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首页 / 报告 / |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1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03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xx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工作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xx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xx年的交通事故比20xx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工作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云南公路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公路行业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需要从事公路行业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当前公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十.五期末,我省省管公路在编人员20206人,专业技术人才仅为2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4.3,技术工人15443人中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2.9,职工队伍素质偏低,文化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公路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业文化与行业工作脱节。

  公路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2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14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14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14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14年的交通事故比2014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公路养护的服务理念,更体现出对养护工作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养护要及时,做到预防性养路;养护要系统,做到规划完整,责任明确;养护要科学,增加养路工程的科技含量,做好高速公路的“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公路养护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崭新的服务理念作指导具体养护工作,采取有效的养护策略,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

  首先,规范机构设置和制度。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以完善的机构设置和详尽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高速公路的养护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机构设置一般是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设线路管理处、专职养护处已经工程科等部门,这种设置有其自身优点,如处理突发事件时较为及时,资源调动与协调比较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责任分化、养护成本过高等弊端。因此,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机构设置,尤其是要建立人员精干、业务熟练、技术全面和高科技水*的养护队伍。与机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速公路巡查制度、保养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责任到人,评价有据,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提高养护科技水*,增加工作的科技含量。公路养护也需要专门的技术依托,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这一点我们要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并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实到高速公路养护器材中。养护技术的改革主要是要摆脱以往较为落后的人力养护,走机械化、自动化养护的道路,比如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监测系统协助检查并全天候监控公路状况,建立高速公路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如路面管理信息系统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

  提高高速公路养护还要做到预防性养护,这对路况检测提出了更大挑战,可能

  需要庞大的路基、路面、积水性、桥梁承载能力等数据整合系统,这种预防措施更需要养护人员不断提高养护知识水*,以适应预警养护工作。

  第三,要加强监管力度。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社会对高速公路行业的监管、监督,通过**强制、社会舆论,促进公路养护部门在履行养护责任、收取养护费用以及具体养护施工过程中的科学性,避免虚假、怠工现象;二是要提高公路养护部门管理者的素质水*,实践证明,决策对于一个部门、一项工作有着机关重要的作用,养护工作也需要管理层恰当决策,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错误进行预期,并组织员工进行计划制定和责任落实。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3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14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14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14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14年的交通事故比2014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公路养护的服务理念,更体现出对养护工作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养护要及时,做到预防性养路;养护要系统,做到规划完整,责任明确;养护要科学,增加养路工程的科技含量,做好高速公路的“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公路养护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崭新的服务理念作指导具体养护工作,采取有效的养护策略,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

  首先,规范机构设置和制度。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以完善的机构设置和详尽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高速公路的养护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机构设置一般是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设线路管理处、专职养护处已经工程科等部门,这种设置有其自身优点,如处理突发事件时较为及时,资源调动与协调比较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责任分化、养护成本过高等弊端。因此,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机构设置,尤其是要建立人员精干、业务熟练、技术全面和高科技水*的养护队伍。与机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速公路巡查制度、保养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责任到人,评价有据,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提高养护科技水*,增加工作的科技含量。公路养护也需要专门的技术依托,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这一点我们要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并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实到高速公路养护器材中。养护技术的改革主要是要摆脱以往较为落后的人力养护,走机械化、自动化养护的道路,比如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监测系统协助检查并全天候监控公路状况,建立高速公路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如路面管理信息系统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

  提高高速公路养护还要做到预防性养护,这对路况检测提出了更大挑战,可能

  需要庞大的路基、路面、积水性、桥梁承载能力等数据整合系统,这种预防措施更需要养护人员不断提高养护知识水*,以适应预警养护工作。

  第三,要加强监管力度。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社会对高速公路行业的监管、监督,通过**强制、社会舆论,促进公路养护部门在履行养护责任、收取养护费用以及具体养护施工过程中的科学性,避免虚假、怠工现象;二是要提高公路养护部门管理者的素质水*,实践证明,决策对于一个部门、一项工作有着机关重要的作用,养护工作也需要管理层恰当决策,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错误进行预期,并组织员工进行计划制定和责任落实。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4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xx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xx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工作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xx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xx年的交通事故比20xx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工作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云南公路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公路行业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需要从事公路行业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当前公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十.五期末,我省省管公路在编人员20206人,专业技术人才仅为2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4.3,技术工人15443人中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2.9,职工队伍素质偏低,文化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公路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业文化与行业工作脱节。

  公路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定制度,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与公路行业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工作结合不够,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行业工作。

  (四)对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

  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监督方法;二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渗透在公路行业职工内心世界中行业群体合力挖掘不够;三是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认识,有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只要有公路不怕没路养”,“事业单位,不怕下岗”等传统思维方式。

  (五)行业文化建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以效果推断程度、衡量工作水*。例如,一家单位路管好了养好了,经济效益上去了,似乎一好百好,文化建设必定是高水*的,给干部职工在认识上产生严重误导。这种以为行业文化一学就会地简单化认识是幼稚的与片面的。尤其是那种迎合政治需要,以偏概全的做法更是十分有害的。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5

  在高速公路管理工作中,公路养护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的养护工作不同于一般公路,它具有技术性强、人员素质全面、维修反应迅速、机械化程度高、安全措施严格等内在要求。但是目前由于受较为落后的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限制,使得各地高速公路养护工作都无法完全达到这一内在要求。

  一、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护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复杂。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管养一体”和“管养分离”两种模式,其中“管养一体”模式比较普遍。许多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仍然套用事业型养护管理体制,职责不明、责任不清,养护经费采用拨款形式,这种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公司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束缚了养护技术水*的提高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另外在机构设置上,许多高速公路仍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领导”原则设置养护处、养护科、养护工区等,造**员庞大、机构臃肿。这种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养护管理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养护工程市场化,另一方面不利于养护工程的监督和质量管理。

  2、养护运行机制落后,创新力度不够。*年来,根据交通部提出的“管养分离、事企分开”的原则,各省(区、市)都不同程度的进行高速公路养护运行体制的改革,并取得的初步成效。但是目前由于各地对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运作尚存疑虑,从而使得养护运行机制较为落后,创新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养护市场封闭运作、养护市场化模式尚未确定、养护市场主体尚未完全形成、养护市场各项制度尚不完善等等。另外,高速公路养护目前仍未制定全国统一的养护定额和高速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各地养护部门在编制养护计划和养护费用估算时,大都参考公路工程定额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养护工程费支出缺乏严格的考量标准,随意性较大;养护质量的考核仍沿用一般公路养护的“好路率”指标,不能满足高等级公路全方位养护的客观要求。

  3、养护队伍臃肿,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在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由于“政、事、企”不分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强,导致各地养护机构重复设置,非生产人员膨胀,养护队伍臃肿,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养护经费被挤占,养护队伍素质下降等问题产生。同时在现有养护队伍中,其人员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人员过多,一线从事养护生产的人员太少;

  (2)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力量薄弱。以河北某高速为例说明,此高速公路共有养护职工126人,其中正式工73人,临时工53人,正式职工主要从事管理工作,一线施工大多由临时工进行。在养护职工中,中专以上学历仅为25%,由此其技术力量可见一斑。

  4、用工制度僵化,分配形式不活。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机械在高速公路养护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养护单位一方面急需专、精、尖人才,而另一方面无法解决“不能胜任”工作的职工安置问题,从而导致内部人员出不去,外部人才进不来的“两难”境地。在工资分配上,效益工资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激励作用不强,使得“有工不出、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差,责任心不强,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产生。

  5、养护资金不足,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全国各地高速公路养护中普遍存在养护资金不足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1)建设资金缺口太大,有限的养护资金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养护任务;

  (2)有些高速公路本身收费额低、效益差,养护资金分配不足。

  (3)偿本付息压力较大,养护资金投入不够充足。

  (4)由于利益驱使,不愿投入过多资金用于养护。

  尤其是一些采用bot、tot方式经营的高速公路,由于经营公司一味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从而忽视了对高速公路养护维修的投入。养护资金的不足,必然会使高速公路病害得不到及时处理,公路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给经营者和使用者都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由于各地高速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臃肿,养护生产效率低下,导致高速公路养护成本居高不下。

  6、机械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及时养护”需求。高速公路需要高标准的养护,实现养护机械化是推进养护工艺更新和养护技术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和改善高速公路交通环境的客观要求。但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维修较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养护作业,养护机械化水*不高,养护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比较低,作业效率和养护质量难以适应高速公路大交通量、快速交通的要求,无法确保高速公路养护的及时性、快捷性和高效性。

  7、养护体系不健全,无法实现“预防性养护”要求。目前各地高速公路养护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养护,主要表现为疲于应付各种病害,缺乏运营使用过程中的路况调查、病害预测以及适时养护决策和养护规划。只有变被动养护为预防性维护,才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益。实现预防性养护应具备两个条件:

  (1)技术条件,包括道路及桥梁结构检测系统、路况评价预警系统、养护决策系统及成套养护设备;

  (2)机制条件,指养护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养护决策、养护规划、养护调度及工程养护监理制度。

  8、法规建设滞后,影响养护市场化进程。

  *几年来,一系列公路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公路法规体系尚不配套,尤其是高速公路管理与养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难以适应突飞猛进的高速公路建设和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应加速制定高速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养护保障、养护定额等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完善养护系统,以实现养护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1、重建轻养。自从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目前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3.4万公里,并且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再用2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要达到8.5万公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时期,建设任务很重,各地**及交通主管部门将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高速公路项目的融资及建设上面,而对于高速公路的养护问题,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高速公路工程质量好,早期无须养护”的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发展”的真正内涵,因此导致高速公路养护资金被挪用挤占,养护体制缺乏创新等问题的产生。

  2、体制不顺。为了解决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国家不断深化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一方面调动了地方**和社会力量参与高速公路建设的积极性,解决了高速公路建设资金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混乱等问题。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混乱必然导致养护体制的不顺,尤其是“政、事、企”不分现象比较严重,养护管理套用计划经济模式,长期封闭运行,使得高速公路养护工作长期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以及效益意识。

  3、管养不分。由于各地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增长迅速以及养护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管养不分”现象比较普遍,许多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既是养护管理者,又是养护生产者,同时也是养护质量的监督者,这种管养不分的传统养护模式,很难实现养护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养护实施的严格性和彻底性、养护监督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从而给高速公路养护带来诸多弊端。

  4、垄断经营。长期以来,由于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管养不分,因此目前各地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基本上都是内部封闭运作,垄断经营,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离真正的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有相当的距离。这对于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容易导致养护效率低下、养护成本居高不下、养护人员过度膨胀等问题的产生。

  5、规模不经济。目前,各地高速公路管理基本上采用“一路一公司”或“一路一处”经营形式,所管辖里程最多200公里左右,最短的只有十几公里。而大多数经营公司(或处)自设养护机构,这必然使高速公路养护无法达到最佳规模,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养护规模不经济,则容易导致养护单位无钱购置现代化养护设备或由于里程短出现养护设备闲置浪费现象,另外规模不经济也会导致养护队伍文化素质不高,养护技术不强、养护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6、规章不健全。为了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交通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公路养护市场准入暂行规定》、《公路养护工程招投标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是,由于目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以省(市、区)为主,上述规章制度的颁布只是给各地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原则,指明了方向。各省(市、区)由于具体情况各异,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一,各种养护体制改革的具体执行政策及配套政策尚未完全出台,从而导致养护体制改革的混乱和问题的产生。

  三、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养护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应加快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响应交通部提出的养护体制改革基本精神,理顺管理体制、建养并重、管养分离,同时打破垄断经营,健全各种规章,实现养护市场化、规模化及专业化运作。从改革实践看,自从“九五”期间交通部提出“管养分开、事企分离”养护体制改革原则以来,各地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公路养护模式上,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实践,全国涌现了以“上海模式”、“吉林模式”、“浙江模式”、“湖北模式”为代表的众多成功范例。在市场化改革实践中,已经显现出市场化养护的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

  (1)事企分开,突出养护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有利于精简机构,可以改善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局面。

  (2)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从事养护的企业进行自身的优化改革,有利于培育高素质的养护企业。

  (3)有利于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和养护质量。这些成功范例的出现以及其显示出来的市场化养护的优越性充分说明了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的可行性。在具体实施中,尤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建养并重。要顺利推进高速公路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部门及高速公路管理机构首先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到建养并重,保证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理顺体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做好养护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高速公路运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为此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高速公路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从有利于高速公路事业的大局出发,尽快建立起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

  3、管养分离。高速公路市场化养护模式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价格机制等引入养护工作中,达到提高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的目的。为此,就应该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将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所属的适宜于市场化养护工区、养护中心等与管理机构相分离,并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我发展、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独立产权”的养护企业。

  4、监管到位。在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过程中,**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即**部门是养护市场的“掌舵者”,而非“划桨者”,它以自己的行**威对高速公路经营公司、高速公路养护公司、高速公路养护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制定有关政策及规则保障养护市场规范有序运转;**及交通主管部门应该对养护市场准入、招投标、养护质量等方面加强监管,做到**监管到位,保障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依法保障。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在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中,应该以《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规为龙头,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有关法规的制定。**部门应建立一整套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评价办法及检查制度,使高速公路市场化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减少改革风险,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1)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菁华3篇)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着成绩。如:从XX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XX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XX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XX年的交通事故比XX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云南公路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公路行业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需要从事公路行业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当前公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十.五期末,我省省管公路在编人员20206人,专业技术人才仅为2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4.3,技术工人15443人中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2.9,职工队伍素质偏低,文化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公路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业文化与行业脱节。

  公路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定制度,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与公路行业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结合不够,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行业。

  (四)、对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

  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监督方法;二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渗透在公路行业职工内心世界中行业群体合力挖掘不够;三是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认识,有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只要有公路不怕没路养”,“事业单位,不怕下岗”等传统思维方式。

  (五)、行业文化建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以效果推断程度、衡量水*。例如,一家单位路管好了养好了,经济效益上去了,似乎一好百好,文化建设必定是高水*的,给干部职工在认识上产生严重误导。这种以为行业文化一学就会地简单化认识是幼稚的与片面的。尤其是那种迎合政治需要,以偏概全的做法更是十分有害的。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14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14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14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14年的交通事故比2014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公路养护的服务理念,更体现出对养护工作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养护要及时,做到预防性养路;养护要系统,做到规划完整,责任明确;养护要科学,增加养路工程的科技含量,做好高速公路的“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公路养护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崭新的服务理念作指导具体养护工作,采取有效的养护策略,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

  首先,规范机构设置和制度。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以完善的机构设置和详尽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高速公路的.养护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机构设置一般是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设线路管理处、专职养护处已经工程科等部门,这种设置有其自身优点,如处理突发事件时较为及时,资源调动与协调比较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责任分化、养护成本过高等弊端。因此,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机构设置,尤其是要建立人员精干、业务熟练、技术全面和高科技水*的养护队伍。与机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速公路巡查制度、保养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责任到人,评价有据,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提高养护科技水*,增加工作的科技含量。公路养护也需要专门的技术依托,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这一点我们要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并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实到高速公路养护器材中。养护技术的改革主要是要摆脱以往较为落后的人力养护,走机械化、自动化养护的道路,比如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监测系统协助检查并全天候监控公路状况,建立高速公路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如路面管理信息系统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

  提高高速公路养护还要做到预防性养护,这对路况检测提出了更大挑战,可能

  需要庞大的路基、路面、积水性、桥梁承载能力等数据整合系统,这种预防措施更需要养护人员不断提高养护知识水*,以适应预警养护工作。

  第三,要加强监管力度。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社会对高速公路行业的监管、监督,通过*强制、社会舆论,促进公路养护部门在履行养护责任、收取养护费用以及具体养护施工过程中的科学性,避免虚假、怠工现象;二是要提高公路养护部门管理者的素质水*,实践证明,决策对于一个部门、一项工作有着机关重要的作用,养护工作也需要管理层恰当决策,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错误进行预期,并组织员工进行计划制定和责任落实。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3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14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14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14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14年的交通事故比2014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公路养护的服务理念,更体现出对养护工作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养护要及时,做到预防性养路;养护要系统,做到规划完整,责任明确;养护要科学,增加养路工程的科技含量,做好高速公路的“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公路养护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崭新的服务理念作指导具体养护工作,采取有效的养护策略,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

  首先,规范机构设置和制度。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以完善的机构设置和详尽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高速公路的养护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机构设置一般是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设线路管理处、专职养护处已经工程科等部门,这种设置有其自身优点,如处理突发事件时较为及时,资源调动与协调比较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责任分化、养护成本过高等弊端。因此,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机构设置,尤其是要建立人员精干、业务熟练、技术全面和高科技水*的养护队伍。与机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速公路巡查制度、保养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责任到人,评价有据,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提高养护科技水*,增加工作的科技含量。公路养护也需要专门的技术依托,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这一点我们要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并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实到高速公路养护器材中。养护技术的改革主要是要摆脱以往较为落后的人力养护,走机械化、自动化养护的道路,比如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监测系统协助检查并全天候监控公路状况,建立高速公路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如路面管理信息系统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

  提高高速公路养护还要做到预防性养护,这对路况检测提出了更大挑战,可能

  需要庞大的路基、路面、积水性、桥梁承载能力等数据整合系统,这种预防措施更需要养护人员不断提高养护知识水*,以适应预警养护工作。

  第三,要加强监管力度。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社会对高速公路行业的监管、监督,通过*强制、社会舆论,促进公路养护部门在履行养护责任、收取养护费用以及具体养护施工过程中的科学性,避免虚假、怠工现象;二是要提高公路养护部门管理者的素质水*,实践证明,决策对于一个部门、一项工作有着机关重要的作用,养护工作也需要管理层恰当决策,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错误进行预期,并组织员工进行计划制定和责任落实。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2)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菁华3篇)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14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14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14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14年的交通事故比2014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公路养护的服务理念,更体现出对养护工作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养护要及时,做到预防性养路;养护要系统,做到规划完整,责任明确;养护要科学,增加养路工程的科技含量,做好高速公路的“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公路养护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崭新的服务理念作指导具体养护工作,采取有效的养护策略,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

  首先,规范机构设置和制度。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以完善的机构设置和详尽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高速公路的.养护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机构设置一般是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设线路管理处、专职养护处已经工程科等部门,这种设置有其自身优点,如处理突发事件时较为及时,资源调动与协调比较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责任分化、养护成本过高等弊端。因此,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机构设置,尤其是要建立人员精干、业务熟练、技术全面和高科技水*的养护队伍。与机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速公路巡查制度、保养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责任到人,评价有据,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提高养护科技水*,增加工作的科技含量。公路养护也需要专门的技术依托,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这一点我们要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并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实到高速公路养护器材中。养护技术的改革主要是要摆脱以往较为落后的人力养护,走机械化、自动化养护的道路,比如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监测系统协助检查并全天候监控公路状况,建立高速公路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如路面管理信息系统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

  提高高速公路养护还要做到预防性养护,这对路况检测提出了更大挑战,可能

  需要庞大的路基、路面、积水性、桥梁承载能力等数据整合系统,这种预防措施更需要养护人员不断提高养护知识水*,以适应预警养护工作。

  第三,要加强监管力度。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社会对高速公路行业的监管、监督,通过*强制、社会舆论,促进公路养护部门在履行养护责任、收取养护费用以及具体养护施工过程中的科学性,避免虚假、怠工现象;二是要提高公路养护部门管理者的素质水*,实践证明,决策对于一个部门、一项工作有着机关重要的作用,养护工作也需要管理层恰当决策,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错误进行预期,并组织员工进行计划制定和责任落实。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14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14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14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14年的交通事故比2014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公路养护的服务理念,更体现出对养护工作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养护要及时,做到预防性养路;养护要系统,做到规划完整,责任明确;养护要科学,增加养路工程的科技含量,做好高速公路的“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公路养护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崭新的服务理念作指导具体养护工作,采取有效的养护策略,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

  首先,规范机构设置和制度。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以完善的机构设置和详尽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高速公路的养护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机构设置一般是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设线路管理处、专职养护处已经工程科等部门,这种设置有其自身优点,如处理突发事件时较为及时,资源调动与协调比较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责任分化、养护成本过高等弊端。因此,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机构设置,尤其是要建立人员精干、业务熟练、技术全面和高科技水*的养护队伍。与机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速公路巡查制度、保养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责任到人,评价有据,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提高养护科技水*,增加工作的科技含量。公路养护也需要专门的技术依托,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这一点我们要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并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实到高速公路养护器材中。养护技术的改革主要是要摆脱以往较为落后的人力养护,走机械化、自动化养护的道路,比如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监测系统协助检查并全天候监控公路状况,建立高速公路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如路面管理信息系统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

  提高高速公路养护还要做到预防性养护,这对路况检测提出了更大挑战,可能

  需要庞大的路基、路面、积水性、桥梁承载能力等数据整合系统,这种预防措施更需要养护人员不断提高养护知识水*,以适应预警养护工作。

  第三,要加强监管力度。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社会对高速公路行业的监管、监督,通过*强制、社会舆论,促进公路养护部门在履行养护责任、收取养护费用以及具体养护施工过程中的科学性,避免虚假、怠工现象;二是要提高公路养护部门管理者的素质水*,实践证明,决策对于一个部门、一项工作有着机关重要的作用,养护工作也需要管理层恰当决策,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错误进行预期,并组织员工进行计划制定和责任落实。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3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云南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03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xx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工作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xx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xx年的交通事故比20xx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工作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云南公路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公路行业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需要从事公路行业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当前公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十.五期末,我省省管公路在编人员20206人,专业技术人才仅为2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4.3,技术工人15443人中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2.9,职工队伍素质偏低,文化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公路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业文化与行业工作脱节。

  公路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3)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菁华3篇)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充,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建议和对策: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一是建好乡村广播站,恢复乡、村两级的主要宣传渠道。坚持定时开机制度,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和商业信息,弥补现在群众现场开会难的缺失。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参与市场竞争送戏下村。三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充文化设施,公开招考一批文艺专业人员,财政给乡镇列支专项文化工作经费。

  2、引导培育群众文艺团体。一是发掘保护好传统的文艺项目。如渔鼓、舞龙、舞狮等。二是引导好农民的自主文体队伍。如军乐队、腰鼓队、秧歌队、排球队、歌舞团。

  3、加速开辟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相关部门应大力争取上级计划,全面推开村级图书室建设。科学规划布点,建设一批农民文体活动场地,配齐篮球、排球等设施。各乡镇、村间开展文体赛事活动,营造氛围,形成*惯,把农民从麻将桌前引向图书室、体育场,这样既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村民素质,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事业的伟大进程。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xx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x个村*、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xx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xx办事处是xx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xx个行政村,xx口人,xx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x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引领和疏导。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事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3

  一、加强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重视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

  为了加强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改变对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文化*门的领导,要明确意识到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需要将该项活动内容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提高到发展战略的层面。不仅相关领导人员要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而是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对村民的举动产生影响和带动作用。并通过广播、板宣传手册等途径加强对基层文化的宣传,使村民对基层文化建设有进一步了解,从而使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观念深入人心。

  (二)队伍建设,提升文化建设活动的管理力度

  基层文化队伍是文化建设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因而为了增强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效果,需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通过再教育、聘请专家及外出学*等途径,培养出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精英,为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机构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采用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加强对文化建设活动的管理,注重对村民文化活动的指导,端正其价值观。将*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导向,加强文化活动的监管,坚决抵制迷信、低俗及腐朽文化,促使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三)加大投入,完善群众文化建设基础设施

  在开展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中,需要*资金作保障,因而需要结合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大*的财政投入,同时也可以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采用募和投资合建等方式来获取文化建设经费,科学合理对各项经费进行支配,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为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此外,要不断丰富文化建设活动形式,例如露天电影放映、大型歌舞表演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群众性强的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培养其凝聚力,陶冶情操。

  (四)创新内容,树立品牌文化

  在新时期的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中,需要与不断进行创新,融入时代元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可以利用信箱、数字电视和网路远程教育等途径,在为村民提供日常娱乐活动的同时,向村民传授医学保健、生活小窍门和耕种栽培技术等,使文化功效最大化,是文化真正为群众服务。另外,要加强与各大专业院校的联系,从中吸取新鲜血液,保持文化建设的活力与创造力。*些年很多明星都来自农村,如小沈阳、大衣哥朱之文等,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表演团队,他们在文化表演中,流露出了真情实感,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新时期,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要不断挖掘出新力量,形成当地富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比如,可以结合村民的日常实际生活编创一些小品、相声等,并要融入当地风俗,也可以播放与传播当地民歌,将其作为广场舞的主题曲等,通过这些形式,不断推进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并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二、结语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文化需求也不断提升。当前在农村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缺陷,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阻碍。在新时期,我们要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高度重视,加强研究,针对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不断创新,注重监管,完善基础设施,树立品牌文化,提高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质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4)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菁华6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年来各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充,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一是建好乡村广播站,恢复乡、村两级的主要宣传渠道。坚持定时开机制度,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和商业信息,弥补现在群众现场开会难的缺失。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参与市场竞争送戏下村。三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充文化设施,公开招考一批文艺专业人员,财政给乡镇列支专项文化工作经费。

  2、引导培育群众文艺团体。一是发掘保护好传统的文艺项目。如渔鼓、舞龙、舞狮等。二是引导好农民的自主文体队伍。如军乐队、腰鼓队、秧歌队、排球队、歌舞团。

  3、加速开辟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相关部门应大力争取上级计划,全面推开村级图书室建设。科学规划布点,建设一批农民文体活动场地,配齐篮球、排球等设施。各乡镇、村间开展文体赛事活动,营造氛围,形成*惯,把农民从麻将桌前引向图书室、体育场,这样既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村民素质,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事业的伟大进程。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11年11月,*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然而落实到行动上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化建设依旧摆脱不了困境。这从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也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为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情况,为了使文化建设赶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为了能使人们更深一步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为了探索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深层原因,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9人和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3人,在陈维达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以大邑县作为调研对象,于7月21日——7月31日展开了为期十天的暑期调研活动。相关情况及分析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西部农村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我们选取了成都市大邑县作为样本深入当地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二)、调查的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总体为成都市大邑县大邑县*的各个部门及个乡镇全体农民.调查范围包括5个乡镇(悦来镇、王泗镇、安仁镇、新场镇和鹤鸣乡)15个村(社区)。

  (三)、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内容设计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及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农村经济情况等。

  (四)、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面访和座谈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其中问卷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方法上我们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面上我们走访当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点上针对农户我们采取入户访谈和调查的方式,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五)、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向大邑县五个乡镇共15个村、社区的农村居民发放问卷220份,共回收205份,回收率93.18%.清除无效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184份,问卷有效率达89.8%。

  (六)、受访样本的基本情况

  1、性别和年龄结构

  本次受访农民中,男性占45.7%,女性占54.3%,女性所占比例较高。从年龄结构上看,31至40岁周岁的中年人比例最高,占到35.33%。

  2、受教育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比重分别占到40.22%和39.23%,高中占到15.22%,大专及本科以上仅占5.43%.考虑到样本的年龄结构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等因素,大邑县农民受教育程度应该高于此次调查结果.

  3、受访农民收入状况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5个乡镇家庭年收入以9000元以上为主,占到整个样本的39.67%,某些乡镇的个别家庭年收入达到30000元左右.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19.02%,主要集中在边远的丹凤乡,30006000元之间占25.0%,6000元9000元的家庭有16.3%.这与我们在大邑县统计局收集的农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基本相符.

  二、被调查地区和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一)大邑农村经济生活状况概述

  大邑县地处成都*原向川西北高原过渡的前沿地带,其西部为成都*原与龙门山脉隆起的缝合带。是一个农业大县,*原,丘陵,山区皆有。2011年大邑整个国民生产总值545406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697元,最*几年经济增长保持在10%以上。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7773元,纯收入4649元。当地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工业,旅游业。农村居民收入层次划分较为明显,山区(如西岭镇)收入最高,*原地区次之,丘陵地区收入最低。在本次调研的几个乡镇,王泗(地处*原地区)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10元,悦来镇(大部分面积属于丘陵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10元。而人均农民总支出达6865元。通过大邑统计年鉴,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增长在10%左右,而人均支出增长达30%。而主要支出依旧是生活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说明居民生活成本在增加。

  城乡一体化取得明显效果,成都市统计局统计2011年大邑县城市化率为31.1%,2011年城镇化率的目标是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3.1%。大邑农发局土地流转管理中心统计,截止2011年6月底,全县农用地流转总面积达19.43万亩,增长16.0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4.82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已占全县农用地总面积的28.24 %。安仁镇在城乡一体化中走在最前面,成功的创造出安仁模式。安仁镇将打造成为西部一流的历史文化名镇,为了配合整个工作,安仁镇对安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农户,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启动了规划占地450亩的农民新村建设,完成了新村广场、道路建设、5000*方米的绿化,已有100多户农户入住。许多人在*的推荐、培训下,到周边企业实现就业。*还出谋划策让居民自主创业,开办农家乐,并制定了证照办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县就业局还对新村内的部分失地农民进行了烹饪、礼仪、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

  城乡一体化改革主要通过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重组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缩小工农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农民新村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繁荣,逐步缩小并最终消灭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1、农民收入提高与收入差距

  据统计,2011年大邑县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为7773元,则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总收入约为20000元。而调查显示,约60%的家庭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两万元以下的比例则更大,农村居民也存在收入差距问题。且由此可看出,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主要集中在收入较高的那40%群体中,而收入较低的那60%收入并无显著变化,农民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函待解决。

  2、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与主要支出

  (1)主要收入来源

  由下图可看出,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民所占比重仅排第三位,低于个体经商和打工收入。这说明农业作为一项收入在居民中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传统农业经营的低收益表现得非常明显,被人们在逐渐抛弃。

  超过一半的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所得,且有将*一半的被调查居民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七成以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农民社区的建立,农民手中的土地减少,这一比例有可能会继续增大。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应作好农民创收、增收的跟进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

  (2)主要支出

  家庭支出里面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食物支出、教育支出和日常生活用品支出。在被调查的184个样本中虽然有31个样本将农业开支作为家庭支出的第一位,但是有130个样本没有选择农业支出作为其家庭前三位的支出,可见农业支出占家庭指出的比例是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调查的地方农民失地严重和外出打工的较多从而造成了农业支出不足。

  在被调查的184个样本中,有115个样本将食物支出列入其主要支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家庭还在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努力时,说明农民的收入太低,经济问题仍然是农民的主要问题。

  在家庭第一大支出选项中教育支出是仅次于食物支出的第二大类支出,这个教育支出不是对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教育支出,而主要是子女高中及大学教育的支出。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的教育支出几乎是其家庭全部收入的总和。

  三、大邑县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主要分布在悦来镇、王泗镇、安仁镇以及鹤鸣乡四个区域,农村文化建设有其共同性,但也有区域上的差别。下面以农户的问卷调查为依据,首先总体分析大邑县农村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后针对有较大差异的指标进行地区横向比较,分析地区差异的原因。

  农村文化主要包括个人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活动两个方面。下面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体文化活动

  1、日常娱乐方式

  针对空闲时娱乐方式的调查中,农户的选择集中在电视,看书看报和麻将扑克上,80%以上的农户都选择看电视作为首要的娱乐方式,分别有9.14%和4.0%的将看书看报及麻将扑克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农户除了电视外,第二主要的娱乐方式为看书看报,比例占到36.0%,第三为麻将x牌,比例为14.29%.

  可见,农民目前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自然而然,他们获得信息方式也主要通过电视,这与我们的调查完全一致,92.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电视作为获得信息的方式,同时,通过报纸获得信息的也占到35.9%。其他方式(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则不足10%。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会使用电脑的比例达72.1%,绝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而手机普及率也较低,且主要用于日常通信,并非作为获得市场信息的工具。所以,农民只有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得信息。

  电视和报纸作为农村居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针对农户看电视和报纸的兴趣偏好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关注的方面。

  2、电视收视情况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占有效样本的64.9%;在66个有效样本中,选择看报纸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占64.6%。可见,绝大部分农民还是很关心时事的,尤其时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

  在农户经常看的电视节目类型中,除新闻外占绝大部分以外,其他一些农民感兴趣的节目包括连续剧电影,法制,综艺娱乐和农业科技,选择比例分别占到55.9%,29.4%,22.4%,18.8%。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法制方面的节目需求也就进一步的增多。

  与之相对应,农户希望地方电视台增加的节目也以地方新闻为主,占64.9%,与前面不同的是,选择希望增加连续剧电影的人数只占16.6%,而希望了解农业科技和经济政策解读的排二,三位,分别占有效样本的32.5%。

  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尽管经常看连续剧,电影类节目,但他们最希望增加的节目还是关于农技知识和经济政策方面的节目,这说明农民对自身利益的日益重视,并且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关注。但由于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这类时事节目太少,而多是连续剧,电影,农民没有更多的选择,除了新闻节目就只有收看电视剧,电影。所以,农民看电视剧,电影的比例才会较高。

  除电视外,报纸也是重要的信息渠道,从我们的调查来看,64.6%的看报者目的是为了了解新闻。另外,为了增长见识和了解市场信息的也占到了56.9%和36.9%。可见,报纸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

  3、农民看书情况调查

  针对农民日常读书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5%的农民从来不看,在余下的样本中,选择法制法律类书籍的比例最高,为23.9%;其后依次是农业科技和小说类、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比例分别为14.7%、14.7%、11.4%和8.7%。

  可见,从来不看书的农民比例占到一半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所调查的对象多属于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不识字的比例较大,即使识字的农民文化程度也较低,没有看书学*的*惯。但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时读书的比例在增大,他们有一定文化基础,也渴望通过书籍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读书学*是提高农民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应该鼓励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书籍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另外,*也应该为农民的读书需求提供条件,如开办免费图书室,丰富图书种类等。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加快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脚步。

  (二)、公共文化活动

  除开个人进行的娱乐活动以外,村里及当地*或民间团体组织的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也是体现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我们的问卷中也涉及了乡村公共文化方面的调查。由于公共文化具有区域性,同一地区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主要通过地区的横向比较来分析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

  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做的较好的是安仁镇,而王泗和悦来的丹凤乡以及鹤鸣乡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则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免费放映电影次数

  我们在调查村里一年免费放电影的次数时,累计有*70%的安仁农户选择放过一次以上,其中42.9%的农民选择3次以上,这些农户多集中在安仁镇金井社区。而王泗镇和丹凤以及鹤鸣乡分别有77.9%,97.6%及92.9%农户选择了没有放过(这里不考虑为商业宣传而放免x电影的情况)。

  2、公共文化组织

  针对村里是否有文化团以及逢年过节是否进村演出的问题,仍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有79.3%的安仁被调查对象选择“有”,而其他三个地区则选择“没有”的占绝大多数。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不少农民对于*时的文化生活并不重视,觉得无所谓,而逢年过节则希望能够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比如观看文艺表演等。这主要是因为*时家中的青壮年都出外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妇女和老人一方面要担负起繁重的农活,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孩子的教育,全家的主要任务都是为了多挣钱,为生机而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文化活动。而逢年过节则全家都在家团聚,也没有繁忙的农活和工作任务,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间。如果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此外,农民对文艺演出的水*要求并不高,只要有农村特色,贴*农民的生活,有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可以了,这样的文艺演出费用并不高,加之有特长的农民还可以自己亲身参与演出,又能减少演出的成本。与此同时,在愿意为文艺演出支付的票价的调查中,选择5元以内的占43.82%,不愿意花钱的占38.2%,另外,愿意花5-10元以及10元以上的分别占13.48%和4.49%。

  可见,愿意花钱看演出的农民占到了60%以上。所以,*可以适当收取5元以下的费用,加上当地乡镇企业对演出的赞助,资金的问题可以解决。为了让所有农户都能享受到有限的文化资源,针对农户居住比较偏远,比较分散的乡镇,单独举行演出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可以采取免费接送的形式,将他们集中到人口集中的大乡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文化演出的外部性。当然,具体采用分散还是集中的表演形式,取决于文化演出的规模,以成本收益对等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文化要求。

  3、公共文化设施

  在对各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调查中,情况同样如此,安仁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其他三个地区。在安仁居民社区,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和体育设施都比较齐全,选择的比例分别占42.9%,4*%,67.9%,60.7%。安仁镇农户对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较好,选择非常满意及较满意的合计占51.7%。而王泗镇,丹凤乡以及鹤鸣乡的公共文化设施都十分缺乏,甚至没有。而农民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满意程度也较差。王泗和悦来镇选择不满意的比例都在60%以上,鹤鸣乡则达到80%以上。

  安仁的公共文化设施十分齐全,但是选择一般以及不满意的比例仍然达到了48.2%,接*有效样本的一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调查样本选取的问题,我们在调查安仁镇时是以社区为主,也有小部分被调查农户不是属于社区范围以内,文化设施并不健全,无法享受到社区文化设施的便利,这部分农户选择一般或不满意的比例较高。

  另一方面则主要反映了农村居民还没有养成文化消费的*惯,*时多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打麻将,而不*惯看书看报或者锻炼身体。

  4、知识培训

  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培训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见识,扩展知识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文化建设中,针对农民的知识和素质方面的培训比休闲娱乐方式更加重要。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比较落后,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这对于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也是制约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头等大事,提高农民素质也应刻不容缓。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提高了,自然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生活方面,农村文化建设就能更快更好的展开。

  在针对是否有知识培训的调查中,安仁要稍好于其他三个乡镇,有48.3%的调查对象选择有,而在王泗,悦来以及鹤鸣三地,选择有的分别只占14.5%,27.5%,7.1%。

  除开培训的数量,我们也对培训的质量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各种知识培训对于农民增长见识、学*技能有十分明显作用。在参加过培训的被调查者中,有71.43%的人选择了“很需要,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选择“一般,还凑合”的占14.29;还是有10.39%的人选择了“内容没有实用性,走走过程”。

  可见,由于培训对丰富农民文化知识有明显的效果,绝大多数农民都希望能接受某些类型的培训。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仍有少部分人(14.29%)认为培训缺乏实用性、或者太简单、或者太深奥,说明效果较差的培训还是存在,有个别培训仍然不符合农民的需要,缺乏针对性。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基层*在组织培训时,对培训类型以及难度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农民的切身需要为准,而不是农民去被动适应培训。

  此外,在对培训的宣传上,基层*也应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大力宣传、号召、引导农民积极参加,而不应抱着“愿来者来,不愿来不来”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农民有积极性参加各种培训,使有限的培训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地区对比状况

  在对农民希望参加的培训项目所进行的调查中,选择法律知识,就业知识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的人数比例没有明显地区差异,而其他选项如农技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卫生健康知识以及产品销售,经营管理知识等都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1)、无地区差异的指标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希望接受法律知识培训的人数都在30%以上,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加强,法制观念有所提高,开始重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生活与法律密切相关。农民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消费环节都会涉及到法律知识。比如,“厂家+农户”模式中,如果农民有法律知识则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在交易农产品,特别是批量农产品时,则更易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将指导农民生产、销售过程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利益受到侵害,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相比之下,*在法律宣传方面做的工作则很不够。针对基层*是否组织有法律知识进村宣传活动的调查中,总共有58.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没有,不清楚的占22.8%,选择有的仅占18.9%。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3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引领和疏导。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事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4

  为了推进全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办人民创造一个*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街道党工委组织有关人员,经过*半个月时间,分九个片对全办×个村*、宗教、基层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调研,通过调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群众*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摸清了全办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对级组织工作的领导。下面主要对**办事处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事处是**区的东大门,位于城乡结合部,经济文化比较繁荣,辖区内有×个行政村,×口人,×亩耕地。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乡村优秀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较大,文化设施较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投影仪、卡拉ok、图书室,有黑板专栏进行文化宣传,定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2、“两委”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各村“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摆在农村工作议事日程,比较重视,财力物力有所投资。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村里在重大节目时常举办文艺表演,村民都积极参与。保持当地*俗,定期开办庙会、开放集市,在热闹非凡的活动中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

  4、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区文化局、电影公司送图书下乡、一月免费演一场电影,普通收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条件较好的村,自筹资金唱大戏,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这一文化需求。

  5、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各村自发组织各类中老年艺术团、演唱团队,文艺表演队伍×个,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农闲时大家聚在文化活动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龙、跑马、唱戏、唱歌等,或自发组织学*练书法、绘画。各村都常年活跃着一只宣传队,逢年过节都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差距较大,问题不少,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1、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对经济文化贯彻不够,与村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极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以至不想抓、不愿抓,也有的村干部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村级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不少村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两委”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将之风盛行。但主要原因还是“两委”干部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

  *年来,有关农村文化经济政策也颁发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扶持村级文化的发展,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要增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向深层次发展,并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发展目标,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作用。要充分运用国家相关的文化扶持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挥好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对部分村一些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并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利用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5、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加以引领和疏导。加强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整合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文化资源,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事组织好农民书画展、文艺汇演和农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文化的氛围。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6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尽管*年来各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但还是满足不了农民脱贫致富之后对文化生活需求增长变化的需求。出现了农民口袋里票子多了,而脑袋里信仰少了的普遍现象。

  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结合部,农民的思想更开放,见识更多,经济条件更好,从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的任务也越重要,难度也越大,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随着农村的发展却在逐步消失,这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如今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需求。虽然我区农民可以接触到很多文化活动内容,但是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活动内容更感兴趣,例如种植、养殖技术和劳动技能的输送等。

  二是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除纯粹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外,我区农民对健身类的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农民也认识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于缺少健身场所和设施的限制,其想要更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其只能陷于牌桌。

  三是对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文艺节目的需求。现在各类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不少,但农民认为那些人和事离自己太远,无法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受教育程度不深。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区直各部门每年评选的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为原材料,编排一些文艺节目送到农村则更易于与我区农民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宣传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文化设施陈旧单一,文化阵地逐渐丧失。现在各乡级的文化设施主要有广播站和室外体育场。广播站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且多数陈旧、老化,室外体育场也仅有篮球场。由于缺少维护各种设施严重损坏。村级除*两年个别村新添一些文体设施外,其余村也仅有广播,且由于设备老化基本瘫痪,乡、村广播这一曾经的宣传主力逐渐丧失阵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传播链脱节。乡广播站有站所事业编制,每乡有1-3个,有的还超编1-2人,但真正干文化工作的最多不过1人,且是兼职。文化站有文艺特长的人很少,更没有相关培训。真正具备文化工作素质和热情的人是招不进、留不住。随着取消农业税,没有了村提留,村级广播员也因经费文体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经费不足,相关工作难以规模开展。文化工作是一项费力费钱,需要长期坚持投入但见效缓慢的事业。由于以前经费投入不够,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工资偏低,文化设施得不到更新补充,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一是建好乡村广播站,恢复乡、村两级的主要宣传渠道。坚持定时开机制度,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和商业信息,弥补现在群众现场开会难的缺失。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参与市场竞争送戏下村。三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补充文化设施,公开招考一批文艺专业人员,财政给乡镇列支专项文化工作经费。

  2、引导培育群众文艺团体。一是发掘保护好传统的文艺项目。如渔鼓、舞龙、舞狮等。二是引导好农民的自主文体队伍。如军乐队、腰鼓队、秧歌队、排球队、歌舞团。

  3、加速开辟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相关部门应大力争取上级计划,全面推开村级图书室建设。科学规划布点,建设一批农民文体活动场地,配齐篮球、排球等设施。各乡镇、村间开展文体赛事活动,营造氛围,形成*惯,把农民从麻将桌前引向图书室、体育场,这样既锻炼了身体素质,提高村民素质,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事业的伟大进程。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5)

——企业文化建设(精选10篇)

  企业文化建设 1

  企业成长影响因素

  本文从四方面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进展进行全面回顾,分析国外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了未来企业成长的研究思路。

  一、知识、创新、研发与企业成长

  Tseng, CH; Tansuhaj, P; Hallagan, W, et al(20xx)提出了由两类资源决定因素组成的框架,基于知识和基于属性的资源。从美国制造业企业的样本中获取的实证表明,基于知识的资源相对于基于属性的资源对企业国际性成长产生了更快的和更持续的影响。Martinez-Bobillo, A; Fernandez-Temprano, M; Tejerina-Gaite, F, et al(20xx)基于全球化背景考察了知识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知识产生和转移对于维持持续竞争优势十分重要,全球化市场与企业为鼓励成长而发展技术知识之间的协调作用。Ghosh, S(20xx)使用印度国有企业在1987年至20xx年间的数据,检验了生产力,所有权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联。充分考虑不同企业水*差异,数据表明企业的成长主要源于被动学*,而更高层次的主动学*则显得放慢企业的成长,虽然这些影响的幅度相对小。

  Freel, MS; Robson, PJA(20xx)通过调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1347个受访企业,检验企业创新活动对其成长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产品创新和就业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并且在短期内对于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创新和规模或生产率增长之间负相关关系。Yang, CH; Huang, CH(20xx)使用来自台湾电子公司的面板数据,论述了研发、企业规模和成长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研发的增长诱导了更高的成长率,并且这种影响在小企业更明显。

  二、财务与企业成长

  Huynh, KP和Petrunia, RJ(20xx)*期的企业动力学理论强调财务变量作为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的作用。本论文从财务角度分析了加拿大制造业新型企业的成长,发现财务因素,例如举债经营和初始财政规模,影响新型企业的成长率。O'Brien, J和 David, P(20xx)解释债务能力为什么可以约束过度增长,是由于硬性规则,出借人做出判断和承诺放弃。论文实证分析了日本企业的大量样本,确定债务的类型对企业成长和企业成长的绩效结果都有影响。

  Ahmed, S和Cozzarin, BP(20xx)研究表明,天使基金、风险投资与传统资本对研发资本的形成和销售增长作出了贡献。相反,来自**拨款,上市首次公开招股与联盟的资金来源对于本文采样的生物技术公司而言并无重要贡献。传统的资本对企业成长的速度很重要,银行资本与较高的企业成长速度正相关。Inderst, R和Mueller, HM(20xx) 认为风险资本家会影响新企业成长的速度,风险资本家的价值在高度竞争的行业、具有学*曲线、范围经济和网络效应的行业会更大,研究预测,最早获取风险资本的企业可以长期主导业界同行。

  Fagiolo, G; Luzzi, A(20xx)研究了流动性约束对意大利制造业的企业规模和成长动力的影响。分析表明:一旦流动性约束控制了规模,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在控制了流动性约束后,小型企业成长更快;越强的流动性约束,对企业成长有更多的负面影响。

  现存的理论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性和代理问题影响了外部融资成本,从而影响了企业融资能力的成长机会。Khurana, IK; Pereira, R; Martin, X(20xx)研究发现披露可以放宽外部融资的限制有助于帮助企业成长,从而使资本流向正净现值的项目。

  三、企业家、社会资本(关系网络)与企业成长

  Beekman, AV; Robinson, RB(20xx)收集自91个药品相关企业的数据用来验证了企业成长与维持或扩大与供应商关系呈正相关,而不是终止伙伴关系。认为企业成长和从供应商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由知觉效益的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调节的,例如当效益较高时,销售增长和从价值链伙伴的购买量之间的关系越强。Wynarczyk, P; Watson, R(20xx)运用英国211家分包商数据检验企业成长和供应链伙伴关系,实证表明,有企业间伙伴关系的企业经历了较高的成长率。企业间伙伴关系可以促进中小型企业更加快速和持续的成长。

  Antoncic, B和 Bratkovic, T(20xx)认为借助个人网络企业家已经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源、信息、咨询和道义上的支持。社会网络能够促进或制约嵌入到其中的企业家的行动,因此精确管理个人网络可以把企业家个人网络转换成为获取企业良好业绩的有效工具。

  Bratkovic, T, Antoncic, B和Ruzzier, M(20xx)认为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对其企业成长是重要的,战略决定社会网络的形成。研究发现,企业成长受基于企业家资源的社会资本运用战略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强度对企业的成长为正影响;但资源网络的核心人的友谊对相关企业的成长是负影响。

  四、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

  Terjesen, S和 Szerb, L(20xx)研究了有关创业企业成长的三种相互竞争而互补的观点,考察了单个(企业家)企业、国家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使用来自35个国家全球创业观察(GEM)的个数据点,发现男性、与企业家的熟识、创新产品/服务、低水*竞争和总部设在欠发达国家与这三个商业阶段的高成长期望相联系。新生的、婴儿企业的商业成长期望也与有更高水*的初创资本和外部投资相联系。与以往的研究相反,发现一个企业的初始规模是成长期望的最佳预测。所有与规模相关的因素不仅决定初始成长期望,也决定了后期阶段的成长期望。最快速成长的年轻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Hodges, H和 Ostbye, S(20xx)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来美国2654个县的样本中制造业和零售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非常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和零售业企业的*均规模与企业成长正相关,较大的公司进行有效研究和发展,产生更高的增长。因此,结论不支持小型企业作为地方发展战略的想法。Yasuda, T(20xx)研究了企业成长和企业规模间的关系,企业年龄和企业行为间的关系,使用来自*个日本制造企业的数据。实证表明企业规模和年龄对于企业成长有负面影响。企业的存活性随着他的规模和年龄增长。每名雇员的研发支出对于企业成长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

  五、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缺陷

  国外研究从创新、知识、研发;财务;企业家、社会资本(关系网络);企业规模等方面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好解决企业成长的微观问题。但是没有考虑以上影响因素共同(协同)作用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事实上,以上影响因素都是内生变量。企业成长嵌入在特定市场关系中,企业成长受所在市场环境和市场关系的约束,国外研究没有考虑企业成长与关联企业的关系,没有考虑企业所在产业链(产业集群)对企业成长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也没有把产业链(产业集群)作为企业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来研究。 1.国外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协同作用机制研究缺陷

  企业成长受众多因素影响,众多因素在影响企业成长过程中如何相互作用,国外研究文献没有过多研究,过多研究停留在单个要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例如知识、创新、财务、规模等要素如何影响企业成长,在分析这些要素时,出于问题简化往往把其他要素假设为外生变量,但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这些变量都是内生变量,变量间、变量与企业成长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动态复杂的。所以,不同时间序列下,企业成长中不同变量如何动态协同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2.国外企业成长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产业集群)研究缺陷

  由于全球化和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企业基于比较优势和独特核心竞争力把企业业务专注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不同企业通过相互合作方式形成产业网络(集群),企业嵌入到产业网络中,企业价值不仅仅是企业自有价值,更重要的是从产业网络(集群)中不断获取的协同价值。协同价值取决于产业网络规模和内在质量。国外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研究企业成长和产业网络(集群)的关系,对产业集群研究的忽略和当前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是不对称的,所以,企业成长是受其所在产业网络(集群)约束的,产业网络决定企业成长方向、速度和质量,产业网络作为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被国外研究所忽略。 3.国外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质量研究缺陷

  国外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集中在量化指标方面,例如企业成长速度、企业规模、企业市场份额、企业员工数量、企业总产值、企业利润等市场中容易获取的指标,而对企业成长质的研究相对忽略。量是企业成长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质是企业成长的根本。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现有节点地位、企业在产业链中未来节点移动趋势、企业在产业网络的中心性、主导性、关联度是企业成长的质的指标,由于数据不能直接获取因而国外研究相对较少。所以,企业成长质的评价、评价指标设计和计算是未来产业集群成长评价研究趋势。 4.国外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组织结构研究缺陷

  组织是企业成长的载体,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外在表现形式,企业成长影响因素通过组织结构实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但是国外文献对企业成长的组织结构研究相对较为传统,认为企业组织结构无非是从直线制走向事业部制、矩阵制,还有跨越组织界限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在企业成长中组织结构演化被忽略,没有文献关注企业成长与组织结构演化的关系,认为组织结构是自然而然的形式。事实上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组织结构是动态优化的,演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成长。另外在组织演化过程中,组织具有自我学*功能和再造功能。所以,企业成长及其影响因素与组织结构演化内在关系是未来研究重点。

  六、未来企业成长研究思路

  通过对企业成长的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结合国内企业成长的特定环境,企业成长不是单个企业独立发展过程,企业植根于专业化分工网络之中,笔者认为应该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研究企业成长。基于此,企业成长未来研究思路如下:

  企业成长的网络分析(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集群);

  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企业成长的内在关联(专业化分工核心能力比较优势);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作用机制;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组织结构的作用机制;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模式比较;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模式设计;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模式的实现路径;

  企业成长模型(理论框架)构建(整合制度、网络、知识、财务、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企业规模、组织结构变量形成理论框架);

  基于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企业成长的实证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 2

  企业文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如何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如何实现其在烟草商业企业的正确定位?这些都是需要在思想观念及实践上重视和面对的课题。现在烟草商业企业既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也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仅局限于主观考察判断企业文化现状,而非从动态的角度、从量的要领上把握企业文化的变化趋势。因此,构建具有烟草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将有利于烟草商业企业文化的规范和科学发展,是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台、以企业内外各项评价指标为参量,是一种贯穿于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能反映烟草商业企业基本状况的评价体系。

  作为一种体系,就需要有一定的架构。在笔者看来,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这四者的关系是: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是理念文化的载体,制度文化又规范着行为文化;理念文化是形成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础,也是核心所在。

  同时,在这四个基本层面下面还包含若干个参数指标。评价参数指标实际上是综合评价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根据烟草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可具体列出以下指标。

  理念文化构成。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涵盖要素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凝聚力(烟草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工作积极性,以及内部关系的和谐度)、企业经营方针的执行度等。

  制度文化构成。这个层面涵盖的要素有烟草员工岗位行为规范、岗位管理标准、岗位操作规程、治理结构完善度(有健全有效的程序化机制)、组织结构合理度(设置合理、职责明确、运作高效)、信息处理效率、领导决策机制的执行度和民主化程度、员工管理企业的参与度等。

  行为文化构成。包括领导素质指标(员工认同度、领导能力、个人品质)、员工素质指标(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指标(企业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设备素质指标(相关软硬件设备的完备和使用率)、员工行为指标(政策执行度、工作效率、员工离职率)、零售客户满意度、消费者满意度、社会美誉度等。

  物质文化构成。主要包括:市场净化率、市场占有率、销售额增长率、利税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市场培育指标、企业内部环境指标(安全的工作环境、卫生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文娱环境)、企业形象指标等。

  构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构建必须要立足实际,力求实效,笔者认为应该遵循六项原则。

  导向性原则。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改造现实企业文化状况、构建目标文化模式的过程,由于其内容较为复杂,如不加以引导,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应以企业理念系统的构建为重点,通过思想和精神的传递和引导,全面提升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水*。

  系统性原则。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和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构建要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这一体系的构建中要保持其完整性和协调性,从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环境的关系、内部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独特性原则。构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要紧密结合烟草行业特点、地域特点和企业自身的特点。

  落地性原则。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烟草商业企业各项具体的工作流程和内容等融合起来,要注意避免脱离企业的经营活动、脱离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脱离员工的实际思想行为方式等。

  效能性原则。在构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中要杜绝求大求全,要根据烟草企业的实际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争取投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果。

  长期性原则。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这种特点是由其本质决定的,这同时也决定了构建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必须贯彻长期性原则。即将其纳入企业总体工作的范畴,从组织落实、人员安排、财务投入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使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并逐步完善,持续不断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 3

  摘要:本文以供电公司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为供电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 文化建设 企业管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审计文化的形成,普遍具有行业特点,例如行为模式、审计理念等,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物质、制度和精神。目前,是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的关键时期,构建的审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建设方向。

  一、审计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审计文化,是指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形成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一般具有特色的审计理念、工作技艺、行业风格、行为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者的思想和精神。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可以将审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在审计文化中属于表层文化,行为文化属于潜层次文化,而制度文化属于审计文化的中层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审计目标、价值观等。对于精神文化来说,通常情况下,借助制度文化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审计人员的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具有审计实务的特征。

  二、审计文化对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作用

  在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方面,审计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凝聚作用。审计文化作为一根纽带,通过要实现的目标和目的,将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联系在一起,激发每个审计人员的归属感、荣誉感。2.约束作用。在审计文化中,一般注重人的因素,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通过尊重人、相信人、培育人等方式,帮助审计人员培养科学的审计观,进一步建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而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3.协调作用。审计文化使审计人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借助审计文化,在看待事物、认识问题等方面,便于统一认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进而推动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4.形象作用。对于优秀的审计文化来说,一方面可以将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展示给社会,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审计机关的信誉,扩大影响力,提升审计机关无形资产的价值。5.团队作用。价值观念和集体观念作为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规范的审计队伍,树立团队精神,借助审计文化不断发挥团队作用。

  三、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年来,安徽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审计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凝聚力和对审计人员的约束力,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树立审计人员良好的外部形象,全面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审计工作向风险型、绩效型转变,不断加强审计文化建设。

  1.大力宣贯内部审计理念。内部审计是经济*安预防、监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监督、防范、增值、服务”为公司内部审计理念,监督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增加企业价值,服务发展大局。监督经营行为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在组织开展审计工作时,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履行自身的审计监督职责,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经营活动等进行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加强对人、财、物、用电营销等重点部位的监督,按照国家实施的法规、企业制度规定等,判断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经济责任,提出处理、处罚违纪违规行为的意见和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防范经营风险是内部审计的价值所在。审计要以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为重点,深入分析研究审计发现的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通过审计促进经济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建设,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实现公司经济*安的预期目的。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要始终以增加效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目的,努力推动内部审计由查错纠弊型向风险型、绩效型转变,由事后查处问题向事前、事中揭示风险、提出建议转变,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服务发展大局是内部审计的现实要求。内部审计要坚持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审计要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通过审计检查评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保证公司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审计要为企业管理服务,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示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加强;审计要为企业决策服务,通过审计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牢固树立内部审计价值观。。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的内部审计价值观,首先,独立是内部审计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其次,依规是内部审计机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第三,公正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的价值取向;第四,进取是审计人员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品格体现。第五,在整个内部审计价值体系中,奉献是道德基础。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文化的体系架构。。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方面构建审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努力营造并形成保障有力的审计机制、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健康向上的审计氛围、无私奉献的外部形象,真正做到将内部审计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

  3.1夯实内部审计物质基础。物质文化建设审计文化的重要理念,要求机构独立、保障有力,通过夯实内部审计物质基础可以培育物质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

  3.2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为审计工作顺利运行奠定基础,同时可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帮助审计组织正确履行工作职能。内部审计制度涵盖广泛,彼此之间相互衔接,并且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审计文化水*和高度。

  3.3引导内部审计行为追求。审计行为文化反映着审计人员的精神状态,体现着审计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审计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的行为文化。

  4.塑造良好的审计形象。在审计文化中,审计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努力形成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把审计队伍建设成为政治上坚定、作风上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控制专家”和“风险顾问”,为促进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服务。

  四、打造面向未来审计文化的措施

  1.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先进的思想理念转变为审计制度、审计行动、审计成果,进一步形成审计人员的追求,才能形成优秀的审计文化。

  2.确立发展目标和制度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规划是建设审计文化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培育良好的审计文化,需要确定审计文化建设的*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划。

  3.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发展审计事业需要每个审计人员的努力,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最大限度地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可以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4.持续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努力。审计文化建设需要进行实践和创新,在审计工作始终贯穿审计文化,形成系统完整的内部审计文化体系,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成一个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服务,有价值、有生命力、受人尊敬的全面风险管理团队,更好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送娥.浅议县级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广西电业,20xx(12).

  [2]符定红,骆华,黄瑾,宋宁,王斌,张苏琳.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层规范运作框架的构建――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xx(03).

  [3]丛永*.努力践行“啄木鸟”精神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责――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回顾[J].中国内部审计,20xx(08).

  [4]郭旭.加强内部审计推进依法从严治企――访国网嘉兴供电公司总经理韩志军[R].中国内部审计,20xx(06).

  企业文化建设 4

  前几年,冰箱厂有位小伙子,有一次厂长奖励他五百元,他悄悄地对厂长说:“不要奖钱了,提提名就行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前段,这小伙子可能有点失误,被厂长在会上批了一顿,小伙子心里很难过,但是,他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以后几个月,他干的不错,厂长一看进步太快了,奖励五百元,他就对厂长说,不要奖钱了,你提提名,开个大会表扬一下就行了,这就是对人格的尊重。我们的班组管理,最基础是合格班组,高一层是信得过班组,再高一层是免检班组,最高一个层次是自主管理班组。到了自主管理班组了,以班组长的名字来命名,如:高青班组。三十来岁的女工,班组到达自主管理班组了,就以她的名字来命名,班组里的成员福利待遇及各方面也相应提高。现在我们有些年轻的领导,他们有一种最高层次的追求,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把他的岗位看作是体现自身的价值,他把这个看得非常重。前几年,我们有位营销中心的主任叫谢巨志,22岁大学本科毕业后,在销售部门干,先干科员又干科长,从副主任干到主任,29岁干到集团的中层。谢巨志在营销方面有相当丰富的经验,那几年在他的岗位也就开到20xx来块钱吧。外面公司看这个小伙子是个人才,出价年薪30万来挖他,他不走。以后,《海尔报》的记者去采访他,问他:谢主任,给那么高的年薪怎么还不走呢?他说,在海尔,在这个岗位上能体现本身的价值,假如离开了这个岗位,我将一事无成。现在海尔就有一批这样的年轻人,你给他挑重担子,加压,加担子,他认为是赏识他。反过来,有些年轻人,不给他加压,加担子,他认为是冷落他,心里很不是滋味。6月份我去上海与谢巨志交谈(现任上海公司总经理),他在上海市场的开拓上非常有创新。前段,上海电业局对上海用电做出了分时计电,分时计电是指晚上到早上6点用电,电价是半价。谢巨志得此信息后,马上反应过来,上海人很精明,肯定要买大的热水器,在半价的时间烧好热水,一天的热水够用了,洗衣机、洗碗机都可以定时在半价时间时使用。我们的产品都有这个功能,但在没有实行分时计电时,这种功能体现不出来,没有宣传出去,消费者不知道。谢巨志马上在这方面作文章,告诉消费者这几种电器的功能怎么用,还告诉青岛生产厂家多生产这几种型号的家电产品,他又马上到上海电业局去问清是否实行分时计电后每户都要按一个电表,经过协商,他同电业局达成协议,只要买海尔的产品,电业局给免费安装电表,采取了一系列的竞争,使销售额直线上升。《**日报》发表一篇评论说:分时计电这么大的一个商机,上海所有的家电企业没有抓到,然而,让青岛的海尔给抓到了。我们的年轻人很有创新精神。这些年轻人并不看重收入的分配的利益,看重的是施展才干的机会,他们并不在乎自己持有多少资产,而在乎自己能支配多少资产。海尔才提拔了一个33岁的梁海山。梁海山被提拔之前在启动公司干总经理,没兼并之前,一年的收入才几千万,98年他干总经理后销售收入超过70个亿,当年仅31岁。7年前,他到青岛找工作,是个农村的孩子,一没关系,二没门子,三没有钱,他是学企业管理的,当时还是冷门专业,不好找工作,于是他到了海尔,在海尔“赛马”机制里边脱颖而出。在海尔有些高层、中层领导,不少都是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是在海尔这个竞争氛围里面脱颖而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我们海尔这种“赛马”机制、激励机制使那源头的水叫他有活力,喷涌而出,我们是通过教育和培训,使源头的水喷涌而出,是优质的矿泉水。

  在教育和培训上,我们和其他企业有相同的地方,我们也派出去,也采取请进来,让国内外专家教授进海尔来讲课。我们自己内部还有一种培训的方式,建立一支互动的学*型团队。

  认为现在的竞争是学*的竞争,以前他们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我们现在认为,企业未来的竞争很重要的是学*力的竞争。企业有没有这种学*力?学*力的要素包括学*的动力,学*的毅力,学*的能力。这里边最重要的就是学*的动力。在海尔,员工学*的动力是什么?第一,我们的“赛马”机制。你要不学*,在“赛马”的过程中,你肯定上不去。“赛马”的时候要笔试、口试、要答辨。不学*,你肯定要落败。第二,我们提升工作目标,加强考核。提升工作目标,整个员工就有了动力。怎么使员工有动力呢?我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他的工作都做得非常到位,除非这个人有相当大的进取心。否则,他没有学*的动力,比如说叫我一天做10个杯子,我很轻松就做完了,下班后该玩就玩,我不用学*。如果领导改定额让我要做20个杯子,天天要考核我,手忙脚乱也完不成。我得想办法了,怎么干,能不能改改工艺,知识不足学知识,技能不足,下班后培训技能。企业再给你创造一些条件,你自己有学*的动力了,因为领导天天考核我,所以,提升工作目标,加强考核,员工才有学*动力。所以,我们认为,一个部门里边,原来的员工素质不高,不是领导的责任,但是,你不能提高员工的素质,就是你领导的责任,工人素质不高,就说明你领导的素质不高。

  在海尔的各级领导,在向他们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他可以强调很多理由,但是他们没有说员工素质不高的。这是因为提升工作目标,不但使我们的员工有了学*动力了,我们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了。83年以前,我们做单缸洗衣机的时候,一天八小时的活,用两三个小时就干完了,干完后,员工就聚在一块,张三长李四短,这个领导干什么,那个领导到哪了。三传播,两传播,矛盾就出来了。现在,八小时之内满负荷,你稍一放松,工作就干不完了。职工见面点个头就赶快去干活去了。没有时间在一块干别的了。不用说串岗,没有时间串岗,所以,这样职工的凝聚力反而进一步增强了。所以满负荷,不但使学*动力有了,凝聚力也有了。

  企业文化建设 5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煤矿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煤矿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始终占据一*之地,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领导要正确认识到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性。通过在企业内部有效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整体管理水*,还可以促进煤矿企业文化和谐健康的建设发展,为煤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现实价值。

  1、精细化管理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

  煤矿企业通过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

  1)精细化管理是煤矿企业文化的制度载体。任何一家企业的文化都不是自发形成的,其需要在特定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慢慢沉淀逐步形成属于自身企业特色的文化。基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下,煤矿企业能够有效实现各项产品的标准化、内部工作信息化以及经营生产业务的程序化,从而人不断提高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精细化管理制度的科学制定直接反映出了该企业在员工管理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关要求,通过有效将企业文化建�O与精细化管理接在一起,能够促进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进步;

  2)精细化管理是煤矿企业文化的实施手段。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开始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煤矿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水*和条件,适当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煤矿企业在员工绩效考核工作上,由于未能有效执行精细化管理工作,导致绩效考核体系不具备量化以及细化等特征,从而促使职工综合评价出现不公*、不科学的现象,这样难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精细化管理是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基础。精细化管理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制度执行和细节管理,通过充分发挥出该管理模式的优势作用,能够为煤矿企业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煤矿企业在内部安全文化建设过过程中,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的疏忽大意或者管理方式的落后性,导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各个细节上存在一定的事物、管理工作不够到位,这些情况都会造成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而通过高效应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能够科学规范指导生产人员开展各项生产活动,确保每个煤矿员工都能够树立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从而在内部逐渐形成先进的安全生产文化。

  2、精细化管理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精细化管理的直接作用是要建立在与之对应的刚性管理制度上的,企业管理部门必须针对当前煤矿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管理制度,建立起健全的管理组织体系,确保整体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企业文化建设要与精细化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细节要求,充分发挥出其价值作用,推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稳定持续发展。

  2。1管理活动的细化和标准化

  煤矿企业要不断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与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培训,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够充分掌握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实施重点内容和方式。煤矿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好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努力深入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细化和标准化。例如,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文化建设中,要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化要求下,加强对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管理,明确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严格监督生产人员要将各项业务做到何种程度,有效制定出科学具体的处理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要求,有序促进煤矿企业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和细化发展。煤矿企业要将精细化管理工作内容有效融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让全体员工学*相关制度文化、体系文化,促使他们在日常生产管理管理活动中能够坚决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严格按照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办事,共同努力为企业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从而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氛围。

  2。2创新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基于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下,煤矿企业在建设优秀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全体职工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全面发挥出职工的自主管理作用。据权威部门调查分析显示,我国煤矿行业90%左右的生产安全事故原因是人为失误造成的。煤矿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原则,加强对员工日常操作的科学规范监督管理,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与此同时,煤矿企业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要注重引导每个员工都参与到管理细节工作中,实现对各部门岗位、职责的细化和量化工作。煤矿企业要在内部创建出良好的学*环境,加强对安全生产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员工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凸显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置,这样才能够创新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实现企业文化的循序渐进的建设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加强对企业优秀文化的建设工作,通过合理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将文化建设工作与精细化管理手段有效结合在一起,切实落实好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能够最大程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确保各项管理业务有条不紊的开展,避免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企业文化建设 6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根据单位的工作部署,从今年开始,启动本单位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举措。特提出本方案。

  一、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1、提升管理水*的需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的,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优良作风、行为规范、标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它能够激发和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全体员工的头脑,统一员工思想、规范员工行为,塑造企业形象。因此,通过构建符合本单位实际、具有本单位特色的文化体系,以提升本单位的管理水*,不断增强本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

  2、加快本单位发展的内在要求。*年来,本单位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并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文化单位深化体制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内部管理需上新台阶等新课题,迫切需要建设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个性鲜明的文化管理模式,为报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推进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与和谐社会、和谐办报相适应、与本单位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正确引导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迫切需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长期艰苦的战略任务,不可能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着眼于本单位发展的战略目标,立足于系统建设、配套建设和长期营造,立足于领导和管理层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实践,立足于全体员工持之以恒的学*、培养和参与。

  二、建设本单位企业文化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1、思路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提升本单位管理水*和员工队伍素质为出发点,树立与本单位发展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创新力强、凝聚力强、竞争力强、事业心强的团队。构建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努力建设具有科学发展理念、优秀企业文化、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员工队伍,使企业文化成为本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

  2、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服从和服务于本单位的发展战略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本单位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实践来进行,从战略目标、发展方针、管理模式、队伍状况等实际情况出发,为促进本单位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服务。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把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激活员工潜能、激励和凝聚员工为共同目标奋斗作为中心任务。

  第三,重在领导的原则。要树立领导者首位思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不仅个人的理想要领先于他人,更重要的是要把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各级干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带头思考、带头实践,为员工作出表率。

  第四、坚持循序渐进、创新发展的原则。从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企业文化建设,按步骤、有重点地不断推进;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

  第五、坚持尊重群众、全员参与的原则。

  本单位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要积极挖掘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在企业精神、企业愿景和管理理念体系的构建上,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员工的心中,形成共识。

  三、建设本单位企业文化目标和重点工作

  1、目标

  紧紧围绕本单位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深化员工对以和谐办报为主要特征的理念体系的认同、信奉和实践;全方位塑造本报形象,进一步提升《某某某报》品牌效应,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2、重点工作

  第一、注重实践,构建有某某报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建设本单位企业文化实践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灌输某某报的文化理念,提高干部员工对本单位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实际,总结提炼具有报业行业性质和本单位特点的企业文化理念。

  第二、规范管理,加强制度行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要内外兼修,以理念为核心指南,以制度为外部规范,把优秀的理念转换为企业的制度和职工的具体行为。要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道德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培育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和*惯养成,把价值观内化在头脑里,外化在行动中,努力提升员工的文明素质。

  第三,文化育人,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坚持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培养高素质、高境界和高度团结的员工队伍。建立一种团结和凝聚员工的文化力量,培育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增强员工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

  四、实施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拟采用先易后难,先简单化后系统化的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企业文化建设 7

  摘要:石油销售行业是高风险行业,由于石油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特性无时不对员工、社会和企业构成威胁,加上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加,自然环境变幻莫测,极端恶劣天气偶发等不利因素对石油销售行业保持安全经营,保证市场供应亦增加了工作难度。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确保供应的基础上安全经营,安全发展是石油销售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

  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以及安全行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和企业安全进取精神,保护员工身心安全和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及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措施等企业安全减灾工程技术能力;企业员工普遍遵循和认同的安全价值观念、审美观,安全的心理本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俗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石油销售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一)硬件方面

  1.油库设施设备目前油库设施设备二元化现象严重。部分石油销售企业油库设施设备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但是部分油库还是存在设施设备老化等现象,有油库使用*30年的油罐、20多年的离心油泵、10多年的阀门,并且配件难买,保养难度大。2.加油站设施设备目前销售企业新建加油站都是按照定置化标准修建,其设施设备趋于合理化、现代化、自动化。如新建的撬装加油站的设施设备是集加油机、HAN阻燃防爆储油罐、悬挂式干粉灭火器、液位仪、隔爆型照明配电箱于一体的地面加油装置,同时还具有许多地埋式加油站所没有的安全设施,设施设备先进、安全可靠。但同时石油销售企业还有个别老式加油站,其设施设备存在老化、设计距离不满足安全条件,安装不符合安全要求等情况,这些都给加油站埋下了一定安全隐患。3.车辆情况石油销售的车辆包括非生产车辆和生产车辆,非生产车辆实行定人定车,在车辆维护保养方面做到了定时按里程更换机油等,达到了安全运行的要求。生产车辆主要指小额油罐车。在出车前,驾驶员和押运员会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使用后,对油罐车进行维护保养,使油罐车运行情况良好,但是车辆经过长期的运输磨损,其附件由于维护保养不到位、行车路况条件差的原因,使发生故障事故机率增加。4.劳动保护情况一是坚持每年安排员工进行身体检查。二是在高温天气时,企业为员工发放高温费和防暑降温物品。三是每季度按时为员工发放劳保用品和定期为员工发放劳动工作服。四是为特殊岗位员工发放特殊防护服。但是仍然有部分员工劳动保护意识淡薄,不使用或不正确使用保护品,为安全事故埋下伏笔。二是企业配备劳动防护用品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等。

  (二)软件方面

  1.安全管理机构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设置了“HSE管理委员会”,编制了HSE委员会(安委会)职责,落实了“HSE管理委员会”成员责任,但是在安全管理中由于工作交叉、人员交叉,仍然存在管理职责不明确、责任不清、工作不落实的情况。2.安全管理制度一是按照HSE管理体系规定,要求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纳入体系内运行;二是企业细化了安全管理规定,如制定了《加油站稽(检)查挂钩考核管理办法》、在车辆管理方面建立了《机动车辆明细台帐》等,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了员工安全行为。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还是存在有的安全管理规定未及时修改、更新,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3.员工安全意识通过企业开展的三级安全教育、各种安全技能培训、安全经验分享、观察与沟通、风险识别等活动,安全意识已经得到明显提升。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员工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安全意识不强,三违行为时有发生。4.安全教育培训公司开展了公司、库站、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同时还结合外派培训、自主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从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等方式,为员工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多方向的培训,但是有的培训由于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培训教材不统一、教材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三、石油销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一)硬件建设方面

  1.抓好“三同时”工作“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将安全、环保、职业健康配套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并投入使用。一是各级领导要亲自抓,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切实做好“三同时”监管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氛围。企业要加强对“三同时”工作积极宣传,充分认识到做好“三同时”工作的意义、目的,确保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2.抓安全投入、隐患整改安全生产投入即“安全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要求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先确保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包括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设施以及其他必要的财力、物力保证。将保障安全生产投入作为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安排项目、制定规划、组织生产,都必须同时考虑安全生产投入,并有足以保障安全生产投入的可靠措施,做到及时到位不欠帐。对于设施设备出现的隐患,应该立即整改,确保整改资金充足和到位,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时间和责任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3.抓设备更新,促进本职安全对落后和陈旧的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如对超期使用的油罐、加油机、陈旧的管线、电气线路、阀门等要及时更换,并添加新的安防设备,如HAN阻燃防爆油罐、防渗漏双层油罐、可燃气体探测报警仪、视频监控、红外线周界报警、油汽回收、自动化消防设施等达到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性。4.抓车辆管理一是在出车前加强对车辆及其附件进行安全检查,如油罐车的静电接地胶带、阻火器等,严格执行车辆有故障、证照不齐、人员有病不出车。二是给车辆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应急用的铁锤等,让车辆有备无患。三是加强车辆日常维护保养,使车辆随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5.抓劳动防护一是确保劳动防护用品按规定配足配够。二是确保劳动防护用品质量合格。三是确保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对于不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四是确保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到位,对于过期的、质量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要按照劳动防护用品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关规定进行整改和处罚。

  (二)软件方面

  1.抓机构健全完善、人员落实到位一是要建立健全HSE管理委员会,明确HSE管理体系的综合管理部门,配齐专兼职人员。二是进一步明确安全环保管理责任主体和监督责任主体,实现职责履行与业绩考核紧密挂钩。三是要层层分解责任,层层传递压力,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员落实到位。2.抓HSE体系提升推进一是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科学管理出发,做好HSE体系提升和各项制度的完善工作,全面推行“33171”体系推进模式,即以推行“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等3项管理,解决各级各层责任落实不到位和履职不力的问题;二是建立“制度系统、培训系统、绩效考核”等3个管理系统,夯实HSE管理基础。三是建立以控制重点领域、控制关键环节、控制要害部位的重大风险,大力整治安全环保隐患为主要内容的、行之有效的1套风险防范机制,切实防范、控制生产作业全领域、全过程的风险。四是全方位推行“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工作前安全分析、安全观察与沟通、作业许可、安全经验分享、目视化管理、上锁挂签管理”等7个管理工具,解决基层风险控制不到位和员工参与安全管理无载体的问题。五是大力培育并形成具有鲜明四川石油销售特色的1种企业安全文化。3.抓责任落实,制度执行一是增强各级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二是必须提高各项制度的实用性。三是必须加强执行制度的监督力。四是落实对违反制度的严格处罚。4.抓好安全培训石油销售企业应针对教育培训工作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制定出系统有效的培训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安全培训还是学*培训、会议培训、岗位培训,要与各阶段的工作有机地结合,并对培训的效果加以综合测试与考核评价,考核评价以后,还要根据员工接受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具体实践中对培训计划不断进行完善补充,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加贴*实际,富于实效5.抓承包商管理、标准统一要加强承包商的安全环保管理,需树立“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无论是系统内,还是系统外的承包商,都要纳入本企业HSE管理体系,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严格考核。要把好承包商“五关”,选择资质健全、实力匹配、业绩良好、服务优良、管理严格的承包商进入企业;要严格过程监督,实现现场安全是企业和承包商共同努力的目标,管理好承包商,使其和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保证安全,才能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6.抓绩效激励和持续改进石油销售企业将持续改进纳入总体工作目标和具体管理目标,将经营、安全、管理等多种考核办法相结合,推进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安全管理部门每月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按照年初制定HSE目标指标进行考核,并与奖金挂钩,大大促进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总之,安全管理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手段,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安全文化建设是石油销售企业的长期任务,在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思路、持续改进、长期努力、持之以恒打造出具有石油销售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8

  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要更多地从企业发展的实践不是单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角度进行了总结。

  同样,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不能简单地就“文化”而“文化”,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一体的活动。通过从企业领导风格、组织结构、组织氛围、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制度建设、员工职业行为与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切入,发动大家调查研究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与问题,研究企业发展的途径及阻碍因素,找出其中的核心问题,结合实践进行解决,以达到促进全体员工的思想整合、战略协同、战术协调和行为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1.企业发展路径: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企业文化生成的过程。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将直接影响文化的变革创新,或者引致文化的负面发展。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在进行一般性的企业文化宣传和实践活动之外,我们十分注重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机遇、经营管理问题和一些好的与不好的苗头,进行相关的规范与引导。在这些时候,企业文化管理系统就真正发挥了观察员、监测者和报告者的角色,力争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制止。同时,将企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好的方向、好的办法及时总结、提炼、扩展、推广。如企业质量管理、市场团队建设、国际化发展等等。

  2.制度创新路径: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生成的基本前提,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通过企业制度的创新和变革,通过新制度的运行,来生成新的文化要素。制度方面的建设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管理与指挥系统变得更加通畅与高效,同时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二是变革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岗位意识与责任意识,增强组织的约束力;三是不断变革与改善工作流程,结合ISO系统的工作,使企业业务与工作流程不断创新与完善。

  3.人才培养路径:人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主题,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之一,就是促进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持续成长,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对组织管理的需求越来越低,自我管理的能力越来越强。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紧紧抓住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这一主题不放手,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个别谈心、强化思想工作、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方法,留住了人才,用好了人才,用活了人才,形成了“能上能下、能下又能上”的人才选拔与管理格局。

  企业文化建设 9

  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并引发了企业文化研究和建设高潮。目前,企业文化已然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方式。

  在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中,我们将企业文化落地的期望寄托在企业领导者的身上,希望企业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极力倡导,我们对员工不断进行培训教育,并定期考试考核,要求牢牢记住。但即使如此,企业文化工作也未必能够达到预期,因为我们忽视了企业管理者的关键作用,而这一群体是企业文化的传导群体,更是实现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其工作行为与管理方式不仅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而且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真正落地和作用发挥。

  在企业文化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履行文化责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学*责任、践行责任、教导责任、维护责任、创造责任和管理责任等六大责任。

  学*责任

  学*企业文化不仅是员工的事情,更是管理者的事情。管理者作为公司的一员,必须学*公司企业文化,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还要对公司企业文化能够有较深的认知和理解。管理者要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准确认识企业文化形成背景、发展脉络、逻辑结构和内涵特点,汲取其中的先进经营思想与管理方式等,同时还要明确企业文化对自身及员工的要求,以便于管理者在自身工作和管理员工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企业文化方向。

  践行责任

  员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企业管理者的角色作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文化风貌。管理者在工作中不仅要遵守制度流程等规范,还要自觉践行公司企业文化,遵循公司文化价值和行为规范,在事项决策、工作分配、员工管理、工作评价、上下沟通、关系处理中,要有意识地考虑到公司的文化标准,恰当*衡保守与进取,机遇与风险、效率与规范、成本质量与效益、个人与团队、整体与部分、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等各种关系。

  教导责任

  管理者不仅要促进下属员工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提高其文化素质和修养。管理者有义务督促下属员工学*和践行公司的企业文化,并有责任确保企业文化在其管理范围内的有效落实。企业管理者在与下属员工工作交往中,要注重以身作则的文化示范作用,并注重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使下属更深刻地理解、认同公司企业文化,理解企业文化要求的必要性和意义,明确企业文化的要求,并提高员工文化践行的自觉性。

  维护责任

  管理者要以实际行动维护企业文化的正常运行,并在员工违背公司文化期望时主动给以纠正,并针对此状况进行分析,对员工进行针对性教育培训,以确保每个员工、每个行为都符合文化规范。同时,管理者要能够在公司制度、流程等执行过程中,要思考其是否符合文化的价值倡导,当发现有违背公司企业文化倡导的管理行为时,要能够及时向公司反馈,以采取修订措施,保证文化倡导与制度流程之间的匹配和一致。

  创造责任

  要以动态的和历史的视角看待企业文化,在继承中发扬,在坚持中创新。关注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其对公司企业文化的新要求,并敏感于公司新的文化现象,并对其意义和潜在影响进行评价,从而创造文化的优化变革,实现文化新发展。同时要总结公司在外部环境适应和内部价值整合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进行总结、提炼和提升,形成新的文化主张,以更广泛地指导公司工作的成功开展。要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新的公司文化,以更好地适应外部发展环境要求,更好地营造管理环境。

  管理责任

  管理者要做好本部门的文化管理工作,同时要从公司整体出发,积极参与文化管理,协助文化责任部门开展文化工作,执行各项文化工作任务,支持各项文化活动,并真诚对文化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公司整体文化管理水*。

  企业文化建设 10

  【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本文通过对中小型电力企业企业文化现状的分析,找到中小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电力企业 企业文化

  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实践证明,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只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小型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电力行业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小型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电力企业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相应的电力企业文化体系。但由于许多电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电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本质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电力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不理解企业文化、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合理的规划、简单的喊口号等现象还时有出现,因此,建设电力企业企业文化仍需加大投入。

  二、中小型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未结合企业具体实践,企业文化缺乏特色。企业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企业文化没有差异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许多中小型电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企业理念雷同,“精神”一致等问题,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缺乏文化内涵、企业精神、创新能力,导致企业间企业文化界限模糊,无法通过企业文化来识别电力企业的独特性。其实,每个电力企业都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发展历程、经营策略、外部环境不同等因素决定了电力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尤其是电力企业,本身就分为发电、供电、施工等不同类型,对每类甚至相同类型的具体企业,都会形成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特别是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厂网分开,各大电网区域的划分,因此,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更是迫在眉睫。

  2.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建设出现偏差。现在不少电力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或理解上存在偏差,很多电力企业的领导认为只要加强对企业的制度建设,多组织一些体育、文艺活动就是做好了企业文化建设。还有的领导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直接带动效益的提高,是虚的东西,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只有把企业的效益抓上去了,其他的都不重要。还有的领导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党委、工会的事情,其他职能部门不需要过多参与,只要党委、工会组织好文体活动,丰富好职工的业余生活就是做好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这些都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存在偏差的表现,认识上存在问题,必然导致实施、建设中存在问题。

  3.力图通过规章制度快速建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企业规章制度的实施。企业规章制度的实施只要采取一些强制的措施和手段,就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企业文化建设则要塑造人心、改变观念,不仅仅是要规范人的行为,因此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事实上,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中慢慢积淀而成的,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以急功*利的心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很多企业却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传统性、针对性和方向性,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深思熟虑,也没有调查研究,总想一夜之间成为企业文化的“暴发户”,而结果往往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没有贯穿于企业整个的经营发展过程,也不能根深蒂固于员工的心中和行为中,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也无法发挥出来。

  三、加强中小型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建立企业的文化体系。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美国南方电力公司在十余年前就开办了电力培训学院,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和教育,直至今天,他们仍在进行这项工作;而日本的电力企业,其企业文化体系都是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提炼和再实践形成的。作为我国中小型电力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激励体系。同时,将企业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中,通过这种企业文化和组织原则的建立,使每一个员工建立起对企业的高度信任。在这基础上员工才会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趋于一致,同时将进一步会考虑、关注并有能力承担起企业的重大责任。

  2.努力提高企业领导建设好电力企业文化的意识。领导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一个企业领导集体的领导风格对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各级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通过简单地组织几次文体活动、举办几次培训班就能建设好企业文化。电力企业更加复杂,由于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是传统的国有企业,且处于垄断行业,各种利益交织繁杂,各种矛盾重叠,因此,对于电力企业建设好的企业文化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3.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概括、总结、提炼而成的产物,企业生产经营培育了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电力行业,由于其垄断性、基础性的特点,长期以来都处于**的集中控制、重点支配之下,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烙印,所以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企业文化上仍缺乏扎实的基础,因此,电力企业要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切实抓好战略制定、内部管理、市场开发、技术创新、服务质量等工作,逐步塑造企业形象,完善企业宗旨,建立企业品牌、培育企业精神,充实企业文化的实体内容,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6)

——班级文化建设策划书(精选五篇)

  班级文化建设策划书 1

  一、活动背景

  大一新生初到本校,班级比较凌乱,班级空白地方比较多,班级墙面比较脏,教室内比较单调因此学*气氛低落。

  二、活动目的

  美化教室,给同学门提供一个更舒服的,更温馨的班级,同时创造一个舒适的学*环境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兴趣,激发同学们的创新能力。

  三、活动介绍

  (1)活动介绍:**年10

  (2)活动主题:建设温馨班级,提高学*兴趣

  (3)活动地点:石化系大一各班级教室

  (4)参赛对象:石化系大一新生

  (5)活动名称:班级文化建设

  (6)活动建设注意事项各班级须知:1文化墙2微笑墙3星语心愿墙4盆景5废纸整堆积箱6饮料瓶手机箱7创新墙

  四、活动流程

  通知各班级组织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及班长将活动事项说明,然后给出一周时间进行布置教室,一周后将进行优秀班级评定

  五、活动预算

  这次活动主要是以大一班级为单位,各班级将不同程度的付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同时需要生活部400-500元的经费进行制作锦旗和购买奖品。

  六、活动总结

  主要还是为了同学们的学*而对教室进行不同程度的美化,位同学们提供一个舒适,温暖,温馨的学*环境,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兴趣,为校园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策划书:李春福

  班级文化建设策划书 2

  一、建设目标:

  彰显二(2)班个性的文化特色班级,创设二(2)班学生素质展示的*台,让二(2)班每个孩子在阳光向日葵书香里卓越成长。

  二、班级布置的思路:

  (1)、班牌内容:小荷中队

  班级个性命名:小荷中队

  班级口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班级介绍: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班级体,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一个生机盎然的乐园,一片纯真圣洁的心灵土壤。走进二年级2班,迎接您的是34张活泼可爱的小脸蛋, 这一张张如阳光般灿烂的笑脸上,写满了我们的天真、稚气,也写满了我们的乐观、开朗。我们彼此关心,互相学*;我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我们自我管理,互相帮助。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在读书中汲取快乐,在快乐中逐渐成长!

  班训:沐浴书香,快乐分享,幸福成长

  (2)、主题文化板块设计思路:

  1、学生读书展示版块内容:美词妙句摘抄、快乐读书剪辑(班级读书的照片)、好书共同分享

  2、学生风貌展示版块内容:校园生活剪影(课间活动照片)、班级集体故事(文稿加图片);学生获奖展示

  3、学生素质展示版块内容: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示、优秀作文展示;

  4、评比栏:“优秀之星”评比

  评比细则:多元评价(本人、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

  操作方式:每周总结星卡榜上每个同学的红旗数量,根据红旗数量评分,多少面红旗就多少分,每周都评出“优秀之星”。

  班级文化建设策划书 3

  班级是学生健康成长重要阵地,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富含活力、个性、温馨气息以及书香味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在校生活、学业成绩乃至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书香校园”建设,从基础上构建和谐的书香校园,学校决定开展“书香班级”建设系列活动。

  一、指导思想:

  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的好*惯,并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享受生活,让好书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活动主题:

  在阅读中寻求快乐,让读书成为*惯,在读书中得到发展。

  三、活动目标:

  1、让学生喜爱读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2、引导学生与经典、好书交朋友,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学**惯。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4、规范学生的行为*惯,培养知书达理、追求智慧的新一代。

  四、活动内容:

  (一)营造书香教室,营造读书氛围,让教室充满书香气息。

  1、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好书可读。图书数量足,质量高,内容广,可采用发动学生捐书的方法不断丰富藏书量,各班期末把“班级图书目录表”交政教处,藏书量班级人均3本计1分,人均每增加1本加2分。曾晓红负责。

  2、每天开放班级图书角,方便学生阅读和借书。要有专人管理和图书借还登记表。选好图书管理员计2分;图书管理员认真做好借阅记录,期末把“班级学生借阅图**录表”交政教处,学生借阅图书人数是班级人数3倍的计1分,人数每增加1倍加2分。曾晓红负责。

  3、利用有效空间开辟“读书之窗”专栏,定期更新,培养学生善于阅读与交流的*惯,期末组织学校行政领导检查评比“读书之窗”专栏,一等奖计15分,二等奖计10分,三等奖计5分。

  4、每位同学要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每天保证至少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惯,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学会思考、增长智慧。期末班主任收集学生的读书计划交政教处,根据学期初班级人数,每缺一份计划扣1分。曾晓红负责。

  5、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建立“读书成长册”,每位同学要有一本“读书成长册”,用来摘录好词好句,写出有质量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体会等,每周不少于2篇。期末班主任收集学生的“读书成长册”交政教处,根据学期初班级人数,每缺一本扣1分。曾晓红负责。

  6、班级读书口号,每班要拟定好班级读书口号并张贴在教室墙壁上。期末组织学校行政领导检查,按要求完成的计10分。

  (二)保证读书时间,让学生养成阅读*惯。

  开展“一日三读”,即早晨诵读(早读课,除课文阅读外,还要读经典名著);中午精读(读一篇小故事,明白一个道理,启迪一点智慧);晚修研读(在家或在课室阅读半小时课外书,并进行交流活动)。(早读、午读课每缺一人扣1分,李明敬负责)

  (三)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让学生享受阅读乐趣。

  1、开展以“读书”为话题的主题班会。各班紧紧围绕读书活动主题,结合本班实际,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发言,诵读比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主题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以交主题班会教案为准,每次计20分。曾晓红负责。

  2、开展主题墙报或手抄报比赛。课改班级交手抄报,每班级交三份。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积极向上,形式多样,书香浓郁。学校统一评选,一等奖15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5分。陈莹负责。

  3、举办主题演讲比赛。每班选一名学生参加,一等奖15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5分。曾晓红、陈莹负责。

  4、举办“朝阳”读书和主题读书活动征文比赛。主题读书活动征文每班选五篇文章参加评选,“朝阳”读书活动征文篇数不限。学校统一评选,一等奖15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5分。陈莹、杨日美负责。

  5、认真阅读推荐书目,经典诵读持之以恒。语文教师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阶梯阅读书目,每学期至少5本好书,并规定一定量的自选书目,期末语文老师把“好书推荐表”交政教处,按时交表的计15分。坚持诵读本学期教材中的古诗文和规定的课外古诗词10首,并能巩固以前背诵的诗词。每人都有晨诵本,记录每天晨诵内容。期末语文老师把“晨诵本”交政教处,根据学期初班级人数,每缺一本扣1分。曾晓红、语文老师负责。

  (四)建立评价和奖励机制,巩固读书成果,调动学生们的读书兴趣。学期末做好读书活动的总结,召开表彰大会,对读书活动期间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教师、同学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或奖状。

  1、在日常的读书活动中,班主任根据每个学生的读书量、读书态度、参加交流的成果进行评价,期末每班评选出五名“读书积极分子”。班主任负责。

  2、根据创建“书香班级”内容要求评分,期末全校评出六个班级为“书香班级”,得分最高的为一等奖,奖金100元;得分第二、三名的为二等奖,奖金80元;得分第四至六名的为三等奖,奖金50元。奖金发给班主任。校长室负责。

  3、由语文组推荐评比,根据语文教师辅导学生参加读书活动征文比赛结果和向学生推荐好书活动、“晨诵本”回交等情况,期末评出三名优秀辅导教师,奖金50元。校长室负责。

  4、将每学期评价得分计入班级管理考核中。

  班级文化建设策划书 4

  一、指导思想

  具有班级特色、书香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整洁、富有激励性,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长远发展。以小蚂蚁为载体,挖掘蚂蚁本身的特性,即:勤劳、团结、文明、守纪。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进行班级文化管理,将班级文化建设定位在趣味性与德育渗透相结合,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氛围。

  二、(省略)

  三、班级布置的思路

  1、班级个性命名:勤劳蚂蚁中队

  2、班级口号:书香飘飘伴我成长,智慧慢慢润我心田,五二少年阳光灿烂。

  3、班级介绍: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班级体,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一个生机盎然的乐园,一片纯真圣洁的心灵土壤。走进五(2)班,迎接您的是56张活泼可爱的小脸蛋,这一张张如阳光般灿烂的笑脸上,写满了我们的天真、稚气,也写满了我们的乐观、开朗。我们彼此关心,互相学*;我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我们自我管理,互相帮助。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在读书中汲取勤劳,在勤劳中逐渐成长!

  4、班训:快乐阅读,勤劳生活,幸福成长!

  四、主题文化板块设计思路

  1、“书香伴我成长”——学生读书展示版块内容:展示学生的美词妙句摘抄、勤劳读书卡、好书共同分享、读后感展评等,记录学生读书的点滴、成长的足迹。

  2、“小窥一斑”——师生风貌展示版块内容:这是我们全班师生的合影,展示在你眼前的是56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两位亲切睿智的老师。看到他们你就看到了勤劳热情,看到他们你就看见了团结奋进,看到他们你就看见了和谐温馨……这里是爱的港湾,这里是飞翔的起点。

  3、“书海拾贝”——图书角:为了有效地抓好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效果,班级设置图书角,由学生自己提供书籍,鼓励学生自愿从家里拿来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放置在图书角,建立借阅的制度,选好管理员,由学生参与管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勤劳,“感激书籍,享受阅读”营造书香教室。

  4、“亮点背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孩子并不缺少亮点,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亮点背囊的含义在于让每个学生背负着自己的亮点不停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一样,渺小但不缺少力量,*凡但不缺少亮点。老师和学生都有准备好的空白亮点卡片,各位教师和学生在随时发现班级同学亮点的同时就可以马上写一张亮点卡表扬他。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停地送出亮点卡、收到亮点卡,并把自己的亮点卡放入自己的亮点背囊里,孩子们会一直背负着自己的亮点卡行走在充满阳光的成长之路上。

  5、“个性空间”——个性空间是彰显我们特色的舞台,我们要在这里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每周一条名人名言,每个同学的生日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日诗……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财富。我们要在个性空间里把他们展示出来,如学生自制成语卡片、自制格言卡、小小书签、自制生日诗卡片……粘贴在壁报上,让孩子们感受自己的点滴成长和进步。

  6、“第三只眼看世界”——黑板报。

  五、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1、开展特色主题班队会。根据五二勤劳蚂蚁中队学期活动计划中的活动主题,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提升班级特色文化的活动。如“好*惯伴我行”“安全教育”等主题班队活动,通过特色主题班会,促进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

  2、开展有益有趣、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如学*竞赛、背诗大王评选、讲故事比赛、数学小博士、英语之星等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丰富学*生活。

  3、以“读书乐,乐读书”为主题,开展好书推荐会活动。使学生明白读好书的意义;培养学生喜欢看书,并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多读、多看、多思的良好的读书*惯;了解该学年段有哪些值得一读的好书。

  班级文化建设策划书 5

  一、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班级建设,提高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发挥好在班级工作中的榜样及表率作用,创建优良班风、学风,构建特色班级文化,特在全校开展班级建设月系列活动。

  系列活动的开展以校级主题活动为引导,以学院建设活动为基础,以班级建设活动为依托。校级主题活动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组织实施,以培训、提高为主,各学院围绕活动安排和主题积极发动、组织学生参与校级活动的同时,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院班级建设活动,与“三优”班级创建、优良学风创建工作相结合,达到措施得力、活动深入、覆盖全面、实效显著的目标。

  二、活动目的

  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班级建设,提高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发挥好在班级工作中的榜样及表率作用,创建优良班风、学风,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并带领全班形成“生活中团结统一,学*上互帮互助”的共同意识。同时与“三优”班级创建、优良学风创建工作相结合,争取在班风建设上取得优异成果。

  三、活动意义

  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构建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在集体活动中,同学们可以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彼此巩固关系,有利于以后学*和生活上的交流与互相帮助。班委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组织能力,为同学们树立榜样,以便日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活动内容策划

  1、读书交流活动

  活动时间:单周周五上午一、二节课

  活动地点:教室

  参与人员:大一同学

  前期准备:向同学们宣传活动细节并由班委带头进行图书换阅。

  具体内容:组织同学们在当天的活动中相互换阅书籍,互相介绍书籍,交流心得体会。最后在活动结束时由大家评选出好评度最高的五本书。

  效果评估(效益分析):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并且可以形成读书的良好风尚,有助于学*氛围的塑造和维持。

  2、班级知识竞赛

  活动时间:周五晚、周六

  活动地点:教室

  参与人员:大二同学

  前期准备:组织班委搜集大量知识题,以经济专业知识为主,辅以时政类知识,将题目进行筛选汇总,出一份比较全面难度适中的试题,并且给予大家复*范围。

  具体内容:由班委打印出试题,并准备好答案,并严格核查,确定好时间,在大家准备充足后进行笔试,成绩前20%的,进入复赛,复赛使用抢答形式。4人一组进行比赛,答对一题2分,抢答错误对方加分,结束后统计分数。

  效果评估(效益分析):促进大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增强大家学*气氛,同时拓宽大家专业知识面,调动大家学*积极性和对专业知识的重视。通过竞争这个方式,激发大家学*积极性。

  3、“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固定时间(由各班自行决定)

  活动地点:教室

  参与人员:大一、大二全体同学

  前期准备:班委准备*期工作总结以及之后工作计划,制作PPT,通知同学,组织班会。

  具体内容:

  1)制作及播放PPT。展示说明*期班级活动,总结一段时间内班级在学*、活动方面取得的成果。

  2)班委述职。班委做好对自己工作的调查与反思,并形成书面文字,向同学们阐述自己的工作范围、职责所在,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解答同学们对班委工作中的疑问。

  3)班级讨论。同学们对班委工作和班级工作提出疑问、意见和建议,以及对下个阶段班级工作提出自己的需求与计划,班委进行整合,对新的工作作出安排。

  4)建立班级公约(此项参与人员为大一学生)。由班委草拟班级公约,并交由同学们进行审核,提出意见及建议,再由班委进行第二次审核、拟定,最终形成班级公约。

  效果评估(效益分析):一系列团体活动将为我班营造一种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班级气氛,塑造起具有“家庭意识”的班集体。同学们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力量。班委在组织和管理的工作中形成高效领导集体,为日后班级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4.“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经验交流活动

  活动时间:固定时间(由各班自行决定)

  活动地点:教室

  参与人员:大一、大二全体同学

  具体内容:

  1)学*指导小组从班级里挑出若干热爱学*且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班级指导小分队,专门负责其他同学的疑难问题,并与老师保持联系,将同学的普遍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

  2)介绍学*经验和方法,选出班里成绩好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学*的经验,需要提供同学们最实际的学*方法,学*技巧,或者是说考试得分技巧。

  效果评估(效益分析):全体同学学*热情高涨,学*方法、经验等方面得到很大的收获。

  五、总体效果评估

  一系列团体活动将为我班营造一种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班级气氛,塑造起具有“家庭意识”的班集体。同学们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力量。班委在组织和管理的工作中形成高效领导集体,为日后班级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7)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1

  4月2日,就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作了调研。深入了解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好经验、好做法、面临的困难以及有关意见和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

  当前社区建设受到了各级党委、**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人们日益关注文化生活质量的今天,也得到了广泛关注,获得了长足发展,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着非常好的形势。

  (一)各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普遍建立了社区文化领导,健全了社区文化的工作机制。

  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社区整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汉丰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由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副主任和居委会主任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并根据“1+5”社区建设模式,即建立一套社区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包括文体活动站在内的5个社区工作站,初步构筑起以区为中心、以街道为依托、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发展了一批集教育、卫生、文体、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建设了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社区文化服务设施。

  办事处依托民政部的“星光计划”在每个社区建立了高标准的“星光老年之家“,室内场馆*均面积为215*方米,室外场馆为3100*方米;远远高于市里规定的50*方米和100品方米的标准。每个“星光老年之家”都有“一校四室”(市民学校、室、健身室、娱乐室、图书室),新购置了室内所需的桌椅、电视、DVD等24件乐器及音响、灯光等,同时投资7.5万元为4个社区安装了31组健身路径,投资4万元购买了“星光老年之家“室内设施,投资30万元,扩建了创业里“星光老年之家“在篮球场的基础上新建了网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及水、电、路绿化等辅助工程,为推动社区的文体活动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是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陶治情操,增加社区组织亲和力的有效载体,社区充分用文体活动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社区成立了80人组成的时代合唱团,30人参加的戏曲票友会,并定期活动。另外,还将居民自发形成的七支健美、秧歌、太极队进一步发展壮大,由过去的200多人发展到800多人,成为社区文体活动的骨干。三是大力开展“四进社区”活动,举办了“三八节”、“七一”党的生日,兴北广场,兴北广场落成、庆祝管区成立等大型文艺活动,举办了首届社区文体艺术节,举办了戏曲、太极拳、健身操、书法、绘画、摄影、绝技绝活等比赛,有的节目和作品参加了市里的展示和比赛,并获得好评。这些广泛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但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素质,促进了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目前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人员等问题都无法可依,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二)社区文化发展不*衡。当前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不*衡,活动开展也不*衡。条件好的地区,设施建设好,活动开展也好;条件差的地区,发展相对较慢。

  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推动农民自办文化的具体政策性建议和措施。

  (一)社区文化应实行动态管理。有些社区文化有松劲现象,实行动态管理,可进一步调动各社区的积极性。

  (二)动员社区辖区内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三)当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且这些队伍的数量庞大。这些业余文艺演出团队普遍存在着需要加强管理,提高水*的问题,今后应将对这些业余文艺演出团队的辅导与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水*。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2

  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味,我*期对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走访社区文化干部、观看社区文化设施、与社区居民群众交谈的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浓厚社区文化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居民群众文化素养。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文化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提高文明素养、争做文明居民”、“除陋*,树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读书、健身、歌咏、舞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加居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二是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做到文化上墙,文化入心,文化育人,在继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组织社区居民群众追求崇高道德,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三是在全社区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居民”等活动,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不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社区文明程度,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应当怎样建设?社区和上级部门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社区文化看成是单纯的文娱活动,而没有从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考虑。检查、指导、考核社区工作时,社区文化建设往往不受重视,处在可有无地位。

  2、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社区文化建设没有固定费用,*时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是靠街道补助和社区收入补助,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许多文化活动因缺乏经费无法正常有效开展。即使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受经费制约,质量和品位不高,难以获得社区居民群众的满意。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社区没有固定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要租借场所,对开展文化活动带来很大不便。电视机、VCD、音响设备等文化设施设备陈旧单一,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室图书数量少,报刊杂志少,且是各个单位捐赠,内容陈旧,针对性差,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

  4、社区居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不高

  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满足于“你演我看”、“你画我看”、“你唱我听”的阶段,真正热心参与文化建设的人不多,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存在不利影响。

  三、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和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扩大社区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群众喜爱的社区文化活动,广泛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充实社区居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社区居民群众文化素养。

  2、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和各职能部门要适当增加并逐年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要广辟渠道,寻找资金途径,广泛吸收活动资金,调动一切力量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物资投入;以此改善社区文化设施,增加文化活动的次数,吸引社区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离不开社区文化干部,选拔任用社区干部时,要充分考虑社区文化建设的必需人才。上级部门要定期对社区文化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社区文化干部的文艺素养与组织活动能力。社区要加强文艺团队建设,把既有文艺特长又热心文艺工作的居民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质量,增强对社区居民群众的吸引力。

  4、引导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多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做到问计于群众,多征求建议,使开展的文化活动既有代表性又有广泛性,深受社区居民群众喜爱。要引导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不仅当观众,还要当演员,对做出成绩或有贡献的人员,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物质奖励,共同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发展。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3

  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味,我*期对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走访社区文化干部、观看社区文化设施、与社区居民群众交谈的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浓厚社区文化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居民群众文化素养。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文化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提高文明素养、争做文明居民”、“除陋*,树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读书、健身、歌咏、舞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加居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二是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做到文化上墙,文化入心,文化育人,在继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组织社区居民群众追求崇高道德,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三是在全社区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居民”等活动,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不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社区文明程度,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应当怎样建设?社区和上级部门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社区文化看成是单纯的文娱活动,而没有从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考虑。检查、指导、考核社区工作时,社区文化建设往往不受重视,处在可有无地位。

  2、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社区文化建设没有固定费用,*时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是靠街道补助和社区收入补助,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许多文化活动因缺乏经费无法正常有效开展。即使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受经费制约,质量和品位不高,难以获得社区居民群众的满意。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社区没有固定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要租借场所,对开展文化活动带来很大不便。电视机、VCD、音响设备等文化设施设备陈旧单一,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室图书数量少,报刊杂志少,且是各个单位捐赠,内容陈旧,针对性差,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

  4、社区居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不高

  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满足于“你演我看”、“你画我看”、“你唱我听”的阶段,真正热心参与文化建设的人不多,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存在不利影响。

  三、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和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扩大社区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群众喜爱的社区文化活动,广泛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充实社区居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社区居民群众文化素养。

  2、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和各职能部门要适当增加并逐年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要广辟渠道,寻找资金途径,广泛吸收活动资金,调动一切力量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物资投入;以此改善社区文化设施,增加文化活动的次数,吸引社区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离不开社区文化干部,选拔任用社区干部时,要充分考虑社区文化建设的必需人才。上级部门要定期对社区文化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社区文化干部的文艺素养与组织活动能力。社区要加强文艺团队建设,把既有文艺特长又热心文艺工作的居民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质量,增强对社区居民群众的吸引力。

  4、引导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多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做到问计于群众,多征求建议,使开展的文化活动既有代表性又有广泛性,深受社区居民群众喜爱。要引导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不仅当观众,还要当演员,对做出成绩或有贡献的人员,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物质奖励,共同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发展。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4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是城市文化的基石。*年来,随着社区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其维系社区良好人际关系和推动城市文明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本人*期通过系统学*******考察**,以及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目前创城创卫工作,谈一点个人思考。

  一、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总体来说,目前我区文化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建有文化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室等等,群众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广场舞大赛、红歌唱比赛、读书节系列活动,以及节庆纪念主题活动等,为百姓搭建展示*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我区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和宣传不足

  有些人认为社区文化就是单纯的组织群众说说唱唱、跳跳蹦蹦,社区文化建设又需要有一定的投入,不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社区文化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在宣传上的不足,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其已有的成果也难以巩固,必然影响着社区文化建设向成熟方向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

  社区文化建设首要前提是资金的保障。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一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社区文化的软、硬件建设,也都需要经费的保障。而从目前来看,一些文化活动无固定的资金投入渠道,**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与教育、卫生投入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距。

  (三)社区文化队伍相对薄弱

  目前我区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人员不足,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缺少专业培训。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室,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且全部都是兼职人员,使得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界限模糊,各项工作都无法有效开展,直接造成社区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较低

  有些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形式缺乏新意,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有差距,缺乏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有些社区居民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没有把自己当作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认识到应该对本社区文化建设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些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宣传力度,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居民不知道社区文化活动室在哪里,也不了解*期社区文化活动的安排。

  (五)社区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我区有着浓厚的徽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等等,如何开发利用、如何做大做强、如何形成我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在资源挖掘上有待积极地开发和利用。

  三、推进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谈到: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年来,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不断深入,区委、区**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了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步伐。

  (一)将社区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根据社区文化生活的特点,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将社区文化推向更高层次。文旅体局、财政局、社区办等相关部门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真正抓出成效。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社区的优势,从本社区的实际出发,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工作,精心安排,周密组织,在现有基础上,打造出既有一定影响又有较高品位、既有广泛群众性又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化品牌。二是对于徽州区社区文化认识的升华与提升,既要与本区社会经济发展水*相适应,又要独具特色。既要重视徽文化和红色文化对本区域文化认识的传承影响性,加强引导特色文化意识。三是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以社区和谐文化为切入口,着力夯实社区文化基础。采取以社区党组织决策领导、**支持推进、***门牵头、有关部门联手、社会力量资助、社区主办运作、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式,形成共居一地、共同组织、共促繁荣、共建文化的社区工作机制,扎实做好社区文化工作。

  (二)积极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建立起社区成员共驻、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变单位人才为社区人才。以社区为单位对辖区内驻地企业单位内部可利用的文化设施资源进行详细登记,全面掌握辖区内可利用资源,逐步建立健全共享文化资源台账,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可以通过联办、协办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来联络凝聚社区单位和民间组织,鼓励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民间团体等单位,发挥文化优势,主动与社区挂钩共建,使社区单位和个人有人出人,有艺献艺,有钱出钱,有场地出场地,从而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网络。二是要采取市场化运作,适当收费,低偿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也要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在开展城市社区文化活动服务项目时,应适当收费,以维持社区文化的持续运转。三是加强对部分老旧社区以及经济水*相对较差社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合理布局文化活动网点,从而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缓解因基础设施的不*衡而造成的矛盾。

  (三)着力构筑社区文化活动网络

  一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完善文化网络建设。制定基层文化站、活动室工作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全区文化工作者业务培训制度和大型文化活动事前通报制度,切实规范社区文化组织网络的管理机制,建立全区文化活动调控机制。每年召开一次专题研究社区文化的工作会议,确定本年度社区文化重点工作。二是不断提升社区文化的层次和活动质量。区文化馆要走进社区,分片包干,对社区进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工作。业务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社区,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辅导培训。大力提倡社区创作、创新、出新,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作品创作工作,打造文化精品,推出品牌特色。通过组织汇演和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示范效能,不断深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广泛性和持久性,推动社区文化活动整体水*的提升。

  (四)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做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同时具有文化专业、热心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党委、**要落实街道(社区)文化专职人员的编制、机构设置、经费保障。按照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深入社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负责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力。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同时,应注重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对现有社区文化工作者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还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办法引进社会优秀人才以及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到社区文化服务行列。

  (五)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要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多方面需求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各个社区的不同情况,创建有特色、有品位的文化社区、科普社区、生态社区、茶文化社区等,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调动广大居民的参与度。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推行“菜单式”服务,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家园意识。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家庭和个人参与其中,最大限度的让社区成员共享社区文化成果。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5

  撤镇设街以来,xx街道实现了体制转轨、职能转变、社会转型,社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本人先后在袁桥社区、曲坊社区和xx社区工作,从混合型社区到纯社区,参与并见证了睦邻文化在“村民”变“居民”“流动人口”变“新市民”中发挥的作用及对社区建设的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由此可见,塑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对于增强居民群众的凝聚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睦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基础。撤镇设街之初的袁桥社区是刚由袁桥村从经济开发区拆迁而来,原来的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农村,村民一下子变成居民,许多人很难适应。如何让这些人尽快地融入社区,社区从睦邻文化着手,改善硬件设施,搭建联系*台,居民走出家门,相识相助,融入社区。睦邻文化是桥梁,让居民走到一起来。

  睦邻文化建设是基层治理的最佳切入点。来到曲坊社区工作,曲坊虽然与袁桥一样也是个混合型社区,但由于处在城郊接合部,辖内租住着很多新市民,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如果管理不好,将成为社区和谐稳定的隐患,抱着弘扬睦邻友好精神,建立新市民之家和新市民服务点,让新市民参与社区建设,让他们觉得不再是“外来人口”,良好的睦邻关系,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氛围在社区形成。

  睦邻文化建设是加强社区党建的有力保证。最*调到xx社区工作。xx社区是xx街道成立时间最早的社区之一,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人多、困难户多,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成立了睦邻点,党员居民自发成立了和谐家园、温馨家园、幸福家园、欢乐家园“睦邻点”,组织居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睦邻文化活动,如座谈、娱乐、聊天等,促进了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楼院和谐。

  本人认为,睦邻文化建设只有与社区党建结合,才能发挥其强大核心作用。将打造七位一体的睦邻文化新模式,深化睦邻文化建设,其内涵包括“党课教育示范”“党员奉献服务”“居民自治议事”等七个方面,将良好的睦邻关系向更广处拓展,向更深处延伸,其在社区转型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8)

——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报告(精选五篇)

  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1

  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7月12日,学院团委组织院学生会、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宿管会及各系各协会学生代表共50名学生赴梧州进行为期10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由陈恩海副**牵头带领指导,以老师带组的形式在地方开展活动,我们50名学生代表组成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一共分为四个小组,分别由xx、xx、xx老师带队。在赴xx前期,xx副**明确指出了本次xx“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目的;此次学院大学生赴xx社会实践活动是学院积极响应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开展“美丽中国,清洁乡村”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民情,了解民意;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我们广大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受教育、增见识、长才干、做贡献。

  (一)数据调查、经济状况

  7月13日上午,我们50名志愿服务者在老师和村**的带领下来到了xx村xx村,该村是xx县唯一一个新农村文明建设示范村,该村共有335户人家,人数共有1065人,现在村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和中老年人,青年人大部分都外出打拼;除此外,村里共有24名党员,分别带领村上24个生产小组进行生产致富。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养蚕为主,整个村人均养蚕经济年收入达到1.7万元,其收入占农业经济总收入的90%。为何该村养蚕之多?收入之多?带着各种疑问,我开始深入民情,积极主动上前去询问村民村里的经济发展情况。在经过一番询问及村民的详细介绍后,我基本了解了,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原来,该村养蚕已有了一定历史,再者村里有年轻才干的村官、专门养殖技术人员的带领和指导,促使了村民们在种植桑叶、养殖、管理等各方面技术都过硬,为此,蚕不仅养得多,而且养得精,蚕吐的丝很白,价格也高。

  (二)村容风貌,文化生活

  xx县xx村xx村的村容楼房林立,该村是文明示范村,村中水泥主干道旁修建有垃圾池、绿化带,道路也比较整洁;该村还备有篮球场、舞台、健身器材等娱乐场所和运动设施,从而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14日上午,我们志愿者服务队奔赴xx县xx村进行清洁乡村活动,在xx的带领下,老师、学生及村民纷纷拿起道具清洁村主干道的垃圾,道路两旁的垃圾主要是以不可溶解的塑料垃圾为主,塑料垃圾也是我们清洁的主要目标。在清洁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很认真地清理杂草里的垃圾,体现了积极,勤奋,团结协作,向上的广职院大学生风采,相机记录了我们尽心尽力清洁乡村的精彩画面。在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后,我们终于清理完了可恨的垃圾,整个村瞬间华丽转身,变得干净了很多,看了就觉得心里舒服多了。看到村民们微笑地对我们说:感激了!老师同学们!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也许这就是我做出贡献后的愉悦吧!虽然垃圾清理了,道路干净了,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秉承着以思想改造为主,积极主动地去跟村里的叔叔伯伯阿姨们道说乱扔垃圾有何不好,垃圾对人体的危害多大,从而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对乱扔垃圾的思想,带动他们以乱扔垃圾为耻,以热爱清洁为荣。

  (三)受教育状况,生活状况

  14日下午至15日,我们志愿者服务队继续在xx村服务人民,深入民情。我们同村民同吃同干活,深刻体现了我们志愿者服务团队”三下乡“的精神,响应了党的号召。在xx村,整个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种桑叶养蚕,我们去的时候刚好赶上蚕农们得摘蚕茧的时期。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四小组又细分为以四人为一小小组,分别分派到各家各户帮忙摘蚕茧。在劳作的过程中我们与蚕农们聊得很开,我积极询问他们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家庭人数、经济收入状况、开支情况以及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在聊到受教育程度时,我发现,大多数村民都是受过小学教育或是初等教育,而如今他们的子女有的在读高中,有的在读大学,受教育程度明显的一代比一代高;由于现在村里的道路好,交通方便,为此,如今大多数村民都把孩子送到镇上或是县里去上学,很少有人再到村小学上学了。从这里,我明白了;村民们送孩子到镇上去上学,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只有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用文化知识来改变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已经根植于他们心中。

  据调查统计,xx村民们的粮食、蔬菜基本上都是自己自足的,只需买一些油盐、肉类食品及一些生活用品,生活相对宽裕,基本实现了“楼上楼下,电视电话”,有的家庭还买了电脑装了宽带,使得网络信息时代村里化,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了解最新科技文化信息,把了解到的科技文化应用于农业的实践生产,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xx村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摩托车,有的还有自己的轿车面包车,真可谓是有车有房一族。

  (四)当地旅游业发展

  16日上午,我们第一组志愿者服务团队在xx老师的带领下,来到xx村新村继续进行清洁乡村活动。冒着大太阳,我们坚持不懈地清扫路旁的垃圾,除此之外,我们还深入农户家,主动帮他们清扫庭院的垃圾。给我记忆深刻的是,我们来到一户土房的农户家,一位大概50多岁的伯伯正在忙着,他家庭院里的垃圾挺多的,我们一面帮他打扫垃圾一边问他为什么垃圾那么多都不扫,他说,家里两个儿子不争气,盖不了楼房,自己*时也要很忙活,所以没时间去打理那么多。发福老师接着说:*时忙都不是理由,你只要每天花那么几分钟来打扫就行了,扫干净了看着舒服,住着也舒服,而且这个垃圾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在我们的一阵解说之后,伯伯明白了很多,在扫完他家的垃圾后,他就一直拿着扫把随着我们沿路历经两个小时的垃圾清扫,这让我瞬间感觉到了:行动上的带动固然重要,但思想上的灌输更为重要,它不仅能带动一个人的行动,而且能带动一个人的心。

  下午,老师带领我们去观光xx游泳胜地——玉梦冲。来到这里,我就瞬间体验了到一阵阵高山绿水的清爽,这里,一共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区域都是游泳的好地方;这里的水是从山间里流出来的清爽清爽的,水清澈见底,一块块椭圆的鹅卵石呈现在眼前,络绎不绝的人在水里嬉戏打闹着,这让我不禁感叹这着实是个避暑游泳的好地方。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下游,我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是来游泳的人环保意识比较差,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水里的垃圾比较多,有的是塑料袋;有的是西瓜皮等等,而且我也没看到设有禁扔垃圾的警示牌。这些现象也明显的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游客们的环保意识差;当地旅游局环保不够加强,宣传力度不强,确实需要进一步去改善,这才能让玉梦冲更具魅力、更舒服。

  (五)廉政教育基地——xx太*天国封王遗址、西炮台公园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师生集体参观了自治区级廉政教育基地——xx县太*天国开国封王建制遗址,以及西炮台公园。通过参观雕像、碑廊、巨炮等历史文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太*天国兴败的原因,这让我们领会到了败由奢起的重要涵义,增强了我们自我约束的意识,坚定了我们清廉正义的做人原则。

  返程

  短短的十天,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始终都怀着学*进步、服务人民、提升自身的思想来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从感受到xx村xx村乡亲们的热情再到和xx村乡亲们的接触磨合以及xx村村父老乡亲们的欢迎,使我体会到了乡亲们的淳朴,这让我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吹遍大江南北,人民不仅生活水*不断提高,热情向上的心更是高涨。这次“三下乡”虽然我偶尔感觉到有点累,但我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在众人纷纭之中,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感受了xx乡村的蓬勃气息,贡献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看到在祖国的沃土上,乡亲们收获的喜悦,生活水*蒸蒸日上,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更是感到骄傲。实践出真知,祖国的未来需要更多的“三下乡”同志来融入坚实的土地,贴*农民的心,这样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告别了为期10天的xx社会实践,不管未来的路多么难行,xx的下乡实践将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2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改革硕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农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先以总纲的方式大致展现目前我认为的农村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下面再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一些热点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初步得出了这些老大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弃农转工转商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受教育程度低。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针对问题我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强制的法制化的推广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宣传与教育,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多生劣生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更加重了社会负担。庞大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照顾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集约化与粗放化孰对孰错?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显然,高新科技,高新人才是任何行业任何部门长盛不衰的关键,走集约化高效化也是每一个产业的希望所在。对于中国农业而言,通过发展集约化农业,还可以推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在农产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通过发展农业集约化,还可以大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的县域经济过渡。可是

  问题并不只有这些,中国的人口从来就是决策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水*还很低,即使已经城市化的地方,其城市化程度也还很不令人满意。所以解决庞大农民队伍的就业和吃饭问题就是当务之急。每年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早已使各主要经济发达城市不堪其负,而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劳资纠纷,社会治安问题也不得不令人认真对待。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农村就*安置庞大的就业大军非常必要。中国尽管地大物博,但可耕种土地少,利用价值高的土地少,在国家财力尚不足以负担农村全面社保医保之前,必须使农民安心待在农村土地上。或许精耕细作,小农经营数千数百年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制约城镇化水*,制约城乡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永远更加无法接受,广大农民再也无地可种,生活日益艰难,苦苦挣扎于生存线上。所以尽管城镇化,农业经济集约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那些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说明着,粗放经营的小农经济仍然将是我国可预见的必然的痛苦选择。而在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背后,是不得不重视的老大难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尽管问卷中没有提到人口问题,但我仍然认为问题农村人口问题是一大关注点。对于人口问题,最生动的莫过于那个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某记者采访一草原放羊娃。两人的一番对话耐人寻味。记者说:“你为什么放养啊?”小男孩说:“赚钱。”记者说:“赚钱为了什么啊?”小男孩说:“为了娶媳妇。”记者说:“娶了媳妇以后干什么?”小男孩说:“生娃。”记者说:“那生了娃,娃将来干什么啊?”小男孩说:“放羊。”由此可见,朴实的并没有更多全面细致考虑的生育欲望和计划,使得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农村人口的增长还显得非常的畸形化,男女比例的错乱必将形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并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中国的价值观点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朴实的生育目的往往是最为麻烦和难以解决的。对于农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正确的男女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显然,一方面要积极普及法制意识,树立人权观念,对男女问题要有真正彻底的认识。男女是完全*等的,随便抛弃女婴不仅是不道德的,更加使严重的违法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另一方面,要做好更加细致和彻底的宣传。要讲究策略,必须要从小处着手,用心去做。对于农民家庭的开销,人均开支的变化要形成一个基本的规律化的报表材料,让农民真正感到,多子未必多福啊。作为现在的时代形势,完全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啊。所以减少生育,对农民自己是完全有利的。在我所调查的农村有一种以富买权的做法很流行。也就是孩子我要生,但是罚款你也可以拿去。我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司法歧视,从没有哪部法律认为交罚款可以使违法行为合理化!对于这个问题,根子是法律有漏洞,所以有关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立法,行政执法部门也万万不可罚款后就一了百了,该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做,农村的人口普查也要像城市一样更加全面和严密。农村普遍的真实的计划生育对于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少生优生的贯彻实施到底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现状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正如总纲中所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实最难的就是没有一个详细具体可操作的规划,根据调查,超过百分之70的`农民对于身边的各种设施匮乏感到不满和失望。显然,农村厂区建设的乱铺摊子,文化设施与环保垃圾设施的缺失亟待解决,这里不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农村新社区;二是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新一轮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放在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上,通过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和集聚。三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入城镇,逐步把进城农民的住房、就业、医疗及子女入学等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垃圾处理、村镇绿化、乡村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级各类企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农村的厕所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没有统一和清洁的厕所,尽管或许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添了一些方便,但是肮脏不卫生的村容也是农业投资,农民提高生活水*的巨大障碍,所以,这里结合常州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农村公共厕所要从无到有,以**投资为主,建设一些简易但是清洁方便的厕所,争取在未来的十年内,农村处处普及公共厕所,自家住房水冲式厕所比重为86。5%向95%发展。

  根据调查,至少有七成的农民对于自己的收入非常不满,而且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失职不作为,认为**的转移支出不到位,农业支持不够是农业困境的重要原因。显然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事关全局,必须抓紧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带领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和关键,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为主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保障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建立非农用地市场化流转的合理价格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分配中的分额。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增加收入。要加强对农民关于市场的引导,不仅要种植粮食,还要大力普及高附加值的农业经济作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从社保中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终实现“农保”和“城保”并轨;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保养或基本生活补助等形式,妥善解决好历年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民从扶持中增加收入。必须有针对子女购得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用科技的巨大力量驱散农村落后的阴霾。可是,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遇上强大阻力似乎也是必然的。

  关于农业科技和科普的问题

  可以说本次社会调查直接紧密相关的是农业科技状况与农民的精神文化状况,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根据调查,拥有大专职高以上学历的不到百分之六,初高中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小学程度大约为两成,文盲半文盲率倒是比较低,只有约百分之四。在调查中,某位大叔的一句话颇有杀伤力,念书好的谁还种田啊?显然,在广大农村,文化知识的匮乏是很多方面不足的重要原因。正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得农民普遍相信迷信,据调查建设房屋要看风水的超过了九成,可以说似乎不这样做,反倒是不正常的。大约八成的农民认为,能读书看报和写常用的应用文就足以应付生活了。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农民普遍还不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对于农业科技培训至少百分之57的人表示没有热情,甚至还有约百分之45的人认为农业科技的实际意义不大。

  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3

  实践主题:美丽广西,清洁乡村

  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一场旨在进一步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活动,正在八桂大地上演。5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召开全区电视动员大会,决定用将*两年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随着我国实施清洁工程以来,我们城乡开始进行环境的清洁。我的家乡在南宁上林巷贤,那是一个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方,那里的环境不怎么好,垃圾随处可见,灰尘飞扬在空气中,看起来很污浊。回到村里面,在去串户闲聊时,聊到今年的热题: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他们都有好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活动,我当时就无语了,也有一部分人知道,可是他们大部分都会说:和我们有关系吗。事实上也许是他们没有认知到自己对这个活动的重要性。从活动的主题可以知道,这个活动都需要每个人去参与,一个大的群体需要一个小群体的参与。

  常人看来,乡村清洁是一件很具体、很*常的事情,为何广西要众?

  在广西决策者看来,清洁乡村看似小事,但它关系到全区5200多万壮乡儿女生存发展环境、关系到广西对外开放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健康水*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改善广西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是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倡导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工程;是改变农民群众生活*惯,培育文明行为,形成争创文明先进长效机制的新风工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树立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的作风工程。活动总体要求达到以下4个目标:

  清洁环境。乡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家园、水源、田园清洁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美化乡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田园村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乡村风貌改造内涵不断拓展,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成果显著,乡村规划建设水*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培育新风。各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农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觉性增强,文明新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建立推行,党风优良,政风清廉,乡风文明,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造福群众。农民群众科学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基本养成,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生态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民致富增收能力大幅增强,生活水*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基本原则

  (一)集中整治,形成长效。集成政策,集合资源,集中力量分阶段推进活动开展,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又要着眼长远,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整体提升农村公共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建立完善各级清洁环境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

  (二)干部引导,农民主体。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发动,示范带动,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广泛组织群众参与。广大农民群众是清洁乡村活动的主体,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自愿筹资投劳,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4

  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会议提出的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学*领会这些精彩表述,令人振奋,记忆深刻!城镇和乡村应该是城镇化发展的两翼,新型城镇化肯定是城镇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中央会议的精神,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全国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依托旅游业、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共识、政策基础、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带动效应和推进机制等方面出现了可喜的景象。如何在小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旗帜下,加快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我以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一股强劲的东风,“美丽乡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尺。

  “记住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是构建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是老百姓小康家园的心灵慰藉,是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魅力所在,是休闲旅游时代的文化体验。是我们小康社会品质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外游客品质旅游的追求。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学*研究,我以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愁”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可以探索:

  一是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渗透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首先从地方官员的观念更新着手,从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有规律的阶段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的健康成长入手。坚守科学的理念、科学的主导、科学的管理。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首先将环境保护、旅游组织、休闲行为、康乐选择、就业机会、生活质量作为**政策干预的考量。欧盟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地区发展和结构调整。欧洲乡村旅游发展的著名战略就是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参与”的发展模式,公众与私人联合,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公众、私人在社区尺度上乡村发展的革新。

  二是让“乡村意境”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

  乡村旅游在全球蓬勃发展的趋势,是从风景名胜区发展为各种乡村区域,并深入小镇村庄,使之更加乡村化。**视休闲旅游为社区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乡村社区旅游规划成为休闲乡村与社区变革的主要举措。工作中,我有个重要体会:项目建设坚持规划第一,规划工作坚持文化第一,文化挖掘坚持特色第一,特色物化坚持市场第一。“乡愁”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情感代码,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必须始终坚持让“乡愁”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的“底线”,尤其是休闲乡村产品开发和主题小镇建设中。前不久召开全国人居工作现场会的浙江省桐庐县,坚持科学统筹、生态为本、文化引领,既塑造了形神皆备的乡村旅游意象,延续了“道法自然”风景桐庐的历史神话,又勾勒出走向未来的人文山水画卷,被称之“中国画城”。

  三是使“见山、见水”成为生态保育的基本要领。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宁波市的东钱湖镇十余年来一贯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生态保育,见缝插绿、见缝插色,打造大地景观和林相艺术,从而使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品质同步提升。福建省泰宁县委县**高度重视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资源禀赋,呵护生态环境,开发特色产品,赢得了“安养小城”的赞誉。“见山。见水、见人、见物”是乡村发展旅游的最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尽力让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结伴而行。

  四是使“文化符号”成为资源整合的统领。

  纵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不少地区明显存在着“低”、“散”、“小”等问题。低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无序竞争。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统筹的力度,规划缺少整合的招数。我们特别希望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美丽乡愁”能够成为资源整合的主线。山东省蓬莱市委市**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时,就很好地抓住了仙境、海岸、葡园、酒庄等特色文化元素,既很好地营造了“醉美蓬莱”的文化氛围,又扎实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让“美丽乡愁”印记品牌塑造的标签。

  “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美丽的。“乡愁”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体验,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来源于特色“乡愁”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从“低、散、小”,走向“新、聚、大”,才可能从产品创新走向业态多元,进而实现产业融合。浙江省鄞州区的湾底村在发展中,就让“乡愁”印记品牌标签,乡村旅游的“天宫庄园”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又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这方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以及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的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城乡互动研究中心、乡村文态研究中心和乡村音乐创作研究中心都有不错的研究和探索。

  我在工作中曾经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对于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品牌打造和农村美丽家园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体会特别深刻。

  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5

  现有14个农村乡镇,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4所,其中央级6所,河南省级7所,郑州市级11所,农村乡镇覆盖率达到了100%。实现了农村乡镇全覆盖。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覆盖情况

  三年来共新建乡村学校少年宫7所,其中省级4所,分别是超化镇新庄小学、xxx市*陌镇牛岭小学、xxx市城关镇中心小学、xxx市刘寨镇第一中心小学。郑州市级3所,分别是尖山风景区管委会初级中学、xxx市白寨镇刘堂小学、xxx市袁庄乡中心小学。就这三年而言,7所新建乡村学校少年宫覆盖率7个乡镇,三年覆盖率为50%。

  二、资金来源及保障

  三年来,xxx市乡村学校少年宫所有经费来源于河南省和郑州市两级彩票公益金拨付支持。每个新建项目首期投入20万资金,*三年投入初建资金100万元(两个省级项目资金40万元已经拨付到郑州市财政局,进入郑州市级**集中采购程序,下半年将全部到位)。超化镇新庄小学的运转经经费3万元也已经落实到位。

  三、资金使用

  各个学校配发的体育、音乐、美术、心理健康四类器材,直接按类别放置于各个活动室,由专人负责。补助的资金各校主要用于活动室建设维护、教师培训、聘请专业老师、办公用品购置、举办少年宫活动等。

  四、制度建设

  项目学校成立了乡村少年宫组织机构,由校长担任少年宫主任,全面负责少年宫各项工作。指派一名中层以上领导具体负责日常活动的开展,各功能室的日常运转维护也都责任到人。强化激励机制,将教师开展项目活动的情况和效果纳入绩效考核,并与学*培训、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挂钩。

  各乡村学校少年宫制订完善了保障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包括主任、副主任、校内辅导员、校外辅导员、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少年宫工作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各功能活动室管理制度。

  五、辅导员队伍建设

  少年宫项目学校通过招募本校专兼职辅导教师、外聘辅导教师和社会志愿者多种形式,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全市每个乡村少年宫项目有专职辅导员5—10人,兼职辅导员和志愿者10—50人之间。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专职辅导员206人,兼职辅导员及志愿者*500人。7所学校现有专职辅导员42人,兼职辅导员和志愿者103人,确保了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活动的师资力量。

  六、活动开展情况

  各项目学校每周开展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周不少于2次,寒暑假定期开放。目前全市各项目学校开设有德育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综合实践类和特色类共六大项目功能室和乒乓球、舞蹈、美术、书法等活动室以及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室外活动场地,基本涵盖了球类、器乐、棋牌、舞蹈、美术、书法和科技制作以及剪纸、皮影、折纸、十字绣、毛线粘贴画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乡村学校少年宫以突出校本特色文化内涵,通过扎实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师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搭建了成长的舞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