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生于忧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1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 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 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 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 结构: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论点。

  三、 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四、 总结。

  五、作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今天,我们要学*孟子的一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出示孟子的画像)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

  下列词句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了解有关人物及其故事。

  学生活动要求:

  请学生小结第1段所列举人物的最显著的共同点。

  2、拓展故事。

  讲一讲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个我们只知道他姓百里、连名字都没有的奴隶。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只手,中部是一条绳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个人,合起来这个字就是指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隶。

  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没重用他。虞国被晋国灭亡后,他成了俘虏。晋君又把他送给秦穆公的夫人做侍从。百里奚从秦国出逃,可是才逃出国境就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和他谈了三天三夜,对百里奚更了解了,于是把朝廷重任交给他。

  3、背诵第1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再齐背,还要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用排比句列举事实,颇有气势。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5、请学生自读第2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自读要求:

  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读出句子整齐的节奏、韵味。

  6、请学生明确字、词的含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所以。于,给。是,这样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释为“他”。苦,是一种特殊用法,翻译为“使……苦”,这叫使动用法。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均是使动用法。

  7、背诵第2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体会句式规律,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8、齐背1、2两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搜集第1段中列举人物的材料,阅读并选取一个故事讲述。

  2、背默1、2段,记住词语的特殊用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二)《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学*生字:

  舜(shun)歌亩(quan)傅说(yue)胶高(ge)百里奚(xT)孙叔敖(a0)法家拂士(bi)

  (四)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两段。

  第一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摆事实。举出六位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摆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历经磨难的事实。

  第二层:古往今来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第二段:从正反两个反面论述人处于困难境地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教师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先列举六个卑微到显赫的人的事例,再讲其中道理,由人及国,最后得出结论。说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获得成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古汉语知识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二)词类活用:

  1.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2.饿其体肤(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3.空乏其身(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

  4.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三)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默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3.发:发于联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五、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历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历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六、合作探究:

  (一)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二)作者举例是想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三)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四)“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说明什么?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必”字说明经受磨难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径,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五)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难?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经历三方面磨练: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文章的第二段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生存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

  (七)人为什么会常犯错误?为什么这样以后就会改正?

  明确:字宙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人在字宙中是极其渺小的,人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及。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必然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人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就会纠正错误认识,接*真理,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

  (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具体论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为的表现。“征于色”是指表现在神态上,“发于声”是指表现在谈吐上,都不同于从前,异于别人,显示出非凡的气质、修为,从而被别人所了解,所任用。“而后喻”句照应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举用的现象。

  (九)“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人受磨砺的好处。“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请同学举历史上的事例加以说明。

  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国君,限制国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独尊,“法家”

  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心系国事。“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舰,也侵略消灭不了。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七、总结升华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教师小结:

  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历练中形成的,增长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菁华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1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 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 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 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 结构: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论点。

  三、 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四、 总结。

  五、作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懂得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都有几百年之久,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了。

  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今天,我们要学*孟子的一篇历代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先来讲一个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非常讨厌孟子,他认为称孟子为“亚圣”,把他的牌位供在圣庙里,实在不配,因此取消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晚年他的阅历多了,读到《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节,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认为孟子果然不失为圣人,是亚圣,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出示孟子的画像)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

  下列词句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了解有关人物及其故事。

  学生活动要求:

  请学生小结第1段所列举人物的最显著的共同点。

  2、拓展故事。

  讲一讲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是一个我们只知道他姓百里、连名字都没有的奴隶。奚,不是他的名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字的上部是一只手,中部是一条绳索,系在手上,字的下部是一个人,合起来这个字就是指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即奴隶。

  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没重用他。虞国被晋国灭亡后,他成了俘虏。晋君又把他送给秦穆公的夫人做侍从。百里奚从秦国出逃,可是才逃出国境就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和他谈了三天三夜,对百里奚更了解了,于是把朝廷重任交给他。

  3、背诵第1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再齐背,还要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用排比句列举事实,颇有气势。所列举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5、请学生自读第2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自读要求:

  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读出句子整齐的节奏、韵味。

  6、请学生明确字、词的含义。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所以。于,给。是,这样的。也,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停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各句均解释为“他”。苦,是一种特殊用法,翻译为“使……苦”,这叫使动用法。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均是使动用法。

  7、背诵第2段。

  学生活动策略:

  先试背,体会句式规律,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8、齐背1、2两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搜集第1段中列举人物的材料,阅读并选取一个故事讲述。

  2、背默1、2段,记住词语的特殊用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引导学生能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学*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的练*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这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加以巩固,也可以检测学生对于课文学*的效果,更可以通过练*,让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对于课文及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好经常加以复*巩固。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真正地看懂中考链接中的课外文言文

  二、难点:能让学生通过练*,掌握所学的知识

  很多同学一看到课外文言文就头疼了,连看也不看就说不会做,其实只要用心去看,想想学过的方法和文言实词,也许并不难,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学*课外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

  让学生当堂完成,以闭卷的形式,再左右交换批改。

  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是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批改他人的练*,不仅是加深了印象,也可以让部分学生产生危机感,以致于加紧复*,提高学*意识。

  二、能力提高:

  请同学自告奋勇地回答,其他同学纠正,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激发学生学*兴趣,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要注意团队合作精神,争取杜绝彼此的轻视,嘲笑,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鼓励学生要敢干创新,勇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

  三、中考链接:

  请学生齐读全文。让一位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对翻译不好的地方加添改。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题目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对文章再次熟悉之后让学生翻译,可能有一定的帮助。因为是课外文言文,学生的翻译并不一定会十全十美,所以更要鼓励学生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添改,不仅发挥学生间互助的作用,而且可以让添改的学生增加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挑题目回答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好让学生对于枯燥的练*讲解有一定的兴趣可言。

  四、作业

  1、订正

  2、预*《卖油翁》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上时作好相应的记录,课后再认真订正,也是对课上所课的内容加以巩固的一次机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菁华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文言文阅读。(1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劳其筋骨

  (3)困于心衡于虑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小题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

  小题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启发?(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被选拔 (2)使……劳累(3)通“横”,梗塞、不顺(4)明白,了解

  小题1: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小题1:都是出身低微并历经磨难,后来受到重用干出了大事业。

  小题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如要成才就要经受磨练,遇到困难时要经得起考验;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等。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六位名人的共同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生活实际来谈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9~11 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发动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 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过错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指在国外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曾益其所不能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

  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9.【答案】A

  【解析】举,任用,选拔,在文章中是“被选拔”的意思。

  选段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所选文段虽然不长,但是重点的实词及词类活用较多。记叙类议论类占多数,八、九年级选文为主。09年《唐雎不辱使命》(九上),10年《送东阳马生序》(八下),11年《陈涉世家》(九上),12年《小石潭记》(八下)。考题难度系数不大,考生丢分的可能性较少。

  【备考女通“汝”,属通“嘱”等;另外,很多通假字在读音方面相仿,可根据谐音及上下文文意进行推断。如《鱼我所欲也》(九下第160页)中,“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通“避”。

  【备考建议】积累课内实词、虚词的含义,总结课内文言文的通假字。 不仅能运用到课内文言文中,也能应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中。

  11. 【答案】B

  【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自然段先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考建议】考生对文言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要落实扎实。尤其是书下注释的重点词语解释。

  10.【答案】D

  【解析】通假字是中考文言文必考题型,本文见九年级下册158页。

  A 选项中,曾通“增”,增加;B 选项中,衡通“横”,梗塞,不顺;

  C 选项中,拂通“弼”,辅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

  2、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任:责任,使命。

  5、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6、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7、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8、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9、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0、曾益:增加。曾,通“增”。

  11、恒过: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指在国内。

  18、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19、出:指在国外。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2、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文后练*: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附加练*

  1.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

  3.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

  答案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如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必须进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与材料一致

  事例:(生于忧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微软公司原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我们今年可能活不成了。”这是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在企业蒸蒸日上时告诫员工的话。

  (死于安乐)刘备儿子阿斗(《出师表》中的刘禅)历代的王朝衰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 (菁华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1

  在随着语文老师学完这个篇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不禁使,我心中萌发良多感慨。

  本文的上部分,借舜、傅说等六人的事例,来说明上天若要委以重任于人,必先使其受尽挫折,历尽苦难,这样才能得到担当大任的能力。总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若是想成大器、成大业,就必须饱受挫折,再一次的失败中磨练自己,完善自我。反之,若没经历一些大的挫折,又不思进取,则不可能成器。譬如三国后期蜀国之祖刘禅,即使得诸葛亮的辅佐。却因他自身的愚钝,只图享乐,不思进取,致时蜀国的复兴成为幻影。

  本文的下文,便点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际,这句话早在夏商时期便得到了证实。夏启死后,王位由太康继承,但太康不爱管理国事,终日以打猎饮酒为乐,后被穷氏首领后羿占取国度,但后羿也整日吃喝玩乐,后被奸臣寒浞夺权,而寒浞亦纵情声色,以致民心尽失,被大禹的后人少康所杀,让少康复兴了夏朝,且他吸取了教训,杜绝享乐,关心百姓,勤于政事,没有步入先前几人的后尘,使得历史不再重演。

  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告诫自己,不能轻易懈怠,更不可沉溺于享乐之中,需以史为镜,目光长远,志在千里。不应目光短浅,只着眼于当下的玩乐之中,不然早晚将会乐极生悲。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著名的鲶鱼效应,想必大家都知道。沙丁鱼在运回渔港的.途中,会因窒息而死亡,为了使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可在沙丁鱼的鱼槽内放一只鲶鱼,迫于求生的沙丁鱼会四处乱游,这样也不会缺氧了。此时的沙丁鱼正因处于祸患之中,才得以生存,明明是它最大祸患的鲶鱼,此时却造福于沙丁鱼。更为浅显易懂的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中,青蛙因水温的舒适而在其中悠哉游哉,待到其发现高温难耐之时,已无力回天,此时的青蛙,正因处于安逸之中,才导致其死亡。

  身处忧患多难之中,会使人得到成长,而常处快活安乐之中,只会加速死亡,带刺之玫瑰虽十分美丽,但若只手去碰,必会付出代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2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孟子》里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

  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讲得一点也不错,坚强的人是在忧患中成长的。巴尔扎克曾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步阶梯,信徒的洗礼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我们要把不幸,灾难当作我们成功的又一块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来与成功拉*距离。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大量的捕杀鹿的凶残敌人狼。经过25年的残忍捕杀,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杀害。然而,罗斯福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极度保护下,鹿群是有一段时间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很快,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这个故事中,鹿为什么在过度保护下,数量变得更加少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给它们的过度保护使他们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因此,我们心中要有忧患做支撑,在心中时时为国家着想,这样,我们才会免于被社会淘汰!

  请大家勿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读后感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牛金星想当太*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老。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菁华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要有忧患意识,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是否还在学*日的晚上刷好友动态,你是否心中还惦记着那本没看完的小说,你是否还挂念着没有刷经验的游戏?反正我是这样的,虽然每次听老师说完关于分班和考大学的事情时,都会有一种要好好学*的冲动,但是这种冲动却维持不了多久,短则一节课,长则一天。回到家照样还是吃吃零食,刷刷空间,看看小说,追追韩剧。我承认我是一个没有毅力,喜欢拖延的人。

  每次在公交车上我都会想回家要把当天所教的数学物理的辅导书看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到家后的时间可谓是光阴似箭,别说是做课外作业了,连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完成就谢天谢地了。不知不觉,我们所谓的“适应高中”的快乐混沌生活已经过完一个学期了,分班*在眼前,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手机,电脑,想想接下来要干什么,要放手一搏,还是坐以待毙。

  你们可能会说,我的排名在年级前150名,学校的本科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本科是肯定有希望的,所以我可以慢慢来,也不需要再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学*上。但是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以前刚进宁波七中的时候,校长很自豪的说,在我们学校排在前240名就有希望冲刺重点,宁波七中当时有800多名学生。当时的我没有什么忧患意识,天真地认为只要在300名左右,好一点的学校是肯定没问题的,所以也是自以为是,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年。直到中考我才发现,我有多么的愚蠢,终于明白所谓的有希望冲刺重点是什么意思了。所以我想说,学校的录取率虽然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相信自己一定会在那些人中间,所以,我们要时刻拥有忧患意识。

  第一个学期我们在安乐中“死去”,但这个学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拼搏的,我们应在忧患中“重生”,在这个学期中好好学*,迎接接下来对分班起着重要作用的四次考试。时刻拥有忧患意识,那么你的眼光就会比别人长远,忧患会让你在学*中保持紧绷状态,激励你去弥补之前的学*漏洞,有一句话说的好:“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一只品种优良、敏捷忠诚的猎狗,在一次追捕狐狸的任务中,撞到了路边的树,擦破了皮,又因为一念之差,放走了那只*在咫尺的狐狸。或许,当这只狗回到主人身边后,主人看到它为了追捕狐狸擦破了皮,感动了它的努力,回到家中之后便是一顿大餐赏给它,却殊不知它根本没有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捕狐狸。猎狗怀着这种侥幸心理,享受了大餐,却在那之后的捕猎中更加松懈,每天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那之后呢,也许主人发现猎狗不再专注于打猎了,把它杀了又换了一只猎狗,也许在一次追捕中猎狗遇到了狼,而由于享受安逸而日渐肥胖的它不再是狼的对手,而被狼一口咬死了。

  看了这只猎狗的故事,有人会嘲笑猎狗在一念之差后享受安逸,最终等来的也是痛苦;有人惋惜猎狗本来善于追捕猎物,品种优良且身手敏捷,最终却在享受安乐中结束了自己本该美好的一生。而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在生活中,在学*上,我们有没有过着因为追求安逸闲适的生活,而放弃了追求更高的目标,最终难过悔恨的事呢?

  在学*中,有时候我们追求贪玩,心中抱着一种“没关系,再玩十分钟我就去学*”的心态,在一个十分钟,两个十分钟,三个十分钟之后,发现自己已经把本该认真学*的三十分钟用来享受安乐了。在这三十分钟里,认真学*的人收获了新知识,回顾了旧知识,而你却因为贪图安乐,在享受了三十分钟欢乐以后,发现自己一无所获。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去了,别人在努力学*,担忧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而更加发奋读书,你在享受一时的欢乐。而最终结果也就是别人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而你却在享受了一时的安乐过后,落得和那只狗一样的下场。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多努力一点,多认真一点,别在一时的安乐中虚度时光,那么到了最后,你的坚持不懈努力的成果会在你高考后的录取通知书中熠熠生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菁华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十六、20xx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一) 德育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二) 智育目标: 学*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一) 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an)亩:田间水沟 付说(yue)

  曾(zeng)益:同“增”,增加 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u)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 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 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等领导人开创了新*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三、 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 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 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 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五、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 当堂背诵课文

  七、完成练*(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理解文意。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合作探究学*,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学*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德育目标

  增强忧患意识,滋养乐观态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学难点:

  当堂成诵,学*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学板块:

  朗读——解读——赏读——背诵。

  教学过程:

  序曲:资料激趣,简介作品

  1.多媒体展示二则资料

  为什么?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丢进沸腾的开水中,青蛙奋力一跃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越升越高,青蛙浑然不觉,最后竟被煮死了。]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医院,一名新护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难,用目光无声地哀求她——请把氧气瓶的流量开得大些。出于对病人的怜悯,又加是夜半时分。于是她想,对病人有好处的事,医生也该同意的,就在不曾请示医生的情况下,私自把氧气流量表拧大。气体通过湿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顿感舒服,眼中满是感激的神色,护士就放心地离开了。那夜,不巧来了其他的重病人。当护士忙完之后,捋着一头的汗水再一次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然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孟子早已对此作了诠释,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在滚烫的沸水中能逃生,在慢慢变热的温水中自由自在、游哉悠哉,最后丧生了;稀薄的氧气让病人无恙,高浓度的氧气却让病人在安然享受中丧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无声息的逝去了)(展示课题和解释:忧愁患难能极激励人奋发,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能使人死亡。)我们不仅赞叹古人的智慧,能将事理阐释的这样精确,孟子是什么人呢?

  2.作者作品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接下来我们就欣赏《孟子》中的这篇千古奇文。

  本篇课文的学*分四大板块进行

  一、自主散读,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3遍。第一遍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子音,第二遍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语句,第三遍试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学生根据字音、停顿、抑扬顿挫的美感三个方面评价同学们的朗读。)

  3.老师示范吟诵课文。

  4.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尽量读出文言的美,体会古文言的美)

  二、理解细读,合作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自由讨论交流释疑。

  2、小组提出遗留问题,集体合作解决疑难。

  (第1、2步中穿插解决字词,注意对重点字词尤其是活用的词的准确把握和积累)

  三、深入赏读,探究思路。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你觉得有特点的段落或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说说喜欢的原因。(可从内容、论证方法及效果、修辞等方面谈。)示例:

  ①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6位名人的事例,(师: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师:读一读,感受6个事例放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很有气势,不仅琅琅上口,也很有说服力。

  ②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它的著名,缘于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才干。第二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

  ③第三段也是名句,它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④第四段点出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生合作,试理出本文论证思路(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特点)

  3.小结:(媒体展示文章思路)

  本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炼,这谈的是造就人才的问题。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一样,最后推出论点。

  4.学生按文章思路图试背课文。

  5.(媒体展示)七嘴八舌谈收获:学了本文后,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你学到了什么?请以“我学会了……我知道了……我了解了……我感受了……”开头说一句话。(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等方面谈)示例:

  我学会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可以使文章结

  构清晰,富有说服力。

  我知道了排比概述的多个事例的连用,既能增加文章气势,又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我感受了孟子散文句式工整、表意蕴藉、富含哲理的特色

  四、背诵涵咏,积累提高。

  1.自由背诵,同时在笔记本上积累喜欢的句子

  2.齐背课文(尽量背出孟子散文特有的气势,背出文言美感。并感受这种美。)

  尾声: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你觉得孟子说的有道理吗?如果有,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证明他的观点吗?

  2.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中的困难与挫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4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 学*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1)学*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 学生齐读课文。

  3、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投影显示: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 学生讲解课文大意。

  4) 师生共同补充。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解释2遍、课文1遍。

  2) 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2句和事例1个。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2)背诵课文。

  二、分析课文内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

  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5

  教学目标:

  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引导学生能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学*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的练*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这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加以巩固,也可以检测学生对于课文学*的效果,更可以通过练*,让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对于课文及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好经常加以复*巩固。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真正地看懂中考链接中的课外文言文

  二、难点:能让学生通过练*,掌握所学的知识

  很多同学一看到课外文言文就头疼了,连看也不看就说不会做,其实只要用心去看,想想学过的方法和文言实词,也许并不难,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学*课外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

  让学生当堂完成,以闭卷的形式,再左右交换批改。

  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应该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是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批改他人的练*,不仅是加深了印象,也可以让部分学生产生危机感,以致于加紧复*,提高学*意识。

  二、能力提高:

  请同学自告奋勇地回答,其他同学纠正,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激发学生学*兴趣,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要注意团队合作精神,争取杜绝彼此的轻视,嘲笑,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鼓励学生要敢干创新,勇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

  三、中考链接:

  请学生齐读全文。让一位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对翻译不好的地方加添改。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题目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对文章再次熟悉之后让学生翻译,可能有一定的.帮助。因为是课外文言文,学生的翻译并不一定会十全十美,所以更要鼓励学生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添改,不仅发挥学生间互助的作用,而且可以让添改的学生增加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挑题目回答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好让学生对于枯燥的练*讲解有一定的兴趣可言。

  四、作业

  1、订正

  2、预*《卖油翁》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上时作好相应的记录,课后再认真订正,也是对课上所课的内容加以巩固的一次机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