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 (菁华5篇)

首页 / 作文 / | 作文

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1

  老家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我觉得回家探亲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所以每年都会回爷爷奶奶家过年,今年也不例外。

  大年初四,去外婆家给外婆拜年,晚上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开心的事。晚上,我准备和爸爸出去散步。突然爸爸惊呼:“啊,下雨了!”突然,我一脸沮丧,心想:哼,真倒霉,要命!一路回家真的是‘一口水’,连天气都对我不利!“我再仔细看看,啊!下雪了!我立刻把愤怒变成了喜悦,非常激动。雪越来越大,很快地上就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在雪地里,我快乐地奔跑,尽情地玩耍。这一幕太迷人了。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迅速穿好衣服,走出大门。我眼前的景象真的是“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刮起来,吹开了一万株梨树的花瓣”。我迫不及待地想堆一个雪人,却没有注意到眼前的美景。我先用小铲铲了很多雪,然后“啪”的一声铲了下去。不一会儿,雪人的“啤酒肚”就完成了。然后我抓起一把雪,在地上打滚。雪球越来越大,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大圆头。我把雪人的身体连起来,然后折了两根树枝,插在雪人身体的两边。然后我找了两个黑色的纽扣和一个萝卜使它的五官,你就完了!

  看着可爱的雪人,我感到无比的开心,这时表哥回来了,他送了我最喜欢的礼物——支枪。这真是一件好事!

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2

  在我们这里,对于商人来说,腊月二十九才算是真正的春节,而对于我们小孩来说,二十一的大集就算是春节了。

  腊月二十一大清早,卖鞭炮的,卖春联的,还有卖年货的,早已在大街上摆好了摊。我们小孩就高高兴兴地到大街买鞭炮,大人们忙着给我们买新衣服,这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不过,大人们不会买任何年货,因为他们觉得二十一还太早,何况店铺到二十八或二十九才关门,早着呢,不急这一会儿。

  该过小年了,我们这里不像北京那么隆重,我们这里二十一这天全家要吃一顿小的团圆饭,这时有的家庭就买年货了,小孩们的鞭炮早已装满箱子。糖、瓜子什么的也已经买好,颇有几分春节的味道了。

  到了除夕,家家户户的店铺关门,不管你离开家乡多远都要回家。除夕的下午家家户户贴福字、贴春联、贴年画……晚上灯火通宵、烟火满天,门前堆起柴、木头等易燃品,把它们点着了,邻居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孩子们在一起*似疯狂的放起自己心爱的鞭炮,一阵阵的爆竹声奏响春节的圆舞曲,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啊!

  初一的时候,家家户户登门拜年,小孩子们兴奋地收着压岁钱,大人们痛快的给压岁钱,上午拜年,下午大家就都休息了。从初二开始走亲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家乡的春节真热闹,而且还能领压岁钱,哈哈!要是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啊!

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3

  过年,对我来说是件高兴的事,既可以拿得到一份丰厚的压岁钱,又可以玩,还能和家人们聚在一块儿吃饭。

  look!这张照片就是我们全家人在一起过年的情景,照片上每一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共同举着酒杯庆祝新年的到来。桌子上摆满各式菜肴,有红烧公鸡、鲤鱼过黄河、鸡蛋炒木耳、四喜圆子、青菜炒蘑菇、老鸭汤等等,丰盛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鲤鱼过黄河,只见中一条鲤鱼横卧黄澄澄的鸡蛋里,旁边还配有青草、绿叶,犹如蛟龙入海,散发着扑鼻的香气,又香又好看,让人感到舍不得吞下去。我和弟弟看得直流口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筷子直奔大鲤鱼。

  *间,爸爸妈妈突然站起来,对大家举起酒杯,大声地说道:“新年到,我们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干杯!”我们立即举起酒杯,相互碰杯,美好的祝福在酒杯中传递着,让我们原十分快乐的心情,变得更加快乐。叔叔婶婶也不甘落后站起来,异口同声对大家说:“祝大家马到成功,马上发财,天马行空,马上…”大家听他们二人的成语,纷纷点头,竖起大拇指,称他们是才子佳人。然后,家人们纷纷向大家祝福,使得气氛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浓厚。我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有吃有乐,高高兴兴的。

  过一会儿,屋外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似乎也正在庆祝新年的到来。透过窗子上的玻璃,便看见屋外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呼呼的吹着,玻璃被吹得吱吱响,与屋里温暖的气氛判若两样。

  在这个屋中,温暖无处不在,温暖着每个人的身体,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4

  《舌尖上的*》曾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是的,说的就是香肠、腊肉。这些味道是我的家乡重庆过年时不可缺的年味儿,是记忆中家的滋味,灌香肠、熏腊肉也就自然成了重庆过年的一种仪式、一种风俗,重庆人碗里有了香肠腊肉,才叫过年!

  又到了一年年尾——重庆大街小巷、村头村尾灌香肠、熏腊肉的时候。家家户户阳台上无一不用晾衣杆挂满了腊肉香肠,看上去喜庆无比,浓浓的'年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站在外婆、外公身边,一边帮忙一边好奇地看她将新鲜猪肉绞成**,加以配料调味拌匀,接着套上“肠衣”,最后均匀地分成一段段,打好结后用一根绣花针放掉多余的气泡和空隙……和家人一起准备香肠是年味儿的开始。

  灌好香肠,也不能忘记熏腊肉。飞速发展中的重庆过年年味儿最浓的,除了香肠,非腊肉莫属。当腊肉挂起,熟悉了味道入口瞬间,那种俗世的热闹和烟火气又回来了。“重庆的腊肉沿袭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间加工秘方,“外婆一面用各种材料熏制,一面对我说”使腊肉从鲜肉到加工再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能让肉就不坏。“哦,所以用橘子皮和柚子皮熏制是为了这些啊!“不错,而且这样还能使得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外婆耐心地继续讲到。原来一块腊肉也有这么多学问!

  经过一系列的制作,到了香肠腊肉可以摆上餐桌时,春节就正式开始了。全家人围在一块儿,享用这独具一格的地方美味,满是年味儿的浓厚气息。

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5

  在芜湖,春节在腊月就开始了。在腊八那一天,一些还保存着旧*俗老人家们仍然要煮腊八粥,粥是用各种各样的米、豆子和红枣做成的,有时候还要加上一点芝麻来做。这样做出来的粥不仅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是美味的。

  腊八不仅是要喝粥的,这一天很多大人们去上街的。他们为孩子们买过年穿的新衣服,为过年买一些蜜饯干果、瓜子点心。孩子们则喜欢买一些过年吃的糖果,一般都爱买炒米糖、花生糖和巧克力。然后才为自己选择新衣服。

  腊月二十左右,大人们就要开始包饺子、作年糕和蒸蛋饺了,而且还要做一次大扫除,要掸灰、擦桌子、扫地…就像陀螺一样团团转。

  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开始做团圆饭了,小孩子就开始放鞭炮玩耍。这一天晚上,如果没有非常紧急的事情,都要回家吃团圆饭。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无一例外的有一道红烧鱼,但是都不允许吃掉,吃了就不叫“年年有余”了。晚上大人们吃完了团圆饭,都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孩子们就去放烟花玩儿。三十这一天要守岁,也就是十二点钟之前不能睡觉。到了子时,就要开始放炮竹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都要睡到九十点钟才起床。然后就去拜年。主妇就留在家中做饭。外面到处都是红色的爆竹纸屑。踩上去软软的。到了中午,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初一到初三是年三天,这几天大人孩子们都喜欢各自玩,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点香。

  到了正月初八,大多数店铺都要开张。因为八的谐音就是发。孩子们总是抢着去买东西。大人们就去娱乐休闲。

  正月十五,南方人既叫元宵节,也叫过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大人们还爱在元宵里掺和进花生。孩子就在元宵节上尽情玩乐。这一天也是过年中快乐的一天。

  过了十五,春节差不多就算是过完了。大人们去上班,孩子们去上学,一切都恢复到原来的日子里了。


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 (菁华5篇)(扩展1)

——家乡的过年风俗作文 (菁华5篇)

家乡的过年风俗作文1

  今天,我非常开心,因为今天是春节,大年初一,我和爸爸买来羊年的春联贴起来了,红红火火的。

  贴完以后,我要求爸爸给我买一些鞭炮,晚上可以玩。爸爸答应了,过了一会儿,就给我买鞭炮去了。

  到了中午,我吃完饭,我们全家打算去买零食,我非常开心。我们打算去欧尚。来到欧尚门口,我们停下了车,进到里面,拿起购物车就走。我左看看右看看,没有哪样是我喜欢的。

  过了不久,我们终于买好了一大堆零食,好像都吃不完似的。

  回到家,天就黑了,我奶奶早已烧好了饭等我们了。

  吃完饭,我就去放鞭炮了,鞭炮五彩缤纷,好漂亮啊!

  这只是春节的一天,后面还有更加精彩的,但是就先讲这大年初一把!

家乡的过年风俗作文2

  春节,人们俗称“过年”。过年期间,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风俗。

  在大城市里,过年那天,人人都穿新衣裳,接着清洁自己的家,贴对联,购年货,然后把买来的花花草草摆放好。晚上,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在规定的路段上放烟花,或者在家里看精彩的的春节联欢晚会。

  农村的除夕是这样过的:大家一大早就起来了。换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门前贴对联,然后挂上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笼都亮了。每家门前“噼里啪啦”都是爆竹声。人人挨家挨户到处串门,非常热闹。

  大年初二的'时候,大家都带着年货,有的去庙里上香;有的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有的一大家子出去游玩。

  这就是*人们过年的*俗。

家乡的过年风俗作文3

  农历1月30日,过除夕夜,晚上鞭炮噼里啪啦。

  按照惯例,过年应该吃饺子的,饺子是我自己来包,先买来饺子皮,把猪肉剁起来,剁了好久,加上葱,端来水,拿着饺子皮,沾上水,加上肉,一定要刚好。这样煮的时候才不会露出来。合上,再像波纹一样,一个饺子就出来了,我做了三十四个,放进了冰箱就去睡觉了。

  “过年啦!过年啦!过年啦!‘大声的喊叫声喊醒了我,刺耳的鞭炮声又再一声的响起。我不得不起床了。看着这么热闹的情景,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幸亏妈妈提醒我,不然我都忘记了自己还没有吃饭呢,吃完了分,我立刻加入打鞭炮的行列中。

  中饭吃过后,很快就到了晚饭的时间了,我包的饺子终于上锅了。一个个饺子出锅了,散发出浓浓的香气,吃完饺子之后。我就去睡觉了。

  这个年,我过得好幸福。

家乡的过年风俗作文4

  过年啦!过年啦!

  新年的脚步滴滴答答,新年的爆竹劈劈啪啪,新年的烟花纷纷洒洒,新年的祝福不能落下。

  我的家乡在博兴县兴福镇村高村那里。过年时,通常都吃饺子。

  在年三十上午炸年货,炸肯定是用油,过过油的意思是“越过越有”。下午两点左右,男人们准备好给祖先上坟的供品,这里面有糖果、苹果、香蕉、炸的年货有鱼和丸子,还有白酒,再拿上鞭炮告诉祖先过年了!还有香和黄纸(给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花的钱)。男人去上坟,女人在家包水饺,有的人准备肉馅,有的人准备白菜和韭菜,有的人和面,准备好后女人们动手包水饺,我也在一边忙这忙那,把一个个切好的面丸摁扁,在我们还没有包完时,爸爸、大爷、二爷爷、小叔上坟都已经回来了。奶奶对大爷说:“把这上坟的供品给孩子们吃了,代表着祖先保佑着孩子们在新的一年中**安安、健健康康”。饺子不一会儿就出锅了。奶奶先把刚下好的饺子供给驴和马,叫驴和马背着金子和银子来咱家过年然后把一根长木头挡在门外,意思是不让驴和马走了。年三十下午五点钟放鞭炮,告诉我们过年啦!放完鞭后,我全家人围在一起吃水饺。

  晚上八点时,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深夜十二点时听到外面一片鞭炮声,这预兆着20xx年的第一天就要来临了。

  到了明天四点左右就起床把包好的水饺下出来,吃完后,我先给奶奶拜年,然后出去挨家挨户地去拜年,直到六点时又会再次听见那响亮的爆竹声。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的风俗。

家乡的过年风俗作文5

  俗话说得好:“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为什么呢?因为,过年可以收压岁钱。大年夜里的景象和*常夜里的景象截然不同。大街上,灯火通明。小巷里,张灯结彩。大大小小、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在空中绽放,让那黑漆漆的天空格外有生机。

  一大早,我便和爸爸妈妈走街串巷的去拜年。理所当然,我们也要去我姑姑家喽!到了姑姑家,我马上就说了吉祥话:“姑姑新年好,姑父新年好,表弟新年好。”“呵呵,这孩子确实长大了一岁。”姑父也夸我,我不好意思的笑了。突然,我看见姑姑神秘的笑了笑,说:“哦,好像还少了一个环节呢。”“咦?”我怀着好奇的心问:“是什么呀?”“是那个东西,红红的!”妈妈也掺和进来。“唉,我真的不知道。”我轻叹道。“给你,一定要收下哦。”我定睛一看,是红包!我兴奋的.收下了红包,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压岁钱,代表了长辈对晚辈的爱,所以我们要珍惜。


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 (菁华5篇)(扩展2)

——写过年的风俗作文 (菁华3篇)

写过年的风俗作文1

  春节是我们*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写过年的风俗作文2

  春节是我们*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写过年的风俗作文3

  春节,人们俗称“过年”。那么,人们过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俗了。

  在大城市里,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着清洁自己的房子,贴对联,购买年货,然后把买来的新花草摆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丰富的团年饭。人们吃完团年饭后,就在规定的路段上放烟花,或者在家看电视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乡村的除夕是这样过的:大清早,人们就起来了。换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门前贴对联,家家户户的院里都挂上了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笼都亮了,红红火火一片。每家门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声。人人挨家挨户到处串门,好不热闹。

  大年初一,城市和乡村的人们,都带着年货,有的去庙里上香;有的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

  这就是*人们过年的*俗。


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 (菁华5篇)(扩展3)

——家乡风俗的作文 (菁华5篇)

家乡风俗的作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要过年了,大家都非常开心,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过年,不论我们有多忙,都要回家看望长辈。我的家乡在山西,过年的风俗有许多,其中最让我们开心的就是“吃”。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餐桌边,吃着汤圆和饺子。汤圆有橘子味儿,芒果味儿和芝麻味儿,咬一口,一股清香流出来,充满整个口腔。

  汤圆虽然好吃,但更令我期待的还是吃饺子!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而且在家乡,还要在其中的一个饺子里放上一枚干净的硬币。谁吃到这个饺子,就代表着来年会交好运。为了吃到这个“福气饺子”,我是煞费苦心——用了外形分辨法、点名点将法、吸铁石探测法,每次都要吃*时饭量的好几倍。付出总有回报,包有硬币的福气饺子最终被我吃到了。拿着闪闪发光的硬币,畅想着来年的好运气,我高兴得嘴巴都合不拢。

  除了元宵和饺子,家乡的春节还必须吃鱼、豆芽、鸡和面条。吃鱼,代表年年有鱼;豆芽和鸡肉分别代表吉祥、如意;吃面条代表着家人长寿*安。

  我们还会在春节放鞭炮、贴春联、点旺火、看舞狮,赶大集,迎喜神,这都是春节的极大乐趣。

  凉风**,我们在欢声笑语和声声祝福中结束春节,我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家乡风俗的作文2

  我家在庵东,*俗当然有不少,但我明白的*俗并不多,所以就将一讲过年吧。

  虽然身在慈溪,但过年则有些地方与北京相似,但过年的*俗也没北京多,北京要桌面大的.年糕,逛庙会等等,庵东这一带的*俗不是很多,但也不少,我就来讲讲这些*俗吧。

  过年,必不可少的必须是鞭炮,过年那天,家家户户都放鞭炮,有的还在过年的好几天前的晚上就放鞭炮了。第二,就是团圆饭了,那一天,家里人都聚在一齐,开开心心地吃团圆饭,象征着家里人团团圆圆,像北京一样,在那天,几乎没有人不到齐的。

  还有,过年那几天,家里人要是住在外地,都要赶回来,这几天必须在老家里住,并且要照顾好在家里的老人。也有许多家里摆好了酒*,可是没有吃,他们要干什么呢?当然是拜拜神仙、佛祖,祈求天上神仙保佑,让家人健康、幸运!

家乡风俗的作文3

  我盼望的春节一步一步向我走来,街上的小吃,总能迷倒正在玩耍的孩子,四川的春节很特别,它和其他地区截然不同,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入四川的春节。

  一走入四川的小吃街,便能闻到浓浓的辣椒味,街头巷尾的小吃个个都是火红的,麻辣的,代表着四川独有的味道!巷尾老爷爷家的麻辣兔头可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小吃,听妈妈说那可是火了整整20年的美食,老爷爷的叫卖声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游客来到这里,吃完还不忘打包带走,回去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四川的火锅是风靡世界的美食,同时也馋住了某些人的嘴巴,无论是寒冬或是盛夏,勤劳热情的四川人民都喜欢围坐在火锅旁,哪怕汗流浃背也定要美美的吃上一顿,一阵阵笑声若隐若现。锅中沸腾的花椒辣椒和牛肉丸子不停地翻滚,如同跳舞一般,让人垂涎欲滴,可每次都能从我的筷子上正大光明的溜走。路边,张大爷悠闲地吹着口哨,空气中弥漫着火锅的香气,小狗在四周徘徊,巷子口卖的粘牙糖那可是我的最爱,令我印象深刻,每次回到老家都要买上几个!那些有名的店铺门口总是悬挂着红红的大灯笼,再配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还有的门上贴着财神爷和山水画,那些倒贴着大大地“福”字,处处都体现着“年”的味道。

  家乡的春节就是这样,每次回到老房子就能联想起家乡的无比美好,虽然时代变化很快,可是家乡的热闹和思念却永存下来,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它的年味总能令我念念不忘!

家乡风俗的作文4

  伴随着除夕远去的步伐,便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在我的家乡,吃汤圆、逛花灯是元宵节当天必不可少的节目,所以我印象中的元宵节是甜甜蜜蜜、五彩缤纷的。

  这不,元宵节的前几天,妈妈便带着我到超市里挑选元宵。看着货架上摆放着的各种口味的元宵,竟不知如何选择了,踌躇片刻,那袋五颜六色的小汤圆便被我收入囊中。

  在我的翘首期盼中,元宵节终于到来了。中午,奶奶准备了一桌子好菜,可是我却无暇顾及,就等着那一盘五彩斑斓的小汤圆上桌呢!夹起一颗放在嘴里,真是香、甜、鲜、滑、糯,五种口感俱全。一会儿功夫,那盘汤圆就“全军覆没”了。

  吃过午饭,妈妈和爸爸商量要带我去唐山南湖观花灯,所以那个下午我是在期盼中度过的。夜幕降临,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马路两边的树枝上悬挂的小灯笼全都亮了起来,街道上车水马龙,到处都是赏灯的人,我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也挤进了人群。人群熙熙攘攘,像流水线一样,缓缓向前挪动。要不是我们手牵手,恐怕早就被挤得各奔东西了。人群这么密集,只能踮着脚才能看到灯。走着走着,我们被嘈杂的人群挤到了另一边。不得不说,这边的视野真不错,一大片铃兰花灯尽收眼底,颜色各异,有红的、粉的、白的、蓝的、紫色的,交织在一起格外绚烂。在它们的中间还穿插着写有“春”字和“福”字的大彩灯,使得整个地方更加光亮。大约五分钟后,人群渐渐散开了。向前一望,前面是小吃街。迎面扑来的烧烤香味,让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爸爸、妈妈带着我大快朵颐了一番,便又开始逛起了花灯。

  过了这条街,人群不再拥挤,这个区域的花灯形态各异,有以十二生肖为形的灯,还有宝塔、拱门、轮船等造型的灯,赞叹之声不绝于耳。行了一公里左右,就来到了灯谜阵,相比之下,这里的人就更少了。只见有的人在盯着灯发呆,有的抓耳挠腮,还有的刷着手机,很有一番不猜出来不罢休的架势。

  从这里沿坡路下去,逐渐地热闹起来。一群人在台上舞着狮子,许多人围着舞台大声喝彩,气势不亚于一场大型音乐会。赏灯结束,元宵节也就随之落下帷幕。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惯,也是*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家乡风俗的作文5

  老家的人们全爱唱戏,更爱听戏。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请个豫剧班子,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这么唱下去。一般持续三天左右,这三天里,可忙坏了人们:一大早儿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个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飞也似地赶去看戏,只怕耽误了剧情。

  看戏时,人们把整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出的丝,裹得紧紧的。若是你来晚了,那就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吧,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的。

  豫剧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马金凤等,她们可是诸多戏迷心目中的偶像呢!姥姥喜欢听常香玉的戏曲,她的声音变幻无穷,有时如大海的涛声般浑厚,有时又如小溪的流水声般恬美,有时候喜气洋洋的,有时候又使人感到无比的忧伤。

  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这熟悉的乡音是全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幼时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她哼唱着豫剧才能入睡。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说并不会留太长时间。我非常惊奇,问:“难道北京不好吗?”姥姥摇摇头,说:“这里没有使我魂牵梦萦的豫剧!”


家乡过年的风俗作文 (菁华5篇)(扩展4)

——介绍家乡过年风俗作文(精选五篇)

  介绍家乡过年风俗作文 1

  “庆三阳开泰,喜万象更新”望着门外我亲手写的春联——过年啦!家家户户都在剪窗花,贴春联,忙的不亦乐乎,到处散发着年味。

  大年三十晚上,月亮姐姐早早的挂在了天空中,小星星眨巴着眼睛,围坐在月亮姐姐的周围,听着月亮姐姐年的故事。我和妈妈去外婆家吃年夜饭。一家人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吃的真开心啊!今天的小菜也很丰富多彩,美味的螃蟹,喷香的鸡肉,还有里面躺着绿宝宝的罗汉豆。妈妈和外婆一边吃着热腾腾的小菜,一边笑谈一年来的收获,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小孩子们用手扒拉着最爱吃的,还时不时和外公碰杯,祝外公长命百岁,万事如意······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来到空地放烟花。只听“轰”的一声,烟花如火箭一般直冲云霄,接着各式各样的烟花接二连三的升上天,有的像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的像展翅翱翔的雄鹰,有的像举起酒杯的郁金香,有的像一串串糖葫芦,有的像争奇斗艳的菊花······今夜的天空简直是花的海洋,充满了欢声笑语。

  “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好像在祝福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学*跟上一层楼。

  介绍家乡过年风俗作文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到了,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提起过年,就不得不谈谈我家乡——东北的新年了。

  东北,特别是农村,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已经有了过年的感觉了。腊月二十四扫房,腊月二十九之前大采购,蒸枣馒头和鱼馒头,为新年做好准备。

  大年三十儿一大早,家家户户就贴好对联和福字,门前挂上红灯笼。出门在外的人也都会在三十儿前赶回家,在新年这一天,一家人一定要团团圆圆才好。

  北方人过年有吃饺子的*惯,在大年三十儿守岁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用来包饺子的面不能全都用光,要剩点,说这样是年年有余粮。包饺子也不能干巴巴的包,要在饺子里加点料。通常都会在饺子里放几枚硬币,预示着有钱。说是能吃到加“料”的饺子会好运连连,小孩子们也会为了吃到“好运”而多吃几个饺子,或者是动点儿心眼儿,包饺子时,偷摸在饺子上做个记号,然后在吃饺子时仔细观察,看看哪只饺子肚子里暗藏乾坤。

  早在三十儿前,每家每户就买好了大堆大堆的鞭炮,到了除夕夜,吃饺子前先点上一挂长长的小鞭,伴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十二点的钟声,新年就到来了。

  到了初一,就要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孩子们穿上里外都是口袋的新衣服去拜年,回来的时候,每个口袋都是鼓鼓囊囊的,脸上美滋滋的——既得了压岁钱,又得了一大堆的糖果。

  从大年三十儿到正月十五,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十五元宵节,吃汤圆、赏灯,再热闹一回,春节就算过完了,十五之后,大人都回到工作岗位,孩子们则在意犹未尽中盼望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介绍家乡过年风俗作文 3

  在我们老家,从腊八到正月十五之间,人们都快乐的过着春节。

  “腊八吉照,新年来到”,腊八那天早晨,人们要喇腊八粥,小孩子们把腊八粥抹到枣树上,预示着明年的枣能结得又大又多又甜。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吉照,白天人们要把厨房、院子和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人们把糖果摆到灶王爷的画像前,把粘糊糊的吉照糖抹到灶王爷的嘴巴上,让他上天向老天爷汇报时,多说人间的好事,少说人间的坏事。这真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

  除夕的上午,人们家家户户都在贴对联,还有的人把对联贴到车上,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晚上人们要吃团圆饭。吃完饭后,人们还要在院子里洒上一些芝麻杆,在门的后面放一根木棍,挡着财宝不滚出门,人们就开始守岁,一直到夜里12点,人们走出门开始放鞭炮,整条街灯火通明,鞭炮声彻夜不绝。天亮了,都吃起饺子,然后人们穿着新衣服去长辈家拜年,长辈就发红包给孩子们。拜完年,小孩子们到大街上去买玩具,大人们在一旁看戏曲,欢欢乐乐真热闹。

  正月十五到了,人们在家里吃元宵和饺子,晚上他们聚集在街上,开始放烟花,小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跳来跳去。第二天早晨大家都要早早地起床去跑步,也有的人牵着牛、马去跑步,他们在野地里捡起一些柴火,把柴火点着,大家围着火堆蹦蹦跳跳,预示着新年的勤劳和兴旺。

  这就是我家乡的过年*俗,真是多彩多样呀!

  介绍家乡过年风俗作文 4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邹城市大束镇葛炉山村。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吧!

  大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户户的人都要拿着黄纸、香、鞭炮到自己家的祖坟上去请过世的人到家里过年。走到祖坟上,先给过世的人烧纸钱,点上香放鞭炮,接着磕头。然后,再说上几句:“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跟我回家过年吧。”说完之后就捧着香回家。

  在我的家乡吃饭的时候,也是很讲究的。一家人按辈分坐在不同的位置,再是所有的人都到齐的时候才吃饭。

  大年初一的早上每个人要磕头。年老的辈分高的给请来的人磕头,辈分低的给年老的人磕头。小孩子给大人磕头还给压岁钱。

  这就是我家乡过年的风俗,让我也了解一下你家乡的风俗吧!

  介绍家乡过年风俗作文 5

  春节的*俗可多了!有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等等。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很多,根据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

  去年的春节我们家还贴了一个倒“福”字呢。春节贴“福”字,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向往和祝愿“福气”、“福运”,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的*俗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我真盼望春节能早日到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