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

首页 / 作文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1

  义勇军进行曲在耳畔响起,一支抗美援朝的部队带着祖国的希望出征了。这是刚刚**的新中国将要面对的一个强大挑战,难道我们不渴望和*吗?难道我们不以发展经济为当务之急吗?当然不是,这都是因为我们深知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啊!

  中国有句俗话:“摔倒了再爬起来”,讲的是人要勇于面对挫折。但是,我们为何要等到摔倒了才艰难地爬起来呢?假如我们具有忧患意识,注意眼前的路以及潜在的危机,又怎么会摔倒?忧患意识的缺失往往是导致人们摔倒的真正原因啊!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假如你缺少了忧患意识,你将在阴沟翻船。当一国之君耽于享乐而不顾百姓安危时,亡国之日将会不远;当跑步健将轻视竞争对手时,龟兔赛跑的一幕将会重演。当你做了亡国之君,当你输掉了跑步比赛,那时再後悔又于事何补呢?不如当时就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民为重,重视对手,哪样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比尔盖茨曾这样说过:“是世界上所有的人成就了我”。是的,正因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人,一是不断追求新的需要的广大客户,二是不断向他挑战的竞争对手,使得他具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激励着他和全体员工不断推陈出新,锐意进取,才成就了他“软件大王”的美誉啊!

  朋友,当你兴高采烈地从超市满载而归的时候,当你下班後坐在沙发上品着香茗看着电视的.时候,可曾在心底给忧患意识留有一*之地?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忧。忧患使人进步。

  拥有忧患意识,你的背后将竖起一面无形的盾牌,从而后顾无忧;拥有忧患意识,你的事业将有一个坚实的地基,而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拥有忧患意识,你将拥有一粒防止后悔的神奇药片。

  让我们面对失败时,永远不要生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恨之意。

  让我们伸展开忧患意识的羽翼,放飞自己的理想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2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己毁灭。这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为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3

  古人云:居安则思危。人无忧患,岂可安存?

  周幽王数点烽火,只为玩笑,是其内不忧诸侯乱,外不患蛮夷侵,故亡国逃命,诚乃必然之理。

  南唐后主李煜,不患城之将摧,不忧国之将亡,宋师兵临城下,竟于视无睹,纸醉金迷,莺歌燕舞如旧,终至被逮。既已亡国,然后沉吟默唱,实令人可悲可恨。先之不忧,后之必祸,悔,乌有逆转回旋之余地。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理也。

  灌木乔树尚患水之不足,光之不得,齑虫巨兽且忧力之不强,势之不广,况万灵之长,处人世变换莫测之间,其不忧不患,岂有不亡者!

  故曰:山之所以为高,其患丘之易为摧也;海之所以为深,其忧河之易竭也。

  汉武帝内患诸侯之将为乱,故行“推恩令”,使诸侯之地,日削月割,无力再反;外忧匈奴之将为侵,故遣骠骑将军,攻匈奴于北,封狼居胥,天朝日享太*。

  唐太宗深谙“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故无时不忧人之饥,无刻不患民之寒,闻民声于外,纳谏言于内,故成“贞观之治”。

  伯牙、叔齐患不义,不食周粟,故垂名后世;勾践患仇之不报,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司马迁患于世无名,忍辱著书,传《史记》于后世;诸葛孔明患蜀之不昌,六出祁山,忠心可表日月;

  匡胤映雪,苏洵毁文,李贺负筐,乃患己之学知不富也,孔丘授儒,三行,有为就义,此忧民之愚昧困心也,而皆成名流芳,益利千秋,魂存万世。

  故忧己内可以长存,患国外可以扬名。“杞人忧天”固然可笑,然“无患无忧,可以长寿”岂不大谬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4

  古人云:居安则思危。人无忧患,岂可安存?

  周幽王数点烽火,只为玩笑,是其内不忧诸侯乱,外不患蛮夷侵,故亡国逃命,诚乃必然之理。

  南唐后主李煜,不患城之将摧,不忧国之将亡,宋师兵临城下,竟视无睹,纸醉金迷,莺歌燕舞如旧,终至被逮。既已亡国,然后沉吟默唱,实令人可悲可恨。先之不忧,后之必祸,悔,乌有逆转回旋之余地。

  所谓“生忧患,死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理也。

  灌木乔树尚患水之不足,光之不得,齑虫巨兽且忧力之不强,势之不广,况万灵之长,处人世变换莫测之间,其不忧不患,岂有不亡者!

  故曰:山之所以为高,其患丘之易为摧也;海之所以为深,其忧河之易竭也。

  汉武帝内患诸侯之将为乱,故行“推恩令”,使诸侯之地,日削月割,无力再反;外忧匈奴之将为侵,故遣骠骑将军,攻匈奴北,封狼居胥,天朝日享太*。

  唐太宗深谙“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故无时不忧人之饥,无刻不患民之寒,闻民声外,纳谏言内,故成“贞观之治”。

  伯牙、叔齐患不义,不食周粟,故垂名后世;勾践患仇之不报,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司马迁患世无名,忍辱著书,传《史记》后世;诸葛孔明患蜀之不昌,六出祁山,忠心可表日月;

  匡胤映雪,苏洵毁文,李贺负筐,乃患己之学知不富也,孔丘授儒,三**行,有为就义,此忧民之愚昧困心也,而皆成名流芳,益利千秋,魂存万世。

  故忧己内可以长存,患国外可以扬名。“杞人忧天”固然可笑,然“无患无忧,可以长寿”岂不大谬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 5

  曾听得一水手说:“船在负重时最安全,空载时最危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确,人因忧于患而生存,因安于乐而灭亡“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只有在磨难中奋发才能踏上人生的巅峰。

  自然界中,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优胜劣汰’的原则。由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人类历史上无数名人皆是经历种种磨难的洗礼后才登上了成功的高峰。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但社会上却有些人不愿努力,每日只知享乐,醉生梦死,一辈子一无所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愿所有人都记住这句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扩展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扩展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菁华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文言文阅读。(1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劳其筋骨

  (3)困于心衡于虑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小题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

  小题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启发?(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被选拔 (2)使……劳累(3)通“横”,梗塞、不顺(4)明白,了解

  小题1: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小题1:都是出身低微并历经磨难,后来受到重用干出了大事业。

  小题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如要成才就要经受磨练,遇到困难时要经得起考验;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等。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六位名人的共同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生活实际来谈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9~11 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发动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过错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曾益其所不能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

  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9.【答案】A

  【解析】举,任用,选拔,在文章中是“被选拔”的意思。

  选段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所选文段虽然不长,但是重点的实词及词类活用较多。记叙类议论类占多数,八、九年级选文为主。09年《唐雎不辱使命》(九上),10年《送东阳马生序》(八下),11年《陈涉世家》(九上),12年《小石潭记》(八下)。考题难度系数不大,考生丢分的可能性较少。

  【备考女通“汝”,属通“嘱”等;另外,很多通假字在读音方面相仿,可根据谐音及上下文文意进行推断。如《鱼我所欲也》(九下第160页)中,“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通“避”。

  【备考建议】积累课内实词、虚词的含义,总结课内文言文的通假字。 不仅能运用到课内文言文中,也能应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中。

  11. 【答案】B

  【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自然段先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考建议】考生对文言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要落实扎实。尤其是书下注释的重点词语解释。

  10.【答案】D

  【解析】通假字是中考文言文必考题型,本文见九年级下册158页。

  A 选项中,曾通“增”,增加;B 选项中,衡通“横”,梗塞,不顺;

  C 选项中,拂通“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

  2、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任:责任,使命。

  5、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6、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7、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8、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9、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0、曾益:增加。曾,通“增”。

  11、恒过: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指在国内。

  18、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19、出:指在国外。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2、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文后练*: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附加练*

  1.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

  3.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

  答案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如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必须进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与材料一致

  事例:(生于忧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微软公司原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我们今年可能活不成了。”这是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在企业蒸蒸日上时告诫员工的话。

  (死于安乐)刘备儿子阿斗(《出师表》中的刘禅)历代的王朝衰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扩展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菁华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要有忧患意识,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是否还在学*日的晚上刷好友动态,你是否心中还惦记着那本没看完的小说,你是否还挂念着没有刷经验的游戏?反正我是这样的,虽然每次听老师说完关于分班和考大学的事情时,都会有一种要好好学*的冲动,但是这种冲动却维持不了多久,短则一节课,长则一天。回到家照样还是吃吃零食,刷刷空间,看看小说,追追韩剧。我承认我是一个没有毅力,喜欢拖延的人。

  每次在公交车上我都会想回家要把当天所教的数学物理的辅导书看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到家后的时间可谓是光阴似箭,别说是做课外作业了,连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完成就谢天谢地了。不知不觉,我们所谓的“适应高中”的快乐混沌生活已经过完一个学期了,分班*在眼前,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手机,电脑,想想接下来要干什么,要放手一搏,还是坐以待毙。

  你们可能会说,我的排名在年级前150名,学校的本科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本科是肯定有希望的,所以我可以慢慢来,也不需要再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学*上。但是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以前刚进宁波七中的时候,校长很自豪的说,在我们学校排在前240名就有希望冲刺重点,宁波七中当时有800多名学生。当时的我没有什么忧患意识,天真地认为只要在300名左右,好一点的学校是肯定没问题的,所以也是自以为是,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年。直到中考我才发现,我有多么的愚蠢,终于明白所谓的有希望冲刺重点是什么意思了。所以我想说,学校的录取率虽然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相信自己一定会在那些人中间,所以,我们要时刻拥有忧患意识。

  第一个学期我们在安乐中“死去”,但这个学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拼搏的,我们应在忧患中“重生”,在这个学期中好好学*,迎接接下来对分班起着重要作用的四次考试。时刻拥有忧患意识,那么你的眼光就会比别人长远,忧患会让你在学*中保持紧绷状态,激励你去弥补之前的学*漏洞,有一句话说的好:“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一只品种优良、敏捷忠诚的猎狗,在一次追捕狐狸的任务中,撞到了路边的树,擦破了皮,又因为一念之差,放走了那只*在咫尺的狐狸。或许,当这只狗回到主人身边后,主人看到它为了追捕狐狸擦破了皮,感动了它的努力,回到家中之后便是一顿大餐赏给它,却殊不知它根本没有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捕狐狸。猎狗怀着这种侥幸心理,享受了大餐,却在那之后的捕猎中更加松懈,每天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那之后呢,也许主人发现猎狗不再专注于打猎了,把它杀了又换了一只猎狗,也许在一次追捕中猎狗遇到了狼,而由于享受安逸而日渐肥胖的它不再是狼的对手,而被狼一口咬死了。

  看了这只猎狗的故事,有人会嘲笑猎狗在一念之差后享受安逸,最终等来的也是痛苦;有人惋惜猎狗本来善于追捕猎物,品种优良且身手敏捷,最终却在享受安乐中结束了自己本该美好的一生。而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在生活中,在学*上,我们有没有过着因为追求安逸闲适的生活,而放弃了追求更高的目标,最终难过悔恨的事呢?

  在学*中,有时候我们追求贪玩,心中抱着一种“没关系,再玩十分钟我就去学*”的心态,在一个十分钟,两个十分钟,三个十分钟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把本该认真学*的三十分钟用来享受安乐了。在这三十分钟里,认真学*的人收获了新知识,回顾了旧知识,而你却因为贪图安乐,在享受了三十分钟欢乐以后,发现自己一无所获。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去了,别人在努力学*,担忧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而更加发奋读书,你在享受一时的欢乐。而最终结果也就是别人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你却在享受了一时的安乐过后,落得和那只狗一样的下场。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多努力一点,多认真一点,别在一时的安乐中虚度时光,那么到了最后,你的坚持不懈努力的成果会在你高考后的录取通知书中熠熠生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扩展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理解合集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理解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空乏其身( )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小题1分,②小题2分,共3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2分)

  小题4:.有人认为,**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使……受贫困 ②奋起,有所作为 ③ 这样

  小题1:①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

  小题1:例如,第二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意思对即可)

  小题1: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特点,结合具体语句,从排比、句式长短错落的表达效果来答即可。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理解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 ,中心论点是____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____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成就事业要先经受磨难的句子是 ___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_ 和 的问题,其中阐述后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是从____ 面来论述的。

  5.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死于安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吏或现实生括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孟子.告子下》;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2.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反

  5.C

  6.“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理解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空乏其身

  (3)行拂乱其所为 (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人则无法家拂士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拂乱其所为

  C.①人则无法家拂士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温故而知新

  3.用“/”划分出下列句子的节奏。(每句划分两处)

  (1)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2)人 则 无 法 家 拂 士,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2)

  (3)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6.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阐明承担重大使命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道理。

  B.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对比鲜明,排比的句式增强了文章气势。

  C.第二段由个人说到国家,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的观点。

  D.本文以论点为标题,眉目分明,主旨清晰。

  1.(1)起,指被任用 (2)资财缺乏,这里指受贫困之苦 (3)违背 (4)常常 (5)通“横”,梗塞,不顺 (6)通“弼”,辅佐

  2.B (B.均为“他的”。A.从; 因。C.如果;是。D.所以;旧知识)

  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1)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所了解。

  (3)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要字字对译、处处落实,并且句子要流畅、通顺。)

  5一是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二是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先找到与回答问题相关的原文语句,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答此类题目,务必看清题目是要求用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6.B (文章首段通过列举舜、傅说、胶鬲等六人出身低下而后成大业的事实,巧妙得出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结论。连用六个事例,是同类并举,而非鲜明对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理解 4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空乏其身: (2)又何间焉:

  (3)而后喻: (4)乃入见: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3】甲文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2分)

  【小题4】两个文段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想,请分别简要概括。(2分)

  答案【小题1】(1)使经受贫困之苦 (2)参与(3)明白(4)于是就(2分)

  【小题2】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办理。

  ⑵这就是上天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强起来的途径。(4分)

  【小题3】艰苦环境能锤炼人才。(意对即可)(3分)

  【小题4】治国要有忧患意识,要取信于民。(意对即可)(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空乏这里是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学生注意关键词狱情动忍等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这里学生应理解生于忧患的道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文本内容。然后,要先审题干,审出命题点和做题要求与范围,再进行理解内容,学会从全文主旨句中概括和理解中心主题。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理解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文因版本不同,文段的划分与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内容相同)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劳其筋骨(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3】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2分)

  【小题4】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2分)

  答案

  【小题1】①劳:使……劳累(1分) ②拂:辅佐,辅弼(1分)

  【小题2】①答案示例:舜从田间(耕作)之中被任用。(2分)

  ②答案示例: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2分)

  【小题3】示例: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答出一点给1分,2分)

  【小题4】示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把困难当做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能结合选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扩展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菁华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内容预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l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原文

  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

  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而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而后喻(34)。入(35)则无法家(36)拂(37)士,出(38)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注释

  (1) 发:被起用。(2) 畎:田间水沟。(3) 畎亩:田间。

  (4) 举:被举用。(5) 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

  筑:捣土用的杵。(6)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士:狱官。

  (7) 市:市场。(8) 故:所以。(9) 任:担子,责任。

  (10) 是:这样。(11) 必:一定。(12) 苦:使……苦恼。

  (13) 心:心意。(14) 志:志向。(15) 劳:使……劳累。

  (16) 饿:使……忍饥挨饿。(17) 体肤:身体。(18) 空乏:穷困缺乏。

  (19) 拂:违反,阻挠。(20) 乱:扰乱。(21) 所以:用这些来……

  (22) 动:使……惊动,使……震撼。(23) 忍:使……坚忍。(24) 曾:通“增”,增加。

  (25) 曾益:增加。(26) 恒:常常。(27) 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

  (28) 然后:这样以后。(29) 于:在。(30)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31) 作:奋起。(32) 征:征验,表现。(33) 发:吐发。

  (34) 喻:了解,明白。(35) 入:在里面,指国内。(36) 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 拂:辅弼,辅佐。(38) 出:在外面,指国外。

  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身上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筋(jīn)骨 行拂(fú)乱其所为 衡(héng) 拂(bì)士

  2.通假字

  ①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 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③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①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② 名词用作形容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4.一词多义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发于声(表现)

  5.特殊句式:困于心:状语后置,“于心困”。

  六、理解性默写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主旨。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题的另一版本见下)

  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

  第三段--谈人论国,进一步阐述观点。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

  6.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1分)A.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 【小题2】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还过岳殿东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_

  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D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前一个“在”,后一个“比”;B项两个都是“他的”;C项前一个“表提顿”,后一个“。。。。。。的人”;D前一个“的”,后一个“宾语前置的标志”。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前一个“将要”,后一个“率领”;B项两个都是“中”;C项前一个“犯错误”,后一个“经过”;D前一个“表现”,后一个“开放”。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先理解文章内容,在逐项理解分析。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角度来论证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扩展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 (菁华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1

  司马迁曾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迎面而来的是挫折,正是凤凰涅槃,让他们脱胎换骨,成就辉煌人生。

  生于忧患,是塞万提斯的辉煌人生。他生于十六世纪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困苦与流浪交织的童年,他毅然选择参加了海战而后负伤而归。正带着总督推荐信的他不幸被海盗俘虏,逃跑不成的他知道34岁才回国。而招来祸患的推荐信并未使他受到重用,身为小职员无力交税多次入狱,那不朽的《堂吉诃德》也有一部分在狱中创作。这困苦的巨浪雕琢了他心灵的礁石,将短暂的生命乐章编写不朽的惊心独奏。每一次的跌倒让它更有力立与天地之间。在命运的狂风巨浪中他的小舟独自远航!逆境之中,他中流砥柱,终究成才。

  然而茫茫尘世,悠悠岁月中,却也有那亡身于安乐的万间宫阙。

  死于安乐,是湮灭于尘土之中的南朝宫阙。那些歌舞升*的夜晚,玉树琼花笼罩的宫殿,月如轻纱,美人似玉的场景,注定了南朝的悲剧命运。生活奢靡,不理朝政,惟有杜牧笔下船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之痛,幽幽的吟唱一曲《后庭花》。在铁蹄下灭亡的国家,死于茫然无知,死于沉迷享乐。这让我们忆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险象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那么正是挫折才成就了辉煌。

  挫折本身并不美丽,挫折只在人们用坚持,用拼搏,用奋发战胜它时,才愈发光彩照人。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逆境成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2

  雏鹰经过无数次被扔下悬崖的险境才拥有了展翅飞翔的雄姿;海蚌历经无数海浪的打击才蕴育了珍珠的璀璨;松柏因为无数次风雨的吹打才展现葱绿的枝叶……好的境况固然令人羡慕,但更因为这些逆境才展现了独特,才筑就了品格。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澳大利亚的桉树,本是栋梁之材,何以到了美国竟成了造成工厂倒闭的祸害?因为美国的水土太好了,桉树生活得太安逸了。失去澳大利亚那些天敌的制约,它过度生长,终究也导致了它废材的命运。

  桉树的命运引人深思,但这何尝又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的发展史上,何尝又不是渗透着这一哲理?

  商朝的纣王,提起他,人们就会想到他的暴力、骄奢、淫逸。其实,在称王前,他天资聪颖,有能力担当君主。可是他忘了称王的艰辛,称王后那一呼百应,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让他迷失了自我,让他失去了民心,一切将他的才华掩盖,代之以民怨*。可悲!生活的安逸竟让他落得最终如此的败相与落魄。

  纣王是死于安乐的典范,而历史上生于忧患的气概令人钦佩。这当中,也许司马迁是最好的例证了。

  他的生活虽谈不上富贵安逸,但也曾安稳可乐。可是命运都是爱捉弄人的。他的仗义竟成了他苦难的开端。遭受了宫刑的他,没有被打败,却更有了专心于《史记》的动力,他排除了一切干扰,将耻辱藏于心而著就了《史记》的光辉。

  生于忧患,司马迁做到了,史铁生也做到了。他在地坛的思考,足以证明在遭受人生的苦难,命运的逆境之后,他有了更强的意志,更深邃的思想——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会降临的节日。所以他坦然面对了一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们往往憧憬那安逸享受的生活,而许多人也同澳大利亚的桉树般在那生活中有了在美国式桉树的悲剧。苦难是人生的营养,历经暴风雨,我们才会有珍珠的璀璨,雄鹰的英姿,苍柏的挺拔,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才有望成为国之栋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心牢记之,才有人生之绚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3

  想必大家都有听说过“温水煮青蛙”这个故事,当舒适的环境麻痹了青蛙的警惕,在危险来临时,再逃离险境已来不及了。这告诉我们需时刻保持忧患的意识。

  时刻保持一颗忧患的心,不让自己身陷危机而不知。古时,齐国君主想收服楚国,齐国的谋士管子就让齐桓公花大价钱去购买楚国的鹿,楚王听闻了,喜出望外,丝毫没有警惕之心,结果,齐国花了几年,不费一兵一卒就把楚国收服了。为什么呢,是因为楚王在面对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时,没有忧患意识,当他反应过来时,已为时已晚。所以,保持一颗忧患的心。

  时刻有着忧患的意识,可使自己在这种意识中不断进步。在学校,需要有忧患意识,才能不断激励自己,获得下一次考试的进步。就例如孙杨,这位家喻户晓的游泳冠军,如果没有忧患意识,而是沾沾自喜,不努力训练,他就不会再一次次超越自我;*,如果在清朝时期,君主有着忧患意识,就不会一再衰落,而落得被挨打的下场。

  时刻保持忧患的意识,不让自己在安逸的环境逐渐消亡。曾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曾有一些渔民出海打鱼,但是当他们回到陆地,鱼就已经死,卖不了好价钱,唯有一个老渔夫,打回来的鱼都是活蹦乱跳的,这让众人都不免疑惑:“为什么我们的鱼回到陆地后就死了,而你的鱼却都还活着?”老渔夫笑了笑,打开了装鱼的箱子,发现了这里面除了老渔夫打的沙丁鱼,还有几只鲇鱼。老渔夫说:“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沙丁鱼时时刻刻都在躲避天敌,自然会比较有活力。”正是因为有天敌的存在,沙丁鱼一直保持着警惕,没有在舒适安逸的空间死去。

  就像现在实行的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制度,这样的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在这种忧患的意识下,不断提升自己。而如果没了忧患的意识,只享受着安逸,就像那被温水麻痹的青蛙,就像那被馅饼砸的忘乎所以的楚王,就像一百多年前被挨打的*。

  所以,保持一颗忧患的心,不要到了最后才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那时,再后悔,已晚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扩展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 (菁华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1

  在随着语文老师学完这个篇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不禁使,我心中萌发良多感慨。

  本文的上部分,借舜、傅说等六人的事例,来说明上天若要委以重任于人,必先使其受尽挫折,历尽苦难,这样才能得到担当大任的能力。总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若是想成大器、成大业,就必须饱受挫折,再一次的失败中磨练自己,完善自我。反之,若没经历一些大的挫折,又不思进取,则不可能成器。譬如三国后期蜀国之祖刘禅,即使得诸葛亮的辅佐。却因他自身的愚钝,只图享乐,不思进取,致时蜀国的复兴成为幻影。

  本文的下文,便点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际,这句话早在夏商时期便得到了证实。夏启死后,王位由太康继承,但太康不爱管理国事,终日以打猎饮酒为乐,后被穷氏首领后羿占取国度,但后羿也整日吃喝玩乐,后被奸臣寒浞夺权,而寒浞亦纵情声色,以致民心尽失,被大禹的后人少康所杀,让少康复兴了夏朝,且他吸取了教训,杜绝享乐,关心百姓,勤于政事,没有步入先前几人的后尘,使得历史不再重演。

  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告诫自己,不能轻易懈怠,更不可沉溺于享乐之中,需以史为镜,目光长远,志在千里。不应目光短浅,只着眼于当下的玩乐之中,不然早晚将会乐极生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著名的鲶鱼效应,想必大家都知道。沙丁鱼在运回渔港的.途中,会因窒息而死亡,为了使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可在沙丁鱼的鱼槽内放一只鲶鱼,迫于求生的沙丁鱼会四处乱游,这样也不会缺氧了。此时的沙丁鱼正因处于祸患之中,才得以生存,明明是它最大祸患的鲶鱼,此时却造福于沙丁鱼。更为浅显易懂的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中,青蛙因水温的舒适而在其中悠哉游哉,待到其发现高温难耐之时,已无力回天,此时的青蛙,正因处于安逸之中,才导致其死亡。

  身处忧患多难之中,会使人得到成长,而常处快活安乐之中,只会加速死亡,带刺之玫瑰虽十分美丽,但若只手去碰,必会付出代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2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孟子》里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

  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讲得一点也不错,坚强的人是在忧患中成长的。巴尔扎克曾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步阶梯,信徒的洗礼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我们要把不幸,灾难当作我们成功的又一块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来与成功拉*距离。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大量的捕杀鹿的凶残敌人狼。经过25年的残忍捕杀,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杀害。然而,罗斯福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极度保护下,鹿群是有一段时间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很快,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这个故事中,鹿为什么在过度保护下,数量变得更加少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给它们的过度保护使他们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因此,我们心中要有忧患做支撑,在心中时时为国家着想,这样,我们才会免于被社会淘汰!

  请大家勿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牛金星想当太*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扩展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菁华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要有忧患意识,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是否还在学*日的晚上刷好友动态,你是否心中还惦记着那本没看完的小说,你是否还挂念着没有刷经验的游戏?反正我是这样的,虽然每次听老师说完关于分班和考大学的事情时,都会有一种要好好学*的冲动,但是这种冲动却维持不了多久,短则一节课,长则一天。回到家照样还是吃吃零食,刷刷空间,看看小说,追追韩剧。我承认我是一个没有毅力,喜欢拖延的人。

  每次在公交车上我都会想回家要把当天所教的数学物理的辅导书看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到家后的时间可谓是光阴似箭,别说是做课外作业了,连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完成就谢天谢地了。不知不觉,我们所谓的“适应高中”的快乐混沌生活已经过完一个学期了,分班*在眼前,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手机,电脑,想想接下来要干什么,要放手一搏,还是坐以待毙。

  你们可能会说,我的排名在年级前150名,学校的本科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本科是肯定有希望的,所以我可以慢慢来,也不需要再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学*上。但是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以前刚进宁波七中的时候,校长很自豪的说,在我们学校排在前240名就有希望冲刺重点,宁波七中当时有800多名学生。当时的我没有什么忧患意识,天真地认为只要在300名左右,好一点的学校是肯定没问题的,所以也是自以为是,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年。直到中考我才发现,我有多么的愚蠢,终于明白所谓的有希望冲刺重点是什么意思了。所以我想说,学校的录取率虽然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相信自己一定会在那些人中间,所以,我们要时刻拥有忧患意识。

  第一个学期我们在安乐中“死去”,但这个学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拼搏的,我们应在忧患中“重生”,在这个学期中好好学*,迎接接下来对分班起着重要作用的四次考试。时刻拥有忧患意识,那么你的眼光就会比别人长远,忧患会让你在学*中保持紧绷状态,激励你去弥补之前的学*漏洞,有一句话说的好:“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一只品种优良、敏捷忠诚的猎狗,在一次追捕狐狸的任务中,撞到了路边的树,擦破了皮,又因为一念之差,放走了那只*在咫尺的狐狸。或许,当这只狗回到主人身边后,主人看到它为了追捕狐狸擦破了皮,感动了它的努力,回到家中之后便是一顿大餐赏给它,却殊不知它根本没有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捕狐狸。猎狗怀着这种侥幸心理,享受了大餐,却在那之后的捕猎中更加松懈,每天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那之后呢,也许主人发现猎狗不再专注于打猎了,把它杀了又换了一只猎狗,也许在一次追捕中猎狗遇到了狼,而由于享受安逸而日渐肥胖的它不再是狼的对手,而被狼一口咬死了。

  看了这只猎狗的故事,有人会嘲笑猎狗在一念之差后享受安逸,最终等来的也是痛苦;有人惋惜猎狗本来善于追捕猎物,品种优良且身手敏捷,最终却在享受安乐中结束了自己本该美好的一生。而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在生活中,在学*上,我们有没有过着因为追求安逸闲适的生活,而放弃了追求更高的目标,最终难过悔恨的事呢?

  在学*中,有时候我们追求贪玩,心中抱着一种“没关系,再玩十分钟我就去学*”的心态,在一个十分钟,两个十分钟,三个十分钟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把本该认真学*的三十分钟用来享受安乐了。在这三十分钟里,认真学*的人收获了新知识,回顾了旧知识,而你却因为贪图安乐,在享受了三十分钟欢乐以后,发现自己一无所获。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去了,别人在努力学*,担忧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而更加发奋读书,你在享受一时的欢乐。而最终结果也就是别人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你却在享受了一时的安乐过后,落得和那只狗一样的下场。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多努力一点,多认真一点,别在一时的安乐中虚度时光,那么到了最后,你的坚持不懈努力的成果会在你高考后的录取通知书中熠熠生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扩展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菁华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十六、20xx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一) 德育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二) 智育目标: 学*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一) 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an)亩:田间水沟 付说(yue)

  曾(zeng)益:同“增”,增加 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 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 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等领导人开创了新*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三、 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 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 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 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五、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 当堂背诵课文

  七、完成练*(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理解文意。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合作探究学*,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学*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德育目标

  增强忧患意识,滋养乐观态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学难点:

  当堂成诵,学*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学板块:

  朗读——解读——赏读——背诵。

  教学过程:

  序曲:资料激趣,简介作品

  1.多媒体展示二则资料

  为什么?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丢进沸腾的开水中,青蛙奋力一跃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越升越高,青蛙浑然不觉,最后竟被煮死了。]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医院,一名新护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难,用目光无声地哀求她——请把氧气瓶的流量开得大些。出于对病人的怜悯,又加是夜半时分。于是她想,对病人有好处的事,医生也该同意的,就在不曾请示医生的情况下,私自把氧气流量表拧大。气体通过湿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顿感舒服,眼中满是感激的神色,护士就放心地离开了。那夜,不巧来了其他的重病人。当护士忙完之后,捋着一头的汗水再一次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然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孟子早已对此作了诠释,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在滚烫的沸水中能逃生,在慢慢变热的温水中自由自在、游哉悠哉,最后丧生了;稀薄的氧气让病人无恙,高浓度的氧气却让病人在安然享受中丧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无声息的逝去了)(展示课题和解释:忧愁患难能极激励人奋发,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能使人死亡。)我们不仅赞叹古人的智慧,能将事理阐释的这样精确,孟子是什么人呢?

  2.作者作品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接下来我们就欣赏《孟子》中的这篇千古奇文。

  本篇课文的学*分四大板块进行

  一、自主散读,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3遍。第一遍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子音,第二遍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语句,第三遍试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学生根据字音、停顿、抑扬顿挫的美感三个方面评价同学们的朗读。)

  3.老师示范吟诵课文。

  4.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尽量读出文言的美,体会古文言的美)

  二、理解细读,合作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自由讨论交流释疑。

  2、小组提出遗留问题,集体合作解决疑难。

  (第1、2步中穿插解决字词,注意对重点字词尤其是活用的词的准确把握和积累)

  三、深入赏读,探究思路。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你觉得有特点的段落或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说说喜欢的原因。(可从内容、论证方法及效果、修辞等方面谈。)示例:

  ①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6位名人的事例,(师: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师:读一读,感受6个事例放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很有气势,不仅琅琅上口,也很有说服力。

  ②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它的著名,缘于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才干。第二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

  ③第三段也是名句,它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④第四段点出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生合作,试理出本文论证思路(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特点)

  3.小结:(媒体展示文章思路)

  本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炼,这谈的是造就人才的问题。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一样,最后推出论点。

  4.学生按文章思路图试背课文。

  5.(媒体展示)七嘴八舌谈收获:学了本文后,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你学到了什么?请以“我学会了……我知道了……我了解了……我感受了……”开头说一句话。(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等方面谈)示例:

  我学会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可以使文章结

  构清晰,富有说服力。

  我知道了排比概述的多个事例的连用,既能增加文章气势,又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我感受了孟子散文句式工整、表意蕴藉、富含哲理的特色

  四、背诵涵咏,积累提高。

  1.自由背诵,同时在笔记本上积累喜欢的句子

  2.齐背课文(尽量背出孟子散文特有的气势,背出文言美感。并感受这种美。)

  尾声: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你觉得孟子说的有道理吗?如果有,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证明他的观点吗?

  2.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中的困难与挫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4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 学*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1)学*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 学生齐读课文。

  3、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 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 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5

  教学目标:

  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引导学生能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学*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的练*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这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加以巩固,也可以检测学生对于课文学*的效果,更可以通过练*,让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对于课文及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好经常加以复*巩固。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真正地看懂中考链接中的课外文言文

  二、难点:能让学生通过练*,掌握所学的知识

  很多同学一看到课外文言文就头疼了,连看也不看就说不会做,其实只要用心去看,想想学过的方法和文言实词,也许并不难,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学*课外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

  让学生当堂完成,以闭卷的形式,再左右交换批改。

  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是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批改他人的练*,不仅是加深了印象,也可以让部分学生产生危机感,以致于加紧复*,提高学*意识。

  二、能力提高:

  请同学自告奋勇地回答,其他同学纠正,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激发学生学*兴趣,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要注意团队合作精神,争取杜绝彼此的轻视,嘲笑,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鼓励学生要敢干创新,勇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

  三、中考链接:

  请学生齐读全文。让一位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对翻译不好的地方加添改。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题目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对文章再次熟悉之后让学生翻译,可能有一定的.帮助。因为是课外文言文,学生的翻译并不一定会十全十美,所以更要鼓励学生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添改,不仅发挥学生间互助的作用,而且可以让添改的学生增加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挑题目回答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好让学生对于枯燥的练*讲解有一定的兴趣可言。

  四、作业

  1、订正

  2、预*《卖油翁》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上时作好相应的记录,课后再认真订正,也是对课上所课的内容加以巩固的一次机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合集5篇(扩展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1

  接到局通知——前去龙岗乡送教。早闻龙岗烧鸡和辣椒砖特别出名,尤其“龙岗”是我三年同桌的家乡,一直想去,各种耽搁,未成。听闻此事,心中甚是欣喜,但是究竟送什么课,我斟酌再三,决定选一篇同学们第一怕的“文言文”,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我们龙岗的孩子能够从古色古韵的文言文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朗读的惬意,领会“语文即生活”的真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送课之前我多角度考虑,精心备课,又经孟红梅老师的精心指导点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心中有目标,学*才高效”。首先我带领学生明确本课的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了解孟子语录体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力争简化清晰,讲求实效,让同学们迅速领会方向,找到学*本文的切入点。

  接下来就教学过程环节,我谈一些自己的教学想法:

  1、因今天是周末,我上这节课时,时间已至上午11点多了,考虑天气寒冷,农村学生普遍离家较远,早起奔波,人困马乏,于是上课伊始,我先与学生来一个热身小互动,首先关心学生目前状况然后简单自我介绍:我呢,来自五中,不想像一片浮云,来无影去无踪,今天,我想给大家带来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是什么呢?老师先按下不表,卖个关子。这一招于第一时间拉*师生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利用PPT动漫课件结合诙谐滑稽、抑扬顿挫的语调,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来导入本课:话说,有一只小青蛙,它很顽皮,整天蹦蹦跳跳,结果一不小心,跳进了一口煮开了水的锅里,青蛙吓坏了,赶紧纵深一跳,脱离了险境。无独有偶,又是这只可爱的小青蛙,它又一次跳进了一口锅里,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锅里的水是温的,这下青蛙乐坏了,可以好好洗上一个热水澡啦,结果洗着洗着,同学们你猜怎么着?我此时把问题抛给正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学们,他们顿时来了兴致,七嘴八舌的说“熟了”、“死了”……,网撒开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了,我就赶紧收网捕鱼: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却死在舒适安逸的温水里,这是因为什么呢?咱们今天就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中找找答案吧,自然地引入本课。

  2、关于课题理解方面,我继续以讲故事的方式取代单调的PPT课件展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译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的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仁政”“非攻”“兼爱”,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他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以及“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思想,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我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和“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孟子的故事。再次用故事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对古圣先贤大学问的向往,引导学生自己从课下注解中默记孟子的关键信息。

  3.学生进入到八年级之后,学*心理发生了新的变化,语文课堂上自主参与和合作交流学*的热乎劲头“冷”了不少,以往七年级时那种争先恐后你言我语、大声争辩高潮迭起的场景不复再现,“问题探究”活动出现不少的“问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低下。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课堂教学我充分抓住“以人为本”理念,首先向学生抛出两个问题:

  (1)、短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请你通过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填写下列图示。(图示注解:提示四种常用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文章第一段开头列举六位名人事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由此得出什么结论?第二段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的句子是什么?从国家角度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什么?采用的什么论证方法?最终结论是什么?)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他们思维活跃,冲破樊篱,主动寻找问题,积极探讨问题,最后通过各小组发言人的'展示以及教师点拨最终明确:文章首先列举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历史名人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即“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这段话属于道理论证。艰苦环境是客观因素,个人的主观因素对能否成才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作者提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个人角度说明“身处逆境需奋发”,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这一观点。接着由个人上升到国家,作者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从国家角度说明“国无忧患易灭亡”,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这一观点,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4、《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那么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出了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在遵循朱熹的“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前提下,使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气势,在读中营造这些历史名人身处逆境当自强的画面感,在读中领悟孟子说理散文明确精辟的观点、清晰严谨的思路和气势磅礴的语言,在读中推研难题,在读中明白道理。

  5、由我讲故事继而引发为由学生来讲故事。针对这一教学设想我抛出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名人事例也可以联系自己或者身边同学学*生活中经受了哪些考验,这些考验对成长有什么作用)来证明这一观点。这一环节,在课堂前期我的讲故事启蒙和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引用英国作家萧伯纳的一段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开启学生的讲故事能力训练和分享模式。学生热情高涨,在三分钟准备后,大家踊跃发言,由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讲述到身边凡人的励志经典,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够完整甚至因紧张激动而略显生涩,但是他们想表达和敢于表达的愿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此时,我感觉火候正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并借机揭示我给学生带来的这粒种子——我们要具有讲故事的能力,我们要学会读别人的故事,讲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从百态人生中悟做人的道理,领会“生活即教育,语文即生活”的真谛。

  6、最后,我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的故事,进一步明确:如果身处逆境,也不要消沉、气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我们迈向成功。并特意赠送给同学们两句话: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在同学们热情高亢的朗朗读书声和立志发奋图强的坚定信念中收束全文,达到了预期效果。

  课后与会领导和孟老师、听课教师进行了点评:这节课,教师的清晰、圆润富有磁性的语言风格极具有带入性,学生和与会老师能迅速进入老师设置的情景,从一开始的师生互动,到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师生朗读,教师情绪饱满,学生热情自信,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于语文教学中结合生活训练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然后知不足,攀然后知峰高。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虽然几经蝉蜕蝶化前的焦灼痛楚,但也从中听到了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从中积淀了一点自己的肤浅见解和收获,这星星之火,成为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原动力和助推器,今后,我要以阅读为成长指明方向,以实践为成长奠基,以研究刷新成长速度,以超越让成长永无止境。埋头做事,抬头看路,以身为范,结合实践,着眼于课堂构建,将语文素养呈现于我的课堂,引领、辐射、带动同学们成就一颗玲珑剔透的“语文心”。最后,引用一句诗为我的反思做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论证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它是篇议论文,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是在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课“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并根据学*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积极性较高。学*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这节课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

  1、掌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

  3、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让学生懂得了怎样面对挫折。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从本节课教学方法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课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学生在学*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2、本节课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且形式多样,有朗读、有研读、有赏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总之,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单薄,应该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缺点,还要多学*,多钻研,多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3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课堂更流畅、动态化,加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效果更高效。如多媒体投影适时出示故事,情境导入;出示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出示文章论证思路图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论证方法,辩证思路。

  本节课全景式展示了以问题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质疑展示、知识生成等一系列活动,完成了预设目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交流、质疑展示,效果较好。

  教师适时点拨,唤醒了学生在学*中的.自我反思与修正,让学生理解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培养了忧患意识。教师的点拨指导体现了尊重学生生命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形成的理念,彰显了课改“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原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4

  今天上了一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觉得文章第三段的翻译很是拗口,学生很难理解。特别是那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很难串讲,“征”是“征验,表现”的意思,“色”是“脸色”,“发”是“吐发”的意思,“声”是“声音”,“于”是介词,翻译时倒装,“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通过脸色表现出来,通过声音吐发出来,然后别人才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是自己的情绪通过脸色表现出来,还是别人的愤怒通过脸色表现出来,还是别的什么意思,我很难跟学生解释清楚。

  还有后面分析时。在说到这一段时,我又有点卡壳。这一段是正反论证吧,先从个人方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论证死于忧患。这个个人方面怎么就是论证生于忧患了呢?是说自己的心意,别人不明白,通过这些别人明白了,怎么就“生”了呢?没法用很清晰很逻辑的语言解释清楚给学生听。因此这一课上的'就有点乱,学生学*得也有点不是太懂。

  上完课后,还在回想,这一课的难点就是在这一段,要想突破这段的难点,还是要从论点出发,论点是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那么这一些就是忧患,是一个人在思想上面的困扰,他的思虑不通,才能激发他去冥思苦想,振奋精神;别人对他不满,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就能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然就会自高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会做出很多刚愎自用的事情出来,说远一点,可不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5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课堂更流畅、动态化,加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效果更高效。如多媒体投影适时出示故事,情境导入;出示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出示文章论证思路图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论证方法,辩证思路。

  本节课全景式展示了以问题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质疑展示、知识生成等一系列活动,完成了预设目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交流、质疑展示,效果较好。

  教师适时点拨,唤醒了学生在学*中的'自我反思与修正,让学生理解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培养了忧患意识。教师的点拨指导体现了尊重学生生命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形成的理念,彰显了课改“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原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6

  本课选自《孟子》,文章篇幅较短。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所以课堂预*反馈紧紧用了5分钟时间,学生预*效果良好。在学*经典文章时,我主张留给学生足够的诵读时间,明确学*目标、学*思路让学生在学*中做到心中有数。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大意,理清了文章论证思路,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激发了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在朗读中识记了重点字词、字音;在合作讨论中强化了团队意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诵读展示、表达展示和黑板展示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堂学*气氛浓厚,个个都有任务,个个都在动脑,培养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

  让学生补充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事例时,学生说得较少,我给学生展示的.比较多,以后需要加强这一环节的训练,这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7

  这篇文章我们在上学期经典诵读的时候学生背诵过,所以我觉得学起来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事实上,学生对他的题解还是有些难度的。

  这节课我开篇介绍了孟子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长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学生积累下来,然后,让学生自己理解,引导学生积累一下名言。我让,我才开始学生这篇文章,我问学生还用疏通文意吗,学生说不用,讲义里都有,于是我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于是我问他们,如果让你来给课文分层,你有思路吗?学生微笑着说,没有思路,于是试着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找一个程度好的学生来试着说一下,我就带着他们梳理了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文章开头引用了几个例子,学生都找到了,然后,我又问他们,作者举这六个例子要说明什么,学生纷纷纷说明理由,但是只有一个学生说对了,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可是学生就是理解不出来,这个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来弄懂它。阐明举例的目的就是文章的第二层次,下面又写了什么,学生们又是一阵探究,最后,理解,作者是为了更深次阐明:磨难才能塑造人才。就如古语说得,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一个人只有在犯错后不断反思,才会努力去改变,这样才会成长。紧接着由个人联想到国家,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辅佐君主的大臣。在国外没有与他势军力敌的外患,这个国家迟早都会灭亡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迟旱都会消亡。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之后,引导学生古今中外有哪些这样的例子,让同学们去思考学*这两篇文章的收获,把这俩文章的思想进行整合,但是学生思考得没有广度与深度,这一块我说得比较多,然后,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谈学*这两篇文章的收获。让学生来深入理解这两篇文章的内容。

  我觉得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讲孟子名言时,没有直接把意思抛开学生,而是慢慢的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今天我控制好我自己的.说话的内容及时间,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他们的观点。我终于学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少引导学生多给他们点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而不是老师一味的去引导,老师在前面挖坑,学生在后面,我觉得那样不利于思考能力的培养。今天我感觉我在这方面有些进步了。再有一点,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名言时,我把这些名言与我们这两天学得孟子二章联系在一起,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了,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教给他们方法。

  本节课的一大缺憾就是我没有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议论文,他们是有可做比较的地方的,整个课堂的节奏给还是没有把握好。教学思路有时还是不够清晰,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还是要注意的,我有时自己也发现,我讲课的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太强,有时顾此失彼,让给听课的人一种很散乱的感觉,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我在教学细节中还是太苛求完美所以对于有些问题的探究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而且浪费太多时间,进行大量的无效教学。一味的追问,容易使学生逼*死活同。使教学*入尴尬的境地,这是我在教学中必需要注意的。

  有些时候,当我静下来思考时自己的教学时,我会发现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思路不清晰,细节做得不好,没有节奏感,老师说得太多,不给学生思考的,总是给学生挖坑让学生跳。没有真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如果时间倒流,也许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反思教学上,多读书,来丰盈自己的灵魂。没有文化功底,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难度。

  以后严格要求自己,在每个细节中力求做得完美,坚持每节课后都写教学反思,然后第二天努力去改变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

  前行的路总是艰辛的。我想我会坚持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它是篇议论文,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所以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选择第《二课时作为本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事先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单元“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展开一次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确定好这一教学内容后,怎样把这样一篇说理化的文章更形象化具体化?我努力从文章中去寻找一些突破点兴趣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我决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入手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让学生查找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历史上“死于安乐”的具体事例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谈谈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尤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特意安排学生一定要讲自己的坚强的事例,其实我在之前的设计上并没有这样安排,只是让学生说说你曾经是怎样面对挫折的。

  而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很多学生都只谈自己是怎样逃避困难,怎样一次一次导致自己失败,偶尔有学生说到自己坚强的事例时,其他学生还抱着怀疑嘲笑的态度。这在班级中无疑产生了一种不想说实话的想法,也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吸取试讲时的教训我把问题改成“你曾经如何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抛砖引玉,很多学生都能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坚强的一面,也得到了同学一次次的掌声,这样也鼓舞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值得他人称赞的优点,从而对生活对学*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果。

  另外情感互动在本堂课整个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从师生互动来看,我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整理查找六个历史故事时,我采用看谁找得快找得准,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最后查找的资料一起评比。于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还不时都有学生到我这里来询问查找的情况。我开始和很多学生一样查出的资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后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很麻烦,而有一个学生整理的资料比我们都简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9

  这次上课的课题是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这一堂课的准备与授课中,我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先静下心来细细的读课文,不要急着去找一堆资料,否则,只会自乱阵脚,无从备课,此外,要多联系生活,融入文本,融入自己的感情。语文教学中以情动人,往往能给你带来惊喜。

  总的来说,这节课,从教学流程的设计到对文本的解读,到教学目标的确定,都做得较好,教学重难点也把握得很到位,另外,课前准备很充分,从主题的选择到板块的设计都精心准备,进行了取舍。具体反思如下:

  一、较成功的方面

  1、教师的问题串设计的有效、有序。问题2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问题3、4、5主要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有挑战自我的机会。不同水*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层次的思考。

  2、在品味精彩语言这一环节,老师能够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活动,促使学生自己去体验,一步一步把语言特色说的很全面。

  3、学生活动方式多样化,不仅有常规的一问一答式,还有小组分工合作式,不仅有大声朗读,还有辩论式的体味式朗读,还有学生的小练笔环节,整节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4、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指出中心论点上,而且还设计了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心论点,这一点也是值得一提的一大优点。

  5、板块设计巧妙,创设的情境很有现实意义,材料补充的恰当,有效,小组合作分工细致,任务明确,没有流于形式。

  6、本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一致,老师想教的与学生学到的一致,对文本的解读到位,有没有局限于文本,针对所教知识进行了拓展,是一节原生态的课。

  二、对几个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1、对文本的定位,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议论文,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语录体性质的`文章,所以有点大话议论文的感觉。

  2、备课时所作的取舍,如果取孟子的思想价值,联系战国时期的背景,作者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3、老师的过渡性语言过于生硬,缺少巧妙的引导,评价学生的语言上有些单薄。

  4、在小试牛刀环节,张玮同学的片断如果是考场作文,老师会给多少分呢,只是罗列古人事例,但缺乏个人的真情实感,恐怕很难说服那位王同学。所以教师在引导时,一定要强调有真情实感。

  5、问题2给了学生具体要求,圈出相关词句,却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问题3过大,很难操作,老师最好给出示范,或要求再明确一点,可以设计一道填空题。

  牵动人心的导入、有效问题的设计、精彩到位的点评、言简意赅的结束语等因素在教学流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开课要求教师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要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在简洁、精练、流畅中突出自己的亮点。因此,问题的设计不可太多,当然,太简单和表层的设计会让你的课苍白无力而又肤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顾全到深度和广度着实不容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学*,多钻研,多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10

我开始备课。我没有先去查找资料,因为那样会影响我的判断,这节课不是我要讲什么,而是学生要学会什么。所以我安静地打开一本新的语文书,像没有接触过这篇课文一样去看、去读、去想。因为这是一篇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议论文,我备课时从两点出发,一是文言文;一是议论文。根据现在中招考试对于文言文的考点一一作了准备,又沿着议论文的文体特点逐步开始。

准备的过程很慢,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理清了思路,课件也有了简单的粗糙的模样。在这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清楚我的方向,一切以学生可以理解的程度去准备,让他们明白、掌握才是我最后的目标。讲课之前拿给师父武老师看过两次,组长宋老师看过一次,并作了恰如其分的修改,非常感谢她们对我的帮助,这对教学经验尚浅的我来说异常宝贵!

因为这是一节复*课,现在距离学生第一次学*这篇课文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学生可能已经遗忘了大半知识,所以在早读时间给学生时间作了自主复*,时间短,也缺乏系统的'指导,所以反馈的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好在自初三接到这个班以来,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我对学生有信心,既然掌握得不好,那就课下勤奋去弥补吧!这就是我正式上课之前面对的学情。

随着全班同学整齐地喊出“老师好”,我开始上课了!方方正正的教室,后排坐了很多领导和语文组的前辈,我应该拿出好的状态来,复*课分以下版块,文学常识、重点字词解释、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这是针对文言文复*的内容,检测的方式有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逐个提问、不会的反复清查,目的是想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解决问题,不把难题留到课后去学。课堂上在这个环节占用时间有点多,事实上,这并不在我的教学计划内,可是在课上提问时发现学生掌握得不够好,而这又是中考的重点考点,因此我就放慢节奏,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记忆准确。这应该是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紧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复*分析本课的论证思路,也是采用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最后汇总为整体的思路。学生在这里能回答出大概意思,但是并不清楚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这种题型该怎么回答才更完整,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课后反思时,我也在想,教育要想取得实质的效果,老师要用学生可以听懂的语言。我们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学生没有明白,所以他们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当出现这种问题时,我们应该换一种他们可以理解的语言,也许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化。在这个问题时,是我备课时没有弄明白,所以在课堂上也就变成了学生的问题,以后一定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多向师父和同组的老师们请教学*,让自己尽快成长。

经过这一次公开课,我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只有准备好了,课堂上也能自如地这学期应对,尤其是现在是初三的下学期,这学期尤为重要,每一节课我都会认认真真去准备,让学生在我的语文课上乐于学*,学有所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