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通用十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 1

  宋太宗赵光义命令宰相李昉组织编写了一部学术价值颇高的百科全书,叫《太*御览》,总字数达四百七十八万个。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大臣们劝他不要太劳累了,宋太宗回答说:“只要打开这部书阅读,就能从中获益,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注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

  [提示]指读书有很多好处。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 2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 3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 4

  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是个贪官。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提示]比喻自己的行为使对方有所察觉和防备。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 5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 6

  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注释]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提示]比喻形势或情况已极其危急。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 7

  东汉末年,刘备请到诸葛亮做军师后,经常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亲密。开始时,关羽和张飞很不服气。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提示]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 8

  老虎抓住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见老虎不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由于有老虎在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着,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势欺压人。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 9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注释]株:树桩子。

  [提示]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 10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提示]多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或解决某个问题。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通用十篇扩展阅读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通用十篇(扩展1)

——常见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常见的成语故事1

  在古时候,有一个历史朝代叫东晋。东晋时期,有两个很受人尊敬的大家族,一个是王家,一个是谢家。这两个家族,培养出了许多优秀、杰出的人才,在皇宫里担任重要职位,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谢家有个叫谢安的人,他是当时的宰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位很高。谢安经常对家里的孩子们讲:“你们要好好学*,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本领高强的人。”

  有一天,谢安闲来无事,就问孩子们:“你们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呢?”谢安有一个侄子,名叫谢玄。谢玄回答说:“我将来,要像‘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先来讲讲“芝兰玉树”吧。这“芝兰”啊,其实就是兰花,是一种植物,它的花朵不大,颜色有黄的、粉的,也有白的,非常美丽;而兰花的叶子呢,是细细长长的,就像小朋友弯弯的眉毛一样,形态非常优美。兰花的香气也是淡淡的、柔柔的,闻起来一点儿都不刺鼻子,让人觉得很舒服。更重要的是,兰花的生长环境虽然是又潮又湿,阳光也少,但是它们依然坚强、快乐地生长,依然把柔和、淡雅的香气带给人们。所以啊,兰花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像是一个外表美丽、内心品德高尚的人,是一种人们很喜欢的、名贵的植物。那么“芝兰玉树”呢,就是指,用名贵的兰花和玉石装饰而成的大树。小朋友,你们想想看,大树是不是很高大、很挺拔呀?它可以为我们遮挡阳光,让我们在树荫下快快乐乐地做游戏,一点儿也不用担心被阳光晒伤,对不对呀?那么,如果这棵大树是用名贵的`兰花和玉石装饰而成的呢,是不是又漂亮、又芳香、而且还可以保护我们不被晒伤呢?这可真是一棵很棒的大树呀!好啦,现在让我们回到刚才的故事。

  当东晋的宰相谢安问家里的孩子们长大以后都想干什么的时候,谢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将来,要像‘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谢玄小朋友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像名贵的兰花,玉做的树。谢玄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志向,他的叔叔谢安自然很高兴,从此就更加注重对谢玄的培养和教育,而谢玄自己也很努力,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和本领。

  后来,前秦朝代的皇帝苻坚带兵攻打东晋,东晋宰相谢安就任命他的侄子谢玄为先锋官,迎战苻坚。谢玄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在淝水一带,带领八万士兵战胜了苻坚的80多万士兵,保护了国家和人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而谢玄,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实现了他幼年时想成为“芝兰玉树”的理想。

常见的成语故事2

  有一家人家祭过了祖先,赏给仆人们一壶酒。仆人们看壶里的酒实在太少,要是每个人尝这么一小口,那多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让他喝个痛快。可是到底让谁喝呢?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我看这么办吧,咱们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壶里的酒就让给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么办,就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先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低着脑袋在画,就说:“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又在地上画起来。他还没把四只脚画齐,有个人也把蛇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壶,几口把酒喝干了,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干吗要给他添四只脚呢?”“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这个成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跟“弄巧成拙”一个样;想卖弄一下本领,反而把事情搞坏了。故事中的那个人就是这样,他已经把蛇画好了,为了添四只脚,反而没喝到酒。另一个意思跟“无中生有”相仿,蛇本来没有脚,硬要给他添上四只脚,这不是多余的吗?因此还有人用“蛇足”来比喻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常见的成语故事3

  东汉时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是败坏自己的名声。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然后说:“你很笨要笨鸟先飞,要出外求学去。”所以乐羊子就出外求学去了。但一年后,乐羊子因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领到织机旁说:“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日积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了。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在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 乐羊子深受感动,又回去求学了,七年没有回家。

  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通用十篇(扩展2)

——简单的成语故事通用十篇

  简单的成语故事 1

  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与弟子们一起跟着孔子学*。有的弟子偷偷地议论开了:“先生一定对自己的儿子格外关心,多教他不少学问,对我们恐怕是留一手的。”

  一天,有个名叫陈子禽的学生问孔鲤:“你在老师那儿一定比我们多学一些东西吧?”

  孔鲤老实地回答:“没有什么呀!就是有一回他一个人站在庭院中,问我学过《诗经》没有,他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学《诗经》。还有一次,他问我学过礼没有,并说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听了他的话,我又去学礼,就这么两件事啊!”

  “那就好。”陈子禽因为问一而得三,高兴地想同学们报告说:“我问孔鲤一件事,他却告诉了我三件事!第一知道要学诗,第二知道要学礼,第三嘛……我知道了先生对自己儿子并不特殊亲*……”

  弟子们终于解除了对孔子的误解。

  问一得三的意思是:问一件事却得到解决三件事的办法。形容求少得多。

  简单的成语故事 2

  孟秋指阴历七月,民间信仰中,七月是诸事不宜的鬼月,七月朔日(初一)要开鬼门,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鬼节),七月望日(三十)要关鬼门。古时候,关鬼门时,处处可见超度盛会。

  金光寺塔内藏有舍利佛宝,所以寺塔夜放霞光,使得祭赛国被四方敬仰,但是孟秋朔日半夜,天忽然下了一场血雨,舍利佛宝不翼而飞,从此金光寺塔也不放光了,四方也不来朝圣了。国王冤枉金光寺和尚,把他们囚禁起来,每日里严刑拷打他们。

  三年后, 唐僧一行取经经过祭赛国,唐僧同情金光寺和尚的遭遇,沐浴后和孙悟空前去扫塔。在扫塔过程中,孙悟空捉到两个鱼精,经过师徒二人盘问,才知道兴风作怪的是乱石山碧波潭的九头怪。两三个小和尚提着灯笼引唐僧师徒下塔。一个先跑去报告众人,说:“好了,好了!我们得见青天了!偷宝贝的妖怪捉到了!”

  得见青天的意思是:“得见青天”指冤屈得到伸张。

  简单的成语故事 3

  公元前620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逝世,居然用一百多人给他陪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臣子车氏家的三兄弟奄息、仲行、针虎也在其中。这三兄弟为秦国立下盖世奇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却仍逃脱不了被活埋的命运。

  秦国的老百姓对秦穆公的做法非常愤怒,就写了一首名为《黄鸟》的挽歌:

  “黄雀叫叽叽,在酸枣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提到这位奄息,一人的价值等于百人。走*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黄雀叫叽叽,在桑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仲行。提到这位仲行,百条好汉都抵不上他一人。走*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黄雀叫叽叽,在荆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针虎。提到这位针虎,一个人能与一百人相比。走*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会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简单的成语故事 4

  量力而为

  故事: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简单的成语故事 5

  从前,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他有一个好*惯就是喜欢睛天到郊外弹琴。一天,他来到河提上,看见一只牛在自由自在地吃草,他想弹支曲子给牛助兴。接着,他便拿出了琴,对着牛弹了一曲又一曲,可是,那只牛根本没理睬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公明仪气了坏了,最后将拿手的曲子都弹了出来可牛还是没有理睬他。实在没有办法,公明仪故意弹出蚊子嗡嗡地叫声和小牛被蚊子叮的'惨叫声。那头牛竖起耳朵仔细听,接着连草都不吃就跑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其实不是公明仪弹的琴不好,而是牛根本听不懂。告诉我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办事,要选对交流的对象,这样才会和大家交流沟通。

  简单的成语故事 6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简单的成语故事 7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不求甚解"的成语故事。不求甚解的原意是指读书只求领会文章要旨,不过份在字句上下功夫。想想看,对所学的知识你是不是都已经深入理解了,并且能够融会惯通了呢!我有的时候学*就毛毛躁躁,不求甚解,还觉得自己聪明绝顶,一学就会了。可是到了应用的.时候只会其一不知其二,真是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啊,我以后要做一个认认真真的人,专心钻研学*。

  简单的成语故事 8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之后,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但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之后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简单的成语故事 9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

  简单的成语故事 10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一天睡在干柴上,每一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通用十篇(扩展3)

——常见的成语故事(5)份

  常见的成语故事 1

  在古时候,有一个历史朝代叫东晋。东晋时期,有两个很受人尊敬的大家族,一个是王家,一个是谢家。这两个家族,培养出了许多优秀、杰出的人才,在皇宫里担任重要职位,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谢家有个叫谢安的人,他是当时的宰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地位很高。谢安经常对家里的孩子们讲:“你们要好好学*,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本领高强的人。”

  有一天,谢安闲来无事,就问孩子们:“你们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呢?”谢安有一个侄子,名叫谢玄。谢玄回答说:“我将来,要像‘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先来讲讲“芝兰玉树”吧。这“芝兰”啊,其实就是兰花,是一种植物,它的花朵不大,颜色有黄的、粉的,也有白的,非常美丽;而兰花的叶子呢,是细细长长的,就像小朋友弯弯的眉毛一样,形态非常优美。兰花的香气也是淡淡的、柔柔的,闻起来一点儿都不刺鼻子,让人觉得很舒服。更重要的是,兰花的生长环境虽然是又潮又湿,阳光也少,但是它们依然坚强、快乐地生长,依然把柔和、淡雅的香气带给人们。所以啊,兰花在人们的心中,一直都像是一个外表美丽、内心品德高尚的人,是一种人们很喜欢的、名贵的.植物。那么“芝兰玉树”呢,就是指,用名贵的兰花和玉石装饰而成的大树。小朋友,你们想想看,大树是不是很高大、很挺拔呀?它可以为我们遮挡阳光,让我们在树荫下快快乐乐地做游戏,一点儿也不用担心被阳光晒伤,对不对呀?那么,如果这棵大树是用名贵的兰花和玉石装饰而成的呢,是不是又漂亮、又芳香、而且还可以保护我们不被晒伤呢?这可真是一棵很棒的大树呀!好啦,现在让我们回到刚才的故事。

  当东晋的宰相谢安问家里的孩子们长大以后都想干什么的时候,谢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将来,要像‘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谢玄小朋友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像名贵的兰花,玉做的树。谢玄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志向,他的叔叔谢安自然很高兴,从此就更加注重对谢玄的培养和教育,而谢玄自己也很努力,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和本领。

  后来,前秦朝代的皇帝苻坚带兵攻打东晋,东晋宰相谢安就任命他的侄子谢玄为先锋官,迎战苻坚。谢玄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在淝水一带,带领八万士兵战胜了苻坚的80多万士兵,保护了国家和人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而谢玄,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实现了他幼年时想成为“芝兰玉树”的理想。

  常见的成语故事 2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常见的成语故事 3

  恶贯满盈

  商朝末年,国君商纣王暴虐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后来姬昌被释放,他更加实施仁政,政治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纣王军队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出兵东征之前,曾向全军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宣言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滔天罪行,并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坏事做绝,就像穿在绳子上的钱币一样,已经穿满了整根绳子。对这样的人,上天命令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人们总结出“恶贯满盈”作为成语,指所犯罪恶如绳贯钱,已周遍满溢,比喻罪大恶极,末日已到。

  常见的成语故事 4

  东汉时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是败坏自己的名声。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然后说:“你很笨要笨鸟先飞,要出外求学去。”所以乐羊子就出外求学去了。但一年后,乐羊子因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领到织机旁说:“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日积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了。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在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 乐羊子深受感动,又回去求学了,七年没有回家。

  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常见的成语故事 5

  反客为主

  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通用十篇(扩展4)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精选十篇)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1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安回国。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2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3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4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5

  【成语】:知彼知己

  【拼音】:zhī bǐ zhī jǐ

  【解释】: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成语故事】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字长卿,齐国人。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吴王阖庐(一作阖闾,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在读了孙武的兵书以后,对孙武的军事才能很赞赏,便任孙武为将,带领吴军攻破了楚国。孙武积极主张改革图强。他在《兵法》中提出了许多有关军事方面的卓越的见解。如《计篇》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他还指出战争的形势千变万化,强调在战略战术上应该“奇正相生”,灵活运用,指挥者应根据敌军形势的变化巧妙决策,以取得胜利。《谋攻篇》里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它的大意是说:熟悉自己又熟悉对方的情况,身经百战却不会失败;不熟悉对方而只是熟悉自己的情况,胜负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既不熟悉对方,又不熟悉自己的情况,每打一仗都必然要失败。由于上述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所以,“知彼知己”成了一句成语被广为运用。只有对主、客观两方面都有透彻的了解,包括作战在内,人们办一切事情才能获得成功。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6

  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势雄伟,方圆七百余里。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汉,头发胡须都已经白了。他家的大门,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每次都要绕好远的路才行,非常不方便。愚公很是烦恼,他下决心要带领着全家老小,把这两座大山挖掉。于是他们就一起干开了,挖下的泥土石块,他们就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他们干得非常投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因为他很精明,大家称呼他智叟。智叟劝愚公说:“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怎么可能搬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愚公却说:“我看你呀,比我还傻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了,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了,我们总有一天会把它挖*的!”

  后来,愚公挖山的事让上天知道了,他被愚公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派了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现在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移,移动。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7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8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焦湖庙,庙里有一个玉枕头,枕头上有一个小孔。据说,枕着这个枕头睡觉,可以在梦里经历许多美好的事情。

  那个时候,单父县有个名叫杨林的人,以经商为生,生意不怎么好,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脸的,希望能时来运转,突然在哪天就发大财,当大富翁。

  这天,杨林带着货物来贩卖,走得满头大汗,肩上挑的担子好像有千斤重,压得他苦不堪言。杨林正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刚好经过焦湖庙,就打算进去歇歇脚。

  杨林跪在菩萨跟前祈祷,口里念念有词:“老天爷保佑我时来运转,发家致富,一辈子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庙里的巫人见了杨林的情况,就对他说:“我让你体会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愿意吗?”杨林高兴极了,忙不迭地说:“真的?好哇好哇,我太愿意了!”

  于是巫人就取出那个神奇的玉枕给杨林,说道:“你先去睡一会儿吧。” 杨林枕着玉枕躺下,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大户人家,那里亭台楼阁、湖水假山,鸟语花香,屋里更是雍容豪华,一派富贵气象。官高位显的赵太尉热情地将他迎到客厅里,和他谈笑风生,接着,赵太尉又相中了他做女婿,把女儿许配给他。于是,他也做了大官,家财万贯。妻子如花似玉,温柔贤惠,给他生下了6个儿子。这6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事。

  杨林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身边又有妻儿相伴,过得快乐极了。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是一点都不想回家。

  忽然,杨林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在庙里,躺在玉枕上。梦中那美好的一切都无影无踪,只有身边没卖完的货物还在原地,心下不禁十分惆怅。

  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虚幻的美梦得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自己扎扎实实地辛勤劳动,才能把愿望变成现实。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9

  北魏时,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一个女儿,名叫木兰,她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十分高强。 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兰的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就想装扮成男子,替父从军。她穿上父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花父很感动,但是并不放心。于是,木兰要求与父亲比武,如果胜了就让她去从军。花弧向来不服老,就答应了。父女俩就在花园里比剑,你来我往。花弧毕竟年老体衰,终于支持不住,败下阵来,只好同意木兰代替他去从军。

  木兰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大功。出征十二年,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是女子。敌人终于投降了,木兰凯旋,换上女装。战友们惊叹道:“我们同行十几年,都不知道你是个女子!”

  木兰捉来一对雌雄兔子,然后笑着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说我女扮男装,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难以分辨出雌雄一样,根本看不出来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后来,人们就用“扑朔迷离”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模糊复杂,真相难辨。扑朔,扑腾、乱动;迷离,眼半闭。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10

  矢在弦上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攻打曹操,让陈琳写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列举曹操的罪状,大骂曹操祖宗三代。袁绍官渡之战败给曹操,陈琳也趁机投靠曹操。曹操问陈琳为什么写那篇檄文,陈琳说那时箭在弦上被袁绍所逼而写。

  【典故】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注引《魏志》

  【释义】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情况危急

  【相*词】箭在弦上、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通用十篇(扩展5)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精选十篇)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1

  成语名称:精忠报国

  成语拼音:jīng zhōng bào guó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代

  成语解释: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成语来源: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2回:“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

  成语造句: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二章:“为精忠报国之志而愤然拍案。”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20岁的岳飞已经是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区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逐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疆,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战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140年,正当岳飞奋勇前进,胜利在望的时候,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害怕”岳家军”强大起来之后,成为南宋**的威胁.因此,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在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岳飞对此极为悲愤,长叹道:”十年之功,废於一旦!”岳飞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盈野,岳飞也潸然泪下.,岳飞回到临安后,赵构和秦桧为了向金兵求和,诬陷他唆使部下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送进监狱.1141年12月29日,岳飞和他儿子岳云、部将张宪等一同被害,当时岳飞年仅39岁.临刑前,他奋笔疾书,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意思是”老天有眼呵,老天有眼呵!”岳飞被害后,南宋与金人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向金朝称臣纳贡,大片国土沦於金人之手.,岳飞虽然惨遭杀害,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深深地铭刻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而奸臣秦桧等人,却被铸成铁像,反剪双手,长跪於英雄墓前,被万世人民唾骂。

  精字开头的成语

  精卫填海 精忠报国 精禽填海

  包含有精字的成语

  励精图治 精禽填海 精忠报国 博而不精 精卫填海 食不厌精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2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岳飞,字鹏举,是南宋抗金著名军事将领、我国著名民族英雄。宋徽宗崇宁二年,即西元1103年农历2月15日出生在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裏岳家庄(今河南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岳飞出生后,恰逢金兵入主中原,社会动荡不安,岳飞从20岁起三次从军,先抗辽兵,后抗金兵,在*20年的从戎生涯中,他以其特有的"精忠报国"精神,身经百战,英勇杀敌,军功卓著,成为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正当岳飞收复河山、壮志将酬,预备"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之时,却被以南宋皇帝赵构为首的投资派害死在杭州风波亭。39岁英年早逝,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痛事和遗憾。

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 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3

  【注音】jīng zhōng bào guó

  【典故】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北史·颜之仪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宋史·岳飞传》

  【释义】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尽忠报国

  【相反词】卖国求荣

  【押韵词】一予一夺、永垂竹帛、恩威并著、着于竹帛、句斟字酌、移船就泊、衣单食薄、耳鬓斯磨、心软意活、兴致勃勃、......

  【歇后语】岳飞背上刻金字

  【成语故事】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大金国,直接威胁北宋的生存。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送19岁的岳飞从军。岳飞在抗金19年战斗中,打了许许多多胜仗,让金兵闻风丧胆。北宋灭亡后,他继续坚持抗金直到被害

  【成语示例】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

  【成语例句】

  ◎ 全国军民莫不钦敬……以前岳母教岳飞精忠报国,千年后人人称道,老太太教子三人,英勇杀敌,也足以比美岳母,而被人人所赞美。"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4

  岳飞是南宋名将。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上写字教导他,还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后来岳飞勤奋好学,并炼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在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又鼓励他报效国家,在他要去从军之前,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了“ 精忠报国 ”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训,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每战必胜,立了很多功劳,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真心遵守纪律,宁可忍住饥饿,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留下“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的美名。百姓们为了感谢岳飞的功德,建了岳飞祠,并塑了他的像放在祠内,早晚对他礼拜。

  “岳家军“的旗帜,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当岳飞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45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了,这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那自己的王位就不保了;又怕岳家军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威胁,因此和奸相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挥泪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充满了原野。

  秦桧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死时仅三十九岁。

  在杭州岳飞墓旁,有四具跪着的人像,千百年来遭人唾骂。秦桧等四人,陷害忠良,罪责难逃,人们让他们在岳飞墓前长跪来赎罪。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5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绸衣,岳飞便道:“皇后与众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难时被金兵俘虏)过着艰苦的生活,你既然与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终生不着绫罗。

  食——与士卒同例,部队补给艰难时,则“与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馅”(一种类似包子的面食)这种在官员富商们看来很普通的食物时,惊叹道:“竟然还有这么美味的食物。”便带回去与家人共享。

  住——茅屋军帐,与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为岳飞建豪宅,岳飞辞谢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财产——南宋诸大将无不豪富,张俊为防盗,铸一千两一个的大银球,称为“没奈何”,堆满大屋,退休后尚有每年六十万担租米的收入。而岳飞被害抄家时,总家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二千多两银),且其中含有数千匹麻布,显然也是准备用于军队的。

  犒赏——战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有次一名部将贪污赏银,立斩。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6

  岳飞是南宋名将。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上写字教导他,还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后来岳飞勤奋好学,并炼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在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又鼓励他报效国家,在他要去从军之前,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训,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每战必胜,立了很多功劳,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真心遵守纪律,宁可忍住饥饿,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留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美名。百姓们为了感谢岳飞的功德,建了岳飞祠,并塑了他的像放在祠内,早晚对他礼拜。

  “岳家军“的旗帜,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当岳飞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45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了,这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那自己的王位就不保了;又怕岳家军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威胁,因此和奸相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挥泪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充满了原野。

  秦桧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死时仅三十九岁。

  在杭州岳飞墓旁,有四具跪着的人像,千百年来遭人唾骂。秦桧等四人,陷害忠良,罪责难逃,人们让他们在岳飞墓前长跪来赎罪。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7

  成语名称:精忠报国

  成语拼音:jīng zhōng bào guó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代

  成语解释: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成语来源: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2回:“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

  成语造句: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二章:“为精忠报国之志而愤然拍案。”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20岁的`岳飞已经是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区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逐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疆,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战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140年,正当岳飞奋勇前进,胜利在望的时候,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害怕”岳家军”强大起来之后,成为南宋**的威胁.因此,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在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岳飞对此极为悲愤,长叹道:”十年之功,废於一旦!”岳飞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盈野,岳飞也潸然泪下.,岳飞回到临安后,赵构和秦桧为了向金兵求和,诬陷他唆使部下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送进监狱.1141年12月29日,岳飞和他儿子岳云、部将张宪等一同被害,当时岳飞年仅39岁.临刑前,他奋笔疾书,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意思是”老天有眼呵,老天有眼呵!”岳飞被害后,南宋与金人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向金朝称臣纳贡,大片国土沦於金人之手.,岳飞虽然惨遭杀害,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深深地铭刻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而奸臣秦桧等人,却被铸成铁像,反剪双手,长跪於英雄墓前,被万世人民唾骂。

  精字开头的成语

  精卫填海 精忠报国 精禽填海

  包含有精字的成语

  励精图治 精禽填海 精忠报国 博而不精 精卫填海 食不厌精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8

  【注音】jīng zhōng bào guó

  【典故】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北史·颜之仪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宋史·岳飞传》

  【释义】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尽忠报国

  【相反词】卖国求荣

  【押韵词】一予一夺、永垂竹帛、恩威并著、着于竹帛、句斟字酌、移船就泊、衣单食薄、耳鬓斯磨、心软意活、兴致勃勃、......

  【歇后语】岳飞背上刻金字

  【成语故事】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大金国,直接威胁北宋的`生存。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送19岁的岳飞从军。岳飞在抗金19年战斗中,打了许许多多胜仗,让金兵闻风丧胆。北宋灭亡后,他继续坚持抗金直到被害

  【成语示例】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

  【成语例句】

  ◎ 全国军民莫不钦敬……以前岳母教岳飞精忠报国,千年后人人称道,老太太教子三人,英勇杀敌,也足以比美岳母,而被人人所赞美。"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9

  精忠报国的典故: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教子精忠报国 。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岳飞是南宋名将。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上写字教导他,还鼓励他好好锻炼身体。后来岳飞勤奋好学,并炼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在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又鼓励他报效国家,在他要去从军之前,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了“ 精忠报国 ”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训,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每战必胜,立了很多功劳,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真心遵守纪律,宁可忍住饥饿,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留下“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的美名。百姓们为了感谢岳飞的功德,建了岳飞祠,并塑了他的像放在祠内,早晚对他礼拜。

  “岳家军“的旗帜,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当岳飞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45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了,这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那自己的'王位就不保了;又怕岳家军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威胁,因此和奸相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挥泪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充满了原野。

  秦桧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死时仅三十九岁。

  在杭州岳飞墓旁,有四具跪着的人像,千百年来遭人唾骂。秦桧等四人,陷害忠良,罪责难逃,人们让他们在岳飞墓前长跪来赎罪。

  精忠报国的主人公是谁?

  精忠报国的主人公是岳飞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岳飞的简介:

  岳飞(1103年3月24日(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南宋将领、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是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精忠报国的寓意:形容人非常爱国,这种爱国精神值得大家学*!

  精忠报国造句:我们的将士精忠报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不惜牺牲一切。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10

  成语名称:精忠报国

  成语拼音:jīng zhōng bào guó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爱国。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代

  成语解释: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成语来源: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2回:“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

  成语造句: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二章:“为精忠报国之志而愤然拍案。”

  精忠报国的成语故事

  20岁的岳飞已经是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区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逐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疆,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战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140年,正当岳飞奋勇前进,胜利在望的时候,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害怕”岳家军”强大起来之后,成为南宋**的威胁.因此,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在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牌,强令岳飞退兵.岳飞对此极为悲愤,长叹道:”十年之功,废於一旦!”岳飞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盈野,岳飞也潸然泪下.,岳飞回到临安后,赵构和秦桧为了向金兵求和,诬陷他唆使部下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送进监狱.1141年12月29日,岳飞和他儿子岳云、部将张宪等一同被害,当时岳飞年仅39岁.临刑前,他奋笔疾书,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意思是”老天有眼呵,老天有眼呵!”岳飞被害后,南宋与金人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向金朝称臣纳贡,大片国土沦於金人之手.,岳飞虽然惨遭杀害,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深深地铭刻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而奸臣秦桧等人,却被铸成铁像,反剪双手,长跪於英雄墓前,被万世人民唾骂。

  精字开头的成语

  精卫填海 精忠报国 精禽填海

  包含有精字的成语

  励精图治 精禽填海 精忠报国 博而不精 精卫填海 食不厌精


小学常见的成语故事通用十篇(扩展6)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通用五篇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1

  成语得陇望蜀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岑彭,字君然。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他在家乡棘阳当县官。不久,刘玄和他的族弟刘秀,联合并利用各路农民起义部队,在昆阳一带,把王莽军彻底打垮,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刘玄因此称为汉更始帝。汉军进攻棘阳的时候,岑彭率众投降了刘玄,后来又转到了刘秀的部下。

  刘秀在*定了河南,立下了基础以后,接着就占领河北,出击山东,翻脸镇压农民起义。在这一时期,岑彭为刘秀出了很大的力,立了不小的功,颇得刘秀的赏识。同时,刘秀的势力也因此比刘玄大得多了,刘秀便自立为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控制了东部地区以后,又转身向西进军。这时,岑彭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随刘秀先攻下了天水,又和偏将军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隗嚣在王莽时曾占据陇西,后来投降更始帝刘玄,随即又表示愿意归附光武帝刘秀,并为刘秀在镇压农民部队赤眉军的.战争中效劳。可是接着又叛离刘秀,跟公孙述勾搭上了。公孙述从王莽时起,在蜀地宣布独立,自称蜀王,以成都为国都,拥兵数十万,势力不小。刘秀的向西进军,目的就在于*定陇、蜀二地,以完成全国统。刘秀的这个目的不久就全部达到,隗嚣和公孙述都被消灭了。

  当岑彭和吴汉的军队围困两城的隗嚣时,刘秀因事要先回洛阳。临行,曾写了一封信给岑彭,信上说:攻克西城以后,须立即南攻四川;“人苦不知足,既*陇,又望蜀。”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2

  【典故】人苦不知足,既*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后汉书·岑彭传》

  【释义】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贪心不足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相反词】心满意足、称心如意、如愿以偿

  【押韵词】内忧外侮、出林乳虎、碎身粉骨、伶仃孤苦、千里投名,万里投主、斫琱为朴、铭肤镂骨、与草木同腐、渔阳鞞鼓、杯弓市虎

  【年代】古代

  【灯谜】到了甘肃向往四川

  【成语故事】刘秀当了皇帝后,西部巴蜀蜀王公孙述及陇西的`隗嚣对东汉的威胁很大,光武帝建武八年,刘秀亲率大军讨伐隗嚣,隗嚣大败逃西域。刘秀命令大将实施他的得陇望蜀的计划,继而进攻巴蜀,势如破竹,消灭了蜀王,使巴蜀归汉

  【示例】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3

  【汉语注音】:dé lǒng wàng shǔ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指人贪心不足;可活用作“得陇又望蜀”。

  【得陇望蜀的意思】:陇:地名,甘肃东部一带;蜀:地名,四川中西部;得到陇地又还想得到蜀地。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得陇望蜀的近义词】: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欲壑难填、贪心不足;

  【得陇望蜀的反义词】:知足常乐、称心如意、适可而止、心满意足、知足不辱、如愿以偿;

  【得陇望蜀的故事】

  东汉时期,岑彭是刘秀手下的一员赫赫有名的大将,他有勇有谋,是个才气无双的将士。一直以来求贤若渴的岑彭收罗了四面八方不少的人才。光武皇帝建武八年时,岑彭率兵进攻天水,此时公孙述占据四川,隗嚣占据西城。隗嚣被岑彭的部队包围后公孙述便帮助隗嚣守住上邽。皇帝在这个时侯下了一道诏书给岑彭,诏书中开诚布公地说道:“西城和上邽都打下来以后你即可马不停蹄的派兵去攻打四川,人是不知足的,陇地被*定后,自然还想得到蜀地。”岑彭收到诏书后便用灌水的方法想把西城攻下来,只可惜水深还没有灌到一丈的时侯,西城的救兵就快马加鞭地赶到把隗嚣救走了。岑彭的部队此时粮草也不够,只好领兵班师回朝。

  【得陇望蜀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且缓一缓。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搬进园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道:“正是古人常说的.:‘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何必偏要坐船?”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

  鲁迅《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九十三回:“飞燕得陇望蜀,复见侍郎庆安世,年轻貌美,雅善弹琴,便借琴歌为名,请成帝许令出人,成帝也既照允。”

  【得陇望蜀造句】

  人性如此是天经地义的,得陇望蜀,欲望永远都不会被满足,所以才会有层出不穷的各种争权夺利。

  要知道人的欲望永远是无穷无尽的、得陇望蜀确实是人之常情,谁都希望自已拥有的东西多多益善。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4

  【汉字书写】:得陇望蜀

  【汉语注音】:dé lǒng wàng shǔ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指人贪心不足;可活用作“得陇又望蜀”。

  【得陇望蜀的意思】:陇:地名,甘肃东部一带;蜀:地名,四川中西部;得到陇地又还想得到蜀地。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得陇望蜀的近义词】: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欲壑难填、贪心不足;

  【得陇望蜀的反义词】:知足常乐、称心如意、适可而止、心满意足、知足不辱、如愿以偿;

  【得陇望蜀的故事】

  东汉时期,岑彭是刘秀手下的一员赫赫有名的大将,他有勇有谋,是个才气无双的将士。一直以来求贤若渴的岑彭收罗了四面八方不少的人才。光武皇帝建武八年时,岑彭率兵进攻天水,此时公孙述占据四川,隗嚣占据西城。隗嚣被岑彭的部队包围后公孙述便帮助隗嚣守住上�。皇帝在这个时侯下了一道诏书给岑彭,诏书中开诚布公地说道:“西城和上�都打下来以后你即可马不停蹄的派兵去攻打四川,人是不知足的,陇地被*定后,自然还想得到蜀地。”岑彭收到诏书后便用灌水的方法想把西城攻下来,只可惜水深还没有灌到一丈的时侯,西城的救兵就快马加鞭地赶到把隗嚣救走了。岑彭的部队此时粮草也不够,只好领兵班师回朝。

  【得陇望蜀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且缓一缓。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搬进园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道:“正是古人常说的:‘事若求全何所乐?’据我说,这也罢了,何必偏要坐船?”湘云笑道:‘得陇望蜀,人之常情。’”

  鲁迅《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九十三回:“飞燕得陇望蜀,复见侍郎庆安世,年轻貌美,雅善弹琴,便借琴歌为名,请成帝许令出人,成帝也既照允。”

  【得陇望蜀造句】

  人性如此是天经地义的,得陇望蜀,欲望永远都不会被满足,所以才会有层出不穷的各种争权夺利。

  要知道人的欲望永远是无穷无尽的、得陇望蜀确实是人之常情,谁都希望自已拥有的东西多多益善。

  得陇望蜀的成语故事 5

  成语得陇望蜀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岑彭,字君然。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他在家乡棘阳当县官。不久,刘玄和他的族弟刘秀,联合并利用各路农民起义部队,在昆阳一带,把王莽军彻底打垮,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刘玄因此称为汉更始帝。汉军进攻棘阳的时候,岑彭率众投降了刘玄,后来又转到了刘秀的部下。

  刘秀在*定了河南,立下了基础以后,接着就占领河北,出击山东,翻脸镇压农民起义。在这一时期,岑彭为刘秀出了很大的力,立了不小的功,颇得刘秀的赏识。同时,刘秀的势力也因此比刘玄大得多了,刘秀便自立为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控制了东部地区以后,又转身向西进军。这时,岑彭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随刘秀先攻下了天水,又和偏将军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隗嚣在王莽时曾占据陇西,后来投降更始帝刘玄,随即又表示愿意归附光武帝刘秀,并为刘秀在镇压农民部队赤眉军的战争中效劳。可是接着又叛离刘秀,跟公孙述勾搭上了。公孙述从王莽时起,在蜀地宣布独立,自称蜀王,以成都为国都,拥兵数十万,势力不小。刘秀的向西进军,目的就在于*定陇、蜀二地,以完成全国统。刘秀的这个目的不久就全部达到,隗嚣和公孙述都被消灭了。

  当岑彭和吴汉的军队围困两城的隗嚣时,刘秀因事要先回洛阳。临行,曾写了一封信给岑彭,信上说:攻克西城以后,须立即南攻四川;“人苦不知足,既*陇,又望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