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首页 / 总结 / | 2022-11-09 00:00:00 知识点总结,地理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1

  1.陆地水:分布在陆地的各种水体的总称。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与海洋水、大气水共同组成水圈

  2.水资源: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技巧1:陆地水分类

  按空间分布分: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沼泽水、生物水

  地下水:深层、浅层地下水或潜水、 承压水

  按循环周期分:静态水:冰川、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江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

  按含盐量分:陆地咸水:地下咸水、湖泊咸水

  陆地淡水:冰川、地下淡水、江河水

  技巧3:静态水和动态水对比

  技巧4:地下水分类

  技巧5: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

  (1)合理排灌,防止土壤盐渍化

  (2)适量开采,防止水位过度下降

  (3)雨季回灌,及时补漏

  (1)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

  3.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体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陆地水的主要补给形式:大气降水

  技巧6:河流的补给形式

  4.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即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技巧7: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广阔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陆地(内陆)水循环:大陆与大陆上空之间的水循环。供给陆地上的水量为数很少。(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

  海洋水循环: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的水循环。(海洋水蒸发成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技巧8: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技巧9:水循环意义:

  (1)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2)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3)通过水循环运动,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量*衡,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

  (4)影响全球的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5.水*衡原理

  从长期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水量收和支出差额,等于某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技巧10:不同地区水*衡状况

  2015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之陆地水与水循环

  技巧1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衡的影响

  有利影响: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

  不利影响:大面积滥伐森林;排干湖、沼;过度抽取地下水

  技巧12:我国水资源分布

  空间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布特点:夏秋多;冬春少

  技巧13:合理利用水资源

  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工程;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2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3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9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日点附*,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面气压差异

  3、水*运动原动力:水*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运动受力

  1、水*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识摘要

  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 水圈的组成

  1、海洋水

  2、陆地水

  (1)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沼泽、冰川

  (2)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陆上内循环

  三、洋流

  1、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

  2、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3)西风漂流

  3、洋流的地理意义

  (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大渔场

  (3)对航运事业的影响:顺洋流快,逆洋流慢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 地球内部

  1、 地壳

  (1) 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 地幔

  3、 地核

  二、 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 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摘要

  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2、成因: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摘要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3.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域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

  (1)水*地域分异

  A概念

  B分类

  C原因 基础 表现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流层越高越高*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影响雪

  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主要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c)意义:维持全球水*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运输和通信

  2. 青藏铁路的起点和终点

  青海省首府西宁经格尔木至*,是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经过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 集装箱运输的好处是什么?

  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手续、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货物完全、降低运输成本、改善运输劳动条件等

  5. 世界比较繁忙的航线哪四条

  ①北大西洋航线;

  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

  ③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线;

  ④北太*洋航线

  6. 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业务的任务分别是什么?受哪些自然因素影响?

  邮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运输网络传达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碍、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业务主要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信息。 受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

  气压

  中心气压水*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气候分为两种: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8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9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现代::全球*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2)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的地表趋向*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原上。*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原上。*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原(山前),河漫滩*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3)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xx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xx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20xx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结合第一章复*学案合作探究5)

  1.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2)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分赤道,(3)自东向西运动。速度15°每小时(4)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昼半球中央经线12点,夜半球中央经线24点。(5)晨昏线只有在两分日才和经线重合;(6)晨昏线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夏至日光照图冬至日光照图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

  (1)某一天随纬度变化: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2)某一纬度随时间变化: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先变大(直射时90°)后变小。

  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4.昼长的计算①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可以是地方时也可以是标准

  时间)=(日落时间-12)—2(时间为地方时)=(12-日出时间)—2(时间为地方时) ②昼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每小时③某纬度的昼长等于与之纬度数相同的另一纬线的夜长

  5.时间计算:不跨过日界线,已知东边时刻A,求西边时刻B=A-经度差/15°

  一直西边时刻A,求东边时刻B=A+经度差/15°

  第二章: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本30页图2.3):如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是该地*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极地高气压带是该地大气冷却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2.高低气压中心名称位置(右图)、

  东亚季风、南亚冬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夏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具体表述

  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向

  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3.

  (3)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第三章

  1.表层洋流的分布、名称(课本57页图3.5、58页图3.6):根据模式图记忆洋流性质(寒暖流),根据地名记忆洋流名称(如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暖流等)

  2.渔场的成因;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或墨西哥湾暖流)与拉不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冷海水上泛(或上升补偿流)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众多,鱼类饵料丰富。

  第四章

  1.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类型、内外力作用,)

  关键点:(1)岩浆岩只有一种来源(岩浆)(2)岩浆只有一种去向(岩浆岩)

  (3)如果一幅图中,岩浆只有一种来源,一般是变质岩

  2.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落基山脉是由太*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所形成。

  3.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断层)、地貌类型(山地、山岭、高地、谷地、低地等)的判读和成因表述、地形倒置的描述: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背斜成岭: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上弯曲隆起,形成山岭。

  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向斜成谷: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4.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的位置、成因表述:

  山麓冲积扇:水流流出出山口是,由于地势突然趋于*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路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第五章

  1.三种地域分异的比较2.自然带的分布

  地带性:注意图形中字母对应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课本91页图5.6)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l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l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

  水*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水*方向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均盐度为3.5%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入海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分布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海洋生物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第13 / 17页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第14 / 17页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气候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资源与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建筑风向与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

  保护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第15 / 17页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第16 / 17页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农业发展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原地区地势*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结合第一章复*学案合作探究5)

  1.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2)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分赤道,(3)自东向西运动。速度15°每小时(4)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昼半球中央经线12点,夜半球中央经线24点。(5)晨昏线只有在两分日才和经线重合;(6)晨昏线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夏至日光照图冬至日光照图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

  (1)某一天随纬度变化: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2)某一纬度随时间变化: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先变大(直射时90°)后变小。

  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4.昼长的计算①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可以是地方时也可以是标准

  时间)=(日落时间-12)—2(时间为地方时)=(12-日出时间)—2(时间为地方时) ②昼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每小时③某纬度的昼长等于与之纬度数相同的另一纬线的夜长

  5.时间计算:不跨过日界线,已知东边时刻A,求西边时刻B=A-经度差/15°

  一直西边时刻A,求东边时刻B=A+经度差/15°

  第二章: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本30页图2.3):如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是该地*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极地高气压带是该地大气冷却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2.高低气压中心名称位置(右图)、

  东亚季风、南亚冬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夏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具体表述

  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向

  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3.

  (3)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第三章

  1.表层洋流的分布、名称(课本57页图3.5、58页图3.6):根据模式图记忆洋流性质(寒暖流),根据地名记忆洋流名称(如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暖流等)

  2.渔场的成因;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或墨西哥湾暖流)与拉不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冷海水上泛(或上升补偿流)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众多,鱼类饵料丰富。

  第四章

  1.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类型、内外力作用,)

  关键点:(1)岩浆岩只有一种来源(岩浆)(2)岩浆只有一种去向(岩浆岩)

  (3)如果一幅图中,岩浆只有一种来源,一般是变质岩

  2.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落基山脉是由太*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所形成。

  3.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断层)、地貌类型(山地、山岭、高地、谷地、低地等)的判读和成因表述、地形倒置的描述: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背斜成岭: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上弯曲隆起,形成山岭。

  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向斜成谷: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4.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的位置、成因表述:

  山麓冲积扇:水流流出出山口是,由于地势突然趋于*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路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第五章

  1.三种地域分异的比较2.自然带的分布

  地带性:注意图形中字母对应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课本91页图5.6)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l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l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

  水*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搬运堆积

  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水*方向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均盐度为3.5%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入海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分布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海洋生物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第13 / 17页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第14 / 17页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气候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资源与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建筑风向与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

  保护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第15 / 17页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第16 / 17页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农业发展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原地区地势*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4)

——初中地理中考知识点的总结 (菁华3篇)

初中地理中考知识点的总结1

  淡水湖是指以淡水形式积存在地表上的湖泊,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

  的的喀喀湖-南美洲最大淡水湖。面积8330*方公里。海拔382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航的湖泊。

  “圣湖”玛旁雍错-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海拔4588米。

  加利利海—世界海拔最低的淡水湖,位于以色列。海拔-210米。

  拉多加湖-欧洲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俄罗斯。

  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华东五湖—太湖、微山湖、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位于长江流域*原,造就了*南方的鱼米之乡。

  洞里萨湖—柬埔寨的母亲湖,东南亚的大湖。柬埔寨人口集中分布在湖边。

  坦噶尼喀湖—非洲第二大湖。

  马拉维湖—非洲第三大湖。

  大熊湖—加拿大第一大淡水湖。

初中地理中考知识点的总结2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纬度最低的省是海南。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颐和园及八达岭。

  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

  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煤矿

  *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

  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

  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

初中地理中考知识点的总结3

  淡水湖是指以淡水形式积存在地表上的湖泊,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

  的的喀喀湖-南美洲最大淡水湖。面积8330*方公里。海拔382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航的湖泊。

  “圣湖”玛旁雍错-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海拔4588米。

  加利利海—世界海拔最低的淡水湖,位于以色列。海拔-210米。

  拉多加湖-欧洲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俄罗斯。

  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华东五湖—太湖、微山湖、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位于长江流域*原,造就了*南方的鱼米之乡。

  洞里萨湖—柬埔寨的母亲湖,东南亚的大湖。柬埔寨人口集中分布在湖边。

  坦噶尼喀湖—非洲第二大湖。

  马拉维湖—非洲第三大湖。

  大熊湖—加拿大第一大淡水湖。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5)

——初中地理知识点 (菁华3篇)

初中地理知识点1

  同学们对地理中板块的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此知识点的内容哦。

  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3.等高线地形图

  上面对地球表面的七巧板知识的学*,同学们都能很好地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地理知识点2

  关于地理中纬度和经度知识点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知识。

  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以上对地理中纬度和经度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地理知识点3

  下面是对地理中,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点的总结,希望给同学们的复*学*很好的帮助。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均半径6371千米。

  通过上面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的更好的吧。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6)

——中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中考地理知识点总结1

  对于世界人口的增长知识,我们做了下面的知识讲解。

  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欧洲为2%;亚洲为15%;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以上对世界人口的增长知识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哦。

中考地理知识点总结2

  下面是对铁煤石油的分布知识的.讲解学*,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知识。

  铁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情况如下:

  (1)世界上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这七个国家的铁的储量约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国中,煤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美国、俄罗斯等国。

  (3)世界上石油资源的分布很集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北美洲等地。

  通过上面对铁煤石油的分布知识的内容讲解学*,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相信同学们会学*的很好的哦。

中考地理知识点总结3

  关于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知识的学*,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讲解内容。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 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通过上面对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知识的讲解学*,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的更好。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7)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W=Fscosa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J)

  1J=1N_

  当0<=a<派2w="">0F做正功F是动力

  当a=派/2w=0(cos派/2=0)F不作功

  当派/2<=a<派W<0F做负功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Scosa

  2、功率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均功率

  1w=1J/s1000w=1kw

  (2)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P=Fv。(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均功率:当v为*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F=ma+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f时v此时有值

  2)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F不变(F=ma+f)V在增加P实逐渐增加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即P一定

  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f时v此时有值

  3、功和能

  (1)功和能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功和能的区别: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动能。动能定理

  (1)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

  表达式Ek=1/2mv^2能是标量也是过程量

  单位:焦耳(J)1kg_^2/s^2=1J

  (2)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合=ΔEk=1/2mv^2-1/2mv0^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Ek1+Ep1=Ek2+Ep2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2

  一、形变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形变的种类: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3、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弹力

  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产生条件:

  1、两物体必须直接接触,

  2、量物体接触处有弹性形变(弹力是接触力)。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4、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其弹力可为拉力,可为压力;对弹簧秤只为拉力。

  (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即只为拉力。

  (3)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而指向受力物体。

  (4)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5)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6)球与球相接触的弹力方向,沿半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7)轻杆的弹力方向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杆可提供拉力也可提供压力。

  (8)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动力学规律判断。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说明:

  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是曲面则垂直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③杆既可产生拉力,也可产生压力,而且能产生不同方向的力。这是杆的受力特点。杆一端受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5、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遵循胡克定律。弹簧、橡皮条类:它们的形变可视为弹性形变。

  三、胡克定律:

  (在弹性限度内)F=kx

  上式中k叫弹簧劲度系数,单位:N/m,跟弹簧的材料、粗细,直径及原长都有关系;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X是弹簧的形变量(拉伸或压缩量)切不可认为是弹簧的原长。

  四、弹力有无判断

  (1)拆除法:即解除所研究处的接触,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若不变,则说明无弹力;若改变,则说明有弹力。

  (2)假设法:假设在接触处存在弹力,做出受力图,

  再根据力和运动关系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根据力的*衡条件来判断。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3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从静止出发,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运动模式,叫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地球表面附*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两极上,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较小,在高山处比*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1)Vt=gt

  (2)h=1/2gt^2

  (3)Vt^2=2gh

  这里的h与x同样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体中用h表示数值方向的位移量。

  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先驱者

  对自由落体最先研究的是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则下落得越慢。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以及_学。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也是世界物理学家。他于1564年诞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比萨市,1642年1月8日去世,终年78岁。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事业,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时钟、望远镜和众多的科学专著,而且还为破除宗教迷信、科学偏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伽利略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指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的下落速度要小。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断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的假设推导法,对物理思维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曾在的比萨斜塔做了的自由落体试验,让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球从塔顶同时下落,结果两球同时落地,以实践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但是后来经过历史的严格考证,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做实验,人们却还是把比萨斜塔当作对伽利略的纪念碑。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4

  牛顿第一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4、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

  5、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

  运动状态

  1、运动状态指的是物体的速度

  速度是是矢量,速度不变则运动状态不变,速度改变运动状态也就改变了,所以运动状态不断改变的物体总有加速度。

  2、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5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曲线运动

  质点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轨迹向其受力方向偏折;

  3.曲线运动的特点

  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合外力)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4.力的作用

  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力改变速度的大小;

  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时,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既不垂直,又不*行时,力既搞变速度大小又改变速度的方向;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判断和运动的方法:物体实际所作的.运动是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所用时间始终相等;

  3.合位移和分位移,合速度和分速度,和加速度与分加速度均遵守*行四边形定则;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6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位移:*面直角坐标系 通常设位移方向与x轴夹角为α

  2.曲线运动的速度:

  ①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②速度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可分解为水*速度Vx及竖直速度Vy,V2=Vx2+Vy2

  3.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是矢量,方向或大小任一的改变都会造成速度的变化,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一定改变)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二.*抛运动(曲线运动特例)

  1.定义: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时的运动叫做抛体运动,抛体运动开始时的速度叫做初速度。如果初速度是沿水*方向的,这个运动叫做*抛运动

  2.*抛运动的速度:①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初速度V0即为Vx一直保持不变

  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Vy=gt

  ③合速度:V2=Vx2+Vy2=V02+(gt)2 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θ tanθ=Vy/V0=gt/V0

  3.*抛运动的位移:①水*方向 X=V0t

  ②竖直方向y=1/2gt2 ③合位移 S2=x2+y2=(V0t)2+(1/2gt2 )2 方向:与X轴夹角为α tanα=y/x=V0t/?gt2=2V0/gt

  三.圆周运动

  1.线速度V:①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 该比值即为线速度 ②V=Δs/Δt 单位:m/s③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tips:方向时时改变)

  2.角速度ω: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它与圆心连线扫过角度的快慢来描述,即角速度 ② 公式 ω=Δθ/Δt (角度使用弧度制) ω的单位是rad/s

  3.转速r: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圈数 单位:转每秒或转每分

  4.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单位:秒S

  5.关系式:V=ωr(r为半径) ω=2π/T

  6.向心加速度①定义: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②表达式 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转过的圈数)方向:指向圆心

  四.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3.开普勒第三定律:①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②a—椭圆轨道的半长轴 T—公转周期 则 a3/T2=k 对同一个行星来说,k为常量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8)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1

  1、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

  (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举例

  例l: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兴安岭以西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游牧业为主。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2

  1、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

  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它的基本特点:

  ①以中小企业为主;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④生产高度专业化;

  ⑤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

  (1)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

  3、德国鲁尔工业区:

  (1)主要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较少,需由法国和瑞典进口);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过于单一;

  ②煤炭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整治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发展第三产业;

  ③调整工业布局;

  ④完善交通网络;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4、新工业区基本特征:

  (1)时间新:出现于二战后;

  (2)地区新:形成于无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4)部门新:以出口型轻工业或高科技电子工业为主。新工业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①以新兴工业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

  ②以出口型轻工业为主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

  5、工业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五大湖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传统工业区,它们的主要特征:

  (1)建立在丰富的煤炭、铁矿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

  (2)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

  (3)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6、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

  (1)主导区位:科技、环境、交通。

  (2)主要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

  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发达,人才集中;

  ④便捷的交通;

  ⑤稳定的市场(美国*的军事定货);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3)主要特点:

  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的知识和技能;

  ②增长速度较传统工业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3

  全球昼夜长短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要以动态的眼光(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感觉得出,而在实际的光照图中,主要是通过晨昏线切割纬线圈的比例来判断。

  晨昏线是由太阳光线决定的,且是垂直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发生偏转,相切在不同的纬线圈(与直射点度数互余),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产生变化。自己画二分二至日图(三线图)梳理。

  二分日晨昏线*分所有的纬线圈(跟经线或地轴垂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分。

  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注意:有时候也会以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来体现直射点的纬度。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4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原、宁夏*原、河套*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5

  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3.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6. 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7. 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b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1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地理高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扩展9)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精选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D�D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Y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面上升、赤潮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2

  1、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产生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3、4、5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6、7、8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太阳光直射赤道,9、10、11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12、1、2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是夏季)

  3、地球是个球体,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4、五带的分界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界线是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5、地球五带中,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南、北温带,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南、北寒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3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4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2、工业化进程:

  3、城市化进程:

  (1)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2)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三、问题与对策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5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 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 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若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 文化消费水*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佳人口数量)

  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与科学技术水*成正比(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 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2)地形(3)经济,科技水*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低,人口受教育水*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状况良好(2)科技水*高,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高(3)地区开放程度高 我国南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气候适宜,热量降雨多,农作物成熟快(2)经济科技水*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