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 (菁华9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木兰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木兰诗》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金柝鞍鞯

  戎机辔头云鬓溅溅燕山

  胡骑啾啾著我旧时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转强帖

  (3)通假字

  帖花黄看火伴

  (4)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

  (1)“帖”通“贴”“火”同“伙”

  (2)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1)组为“二一二”节拍,(2)组为“二三”节拍,(3)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小组,以学*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测试题如下:(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问女何所忆②愿为市鞍马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④朔气传金柝

  ⑤惟闻女叹息⑥赏赐百千强

  ⑦著我旧时裳⑧旦辞爷娘去

  ⑨出郭相扶将⑩当户理红妆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2)判断下列加粗词的古今含义有无变化。

  ①军书十二卷②双兔傍地走

  ③愿驰千里足④赏赐百千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4)说说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并再找一些类似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关于翻译。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都是虚数,*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②关于互文。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二要考虑诗歌特征,译文不能失去诗味。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一句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两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同样④⑤⑥三句分别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关于句式特点。这首诗在句式上有民歌特色。第①句为复沓句,两句更换少数词语,即构成复沓句,类似的句子有“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第②句为顶真句,前一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相同。类似的有“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第③句为对偶句,类似的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第④句为排比句,类似的有“东市……北市买长鞭”。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3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4段写木兰十来年的沙场征战;第5段写木兰凯旋回朝,建功受封;第6段写木兰辞官还家。

  2.学生理清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3.教师设计相关练*,指导背诵。

  学生边忆边思,尝试背诵。

  4.全体学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收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以待课堂交流。网络搜索从古到今杰出的巾帼英雄,并整理成文,讲给同学们听。

《木兰诗》教案3

  教学目标 :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木兰诗》教案4

  学*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课前准备:

  一、了解作品:

  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 戎机(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划分句子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六。、个性化备课

  七、教学反思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木兰诗》教案5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三、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四、整体感知

  l.检查预*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五、探究课文。(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1.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六、布置作业:

  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

  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

  3.诵读课文。

  板书设计 :

  一、(l一3)替父从军 详

  二、(4)十年征战 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

  2.学*根据想像扩写文章。

  二、整体感知

  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探究课文

  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

  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

  2.分析第三部分。

  (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

  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礼法加在妇女身上的镣铐是难以解脱的。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其他的故事也反映过这一点,如黄梅戏《女驸马》等。木兰只有辞受封爵、解甲归田这惟一道路可走。

  (2)从“爷娘闻女来”到“不知木兰是女郎”,写木兰到家,受到热烈欢迎。显出女郎面目后,令战友们惊惶。这段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极力铺写木兰抵家时家人欢腾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

  (3)作者省略了木兰回家后亲人相聚、畅叙别情的热烈场面,你能否根据课文内容, 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亲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当然,这里边最高兴的当属木兰,下面几个排比句,从描写她急于回到日常生活 的行动中显出其初到家时的狂喜心情,共同形成一种大团圆的热闹欢乐的气氛:“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①为何不先脱战袍,后开门窗?

  木兰离开养育她**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这个家, 思念家中的亲人。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就开门开窗,因为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反映了木兰的什么心理?

  一是回到家心情舒畅;二是爱美之心,木兰亦有,表现了她对和*生活的热爱和对正常人生的向往。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

  ③这几句木兰还原“本来面目”与哪个地方照应?

  与开头交待木兰是女儿身照应。

  3.读最后一段的附文,你能领悟到什么?

  最后一段是木兰对战友们的“惊煌”所作的回答,也是作者对木兰的深切赞美。这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互文见义的手法,说无论是“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的,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幽默风趣的比喻,表现了木兰的稳重机智,又使这首诗的结尾余音袅袅,悠扬不尽!更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女子若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谋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你还能再举几例吗?穆桂英,李清照,武则天女同学不宜妄自菲薄。

  4.《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四、总结、扩展

  木兰诗是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为了塑造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前后长达十多年;从地域上说,涉及家庭、乡里、战场和朝廷。对这样丰实的生活内容,作者以“木兰是女郎”为准则进行了精心剪裁,使全诗繁简得当。千百年来,《木兰诗》一直被人们传诵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有条件的话课后观看动画片《花木兰》和豫剧《花木兰》

《木兰诗》教案6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要点小结: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 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的*。

  3.教师示范评析。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如何辨“明”?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该句显然不是对偶。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如: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独立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巾帼英雄,她立战功而不贪荣华富贵,甘愿回故里重过普通妇女的生活,这正是木兰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所以作者对木兰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家铺叙得不厌其烦。

  作为一个女儿家,和男子一样昼夜兼程奔赴前线,那艰难可想而知,作者用两组“旦辞……暮宿(至)……”诗句写出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同时连用两句“不闻……但闻……”,巧妙而细腻地刻画出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烘托出人物形象。

  因为诗的重要不在于写战争本身,而在于讴歌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描述出征前的准备只用短短四句,描述战地生活只用六句,既写她跋山涉水、驰聘沙场,又写了战争的残酷及时间长,突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劳功高,从侧面表现人物,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兰代父从军,凯旋还朝,她不图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生活,表现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诗中详细地描绘了木兰回乡与家人团聚以及恢复女儿装时的喜悦之情,渲染了热烈的场面,这欢乐的气氛,充分了生活气息。

  作者就是这样详略得当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人物的形象,刻画出她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四)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

  示例:

  1.多音字:

  kě可以 hàn汗水 jiàn四溅

  可 汗 溅

  kè可汗 hán可汗 jiān溅溅

  yàn燕子 zhù著作 qiǎng强大

  燕 著 强 qiǎng勉强

  yān燕山 zhuó穿着 jiàng倔强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

  3.词语补释: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

  但闻:只听到。但,只。

  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

  寒光:清冷的月光。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

  4.重点实词:

  可所亿:思念 有爷名:父亲 市鞍马:买

  戎机:军机,军事 朔气:北方的寒气 百千强:有余

  不用尚书郎:不愿作 扶将:扶持 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

《木兰诗》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夜雨寄北》(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题一

  第二课时

  1、学*《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酬乐天扬州初逢*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二。

《木兰诗》教案8

  教材分析

  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重在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2)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在*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相信今天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展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

  [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提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木兰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这体现了她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

  [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勇敢果断。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作者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木兰从军征途的哪些特点?同时又展现了木兰怎样的情思?

  [明确]:征途遥远,行军神速,木兰既心情急切的奔赴战场,又很深切的思念亲人。

  师:这里既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又展现了她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提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与上文有何联系?

  [明确]:是对上文“旦辞……”八句内容的概括。

  [提问]:诗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的军营生活的?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提问]:这两句展现了木兰军营生活的什么特点?

  [明确]:极其艰苦。

  [提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展现了木兰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战争?

  [明确]: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战争。

  [提问]:木兰能够胜利归来,展现了她怎样的英雄形象?

  [明确]:英勇善战。

  [提问]: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立功之大的?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提问]:“木兰不用尚书郎”反映了她怎样的优秀品质?

  [明确]:不慕名利。

  [提问]:思乡心切的木兰,急盼与亲人团聚,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的?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这里通过爷娘姊弟的不同举动,渲染了一种全家团聚的喜庆气氛。

  [提问]:回到家中木兰有何表现?

  [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提问]:这反映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回家后的喜悦心情,恢复女装的激动心情。

  师:这表现了木兰对和*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提问]:最后作者安排了怎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结束了故事?

  [明确]:“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了的生动性。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别扮演文中人物,表演情景剧。教师把握好尺度。)

  [提问]:最后用兔子作比喻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明确]:以兔为喻,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几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

  师:从木兰身上我们看到,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三、归纳木兰的形象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热爱和*生活。她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课堂讨论: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从木兰身上,你感受到了哪些优秀品质?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木兰形象,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选择诗中一段故事情节,改写成现代文,要合理运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略)

《木兰诗》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文言词汇积累;

  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

  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

  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

  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

  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节:;

  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

  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

  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

  B反映人民对和*生活的向往;

  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

  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

  4)讲述传奇故事。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 勤劳善良

  淳厚质朴

  热爱亲人

  巾帼英雄 坚毅勇敢

  机敏活泼

  报效祖国

  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

  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排比句)

  (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

  3)朗读品味。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节情不移( ) 妾不堪驱使( ) 便可白公姥( )

  2)你认为诗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

  3)按原文回答:

  ①描写主人聪明能干的句子是:

  ②描写主人自尊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木兰诗

  一、传奇美 1、得当的.详略处理

  二、形象美 2、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美 3、独特的语言风格


《木兰诗》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木兰诗》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木兰诗》教案 (菁华9篇)

《木兰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册的练*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e),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jiū)。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o第四音),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ke第四音、han第二音)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译:

  织布机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帝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以后替代父亲去征战。

  到集市上去买骏马,马鞍下的垫子,驾牲口用的嚼子,缰绳和驾牲口的鞭子。(这里是互文的写法,其实应该是到集市上一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出征准备的匆忙而有序)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的越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的关卡。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可汗,可汗坐在殿堂。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阁的门,坐在我西阁房的床上,(这里是写两间房子干不同的事,因为木兰出征很多年回到家,要看一看家的各处)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对着窗子的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并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一个灶吃饭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多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空中)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

  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木兰诗》教案3

  学*目标

  1、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木兰从军”的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举例导入。

  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二、明确学*目标

  前置作业,自主学*

  1、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的心愿。

  2、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拓展延伸,达标测评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拓展练*:

  练*册第5小题。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2、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木兰诗》教案4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木兰诗》教案(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教案5

  教学目标 :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木兰诗》教案6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字词。

  2、初步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木兰从军”的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复述法

  2、学法:预*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授课时间: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教

  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课时目标:

  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朗读《木兰诗》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一、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作为一首民歌,《木兰诗》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今天,就让我们走*《木兰诗》,走进花木兰。

  2、明确课时目标(多媒体展示)

  二、自主学*,前题诊测检查预*,学生展示交流:

  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北朝民歌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何为“乐府诗”?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乐府”。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的重要地位: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机杼zhù戎机róng可汗khán鞍鞯jiān辔头pi

  燕山yān胡骑jì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著我旧时裳zhuó傍地走bà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一二小节,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教师提示:

  ⑴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⑵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⑴组为“二一二”节拍,⑵组为“二三”节拍,⑶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4、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5、学生分小组展示诗歌朗读。

  二、小组内疏通文意。

  请学生将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找出来写在黑板上。

  拓展延伸,达标测评检测练*册1、2、3、4。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抄写课下注释。

  2、背诵两个自然段。

《木兰诗》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适当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与思想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与艺术魅力情感与态度学*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重点与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情景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教学内容

  一:介绍木兰诗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二:教学课文1: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字的读音2:自由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双边互动,讨论诗歌内容:从诗歌开头四句,我们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通过问答的形式,第二段点明了什么情节?承接上节的“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第三段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试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内容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三:教学内容

  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高潮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

  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六:理解人物: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木兰诗1:代父从军,征途思亲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兰诗》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甲回乡的不*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 机杼 军贴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扶将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3);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摇头晃脑读古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检查上节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二、走进木兰。

  1、摇头晃脑是读出来了,但老师没听出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木兰,了解木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语句,读一读精彩的片段,并试着分析原因。

  2、师示范:

  感人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了,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这个泪是喜悦的泪。

  精彩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还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3、找出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知道补充。

  4、小组推荐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可见她的坚强勇敢。

  教师引导:木兰的决心是看完军贴立即下的,还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语句能看出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替父从军好事一桩为什么还叹息?(木兰是女子,古代女子没地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兰的愁苦之态。但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战场上面对的将是死亡,可见木兰的一片孝心,可见木兰的坚强勇敢。)

  怎样去读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读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的沉着有力。)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万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飞”形容速度之快,木兰能够大胆的走向战场,并与男儿一样勇敢作战,木兰很了不起。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引导: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月下戍边图”,月下何人?(木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戍边图”。

  读这一段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读出她的英雄气概。)

  (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木兰不幕功名富贵,甘过*凡生活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什么?(过*凡的日子。)在豫剧《花木兰》中有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请同学唱或者放音乐。(*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这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为了更多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所以“英雄”二字,木兰当之无愧。

  朗读这几句要注意:语调要*稳,“还故乡”三字要顿开,语调保持一致,以表现木兰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贵的高贵品质。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这是对木兰的赞美与歌颂。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识、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5、小结:本文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三、诗歌创作

  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学生展评作品。

  四、美读课文

  让我们放声朗读,把我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

  之后,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

  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她的品质正在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4、木兰诗

  木兰: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 巾帼英雄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木兰诗》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木兰诗改写作文 (菁华9篇)

木兰诗改写作文1

  凄凉地月光铺洒在大地上,木兰只身一人在黄河边上遥望远方。还是不是地回想起那离家时之画面。

  一阵阵地织布声从耳畔响起,木兰愁眉苦脸地对着织布机,发出一声又一声地叹息。作业南方开战,可战场上士卒不够,可汗发下告示让家家长子、壮丁远赴战场为国捐躯。可不幸的是,木兰家无长子,只有那年*花甲的花老爷。这可让长女木兰犯了愁。要想解决这燃煤之火,只得物品女扮男装,亲自上场了。木兰为不让爹娘操心,写下舒心,见之一面,骑马远行而去。

  多年来,木兰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终忍不住念家之情。上报可汗,求让之远归家乡。可汗见木兰如此执着,看“他”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批准了让“他”回家乡去,但前提是有战急只是,必亲自征战沙场。木兰欣然答应了,和随同的战友快马加鞭赶回了家。

  木兰的'爹娘一听说女儿要回家,欣喜若狂。大张旗鼓地欢迎木兰。木兰回家与父母唠了唠家常。之后便去看了一眼姐姐,姐姐的匍匐如婴儿般能花,弹指可破。去见小弟,小弟言之:“我老早听闻姐姐即将回来,这不。杀了一头猪正准备煮了来孝敬姐姐您呢。”一家人欢聚一堂,有说有笑。木兰也换上了一身女儿装,将在大堂内作者的战友吓了一跳。战友惊异地说:“同你驰骋沙场十二年,还不知将军身为女儿家呀!”

  “同在沙场走,你怎会知道我是女的呢?”

  十几个人坐在大堂中,无话不说。让这夜变得更加唯美。而木兰也更是开心,因为她见到了她日日夜夜所思之人,回到了她日日夜夜所念之地。

木兰诗改写作文2

  终于,*静了半晌的大漠上又传来了军中的号令,冷清的月光下,连那曾经聒噪不休的黑鸦也不知何处去了,只有几匹瘦弱的老马偶尔的几声嘶叫,他们也害怕了吧!我的嘴角沁出一丝苦笑,来了,还是来了。随着主将的一声令下,镶金的铁棒结实的打在厚重的鼓面上,马叫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声声的响亮的口号,我一手牵着马缰,一手握着长枪,多年来的战场生涯使我有了良好的'心理,此时的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向家乡望了望,而就在我回过神的那一瞬间,马蹄声、刀刃声混起来了,孤寂的大漠变得咆哮了。两军交战了,这场战争,实力相当的我们拼的只是耐力和勇气。这就像是两股飓风的交汇吧,我心中虽然这样想着,下手可一点也没放松,转眼,又有几个匈奴兵倒在了我的枪下,月光还是那么冷,大漠上的刀剑却是更冷的,主将已经阵亡了,他的最后一句话仍是打到匈奴,但眨眼他的尸首便找不到了,满地的鲜血侵红了沙子,仿佛是枯木中开出的一朵朵红牡丹,而我呢?我的披风和铠甲上早已血迹斑斑,两方的死伤十分得多,冷冷的兵器撞在同样冷的铠衣上,激起了一片更冷的余光。“扑”一只断箭射入了我的左臂,晶莹的鲜血呼啸而出,溅在了我的额上、肩上。我眉一松,还是咬着牙砍到了几个来犯的匈奴兵。正当我感到撑不住时,一声更洪亮的号鸣伴着天边的鱼肚白传来了---是我们的援军!我卧在长枪边,笑了,也哭了……

  以上是我仿写的《木兰诗》的战争场面,对于木兰,我是怀着敬崇的心情,那是真正的英雄,淡泊名利,女子情态,人情味足。在这里,我只想说,木兰不是花架子,她的美,摄人心魂!

木兰诗改写作文3

  夜,静静的,柔和的月光照在木兰的哀伤的脸上,只听见织布机的声音从房间里传出来,木兰的叹息也随之传出。

  木兰实在不能忘记白天在城墙上看到的文告,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爹爹的名字。兰儿,你在想些什么呢?木兰听见了母亲的声音,回过神来,说:娘,真的不能让我替父亲上战场吗?兰儿,你就打消那个念头吧,难道你忘了你父亲说的话吗?‘你如果敢上战场,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你可千万别这么做啊!母亲着急地说,看到母亲这样,木兰很是伤心,父亲体弱多病,弟弟尚未成年,自己又是女儿身,哎!左右为难!

  大胆刁民,到了期限怎么还不去集合?只见爹娘与姊弟从门里走出,见门外,一个身着开铠甲的将士拿着长枪看着他们,四人害怕的连忙跪下。这一跪,木兰可受不起,连忙扶起爹娘,说:爹,娘,是我呀,你们认不出我了吗?爹娘看着眼前的将士竟是自己的女儿,都不敢相信。过了许久,木兰想起自己的目的,便说:爹,娘,你们是我最亲的人,经过乔装打扮,你们也认不出我,何况那些与我素未谋面的人呢?你们就让我上战场吧!爹娘知道木兰的性子,就说了一句:走吧,路上小心,一定要回来!

  木兰就这样,万里奔赴战场,跨过一座座山,度过一道道关,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在雪地里作战,日子一天天过去,战争仍未结束,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木兰的身躯似乎更小了。

  虽然建功无数,可对于木兰来说,家是最重要的,她放弃尚书郎的职位,回到了家乡。

  回来拉,回来啦!不知是谁看到了告示,在人群中喊了起来,爹娘两人相互扶持,来到城外,用含着眼泪的眼睛向远处望去。

  爹,娘!看见父母,木兰的脸上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三个人有说有笑的招待其他战士回家休息。妹妹!见到妹妹回来,一直在门口等候的姐姐高兴地喊着。姐姐,弟弟呢?木兰欣喜地说。姐姐指了指后院,只听见一阵阵的霍霍声。

  木兰的房间没有改变,一样的摆放,一尘不染。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木兰理了理云鬓,贴上花黄,脱下战袍,床上以前的衣裳。但一个美丽的女子出现大家眼前时,伙伴们都惊呆了,一起作战十二年,从未发现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改写作文4

  一切像往常一样,出去觅食的鸟儿,满载着喜悦回了家;被摧毁的*地上,又盖起了新房;被云朵遮住了的太阳,又露出了光芒。可是唯一不同的是,一向勤劳能干的木兰家中,原有的热闹的`织布机声,却逐渐变小了,而,更多的是一阵阵叹息。

  木兰看着门外枯黄的小草,垂落的树枝,不知她在想什么,不知他在挂念着什么,不知不觉间她放下了手头的工作……

  昨天夜晚,皇上发下的文告,木兰看到了——这是军中的告示,军书有好几卷。木兰一看,第一卷中竟有自己父亲的名字。木兰不信,连忙擦了擦眼睛,仔细一看,书卷上端端正正,的确写了自己父亲的大名花木兰。紧接着,木兰又看了全部的文告——事实是,全部都有。

  在回家的路上,寒风吹起了木兰头巾上的丝巾,丝巾不住地拍打着木兰细嫩的脸庞,但木兰丝毫并没有用手去拿开。木兰心想:父亲没有大儿子,只有一个乳嗅未干、还不会走路的弟弟,这该怎么办呀!忽然,木兰一想她是可以代父从军的呀!

  于是便去买好出征的用具,从此以后代父出征。

木兰诗改写作文5

  木兰从战场凯旋而归,回到京城。皇上立即召见木兰。木兰来到朝堂,可汗坐在高大宽敞的龙椅上,看见木兰风尘仆仆地走来,急忙起身,迎接木兰。可汗伸开双臂,紧紧的扶着木兰的双肩,爽朗地说:“木兰啊,你保家卫国,出生入死,辛苦了!你是国之栋梁啊!如今,你也回到了京城,朕已经给你记功了。不仅这样,朕还要多多赏赐与你,金银财宝,你想样多少,尽管说;你是国家的人才,因此我还要封你官职,让你担当尚书郞的责任,怎么样?”木兰毫不犹豫地说:“我不想要什么钱财,也不想在朝中官,我只希望骑着快马,回到我的故乡,和家人团聚。”可汗听了,顿时诧异,说:“不要谦虚,我还要什么赏赐,你提出来,我不会生气的!”木兰回答说:“保卫国家,乃是我应当做的,因为身为国家的人,每一个人都肩着这个责任,所以我别无它求。”可汗听了,大声称赞木兰是个大孝子,于是立即还他于快马,送他回家。

木兰诗改写作文6

  一天,花木兰从繁华的集市上买完东西正准备回家,忽然看到在喧闹的`街头有二位官府的衙役正往墙上张贴告示,花木兰就往前查看告示内容,只见上面写到:“前方战事吃紧,每家必须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打仗。”木兰刚刚轻松欢快的心情立马变得十分沉重。

  回到家,夜深了,木兰怎么都无法入睡,便坐在窗边叹息,想想自已年迈且体弱多病的父亲,还有自已尚且年幼的弟弟,自已又怎么能放心他们去前线打仗呢?思来想去,木兰认为自已在各方面也不输男儿,更懂得万事孝为先的道理,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

  木兰既已做好女扮男装、代父出征的决定,随即就去集市备齐出征所需要的一切装备,在出征当天,木兰身披盔甲、佩戴头盔、手持长鞭、跨上战马与家人道别。

  木兰十几年来历经千辛万苦,在战场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再次以自已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传奇。

木兰诗改写作文7

  古道上空传来阵阵战马的嘶鸣。最前方依稀看见一位身着盔甲、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她正用劲挥舞着马鞭,奔跑在这崎岖的古道上。

  这位归心似箭的女将军就是远*闻名的花木兰。话说十几年前,木兰家中接到可汗征兵作战的军贴。善良、孝顺的`木兰为了不让年迈的父亲承受征战之苦。木兰——一纤弱的女子,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斗中,她奋勇拼杀,战功赫赫地凯旋归来。面对诱人的功名利禄,木兰不为所动,义无返顾地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

  木兰衣锦还乡的消息传到了她所在村庄,整个村子就沸腾了。村民们脸上都流露出从未有过的喜庆,木兰的家人更是喜上眉梢。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木兰的双亲互相挽扶着去迎接闺女的到来,村民也簇拥着去迎接远到而来的军队,凛冽的寒风呼啸着,而两位老人和村民们的心却比什么时候都烫。听!一阵马啼声由远及*地传来。顿时,道路飞扬起漫天尘埃。突然,这片迷茫中飞出一匹矫健的烈马,花木兰从马背上一跃而下,扑进母亲的怀抱里。动情地呼唤着:“娘,兰儿回来了,您的兰儿回来了!

木兰诗改写作文8

  火红的夕阳挂在山头,温暖地撒在绵延的山脉上。古道上空传来一阵阵战马的嘶鸣和马蹄声,前方依稀可见一抹鲜艳如血的身影。*了,*了,是一位身着铠甲,英姿飒爽的将军骑着一匹暗红的千里马而来。清秀的面容,眉目清长却带着一股英气,她,就是———花木兰。

  十年前的一个秋天,秋风**,天朗气清。简陋的农家小院里,一位姑娘正勤劳地在织布。可是织布机却未传来任何机杼声,只听见那一声声令人心疼的叹息。她不禁停下手上的动作,双眼无神地望向远方。

  昨夜,她家来了一位士兵送军中的文告,得知单于大犯边疆,皇上要大规模地征兵,且卷卷军书上都有父亲的名字。她想起父亲日渐衰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好。如果上战场,恐怕、、、而且父亲也没有长大**的儿子,她也没有哥哥。那该怎么办才好呢?

  不,我不想失去父亲,我要替父从军!

  一个念头从木兰脑海里闪现,她立马向父母亲请求让她去。得到了答复后,木兰第二天便跑到各个市集去买了一些必要的装备,她买了马,买了马鞍,买了辔头,买了长鞭。回到家,盘起自己的长发,换上男装,拿着父亲赠予她的利剑,骑上千里马,在城门外含泪与家人离别,踏上了军旅之路。

  风在耳边呼啸,晚上她露宿在黄河边上。躺在帐篷里望着夜空中满天繁星,她又想起了爹娘和蔼的面容。摇摇头不去想,她闭上眼,倾听黄河流水的声音。次日清晨,她离开黄河,奔向黑山头。不去想爹娘呼唤自己的声音,只去听那燕山的胡马嘶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关塞越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在这样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木兰整整生活了十年。

  十年来她打了大大小小上百场战役,她也真正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回想起与敌人交战的场面,回想起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的劳累,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有时晚上还会做恶梦。但是,一切都过去了,她都挺过去了。因为他们胜利了。现在的花木兰,正率领着全军,前去面见*。她现在可不再是什么无名小卒,她已经是鼎鼎大名的花将军。

  明堂上,皇上问木兰要什么。木兰想起昨夜因思念家人而难已入睡的情景,摇摇头,婉言谢绝了皇上要她做尚书郎的想法。她现在只想立即骑上千里马,回到那个只有梦里才能见到的故乡,与家人欢聚一堂。于是她便提了这个要求。

  现在,她正骑着一匹骏马在道路上奔驰着。她看见城门外爹娘互相扶持着站在那守候,还有姐姐也梳洗打扮的十分艳丽地在那等着。就要靠*时,木兰从马上一跃而下去,扑到了爹娘的怀抱中,喜悦的泪水不禁涌出来。从姐姐口里得知,曾经调皮的小弟为为她洗尘,特地霍霍磨刀杀猪羊。

  回到家中,木兰打开了家中所有的门,坐在了少女时的闺床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摆放位置依旧和十年前一样,使木兰感到十分亲切。木兰脱掉她作战时的战袍,换上往日的衣裙,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照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出门去看一起作战的士兵们,却见同伴们吃惊地说:同行作战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接着后来,就有了流芳百世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诗改写作文9

  秋天,很冷。

  风猛烈地吹着。

  屋里传出织布机的声音,木兰对着门织布。没有听见织布机的声音,却听见木兰叹息的声音。母亲闻见木兰在叹息,就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虑什么。木兰回答道:没有想什么,没什么。。

  昨天夜里,听见军队的报告,可汗要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有许多卷。爹爹没有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每当木兰想到这个,就会辗反侧,难以入睡。于是,木兰决心愿意代父亲出征。

  木兰到各个市集买了良马、马头、马鞍、垫子……木兰和爹娘告别,爹娘把木兰送到城外。木兰离开爹娘,傍晚在黄河边住宿,没有听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河流的流水声。天亮了,木兰又马不停蹄的赶往虎山。

  木兰不顾万里奔赴战场,在战场上杀死敌人无数。每到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月亮就开始想念亲人,月光照射在身上感觉无比凄凉、无比思念。

  时间飞逝,木兰大获全胜,跟皇上说要求回家看看爹娘,木兰来到朝堂上,看见皇上就跪下,说:“皇上,末将,回来啦。皇上说:“爱卿,辛苦你了。爱卿的功劳之大,朕就赏赐你,官爵之位,黄金万两吧!木兰说:“木兰不用官爵之位,黄金万两,我只要回到故乡。皇上说:“那好吧,朕就不多劝留了,那就赏赐你千里马吧!木兰激动的跪下说:“谢皇上恩典,皇上,万岁,万万岁!

  木兰骑着千里马回到故乡与爹娘团圆,木兰一家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木兰诗》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木兰诗语文教案 (菁华6篇)

木兰诗语文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结。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五、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木兰诗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夜雨寄北》(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题一

  第二课时

  1、学*《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酬乐天扬州初逢*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二。

木兰诗语文教案3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溢传奇色彩。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孩子。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朴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布置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木兰诗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夜雨寄北》(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题一

  第二课时

  1、学*《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酬乐天扬州初逢*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二。

木兰诗语文教案6

  学*目标:

  1、积累《木兰诗》中重点字词

  2、赏析诗中的木兰形象

  课前学*: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

  课堂学*:

  第一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

  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阅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

  第二块:设计情境,精读课文内容

  1问题情境: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户的。而木兰却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你认为这可信吗?为什么?

  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小组合作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第三块:语文活动:课本剧《木兰诗》片段

  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课后学*:

  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


《木兰诗》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木兰诗》教案范本二十份

  《木兰诗》教案 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 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册的练*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木兰诗》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e),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o第四音),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ke第四音、han第二音)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 译:

  织布机的声音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帝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以后替代父亲去征战。

  到集市上去买骏马,马鞍下的垫子,驾牲口用的嚼子,缰绳和驾牲口的鞭子。(这里是互文的写法,其实应该是到集市上一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出征准备的匆忙而有序)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的越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的关卡。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可汗,可汗坐在殿堂。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阁的门,坐在我西阁房的床上,(这里是写两间房子干不同的事,因为木兰出征很多年回到家,要看一看家的各处)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对着窗子的镜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并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一个灶吃饭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多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空中)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木兰诗》教案 2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是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英雄。木兰在历史中不一定确有其人,但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只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代表而已。

  (二)谋篇立意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

  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十年来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这首叙事诗,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女子,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诗歌对木兰的刻画形象生动,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对一个初出远门的女子来说,既感到新鲜,又思念家乡,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3.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借鉴:《木兰诗》作为古代民歌,在表现人物、叙述情节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和“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渲染,“不闻但闻”的反复,“万里赴戎机”六句的高度概括,“火伴皆惊忙”的侧面衬托,“雄兔雌兔”的比喻等等,都给读者一种清新、质朴之感。正因为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读者才看到了一个英雄的木兰勇敢而可爱的形象,才使木兰像史诗一样载入了中国文学的史册。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点难点句子导学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导学: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导学: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学: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导学: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导学: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导学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诠释。

  导学: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困难了。同时,这个比喻还解释了伙伴的惊讶,也对读者产生的疑问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也可将这几句看成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从而表现木兰机智聪慧,又充满豪情的神态表情;也可看作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导学: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导学: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不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想而知。但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强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略写,而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诗》教案 3

  教学目标:

  1、明确改写要求,能通过想象,改写《木兰诗》。

  2、通过改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七嘴八舌话“木兰”

  1、学完《木兰诗》,同学们心目当中有一个怎样的木兰呢?让我们先来七嘴八舌话木兰。

  (1)木兰纺织:木兰长什么样?谁在问木兰何所思?

  (2)木兰从军:木兰出征时穿的是什么?她辞别父母了吗?

  (3)木兰征战:木兰在战场上是怎样打胜仗的?

  (4)木兰还乡:木兰的旧时裳是什么颜色?对着什么镜子帖的怎样的花呢?

  2、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善良、纯朴、机智、勇敢的木兰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木兰诗》语言虽生动,但是有很多地方都写得很简略,今天请同学们来改写《木兰诗》,使木兰的'故事更加精彩,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二、百花齐放写“木兰”

  1、明确改写:

  既然要改写《木兰诗》,请问“改写”是怎么回事?改写和翻译是不是等同的?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谈理解。

  明确:改写不是翻译。.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

  2、《木兰诗》中有许多情节都写得简略,今天我们抛砖引玉,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情节进行片段改写。要求做到:

  (1)符合原作: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想象发挥: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切不可直接翻译。

  (3)描写具体: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比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描写等,将人物具体化。

  (4)语言生动: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可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生动。

  (5)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时,还可以根据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3、生进行片段改写,师巡视指导。

  三、畅所欲言评“木兰”

  1、把改写情节相同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1)小组内互评,采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基本错误如:错字别字、不通顺的语句或不准确的标点符号等。圈画出至少三处写得好的字词或句子。

  (2)小组内推选出一篇佳作,小组讨论写出推荐理由。

  2、交流展示:

  (1)佳句欣赏:请同学大声的朗读自己的佳句。

  (2)佳作赏析:小组佳作代表展示,多鼓励多表扬。

  3、小结:古有木兰美名传千古,今有妙言连珠响课堂。希望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将《木兰诗》进行完整的改写,改写时注意详略的安排,老师希望看到同学们更精彩的文章。

  《木兰诗》教案 4

  学*目标:

  1、积累《木兰诗》中重点字词

  2、赏析诗中的木兰形象

  课前学*: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

  课堂学*:

  第一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

  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阅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

  第二块:设计情境,精读课文内容

  1、问题情境: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户的'。而木兰却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你认为这可信吗?为什么?

  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小组合作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第三块:语文活动:课本剧《木兰诗》片段

  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课后学*:

  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

  《木兰诗》教案 5

  复*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 2、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3、会背诵、默写、翻译全文 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歌描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生动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详略得当的写法

  3、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互文,夸张,比喻,排比 复*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代郭茂倩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本文与《 》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机杼声( ) 军帖( )可汗大点兵( )( ) 鞍鞯( ) 辔头( ) 燕山胡骑鸣啾啾( )( )

  鸣jiān jiān( ) 赴róng( )机 传金tuò( )阿姊(著( )我旧时裳( ) 磨刀霍霍( ) 重点字词解释

  1、惟闻女叹息( )

  2、愿为市鞍马( )

  3、旦辞爷娘去( )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5、关山度若飞( )

  6、朔气传金柝( )

  7、木兰不用尚书郎( )

  8、策勋十二转( )

  9、赏赐百千强( )

  10、出郭相扶将( )

  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 通 译为:

  2、出门看火伴: 通 译为: 重点句子翻译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三)提升练*: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少*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 ) 数.( )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 )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木兰诗》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木兰诗》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甲回乡的不*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 机杼 军贴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扶将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3);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摇头晃脑读古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检查上节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二、走进木兰。

  1、摇头晃脑是读出来了,但老师没听出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木兰,了解木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语句,读一读精彩的片段,并试着分析原因。

  2、师示范:

  感人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了,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这个泪是喜悦的泪。

  精彩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还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3、找出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知道补充。

  4、小组推荐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可见她的坚强勇敢。

  教师引导:木兰的决心是看完军贴立即下的,还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语句能看出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替父从军好事一桩为什么还叹息?(木兰是女子,古代女子没地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兰的愁苦之态。但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战场上面对的将是死亡,可见木兰的一片孝心,可见木兰的坚强勇敢。)

  怎样去读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读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的沉着有力。)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万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飞”形容速度之快,木兰能够大胆的走向战场,并与男儿一样勇敢作战,木兰很了不起。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引导: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月下戍边图”,月下何人?(木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戍边图”。

  读这一段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读出她的英雄气概。)

  (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木兰不幕功名富贵,甘过*凡生活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什么?(过*凡的日子。)在豫剧《花木兰》中有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请同学唱或者放音乐。(*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这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为了更多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所以“英雄”二字,木兰当之无愧。

  朗读这几句要注意:语调要*稳,“还故乡”三字要顿开,语调保持一致,以表现木兰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贵的高贵品质。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这是对木兰的赞美与歌颂。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识、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5、小结:本文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三、诗歌创作

  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学生展评作品。

  四、美读课文

  让我们放声朗读,把我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

  之后,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

  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她的品质正在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4、木兰诗

  木兰: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 巾帼英雄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木兰诗》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适当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与思想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与艺术魅力情感与态度学*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重点与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情景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教学内容

  一:介绍木兰诗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二:教学课文1: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字的读音2:自由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双边互动,讨论诗歌内容:从诗歌开头四句,我们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通过问答的形式,第二段点明了什么情节?承接上节的`“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第三段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试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内容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三:教学内容

  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高潮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

  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六:理解人物: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木兰诗1:代父从军,征途思亲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兰诗》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了解民歌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艺术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荧屏当中,深受观众喜爱。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三、品味语言

  1、这首诗是北朝民歌,其用语就体现了民间色彩,比如拟声词,口语的运用,同学们可以找找。唧唧复唧唧鸣溅溅鸣啾啾

  2、这首诗铺陈错落有致,读来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这主要是因为这首诗长短句相宜,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缘故,大家可以找找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复沓,复叠)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参。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否则就会理解出错。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对偶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④.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四、人物形象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附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2、讨论:本文更侧重于她的儿女性情还是英雄气概呢?

  教师小结:木兰从军的故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她的勇敢机智和刚毅令人叹服。

  3、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五、体验反思

  木兰已经在人们心目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学*了这课,你最想对木兰说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篇

  《木兰诗》教案 11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复述法。

  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

  ④点拨法,学*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木兰、勤劳、善良

  勇敢、淡泊名利、热爱生活,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板书)

  女儿情怀英雄形象

  (详)↓(略)

  热爱和*的杰出巾帼英雄

  学*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木兰诗》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字词

  1.出示生词(先指名读,再齐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诵读——走进人物心灵

  (一)【欣赏范读】:《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咱们先欣赏一下名家朗读。听范读是如何处理每段的语速、语调、语气的。

  (二)生齐读课文。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

  战前准备 奔赴征途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家人团聚

  赞美木兰

  四、指导诵读(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同时,在串讲的时候注意用一些现代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五【个性朗读】

  1.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

  2.自我点评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木兰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动

  六.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英雄形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把握的,提示学生多发现木兰的女性特质,从而更全面的感受有血有肉的花木兰。如决定前的焦虑、征途上的思亲、毅然辞官、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打扮等,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掘。)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结:1、她很孝顺。当自己的老父亲被征,就要上战场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代父出征。历来女子只能坐在闺房里面绣花,可是木兰却怜悯自己的老父,不顾传统 的约束,乔装打扮,奔赴前线。这些都说明了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可是木兰一个柔弱女子却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

  2、木兰聪明机智。试想,一个女子要去沙场厮杀,又要不被同行的战友发现,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难题,然而,木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荣立战功,骄傲地凯旋了!

  3、木兰功成身退,视功名为粪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多么淳朴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看重做官,她挂念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诗歌至此写活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

  4、木兰美丽非凡。在木兰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没有泯灭。她并不是泼妇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汉的形象,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子。木兰一回家,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好一个俊俏的女孩子。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的色彩,又真切动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二)师出示图片,学生找出对应的课文情节。(指名声情并茂地感情朗读,以达到背诵)

  七、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木兰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她那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而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木兰说什么?(多媒体投影:“木兰,我想对你说——”)

  2.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现在,“感动中国”栏目组要为古代的女英雄木兰颁“巾帼英雄奖”,

  假如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陈家顺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八.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九.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实际教学操作:在分析木兰形象的时候,让学生多多用成语归纳,并在后半部分提示再归纳几个女性气质的成语。并找出依据。结果学生找出了五六十个成语,其中有十个是体现女性气质的(蕙质兰心,秀外慧中,巾帼英雄,刚柔并济等等)。课堂气氛很热烈,只是不知道能否做好有效性。

  《木兰诗》教案 13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内容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木兰诗》教案 14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教案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适当介绍诗词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与思想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与艺术魅力情感与态度学*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重点与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情景导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首先我们来学。

  教学内容

  一:介绍木兰诗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讲卡通电影花木兰的故事后,教师讲述: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诗产生在民间,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二:教学课文

  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字的读音,自由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双边互动,讨论诗歌内容:从诗歌开头四句,我们想象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场面?通过问答的形式,第二段点明了什么情节?承接上节的“愿为市鞍马”,第三段写了哪几句?是否一定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买这些东西?第三段接下来的几句,写出了什么内容?用什么修辞手法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试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内容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

  贯彻课改精神,提高课堂质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三:教学内容

  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高潮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四:互动后明确上述问题

  五:分散朗读,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六:理解人物: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怎样评价这一人物?1:分组讨论后再交流2:明确:全诗塑造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赞扬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女子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不被同伴识破,足见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

  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

  排比:

  互文:

  附板书:

  木兰诗1:代父从军,征途思亲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小结与作业

  这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方民歌,叙述的上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感悟

  《木兰诗》教案 1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学*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木兰诗》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字词

  1.出示生词(先指名读,再齐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诵读——走进人物心灵

  (一)【欣赏范读】:《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咱们先欣赏一下名家朗读。听范读是如何处理每段的语速、语调、语气的。

  (二)生齐读课文。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拟定一个四字小标题。

  停机叹息

  替父从军

  战前准备 奔赴征途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家人团聚

  赞美木兰

  四、指导诵读(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同时,在串讲的时候注意用一些现代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五【个性朗读】

  1.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

  2.自我点评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木兰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动

  六.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英雄形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把握的,提示学生多发现木兰的女性特质,从而更全面的感受有血有肉的花木兰。如决定前的焦虑、征途上的思亲、毅然辞官、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打扮等,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掘。)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结:1、她很孝顺。当自己的老父亲被征,就要上战场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代父出征。历来女子只能坐在闺房里面绣花,可是木兰却怜悯自己的老父,不顾传统 的约束,乔装打扮,奔赴前线。这些都说明了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可是木兰一个柔弱女子却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

  2、木兰聪明机智。试想,一个女子要去沙场厮杀,又要不被同行的战友发现,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难题,然而,木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荣立战功,骄傲地凯旋了!

  3、木兰功成身退,视功名为粪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多么淳朴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看重做官,她挂念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诗歌至此写活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

  4、木兰美丽非凡。在木兰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没有泯灭。她并不是泼妇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汉的形象,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子。木兰一回家,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好一个俊俏的女孩子。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的色彩,又真切动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二)师出示图片,学生找出对应的课文情节。(指名声情并茂地感情朗读,以达到背诵)

  七、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木兰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她那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教育,而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木兰说什么?(多媒体投影:“木兰,我想对你说——”)

  2.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现在,“感动中国”栏目组要为古代的女英雄木兰颁“巾帼英雄奖”,

  假如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陈家顺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八.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九.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实际教学操作:在分析木兰形象的时候,让学生多多用成语归纳,并在后半部分提示再归纳几个女性气质的成语。并找出依据。结果学生找出了五六十个成语,其中有十个是体现女性气质的(蕙质兰心,秀外慧中,巾帼英雄,刚柔并济等等)。课堂气氛很热烈,只是不知道能否做好有效性。

  《木兰诗》教案 18

  游戏准备

  (一)经验准备 1.组织幼儿欣赏动画片《花木兰》,熟悉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与情节,了解人物 关系。

  2.收集相关资料,帮助幼儿了解古代征兵制度,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3.学*“宫廷舞”,为表演做准备。

  4.在表演活动“我是小演员”中,熟悉上场、下场、候场,以及一些舞台表演的相关经验。

  (二)游戏资源 1.创设场景,准备道具。

  (1)场景:木兰家花园、战场、皇宫宫廷。

  (2)道具:皇帝銮驾、圣旨、锣、鼓、拐杖以及兵器若干。

  选配音乐。

  (1)音乐《春江花月夜》:用于第一场宫女舞蹈。

  (2)激烈有力的音乐:用于第三场沙场激战。

  (3)豫剧音乐《谁说女子不如男》:用于第五场木兰与众女子舞蹈。

  (三)家庭与社区 1.与电影院联系,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花木兰》。

  2.请家长协助班级表演活动,配合收集、提供有关图片、材料、音乐和道具。

  游戏提示 1、《花木兰》剧目中有婀娜多姿的女装木兰、英姿飒爽的男装木兰、威仪天下的皇帝、高傲的征兵大臣、虚弱多病的父亲、功夫高深的士兵……这些角色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画面,引人人胜,掀起本剧的高潮,也使表演游戏充满乐趣与戏剧性。那么,怎样让幼儿把握角色,准确地表现出角色的特征,达到剧情所要的效果呢?这是教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花木兰》,观察影片中的动画表演是如何演绎这些角色的,帮助幼儿了解角色的特征,尤其是角色的动作、表情以及语言的特点,为幼儿后续表演做经验上的丰富和准备。同时,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幼儿一起演、一起玩,用自己的表演和理解帮助幼儿把握角色,启发幼儿的想象和表现,从而使表演活动达到良好的效果。

  2、第三场“替父从军、沙场激成”中,汉军与匈奴军的一次厮杀是表演的难点。这一幕既要表现出战争的激烈,又要注意幼儿的安全。教师首先在动作的编排上采用两军整体对垒和士兵两两厮杀的方式,这样既避免了过多的两两厮杀,同时在表演上也保证了时长,体现出两军激战的激烈与持久。在道具的使用上,教师也做了功课。一开始用的是塑料的刀和枪。在排练过程中发现,塑料的兵器在对抗的过程中还是有些硬,打到身上比较疼,存在安全隐患。于是教师又在网上、玩具店中寻找安全的兵器,终于找到了一种泡沫兵器,这种兵器看上去很有质感,打到身上软软的,很安全。经过这样的编排与选择,“替父从军、沙场激战”一幕在视觉效果上既很好地体现了激烈与拼杀的感觉,又保证了幼儿的安全。

  3、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生成了下列活动:①语言活动“木兰辞”,让幼儿通过学经典体会经典。②音乐活动“动画片《花木兰》主题醢”,引导幼儿学唱歌曲,进行歌舞表演。③美术活动“我设计的古代军服”、“我做的头盔”,让幼儿发挥想象,自主制作古代服饰。④社会活动“古代兵器”、“古代与现代军种”,引导幼儿了解古代与现代作战的各自特点及不同之处。⑤社会活动“古代征兵制度”、“和*与战争”,引导幼儿了解战争的危害以及和*的重要性。

  游戏小故事 “别让我的孩子演坏人的小兵”

  这天,一大早我刚到班上,戎戎的父亲就独自一人来了,我很诧异:“咦!孩子怎么 没来,生病了吗?”戎戎的父亲摇摇头,然后生硬地说道:“孩子没病,等会儿就来。朱老师,我今天一早来有事找你。”看着这位“矛盾”的父亲,我意识到可能是有什么不太方便的话,但为了孩子他不得不一早来和老师交流。于是我关心地问:“什么事?”戎戎的父亲说:“戎戎回去说他演了一个坏人的小兵,老师你能不能给他换个角色。”“原来是这样!戎戎爸爸,你先别着急。我们在游戏时的`角色是由孩子自己商量、自由选择的。

  你说的可能是昨天在演出时,戎戎演了匈奴的士兵。孩子对匈奴和这个角色还不完全了解,产生了一些误会。其实戎戎很喜欢沙场激战这一幕,在表演对他体会到了一种战争对抗的感觉,从孩子的表现能感觉到他在游戏中是快乐的。当然角色是变化的,在每一次游戏中我们都会建议孩子尝试不同的角色,这个请你放心。”戎戎的父亲听完我的话,放心地笑了。孩子的爸爸走了,我的工作却并没有结束,我意识到在延伸活动中应该加入一些关于“士兵与将军、匈奴与汉族”的内容。经过了一系列延伸活动,再也没有孩子和家长跟我提起这样的事情了。

  “我不是男孩” “花木兰”的游戏开始了,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角色的分配。这时活动室的一角突然骚动起来。美美和豆豆打在了一起。美美一边跑一边喊着:“朱老师,豆豆打我!豆豆打我!”我急切地问:“怎么了?怎么了?不能打人!”豆豆边追边喊:“我就打你,我就打你!”旁边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说道:“美美说豆豆是男孩。”“豆豆你就是男孩!你是花木兰,你是男孩。”“不!豆豆是女孩!”豆豆哇的一声哭起来:“哇——我不是男孩,我不是男孩!”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快步走上前,一手搂着美美,一手搂着豆豆问道:“美美,你为什么说豆豆是男孩呢?是不是,他演的花木兰特别好啊?”美美点点头。

  “豆豆,你瞧美美是在夸你呢!当然,你和花木兰都是漂亮的小姑娘,只不过你们鄱女 扮男装了!哈哈!这多好啊!装的别人都没发现。小朋友们,你们说呢?”孩子们热烈地响应起来:“是啊!是啊!豆豆和花木兰一样是女孩。”“女生扮男生真帅!”“我喜欢豆豆!我喜欢豆豆演的花木兰!”豆豆笑了,甜甜地笑了!

  附剧本《花木兰》 人物:皇帝,女装花木兰、男装花木兰,木兰父亲,肖家父子,李家兄弟,大臣、宫女、士兵、匈奴兵若干。

  第一场:春江花月夜[皇宫大殿,众大臣簇拥着皇帝上朝,皇帝坐定。

  皇 帝 众爱卿,最*宫外百姓生活得如何啊?

  大臣甲 启禀陛下,皇恩浩荡,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

  皇 帝 嗯——

  大臣乙 宣——歌舞!

  [十人左右的宫女上场。

  大臣乙 奏乐——

  [《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响起,皇帝欣赏舞蹈,做陶醉状,宫女舞蹈。

  大臣丙 (从旁边跑上,音乐停,着急地)启禀皇上,匈奴大肆侵犯,已突破我北方境地。

  皇 帝 速速派兵,保护百姓。

  大臣丙 是!

  皇 帝 军队还有多少人马?

  大臣丙 五百人不到。

  皇 帝 (大声,冷静地)通知全国,招募新兵,开赴前线。

  众大臣 是!

  第二场:征兵 [街道上,百姓在自由活动。

  大臣丁 (吆喝)大家听好了,匈奴向我们进攻,皇上有旨,每家出一名男丁,开赴前线,保家卫国!

  大臣丁 (走到肖家门前)肖家接旨。

  [肖家父子跪下接旨。

  肖 子 我愿意接替父亲为皇上效劳。

  大臣丁 (走到李家门前)李家接旨。

  [李家兄弟跪下接旨。

  李 家 我们愿意为皇上效劳。

  大臣丁 (走到花家门前)花家接旨。

  [花木兰父亲一瘸一拐地走出来,勉强跪下。

  花木兰父亲 我愿意为国尽忠。

  花木兰 (从旁边冲出来)爹爹,你不能去!

  花木兰 (对大臣丁哀求道)大人,我爹已经为国家效劳一辈子了,他不能再打仗了。

  [大臣丁翻个白眼,不理花木兰。

  花木兰父亲 木兰,你别说了,我愿意去。(接下圣旨)

  [众人下。

  第三场:替父从军、沙场激战 [木兰家,花木兰一人坐在前面,显得焦急的样子。

  花木兰 (哀伤地)我爹的身体不能再打仗了,这次该怎么办呢?

  [花木兰沉思一会儿,突然站起来。

  花木兰 (坚定地)我有办法了,我把自己打扮成男子的样子,这样就可以代替父亲去打仗了!

  [花木兰大步离开。

  [男装花木兰及一队士兵大步神气地上场;“沙场激战”音乐声中,匈奴士兵凶狠地上场。花木兰身后站着士兵,花木兰抽出战刀。

  花木兰 儿郎们,匈奴侵犯我们家园,残害我们百姓,让我们为了正义而战吧![鼓手开始随节奏击鼓,士兵摇旗。

  花木兰 (大声地)儿郎们,上——[花木兰率队与匈奴士兵随音乐激烈地作战。音乐停,匈奴人全体倒地。花木兰及士兵高兴地摇旗击鼓。

  第四场:木兰凯旋 [皇宫大殿,皇帝站在前面,大臣站立两旁。

  皇 帝 (威严、大声地)百姓们,中原将士击溃了匈奴,我们可以安居乐业了!

  众人欢呼 皇上万岁,皇上万岁!

  大臣甲 请花木兰上朝。

  [花木兰大步走到皇帝面前。

  皇帝听说你英勇善战,这次立了大功,我要重重地赏赐你。

  花木兰 (单腿跪下)皇上,我替父从军,其实我是一名女子。 [花木兰把头上的头巾拿下,散落出长头发。

  众人惊呼 啊——

  花木兰 皇上,为了国家和我的父亲,我虽然是一名女子,但我一样可以战场杀敌,保家卫国。

  皇 帝 (感动地)你救了朕和百姓,现在我要封你为当朝的宰相。

  花木兰 (坚定地)谢谢皇上的恩赐,木兰无意做官,我和百姓只希望天下太*,没有战争!皇 帝 (沉思一会儿)说得好,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天下永远太*,和谐充满人间。

  第五场: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音乐响起,木兰与众女子舞蹈。

  《木兰诗》教案 19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

  2.学*《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木兰诗》教案 20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了解民歌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艺术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荧屏当中,深受观众喜爱。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三、品味语言

  1、这首诗是北朝民歌,其用语就体现了民间色彩,比如拟声词,口语的运用,同学们可以找找。唧唧复唧唧鸣溅溅鸣啾啾

  2、这首诗铺陈错落有致,读来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这主要是因为这首诗长短句相宜,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缘故,大家可以找找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夸张等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复沓,复叠)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互辞,互参。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否则就会理解出错。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对偶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④.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四、人物形象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附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2、讨论:本文更侧重于她的儿女性情还是英雄气概呢?

  教师小结:木兰从军的故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她的勇敢机智和刚毅令人叹服。

  3、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五、体验反思

  木兰已经在人们心目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学*了这课,你最想对木兰说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