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菁华3篇)

首页 / 总结 / | 社会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1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双赢观、依存观、分享观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对于本班个别同学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态度端正了,学*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些孩子都有了明显进步。五、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2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xx:《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xx:《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xx: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xx:复*

  第十xx:《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xx:《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xx:《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xx: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xx:综合活动

  第十五xx: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xx:复*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3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人、走*世界。本册教材划分为五个单元:《我学*,我快乐》、《家庭因我更美丽》、《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体现了“同心圆扩大”的教材设计框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我快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方法,建立自己的学*档案。班上60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行为*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菁华3篇)(扩展1)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菁华3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1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双赢观、依存观、分享观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对于本班个别同学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态度端正了,学*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些孩子都有了明显进步。五、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2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感。教学中应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xx:《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xx:《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xx: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xx:复*

  第十xx:《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xx:《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xx:《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xx: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xx:综合活动

  第十五xx: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xx:复*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3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人、走*世界。本册教材划分为五个单元:《我学*,我快乐》、《家庭因我更美丽》、《共享友爱阳光》、《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体现了“同心圆扩大”的教材设计框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我快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方法,建立自己的学*档案。班上60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行为*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菁华3篇)(扩展2)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菁华5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惯学生的良好*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把握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积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努力做好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五、将来努力的方向和措施

  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深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会把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渗透,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从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他们努力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二班共有学生64人,男生有34人,女生有30人,同学们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级体。但是还存在着所有独生子女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惯,使其受益终生。,学生们聪明活泼,积极进取,通过三年学*生活的锻炼,他们已具备良好的学**惯,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各个班的成绩相差不大。整体上看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惯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二、成绩和经验

  (一)经验

  1、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显。

  2、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学**惯、纪律*惯、卫生*惯、文明礼貌、学**惯和两操*惯,环境卫生的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2、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

  3、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4、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思想品质。

  5、利用电教媒体,比如录象、课件等,形象生动的使学生受到教育。

  (二)成绩

  1、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学生通过学*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时的学*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不断进步。

  5、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了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学生知道了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三、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6、不能有效的运用电教手段

  7、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也、社会公德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不同与其他的行业,我们教育的是一群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采用多渠道的沟通,势在必行。

  4、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6、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惯的出现。作到防患于未然。

  7、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4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把握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积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努力做好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五、将来努力的方向和措施

  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深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会把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渗透,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从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他们努力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5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5)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自己新学期的新计划新目标,将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给同学们,形式可用图画,可以有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懂得从别人处获得建议和帮助,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二、加强环保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教材,采用中队主题会的形式开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

  当然,教学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菁华3篇)(扩展3)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合集10篇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1

  一、相关课程标准

  《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思品与社会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思品与社会课程有三条轴线,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即儿童自我、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促进自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我在成长”这部分中。《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了《思品与社会内容标准》中“我在成长”部分第一条的教学目的: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二、教材分析

  《不一样的你我他》是三年级下册《思品与社会》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中第一课。教材通过每一个儿童创造各具特色的自画像、介绍自己,了解自我,确立初步的自我意识。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让学生围绕圆作画,使学生感觉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表达。由此,引发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想法和选择也会不一样。教材安排的共同给花瓣和花叶涂颜色的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正因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喜好和选择,才会构成色彩斑澜的世界,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差异的美,并引发思考,在生活中的差异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教材的结尾还分别从技能、品德、善思等几个方面呈现了一组范例。用以引导儿童走进自己身边具体的、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本班各具特点的同学给班级的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使他们意识到:正是由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才有了丰富的班级生活,并由此加深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理解。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正处于从自我中心转向开始了解他人的发展阶段。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对自己参与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险,也乐于自我解释,并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喜欢新朋友,并开始意识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但却因不会沟通而易和他人发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教育时机,帮助儿童逐步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本课的教学首先从学生对自己的直接感受出发,在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同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比较,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及其与自己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想法、选择,并进一步使学生明白正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2.能够通过具体事物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3.观察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感到骄傲。

  五、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自由充分地设计和创造一幅“自画像”,不标出名字,照片或可辩识的特征。学生写上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自己最骄傲的事情。

  2.学生准备好彩笔。

  3.教师准备60张带有不同圆圈的画纸。

  4.教师用录音机录下几名同学心中的话。

  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音,辨别人物。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听一听是谁的心里话?

  2.提出问题: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二)展示自画像,猜猜我是谁

  1.把自画像分发给各小组,并组织小组讨论

  (1)“自画像”画的是谁?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展示讨论后,全班汇报

  3.思考:班里的同学有没有完全一样的?

  (三)播放音乐,用圆画画

  1.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带有圆圈的纸,画画。

  提出要求:(1)发挥你的想象力,把画画完。

  (2)画好后贴在黑板上。

  2.思考:为什么画的不一样?

  (四)找优点,夸夸我班同学

  找一找我班同学的优点,夸一夸我班的同学。

  (五)课常小结,升华情感。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街道常见交通标志,懂得简单的交通法规。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脑和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意识。

  教具:交通标志图、图片

  教法:实例

  学法:动手参与

  交通知识知多少

  一、 导入

  出示P40页“血的教训”的图片

  同学们看这张照片,象这样的事情,比这样的事情更惨重的事情,每天都有,这是血的教训,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的发生,我们不仅要遵守交通规则,还要做好交通宣传员,我们就来学*P43页9、小小交通宣传员(一)①汇报和交流。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我们先看自己收集的交通标志,同学们交流、讨论,然后重点出示P43页的.图片标志,并给图片意思的说明,让学生放松一下,读诵一则交通安全的儿歌,诵读过程中②展示一些图片,符合交通规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判断,并说说理由。③同学们真棒,默读一下P44页资料卡,我们来抢答一下交通规则知识,用这种形式让学生知法、学法。

  二、 小结

  警钟长鸣

  一、导入

  我们懂了许多交通标志和规则,放“儿童文明交通安全公约”歌,引出怎样做好宣传员呢?还要给大家提个醒,看一看大家收集的交通安全警示语。

  二、交流、讨论

  大家收集的警示语,想告诫人们什么?通过学*这些警示语,你也来创编一些警示语?

  三、 小结

  四、 作业

  走在路上仔细观察一下交警,带上自己的玩具车

  我们来做小交警

  一、 导入

  出示交警指挥交通的场景

  让一位学生了解交警手势信号的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看手势表示什么?这是一位交警、引出课题

  二、让学生兴趣地来说手势信号?红绿灯信号的歌谣,在*日里,交警接触尾气、繁忙的汽车、人流。在特殊的日子里,交警更是艰辛。

  在班里模拟交通现场,体会交警的辛苦。

  三、小结

  交警那么辛苦,我们应为他们做什么?应遵守交通规则。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通过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重点:

  学*基本的交通规则,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难点:

  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自己遵守。

  教学过程:

  一、师:小朋友们,你们每天上学放学,是怎样在马路上走的?怎样过马路的?学生交流。师:如果你不这样,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生交流师:我们通常把这些叫做“交通规则”。我们走在马路上经常会看到许多标志,这些叫什么?有什么作用?生交流。师:你认识多少交通标志呢?

  二、学生认交通标志:学生连一连(见P34)再进行交流。师:交通标志有很多很多,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作业,在回家的路上看一看,还有哪些,或者你看书或上网查一查,看谁认识的标志多。

  三、活动学做小交警。讨论:怎样过马路

  四、说说交通安全用语。师示范:过马路,一站,二看,三通过。宁等三分,不争一秒。红灯停,绿灯行。学生交流。

  五、读读小资料。

  六、师:今天我们学*了交通规则,认识了交通安全标志,明白了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为了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安全,大家一定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小朋友们回家后,也要向爸爸妈妈宣传。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

  高高兴兴上学,**安安回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4

  教材分析:

  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俗语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阴无处寻”。可是,孩子们大多不在意时间的流逝,浪费时间的现象随处可见。为了使学生了解和体会时间的宝贵,不浪费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一主题设计了“宝贵的一分钟”“不让时间溜走”两个故事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时间的宝贵。

  2、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3、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

  2、每位学生自带一只小闹钟。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说谜面,看哪位同学脑子转得快: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有最令人后悔的东西是什么?(学生猜谜语。)

  二、教学活动:宝贵的一分钟。

  活动设计一:感受一分钟。

  1、时间是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一分钟有多长,并说一说一分钟给你什么感觉?(用闹钟演示一分钟的时间,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分钟。)

  2、下面我来采访大家,一分钟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自由汇报)

  活动设计二:交流调查情况。

  是呀,一分钟特别短,转眼就过去了。那么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能做哪些事情呢?课下我让大家调查了自己的家长。我们大家来交流交流你的家长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调查的情况。)

  活动设计三:自己动手体验一分钟。

  1、咱们的家长在一分钟里做了那么多事情,大家想不想试一试,看自己在一分钟里能做哪些事情呢?(学生自由试一试)

  2、学生汇报自己在一分钟里做了哪些事情。

  3、一分钟是短暂的,但是却非常宝贵。请同学们观看下面课件里演示的情境,谈谈你的感受,好吗?(播放课件)

  三、活动总结:

  上完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设计一:再谈对一分钟的感受。

  1、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交流,现在再谈谈你对一分钟的感受。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引出新课:同学们说得真好,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可不能让它溜走呀!

  活动设计二:看图画谈感受。

  1、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分钟的时间同样是宝贵的,下面看这些同学的做法,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课件播放)

  2、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

  活动设计三:读故事,受启发。

  1、小刚同学没有很好的珍惜时间,但是有很多人对时间是非常珍惜的。请你读读下面的故事,想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想想你*时是怎样对待时间的?今后有什么打算?

  活动设计四: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或格言或诗句。

  1、珍惜时间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和教育,另外还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格言或名人名言或诗句,也在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你知道哪些这方面的句子?

  2、这些格言就像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大家把他们制作成卡片。

  4、学生制作卡片。

  四、谈收获。

  1、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谈收获。)

  2、老师小结:同学们时间正如我们开始上课时说的谜语一样,我们真的要去珍惜它。最后让我们伴着音乐,在朗读《匆匆》中体会时间的珍贵。(课件播放。)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5

  单元简介:

  本单元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 “珍惜时间,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惯,独立完成学*任务,不抄袭,不舞弊”等内容而设置的。人的一生是学*的一生。学*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一个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学**惯,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际生活中,中年级的孩子对学*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不深刻,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科学的学*方法和良好的学**惯。

  活动主题:时光老人对我说

  教学目标:

  1.学会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2.在实践中学会提高效率。

  教学重点:

  学会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在实践中学会提高效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钟能做什么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要合理运用时间。

  活动准备:

  课件、学生的课前调查表和生活记录表,呼啦圈、短绳、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 动画导入,感知一分钟

  1.先播放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动画片《狮子王》一分钟。突然,画面消失。学生焦急等待一分钟。教师接着进行现场采访,形成前后对比,让学生感知一分钟的长短快慢。

  2.交流:你对等待的一分钟和看动画片的一分钟,分别有什么感受和看法。

  二、 实践活动,体验一分钟

  活动一:“全体总动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一分钟展示会,跳绳、跑步、写字、画画等,然后学生汇报:我一分钟能(),并进行小组活动,交流自己的收获。

  活动二:“争当小主播”,汇报课前调查的成果。

  2.老师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拓展认识。

  会计一分钟能数300张人民币。

  铅笔厂一分钟能生产铅笔1600枝。

  喷气式客机一分钟能飞行18千米。

  3.谈活动体会。

  三、 情境感染,感受一分钟

  情境一:CAI放映《珍珠港》影片中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重伤兵的录像。

  1.讨论观后感。(板书:时间就是生命)

  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时间就是生命”。

  3.算一算:如果你们每天浪费一分钟,那么1年、10年、一辈子浪费的时间是多少。

  情境二:比一比,哪个小组成员最先系好红领巾。评选“又快又好”的优胜小组。

  情境三:CAI展示火腿肠工作流水线、田径比赛、考试场景等图片。

  四、 实例对比,巧用一分钟

  (1)通过比较,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请在“我的评价”一栏给自己一个评价,说出自己的理由。

  (2)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地设计一张“我的生活时间安排表”。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想想它对你有什么启发?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成书签。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

  能力:能够通过具体事物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并通过观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知识: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尽管在校已经和同学们共同生活了*三年的时间,他们彼此都很熟悉,但是否真正了解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同学间往往因为不理解对方的选择和想法而产生了矛盾。他们还难以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看问题,去理解对方接纳对方。对他人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认识不够。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对男女生之间的差别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为什么不一样了解甚少,并且他们对于这样的不同往往持一种盲目的崇拜或是较深的自卑。所以引导他们了解这些差异的产生原因,正确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受农村生活环境和认知水*的影响,导致他们对人与人的差异认识不足。并且,他们对这种差异也不太愿意去探寻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尽量让学生更全面认识人与人的差异性。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切入,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认识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有不同,从而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不同想法和选择。通过“猜自画像”,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然后借助画“圆的想象画”,交流调查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最后通过“寻找班级小明星”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而骄傲。

  教学难点

  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要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人与人之间不一样的地方,画自画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我的自画像”“我和别人一样吗”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的自画像

  [播放动画:不一样的你我他]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展示课前各自准备好的自画像进行交流研讨:你知道同学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

  小结:我们的长相不一样,爱好、兴趣不一样,性格不一样。(板书:不一样)

  【设计意图:确立初步的自我意识,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意识到人与人的差异。】

  活动二圆的遐想

  [播放课件:圆的遐想]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大家同是在圆上作画,为什么画得不一样?

  小结:由于我们每个同学的想法不一样,喜好不一样,所以画的画各不相同。看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表达。(板书:不一样的你我他)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想法和选择也会不一样。】

  活动三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播放动画: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们班有哪些各具特点的同学,他们给班级带来什么?教师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明星。

  小结:正因为这些“不一样的你我他”,才使我们的班集体更加多姿多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板书: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发现因为每个人的独特性和闪光点,我们的集体生活才这么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不一样的你我他

  我们是班里的骄傲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全册共分五个单元、17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不在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学生的学*也是整体性的。从开放的特点讲,教科书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学之本或罗列知识的清单,而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它要成为引发学生学*的‘引子’。从情感角度说。为加强德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本教材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形式活泼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体例特点是教科书每单元下设3-5个主题,各主题下分设三级主题(或称为活动内容)。各单元体列结构又分主题文字、提示语、旁边、情境对话、照片、图标、学生作品、空白框等。

  二、学生分析

  面对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基础特点,对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育,教育方法要灵活运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独立完成学*任务,养成良好的学**惯。

  2、懂得家庭责任感,之间应相互沟通、*等相待、正化解矛盾。

  3、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真实的友谊,学会理解他人、尊重。关心他人。

  4、感受身边的劳动者带给自己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5、了解各民族的生活*惯与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共建祖国大业。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五、教学措施

  1、以教科书为内容适当拓展学生的学*空间。

  2、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映衬学生的心灵世界。

  3、侧重学生的社会调查、社会观察、社会实录等教学环节。

  六、教学安排

  每周一个主题,穿插复*。每周大约三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所在社区的大致位置、大小和环境。

  2、走访社区中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自豪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3、描绘社区的明天,让学生坚信社区的明天会更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社区的大致位置。

  走访社区中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

  2、难点:每个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情况,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自豪感,增

  强社区的凝聚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某个社区的示意图图例。

  了解社区里的历史遗迹、古迹和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

  空白的社区区域图。

  2、学生准备:考察所在的社区,走访社区干部、社区老人。

  查找《地名志》。

  社区设施小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学生所在社区的大致位置、大小和环境。

  2、走访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社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自豪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教学过程:

  一、学画示意图

  1、了解社区有的一些配套设施。(教师出示示意图)

  “这是一个社区的示意图,你能看明白吗?你能根据这张图画告诉我们这个社区都有些什么地方吗?”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列举:学校、居住楼、公园等等)

  2、学*画示意图的方法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如何画一张咱们社区的示意图。”

  (1)先确定社区的大致范围。

  (2)画出社区里的小路。

  (3)用不同的颜色,按一定的比例画出社区内主要建筑的位置。

  (4)先在图上标示,再在旁边注出单位建筑等名称。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同社区的同学交流

  “咱们很多同学都是住在同一个社区里的,现在请你们拿着自己的示意图和他们交流交流,看看还有那些地方需要修改。”

  (学生交流,教师选出每组优秀的作品。)

  5、请画的好的同学将示意图展示

  (1)展示“请你现在充当一名解说员,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社区。”

  (2)点评“你能说说这位同学的示意图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的,哪些地方是还需要改进的,怎么改吗?”

  6、小结

  “同学们都画的很好,课后你们可以拿着示意图,与社区中的示意图比对一下,把你的图画的更完美一些。”

  二、了解身边的人

  1、教师举例

  “我们身边有许多人都对咱们的社区有很多的贡献,即便是社区中的一位普通居民,也在为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老师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人。”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讲述一个对社区有贡献的人的事情,比如:社区干部等。)

  2、学生说说

  “下面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对社区有贡献的人。”

  3、谈谈体会

  “当你了解了这些人,同时也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之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可以适当地交流之后在做回答)

  三、总结

  “是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应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只是捡起一张废纸。我们要牢记一句话‘不应恶小而为之,不应善小而不为’,社区是我家,我爱我家,人人有责。”

  四、课后作业

  1、了解社区的历史遗迹。

  2、设计你心目中的社区。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9

  一、相关课程标准

  《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思品与社会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思品与社会课程有三条轴线,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引导学生处理好人与人,即儿童自我、儿童与他人的关系,促进自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我在成长”这部分中。《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了《思品与社会内容标准》中“我在成长”部分第一条的教学目的: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二、教材分析

  《不一样的你我他》是三年级下册《思品与社会》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中第一课。教材通过每一个儿童创造各具特色的自画像、介绍自己,了解自我,确立初步的自我意识。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让学生围绕圆作画,使学生感觉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表达。由此,引发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想法和选择也会不一样。教材安排的共同给花瓣和花叶涂颜色的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正因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喜好和选择,才会构成色彩斑澜的世界,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差异的美,并引发思考,在生活中的差异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教材的结尾还分别从技能、品德、善思等几个方面呈现了一组范例。用以引导儿童走进自己身边具体的、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本班各具特点的同学给班级的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使他们意识到:正是由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才有了丰富的班级生活,并由此加深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理解。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正处于从自我中心转向开始了解他人的发展阶段。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对自己参与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险,也乐于自我解释,并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喜欢新朋友,并开始意识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但却因不会沟通而易和他人发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教育时机,帮助儿童逐步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本课的教学首先从学生对自己的直接感受出发,在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同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比较,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及其与自己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想法、选择,并进一步使学生明白正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2.能够通过具体事物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

  3.观察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给集体带来的丰富多彩,并为此感到骄傲。

  五、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自由充分地设计和创造一幅“自画像”,不标出名字,照片或可辩识的特征。学生写上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自己最骄傲的事情。

  2.学生准备好彩笔。

  3.教师准备60张带有不同圆圈的画纸。

  4.教师用录音机录下几名同学心中的话。

  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音,辨别人物。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听一听是谁的心里话?

  2.提出问题: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二)展示自画像,猜猜我是谁

  1.把自画像分发给各小组,并组织小组讨论

  (1)“自画像”画的是谁?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展示讨论后,全班汇报

  3.思考:班里的同学有没有完全一样的?

  (三)播放音乐,用圆画画

  1.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带有圆圈的纸,画画。

  提出要求:(1)发挥你的想象力,把画画完。

  (2)画好后贴在黑板上。

  2.思考:为什么画的不一样?

  (四)找优点,夸夸我班同学

  找一找我班同学的优点,夸一夸我班的同学。

  (五)课常小结,升华情感。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各国所具有的特色鲜明的社区,进一步加深对社区区的认识和理解。

  2、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教师也需做同样的搜集工作。

  2、一张加大的世界地图一级与小组数目相同的世界地图若干张,学生人手一份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导入。“书本6~7页位为我们展示了一组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社区图片。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看看教科书都为我们呈现了哪些国家的社区,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小组交流:将课前搜集反映世界各国独具特色的社区图片、照片以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分小组交流,并在地图中找到大致地址。

  3、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同学所搜集的资料,然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地图中找找它的大致方位,在再给予正确与否的判断。回答正确后教师将图片贴在较大的世界地图上。

  4、个人制作:画一画自己生活的社区

  5、布置作业观察社区有哪些设施,特别注意观察增添了哪些新设施,并思考这些设施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菁华3篇)(扩展4)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精选5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1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惯学生的良好*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2

  在新学期伊始,我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这个学科的教学,我做了许多尝试,现对半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以“参加集体活动有益还是无益”为题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让王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二、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欢迎到我家乡来》,教材充分关注本省的社会发展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一山一水一圣人”拓展出去,将我国的名山大川、传统文化、古老文明、历史人物等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我充分挖掘本地资源,让学生通过问大人、上网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搜集本地的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地方、土特产、传统风俗、家乡工艺品、家乡名人,举行家乡风情博览会让学生认识家乡的美丽,感受家乡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宣传环保,让学生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三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本单元“源于生活、贴*生活、引导生活”,我将学生的学*方式变为探究性学*,在“垃圾带来的烦恼”、“节约用水”、“环境好我快乐”这几个主题活动中,我安排了讨论、调查、表演、制作、合作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我也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更充分,通过举行保护环境报做什么“演讲会、“环境保护从我做起”黑板报等让学生在自己环保的同时宣传环保。

  教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胀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3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基本情况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惯。但仍有少数学生学*、纪律都较松散,学*能力较弱。

  2、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时我细心观察学生的学*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实际情况拟订学*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课件,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关注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3、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4

  转眼间,紧张的一学期已经结束,现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贯彻课标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拥有较好的文明行为*惯和道德品质,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老师和家长的引领下学会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课标,努力贯彻课标精神,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会做人。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品德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得回归生活,通过身边具体的人或事来影响孩子的品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社区应该更美好》一课中,为了让孩子能懂得作为社区的一员,我们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助社区中的孤寡老人、为社区打扫环境等,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为社区的美好出一份力。

  三、亲*学生,树立良好师生关系

  这学期我继续接手三年(1)班的品社教学工作,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迅速认识学生姓名。其次,经常和班级里的个别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还会经常在课前做些小游戏,作热身活动。

  此外,在上课时,我也会用心去观察这个班级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品行表现较为突出的孩子。这些学生通常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了解他们,有利于我更好地开展教学,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

  当然,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诸如课堂的实践性还不够等。在下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改正教学中的不足,让孩子更加喜欢上品社课。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5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

  一、上课、备课是关键。

  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

  二、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惯有很大的进步。

  三、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行为水*。

  四、因材施教

  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和思想品质。做到因材施导。

  五、从认知上引导学生。

  1、让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热爱祖国的意识。

  2、让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初步树立了创新意识。

  3、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每个人都在*时的学*和生活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5、让学生能分清是非,做到正确的事坚持做,错误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6、让学生的心胸更加开阔,身心更健康。

  7、使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

  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行为稳定性不够。道理都能明白,但言行不一。

  2、学生的学*兴趣有些淡化,有敷衍了事的现象。

  3、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等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一点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七、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的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4、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教育学生。

  5、时刻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惯。

  总之,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惯、纪律*惯、卫生*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但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自私心理,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的特点。这些行为*惯的改变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