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作文 (菁华3篇)

首页 / 作文 / | 作文

《木兰诗》作文1

  在寂静的夜里,唯独木兰家的灯还亮着。从屋子里传出一遍又一遍的叹息声。猜想肯定是木兰有心事。娘走过来看了看木兰说:“孩子,你在想什么呢?”木兰摇摇头答道:“没什么,只是昨夜见到军队的文稿,征兵栏上有爹的名字。爹爹年迈,又体弱多病,我们家里没有成年的男子,这可如何是好呀……”忽然,她眼里闪过一道兴奋的光芒。木兰看着娘说:“娘,女儿愿意替父从军!”娘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和木兰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出征这天,木兰把自己的头发盘了起来,穿上了男儿装,再望望远处,心中不免有些留念。

  与爹娘分手后,木兰没回头望一眼。直至渡过黄河,翻过黑山,才回头,此时早已听不见爹娘的呼唤,也看不到故乡了,战马的.嘶鸣却在耳边回荡。

  战场十年的厮杀,对于木兰是那么漫长。战争终于结束了,一切又恢复和*。对立大功的木兰,皇上欲封她为尚书郎。木兰对着皇上说:“木兰不要当什么官,只要还乡见爹娘,请皇上恩准。”皇上说了一句:“朕答应你,让你还乡见爹娘。”

  木兰骑着马回到了家乡,只见到爹娘和乡亲们都出来纷纷欢迎木兰还乡。木兰一见爹娘,姐姐仔细打扮一番,木兰的弟弟磨着刀,准备杀猪羊呢。木兰笑笑,走进了闺房。

  脱去战袍,穿上了旧衣裙,拉下头巾,披起了长发,木兰细心梳理着长发,戴上发饰,出去见她的伙伴。伙伴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原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作文2

  花木兰是英雄中的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大家肯定都有一些了解,最有名的就是花木兰从军的故事。

  木兰出生在*北方的的一个乡村里,她从小就聪明伶俐,跟母亲学*纺织、刺绣,也经常跟着父亲练*骑马、射箭。

  木兰的父亲年轻时曾经是一名勇敢的军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老了,勤劳的母亲主持家务。木兰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姐姐和一个年幼的弟弟。全家人辛勤劳作,生活很幸福。

  木兰十五岁的时候,北方柔然部队开始骚扰南方内地。一天,柔然部队的一次大规模的进犯突破了长城守军的防卫,边关信使快马向朝廷报告军情紧急。朝廷很快紧急动员,号召所有男人参军上战场。按照法律,所有男性都有上战场的义务,体弱多病的木兰父亲也在号召之列。那天夜里,木兰担心父亲身体太弱,难以承受战场上的艰辛,而家中的弟弟只有八岁,木兰想:也许只有我才能帮助父亲了。木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女扮男装,替父亲参战。

  木兰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家人,父亲坚决不同意,但是面对坚定的木兰,父亲也没有办法。出发的日子终于到了,全家人来到村口,送别木兰。父亲在为女儿默默祝福。木兰女扮男装上战场。一路上都是参军的热血青年,他们结伴而行,翻山越岭,离战场越来越*。前方传来战马的嘶鸣,木兰下决心,一定要拼尽全力作战。艰苦的作战训练开始了,木兰不怕吃苦,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女孩子的娇弱。

  木兰的作战技能进步很快,丝毫不亚于同龄男人,没有人会想到她是一个姑娘。

《木兰诗》作文3

  深明大义的木兰代父从军,凯旋归来,却辞官还乡,现今,她正在回乡的路上。

  远望那个小城便是我的家乡了,十多年的分别,家乡也有了好些变化了,也不知父母是否安好?木兰想着,心也紧了。

  到了,拔涉千里,终于到了。木兰刚到就看见父母相互扶持着出来,两老鬓发已白,可能是思念女儿吧,面容略显憔悴,一见到久别的女儿,顿时老泪纵横。木兰急忙下马,给父母跪下,道:“女儿不孝,十多年未能服侍父母。”木兰的父母一惊,忙扶木兰起来,母亲说:“女儿啊,你替你父亲参军十多年,我们都认为这是最好的报答了。”

  三人往家走,一路上,木兰感慨万千:“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大呀!”正说着,木兰的姐姐走了过来,木兰险些没认出眼前这位婀娜女子是她的姐姐。四人跨进家门,木兰便听见有人喊他“姐姐”,一看,天啊,这个杀猪的人是当年那个满脸稚气的弟弟吗?

  母亲催促木兰去更衣,大家再吃个饭。木兰便冲弟弟点头一笑,朝东边的房门走去,进去看了一遭,又向西边的房屋走去,到外走走看看,那久别的房间令她思绪万千。

  她脱下了军中的战袍铁甲,从木柜子里拿出她从军前的衣服,看得出来,母亲已经洗了好几次了木兰微笑着穿上了衣服。然后对着窗子坐在她以前梳妆的梨花木椅上,心里踏实了许

  多。她对着被擦得澄亮的.镜子,把盘起的头发放了下来,稍有生疏地扎好了。然后贴上了美丽的花黄,感觉很兴奋,喜悦之情表露了出来。

  木兰推开门,看见昔日的伙伴在街上玩耍,叫住了他们,他们硬是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惊讶极了:同行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人。

  木兰的机智与谨慎令她的伪装十多年未被发现,令人赞叹。

  评语:本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且描写具体生动,想象力合情合理,是一篇值得欣赏的好文章。


《木兰诗》作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木兰诗》作文 (菁华3篇)(扩展1)

——《木兰诗》作文 (菁华3篇)

《木兰诗》作文1

  花木兰是英雄中的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大家肯定都有一些了解,最有名的就是花木兰从军的故事。

  木兰出生在*北方的的一个乡村里,她从小就聪明伶俐,跟母亲学*纺织、刺绣,也经常跟着父亲练*骑马、射箭。

  木兰的父亲年轻时曾经是一名勇敢的军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老了,勤劳的母亲主持家务。木兰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姐姐和一个年幼的弟弟。全家人辛勤劳作,生活很幸福。

  木兰十五岁的时候,北方柔然部队开始骚扰南方内地。一天,柔然部队的一次大规模的进犯突破了长城守军的防卫,边关信使快马向朝廷报告军情紧急。朝廷很快紧急动员,号召所有男人参军上战场。按照法律,所有男性都有上战场的义务,体弱多病的木兰父亲也在号召之列。那天夜里,木兰担心父亲身体太弱,难以承受战场上的艰辛,而家中的弟弟只有八岁,木兰想:也许只有我才能帮助父亲了。木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女扮男装,替父亲参战。

  木兰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家人,父亲坚决不同意,但是面对坚定的木兰,父亲也没有办法。出发的日子终于到了,全家人来到村口,送别木兰。父亲在为女儿默默祝福。木兰女扮男装上战场。一路上都是参军的热血青年,他们结伴而行,翻山越岭,离战场越来越*。前方传来战马的嘶鸣,木兰下决心,一定要拼尽全力作战。艰苦的作战训练开始了,木兰不怕吃苦,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女孩子的娇弱。

  木兰的作战技能进步很快,丝毫不亚于同龄男人,没有人会想到她是一个姑娘。

《木兰诗》作文2

  织布机的声音还在延续,木兰对着门织布。没有听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的叹息声。

  父母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谁?木兰说:“我什么也没想,谁也没思念。”昨夜,木兰看见了征兵名册,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去当兵。

  在各个市场去买马和作战用的工具。早上辞别父母踏上征途,晚上在黄河边住宿。没有听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晚上在黑山住宿。没有听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远方胡人的战马声。

  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跃过一座座山,跨过一座座关。北方传来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在盔甲上木兰诗。将士们死伤无数,木兰和幸存者胜利归来。

  归来后去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廷上。记最高的功劳,和赏赐许多钱财。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她只愿骑上一匹千里马,送她回家乡。

  父母得知女儿回来,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姐姐知道妹妹回来,对着门盛装打扮;弟弟知道姐姐回来,霍霍磨刀宰猪羊。(木兰)打开每一间房子的门,在每一张床上坐一下;脱下我作战时穿的袍子,换上我以前的衣服;对着窗户与镜子先理自己漂亮的头发,在贴上面部装饰物。出门去见伙伴,伙伴们很吃惊:”与木兰同行征战许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生!”

  据说把雄兔与雌兔提起来,雄兔的脚乱蹬,雌兔的眼睛时常眯着;雄图与雌兔并排着跑,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木兰诗》作文3

  深明大义的木兰代父从军,凯旋归来,却辞官还乡,现今,她正在回乡的路上。

  远望那个小城便是我的家乡了,十多年的分别,家乡也有了好些变化了,也不知父母是否安好?木兰想着,心也紧了。

  到了,拔涉千里,终于到了。木兰刚到就看见父母相互扶持着出来,两老鬓发已白,可能是思念女儿吧,面容略显憔悴,一见到久别的女儿,顿时老泪纵横。木兰急忙下马,给父母跪下,道:“女儿不孝,十多年未能服侍父母。”木兰的父母一惊,忙扶木兰起来,母亲说:“女儿啊,你替你父亲参军十多年,我们都认为这是最好的报答了。”

  三人往家走,一路上,木兰感慨万千:“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大呀!”正说着,木兰的姐姐走了过来,木兰险些没认出眼前这位婀娜女子是她的姐姐。四人跨进家门,木兰便听见有人喊他“姐姐”,一看,天啊,这个杀猪的人是当年那个满脸稚气的弟弟吗?

  母亲催促木兰去更衣,大家再吃个饭。木兰便冲弟弟点头一笑,朝东边的房门走去,进去看了一遭,又向西边的房屋走去,到外走走看看,那久别的房间令她思绪万千。

  她脱下了军中的战袍铁甲,从木柜子里拿出她从军前的衣服,看得出来,母亲已经洗了好几次了木兰微笑着穿上了衣服。然后对着窗子坐在她以前梳妆的梨花木椅上,心里踏实了许

  多。她对着被擦得澄亮的.镜子,把盘起的头发放了下来,稍有生疏地扎好了。然后贴上了美丽的花黄,感觉很兴奋,喜悦之情表露了出来。

  木兰推开门,看见昔日的伙伴在街上玩耍,叫住了他们,他们硬是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惊讶极了:同行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人。

  木兰的机智与谨慎令她的伪装十多年未被发现,令人赞叹。

  评语:本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且描写具体生动,想象力合情合理,是一篇值得欣赏的好文章。


《木兰诗》作文 (菁华3篇)(扩展2)

——《木兰诗》词类活用 (菁华3篇)

《木兰诗》词类活用1

  《木兰诗》词类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相关成语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 , 雌兔眼迷离 解释: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

  解释: 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出处 《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造句:这路敌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行动了。

《木兰诗》词类活用2

  木兰诗词类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词类活用详解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

  (1)名词+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上宴》)

  ——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

  ——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如*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 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 王。(《屈原列传》)

  ——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 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项伯)*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卖柑者言》)

  ——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拿尽了他们土地上的全部出产品,用光了他们家里的全部收入。

  (3)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担心在他们那里有伏兵。

  (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献蛇回来便能享用那田地上出产的东西,以度过我的一生。

  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活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4)乘坚策肥,履丝 缟。(《论贵粟疏》)

  ——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②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人们都可以像对待奴仆那样使唤他们。

  ③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 箕畚运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用箕 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记》)

  —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 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⑥ 座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介词“在”、“到”、“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⑦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耽误了时间,按照法律都要砍头。

  ⑧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按照情理,我本应该自杀。

  ⑨ 吾义固不**。(《公输》)

  —按照道义,我本不应**。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所依据的道理,翻译时可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上介词“按”、“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

  (4)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③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5)时间名词作状语

  ①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跑到沛公的军营。

  ②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

  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早晨辞别父母走了,晚上住在黄河边上。

  5.使动用法

  在文言中,动宾结构有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即动词不是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例如: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

  例(1),“负秦”是“使秦负(承担)”的意思;

  例(2)“富民”是“使民富”的意思。

  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①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您要同情我并且让我活下去吗?

  ② 项伯**,臣活之。(《鸿门宴》)

  —项伯曾经杀了人,(按罪当死),我使他活下来。

  ③ 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④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罄放到水中,即使是刮大风,起大浪,也不能叫它发出声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性态。

  ①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② 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③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君子应该使他的衣服和帽子端正。

  ④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

  —(他)想保存这只蟋蟀来发财,使它的价钱升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与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想让孙膑做将。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让他在那里做王。

  ③ 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不让无功的人做官。

  6.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如何,或把宾语看成什么。例如: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1)“智其子”意思是“认为他的儿子聪明”;

  例(2)“美我”意思是“认为我美”。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①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

  ②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不好。

  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认为互相学*是可耻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县里的人觉得他(仲永)很奇特,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

  ② 吾从而师之。(《师说》)

  —我跟从(他), 以他为老师。

  ③ 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我和您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 当作朋友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如......休(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 不亦......乎(不是......吗)

  得无......乎(难道......吗) 孰与、孰若(跟......相......)

  何......为(为什么......呢)

  【拓展内容】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老师明确: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板书课题。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疏通大意)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课件展示)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 ”,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e 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厚禄)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多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课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边分析,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4、详略分析: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这些内容详写。而对残酷的战争,就一笔带过。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这也给我们作文以启示。

  4、修辞手法的学*:

  本文除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1)排比:它是由几个(一般有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组成,来增强语势,表示强调或逐层深入。

  举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渲染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爷娘闻......阿姊闻......小弟闻......(表现亲人相聚时的热烈气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用排比句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2)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举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旦辞......暮宿......,闻......但闻......,旦辞......暮至......,不闻......但闻......(这是对偶句,但句中又有对偶,反复咏叹,写出木兰思亲之情和英雄气概。)

  3)比喻——举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

  4)反问——举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句子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六、主题探究:

  歧视妇女的(无情嘲弄);封建士大夫热衷功名利禄的(无情的讽刺);人民对和*生活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板书设计: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木兰诗》词类活用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适当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与思想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与艺术魅力情感与态度学*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重点与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情景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教学内容

  一:介绍木兰诗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二:教学课文

  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字的读音,自由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双边互动,讨论诗歌内容:从诗歌开头四句,我们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通过问答的形式,第二段点明了什么情节?承接上节的“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第三段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试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内容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三:教学内容

  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高潮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

  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六:理解人物: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

  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木兰诗1:代父从军,征途思亲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兰诗》作文 (菁华3篇)(扩展3)

——《木兰诗》续写 (菁华3篇)

《木兰诗》续写1

  织布机吱吱的响了,我正在织着美丽的布。姐姐走在我跟前,询问着:“妹妹,你在哀叹着什么啊?”“昨晚看到了可汗征兵的文告,名册有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已年过八十了。我没有哥哥,只有一个14岁的弟弟。你说这可怎么办啊?”我哀叹着说。

  咦。我忽然眼前一亮,对着姐姐说:“要么我去替父亲出征?我从小随父亲练武,我的武艺可是不差的噢!”姐姐急忙捂着我的嘴,说:“父亲那么疼爱你,怎么忍心你替他去出征,再说了,你一个女流之辈,怎么可能去出征。”“可以女扮男装啊!”我拿开姐姐的手说道。姐姐急了,对我说:“女扮男装,这可是欺君之罪!”“你不说,我不说,有谁会知道呢?”我对着姐姐说。

  接着,我悄悄地来到了父亲的房间里,找出了父亲年轻时穿的战袍。我小心翼翼的把它穿在身上。然后把自己的的头发盘了起来。我对着镜子调皮的跳来跳去说道:“哈哈,这样谁也不认识我了。”

  我穿着父亲的战袍,来到姐姐面前,姐姐惊呆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对我说:“妹妹,我差点不认识你了。”接着我来到父亲的面前,父亲疑惑不解的问我:“这位客官,你是?”我调皮的对着父亲说:“父亲,是我啊,我是木兰啊!”……

  待我把我要替父亲出征的消息告诉了家人,坐在父亲旁边的母亲眼泪哗哗的落下。与家人道别后,我骑着马,出征了。

《木兰诗》续写2

  木兰从军归家后,木兰是个女孩这件事顿时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在百姓家中,这件事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佳话,可以说真是弄得个满城风雨。于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可汗和大臣们的耳朵里,根据军法条文,女子不能入军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处理,花木兰犯了军中法令,是犯了王法,可木兰功勋卓著,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王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词。有人认为军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那国家将何以治理?更多的人认为花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儿所不能比的;这十几年来,尽管战争那样残酷,战斗那样激烈,花木兰从来没有抱怨过,从来没有退却过;花木兰还善于跟同行的一般战士谈心,在不少关键时刻,她还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大臣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可汗也被弄得举棋不定。 可汗和大臣们的议论很快就传到了木兰的耳中,传到了木兰的乡亲们的耳中。木兰得知此事后,却神态自若,没有一丝害怕。乡亲们得知后都来到木兰家。乡亲们对木兰说:“木兰,你是我们的英雄,我们支持你,如果可汗要杀你,他就是个*!”木兰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地对乡亲们说:“乡亲们,谢谢你们!可我毕竟还是触犯了军法,王法无情。如果我死了,也是上天注定的。可汗处死我,也是为了维护王法,我死得其所。”这时,木兰的家人早已泪流满面。 在皇宫里,大臣们还在讨论中,这时一个军士进去报告:说有许多老百姓跪在城门口,求可汗饶木兰不死。可汗和大臣们都来到城墙上,只见城下面是黑压压的一大片,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在这儿了。见可汗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大声说:“木兰为了我们百姓的安宁,一个人在外十几年征战,如今如果杀了她,真是没天理啊!”这时,百姓们都这样大声喊着。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这样说:“木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们不能杀了她!”甚至连一个三岁的小孩也开了口:“木兰姐姐是我们的英雄,谁杀了她就是坏人!”…… 城下的百姓群情激昂。

  可汗和大臣们会意地笑了。可汗对城下的百姓说:“你们说得对,我不能枉杀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会顺从民意的。”接着,可汗还当场封花木兰为“女中豪杰”。可汗还说:“木兰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上战场的女英雄,我将撤销不准女儿上战场的军令,以后凡是武艺高强的女子都可上战场。”这时,城下的百姓都欢呼起来。百姓们夸可汗决策英明

《木兰诗》续写3

  在木兰回家之后,恢复了女儿身,同伴们对她既惊奇又佩服。惊奇的是木兰一个女孩子,却在男人堆儿里隐蔽的没有一点蛛丝马迹,更佩服的就是她替父从军的勇气。 于是,这个事情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不知不觉的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可是,皇帝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大发雷霆,心想:“这个花木兰竟敢欺骗我,替父从军。

  既然你这么聪明,我就要让你知道知道朕的厉害!”于是对部下说:“传朕的旨意,把花木兰抓起来,朕倒要看看,她花木兰到底聪明到什么程度!”朝廷上大臣议论纷纷,有的说花木兰犯了欺君之罪,应当处以死刑;有的说花木兰替父从军,孝心感天动地,又为我们国家的`社稷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人才,决不能处死。皇帝听得不耐烦,宣布退朝。 过了几天,花木兰被带到大殿上。皇帝质问她:“你就是花木兰?”

  花木兰道:“我就是皇上御赐千里马的人,难道皇上不认识了么?”她这一问将皇帝逼的哑口无言。皇帝尴尬的说:“你……你不要狡辩,朕在问你话呢!你说,你为什么要欺骗朕?”花木兰道: “我替父从军主要是为皇上解忧啊,皇上,您看我的父亲,身体很弱,就是上了战场还不傻等着别人来杀啊。可是换成我去,不但能为皇上您多杀几个敌人,还能让我的父亲在家安度晚年,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众大臣听后,都感觉木兰言之有理,都暗暗称赞花木兰的聪明才智。皇帝恍然大悟,对花木兰说:“我看你也说得有道理,看在你的孝心,又为我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份上。

  这次就先饶恕你了。”花木兰长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众大臣纷纷答道:“皇帝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几天后,木兰回了家,父母简直都不敢相信,本来在生死一线的木兰,竟奇迹般的回来了。同县的人也为木兰感到高兴。木兰的父母对木兰说:“你不在这几天,我们都很担心你,生怕你有什么三长两短,你终于回来了。”木兰说:“你们看,我这不是回来了吗!”……今后的几年中,花木兰所在的县城,年年都有人得到皇帝的赏赐。要么做了官,要么得到大片的田地,而这些,都取自于花木兰当年给皇帝留下的好印象。


《木兰诗》作文 (菁华3篇)(扩展4)

——改写《木兰诗》作文 (菁华5篇)

改写《木兰诗》作文1

  早晨,我准备好了一切,辞别了爹娘。到了傍晚,我住宿在寒冷的黄河边,只听见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从远处偶尔传来野兽的声音;北风呼呼地吹着,听不见爹娘的呼唤声。这里两边都是山,河水很急,一不小心,就会被河水冲走。

  终于,太阳从东边爬了出来,我辞别了黄河,一直走呀走呀,不知不觉到了晌午。这时,我带的粮食,也不多了,只能摘几个山果子吃。随便吃了几个山果,我又开始出发了,到了傍晚,我住在黑山头,四处黑乎乎的,我只能默默地等待等着光明到来。突然,几声胡马叫声,吓了我一跳,我心想:还是家温暖啊!在家时,爹娘一定正在呼唤我的名字呢。

  过了十多天,我终于到了军营,做了一名战士,此时此刻,我有了光荣的任务:保家卫国木兰诗。

  又过了二十多天,战争暴发了,我和许多战友都走上了无情地战场,每一次战斗,血流成河,不知死了多少将军和战士。这战争一打,就是十多年,这十多年里,每天都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

  战争最终结束了,我还没有战死沙场,可汗赏了我很多的'钱,并封我,这一切,我都不要;我只要了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到了村口,爹娘早就坐在村前的大树下等我,还有许多的乡亲们也都来了。我走到了爹娘面前,跪下来说:“爹娘,我这十二年没有尽孝心照顾你们,如今我来照顾你们来啦!”我搀着二老,往回走,小弟正在杀猪宰羊,妹妹特意打扮得漂漂亮亮等我。不一会儿,一桌好菜都准备好了,我们一家子欢悦地坐下吃团圆饭。现在,我早已穿上旧时的女儿妆,和大家一起吃起来,感受家的温暖,真好。

改写《木兰诗》作文2

  门“嘎”地一声开了,还带来了一串“吱”的延长音。

  看到这个在梦中无数次出现的闺房,如此清晰而真实地呈现在自己面前时,木兰怔住了。

  房里的一切都完好无损,被褥还是走前的样子,整整齐齐地叠着。镜子里一片模糊的黄色,仍能察觉出水润过的潮湿。一定有人在定期打扫。

  织机安静地伫立在房间的角落里。木兰尽量放轻脚步,走了过去。用不再纤细的手指轻轻拨动它,还是发出了预想的“唧唧”声。那架织机上还静卧着一绺刚织到一半的布,看得出那布被人用力擦拭过,仍能映出暗黄的颜色。柔软的触感,带有微微的湿润痕迹。

  多么熟悉的一切!而今又要重新属于自己了。

  小心地换好娘亲早已准备好的女装,静下心来坐在铜镜前。

  淡黄色的衣裙里弥漫着一股清新而温暖的淡淡香气。空荡的盆子里被慢慢注入了温水。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自觉地扬了起来。

  放下粗糙的被捆在一起的头发,慢慢地将它梳理,再重新束在一起。即使是昏黄的镜面,还是能够映出阳光在细发上反射出的光晕。

  铜镜旁整齐摆放好的胭脂、发簪等头饰,全都是新置的。水粉胭脂涂抹在脸上,粉粉的红色映衬着白皙的肌肤。

  突然出现的一个身影,遮挡了刚打开的.门的光线,母亲那熟悉的身影慢慢地靠*了木兰。抚弄头发的一只手忽然被另一只温暖的手握住。母亲以疼爱又满足的语气说:“女儿啊,你的头发还是梳得这么好!”

  母亲用有些颤抖的手抚摩着木兰的发丝,轻轻地,柔柔地。母亲把发簪给女儿插上时,沉默了片刻,接着又喃喃有声,那声音似乎在很遥远却又很临*的地方响起来——木兰,这次回家你就不会再走了吧!

改写《木兰诗》作文3

  夜,格外宁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那么美好、静谧.星星还同往常那样在天空上闪烁,晚风缓缓地吹着,但是,这段时间,花木兰老是坐在织布机旁不停地叹息,织布声稀疏了下来.

  花木兰倚靠在织布机旁发呆,心事重重.昨天深夜一纸军队的文告打破了家中的宁静:军书连下十二道,每一道都在催促父亲重新披挂出征.花木兰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父亲老了,木兰又无哥哥,弟弟处幼尚未**,保家卫国责无旁贷.她下定决心自己替父从军.

  第二清早,花木兰就出门到街头上,买骏马、买马鞍、马笼头、马鞭,忙乎了好一阵子,备齐了战装,然后辞别父母,女扮男装头也不回地走了.早晨辞别了父母,晚上花木兰宿在了黄河边,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听到的只是黄河流水的“哗哗”声.

  第二天早上,她辞别了黄河,晚上又宿在黑山头.

  经过了十几天的长途跋涉后,花木兰最终来到了燕山脚下,她听到胡人兵马的嘶鸣声.花木兰发誓:为了父母,为了国家,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战胜敌人!

  “杀啊———”战场上炮火连天,马的嘶鸣声、战士们的呼喊声、如雷鸣般的马蹄声以及刀、剑撞击的“口当口当”声响彻整个大地,黄沙满天,血流成河,战场上敌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摆了一地,许多战士们都受了伤.已提升为将军的花木兰率领大兵冲向前去.寒风阵阵传来刁斗声,明亮的月儿映照在铁甲衣上,许多将士身经百战,为祖国而死.经过十余载的战斗,壮士们终于凯旋而归了.

  十几年的拼杀,十几年的搏斗,木兰领着胜利的军队归来了,皇上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宴*上,皇上为战功卓著的`花木兰敬酒:“你功劳不小,赐你做个尚书,行吗?”“不!”花木兰笑着摇摇头:“为祖国付出,这是应该的.我不需要做尚书,谢谢皇上的好意.但是否能给我一匹千里马,送我回家?”皇上用赞赏的目光看着花木兰:“好,既然你这么说,我就赐你一匹千里马.你要回家,我也不强求你了.”说着,叫手下从皇宫里牵出一匹自己最喜欢的千里马赏赐给花木兰,花木兰双手握拳拜谢皇上,然后骑上马走了.

  “嗒———嗒———嗒”,花木兰快马加鞭往家中赶,身边的泥土都扬了起来.此时,归心似箭的木兰心里好不兴奋,恨不得马上飞到家.

  父母们得知花木兰回家的消息,欣喜若狂,他们相互搀扶着蹒跚地走到屋外,目不转睛地盯着城门,眼巴巴地望着、望着……

  “爹、娘———”花木兰的父母循声望去,花木兰骑在马上,飞奔而来,正在向他们招手.花木兰的父母顿时激动得两手发抖,先是一惊,又蹒跚的走过去.花木兰将马一拉,迫不及待地跳下马,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住爹和娘.娘摸摸花木兰的脸说:“兰儿,瘦了,瘦好多了,但越来越漂亮了?”“走吧,天色已经晚了,兰儿回家就好!”父亲边说边牵着马,拍拍木兰母亲的肩说道.花木兰一家以及陪同她回家的战友们,一路说说笑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花木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美好.

  “姐回来了,姐回来了!”弟弟欢呼着,紧接着年少的弟弟操起刀,回到厨房里杀猪宰羊,忙着为姐姐煮点好吃的.

  回到家的花木兰推开东阁门,坐在西阁床上,脱下战袍,穿上了旧时的衣裙,看着房间的旧物,她感到亲切而温馨.坐下来,她对着镜子在额上贴上了花黄,梳理着两鬓那乌黑的头发.

  “吱—”门推开了,花木兰笑吟吟地走出来:“让大家久等了.”边说边坐了下来.

  “啊?”战士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目瞪口呆:“十几年的战场生活,却不知你原是女儿身!”“哈哈哈……”从花木兰家中传来了一阵阵笑声…

改写《木兰诗》作文4

  早晨,我准备好了一切,辞别了爹娘。到了傍晚,我住宿在寒冷的黄河边,只听见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从远处偶尔传来野兽的声音;北风呼呼地吹着,听不见爹娘的呼唤声。这里两边都是山,河水很急,一不小心,就会被河水冲走。

  终于,太阳从东边爬了出来,我辞别了黄河,一直走呀走呀,不知不觉到了晌午。这时,我带的粮食,也不多了,只能摘几个山果子吃。随便吃了几个山果,我又开始出发了,到了傍晚,我住在黑山头,四处黑乎乎的,我只能默默地等待等着光明到来。突然,几声胡马叫声,吓了我一跳,我心想:还是家温暖啊!在家时,爹娘一定正在呼唤我的名字呢。

  过了十多天,我终于到了军营,做了一名战士,此时此刻,我有了光荣的任务:保家卫国。

  又过了二十多天,战争暴发了,我和许多战友都走上了无情地战场,每一次战斗,血流成河,不知死了多少将军和战士。这战争一打,就是十多年,这十多年里,每天都过着心惊胆战的日子。

  战争最终结束了,我还没有战死沙场,可汗赏了我很多的钱,这一切,我都不要;我只要了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到了村口,爹娘早就坐在村前的大树下等我,还有许多的乡亲们也都来了。我走到了爹娘面前,跪下来说:“爹娘,我这十二年没有尽孝心照顾你们,如今我来照顾你们来啦!”我搀着二老,往回走,小弟正在杀猪宰羊,妹妹特意打扮得漂漂亮亮等我木兰诗。不一会儿,一桌好菜都准备好了,我们一家子欢悦地坐下吃团圆饭。现在,我早已穿上旧时的女儿妆,和大家一起吃起来,感受家的温暖,真好。

改写《木兰诗》作文5

  在“吱吱”的织布声中,传来了木兰一声声叹息……

  军贴下来了,可汗大规模的征兵,看来战争就要发动了,要求每家每户都得一个人当兵。父亲太老了,弟弟太小,于是木兰要代父从军。

  匆忙地买了马和马具,木兰来到了黑山头。当时战争十分激烈,一群群将士倒下了,血肉横飞,木兰见了,心痛不已。骑着骏马,木兰手中拿着还有隐隐碧血的大刀,冲向敌军,手起刀落,敌人的身子还未倒地,头就已经滚落在地。瞬间,脑袋业已被马踢得稀烂。地上血流成河,横尸遍野,我方的、敌方的,杂然相陈,惨烈异常,然而,木兰早已无暇顾及,她含着泪水又向敌方深处冲去……

  纵横沙场,花木兰横刀向天笑,对天发誓:“不破匈奴终不还!”

  转眼间,已过了十多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木兰,当年的英姿飒爽,早已变成了满脸风霜。可汗赏予厚禄,赐予*,可木兰却不想做尚书郎,只愿回故乡。

  父母听了这个消息,忙互相搀扶出外城迎接。姐姐听说了,对着门化起了妆,小弟磨刀杀猪宰羊。一回家里,木兰就迫不及待地换上旧时装扮。看到她女装的样子,她的伙伴都惊呆了,下巴差一点掉下来,原来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竟然是女儿身。


《木兰诗》作文 (菁华3篇)(扩展5)

——木兰诗说课稿 (菁华6篇)

木兰诗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古文学有所了解。

  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语言运用的技巧

  2、确定教学目标

  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①、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②、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③、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本课语言文字通俗,所以计划把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语言特点作为重点。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播放歌曲《花木兰》,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一环节主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对木兰的兴趣。

  第二环节:花木兰介绍

  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放给学生看,初步形成对花木兰的感性认识。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因为诗歌文字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行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初步形成花木兰的印象。

  选3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复述时可以参照老师事先给出的图片。其余同学评点。采用说评结合的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六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共同形成对木兰的深刻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七环节:合作探究

  抓住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这两个重点段落,让学生了解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木兰诗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既刻画了木兰的英雄形象,更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怀,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巧妙的情节对于人物刻画成功的重要性。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个作业改写成白话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第二个作业背诵主要是为下一节课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作准备。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诗歌的声韵美,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繁简相宜的结构安排。

  2、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说板书

  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形象

  (详)↓(略)

  杰出的巾帼英雄

木兰诗说课稿2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说课稿3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阶段目标: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古文学有所了解。

  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语言运用的技巧

  2、确定教学目标

  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通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①、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②、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③、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能力目标: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本课语言文字通俗,所以计划把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语言特点作为重点。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播放歌曲《花木兰》,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一环节主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对木兰的兴趣。

  第二环节:花木兰介绍

  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放给学生看,初步形成对花木兰的感性认识。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因为诗歌文字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行完成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初步形成花木兰的印象。

  选3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复述时可以参照老师事先给出的图片。其余同学评点。采用说评结合的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六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表扬。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共同形成对木兰的深刻认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七环节:合作探究

  抓住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这两个重点段落,让学生了解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木兰诗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既刻画了木兰的英雄形象,更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怀,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巧妙的情节对于人物刻画成功的重要性。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个作业改写成白话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第二个作业背诵主要是为下一节课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作准备。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诗歌的声韵美,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繁简相宜的结构安排。

  2、教学手段—————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说板书

  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形象

  (详)↓(略)

  杰出的巾帼英雄

木兰诗说课稿5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说课稿6

  教材分析:《木兰诗》一诗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单元主题为“人物春秋”。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本诗以抒情的笔调,采用叙事的方式,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作者围绕木兰是女郎构思,借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本课时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认识理解“木兰”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女性英雄形象。因此特将分析木兰形象作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本文文体属于诗歌。关于诗歌的相关概念和朗读方法,从六年级已作了适度的朗读训练,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朗诵诗歌的技巧:停顿、重音、读出感情。但由于此诗是学生接触的唯一一首古体诗,又是以五言为主。诗作为突出创作主旨,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长句短句的交替使用和叠词的运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所以掌握五言诗的停顿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朗读时语气的把握是和人物的情感、形象特点密不可分的,朗读时反映在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轻重上。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又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心理活动的变化,排比等手法的运用,语言的艺术特色的表现,体现出来的,而这些方面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还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需要学生沉浸在诗句中去体验、感受、领悟。初中生对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归纳难度较大,因此特将“感受*古代民歌朴实自然、琅琅上口的语言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反思: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学*成果。教学环节的预设中以朗读贯穿以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诵、以读促写”的教学设想。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让我们不断的攀登和追寻。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未让我感到十分满意。首先是朗读的把握方面,尽管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给予了大量的指导,但学生朗读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对快慢轻重的把握还是不能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程度。我感觉学生还是放不开,没有大胆尝试,不好意思融进自己的感情。如果学生能在有感情的熟读中融入情感,效果会更好一些。

  其次,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虽然个别学生回答十分精彩,但对于整体学生照顾颇有不足,个人英雄主义浓一些,集体发光淡一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要兼顾整体。

  最后,正是教学的不完美,才令我们每个教育者不断地去追寻完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敬请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木兰诗》作文 (菁华3篇)(扩展6)

——扩写木兰诗 (菁华3篇)

扩写木兰诗1

  夜,静静的,柔和的月光照在木兰的哀伤的脸上,只听见织布机的声音从房间里传出来,木兰的叹息也随之传出。

  木兰实在不能忘记白天在城墙上看到的文告,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爹爹的名字。“兰儿,你在想些什么呢?”木兰听见了母亲的声音,回过神来,说:“娘,真的不能让我替父亲上战场吗?”“兰儿,你就打消那个念头吧,难道你忘了你父亲说的话吗?‘你如果敢上战场,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你可千万别这么做啊!”母亲着急地说,看到母亲这样,木兰很是伤心,父亲体弱多病,弟弟尚未成年,自己又是女儿身,哎!左右为难!

  “大胆刁民,到了期限怎么还不去集合?”只见爹娘与姊弟从门里走出,见门外,一个身着开铠甲的将士拿着长枪看着他们,四人害怕的连忙跪下。这一跪,木兰可受不起,连忙扶起爹娘,说:“爹,娘,是我呀,你们认不出我了吗?”爹娘看着眼前的将士竟是自己的女儿,都不敢相信。过了许久,木兰想起自己的目的,便说:“爹,娘,你们是我最亲的人,经过乔装打扮,你们也认不出我,何况那些与我素未谋面的人呢?你们就让我上战场吧!”爹娘知道木兰的性子,就说了一句:“走吧,路上小心,一定要回来!”

  木兰就这样,万里奔赴战场,跨过一座座山,度过一道道关,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在雪地里作战,日子一天天过去,战争仍未结束,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木兰的身躯似乎更小了。

  虽然建功无数,可对于木兰来说,家是最重要的,她放弃尚书郎的职位,回到了家乡。

  “回来拉,回来啦!”不知是谁看到了告示,在人群中喊了起来,爹娘两人相互扶持,来到城外,用含着眼泪的眼睛向远处望去。

  “爹,娘!”看见父母,木兰的脸上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三个人有说有笑的招待其他战士回家休息。“妹妹!”见到妹妹回来,一直在门口等候的姐姐高兴地喊着。“姐姐,弟弟呢?”木兰欣喜地说。姐姐指了指后院,只听见一阵阵的霍霍声。

  木兰的房间没有改变,一样的`摆放,一尘不染。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木兰理了理云鬓,贴上花黄,脱下战袍,床上以前的衣裳。但一个美丽的女子出现大家眼前时,伙伴们都惊呆了,一起作战十二年,从未发现木兰是女郎!

扩写木兰诗2

  古道上空传来阵阵战马的嘶鸣。最前方依稀看见一位身着盔甲、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她正用劲挥舞着马鞭,奔跑在这崎岖的古道上。

  这位归心似箭的女将军就是远*闻名的花木兰。话说十几年前,木兰家中接到可汗征兵作战的军贴。善良、孝顺的木兰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承受征战之苦。木兰——一纤弱的女子,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斗中,她奋勇拼杀,战功赫赫地凯旋归来。面对诱人的功名利禄,木兰不为所动,义无返顾地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

  木兰衣锦还乡的消息传到了她所在村庄,整个村子就沸腾了。村民们脸上都流露出从未有过的喜庆,木兰的家人更是喜上眉梢。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木兰的双亲互相挽扶着去迎接闺女的到来,村民也簇拥着去迎接远到而来的军队,凛冽的寒风呼啸着,而两位老人和村民们的心却比什么时候都烫。听!一阵马啼声由远及*地传来。顿时,道路飞扬起漫天尘埃。突然,这片迷茫中飞出一匹矫健的烈马,花木兰从马背上一跃而下,扑进母亲的怀抱里。动情地呼唤着:“娘,兰儿回来了,您的兰儿回来了!”母亲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爱女的面颊,片言未吐,却已泣不成声。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在场的人,无一不被这一场景所感动。小小村庄到处彩灯高悬,爆竹声声。木兰的姐姐妆扮一新地迎出来,望着眼前的这位威武的将军,真是又惊又喜。“小妹!”“姐姐!”久别的姐妹紧紧地握住双手。“姐,怎么不见小弟?”“他呀,在忙着呢!”姐姐神秘地指指后院。木兰听到了霍霍的磨刀声,来到后院。阔别10余载,往日的小淘气已长成一个英俊强壮的大小伙子。为了给姐姐洗尘,他正在杀猪宰羊:“报告花将军,一切准备就绪!”木兰望着小弟,脸上笑开了花。

  堂屋而砂时传来大伙开怀畅饮的笑谈声。木兰却来到了她少女时代的闺房。屋里的摆设一切如往昔,角落里那台织布机仿佛在述说以往的故事。木兰脱下战袍,换上了美丽的红装,满怀柔情地端坐在镜前,细心地梳妆打扮起来……梳理完毕,木兰轻移莲步,娇羞地来到堂屋。一刹那,大伙儿都被这位妩媚的佳人惊呆了。一位旧时的伙伴惊喜地对木兰的父亲说:“老爹,没想到您还有一位如此俊俏的闺女!”木兰的父亲爽朗地笑了,对众人道:“你们好好看看,她就是木兰呀!”“什么?”大伙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与他们同甘共苦十余年的花木兰竟是一个妙龄女郎!木兰见状,挥起宝剑,自如地舞起来,令人眼花缭乱,拍案叫绝。惊叹之余,众人无不感慨:木兰!木兰啊!真乃一个盖世奇女子也!

  从此,木兰代父出征的故事便传为佳话,流芳百世。

扩写木兰诗3

  依稀能听到漠北边疆紧急的号角声,生生牵动着木兰心中那根紧绷的弦。木兰赶忙跳上战马,与众士兵不辞劳苦地向那夜幕中最闪耀明星所照耀的方向奔去。

  不知不眠不休地跑了多少个日夜,不知营中累死了多少匹上好的骏马,不知多少英勇就义的英雄就此被埋葬于骤降的风雪中。跨过一座座高巍的雪山,越过一道道高耸的雄关,终于是来到了前线,望着对面那来势汹汹的敌人和那被同胞的鲜血染红的洁白,木兰的心冷了。她忽然明白战场的残酷,那是没有人性的掠夺:你只能拔起你的刀,向敌人袭去,任由温热的腥血喷洒在你的身上,不能心慈手软更无法伸手去擦拭。这就是战争!

  木兰混在队伍里,脚下踩着战友和敌人的尸体,她明白退一步便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每一次,她都侥幸活下来了,却任由那冰冷的刀锋在她娇嫩的女儿躯上留下一条条丑陋的疤痕和雕刻心底那坚韧冰封的深邃。

  夜夜她无法入眠,一合眼便是血红色的波浪,将她淹没。她每次惊叫着起身,寒冷的北风中交杂着打更的声音,一下一下。凄冷惨白的月光照在战士们沉重的盔甲、带血的刀刃上,反衬着木兰苍白的棱角的脸。

  噩梦一直持续了十多年,很多很多将士战死在沙场,很多很多年后战士们才回到故乡。十多年啊,多少美丽的青春转瞬即逝,多少回忆物是人非。爷娘啊,可还记得当年哀叹木织的不孝女木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