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5)份

首页 / 作文 / |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 1

  当今世界什么都在变,但在我的眼里变化最大的还是和爸爸妈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们。

  小时候,家里种玉米时有爸爸妈妈、我们姐弟五个,还有叔叔姑姑、姨姨舅舅们来帮忙,大家蹲下一粒一粒地种,手忙脚乱、很辛苦;待到浇水时,还得挑上铁桶到田边,用勺子一勺一勺地灌,非常艰难;又到间苗时了,依然不容易…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种玉米时可以用播种机,方便简单;浇水时有大渠引灌水,省时省力;收获季节还有收割机,真好!

  如今,农民伯伯们可幸福了,地多、劳作少、全是自动化,农村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柏油马路;土房子变成了漂亮的大瓦房,还有小洋楼;有一半的摩托车被小轿车代替了,人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农民的生活变了,孩子们上学有国家的补助,男女老少生病有**的补贴,特困户还有特殊照顾……

  农民的生活变了,我真高兴自己出生在这个好时代,、长在这个兴国安邦的好家园!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 2

  “昼出耘田夜继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就是乡下人的日常生活,早上外出辛勤耕耘,夜晚依然孜孜不倦的工作着,透亮了农民们的敦厚淳朴的性格。

  初春是插秧播种的时节,农民跟随着季节变化的旋律,也开始了他们的劳动生涯。太阳才刚刚升起,公鸡还在熟睡,大伙就起早贪黑,扛着锄头打到田里插秧,水稻,小麦,高粱……“嘿嘿!太阳出来啦喂,大家都是喜洋洋诶,不怕辛苦不怕累喂,嘿罗咋遮……”人们虽然很疲惫,但在这朴实的歌声中,荡漾着生生不息的精神,所以大伙都感受到了劳动的甜蜜与快乐!

  盛夏恰好是施肥的好日子,农民朋友们都带着自家的工具,在肥沃的土地上牵着黄牛默默地耕犁。正午时分,村中人还没赶得及回家吃饭,依旧坚守在工作的岗位上。黄昏时,天边微微泛起了一抹红霞,大雁也成群结队的回巢去,村里的妇人正在做晚膳,烟囱升起了袅袅炊烟,可大家还在农田上劳作,夕阳映衬着他们深沉的背影,是多么的辛苦劳累,是多么得可敬可嘉啊!

  凉秋步入了丰收的季节,五谷丰登,果实累累,稻田上站立着一个个精神抖擞的麦穗,正等待着主人的收割,香飘十里,加上晶莹发亮的果实,真是令人垂诞欲滴啊!大伙这会可忙乱了起来,家家拿着锋利的镰刀,招呼上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们一起干起来。收割机,犁车,抽水器,能用上的装备都一并用上了。我站在田埂边上,望着前方金灿灿的麦地,身边飞舞洁白着雪绒花,在彩霞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大家的影子印在土里边,形成了另一番别致的独特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心里便感觉美滋滋的,难道不会因为今年的年景而高兴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是村民们一年中最清闲的日子了。大伙都呆在家里,喝着暖和的浓茶,稍有一些闲情逸致的.还会练一练太极八卦,捞得个好不舒适的逍遥!正所谓“瑞雪兆丰年”,就算大伙呆在窝窝里,也不用担心农作物会枯萎,因为雪里的养分会滋养着麦子,并不用着急。但有的时候得来视察一下田里的情况,所以由此见得,农民全年里一刻也不消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民朋友们用自己的劳动与勤劳,巧妙的运用季节变化的农业知识,在人生的每一步路上,都留下了前所未有的艰辛,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再见了,农民朋友们,让我们来年再次相聚,祝你们大家能够再一次的大丰收!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 3

  我爸爸是搞建筑的,所以每次都会有农民工在工地上干活,就在上个星期我就看见了他们的生活。

  那天我来到爸爸的工地玩,我正玩的开心时妈妈却插一句:“你如果不好好学*以后就会像他们一样。”霎时间我又想起了暑假里**农活的样子。我又望了望外面正在干活的农民工,我想:他们每一天一定是早起晚睡,吃的是粗饭,干活时一定是汗流浃背。想到这里,我不知不觉的走到农民工干活的地方。这是我突然看见一位被石头砸住的农民工在路边休息。我问他:“你怎么不去买一个止血药?”他说:“那药太贵了。”“你有孩子吗?”“有。”“他在哪儿呀?”“他去买菜了。”“他没有上学吗?”“没有。”“你怎么不让他去上学?”“现在学校学费太贵了,上不起。”我看他的脚还在流血,我连忙掏出随身必备的止血药给他弄上。他连声说:“谢谢……”直到我看见他的血不流了,我又向前走去,这时一位男孩子刚从外面买菜回来。我看着他瘦小的脸蛋,黑黑的皮肤,我忍不住哭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放声大哭,因为我想到了*时乱花钱、不爱学*的我,和他形成鲜明对比,我顿时很对不住自己的父母。

  到了晚上,我去他们吃饭的地方,这一看顿时给我吓坏了,他们竟然吃的是咸菜、白馒头,喝的是白粥。我又想起了*常我吃的是大鱼大肉还挑三拣四,他们吃的值多少钱,我吃的值多少钱。晚上我姨把电视般出来让大家一起看,他们还时不时的传来一阵笑声。虽然他们穷,但是他们还是可以给自己快乐,我很欣赏他们不跟别人攀比的精神。

  这就是农民工的生活,简单而快乐。他们虽然是农民工,进行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他们有希望有目标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我以后要好好学*,将来有一天有能力来改变农民工艰苦的生活,而且通过农民工的生活我还深深的体会到父母的钱是多不容易挣来的,我以后要学会珍惜,不乱花钱。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 4

  当农民可真不容易。

  记得那是小学五年级时的劳动节假期,作业已完成大半,只剩假期实践活动的作业让我心烦。忽然想起爷爷奶奶正在种田,我嘿嘿一笑,有了。对,当农民!

  我来到田里,说明来意。爷爷笑道:“你当不了的!再说今天太晚了,要体验生活,明儿早上吧!”

  次日清晨,曙光微现,爷爷奶奶便去了田里。我睁开惺忪的睡眼,一看表,啥?才4:50!起吧,不然爷爷准瞧不起我。嗨!老师呀,这叫啥作业呀!

  来到田里,爷爷奶奶忙叫我回去睡觉。我说体验要真实,爷爷笑道:“好吧,配合你完成作业。不过,这些稻种已经拌了药水,你手这么嫩,药水沾在手上,皮肤会被腐蚀的。你就给菜地除草吧!”

  “好!”我欣然受命。晨风**,群鸟啁啾,比在家写作业惬意多了。可好景不长,太阳一升起,可就另一番光景了。虽说是早上,可毕竟是五月的天,时间一长,我的“灯笼头”上就汗如雨下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感觉我算领受了,现在才知道此诗为何题为“悯农”了。

  “啊……蛇……”我霍地跳起,迅速闪开。细看原来是条老蛇蜕的皮,我吓出一身冷汗。

  半小时过去了,我累得腰酸背痛,四肢发麻。爷爷瞥见我紧皱的眉头,猜出了我的心思,便说:“当农民很辛苦吧,回家歇着吧!”我知道爷爷在用激将法,我才不吃那一套呢!转念一想,计上心来,“这活我一定干完,不过……嘿嘿,等稻子成熟之后,一半归我哟。”“如果你半途而废,等秧苗长高,你得在另一块田里插两分地的秧!”我犹豫了一下说:“没问题!”

  我弯下腰,正准备拾起锄头。砰!只觉当头一棒,眼冒金星。原来不小心踩到锄头尖上,锄柄刷地立起,打到我的脑门上。人要背运,喝凉水都塞牙。我气得想撒手不干,可一想那两分地的秧,咬咬牙,揉揉脑袋,重新拿起锄头干了起来。

  大半个上午,在无数次决心、无数次诅咒以及无数次悯农的纠缠中,终于熬到日照当头、收工回家的幸福时刻。

  一到家,我像泄了气的皮球瘫软在靠椅上,骨头都快散架了。爷爷端来凉水,奶奶拿来镜子,他们看着我忍俊不禁。我一瞅镜子,差点没笑过去——头发粘在头顶上像锅盖,脸上汗水流成了黑河,像逃兵,又有几分像丛林里的野人。我终于知道,老爸为何有时干活回来,饭都不吃就躺在椅子上呼呼大睡了。

  夏天是最繁忙的,可四季的流转中农民何时真正清闲过。农民肩挑日月,手转乾坤,用勤劳的双手种出了中国十多亿人的口粮,清贫简朴却坚韧乐观,真是太不容易了。

  感谢这次假期实践,它让我明白了应该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也知道了珍惜上学的幸福时光。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 5

  *三十年来农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奔上了小康生活,赶上了时代潮流。现在农民伯伯们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政策了。他们经常笑呵呵地说:“现在种田真好!成本减少了,国家还补贴,而且也不再需要人工耕种了,人工耕种既劳力又费时间,哪像现在一手靠机械化:耕田用拖拉机,收割用收割机……对了,遇到自然灾害现在还有保障呢!

  听到这位农民伯伯的话,我不禁想起了爷爷口中所说的那种农耕生活。我的爷爷也是个农民,为了让我好好读书,爷爷经常说起他年轻时候的苦日子。爷爷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个人的土地,大家全都帮生产队做工,谁做的活多,谁分到的粮食就多一些。我和你奶奶两个人全年做工,一家七口人一年也只能分到两千斤左右的稻子。为了节约粮食,我们每天就喝粥。因为吃不饱,你的姑姑们经常出去找草根吃。那时候田埂上的草都没有了,全被人找去吃了,哪像现在到处是草还没人要——你看看你们的生活多奢侈!”

  听了爷爷的话,我不禁拿以前农民的生活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农民伯伯们不愁吃不愁穿,天天吃大鱼大肉,每天都像在过节。虽说比不上城里的白领和私人企业家们,但他们也奔上了小康生活,赶上了社会潮流。他们已经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整天愁吃愁穿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土地,非但不要纳税,还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国家现在不仅关心有身份地位的高层人员,而且还关心身份卑微的农民们了。这也是国家所提倡的“人人*等”的一个重要体现吧!现在的国家还尊重农民伯伯们的意见了,在以前身份卑微的农民们现在也可以挺起腰杆说话了,这是多么令人可喜的变化啊!

  如今这一切一切的变化都要归功于谁呢?那就是我们即将60华诞的伟大母亲——中国!是您让全中国的农民伯伯们可以吃得饱,穿得暖;是您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是您使他们可以站起来说话……

  伟大的母亲,我要祝福您,我要歌颂您!作为农民的儿女,我要代表全中国的农民伯伯们祝福您,歌颂您!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中国,祝福您,祝福您永远*安……”让我们一起在祖**亲60华诞的时候唱响这首歌吧!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5)份扩展阅读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5)份(扩展1)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菁华3篇)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1

  按照县走转送活动的安排,我深入到联系点东张孟乡北苏庄村,围绕走转送活动的要求开展调研。通过与走访广大群众、基层干部和党员,了解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并就加快该村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东张孟乡北苏庄村基本情况

  东张孟乡北苏庄村位于县城东北部,309国道南侧,交通便利,位臵优越。全村共有人口2700人,耕地4300亩,党员43名,两委干部7名。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比较强,群众整体素质较高,村风淳朴,各项工作基础不错。*几年来,北苏庄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群众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民小农经济意识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在与该村农民谈话中,他们认为现在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在此基础上怎样追求更高、更好则是茫然的、无所作为的。虽然经过*几年农业种植产业的发展,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增收,但由于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把自己定位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水*上,不能使

  他们大胆地、勇敢地去搏击市场经济的大潮,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投入资金不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年来,北苏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该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电力设施老化、文化基础设施尚未健全,严重制约该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影响农民增收。该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且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养殖业主要是以养鸡、养猪等传统养殖业为主,但规模不大,比较分散,不利于发展。该村还是采用以前的、低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农民无法在其他经济作物生产上增收,农民增收渠道少,增长缓慢。

  三、关于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北苏庄紧邻309国道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立足现有的沿路贸易和苏庄商贸市场基础,实施规模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好乡村规划建设。高标准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乡村规划。在制订规划时,既要着眼于美化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另外,要确保村镇建设规划得到实施。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结合村庄建设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重点搞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瓶颈”制约,建立起适应群众需求的供水、排水、能源、道路、通讯、环保、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抓好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民居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教育培训好农民。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二是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宣传县委、县*实施倍增计划、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走出家门,闯市场、办企业、上项目,示范带动,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开展歌舞、球类、棋类等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

  文体生活。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赌博、迷信和计划外生育等行为。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构建和谐农村。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2

  农民工城市边缘人的角色注定了其问题的复杂性,作为具有复杂社会背景的特殊群体,数目庞大的农民工权利的实现程度和生活状况的改善程度无疑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概况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目前的学术界,我们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们既有农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实却无工人之名。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很多应有的权利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为了切实调查农民工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实现情况,20xx年1月、2月、7月和8月,笔者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在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区进行了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研,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由于选取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条件接触到农民工群体(如家人或亲戚是农民工),所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问卷所占的比例都很高,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为94%。这一调查虽不足以反映我国农民工的整体状况,但整个调研完全是一种纯民间的行为,且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都很强,因此,通过对这些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农民工的更接*真实的信息,为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谢我同事杨洪晓,学生郑扬、薛泽林、范才营、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为该调研所做的贡献。

  二、农民工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被调查的群体既有第一代农民工,也即年龄较大的部分,其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上。也有新生代的农民工,也即比较年轻的那部分群体,年龄在20岁到30之间。其文化程度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初高中比例相对较高,占到了总数的45%,中专以上的有38.8%。分析认为,这些拥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应该多属于第二代农民工,也即农村里那些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因升学无望而辍学的年轻一代,他们直接告别乡村,进城进厂打工以挣钱补贴家用或为自己未来积蓄资本。从总体上来说,现代的农民工群体其文化素质是要高于改革开放之初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表现在学历相对较高,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更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更为开放。从收入角度来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间,其比例高达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占到了9.2%。这就反映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收入水*不高、经济地位较低的现状。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第一代农民工逐步退潮之际,新一代的农民工大多是刚刚开始在城市的打拼历程,因技术、人脉等各种原因,致使这一代年轻的群体收入水*不会太高,也拉低了农民工群体的总体收入水*。

  三、农民工工作状况的调查分析

  对于农民工的工作状况,我们立足于对农民工进城后的职业性质、工作报酬、工作时间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关于农民工职业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8.8%的人选择了建筑业,有10%的人选择了文教卫生,12.5%的人选择了批零贸易和餐饮业,选择其他选项的占到了总数的30%。可以看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还是处于低端层次,行业水*不高。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工作流动性较大,更换工作的频率较高,其行业性质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了很多农民工对自己的行业界定存在模糊,进而使得他们在被问及自己的行业性质时,“其他”这一选项所占比例较高。从劳动时间上来看,每周的工作时间在45小时以下的占到了12.5%,45-55小时与55-65小时的均为28.8%,而65个小时以上的比例则为30%。根据国家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加班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 由此可见,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是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的,他们是在为城市的发展和低廉的工资而透支着自己的劳动力。考虑到其收入情况,对比之下就不难发现,农民工群体的付出与所得也是远远不成比例的。

  四、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情况

  边缘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注定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故其权利的保障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从经济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等三个角度出发,对农民工的权利的实现状况进行调查。

  首先,从劳动合同的情况来看,63.7%的人是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的,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连跟用人单位基本的口头约定都没有。这是因为农民工大多是依靠亲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关系而“跟随”进城或进厂,亲友之间的信任取代了他们之间的法律承诺。甚至他们会认为提出签订劳动合同有伤情面,但是这种非正式的、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契约性约定是没有坚实的*根据的。在随后的调查中就可以发现,工资曾经被拖欠的农民工达到了总数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经常性的被拖欠。而在*手段上,51.3%的人选择了协商、调解,忍气吞声的占到了总数的25%,为第二大比例。通过法律途径*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数人采取了暴力解决的途径。可以认为,农民工群体的经济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其法制*意识有待提升,*手段有待改进,*途径有待完善。从健康状况的角度来看,生病了会去医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选择了“只有重病的时候才会去医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况下也只是靠买点药硬撑过去。由此可见,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无疑是处在被忽视的地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参加城市医疗保障的农民工群体只能在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望而却步。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有35%的人选择了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剩下的65%的群体中,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明显较为突出,前者为总数的53.3%,后者为28.8%。但是在现实中,农民工所参加的医疗保险大多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也就是其参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乡村,这种状况下的医疗保险并不能减轻其在城市的医疗负担。至于工伤保险,参与者也多为第二代农民工,因为相对父辈而言,其风险意识相对较高,但是其参加比例却仍然较低。

  五、农民工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为城市的“外来者”,农民工在城市中对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总体感受无疑是在探讨农民工问题的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环节,根据我们关于农民工与城里人关系的调查。在与城市人的关系上问题上,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不好不坏”这一选项(53.8%),相处融洽的人占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数人选择了不协调。但是从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这一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却依然有较大的失落感(37.5%),认为自己得到不公*待遇的占到了28.8%,为所有选项中的第二大比例。还有少数人认为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说,虽然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跟城里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较融洽的相处,但是这种表面的和谐并不能改变他们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进城的农民工在忍受着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忍受着被歧视的心理压力,有学者也同时把城里人的歧视以及农民工务工的心理落差视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心理成本”。

  六、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分析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从家庭顾虑、居住条件、子女问题、现实困难等四个角度进行调查。首先,从农民工家庭顾虑这一方面来说,占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顾”(65%),外出务工后,家中的父母就成了农民工心中的首要牵挂,如何尽孝成为在异地的农民工群体的首要难题。担心“家中土地无人耕种”的比例为38.8%,因为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始终把土地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选择“在城市受到歧视”这一选项的比例为25%,担心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和身体状况的分别为22.5%和20%。除此之外,担心自己子女教育问题的比例仅次于老人问题,其比例高达55%。在随后的关于子女教育问题的详细调查中,56.3%的人其子女还是在“在家乡的学校上学”,这就是农村大量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学的比例只占到了17.5%,当地的学校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读费、寄宿费也是农民工所无法承担的。此外,孩子失学的比例占到了10%,(分析认为,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农民工的子女,因年龄原因,可能还没有上学)。当问及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升学难”成为困扰农民工的首要因素,占到了总数的50%,而选择“学费太贵”这一选项的比例为40%,“公办学校进不去”的比例则为10%。在关于农民工居住状况的调查中,住在单位宿舍的占到了总数的28.8%,为所有选项中的最高比例。选择在外租房的为27.5%,暂住在雇主家的比例为8.8%。这种情况与后面的农民工所面临的现实困难的调查结果形成呼应,当问到您进城务工时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时,没有住房的占到了53.8%,成为农民工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是“生活没有保障”和“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这两项比例分别占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较危险”和“工作不稳定”的分别为30%和28.8%。可以看出,农民工所面临的大多还是很现实的、与自己安身立命相关的问题,他们远离家乡,既对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满牵挂,又面临着住房、收入、医疗、工作不稳定等各种难以抗拒的现实压力,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结

  在我们随后的关于农民工迁居城市的原因调查中,“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水*”成为了首要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72.5%和57.5%。选择较高的社会地位的比例则只有13.8%。由此可知,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很是单纯、朴素。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让他们获取高于农村务农的收入,从而满足家庭的开支并摆脱贫穷的困扰。而较高的教育水*则是为了子女的成长考虑,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样苦苦打拼在城市的边缘。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悲苦使得他们任劳任怨,他们把上下两代人的负担全部扛在肩头,只为让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读书学*改变命运,让自己的下一代能够与城里人生活在同样的一片蓝天之下。但是我们却看到,快速发展的城市、飞速前进的*经济并没有给他们想要的生活,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们始终享受不到一个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谈公民的尊严。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正常发展,都不能靠牺牲一个阶层来换取另一个阶层的福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2.3亿的农民工群体用自己低廉的劳动力支撑起了整个国民经济大厦,获取一定的收入诚然是他们的原始初衷,但是他们却同时也为这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今天,当这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的充裕,当和谐社会成为我们的建设目标,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改革,废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这一庞大群体的切身利益,给他们以国民的真正待遇,让他们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严,不仅仅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这个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国家对这一群体的一种补偿。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3

  一、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议

  1、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组建村级文化骨干队伍。目前全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不过是一个空壳机构,人员未专用,设施场地缺乏,开展活动无经费。在巩固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在每个村委会设立一个文化骨干的岗位,经自愿报名、**推荐、才艺展示、组织考核等程序,在当地农民中选拔一名有知识、有责任心的文化骨干上岗,让其负责全村文化事宜。对村文化骨干可以由区、乡两级*给予适当补助,年终时进行考核,群众满意的续聘,对不合格者解聘。

  2、积极开展“送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机制。各级党委、*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不断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使“送文化”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二是*设立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免费送电影、送戏、送图书到农村及开展大型文艺进村(社区)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三是对各级专业剧团的下乡演出给予演出场次的补助,同时鼓励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和自娱自乐活动。四是*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各级艺术团体到农村演出,按照剧团演出场次及相应演出成本,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在保证演职员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保证让广大农民多看戏,看好戏。五是积极贯彻实施省“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定期免费为农民放电影,对下乡放电影进行补贴。文化单位可加强与科技单位的协作,在每部文艺片前放映农业科技宣传片,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又可以集中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3、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农村流传多年的传统文化形式亟待保护和抢救。比如,我区原有农民磨漆画艺人60多人,现在能坚持的只有2人;扎故事人员过去有几个班子20余人,现在只有4、5人。对于这些日益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抢救,比如,采用经济补助和奖励的方式,鼓励艺人培养传承人等,确保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二、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

  *期,我办联合相关部门对全区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和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令人担忧。

  1、文化生活贫乏。通过对89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问卷调查,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电视和打牌(含扑克、麻将、字牌等)两种。其中,93.1的被调查者表示,看电视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除了看电视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进农村,闲散无事的农民三五成群玩扑克、打麻将的情况随处可见,而且没有不“带彩”的,其带彩数额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输赢大部分在几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类、球类之类的活动开展得很少,玩电脑游戏和进行业余文艺创作的人更少,很多35岁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网是怎样一回事,家庭上网为空白。

  2、“三难”问题突出。这里讲的“三难”问题是指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和看书难。从问卷统计和谈话了解的情况来看,90的农民过去一年没有看过电影和戏剧演出,看过的也仅限于一两场,并且大多是到外村观看的,是条件好的人家办红白喜事请来的。*虽然每年都开展“三下乡”活动,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一年有限的活动确实是杯水车薪。以前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电影和戏曲如今却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品。通过调查,八成以上的的农民因为在家门口看不到电影、戏剧和其他形式的文艺演出而对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此外,从调查情况来看,有70的农民没有阅读*惯,不经常学*新的农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在其中有阅读*惯的人中,有55.6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其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取农业科技知识,而年轻人阅读则是主要是为了娱乐。由于有图书室的村很少,其阅读的途径基本都是找亲戚朋友借阅的,自购的很少,本次调查对象的农民家中书籍(不含中小学教材、教辅读物)藏量最多的不超过20本,*九成农民不买书。

  3、个人信仰缺失。89名被调查村民中只有5人信仰*,3人信鬼神,92的人什么都不信,其中信仰*的人信仰理由不明。这充分说明,当前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确引导。调查中未发现教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充分说明,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的显著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过在调查中我们感觉到,农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们希望*能够定期进行一些电影、戏曲、图书、歌舞等文艺演出下乡活动,希望村里定期组织科技培训。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5)份(扩展2)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菁华3篇)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1

  农民,这个特殊的称谓,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农民一改千百年来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彻底地作了主人。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不是所谓的gdp,而应该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水*,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颁布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年来农业税的免除到按亩的补贴,都让我们广大农民的家庭负担大大减轻,当然这只是国家对刺激农村生活水*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还有许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农村医疗保险等等,这些都为农民是实现增收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利用暑假时间,我和同学对家乡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镇高家村和海头村的农民进行了部分的调查,了解农户收入、支出的实况,希望可以让社会这个大的生活群体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农民的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能够真实的反应农民的生活状况,更能反应农民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比例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农民生活水*的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一、农民收入篇

  在调查中,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仅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这个范围内,有54 %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这个范围内,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了3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就前几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对农民而言赖以生存的农业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XX元以下的家庭占33%,52%家庭的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XX—3000这个范围内。对那些人口多的家庭这点钱如果人均下来就真的没多少了。调查发现90%的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竟然是外出打工,其他方面的收入主要来源加在一起才占总家庭的10%。

  *些年随着外出打工的热潮高涨,我们农民们也意识到了守着那“一亩三分的”是多么的没有前途。外出打工成了农民挣钱的最佳途径,也成了大多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当前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随着物价的上涨,种子、农药、化肥等的价格也提高了很多,这就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又加上农民现在都有了“惰性心理”,他们对农作物没有很好的养护导致了农业产量下降,这样农业方面的收入就没剩下多少了。其实无论怎样,单纯的种植这种经济作物是无法获得令人可喜的收益的。以前这个村子是有种果树的,但最后因为技术、管理、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果树没有到老龄就全被砍伐下来,很是可惜。现在这片土地上只剩下那些常规的经济作物了,甚至有些人竟然把土地荒废下来,用来长草,有的把土地以土的形式给卖掉或者干脆在上面种上树木,这样就不用那么辛苦的种地了,也真的没什么收益可言了。

  二、农民的生活消费

  有13%的家庭把收入主要花在子女的教育上,这主要是些年轻的家庭。对于那些年龄稍微大点的人他们主要用来维持生活,这部分的家庭占到了15%,因为他们子女的事差不多都办完了,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牵挂了,现在只要慢慢地赚着钱花着撑到自己么有能力时候有子女赡养了。他们都没有想到为自己以后养老,在这里人有能力的时候都全都是为了孩子到老的时候就依靠孩子了。

  在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方面59%的家庭选择了“其他方面”,这其他方面主要都是建房子,办喜事方面的,这些家庭都是有快成年或刚成年的孩子。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结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的房价是那么的高,即使在农村可能没有那么的贵,但对于仅有定点收入的农民来说这也算是一笔超大的开销了。

  虽然现在我们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还是有66%的家庭感觉经济有点紧张,这些多为子女比较多的家庭,还有些是有病人的家庭,毕竟医保在我们那里还没有实行起来。32%的家庭感到基本需要能得到满足,仅有2%的家庭认为生活富足了,毕竟离小康水*还有一段距离的。

  对于比较担心的问题93%的家庭都选择了收入没有保障,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处在失业中,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没保障有时候不要把身体搭进去就好了,在家里的人就只能盼望着能风调雨顺有个好的收成,而*年来的气候异常的很难有风调雨顺了。其他选的较多的是“家里有人生病”,“孩子不孝顺”,“治安状况不好”,关于农业方面的几乎没有人选择,或许他们真的感觉种地没什么前途了吧!

  三、农民对财政政策和*的态度篇

  在对我们*提出有力改善我们农民生活状况的政策的了解程度中仅有2%得人了解并用其维护自己的权利,9%的人只是了解,61%的人部分了解,而竟有33%的人一点都不了解。当问到他们需要什么是83%的人说要农业补助,而仅有8%的想要解决技术问题,9%的人想要基础设施建设。这难道就是所谓没有文化的表现吗?大多数人都在外面打工又不想种地,所以他们会认为那些农业政策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的。他们需要补助,因为钱是最现实的,也是眼前最需要的,所以他们不去想那些技术,那些基础设施会带来的收益。

  对于*人员的工作态度73%的人感到不满意,4%的人感到非常不满意。这样那些所谓“当官”农民的心中地位实在是差劲了。

  对于感觉*年来自己生活生产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的问题,他们一般回答都是农业机械化了不用那么的累了,打工的多了收入多了,住房条件好了生活水*提到了。当问到是不是财政政策给自己生活带来变化时候,他们说不懂什么是财政政策,只是知道没国家的帮助不会过上子安在的日子的。

  以上是对此次调查的分析,总体而言,农民生活仍处于温饱状态,过着艰苦的日子。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让农民过上跟好的日子呢?这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同时还要有国家的支持。

  首先从农民自身方面来说,农民观念落后才是农民生活状况不佳的根源。农民对改善自身状况缺乏主动性,而是被动的寄希望于政策的优惠,市场的兴旺。国外有句俗语:“老天助自助之人”。解决农民问题,农民是内因,其它均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马克思哲学予盾论的基本观点,同样也适用于农民问题。假若农民这个内因不主动起来寻求解决方法,那么即使外因怎么好,农民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1、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育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个民族强盛的必要武器。而今看看我们村的教育情况:老一辈的都小学文化或者没有上过学,年轻一辈大多都初中毕业或初中没毕业。好多孩子都是在读书的好时机被拉过去打工帮助家庭减轻负担。现在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到没有文化的你们在外面受到的是怎样的待遇,你们还没有觉醒吗?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对那些辍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些技术,这样总比什么都没有只是在外面徒徒的打工好得多了。

  2、尝试着种植高利润的植物以及发展养殖业。仅靠种植常规的经济作物是没有太大的收益的,像桔梗这类药性植物应该蛮有市场的因为太和就是一个医药市场呀,大片的种植一些果树,种植大棚蔬菜·····农村会有很多植物的秸秆,也有动物的粪便,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发展一条链的养殖业。

  3、把别人的土地承包过来种。现在因为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土地已经没有太多闲暇的时间来照料,产量一般都很低的,如果把它们都承包过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承包资金不会很多也这样获得更大的收益的。

  4、尝试着使用沼气资源。在农村发展户用沼气,可以节约农村生产生活能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快速发展,项目虽小,效益巨大,是新时期实现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现在我们那里没有一家使用沼气的,反而每年有大量的秸秆被用来燃烧或丢掉,造成了资源很大的浪费。

  其次,从*方面来说应该增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村设施的投资不足,欠帐较多。应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设施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开拓。一些娱乐设施,健身场所的建设可以增加农民的户外活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在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格局下,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状况。要积极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创新。这样可以给我们农民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

  3、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打破农产品自求*衡的圈子,要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

  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也有效解决劳动力外出的现象。

  4,、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改革。现在医保对于农民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一个家庭如果健健康康的生活下来可能还好,但一旦有家庭成员生了个有点严重的病,那将是对这个家庭的致命的打击,可能会因此花掉全部的积蓄。

  5、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地方官员是我们*最接*农民们的代表,他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农民的苦与乐,上可以传达农民的心声,下可以帮农民解决问题。然而我们他们当官只是为了敛财,那这对我们农民的伤害真是太大了,也太有损我们*的形象了。当我们那善良的农民见到官员就害怕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有时我们真的可以下来问一下我们的惠农政策是否每个农民都清楚?我们的财政补助是否真的到达到每个农民的手中?

  这次调查不够全面,也不具有太强的说服信,没有佐证和足够的资料,但是这是农村真正的实际情况,没有夸大也没有虚假的成分。实现农民收支的*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够使农民更快地迈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2

  农民工城市边缘人的角色注定了其问题的复杂性,作为具有复杂社会背景的特殊群体,数目庞大的农民工权利的实现程度和生活状况的改善程度无疑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概况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目前的学术界,我们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们既有农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实却无工人之名。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很多应有的权利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为了切实调查农民工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实现情况,20xx年1月、2月、7月和8月,笔者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在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区进行了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研,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由于选取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条件接触到农民工群体(如家人或亲戚是农民工),所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问卷所占的比例都很高,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为94%。这一调查虽不足以反映我国农民工的整体状况,但整个调研完全是一种纯民间的行为,且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都很强,因此,通过对这些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农民工的更接*真实的信息,为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谢我同事杨洪晓,学生郑扬、薛泽林、范才营、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为该调研所做的贡献。

  二、农民工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被调查的群体既有第一代农民工,也即年龄较大的部分,其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上。也有新生代的农民工,也即比较年轻的那部分群体,年龄在20岁到30之间。其文化程度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初高中比例相对较高,占到了总数的45%,中专以上的有38。8%。分析认为,这些拥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应该多属于第二代农民工,也即农村里那些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因升学无望而辍学的年轻一代,他们直接告别乡村,进城进厂打工以挣钱补贴家用或为自己未来积蓄资本。从总体上来说,现代的农民工群体其文化素质是要高于改革开放之初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表现在学历相对较高,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更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更为开放。从收入角度来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间,其比例高达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占到了9。2%。这就反映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收入水*不高、经济地位较低的现状。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第一代农民工逐步退潮之际,新一代的农民工大多是刚刚开始在城市的打拼历程,因技术、人脉等各种原因,致使这一代年轻的群体收入水*不会太高,也拉低了农民工群体的总体收入水*。

  三、农民工工作状况的调查分析

  对于农民工的工作状况,我们立足于对农民工进城后的职业性质、工作报酬、工作时间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关于农民工职业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8。8%的人选择了建筑业,有10%的人选择了文教卫生,12。5%的人选择了批零贸易和餐饮业,选择其他选项的占到了总数的30%。可以看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还是处于低端层次,行业水*不高。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工作流动性较大,更换工作的频率较高,其行业性质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了很多农民工对自己的行业界定存在模糊,进而使得他们在被问及自己的行业性质时,“其他”这一选项所占比例较高。从劳动时间上来看,每周的工作时间在45小时以下的占到了12。5%,45—55小时与55—65小时的均为28。8%,而65个小时以上的比例则为30%。根据国家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加班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 由此可见,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是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的,他们是在为城市的发展和低廉的工资而透支着自己的劳动力。考虑到其收入情况,对比之下就不难发现,农民工群体的付出与所得也是远远不成比例的。

  四、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情况

  边缘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注定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故其权利的保障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从经济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等三个角度出发,对农民工的权利的实现状况进行调查。

  首先,从劳动合同的情况来看,63。7%的人是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的,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连跟用人单位基本的口头约定都没有。这是因为农民工大多是依靠亲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关系而“跟随”进城或进厂,亲友之间的信任取代了他们之间的法律承诺。甚至他们会认为提出签订劳动合同有伤情面,但是这种非正式的、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契约性约定是没有坚实的*根据的。在随后的调查中就可以发现,工资曾经被拖欠的农民工达到了总数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经常性的被拖欠。而在*手段上,51。3%的人选择了协商、调解,忍气吞声的占到了总数的25%,为第二大比例。通过法律途径*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数人采取了暴力解决的途径。可以认为,农民工群体的经济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其法制*意识有待提升,*手段有待改进,*途径有待完善。从健康状况的角度来看,生病了会去医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选择了“只有重病的时候才会去医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况下也只是靠买点药硬撑过去。由此可见,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无疑是处在被忽视的地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参加城市医疗保障的农民工群体只能在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望而却步。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有35%的人选择了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剩下的65%的群体中,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明显较为突出,前者为总数的53。3%,后者为28。8%。但是在现实中,农民工所参加的医疗保险大多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也就是其参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乡村,这种状况下的医疗保险并不能减轻其在城市的医疗负担。至于工伤保险,参与者也多为第二代农民工,因为相对父辈而言,其风险意识相对较高,但是其参加比例却仍然较低。

  五、农民工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为城市的“外来者”,农民工在城市中对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总体感受无疑是在探讨农民工问题的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环节,根据我们关于农民工与城里人关系的调查。在与城市人的关系上问题上,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不好不坏”这一选项(53。8%),相处融洽的人占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数人选择了不协调。但是从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这一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却依然有较大的失落感(37。5%),认为自己得到不公*待遇的占到了28。8%,为所有选项中的第二大比例。还有少数人认为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说,虽然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跟城里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较融洽的`相处,但是这种表面的和谐并不能改变他们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进城的农民工在忍受着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忍受着被歧视的心理压力,有学者也同时把城里人的歧视以及农民工务工的心理落差视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心理成本”。

  六、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分析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从家庭顾虑、居住条件、子女问题、现实困难等四个角度进行调查。首先,从农民工家庭顾虑这一方面来说,占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顾”(65%),外出务工后,家中的父母就成了农民工心中的首要牵挂,如何尽孝成为在异地的农民工群体的首要难题。担心“家中土地无人耕种”的比例为38。8%,因为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始终把土地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选择“在城市受到歧视”这一选项的比例为25%,担心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和身体状况的分别为22。5%和20%。除此之外,担心自己子女教育问题的比例仅次于老人问题,其比例高达55%。在随后的关于子女教育问题的详细调查中,56。3%的人其子女还是在“在家乡的学校上学”,这就是农村大量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学的比例只占到了17。5%,当地的学校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读费、寄宿费也是农民工所无法承担的。此外,孩子失学的比例占到了10%,(分析认为,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农民工的子女,因年龄原因,可能还没有上学)。当问及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升学难”成为困扰农民工的首要因素,占到了总数的50%,而选择“学费太贵”这一选项的比例为40%,“公办学校进不去”的比例则为10%。在关于农民工居住状况的调查中,住在单位宿舍的占到了总数的28。8%,为所有选项中的最高比例。选择在外租房的为27。5%,暂住在雇主家的比例为8。8%。这种情况与后面的农民工所面临的现实困难的调查结果形成呼应,当问到您进城务工时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时,没有住房的占到了53。8%,成为农民工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是“生活没有保障”和“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这两项比例分别占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较危险”和“工作不稳定”的分别为30%和28。8%。可以看出,农民工所面临的大多还是很现实的、与自己安身立命相关的问题,他们远离家乡,既对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满牵挂,又面临着住房、收入、医疗、工作不稳定等各种难以抗拒的现实压力,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结

  在我们随后的关于农民工迁居城市的原因调查中,“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水*”成为了首要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72。5%和57。5%。选择较高的社会地位的比例则只有13。8%。由此可知,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很是单纯、朴素。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让他们获取高于农村务农的收入,从而满足家庭的开支并摆脱贫穷的困扰。而较高的教育水*则是为了子女的成长考虑,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样苦苦打拼在城市的边缘。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悲苦使得他们任劳任怨,他们把上下两代人的负担全部扛在肩头,只为让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读书学*改变命运,让自己的下一代能够与城里人生活在同样的一片蓝天之下。但是我们却看到,快速发展的城市、飞速前进的*经济并没有给他们想要的生活,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们始终享受不到一个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谈公民的尊严。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正常发展,都不能靠牺牲一个阶层来换取另一个阶层的福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2。3亿的农民工群体用自己低廉的劳动力支撑起了整个国民经济大厦,获取一定的收入诚然是他们的原始初衷,但是他们却同时也为这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今天,当这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的充裕,当和谐社会成为我们的建设目标,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改革,废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这一庞大群体的切身利益,给他们以国民的真正待遇,让他们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严,不仅仅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这个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国家对这一群体的一种补偿。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3

  一、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议

  1、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组建村级文化骨干队伍。目前全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不过是一个空壳机构,人员未专用,设施场地缺乏,开展活动无经费。在巩固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在每个村委会设立一个文化骨干的岗位,经自愿报名、**推荐、才艺展示、组织考核等程序,在当地农民中选拔一名有知识、有责任心的文化骨干上岗,让其负责全村文化事宜。对村文化骨干可以由区、乡两级*给予适当补助,年终时进行考核,群众满意的续聘,对不合格者解聘。

  2、积极开展“送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机制。各级党委、*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不断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使“送文化”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二是*设立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免费送电影、送戏、送图书到农村及开展大型文艺进村(社区)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三是对各级专业剧团的下乡演出给予演出场次的补助,同时鼓励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和自娱自乐活动。四是*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各级艺术团体到农村演出,按照剧团演出场次及相应演出成本,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在保证演职员基本生活的情况下,保证让广大农民多看戏,看好戏。五是积极贯彻实施省“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定期免费为农民放电影,对下乡放电影进行补贴。文化单位可加强与科技单位的协作,在每部文艺片前放映农业科技宣传片,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又可以集中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3、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农村流传多年的传统文化形式亟待保护和抢救。比如,我区原有农民磨漆画艺人60多人,现在能坚持的只有2人;扎故事人员过去有几个班子20余人,现在只有4、5人。对于这些日益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抢救,比如,采用经济补助和奖励的方式,鼓励艺人培养传承人等,确保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二、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

  *期,我办联合相关部门对全区农民文化生活现状和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令人担忧。

  1、文化生活贫乏。通过对89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问卷调查,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电视和打牌(含扑克、麻将、字牌等)两种。其中,93.1的被调查者表示,看电视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除了看电视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进农村,闲散无事的农民三五成群玩扑克、打麻将的情况随处可见,而且没有不“带彩”的,其带彩数额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输赢大部分在几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类、球类之类的活动开展得很少,玩电脑游戏和进行业余文艺创作的人更少,很多35岁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网是怎样一回事,家庭上网为空白。

  2、“三难”问题突出。这里讲的“三难”问题是指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和看书难。从问卷统计和谈话了解的情况来看,90的农民过去一年没有看过电影和戏剧演出,看过的也仅限于一两场,并且大多是到外村观看的,是条件好的人家办红白喜事请来的。*虽然每年都开展“三下乡”活动,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一年有限的活动确实是杯水车薪。以前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电影和戏曲如今却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品。通过调查,八成以上的的农民因为在家门口看不到电影、戏剧和其他形式的文艺演出而对文化生活感到不满意。此外,从调查情况来看,有70的农民没有阅读*惯,不经常学*新的农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在其中有阅读*惯的人中,有55.6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其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取农业科技知识,而年轻人阅读则是主要是为了娱乐。由于有图书室的村很少,其阅读的途径基本都是找亲戚朋友借阅的,自购的很少,本次调查对象的农民家中书籍(不含中小学教材、教辅读物)藏量最多的不超过20本,*九成农民不买书。

  3、个人信仰缺失。89名被调查村民中只有5人信仰*,3人信鬼神,92的人什么都不信,其中信仰*的人信仰理由不明。这充分说明,当前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确引导。调查中未发现教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充分说明,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的显著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过在调查中我们感觉到,农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们希望*能够定期进行一些电影、戏曲、图书、歌舞等文艺演出下乡活动,希望村里定期组织科技培训。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5)份(扩展3)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合集5篇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1

  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市失地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现状,按照吴忠市委要求,城调队及时组织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抽取了吴忠市失地较多的某县两个乡及有代表性的户失地农民家庭。调查年以来的耕地被占用情况及失地后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某县两个乡共有失地农民户,人数人,失地面积亩,占失地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失地农民大部分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工业园区。其中,失地超过千亩的某乡,达亩。

  二、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推进加快了建设用地,如街道、交通等建设用地。二是房地产开发用地。三是公益性基础建设用地,如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四是国家投资项目用地,如高速公路征地。五是市区东扩西移后办公楼用地。六是工业园区用地。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⒈失地后总体收入水*下降。据对户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农民失地前人均纯收入约元左右,失地后为元左右,比失地前减少元左右,下降。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失地后为左右,比失地前增加元,增长。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前,农民家庭食品消费如粮、菜主要靠自产自食,水消费不要钱,成本较低。现在基本上靠从市场购入,食品、水暖消费增加,导致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而那些生活消费水*下降的农民,主要是就业形势不好、收入预期不乐观抑制了生活消费的增长。

  ⒉失地后就业形势严峻。土地被征用后,有的农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补偿费,有的农民只拿到了部分补偿费。在就业安置上,农民全部以自谋职业为生。在调查的家庭中,原来在外打工的继续打工,失地后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因年龄偏大、受技能限制、有病等因素影响,在劳动年限内谋到职业仅占失地农民的左右。在有收入的就业人口中,在建筑工地打工,做生意,从事养殖业,从事其他职业。

  ⒊**高度重视房屋建设,使失地后的农民能及时搬迁到新建的房屋内,现失地农民全部住上了新房。

  ⒋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险不到位,低保覆盖面不高。由于社会保障措施尚未在农村推开,失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到目前约有的人参加了商业保险。大部分失地农民还在等待**出台政策、希望**从政策、财力上支持他们参加社会保障即养老、医疗保险。另外,纳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过去,在农村孤寡老弱病残靠土里刨食还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进城后失去土地,可以这样说,这些人首先变为低保对象。因受**财力有限的制约,约有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⒌失地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比过去方便多了,失地农民子女全部就*入学。

  四、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

  *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启动等势必需要占用农民土地,部分地区农民耕地逐年减少。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失地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呈下降趋势。但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被占用后,有些农民认为对自己的经济补偿费不合理,而且兑现也不及时,乡村截留较多。二是部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认为失去土地等于断了他们血脉,失去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担心将来生活遇到困难没法解决。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他们担心将来生病住院没有钱,子孙后代没有生活来源。如:一些年龄稍大的失地农民说,农村五六十岁的人还能干点农活,而没了土地他们还能干些什么呢?上班没人要,打工没力气。现在生活勉强维持,如果遇到生病,生活就更艰难了。今明两年村民靠吃补偿费过日子,过两年这些费吃完后,“坐吃山空”生活就麻烦了。四是那些失去土地后只能靠打工、开小卖部、从事饮食业等方式就业的农民担心就业不稳定,怕再一次“失业”,将来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六、只给失地农民发一点补偿费的做法,正在造成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与失去土地后收入和生活消费水*下降的部分农户进行了座谈,倾听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一是希望生活困难问题能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关心。二是一些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处于弱势,就业困难,仅靠土地补偿费维持全家的生活,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助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如有组织赴外地打工。三是一些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有限,又不懂技术,不知道搞什么致富项目,希望**部门能无偿提供再就业

  培训的机会,掌握一技之长取得谋生之道。四是一些失地农民想发展养殖业、经营第三产业,缺少场地、资金、技术,希望给予扶持帮助。如发放优惠贷款,**部门给一些优惠政策,免费技术指导等等。五是针对目前失地农民最担心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今后在征用土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应区别对待,对那些只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应以土地换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以土地换取就业机会等各种形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2

  农民工城市边缘人的角色注定了其问题的复杂性,作为具有复杂社会背景的特殊群体,数目庞大的农民工权利的实现程度和生活状况的改善程度无疑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概况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目前的学术界,我们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们既有农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实却无工人之名。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很多应有的权利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为了切实调查农民工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实现情况,20xx年1月、2月、7月和8月,笔者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在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区进行了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研,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由于选取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条件接触到农民工群体(如家人或亲戚是农民工),所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问卷所占的比例都很高,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为94%。这一调查虽不足以反映我国农民工的整体状况,但整个调研完全是一种纯民间的行为,且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都很强,因此,通过对这些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农民工的更接*真实的信息,为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谢我同事杨洪晓,学生郑扬、薛泽林、范才营、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为该调研所做的贡献。

  二、农民工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被调查的群体既有第一代农民工,也即年龄较大的部分,其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上。也有新生代的农民工,也即比较年轻的那部分群体,年龄在20岁到30之间。其文化程度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初高中比例相对较高,占到了总数的45%,中专以上的有38。8%。分析认为,这些拥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应该多属于第二代农民工,也即农村里那些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因升学无望而辍学的年轻一代,他们直接告别乡村,进城进厂打工以挣钱补贴家用或为自己未来积蓄资本。从总体上来说,现代的农民工群体其文化素质是要高于改革开放之初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表现在学历相对较高,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更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更为开放。从收入角度来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间,其比例高达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占到了9。2%。这就反映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收入水*不高、经济地位较低的现状。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第一代农民工逐步退潮之际,新一代的农民工大多是刚刚开始在城市的打拼历程,因技术、人脉等各种原因,致使这一代年轻的群体收入水*不会太高,也拉低了农民工群体的总体收入水*。

  三、农民工工作状况的调查分析

  对于农民工的工作状况,我们立足于对农民工进城后的职业性质、工作报酬、工作时间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关于农民工职业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8。8%的人选择了建筑业,有10%的人选择了文教卫生,12。5%的人选择了批零贸易和餐饮业,选择其他选项的占到了总数的30%。可以看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还是处于低端层次,行业水*不高。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工作流动性较大,更换工作的频率较高,其行业性质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了很多农民工对自己的行业界定存在模糊,进而使得他们在被问及自己的'行业性质时,“其他”这一选项所占比例较高。从劳动时间上来看,每周的工作时间在45小时以下的占到了12。5%,45—55小时与55—65小时的均为28。8%,而65个小时以上的比例则为30%。根据国家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加班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 由此可见,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是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的,他们是在为城市的发展和低廉的工资而透支着自己的劳动力。考虑到其收入情况,对比之下就不难发现,农民工群体的付出与所得也是远远不成比例的。

  四、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情况

  边缘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注定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故其权利的保障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从经济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等三个角度出发,对农民工的权利的实现状况进行调查。

  首先,从劳动合同的情况来看,63。7%的人是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的,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连跟用人单位基本的口头约定都没有。这是因为农民工大多是依靠亲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关系而“跟随”进城或进厂,亲友之间的信任取代了他们之间的法律承诺。甚至他们会认为提出签订劳动合同有伤情面,但是这种非正式的、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契约性约定是没有坚实的**根据的。在随后的调查中就可以发现,工资曾经被拖欠的农民工达到了总数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经常性的被拖欠。而在**手段上,51。3%的人选择了协商、调解,忍气吞声的占到了总数的25%,为第二大比例。通过法律途径**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数人采取了暴力解决的途径。可以认为,农民工群体的经济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其法制**意识有待提升,**手段有待改进,**途径有待完善。从健康状况的角度来看,生病了会去医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选择了“只有重病的时候才会去医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况下也只是靠买点药硬撑过去。由此可见,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无疑是处在被忽视的地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参加城市医疗保障的农民工群体只能在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望而却步。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有35%的人选择了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剩下的65%的群体中,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明显较为突出,前者为总数的53。3%,后者为28。8%。但是在现实中,农民工所参加的医疗保险大多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也就是其参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乡村,这种状况下的医疗保险并不能减轻其在城市的医疗负担。至于工伤保险,参与者也多为第二代农民工,因为相对父辈而言,其风险意识相对较高,但是其参加比例却仍然较低。

  五、农民工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为城市的“外来者”,农民工在城市中对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总体感受无疑是在探讨农民工问题的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环节,根据我们关于农民工与城里人关系的调查。在与城市人的关系上问题上,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不好不坏”这一选项(53。8%),相处融洽的人占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数人选择了不协调。但是从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这一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却依然有较大的失落感(37。5%),认为自己得到不公*待遇的占到了28。8%,为所有选项中的第二大比例。还有少数人认为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说,虽然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跟城里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较融洽的相处,但是这种表面的和谐并不能改变他们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进城的农民工在忍受着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忍受着被歧视的心理压力,有学者也同时把城里人的歧视以及农民工务工的心理落差视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心理成本”。

  六、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分析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从家庭顾虑、居住条件、子女问题、现实困难等四个角度进行调查。首先,从农民工家庭顾虑这一方面来说,占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顾”(65%),外出务工后,家中的父母就成了农民工心中的首要牵挂,如何尽孝成为在异地的农民工群体的首要难题。担心“家中土地无人耕种”的比例为38。8%,因为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始终把土地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选择“在城市受到歧视”这一选项的比例为25%,担心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和身体状况的分别为22。5%和20%。除此之外,担心自己子女教育问题的比例仅次于老人问题,其比例高达55%。在随后的关于子女教育问题的详细调查中,56。3%的人其子女还是在“在家乡的学校上学”,这就是农村大量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学的比例只占到了17。5%,当地的学校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读费、寄宿费也是农民工所无法承担的。此外,孩子失学的比例占到了10%,(分析认为,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农民工的子女,因年龄原因,可能还没有上学)。当问及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升学难”成为困扰农民工的首要因素,占到了总数的50%,而选择“学费太贵”这一选项的比例为40%,“公办学校进不去”的比例则为10%。在关于农民工居住状况的调查中,住在单位宿舍的占到了总数的28。8%,为所有选项中的最高比例。选择在外租房的为27。5%,暂住在雇主家的比例为8。8%。这种情况与后面的农民工所面临的现实困难的调查结果形成呼应,当问到您进城务工时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时,没有住房的占到了53。8%,成为农民工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是“生活没有保障”和“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这两项比例分别占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较危险”和“工作不稳定”的分别为30%和28。8%。可以看出,农民工所面临的大多还是很现实的、与自己安身立命相关的问题,他们远离家乡,既对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满牵挂,又面临着住房、收入、医疗、工作不稳定等各种难以抗拒的现实压力,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结

  在我们随后的关于农民工迁居城市的原因调查中,“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水*”成为了首要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72。5%和57。5%。选择较高的社会地位的比例则只有13。8%。由此可知,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很是单纯、朴素。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让他们获取高于农村务农的收入,从而满足家庭的开支并摆脱贫穷的困扰。而较高的教育水*则是为了子女的成长考虑,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样苦苦打拼在城市的边缘。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悲苦使得他们任劳任怨,他们把上下两代人的负担全部扛在肩头,只为让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读书学*改变命运,让自己的下一代能够与城里人生活在同样的一片蓝天之下。但是我们却看到,快速发展的城市、飞速前进的中国经济并没有给他们想要的生活,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们始终享受不到一个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谈公民的尊严。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正常发展,都不能靠牺牲一个阶层来换取另一个阶层的福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2。3亿的农民工群体用自己低廉的劳动力支撑起了整个国民经济大厦,获取一定的收入诚然是他们的原始初衷,但是他们却同时也为这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今天,当这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的充裕,当和谐社会成为我们的建设目标,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改革,废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这一庞大群体的切身利益,给他们以国民的真正待遇,让他们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严,不仅仅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这个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国家对这一群体的一种补偿。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3

  农民工城市边缘人的角色注定了其问题的复杂性,作为具有复杂社会背景的特殊群体,数目庞大的农民工权利的实现程度和生活状况的改善程度无疑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概况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目前的学术界,我们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们既有农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实却无工人之名。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很多应有的权利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为了切实调查农民工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实现情况,20xx年1月、2月、7月和8月,笔者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在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区进行了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调研,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由于选取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条件接触到农民工群体(如家人或亲戚是农民工),所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问卷所占的比例都很高,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为94%。这一调查虽不足以反映我国农民工的整体状况,但整个调研完全是一种纯民间的行为,且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都很强,因此,通过对这些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农民工的更接*真实的信息,为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谢我同事杨洪晓,学生郑扬、薛泽林、范才营、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为该调研所做的贡献。

  二、农民工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被调查的群体既有第一代农民工,也即年龄较大的部分,其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上。也有新生代的农民工,也即比较年轻的那部分群体,年龄在20岁到30之间。其文化程度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初高中比例相对较高,占到了总数的45%,中专以上的有38。8%。分析认为,这些拥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应该多属于第二代农民工,也即农村里那些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后因升学无望而辍学的年轻一代,他们直接告别乡村,进城进厂打工以挣钱补贴家用或为自己未来积蓄资本。从总体上来说,现代的农民工群体其文化素质是要高于改革开放之初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表现在学历相对较高,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更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更为开放。从收入角度来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间,其比例高达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占到了9。2%。这就反映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收入水*不高、经济地位较低的现状。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第一代农民工逐步退潮之际,新一代的农民工大多是刚刚开始在城市的打拼历程,因技术、人脉等各种原因,致使这一代年轻的群体收入水*不会太高,也拉低了农民工群体的总体收入水*。

  三、农民工工作状况的调查分析

  对于农民工的工作状况,我们立足于对农民工进城后的职业性质、工作报酬、工作时间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关于农民工职业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8。8%的人选择了建筑业,有10%的人选择了文教卫生,12。5%的人选择了批零贸易和餐饮业,选择其他选项的占到了总数的30%。可以看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还是处于低端层次,行业水*不高。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工作流动性较大,更换工作的频率较高,其行业性质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了很多农民工对自己的行业界定存在模糊,进而使得他们在被问及自己的行业性质时,“其他”这一选项所占比例较高。从劳动时间上来看,每周的工作时间在45小时以下的占到了12。5%,45—55小时与55—65小时的均为28。8%,而65个小时以上的比例则为30%。根据国家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加班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 由此可见,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是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范围的,他们是在为城市的发展和低廉的工资而透支着自己的劳动力。考虑到其收入情况,对比之下就不难发现,农民工群体的付出与所得也是远远不成比例的。

  四、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情况

  边缘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注定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故其权利的保障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从经济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等三个角度出发,对农民工的权利的实现状况进行调查。

  首先,从劳动合同的情况来看,63。7%的人是没有正式的书面合同的,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连跟用人单位基本的口头约定都没有。这是因为农民工大多是依靠亲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关系而“跟随”进城或进厂,亲友之间的信任取代了他们之间的法律承诺。甚至他们会认为提出签订劳动合同有伤情面,但是这种非正式的、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契约性约定是没有坚实的**根据的。在随后的调查中就可以发现,工资曾经被拖欠的农民工达到了总数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经常性的被拖欠。而在**手段上,51。3%的人选择了协商、调解,忍气吞声的占到了总数的25%,为第二大比例。通过法律途径**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数人采取了暴力解决的途径。可以认为,农民工群体的经济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其法制**意识有待提升,**手段有待改进,**途径有待完善。从健康状况的角度来看,生病了会去医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选择了“只有重病的时候才会去医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况下也只是靠买点药硬撑过去。由此可见,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无疑是处在被忽视的地步,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参加城市医疗保障的农民工群体只能在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望而却步。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有35%的人选择了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剩下的65%的群体中,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明显较为突出,前者为总数的53。3%,后者为28。8%。但是在现实中,农民工所参加的医疗保险大多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也就是其参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乡村,这种状况下的医疗保险并不能减轻其在城市的医疗负担。至于工伤保险,参与者也多为第二代农民工,因为相对父辈而言,其风险意识相对较高,但是其参加比例却仍然较低。

  五、农民工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为城市的“外来者”,农民工在城市中对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总体感受无疑是在探讨农民工问题的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环节,根据我们关于农民工与城里人关系的调查。在与城市人的关系上问题上,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不好不坏”这一选项(53。8%),相处融洽的人占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数人选择了不协调。但是从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这一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却依然有较大的失落感(37。5%),认为自己得到不公*待遇的占到了28。8%,为所有选项中的第二大比例。还有少数人认为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说,虽然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跟城里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较融洽的相处,但是这种表面的和谐并不能改变他们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进城的农民工在忍受着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要忍受着被歧视的心理压力,有学者也同时把城里人的歧视以及农民工务工的心理落差视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心理成本”。

  六、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分析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从家庭顾虑、居住条件、子女问题、现实困难等四个角度进行调查。首先,从农民工家庭顾虑这一方面来说,占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顾”(65%),外出务工后,家中的父母就成了农民工心中的首要牵挂,如何尽孝成为在异地的农民工群体的首要难题。担心“家中土地无人耕种”的比例为38。8%,因为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始终把土地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选择“在城市受到歧视”这一选项的比例为25%,担心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和身体状况的分别为22。5%和20%。除此之外,担心自己子女教育问题的比例仅次于老人问题,其比例高达55%。在随后的关于子女教育问题的详细调查中,56。3%的人其子女还是在“在家乡的学校上学”,这就是农村大量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学的比例只占到了17。5%,当地的学校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读费、寄宿费也是农民工所无法承担的。此外,孩子失学的比例占到了10%,(分析认为,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农民工的子女,因年龄原因,可能还没有上学)。当问及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时,“升学难”成为困扰农民工的首要因素,占到了总数的50%,而选择“学费太贵”这一选项的比例为40%,“公办学校进不去”的比例则为10%。在关于农民工居住状况的调查中,住在单位宿舍的占到了总数的28。8%,为所有选项中的最高比例。选择在外租房的为27。5%,暂住在雇主家的比例为8。8%。这种情况与后面的农民工所面临的现实困难的调查结果形成呼应,当问到您进城务工时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时,没有住房的占到了53。8%,成为农民工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是“生活没有保障”和“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这两项比例分别占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较危险”和“工作不稳定”的分别为30%和28。8%。可以看出,农民工所面临的大多还是很现实的、与自己安身立命相关的问题,他们远离家乡,既对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满牵挂,又面临着住房、收入、医疗、工作不稳定等各种难以抗拒的现实压力,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结

  在我们随后的关于农民工迁居城市的原因调查中,“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水*”成为了首要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72。5%和57。5%。选择较高的社会地位的比例则只有13。8%。由此可知,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很是单纯、朴素。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让他们获取高于农村务农的收入,从而满足家庭的开支并摆脱贫穷的困扰。而较高的教育水*则是为了子女的成长考虑,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样苦苦打拼在城市的边缘。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悲苦使得他们任劳任怨,他们把上下两代人的负担全部扛在肩头,只为让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读书学*改变命运,让自己的下一代能够与城里人生活在同样的一片蓝天之下。但是我们却看到,快速发展的城市、飞速前进的中国经济并没有给他们想要的生活,因为经济地位的低下、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们始终享受不到一个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谈公民的尊严。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正常发展,都不能靠牺牲一个阶层来换取另一个阶层的福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2。3亿的农民工群体用自己低廉的劳动力支撑起了整个国民经济大厦,获取一定的收入诚然是他们的原始初衷,但是他们却同时也为这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今天,当这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的充裕,当和谐社会成为我们的建设目标,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改革,废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这一庞大群体的切身利益,给他们以国民的真正待遇,让他们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严,不仅仅是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这个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国家对这一群体的一种补偿。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4

  历史的年轮驶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真正实力的不是所谓的GDP,而应该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水*,我们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对农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颁布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年来农业税的免除到按亩的补贴,都让我们广大农民的家庭负担大大减轻,当然这只是国家对刺激农村生活水*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还有许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农村医疗保险等等,这些都为农民是实现增收解决了许多的问题。利用暑假时间,我对家乡望城县杨家山村农民进行了部分的调查,了解农户收入、支出的实况,希望可以让社会这个大的生活群体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农民的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能够真实的反应农民的生活状况,更能反应农民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比例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农民生活水*的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一、收入的基本预计无论怎么说,能够真正反映农民生活水*的是家庭的收入,按照每人八分到一亩,每户三到四人计算,每户的土地拥有量是2.5亩左右,按照亩产900斤的产量,早晚两季总产量是5000斤,除去1000斤的正常食用量,剩下的4000斤左右是按照90块每一百斤的价格,收入是3600左右。显而易见务农并不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所以还要计算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每一户都有理想的的认为只有一名外出打工的人,一月是2000左右的收入一年能够做十个月的时间,所以收入是20000左右,总计是23600左右,这些数字不是空穴来风,都有调查报告作证的。只是实际的情况并不是理想的状况,务农和打工很多时候是不可兼得的。许多的家庭都是全部成员外出,或是只在家务农或是其他营生手段。这样的年收入具有太多的理想因素。只是片面的反映了农民能够支出的所有资金,并不能够反映农民的生活水*。

  二、支出的基本预计。一个家庭的总收入和支出构成家庭的财政状况,支出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来与收入作比较,衡量一个家庭是收入大于支出还是入不敷出!为此我们做了一个调查:一个农民家庭的支出主要包括下面个方面:

  1、购买家庭基础物质支出,家庭基础物资包括常用柴米油盐等生活常用的物质,还有购买衣服等

  2、人情方面的支出,包括黑白喜事、生日等,现在人情的支出已经越来越大,渐渐的成为了农民家庭的沉重负担。

  3、在校学生的学费支出,尽管九年义务阶段的学杂费已经全免,但在二十一世纪高中和大学已经相当的普遍,伴随着的还有高昂的学费学杂费。

  4、其他方面的支出,许多家庭不可避免的会生病,或是其他灾祸,农机购置,休闲娱乐消费等。下面通过以我家为例也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来得出一年农民家庭的支出,一个月的基础物质支出是600左右,一年下来是7200左右,普通的农村家庭一年的人情支出是5000左右,在校学生学费支出是8000,所以除去意外生病和其他灾难一年下来就有20800的支出,和上面的收入相比少了2800,所以一个农民家庭在不计算其他支出的情况喜爱下,一年的收入有3000左右的剩余,当然这样的计算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有许多的家庭并不需要学费的支出,但事事难料,每年也有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意外支出,但也姑且只能这样粗略地计算一下,所以可以看出,在农村里,大部分家庭收入比较微薄,甚至在某一年出现负收入的现象也是不足为奇的。

  三、总结及建议

  (一)总结通过以上的叙述不难看出,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的进步和新一代领导人对农村经济的愈加重视,农民的生产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甚至有所盈余,农民的生活状况总体上是较好的,现在在家务农的人员越来越少,家里的地都被承包区种了一些水果和蔬菜,既有利于**农村的劳动力,也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这对于我们农村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将有重要意义!二)实现农民增收的建议

  1、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为增收创造条件

  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在农民群众中,反对奢侈浪费;提倡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挥霍;提倡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赌博;提倡晚婚晚育,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超生、抢生。二是运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教兴农,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引导农民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三是广泛持久地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技下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难题。四是要大力抓好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先进经验的推广,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引导农民争当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

  2、利用好农村存在的各方面的优势,实现农民增收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发展优势产业,延长产品的加工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为农村的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

  3、**充分发挥职能,帮助农民增收

  一、**干预,加大对霸权垄断的制裁,还应以身作则。加大对三农的支持,提高农产品价格。

  二、当地**,要努力搞好基础建设,把农村的优势发挥出来,把优质的产品推广出去。

  三、加大对农村的教育事业的投入,增强农民自身技能,多掌握点实用的知识,使农民不盲目跟风,而造成相反的效果。

  4、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围绕“生产发展”要求,构建发挥农村党员改革创新先行者作用的长效机制“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要建立健全机制,引导农村党员找准在振兴农村经济中的位置,聚精会神搞生产,全心全意谋发展。

  二、围绕“生活宽裕”要求,构建发挥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作用的长效机制

  要实现“生活宽裕”,首先党员必须能带头致富,同时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带领群众致富,这是农村党员先进性的实质体现。

  三、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构建发挥农村党员文明新风倡导者作用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构建适应新形势、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管理机制,使农村党员的管理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使党员真正成为遵章、守纪、守法的新型党员。二)是在农村党员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建立相应制度,对正常的红白喜事在规模上予以限定。三)是建立党员争当矛盾调解员制度。要求农村党员对于身边群众中出现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时把握、准确判断,做好应对准备。四)是建立党员带头整治环境制度。以环境整治工作为载体,让农村党员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推广清洁燃料和能源等实现“村容整洁”建设中,充分发挥先进性作用。

  四、围绕“管理民主”要求,构建发挥农村党员村务管理参与者作用的机制一)是创新村务领导人的民主选拔机制。二)是建立农村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三)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党员民主参与机制。 四)是完善党务村务公开机制。五)是建立农村党员联系群众机制。结束语这样调查不够全面,也不具有太强的说服信,没有佐证和足够的资料,但是这是农村真正的实际情况,没有夸大也没有虚假的成分。实现农民收支的*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够使农民更快地迈上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

  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5

  按照县走转送活动的安排,我深入到联系点东张孟乡北苏庄村,围绕走转送活动的要求开展调研。通过与走访广大群众、基层干部和党员,了解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并就加快该村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东张孟乡北苏庄村基本情况

  东张孟乡北苏庄村位于县城东北部,309国道南侧,交通便利,位臵优越。全村共有人口2700人,耕地4300亩,党员43名,两委干部7名。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比较强,群众整体素质较高,村风淳朴,各项工作基础不错。*几年来,北苏庄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群众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民小农经济意识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在与该村农民谈话中,他们认为现在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在此基础上怎样追求更高、更好则是茫然的、无所作为的。虽然经过*几年农业种植产业的发展,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增收,但由于他们在思想观念上把自己定位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水*上,不能使

  他们大胆地、勇敢地去搏击市场经济的大潮,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投入资金不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年来,北苏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该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电力设施老化、文化基础设施尚未健全,严重制约该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影响农民增收。该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且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养殖业主要是以养鸡、养猪等传统养殖业为主,但规模不大,比较分散,不利于发展。该村还是采用以前的、低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农民无法在其他经济作物生产上增收,农民增收渠道少,增长缓慢。

  三、关于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北苏庄紧邻309国道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立足现有的沿路贸易和苏庄商贸市场基础,实施规模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好乡村规划建设。高标准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乡村规划。在制订规划时,既要着眼于美化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另外,要确保村镇建设规划得到实施。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结合村庄建设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重点搞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瓶颈”制约,建立起适应群众需求的供水、排水、能源、道路、通讯、环保、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抓好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民居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教育培训好农民。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二是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宣传县委、县**实施倍增计划、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走出家门,闯市场、办企业、上项目,示范带动,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开展歌舞、球类、棋类等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

  文体生活。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赌博、迷信和计划外生育等行为。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构建和谐农村。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5)份(扩展4)

——描写农民工的作文(精选5篇)

  描写农民工的作文 1

  城市在一天天地扩大,各种新颖的大厦,楼房以惊人的速度站了起来,这建设中的一切的一切都少不了你,农民工。是你的汗水让这片土地更加美丽。感谢你,农民工。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众多居民楼中,新盖的教学楼像个大怪物似的插在那些又老又旧,颜色暗淡的居民楼中间,显得十分怪异,让人看着也觉得别扭。为此,我们还总是开玩笑说学校是下凡的天神。

  但是那天,是你让我们的观点改变了,那个上午上操时,你站在吊在不远处的一栋居民楼外的吊车上,左手拿着一桶艳丽的油漆,右手拿着刷子。你头戴黄色安全帽,也许是黄色反光比较厉害的缘故,你头上像一个光环,在阳光下闪呀闪呀的。“知了——知了——”知了躲在树荫里不停地叫着,一套操作下来早已汗流浃背,就在我心中不住抱怨校服做的太厚时,我看到了你身着浅灰色工作服,但是后背明显地深了许多,汗水早已把你的衣服湿透了,湿衣服贴在身上一定很不舒服,可是你仍然工作着,身子随着右手的运动一起一上一下地摆动,骄阳似火,上操结束了,我们争先恐后地冲进教学楼和那一个个有着空调的房间,可你却没有这个待遇,迎接你的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工作。

  放学时,我不经意间向远处你上午工作的那栋居民楼看去,天啊!原本显得又老又旧的楼房在你的不懈努力下变得高大了许多,颜色也由以前的棕和灰焕然一新变成了一栋淡黄色滚着绿边儿的楼房。感谢你,农民工。

  地铁站的建设,名胜古迹的维修加固,各类商业大楼的建造场上都少不了你的身影。

  你背负着家庭的重担,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中,默默的付出。

  是你让城市人的工作,出行,生活做最基本的保障。

  感谢你,农民工。

  描写农民工的作文 2

  今天我一回到家,就急忙跑卧室去做作业。但我看见一些农民工正铲石头,本来想好好做作业的,但注意力一直停留在这几名农民工身上,总转不开。我看着她们,心里突然出现了农民工的好处。我想着:“农民工怎么不用机器来抬这些石头?而是用她们那弯曲到再也挺不起来的背。”我又想:“这些农民工用自己的劳动换来金钱,而且每一分每一秒都一直把握住时间,决不让一分钱从将要进入她们囊中的途中消化在空气里,并且她们用劳动换来的不仅是金钱,还有他们那一天比一天憔悴的身体。”想到这时,一名男子走了过来,“这人也许就是她们的包工头!”我心里暗暗的想着。过了一会,男子跟她们讲了几句话后,就走了。我好像从细小的空间里听到了男子对农民工说的一句话:“哎,你们慢慢干,我回去吃饭了!”当时我真想替这些农民工说他几话。天渐渐暗了下来,农民工用铲子一铲一铲地把最后的几块石头铲起来,装进了麻袋,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去……

  我想对全世界瞧不起农民工的人说:“农民工也是人,他们的命运注定了他们这一辈子都要靠出卖劳力来养家糊口,为什么我们不能给她们一个*衡的空间?为什么我们要以鄙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人这一辈子都注定要挣钱,只是每个人的方式不同,为什么在人们眼里农民工只是一个低贱的人?”

  天黑了,几个农民工提着自己的东西,有说有笑地走了,我望着她们那渐渐模糊的身影,慢慢地从眼眶里滴下了两滴最真挚的眼泪。

  描写农民工的作文 3

  *几日,高温持续着高到37摄氏度,地面温度到了45摄氏度以上,我和爸爸去四姨姥姥家的路上,看见高楼上农民工正站在脚手架上辛辛苦苦、默默无语的工作着,看!他们脖子上挂着毛巾不停的向下滴着汗水。

  一走进工地,头上是炎炎烈日,看看他们的脸,一张张由于疲劳而显得黝黑;再看看他们的双手,是一双双带着伤痕的手。他们吃的很简单,只要填饱肚子,只要有个睡觉的地方,哪怕是工地上临时搭建的窝棚,它们都会默默的忍受。在下雨天、在烈日下、在寒冬里不停地工作,却默默无闻的奉献着。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奉化21名农民工顺利地拿到了拖欠工资血汗钱。原来五金厂经营状况不好,老板因替他人担保卷入巨额债务纠纷中,拖欠金额达到18万元,为了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让他们尽早领到工资,经各部门协调,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变卖工厂部分产品设备,奉化法院筹集了18万工资款,21名农民工从法官手中接过了盼望已久地工资,心情非常激动。

  农民工辛辛苦苦地付出了劳动,为什么还要拖欠农民工工资呢!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其实这些农民工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我们美好的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民工,建设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城市将会失去光彩。祝所有的农民工在工作中**安安,早日拿到他们应得的工资。

  描写农民工的作文 4

  这个时节的太阳像被谁惹怒了,爆发出一股一股的热浪,袭击着这个大地。

  家对面的工地上,已好久没有听到机器的轰鸣声了。里面只是一片片的黄土,上面生长着许多植物,也不知道是用来观赏的,还是杂草。

  在工地上,没有几辆大型机器,只点缀着几个农民工的身影。

  在我的印象中,农民工都应被晒得黝黑,他们大多是光着膀子,叼着烟卷,骂骂咧咧的样子,已经失去了爸妈口中农民的朴素。但他们从偏远的家乡来到大城市中,也只为挣口饭吃,还经常被拖欠工资。

  而眼前这些农民工都穿着衣服,虽不起眼但十分整齐。黝黑的脸上纵横着一道道深入浅出的皱纹,他们在脸上保持着严肃而不乏活泼的神情。他们在相互配合着,有的在指挥;有的一起拉着皮尺进行测量,一丝不苟;有的背着砖前行,十分*稳。

  在烈日之下,他们身上的汗珠一滴滴地落下,或落到地上,或浸润了衣襟,或镶嵌在皱纹中。但没有一个人叫嚷着累,因为他们的内心有着一份养家糊口的责任和努力美化城市的动力。

  他们在工作之余,也有些许情趣,一个白衬衫农民工蹲在那里,面前站着一条黄色的流浪狗。他们相互对视着,一对黑眼睛对着另一对黑眼睛,那男人还用手轻轻细腻地抚摸着并不光滑的狗毛。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农民工们毫不抱怨,以自己最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一份份烈日下的坚强与善良演绎在一个个工地上。

  描写农民工的作文 5

  当夕陽再次躲进了那根老树的背后,这个城市也便悄悄的开始了私语。农民工,他们像只远行的候鸟,遵循着一年一度的振起合返回。

  在这个雨水嘀嗒的季节,这群被很多人称作农民工的男人,在拥挤的人群中,却选择了沿着火车冰凉的阶梯,依偎在车厢角落。就在他们不远的车门前,那个男孩就是我。

  也许,漫长的旅途是经不起碾压的。于是,一个男孩的视线就没有就没有与他们拉开距离。“胖子,这都好几年没回家了,你说说都会有啥变化呀?”一个农民问道。

  摇晃着他那圆弧状的大脑袋嘟囔道:“听俺娘讲,家里可热闹了。马路修的老长,几个娃也总算上了学!”

  然后,大伙儿一阵大笑:“那胖子老了可以享清福呦!”火车快速穿过了眼前那片陌生的地方,窗外一片漆黑,谁也不知道到底过了多少座城市和村庄。这些,对于他们也许早就麻木了吧!我这样想。

  后来,听那个穿花格子衫的农民说,胖子原来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是因为家里实在没办法的事。由于没文化,也不知道被人骗了多少次!

  “胖子,你说那治胃病的药带了吗?”

  看到一脸茫然的样子:“忘了吧,死胖子!”短头发的民工队他说。

  “胡扯。给俺爹买药的事儿,叫咱咋能忘呢!车上太乱,俺一直把它藏在怀里。这不,还热着呢!”抿着嘴,他说道。

  哈,哈……我转过身,只听见笑声还在继续,火车依然轰响着。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5)份(扩展5)

——居民生活水*调查报告实用5篇

  居民生活水*调查报告 1

  一、 调查背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情况,往往可以真实地反映当地的经济状况。而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可以体现出本地区居民的消费意识及理念、消费方向及目的、以及 热点消费方向。对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及消费结构进行调查,有助于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状况,确定经济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 率,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高速、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次调查就是在消费越来越重要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并找到相应解决方法,从而达到“合理消费”的最终目的。

  二、 调查内容

  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总共涉及20个问题,涵盖居民消费以及收入两大方面。问卷的内容包括对收入,消费方式的选择,理财观念及理财方式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现今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观念的趋势,找到居民之间收入和消费观念的差异 调查方式

  在调查期间,我通过在市区发放问卷和走访部分居民家中实地调查。在此次调查过程中,总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回收率为92%。并从中抽取了24份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整理,比对以及分析计算,得到了一些数据,对本次调查有较大的参考作用。

  根据抽取的问卷。调查详细情况及分析如下:

  三、具体情况:

  年收入低于10000元的低收入家庭6个; 处于10000元到200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8个;20000元到50000元的中高等收入家庭6个;50000元到100000元的较高等收入家庭2个; 年收入高于100000元 的高收入家庭2个。

  年生活费用低于10000元的低消费家庭7个; 处于10000元到20000元的中等消费家庭11个;20000元到50000元的中高等消费家庭5个;50000元到100000元的较高等消费家庭2个; 年生活费用高于100000元 的高消费家庭1个。 财政情况调查显示8户收支*衡,12户稍有结余,1户有很大富于,还有3户入不敷出。

  低收入家庭开支占收入的86.67%;恩格尔系数为76.67%。居民第二消费点(即占开支额比例第二的消费点) 主要是教育费用,其金额占总开支的41.67%。被调查者主要从事农民行业。

  年收入处于10000元到200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开支占收入的57.5%;恩格尔系数等于52.5%居民第二消费点主要是交通等与工作关系密切的项目,此项开支占总开支的37.75%。

  中高等收入的家庭开支占收入的56.67%;恩格尔系数等于43.33%。居民的第二消费点各项所占比例相*,此项开支占总开支的34.17%。被调查人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收入高且稳定的行业,如IT 业、工程师等

  高等收入的家庭开支占收入的46.67%;恩格尔系数等于37.33%。居民的第二消费点各项所占比例相*,此项开支占总开支的29.17%。

  被调查人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收入高且稳定的行业,如IT 业、工程师企业高管等

  四、分析:

  衣着和娱乐、文化消费比例继续保持稳定。较之过去,人们更加重服装的个性化、舒适性和品牌,老年人注重服装的实用性和稳重风格。人们追求娱乐消费的文化含量和文化消费的娱乐性。旅游消费仍是人们假日消费的重要选择,且形式日趋多样化。

  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比例增长迅速,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医疗保健在支出中占了不小比例。随着城镇居民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和通讯消费 日趋频繁,消费支出自然增加。尽管今后一段时间,自行车和公共汽车仍是城乡居民主要代步工具,但家用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住房消费支出比例会随住房价格下跌而上升。目前城乡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例虽呈下降趋,但并不意味着居民*均消费倾向下降,而是价格过高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住房价格会在市场调节作用下下跌,导致居民的购房支出上涨。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会伴随住房消费支出的上升而上升。此外,家电的更新换代也会提高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支出比例,居民劳务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会提高劳务支出的比例。 经验,体会,问题,建议及总结:

  总的来说,邢台市居民的消费支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持续上升,未来几年内生存资料消费仍占主要比重(50%以上) ,但会持续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 (包括劳务) 消费比例会继续上升。食品消费支出额会继续上升,恩格尔系数会继续下降,食品供应结构日趋多样化和便利化,居民对营养丰富或保健食品消费倾向 上升。

  通过这次居民消费调查, 我感觉到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的提高, 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较前几年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已经不光只侧重于食品支出, 各领域都有发展, 这说明居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 富多采. 但毕竟我们现在还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初级阶段, 在消费结构上还存在 一定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携手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居民生活水*调查报告 2

  xx省xx县xx镇曾经是xx县城所在地,地跨一江两河,是三峡库区的移民大镇。在三峡工程建设中,xx镇顺利完成了公路复建和集镇建设搬迁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一、二、三期移民搬迁清库以及库区地灾治理等项目工程,确保了三峡工程按期蓄水发电通航和库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受到了***三建委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可是,因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原因留下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城镇贫困居民生活困难、失地农民发展艰难等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问题现状

  (一)县城东迁和移民搬迁过程中原老县城和香溪集镇剩下的居民困难突出。其主要特点是:

  3、家庭负担过重。多数贫困居民家庭负担最重的是子女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负担各不相同。其次是房租费,40的贫困居民没有自己的房屋,每月要30-120元不等的房租费开支。家庭经济承受力及其脆弱,最担心家中有人染上疾病。

  4、多数家庭住房困难。据调查,现有贫困居民只有25左右的家庭建了房,并且100的负债,大都在3-6万元。没建房的家庭只得靠租房或是搭临时简易房居住,还有一部分贫困居民则居住在老县城175米线上经过**出钱改造的残值房中。

  (三)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发展值得关心。1997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以来,每年都有100多乃至几百人盲目无序的流向社会。这些人的户口很少迁往农村,一般都是找人托亲挂靠在县、镇不同单位。他们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居民,更不是干部职工。什么就业再就业、惠农、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都沾不到边,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几乎成了社会的盲点,发展十分困难。

  二、问题影响

  复杂的原因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生活艰辛,发展困难,若长此下去,将会影响社会稳定,不利构建和谐社会。突出表现有四:

  (一)影响社会稳定。多数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家庭子女因经济条件差只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初中未读完即流向社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在这部分家庭中,少数子女生活堕落,抽烟酗酒,打牌赌博,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影响家庭稳定。在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中,离婚的多,出走的多,留守的多,孤居的多。不少家庭主妇忍耐不住贫寒,不得不抛开朝夕相伴的丈夫和老人小孩离家出走,谋求新的生活出路。贫困限制了子女读书就业和今后的发展,造成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家庭生活状况的恶性循环。

  (三)是影响**形象。上述人群总认为他们为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革付出了牺牲、做出了奉献。**亏待了他们,造成目前状况的根源在**。因而,他们埋怨**,怀疑党的政策,思想消极,牢骚满腹。

  三、原因分析

  造成上属人员生活贫困和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5个方面:

  (一)政策原因。

  一是国家在出台政策时,考虑农村移民的多,考虑城镇居民的少,农村居民可以外迁,而城镇居民不能,农村居民搬迁有房屋补偿费、生产安置费、基础设施费、外迁补助费、过渡期生活补助费、搬迁费等各种补助费用,而城镇居民搬迁则只有房屋补偿和253元/人的搬迁费。城镇贫困居民与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沾边,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又享受不到,各级的重视程度又不能与大中城市相比,各项政策对城镇贫困居民来说显得有些不公*。

  二是政策不配套。对于在改革和发展中做出牺牲和奉献的人群缺乏配套的政策管理和跟踪的社会服务,使得他们成了党恩惠顾的盲区。

  三是政策滞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改革与发展、发展与稳定、建设与吃饭统筹协调不够,一些领域的政策适应不了日益变化、多元发展、社会转型的具体社会活动。

  (二)社会原因。

  就老香溪和老县城而言,蓄水前,老香溪是长江中上游的一个重要港口,非常繁荣,居住在老香溪的居民随便开个小店、或是出租房屋、或是做点其他事情每月都有不少收入;居住在老县城的居民,条件更是优越,生活的门路宽广,勤快一点,每天就有几十上百元的收入。蓄水后,留下来的居民无论是居住的小环境,还是生存的大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原有的经济格局被打破,失去了过去的生活来源。占地移民失去了生产资料,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格局,一时适应不了新的形势,加之仅有的补偿资金用于建房,没有发展空间。同时,大坝蓄水、县城东迁失去了往日的商贸优势,资源匮乏,企业破产重组,库区产业空心化,就地就业的门路极其狭窄,导致生活与发展十分困难。

  (三)自身原因。

  历史的原因,导致绝大多数贫困居民很少走出去,视野不开阔。移民搬迁后,限于各方面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也很难走出去,生活圈子变得越来越小,生活的路子越走越窄。经过几次移民搬迁,有钱有能力和有门路的或是因特殊关系都搬到茅坪去了。留下来的多是一些老弱病残、少文化、缺技术、无出路的人,缺少发家致富的先决条件,只得依靠周边环境或是他人过生活。蓄水后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先前的优越环境不存在了,再也没有多少好事可干,他们变得无所适从。

  四、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按照民主法制、公*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社会和谐。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从长远来谋划,努力消除不和谐因素。因此,就着力解决好弱势群体的生活及生产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提以下5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研究,深化社会管理。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和完善城镇居民、失地农民以及为改革和建设付出了代价的扶持力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长效机制,从长远上解决根本问题。加强和细化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科学有效的归属人口管理、户籍管理、社区管理和政策管理,使社会的每一阶层,每一群体,每一角落都享受到党的春风和阳光。

  (二)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吸纳城镇贫困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方弱势群体的生活出路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xx县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已逐步迈向工业新县、旅游名县、物流大县的行列,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都在不断增加。各级**要有意识的通过合法程序,吸引城镇居民、失地农民或零就业家庭成员及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从更本上解决问题。

  (三)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归州作为老县城所在地,情况特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贫困居民在库区移民搬迁中做出了牺牲,县级人民**在出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时,可适当考虑归州的特殊情况,在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真正保证这部分贫困居民,尤其是绝对贫困居民能够吃得上饭、吃得饱饭。创新机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人们参与社会保险,以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坚定他们的生活信心。人生最宝贵的是对生活持积极健康乐观的态度,从精神上战胜困难。对于库区城镇建设搬迁后留下和新出现的贫困群体,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首先要从精神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认识到自己不是生活的多余人,要看到生活的希望,树立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强化居民技能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创业。在打工经济已发展成为农(居)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的情况下,各级**要研究具体措施,为他们打工构建信息传递、技术培训、**保障等机制。社区居委会要逐一对贫困居民家庭进行解剖分析,建立贫困居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档案,派出专人走出去联系劳动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帮助他们融入经济社会的大潮。

  居民生活水*调查报告 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以*均9%以上的速度连续20多年飞速地发展。到20xx年底,按银行汇率折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800美元,这是人民生活水*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收入水*确实大大提高了,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6.7%(1981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61.8%(1980年),都接*或超过了以恩格尔系数来评判的贫困标准。而20年后的20xx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9.2%,开始迈人富裕水*的门槛;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下降到49.1%,也已经进入小康水*。

  农村改革20多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和生活水*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先后采取了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民收入结构等办法来推动农民增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97.60元增加到1990年的686.31元,1995年进一步增加到1577.74元,1996年又在***采取大幅度提高订购粮价格的情况下出现9%的增长,达到1926.07元。但是自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1997~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为4.6%、4.3%、3.8%、2.1%,分别比上年减少4.4、0.3、0.5、1.7个百分点。20xx年农村居民家庭*均纯收入达到10642元。随着农民收入状况的不断变化,农民整体生活水*也有了显著的改变,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公共商品的供给和农村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生活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调查报告 4

  居民生活水*调查报告由公文站小编为您带来的,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本站!

  摘要:消费是一个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

  关键词: 农村 消费 扩大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的演变。

  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

  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XX年为消费水*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二)消费结构的演变。

  调查显示,受收入水*和收入预期低、支出预期高的制约,农村居民消费还是以一般性消费为主,衣食、居住消费等占的比重较大。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一是伴随着连续几年婚嫁高峰的过去,农村旧房改造已基本结束,建房热已开始降温,在消费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居住消费却大幅度减少。

  二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XX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三是交通通讯支出*稳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使得农民的交通通讯支出在XX年就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决定消费水*,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

  *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

  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特别是现金收入水*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

  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

  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

  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随着*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

  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三)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

  *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总之,在研究促进消费需求和调整消费结构的对策措施时,要根据我市目前农民已形成的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这一实际,并把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走势,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

  对中等偏上收入者,可用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向城镇转移,鼓励他们首先购房、买车;对中等收入者,可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而对中等偏下收入者,则可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居民生活水*调查报告 5

  社会在不断进步,在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人们的生活水*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以前的只求吃饱穿暖的生活水*逐渐提高到不仅要吃饱穿暖,而且需要更多的享受,随之人们的饮食*惯、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年,越越多的人民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虽然现在的医药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一般的疾病都能够通过吃药,手术等方式治疗。但是通过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现在如此多的人民患上了这些疾病呢?这一现象,不容轻视,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当地的居民生活环境做一个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居民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认识程度和采取的相关措施,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倡导积极地健康生活方式。

  二、调查对象:

  重庆市开县郭家镇慈林村

  三、调查方法

  随机走访若干居民的住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全面调查。

  四、内容:

  1、参与问卷调查的属青少年和中年人居多,而其中则以知识分子及退休职工较多,这说明居民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程度与年龄和化程度有关。

  2、大多数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甚了解,中年及青少年对此了解比较全面。

  、从调查结果看: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一定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4、大多数男性及少数女性要抽烟喝酒,而他们大多数都知道吸烟喝酒有害健康,但是他们都表示很难戒掉。

  、绝大多数居民都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错。

  6、居民对合理膳食方面及合理运动都做得不太到位。

  五、调查结果分析:

  1、根据走访的部分当地居民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参与率、知晓率、认知率以及从当地医院所获得的一些数据分析可得:有将*21%的居民*年患了有医院明确诊断的某些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压为主,其次为糖尿病,其他疾病为辅。可见,目前居民的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居民都在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服药。

  2、有*7692%的居民觉得*衡膳食能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8%的居民觉得经常性的适量运动能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而有*74%的居民有意识的进行锻炼,一半以上则是以个体随意性活动为主,而另一部分则以群体性健身活动为主。

  、绝大多数居民对合理膳食及合理运动都有普遍的认识。而其中多数居民有意识的控制食盐及油脂的摄入并且尽量不抽烟喝酒。

  4、总体说,这个情况令人不太满意,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这些需要卫生工作者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向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尽可能多的了解健康知识,特别是一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讲座,健康知识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让绝大多数的居民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了解,并且会采取正确的方式保持生活的健康。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虽然有很多居民意识到了合理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多数在社会压力愈发大的情况下,许多上班族都舍弃了日常锻炼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睡觉,而许多老年人也因帮自己的子女照顾小孩而无暇顾及日常锻炼。

  在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中,我发现居民的健康教育活动参与率与健康资料拥有率较高,而如何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与形成率,将成为社区工作者工作的重心。

  六、调查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调查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改善和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保障身体健康:

  1、健康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社区环境的大力支持,有固定或不定的场所和相关设施去改善健康生活的方式。

  2、需要一些专业的经验丰富的传播者进行宣传,要搞好社区健康教育,首先要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做全面了解。针对当地环境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且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使居民的健康水*提高一个台阶。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我收获了不少,尤其是在从个人到整体方面,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关心,相互了解的,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


描写农民生活的作文(5)份(扩展6)

——描写元宵节生活的作文(5)份

  描写元宵节生活的作文 1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我最喜欢可以品尝汤圆、赏茶灯、猜灯谜的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节日当天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那天,家家都会张灯结彩。妈妈会买各种各样的汤圆,有黑芝麻味的,有肉味的,还有桂花味的,吃起来香甜可口,美味极了!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聚餐完,晚上,我和爷爷、奶奶还会到广场上去看花灯,猜灯谜,猜对了还会有礼物发,真是开心极了!广场上张灯结彩,五光十色,可真热闹。而今年是个特殊的元宵节,虽然不热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联系亲情,向亲人问好,为了国家利益,坚守在家,和爸妈一起吃汤圆,也很有意义。

  每年的元宵节都是值得回忆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一切。我爱祖国的节日——元宵!

  描写元宵节生活的作文 2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同时也是我的生日。

  早上,爸爸妈妈很早起来,虽然乡下人不多。元宵节我家上午都是吃长寿面,中午亲戚们到我家里吃饭,晚上家里吃火锅,吃完火锅吃蛋糕。吃完了饭,我们家乡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节目表演结束后,家乡有特殊的活动,

  在别的村里的人也有到我们这里来看龙的。他们在我们这里玩得很开心,我们这里的人一般要到10多点才停,然后聚集在一个地方弄吃的,弄完了,已经12点。大家已经在家中睡觉,所有的大人正在弄明天的吃的,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就开学了,没写完作业的同学,在补作业,写完了的同学,在那里嬉戏玩耍。在乡下,我们凌晨2点还没有玩完,有人来接我去城市里,我到了城市,就刷牙洗脸吃饭,然后去学校报到。

  这就是元宵节,元宵是多么热闹的啊。

  描写元宵节生活的作文 3

  每年过年,我们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汤圆,意味着全家团团圆圆,吉祥美满。

  元宵节晚上吃完饭,妈妈和奶奶就开始忙着准备亲手包汤圆!我也兴致冲冲的跑上帮忙。我也想亲手制作“团团圆圆”!

  开始包汤圆了,我先把面粉搓成圆形,然后压扁,学着妈妈样子,用汤勺挖了一点放在面团上。然后把口封住,揉成圆,可是里面的豆沙老是不太乖跑出来,妈妈笑了笑说:“傻孩子,豆沙放的太多了,当然包不住,你看还破了洞,煮的时候会漏出来!”就这样,第一个失败了。不过没关系,我用重新开始,这次一点也不贪心,比上次少了一点,双手合并,把它揉成一个圆球,豆沙是包了进去可是形状很是难看!妈妈,看了我一眼笑笑说没关系,继续加油!就这样我包了一个又一个,包的也是越来越漂亮!

  该到了下汤圆时候,热气腾腾的汤圆在锅里沸腾,白白的,圆圆的汤圆,其中有几个最丑的一看就是我做的了!哈哈!不管怎样我都学会了包汤圆!真开心!

  描写元宵节生活的作文 4

  每应元宵节的时候,家野户户都会挂伏火红的灯笼该尔瞅见时我口想:“替什么元宵节要挂灯笼?”

  经由了细心的察看和讯问后,我发明这面点还有一个故事呢。在良久以前世间有很多的猛兽,一天,猎人看见有始终鸟,他还以为是猛兽,就击死了它。上天知讲了筹备要烧死人间的人们和动物。他的父儿心肠仁慈,就把这个事件告知了人们,大家听了惶恐不安,不晓得当怎么办。这时一位白叟启齿了,“听我的,大家到了晚上放烟花,挂灯笼,让上天还以为国民和动物未经被火烧死了”。一集体匆仓促说:“对啊”!

  就这样人们到了晚上抬烟花挂灯笼,把上天派去的天卒天将给赶走了。我们的措施果然有效果然让上地望睹了火,还实认为己们跟动物皆逝世了呢!这样人们保住了性命和财产。

  为了留念胜利赶走上天派来的天兵天将,人们决议每当元宵节的时候都要置鞭炮,挂灯笼。

  描写元宵节生活的作文 5

  今天是元宵节,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去千华古村看花灯。往千华古村路上,只见几个小朋友头上戴着牛角灯、老虎灯非常可爱,妈妈也给我和弟弟各买了一个,我开心极了。

  走进公园大门,只见一条二三十米长的龙灯把四周照得如同白昼。五颜六色的龙灯发着彩色光芒,让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走在公园的小路上,我的心情激动万分,红彤彤的灯笼挂在两边,让人应接不暇。最引人注目的是要数龙凤灯了,龙灯张开血盆大口,吹胡子瞪眼,凤灯摆动双翅,好像要飞升上天。

  我又来到池塘边,咦,荷花怎么提前开了?仔细一瞧,原来是荷花灯。几条绚丽多姿的大金鱼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身上的鱼鳞闪耀着金光,灯光映红了我的笑脸,也照红了公园的池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