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作文 (菁华6篇)

首页 / 作文 / | 作文

回乡偶书作文1

  在一个月圆之夜,贺知章望着这圆圆的月亮,久久的思念着他的故乡,他决定回故乡看一看。

  第二天早上,他上路了,在柳树边的村间小路上,他杵着拐杖,一步一颤地向前走去,边走边想:自己三十七岁中进士后,村民们都在村口送他离去,还有年长的老母亲…..一想到马上就可以回到思念已久的故乡,他顿时老泪纵横。

  走了许久,终于来到了村口,看见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寺庙,大桥…..突然,他的目光停在了一颗柳树上,那颗柳树上还刻着他的名字呢!他欣喜若狂的轻轻抚摸着他那粗糙的树干,用和蔼的声音问道:”柳树啊柳树,我不在的日子,你想我吗?我想你了,这段时间你过得好吗?有人给你浇水吗? ”说完后,他又紧紧地抱着柳树.接着,,他向前走去,他看到了少年时打水喝的那口井,他使出浑身的力气打了一桶,尝了一口,和记忆中的井水一样甘甜,一样好喝。

  几个刚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地说话,来到贺知章身边,仔细打量着他:瘦瘦的脸颊:炯炯有神的眼睛:满脸的皱纹;花白的头发;衣服上面还有几个小洞,一个胆大的小朋友用她那娇滴滴的声音问:‘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到哪家去串门啊?““”我们可以给您带路!’另一个小朋友也大声说道。贺知章笑了笑,用家乡话说到:“谢谢,我是本村人,因为我年少出门当官几十年都没回来过,那时你们还没出生呢!”

  贺知章边走边看,在一棵老榆树下,看见了几十年未见到的同龄小伙伴在下棋,便走上前去,大声问:“猜猜我是谁?”小伙伴们转过身,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争先恐后地来拥抱贺知章,有的小伙伴还说:“欢迎你回家!”

回乡偶书作文2

  天,湛蓝深邃不染一丝污渍;水,清凉明澈未染半点浊痕。顺着崎岖难行的山路,点点黑瓦村落在陡坡的那一边。这是我的故乡,有我的亲人,有我挥之不去的思念和牵挂。

  红褐色的田埂映照着夕阳,满山牛羊仿佛也用质朴的乡音呼唤着迟迟未归的游子,狂风吹得芦苇的散絮落到溪中飘零,我不禁想起“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看着层峦叠嶂的山石,我遥想着山的那一边,有着波涛澎湃的金沙洪流,激荡着我对故乡的深情,激荡着爷爷奶奶对子孙的爱与思念……

  崎岖的道路无法阻隔血脉的思念,虽然已满头汗水,但是看着父亲,他那炙热的眼神,他遥望家乡红土的深情,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巴望着一下飞回家园与家人共享天伦,爷爷奶奶正在家里期盼着,祷告着,用最最质朴也最最高尚的'声音,呼唤啊,呼唤……我忽然又想起上次回乡时,奶奶早在家外等候,一见到我,激动得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用粗糙的手抱着我的头,在我细嫩的小脸蛋上亲了又亲……祖辈经历的苦难我已尽数无知,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牵着他们的手,看着他们的眼睛,听着那几乎不是来自同一个世界的叙述,对于老人,这已经是最大的慰藉!

  走下陡滑的山坡,眼前猛然闪现一个憔悴的背影——不正是爷爷吗!灰皮土帽遮盖着一头白发,爷爷的背,仿佛更佝偻了,那弯曲的脊柱正是岁月磨难的唯一见证……爷爷回过身来看着我们,是的,他什么也没有说出来,但我已经知道他想要说什么,他想说的只是,*安到家了,真好。

  跟在爷爷的身后,我离家越来越*,肩头的包袱仿佛顷刻间不复存在。我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回到家中,投入亲人的怀中,这难道不是游子最好的归宿吗?熟悉的土屋,历经沧桑的门庭,门上赫然是一个红色的“五好家庭”的标志。我一时哑然。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到这里,太久了……

  推开门,小小的院子里,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仿佛连鸡猪都瞪着奇怪的眼睛看着我,对我这个“陌生人”充满了疑惑。奶奶因为身体不适一直不能出门,见我和父亲到家,又是高兴又是关切:“脚疼不疼?过来用热水洗一洗脚。”于是找来盆和干净的毛巾——因为怕我嫌弃,奶奶还选了一块新毛巾。疾病还未痊愈的奶奶亲自帮我脱去鞋袜,为我洗脚,揉腿,我一时觉得实在太羞愧!身为儿女的我不但没能为长辈做点什么,还要奶奶为我洗脚。然而我只是默默的看着奶奶,她好像一个雕刻家在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做最后的加工,脸上是数不尽的幸福和宽慰,也许对于老人,对于这样一个孤单的老人,哪怕为子女做再小的事也是那么的快乐和自豪!

  我享受着这样热烈的亲情关爱,鼻子微微一酸,仰头看向天边,太阳的颜色已经暗淡,仿佛困倦似的在山头沉浮。太阳啊太阳,你历经沧桑,看尽人间风景,为何不对这阔别重逢的家庭再多带来哪怕一刻的光阴!对于我,对于父亲,对于爷爷奶奶,重逢的时光流逝得是那么迅速,哪怕一分一秒也能给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带来多大的幸福啊……

  我看着爷爷的背,看着奶奶的手,看着爸爸的笑容,忽然觉得世界小了,只剩下了幸福和欣慰,还有重逢的温暖情怀……

回乡偶书作文3

  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辞官回乡。

  我从小路的尽头走来,凝视着周围的一草一木,眼里充满了激动与兴奋。我停下脚步,站在那高大的老槐树旁,自言自语道:“这里的一景一物既陌生又熟悉,50年前,母亲就是在这儿哭着和我道别。那时我年少气盛,总想出去干一番大事业。如今才知道,还是家乡好啊!”说着说着,我两眼溢满泪水。

  突然我听见“来呀,来追我呀!”的喊声。放眼眺望,原来是几个孩童在嬉戏。于是我用乡音慈祥地说道:“孩子们,小心点儿!别摔着了!”他们听到我的叫声,连忙跑过来。有的歪着脑袋看着我,有的对着我笑,有的还指着我问:“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客人?”我听到不常听的熟悉声音,禁不住热泪盈眶。是啊!年轻时离开家乡,从未回过故里,这次好不容易得到皇上的恩准,辞官回乡,一去一回,就是五十多年啊!别说是小孩,他们的爷爷也未必认识我啊。“孩子们,我哪里是什么客人,我本来就是这里的人啊!来,到我家去玩吧!”我一字一句地说。小孩一蹦一跳地跟在我后面……

  晚上,我作下了一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作文4

  年少时期的我,家里很贫困。但我与朋友的感情比兄妹还深厚。在我去赶考时,许多乡民都跑过来送我。告诉我说:“一定要高中啊,要把我们村子强富起来就靠你了。”我点点头表示答应了。我的母亲最舍不得我了,当时还为我撒下了泪水。我安慰母亲说:“我一定会不辜负您的期望的。”于是我便一步三回头流着泪水离开我的家乡。在路上我结识了一些朋友。一起谈到家乡是贫困还是富有。我们到了京城,只见京城人山人海,一片繁华的景色。过了几天我就去应考,你猜怎么着,我居然考上了。就这样我在京城当了官。

  我在京城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有一天,早朝时,我对皇上说:“我想辞官回家。”皇上批准了。于是我就骑着马回到了家乡。在路上,我无限感慨用上心头,我高呼一声:“我回来了。”许许多多的孩子好奇地从四面八方围着我,好像从来不认识我似的。他们的爷爷奶奶来了。看到我后感慨万千地说:“你终于回来了,考上没?”我把赶考的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全都告诉了他们。他们互相说:“呀,我们村终于有个知识渊博的人了!”接着他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

回乡偶书作文5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天子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圆。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天子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脸。

  犖易着马车,一路上欣赏着祖国的秀丽山河,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样子容貌吗?我真恨不得立即回到家,试试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熟悉我.

  牼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屋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足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往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熟悉,笑问客从何出来?

回乡偶书作文6

  又要过年了,我们一家回到了家乡,准备过年。

  离开家乡,主要是因为方便上学,要过年了,就要回到家乡。

  这是回到家乡的第一天,我7点就起床了,可是外面太冷,我和弟弟不愿起床,便在床上看电影,是在笔记本电脑上看,我带回来的,里面只有下载着的一些电影,因为这里不能上网,所以只能看下载着的电影。这些电影我已经看了好多遍了,所以觉得很无聊,爸爸妈妈已经上班去了,虽然弟弟看得很认真,可是我却一会儿睡一会儿醒。

  到了10点多,我实在呆不下去了,便穿好衣服和弟弟下去泡方便面吃。吃完,我带着弟弟去外婆家看看有什么好玩儿的,外婆家很*,几分钟就可以走到,到了外婆家,外婆他们正在吃午饭,我和弟弟刚吃饱,呆在那儿没事干,又跑去楼上看电视。可现在这个时候电视上又没什么好看的节目,我的弟弟又回家去了,我家可连电视都没得看,因为回来没几天,所以没交闭路电视的费用。我们就很无聊的在外婆家和自己家之间走来走去。

  下午,因为临时有事,外婆他们要出去,把弟弟也给带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外婆家楼下看电视,可还是觉得很无聊,这时,妈妈突然打电话来,告诉我她今天晚上有事要晚点回来,我突然就哭了,好像是受了什么委屈似地,还好没让妈妈听出来。

  6点多了,一个人都还没有回来,寂寞、孤独把我整个吞噬。实在压不住心中的想念,犹豫着给妈妈打了电话。

  “妈妈!”“怎么了?”“你在吃晚饭了吗?”“刚吃呢!有事吗?”“不,没事,就是想和你说说话!”“哦!女儿也会想念我了,哈哈!”“我一个人在外婆家楼上呢!爸爸已经在家了,可我得在这里等外婆他们。”我的眼睛又湿润了,“我知道,外婆他们很快就回来了,先这样吧!”“哦,拜拜!”

  果然,一会儿后,他们回来了,外婆开始准备晚饭。吃完晚饭,我、弟弟和爸爸回到了家,妈妈也紧跟着回家了。这天晚上,爸爸妈妈很早就坐到床上去了,暖和!我一直和他们说话,要么就站在门外看着他们。

  “你今天怎么了,怎么一下了对我们这么好!”“因为我想你们嘛!”说着,几滴热乎乎的液体从我眼里滑落。


回乡偶书作文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回乡偶书作文 (菁华6篇)(扩展1)

——回乡偶书 (菁华6篇)

回乡偶书1

  贺知章回想到少年刻苦学*得志到做官的情景。一眨眼,在朝廷做官已经五六十年了。今年八十有六岁了。可他怎么也改变不了家乡的口音。他一照镜子,看见他两鬓都已变白了,再也不像出任时年轻气盛了。因为自己经老了不能再为朝廷做贡献了,所以皇帝下旨辞退贺知章的官职,返回家乡见到思念已久的亲人。

  贺知章喜出望外,他期盼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骑在自己的白马上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到了终于到了,我终于回到了我的故乡”。贺知章眼里流着热泪,这时忽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群孩子,孩子看着白发苍苍的贺知章疑惑地问:“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我怎么从来都么见过你呀?”贺知章听了这话怔住了,这时才说话:“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只是因为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老了才回来,对这里很不熟悉。”孩子问他:“那你还走不走了?”贺知章回答说:“不走了再也不走了。”有一个小孩说:“我爷爷跟我说过,他有一位儿时玩伴叫贺知章,您跟我去见我爷爷吧。”和贺知章跟小孩回到家见到了和自己分别了多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了,一起谈了当官的过程、经历,当天晚上贺知章就激动提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2

  年少时,我就背上行囊,离别家乡,怀揣梦想闯天下。历尽千辛万苦,我终于闯出一番事业来。直到现在,我八十多岁了,才又回到了我思念的家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我的家乡,所以直到今天,我家乡的口音还是没有改变,但两鬓的头发都已经稀疏、斑白了。我用马儿驮着货物,一步一停地走在一条小路上,前面就是我们原来的镇子了。我停下来,久久地伫望着我原来的家。

  老家的小孩子们多半都不认识我,更没有见过我。我的前面正有两个小孩子,呆呆地看着我,还上下打量着我。

  “爷爷,您从哪儿来?为什么要来这里呢?有什么事儿吗?”那两个小孩子问,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

  “我呀,就是这里的人。我小时候就远走他乡,现在就是为了来看我亲爱的家乡的!”我笑着对他们回答。

  他们的脸上露出几分疑惑。

  这时,一个教书先生来了,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俩进了屋,一边饮茶,一边谈起家乡现在的状况,不亦乐乎。我情不自禁地哼哼起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后,我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并起名为《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3

  这年,贺知章才20几岁便离家出走闯江湖。在路上,他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经过了多少大灾小难,可,他还是坚强地闯过去了,最后成为了一位诗人。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开始想家了,可因为种种原因,使他不得不收回想念家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他决定一年写一封“问候信”。一晃,又过了几十年,离出走的那年已有50多年了,深刻的思念之情把贺知章“拉”回了家乡。这天,他骑着马,带着干粮,飞蹦家乡,到村口了,离家也不远了,于是,贺知章悠闲得看着家乡的风光,突然,一位儿童笑嘻嘻地用家乡话问道:“先生,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找谁?”话音刚落,贺知章愣住了,仔细一想,明白了,他说:“我叫贺知章,找我的家人,小孩,你叫什么名字?”“啊?你是大诗人,贺知章,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想你是贺家的,这边请。”“哦,谢谢。”不久,她便来到家门口,他敲了敲门,只见门“吱呀”一声打看了,“妈!”他的妈一看,“孩子,我的好孩子,你给我们的“问候信”,我都看见了,你是一个孝顺、有出息的孩子!“母亲这是已是泪流满面了,儿子的眼泪也在眼睛里打转转,”他说:“妈,咱们进屋去说。”“好!”

回乡偶书4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道章的家乡在浙江萧山。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怡人。贺知章从小就智慧超群;三十几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外出做官;直到八十多岁的时候才辞去官职,告老还乡。

  “回来了,回来了!终于回到家乡了!”他在心中兴奋的呼喊着。村里的一切都没有改变:村头有一棵老槐树,树下面有一条清凌凌的河流,周围盛开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贺知章小时侯经常与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嬉戏。“呵,转眼间几十年都过去了,”他自言自语的默默的说着。“那时,自己很年轻,风华正茂……”他虽然老了,但是家乡的口音仍然没有改变,两鬓间的头发已经疏落、变花变白了。

  走着走着,他便来到了村口,遇到了一群正在踢毽子的小朋友。贺知章停下脚步,孩子们围了上去。一个五六岁的穿着一件*褂,赤着脚丫。原来这个孩子以为他是过路的客人,便笑着问:“老爷爷,您是哪里人?从哪儿来?到哪家去做客?我领您去吧!”孩子们不经意的问话,引起了贺知章无限的感慨,他正想告诉孩子们,他本是这个村的人,可是并没有说什么/这并不奇怪呀,孩子们自然是不认识我的。

回乡偶书5

  在一个古老的山村里住这一位大诗人贺知章,他从小勤奋好学,终于在贺知章三十七岁的时候,考中了进 士他 离开家乡当辞官去了。

  一年一年过去了,贺知章很想念家乡,有一天他来到镜子旁看到自己的头发已经白了,他家乡的口音没有 变,他决定不当辞官了,他就坐着马车日夜兼程,他却不肯休息,急着回到自己的家乡。

  终于有一天贺知章坐着马车来到村子的门口,他看见自己的家乡还是那么美丽,一排排杨树高大挺拔,像 士兵一样,一排排青山连绵起伏,一排排连绵起伏的青山下面,有一排排小草绿油油的,还有许多五彩缤纷的 小花盛开着,有红的,粉的、蓝的、黄的、紫的,房屋整整齐齐的。

  贺知章走到村子里,那边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耍着,贺知章走到他们的身边,小朋友看见旁边站了一位陌 生人,那几个小孩微笑地说:"请问这客人从哪里来呀?"贺知章听到小朋友的话,贺知章非常后悔,他想: 如果我不去当辞官,他们也不会把我当做陌生人,贺知章回到了家,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诗: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

回乡偶书6

  湛蓝如洗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群倦鸟飞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在这片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两旁长满了绿茸茸的小草,各样野花点缀其间,就像绿绵缎绣上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贺之章老先生慢慢地从林中走了出来。他看起来五六十岁,无情的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皱纹,他的背也弯了,手里还颤颤微微的拄着拐杖,穿着一件略旧的袍服。凝望着前面的村庄,脸上流露出一种似悲似喜的神情。几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嬉戏着,玩闹着经过他的身旁。老先生微笑着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去哪玩呀?”孩子们回过头细细地打量了老人一番眼前陌生的老人:“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不是我们村里的人呀,您要去哪里呀?”孩子们稚气的童声深深地感染着贺知章。他微笑着转过了身,望着远处久违的故乡,微微地叹了一口气轻声脱口吟颂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首思念故园的千古绝唱就这样流传至今感人至深!


回乡偶书作文 (菁华6篇)(扩展2)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菁华6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有趣,有效。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做到有节奏,争取有感情。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感情背诵。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方案一:背古诗,尽量做到字正腔圆。

  方案二:猜方言。假如教师的方言与学生的不同,猜方言的形式,能迅速拉*师生的距离,并在不经意间渗透“乡音”,好玩又匠心独具。

  【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今天我们学*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这首诗可能有些小朋友读过,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读题目。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并问:这个“偶”字,我们在哪里见过?(偶然、木偶、偶尔、偶像)

  (2)读作者。

  (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前鼻音“鬓”,了解“鬓毛”指的是耳朵旁边的头发;开火车读准“衰”,如果学生提到“衰”字有“shuāi”和“cuī”两种读音,告诉学生现在统读“shuāi”。)

  4.能正确读好每一个字,让我们再来练读整首诗,一定能读得字正腔圆,更加悦耳。(读诗)

  二、扎实识字,端正书写

  1.有的时候,一篇课文会读了,一首诗会背了,并不等于所有的字都认识了。有的字可能换一个地方遇到,说不定就不熟悉了。能不能考一考,敢不敢迎接挑战?

  2.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偶然 木偶 鬓毛 两鬓 衰老 衰落】

  3.出示生字:【音 何 客】

  (1)“小老师”带读这三个字。

  (2)组词,给“何”字扩词。

  [“何”在口语中使用少,不常见,组词可以起到强化作用。]

  (3)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写的时候需要提醒注意什么?(“音”字注意上宽下窄中横长,间距匀称日形长;“客”字要注意撇捺舒展,口部稍小。)

  (4)写字。认认真真描一个写两个。

  (5)评价并改进。

  三、猜测年龄,理解诗意

  1.生字会认、会写,而且能把字写漂亮了,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再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读全诗)

  2.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小朋友能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真不简单。老师能不能提高要求?你们敢不敢迎接挑战?好,请你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3.猜,其实也要有根据,你不会说老师只有10岁,也肯定不会说我90岁吧?那么,贺知章到底几岁,黑板上哪个年龄可能最正确呢?请你用心地看一看课文115页,不要放过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幅画面。找到一个理由,就做上一个记号。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

  4.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读好“乡音无改”。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你最想朗读哪句诗?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

  “。”——“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后的“。”,说明诗人不仅仅是引用原句,不是“笑问:‘客从何处来?’”,而是叙述,从中也能看出作者的身份,体会朗读的语气。

  5.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6.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5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可能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这样的猜测和揭底,让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挑战,语文课堂仿佛成了一部“开心辞典”。]

  (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背一背吗?

  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那么有感情地背诵,知道诗人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2.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

  4.在*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4、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字典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老师指自己的鬓毛,让学生加深印象。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停顿是否合适?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根据老师讲的*仄法试着先让学生弄懂,然后试着读好。

  2、老师教学生诵读。在书上做上停顿的符号。

  3.感情朗读,带着悲喜交加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4.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诵读古诗。

  (五)吟唱古诗

  1.跟着老师初步学*吟唱。

  2.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吟诵,体验成就感。

  (六)拓展活动

  1.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30多岁的贺知章离开家乡,80多岁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感触很深。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让学生吟诵。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3

  一、创设情景,感情导入。

  1、我们今天学*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谁写的?谁知道贺知章是个什么人?

  2、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3、你现在多少岁?(十一二岁)但贺知章他阔别家乡五十多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啊,你说,他心里是多么地怀念家乡啊,现在就要回到家乡来,心情会是怎样的?

  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

  3、小组各读一句。

  4、有哪些字你要提醒同学们的?解决三个生字。鬓的写法(写一个错字对比),是指哪里?,衰的意思,你可以说是鬓毛衰吗?

  三、合作解决,读懂诗意。

  1、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 ,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

  3、师生交流。

  解决第一二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句诗?

  (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

  (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

  (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

  (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

  解决第三四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三四句诗?

  (2)谁知道这两句诗说了什么?

  (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

  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

  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4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2学情分析

  针对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性格好动活泼,注意力集中不持久的特点,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结合诗文,直观,引导,善诱,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气氛,激励,尊重,赞赏学生主体的细微亮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

  3重点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活动2【讲授】总结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回乡偶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回乡偶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活动2【讲授】总结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6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回乡偶书作文 (菁华6篇)(扩展3)

——《回乡偶书》教案 (菁华5篇)

《回乡偶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回乡偶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案3

  一、课文分析: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

  1、复*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

  (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我听孩子们读“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得最好了,你们读到“笑”时有的孩子都面带笑容,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配合来读诗,这是好的读诗方法,那这里有一个“客”字。(板书: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师:我们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学*这样的生字,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学*方法来学*本文的“音”“何”这两个字,谁来加一加呢?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师:贺知章离开家乡时,正值年轻,也就是诗句上说的“少小离家”,他就和父亲到长安去学*了。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他终于回到了家乡,也就是诗句上说的“老大回”。所以说贺知章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乡,他不是来了,而是回了(板书:!)孩子们,如果是你独自离家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师:(指导看图)孩子们看见贺知章都不认识他,于是笑着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是怎样问贺知章爷爷的?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师:是啊,这真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啊,那你们是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你们还会问贺知章爷爷什么问题呢?

  生:问问题。

  师:是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问了贺知章爷爷那么多的问题,可是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贺知章爷爷他能回答上来吗?

  生:不能,说出原因。

  师:是啊,孩子们问的问题贺知章爷爷都不能回答出来了,想想此时贺知章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回乡偶书》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回乡偶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作文 (菁华6篇)(扩展4)

——回乡偶书作文 (菁华5篇)

回乡偶书作文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剧情版吧。

  在一个阴沉沉的黄昏里,一位银发老人缓缓的走向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孩子们有的在玩抓石子,有的在玩滚铁环,还有的在玩“骑猫”……他们一个个玩得不亦乐乎。但此时,他们却停了下来,因为他们中间一个眼尖的孩子发现那位向他们缓缓走来的银发老人。他们中间一个背着小弟弟,比别人略大略懂事的女孩走到了那位银发老人跟前……

  “老爷爷,您好!”

  “小姑娘,你好呀,请问这是XX村吧!”

  “是的.,老爷爷,你像个外乡人,可为什么你和我们的发音那么相像呢?”

  “孩子,这——这些你不懂……”

  老人的眼里泛起了浑浊的泪光,到这时,你就会发现,这位老人穿的是反复清洗而发白的亚麻布长衫,而他身后的那匹小毛驴的毛色枯黄,皮毛已经大块大块的脱落,露出了青褐色的皮肤。

  风吹过枯草,秋风瑟瑟,老人止住了眼泪向小姑娘问道:“你知道贺府在哪吗?

  小姑娘用手指了指小村头的一间茅房,那院子里杂草丛生,屋顶上的瓦片也掉落了下来,以往“贺府“牌匾上的金箔也因时间的流逝而不见踪影。

  两行浑浊的泪滑过了老人布满沧桑的脸颊。

回乡偶书作文2

  我16岁考上了进士,离开了家乡。出门前,父母和乡亲们一同给我告别,我挥泪与他们告别,告别家乡的一切。

  我一生*坦,升官加职很快。即使给父母写了很多书信,也不能表达我对父母、对家乡的爱。

  七十年后,我已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了。年老体弱的我不能再做官了,皇上赐我礼部尚书,让我回家养老。再回乡中途,我想:不知父母亲是否还在?不知我的伙伴是否还在?不知我当时掏的`鸟窝是否还在?踏进村门,我吸收着生我养我地方的新鲜空气,望着熟悉的环境,让我感到非常幸福。我抚摸着那棵大柳树,品尝着那条小溪,踩踏着家乡的家门,十分舒心。

  我看到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不禁想起了儿时与伙伴们追蝴蝶、套蜂窝的情景。一位穿着红色肚兜的小孩子蹦蹦跳跳的跑过来对我说:“爷爷,您是哪里人?来这里要做什么呢?”我听了非常惭愧,脸羞红了,尴尬地说:“小朋友,我和你一样,都是本地人。”“那我以前怎么没见过您呢?”小孩子一脸疑惑的问。“我儿时便去外地做官,几十年没有回来了,也难怪你不认识我。”说罢,我便伤心地离开啦。

  来到家,我看到熟悉的房屋,却没有看到父母那忙碌的身影,十分疑惑。问了旁人才知,父母在几年前就因病去世了,我痛哭不已。大哭一阵后,我自我安慰道:人总是要死的,爹娘,你们安息吧。我感到一股诗意油然而生: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作文3

  我三十六岁中进士,在此挥泪别乡,贺曰:“今日之别,何时再见?”

  在异乡贺知章一做就是五十年,贺哭曰:“五十日长年,回家探乡,不知故人可好?变化可大哉!吾年逾八十,弃官回乡,不知伙伴可好?叶落归根,吾定要回乡!”

  言罢,登上马车,扬长而去。

  我两鬓已白,看到自己已踏上乡土,不免有些兴,有些衰。乡音并无改,但乡景却大有所改,乡屋大了、宽了;乡道清洁了,广了……贺老笑曰:“吾乡巨变,吾离乡多年,又悲又兴,但又重返故乡,亦是吾一大欣慰之处也!”

  我踏在乡路上,两个小孩正兴致勃勃地玩儿弹珠,见贺老走来,不免有些陌生,一顽童便笑曰:“不知贵客何来?”我一听,伤心极了,他感到十分忧伤,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想:我本来就是这里人,虽然口音没有改变,但时光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也难怪现在的孩子们全不认识我了。于是他低着头,一步一步的朝前走着走着。

  我终于回到原来的家,坐在凳子上,我想着刚才的事,越想越忧愁,越想越痛苦,为了排遣自己的忧愁和伤心,我提笔写了这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作文4

  我国古代大诗人贺知章,经皇帝允许,告老还乡。贺知章回到京城的家,整理衣物,准备回老家时,一回头,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两鬓已经白花花的',心想:我都老成这个样子了,谁还能认识我啊!

  贺知章一路沉重的回到了家乡,看到了村口前的杨柳树,自言自语道:“嗨,朋友,你还记得我吗?我猜你肯定不记得我了,因为我都老成这样了。”风把杨柳枝吹的摇头晃脑,仿佛在说:不,我还记得你,这不是我们的大官贺知章吗!

  村里玩耍的孩子们,看贺知章在村口前走来走去,以为他迷路了,都跑去把他围住了,其中一个小男孩笑着问:“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贵客啊?贺知章笑着说:“我啊,不是客人,我年轻的时候去京城上学了,直到现在才回来。你们听,我的口音还没变呢。”一个小女孩问:“老爷爷,我听爷爷说,我们村子里出了一位大官,名叫贺知章,是您吗”贺知章答道:“对,我就是贺知章,贺知章就是我。”哈哈,爷爷您真幽默。”几个小孩齐声道。“爷爷,我带您去找我爷爷吧!”

  贺知章见到了小女孩的爷爷,就是他儿时的玩伴。

  傍晚,贺知章一直在回想今天的场景。起身拿起毛笔作下《回乡偶书》这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作文5

  贺知章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很远的地方云了,到了两鬓头发斑白的时候越来越怀念家乡,于是他决定回到家乡看看。他经过了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家乡,看着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小溪里的水还是清澈见底,唯一不同的是门前的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他正被家乡的景色陶醉时,一群孩子围了过来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呀?”贺知章看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用家乡的口音说:“我从这里去,就从这里来呀!”孩子们用惊讶的眼光看着他,然后笑着一哄而散地跑开了。贺知章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心里感慨万千。


回乡偶书作文 (菁华6篇)(扩展5)

——《回乡偶书》教案菁选

《回乡偶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乡偶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回乡偶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大概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静夜思》、《杂诗》诗歌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面的每幅图体现了哪首诗呢? 第一幅图体现的让全班来回答,后两幅请两生答。

  3、师:,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的诗歌(板书)请生齐读课题。

  4、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生答)那你们知道关于贺知章的资料吗?请生答。师补充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查查它的字音。

  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 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生字偶、鬓、衰、客、何)

  师:嗯,同学们真棒,把生字词的音都读准了。接下来呢老师要请几个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请生来读。(听生的生字词读对了吗)兼师点评读错的。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都读好了,我们其他同学也不会输给他们吧!现在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吧!(赞生读得响亮)

  二、教生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把课文读完了,请看上大屏幕。(出示要写的字)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呢?(生答偶)

  师:同学们,偶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呢(生答)师在黑板上写

  一遍叫生观察,在说笔顺,再让生数书空写。最后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赞扬)最后让学生用本子写。

  三、师教生朗读技巧并背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另外两个字都会写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 得很认真,并且读得很大声,但是有一点不足的是同学们读得不够有感情。(师范读,生读)赞扬生,再请男生读,女生读,第几组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都快赶超老师了。接下来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诗歌把它背下来。(生读背)

  师:(拍手表暂停)有哪位同学背出来了呢?请几位同学来背,师点评并赞扬,最后,说:“现在我要请大胆的同学都站起来背一背。(学生都纷纷站起来背)夸赞生的勇敢。

  四、让学生说一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都把这首诗背出来了,那大家在想一想这首诗说了什么呢?(让生思考)

  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那谁来说一说呢?请生来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赞扬生真棒)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诗歌里说有一个人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到了很老才回来,那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呢?你们怎么知道的呢?(生思考)

  师:谁来?这个人是谁?

  生:“(某个)是贺知章本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出了诗人从小离开家乡。

  师:“真棒!”大家表扬他。

  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那客又是谁啊?

  生:是贺知章本人。生答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都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这首诗就是写贺知章爷爷自己,他三十多岁外出做官,八十多岁才回来,回到家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全班诵读一遍这首诗,去感受贺知章爷爷的思想感情吧!”

  生读。

  五、课后作业。

  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写一行。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偶 客?贺知章

《回乡偶书》教案4

  一、导入

  1、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画,看看哪位同学能给它配上诗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

  2、看着这高耸入云的楼,你想到了哪句诗?真好!

  3、看着放风筝的小娃娃们,你想到了?是啊!

  4、看着这一幅温馨的画面,你又想到了?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孟郊的《游子吟》赞颂的是伟大的?对!母爱!

  5、再看,这满树的新叶让你想到了?真好,我们一起来赞美柳树、赞美春天。碧玉齐!

  6、同学们真棒!小小年纪就能诵读许多的经典诗文,你知道么?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

  二、初步感知

  1、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词的殿堂,感受经典的魅力,一起来学*贺知章的另一首诗,一齐读课题。

  2、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古诗文最好的办法首先是诵读,其次也是诵读,最后还是诵读。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诵读的?(播放视频)诵读的第一步就是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照着视频中的样子,自己试一试,开始吧。

  3、能读正确吗?不够自信,能不能啊?谁来试试?字正腔圆,真不简单。

  4、我看看,谁读的好?准备!

  5、听着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几个生字宝宝都溜出来找你们玩儿了,谁来跟他们打打招呼?

  6、这个字念什么呢?它在以前是这样写的,看着这一幅画,你有什么想说的?客就是什么呢?客就是旅居他乡的人,我们把它称作是客人。谁能给客字找朋友?先来说说两个字的,真好!谁找到三个字的?谁还能找四个字的?还能啊!真不简单!对了!特别棒!

  7、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词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这个字写好。睁大你们的亮眼睛,仔细观察,如何写好这个字?这个提醒很重要!撇捺要舒展,再看看下面这个口字,它和口在左边的,口在右边的分别有什么变化?

  8、孩子们,再仔细看看,我相信你们会有所发现,有没有发现啊?口在左边,口字写的小一点,口在右边要写的大一点,口在底下要写的扁一点,真是会观察的孩子。老师把写好这个字归纳成了口诀,一起念一念:撇捺舒展,口儿变扁。举起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这个字(板书:客)

  9、该轮到你们写了,拿出纸笔,先做好写字操:头正,肩*,背直,足安,调整好握笔姿势,描一个写一个,开始。写完的同学坐的可端正了。

  三、再读感悟

  1、写好了这个字,我们再把这首古诗朗读一遍,孩子们读的非常好,要是能够在有些地方注意停顿,那感觉又不一样了。要不,咱们来试试?你们读前面四个字,我读后面三个字。看看能不能成功?

  2、有点味道了,咱们交换一下,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你们坐的可端正了。

  3、这么一读,节奏感就出来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呢?(播放视频)刚刚的视频中你找到了哪些答案?鬓就是指脸颊两旁靠*耳朵的头发,我们用手来比一比,对了!这就是鬓毛。何处来就是哪里来?可是贺知章不说哪里来,而是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4、同学们,在我们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字眼,你们看,王安石曾经写到: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也曾经这样写过: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古诗的语言就是这样精致、这样凝练。读古诗要学古人,古人吟诗常常低声慢吟,一幅如痴如醉的样子。我们也来试试看。好一群满腹诗文的书生啊!听着你们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当年贺知章吟诵这首诗的情景。

  5、你们猜猜他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几岁呢?

  6、拿起笔,从诗句中找答案,找到一处标上1找到两处标上2哪些地方让你认为他是八十多岁才写这首诗的?不定笔墨不读书,很好!同桌两个人交流一下。

  7、我发现大家讨论的特别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从哪些字眼你可以感受到?

  8、对啊!鬓毛都衰了,那你觉得他的年纪怎么样?很好!继续,有的人一直在举手。老大这个词语我们以前在哪一句诗中积累过?我们一起回顾一遍: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老大跟今天诗中的老大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很老了。诗中的第一句就写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板书:少小→老大)

  9、你看,这就是那位老大,谁能够把老大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试试?还不够老!你来试?挺老的了!真的是老大啊!我们一起来读。

  10、正像同学们发现的那样,请看: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浙江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6岁才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谁再来读这句话?女生读!

  11、看,贺知章老人回来了,他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了一群谁你呢?这些儿童还认识他吗?一起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想象一下,这些儿童看见贺知章,会称呼他为什么?会对他说什么?

  12、我怎么不认识你啊?是啊!很陌生的,除了这群儿童不认识他了,还可能谁也不认识他了?(朋友)

  13、可能是朋友,可能是亲人,邻居也可以称之为邻人。这么久都没有回到家乡,现在终于回来了,可是家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此刻贺知章的心情怎样呢?失落的,那你来读读。悲伤,那你来试试。我听出了那一点淡淡的忧伤,后悔没有早点回来。

  14、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带上我们的理解,一起来读读,齐!

  15、但是,无论他怎么改变,在贺知章老人的身上,有一种东西始终不变,那就是:乡音无改。(板书:乡音无改)请同学们在诗中把这个词圈划出来。

  四、情感升华

  1、虽然他鬓毛衰了,但是他乡音无改。虽然他胡子白了,但是他乡音无改。不管他是在何时,他都是乡音无改,不管在何地,都是乡音无改。一个乡音无改感受到什么?能感受他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一种爱。是啊!在离开家乡的五十多年里,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能他无数次的倚在窗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无数次的登高望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也许是徐徐的春风勾起了他无尽的思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能是瑟瑟的秋风拂过,引发他的万般感慨,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数次的凝神远望,无数次的梦回故乡,今天他终于回来了,全体男生读。

  3、我回来了,今天我终于回来了,可是家乡的人已经不认识我了,女生读。

  4、孩子们,诗歌最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们来听一听(播放视频)这是藏语版的《回乡偶书》,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5、漂泊在外的游子每当想起贺知章,就会想带他的《回乡偶书》,一首《回乡偶书》又怎能表达贺知章老人的心情呢?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回乡偶书二》,谁会读读?

  6、请你来试试?有人说《回乡偶书二》里面也有《回乡偶书一》的影子,你们找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前后四个人讨论一下。

  7、我们也来交流一下,这一半的人读: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半的人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轻轻地读,开始。还有吗?今天举手的人非常多,真棒!

  8、家乡没有变,更没有变的是他对家乡的那种思念,那种爱。我们也把这两句读一读。还有没有人有自己的感受?他回去以后也发现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发生了变化:*来人事半消磨。

  9、我们来试试这样,老师说一句,你们从这首诗中找出那句诗,准备,我看谁能找到?

  10、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了,回到家乡以后,我才发现家乡的人和事变化太大了。只有门前那清澈的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圈圈的波纹。如果说《回乡偶书一》表达的是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和爱,那《回乡偶书二》同样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和爱让我们一起把《回乡偶书二》朗诵一遍,齐!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觉得很难忘,正所谓: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希望同学们今后广泛的阅读经典诗文,感受经典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将《回乡偶书》的意思有感情的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回乡偶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

  1、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课件)

  (学生看课件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课件)学生跟课件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课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课件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师:(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会问什么呢?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 “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设计理念:紧扣“客”字,切入理解诗句,从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义。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1.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记忆,让那个拓展不会流于形式。】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七、布置作业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 回!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教案6

  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一、交流资料

  1、背背课前收集到的李白的诗歌。

  a) 李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学生简介李白的生*)教师补充(课件)

  李白后人称他为诗仙。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学*其中的`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

  2.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

  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1、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2、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3、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三、扩展学*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3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

  2、教师提供古诗学*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3、汇报学*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四、引导课外练*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成果。

  作业 :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向家长讲述诗仙的故事。

  背诵诗仙的诗,能够在同学之间相互之间传说诗仙的故事。

《回乡偶书》教案7

  一、课文分析: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

  1、复*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

  (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我听孩子们读“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得最好了,你们读到“笑”时有的孩子都面带笑容,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配合来读诗,这是好的读诗方法,那这里有一个“客”字。(板书: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师:我们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学*这样的生字,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学*方法来学*本文的“音”“何”这两个字,谁来加一加呢?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师:贺知章离开家乡时,正值年轻,也就是诗句上说的“少小离家”,他就和父亲到长安去学*了。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他终于回到了家乡,也就是诗句上说的“老大回”。所以说贺知章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乡,他不是来了,而是回了(板书:!)孩子们,如果是你独自离家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师:(指导看图)孩子们看见贺知章都不认识他,于是笑着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是怎样问贺知章爷爷的?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师:是啊,这真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啊,那你们是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你们还会问贺知章爷爷什么问题呢?

  生:问问题。

  师:是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问了贺知章爷爷那么多的问题,可是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贺知章爷爷他能回答上来吗?

  生:不能,说出原因。

  师:是啊,孩子们问的问题贺知章爷爷都不能回答出来了,想想此时贺知章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回乡偶书》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不过,在听故事时,老师有个要求,请你边听边在脑海中想像故事的情节,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了阔别已久的回乡之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期盼,来了村边,几个孩童看见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望着那些孩子,想到自已离家的时候也就那么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十年了,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请你说说你能想象到哪些情景?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二、自学: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师介绍古诗背景。是啊,在贺知章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家乡,四处求学,在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时会吃不上饭,有时会没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学,后来,做了官,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了离开整整七十多年的故乡,请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学生C:我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感受到孩子们见到贺知章却不认识他,笑问他从哪里来的?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

  就在他回到家乡之后,他还写了《回乡偶书(二)》请大家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诗人的家乡会有哪些变化?

  五、总结: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回乡偶书》说课材料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内容。本版块的主题是:乡情、友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在他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所做,一共写了两首:本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进行设计。中年级学*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发想象,重在感悟诗境情感体验。本课我采用读通—理解—想象—体会—背诵的学*方法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二、揭示题目。据题质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读升华。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唐诗,或为其鼎盛的岁月而喜;或为其惨淡的人生而悲;或为那大漠孤烟征战将士的思念所动;或为那直下襄阳的欣喜所感染。唐诗是一页页历史,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这首《回乡偶书》更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写意画。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被安排在第六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熏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积累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热爱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诗文特点,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客”“何”两个字,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在反复品读中理解领悟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重、难点的确立

  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因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二、说教法、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教法学法化”。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品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再现。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设计理念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感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的视野和空间,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二)过程安排

  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能用相关的古诗描述景象,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魅力。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作者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贺知章为人旷达,不慕名利,其诗作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古诗词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诗人在诗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从故事的创作背景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联想,这样诵读就更加充满激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1、初步感知,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在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读诗,自主交流读书感受。

  (2)指名朗读,理解古诗含义。重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从而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歌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我事先根本无法完全预料孩子们会说些什么,会问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必须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孩子们身上的火花,根据学生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诵读诗文,体会诗境。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谐之感。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吟诵,对孩子们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语文教学应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诗文后用一句话或一首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传递出他们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会给课堂带来末曾预约的精彩。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时,力求:用心倾听,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画龙点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情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难以捉摸,也许会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像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诗句进行对比诵读。

《回乡偶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回乡偶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回乡偶书》教案11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12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回乡偶书》教案13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考虑: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同学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家长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扮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安排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扮演过程。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14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1、读题:回乡偶书

  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

  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去掉拼音读。

  4、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5、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反思:当孩子们没法来问出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动权,来向孩子们提问)(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三、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1、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明亮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谁想反驳他的意见?或者说谁有补充?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比如说你是杭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杭州话比如你是温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温州话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浙江省杭州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我来采访几名孩子,你为什么会想家长?

  王丽珺:我去了日本几天,没过几天,我就想杭州的菜了。

  师:是的呀,家乡的菜让你思念家乡了。

  2、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不提出来,老师也可以补充)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小朋友们现在几岁,等50年后你再回到杭州,那得发生多大的变化啊)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

  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3、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

  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激动,高兴”随机板书,

  你能读出激动的感情吗?谁来评价一下,你能比他读得更激动吗?(用教师的评价语来引导孩子一步一步走入情感的深入)

  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

  请你把这样的感情送进去读一读。

  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4、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面两句诗歌)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的儿童有一个表情,小朋友们来圈一圈?

  这个笑问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小朋友们,现在何老师就是那位老爷爷,请你也笑着来问问我吧。(运用角色替换的方式,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争着抢着要来问我,其实,师傅说,在这个环节,我就可以运用诗歌的意思,教师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来引导孩子理解诗歌)

  老爷爷,您几岁啊?(我今年80有5了)

  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了现在才回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

  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更加到位一点,把孩子们的情感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大家觉得他读得欢快吗?也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你要这样读?为什么你这句诗要重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回乡偶书》教案15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年少时离家、年老时回家的感受。

  2、激发幼儿学*古诗的兴趣,并理解古诗的内容。

  3、让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熟练有感情地背诵。

  二、活动准备:

  flash、纸、画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感受诗的`意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古诗,想听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基本部分

1、向幼儿介绍诗人贺知章。师:你们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吗?(贺知章)那么你还知道他写过哪些诗?

  2、逐字逐句讲解古诗,重点讲解“老大”“乡音”、“鬓毛衰”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少年时回家和老年诗回家乡的情感。

  诗的大意:从前有个人很小就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做官,到他变成个老爷爷时才回家乡,这时他头发已经全白了,可说的还是家乡话。在村口碰见一群小孩子,问他从哪来,他哈哈大笑:“这里就是我家呀!”“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呀?”他说:“我离开这里已经好几十年了,那时,你们的爹妈都还是小孩儿呢!”小朋友们笑了,热情地拉着这位老爷爷的手进村了。晚上,老爷爷怎么也睡不着,想到白天孩子们居然把自己当成外乡人,觉得挺有趣。

  3、flash播放,幼儿跟着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4、幼儿自由地为古诗配画。

  (三)、结束部分

  请个别幼儿拿着自己画的画儿,边展示给大家看边朗诵古诗《回家偶书》。


回乡偶书作文 (菁华6篇)(扩展6)

——《回乡偶书》教案菁选

《回乡偶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乡偶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乡偶书》教案1

  一、导入

  1、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画,看看哪位同学能给它配上诗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

  2、看着这高耸入云的楼,你想到了哪句诗?真好!

  3、看着放风筝的小娃娃们,你想到了?是啊!

  4、看着这一幅温馨的画面,你又想到了?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孟郊的《游子吟》赞颂的是伟大的?对!母爱!

  5、再看,这满树的新叶让你想到了?真好,我们一起来赞美柳树、赞美春天。碧玉齐!

  6、同学们真棒!小小年纪就能诵读许多的经典诗文,你知道么?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

  二、初步感知

  1、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词的殿堂,感受经典的魅力,一起来学*贺知章的另一首诗,一齐读课题。

  2、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古诗文最好的办法首先是诵读,其次也是诵读,最后还是诵读。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如何诵读的?(播放视频)诵读的第一步就是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照着视频中的样子,自己试一试,开始吧。

  3、能读正确吗?不够自信,能不能啊?谁来试试?字正腔圆,真不简单。

  4、我看看,谁读的好?准备!

  5、听着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几个生字宝宝都溜出来找你们玩儿了,谁来跟他们打打招呼?

  6、这个字念什么呢?它在以前是这样写的,看着这一幅画,你有什么想说的?客就是什么呢?客就是旅居他乡的人,我们把它称作是客人。谁能给客字找朋友?先来说说两个字的,真好!谁找到三个字的?谁还能找四个字的?还能啊!真不简单!对了!特别棒!

  7、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词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这个字写好。睁大你们的亮眼睛,仔细观察,如何写好这个字?这个提醒很重要!撇捺要舒展,再看看下面这个口字,它和口在左边的,口在右边的分别有什么变化?

  8、孩子们,再仔细看看,我相信你们会有所发现,有没有发现啊?口在左边,口字写的小一点,口在右边要写的大一点,口在底下要写的扁一点,真是会观察的孩子。老师把写好这个字归纳成了口诀,一起念一念:撇捺舒展,口儿变扁。举起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这个字(板书:客)

  9、该轮到你们写了,拿出纸笔,先做好写字操:头正,肩*,背直,足安,调整好握笔姿势,描一个写一个,开始。写完的同学坐的可端正了。

  三、再读感悟

  1、写好了这个字,我们再把这首古诗朗读一遍,孩子们读的非常好,要是能够在有些地方注意停顿,那感觉又不一样了。要不,咱们来试试?你们读前面四个字,我读后面三个字。看看能不能成功?

  2、有点味道了,咱们交换一下,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你们坐的可端正了。

  3、这么一读,节奏感就出来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呢?(播放视频)刚刚的视频中你找到了哪些答案?鬓就是指脸颊两旁靠*耳朵的头发,我们用手来比一比,对了!这就是鬓毛。何处来就是哪里来?可是贺知章不说哪里来,而是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4、同学们,在我们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字眼,你们看,王安石曾经写到: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白也曾经这样写过: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古诗的语言就是这样精致、这样凝练。读古诗要学古人,古人吟诗常常低声慢吟,一幅如痴如醉的样子。我们也来试试看。好一群满腹诗文的书生啊!听着你们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当年贺知章吟诵这首诗的情景。

  5、你们猜猜他当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几岁呢?

  6、拿起笔,从诗句中找答案,找到一处标上1找到两处标上2哪些地方让你认为他是八十多岁才写这首诗的?不定笔墨不读书,很好!同桌两个人交流一下。

  7、我发现大家讨论的特别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从哪些字眼你可以感受到?

  8、对啊!鬓毛都衰了,那你觉得他的年纪怎么样?很好!继续,有的人一直在举手。老大这个词语我们以前在哪一句诗中积累过?我们一起回顾一遍: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老大跟今天诗中的老大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很老了。诗中的第一句就写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板书:少小→老大)

  9、你看,这就是那位老大,谁能够把老大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试试?还不够老!你来试?挺老的了!真的是老大啊!我们一起来读。

  10、正像同学们发现的那样,请看: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浙江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6岁才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谁再来读这句话?女生读!

  11、看,贺知章老人回来了,他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了一群谁你呢?这些儿童还认识他吗?一起读: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想象一下,这些儿童看见贺知章,会称呼他为什么?会对他说什么?

  12、我怎么不认识你啊?是啊!很陌生的,除了这群儿童不认识他了,还可能谁也不认识他了?(朋友)

  13、可能是朋友,可能是亲人,邻居也可以称之为邻人。这么久都没有回到家乡,现在终于回来了,可是家乡的人都不认识他了,此刻贺知章的心情怎样呢?失落的,那你来读读。悲伤,那你来试试。我听出了那一点淡淡的忧伤,后悔没有早点回来。

  14、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带上我们的理解,一起来读读,齐!

  15、但是,无论他怎么改变,在贺知章老人的身上,有一种东西始终不变,那就是:乡音无改。(板书:乡音无改)请同学们在诗中把这个词圈划出来。

  四、情感升华

  1、虽然他鬓毛衰了,但是他乡音无改。虽然他胡子白了,但是他乡音无改。不管他是在何时,他都是乡音无改,不管在何地,都是乡音无改。一个乡音无改感受到什么?能感受他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一种爱。是啊!在离开家乡的五十多年里,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能他无数次的倚在窗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无数次的登高望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也许是徐徐的春风勾起了他无尽的思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能是瑟瑟的秋风拂过,引发他的万般感慨,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无数次的凝神远望,无数次的梦回故乡,今天他终于回来了,全体男生读。

  3、我回来了,今天我终于回来了,可是家乡的人已经不认识我了,女生读。

  4、孩子们,诗歌最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老师今天为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们来听一听(播放视频)这是藏语版的《回乡偶书》,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5、漂泊在外的游子每当想起贺知章,就会想带他的《回乡偶书》,一首《回乡偶书》又怎能表达贺知章老人的心情呢?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回乡偶书二》,谁会读读?

  6、请你来试试?有人说《回乡偶书二》里面也有《回乡偶书一》的影子,你们找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前后四个人讨论一下。

  7、我们也来交流一下,这一半的人读: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半的人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轻轻地读,开始。还有吗?今天举手的人非常多,真棒!

  8、家乡没有变,更没有变的是他对家乡的那种思念,那种爱。我们也把这两句读一读。还有没有人有自己的感受?他回去以后也发现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发生了变化:*来人事半消磨。

  9、我们来试试这样,老师说一句,你们从这首诗中找出那句诗,准备,我看谁能找到?

  10、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了,回到家乡以后,我才发现家乡的人和事变化太大了。只有门前那清澈的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圈圈的波纹。如果说《回乡偶书一》表达的是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和爱,那《回乡偶书二》同样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和爱让我们一起把《回乡偶书二》朗诵一遍,齐!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觉得很难忘,正所谓:与诗词为友,乃人间乐事。希望同学们今后广泛的阅读经典诗文,感受经典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将《回乡偶书》的意思有感情的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回乡偶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大概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我们来回顾一下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静夜思》、《杂诗》诗歌的图片。 师:同学们上面的每幅图体现了哪首诗呢? 第一幅图体现的让全班来回答,后两幅请两生答。

  3、师:,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的诗歌(板书)请生齐读课题。

  4、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生答)那你们知道关于贺知章的资料吗?请生答。师补充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查查它的字音。

  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 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生字偶、鬓、衰、客、何)

  师:嗯,同学们真棒,把生字词的音都读准了。接下来呢老师要请几个勇敢的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谁来?请生来读。(听生的生字词读对了吗)兼师点评读错的。

  师:刚才那几位同学都读好了,我们其他同学也不会输给他们吧!现在让我们全班齐读一遍吧!(赞生读得响亮)

  二、教生字词。

  师:同学们,我们把课文读完了,请看上大屏幕。(出示要写的字)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呢?(生答偶)

  师:同学们,偶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呢(生答)师在黑板上写

  一遍叫生观察,在说笔顺,再让生数书空写。最后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赞扬)最后让学生用本子写。

  三、师教生朗读技巧并背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另外两个字都会写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 得很认真,并且读得很大声,但是有一点不足的是同学们读得不够有感情。(师范读,生读)赞扬生,再请男生读,女生读,第几组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都快赶超老师了。接下来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读一读诗歌把它背下来。(生读背)

  师:(拍手表暂停)有哪位同学背出来了呢?请几位同学来背,师点评并赞扬,最后,说:“现在我要请大胆的同学都站起来背一背。(学生都纷纷站起来背)夸赞生的勇敢。

  四、让学生说一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都把这首诗背出来了,那大家在想一想这首诗说了什么呢?(让生思考)

  师:“同学们都想好了吗?那谁来说一说呢?请生来说一说对这首诗的理解。(赞扬生真棒)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诗歌里说有一个人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到了很老才回来,那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呢?你们怎么知道的呢?(生思考)

  师:谁来?这个人是谁?

  生:“(某个)是贺知章本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出了诗人从小离开家乡。

  师:“真棒!”大家表扬他。

  师:“那老师还有个疑问,那客又是谁啊?

  生:是贺知章本人。生答

  师;同学们可真棒啊,都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这首诗就是写贺知章爷爷自己,他三十多岁外出做官,八十多岁才回来,回到家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全班诵读一遍这首诗,去感受贺知章爷爷的思想感情吧!”

  生读。

  五、课后作业。

  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写一行。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偶 客?贺知章

《回乡偶书》教案3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考虑: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同学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家长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扮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安排作业。(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

  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扮演过程。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回乡偶书》教案5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年少时离家、年老时回家的感受。

  2、激发幼儿学*古诗的兴趣,并理解古诗的内容。

  3、让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熟练有感情地背诵。

  二、活动准备:

  flash、纸、画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感受诗的意境。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古诗,想听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基本部分

1、向幼儿介绍诗人贺知章。师:你们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吗?(贺知章)那么你还知道他写过哪些诗?

  2、逐字逐句讲解古诗,重点讲解“老大”“乡音”、“鬓毛衰”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少年时回家和老年诗回家乡的情感。

  诗的大意:从前有个人很小就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做官,到他变成个老爷爷时才回家乡,这时他头发已经全白了,可说的`还是家乡话。在村口碰见一群小孩子,问他从哪来,他哈哈大笑:“这里就是我家呀!”“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呀?”他说:“我离开这里已经好几十年了,那时,你们的爹妈都还是小孩儿呢!”小朋友们笑了,热情地拉着这位老爷爷的手进村了。晚上,老爷爷怎么也睡不着,想到白天孩子们居然把自己当成外乡人,觉得挺有趣。

  3、flash播放,幼儿跟着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4、幼儿自由地为古诗配画。

  (三)、结束部分

  请个别幼儿拿着自己画的画儿,边展示给大家看边朗诵古诗《回家偶书》。

《回乡偶书》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古诗两首》之《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回乡偶书》教案7

  设计理念: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1、读题:回乡偶书

  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

  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去掉拼音读。

  4、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5、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反思:当孩子们没法来问出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动权,来向孩子们提问)(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三、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1、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明亮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谁想反驳他的意见?或者说谁有补充?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比如说你是杭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杭州话比如你是温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温州话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浙江省杭州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我来采访几名孩子,你为什么会想家长?

  王丽珺:我去了日本几天,没过几天,我就想杭州的菜了。

  师:是的呀,家乡的菜让你思念家乡了。

  2、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不提出来,老师也可以补充)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小朋友们现在几岁,等50年后你再回到杭州,那得发生多大的变化啊)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

  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3、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

  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激动,高兴”随机板书,

  你能读出激动的感情吗?谁来评价一下,你能比他读得更激动吗?(用教师的评价语来引导孩子一步一步走入情感的深入)

  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

  请你把这样的感情送进去读一读。

  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4、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面两句诗歌)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的儿童有一个表情,小朋友们来圈一圈?

  这个笑问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小朋友们,现在何老师就是那位老爷爷,请你也笑着来问问我吧。(运用角色替换的方式,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争着抢着要来问我,其实,师傅说,在这个环节,我就可以运用诗歌的意思,教师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来引导孩子理解诗歌)

  老爷爷,您几岁啊?(我今年80有5了)

  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了现在才回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

  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更加到位一点,把孩子们的情感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大家觉得他读得欢快吗?也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你要这样读?为什么你这句诗要重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回乡偶书》教案8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案9

  教学目的:

  1、 会认“偶、鬓、衰”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

  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复*: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 初读古诗

  1、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

  3、 检查词语:鬓毛衰 乡音 相见 相识

  4、 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 节奏读

  (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

  (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 品读第一句

  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 点生读

  2、 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 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 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读?

  5、 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 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齐读。

  8、 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齐读第一句。

  四、 品读第二句

  1、过渡:年*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

  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面对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会怎么问?

  3、感情指导读“笑问”“何处来”

  4、教师引读:天真的孩子笑着问诗人的一句话,却让诗人感慨万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这一个客字让他多么的无奈呀!教师读。点生读。 他分明是回家,却被当成了来做客的外乡人,他多么的难过呀!点生读。

  5、 齐读:诗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乡,却被大家当成了客人,他内心真不是滋味。

  (齐读)

  五、 背诵

  1、 自由练*背诵。

  2、 配乐背诵。

  六、 拓展:《回乡偶书》(二)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又

  乡音未改 鬓毛衰 悲

  相见 不相识 又

  客 何处来 喜

《回乡偶书》教案10

  一、课文分析:

  《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

  1、复*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

  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

  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

  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

  (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

  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请生读)

  (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生读课题)

  二、学*古诗:

  (一)初读古诗,检查预*。

  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115页,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

  师:(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孩子们你们认识这几个词语宝宝吗?(带拼音的词语)

  生:生开火车读。小组PK读。

  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现在没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读。

  师:(出示课件)现在有没有孩子愿意为我们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成果呢?

  生1:读诗。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不好?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你来试一下吧。(渗透评价)

  生2:评价后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那现在如果能够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试一下?(出示画节奏的古诗)

  生:尝试读。

  师:古诗像歌曲一样充满了节奏,读的时候在画节奏的地方声音可以稍微读长一点,一起来听听老师读吧。(师范读)你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们来试着读一下吧。(教师边读边做动作,可夸张一点)

  生:评价,齐读,在书上画出节奏。(老师可为学生做动作指示)

  师:真是一群会学*的孩子,读得真好听。

  (二)理解诗意。

  1、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我听孩子们读“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得最好了,你们读到“笑”时有的孩子都面带笑容,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配合来读诗,这是好的读诗方法,那这里有一个“客”字。(板书: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各字。(生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师:我们可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学*这样的生字,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学*方法来学*本文的“音”“何”这两个字,谁来加一加呢?

  生:立加日变成音,单人旁加可变成何。

  师:那客字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组词。

  师:(抓住客人一词进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们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指的是谁呢?(贺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

  生1:我认为他不是客人。

  师:你是从哪一句诗看出来的呢?

  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师相机出示诗句)

  师:真会读诗,你能猜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说不出来可让他自己请好朋友帮忙。)

  师:贺知章离开家乡时,正值年轻,也就是诗句上说的“少小离家”,他就和父亲到长安去学*了。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他终于回到了家乡,也就是诗句上说的“老大回”。所以说贺知章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了家乡,他不是来了,而是回了(板书:!)孩子们,如果是你独自离家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你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题:想念家乡,思念家乡)

  师:贺知章爷爷和你们一样,离家如此之久,对家乡有着无比的想念,有着无比的思念。(指主题。)

  师:少小离家,老大才能回,贺知章爷爷有没有变化呢?

  生:学生说出他的变化和没变。

  师: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家乡的口音没变,可他的什么变了呢?

  生:鬓毛衰。(理解鬓毛衰:两鬓的头发变得花白稀少)(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师:是啊,几十年过去了,贺知章爷爷由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变成了一个背也驼了,两鬓也花白了的老头,那他为什么还要回家乡呢?(根据回答,指主题)

  生:回顾主题。

  师:“魂牵梦绕的家乡,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回来了”。此时的贺爷爷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

  生:说出自己的情感(预设:开心,忧愁),并带着感情进行朗读。(请两三人谈感受,师相机评价)

  师:是的,诗人贺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阔别几十年后他又回来了,他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然而几十年的未归,多少个日日夜夜啊,离乡在外,每当想起故乡,淡淡的忧愁总是萦绕在心间,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忧愁再读吧。

  生:读诗。

  师:古代的人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手机,他们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乐)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轮圆圆的月亮,他提笔写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看诗人王维,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也想家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冬天,寒意袭来,诗人孟郊想起了家乡年迈的母亲,自己又不能回家尽孝,他写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冬去春来,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乡江南的美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思乡的情像一块巨石压在贺知章心头几十年,今天他回来了,来到了村头,一群儿童簇拥过来.出示: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孩子们,这句诗中谁不认识谁?谁在问谁?

  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请学生相互补充)

  师:(指导看图)孩子们看见贺知章都不认识他,于是笑着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是怎样问贺知章爷爷的?

  (生:笑着问的。

  师:为什么孩子们要笑着问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发言。)

  师:是啊,这真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啊,那你们是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你们还会问贺知章爷爷什么问题呢?

  生:问问题。

  师:是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问了贺知章爷爷那么多的问题,可是离开家乡几十年的贺知章爷爷他能回答上来吗?

  生:不能,说出原因。

  师:是啊,孩子们问的问题贺知章爷爷都不能回答出来了,想想此时贺知章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学生说。(伤心,无奈)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一句诗读给大家听吧。

  生:读诗。

  师:(出示全诗)一首古诗,短短几十个字将贺知章爷爷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书写的淋漓尽致,贺知章爷爷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心中怎能不喜悦和激动呢?请女生带着喜悦和激动读诗。然而想想自己离乡几十年没有回来却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请男生带着感慨和失落再来读诗吧。

  生:男生女生读。

  (师:孩子们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感觉到大诗人贺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为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全班带着像诗人一样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生:背诗。)

  师:孩子们,其实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古诗歌曲)

  生:听歌曲,模仿唱。

  师:我们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动作哟。

  生:随着音乐边跳边唱诗。

  师:后来贺知章爷爷进了村子之后还看到了许多景物,在很多亲朋好友家里了解了*70年来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变化,于是提笔写下回乡偶书第二首。(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生读。

  师:古往今来,思念家乡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工作等原因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活对家乡的思念也是越来越浓,这是一首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离乡的游子在月夜写下的一首思乡的诗,你们听。(师读)

  生:听。

  (师: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今天我们学*贺知章爷爷的古诗《回乡偶书》看到了一个离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归乡了,让我们带着归乡的这份激动再背一下这首古诗,再次体会大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吧。

  生:背诗。)

《回乡偶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字,会写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去找一找树叶。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回来回到乡:家乡故乡乡土

  偶:偶然偶尔偶遇书:读书书写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口音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回乡偶书》教案1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和体验,培养学生学*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练*。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字词书写练*来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和设计,在设计上一步步修改,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案。本节课,我认为做的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识字和写字相结合

  低年级主要还是识字写字。因此课上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识字和写字教学。写字教学我放在了题目里来处理。在引入课题《回乡偶书》时就将“偶”字教写了,先利用多媒体让孩子观察,再让孩子自己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评议改动,扎实地完成写字教学,这一环节的进行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觉得比较新颖,学的也十分认真,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很漂亮。识字则通过由词到字、由难到易的顺序认识,降低难度,激发学*兴趣;通过交流识字方法来巩固识字。

  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读中悟情。

  古诗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不然起不到效果。因此,我先让孩子学会生字,在理解了词意,再通过同桌互说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感知古诗大意,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层层递进,读的越来越好。在学完之后进行配乐朗读,更能起到烘托感情的作用。最后还播放《回乡偶书》儿歌让学生欣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这首古诗。

  不足之处: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最后拓展没有给学生展示出来,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

《回乡偶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案14

  一、原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五、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五)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六)写字:客、何、音

  六、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 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这样的古诗,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回乡偶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不过,在听故事时,老师有个要求,请你边听边在脑海中想像故事的情节,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了阔别已久的回乡之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期盼,来了村边,几个孩童看见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他望着那些孩子,想到自已离家的时候也就那么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十年了,不禁黯然神伤,潸然泪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请你说说你能想象到哪些情景?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二、自学: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师介绍古诗背景。是啊,在贺知章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带着他离开家乡,四处求学,在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时会吃不上饭,有时会没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学,后来,做了官,在他八十三岁的时候,才告老还乡回到了离开整整七十多年的故乡,请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看图。看到这样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这种心情读给大家听。这个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一个来概括: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学生C:我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感受到孩子们见到贺知章却不认识他,笑问他从哪里来的?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

  就在他回到家乡之后,他还写了《回乡偶书(二)》请大家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诗人的家乡会有哪些变化?

  五、总结: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六、板书: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回乡偶书》说课材料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内容。本版块的主题是:乡情、友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在他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所做,一共写了两首:本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进行设计。中年级学*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发想象,重在感悟诗境情感体验。本课我采用读通—理解—想象—体会—背诵的学*方法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二、揭示题目。据题质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读升华。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唐诗,或为其鼎盛的岁月而喜;或为其惨淡的人生而悲;或为那大漠孤烟征战将士的思念所动;或为那直下襄阳的欣喜所感染。唐诗是一页页历史,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这首《回乡偶书》更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写意画。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被安排在第六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熏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积累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热爱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诗文特点,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客”“何”两个字,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在反复品读中理解领悟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重、难点的确立

  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因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二、说教法、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教法学法化”。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品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再现。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设计理念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感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的视野和空间,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二)过程安排

  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能用相关的古诗描述景象,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魅力。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作者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贺知章为人旷达,不慕名利,其诗作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古诗词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诗人在诗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从故事的创作背景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联想,这样诵读就更加充满激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1、初步感知,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在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读诗,自主交流读书感受。

  (2)指名朗读,理解古诗含义。重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从而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歌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我事先根本无法完全预料孩子们会说些什么,会问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必须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孩子们身上的火花,根据学生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诵读诗文,体会诗境。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谐之感。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吟诵,对孩子们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语文教学应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诗文后用一句话或一首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传递出他们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会给课堂带来末曾预约的精彩。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时,力求:用心倾听,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画龙点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情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难以捉摸,也许会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像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诗句进行对比诵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