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菁华3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1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2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3

  【汉字书写】:三顾茅庐

  【汉语注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意思】:茅庐:草房;顾:拜访;东汉末年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已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请。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登门邀请某个人。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诚心诚意、草庐三顾、求贤若渴、爱才若渴、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的反义词】:拒人千里、虚情假意;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趁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的时侯扶持天子,控制了朝廷,并且以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发号施令。爱才若渴的刘备为了实现建国大业,乐此不疲地到处搜罗人才以积蓄力量。一次,刘备听说隆中有位叫诸葛亮的隐士是个才气无双的人,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茅舍,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扫兴而归。时隔不久,刘备等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刘备小心翼翼地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他出山的愿望。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被请进了屋里。刘备不辞劳苦几次拜访,使诸葛亮大为感动,终于答应做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是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侯。

  【三顾茅庐例句】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莫言《蛙》一〇〇:“民国十九年,当年袍泽乡党韩复榘兄*山东,三顾茅庐请高某出山,高某难却韩兄厚谊,赴鲁上任,先任省参议员,后任*原、曲阜*,今春改任高密。”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回:“咱们目今正是惨败之余,人家肯屈驾前来,不用咱们三顾茅庐,难道我还不中途相迎,以表诚意!”

  【三顾茅庐造句】

  相传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孙权曾想先入为主差张昭请聘诸葛亮为臣,却被其婉言谢绝。

  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如果没有你我更不知道“悬梁刺股”的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1)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菁华3篇)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1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2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3

  【汉字书写】:三顾茅庐

  【汉语注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意思】:茅庐:草房;顾:拜访;东汉末年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已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请。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登门邀请某个人。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诚心诚意、草庐三顾、求贤若渴、爱才若渴、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的反义词】:拒人千里、虚情假意;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趁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的时侯扶持天子,控制了朝廷,并且以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发号施令。爱才若渴的刘备为了实现建国大业,乐此不疲地到处搜罗人才以积蓄力量。一次,刘备听说隆中有位叫诸葛亮的隐士是个才气无双的人,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茅舍,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扫兴而归。时隔不久,刘备等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刘备小心翼翼地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他出山的愿望。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被请进了屋里。刘备不辞劳苦几次拜访,使诸葛亮大为感动,终于答应做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是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侯。

  【三顾茅庐例句】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莫言《蛙》一〇〇:“民国十九年,当年袍泽乡党韩复榘兄*山东,三顾茅庐请高某出山,高某难却韩兄厚谊,赴鲁上任,先任省参议员,后任*原、曲阜*,今春改任高密。”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回:“咱们目今正是惨败之余,人家肯屈驾前来,不用咱们三顾茅庐,难道我还不中途相迎,以表诚意!”

  【三顾茅庐造句】

  相传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孙权曾想先入为主差张昭请聘诸葛亮为臣,却被其婉言谢绝。

  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如果没有你我更不知道“悬梁刺股”的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2)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菁华9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学*完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小编为您整理了三顾茅庐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读一读再写下自己的感受,继而引导学生读句,说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说出自己个性的理解来,我只在其中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生生、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说说。教学中我课始默写课题、课文主人公,再根据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简单有效,实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时,我让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候的情形,并对学生分角色进行采访,采访刘备当时的想法,采访诸葛亮耳闻目睹后的想法,采访旁观者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对学生的说话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1、“生活处处皆语文。”

  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

  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三顾茅庐》是一篇历史故事,描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要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教学这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体会人物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人物的个性,体现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为了突破难点,抓住了“诚心诚意“这个重点词为主线,质疑导读。

  比如:第二自然段: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上动作表演,体会两个人对人才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中一句刘备生气的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桃园结拜的兄弟,从言语中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再如:“离诸葛亮的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刘备怕马惊扰了诸葛亮,半里地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心,从行动中体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

  再如: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让学生体会“轻轻”一词,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指名表演一下恭恭敬敬,进一步体现刘备对人才的`虔诚和恭敬。教学中,抓住了这些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的语句,反复品读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整节课中,我觉得也出现很多欠缺,课堂教学虽然气氛较活跃,但没有真正突破难点。原因是学生课外积累太少,尤其是四大名著毒的太少,因此上起课来挺吃力。其次,教师没有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对学生加以点拨。在今后教学中,要一边教学,一边运用课件,争取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尤其是班里几个男生,对《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和内容津津乐道,非常感兴趣。所以,人物介绍我基本上穿插在课文讲解中,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说,通过人物特点来读好课文,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写法的妙处。

  我从课文的标题出发,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能看出刘备尊重人才的地方,写上批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活动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展开。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找到很多相关的语句,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他段落中,学生也能找出一二。每找到一处,我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并带上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读好。提到故事中的人物时,顺便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在知道了张飞的鲁莽、刘备的礼贤下士以后,学生能很好地把人物的语言读好,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更能进一步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此时,恰好引出课文中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张飞的鲁莽衬托刘备的尊重。介绍完侧面描写,很自然就引出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写刘备的语句。讨论过程中,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一开始学生没有注意到,我提示学生说这一处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通过朗读,有的同学读出了诸葛亮生活的地方景色优美,非常宁静,就好像他本人一样不愿意争名逐利。有的同学从“山冈蜿蜒起伏”读出了山路难走,刘备能够亲自前往,也可以看出来他尊重人才。我让他们再次读了读其中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仅仅是描写了隆中的山冈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不是”。我范读了一遍,特别强调后面的几个字“一条等待事假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不仅仅比喻“山冈”,还是……我语气提高,此刻,有的同学恍然大悟,大声说出“是说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还有一个称号,人称……学生马上回答“卧龙先生!”

  整节课只讨论了一个大问题,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人物,练*了朗读,也学*了写作手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象描写栩栩如生,文字背后内涵深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紧扣一个 ‘读’子,在读中感悟一个“诚”字,重点处让学生多读、多悟、自读、自悟,力求读出‘诚’,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时,将隆中的景色描写置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的更加紧凑。

  在全文读完以后,我将原著的内容,比如歌曲、电视剧片段引入语文课堂,使教学资源得以整合,而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

  第二、努力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教学。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我借学*《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回去以后读一读《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的*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气围,激活学*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3)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 (菁华3篇)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1

  三顾茅庐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岗,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三顾茅庐阅读答案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阅读练*题目

  1.依据本文的内容,动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司 马 徽 再 荐 名 士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

  关羽:

  张飞: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卡片] 关于修养的名句

  ①

  ②

  5.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

  (1)

  (2)

  (3)

  参考答案:

  1.刘玄德三顾茅庐。

  2.兴复汉室

  3.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4.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5.①为二顾孔明未见埋下伏笔;

  ②表现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

  ③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2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备由是诣亮

  诣太守说如此

  B.欲信大义于天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

  无丝竹之乱耳

  D.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0、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主编的《》一书。(2分)

  [答案]

  (一)(14分)8。(3分)A

  9、(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0、(4分)孙权的*,已历三世,*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11、(2分)司马光《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三顾茅庐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14分)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备由是诣亮

  诣太守说如此

  B.欲信大义于天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

  无丝竹之乱耳

  D.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3.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4.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2分)

  [答案(14分)

  1.(3分)A

  2.(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3.(4分)孙权的*,已历三世,*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4.(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兰州市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4)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1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2

  【出处】

  元代马致远《荐福碑》。

  东汉后期,群雄割据,汉室衰微。皇族刘备痛感汉室没落,决心兴复汉室。听说隐居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是个旷世奇才,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二次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仍然避而不见。当时,张飞十分生气,但是刘备仍然不泄气。第三次,刘备又一次远路而来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打动,亲自出迎。在诸葛亮的茅草棚中他们畅谈当前时局,探讨夺取天下的策略。刘备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所打动。刘备于是拜孔明为军师,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复兴汉室,消灭曹操。

  诸葛亮出山不久后,曹操出兵伐刘备、孙权。诸葛亮献策联合孙权,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杀得曹操落荒而逃。不久后,诸葛亮又辅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北向中原,建立了蜀汉*,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诸葛亮打算继续伐魏。在他出师前给刘禅写了一个《出师表》,其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即源于此表。

  释义

  三顾茅庐原来是指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舍中拜访。后人常用此成语来形容诚心诚意地多次专程访问或多次邀请。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3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三顾茅庐的启示:

  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不管在我们的学*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5)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菁选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用到成语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的,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1

  【出处】

  元代马致远《荐福碑》。

  东汉后期,群雄割据,汉室衰微。皇族刘备痛感汉室没落,决心兴复汉室。听说隐居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是个旷世奇才,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二次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仍然避而不见。当时,张飞十分生气,但是刘备仍然不泄气。第三次,刘备又一次远路而来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打动,亲自出迎。在诸葛亮的茅草棚中他们畅谈当前时局,探讨夺取天下的`策略。刘备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所打动。刘备于是拜孔明为军师,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复兴汉室,消灭曹操。

  诸葛亮出山不久后,曹操出兵伐刘备、孙权。诸葛亮献策联合孙权,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杀得曹操落荒而逃。不久后,诸葛亮又辅助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北向中原,建立了蜀汉**,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诸葛亮打算继续伐魏。在他出师前给刘禅写了一个《出师表》,其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顾茅庐”即源于此表。

  释义

  三顾茅庐原来是指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舍中拜访。后人常用此成语来形容诚心诚意地多次专程访问或多次邀请。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2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三顾茅庐的启示:

  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不管在我们的学*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3

  意思:比方屡次专诚访问。又作“三请诸葛”。

  东汉末年,天下决裂,曹操据中原黄河、济、淮流域,刘备据益州、汉中地域,孙权据长江下游一带,相互攻伐,连年争吵,逐步构成魏、蜀、吴三国局势。

  刘备据说诸葛亮极有才干,便恭恭顺敬地亲身去寻访。这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寄籍山东琅邪,当时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邻*),人称“卧龙先生”,并称住处一带的.高冈为卧龙冈,他就住在冈前的茅庐(草屋)里。刘备经过徐嫡先容,曾前后三次专诚造访他。头两次,他成心避而不见,最后一次才见了面。刘备恳求了半天,诸葛亮许可出山相助。从此,诸葛亮当了刘备的智囊,指挥若定,打了良多胜仗,奠破了蜀汉的国基。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做了丞相。(参看“如鱼得水”)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4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5

  1 三顾茅庐的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 三顾茅庐资料

  【注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简介】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近义词】礼贤下士

  【成语举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6

  今天,我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曹操趁机夹持天子,控制朝延。

  一次,刘备听说有位叫诸葛亮很有才干,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请教,想请诸葛亮上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只好扫兴而归,等了几天,刘备的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又扑了一个空。刘备只好给他留下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让他出山的愿望,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的时候,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进了屋里,刘备不辞苦劳苦,几次拜访时,诸葛亮大为感动,于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候。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7

  东汉末年的时候,局势非常混乱。各地的诸侯豪强都纷纷出兵,想夺取领土,统一天下。

  刘备和曹操就是其中的两中杰出人物。

  原先,曹操打不过刘备,因为刘备有个名叫徐庶的谋士。曹操吃过几次败仗后,曹操非常生气,就将徐庶的母亲捉了起来,逼徐庶离开刘备。

  徐庶没办法,只好离开了刘备。但在临走之前,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你可以请他辅佐你,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刘备听后,为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

  【三顾茅庐的成语意思】: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的故事读后感】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用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他打江山。从刘备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你坚定目标,并不断地付出,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8

  【汉字书写】:三顾茅庐

  【汉语注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意思】:茅庐:草房;顾:拜访;东汉末年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已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请。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登门邀请某个人。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诚心诚意、草庐三顾、求贤若渴、爱才若渴、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的反义词】:拒人千里、虚情假意;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趁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的时侯扶持天子,控制了朝廷,并且以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发号施令。爱才若渴的刘备为了实现建国大业,乐此不疲地到处搜罗人才以积蓄力量。一次,刘备听说隆中有位叫诸葛亮的.隐士是个才气无双的人,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茅舍,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扫兴而归。时隔不久,刘备等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刘备小心翼翼地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他出山的愿望。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被请进了屋里。刘备不辞劳苦几次拜访,使诸葛亮大为感动,终于答应做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是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侯。

  【三顾茅庐例句】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莫言《蛙》一〇〇:“民国十九年,当年袍泽乡党韩复榘兄**山东,三顾茅庐请高某出山,高某难却韩兄厚谊,赴鲁上任,先任省参议员,后任*原、曲阜**,今春改任高密。”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回:“咱们目今正是惨败之余,人家肯屈驾前来,不用咱们三顾茅庐,难道我还不中途相迎,以表诚意!”

  【三顾茅庐造句】

  相传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孙权曾想先入为主差张昭请聘诸葛亮为臣,却被其婉言谢绝。

  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如果没有你我更不知道“悬梁刺股”的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9

  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是当世的奇才。

  刘备就带着关羽和张飞来隆中拜见诸葛亮。谁知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儿去了,也不知何时回来。刘备惆怅不已,只好返回。

  过了几天,刘备准备再去隆中。张飞说:“派个人去把他叫来就可以了。”被刘备叱责了一顿。三人走到半路,下起大雪来。张飞又说:“天寒地冻的,不如回去吧。”刘备不听。不想诸葛亮又不在。刘备叹息道:“我刘备这样没福,不能见到先生。”恋恋不舍而归。

  过了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准备再去隆中。关羽说:“哥哥去了两次了,我们的礼数也够了。想是诸葛亮没本事,躲起来不敢见我们。”张飞说:“不用哥哥去,我去将他捆来。”刘备不要他们同行,关张不敢再劝。这次诸葛亮在家,正在草堂上午睡。刘备不敢惊动,张飞说:“我去后院放一把火,看他还睡。”刘备把关张赶到大门外,自己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了两个时辰,等到诸葛亮睡醒、更衣后,下拜说:“涿郡的村夫刘备久闻先生大名。”

  在草堂上,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见刘备态度诚恳,终于答应帮助他。有了诸葛亮,刘备才得以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宏图。

  三顾茅庐是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要正心,要拿出请求别人的态度来。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10

  今天,我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书中讲的是:东汉未年,刘备去为了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就去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却外出郊游,不在家,刘备只好失望的回去了。

  后来,刘备又去拜访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张飞本不想再来,见诸葛亮不在,便气呼呼地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又失望的回去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食,准备三度造访诸葛亮。

  于是便动身再次拜访诸葛亮,到了草庐外,只见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便一直在屋外耐心的等待。

  刘备的诚意,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愿意出马辅佐他,打败敌军。

  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之后,让我明白了:去拜访别人,必须有一颗诚恳之心。这样,才会有回报。我们学*也是一样,只有我们认认真真的听好每一堂课,把所学的知识要点充分掌握住,按时完成布置得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最好自己能独立完成,检查自己真正学会了多少知识内容,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水分,到了考试的`时候,才能考出好的成绩。如果,*时学*马马虎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就会靠的成绩很差。所以,我们要用《三顾茅庐》的态度去学*。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11

  【原文】

  臣本布衣(1),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2)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猥自枉屈(4),三顾(5)臣于草庐之中,谘(6)臣以当世之事,由是(7)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8)。(诸葛亮·《前出师表》)

  【注解】

  (1)布衣:*民。

  (2)不求闻达:无意追求名誉显贵。闻,音“问”。

  (3)卑鄙:地位卑微低贱。自谦之词。

  (4)猥自枉屈:委曲贬低自己的身分。猥,音“伟”。

  (5)顾:拜访、探望。

  (6)谘:音“资”,通“咨”,商量、询问。

  (7)由是:因此,自此以后。

  (8)驱驰:奔走效力。

  【故事阐述】

  我本来是个*民百姓,在南阳隆中耕种,为的是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生命,并无意追求名誉显贵。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低贱,反而委屈贬低自己的身份,一连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感谢、非常激动,于是我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三顾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讨论】

  (1)身为堂堂一国之君的刘备,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找隐居山林的诸

  葛亮呢?

  (2)*民身份的诸葛亮为什么值得让人接二连三的来拜访?

  (3)对于有才能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能象刘备一样有开阔的心胸,放下身段去

  虚心求教?

  【造句练*】

  例:老陈不忍心拒绝王经理三顾茅庐的诚意,最后决定到他的公司任职。

  例: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刘先生出马协助。

  【相似成语】

  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握发吐哺;礼贤下士

  【课后时间】

  请找出三个以“三”开头的成语。

  三( );三( );三( )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12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6)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优选【10】篇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1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处处散发着水墨清香,在这些文豪的著作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国演义》,而说到《三国演义》,就不得不提《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皇叔刘备开始辅佐皇室,臣相曹操三翻五次来功打他。刘备无智者相辅,大败于曹操。后经徐庶推荐,刘备三次前去卧龙先生的隐居之地求贤,前两次刘备未遇见诸葛亮,第三次去时,他不听众将劝阻,仍执意前往诸葛亮住处,最后用远大志向和诚意请到了诸葛亮。

  这个故事中,刘备显现出他的求贤若渴,同时也让人感到他做事懂得坚持,也非常有诚意。我想,这可能正是他能兴汉建蜀的原因,心诚与坚持,是我们多么应该学*的品质呀!

  将目光投向以前,几乎所有成功的君王都懂得这个道理。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对侍了十几年之久。成吉思汗他花了十几年统一了蒙古。这些人能成功,不就是因为坚持吗。再看看我们,*时里遇到一点儿小困难就想着放弃,很少事儿能向刘备一样带着诚心和毅力去做,所以做不好事情。如果我们能像刘备及以前的贤人一样,就不会有“困难”这个词存在了。

  在夸赞刘备的同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号称卧龙的诸葛亮一直是刘备以及许多能人敬佩的人,更是一些诸候国的“抢手货”。而他如此受人敬重的原因,无非就是他有学问,会思考。因此,可以看出,学*与思考是让人尊敬的根本。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思与学相结合时,必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顾茅庐》的两个启示如两缕光照亮了我求知道路的迷茫,总结起来只有四个词:诚心、坚持、学*、思考。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2

  刘备是个成功的人,在时局混乱,群雄争霸的东汉后期,经过多年征战,最后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建立蜀国,除了本身文武双全,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以诚信服人。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后,招兵买马,可接连衣裙几次都打了败战,直到遇到徐庶,采纳了他的建议,才开始转败为胜。刘备对徐庶非常关心、信任,徐庶深受感动,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我和孔明比,犹如乌鸦见凤凰啊!于是徐庶带着刘备去隆中接诸葛亮出山,但连去两次,孔明都避而不见,同去的关羽、张飞早按捺不住了,但刘备并不计较,直到期第三次,孔明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同意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有了关张两位忠勇的猛将,再有了诸葛亮这个智囊,如虎添翼,连打胜战,最后成就大业。

  在当今,诚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满嘴谎话、不讲信用的人是没人愿意结交的.,试想,一个人一但没有人相信,就是有绝顶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能办得成事儿吗?所以,我们小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不断约束自己,规范自已的言行,做诚实的人。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3

  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第三次来拜访了,如果,刘备不来,那诸葛亮这个人才不就埋没了吗?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名人,没有被埋没在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麽办?恐怕只能过*凡的一生。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有时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对的。

  今天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惯不说,即使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结果都是使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些人才。记得我们五年级学过一篇文章,叫《毛遂自荐》,如果毛遂不自荐,那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认同呢?我们不能等待。

  当时,昏窘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窘,这种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一个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主动出击,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让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4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是中国礼贤下士的代表范例,表现出刘备刘皇叔的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故事讲的是刘备三次登门诚邀诸葛亮帮助自己成就帝业,三次拜访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蜀国。这份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觉得遇得明主,所以甘愿为刘备打天下。我们现在对待人才的诚意不也应该跟刘备一样吗?就像是*些年来全国各地企业单位招揽人才的决心,有的是高薪,有的是送房,有的还能帮你把爱人的工作和子女教育连带一起解决。钱不是万能的,唯有情才能打动对方,了解对方家庭情况,顺带把对方后顾之忧都解决了,这不是现代版“三顾茅庐”表现出来的诚意吗?真诚是打动对方心房的钥匙,这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尊重和重视,更多是人文关怀,解除后顾之忧的'战士才能在战场更加投入。

  刘备的成功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蜀国最终被灭,但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原因。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人跟人之间的真诚和尊重都是最重要的。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5

  我听了王老师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受深刻。

  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乐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6

  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第三次来拜访了,如果,刘备不来,那诸葛亮这个人才不就埋没了吗?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名人,没有被埋没在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麽办?恐怕只能过*凡的一生。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有时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对的。

  今天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惯不说,即使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结果都是使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些人才。记得我们五年级学过一篇文章,叫《毛遂自荐》,如果毛遂不自荐,那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认同呢?我们不能等待。

  当时,昏窘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窘,这种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一个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主动出击,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让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7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在学*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8

  刘备得到了徐庶的推荐,决定去拜访贤人诸葛亮。

  第二天,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直奔隆中。刘备来茅屋前,一位书童应声开门说:“先生出去了。”刘备只好败兴而归。又过了几天,刘备按捺不住[注: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又和两位弟弟进山去了。此时已经入冬了,天气十分寒冷,但是,刘备全然不觉。为了表示尊重,一进隆中山,刘备就下马步行。结果诸葛亮外出游玩了。刘备接连扑空,为表达自己的仰慕之心,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书童转交给诸葛亮,惋惜的回去了。

  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刘备没有白跑。诸葛亮果然在家,但正在休息,刘备便站在门口等候。大约过了两个时辰,诸葛亮终于现出庐山真面目[注: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刘备听完立刻觉得茅塞顿开[注: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恨不得马上依计夺天下。诸葛亮也决定出山辅助。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本可以闲云野鹤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但出山了,而且追随刘备几十年出生入死[注: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们谱写了一曲

  忠心耿耿[注: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的颂歌。诸葛亮是幸运的,饱学知识后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给自己创造了充分发挥的机会。

  诸葛亮也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忙碌的,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9

  《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罗贯中。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流传千古:“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茅庐前,想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军师。前两次诸葛亮军不在家,第三次时,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打动,刘备终于成功地得到了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师。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慨万千。刘备不厌其烦的去找诸葛亮,并且不让童子打扰诸葛亮午休,这是多么高尚、谦虚、礼贤下士的品质呀!这让我想到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杨时和刘备的学*精神值得我去学*。以后在学*中,我也要有谦虚好学,不骄不躁的品质。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诸葛亮不谋名利,只求益于百姓的人生观。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从不骄傲自满。当刘备请他做军师时,他便说:“待成功之日,自当归隐。”体现了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他身上这种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学*。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充分的告诉我:做人要有谦虚好学、不慕名利的品质!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10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一个典故——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亮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亮出了山,称了臣。刘备不光对诸葛亮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对人。对朋友真诚,做人就做真诚的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