使南京城南城北形成了两条水系,南为秦淮河,北为金川河。除此之外,还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京的城东和城西。山与水的交织,共同造就了地形险要,山水壮丽的`南京城。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各类遗存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地。公元前472年,越国最早在此建城,也就有了南京的第一个名字“越城”。从越城算起,南京的建城史已有*2500年。在此定都的朝代有:东吴、东晋、南朝时的宋、齐、梁、陈、以及后来的南唐、明初、太*天国和***,故而南京又被称作“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朝历代为南京留下了许多名字,如:金陵、秣陵、建邺、建康、蒋州、江宁、升州、集庆、应天、天京等,有些名字作为南京的地名沿用至今。南京的得名来源于明朝初年,当时的南京叫应天府,朱元璋曾经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京,应天府称南京,后来国都虽然没有迁成,但是南京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下来。中国的*代史从南京开始,也在南京结束。1842年8月29日,清**在南京下关的江面上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代史上第一个不*等条约——《南京条约》。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南京,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全新时代。

  南京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此融合交流;南京也是中华文化的繁荣地之一,从诗赋、书画、名著、成语,到佛教、戏曲、教育、科技,可以说是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群星闪耀。“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诗仙”李白、“词帝”李煜、“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以及当代书画家林散之、徐悲鸿、刘海粟、傅抱石等无不与南京息息相关。

  南京景点导游词 9

  南京来的:灵谷寺,是由寺庙建筑、国殇烈士陵园和古灵公园组成的风景区。出于历史原因,人们一般仍称之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窗户的两边。一路上,玉兰挺立,树木茂密,小径蜿蜒。我们仿佛置身仙境。我先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位于紫金山南麓,是明代三大佛教寺庙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期就是佛教圣地,梁武帝周边有70多座寺院。到了明朝,这些寺院大多历经沧桑,只有江山寺、丁琳寺、松溪寺等少数保存完好。灵谷寺原名都龙岗开曾吉。514年,南方监狱十三年,梁武帝出家葬宝枝,在独龙岗建了一所好房子和直宫塔。唐代改名为包公园,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为太*兴国寺,明初改名为江山寺。朱元进为了修建明陵,命人选择风水宝地独龙岗,于是下令将这一带的所有寺院,包括江山寺,都迁到紫金山东麓,并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山右山”之间的山谷,所以得名“灵都转”。灵谷寺初建时规模较大,寺庙佛塔众多。山门至正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数千人。难怪朱元金视之为佳作,写了《第一禅林》。不幸的是,因为火灾,只有五粮店幸免于难。到清代同治时,灵谷寺重建,规模远不及当年。然而,红墙、黄瓦、郁郁葱葱的森林、美丽的鲜花和安静的环境,它仍然享受着“深秋古灵”的美景。

  红山门——死兵牌坊,无梁堂——死兵纪念碑。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这是寺庙大门的总称。这个山门是古灵公园的大门。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重建于20世纪30年代,有三个拱门,绿色琉璃瓦屋顶,红色外墙,故又称红色山门。门上的“古灵胜景”是现代书法家钱宋岳先生题写的。门外的一对石狮子是北*军部赠送的,是为阵亡将士修建的陵园。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两条青石铺成的路。在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有五个桥台,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它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桥台外面是花岗岩,顶部是绿色琉璃瓦。牌坊前中门额刻有“大仁大义”字样,背面刻有“救国救民”字样,均为老将张静江题写。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五粮店是明代仅存的灵谷寺建筑,以其中供奉的神仙佛命名。由于此殿为砖石拱结构,故俗称“无梁殿”。

  五粮店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东西长53.8米,大殿前露台宽敞,宽5,深3。虽然多次重建,但结构从未改变。殿顶为双檐九脊琉璃瓦,屋顶三座琉璃瓦塔为雍和宫塔。它的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组合框架的建筑传统。整栋楼找不到梁柱,而且都是砖砌的。它采用中国古代石拱桥的施工方法,在底部用砖砌五个孔,然后勾缝后折叠成一个大的拱形屋顶。我们可以看到,五个打开的门每个都是一张优惠券,每行五张优惠券。中间的券孔最大,宽11.4米,高14米。虽然内部是券孔结构,但外部还是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屋檐下有凸出的斗拱,正面有门窗。这是一座由各种优惠券和错综复杂的联系组成的建筑。其坚固的结构,雄壮的气势,精湛的手法,都是必须的。虽然国内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建筑,比如浙江宁波的国保寺。山西五台山仙通寺、太原水佐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苏州开元寺等。,但灵谷寺的无梁殿在建筑结构和技术上更为独特和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

  游客:看到没有横梁的大厅外观后,跟着我参观大厅。据史料记载,五粮寺自明代建造以来,一直供奉着无限长寿的佛像。1928年,**花了12万元在这个项目上,把它改成了阵亡将士公墓的纪念馆。原来的佛龛被改成了三个大砖台,用作陈方祭祀器皿的祭坛,每个祭坛上都有一块石碑。请看:中间碑是“国民革命烈士的精神阵地”,左边碑是“**”,右边碑是“开国元勋的遗嘱”。在纪念馆的四周墙壁上,有110块太湖蓝色石碑,上面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共有16.5万字。纪念馆修复后,命名为正气堂。

  让我们在大厅里逛一周,参观著名的1911年革命蜡像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在此展出。这些蜡像是根据当时的历史照片和资料,从各个角度参考人物的镜头,由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图片组成。蜡像生动逼真,再现了革命先驱们的生动场景。

  阵亡将士纪念碑。参观完没有横梁的大厅,我们来到半圆形花坛草坪,这里已经成为阵亡将士第一个墓地的墓地。现在,请参观这个墓地。其实有三座墓,一座在中间,两座在面量寺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士兵人数众多,墓地没能容纳他们所有人。以师为单位,抽签,每个职级各出一名代表下葬。墓园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纪念碑,是上海抗战牺牲的十九路军、五军的纪念碑。这两座纪念碑已成为南京抗日战争的纪念地之一,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宋风馆-古灵塔-包公塔和三座纪念碑-琵琶街。宋风馆——墓地后面的建筑叫宋风馆。宋风馆是一座建在山上的仿步行建筑,有9层楼宽,双檐屋顶覆盖着蓝色琉璃瓦。远远望去,视野开阔,微风吹过,松林阵阵。“南方富庶萧瑟,风起山泉汩汩”是一个奇妙的景象。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建于1931年,由美国建筑师毛飞根据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建成后,正式命名为“革命纪念馆”。这座两层楼的建筑从东到西长41.7米,从北到南宽19.7米。是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外面有回廊,9楼下,中间是大厅,地板是走马风格。上下设置架子和柜子,用于展示阵亡士兵的遗物或举办展览。

  宋风亭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古灵塔。古灵铁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 ~ 1933年,造价35.5万元。这座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毛飞和中国建筑师董。

  现在我们来到古灵铁塔,才看到塔底是一个直径30.4米的大*台,八边形*面,外面是石刻围栏。塔身正面有石阶,石阶中间是白色花岗岩浮雕《日照山河图》,高5.8米,宽2.8米。请看,这座塔高60米,有九层。它由钢筋混凝土和苏州花岗岩制成。底层直径14米,上下收缩。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铺上绿色琉璃瓦,外面有走廊,四周是石质栏杆,方便游人靠栏杆欣赏风景。塔顶覆绿琉璃瓦,屋檐倾斜。塔的中央有一个塔刹,闪闪发光。

  访塔:正门横帽上的“古灵塔”几个字,是**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以林写的。塔的二至四层是余有仁草书老手孙中山先生北上黄埔军校时的告别演说。第五层到第八层是另一位吴敬恒篆书老手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校训。

  沿着钢筋混凝土扶梯走了252步后,我们来到了塔顶。从这里仰望,可以欣赏到远山青翠的景色,充分领略到“万松参天,一路深”的主旨。

  在古灵铁塔的西边,还有一座包公铁塔。

  包公塔——南朝梁武帝埋葬宝智僧舍利的塔,当时价值二十万银子。朱元璋建明墓后,把塔和庙一起搬到这里,并改名为古灵塔。这座塔最初建造时有五层,但不幸的是原来的塔已经被摧毁了。宝智僧,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建十三年。他是梁武帝最受尊敬的僧侣之一。

  包公楼前嵌有一块黑色石碑,上面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的保智僧画像,以及唐代大诗人李白、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作的画像赞。所以碑被称为“三碑”,是因为它融合了唐代三大名家的绝技。而原碑早在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就已完全损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法州僧人对旧藏文拓本的仿制。

  各位,灵谷寺的主要建筑基本都参观过了。事实上,明代灵谷寺的规模比现在大得多。除了我们所看到的,还有金刚庙、天王庙、吴芳庙、毗卢寺、观音阁、禅堂、客房、住持室等等。清中叶的灵谷寺恢复了往日的辉煌。除了寺庙的修复,它还以“八景之灵”而闻名。这八个场景是:钟福清韵、福图秋月、古寺钟、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燕珠、空燕张颖、屈刘水金。这些景观历经沧桑,尤其是太*天国时期。太*军和清军把这个地方作为战场,所以寺庙里的建筑损坏严重。只有五粮店是砖房,保存完整。

  各位,离开灵谷寺之后,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叫琵琶街。

  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相传这里的人踩在地上就能听到清脆的回声,用手轻敲就能听到如弹奏琴弦般美妙的回声。这是古灵的景点之一。不信?你可以试试。希望我导游的讲解也能给你留下记忆的笔记。谢谢大家!

  南京景点导游词 10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庙。说起夫子庙,我们还得先来谈谈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秦淮河又名淮水、小江、龙藏浦,是南京文化的古老渊源。它从东水关入城,从西水关出城,流经夫子庙前的这一段长约十华里,因此被称为“十里秦淮”。从古至今,秦淮河的**就是一派繁华的景象,唐人杜牧的诗是这样说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首诗说尽了秦淮河的繁华。**以后,经过南京市**的大力建设,今天的十里秦淮已成为展现江南特有风貌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夫子庙共包括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东晋年间,朝廷在这里兴建了学宫;宋代在东晋学宫的旧址上扩建了夫子庙;南宋又开设了科举考场——贡院。然而,夫子庙在历史上曾经五毁五建,最后一次是在1937年毁于侵华的战火,今天的夫子庙是1984年以后重建的。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孔庙前的广场,庙市合一是夫子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广场纵向为庙,横向为市,庙市合一,独具氛围。大家看到的这堵红墙称为照壁,具有罩气、遮挡、装饰的作用。它长110米,高10米,是我国照壁之最。长和高的寓意代表着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全长110公里,流经夫子庙前的内秦淮段全长十里。

  照壁前方这个半圆形的池子为泮池,南***庙是利用秦淮河的天然河道作为泮池的。古时候孔庙也叫泮宫,庙前半圆形的水池就这样被称为泮池了。

  西侧的这座桥叫文德桥,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相传,每年的农历11月15日晚,每当月到中天的时候,以此桥为界,月亮的影子被*分为两半,这一奇景就是著名的文德分月。

  文德桥畔,广场西侧还有一座聚星亭,取“群星聚集、人才汇粹”之意。迎面这个大牌坊,是“天下文枢”坊,造型为仿古三门四柱,斗拱托顶,它的意思就是说这里是天下文化的中心(因为这里是孔庙的所在)。牌坊南侧有魁星阁,里面原来供奉奎星的画像,魁星是天上主宰文运之星,古代参加科举的文人士子喜欢在考试之前来此,以借文气,期盼科举夺魁。

  穿过棂星门,就是大成门。因为孔子对中国文化做了集大成的贡献,所以孔庙的大门叫做大成门,殿叫大成殿。横额“南***庙”是赵朴初先生手书,直额“大成门”是我国前***部长姬鹏飞所提写的。门内甬道两边有孔子八位弟子的汉白玉塑像,两侧的碑廊内珍藏着赵朴初、林散之等三十位*代书法大师的墨宝。

  甬道的尽头是露台,它高1.4米,东西长21.8米,南北宽14米,围以石栏,正中有二龙戏珠丹陛石,两侧立有石灯。露台是举行祭祀和歌舞的地方。露台正中是一尊孔子的铜像,前方设有铁香炉,上面刻的“至圣先师”是对孔子的尊称。铜像高4.18米,重2.37吨,是全国孔庙中最大的一尊孔子铜像。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夫子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仿古建筑,海蓝色竖匾上有大成殿三个大字。大殿高16.2米,东西长27.3米,进深为20.9米,是按照清同治年间的形式复建的。在屋顶正脊上有二龙戏珠砖雕,雕刻十分精美。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享殿。如入大成殿,迎面看到孔子巨幅画像下方有孔子神像和排位,两侧立有四尊汉白玉雕像,他们是孔子的门生——曾参、颜回、孔子的孙子孔汲,再传弟子孟子,这四位被尊称为四亚圣,又称四配。在这里还摆放着一些乐器,祭器,是祭祀孔子的时候所用的。两边的楹联是由乾隆题写的。大家请看这幅孔子巨幅画像,它高6.5米,宽3.15米,是现代画家王宏喜先生按照唐代吴道子的画本绘制完成的,也是我国最大的一副孔子画像。

  在大成殿的四周墙壁有《孔子圣迹图》,这38幅壁画是浙江的200多工匠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用鸡血石,玛瑙、黄金、珠宝等名贵的材料雕刻而成的。生动描绘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光辉一生。

  殿内最高处还有《万世师表》、《与天地参》、《斯文在兹》三块匾额,分别是康熙、乾隆、光绪三位皇帝题写的。

  穿过了大成殿,殿外有复原的宋代开凿的玉兔泉古井,井畔立有一块《筹措朝考盘费碑》,记录了两江总督李鸿章,左宗棠捐助考生进京会试费用的一段历史。另一侧还有四块古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刻于南朝时期的《孔子问礼图碑》,碑心刻的画像文字记载了春秋末期奴隶制度即将瓦解之际,孔子为维护奴隶制度从鲁国到周天子所生活的洛阳寻访典章制度,向老子请教问礼的故事。旁边三块是刻于元朝的《集庆孔子庙碑》、《封四氏碑》和《封至圣夫人碑》。

  现在我们来到了建于江南贡院。它始于南宋,顺治年间规模最大,为全国之最。科举始于隋唐,止于晚清,长达1300年,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的考试。这是贡院牌坊,上有李渔题的楹联,坊下龙门街立有11块记载贡院历史的碑刻和与江南贡院有关的名人雕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远楼是贡院中心的建筑,它呈正方形,共设三层,一层为拱券门,门外有一堵八字墙,二层三层四面开窗。明远二字来源于《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檐下悬挂的两块明远楼匾额分别是康熙和乾隆题写的,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这块匾集的是颜真卿的字,八字墙上还有曾国藩的墨宝。这座楼的作用是宣读圣旨,发号施令和监视考场纪律。现在看到的这个沙盘模型,展现的是贡院明清时的全景,当时贡院共有号舍20644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

  现在贡院内还有恢复的四十余间号舍,号舍高6尺,深4尺,宽3尺,面积不超过1.5*方米,里面的陈设很简单,一上一下两块板而已,考生要在里面待上9天考上三场,吃喝拉撒睡考都在此处,白天他们在案板上答卷,晚上就在案板上合衣而眠,走出号舍下来无不面黄肌瘦,可以想象当年考试的艰辛。

  号舍所在的巷子叫号巷,它南向成排,以千字文为序,一条号巷里有60-100间号舍。大家西侧的号巷内用蜡像展示了考生百态,东侧为游客体验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也当一回考生,没准儿还能中个举人呢。

  前方大家看到的'“至公堂”过去是主考官办公地,至公二字取意考试“公*、公正、*等”,现在是科考陈列室,分为东中西三个展厅,中间的展厅是科举文化陈列室,内有一尊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雕塑,旁边的这组模型展示了当年状元高中跨马游街的情形,非常得意壮观。四周墙壁上展出的图片资料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

  东侧的状元厅内展出了中国历代状元名录,以及中国封建时代的几位知名状元,尤其是出自南京的状元,其中还有一位是太*天国时期的女状元——傅善祥。在这里,还有一张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中的殿试试卷,为今天的专家学者研究科举制度提供了珍贵的佐证。

  西侧的是名人厅,里面展出了和江南贡院有关的名人,如考生唐伯虎、吴敬梓,考官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还有和科举有关的一些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

  各位游客,白天的夫子庙繁华热闹,而晚上的夫子庙更是流光溢彩!早在南北朝时,秦淮河上就有金陵灯会,明朝时更是达到了顶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可谓天下一绝。今天的夫子庙沿袭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隔窗”的徽派建筑风格,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够领略传统文化;还能品尝独具风味秦淮风味小吃;探寻秦淮八艳的传奇故事;乘上秦淮画舫饱览**风光;或者去探寻乌衣巷、王谢古居、李香君故居、桃叶渡的名人遗踪,都是赏心乐事。接下来,给大家2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会在停车场恭候各位,谢谢。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菁华3篇)(扩展8)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优选【五】份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1

  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 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0xx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0xx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20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宝城是一座*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2.I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根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游览下一个景点。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2

  对于中山陵,我几乎是陌生的。由于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联想过许多金碧辉煌的殿堂。然而,当漫步其中之时,才发现原来中山陵别有一番景致。依山而建,隐于山林之间,从下往上一望,极为壮观。建筑并不艳丽,却给人莫名地来了一种气势,来了一种庄重。

  走在台阶上,似乎就已明了。孙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于此地,而后人按照他的意思为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为了给中山先生,这位为中国不停忙碌的伟人找了一处永远安宁的地方让他*静下来。

  中山陵坐落在这繁茂的宁静之中。中山陵的布局就像是一个大钟,含有"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遥想当年孙中山先生为了民族的复兴,人民的觉醒,做出了多少的贡献?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博爱"两字正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后是墓道。前面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再进为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葬**孙先生于此"的镏金大字。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台。攀登如此多的石阶极为艰难,但当大家走完这段长距离陡峻的石阶以后,一定会悟出孙中山先生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义。最高的*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祭堂有三个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奋斗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动。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不朽勋业和艰苦斗争的历程,而且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我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思想。堂后有墓门二重,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

  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是雕刻家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心中盈满的只有感动和震撼。高大庄严的祭堂,让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

  中山陵之旅,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饱览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思考,对民族的热爱,对领袖的敬意。作为记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3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

  整个墓区*面形如大钟,钟的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为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此像为国外雕塑名家保罗兰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刻有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祭堂之后有一个铜门,横额上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亦是孙中山先生的手笔。门内即为钟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径4米、深5米的圆形大理石圆穴。孙中山的汉白玉灵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圆穴中,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4

  中山陵是中国*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方米。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南京中山陵导游词,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XX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XX年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XXX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据说,早在19XX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XX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柩,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宇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宽数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60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墓道尽头是*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面为“木铎”形。铎,就是*常我们说的大铃铛。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这里的*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XXX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XXX葬**孙先生于此***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

  来到临*顶端的*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面距离700米。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阶。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台,总计有大小10个*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台了。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干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六个片断。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椒图)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土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XXX**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XXX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1929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月1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柩浇入圹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抗战爆发后,XXX**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XXX左派的极力劝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墓堡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孙先生诞辰127周年时落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的。谢谢大家!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5

  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 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0xx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0xx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F�痢保�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辍;�表上的�晖烦�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晖烦�里,表示望君出。由于�晷院猛�,所以凡有石�甓琢⒌幕�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20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宝城是一座*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2.I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根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游览下一个景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