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

首页 / 总结 / | 数学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

  四边形

  *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 :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 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

  数据的分析

  1.算术*均数:

  2.加权*均数:加权*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的方法。

  3.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5.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6.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6.交流

  7. *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3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

  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质:

  (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2)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第十三章 实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方差公式:

  5、完全*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

  1、提公共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扩展1)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

  四边形

  *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 :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 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2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判定: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 +b =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定义:满足a +b =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定义: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方根是0。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第三章 图形的*移与旋转

  定义: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移。*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经过*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行也相等;对应线段*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定义:若两条直线互相*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行线之间的距离。

  *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分。 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菱形 :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矩形: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正方形: 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具有*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 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 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 等腰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同一底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直角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多边形:在*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 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三角形、四边形和六边形都可以密铺。

  定义: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分。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

  位置表示方法:方位角加距离;坐标;经纬度

  定义: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书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通常,两条数轴分别至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和y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图形随坐标变化:向上/下/左/右*移X个单位长度、横向/纵向拉长X倍、横向/纵向压缩X倍、放大/缩小了X倍、关于x/y轴成轴对称、关于原点O成中心对称

  第六章 一次函数

  定义: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是x自变量,y是因变量。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 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在一次函数y=kx+b中,

  当k0时,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小。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把“二元”变为“一元”。 以一个未知数代另一个未知数的解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通过两式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的解法称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

  定义: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1/n(X1+X2++Xn)叫做这个数的算术*均数,简称*均数,记为X。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均数。

  一般地,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3

  1、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 , 3 √2等;

  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

  如π/61+8等;

  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 0等

  2、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①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②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③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④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⑤估算

  3、*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①算术*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 ”,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②*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方根记做“ ”,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0 ; a ≥0

  ③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 √ 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 3 √ a= 3 √— 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4、实数大小的比较

  ①实数比较大小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a—b>062 a > b ; a—b=062 a =b a—b<062 a < b

  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 ∣ > ∣b ∣ 62 a < b 。

  *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 2 > b 2 62 a < b 。

  5、算术*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①含有二次根号“ √ ”;

  ②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③运算结果若含有“ √ ”形式,必须满足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6、实数的运算

  ①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②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b)+c =a+( 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 =a( 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 b+c) = ab +ac

  初中数学垂直*分线定理

  性质定理:在垂直*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线段2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数学学*思维方法

  1、逻辑法

  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在解决逻辑推理问题时使用广泛。

  2、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3、分类法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扩展2)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m)n =a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am)n=(an)m。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a≠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十一、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即: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十二、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a+b+c)=ma+mb+mc。

  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m+n)(a+b)=ma+mb+na+nb。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

  十三、*方差公式

  1、(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方之差。

  2、*方差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4、*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

  (a+b)?(a—b)的形式,然后看a2与b2是否容易计算。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2

  1、整式的乘除的公式运用(六条)及逆运用(数的计算)。

  (1)an·am(2)(am)n=(3)(ab)n=4)am÷an(5)a0(a≠0)(6)a—p==

  2、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3、整式的乘法公式(两条)。

  *方差公式:(a+b)(a—b)=

  完全*方公式:(a+b)2(a—b)2

  常用公式:(x+m)(x+n)=

  4、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5、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和

  6、两直线*行的条件:(角的关系线的*行)

  ①相等,两直线*行;

  ②相等,两直线*行;

  ③互补,两直线*行。

  7、*行线的性质:两直线*行。(线的*行

  8、能判别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会列列关系式(因变量=自变量与常量的关系)

  9、变量中的图象法,注意:(1)横、纵坐标的对象。(2)起点、终点不同表示什么意义(3)图象交点表示什么意义(4)会求*均值。

  10、三角形

  (1)三边关系:角的关系)

  (2)内角关系:

  (3)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4)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注意:公共边、边的公共部分对顶角、公共角、角的公共部分)

  (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6)等腰三角形:(a)知边求边、周长方法(b)知角求角方法(c)三线合一:

  (7)等边三角形:

  11、会判轴对称图形,会根据画对称图形,(或在方格中画)

  1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

  13、

  (1)等腰三角形:对称轴,性质

  (2)线段:对称轴,性质

  (3)角:对称轴,性质

  14、尺规作图:

  (1)作一线段等已知线段

  (2)作角已知角

  (3)作线段垂直*分线

  (4)作角的*分线

  (5)作三角形

  15、事件的分类:,会求各种事件的概率

  (1)摸球:P(摸某种球)=

  (2)摸牌:P(摸某种牌)=

  (3)转盘:P(指向某个区域)=

  (4)抛骰子:P(抛出某个点数)=

  (5)方格(面积):P(停留某个区域)=

  16、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17、方法归纳:

  (1)求边相等可以利用

  (2)求角相等可以利用。

  (3)计算简便可以利用。

  18、注意复*: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科学记数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绝对值。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3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π(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3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

  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

  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

  初中数学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扩展3)

——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归纳1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一、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1.人格尊严不可辱

  (1)人格尊严权是指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和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表现为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具体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1)名誉的含义及作用

  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经济效益。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

  ①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②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公然辱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都属于侮辱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这些行为既是侵权行为,又是不道德行为,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1.我有肖像权

  (1)肖像是指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再现。肖像与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离。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肖像权

  ①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②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此外,恶意损毁、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也属于侵害肖像权的行为。2.维护姓名权

  (1)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2)法律赋予公民姓名权。盗用、冒用他人姓名,是侵害公民姓名权的两种具体表现,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受法律保护。当自己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归纳2

  维护人身权利

  1、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是指公民的身体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

  2、什么是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内容?(人身自由)

  3、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由哪两部分组成? 生命权和健康权

  4、每个人的最高人身权益是什么? 生命权

  5、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受法律保护体现在哪些方面?

  (1)法律禁止对公民的身体或住宅进行非法搜查。 (2)法律保护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3)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6、怎样自觉维护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1)要认真学*和掌握有关法律,增强防范和保护意识,懂得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如:打“110”电话报警;向*人员求救;通知家人、朋友向社会求救。)

  (2)不去侵害别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

  维护人格尊严

  1、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是什么? 人格尊严权

  2、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 (1)肖像权;(2)姓名权;(3)名誉权;(4)荣誉权;(5)隐私权。

  3、如何维护自已和他人的人格尊严?

  (1)要学会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2)我们也要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4、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特殊保护,为什么?

  (1)人格尊严是未成年的基本权利之一。

  (2)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其精神健康将受到巨大的损害。

  (3)在家庭、学校和舍,存在着损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行为。

  (4)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作为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

  保护个人隐私

  1、什么是个人隐私? 个人隐私,指个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秘密。

  2、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和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什么? 尊重他人隐私

  3、什么是个人隐私权? 也叫个人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希望隐瞒的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别人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

  4、衡量一个国家个人地位和尊严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个人隐私权

  5、尊重个人隐私权包括哪些方面?

  (1)尊重自己的隐私权; (2)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3)运用法律制止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6、怎样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1)未经同意,不私看他人的信件或日记; (2)不私自闯入他人住宅;

  (3)不私自发布和传播他人的隐私。

  7、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保护隐私,尊重隐私权。

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归纳3

  一、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1.我们都是消费者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这既包括吃饭、穿衣、住房等物质方面的消费,也包括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当我们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时,我们便成了消费者。

  (2)在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中,经营者处于有利地位,消费者处于被动的、不利的地位。个别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诈、坑害,使消费者觉醒起来,想步伐经营者奋起反击,以维护自身权益。

  2.消费者享有的权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我国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与民族风俗*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等九项权利。

  (2)法律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

  二、维护消费者权益

  1.炼就一双“慧眼”

  (1)在现代社会,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即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充分行使消费者的权利,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

  (2)炼就“慧眼”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需要我们主动学*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还需要掌握有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

  2.维护权益的途径

  (1)法律赋予我们消费者权利,我们自身要具有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要体现在商品交易过程中,而且要体现在不公*交易发生之后。

  (2)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要通过正当的、合法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途径是:与经营者协调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扩展4)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华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 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 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 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31 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3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中线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底边,*分顶角;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两边上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中线垂直这条边(*分这个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角*分线

  1、等腰三角形顶角*分线垂直*分底边;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分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1、如果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垂直于这个角的对边(*分对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分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高线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分顶角、*分底边;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和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分这条边(*分这条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方差公式: a2-b2=(a+ b)(a- b);

  (2)完全*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方式 ?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注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

  (3)繁分式化简时,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单.

  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注意:分式约分前经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

  7.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8.分式的乘方: .

  9.负整指数计算法则:

  (1)公式: a0=1(a≠0), a-n= (a≠0);

  (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

  (3)公式: , ;

  (4)公式: (-1)-2=1, (-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

  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次幂.

  12.同分母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注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别要注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需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数的开方

  1.*方根的定义:若x2=a,那么x叫a的*方根,(即a的*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方数,(2)已知x求a叫乘方,已知a求x叫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方根是一对相反数;

  (2)0的*方根还是0;

  (3)负数没有*方根.

  3.*方根的表示方法:a的*方根表示为 和 .注意: 可以看作是一个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数开二次方的运算.

  4.算术*方根: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a的算术*方根,表示为 .注意:0的算术*方根还是0.

  5.三个重要非负数: a2≥0 ,|a|≥0 , ≥0 .注意:非负数之和为0,说明它们都是0.

  6.两个重要公式:

  (1) ; (a≥0)

  (2) .

  7.立方根的定义:若x3=a,那么x叫a的立方根,(即a的立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立方数;(2)a的立方根表示为 ;即把a开三次方.

  8.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

  (2)0的立方根还是0;

  (3)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

  9.立方根的特性: .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注意:?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2.实数的分类:(1) (2) .

  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14.无理数的*似值:实数计算的结果中若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表示;如果题目有*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的*似值表示.注意:(1)*似计算时,中间过程要多保留一位;(2)要求记忆: .

  三角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三角形的角*分线定义: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分∠BAC

  ∴∠BAD=∠CAD

  (2) ∵∠BAD=∠CAD

  ∴AD是角*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 BD = CD

  (2) ∵ BD = CD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ΔABC的高

  ∴∠ADB=90°

  (2) ∵∠ADB=90°

  ∴AD是ΔABC的高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BC>AC

  ∴……………

  (2) ∵ AB-BC

  ∴……………

  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 AB = AC

  (2) ∵AB = AC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2) ∵AB=BC=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图)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如图)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 (2) (3)(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180°

  ∴…………………

  (2) ∵∠C=90°

  ∴∠A+∠B=90°

  (3) ∵∠ACD=∠A+∠B

  ∴…………………

  (4) ∵∠ACD >∠A

  ∴…………………

  8.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C=90°

  9.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CA=CB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90° CA=CB

  10.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FG

  ∴ AB = EF ………

  (2) ∵ΔABC≌ΔEFG

  ∴∠A=∠E ………

  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ASA”“AAS”“SSS”“HL”. (如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4

  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四边形

  *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如图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宽和长的比是—1(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如何提高解答数学题的能力

  数学的解答能力,主要通过实际的练*来提高。数学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数学练*的重要性。实际练*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答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常在练*中出现。

  (2)、要有自信心与意志力。数学练*常有繁杂的计算,深奥的证明,自己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耐心细致的*惯。

  (3)、要养成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惯,遇到一个题,不能盲目地进行练*,无效计算,应先深入领会题意,认真思考,抓住关键,再作解答。解答后,还应进行检查。

  多项式定义

  在数学中,多项式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

  算术*方根的双重非负性

  1.√a中a≧0

  2.√a≧0

  算术*方根产生根号(即算术*方根)的产生源于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根号二”,这个 “根号二”的发现 一度引起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恐慌。因为按当时的权威解释(也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有理数代表。

  对于这个无理数“根号二”,最终人们选取了用根号来表示

  算术*方根举例

  9的*方根为±3 ;9的算术*方根为3,正数的*方根都是前面加±,算术*方根全部都是正数。

  算术*方根辨析

  算术*方根和*方根是大家学*实数接触最多的概念,两者密不可分。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对“孪生杀手”,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产生错误。算术*方根和*方根到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

  一、 两者区别

  1、定义不同:

  ⑴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arithmetic square root)。

  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square root)。这就是说,如果x2=a,那么x叫做a的*方根。

  2、表示方法不同:

  ⑴a的`算术*方根记为√a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⑵a的*方根记为±√a,读作“正负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3、个数不同:从形式上看,二者的符号主体相似,但是一个数的*方根要在其算术*方根的前面写上“±”。这也正好说明了一个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有且只有一个,而一个正数却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方根。零只有一个*方根

  二、 两者联系

  1、前提条件相同:算术*方根和*方根存在的前提条件都是“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术*方根和*方根”。

  2、存在包容关系:*方根包含了算术*方根,因为一个正数的算术*方根只是其两个*方根中的一个。

  3、0的算术*方根和*方根相同,都是0。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扩展5)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菁选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

  1、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①实数的分类

  ②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 √2等;

  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 /?+8等;

  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

  2、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①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②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0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③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0没有倒数。

  ④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⑤估算

  3、*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①算术*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0的算术*方根是0。

  ②*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0;a≥0

  ③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 √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 3 √a=3 √-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4、实数大小的比较

  ①实数比较大小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a-b>0a>b;a-b=0a=b;a-b<0a<b 。

  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2>b2a<b 。

  5、算术*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①含有二次根号“ √ ”;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②性质:

  ③运算结果若含有“ √ ”形式,必须满足: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6、实数的运算

  ①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②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 b+a

  加法结合律(a+b)+c= a+(b+c)

  乘法交换律ab= ba

  乘法结合律(ab)c = a(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3、角*分线的性质:角*分线*分这个角,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第十二章轴对称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3、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4、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7、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8、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1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3、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三章实数

  ※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一、列表(一次函数只用列出两个点即可,其他函数一般需要列出5个以上的点,所列点是自变量与其对应的函数值),二、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函数的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的个点,一般画一次函数只用两点),三、连线(依次用*滑曲线连接各点)。

  2、根据题意写出函数解析式:关键找到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既函数解析式。

  3、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5、正比列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把两点带入函数一般式列出方程组

  求出待定系数

  把待定系数值再带入函数一般式,得到函数解析式

  7、会从函数图象上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既与x轴的交点坐标横坐标值),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既两函数直线交点坐标值)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其中m、n、p均为正数);

  ⑤公式还可以逆用:(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2、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a)3化成—a3。

  ※3、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4、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5、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n为正整数)。

  ※6、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②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③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

  4、*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方差,

  ※即。

  ¤其结构特征是:

  ①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②公式右边是两项的*方差,即相同项的*方与相反项的*方之差。

  5、完全*方公式

  ¤1、完全*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即;

  ¤口决:首*方,尾*方,2倍乘积在中央;

  ¤2、结构特征:

  ①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方;

  ②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3、在运用完全*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添括号法则:添正不变号,添负各项变号,去括号法则同样

  6、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2、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8、分解因式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移

  1、定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移。2、性质

  *移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连线*行且相等,对应线段*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旋转

  1、定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

  三、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1、四边形

  在同一*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n(n3)2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

  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四.*行四边形

  1、*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2、*行四边形的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4)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条*行线的距离

  两条*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行线的距离。

  *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5、*行四边形的面积

  S*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五、矩形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分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六、菱形

  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行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七.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行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4、正方形的面积

  设正方形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S正方形=a2b22

  八、梯形

  (一)1、梯形的相关概念

  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梯形中不*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2、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二)直角梯形的定义: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一般梯形

  梯形直角梯形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

  (三)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的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行。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同一腰上的两个角互补。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分线。3、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选择题和填空题可直接用)

  (四)梯形的面积

  (1)如图,S梯形ABCD12(CDAB)DE

  (2)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

  ①SABDSBAC;

  ②SAODSBOC;

  ③SADCSBCD八、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

  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一、在*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x2y2

  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x×a或y×ax×a,y×ax×(-1)或y×(-1)x×(-1),y×(-1)x+a或y+ax+a,y+a图形的变化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关于y轴或x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沿x轴或y轴*移a个单位沿x轴*移a个单位,再沿y轴*移a个单第五章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0时(即ykx)(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k的符号b的符号函数图像yb>00xyb0xyb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1)*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个数的算术*均数,简称*均数,记为x。

  (2)加权*均数:

  1n(x1x2xn)叫做这n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4

  (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方根是0。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实数知识点

  *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打好基础

  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数学公式,定理,原理和概念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基本技能指的是计算技巧,绘图技巧以及使用公式解决问题。技能等等。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就可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

  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初中的基础。学生可以合理地分配时间在初中复*这部分知识,同时学*新知识。新知识的学*通常是通过旧知识或以前学*知识的延续来引入的'。因此,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应注意接触新旧知识,巩固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善于总结和整理

  要想把数学学好的话,我们在学*之后,对于重点内容,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和整理,不断的强化记忆一下重点知识点。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高中数学学*方法

  1怎么才能提高高考数学成绩

  一、看课本补基础

  基础很差,那就不要总想着有什么捷径,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去偷懒,积累的过程从来就没有捷径,看课本补上基础,是一个缓慢但却最实际最靠谱的方法,特别是高三第一轮复*的时候,对于概念,公式,如何推导公式等一定要重点弄懂,还有每个知识点后面的例题,至于有同学会问那些课后*题需要做么?我觉得应该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且那些针对性也不强,毕竟有些必修课本是面向全部学生,没有分文理科的。

  二、跟着老师步骤去看课本补基础

  在第一轮复*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觉得很多知识点都不懂并且还会有不知从哪里去看课本好,这时老师复*节奏很重要,你就不要自己计划今天要复*课本哪里,第一轮复*可以跟着老师步骤,老师讲到哪,就去看这部分知识点的内容,具体按照上一步骤。

  2提高高考数学成绩的技巧

  背例题

  这个是一个比较冷门但是效果奇好的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这个办法就是,遇到你不会的题目,如果怎么都做不出来,你就不用花时间弄懂它了,把它背下来,但是不要什么题都背,要背那种中等难度的题,高难的题一般以后也用不上,简单的你自己就会做。这样做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节省了很多时间,遇到不会的题你也会往里面“套答案”了。

  课后复*

  高中数学一定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时效性,一定要在课后及时复*,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如果你隔几天在看,你会发现你的知识点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你在复*,就产不多相当于又重新在学一次,所以“趁热打铁”这个成语同样适用于高中数学的学*。其次,我们复*过得知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每周、每个月都最好总结一下。这样有利于形成我们的知识网络,更加方便记忆。

  3提高高考数学成绩的窍门

  仔细研读教材

  对于高考的数学来说,高考的出题一直是源自教材的,所以在高三学生复*的过程中,需要认真阅读数学的教材,并且将教材中的知识、概念、例题、等知识点加以分析,在数学的知识点中,有很多知识点网络的交汇处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想要考好数学的学生可以将数学课本中的知识串成串,连成线,汇成面,并且将高考中出现的各个知识点加以练*并相互结合。

  找到适合自己学*数学的方式

  每个高三学生的学*情况都不一样,所以针对于他们的训练方式也不同。但是对于训练的目标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在高三学生学*数学备考的时候应该合理安排训练。首先就需要高三学生弄清楚自己的需要,无论是数学的试卷还是专题,都需要自己一点一点来做。

  并且弄清楚自己那些知识点存在着问题,就要多做一些此类知识点。其次就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学*要为了自己的成绩而学,不是为了老师和家长而学*,在做题之前首先要制定一个目标,通过一些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数学做题的准确率。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5

  1.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负有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2等;π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方根记做“a”,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a0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注意:3a3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b0ab,ab0ab,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1ab;baab1ab;ab1a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5)*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五、算术*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含有二次根号“2、性质:

  2(1)(a)a(a0)

  22”;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a(a0)

  (2)a2aa(a0)

  第1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3)abababab(a0,b0)(abab(a0,b0))n(n3)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a0,b0)(abab(a0,b0))2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

  3、运算结果若含有“a”形式,必须满足: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六、实数的运算

  (1)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3.图形的*移与旋转

  一、*移

  1、定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移。

  2、性质

  *移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连线*行且相等,对应线段*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旋转

  1、定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

  4.四边形性质探索

  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1、四边形

  在同一*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二、*行四边形

  1、*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2、*行四边形的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常用点:

  (1)若一直线过*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定理

  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条*行线的距离

  两条*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行线的距离。

  *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行四边形的面积S*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三、矩形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分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四、菱形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第2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行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五、正方形(3~10分)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行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4、正方形的面积

  设正方形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S正方形=a2

  (三)等腰梯形1、等腰梯形的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行。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同一腰上的两个角互补。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分线。

  3、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选择题和填空题可直接用)

  (四)梯形的面积

  (1)如图,S梯形ABCD12(CDAB)DE

  (2)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

  ①SABDSBAC;②SAODSBOC;③SADCSBCD

  七、有关中点四边形问题的`知识点:

  (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矩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3)顺次连接菱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4)顺次连接等腰梯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5)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6)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7)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八、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

  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九、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关系图:

  b22

  六、梯形

  (一)1、梯形的相关概念

  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梯形中不*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2、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二)直角梯形的定义: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一般梯形

  梯形直角梯形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

  第3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5.位置的确定

  一、在*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1、*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x×a或y×ax×a,y×ax×(-1)或y×(-1)x×(-1),y×(-1)x+a或y+ax+a,y+axy22

  图形的变化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关于y轴或x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沿x轴或y轴*移a个单位沿x轴*移a个单位,再沿y轴*移a个单6.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0时(即ykx)(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第4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k的符号b的符号函数图像y0x图像特征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b00x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K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6

  一、*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有公共原点而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了*面直角坐标系。

  二、知识点与题型总结:

  1、由点找坐标:

  A点的坐标记作A(2,1),规定: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

  2、由坐标找点:例找点B(3,-2)?

  由坐标找点的方法:先找到表示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点,然后过这两点分别作x轴与y轴的垂线,垂线的交点就是该坐标对应的点。

  各象限点坐标的符号:

  ①若点P(x,y)在第一象限,则x > 0,y > 0;

  ②若点P(x,y)在第二象限,则x < 0,y > 0;

  ③若点P(x,y)在第三象限,则x < 0,y < 0;

  ④若点P(x,y)在第四象限,则x > 0,y < 0 。

  典型例题:

  例1、点P的坐标是(2,-3),则点P在第四象限。

  例2、若点P(x,y)的坐标满足xy>0,则点P在第一或三象限。

  例3、若点A的坐标为(a^2+1, -2–b^2),则点A在第四象限。

  4、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符号: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① 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

  ② 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

  ③原点(0,0)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例4、点P(x,y)满足xy = 0,则点P在x轴上或y轴上。 。

  5、与坐标轴*行的两点连线:

  ①若AB‖ x轴,则A、B的纵坐标相同;

  ②若AB‖ y轴,则A、B的横坐标相同。

  例5、已知点A(10,5),B(50,5),则直线AB的位置特点是(A)

  A、与x轴*行B、与y轴*行C、与x轴相交,但不垂直D、与y轴相交,但不垂直

  6、象限角*分线上的点:

  ①若点P在第一、三象限角的*分线上,则P(m, m);

  ②若点P在第二、四象限角的*分线上,则P(m, -m)。

  例6、已知点A(2a+1,2+a)在第二象限的*分线上,试求A的坐标。

  解:由条件可知:2a+1 +(2+a)=0,解得a = -1,

  ∴ A(-1,1)。

  例7、已知点M(a+1,3a-5)在两坐标轴夹角的*分线上,试求M的坐标。

  解:当在一、三象限角*分线上时,a+1=3a-5,

  解得:a=3 ∴ M(4,4)

  当在二、四象限角*分线上时,a+1+(3a-5)=0,

  解得:a=1 ∴ M(2,-2)

  ∴M的坐标为(4,4)或(2,-2)

  7、关于坐标轴、原点的对称点:

  ①点(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b);

  ②点(a, b)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b);

  ③点(a, 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b)。

  例8、已知点A(3a-1,1+a)在第一象限的*分线上,试求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解:由条件得:3a-1=1+a解得:a=1,∴ A(2,2),

  ∴ 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2)。

  8、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①点(x, y)到x轴的距离是∣y∣;

  ②点(x, y)到x轴的距离是∣x∣。

  例9、点P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是2,1,则点P的坐标可能为?

  答案:(1,2)、(1,-2)、(-1,2)、(-1,-2) 。

  三、知识拓展与提高:

  例10、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A(0,1),B(8,5),点P在x轴上,则PA + PB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作点A(0,1)关于x轴的对称点A(0,-1),连接AB与x轴交于点P,

  则AB路径最短,即PA + PB最小。

  根据勾股定理得:AB = √[(1+5)^2 + 8^2] = 10 。

  ∴PA + PB的最小值是10 。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

  多做练*题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课后总结和反思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看:看书、看笔记、看*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知识点

  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2、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7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

  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三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8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第七章知识点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第八章知识点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均水*)的量:*均数、众数、中位数

  2、*均数

  (2)加权*均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9

  一、全等三角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

  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

  ②一个三角形经过*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

  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

  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

  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HL”)

  二、角的*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得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称这条射线为这个角的*分线。

  1、性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三、学*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

  (5)截长补短法证三角形全等。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3.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⑤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1.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2.性质: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

  ①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②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横坐标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④与X轴或Y轴*行的直线的两个点横(纵)坐标的关系;

  ⑤关于与直线X=C或Y=C对称的坐标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x,-y)_____.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x,y)___.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理解: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线就可以推知另两线。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勾股定理:B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c数学式子:a

  ∠C=900a2b2c2

  ACb

  2、神秘的数组(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2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数学式子:

  a2b2c2∠C=900

  满足a+b=c三个数a、b、c叫做勾股数。

  3.一般的,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的*方根有两个,他们互为相反数。

  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22

  一般的,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称为三次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常见的无理数有:

  ⑴无限不循环小数:如0.010010001……

  ⑵开不尽的根号:如3、5、34、37等

  ⑶圆周率:如-3.14、4、*似数的认识:

  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数据都是*似数,例如测量长度,时间,速度所得的结果都是*似数,且由于测量工具不同,其测量的精确程度也不同。在实际计算中对于像π这样的数,也常常需取它们的*似值.请说说生活中应用*似数的例子。

  取一个数的*似值有多种方法,四舍五入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例如,圆周率π=3.1415926…

  取π≈3,就是精确到个位(或精确到1)

  取π≈3.1,就是精确到十分位(或精确到0.1)取π≈3.14,就是精确到百分位(或精确到0.01)取π≈3.142,就是精确到千分位(或精确到0.001)

  5、有效数字:

  对一个*似数,从左面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称为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例如:上面圆周率π的*似值中,3.14有3个有效数字3,1,4;

  3.142有4个有效数字3,1,4,2.等。

  3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数量、位置的变化、*面直角坐标系

  1、数量的变化:

  ⑴生活中处处有变化的数量关系,并且这些变化的数量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感受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数字信息的重要意义。

  ⑵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常常会发生变化,表示这种变化通常有3种各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表格、图形、式子,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2、位置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人们既关心事物的数量变化,也关心事物的位置变化,如行驶中的车辆、飞行中的火箭、航行中的船只、移动中的台风等位置的变化。

  3、*面直角坐标系:

  ⑴有关概念:*面上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2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水*方向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它们统称坐标轴。公共原点O称为坐标原点。

  ⑵确定点的位置(点坐标)

  ①若*面内有一点P(如图),我们应该如何确定它的位置?

  (过点P分别作x、y轴的垂线,将垂足对应的数组合起来形成一对有序实数,这样的有序实数对叫做点的坐标,可表示为P(a,b)

  ②若已知点Q的坐标为(m,n),该如何确定点Q的位置?

  (分别过x、y轴上表示m、n的点作x、y轴的垂线,两线的交点即为点Q)

  4、点坐标的特征:

  ⑴四个象限内点坐标的特征:

  两条坐标轴将*面分成4个区域称为象限,按逆时针顺序分别记作第一、二、三、四象限。

  ⑵数轴上点坐标的特征:

  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可表示为(a,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可表示为(0,b)。

  ⑶象限角*分线上点坐标的特征:

  第一、三象限角*分线上点的横、纵坐标相等,可表示为(a,a);

  第二、四象限角*分线上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表示为(a,-a)。

  ⑷对称点坐标的特征:

  P(a,b)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P(a,b)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P(a,b)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

  第五章一次函数

  一.常量、变量: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二、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三、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

  (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一切实数。

  (3)用寄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一切实数。

  (4)若解析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四、函数图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五、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六、函数有三种表示形式:

  (1)列表法

  (2)图像法

  (3)解析式法

  七、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一般地,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为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八、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图象: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

  (2)性质: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0

  第一章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的性质等腰梯形轴对称的应用轴对称设计轴对称图案第二章勾股定理与*方根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bc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abc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二、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

  o

  π3+8等;

  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方根记做“a”,读作“正、负根号a”。

  2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

  a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注意:3a3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a0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b0ab,ab0ab,ab0ab(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1ab;baab1ab;ab1a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5)*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2b2ab。

  五、实数的运算

  (1)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1

  中线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底边,*分顶角;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两边上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中线垂直这条边(*分这个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角*分线

  1、等腰三角形顶角*分线垂直*分底边;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分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1、如果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垂直于这个角的对边(*分对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分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高线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分顶角、*分底边;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和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分这条边(*分这条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扩展6)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菁选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

  1、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①实数的分类

  ②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 √2等;

  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 /?+8等;

  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

  2、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①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②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0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③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0没有倒数。

  ④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⑤估算

  3、*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①算术*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0的算术*方根是0。

  ②*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0;a≥0

  ③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 √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 3 √a=3 √-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4、实数大小的比较

  ①实数比较大小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a-b>0a>b;a-b=0a=b;a-b<0a<b 。

  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2>b2a<b 。

  5、算术*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①含有二次根号“ √ ”;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②性质:

  ③运算结果若含有“ √ ”形式,必须满足: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6、实数的运算

  ①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②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 b+a

  加法结合律(a+b)+c= a+(b+c)

  乘法交换律ab= ba

  乘法结合律(ab)c = a(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的性质等腰梯形轴对称的应用轴对称设计轴对称图案第二章勾股定理与*方根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bc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abc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二、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

  o

  π3+8等;

  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方根记做“a”,读作“正、负根号a”。

  2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

  a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注意:3a3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a0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b0ab,ab0ab,ab0ab(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1ab;baab1ab;ab1a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5)*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2b2ab。

  五、实数的运算

  (1)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全等三角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

  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

  ②一个三角形经过*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

  ①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

  ②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

  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HL”)

  二、角的*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得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称这条射线为这个角的*分线。

  1、性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三、学*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

  (5)截长补短法证三角形全等。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3.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⑤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1.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2.性质: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

  ①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②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横坐标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④与X轴或Y轴*行的直线的两个点横(纵)坐标的关系;

  ⑤关于与直线X=C或Y=C对称的坐标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x,-y)_____.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x,y)___.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理解: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线就可以推知另两线。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勾股定理:B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c数学式子:a

  ∠C=900a2b2c2

  ACb

  2、神秘的数组(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2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数学式子:

  a2b2c2∠C=900

  满足a+b=c三个数a、b、c叫做勾股数。

  3.一般的,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的*方根有两个,他们互为相反数。

  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22

  一般的,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称为三次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常见的无理数有:

  ⑴无限不循环小数:如0.010010001……

  ⑵开不尽的根号:如3、5、34、37等

  ⑶圆周率:如-3.14、4、*似数的认识:

  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数据都是*似数,例如测量长度,时间,速度所得的结果都是*似数,且由于测量工具不同,其测量的精确程度也不同。在实际计算中对于像π这样的数,也常常需取它们的*似值.请说说生活中应用*似数的例子。

  取一个数的*似值有多种方法,四舍五入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例如,圆周率π=3.1415926…

  取π≈3,就是精确到个位(或精确到1)

  取π≈3.1,就是精确到十分位(或精确到0.1)取π≈3.14,就是精确到百分位(或精确到0.01)取π≈3.142,就是精确到千分位(或精确到0.001)

  5、有效数字:

  对一个*似数,从左面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称为这个*似数的有效数字。

  例如:上面圆周率π的*似值中,3.14有3个有效数字3,1,4;

  3.142有4个有效数字3,1,4,2.等。

  3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数量、位置的变化、*面直角坐标系

  1、数量的变化:

  ⑴生活中处处有变化的数量关系,并且这些变化的数量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感受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数字信息的重要意义。

  ⑵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常常会发生变化,表示这种变化通常有3种各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表格、图形、式子,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2、位置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人们既关心事物的数量变化,也关心事物的位置变化,如行驶中的车辆、飞行中的火箭、航行中的船只、移动中的台风等位置的变化。

  3、*面直角坐标系:

  ⑴有关概念:*面上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2条数轴构成*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水*方向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它们统称坐标轴。公共原点O称为坐标原点。

  ⑵确定点的位置(点坐标)

  ①若*面内有一点P(如图),我们应该如何确定它的位置?

  (过点P分别作x、y轴的垂线,将垂足对应的数组合起来形成一对有序实数,这样的有序实数对叫做点的坐标,可表示为P(a,b)

  ②若已知点Q的坐标为(m,n),该如何确定点Q的位置?

  (分别过x、y轴上表示m、n的点作x、y轴的垂线,两线的交点即为点Q)

  4、点坐标的特征:

  ⑴四个象限内点坐标的特征:

  两条坐标轴将*面分成4个区域称为象限,按逆时针顺序分别记作第一、二、三、四象限。

  ⑵数轴上点坐标的特征:

  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可表示为(a,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可表示为(0,b)。

  ⑶象限角*分线上点坐标的特征:

  第一、三象限角*分线上点的横、纵坐标相等,可表示为(a,a);

  第二、四象限角*分线上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可表示为(a,-a)。

  ⑷对称点坐标的特征:

  P(a,b)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P(a,b)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P(a,b)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a,-b)。

  第五章一次函数

  一.常量、变量: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二、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三、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

  (1)用整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用分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一切实数。

  (3)用寄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用偶次根式表示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一切实数。

  (4)若解析式由上述几种形式综合而成,须先求出各部分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求其公共范围,即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5)对于与实际问题有关系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四、函数图象的定义:一般的,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在坐标*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五、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一般步骤

  1、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注意:列表时自变量由小到大,相差一样,有时需对称。

  2、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3、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的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六、函数有三种表示形式:

  (1)列表法

  (2)图像法

  (3)解析式法

  七、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一般地,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为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八、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图象: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

  (2)性质: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4

  一、*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有公共原点而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了*面直角坐标系。

  二、知识点与题型总结:

  1、由点找坐标:

  A点的坐标记作A(2,1),规定: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

  2、由坐标找点:例找点B(3,-2)?

  由坐标找点的方法:先找到表示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点,然后过这两点分别作x轴与y轴的垂线,垂线的交点就是该坐标对应的点。

  各象限点坐标的符号:

  ①若点P(x,y)在第一象限,则x > 0,y > 0;

  ②若点P(x,y)在第二象限,则x < 0,y > 0;

  ③若点P(x,y)在第三象限,则x < 0,y < 0;

  ④若点P(x,y)在第四象限,则x > 0,y < 0 。

  典型例题:

  例1、点P的坐标是(2,-3),则点P在第四象限。

  例2、若点P(x,y)的坐标满足xy>0,则点P在第一或三象限。

  例3、若点A的坐标为(a^2+1, -2–b^2),则点A在第四象限。

  4、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符号: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① 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

  ② 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

  ③原点(0,0)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例4、点P(x,y)满足xy = 0,则点P在x轴上或y轴上。 。

  5、与坐标轴*行的两点连线:

  ①若AB‖ x轴,则A、B的.纵坐标相同;

  ②若AB‖ y轴,则A、B的横坐标相同。

  例5、已知点A(10,5),B(50,5),则直线AB的位置特点是(A)

  A、与x轴*行B、与y轴*行C、与x轴相交,但不垂直D、与y轴相交,但不垂直

  6、象限角*分线上的点:

  ①若点P在第一、三象限角的*分线上,则P(m, m);

  ②若点P在第二、四象限角的*分线上,则P(m, -m)。

  例6、已知点A(2a+1,2+a)在第二象限的*分线上,试求A的坐标。

  解:由条件可知:2a+1 +(2+a)=0,解得a = -1,

  ∴ A(-1,1)。

  例7、已知点M(a+1,3a-5)在两坐标轴夹角的*分线上,试求M的坐标。

  解:当在一、三象限角*分线上时,a+1=3a-5,

  解得:a=3 ∴ M(4,4)

  当在二、四象限角*分线上时,a+1+(3a-5)=0,

  解得:a=1 ∴ M(2,-2)

  ∴M的坐标为(4,4)或(2,-2)

  7、关于坐标轴、原点的对称点:

  ①点(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b);

  ②点(a, b)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b);

  ③点(a, 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b)。

  例8、已知点A(3a-1,1+a)在第一象限的*分线上,试求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解:由条件得:3a-1=1+a解得:a=1,∴ A(2,2),

  ∴ 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2,-2)。

  8、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①点(x, y)到x轴的距离是∣y∣;

  ②点(x, y)到x轴的距离是∣x∣。

  例9、点P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是2,1,则点P的坐标可能为?

  答案:(1,2)、(1,-2)、(-1,2)、(-1,-2) 。

  三、知识拓展与提高:

  例10、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A(0,1),B(8,5),点P在x轴上,则PA + PB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作点A(0,1)关于x轴的对称点A(0,-1),连接AB与x轴交于点P,

  则AB路径最短,即PA + PB最小。

  根据勾股定理得:AB = √[(1+5)^2 + 8^2] = 10 。

  ∴PA + PB的最小值是10 。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的方法

  多做练*题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课后总结和反思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看:看书、看笔记、看*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知识点

  1、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2、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5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3、角*分线的性质:角*分线*分这个角,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第十二章轴对称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3、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4、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7、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8、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1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3、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三章实数

  ※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一、列表(一次函数只用列出两个点即可,其他函数一般需要列出5个以上的点,所列点是自变量与其对应的函数值),二、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函数的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的个点,一般画一次函数只用两点),三、连线(依次用*滑曲线连接各点)。

  2、根据题意写出函数解析式:关键找到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既函数解析式。

  3、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5、正比列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把两点带入函数一般式列出方程组

  求出待定系数

  把待定系数值再带入函数一般式,得到函数解析式

  7、会从函数图象上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既与x轴的交点坐标横坐标值),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既两函数直线交点坐标值)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其中m、n、p均为正数);

  ⑤公式还可以逆用:(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2、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a)3化成—a3。

  ※3、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4、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5、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n为正整数)。

  ※6、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②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③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

  4、*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方差,

  ※即。

  ¤其结构特征是:

  ①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②公式右边是两项的*方差,即相同项的*方与相反项的*方之差。

  5、完全*方公式

  ¤1、完全*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即;

  ¤口决:首*方,尾*方,2倍乘积在中央;

  ¤2、结构特征:

  ①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方;

  ②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3、在运用完全*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添括号法则:添正不变号,添负各项变号,去括号法则同样

  6、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2、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8、分解因式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6

  一、*移

  1、定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移。2、性质

  *移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连线*行且相等,对应线段*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旋转

  1、定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

  三、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1、四边形

  在同一*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n(n3)2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

  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四.*行四边形

  1、*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2、*行四边形的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常用点:(1)若一直线过*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4)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条*行线的距离

  两条*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行线的距离。

  *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5、*行四边形的面积

  S*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五、矩形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分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六、菱形

  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行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七.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行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4、正方形的面积

  设正方形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S正方形=a2b22

  八、梯形

  (一)1、梯形的相关概念

  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梯形中不*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2、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二)直角梯形的定义: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一般梯形

  梯形直角梯形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

  (三)等腰梯形

  1、等腰梯形的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行。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同一腰上的两个角互补。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分线。3、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选择题和填空题可直接用)

  (四)梯形的面积

  (1)如图,S梯形ABCD12(CDAB)DE

  (2)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

  ①SABDSBAC;

  ②SAODSBOC;

  ③SADCSBCD八、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

  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一、在*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x2y2

  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x×a或y×ax×a,y×ax×(-1)或y×(-1)x×(-1),y×(-1)x+a或y+ax+a,y+a图形的变化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关于y轴或x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沿x轴或y轴*移a个单位沿x轴*移a个单位,再沿y轴*移a个单第五章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0时(即ykx)(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k的符号b的符号函数图像yb>00xyb0xyb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当k(1)*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个数的算术*均数,简称*均数,记为x。

  (2)加权*均数:

  1n(x1x2xn)叫做这n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7

  中线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底边,*分顶角;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两边上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中线垂直这条边(*分这个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角*分线

  1、等腰三角形顶角*分线垂直*分底边;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分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1、如果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垂直于这个角的对边(*分对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分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高线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分顶角、*分底边;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和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分这条边(*分这条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8

  1.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有理数零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负有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32等;π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三、*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表示方法:记作“a”,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方根记做“a”,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a0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0

  3、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3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注意:3a3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实数比较大小: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b0ab,ab0ab,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1ab;baab1ab;ab1a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5)*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五、算术*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1、含有二次根号“2、性质:

  2(1)(a)a(a0)

  22”;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a(a0)

  (2)a2aa(a0)

  第1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3)abababab(a0,b0)(abab(a0,b0))n(n3)6、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

  (a0,b0)(abab(a0,b0))2条。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

  3、运算结果若含有“a”形式,必须满足: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六、实数的运算

  (1)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3)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3.图形的*移与旋转

  一、*移

  1、定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整体沿某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移。

  2、性质

  *移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连线*行且相等,对应线段*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旋转

  1、定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绕某一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旋转前后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等于旋转角。

  4.四边形性质探索

  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

  1、四边形

  在同一*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3、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发能引(n-3)条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二、*行四边形

  1、*行四边形的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2、*行四边形的性质

  (1)*行四边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行四边形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4)*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常用点:

  (1)若一直线过*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的中点是对角线的交点,并且这条直线二等分此*行四边形的面积。

  (2)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定理

  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两条*行线的距离

  两条*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行线的距离。

  *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行四边形的面积S*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三、矩形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对边*行且相等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分

  (4)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矩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四、菱形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第2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2、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边*行

  (2)菱形的相邻的角互补,对角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中心到菱形四条边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有两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五、正方形(3~10分)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行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3、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4、正方形的面积

  设正方形边长为a,对角线长为b,S正方形=a2

  (三)等腰梯形1、等腰梯形的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行。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同一腰上的两个角互补。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分线。

  3、等腰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选择题和填空题可直接用)

  (四)梯形的面积

  (1)如图,S梯形ABCD12(CDAB)DE

  (2)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

  ①SABDSBAC;②SAODSBOC;③SADCSBCD

  七、有关中点四边形问题的知识点:

  (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顺次连接矩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3)顺次连接菱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4)顺次连接等腰梯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5)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6)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7)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八、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

  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九、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关系图:

  b22

  六、梯形

  (一)1、梯形的相关概念

  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梯形中不*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2、梯形的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一组对边*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二)直角梯形的定义: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一般梯形

  梯形直角梯形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

  第3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5.位置的确定

  一、在*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1、*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y0,x为任意实数点P(x,y)在y轴上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直线y=x)上x与y相等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三、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坐标(x,y)的变化x×a或y×ax×a,y×ax×(-1)或y×(-1)x×(-1),y×(-1)x+a或y+ax+a,y+axy22

  图形的变化被横向或纵向拉长(压缩)为原来的a倍放大(缩小)为原来的a倍关于y轴或x轴对称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沿x轴或y轴*移a个单位沿x轴*移a个单位,再沿y轴*移a个单6.一次函数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0时(即ykx)(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第4页共5页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才能真正领会,学以致用!

  k的符号b的符号函数图像y0x图像特征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b00x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K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9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第七章知识点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第八章知识点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均水*)的量:*均数、众数、中位数

  2、*均数

  (2)加权*均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0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

  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三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1

  (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方根是0。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实数知识点

  *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方根/0的*方根为0/负数没有*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方根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打好基础

  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数学公式,定理,原理和概念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基本技能指的是计算技巧,绘图技巧以及使用公式解决问题。技能等等。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就可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

  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初中的`基础。学生可以合理地分配时间在初中复*这部分知识,同时学*新知识。新知识的学*通常是通过旧知识或以前学*知识的延续来引入的。因此,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应注意接触新旧知识,巩固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善于总结和整理

  要想把数学学好的话,我们在学*之后,对于重点内容,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和整理,不断的强化记忆一下重点知识点。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高中数学学*方法

  1怎么才能提高高考数学成绩

  一、看课本补基础

  基础很差,那就不要总想着有什么捷径,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去偷懒,积累的过程从来就没有捷径,看课本补上基础,是一个缓慢但却最实际最靠谱的方法,特别是高三第一轮复*的时候,对于概念,公式,如何推导公式等一定要重点弄懂,还有每个知识点后面的例题,至于有同学会问那些课后*题需要做么?我觉得应该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且那些针对性也不强,毕竟有些必修课本是面向全部学生,没有分文理科的。

  二、跟着老师步骤去看课本补基础

  在第一轮复*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觉得很多知识点都不懂并且还会有不知从哪里去看课本好,这时老师复*节奏很重要,你就不要自己计划今天要复*课本哪里,第一轮复*可以跟着老师步骤,老师讲到哪,就去看这部分知识点的内容,具体按照上一步骤。

  2提高高考数学成绩的技巧

  背例题

  这个是一个比较冷门但是效果奇好的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这个办法就是,遇到你不会的题目,如果怎么都做不出来,你就不用花时间弄懂它了,把它背下来,但是不要什么题都背,要背那种中等难度的题,高难的题一般以后也用不上,简单的你自己就会做。这样做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节省了很多时间,遇到不会的题你也会往里面“套答案”了。

  课后复*

  高中数学一定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时效性,一定要在课后及时复*,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如果你隔几天在看,你会发现你的知识点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你在复*,就产不多相当于又重新在学一次,所以“趁热打铁”这个成语同样适用于高中数学的学*。其次,我们复*过得知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每周、每个月都最好总结一下。这样有利于形成我们的知识网络,更加方便记忆。

  3提高高考数学成绩的窍门

  仔细研读教材

  对于高考的数学来说,高考的出题一直是源自教材的,所以在高三学生复*的过程中,需要认真阅读数学的教材,并且将教材中的知识、概念、例题、等知识点加以分析,在数学的知识点中,有很多知识点网络的交汇处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想要考好数学的学生可以将数学课本中的知识串成串,连成线,汇成面,并且将高考中出现的各个知识点加以练*并相互结合。

  找到适合自己学*数学的方式

  每个高三学生的学*情况都不一样,所以针对于他们的训练方式也不同。但是对于训练的目标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在高三学生学*数学备考的时候应该合理安排训练。首先就需要高三学生弄清楚自己的需要,无论是数学的试卷还是专题,都需要自己一点一点来做。

  并且弄清楚自己那些知识点存在着问题,就要多做一些此类知识点。其次就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学*要为了自己的成绩而学,不是为了老师和家长而学*,在做题之前首先要制定一个目标,通过一些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数学做题的准确率。


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菁华3篇)(扩展7)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通用5篇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1

  一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二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1.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②、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2∠B,∠B=∠C=

  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④、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三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八年级数学学*方法

  1.做好准备,提出问题,多次阅读课本,查阅相关材料,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在老师谈论新课之前努力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如果你不能回答问题,你可以在老师的讲座中解答。

  2。学会听课。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经常反复讲解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掌握它。但是高中毕业后,老师不会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掌握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些相关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疑问?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他们可以通过课外练*巩固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扩大知识。

  八年级数学学*技巧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高中数学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技巧。也许这个方法对别人来说不是很熟悉,你知道。那么你需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你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果一个班是满的。是老师在说话,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学*效率也很低。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2

  (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一些过原点的直线;

  (3)图像性质:

  ①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②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4)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一个非原点即可;

  (5)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和点(1,k);(或另外一个非原点)

  (6)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7)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因为当b=0时,y=kx+b即为y=kx)

  (8)一次函数图像特征:一些直线;

  (9)性质:

  ①y=kx与y=kx+b的倾斜程度一样,y=kx+b可看成由y=kx*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当b>0,向上*移;当b<0,向下*移)

  ②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即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

  ⑤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负半轴有交点为(0,b);

  (10)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即要求k与b的值;

  (11)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已知两点;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3

  一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二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1.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②、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2∠B,∠B=∠C=

  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④、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三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八年级数学学*方法

  1.做好准备,提出问题,多次阅读课本,查阅相关材料,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在老师谈论新课之前努力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如果你不能回答问题,你可以在老师的讲座中解答。

  2。学会听课。在初中教学中,教师经常反复讲解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掌握它。但是高中毕业后,老师不会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掌握知识点,而是通过一些相关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疑问?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他们可以通过课外练*巩固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扩大知识。

  八年级数学学*技巧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高中数学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技巧。也许这个方法对别人来说不是很熟悉,你知道。那么你需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你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果一个班是满的。是老师在说话,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学*效率也很低。

  学会看题

  高中比初中有更多的相关材料。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的实践尤其多,一些学生购买更多的材料。因此,如何利用主题来掌握我们学*的知识,扩大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的关键。我认为我们应该看更多的话题,更多的思考,看看解决材料中问题的方法,思考方法中的原因,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更多的方法中学*。

  有很多方法来消化它们。因此,我们将不得不选择去做这个问题,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结果。我建议每天练*一次,每周做一组完整的试题,看2到3组试题,从中找出这段时间数学学*的关键知识,这些是我们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可以用来优化解题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4

  初二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

  一.定义

  1.全等形:形状大小相同,能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

  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二.重点

  1.*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

  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

  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

  AAS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开业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

  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

  4.角*分线的性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5.角*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

  八年级上册期末数学知识点归纳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5

  1.算术*均数:

  2.加权*均数:加权*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均数的方法

  3.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5.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6.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6.交流

  7. *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