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

首页 / 作文 / | 老师作文

两位老师作文1

  进入初中以来,我又认识了许多好老师,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他们各自的特征不尽相同。其中有这么两位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

  一、“福星”主任

  初中学*生涯的第一天的第一节课,一位肥胖的老师,踱着四方步进入了吵闹的教室,教室里喧闹声嗄然而止。因为这位老师独特的体型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在他身上,根本无法体现苗条二字,上下一样粗,更让人叫绝的是他的头型是一个标准的英语字母“o”。果然没错,他还真是教我们的英语,而且还是我们的班主任呢。听了他的一番介绍,同学们的心都凉了半截,“完了,真的完了,让这么一位超重量级的老师做我们的班主任,这以后的日子叫我们如何过啊!”教室内一片嘘声,然而细心观察胖老师可以发现,自打这位老师进入教室之后,一直是笑眯眯的,别不会还是个“笑面虎”吧!接下来的日子,胖老师的行为解除了同学们所有的担心,这位胖老师非但不是“笑面虎”还和蔼可亲呢。听他的英语课,可是一种享受,那标准的发音,流利的口语,总是牵引着同学们的注意力。

  课下,同学们在议论:“你说我们的班主任像谁?”我说啊,像和尚庙里的弥来佛,满脸笑容,憨态可掬,很“福星”的,就这样,“福星”主任就被我们传开了。

  二、“笑星”王

  “同学们,在下姓王名笑,是你们的语文朋友,有幸能和你们相处三年,希望我们同舟共济,如有我不懂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这干净利落的开场白,大家一下子听糊涂了,“什么?老师不懂的地方学生指教?”一时间学生们都面面相觑,不知这位语文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哈哈,大家不明白了吧,请看黑板上言。”众同学抬头,“教学相长”四个字,顿时大彻大悟。

  一日,上语文课。同桌伏在桌上与周公对话,被王老师发现,于是,王老师放下课本,一声大喝:“刘小二,本课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同桌在睡梦中惊的跳了起来,揉了揉眼答:“作者朱自清。”教室内一片笑声。然而王老师却面无表情,等同学们笑过之后。他很神秘的对刘小二说:“刚才周公也说了一个笑话给我听,下面我给你说说:一日,张三问李四,你家几口人,而李四答,我家养了八头猪。”顿时,教室内一片笑声,这时王老师也笑了起来,笑完之后,对刘小二说:“答非所问。”

  又一日,同学张没带语文书,王老师上课提问到他时才知,于是王老师放下课本,一本正经地说:“某士兵上战场打仗,没带枪,战争打响后,那士兵突然站了真情 为,在呼:‘停一下,停一下,我忘了带枪,容我回去拿枪来。’了阵乱枪响起,那士兵头部中弹。”王老师边说边加以动作,两眼向上一翻,两手张开,作向后倒状,一时间,教室内笑开了花。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中,我们愉快地度过着王老师给我们的'每一个四十五分钟,在一次又一次的笑声中,我们的学*变的是那么轻松自如。

  这就是我的两位可爱又可敬的老师。

两位老师作文2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小学六年时光踏着她略显匆忙的脚步,悄然离我而去。在这六年时光中,有欢笑,有泪水,曾和同学打过架,也曾和同学齐努力。更有老师们教会的人生道理。小学点点滴滴的瞬间在我脑海里定格。正是他们,串成了我对“小学”的回忆……

  时间过得真快,不经意间我已从一个莽撞少年长成翩翩青年。记得一、二年级时,那时我懵懵懂懂,还不理解“上学”的含义,脾气也很急躁。遇到一点不顺心的小事就和同学吵架,顶撞老师。为此,妈妈为我操碎了心,在本已繁忙的工作中被班主任张老师“请”到办公室谈话,谈到很晚,我看着天空,越来越黑,我想到了我在学校的表现,犹如此时天空一样越走越暗;想到了妈妈在公司里为我劳累奔波;想到老师批改我作业时的不满意,两滴滚烫的泪珠不禁从我脸颊旁流下……爸妈伤心,老师失望,我也痛苦。

  一转眼,我上三年级了。张老师不教我们了,新的老师是周老师。周老师个子不高,人看起来并不是很有气魄,她穿着一身端庄的白衬衫,脸上透露出一丝严肃庄重的神情。初识周老师时,我以为她是个凶狠、不讲情理的老师。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三年级的我,一如既往地爱和同学疯跑、打打闹闹。因此,我给班级抹了不少黑,扣了不少分。同学们争取的文明班在我手中毁于一旦,大家都对我投来讨厌的目光,我也只好自己躲在墙角里孤独地玩耍,默默地哭泣。当然,周老师也让我写过许多次的检讨,同时也让家长签过字。那时的我令父母失望透顶,操劳不已。这一切的阴霾终止到那天周老师对我说的那几句话的时候。那天,她把我领到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说:“小磊啊,你是个好苗子,但是你就是多了那么一点顽皮与淘气,上课时的你还是很受老师的喜欢呢,答应老师,以后下课不要再跑步了,好吗?”

  之后,又转过头,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小磊已经知道他错了,你们能原谅他吗?你们以后能再和他好好玩耍吗?”只听见同学们大声地说:“能!”只记得那天我非常快乐,同时我也交到了许多知心朋友,是周老师使我懂得了鼓励别人是有多么的重要。之后,我的成绩一直直线上升,父母看到我“回头是岸”真的是很开心,很惊喜。那几个月,是我小学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

  当然,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周老师,她使我懂得了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道理。我从爱疯跑,到负责管理同学们的纪律;从人人避之不及的坏学生,到同学模范的班长,又从班长走到大队委。现在,我还是老师的好帮手。我明白了:辉煌与成功是要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不去努力,他永远不会和你沾边。

  这一切都是两位老师在无形之中教会我的人生道理,我永远铭记着这两位曾在小学生活中陪伴着我的导师、良师。是这两位对我截然不同的老师,在我小学生活中矫正和*衡着我前行的路,辅助我的成长。

两位老师作文3

  时光如流水,一眨眼我在初中度过了一月的学*生活,在这一月中,有两位老师最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位是班主任罗老师。罗老师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人,每一次打扫卫生,罗老师都会来巡查,同时她也会动起双手帮忙。我们扫教室,她会帮忙扫蜘蛛网;我们扫寝室,她会帮忙拖地、摆放物品;我们扫公地,她会帮忙扫地、擦花坛,到最后,我们身上的汗水往往不及她万分之一。罗老师还很细心,我们检查几遍都发现不了的脏物,罗老师一眼就能看清,那叫一个快、准、狠。看到这里,你或许会以为罗老师是一*难的一笑的冰块脸,但事实罗老师不但不是冰块脸,偶尔还会跟我们开玩笑吧,所以说,这样的老师着实让人讨厌不起来。

  另一位是语文老师王俊秋老师,她是一个充满诗意、富有童心的老师。开学的第一节课,他便到带着古诗词的气息走进了教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用来形容我们相遇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且,王老师在讲述如何学*语文时,也是一串串的古诗词,都不带喘气的,实在是让人佩服。她口中古诗词虽不知是何人所写,但观其风格,我想,也应当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词句。这些古诗词的作者,也都有两句是李白、杜甫、苏轼等著名诗人所作。若放在古代,王老师一定会是名动京城的才女。而王老师的童心,也决不是说说而已。有一次资料上有道题,答案是“涨”,但是有很多人写成了“溺”。王老师为了让我们分清这两个字,便说道:“假期里的防溺水宣传有点多呀,‘溺’都进你们心里去了,不好纠正啊。”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彻底分清了这两个字。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上了两位好老师。


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扩展1)

——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

两位老师作文1

  “老师”,这是个神圣的词,它很纯洁,又很崇高,它是一朵摸不透的云彩。老师是蜡烛烛,燃烧了自已,照亮了学生,老师是绿叶,奉献了自已,绿化了大地。老师是那么令人敬佩。

  一头乌黑亮丽长发,圆乎乎的脸,白嫩嫩好似刚生出来的婴儿似的弹指可破。还有一双仿佛什么都能看破的大眼睛仿佛可以贯穿一切。最可爱的就属她那颗大虎牙了。每当她露出一排排整齐白净的牙齿,就属她那颗大虎牙最抢镜头了。

  华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当我踏入这个崭新的教室时,还有些害怕,但当我见了 华 老师,您微笑着,把我领进了教室。您是那么亲切,便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您。不再觉得陌生,害怕。我把您当作是自已的妈妈,把四班当作是自已的家。以后我最爱上您的语文课,因为太有意思了,您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追寻答案。虽然我很胆小,不敢举手回答,但我在心里也在默默想着这摸不着根的答案。后来,我也爱上了写作,我爱的不止是写作,更收获了您那每篇作文辛苦努力出结果的评语。每当作文本一发下来我就打开,看的不是几颗五角星,而是您给我作文的一个总结,有不足,我会改正,被表扬,我会继续努力。

  一头黑带红干净利落的短发,两条眉毛仿佛用墨水涂染过了似的,竖得那么直,最让人害怕的就是她那双锐利的眼睛,任何小举动都逃不过 李 老师的“火眼金睛”。

  李 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她 和华 老师可不一样。如果说 华 老师是我们的“妈妈”, 那李 老师一定是我们“爸爸”。因为李老师拥有着爸爸的威严和批评,而华老师则拥有妈妈的温柔和鼓励。有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父母”,我想我会更好!

  这就是我的两位老师!两位截然不同,而又特别一致的老师!

两位老师作文2

  时光如流水,一眨眼我在初中度过了一月的学*生活,在这一月中,有两位老师最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位是班主任罗老师。罗老师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人,每一次打扫卫生,罗老师都会来巡查,同时她也会动起双手帮忙。我们扫教室,她会帮忙扫蜘蛛网;我们扫寝室,她会帮忙拖地、摆放物品;我们扫公地,她会帮忙扫地、擦花坛,到最后,我们身上的汗水往往不及她万分之一。罗老师还很细心,我们检查几遍都发现不了的脏物,罗老师一眼就能看清,那叫一个快、准、狠。看到这里,你或许会以为罗老师是一*难的一笑的冰块脸,但事实罗老师不但不是冰块脸,偶尔还会跟我们开玩笑吧,所以说,这样的老师着实让人讨厌不起来。

  另一位是语文老师王俊秋老师,她是一个充满诗意、富有童心的老师。开学的第一节课,他便到带着古诗词的气息走进了教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师用来形容我们相遇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且,王老师在讲述如何学*语文时,也是一串串的古诗词,都不带喘气的,实在是让人佩服。她口中古诗词虽不知是何人所写,但观其风格,我想,也应当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词句。这些古诗词的作者,也都有两句是李白、杜甫、苏轼等著名诗人所作。若放在古代,王老师一定会是名动京城的才女。而王老师的童心,也决不是说说而已。有一次资料上有道题,答案是“涨”,但是有很多人写成了“溺”。王老师为了让我们分清这两个字,便说道:“假期里的防溺水宣传有点多呀,‘溺’都进你们心里去了,不好纠正啊。”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彻底分清了这两个字。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上了两位好老师。

两位老师作文3

  “啊,真精彩!郭靖的降龙十八掌把欧阳克打出了十丈。”我看着藏在桌斗里的《射雕英雄传》,竞忘记了老师在讲数学课,差点儿鼓起掌来。忽然,“啪”的一声,我赶紧抬起头来。啊!老师正怒视着我。手中的讲义已被摔到了桌上,只见他“噔噔噔”地走了过来,面孔板着,令人望而生畏。由于气愤,脸都涨红了。我立时吓得手忙脚乱。把书往书包里插了插,身子情不自禁地挡住了桌子,下意识地要保住这本“传奇小说”。却见他几步冲到我身旁,将我用力向后一搡。一把夺过了书。 “嗤啦一一”书被撕成两半,又“哗哗”一揉搓,“啪”的一声摔向窗外。 “哗啦”,玻璃被打成碎片。事巳至此,我也怒火中烧, “腾”地站起来……

  这事过去后不久。一次上外语课,我的同桌张晓林拿着本《琼瑶小说选》,悄悄盖在外语课本下面,用胳膊掩着,以饱眼福。教外语的田老师,一边读书,一边注视着大家。忽然我看到她眉头微微皱了皱,一边朗读,一边歪头扫一眼张晓林。我暗想她一定发现了,赶忙用胳膊肘碰了碰晓林,晓林见课堂没有异样,又继续看着。这时只见田老师不露声色,边读课文边踱了过来。我暗自嘀咕: “这回他也要遭到和我同等的‘待遇’了。”她踱到了晓林身边,若无其事地站到他身旁,伸出了纤细的手指,轻轻在桌上点了几下,将盖在“小说选”上的英语课本推到一边,取出了《琼瑶小说选》,一声不响地放进了桌子。这一切都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完成了。我看到晓林的脸红了,坐正了身子,认真地听起课来。我瞧了瞧大家,也都一无所知。

  下课了,田老师把张晓林叫了出去。回来后他咂着嘴说: “以后上课再也不看课外书了。”


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扩展2)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反思1

  虽然三年级的时候学*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但是对于四年级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单元的学*,学生学*起来仍然很吃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

  第一个课时讲的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这个难度不是很大,也教会了学生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但在后面的学*内容中教学“试商和调商”时,学生就感觉有些无处下手。一道计算题,全班的差距很大,做的快的与做的慢的能差好几分钟。

  从课堂效果和作业情况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商的位置的确定:当练*中同时出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一位数时,有些学生的错误率就比较高,有的明明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却还要去商;有的确定十位商后,余数与个位合起来除,学生不知道商几;遇到不够商1要商0时,学生遗漏;有些学生把除数看着一位数,把末尾的0忽略不看,直接用一位数除法计算了。

  2、在试商的过程中不知道商几。

  3、在乘的过程中经常把初商和想出来的整十数相乘。

  4、学生第一次除后,减法不彻底(连续退位减法不熟练),导致后面计算出错。

  5、学生做题目时,余数忘写,横式答案抄错。

  我想出现这些原因在所难免,从我本人来讲,我布置学生预*,及时掌控学生可能的错误,每天认真备课,把握课的重难点和目标,上课上的很慢生怕后进生不会,可还是出现这些问题,只能说:部分学生基础不好,速度慢;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比如祁同学,上课不听,课间找不到人,作业拖拉,其实他完全能跟上。再比如张同学、赵同学、施同学基础和智力都有点滞后。

  针对这些情况,从思想态度上我首先告诫自己:一理解二放松,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次,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每天课前2分钟口算(12题),提高学生口算能力。口算是计算中的基础环节,通过口算熟练掌握乘法口诀,退位减及乘法进位。

  2、加强估算,估算练*所给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这样练*所用时间不多,但对学生的计算有很大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以及数学思考能力。

  3、教给同学们除法竖式的口诀:一想(把除数四舍五入想成整十数),二商,三乘(和原来的除数相乘),四减(注意连续退位)。

  4、做好批改记录,针对个别学生遇到困难或疑惑的地方给予一对一指导和帮助。

  5、汇集学生错误,全班会诊“找错”。通过反例让学生寻找错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思考方法,形成计算策略。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的口算和估算。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经过今天的课堂实践,对于这节课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对这堂课得反思。

  一、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所以我便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我和学生在操场上玩耍以及我们操场的跑道的情景,因为图片是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班学生的照片,所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整个过程主动而热烈。

  二、提倡自主、合作学*

  在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新授过程中,我便让学生先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然后思考840÷40=21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比较,全班交流,找出最简便的方法。紧接着,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采用了推火车的形式营造了活泼的练*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课堂上我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口算的过程中,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把除法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一个0同时去掉),对后面的学*都是有用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在学*估算的过程中,只要符合“凑整、接*、好算”六字原则都是可以的,所以学生估算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在学*624÷23的时候,学生可以把624看做600,把23看做20;也可以把624看做620,把23看做20.因为方法多样化,所以学生学的也比较轻松。

  四、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虽然讲完了,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老师的数学语言不够规范,没有给学生很好的示范。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争取更大的进步!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反思3

  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今天我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

  本课内容的教学知识目标是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

  在教学新课时,我通过课本主题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了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下面就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的试商问题了。我利用沈重予老师对我的提示,将试商的教学和方法分五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按教材提示尝试计算192÷32,初步体会试商方法。例题在列出算式后,告诉学生“32接*30,把32看作30来试商”。并在竖式中除数的上面写出“30”,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192÷32的计算。在这一步的教学中要注意两点:

  (1)把除数32看成30试商的意思是,把192÷30的商作为192÷32的商进行计算;

  (2)商“6”必须和除数32相乘,不能和30相乘。第二步,让学生通过验算证实这样的试商方法是合理的、可行的。第三步是“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计算192÷39,被除数192不变,除数从32变成39,引导学生主动地把39看成40试商,再次经历把除数看成最接*的整十数试商的过程,体会试商方法。第四步,让学生回顾例题和“试一试”的试商,初步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第五步,在“想想做做”里安排说试商方法的练*,促进方法的内化。

  在教学中,我只通过一部分必要的点拨和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没有更多的说教,反而学生在我讲的每一步时,都自信地说:“我们自己能行!”虽然,在课堂作业仍出现类似“商6跟30相乘”的现象,我认为这对小部分孩子来说需要一个过程,他们会通过晚上的练*及明天的练*课,证明他们也能行!


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扩展3)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1

  重难点:

  这一节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得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这种特殊情况,这一内容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终结内容。只有学*了这部分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地为今后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打好基础,以及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在教学上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策略: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到果品加工厂采访的情景,通过与工人叔叔的对话了解果汁、果脯、葡萄酒的生产情况,呈现出数学信息,提出四个相应的数学问题。第一个问题:*均每分钟生产果汁多少瓶?学*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说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在这一位上商0;第二个问题:*均每小时生产多少千克果脯?是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也有0的除法,说明在除的过程中,遇到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这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这一位上写0,这个0起这占位的作用,不能不写;第三个问题:*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学*商末尾有的除法;第四个问题:*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学*商末尾有0并且有余数的除法。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知道商是107后,再列竖式计算。笔算时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根据学生笔算的情况,把正确的和错误的、竖式简便的和不简便的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计算时,学生出现了不会算或商错位等情况,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怎么办?让学生明白用0补位的道理。让学生比较竖式的两种写法的异同,从中选择较为简便的写法。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类似,204÷2十位上的0除以2怎么算?在这里我让学生们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0除以2,为什么要在商的十位上写0的道理?在解决第三个问题与第四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商是多少,因为学生已有计算商中间是0的除法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说一说商的末尾为什么要添0。

  在做练*时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计算416÷4时,最高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1除以4不够商1,有的学生就在个位上直接商4,于是商变成了两位数14。416÷4当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4不够商1时,应该商0,有的学生也会忘记写!

  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加强学生估算的方法,在做一道题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然后再对计算的结果进行验证。在竖式计算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降低错误率;在解决问题时,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检测评价:

  在之后的课堂练*中,我要求学生采用先估算再计算的方法完成*题。从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①竖式没有写完整;

  ②数位没有对齐;

  ③还有少部分出现移两位下来的;

  ④余数大于除数的。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我想:一方面要进行错因剖析和改错练*,另一方面要在说算理中让学生真正明确笔算除法的步骤。

  问题建议:

  今天,教学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先估算后尝试计算,然后交流算法。课堂上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引导进行做题,课堂气氛也较好。但是当到了练*环节时,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学生出现商的位置写错,有的学生对于算理还没有理解透,也有的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不懂的变通,练*反馈出来的结果很差。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2

  林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计算课,计算课学生常常认为枯燥乏味,但听了林老师的这节课,使我改变了看法,计算课也可以如此精彩。

  一、复*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节课是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为基础,一上课林老师就设计了一个复*环节,先是口算,再是笔算,借助有效地复*,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因为这是本节课新知的起点,也是学生思维的动点。

  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教学时,林老师结合教材创设的“大情境”,把我们烟台的果蔬会融在情境中,漂亮的图片展示,立即吸引住孩子的眼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计算的方法,体验计算在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

  三、重视引导学生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当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林老师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让一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质疑,在质疑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充分暴露,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明白算理。紧接着的课件展示,形象直观,让学生对算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不仅明白了怎样算,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教学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次听课和教研室王主任和各校老师的评课,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做到算理和算法的有机结合。

  1、引导研究,理解算理

  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才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所以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计算的道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

  2、及时练*,巩固内化

  通过计算研究,学生虽然理解了算理,但是此时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算理还要经过实际计算才能得到检验和巩固,此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练*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练*中才能把算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所以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算理后,应当及时组织学生练*,使学生在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在练*中牢固掌握算理,为后面的抽象、概括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应用算理,进行创造。

  算理是计算的思维本质,如果都这样思考着算理进行计算,不但思维强度太大,而且计算的速度很慢算。为了提高计算的速度,使计算更方便、快捷,就必须寻找到计算的普遍规律,抽象、概括出计算法则。计算法则是算理的外在表达形式,是避开了复杂思维过程的程式化的操作步骤,它使计算变得简便易行,它不但提高了计算的速度,还大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之后,应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启发学生再思考。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3

  在人教版教材中,本课是学生第二次学*除法知识。学生已经学过表内除法,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依据教材意图,本课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从“表内除法”到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突破,以便学生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活动,更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在动手实际动手操作中体会,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结合操作思考: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3、竖式中的4、12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4、12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发挥板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扩展4)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既是20以内数的加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探索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科书通过“图书馆”这一生活情境,提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问题,并且先借助直观模型,呈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是竖式的算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加强理解,但竖式的计算方法始终是计算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课中优化算法的同时要强化竖式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算理。

  问题解决: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鼓励交流、学会倾听,从而提高数学学*效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正确完成计算。

  四: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运算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基于此,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实物建构算理、运用算理沟通算法,突出竖式算法这种简洁的运算途径,同时凸显计算课教学中以练*为本的特色,力争通过多样的练*达到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六个环节:

  1、完成*题,复*铺垫;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建构算理,探究算法;

  4、算法优化,小结提升;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6、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下面我就以教学过程当中这六个环节为主线,来讲解本节课的具体实践,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完成*题,复*铺垫。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出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两类*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格式,为后面的新知学*做足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借助教材主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我将从中选择出适合本课解决的进位加法问题出示,指名列示。

  第三个环节是建构算理、探究算法,在这个环节中,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第二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学生可能用直观模型操作:比如摆小棒、摆方块、拨计数器,也可能口算,也可能列竖式等。不管汇报的是哪种算法,一定要让他们说出算理。如果说到列竖式这种算法,结合学生的口答及时板书,并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一环节后完成“练一练”第1题,帮助学生巩固“圈一圈”的方法,强化“满十进一”的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算法优化、小结提升,在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里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将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联系起来,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接着再提出问题:“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竖式算法的简洁方便。这样做是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既尊重了学生自主的选择,又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同时还强化了竖式计算的算法。这一环节后完成“练一练”第2题,及时巩固竖式算法。

  第五个环节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首先出示的是教材68页在图书馆这一主情境图下的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刚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再次巩固竖式算法中“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要点。然后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三题。这里是在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你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以及对学*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掌握这一新知识。为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设计理念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从问题情境、自主学*、信息资源、协作学*环境和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探索,从而为“自主建构性”学*方式的研究积累经验。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按小组形式来开展相互讨论交流的学*。第1小组由××、××等6位同学和老师7个人组成,其他小组由两个小朋友成。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好,表现最出色。

  二、创设情景。

  1、创设情景:停车场(例1)

  (屏幕上动画显示)星期三下午,小明和小红来到停车场,小红数出停车场里面有8辆客车,小明数出停车场里面有27辆货车。

  师:“小朋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

  生1:“客车比货车少几辆?”

  生2:“货车比客车多几辆?”

  生3:“一共有多少辆车?”

  ………..

  2、反馈。

  师:“一共有多少辆车?你们会列出算式吗?”

  生:“278=”

  师:“你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

  师:“说的真好,可是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呢?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哪组的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好?”

  3、反馈计算方法。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们的成果呢?”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8分成3和5,先算273=30,再算305=35。”

  生3:“我是先算87=15,再算20xx=35。”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能说一说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你能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吗?

  生边说边演示,学生观看。

  学生结束后,师重复讲解并板演。并强调:

  1)列竖式时要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3)个位计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

  4、例2:算一算。

  刚才你们表现得真不错,现在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道难题吗?(板书例2:975=)

  学生小组讨论算法。

  5、反馈计算方法。

  生1:“我们这一组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9分成4和5,先算575=80,再算804=84。”

  生3:“我们是95=14,再算7014=84。”

  生4:“我们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在学生说的时候,进行板演)

  师:“感谢大家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进行一个小型的计算比赛,看谁计算得最快!

  三、学*反馈。

  549=268=742=379=

  822=564=387=637=

  四、小结、

  今天大家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本课安排了分层教学,第1小组的学生未能操作计算机,心情不是愉快的,教师在这里安排让第1小组学生当小老师的教学环节,由第1小组分别提出想怎样买,请他指名一位同学来回答。给了第1小组学生表演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学*的积极性,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五、实践应用。

  师:(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显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价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车25元,皮球4元,积木38元。现在,如果给你50元钱让你买玩具,你会怎样买,并说说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后,大组交流,每有一种正确的购物方案可获一朵小红花。)

  评析

  从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师能将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本课的设计,不仅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设计,更注重学生学*环境、学*资源、学*活动、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从整体规划教学过程,为学生学*开发良好的环境。

  1.注重问题情境设计。将学生学*活动与生活世界相连,本课先设计小明和妈妈到商店购买玩具的情景,提出需要解决的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让学生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通过选玩具、尝试计算、交流反馈、理解巩固等活动自主学*,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又设计了购买玩具的实践应用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

  2.注重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是支持学生主题学*的重要因素。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资源:(1)体现个别化教育思想的交互式学*课件,使已能口算的22位学生进行人机对话式的自主学*活动。(2)可供学生操作的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道理的小棒。(3)两人一组配一台电脑。(4)标有玩具价格的多媒体显示图片。每种资源在相应的学*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3.注重自主学*设计。教师在课前调查班内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基础上,把28位学生分为12组,有11个组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对话自主学*,一个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学*。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按要求选择玩具,列式计算并组内交流,必要时求助计算机个别指导或教师帮助,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应用的实效性。

  4.注重协作学*环境设计。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既有计算机提供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下的人机对话的交流(包括计算机提供帮助),又有两学生之间协商交流,必要时还有教师的介入,三者相辅相成,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合作意识等方面达到了同步发展。在实践应用活动中围绕用50元钱怎样购买玩具这个主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

  5.注重学*效果评价设计。教学中分别对小组学*成效、小组合作情况及个人学*情况三方面评价。对小组学*成效评价,分列出算式、答对题数和设计购物方案数三方面评价(获小红花的朵数)。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从合作的意识及态度两方面进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分专心倾听、积极发言和思维创新三方面进行。优化的评价,激活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3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掌握这一新知识。为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设计理念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从问题情境、自主学*、信息资源、协作学*环境和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探索,从而为“自主建构性”学*方式的研究积累经验。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按小组形式来开展相互讨论交流的学*。第1小组由××、××等6位同学和老师7个人组成,其他小组由两个小朋友成。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好,表现最出色。

  二、创设情景。

  1、创设情景:停车场(例1)

  (屏幕上动画显示)星期三下午,小明和小红来到停车场,小红数出停车场里面有8辆客车,小明数出停车场里面有27辆货车。

  师:“小朋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

  生1:“客车比货车少几辆?”

  生2:“货车比客车多几辆?”

  生3:“一共有多少辆车?”

  ………..

  2、反馈。

  师:“一共有多少辆车?你们会列出算式吗?”

  生:“278=”

  师:“你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

  师:“说的真好,可是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呢?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哪组的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好?”

  3、反馈计算方法。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们的成果呢?”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8分成3和5,先算273=30,再算305=35。”

  生3:“我是先算87=15,再算20xx=35。”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能说一说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你能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吗?

  生边说边演示,学生观看。

  学生结束后,师重复讲解并板演。并强调:

  1)列竖式时要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3)个位计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

  4、例2:算一算。

  刚才你们表现得真不错,现在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道难题吗?(板书例2:975=)

  学生小组讨论算法。

  5、反馈计算方法。

  生1:“我们这一组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9分成4和5,先算575=80,再算804=84。”

  生3:“我们是95=14,再算7014=84。”

  生4:“我们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在学生说的时候,进行板演)

  师:“感谢大家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进行一个小型的计算比赛,看谁计算得最快!

  三、学*反馈。

  549=268=742=379=

  822=564=387=637=

  四、小结、

  今天大家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本课安排了分层教学,第1小组的学生未能操作计算机,心情不是愉快的,教师在这里安排让第1小组学生当小老师的教学环节,由第1小组分别提出想怎样买,请他指名一位同学来回答。给了第1小组学生表演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学*的积极性,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五、实践应用。

  师:(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显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价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车25元,皮球4元,积木38元。现在,如果给你50元钱让你买玩具,你会怎样买,并说说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后,大组交流,每有一种正确的购物方案可获一朵小红花。)

  评析

  从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师能将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本课的设计,不仅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设计,更注重学生学*环境、学*资源、学*活动、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从整体规划教学过程,为学生学*开发良好的环境。

  1.注重问题情境设计。将学生学*活动与生活世界相连,本课先设计小明和妈妈到商店购买玩具的情景,提出需要解决的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让学生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通过选玩具、尝试计算、交流反馈、理解巩固等活动自主学*,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又设计了购买玩具的实践应用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

  2.注重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是支持学生主题学*的重要因素。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资源:(1)体现个别化教育思想的交互式学*课件,使已能口算的22位学生进行人机对话式的自主学*活动。(2)可供学生操作的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道理的小棒。(3)两人一组配一台电脑。(4)标有玩具价格的多媒体显示图片。每种资源在相应的学*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3.注重自主学*设计。教师在课前调查班内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基础上,把28位学生分为12组,有11个组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对话自主学*,一个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学*。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按要求选择玩具,列式计算并组内交流,必要时求助计算机个别指导或教师帮助,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应用的实效性。

  4.注重协作学*环境设计。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既有计算机提供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下的人机对话的交流(包括计算机提供帮助),又有两学生之间协商交流,必要时还有教师的介入,三者相辅相成,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合作意识等方面达到了同步发展。在实践应用活动中围绕用50元钱怎样购买玩具这个主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

  5.注重学*效果评价设计。教学中分别对小组学*成效、小组合作情况及个人学*情况三方面评价。对小组学*成效评价,分列出算式、答对题数和设计购物方案数三方面评价(获小红花的朵数)。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从合作的意识及态度两方面进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分专心倾听、积极发言和思维创新三方面进行。优化的评价,激活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扩展5)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1

  本课是初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进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乘法的笔算方法。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束双文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1.复*铺垫与情境创设

  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新课前的复*准备,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课作出铺垫或分散难点。教学中这个环节,创设情境,通过复*数的组成,唤醒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思维细胞,为新知学*作好准备。

  2.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

  在学*不进位的口算时,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口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再结合例题计算20×8,让学生说思考方法。

  3.估算与精确计算

  在练*巩固环节中,通过商场里购物的情境,请小朋友帮老师估算一下带的钱够不够、大概要带几十元等问题,发展学生估算的能力。最后通过自由选择几个同样的玩具算算要多少钱进行精确计算。

  4. 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交流想法,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商榷之处

  1.重点不够突出,层次不够清晰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而不是在验算的过程中强调。

  在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指向不明,应该先让小朋友来说20×3是怎么想的,再说3×20也可以怎么想。而不是教学中两个一起看,层次显得不分明。

  2.对教材把握还需加强

  对教材的理解,每一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加强。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的拓展。:“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还重视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应用,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深刻的体验、思考。笔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较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同时使估算与笔算相辅相成,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有意地要将估算渗透其中,利用估算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其一;其二,计算教学较为枯燥,属于“纯数学”的内容,如何让这部分的知识“活”起来,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体会数学的价值,使我对这节课的结构动了一番脑筋;其三,本学期进行的是“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课题研究,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要做的一个尝试。

  1、在情境创设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他们将要举行的冬季长跑比赛,出示问题情境,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使他们感受到“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中,就存在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我们的需要,拉*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2、我进一步强调了乘法计算中的注意事项:进位的数写在横线上,记在心上,不能把它遗忘。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不可以直接写在那一位上占位。算好以后,把得数和估算的积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在笔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估算还能帮助检查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我在学生笔算之前,总要让学生先估一估,学生的乘法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进位乘法的算理和不进位的相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独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注意进位的处理。尤其在第2步计算,总有进位的,如若学生口算有困难的就存在进位写法的问题,有的写在竖式中,显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所以我就引导学生记录在竖式旁边。

  在提出问题上,放手让学生提出。创设情境之后,问: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口中迸出了一个个问题,其中有价值的就有好几个个。这使我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关键是教师的语言要贴*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去创设空间,那么学生为自己创设的空间才会更大。

  3、在解决问题上,自主探索。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随手板书了出来: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第2个问题中隐含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样处理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很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了我较肯定的回应。同时较大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主要是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知道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在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首先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只要能够算出结果都给予肯定。

  其次,注重方法的优化。在多种算法中,我让学生选择一种你认为算的快的方法,如:由2×3=6,得20×3=60。将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比较、抢答、等形式进行练*巩固。

  第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竖式计算:“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通过说算理板书书上的分布计算的过程,再引导学生简化计算的中间环节,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一般写法。重点让学生说说,竖式一般写法。

  另在随后的“试一试”中让学生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在竖式中一般我们是先写两位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提示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用手挡住黑板上的答案,和学生一起在算一遍,这样的形式进行验算,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做练*时,再乘一遍,不一定要想加法所学写出来再算一遍,心里验算也是可以的。

  在练*投影反馈时,选择什么样的作业反馈,缺乏一定的机智。随手拿的几本发现一个学生把题目抄错了,在选择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可找写的好的作为范例,也可找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比较。这方面还需要多钻研,多思考,细心观摩有经验的老师上课。


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扩展6)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案 (菁华3篇)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2.笔算

  ____ _____

  3)9 9)37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 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 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第二种

  21 21

  2)42 2)42

  42 4

  0 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 类型: 信息搜索FLASH搜索帖子标题帖子作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 26 第二种 26

  2)52 2)52

  52 4

  0 12

  12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均分成2份。先把5捆*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 练*反馈 P20 做一做 1

  4. 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

  1 □ □□

  4)4 8 6)8 4

  4 □

  0 0

  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P20 做一做 2

  3.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

  34 11 1

  2)68 6)96 5)60

  68 6 5

  0 6 1

  6

  五、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

  例1 42÷2=21 例2 52÷2=26

  21 26

  2)42 2)52

  4 4

  2 12

  2 12

  0 0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使学生会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探索能力。

  3.使学生在学*口算的过程中培养学*兴趣。

  教学思路:

  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注重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意、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然而*惯上教学本课时,一般都是按教材的编排与呈现顺序进行复*、出示例题、呈现小棒图、讲解算法、练*。这样的教学看似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也利用小棒图让学生经历将直观现象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也会获得对口算除法方法的理解。但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者除在知识积累的量上获得增加外,其思维能力、认知策略、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数学学*情感体验等作为人的一般素质方面,获得的发展是微乎其微的。笔者以为造成这种教学目标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式的学*方式没有真正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得以落实。基于上述分析和考虑,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旨在让学生在体悟中学*,把数学学*过程加工成儿童再创造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导编题,于探索挑战中体悟

  师:老师这儿有两道除法题,请同学们口算一下。出示603= 153=

  学生算完上述两题后,提问:计算这两道除法题时你们感觉怎样?

  生:很好算,一下子就算出了结果。

  师:那接下来我再出几道好算的除法题。随手在603=20的后面板书如下:303= 804=算完后提问:有谁知道接下来老师还会出一些怎样的好算的除法题?大家可以大胆地猜一猜,出一出。

  学生出题后,教师板书成:303= 804= 602= 707= 402=

  师(故作惊讶地)诱问:这些好算的除法题你们是怎样猜到的?

  生:因为我们发现前面算的几道除法题都是一个整十数除以一个一位数,而且正好除尽,所以我们后来出的都是这样的除法题。

  师:接下来我要出像153=5这样好算的式题,你们会出吗?

  学生出后,教师板书在下面一行,成为:

  303= 804= 602= 243= 186= 124= 903= 707= .402=

  246= 486= 728=

  师问:下面这行除法题为什么也好算?

  生:因为这些除法题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算。

  [评析:上述教学过程,教师先让学生口算两道除法题,在学生有了好算的体验后,教师再把学生组织在猜、编好算的除法题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他们在先前两道好算的除法题的启发提示下猜、编出了两类好算的除法题,通过猜题、编题、算题,充分获得了对于好算的除法的感受。这种直观的整十数除以一个一位数和用表内乘法口诀算除法好算的经验,将对后继学*产生积极的启示作用。

  二、制造冲突,于问题情境中体悟

  在学生对于好算的除法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后,教师出示:753=?学生算出结果后,教师追问:这道题你们怎样算的?

  生1:用笔算除法的方法算的。

  生2;在脑子里想一个竖式后再算的。

  师:算这道题的感觉与算上面这些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上面两组题好算,这道题不好算,难算。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是所有的除法题都像上面两组那样好算的。

  师诱导:要是有什么办法使这道题也能像算上面的题那样好算,就好了,你们说对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讨论讨论。

  [评析:原有的经验不能解决类似的问题所造成的认知冲突常常能激起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热情。就在学生形成了对于除法都好算的得意心理后,教师出示753=?让学生知道已有的好算的经验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带着认知困惑有的放矢地展开学*讨论,也为下面的学*在策略上作了引导。

  三、沟通联系,于迁移同化中体悟

  在学生处于上述心求通而末达的愤悱境地时,教师予以点拨,指着这三道题:603=20

  153=5 753=

  说:大家试着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看看,能不能得出使753好算的办法?学生恍然大悟。

  生1:上面两题的被除数加起来等于下面这道题的被除数,它们除数都是3,上面两道题的商相加就是下面一道题的商。

  生2:算下面这道除法题的时候可以像算上面两道除法题那样来想。即75可以分成60和15,603=20,153=5,20+5=25。

  师: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试着算几道题:362= 483= 605=

  算完后,教师让学生概括一下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把上面的方法迁移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如4503=?)。具体过程略。

  [评析:学*的本质是学*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在学生感到753不好算时,教师引导他们着力沟通这道题与603、153两题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之后,又在尝试运用具体方法口算几道题进行验证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方法。这里学生学*口算除法的过程成了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了学*的快乐。]

  四、引导探究、于反思总结中体悟

  1.在课尾,教师出示:

  问:在计算753=?有这样一种想法,你们觉得对吗?

  生:对的。

  师:对这种算法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这种想法尽管也能算出结果,可是太麻烦了。

  师:原因在哪里?

  生:这种想法在把75分成两个数时,整十数30小了一些,我认为分成的那个整十数既要能除以3正得几十,又要尽可能大,所以75分成60和15就不存在上面的问题。

  师:通过这道题的深究,你能为以后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提一个什么建议?

  生:把被除数分成两个数时,分成的那个整十数要尽可能大,除以除数又要正好得几十。

  2.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方法,还知道要注意什么。

  生2:我觉得在学*新知识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知识。

  生3:我觉得口算要算得快,要找窍门,做事也要找窍门。

  生4:

  评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的引导者,当今倡导主体性教学并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主导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该放处。上述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探究,从而既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想的认识,又孕伏了优化的策略思想。最后的学*回顾,又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申提升了学*的效果。

  总评: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因为课程的实施最终是通过教师的中介而得以落实的。为此,笔者以为教师应强化课程开发的意识,具体表现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再也不能把教学的过程纯粹地看做是忠实地执行与实施教材,而应该在课程目标的导向下因时、因地、因生、因己灵活地处理、开发教材,创造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案,同时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中焕发自己的生命活力。面对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一内容,我们没有就教材教教材,而是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着眼,在当代主体性教育论、认知心理学、数学学*论的指导下,把这一内容看成是学生学*与发展的载体,把学生参与学*口算的过程加工成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体悟和再创造的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1、例2,相对应的“做一做”,练*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

  2.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在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口算。

  600÷6 27÷3 180÷9

  2.笔算。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例1的情景图。

  师:同学们,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引导学生明确:三年级两个班共要种树42棵,四年级两个班共要种树52棵。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别板书。

  2.教学例1:

  ①师:要求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应怎样解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2÷2=________(棵)

  ②师: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③师: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④多媒体课件演示分棒的过程。

  先把4捆小棒*均分成2份,每份2捆,也就是先用4个十除以2,得到2个十,再把2根散棒*均分成2份,每份1根,也就是把2个一除以2,得到1个一,合起来是21根。

  ⑤师:根据刚才分棒的过程,你能算出42÷2的结果吗?

  组织学生在草稿纸上试算。教师巡视,指名算得好的学生在黑板上试算,并讲解算理。

  ⑥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一步讲解算理。

  使学生明确:一个数除两位数,先除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再除个位上的数,商写在个位上。

  3.教学例2:

  (1)师:要求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应怎样解答?又该怎样算呢?你会验算吗?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棒分一分,并想想算理,用竖式算一算,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这样想:先用2去除十位上的5,商2,余下1个十和个位上的2个一,合并12个一再用2除,所以商是26。

  三、巩固练*

  完成教材第16页的“做一做”。

  【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扩展7)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 (菁华3篇)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掌握这一新知识。为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设计理念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从问题情境、自主学*、信息资源、协作学*环境和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探索,从而为“自主建构性”学*方式的研究积累经验。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按小组形式来开展相互讨论交流的学*。第1小组由××、××等6位同学和老师7个人组成,其他小组由两个小朋友成。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好,表现最出色。

  二、创设情景。

  1、创设情景:停车场(例1)

  (屏幕上动画显示)星期三下午,小明和小红来到停车场,小红数出停车场里面有8辆客车,小明数出停车场里面有27辆货车。

  师:“小朋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

  生1:“客车比货车少几辆?”

  生2:“货车比客车多几辆?”

  生3:“一共有多少辆车?”

  ………..

  2、反馈。

  师:“一共有多少辆车?你们会列出算式吗?”

  生:“278=”

  师:“你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

  师:“说的真好,可是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呢?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哪组的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好?”

  3、反馈计算方法。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们的成果呢?”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8分成3和5,先算273=30,再算305=35。”

  生3:“我是先算87=15,再算20xx=35。”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能说一说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你能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吗?

  生边说边演示,学生观看。

  学生结束后,师重复讲解并板演。并强调:

  1)列竖式时要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3)个位计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

  4、例2:算一算。

  刚才你们表现得真不错,现在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道难题吗?(板书例2:975=)

  学生小组讨论算法。

  5、反馈计算方法。

  生1:“我们这一组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9分成4和5,先算575=80,再算804=84。”

  生3:“我们是95=14,再算7014=84。”

  生4:“我们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在学生说的时候,进行板演)

  师:“感谢大家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进行一个小型的计算比赛,看谁计算得最快!

  三、学*反馈。

  549=268=742=379=

  822=564=387=637=

  四、小结、

  今天大家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本课安排了分层教学,第1小组的学生未能操作计算机,心情不是愉快的,教师在这里安排让第1小组学生当小老师的教学环节,由第1小组分别提出想怎样买,请他指名一位同学来回答。给了第1小组学生表演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学*的积极性,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五、实践应用。

  师:(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显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价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车25元,皮球4元,积木38元。现在,如果给你50元钱让你买玩具,你会怎样买,并说说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后,大组交流,每有一种正确的购物方案可获一朵小红花。)

  评析

  从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出,教师能将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本课的设计,不仅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设计,更注重学生学*环境、学*资源、学*活动、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从整体规划教学过程,为学生学*开发良好的环境。

  1.注重问题情境设计。将学生学*活动与生活世界相连,本课先设计小明和妈妈到商店购买玩具的情景,提出需要解决的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让学生在计算机、老师的帮助下,通过选玩具、尝试计算、交流反馈、理解巩固等活动自主学*,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又设计了购买玩具的实践应用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数学的兴趣。

  2.注重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是支持学生主题学*的重要因素。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资源:(1)体现个别化教育思想的交互式学*课件,使已能口算的22位学生进行人机对话式的自主学*活动。(2)可供学生操作的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道理的小棒。(3)两人一组配一台电脑。(4)标有玩具价格的多媒体显示图片。每种资源在相应的学*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3.注重自主学*设计。教师在课前调查班内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基础上,把28位学生分为12组,有11个组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对话自主学*,一个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学*。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按要求选择玩具,列式计算并组内交流,必要时求助计算机个别指导或教师帮助,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应用的实效性。

  4.注重协作学*环境设计。计算机小组的学生,既有计算机提供初始问题和步步深入的后续问题下的人机对话的交流(包括计算机提供帮助),又有两学生之间协商交流,必要时还有教师的介入,三者相辅相成,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合作意识等方面达到了同步发展。在实践应用活动中围绕用50元钱怎样购买玩具这个主题,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

  5.注重学*效果评价设计。教学中分别对小组学*成效、小组合作情况及个人学*情况三方面评价。对小组学*成效评价,分列出算式、答对题数和设计购物方案数三方面评价(获小红花的朵数)。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从合作的意识及态度两方面进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分专心倾听、积极发言和思维创新三方面进行。优化的评价,激活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属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的,又是今后学*万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例题以三个小朋友交流收集的画片为题材,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通过用小棒操作过程中将10根单根的小棒捆成一捆的演示,突出了口算中进位的算理,并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算法。在这基础上,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启发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交流中进行有序的表达。“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圈小棒来计算,再次鼓励用不同算法。第2题先计算,再比较,发现规律,引导算法优化。第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既练了口算,又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惯和能力。

  二、说学*对象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较强。本节课学生将利用这些知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算法,作为教师要积极鼓励。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弄清“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体验探索的过程。

  3.情感目标:创设真实情景,初步感知数的计算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因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这一知识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法成为了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中,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活动的热情.。因此在课伊始,我设计了3个小朋友数画片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动手操作法:在教学中,当部分学生提出24+6、 24+9等进位加法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学具小棒操作,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再通过反馈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法: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完新知后,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算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学的明白,学的快乐。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等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热情,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的意识。

  六、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教学过程我主要分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铺垫,导入新课:先出示一组口算题,请学生回答,并说说如24+5的计算过程,这时引出课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

  通过复*,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这里将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教材创设了三个孩子玩画片的情境,他们分别有24张、6张、9张画片。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把这些算式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分类板书,9+6,24+6,24+9,24+6+9。计算9+6时请生谈谈自己的算法。24+6+9可以留待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再解决。

  这里通过多媒体创造出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提取例题,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从学生列举出的4个等式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新知提供了背景。

  2.教学24+6:

  提问:24+6等于多少呢?有困难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如果不需要小棒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先独立操作、思考,再交流。交流时先请摆小棒的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先算4+6=10,即将4根和6根小棒捆成一捆,再算10+20=30,即1捆和2捆合起来一共3捆。再请直接口算的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最后进行比较提升:比较摆小棒和直接口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里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再讨论交流,进行算法整合,确认算法,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24+9:

  提问:你能算出24+9的和吗?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及思考过程。这里有不同的算法,既可以先算24+6=30,再算30+3=33;也可以先算4+9=13,再算20+13=33;还可能有先算9+1=10,再算10+23=33。教师将这几种算法都予以肯定,并进行小结,优化算法。这里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4.对比总结:

  观察24+6和24+9这两题与复*中的“24+5”一题作比较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得出: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需要向十位上进一,这种加法是进位加法,并揭示完整课题。接着请学生解决24+6+9这一题,还可请学生编出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题目考考大家。

  这一环节孩子们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接着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享学*成功的喜悦,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计算学*,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先圈一圈,再计算(书上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圈了以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圈?然后根据圈的过程算出每题的得数。

  这里要让孩子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练*来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把由不同圈法表现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向全组交流,在交流中体会不同算法的不同特点。

  2.出示三组题(想想做做第2题):

  每组都以一道20以内的进位加法带出3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再独立完成其中第一组题,交流怎样才能算得快。然后让学生计算其它两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这里把每组4题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沟通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游戏:

  (1)小青蛙找妈妈(4人小组合作完成)。

  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小青蛙算式卡片,请他们小组合作根据卡片上的算式算出得数,然后请学生把得数相同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青蛙妈妈下面。

  (2)出卡片游戏(同桌2人小组合作完成)。

  先由第一人随机出2张数卡,表示个位或十位上的数,如43;再由第二人随机出1张数卡,如8;然后两人抢答出得数并做记录,43+8=51。答的又多有对的就可以抢到一颗智慧星。

  这里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反应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这样的游戏活动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爱玩、注意力易分散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创设购物情境,拓展应用:

  多媒体显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价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车25元,皮球4元,积木38元。三个孩子分别购买了不同的物品,请学生帮助他们计算各自应付的价钱,并交流汇报;接着提出一个开放的问题:小朋友,你还想买什么,应付多少元。先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指名汇报。这样安排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还进一步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计算的题目和以前计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个位相加满十了)这样的加法叫什么?(进位加法)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原来十位上的数增加了1)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了,送给十位1个十,所以十位上的数就多了1个)让学生自己说说。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学生,而是力求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讨论交流等学*方法,轻松愉快的学*新知。

  七、说教学评价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练*的情况来评估本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课后可以让学生练*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题目来判断目标达成的程度。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76-77“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通过生活情境图,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加强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口算的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学会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惯,会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能有序的表述计算过程。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培养学生自觉估算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

  本课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且能有条理地表述计算的过程。

  本课教学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出发,设计了游戏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兴趣,同时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我都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学生才是学*的主体,老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讨论算法多样化时,我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说明算法,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复*,谈话导入。(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复*,导入新课

  1、复*学*过的加法。

  2、出示主题图,提出加法的问题。用算式表示,从而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第二层:合作学*,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2、理解算理。

  (1)直观演示,说明算理。

  摆小棒:24根小棒加上9根小棒,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再把20根和13根合起来是33根。

  拨计数器:

  (2)抽象方法。

  师:如果没有小棒和计数器来帮忙,看到这些算式该怎样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算理:先算4+9=13,再算20+13=33。

  师:谁能把刚才的口算过程说一说?

  3、讨论:以上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个位相加都满十)

  4、教师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满十时,不论两位数在前还是一位数在前,都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揭题:进位加法)

  第三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圈。 学生独立填写。 反馈学生作业、总结。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计算第一组题后提问:观察这4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最后两组题的部分题。谈话:那你能用刚才的发现迅速地完成后面两组算式吗?

  第四层: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今天学会了新本领,老师带来了两道题想考考大家,想知道是什

  么题目吗?(出示算式)

  26+□=2□ 26+□=3□

  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这样的练*不仅仅对今天什么是进位加法学生有了明确的理解,同时也有了一定量的练*;而且这一环节还有着另一个目标,关注沟通—计算与探索规律相结合‘规律为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次大1,和也每次大1’,使得这一环节的目标不显得单一,且加以整合。


两位老师作文 (菁华3篇)(扩展8)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先列出算式,再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而此时的操作,学生更多的是注重算式的结果,很难为计算建立形象支撑。为此,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笔算,出现多种结果,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获得结果,满足学生急需知道算式结果的心理需求,然后引导学生产生为什么十位上的数要和个位的数合起来接着除的疑问。带着疑问让学生动手操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形象支撑。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在教学中,单靠老师的言语讲解有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利用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理。“操作”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操作”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操作”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操作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都参加到学*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在学*回答中,让学生获得结果,获得成功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由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了解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并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逐步让学生在比较明晰较合理的操作方法上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技能。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2

  开始备课时,我觉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对学生应不是太难。但从学生的学*情况来看,学生学得确实很吃力,做题时耗时费力,为此教学进度不得不放慢,但学生掌握得仍不能让我满意,面对学生的练*、作业,我忧心忡忡:是新课标教材太难了,还是没有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或是我没能正确了解学生,没有找准新知的切入点,使教学陷入被动?

  通过实践与反思,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图,引出“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这一问题后,先让学生试着用图示的方式给树分捆(每捆10棵),然后*均分开,这样学就知道了答案是21棵。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2÷2,并进行估算42÷2≈20,再利用竖式进行准确地计算,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并正确计算,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对于笔算除法的算理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要想正确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中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而那些学*处于中、下等水*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

  二是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由于学生只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相隔时间较长,有一部分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试商方法已经淡忘,而我在教学时只想着赶时间,赶进度,对这部分内容只在复*时用两道练*题一带而过,没有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巩固,导致学生在竖式计算时屡屡出错。

  三是课后练*中有些题目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费时费力。而那些学*处于中、下等水*的学生则往往知难而退,不等做完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此时我应该抓住学生的好胜心,采用小组竞赛、个别表扬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新课标教材以其选材内容贴*生活,形式新颖活泼给我们带来了学*数学的乐趣,但正是其灵活多样让学生难以把握。有待于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3

  重难点:

  这一节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以及笔算得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这种特殊情况,这一内容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终结内容。只有学*了这部分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地为今后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打好基础,以及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在教学上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教学工作。

  教学策略: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到果品加工厂采访的情景,通过与工人叔叔的对话了解果汁、果脯、葡萄酒的生产情况,呈现出数学信息,提出四个相应的数学问题。第一个问题:*均每分钟生产果汁多少瓶?学*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说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在这一位上商0;第二个问题:*均每小时生产多少千克果脯?是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也有0的除法,说明在除的过程中,遇到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这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这一位上写0,这个0起这占位的作用,不能不写;第三个问题:*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学*商末尾有的除法;第四个问题:*均每分钟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学*商末尾有0并且有余数的除法。

  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知道商是107后,再列竖式计算。笔算时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根据学生笔算的情况,把正确的和错误的、竖式简便的和不简便的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计算时,学生出现了不会算或商错位等情况,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怎么办?让学生明白用0补位的道理。让学生比较竖式的两种写法的'异同,从中选择较为简便的写法。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类似,204÷2十位上的0除以2怎么算?在这里我让学生们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0除以2,为什么要在商的十位上写0的道理?在解决第三个问题与第四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商是多少,因为学生已有计算商中间是0的除法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说一说商的末尾为什么要添0。

  在做练*时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计算416÷4时,最高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1除以4不够商1,有的学生就在个位上直接商4,于是商变成了两位数14。416÷4当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4不够商1时,应该商0,有的学生也会忘记写!

  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加强学生估算的方法,在做一道题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然后再对计算的结果进行验证。在竖式计算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降低错误率;在解决问题时,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检测评价:

  在之后的课堂练*中,我要求学生采用先估算再计算的方法完成*题。从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①竖式没有写完整;

  ②数位没有对齐;

  ③还有少部分出现移两位下来的;

  ④余数大于除数的。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我想:一方面要进行错因剖析和改错练*,另一方面要在说算理中让学生真正明确笔算除法的步骤。

  问题建议:

  今天,教学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先估算后尝试计算,然后交流算法。课堂上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引导进行做题,课堂气氛也较好。但是当到了练*环节时,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学生出现商的位置写错,有的学生对于算理还没有理解透,也有的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的内容不懂的变通,练*反馈出来的结果很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