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作文 (菁华5篇)

首页 / 作文 / | 作文

山行作文1

  今天,我要改写一首非常优美的古诗,名叫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山石铺的小路远上山巅,又弯又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白云深处隐隐约约有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只因爱那枫林的晚景,我把车停下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染得枫叶红艳艳的,胜过二月的花。

  远望一条由山石铺成的小路蜿蜒而曲折地伸向了高山之巅,走*一看,在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了几户人家。因为被枫林的`夜景迷住了,所以把车停下来慢慢欣赏。四周的枫叶像火一样红,更显得红艳娇美,远远胜过了早春二月的红花。

山行作文2

  深秋时节,我闲着无聊,打发几个家童陪着我出去走走.

  备好马车,我们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一直向上走,但秋风萧瑟,秋景萧凉,正打算打道回府了.只听一个仆人喊道:主子,看那!

  只见白云升腾的地方炊烟袅袅,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这下我立马就有了兴致,想探寻下究竟是何人幽居在那白云深处.于是,马车继续前行着,我挽起帘子仔细欣赏起这晚秋的深山.

  停车!我吩咐道.

  主人,还没到呢?家童昂起嫩稚的脸庞一脸疑惑地问到.

  我微微一笑,右手惯性抚摸着我的颔徐,不必了.

  啊?童子还是疑惑.

  你看那傍晚枫林的美景,晚霞千里,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这不是够美了么?

山行作文3

  层峦叠嶂的鲁山,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由远至*。

  一路攀登的山峰,,幽深的小路,走走停停,到后来竟然自己也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竟迷失了方向

  傍晚的时候,火红的霜叶哗啦啦地落下,熊爬上光秃秃的树,树林清静了下来,透过稀稀疏疏的树枝,看到一只鹿悠然自得地在溪边饮水。幽静的鲁山,但不见房舍,也没有炊烟,仿佛没有人家在这里居住。

  我不禁自问:“难道是找错了,人家在何处呢?”正当我深思的时候。山间云外传来一阵鸡鸣的声音,带了一阵回声,奥!原来不是没有人家,人家在那远处的山顶呢!我又朝着山顶迈步……

山行作文4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一位车夫驾着马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

  只听车里面的人喊了一声“停!”马车缓缓地停在了半山腰。从车里起出了一位老人,他撩了一下胡子,随意地靠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望着远处的山坳,若有所思。

  高高的大山矗立在飘摇的白云中,若隐若现,满山的枫叶就像二月的花儿一样红,一大片、一大片地染红了大半个山头。山脚下的几棵枫树夹杂在绿叶丛中,远远望去,就像是长在绿叶上的一大朵、一大朵的红化。而此时的天空也仿佛被这些枫叶染过了,变得红彤彤的。

  原来这位老人是被这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停下车来,欣赏美景,竟然忘记了赶路

山行作文5

  古人云:“脚踏府山延阶行,身在飞翼观古城。千年历史山野藏,引得游人观古今” 。在这个万里无云的星期四,我们来到了府山。

  从大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苍老的参天大树,上面布满了青苔,有的弯弯曲曲的像一条长龙;有的枝繁叶茂像一把绿茵茵的大伞;有的好似小松鼠的摇篮,小松鼠在上面蹦蹦跳跳好象在说:“你好,你好,欢迎来到我的家……”

  随着山势,我们抬级而上,路旁的小花小草吸引了我们。那绿绿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越长越高,为大地妈妈铺上了一层绿得没有一点杂色的毯子。而此小花好似一颗颗宝石镶嵌在那绿毯上。

  沿着羊肠小道继续向前走,有一口井,名叫清白泉,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龙山时发现的。范仲淹之所以取这口井为“清白泉”是因为非但取其颜色清澈,还从而以清白来告戒自己……

  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春游,既了解了家乡这浓厚的越文化,又欣赏了府山这独特、美丽的风景,让我感到无比快乐。


山行作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山行作文 (菁华5篇)(扩展1)

——山行的作文 (菁华5篇)

山行的作文1

  雾中山行

  正值春夏节之际,常常有许多浓雾弥蔓着山,正让人目不暇接,但正要做一件事的时分却水中望月无法自拔,你或许有过想做的事却无法做一向摸着头皮想想该如何是好呢?你又是该如何处理水中望月的问题呢?让我带你们进入水中望月的奇妙国际吧!

  今日阴雨连绵,但妈妈坚持要去爬那困难的山,咱们小心的一步接着一步的走,那时正起着浓浓的雾,我严重的说:(好怕摔下去喔!!),但雾是越来越大了,大到连路都看不到了,这时只好停下脚步,等到浓雾消失而去,但我正摸着头皮想,因为正值春夏节之际,冷暖空气交流激荡,大弟常出现一片入梦似的白雾苍茫,正好看到许多东西都看不太到,但想伸手去摸,怕又摔下去,只好一向等下去了。

  当我正水中望月的时分,正好雾渐渐消失而去,能够预备上山了,令人影响的旅途有开端行走了,如同人生相同有时好、有时坏的时分,但不论挫折有如雾一般大,仍是要一步一步英勇走下去,最后总算走到山顶上,而我的惊慌像雾相同的消失了,被雾所遮蔽的阳光总算显露来了,如同人生抵达了最尖峰般,这真是一趟好之旅。

  雾里看花

  雾,是奥秘的白纱,使人感到置深如梦是幻中;雾,是轻盈的雨水,使人感到像进入雨水怀有般舒爽。

  一大早,学校雾茫茫的,我散步走在公园摆放的步道上,树下的椅子如同邀请我倾听一场无声、华丽的舞会,当我一坐下时,扮演登时开始。和风如一条条五线谱,悄悄的拂过公园的金黄色小花朵,在雾中如一串串金黄的铃铛,随风摇摆着;树也如同舞者一般摇摆着舞姿,在雾中显得愈加美丽、炫丽!在这无声的扮演中,让我不知不觉深深的陶醉,虽然公园的姓名是如此的刚硬,但它的表面、舞姿是多么的美丽,再披上雾所织造的白纱,让我如同来到大自然的神殿,也让我发现本来“雾”里看“花”也有别一番风味。

  大自然中弥漫着雾,如画蛇添足一般,增加了装点的作用,让人百看不厌;但在人生的路途中水中望月的话,如同站在山崖边,深怕一失足,就坠入无知的黑私自,即使不是粉身碎骨,也凶多吉少……

  记住有一次,班上选恶魔与天使的活动,我被选上前三名中的恶魔,纸上的理由都是写着“爱管闲事、鸡婆”,登时我的眼眶充溢着泪水,深怕一眨眼就流出眼泪。我伤心得想着我曾经是否是真的这姿态,但我一点也想不起来,如同脑筋里都被哀痛挤满着,使我毫无回想空间。当天,我毫无胃口,整个人魂不守舍,下课时也一向问同学我是否真的这姿态吗?一整天,我心境如坠十里云雾中。幸好教师发现,在下课时间和我谈一谈,才总算让我的心境云开雾散、拨云见日了。

  雾在大自然中总是充溢奥秘和魔幻,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女神,使景观愈加美丽、动听;但在人生中有水中望月的工作,是一种很大的锻炼和检测,只需咱们成功的打破它的封闭,就能更上一层楼,迈向成功的阶梯。

山行的作文2

  这是个朗朗的夏日,阳光浅浅地撒了一地,照得晶莹的露珠反射出了并不耀眼的光芒,调皮地滚落到草的根部,然后像捉迷藏似的,藏了起来。我行走在蜿蜒而上的山路上,听着不知何处来的蝉浅浅地为这夏日和声,乐曲悦耳动听。山不高,有清澈的溪水流淌而下,流水的声音温和而不显突兀。

  小草。现在已是季夏,山野苍翠满目。小草挺拔地立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反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微芒。露珠在草的根叶上调皮地打了个滚儿,随后轻轻滑落到草的根部,害羞地藏了起来。剔透的露珠浸润了草的那份绿色,显得更加晶莹。这浓绿的夏草,给满山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纱衣。空旷的野外,飘散着草的清新气息,使漫步在山路上的人心旷神怡。这卑微的生命,不会在乎自己有没有华丽的外衣,亦不在乎自己有没有醉人的馨香,开得肆意而灿烂,只为世界添多一份绿色,令人肃然起敬。

  野花。半山坡上,开满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它们大约有半尺高,一丛一丛,一片一片,铺满了整个山坡。我俯身欣赏着这肆意而张扬的美。它们没有沁人心脾的芬芳,亦没有华贵的外衣,只是大片大片的绽放。丝毫不在意自己的颜色,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卑微,只是静静地开放着,摇曳着浅浅的笑意,使这座小山*添了几分温柔,几分艳丽。似乎是早已*惯了大自然的作息规律,它们不在意自己的花期是多久,不在意什么时候会凋零,只是随意地开开落落,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它们*凡的笑靥如此温柔,如此祥和。

  阳光。我站在山顶上,温暖的阳光倾泻而下,铺在浓绿的草地上,多彩的野花上,以及我的身上。我抬起头仰望着那无比灿烂的阳光,直到眼睛被耀眼的光芒刺激到有想流泪的冲动。夏日的阳光总是那么明亮而耀眼,照暖了我的心田。溪水流动不息,涓涓的流水声不息,在阳光下轻快地飘荡,声音轻缓而动听。阳光下的一切,都变得如此透明而纯净,仿佛这阳光能洗涤干净人内心的污垢,照亮人内心的每一处黑暗。

  溪水。下山途中,我走到溪流前,俯身去看那涓涓流动的小溪。溪水透明澄澈,倒映着淡蓝的天空,显得纯净无瑕。我起身去看这山间溪流要流动到何处,却看不到尽头。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向远处,永不停歇。我不知道这溪流最终会奔向何处,汇集到哪里。但我想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出了山的溪水,便不会再往回流动,不管前面是何处,它都只会奔向前去,永不退缩。微风轻轻拂过我的面庞,格外怡人。山间又沉寂下来,像一个熟睡的孩子,呼吸轻缓而*稳。

  清爽的风轻轻吹在我的脸上,我知道,这是它对我的送别,也是我这一次*常的山行所画下的句号。

  我站定,回首远方,听到叶芝在说话。

  叶芝说啊,我将不停地走啊,不停地歌唱。

山行的作文3

  “飞峙长江边,紧傍鄱阳湖”。庐山,多少文人墨客被你的神韵所倾倒,多少诗词画卷把你的美景传颂,为一睹你的风采,我曾几度魂牵梦绕。

  终于,今年暑假我实现了这个愿望。

  车到山脚下时天已变暗,庐山的车道修得很好,只见汽车一层层绕上去,气温一层层冷下来,道路两旁的树木如绿色的围墙一样从眼前晃过,随着车子带起来的风中还有淡淡的花香,没过多久就到了下榻的酒店。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随着摩肩接踵的旅游者前进,在庐山天池山,御碑亭西有一方池,池水终年不涸,人称“大天池”。文殊台是观赏庐山大天池云海之地。山中的水汽郁结,云雾漫天,谷中薄雾如轻纱缭绕,白云时而傍山升腾,时而翻滚直下。尤以天池晚霞最美,高台看红日彩霞满天,极目长江如练,放眼*川生辉,美景如画。

  继续前进,到了山峰陡峭,山峦绵延的五老峰。从山麓的海会寺仰望群峰,犹如五位端坐的老人,因此称“五老峰”。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山势不一,有的象诗人吟诗,有的象勇士高歌,有的象渔翁垂钓,有的象老僧盘坐……五老峰的第三峰最险,峰顶有“日*云低”,“俯视大千”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峰顶青松弯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狮子峰、金银峰、石舰峰、凌云峰、和旗杆峰。李白曾经写下了:“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诗句。

  站在五老峰顶,向东眺望,便能看到名满天下的三叠泉。

  缓缓向东行进,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缕泉水如一幅巨大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忽然,它猛的撞到了半山的巨岩,顿时轰然震耳,接着狂暴地冲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发疯似的、挟带着雷霆窜下去了,而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谷风吹来,散落地泉水如冰绢飘筠于空中,好似万斛明珠,随风散落,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晶莹夺目。瀑布依山而下,好似一匹白布从天而降,折成三叠,因此称之“三叠泉”。看到它,我仿佛是看到了一个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志者,它的身上,散发着坚韧的光芒。

  以后的行进中,看到的美景越来越多:仙人洞石松横空,龙首崖苍龙昂首,含鄱口势含鄱湖,白鹿洞四山回合,玉渊潭巾惊波奔流,汉阳峰云雾缭绕,三宝树粗壮高大……

  庐山,你让我见识到了人间的仙境,你让我发现了自然的瑰丽。我爱你,妙不可言的庐山!

山行的作文4

  暑期,老爸决定带我去黄山旅游,我十分高兴。出发前,我上网查了一下黄山的资料,黄山位于我国安徽境内,以风景奇特、峻秀著名,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可见风景之秀美。

  那天,我们满怀憧憬和向往,在西安火车站集合。导游去买火车票,好长时间也不见回来,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票终于来了!我们兴冲冲地坐上了火车。

  按计划我们第二天10点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由于火车晚点,下午1点才到达。刚下火车,就觉得一股热浪袭来,弄得我的头有点不舒服,都是温差惹的祸,因为我们坐的是空调车,车上温度22度,而此时地面温度达到30几度,当然有点不适感。导游很快把我们领上一辆旅游车,“一眨眼”我们就来到了黄山入口处,导游建议我们坐缆车上山,因为步行上山需要四个多小时,要耗费大量体力,第二天会浑身酸痛,腿脚无力,影响游玩,于是我们都听了导游的劝,坐缆车上山,但是,缆车并没有把我们拉到山上旅馆,下了缆车我们又翻了两、三座山峰才到达旅馆。一路上,我朝山下望去,山的高度令我头晕目眩,真是万丈深渊,一眼望不到底,我们好像置身于传说中云雾缭绕的仙境,景色十分壮观。

  到达旅馆后,导游吩咐说:“大家把手机的闹钟定好,明早4点起床,去光明顶看日出。”我的妈呀,4点就要起床!迷迷糊糊的,老爸就把我叫了起来,我们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出发了,四周黑漆漆的,山路崎岖难行,还好只有一条路通往山顶,怎么走都不会迷路。不一会儿我就觉得浑身无力,老爸一直拉着我走,终于我们到达了光明顶,我和老爸坐在岩石上等待日出。终于!太阳出来了,光芒四射!但好景不长,突然,飘来一阵云雾把阳光给遮住了,看日出就这样结束了。我不由得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你想有收获,就必须付出努力;但你付出努力了,也不一定就会有收获。”,看日出这件事就深深印证了这句话,可老爸说:“固然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绝对不会有收获!一定要记住一条真理:天道酬勤!”姜还是老的辣,我怎么能说过老爸呢。

  后来,我们在山上简单吃了点早饭,便一边游玩一边下山,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到了山下,我一屁股就坐在山门的石阶上,好半天都起不来。

  回家后,我和老爸对这次黄山之行,作了总结,那就是:“风光无限好,还要身体素质好!”。

山行的作文5

  初夏,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家乡的龙鼎山风景区。

  龙鼎山位于辽阳市区的东南部,那里景色迷人,环境优美,是个休闲观光的好地方。龙腾大道自东向西贯穿了整个景区,像一条丝线把祥龙、观鼎坪、万盛龙鼎、龙鼎山阶、万和钟楼串成了一条龙鼎珠链。

  祥龙位于龙腾大道的东端。它高5.8米,长12.8米,为紫铜锻造工艺。它摆尾舞爪,昂首向东,栩栩如生,好像是在呼风唤雨,让家乡风调雨顺。

  祥龙西侧的龙腾大道两侧各耸立着12根汉白玉柱。玉柱上刻有蟠龙、高山、祥云图案,好像巨龙在高山之上、云层之中飞舞,将游人引导至景区的核心部位——万盛龙鼎。

  堪称“华夏第一鼎”的万盛龙鼎是仿青铜工艺铸造的四足方鼎。它高*10米,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重150吨,相当于150辆吉普车那么重。它的四条腿像四根柱子站在鼎台上,需要四个人张开双臂才能将“一根柱子”围住。大鼎底部像房屋,有两个教室那么大,游客可以在下面小憩。南北两侧的鼎壁分别铸有《百寿图》和《百福图》,底部饰有《五福图》,蕴含着家乡人民对多福多寿、五福临门的祈盼。

  鼎台四周有四圣兽的图案,四圣兽的外围有八个小鼎,四个三足圆鼎,四个四足方鼎,都是仿造我国历史上的名鼎铸造的。其中就有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仰望大鼎,我不禁想到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力举千斤大鼎的样子,不过英雄再世恐怕也只好“望鼎兴叹”了吧,“150吨”可是“千斤”的300倍啊!这一个大鼎与八个小鼎加起来就是九个鼎了,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一言九鼎”,想到了那个发一言而利家邦的毛遂。

  大鼎向西,依山势而上,就是龙鼎山阶了,它是登临万和钟楼的阶梯式通道,共有365级台阶,寓意一年步步登高。12个缓步*台,寓意月月*安。读着缓步台两侧节气的介绍,相关的古诗词映入眼帘。我选读了一首与“夏”有关的古诗:“长夏江村风日晴,檐牙燕雀已住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山阶两侧的山坡上,绿树成荫,草木旺盛,一片片洁白的槐花吹来淡淡的清香。

  沿龙鼎山阶拾级而上,就到了万和钟楼。凭栏远眺,北面的居民楼变小了,西边的辽沈公路变细了,东侧山脚下的祥龙、山腰处的大鼎与钟楼在同一中轴线上,南面群山连绵起伏,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钟楼的顶层悬挂着“万和钟”,钟上刻有《龙鼎山记》,“万和者,乃万代和*,万事和顺,万物和谐,万家和睦之谓也。”

  我难忘自己敲出的浑厚、悠远的钟声,祈愿“敲响万和钟,吉祥在其钟”!


山行作文 (菁华5篇)(扩展2)

——《山行》改写作文 (菁华3篇)

《山行》改写作文1

  天色已经黄昏,太阳慢慢地向西落去。我收到朋友的一封信,他说:“我们那边有一座青山可美了!”我高高兴兴地叫了一辆马车上路了。

  我看见一条像蛇一样的石板路向山顶伸去。我坐在马车上面,耳边不时飘来湖水的声音,我抬头一看,只见那笼罩山头的云雾随风飘荡,有的在山顶上像给大山戴了一个绒帽;有的在半山腰像给大山系上一条腰带。只见云雾里有几座若隐若现的房屋像给大山带来了欢乐。

  欣赏完云雾,我又向山顶走去,不到一个小时我就来了山顶。我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片枫树林。这片枫树林把我的心也给抢走了,那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好像喝醉了似的。我摘下一片美丽的叶子像张开的小手掌,在落日的映照下比玫瑰还要红,它打动了我爱国的热情。一阵阵秋风吹来,一声声的沙沙声像是在向我微笑。有的从树上落了下来像无数的小鸟在空中翔,还像下了一场枫叶雨,踩上去感觉软软地,像是踩在垫子上一样。

  枫叶是秋天的象征,是大地的一件美丽的衣裳,让我如痴如醉,沉醉其间让我想起了《山行》这首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改写作文2

  一个深秋的傍晚,夕阳西下大诗人杜牧整天在家里太闷了想出去散散心于是,便叫马夫,赶着马车去郊外散心。

  这里的风景真迷人呀!远远望去,连绵起伏的大山像一幅优美的秋色图。天上的白云有的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有的像一团团棉花糖,有的像一座座高大的城堡。弯弯曲曲的小路像一条大青蛇,一直通向远方。几户人家在树丛中若隐若现。

  突然,杜牧眼前一亮,发现了一大片枫树林,于是,杜牧赶紧叫马夫停下车来,细细看,枫叶的颜色火红火红的,像一朵朵红云,又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还像一个个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还像一朵朵盛开的红花,形状像一个个小朋友的手掌,又像一个个红飞镖,还像一只只小鸭子的小脚。秋风一吹,枫叶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真美呀!秋天的枫叶真是比二月开的花还要红艳呀!

  杜牧如痴如醉地看着眼前的风景,杜牧沉醉了,感动了,这时美妙的诗句涌在杜牧的脑海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改写作文3

  远上寒山独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处,一辆马车在山间的小路上独自行走,小车虽然不华丽,但却别有一种淡雅的美丽,让人不禁猜想坐在马车里的人应该是为文人雅客吧。马车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从下面看上去,山腰出云雾飘渺,变化无穷。天边还有几只迁徙的大雁,它们为这原本寂静的天空添上一些生意。

  “停车!”马车里的人说话了“大人,有什么事吗?”一位样似仆人的老者上前掀开车帘。终于看到了马车里的这个人,他看起来气宇轩昂,温文尔雅。“现在到了什么地方?”他有着雄厚的男性嗓音。

  “快要进山了,大人”他从车中探出头来,朝着远处看了看,在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墙石屋。此时,石屋上面不断冒出炊烟,应该是在做饭吧。“继续赶路!”

  马车经过一片枫叶林,在夕阳的照耀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到处都是红的,就像是火焰山一般。鲜红鲜红的枫叶,把秋天的激情点燃。那枫叶红得发光,红的鲜亮,红得奔放,红的自然。*看像龙爪,远看就像红红的火苗,仿佛这团热烈的火染红了半边天。

  马车再一次停下,主人走了出来,他望着这片枫林,眼神中充满了豪迈。他用手抚了抚自己的胡子,嘴角浮起一丝笑意,进而他开始大笑起来,此刻的他想到了多年的仕途,自己早就累了,别人的非议,奸臣的排挤,国家的苦难,忧伤长期占据了他的心房。今天看到了这“满山红”,心中的烦闷终于抒发出来了,面对这美景,他沉思片刻,豪迈的吟出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多年的豪情就此完全释放出来,处在这美丽的秋天,他陶醉了......


山行作文 (菁华5篇)(扩展3)

——《山行》说课稿 (菁华3篇)

《山行》说课稿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所以我想谈谈自己对《山行》这首古诗的理解及教学思路,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是《古诗两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掌握古人说话的方式,能根据插图和现在说话的*惯及时调整诗句的意思。

  4、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前让学生诵读学过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基本未变。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 “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后主动学*。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 明确日标,尝试学*。

  三、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 指导诵读诗句。

  五、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放古筝曲,让古筝曲萦绕课堂,创设意境。)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意图: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揭题:让学生读两首古诗的题目,快速浏览全文,了解两首诗的共同点。意图:系统的学*古诗。

  3.告诉学生本节课学*第一首。请学生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意图:快速导入课文,留下时间放给学生学*古诗。

  4.释题:在山上行走。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意图:明确学*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再电脑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意图: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电脑图片,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讲解“生处”的写法。意图“这个词默诗最容易错。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意图: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三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读好后两行。

  意图: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第四步:指导诵读诗句。

  意图: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五步: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

  电脑出示:

  赠刘景文

  作者: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菊

  作者:*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让学生读读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

  四、说作业设计:

  1.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古代和现代都可以)

  2.为这首诗配上插图。

  3.有感情地背诵。

  4.查询资料,了解杜牧还写过什么诗,挑选最喜欢的一首抄一抄。

《山行》说课稿2

  一、学*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4、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5、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日标

  三、“扶放”结合学*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 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山 行》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

  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123下一页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 行》教后心得

  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山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

  2.握方法,主动学*。

  3.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得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

  2.简介作者: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

  意图:明确学*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三步、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

  第四步、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完成自学的任务。

  (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第五步、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

  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 第六步 、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第七步、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山行作文 (菁华5篇)(扩展4)

——山行教案通用5篇

  山行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3)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4)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5)坐:因为。

  (6)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7)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

  下面有两个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1)画一幅秋色图。

  (2)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山行教案 2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⑴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⑶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⑷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⑸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⑹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⑺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⑻出示*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⑴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⑵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山行教案 3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是感情。

  山行

  一 渲染意境,激趣揭题。

  同学们,刚才的阅读课里,我们读了《陕北八月天》这篇文章,感受到了陕北八月的浓浓秋意,欣赏了西部高原的秋色美景。那么,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山行》这首古诗。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检查: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三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学生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分小组交流 讨论

  教师适当点拨。

  四 美读古诗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课件展示

  (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山林图片,师旁白)

  走在深秋的山路上,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斜斜地向山顶延伸。诗人杜牧边走边望,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诗人不禁停下了车,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吸引住了。他赞叹道:

  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刚才我们和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感情朗读)

  五 诵读古诗,练*背诵。

  六 写字

  出示生字 霜 径

  师范写

  描*字册

  山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些词语概括。诗人在此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实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四.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五.迁移拓展,简要分析这首诗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历任威武(今属山东)主簿、翰林学士、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黄州(今属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谏,颇为朝中权贵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贬。晚年贬于黄州,后世因而多称其“王黄州”。《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山行教案 5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生字。

  经( )枫( )雪( )

  径( )疯( )霜( )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

  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2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虚无缥缈,就像是人间仙境。

  3那几户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云生处,你们想不想到他们家去看看,去做一回客?

  生:想。

  (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正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去做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是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诗人?(学生随意说说)

  2那我们也下车跟着诗人去看看吧。听!诗人正在吟诵这两句诗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3读了这句诗,教师点拨:在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指的是“比”。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2)秋天的枫叶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不是一片枫叶,也不是一棵枫树,而是一大片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一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告诉我,看到这么美的枫树林你们喜欢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4)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相框里。

  生:我想写一篇最优美的作文来描写它。

  生: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四、吟诵古诗、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并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2一首《山行》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唐 杜牧)你还知道他哪些诗?(清明)

  3古诗的魅力可真大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杜牧的《山行》。(学生一起吟诵)


山行作文 (菁华5篇)(扩展5)

——山行作文450字通用5篇

  山行作文450字 1

  我早就听说黄山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终于有机会见见了。

  坐车抵达黄山后,我高高兴兴,迫不及待的做好了准备,汽车进入山区后,我见到了心目中的山,高大,雄伟,状观,有一种引人注目的魅力。

  转过一个山头,眼前景色突变,一座座险峰耸立在路旁,有的像穿了绿纱的少女,有的像采花的少年,背篓子的老人……姿态各异,各不相同。

  最有名的山要算: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因为时间紧迫,不能一一地细细观赏了。

  登上光明顶,一上山顶,一股冷空气扑面而来,真像一个“大空调”呀!在奇松怪石中首映入眼帘的便是迎客松和松鼠跳天都了,迎客松被作为安微的标志,姿态很奇特。

  一根主干上生出两条枝干,都是那么茂盛,按惯例来说,要么两个都枯死,要么一个在活,一个死亡。可是两个都枝繁叶茂怪得不得了。

  站在迎客松下面恰好看见松鼠跳天了,一只松鼠仿佛要一下跳到天都峰去,其实,松鼠是两块石头组合而成的,当然了,奇松怪石不只这几只呢!在这里就不说出。

  两天的时间太匆促了,所以只能游个大略,但是我依然将黄黄山一游深深的记在心里。

  黄山真美丽!

  山行作文450字 2

  深秋时节的一天,杜牧驾着马车,沿着一条石头铺成的弯曲小路去爬山。

  一路上,四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在一起举行跳远比赛,几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远处还不时传来了狗叫声。来到山脚下,抬头仰望,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高耸入,直冲云霄。在半山间,有几户人家,杜牧心想:这真是人间的仙境啊!

  他往山上走,发现草木枯黄,没有一丝生机,还有一丝凉意。这时,一团红色的东西吸引了他,他连忙下车,发现是一片枫树林,那枫叶是那么热烈、迷人,比春天的花还耀眼,此时,大诗人杜牧仿佛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

  看着这美景,杜牧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简要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山行作文450字 3

  西岳华山是我梦寐以求去一游的地方。来到华山脚下,看着高耸入云的万丈悬崖,我无比的兴奋。可是爸爸妈妈担心了。这么高,会不会爬不动啊。看着爸爸妈妈犹豫的表情,我握着拳头坚定地说:“我一定行的,相信我”。

  为了节约体力,我们选择坐缆车上西峰。坐缆车,看着简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那需要很大的勇气。看着脚下深不见底的山谷,听着耳旁呼呼的风声,感受着缆车的摇摆,望着一座座山峰离我远去,我好像在山间飞翔。我兴奋之余,看着身旁的爸爸,他都吓得不敢睁眼。我抓着爸爸的手鼓励说:“爸爸应该向我学*,看我多么勇敢!”

  来到西峰,我们向着最高峰南峰前进,山路非常的陡峭,路旁除了悬崖峭壁,就是那一棵棵扎根于石头缝中的松树,虽然环境恶劣,可是它们依然不放弃,我真佩服它们。我们抓着铁索走走停停地往山顶爬,我的腿都酸了。看着我有点吃力的样子,妈妈说:“要不我们就下山吧。”我拍拍胸脯:“我还行的,没问题。”妈妈看着我毅然的表情,只好同意继续向山上爬去。

  终于来到山顶了,我兴奋地挥起手来。抬头看着碧蓝的天空,朵朵白云好像*在咫尺,触手可及。向远处眺望,蜿蜒的河流就像一根飘扬的丝带,房屋就像整齐排列的积木一样。而除了蓝天白云,看到的一切风景都在我的脚下。这时,我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

  这次华山之行虽然短,可是牢牢印在我的脑海,那是我的勇敢之行、坚强之行。

  山行作文450字 4

  国庆节终于盼到了,我和我的爸爸妈妈一起去泰安登泰山。

  到了泰山的山脚下,我们抬头看了看泰山,泰山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直入云霄,它是那样的雄伟,那样壮丽,真是“岱宗夫女何,齐鲁青未了。”我们先买了些登山用的物品,便开始登山了。

  刚开始我是信心满满,一会儿走,一会儿跑,可过了一会儿就累得不行了。听常登山的人说:“不要休息的时间太长,时间长了就不想登山了。”听了那个人说的话我立刻起身继续登山。过了好一段时间,我泄了一半的气。听说再走二十分钟就到中天门了,中天门旁边有缆车,可以直接送我们到南天门山顶。一听到了这消息我就迫不及待的催着爸爸妈妈走,走呀走呀,隐隐约约的看到了“中天门”三个字,我就向爸爸妈妈招了招手,爸爸妈妈气喘嘘嘘的上来了,我们二个小时终于来到了中天门。为了坐缆车到山顶我们排了整整三小时的队,终于可以坐缆车了。坐上车,一启动后我特别害怕,人吊在空中,往下一看,下面是万丈深渊,让人魂飞魄散,妈妈安慰我,我才放松了心情。我拿起了妈妈的手机,拍了许多的风景,有在奔跑的小溪,苍天的大树······

  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了南天门,天气越来越冷,云雾环绕就像波浪涛涛地大海,隐隐约约还有些行人,我也时不时的听到鸟儿的鸣叫。也不知是哪位神仙用纱布遮住了自己的脸······我们再次乘坐缆车下山,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才到半山腰,我们大概又坐了十几分钟的公交车才到山脚下。

  虽然登山很苦很累,但我却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

  山行作文450字 5

  莽山森林公园是国家级保护区,位于湖南郴州。那里有许多稀有动物,如云豹、黑熊、老虎等……那里还有一种蛇,叫“烙铁头”,据说莽山是这种蛇唯一的栖息地。莽山不仅是动物的乐园,也是植物的天下。许多名贵而罕见的树木,如高山杜鹃、卧龙松、红杉等……树木使莽山的空气清新,让人神清气爽。

  走进山中,如同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我们进入的第一座山是天台山。山中没有喧闹的声音,只有快乐的蝉鸣和鸟叫一路伴随着我们上山。蝉鸣和鸟叫声在不同的方向互相应和着,构成了电子音乐的声响……

  天台山上有一座万寿塔,从山下望过去,万寿塔显得很高,但当我站在它前面,却发现万寿塔如此小。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真是有道理啊。

  再往前周,就快到小天台了,但是,只有走下一条几*垂直的木楼梯才能真正到达小天台。我扶着栏杆小心翼翼地往下走……哇!我感觉自己站在云海旁,那乳白色的云雾在随风飘舞,那些景物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我突然发现自己在这一望无际的云海和山峦中有多么渺小。

  一会儿,太阳腼腆地露出了笑脸,云雾开始散去,山峰和树木逐渐地露出了它们壮美的原貌,山脉蜿蜒连绵,此起彼伏,层峦叠嶂,山上的树木苍翠欲滴,枝繁叶茂,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这些风景让我赞叹,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奇妙啊!


山行作文 (菁华5篇)(扩展6)

——《山行》改写范文5份

  《山行》改写 1

《山行》改写

“哎呀,可真撑啊!”杜牧摸着他那圆球似的啤酒肚,又去称了一**重,更是让自己崩溃,180斤!杜牧一个人在墙角边抱怨道。最后他终于决定带着自己的“肥牛一号”去寒山锻炼锻炼。

在途中,杜牧坐在牛车上,东望望、西望望。一股浓浓的秋天味道聚集在杜牧的鼻边,让他不禁赞叹道:“啊!秋天真美,我这次算是去对了地方。”往远看,杜牧看见了一张害羞的太阳姑娘的脸,她正悄悄躲进山伯伯的身后。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展现在自己的眼幕,仿佛是铺着的金色地毯。一张张农民的朴实笑脸深深地印进脑海。再往*看,一朵朵花儿如同绽开的笑脸,山茶花、桂花、野菊花……百花争艳,这一幅幅美丽画面看得杜牧应接不暇。

忽然,一团红红的东西像一团火点燃杜牧的心,他立即掉头向那赶过去,原来这是一片似火的枫树林,杜牧下了牛车徒步进了寒山枫林的怀抱。远处红的、绿的、黄的颜色夹杂在一起点缀着高耸挺立的山川。旁边飘着一朵朵棉花似的白云,像似给山伯伯穿上了一件白棉袄。杜牧又往旁边走去,那里的景物更让人流连忘返:一座白晃晃的'石桥横跨河**,河里更是清澈见底,就像一面镜子。前边的石头小路崎岖难行,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灰色的飘带。这里的一花一草美丽极了,小草碧绿如翡翠,花儿在草丛中千姿百态,站在高处看就像花儿为小草穿上了一件五彩缤纷的外套,美丽的景色看得杜牧眼花缭乱。

不知不觉,杜牧转进了一条长龙似的曲折小径,小径上面铺满一层薄薄的落叶,他有点好奇就踏着落叶往前去,周围的参天大树数不胜数,奇花异草随风摆动,好似在向杜牧敬礼。旁边的小松鼠好奇地望着杜牧,似乎在问:“你是谁?你是谁?”,然后一溜烟向前奔去。小松鼠在前面跑跑停停带着路,杜牧拐弯走到了小径的尽头,眼前居然出现一间掩着门的茅草屋。

这次出行,杜牧的眼眶里一定装不了这么多的美丽景色!

“啊,130斤了!”这声音是从杜牧家传出来的。原来经过杜牧的坚持锻炼,他的体重已经减少了50斤,杜牧笑嘻嘻地写下了《山行》这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改写 2

  “哎呀,可真撑啊!”杜牧摸着他那圆球似的啤酒肚,又去称了一**重,更是让自己崩溃,180斤!杜牧一个人在墙角边抱怨道。最后他终于决定带着自己的“肥牛一号”去寒山锻炼锻炼。

  在途中,杜牧坐在牛车上,东望望、西望望。一股浓浓的秋天味道聚集在杜牧的鼻边,让他不禁赞叹道:“啊!秋天真美,我这次算是去对了地方。”往远看,杜牧看见了一张害羞的太阳姑娘的脸,她正悄悄躲进山伯伯的身后。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展现在自己的眼幕,仿佛是铺着的金色地毯。一张张农民的朴实笑脸深深地印进脑海。再往*看,一朵朵花儿如同绽开的笑脸,山茶花、桂花、野菊花……百花争艳,这一幅幅美丽画面看得杜牧应接不暇。

  忽然,一团红红的东西像一团火点燃杜牧的心,他立即掉头向那赶过去,原来这是一片似火的枫树林,杜牧下了牛车徒步进了寒山枫林的怀抱。远处红的、绿的、黄的颜色夹杂在一起点缀着高耸挺立的山川。旁边飘着一朵朵棉花似的白云,像似给山伯伯穿上了一件白棉袄。杜牧又往旁边走去,那里的景物更让人流连忘返:一座白晃晃的石桥横跨河**,河里更是清澈见底,就像一面镜子。前边的石头小路崎岖难行,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灰色的飘带。这里的一花一草美丽极了,小草碧绿如翡翠,花儿在草丛中千姿百态,站在高处看就像花儿为小草穿上了一件五彩缤纷的外套,美丽的景色看得杜牧眼花缭乱。

  不知不觉,杜牧转进了一条长龙似的曲折小径,小径上面铺满一层薄薄的落叶,他有点好奇就踏着落叶往前去,周围的参天大树数不胜数,奇花异草随风摆动,好似在向杜牧敬礼。旁边的小松鼠好奇地望着杜牧,似乎在问:“你是谁?你是谁?”,然后一溜烟向前奔去。小松鼠在前面跑跑停停带着路,杜牧拐弯走到了小径的尽头,眼前居然出现一间掩着门的茅草屋。

  这次出行,杜牧的眼眶里一定装不了这么多的美丽景色!

  “啊,130斤了!”这声音是从杜牧家传出来的。原来经过杜牧的坚持锻炼,他的体重已经减少了50斤,杜牧笑嘻嘻地写下了《山行》这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改写 3

  深秋时节的`一天,杜牧驾着马车,沿着一条石头铺成的弯曲小路去爬山。

  一路上,四只活泼可爱的松鼠在一起举行跳远比赛,几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远处还不时传来了狗叫声。来到山脚下,抬头仰望,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高耸入,直冲云霄。在半山间,有几户人家,杜牧心想:这真是人间的仙境啊!

  他往山上走,发现草木枯黄,没有一丝生机,还有一丝凉意。这时,一团红色的东西吸引了他,他连忙下车,发现是一片枫树林,那枫叶是那么热烈、迷人,比春天的花还耀眼,此时,大诗人杜牧仿佛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

  看着这美景,杜牧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简要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山行》改写 4

《山行》改写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车夫把我带到一座山下时,天已经要黑了。我从把头探出窗外往上看,看见天上那成群结队的大雁往南飞,我把眼光转到山顶,透过浓浓的雾隐约可以看见几座房子。我让马夫停下车,只见一条小路一直向山顶的`房子延伸,小路的两旁,长满了叶子红似火的枫树,这时车夫脱口而出:“多美的枫叶啊!”我接着说:“是啊,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呢!”我正看得出神,车夫的催促声打断了我的思路,“快走吧,客官,天要黑了。”我听了,只好恋恋不舍的上了马车,继续赶路。

  《山行》改写 5

  深秋时节,我喊了一个马夫来,去岳麓山游玩。

  在路上我看见了了一丛丛菊花盛开了,五彩缤纷的,真漂亮就像彩色的蝴蝶在飞舞。到了岳麓山,我叫马夫停下来,我太喜欢这里了因为这里的枫树摇动着枝条,把一片片枫叶送给我,我仔细的看了看,想:这被秋霜打过的叶子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远远望去,这条小路弯弯斜斜一直通向山峰,就像是仙女在这儿游玩时把锦缎掉在了这里。远处,夕阳西下,这儿的山头就穿上了五彩缤纷的外衣。在白云飘浮的地方,还看见了缕缕炊烟,想必是山上有人家生活吧。只要你静静地听,还嫩听见清泉流动的声音。一片片火红的`枫叶落了,在空中翩翩起舞。我已经沉醉在这美丽的枫林里了。我坐在爱晚亭写下了这首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天的早上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里,但是这幅美景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山行作文 (菁华5篇)(扩展7)

——山行原文赏析范本5份

  山行原文赏析 1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山行原文赏析 2

  1、古诗原文:

  山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注释: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③径:小路。

  ④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⑤坐:因为;由于。

  ⑥斜:此字读xiá。

  3、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4、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5、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6、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关于杜牧生卒年,钱大昕《疑年录》据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志铭》推断,生年为贞元十九年(803),卒年为大中六年(852)。但也有学者考证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后。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判官等职。十数年间奔波各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进一步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多所探究,尤喜议政谈兵。在淮南幕府中写的政论文《罪言》等,对修明朝政、削*藩镇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见解。著名的《张好好诗》,也写在这一时期。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但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又造成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作风,有一些"风流艳事"流传。

  文学创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清代洪亮吉也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长篇如《郡斋独酌》,着重表现诗人"*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抱负,直抒胸臆,感激淋漓。《感怀诗》反映唐王朝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跋扈、边患频仍的动乱历史,画面宏伟,意气纵横,可与其《罪言》并读(翁方纲《石洲诗话》)。余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情事委曲尽致,亦称名篇。他的*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等,都能用质朴的口语、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历来传诵人口。而象《赤壁》、《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类咏史绝句,则又叙议结合,警拔精悍,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读来一新耳目。当然,他也写了一些放浪不羁、流于颓唐轻薄的作品如《遣怀》、《赠别》,属于消极的部分。

  杜牧的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据他的《上知己文章启》中说,他所写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与刘司徒书》、《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政治内容,尤其是《罪言》一篇,为宋祁写《新唐书・杜牧传》全部收录,并得到欧阳修的赞许,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另外,《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还反映了作者进步的辟佛思想。文章语言方面,杜牧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象《阿房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尊前集》中录有题杜牧撰的《八六子》词,全首长达90字。有人据此认为杜牧是文人中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里的长调作词的人。但据后人考证,其风格不类唐人所作,此事尚无定论。

  本集和校注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编次,共收诗文450篇。后经人增补外集1卷,北宋田概补编别集1卷,共收辑诗歌170余首,附于书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绪年间杨寿昌景苏园据日本枫山官库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年间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注释本中最通行的,当推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此外,杜牧曾为《孙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孙子》中。

  杜牧的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今人缪钺著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足资参考。

  山行原文赏析 3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辛弃疾词作鉴赏

  与上首《西江月》一样,这首词也是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词。这首词作于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当时他已五十岁了。

  辛弃疾的上饶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许的带湖之滨,登楼可以远眺灵山一带的山冈,所以他把自己的楼屋起名为集山楼(后改名雪楼)。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写的是他*时在带湖附*山冈上游览、栖息的生活。词中的松冈、茅檐、避暑、避雨,简练地概括了他在这里生活的种种生活场景。在这里,这样的日子他不知已经经历过多少次了,所以要问问“几度”句中特别点出一个“闲”字,实际上,不是作者闲情逸致的“闲”,对作者来说,是很可伤的。我们知道,辛弃疾决不是贪“闲”而是怕“闲”的人,“闲”是被迫的。他总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场,为国效力,可现实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为。正如陆游《病起》诗所说的:“志士凄凉闲处老”,他自己的《临江仙》词说的:“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接下来,作者写道:“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作者抱负难以施展,心情抑郁,只好以酒浇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时身体摇晃不支,只好扶着一块怪石,停在那里看飞泉,朦胧中以为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后,发现还是前回酒醒之处,也还是经常止息的地方。这两句特写,从怪石、飞泉表现作者的热爱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现他的醉酒。所以要写他的“闲”和“醉”,着力点正在于表达他那无奈之情,他对朝政的失望。

  不过,作者寓居乡下,鸿图难展,心情沉重,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他在上饶所作的一些词看,他谪居乡下的生活中,也有亮丽的一面,而这两者都是真诚的,都是来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于后者,使得他在农村中,不但有热爱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农民的感情。这首词的下片,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写农民婚娶的欢乐、热闹情况。这和作者孤独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农民的欢乐,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词出现了和农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热闹气氛。“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作者以这两句结尾,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慰,代农民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这样,他就把自己的整个心情投入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

  总之,这首词在描写闲散生活时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写农民的纯朴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脱、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衬托,使词的意境显得十分的清新、旷逸。

  山行原文赏析 4

  杜牧《山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山行原文赏析 5

  鲁山山行 宋朝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鲁山山行》译文

  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

  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鲁山山行》注释

  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襄城县境。

  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è):心满意足。

  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幽径:小路。

  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何许:何处,哪里。

  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鲁山山行》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首联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让人感觉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鲁山山行》创作背景

  诗作于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当时作者三十九岁。这首五言律诗写鲁山行的野景、野趣,突出表现山林的幽静和山行者的愉悦心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