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成语故事 (菁华3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2022-11-07 00:00:00 成语故事

匹夫之勇成语故事1

  【成语】:

  匹夫之勇

  【拼音】:

  [pǐ fū zhī yǒng]

  【解释】: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举例造句】:

  你说尽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娇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

  【成语故事】: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囚禁三年,受尽了耻辱:回国后,他决心自励图强,立志复国。

  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富民强,兵马强壮,将士们又一次向勾践来请战:“君王,越国的四方民众,敬爱您就象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儿子要替父母报仇,臣子要替君主报仇。请您再下命令,与吴国决一死战。”

  勾践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战要求,把军土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表示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为士兵少而忧愁,只是忧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而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到处罚。这样,就会得到应有的赏赐。进不听令,退不知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于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涨,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匹夫之勇成语故事2

  【出处】

  《史记》。

  韩信从小就胸怀大志,喜读兵书,希望将来有所作为。他早先投奔项梁,后来又跟从项羽,都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又投奔刘邦,开始未被重用,只当上了个管理粮草的官。他不甘于这样的处境,就逃走了。萧何了解韩信的才能,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骑上快马,把他追了回来。

  刘邦按照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并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拜将仪式。仪式结束后,刘邦就向韩信请教同项羽争夺天下的办法,韩信直截了当地问刘邦:“您认为自己在勇、仁、强各方面,比项羽如何?”刘邦沉默不语,半晌才答道:“我不如他。”韩信说:“不错,我也觉得您不如他。不过,我跟他这么多年,早就知道这个人。项羽勇是够勇的,一声呼喝,可以压倒几千人。但是他不善于任用贤能的将领。他的勇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说到仁,项羽对人也还比较关心,但是他不重赏有功的人,只玩弄些小恩小惠,他的仁不过是假仁假义。另外,他分封地盘不公,诸侯都有意见;军队扰害地方,百姓怨恨在心;所以,他目前虽然强,但很快就会弱下去的。大王您只要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夺回关中之地并不难,进而夺取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了。”

  刘邦听后,认为他讲得入情入理,心里十分高兴。后来他又按韩信的话去做,率大军悄悄从南郑向关中出发,不到三个月,就占领了关中。最后,他又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释义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

匹夫之勇成语故事3

  成语匹夫之勇出处: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淮阳侯列传》。

  匹夫之勇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淮阳侯列传》。

  韩信是我国古代的大军事家。他起初在项羽部下,没有被重用,便改投刘邦,经过萧何的竭力推荐,刘邦就拜他为大将军。那时,秦朝刚亡,局势未定,刘邦封得的汉中等地方既狭小,又偏僻,难于发展。项羽自封的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一带,占地九郡,却是既广又富的地方。其他将领,也多对项羽不满。而意见最大、最不服气的,当然是刘邦。他一心企图向东进展,消灭主要的对手项羽,统一全国,造成他刘家的天下。他拜韩信为大将之后,首先请韩信分析形势、提出军事计划来。

  据《史记》载:当时韩信直截了当地对刘邦说:“目前争夺天下的主要对象,不就是项羽吗?”刘邦说:“是啊!”韩信便反问道:“您认为自己在勇、仁、强各方面,比项羽如何?”刘邦沉默不答,好半天才说:“我都不如他。”韩信起身拜了两拜,说:“不错,我也觉得您不如他.不过,我在他部下服务过,我相当了解他。项羽这人,勇是够勇的,一声呼喝,可以压倒几千人,但是他不善于任用贤能的将领,他这种勇,只好算是‘匹夫之勇’!说到仁,项羽对人也还比较关心,然而也只能略施小恩小惠,不能顾及大体,而且分封地盘不公,诸侯都有意见,军队扰害地方,百姓怨恨在心,人们并没有向着他,不过怕他一时的威势而巳。所以他目前虽然强,其实很快就会弱的。您只要处处跟他相反,自能受到拥护,转弱为强,取得胜利。……”

  刘邦听了韩信的`一番话,非常高兴,就按照他的办法,向东进军。后来,终于打敗项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汉朝。


匹夫之勇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匹夫之勇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1)

——内助之贤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内助之贤成语故事1

  【拼音】nèi zhù zhī xián

  【成语故事】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出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出处】内助之贤,母范之正,盖有以开宋世之基业者焉。

  《宋史·后妃传上·序》

  【解释】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

  【同韵词】拭面容言、沅茞澧兰、燕妒莺惭、品貌非凡、行令猜拳、只手空拳、以枢应环、福无十全、退有后言、脱壳金蝉、......

  【英文】[formal] a wife; a helpmate

  【成语示列】鲍宣之妻,提瓮出汲,雅得顺从之道;齐御之妻,窥御激夫,可称内助之贤。

内助之贤成语故事2

  【拼音】内助之贤 nèi zhù zhī xián

  【释义】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

  【主人公】晏婴

  【成语故事】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出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内助之贤成语故事3

  【拼音】nèi zhù zhī xián

  【成语故事】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出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出处】内助之贤,母范之正,盖有以开宋世之基业者焉。

  《宋史·后妃传上·序》

  【解释】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

  【同韵词】拭面容言、沅茞澧兰、燕妒莺惭、品貌非凡、行令猜拳、只手空拳、以枢应环、福无十全、退有后言、脱壳金蝉、......

  【英文】[formal] a wife; a helpmate

  【成语示列】鲍宣之妻,提瓮出汲,雅得顺从之道;齐御之妻,窥御激夫,可称内助之贤。


匹夫之勇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2)

——内助之贤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内助之贤成语故事1

  晏婴,字*仲,人称晏子,春秋时齐国人。他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相国,以节俭、身体力行为齐国人尊重。晏婴去世后,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传世《晏子春秋》,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当晏婴为齐景公的宰相时,有一天晏婴出门,他的车马刚好路过马车夫的家,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那为宰相驾车的丈夫,坐在华丽的车盖下,赶著马车,神气活现、得意扬扬,一副骄傲自满的样子。

  等到车夫回家后,妻子请求离去,再也不想回来了。车夫问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长,却当了齐国宰相,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今天我看他的时候,志虑深远,不时有着谦虚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只是人家的车夫,却自鸣得意,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离开你的原因。”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车夫驾车的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子观察到车夫的变化后,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何在,车夫便如实地说了。

  晏婴赞赏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的精神,认为是一个值得任用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从这则故事引伸而来的成语“内助之贤”,被用来称赞人家有贤淑的妻子。另一则成语“扬扬得意”也是源于这则故事。〖原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史记?管晏列传》)

内助之贤成语故事2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内助之贤成语故事3

  【拼音】nèi zhù zhī xián

  【成语故事】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出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出处】内助之贤,母范之正,盖有以开宋世之基业者焉。

  《宋史·后妃传上·序》

  【解释】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

  【同韵词】拭面容言、沅茞澧兰、燕妒莺惭、品貌非凡、行令猜拳、只手空拳、以枢应环、福无十全、退有后言、脱壳金蝉、......

  【英文】[formal] a wife; a helpmate

  【成语示列】鲍宣之妻,提瓮出汲,雅得顺从之道;齐御之妻,窥御激夫,可称内助之贤。


匹夫之勇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3)

——不贪为宝成语故事 (菁华3篇)

不贪为宝成语故事1

  【释义】

  以不贪取财物为可贵。指作风廉洁的高尚品德。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国有个人开采石料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兴冲冲地拿去请玉匠鉴定一下。

  玉匠激动地爱不释手,说:“这可是一块珍贵的稀世之宝啊!”宋人怀揣着宝玉,心里忽然害怕起来,他担心别人知道了他有宝玉,会打他的坏主意,要是强盗知道了,说不定自己会连命都保不住。

  他越想越怕,最后,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在都城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

  子罕见来人拿宝玉送给自己,觉得很奇怪,不肯接受。

  那人以为子罕是怀疑这宝玉有假,就对子罕说:“我已经问过玉匠,玉匠说是真正的宝玉,价值连城。不然,我也不敢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并不怀疑这是一块真正的宝玉。关键是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宝玉当作珍宝。如果你把宝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就都失去了珍宝,还是我们各自都保留自己的珍宝吧!”

  那人跪下向子罕叩头恳求说:“我是个小老百姓,拿着这么珍贵的宝物,反而很不安全。我把它献给您,也是为了免除祸患。”子罕听他这么说,想了想,就提出一个办法,让来人暂时住在自己这里,请玉匠把那块玉雕琢出来,然后帮他把宝玉卖了,等他富了以后,子罕再把他送回家乡。

不贪为宝成语故事2

  [成语拼音] bù tān wé bǎo

  [成语解释]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典故出处] 《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听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也无可奈何,只得实告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不贪为宝成语故事3

  成语“不贪为宝”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出处:《左传?襄公》)

  鲁襄公十五年,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宝玉,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

  宋人说:“我把它给玉工鉴定,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宝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不如各守其宝。”

  宋人见子罕坚辞不收,只得实言相告道:“小民若是留下宝玉,会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于是,子罕命一位玉工对这块宝玉进行了雕琢,送到市场上卖掉,把把卖玉的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匹夫之勇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4)

——出类拔萃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出类拔萃成语故事1

  伊尹是商初的名臣,先后辅佐了汤王、外丙、仲王,德高望重。

  仲王死后,太甲即位,太甲昏庸无道,伊尹把太甲放逐,直到太甲悔悟自新,又重立太甲为王。

  孤竹君是商王朝所分封的一个小国诸侯,他有两个儿子,即伯夷、叔齐,孤竹君命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

  兄弟二人便去投奔西伯侯姬昌。

  武王伐商,伯夷、叔齐坚决反对。

  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

  伯夷、叔齐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后饿死。

  兄弟二人重情于同胞情谊、冷淡功名富贵的情操享誉后世,深为后人称道。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询问孟子:“能不能将伊尹、伯夷与孔子相提并论,同称为天下圣人呢?”孟子回答得非常干脆,他说:“当然不能,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惟一的圣人,谁也没资格与孔子相比。

  ”公孙丑又问:“那么这三位贤人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孟子回答道:“有,而且不少。

  比如伊尹甘冒篡位反叛的恶名,放逐了太甲,使商汤王的社稷不致倾覆。

  这件事,孔子会作,伯夷也会这么干。

  伯夷不愿违背父亲的意志,放弃了诸侯的封爵,甘愿忍受贫寒,孔子与伊尹会采取与他相同的办法。

  这三位贤人如果当了国君,他们都有能力统一天下,使天下诸侯按着规定的礼节来朝见;如果让他去做一件违反道理的事,他们都会拒绝,如若让他们去杀无辜的人,哪怕会因此获得天下,他们也同样会拒绝做的。

  这就是他们相同之处。

  ”公孙丑追问道:“既然他们都不做坏事,那还有不同的地方吗?”孟子继续回答道:“不同的地方差别就太大了。

  你应先了解一下孔子的学生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宰予说:‘我的老师比尧舜高明得多。

  ’子贡说:‘我的老师能够从一国的礼制来判断它的政治情况;听到一国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品德教育水*。

  我老师的治国思想是千秋万代的君主所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谁违背了我老师的治国思想,他就治理不好国家。

  ’伊尹和伯夷都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贤人,他们没有功垂百代的治国思想,跟孔子相比,他们相差太远了,事实上孔子比他们优秀得多,他们根本就没法跟孔子相比。

  ”公孙丑觉得老师孟子评论得很对。

出类拔萃成语故事2

  【成语】: 出类拔萃

  【拼音】: chū lèi bá cuì

  【解释】: 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成语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为孟子:孔子、伯夷和伊尹都是圣人,那么他们三个人有相同的地方吗?孟子说:有,要是让他们做君王,他们都能够让大家信服,使天下统一。但是要让他们去做一件不合道理的事情,或者去杀一个无辜的人,那他们就是死也不会干的。公孙丑又问:那么可不可以说,伯夷、伊尹和孔子一样,都是最伟大的圣人呢?孟子回答:不能这样说。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像孔子那样伟大的人,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孔子。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品德和才能超过一般人。

出类拔萃成语故事3

  伊尹是商初的名臣,先后辅佐了汤王、外丙、仲王,德高望重。

  仲王死后,太甲即位,太甲昏庸无道,伊尹把太甲放逐,直到太甲悔悟自新,又重立太甲为王。

  孤竹君是商王朝所分封的一个小国诸侯,他有两个儿子,即伯夷、叔齐,孤竹君命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

  兄弟二人便去投奔西伯侯姬昌。

  武王伐商,伯夷、叔齐坚决反对。

  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

  伯夷、叔齐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后饿死。

  兄弟二人重情于同胞情谊、冷淡功名富贵的情操享誉后世,深为后人称道。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询问孟子:“能不能将伊尹、伯夷与孔子相提并论,同称为天下圣人呢?”孟子回答得非常干脆,他说:“当然不能,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惟一的圣人,谁也没资格与孔子相比。

  ”公孙丑又问:“那么这三位贤人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孟子回答道:“有,而且不少。

  比如伊尹甘冒篡位反叛的恶名,放逐了太甲,使商汤王的社稷不致倾覆。

  这件事,孔子会作,伯夷也会这么干。

  伯夷不愿违背父亲的意志,放弃了诸侯的封爵,甘愿忍受贫寒,孔子与伊尹会采取与他相同的办法。

  这三位贤人如果当了国君,他们都有能力统一天下,使天下诸侯按着规定的礼节来朝见;如果让他去做一件违反道理的事,他们都会拒绝,如若让他们去杀无辜的人,哪怕会因此获得天下,他们也同样会拒绝做的。

  这就是他们相同之处。

  ”公孙丑追问道:“既然他们都不做坏事,那还有不同的地方吗?”孟子继续回答道:“不同的地方差别就太大了。

  你应先了解一下孔子的学生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宰予说:‘我的老师比尧舜高明得多。

  ’子贡说:‘我的老师能够从一国的礼制来判断它的政治情况;听到一国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品德教育水*。

  我老师的治国思想是千秋万代的君主所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谁违背了我老师的治国思想,他就治理不好国家。

  ’伊尹和伯夷都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贤人,他们没有功垂百代的治国思想,跟孔子相比,他们相差太远了,事实上孔子比他们优秀得多,他们根本就没法跟孔子相比。

  ”公孙丑觉得老师孟子评论得很对。


匹夫之勇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5)

——兔死狐悲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兔死狐悲成语故事1

  [释义]兔子死了;狐狸很悲伤。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悲痛伤感。悲:悲伤。

  [语出]元·马钰《苏幕遮·看送孝》:“有微言;深可说。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

  [正音]死;不能读作“shǐ”。

  [辨形]狐;不能写作“孤”。

  [*义]物伤其类

  [反义]幸灾乐祸

  [用法]用作贬义。用来形容同类遇到不幸;不仅觉得悲伤;也感到自己的处境危险;不免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一般作谓语、宾语、分句。

  [成语故事]:

  从前,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猎人,彼此联盟发誓,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不料一群猎人突然前来,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也险遭不测。猎人走后,狐狸就跑到兔子身旁,哀泣悲悼。

  有个长者经过,看见狐狸在兔子旁边哭泣,觉得奇怪,就问狐狸哭泣的原因。狐狸悲哀的说:"我和兔子同样是微小的动物,是猎人捕猎的对象。我们相约共同对敌,共生死,同患难。现在我的同盟被猎人射死,他今日的死亡,意味着我明天的死亡。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我哪能不伤心哭泣呢!"

  长者听了,叹着气,说:"你为这样的同伴哀悼哭得有理!"

  [造句]:

  一、兔死狐悲,尽管他与李二有矛盾,但李二的下场也使他感到凄然。

  二、指尖摸上眼角的泪痣,心中升起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感,更是酸痛不堪……

  三、为了防止兔死狐悲的立场,就不要让别人抓住任何把柄。

  四、此时望着冯去疾的尸首,他心里非常痛楚,而且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五、兔死狐悲,所以现在的人才这么容易悲伤呢。

  六、日本的大地震让他们全国上下所有人都兔死狐悲的伤悲。

  七、事情已经发生了,你现在如何的兔死狐悲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八、三军凛然,那种兔死狐悲的感觉油然而生,当即派出一部军士,一路收拾大量的*尸骸,在树下掘坑安葬。

  九、小康的意外去世我很伤心就像兔死狐悲一样。

  十、你不觉得你现在的兔死狐悲让别人看上去会觉得很假吗?

  十一、我们室友的这次意外让我们全班同学都兔死狐悲的。

  十二、*出面收购金融投资银行,无非是兔死狐悲,害怕金融危机连累到自身的利益。

  十三、看到一起打拚的同仁相继被裁员,使他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兔死狐悲成语故事2

  【成语】:兔死狐悲

  【拼音】:tù sǐ hú bēi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的伤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成语故事】: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泣”。这个成语,原出自《宋史·李全传》。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南宋时期,处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纷纷掀起抗金斗争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

  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四娘子)率领起义军从益都转移到莒县,继续斗争。后来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公元1218年,他们投附宋朝,驻扎在楚州(现在江苏省淮安县)。此后,李全抱有发展个人实力、割据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军包围,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杨妙真派人去争取夏全,对夏全说:“你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如今你却带兵来攻打我们。打个比方说,狐狸死了,兔子感到悲伤哭泣;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独有你夏全能生存吗(原文是‘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希望将军和我们团结起来。”夏全同意了。

  往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里说:“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

  后来,人们引用“兔死狐悲”这个成语,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现在多用于贬义。

兔死狐悲成语故事3

  1 兔死狐悲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猎人,兔子和狐狸互相结盟,发誓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有一天,兔子和狐狸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时候,没想到身边竟然有一群猎人正对它们两个虎视眈眈,猎人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侥幸逃脱。猎人离开后,狐狸就跑到兔子的身边开始哭泣。

  有一个人路过,看见狐狸正对着兔子大哭,感觉很奇怪,就走上前问狐狸为什么要哭。

  狐狸啜泣道:“我和兔子我们两个都是森林中微小的动物,都是猎人喜欢猎杀的对象,我们曾经约定一定要共同对抗我们的敌人猎人,生死与共。现在我的同盟兔子不幸被猎人杀死了,兔子今天死去,也就预示着他日我的死去。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你说你的好朋友死去了,你能不伤心难过吗?”

  路人听后叹了叹气说:“你为你的同盟,你的好朋友哀悼和哭泣是有道理的。”

  2 兔死狐悲的材料

  【注音】tù sǐ hú bēi

  【出处】元·马钰《苏幕遮·看送孝》:“有微言;深可说。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年代】古代

  【例句】此时望着冯去疾的尸首,他心里非常痛楚,而且有一种~的感觉。

  3 兔死狐悲的点评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童话故事的各种改编以及社会常识的普及,知道兔子和狐狸不可能是真正的好朋友,狡猾的狐狸会吃掉可爱的兔子,所以我都不相信兔死狐悲是真的,一定是假心假意做样子,别有用心。

  4 兔死狐悲的延伸

  兔死狐悲”和“物伤其类”都有为同类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意思。但“兔死狐悲”所指的“同类”较为确定,其涵盖的范围较“物伤其类”要小。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字面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会感到悲哀,不是为兔子是为自己。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如果飞鸟都被射杀了,好弓就会被封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之后,就会把用以追捕的猎狗煮来吃。


匹夫之勇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6)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动物成语故事1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动物成语故事2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动物成语故事3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