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首页 / 总结 / | 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1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d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r)

  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32.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2

  一、圆

  1、圆的有关性质

  在一个*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圆,固定的端点O叫圆心,线段OA叫半径。

  由圆的意义可知: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就是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连结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圆弧,简称弧。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半圆,大于半圆的弧叫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叫劣弧。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圆形叫弓形。

  圆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圆叫同心圆。

  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等圆。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等弧。

  二、过三点的圆

  l、过三点的圆

  过三点的圆的作法:利用中垂线找圆心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经过三角形各顶点的圆叫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圆的内接三角形。

  2、反证法

  反证法的三个步骤:

  ①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②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③由矛盾得出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例如:求证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证明:设有两个以上是钝角

  则两个钝角之和>180°

  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不可能有二个以上是钝角。

  即最多只能有一个是钝角。

  三、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理1:*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两条弧。

  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个条弧。

  推理2:圆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四、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实际上,圆绕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顶点是圆心的角叫圆心角,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弦心距。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心距相等。

  推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五、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

  推理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理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理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由于以上的定理、推理,所添加辅助线往往是添加能构成直径上的圆周角的辅助线。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3

  1、正数和负数的有关概念

  (1)正数: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

  负数: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3、有关数轴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是一条直线。

  (2)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是有理数。

  (3)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表示正数的点在原点的右侧,表示负数的点在原点的左侧。

  (2)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0;

  相反数是本身的是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4、任何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

  最小的正整数是1,最大的负整数是-1。

  5、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

  两个正数比较: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大;

  两个负数比较:先算出它们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有理数加法

  (1)符号相同的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一致,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之和.

  (2)符号相反的两数相加:当两个加数绝对值不等时,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中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当两个加数绝对值相等时,两个加数互为相反数,和为零.

  (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7、有理数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8、在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最简的形式,负数前面的加号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14+12+(-25)+(-17)可以写成省略括号的形式:14+12 -25-17,可以读作“正14加12减25减17”,也可以读作“正14、正12、负25、负17的和.”

  9、有理数的乘法

  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第一步:确定积的符号 第二步:绝对值相乘

  10、乘积的符号的确定

  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 0 时,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零。

  11、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一定相同)

  倒数是本身的只有1和-1。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1)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1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1①*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d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r)

  ④两圆内切d=R-r(R>r)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32.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2

  一、角的定义

  “静态”概念: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动态”概念: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那么这个角叫做*角;*角的一半叫直角;大于直角小于*角的角叫做钝角;大于0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

  二、角的换算:

  1周角=2*角=4直角=360°;

  1*角=2直角=180°;

  1直角=90°;

  1度=60分=3600秒(即:1°=60′=3600″);

  1分=60秒(即:1′=60″).

  三、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说明:互补、互余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没有位置关系。

  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四、角的比较方法:

  角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

  (1)度量法(利用量角器);

  (2)叠合法(利用圆规和直尺)。

  五、角*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

  常见考法

  (1)考查与时钟有关的问题;

  (2)角的计算与度量。

  误区提醒

  角的度、分、秒单位的换算是60进制,而不是10进制,换算时易受10进制影响而出错。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3

  1、正数和负数的有关概念

  (1)正数: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

  负数: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3、有关数轴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是一条直线。

  (2)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一定都是有理数。

  (3)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表示正数的点在原点的右侧,表示负数的点在原点的左侧。

  (2)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0;

  相反数是本身的是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3)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非负数。

  4、任何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

  最小的正整数是1,最大的负整数是-1。

  5、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

  两个正数比较:绝对值大的那个数大;

  两个负数比较:先算出它们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6、有理数加法

  (1)符号相同的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一致,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之和.

  (2)符号相反的两数相加:当两个加数绝对值不等时,和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中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当两个加数绝对值相等时,两个加数互为相反数,和为零.

  (3)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7、有理数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8、在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最简的形式,负数前面的加号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14+12+(-25)+(-17)可以写成省略括号的形式:14+12 -25-17,可以读作“正14加12减25减17”,也可以读作“正14、正12、负25、负17的和.”

  9、有理数的乘法

  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第一步:确定积的符号 第二步:绝对值相乘

  10、乘积的符号的确定

  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 0 时,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

  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零。

  11、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一定相同)

  倒数是本身的只有1和-1。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2)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 (菁华3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1

  不等式的判定知识点

  1.常见的不等号有“>”“<”“≤”“≥”及“≠”。分别读作“大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不等于”,其中“≤”又叫作不大于,“≥”叫作不小于;

  2.在不等式“a>b”或“a

  3.不等号的开口所对的数较大,不等号的尖头所对的数较小;

  4.在列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关系的关键字,如:正数、非负数、不大于、小于等。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知识点

  不等式的性质

  ①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②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③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原则)

  ④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⑤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⑥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⑦如果x>y>0,m>n>0,那么xm>yn;

  ⑧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1]

  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概念:

  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例如2x+2y≥2xy,sinx≤1,ex>0,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2、分类: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我们大家在判定不等式时要记得,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

  初三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点总结

  1、比较法:包括比差和比商两种方法。

  2、综合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定理、法则等,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的方法称为综合法,它是由因导果的方法。

  3、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待证命题出发,分析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原理,逐步探索,最后将命题成立的条件归结为一个已经证明过的定理、简单事实或题设的条件,这种证明的方法称为分析法,它是执果索因的方法。

  4、放缩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根据需要把需证明的不等式的值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放缩法。

  5、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两步一结论。

  在证明第二步时,一般多用到比较法、放缩法和分析法。

  6、反证法

  证明不等式时,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反面成立,把它作为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利用已知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原理逐步推证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或公认的简单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原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2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交d

  相切d=r

  相离d>r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圆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7、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

  外切d=R+r

  相交R—r

  内切d=R—r

  内含d

  8、正多边形和圆

  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圆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没边所对的圆心角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中心到一边的距离

  9、弧长和扇形面积

  弧长

  扇形面积:

  10、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侧面积:

  全面积

  11、(附加)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

  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一般的,在一次试验中,有n中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概率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A)=

  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初中数学知识点资料3

  不等式的判定知识点

  1.常见的不等号有“>”“<”“≤”“≥”及“≠”。分别读作“大于,小于,小于等于,大于等于,不等于”,其中“≤”又叫作不大于,“≥”叫作不小于;

  2.在不等式“a>b”或“a

  3.不等号的开口所对的数较大,不等号的尖头所对的数较小;

  4.在列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不等式关系的关键字,如:正数、非负数、不大于、小于等。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性质知识点

  不等式的性质

  ①如果x>y,那么yy;(对称性)

  ②如果x>y,y>z;那么x>z;(传递性)

  ③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或整式,那么x+z>y+z;(加法原则)

  ④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⑤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

  ⑥如果x>y,m>n,那么x+m>y+n;(充分不必要条件)

  ⑦如果x>y>0,m>n>0,那么xm>yn;

  ⑧如果x>y>0,那么x的n次幂>y的n次幂(n为正数)[1]

  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概念:

  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例如2x+2y≥2xy,sinx≤1,ex>0,2x<3,5x≠5等>x是超越不等式。

  2、分类:

  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一般地,用纯粹的'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严格不等式,用不小于号(大于或等于号)、不大于号(小于或等于号)

  “≥”(大于等于符号)“≤”(小于等于符号)连接的不等式称为非严格不等式,或称广义不等式。

  通常不等式中的数是实数,字母也代表实数,不等式的一般形式为F(x,y,……,z)≤G(x,y,……,z)(其中不等号也可以为<,≥,>中某一个),两边的解析式的公共定义域称为不等式的定义域,不等式既可以表达一个命题,也可以表示一个问题。

  我们大家在判定不等式时要记得,在一个式子中的数的关系,不全是等号,含不等符号的式子,那它就是一个不等式。

  初三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点总结

  1、比较法:包括比差和比商两种方法。

  2、综合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定理、法则等,逐步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的方法称为综合法,它是由因导果的方法。

  3、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时,从待证命题出发,分析使其成立的充分条件,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原理,逐步探索,最后将命题成立的条件归结为一个已经证明过的定理、简单事实或题设的条件,这种证明的方法称为分析法,它是执果索因的方法。

  4、放缩法

  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根据需要把需证明的不等式的值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证明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放缩法。

  5、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两步一结论。

  在证明第二步时,一般多用到比较法、放缩法和分析法。

  6、反证法

  证明不等式时,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的反面成立,把它作为条件和其他条件结合在一起,利用已知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原理逐步推证出一个与命题的'条件或已证明的定理或公认的简单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原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的方法称为反证法。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3)

——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点1

  *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①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③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④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点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余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勾股定理);

  ④直角三角形中30度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 、c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点3

  一、线、角

  1.直线没有端点,没有长度,可以无限延伸。

  2.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射线可以无限延伸,并且射线有方向。

  3.在一条直线上的一个点可以引出两条射线。

  4.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圆的半径、直径都是线段。

  5.角的两边是射线,角的大小与射线的长度没有关系,而是跟角的两边**的大小有关,叉得越大角就越大。

  6.几个易错的角边关系:

  (1)*角的两边是射线,*角不是直线。

  (2)三角形、四边形中的角的两边是线段。

  (3)圆心角的两边是线段。

  7.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8.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9.在同一个*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二、三角形

  1.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2.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4.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5.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则它们面积相等。

  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三、正方形面积

  1.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正方形面积:两条对角线长度的积2

  四、三角形、四边形的关系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组成一个*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组成一个长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组成一个正方形。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组成一个*行四边形。

  五、圆

  1.把一个圆割成一个*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则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增加r2。

  2.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它的面积是

  3.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六、半圆的周长公式:C=d?2+d或C=pr+2r

  4.半圆面积=圆的面积/2

  5.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面积扩大或缩小以上倍数的*方倍。

  七、圆柱、圆锥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那么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

  3.把一个圆柱沿着半径切开,拼成一个*似的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面,增加的面积是rh2。

  4.把一个圆柱沿着底面直径劈开,得到两个半圆柱体,表面积和比原来增加了两个长方形的面,增加的面积和是dh2。

  5.把一个圆柱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么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削去的圆柱的体积占圆柱体积的,削去的圆柱的体积占圆锥体积的2倍。

  6.把一个圆柱截成几段,增加的表面积是底面圆,增加的面的个数是:截的次数2。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4)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柱:棱柱: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

  正有理数 整数

  有理数 零 有理数

  负有理数 分数

  2、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3、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4、倒数: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5、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若|a|=a,则a≥0;若|a|=-a,则a≤0。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6、有理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7、有理数的运算:

  (1)五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

  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有理数除法法则:

  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8、科学记数法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n=整数位数-1)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①代数式中除了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外,还可以有括号;

  ②代数式中不含有“=、>、<、≠”等符号。等式和不等式都不是代数式,但等号和不等号两边的式子一般都是代数式;

  ③代数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数必须要使这个代数式有意义,是实际问题的要符合实际问题的意义。

  ※代数式的书写格式:

  ①代数式中出现乘号,通常省略不写,如vt;

  ②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如4a;

  ③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如应写作;

  ④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即“×”号不省略;

  ⑤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写成分数的形式,如4÷(a-4)应写作;注意:分数线具有“÷”号和括号的双重作用。

  ⑥在表示和(或)差的代数式后有单位名称的,则必须把代数式括起来,再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的后面,如*方米。

  2、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①单项式:都是数字和字母乘积的形式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注意:1.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2.单独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3.当单项式的系数为1或-1时,这个“1”应省略不写,如-ab的系数是-1,a3b的系数是1。

  ②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3、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①同类项有两个条件:a.所含字母相同;b.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②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③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4、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5、去括号法则

  ①根据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②根据分配律去括号:

  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括号前面是“-”号看成-1,根据乘法的分配律用+1或-1去乘括号里的每一项以达到去括号的目的。

  6、添括号法则

  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不改变;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7、整式的运算:

  整式的加减法: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第四章 基本*面图形

  2、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3、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4、线段的中点: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AM = BM =1/2AB (或AB=2AM=2BM)。

  5、角: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6、角的表示

  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7、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8、角的*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分线。

  9、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角可以参与运算。

  10、*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11、多边形: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面图形叫做多边形。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画(n-3)条对角线,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12、圆:*面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的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简称为半径)。

  圆上任意两点A、B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读作“圆弧AB”或“弧AB”;由一条弧AB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OA、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6、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普查与抽样调查

  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其中被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被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2、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利用圆与扇形来表示总体与部分的关系,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1)

  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各个部分的圆心角度数之和为360°)

  3、频数直方图

  频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它将统计对象的数据进行了分组画在横轴上,纵轴表示各组数据的频数。

  4、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之乘法与因式分解,想必同学们都熟记于心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精彩知识尽在哦。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须是1。

  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⑴它是等式;⑵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⑶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⑷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是等式?1+1=1是等式吗?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恒等式,就是用任何允许的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的两边总是相等,由数字组成的等式也是恒等式,如2+4=6,a+b=b+a等都是恒等式;第二类是条件等式,也就是方程,这类等式只能取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时,等式才成立,如x+y=-5,x+4=7等都是条件等式;第三类是矛盾等式,就是无论用任何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不成立,如x2=-2,|a|+5=0等。

  一个等式中,如果等号多于一个,叫做连等式,连等式可以化为一组只含有一个等号的等式。

  等式与代数式不同,等式中含有等号,代数式中不含等号。

  等式有两个重要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然是一个等式。

  二、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2x-3=8,x+y=7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不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不为0,a,b是已知数),值得注意的是1)一个整式方程的"元"和"次"是将这个方程化成最简形式后才能判定的。如方程2y2+6=3x+2y2,形式上是二元二次方程,但化简后,它实际上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2)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判断是否为整式方程,是不能先将它化简的如方程x+1/x=2+1/x,因为它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不是整式方程。如果将上面的方程进行化简,则为x=2,这时再去作判断,将得到错误的结论。

  凡是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中元数最少且次数最低的方程。

  三、等式有什么牛掰的基本性质吗?

  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移项时不一定要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如解方程3x-2=4x-5时就可以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左边,这样会显得简便些。

  去分母,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则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进行的。

  四、等式一定是方程吗?方程一定是等式吗?

  等式与方程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都是用等号连接的,等号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方程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等式中的特例。就是说,等式包含方程;反过来,方程并不包含所有的等式。如,13+5=18,18-13=5都属于等式,但它们并不是方程。因此,等式一定是方程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一回事儿吗?

  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而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即方程的解是结果,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而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二者不能混淆。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其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

  角的静态定义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角的符号

  角的符号:∠

  角的种类

  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角:等于180°的角叫做*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角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特殊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内错角:互相*行的两条直线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

  内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那么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alternateinteriorangle)。如:∠1和∠6,∠2和∠5

  同旁内角: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内角。如:∠1和∠5,∠2和∠6

  同位角: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旁,又分别处在被截的两条直线同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correspondingangles):∠1和∠8,∠2和∠7

  外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了八个角。如果两个角都在两条被截线的外侧,并且在截线的两侧,那么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外错角。例如:∠4与∠7,∠3与∠8。

  同旁外角: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外,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外角。如:∠4和∠8,∠3和∠7

  终边相同的角:具有共同始边和终边的角叫终边相同的角。与角a终边相同的角属于集合:

  A{bb=k_360+a,k∈Z}表示角度制;

  B{bb=2kπ+a,k∈Z}表示弧度制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1、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b2-4ac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同的实数根;

  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2、*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②*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他的对角线。

  ③*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

  ④*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菱形:①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领心的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分,每一组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③判定条件: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矩形与正方形:

  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④正方形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⑤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多边形:

  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

  ②多边心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他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

  *均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N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均数,记为X

  加权*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均数。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6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x,=│x│等。

  4、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5)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4.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V圆锥=πR2h。

  本章内容是代数学的核心,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很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乐趣,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动学*、探究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移变换:

  1。概念: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移。

  2。性质:(1)*移前后图形全等;

  (2)对应点连线*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移的作图步骤和方法:

  (1)分清题目要求,确定*移的方向和*移的距离;

  (2)分析所作的图形,找出构成图形的关健点;

  (3)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距离*移各个关健点;

  (4)连接所作的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5)写出结论。

  二、旋转变换:

  1。概念:在*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说明:

  (1)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所决定的;

  (2)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

  (3)旋转过程中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

  (4)旋转过程静止时,图形上一个点的旋转角度是一样的。⑤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旋转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旋转中心及旋转方向、旋转角;

  (2)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3)将图形的关键点和旋转中心连接起来,然后按旋转方向分别将它们旋转一个旋转角度数,得到这些关键点的对应点;

  (4)按原图形顺次连接这些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在旋转作图时,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夹角即为旋转角。

  常见考法

  (1)把*移旋转结合起来证明三角形全等;

  (2)利用*移变换与旋转变换的性质,设计一些题目。

  误区提醒

  (1)弄反了坐标*移的上加下减,左减右加的规律;

  (2)*移与旋转的性质没有掌握。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并且所含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有几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方程组。如果方程组中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那么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两种解法:一种是代入消元法,一种是加减消元法。

  1、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三、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实际应用: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检验→作答。

  关键:找等量关系。

  常见的类型有:分配问题、追及问题、顺流逆流、药物配制、行程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相反数

  ⒈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注意:⑴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⑵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若一个为正,则另一个为负;

  ⑶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相反数为本身的数是0。

  2.相反数的性质与判定

  ⑴任何数都有相反数,且只有一个;

  ⑵0的相反数是0;

  ⑶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0,和为0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即a,b互为相反数,则a+b=0

  3.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表示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0的相反数对应原点;原点表示0的相反数。说明: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4.相反数的.求法

  ⑴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它的前面添上负号“-”即可求得(如:5的相反数是-5);

  ⑵求多个数的和或差的相反数时,要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a+b的相反数是-(5a+b)。化简得-5a-b);

  ⑶求前面带“-”的单个数,也应先用括号括起来再添“-”,然后化简(如:-5的相反数是-(-5),化简得5)

  5.相反数的表示方法

  ⑴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a,其中a是任意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当a>0时,-a<0(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

  当a<0时,-a>0(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

  当a=0时,-a=0,(0的相反数是0)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幂函数的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解题方法: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种方法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练*题:

  1、若f(x)=x2-x+b,且f(log2a)=b,log2[f(a)]=2(a≠1)。

  (1)求f(log2x)的最小值及对应的x值;

  (2)x取何值时,f(log2x)>f(1)且log2[f(x)]

  2、已知函数f(x)=3x+k(k为常数),A(-2k,2)是函数y=f-1(x)图象上的点。

  (1)求实数k的值及函数f-1(x)的解析式;

  (2)将y=f-1(x)的图象按向量a=(3,0)*移,得到函数y=g(x)的图象,若2f-1(x+-3)-g(x)≥1恒成立,试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6)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00句菁华

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3、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角边角公理(

7、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10、*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11、矩形性质定理2

12、矩形判定定理1

13、菱形性质定理1

1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15、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16、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17、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18、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9、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20、*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

21、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22、几何图形

2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

2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25、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

26、有理数的运算:

2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2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29、直线的性质

30、圆:*面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的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简称为半径)。

31、①直线L和⊙O相交

32、切线的判定定理

33、一元一次方程

34、①两圆外离

35、有理数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37、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38、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39、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40、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1、性质:

42、对称性:*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4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4、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5、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46、1整式

47、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48、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49、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50、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5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52、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53、圆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圆周运动,探究构成的新图形的边角等关系.

54、直线、双曲线、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直线、双曲线、抛物线运动,探究是否存在动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或与已知图形相似等问题.

55、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56、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57、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58、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59、对顶角相等。

60、定义:顶点在圆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两条件缺一不可)

61、直径(半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①常见辅助线:有直径可构成直角,有900圆周角可构成直径;②找圆心的方法:作两个900圆周角所对两弦交点)

6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63、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64、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6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先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按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类型所反映的规律,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若a

6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67、四边形

68、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9、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0、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71、*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72、*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73、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74、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定理*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77、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78、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79、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80、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81、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82、到两条*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行线*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83、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84、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85、①两圆外离d﹥R+r。

86、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87、换元法

88、几何变换法

89、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90、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9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92、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9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94、*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行的两条直线,互为*行线。a∥b(在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

95、*行公理推论:*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如果b//a,c//a,那么b//c

96、*面直角坐标系:在*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这样我们就说在*面上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

97、X轴:水*的数轴叫X轴或横轴。向右方向为正方向。

98、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99、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00、不等式组的解: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


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7)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60句菁华

1、整式与分式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4、推论3

5、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7、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8、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9、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10、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1、相反数:

12、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13、整式的运算:

14、角的表示

15、①直线L和⊙O相交

16、方程

17、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8、扇形统计图

19、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20、有关数轴

21、任何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

22、①两圆外离

23、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24、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5、高线、中线、角*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2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27、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8、1整式

29、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0、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31、对称性: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32、等腰梯形的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3、求出每段的解析式.

34、圆的两条弦1)在圆外相交时,所夹角等于它所对的两条弧度数差的一半。2)在圆内相交时,所夹的角等于它所夹两条弧度数和的一半。

35、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先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按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类型所反映的规律,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若a

37、相交线与*行线

38、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9、*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40、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41、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42、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43、*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4、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6、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47、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48、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49、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50、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5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52、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54、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55、乘法与因式分解

56、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7、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58、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59、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60、不等式的解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