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菁华5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读后感,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1

  你们一定听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吧!这故事主要讲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一共请了三次。果然第三次请到了。

  我觉得这刘备很有诚意,他甚至跪了下来,可他毕竟是皇叔啊!岂能这样?

  我觉得这个诸葛亮肯定是个人才,他竟然能让刘备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反复求请。可见诸葛亮的能耐不小啊!由此也看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人才观。

  在现代社会,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加重要,古话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重用,还要为人才提供一个舒适的发展环境,还要有好的工作,还要让他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小孩上学无后顾之忧。要把人才真正放在眼里,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主要讲: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曹操趁机夹持天子,控制朝延。

  一次,刘备听说有位叫诸葛亮很有才干,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请教,想请诸葛亮上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只好扫兴而归,等了几天,刘备的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又扑了一个空。刘备只好给他留下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让他出山的愿望,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的时候,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进了屋里,刘备不辞苦劳苦,几次拜访时,诸葛亮大为感动,于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候。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3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为人诚恳,曾三顾茅庐请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第一次拜访他时,他的童子说他出去了。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只见得他的朋友。第三次去时,鹅毛大雪,张飞不肯愿道:“一界村夫,何必哥哥亲自去,把他绑来!”刘备责怪张飞太鲁莽。去时,诸葛亮正午睡,刘备等在门口,诸葛亮午睡后请他进屋,却不肯答应去做军师,刘备哀求道:“天下大乱,四方云拢,求您帮忙!”诸葛亮被其感动,终于答应了。

  这个故事让我不得不敬佩刘备,他为人多么的诚恳,十分谦逊有礼,而且前两次去拜见诸葛亮却没见到人,并不灰心,在鹅毛大雪中还去邀请他,谁能做到?张飞的不礼貌更能衬托出刘备的谦逊有礼,虽是皇帝,却没半点架子。即使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也不打扰他,而在大雪中等候,可见十分有诚意,这样的人,诸葛亮怎么不被感动呢,想必他必能成大业,诸葛亮待他当然也要十分礼貌,而且答应了他的要求。刘备的谦逊有礼、待人诚恳,不怕困难的品质令人敬佩,我要向他学*!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跟刘备一样。我看见有人去借橡皮时,夺过橡皮就走人,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意愿,十分不礼貌,这样的人当然不讨人喜欢,谁还会借他橡皮呢!他还摆架子,别人不借他就放弃,并等着那人,喊道:“切,一破橡皮,谁稀罕!”这位同学跟刘备简直是天壤之别,得到的结果当然也不一样!

  刘备因有礼才请到诸葛亮,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他学*!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4

  《三顾茅庐》是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中第十四回。这一回讲的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封他为军师。次日,刘备请孔明调度军事,于是孔明命关羽、张飞、关*和刘封四人领军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后来果然如孔明所料,曹军与夏侯惇大败而逃,于是刘备等人更敬佩孔明了。

  这个故事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孔明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首先他思维缜密,刘备想打败曹军,于是孔明就给他出主意,在曹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曹军等人一道便可放火,这个计谋无疑是绝妙的,而且放火的地点选在密密的芦苇荡里。这说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么地方才能困住曹军。

  其次他考虑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个地方都安排了军队和埋伏,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让曹军被消灭得更多、更彻底,也是为了不让曹军有任何翻身的机会,更好的确认了曹军无法反扑的事实。

  最后,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干哪些事,知道谁擅长干什么,谁不擅长什么。这说明孔明先生会分配人,所以这回刘备才能圆满取胜。这背后出谋划策的人却是孔明先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在我们的学*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学*。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我们要把所有事情细节都要考虑到:a做PPT,b汇报成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选择相应的人做对应的事,这样才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以后我还得多看《三国演义》,因为这样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学到更多智慧,这让我的人生也变得更加充实。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5

  《三国演义》中有一篇简单而又重要的一篇文章,那就是三顾茅庐。

  刘备因为通过徐庶的推荐,前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就是见不到诸葛亮。但是刘备仍然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冒着雪在门口等诸葛亮醒来,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而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同意出山与刘备共图大业,而刘备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开头说简单,是因为这是一篇简短易懂的文章,重要是因为刘备得到了诸葛亮。我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有智谋的人,诸葛亮的几条计谋是家喻户晓的,例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用刘备自己的话说就是有如鱼儿得到了水。也为以后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投靠了刘备,就等于投靠了明主,因为刘备是个仁德至善,弘毅宽厚,求贤若渴的人。

  我十分钦佩刘备,因为他不顾天气的恶劣,不听别人的劝告去请求诸葛亮出山。而且即使前两次没有结果,刘备也没有放弃,最后终于达到了目标。当时张飞和关羽都劝刘备放弃,可是如果当时刘备真的放弃了,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会这么顺利吗?这就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有毅力,不要鲁莽,遇到挫折也不要放弃,其实有时能不能成功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不管在我们的学*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1)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菁华3篇)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1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2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3

  【汉字书写】:三顾茅庐

  【汉语注音】:sān gù máo lú

  【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意思】:茅庐:草房;顾:拜访;东汉末年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已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请。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登门邀请某个人。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诚心诚意、草庐三顾、求贤若渴、爱才若渴、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的反义词】:拒人千里、虚情假意;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趁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的时侯扶持天子,控制了朝廷,并且以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发号施令。爱才若渴的刘备为了实现建国大业,乐此不疲地到处搜罗人才以积蓄力量。一次,刘备听说隆中有位叫诸葛亮的隐士是个才气无双的人,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茅舍,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扫兴而归。时隔不久,刘备等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刘备小心翼翼地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他出山的愿望。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被请进了屋里。刘备不辞劳苦几次拜访,使诸葛亮大为感动,终于答应做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是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侯。

  【三顾茅庐例句】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莫言《蛙》一〇〇:“民国十九年,当年袍泽乡党韩复榘兄*山东,三顾茅庐请高某出山,高某难却韩兄厚谊,赴鲁上任,先任省参议员,后任*原、曲阜*,今春改任高密。”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回:“咱们目今正是惨败之余,人家肯屈驾前来,不用咱们三顾茅庐,难道我还不中途相迎,以表诚意!”

  【三顾茅庐造句】

  相传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孙权曾想先入为主差张昭请聘诸葛亮为臣,却被其婉言谢绝。

  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如果没有你我更不知道“悬梁刺股”的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2)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优选【10】篇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1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处处散发着水墨清香,在这些文豪的著作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国演义》,而说到《三国演义》,就不得不提《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皇叔刘备开始辅佐皇室,臣相曹操三翻五次来功打他。刘备无智者相辅,大败于曹操。后经徐庶推荐,刘备三次前去卧龙先生的隐居之地求贤,前两次刘备未遇见诸葛亮,第三次去时,他不听众将劝阻,仍执意前往诸葛亮住处,最后用远大志向和诚意请到了诸葛亮。

  这个故事中,刘备显现出他的求贤若渴,同时也让人感到他做事懂得坚持,也非常有诚意。我想,这可能正是他能兴汉建蜀的原因,心诚与坚持,是我们多么应该学*的品质呀!

  将目光投向以前,几乎所有成功的君王都懂得这个道理。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对侍了十几年之久。成吉思汗他花了十几年统一了蒙古。这些人能成功,不就是因为坚持吗。再看看我们,*时里遇到一点儿小困难就想着放弃,很少事儿能向刘备一样带着诚心和毅力去做,所以做不好事情。如果我们能像刘备及以前的贤人一样,就不会有“困难”这个词存在了。

  在夸赞刘备的同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号称卧龙的诸葛亮一直是刘备以及许多能人敬佩的人,更是一些诸候国的“抢手货”。而他如此受人敬重的原因,无非就是他有学问,会思考。因此,可以看出,学*与思考是让人尊敬的根本。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思与学相结合时,必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顾茅庐》的两个启示如两缕光照亮了我求知道路的迷茫,总结起来只有四个词:诚心、坚持、学*、思考。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2

  刘备是个成功的人,在时局混乱,群雄争霸的东汉后期,经过多年征战,最后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建立蜀国,除了本身文武双全,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以诚信服人。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后,招兵买马,可接连衣裙几次都打了败战,直到遇到徐庶,采纳了他的建议,才开始转败为胜。刘备对徐庶非常关心、信任,徐庶深受感动,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我和孔明比,犹如乌鸦见凤凰啊!于是徐庶带着刘备去隆中接诸葛亮出山,但连去两次,孔明都避而不见,同去的关羽、张飞早按捺不住了,但刘备并不计较,直到期第三次,孔明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同意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有了关张两位忠勇的猛将,再有了诸葛亮这个智囊,如虎添翼,连打胜战,最后成就大业。

  在当今,诚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满嘴谎话、不讲信用的人是没人愿意结交的.,试想,一个人一但没有人相信,就是有绝顶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能办得成事儿吗?所以,我们小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不断约束自己,规范自已的言行,做诚实的人。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3

  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第三次来拜访了,如果,刘备不来,那诸葛亮这个人才不就埋没了吗?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名人,没有被埋没在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麽办?恐怕只能过*凡的一生。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有时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对的。

  今天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惯不说,即使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结果都是使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些人才。记得我们五年级学过一篇文章,叫《毛遂自荐》,如果毛遂不自荐,那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认同呢?我们不能等待。

  当时,昏窘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窘,这种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一个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主动出击,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让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4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是中国礼贤下士的代表范例,表现出刘备刘皇叔的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故事讲的是刘备三次登门诚邀诸葛亮帮助自己成就帝业,三次拜访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蜀国。这份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觉得遇得明主,所以甘愿为刘备打天下。我们现在对待人才的诚意不也应该跟刘备一样吗?就像是*些年来全国各地企业单位招揽人才的决心,有的是高薪,有的是送房,有的还能帮你把爱人的工作和子女教育连带一起解决。钱不是万能的,唯有情才能打动对方,了解对方家庭情况,顺带把对方后顾之忧都解决了,这不是现代版“三顾茅庐”表现出来的诚意吗?真诚是打动对方心房的钥匙,这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尊重和重视,更多是人文关怀,解除后顾之忧的'战士才能在战场更加投入。

  刘备的成功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蜀国最终被灭,但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原因。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人跟人之间的真诚和尊重都是最重要的。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5

  我听了王老师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受深刻。

  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乐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6

  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第三次来拜访了,如果,刘备不来,那诸葛亮这个人才不就埋没了吗?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名人,没有被埋没在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麽办?恐怕只能过*凡的一生。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有时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对的。

  今天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惯不说,即使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结果都是使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些人才。记得我们五年级学过一篇文章,叫《毛遂自荐》,如果毛遂不自荐,那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认同呢?我们不能等待。

  当时,昏窘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窘,这种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一个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主动出击,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让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7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在学*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8

  刘备得到了徐庶的推荐,决定去拜访贤人诸葛亮。

  第二天,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直奔隆中。刘备来茅屋前,一位书童应声开门说:“先生出去了。”刘备只好败兴而归。又过了几天,刘备按捺不住[注: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又和两位弟弟进山去了。此时已经入冬了,天气十分寒冷,但是,刘备全然不觉。为了表示尊重,一进隆中山,刘备就下马步行。结果诸葛亮外出游玩了。刘备接连扑空,为表达自己的仰慕之心,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书童转交给诸葛亮,惋惜的回去了。

  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刘备没有白跑。诸葛亮果然在家,但正在休息,刘备便站在门口等候。大约过了两个时辰,诸葛亮终于现出庐山真面目[注: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刘备听完立刻觉得茅塞顿开[注: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恨不得马上依计夺天下。诸葛亮也决定出山辅助。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本可以闲云野鹤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不但出山了,而且追随刘备几十年出生入死[注: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们谱写了一曲

  忠心耿耿[注: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的颂歌。诸葛亮是幸运的,饱学知识后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给自己创造了充分发挥的机会。

  诸葛亮也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忙碌的,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9

  《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罗贯中。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流传千古:“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茅庐前,想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军师。前两次诸葛亮军不在家,第三次时,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打动,刘备终于成功地得到了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师。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慨万千。刘备不厌其烦的去找诸葛亮,并且不让童子打扰诸葛亮午休,这是多么高尚、谦虚、礼贤下士的品质呀!这让我想到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杨时和刘备的学*精神值得我去学*。以后在学*中,我也要有谦虚好学,不骄不躁的品质。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诸葛亮不谋名利,只求益于百姓的人生观。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从不骄傲自满。当刘备请他做军师时,他便说:“待成功之日,自当归隐。”体现了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他身上这种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学*。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充分的告诉我:做人要有谦虚好学、不慕名利的品质!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10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一个典故——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亮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亮出了山,称了臣。刘备不光对诸葛亮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对人。对朋友真诚,做人就做真诚的人。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3)

——《三顾茅庐》读后感 (菁华9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1

  公元207年,刘备遭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并亲自相邀,却被其拒之门外。但刘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同意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在人们赞赏刘备求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备感忧虑,如果不是徐庶的推荐,刘备的拜访,试问诸葛亮,你能毛遂自荐吗?你的满腹韬略何时得以施展?你心甘情愿看着自己的国家自生自灭吗?值得庆幸的是诸葛亮遇到了刘备,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刘备呢?

  西方有句谚语: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依此推断,诸葛亮岂不是弱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为何不敢脱颖而出?难道要空怀满腹略,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吗?到那时,将诲之晚矣,只好怀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死去,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谁让自己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供手相让呢?

  当今社会崇尚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每个人前途命运的主宰,可一些人总是受传观念的影响,坚守古人的高风亮节,含而不露似乎谦虚得将自己贬低,才算维护清高。谁料结果弄功成的,事态反而背道而驰,使得他人对自己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甚至产生误解,岂敢录用?所以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唯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那种勇气,才不致让自己有不好意思或过分谦虚中客客气气地机会拱手让人。

  人们,不需要再等待刘备,只需打破陈规陋*,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把握时间,主动进取,适时夸奖一下自己吧,让社会对我们进行选择。亮出自己的风采。

《三顾茅庐》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为《三顾茅庐》,讲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这篇文章含着很多的道理。

  三顾茅庐也是一个不错的成语,故是拜访的意思,茅庐是草屋的意思。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这个成语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并且言简意赅,含蓄隽久,引人深思。

  这个故事是一段佳话,用来表示求贤若渴的一种态度和做法。表示对贤才的渴望和诚意。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用了一首诗来概括:"三次来去诸葛庐,顾得三次得孔明,茅中卧龙之三分,庐内军师绝对策。”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它为了请到诸葛亮三四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获: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3

  《三国演义》这本书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为了找一个有专长的贤人来帮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不懈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答应帮他打天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作为学生的又能不能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呢?

  还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过我们小区的一场跑步比赛,和小区里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当时我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可以跑个第一名,谁知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许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到大树下乘凉了,我看着他们,自己也想停下来,到树下乘凉。但就在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刘备的坚持不懈,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够放弃,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是这样,我坚持了下去,拿了二等奖。

  三顾茅庐读后感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并不意味达永远达不到。过去的成功或是失败,那只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难都不放弃,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三顾茅庐》读后感4

  我读了《三顾茅庐》后,心情久久不能*静。故事是这样的,曹操占领了北方,刘备求贤若渴,不知怎么办,想到了诸葛亮,他说他很有才能,隐居南阳,就带着关羽和张飞三人一起去拜访,想让他来成就大业。

  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可是他并不在家,刘备只好带着他们两人失望地离开了。第二次,刘备、关羽、张飞又冒着大雪来到了隆中,想和他来成就大业,没想到,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二次又没有请到,刘备只好留下自己写的一份信,表示对他的敬佩和自己的诚意。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刘备三人又去看一看他。过了一会儿,他们三人到了草庐,诸葛亮正在睡觉,关羽说:“咱们去两趟都落空了,这次又在睡觉,我用绳子把他捆起来”。刘备阻止说:“不行,诸葛亮是位大贤人。”张飞说:“诸葛亮不就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人。”刘备接着说:“小声点,别把他给吵醒了。”直到诸葛亮起来,他们才开始谈话。刘备把该说的话都说了,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就和刘备分析了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关系,为刘备提出了一个好办法: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兵分两路进攻曹操,成就大业,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的故事,我深深地体会到刘备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每当我们认定了目标以后,就要一步一步地去努力,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持再坚持,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我们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就像刘备一样,谦虚谨慎,尊重他人,我们是学生,就更应该尊重老师、家长,向优秀的同学学*,认真刻苦地学*,遇到了学*中的困难,多请教他人,长大后才能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5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的璀璨明珠,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不论讲话或作文,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会使语言锦上添花。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让我十分难忘,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这个典故,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茅庐,以及对他的信任和诚意,同意出山辅助刘备并帮他打下了大好江山。

  我想,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不再去了,就请不出卧龙先生诸葛亮,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刘备真诚的力量打动了诸葛亮,所以只要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上,还是生活上,只要持之以恒真诚待人,有目标和决心,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6

  今天我们开始学*《三顾茅庐》这一课,讲的是:刘备两次想请诸葛亮出山,实现自己统一*的大业,但是连人都没有见着。

  春天到了,刘备打算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关羽张、飞都不同意,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哥哥去,他如果不来,我就把他捆来见哥哥。”刘备生气的说:“你一点也不知道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在无理,他们才一起上路。

  这一次,刘备他们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通过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真诚待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技高一筹;合作伙伴很重要。

《三顾茅庐》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谈我读《三国演义》第37回——“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有感。

  三国时期,刘备因想实现统一*的大业,两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卧龙先生——诸葛亮,可却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天,他第三次前去拜访,在离目的地还有半里多路时,他下马步行;在诸葛亮还在草堂里午睡时,他恭敬等候。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那颗坚定不移、真诚尊才的诚意所感动,帮他分析策略,还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刘备高兴地称自己得到诸葛先生,真是如鱼得水呀!

  读完故事,我深有感触,似乎还在回味着刘备那份诚心诚意,那份求贤若渴,让我明白:我们无论是交朋还是结友,都要以诚相待,特别是对那些人才和长辈,更要诚心诚意,不能存有任何私心去邀请、去请教,只有这样,别人也才会以诚待你。故事中的刘备持之以恒、赤诚相待、礼贤下士,既是我们学*的榜样,也体现了三国英雄的伟大胸襟!

  这就是我读《三顾茅庐》有感,同学们,让我们以刘备为学*榜样,学*他那种不居高自傲,足智多谋,尊才爱才的精神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8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诸葛老师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老师,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老师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老师出了山,称了臣。刘备不光对诸葛老师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老师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对人。对朋友真诚,做人就做真诚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9

  暑假中,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群雄割据、混战,长达百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中,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

  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

  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4)

——三顾茅庐读后感 (菁华10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1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使*四大名著之一。许许多多的人看过这本著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三国演义》是在讲述着刘备的.故事。讲述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到君王的故事,其中《三顾茅庐》是讲述刘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当时任刘备军师徐庶,因受曹操威胁无奈的离开了刘备,临走是向刘备推荐诸葛孔明做刘备的军师,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读兵法。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刘备告别了徐庶,刘备同关羽,张飞二人,前往隆中请孔明出山辅佐他完成大业。可第一次孔明出山与朋友游玩去了。过了些日子,有消息说孔明先生已经回到家中,当时风雪交加,刘备不顾关张二人的反对,来到了隆中,可是只见到了诸葛匀(孔明之弟)。又过了些日子,他们来到隆中,可孔明在午休,刘备在外头等了一个时辰才见到了孔明,孔明出山相助。他请来诸葛亮,孔明辅佐他击退了曹军,开创了“蜀汉”。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敬佩。他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为了达到目的他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刘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

三顾茅庐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谈我读《三国演义》第37回——“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的有感。

  三国时期,刘备因想实现统一*的大业,两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卧龙先生——诸葛亮,可却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天,他第三次前去拜访,在离目的地还有半里多路时,他下马步行;在诸葛亮还在草堂里午睡时,他恭敬等候。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那颗坚定不移、真诚尊才的诚意所感动,帮他分析策略,还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刘备高兴地称自己得到诸葛先生,真是如鱼得水呀!

  读完故事,我深有感触,似乎还在回味着刘备那份诚心诚意,那份求贤若渴,让我明白:我们无论是交朋还是结友,都要以诚相待,特别是对那些人才和长辈,更要诚心诚意,不能存有任何私心去邀请、去请教,只有这样,别人也才会以诚待你。故事中的刘备持之以恒、赤诚相待、礼贤下士,既是我们学*的榜样,也体现了三国英雄的伟大胸襟!

  这就是我读《三顾茅庐》有感,同学们,让我们以刘备为学*榜样,学*他那种不居高自傲,足智多谋,尊才爱才的精神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3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4

  最*,我在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内容精彩,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看到天下大乱,就立下雄心壮志,要统一天下,但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军师给他出谋划策。他听说在卧龙冈有一位叫诸葛亮的,才华盖世,就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二人,连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第三次去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就在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了两个多时辰。最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执着所打动,同意出山。这才有了以后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

  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刘备的执着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他的这种精神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曾经自己要求学*小提琴,一开始还兴致勃勃的,但老师每天只让妈妈练*最基础的拉单根弦,对动作要求也特别严格,这样一练就是一个月,妈妈觉得手指疼痛,手臂酸胀,心里就打了退堂鼓,前后只学了半年,就放弃了。直到现在,妈妈想起这件事情,还追悔莫及呢!

  我学*钢琴,也是小时候订下的目标,到现在已经快七年了。老师总是给我布置好听但很难弹的曲子,在练*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困难,有些音总也弹不对,有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不学了。但是妈妈一直鼓励我:“对自己订下的目标应该有执着的追求,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你不能走我的老路啊!”而我看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后,更加懂得了对自己的目标执着追求是多么重要!

  遇到困难就放弃,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学*中是这样,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也同样是这样。看准目标,不怕困难,努力向前,最终一定能达到胜利的顶峰!

三顾茅庐读后感5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是*礼贤下士的代表范例,表现出刘备刘皇叔的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故事讲的是刘备三次登门诚邀诸葛亮帮助自己成就帝业,三次拜访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蜀国。这份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觉得遇得明主,所以甘愿为刘备打天下。我们现在对待人才的诚意不也应该跟刘备一样吗?就像是*些年来全国各地企业单位招揽人才的决心,有的是高薪,有的是送房,有的还能帮你把爱人的工作和子女教育连带一起解决。钱不是万能的,唯有情才能打动对方,了解对方家庭情况,顺带把对方后顾之忧都解决了,这不是现代版“三顾茅庐”表现出来的诚意吗?真诚是打动对方心房的钥匙,这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尊重和重视,更多是人文关怀,解除后顾之忧的战士才能在战场更加投入。

  刘备的成功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蜀国最终被灭,但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原因。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人跟人之间的真诚和尊重都是最重要的。

三顾茅庐读后感6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我喜欢《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读后感7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刘备在南漳遇到了司马徽,司马徽给他介绍了凤雏、卧龙两位军师。刘备在徐庶的指点下,知道了卧龙就是诸葛亮。于是前去拜访,但是童子说诸葛亮不在,刘备只能先回去了。几天后,刘备再次拜访,但里面的人是诸葛亮的弟弟,刘备很失望,留下一封信后就走了。又是一年的春天,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去拜访诸葛亮,可是这时他在睡觉,于是刘备站在阶下等。诸葛亮醒来后,听说刘备等了好久,连忙出去相见。刘备跟诸葛亮谈了许多,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很感动,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刘备不管风吹雨打,三次来到诸葛亮家,终于打动了诸葛亮。相比之下,我实在不如他。如果我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临阵退缩,遇到作业题目不懂的,干脆不去思考,去抄同学的。我觉得很惭愧。刘备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玲玲。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做作业。做到数学作业,我们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题目。我们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反正也是最后一道题,明天去抄同学的吧!我一边想着,一边对玲玲说:玲玲,我们出去玩,好吗?玲玲听了,生气地对我说:不行!没做完这道题,我是不会去玩的。今日事今日毕,只要今天做完了今天的事,就总会有收获。

  如果总想着抄别人的答案,最后什么也不会得到。我听了,脸像发烧似的红了。玲玲就算是面对一道题目,都会坚持不懈的去做,我为什么做不到?于是,我坐了下来,和玲玲一起讨论。没多久,我们就攻克了这道题目了。我高兴的说:玲玲,你说得真没错,你又给我上了一堂课。我们都笑了。在玲玲的身上,我看到了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要学*刘备和玲玲,学*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学*。

  现在,我的成绩在不断进步。《刘玄德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去做,就能获得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8

  星期六,我读了《三国演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刘备、张飞和关羽想去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为他们的军师,就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卧龙冈。三人遇到了几位农民,正在唱着动听的歌谣,他们问:“农民,是谁创的词?”一位农民回答:“是卧龙先生。”刘备听到后,心里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诸葛亮门前,刘备轻轻地敲门,出来了一位童子,刘备从童子口中得知,诸葛亮不在家。

  过了几天,有人说诸葛亮回来了,并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在门口听见读书声,过了一会儿,一位先生出来了,可他并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过了几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里等,过了很久,诸葛亮醒后见到刘备,刘备流下眼泪,请他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他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我很敬佩刘备诚心诚意、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三顾茅庐读后感9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是*礼贤下士的代表范例,表现出刘备刘皇叔的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故事讲的是刘备三次登门诚邀诸葛亮帮助自己成就帝业,三次拜访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蜀国。这份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觉得遇得明主,所以甘愿为刘备打天下。我们现在对待人才的诚意不也应该跟刘备一样吗?就像是*些年来全国各地企业单位招揽人才的决心,有的是高薪,有的是送房,有的还能帮你把爱人的工作和子女教育连带一起解决。钱不是万能的,唯有情才能打动对方,了解对方家庭情况,顺带把对方后顾之忧都解决了,这不是现代版“三顾茅庐”表现出来的诚意吗?真诚是打动对方心房的钥匙,这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尊重和重视,更多是人文关怀,解除后顾之忧的战士才能在战场更加投入。

  刘备的成功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蜀国最终被灭,但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原因。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人跟人之间的真诚和尊重都是最重要的。

三顾茅庐读后感10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一个典故——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亮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亮出了山,称了臣。刘备不光对诸葛亮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对人。对朋友真诚,做人就做真诚的人。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5)

——《三顾茅庐》读后感 (菁华9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1

  《三国演义》这本书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为了找一个有专长的贤人来帮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不懈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答应帮他打天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作为学生的又能不能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呢?

  还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过我们小区的`一场跑步比赛,和小区里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当时我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可以跑个第一名,谁知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许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到大树下乘凉了,我看着他们,自己也想停下来,到树下乘凉。但就在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刘备的坚持不懈,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够放弃,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是这样,我坚持了下去,拿了二等奖。

  三顾茅庐读后感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并不意味达永远达不到。过去的成功或是失败,那只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难都不放弃,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三顾茅庐》读后感2

  自从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刘备一直想见见这位众贤人口中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求贤若渴,因此不顾张飞和关羽的反对,三次来到卧龙岗,终于请来了诸葛先生。

  文章中张飞的急性子和刘备谦虚诚恳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飞看见哥哥刘备两次拜访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就有些恼火了,还说要把孔明捆来。第三次来时,孔明正在草堂午睡,刘备静静地在屋外等候,张飞却按捺不住了,准备去屋后放把火,看孔明还睡不睡,多亏了关羽阻止啊。

  那位管仲、乐毅都无法与他相比的卧龙先生成为了刘备的军师,蜀国也是从那时起逐步走向繁荣昌盛。

  刘玄德三顾茅庐之事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是高贵还是低贱;对待任何一件事,无论是大是小,都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

《三顾茅庐》读后感3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在学*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三顾茅庐》读后感4

  刘备是个成功的人,在时局混乱,群雄争霸的东汉后期,经过多年征战,最后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建立蜀国,除了本身文武双全,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以诚信服人。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后,招兵买马,可接连衣裙几次都打了败战,直到遇到徐庶,采纳了他的建议,才开始转败为胜。刘备对徐庶非常关心、信任,徐庶深受感动,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我和孔明比,犹如乌鸦见凤凰啊!于是徐庶带着刘备去隆中接诸葛亮出山,但连去两次,孔明都避而不见,同去的关羽、张飞早按捺不住了,但刘备并不计较,直到期第三次,孔明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同意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有了关张两位忠勇的猛将,再有了诸葛亮这个智囊,如虎添翼,连打胜战,最后成就大业。

  在当今,诚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满嘴谎话、不讲信用的人是没人愿意结交的,试想,一个人一但没有人相信,就是有绝顶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能办得成事儿吗?所以,我们小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不断约束自己,规范自已的言行,做诚实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5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一个典故——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亮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亮出了山,称了臣。刘备不光对诸葛亮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对人.对朋友真诚,做人就做真诚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6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一则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故事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儿就再老生长谈一次吧。

  故事讲述了当初三国时的贤主刘备一心想要让当时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归于自已的帐下,但先前两次去了诸葛亮都外出游玩去了,可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依然坚持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两个弟弟却十分生气,认为这诸葛亮实在太嚣张了,而刘备则狠狠训斥了他们一顿。当他第三度来到卧龙岗时,诸葛亮终于回到了自已的住处,但却在午睡。过了许久,他终于醒来了,后为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与刘备谈论军事局势后归于刘备麾下。

  这则故事强烈的体现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与求贤若渴,为了贤才几次三番地请求、拜访。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并不会去拜求辅佐自已的军师,但是肯定需要去请教自已的老师,同学或伙伴。也许你去请教时别因为没有空而不理睬你,这时,千万不要如张飞 一样冲动,只要稍等片刻,等到他有了空再请教也不迟。当然,如果找不到要教求的人,也不用像刘备一般,大可去寻找别的导师。

  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可以请教的人,“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便应去请教他人,请教时十千万不能急躁,要如刘备一般,不急不躁。要心*气和,不可蛮横地去请教别人,不然别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冒失鬼”而不给你答案,所以一定得慢慢来,若遇上能人,即使“三顾茅庐”也没有关系。

《三顾茅庐》读后感7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8

  今天,妈妈终于给我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拿到心爱的书,一口气读了六十页。这里面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一段。

  这段讲的是:自从徐泽介绍卧龙先生后,刘备心里一直想拜见卧龙。终于,有一天,刘备带着关,张二人来到卧龙岗。这里的农民告诉刘备,他们的农歌都是卧龙先生写的,听了农民的话,刘备更加佩服诸葛亮了。刘备找到小茅屋,可是,小童子说:诸葛亮不在。

  第二次,刘备冒着大雪,骑着马又去请诸葛亮,可是,诸葛亮还是不在。

  第三次,刘备不顾关,张二人的阻止又来到了卧龙岗。这一次,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于是,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军师。

  这个典故告诉我: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诚恳,不能虚情假意,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对你的信任。我还要学*刘备礼贤下士的态度,不懂得就要问,这样才能有进步。

《三顾茅庐》读后感9

  大家一定知道三国中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吧?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曾帮助刘备火烧新野、智取汉中、七擒孟获、空城退敌等等。刘备得到诸葛亮后便如鱼得水,横驰与三国之中,并建立了蜀国,这一切都归功于军师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刘备是坚持不懈三次方把诸葛亮请下山的。

  三次,大概再怎么敬贤的人也无法做到吧。第一次,刘关张三人一同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不在家。如果当时刘备就放弃了,那么,就错失了一位人才,当然也无法达成刘备他统一中原的心愿。第二次,刘关张三人还是去了,而且是冒雪而去的,有人认为一个乡野村夫并不会有太多的知识,还得让刘备亲自冒雪去请,实在是太不值得了,但是刘备,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去。可是事情往往并不那么的巧,诸葛亮还是不在,刘备等人还是怏怏而回。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不会去拜访第三次,诸葛亮一个山野村夫,我去拜访他两次已经算是瞧得起他了,既然他不在,就不请他做军师,再说,一个从小住在山里的先生,文化能高么,去也是白去。然而刘备,他仍不顾他人的劝阻,执意要去,正所谓“金诚所致,金石为开”,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并且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来做军师,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所打动,答应下山,帮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夙愿。其实,刘备得诸葛亮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持不懈。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6)

——《三顾茅庐》读后感菁选

《三顾茅庐》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1

  《三顾茅庐》同学们都读过吧,那豪情壮志,那手足情深,那气势恢宏,那回肠荡气,使每一个好学者,都深深的迷恋,令人心旷神怡。而我最喜欢的那一张,并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智慧满腹的诸葛亮,不是巧妙的草船借箭,而我最喜欢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这一章的大概内容是: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卧龙岗上,住着一位奇才——“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想:“如果我寿这样的一位贤士,让他辅佐我,肯定大业必成!刘备心动不已,决定请他出山。第一次请他出山,门口的童子拦住了去路,他说:“诸葛先生有事出去了。”

  刘备只得败兴而归。而鲁莽的张飞说:“大哥,还不如直接把他捆来。”刘备瞪了他一眼。第二次,刘关张三兄弟又来相请,却发现有一人极像诸葛亮,问后,却得知是他的.弟弟。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三兄弟耐心等候,诸葛亮终被他们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人想要成大事,身边必须人才济济。那又有什么办法使人才为他人所用呢?一定要善待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还要赏罚分明,这样一来,一定就能成就大业了。

  三顾茅庐不一定单单指用于军事上,现在也同样会用到。比如,某企业的人员不充分,突然打听到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便三番五次的去拜访,用诚心,对待这些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真心的回报。所以,总体来说,就是要善待人才,要讲诚信,要有礼貌。

  然而,讲礼貌,懂礼仪,不正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吗?是啊!美德是什么呢?美德时一句安慰别人的话语;美德是一座搭起的爱心桥;美德更是在别人生病的时候,送来的一杯热水。因为,整个世界,没有了美德就不会在和*,让我们携起手,共同把美德发扬光大,让人人都懂得美德!

《三顾茅庐》读后感2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刘备在南漳遇到了司马徽,司马徽给他介绍了凤雏、卧龙两位军师。刘备在徐庶的指点下,知道了卧龙就是诸葛亮。于是前去拜访,但是童子说诸葛亮不在,刘备只能先回去了。几天后,刘备再次拜访,但里面的人是诸葛亮的弟弟,刘备很失望,留下一封信后就走了。又是一年的春天,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去拜访诸葛亮,可是这时他在睡觉,于是刘备站在阶下等。诸葛亮醒来后,听说刘备等了好久,连忙出去相见。刘备跟诸葛亮谈了许多,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很感动,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刘备不管风吹雨打,三次来到诸葛亮家,终于打动了诸葛亮。相比之下,我实在不如他。如果我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临阵退缩,遇到作业题目不懂的,干脆不去思考,去抄同学的。我觉得很惭愧。刘备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玲玲。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做作业。做到数学作业,我们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题目。我们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反正也是最后一道题,明天去抄同学的吧!我一边想着,一边对玲玲说:“玲玲,我们出去玩,好吗?”玲玲听了,生气地对我说:“不行!没做完这道题,我是不会去玩的。‘今日事今日毕’,只要今天做完了今天的事,就总会有收获。

  如果总想着抄别人的答案,最后什么也不会得到。”我听了,脸像发烧似的红了。玲玲就算是面对一道题目,都会坚持不懈的去做,我为什么做不到?于是,我坐了下来,和玲玲一起讨论。没多久,我们就“攻克”了这道题目了。我高兴的说:“玲玲,你说得真没错,你又给我上了一堂课。”我们都笑了。在玲玲的 1 / 5

  身上,我看到了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要学*刘备和玲玲,学*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学*。

  现在,我的成绩在不断进步。《刘玄德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去做,就能获得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3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4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的感触很深。

  我认真地读着,我被“三顾茅庐”这个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我觉得张飞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因为他不愿再等候,而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我觉得这段的意思是:哥哥不对,我看这个农村的人,不会是人才,他如果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

  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段的意思可能是:哥哥两次亲自去拜访,这个礼节太过分了,我觉得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尊重他!

  我觉得刘备很尊重人,他对童子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不管在我们的学*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三分国家,最后取胜的策略,我觉得他是一位多谋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我们一定要向刘备拜访诸葛亮一样,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这样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三顾茅庐》读后感5

  在这次寒假,我看了许多本书,但其中我最喜爱的书还是《三国演义》啦!下面就让我来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谈一谈我读这本书的读后感吧!不过要说到这本书里最好看、最有名的篇章,我认为那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了。

  《三顾茅庐》里讲到了主人公刘备为了完成复兴汉室大业的理想,诚心诚意的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的故事。书中记载了刘备在第一次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的仆人告诉他,诸葛亮不知去哪里了,或许三五天,或许十天半月才有可能回来,刘备便只好带有遗憾离去。

  第二次刘备去邀请诸葛亮时,刘备派人打听到卧龙先生诸葛亮已经回来了。当时正是寒冬,还下着大雪,张飞阻拦刘备说:“现在正是军队在打仗,改天再去了。”但刘备却坚持要去见诸葛亮,当刘备、关羽和飞三人来到茅屋外,却发现只有卧龙先生之弟诸葛均在家,诸葛均说:“二兄诸葛孔明昨天出去闲游了”。因为又没有见到诸葛亮,张飞和关羽认为诸葛亮是故意不理睬刘备等三人。张飞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却狠狠地斥责他们。

  第二年早春,刘备第三次去了卧龙冈,路上遇见诸葛均。诸葛均说:“昨晚家兄已回,今日将军可以一见。”当刘备来到卧龙冈时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一个时辰后才醒来,刘备就在寒冷的门外等了足足一个时辰才见到了诸葛亮。

  我读了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做事情要有诚意,要诚心诚意地去做,遇到困难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不能轻易放弃。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6

  朝阳可爱,鸟语动听,我兴冲冲地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我的房间,爬到我的书架上,我信手拿起那本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看起来一个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三次到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想请诸葛亮帮助他恢复汉室江山,虽然他前两次拜访都失败了,但他并没放弃,依然有耐心、有恒心去拜访第三次,最终感动了诸葛亮,愿意跟随他,助他一臂之力,完成恢复汉室江山的心愿。

  我被刘备的坚持打动了。他在《三顾茅庐》中,第一次没见到诸葛亮,他没有放弃;第二次继续去拜见,依然不遇而归,关羽和张飞都希望他不去了,但他没有放弃;第三次,他依然去拜访诸葛亮,正在下雪,诸葛亮在午睡,他坚持在门外等待他,直到诸葛亮接见他,最终答应助他一臂之力。如果刘备不是特别能坚持,诸葛亮也不会跟着他,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不可能成为三分天下之一的领导者。

  看到刘备的.坚持,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的一件事。我七岁时,有一次,我和李明比赛谁掏的鸡蛋多。第一天,去鸡窝边时,我高兴得不得了,回来时却失落了,因为我空手而归;第二天,我依然耐着性子去了鸡窝边,东瞧瞧,西看看,鸡窝里空空如也,守了一整天,鸡也没下一个蛋,我像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回家了。我再已受不了了,心想:明天肯定也是一样的结果,干脆不去了,于是第三天,我就待在家里,玩会儿玩具,看会儿电视……谁知道,下午时分,李明拿了三个鸡蛋来了我家,我惊奇地问:“哪里来的?”“当然是鸡窝里掏的呀!”李明一副胜利者的模样。当时的我别提多后悔了!要是我再坚持去一天,谁赢还不知道呢!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果然不假,《三顾茅庐》我明白了:做事一定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不然就不会成功。这便是我从书中寻找到的黄金屋。

《三顾茅庐》读后感7

  孔明常自比管仲乐毅,是不会随便委身于人的。徐庶临别刘备时,曾专往孔明处(偏他就能随便遇见,也可见刘备之不遇的必然性)劝其辅佐刘备,反被孔明怒斥一番: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孔明在等待时机,他要择良木而栖。以他对天下大势的洞明,他是不应该没听说过刘备的,只是没有机会亲自考察,因此当刘备第一次前往卧龙岗之前,实际上孔明已为刘备设下考场。

  第一次去,童子的一句“我记不得你这许多名字”,也可视为孔明对刘备的有意怠慢。当刘备听说孔明不在家,想且待片刻时,在关张的劝说下,竟真的离开 4 / 5

  了。故这一次刘备来得勿忙,没有做充分准备,孔明对他是不满意的,使一小童即打发了他,因此第一顾失败。

  第二次去,正是朔风凛凛,瑞雪霏霏之时。没想却又是孔明之弟出场了(呵呵,刘备所见之人也在提升档次。孔明若现在做导演,片子也肯定不会引起观众视觉疲乏),一句哥不在我不敢久留你等于对刘备下了逐客令。这次刘备比上次表现好,留下了充满诚意的书笺五份。孔明对他的态度基本满意,因此为第三顾的成功埋下伏笔。

  第三次去,是孔明对刘备的最后一考,也是最苛刻的一考。一般人受不了。先是诸葛均貌似无礼地自行离去,刘三人无人引见,自己前去叩门。童子的一句先生还睡着没醒呢,把等还是叫的`问题抛给了刘备,刘备选择了等,并且是恭恭敬敬地侍立着等,惹得张飞要去放火。总共等了“半晌”后又立了“一个时辰”,静侯孔明穿衣又是“半晌”(呵呵,刘备就是刘备啊。成功不是偶然的)。尤其是正式见面后刘备的态度,更让孔明满意。刘备一见孔明,如见神仙,赶紧儿地下拜,并极表仰慕之心,终于使孔明接纳了刘备。

  之后自然是刘备也拿出了自己的考题,孔明一*三分天下的预言,让刘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一对最佳拍档形成。

  孔明对刘备的认识过程,也是对刘备为人的考验。让我想起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那几句话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孔明根据这一至理明言而对刘备设下考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刘备就是他等了已久的有天子命并有天子素质的好主子。跟定了!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读后感 (菁华5篇)(扩展7)

——三顾茅庐读后感菁选

三顾茅庐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顾茅庐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顾茅庐读后感1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是中国礼贤下士的代表范例,表现出刘备刘皇叔的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故事讲的'是刘备三次登门诚邀诸葛亮帮助自己成就帝业,三次拜访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蜀国。这份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觉得遇得明主,所以甘愿为刘备打天下。我们现在对待人才的诚意不也应该跟刘备一样吗?就像是*些年来全国各地企业单位招揽人才的决心,有的是高薪,有的是送房,有的还能帮你把爱人的工作和子女教育连带一起解决。钱不是万能的,唯有情才能打动对方,了解对方家庭情况,顺带把对方后顾之忧都解决了,这不是现代版“三顾茅庐”表现出来的诚意吗?真诚是打动对方心房的钥匙,这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尊重和重视,更多是人文关怀,解除后顾之忧的战士才能在战场更加投入。

  刘备的成功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蜀国最终被灭,但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原因。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人跟人之间的真诚和尊重都是最重要的。

三顾茅庐读后感2

  刘备是个成功的人,在时局混乱,群雄争霸的东汉后期,经过多年征战,最后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建立蜀国,除了本身文武双全,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以诚信服人。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后,招兵买马,可接连衣裙几次都打了败战,直到遇到徐庶,采纳了他的`建议,才开始转败为胜。刘备对徐庶非常关心、信任,徐庶深受感动,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我和孔明比,犹如乌鸦见凤凰啊!于是徐庶带着刘备去隆中接诸葛亮出山,但连去两次,孔明都避而不见,同去的关羽、张飞早按捺不住了,但刘备并不计较,直到期第三次,孔明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同意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有了关张两位忠勇的猛将,再有了诸葛亮这个智囊,如虎添翼,连打胜战,最后成就大业。

  在当今,诚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满嘴谎话、不讲信用的人是没人愿意结交的,试想,一个人一但没有人相信,就是有绝顶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能办得成事儿吗?所以,我们小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不断约束自己,规范自已的言行,做诚实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3

  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第三次来拜访了,如果,刘备不来,那诸葛亮这个人才不就埋没了吗?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名人,没有被埋没在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麽办?恐怕只能过*凡的一生。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有时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对的。

  今天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惯不说,即使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结果都是使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些人才。记得我们五年级学过一篇文章,叫《毛遂自荐》,如果毛遂不自荐,那他的才能几时才能被大家认同呢?我们不能等待。

  当时,昏窘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窘,这种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一个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主动出击,去展现自己的才能,让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4

  三顾茅庐读后感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

  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

  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在学*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三顾茅庐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为《三顾茅庐》,讲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这篇文章含着很多的道理。

  三顾茅庐也是一个不错的'成语,故是拜访的意思,茅庐是草屋的意思。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这个成语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并且言简意赅,含蓄隽久,引人深思。

  这个故事是一段佳话,用来表示求贤若渴的一种态度和做法。表示对贤才的渴望和诚意。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用了一首诗来概括:"三次来去诸葛庐,顾得三次得孔明,茅中卧龙之三分,庐内军师绝对策。”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它为了请到诸葛亮三四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

  通过阅读《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获: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6

  最*,我读了一部名著《三国演义》,其中的一则故事《三顾茅庐》给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备那礼贤下士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你看,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可是刘备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谁。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两人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益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刘备把诸葛亮当作自己的'老师,和他同榻睡觉,同坐吃饭……

  我读完后,刘备那礼贤下士的形象深深地印我的脑海,他的毫不气馁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小学生学*。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无论干什么事,我们都不能气馁,直到成功事情完成为止。

三顾茅庐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三顾茅庐读后感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三顾茅庐读后感8

  《三顾茅庐》是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中第十四回。这一回讲的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封他为军师。次日,刘备请孔明调度军事,于是孔明命关羽、张飞、关*和刘封四人领军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后来果然如孔明所料,曹军与夏侯惇大败而逃,于是刘备等人更敬佩孔明了。

  这个故事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孔明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首先他思维缜密,刘备想打败曹军,于是孔明就给他出主意,在曹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曹军等人一道便可放火,这个计谋无疑是绝妙的,而且放火的地点选在密密的芦苇荡里。这说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么地方才能困住曹军。

  其次他考虑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个地方都安排了军队和埋伏,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让曹军被消灭得更多、更彻底,也是为了不让曹军有任何翻身的机会,更好的确认了曹军无法反扑的事实。

  最后,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干哪些事,知道谁擅长干什么,谁不擅长什么。这说明孔明先生会分配人,所以这回刘备才能圆满取胜。这背后出谋划策的人却是孔明先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在我们的学*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学*。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我们要把所有事情细节都要考虑到:a做PPT,b汇报成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选择相应的人做对应的事,这样才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以后我还得多看《三国演义》,因为这样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学到更多智慧,这让我的人生也变得更加充实。

三顾茅庐读后感9

  第一缕光射到我眼里,我便被这一缕光惊醒。外面的大公鸡也开始鸣叫,一切都苏醒了。我兴致勃勃地拿起《三国演义》读起来了。

  它讲了东汉末年三国的开始和结束。我读了许多篇目,但让我叹为观止记忆犹新的是《三顾茅庐》这一篇。

  刘备屡屡失败后,遇到司马徽,他告诉刘备:“你虽已有猛将,但唯独缺谋士,你如果能得到卧龙,雏凤其中一人即可得天下。”没多久,一个叫单福的人前来投靠刘备,他帮助了刘备多次打败曹操。曹操见其才华便以他母亲来要挟单福,单福不得不离开刘备。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居住,君主可寻他做军师。”于是刘备便与关羽和张飞一同前往。时间很巧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三次遇到了,刘备在经过重重考验后终于请出了诸葛亮。

  从此故事中,我读到了刘备坚持前去的.求贤若渴的精神和在请诸葛亮时的诚心。但我又何尝又这份坚持的信念能?在学校我认真学*;在生活中我报了古筝,跳舞,奥数等等课程,我常常偷懒这不练,那不跳,这些不会算得都去问哥哥,从不好好想想这题我会不会。最终报复来了,跳舞和古筝越来越差,奥数考试也不及格。但我读过了这一篇目,我懂得了坚持。于是我从新开始学*,这些课程也恢复了原来的成绩。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无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坚持,如果不坚持,则可能失去成功。忘着窗外的美景,我暗自开始努力,准备迎接今天的胜利。

三顾茅庐读后感10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在学*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三顾茅庐读后感11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小故事,比如《草船借箭》《桃园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去请诸葛亮当军师的经过。第一次,三人在深冬里去邀请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只好扫兴回去。第二次再拜访,张飞提议让武士去,不用亲自去,但刘备拒绝了。去到诸葛亮家中,诸葛亮还是不在家。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被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于是答应成为刘备的军师。

  刘备的坚持是我最敬佩的,即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他也还是要坚持再去拜访。而且刘备非常尊重诸葛亮,他不让武士邀请,认为这样没有诚意。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心甘情愿在茅庐门外等候。

  刘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在生活中所没有的。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在骑自行车,我也想骑。于是我向爸爸妈妈求了好久,他们才同意给我买。但因为我才学了一会儿就放弃了,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不会骑自行车。

  《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应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我以后做事绝对不能轻易放弃,要像刘备一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三顾茅庐读后感12

  相信大家对三国演义这本书都不陌生吧!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三国猛将和人物,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生动的故事。我今天要来谈的便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刘备三人去拜访才华横溢诸葛亮。于是他们拿好了礼物便去诸葛亮的茅庐拜访他,可是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过了几天后第二次去还是没人,刘备有点失落,但还是留下了一封充满诚意的信。转眼过了新年,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他在睡觉,最后经历了一番周折后,他们终于请到了诸葛亮。

  在看完三国演义的'这个故事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刘备靠着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打动了诸葛亮,答应下山,帮助刘备完成统一中原的夙愿。刘备放下身段,三顾茅庐,一次又一次地来请诸葛亮出山。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他的坚持不懈使他最终获得了成功,坚持下去,就可能创造奇迹。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人,他们凭借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司马光警枕励志、达·芬奇画一千个蛋、老太太铁杆磨成针、爱迪生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发明了灯泡、马云历经风雨和磨难最终成功开发出了微信,支付宝等现在人人都要使用的东西……是啊!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名人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明白,做一件事如果再努力,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便能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得到收获!

三顾茅庐读后感13

  我很喜欢读书,每到暑假、寒假,我都沉迷在书海中。今年的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受到很大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为了统一天下,想请诸葛亮出山,当他的军师。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重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的转回去了。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羽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刘备回去的这段时间里,茶饭不思,准备又一次拜见诸葛亮。关羽可不悦了,说:“诸葛亮也许是图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再去了。”张飞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两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讨论当前的局势,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并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百战百胜,建立了蜀国。

  刘备为什么会成功呢?当然是因为他的坚持。如果当初他和关羽、张飞一样放弃的话,他就会少了一位得力的助手。也不会知道“三分天下西后合”这样的道理,这样便不会成功了。

  在生活中,坚持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们没有做好的许多事情中,想想看,许多事都只差那最后的坚持。

三顾茅庐读后感14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第十章《刘皇叔三顾茅庐》。读完之后感慨万分,对刘备这个人物更是刮目相看。

  刘备深信徐庶推荐的诸葛亮是个贤才,便想准备些礼物,和关羽、张飞一起前往隆中拜访。三人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庐前,说要拜见先生。小童说,先生不在。刘备无奈,只好回去。隆冬时节,天气寒冷,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第二次来到茅庐。听小童说诸葛亮先生已经回来了,便又去拜访他。结果回来的`并非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刘备只好留了一封书信给诸葛亮,便告辞了。第三次,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出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我认为,刘备身上还有一种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锲而不舍、三顾茅庐、坚持不懈,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在生活、工作、学*中,我们都要向刘备一样,坚持不懈,遇到困难决不气馁,你将会离成功越来越*。《刘皇叔三顾茅庐》讲的是一段历史,说的是一个故事,它让我深受启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顾茅庐读后感15

  最*,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十分生动有趣。其中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令我看了深受感动。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争霸,逐鹿中原。刘备为了匡扶汉室,*定天下之战乱,带着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三次拜访卧龙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第一次去,没有遇上诸葛亮。

  第二次去,依旧没有遇到诸葛亮,但是遇到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均,于是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他帮忙代转给诸葛亮。我以为他会放弃了,没想到并非如此。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关张三人就站在草庐外边等着诸葛亮睡醒。这时,天上飘起鹅毛般的大雪,过了许久,诸葛亮终于醒了,请刘备进屋坐会。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仁慈和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决定出山帮助他。

  看到这一幕,我心想: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真是诚恳啊!世上没有做不成功的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行。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只蜘蛛,它正在织网。第一次被风吹断了,可是它依旧不放弃,反复进行了几次,终于在第五次时成功织好网了,蜘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学生呢?

  在生活中遇上困难不能放弃,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可以成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