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

首页 / 知识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行;

  *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同学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然后通过*题进行练*,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地理的考察中,每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

  一、地理概念与地理术语

  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

  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地理原理

  1、水循环原理:

  (1)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表径流、植物蒸腾

  (2)内流河、内流区域:陆地内循环外流河、外流区域:海陆间循环

  (3)人类最容易干预的环节:地表径流

  (4)对陆地上的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2、洋流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为寒流和暖流

  (2)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渔场的形成:

  (1)寒暖流交汇:

  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

  b、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c、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寒流

  原因:(1)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

  (2)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

  (2)海底上升补偿流:

  d、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原因: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

  三、地理事物分布规律

  1、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4)环绕南极大陆的洋流西风漂流(寒流)

  2、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1)世界:a、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是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b、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洲,大洋洲最少c、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

  (2)中国:

  a、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衡

  b、从地区分布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c、从时间分配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贫乏

  四、地理事物间联系

  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大陆沿岸的气候影响很大,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洋流对海洋生物和渔场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往往形成著名渔场

  (3)洋流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

  a、顺洋流航行可节省燃料加快速度

  b、寒暖流交汇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c、洋流从南北极地区携带的冰山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4)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2、厄尔尼诺现象(圣婴)对气候的影响

  现象: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太*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影响:

  a、赤道附*的太*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b、赤道附*的太*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3、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现象:是指赤道太*洋东部和中部海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a、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b、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

  c、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

  d、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4、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5、河流补给的来源有哪些、补给特点及典型地区

  (1)雨水补给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不连续且集中(我国东部季风区)

  (2)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升温有时间性水量变化小(我国东北地区)

  (3)高山冰川和永久性冰雪融水夏季高温融水、水量较稳定西北和青藏地区

  (4)湖泊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对河流有调节作用长白山天池,长江中下游地区

  (5)地下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水量较小,但稳定可靠比较普遍

  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的动态*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但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五、人地关系

  1、合理利用水循环的措施有哪些开源措施:

  (1)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2)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3)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入贫乏的地区;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4)海水淡化

  (5)人工增雨节流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2)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增加

  (2)水体污染现象严重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流层越高越高*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4、影响雪

  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公转 速度:1月初--*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9、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0、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1、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3、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行;

  *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0、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1、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4、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5、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6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7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8

  1、地球运动规律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2、正午太阳高度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3、时间计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1)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12)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13)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4、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14)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16)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分。

  (17)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18)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19)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9

  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最高的`铁路。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

  对于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②地形*原辽阔,水流*缓,河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0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扩展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扩展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9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日点附*,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面气压差异

  3、水*运动原动力:水*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运动受力

  1、水*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识摘要

  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 水圈的组成

  1、海洋水

  2、陆地水

  (1)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沼泽、冰川

  (2)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陆上内循环

  三、洋流

  1、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

  2、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3)西风漂流

  3、洋流的地理意义

  (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大渔场

  (3)对航运事业的影响:顺洋流快,逆洋流慢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 地球内部

  1、 地壳

  (1) 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 地幔

  3、 地核

  二、 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 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摘要

  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2、成因: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摘要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3.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域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

  (1)水*地域分异

  A概念

  B分类

  C原因 基础 表现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流层越高越高*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影响雪

  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主要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c)意义:维持全球水*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运输和通信

  2. 青藏铁路的起点和终点

  青海省首府西宁经格尔木至*,是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经过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 集装箱运输的好处是什么?

  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手续、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货物完全、降低运输成本、改善运输劳动条件等

  5. 世界比较繁忙的航线哪四条

  ①北大西洋航线;

  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

  ③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线;

  ④北太*洋航线

  6. 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业务的任务分别是什么?受哪些自然因素影响?

  邮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运输网络传达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碍、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业务主要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信息。 受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

  气压

  中心气压水*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气候分为两种: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8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9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现代::全球*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扩展2)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6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的地表趋向*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原上。*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原上。*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原(山前),河漫滩*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扩展3)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 (菁华10篇)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8、9、10三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三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只有学生学会了学*,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不认真,练*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结合安顺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能力。在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四、本学期的教学反思与展望

  反思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

  例如在上<<环境问题>>时,借助PPT动画,使学生能很轻松直接地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因为新的知识被赋予新的背景,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技术搭*台.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的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反思三: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御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教材,并且还应该掌握与之有关的,相关联的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诚然,将每一环节做到缜密,完美,还需进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气。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2

  这个学期我担任一一班和一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转瞬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反观这个学期我走过的路,有许多的收获,也有不少的遗憾。由于我从教时间短,教学经验浅,又处在学生走入真正教育的初始阶段,深怕的自己的言谈举止,教育方法不当会影响学生对今后小学阶段数学学*的态度取向,所以我丝毫不敢懈怠,认真学*理论知识,深入研究教学,向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半学期下来,自己感觉对教书育人也算是入了门。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梦寐以求的,而加强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1)备教材----首先通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一方面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为切口,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新知。如冀教版下学期第四章的《认识图形》和上学期的第三章《认识物体》同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体系,为了让学生将认识具体简单的几何体到认识抽象的*面图形的过程更自然顺畅,我找出上学期教学时几何体教具和学生自制的学具,进行新旧知识对比教学。实际课堂反应很好,学生表现的很兴奋,一下子找出了自己上学期制成的几何体,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我心里暗喜,赶紧抓住学生学*的兴奋点,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小手工作品,动手、动脑,体会"面在体上"。这部分知识我在课前和教过一年级的教师们探讨过,大家一致反应这部分由抽象到具体,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而我这节课下来知识传授比较流畅,基本上将知识让学生当堂理解,当堂巩固运用,不用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负担。

  (2)备教法----所谓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运用灵活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和求知的欲望,现在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普及率非常高,时代感很强,要想让学生配合你的教学,就要与童心牵手,用儿童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所以我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需求创设童话、游戏、故事、动画等等,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学*数学的兴趣。如在讲授《0的加减法》时,我讲述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加减法的新知,又通过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巩固新知,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发现数学知识。在讲顺序时,我将家里用水晶珠子串的五个福娃的模型拿到课堂,让学生轮流摆放顺序,并说出谁在谁的什么方向,起初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而班内有个孩子将福娃摞起来,并说出了上下的相对性,看来只要精心备课,孩子们总会有惊喜回报你的用心。

  (3)备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例子,有助于他们将所学*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材中设计的是超市购物的情境,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学生可能对超市比较陌生,而对自己村子里面的小卖部更熟悉,所以我以课本为蓝本进行加工,设计出更符合自己学生生活环境的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二、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1)多方面充实充电,加大知识的存储量。

  走进教育,才发现现在的教学与我小的时候比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教材内容很丰富,涉猎的知识面很广。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必须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天文、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等知识都要掌握一些,这样备起课来才能更加的得心应手。所以闲暇时,我总是随手从书橱中拿出一本书来读一读,期望每日都有一些斩获,上网时,我会先登录第一课件网,看一个关于成语故事或者故事的flah。登录博客时,我总是先读一篇自己收藏的文学读物。我坚信着对自己的日常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博学广识的老师,才能教出笃学志远的学生。

  (2)加强理论学*,以理论指导实践。

  著名数学家陈建功有个精辟的比喻:理论好比老鹰,实践好比小鸡,一旦掌握了理论就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由此可见教育理论学*的重要性。本学期我学*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

  三、存在的不足

  1、自己教完课,教学后记记录有些不及时,阶段性总结不到位。虽然我也深知教学后记是提高自己业务水*的捷径,但有时太忙太累,未能及时记,事后也未能及时追记,致使教学实践中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如电光火石般失而难复得。今后一定要克服惰性,挤时间及时记录。

  2、课容量小,对教学的秩序和节奏把握不到位。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堂课老是翻来覆去的说,将知识掰得很碎去为学生,生怕他们没能掌握,导致授课速度慢,今后要努力提高课容量,多放心、放手,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接受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内容。

  3、课堂语言不够精炼,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不到位,没能寻找到真正的更适合的小组学*方式。这也是一年的教学中比较遗憾的事。

  4、总复*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题做的很快,但出错率很高,出现丢题,漏做,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带领学生读题目,要求每个人至少将题目读上两遍再做题,做题前先看看一个大题里面有几道小题,逐题做,将学生

  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上,每天上课前读一读这些生字。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生进步不小,但让我遗憾的是,我没能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惯,许多学生不会演算,做完后不会检查,这学期还剩几天的时间,估计*惯很难养成了,自己感觉很遗憾,没能将良好的学**惯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相信耕耘总会有收获,风雨之后是彩虹!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3

  这个学期我担任一一班和一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转瞬间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反观这个学期我走过的路,有许多的收获,也有不少的遗憾。由于我从教时间短,教学经验浅,又处在学生走入真正教育的初始阶段,深怕的自己的言谈举止,教育方法不当会影响学生对今后小学阶段数学学*的态度取向,所以我丝毫不敢懈怠,认真学*理论知识,深入研究教学,向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半学期下来,自己感觉对教书育人也算是入了门。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梦寐以求的,而加强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1)备教材----首先通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一方面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为切口,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新知。如冀教版下学期第四章的《认识图形》和上学期的第三章《认识物体》同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体系,为了让学生将认识具体简单的几何体到认识抽象的*面图形的过程更自然顺畅,我找出上学期教学时几何体教具和学生自制的学具,进行新旧知识对比教学。实际课堂反应很好,学生表现的很兴奋,一下子找出了自己上学期制成的几何体,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我心里暗喜,赶紧抓住学生学*的兴奋点,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小手工作品,动手、动脑,体会"面在体上"。这部分知识我在课前和教过一年级的教师们探讨过,大家一致反应这部分由抽象到具体,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而我这节课下来知识传授比较流畅,基本上将知识让学生当堂理解,当堂巩固运用,不用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负担。

  (2)备教法----所谓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运用灵活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和求知的欲望,现在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普及率非常高,时代感很强,要想让学生配合你的教学,就要与童心牵手,用儿童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所以我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需求创设童话、游戏、故事、动画等等,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学*数学的兴趣。如在讲授《0的加减法》时,我讲述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入加减法的新知,又通过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巩固新知,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发现数学知识。在讲顺序时,我将家里用水晶珠子串的五个福娃的模型拿到课堂,让学生轮流摆放顺序,并说出谁在谁的什么方向,起初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而班内有个孩子将福娃摞起来,并说出了上下的相对性,看来只要精心备课,孩子们总会有惊喜回报你的用心。

  (3)备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例子,有助于他们将所学*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材中设计的是超市购物的情境,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学生可能对超市比较陌生,而对自己村子里面的小卖部更熟悉,所以我以课本为蓝本进行加工,设计出更符合自己学生生活环境的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二、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1)多方面充实充电,加大知识的存储量。

  走进教育,才发现现在的教学与我小的时候比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教材内容很丰富,涉猎的知识面很广。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必须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天文、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等知识都要掌握一些,这样备起课来才能更加的得心应手。所以闲暇时,我总是随手从书橱中拿出一本书来读一读,期望每日都有一些斩获,上网时,我会先登录第一课件网,看一个关于成语故事或者故事的flah。登录博客时,我总是先读一篇自己收藏的文学读物。我坚信着对自己的日常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博学广识的老师,才能教出笃学志远的学生。

  (2)加强理论学*,以理论指导实践。

  著名数学家陈建功有个精辟的比喻:理论好比老鹰,实践好比小鸡,一旦掌握了理论就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由此可见教育理论学*的重要性。本学期我学*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

  三、存在的不足

  1、自己教完课,教学后记记录有些不及时,阶段性总结不到位。虽然我也深知教学后记是提高自己业务水*的捷径,但有时太忙太累,未能及时记,事后也未能及时追记,致使教学实践中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如电光火石般失而难复得。今后一定要克服惰性,挤时间及时记录。

  2、课容量小,对教学的秩序和节奏把握不到位。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堂课老是翻来覆去的说,将知识掰得很碎去为学生,生怕他们没能掌握,导致授课速度慢,今后要努力提高课容量,多放心、放手,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接受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内容。

  3、课堂语言不够精炼,对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不到位,没能寻找到真正的更适合的小组学*方式。这也是一年的教学中比较遗憾的事。

  4、总复*这段时间,我发现学生题做的很快,但出错率很高,出现丢题,漏做,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做题,做完之后不会检查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带领学生读题目,要求每个人至少将题目读上两遍再做题,做题前先看看一个大题里面有几道小题,逐题做,将学生

  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上,每天上课前读一读这些生字。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生进步不小,但让我遗憾的是,我没能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惯,许多学生不会演算,做完后不会检查,这学期还剩几天的时间,估计*惯很难养成了,自己感觉很遗憾,没能将良好的学**惯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相信耕耘总会有收获,风雨之后是彩虹!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4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4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我是产假后才接手这些班级,所以对班级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仅管带着小孩上课很辛苦,但我还是尽量挤出时间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 学*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只有学生学会了学*,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建立学*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不重视。对高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我们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不认真,练*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赤潮”,油轮泄漏,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震事件等,结合晋江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等。

  精心编写单元练*,力求每一份单元练*能覆盖该单元的全部重点内容,有较大份量的读图分析题,亦增加一些反映当前最新的科技,经济,环境动态的题目。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全部收回批改。评讲练*时,不是单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对题目所体现的知识点进行一次交流复*,辩析错误所在,适当变换练*的提问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更规范,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和文字表达能力是*一、二年,着重考察的方面,因此,练*中适当让学生练*此类题目。让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方面。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等。在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5

  本学期我在高一年级从事四个班级的地理教学,现在已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两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三个模块的复*,面临学业水*考试的过关,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情境教育实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运用生活化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动机,将学*目标达成的从而更好地将学生引上自主学*的轨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必修一侧重于自然地理的学*,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必修二侧重人文地理的学*,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必修三侧重于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案例教学为手段,最容易实现情景教学。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个基本理念,新版本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夏荷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尽量选贴*生活的事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地理,从中体验快乐。

  比如在讲必修一第二章中《天气系统》时,对于冷锋的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感悟昌吉秋天的天气特征,“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利用前后几天的一次天气变化来感受降水过程和气温变化来进行锋面知识的学*,因为学生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学效果还不错。这样,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

  还有,在讲必修一第四章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的外力作用时,我将外出旅游的额尔齐斯河旅游景点的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接着提出老师和学生都要用“地理眼”来看问题,观察河流上游、中游以及下游,老师提示学生看十块的大小,水流速的急缓,河道的宽窄,河道*的陡峭程度等,通过形象感知内外力作用,通过归纳总结在应用中深化知识,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凸显学生学*生活化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第二, 利用实物、图片、身边的所有能用的物品,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比如我们学*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因,我用卫生筷子来演示,我用书籍演示岩层向上拱起和向斜弯曲。用卫生筷子演示背斜成谷的原因时,筷子不但能弯曲,而且还有可能折断,得出结论: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侵蚀成谷地。逆推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性质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又如,人文地理侧重于方法的探究,教材中的案例离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的太远,所以,我就拿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案例来替代,同时配以小组合作学*、自主学*等方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目的。在讲农业区位选择时,我用身边的案例鹰嘴豆,学生对此比较熟悉。

  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在材料中读取信息的能量,一举两得,目前的高考就是考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是要考学生在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内心感受和困惑。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最重要的过程性目标,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如果学生有了过程,就有了学*这部分知识的能力生成;有了过程,就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有了过程,就有了情感态度。

  第三, 必须精准教学,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最早认知。

  教学讲究科学、精准,切不可疏忽大意让错误根植于学生大脑中,难以纠正,在知识的梳理、问题分析、*题剖析等发面注意做到语言精炼、条理清晰、思考全面、表述科学,让科学思想和科学智慧“先入为主”,有利于学生科学智慧的动态生成。

  比如,在讲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对于这部分抽象的地理知识难以理解。我就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地区的特征是高寒,影响因素是高海拔的地形地势,这些抽象的难懂的语言,通过一张图片就可以轻松搞定,一张*和怀中抱着的小孩的照片,两张脸有着截然不同的颜色,妈妈爸爸的脸膛发红,小孩子的小脸肤色是白,我问:“父母与孩子的肤色差别如此之大,为什么?”生答:“晒得。”也有答:“紫外线强”的缘故。我接着问:“这说明什么”?生答:“青藏高原太阳光照强烈”。我又追问:“为什么”?学生:“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大气的削弱作用弱”。继续追问:“我们昌吉地处准格尔盆地,海拔低,为什么我们这里夏季太阳辐射也很强?”生答:“夏季白天长”。学生结合第一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我又继续问:“我们当中有同学家住乡村,那你说说看,昌吉市和郊区或乡村比较,地面的建筑物、绿色植物有无差别?有。那么与其所在地的温度又有何关系”?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市区的温度高与郊区。“那又是为什么呢”?“市区的交通工具多,说明排放的尾气多”。“此外市区高楼大厦多,硬化的路面多,吸热快导致升温也快,所以气温高”。“气温高气流会出现怎样的运动”?“上升”?“结果呢”?“会成云致雨”;所以我们可以把昌吉市叫“干岛”或“热岛”,“雨岛”或 “湿岛”,还可叫“烟霾岛。我接着问:“昌吉市区夏季天气闷热时,我们常常盼望能下一场大雨,就能缓解酷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阴雨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烈,尤其是云层的反射作用”。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吗?学生们又开始议论,昌吉市区与二宫乡比较,哪里的空气更清新?当然是二宫乡了。这说明什么因素的影响?

  经过步步设问,影响光照的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白昼长短、天气状况、海拔高度、大气的污染状况,这样可以给学生呈现清晰的思路。只有把生活引入地理课堂,把“是什么”的老师讲授式的称述地理知识变为“为什么”的探究式的策略研究地理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就可以把机械式的学*转变为有趣的、探究式的研究性学*当中,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增强了学生学*的自信心,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距,改善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打下了基础。

  我们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只有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学生才求职的欲望,也就是遵循维果茨基所说的:只有跑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就是要求地理教师布置教学任务时,尽量使教学任务的难度处于中等水*,依靠学生现有的知识水*不能独立解决,但是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就可以顺利完成学*任务。老师在最后的探究结论上,必须给学生出示言简意赅的答案。不然学生对知识到底怎么描述、怎么表述模糊不清,那么这种教学还是无效的。

  第四,归纳分析、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的教学最后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或者本章内容、乃至一本书的内容都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必须将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构筑起来,只有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那在做题时才会游刃有余。那么学生自己当然是不具备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此时必须借助老师的帮助,每学完一节内容,我都会在黑板上板书本节内容的框图,一章甚至一本书的内容学完后,我会在黑板上把本章内容在进行一次知识体系的框图,把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内在联系再次梳理,给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框图展示,让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综合运用知识时就能迅速调动运用地理知识。

  最后,归纳分析、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的教学最后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或者本章内容、乃至一本书的内容都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必须将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构筑起来,只有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那在做题时才会游刃有余。那么学生自己当然是不具备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此时必须借助老师的帮助,每学完一节内容,我都会在黑板上板书本节内容的框图,一章内容学完后,我会在黑板上把本章内容在进行一次知识体系的框图,把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内在联系再次梳理,甚至上完一本书之后,我也要把一本书的主题内容给学生在黑板上完整的板书框图,让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综合运用知识时就能迅速调动运用地理知识。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6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高二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的工作

  本学期以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方面超前备课,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质量,考虑教法,上好每节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

  这学期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由于有全县的统考,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高一两册必修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复*过程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二、本学期工作的不足有

  教学方法上还比较陈旧,还尚未完全摆脱旧的教学模式,课堂语言不够生动。对待学生不耐心,工作粗枝大叶。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对待工作要认真细致。

  总之我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7

  光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圆满地完成了教育地理学科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地理科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齐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透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好处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中掌握地理事物事物发展发生和变化规律。

  三、致力于地理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用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今后教学工作的推荐:透过前应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自然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地理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地理思想、地理方法,从而到达学*地理、应用地理的最终目的。

  1、多教一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思想是在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地理中的智慧和灵魂。所以,领悟地理思想,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地理思想和方法,透过传授知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学生在学*了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地理思想和方法,能熟练的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真正到达活学活用,使教学理念转变,促进学*方式转变,为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地理知识探索有效途径。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好的学*方法,他的学*才会事半功倍。

  2、多一些过程探究,少一些知识陈列。地理知识起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概括、演示、推理而构成的系统的、严密的学科体系,地理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就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地理知识生长的基础,对知识的生成,讲授多一些过程性探究,透过学生主动性探究来理解知识的构成、发展和最终定义,对学生地理思维的构成、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个性是讲难题时,我常常会让学生上讲台上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大家去理解,去决定谁是对的,谁的方法最简单。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乐与表达并与大家辩论。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地理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地理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应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地理方面的发展。

  3、多一些以生为本,少一些教师中心。高中学生对学*的热情是十分高的,尤其是对贴*他们的生活,有必须感性经验的学*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用心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热情,造成了学*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地理学*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地理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地理学*有推进作用。以生为本,破除教师中心,要始终成为地理课堂实施教学的首要策略。

  我认为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地理,乐于学*地理,才是重要的。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8

  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圆满地完成了教育地理学科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

  我担任高一4个班的地理科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中掌握地理事物事物发展发生和变化规律。

  三、致力于地理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自然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地理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地理思想、地理方法,从而达到学*地理、应用地理的最终目的。

  1、多教一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思想是在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是地理中的智慧和灵魂。所以,领悟地理思想,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把握知识中蕴含的地理思想和方法,通过传授知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学生在学*了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能领悟到地理思想和方法,能熟练的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真正达到活学活用,使教学理念转变,促进学*方式转变,为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地理知识探索有效途径。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好的学*方法,他的学*才会事半功倍。

  2、多一些过程探究,少一些知识陈列。地理知识起源于生活,是从实际应用中逐渐抽象、概括、演示、推理而形成的系统的、严密的学科体系,地理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开放的思路,就要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地理知识生长的基础,对知识的生成,讲授多一些过程性探究,通过学生主动性探究来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最终定义,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讲难题时,我常常会让学生上讲台上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学生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大家去理解,去判断谁是对的,谁的方法最简单。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乐与表达并与大家辩论。而实际教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粗浅、简单、枯燥的诵读、机械式的演练教学不注重地理理性的、深层次的内涵,使地理教学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面对新理念指导下的检测,不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学生地理方面的发展。

  3、多一些以生为本,少一些教师中心。高中学生对学*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对贴*他们的生活,有一定感性经验的学*素材,更能焕发出极大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长期的教师中心式的讲授,会挫伤学生学*热情,造成了学*的被动和教学的困境。地理学*中结合知识多创设一些生动活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放置于问题之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和地理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对地理学*有推进作用。以生为本,破除教师中心,要始终成为地理课堂实施教学的首要策略。

  我认为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地理,乐于学*地理,才是重要的。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9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不知不觉又度过了一个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的学期,透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与同事共同合作,圆满的完成了这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具总结如下:

  一、工作务实、态度诚恳

  在教学工作中一贯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试卷,耐心细致辅导每一学生,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刻苦钻业务的精神。用心参加各项群众活动,在扎实工作的同时,坚持读书看报,注重教学教改研究,善于总结经验,用心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

  二、学*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用心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潜力,掌握学*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构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理解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只有学生学会了学*,教学才变得有好处和有期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

  三、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不认真,练*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状况,我在课堂上时透过激趣是学生持续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四、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

  开展多样化的学*形式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结合安顺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推荐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资料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构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潜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章节资料,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潜力。在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潜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潜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潜力等。透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到达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潜力的目。

高一地理教学总结10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对于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有时也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提前预*或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2、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我们要学会总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针对难学这一点,在*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试验的第一年,我们要不断的摸索,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扩展4)

——初一地理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初一地理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归纳1

  一、极地地区

  1.地理位置:

  北极地区:北纬66.5o(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北冰洋是世界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南极地区:南纬66.5o(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跨经度360o,是纬度最高的大洲和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被三大洋环绕,按顺时针方向,即由西向东南的方向是:印度洋、太*洋和大西洋。南极洲与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三大洲隔海相望,其中,南极大陆距南美洲最*。

  2.气候:

  ①南极地区气候特征:酷寒、干燥、烈风。原因:南极地区处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很小,阳光微弱,一年之内地面接受的太阳光最少;海拔高,地表被立雪覆盖,反射了部分太阳辐射;低温使南极大陆形成了强大的高压中心,降水稀少而风力很大。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储存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南极地区还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是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区和风速最大的地区。

  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我国的两处科考站(中山站和长城站)的建站时间均为2月。

  ②北极地区气候特征:北极地区绝大部分为大洋,因此气温不像南极寻么寒冷,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风速比南极地区小。

  3.方向:在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南方;在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北方。

  4.代表动物: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1985年2月,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建成昆仑站——2009在南极最高点建立了我国首

  2.南极资源

  (1) 矿产资源:煤、铁、锰、石油、铜等

  (2) 淡水资源:“固体淡水库”

  3.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140多个科考站。

  三、极地的保护和利用

  1.南极洲无定居居民,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

  2.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其重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目的,保证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自由,促进科学考察*际合作。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冻结队南极领土要求等。

  3.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初一地理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归纳2

  一、世界第一大洲

  1、东方日出之地

  (1)亚洲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②纬度位置: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面积最大的大洲。

  ③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洋、南临印度洋。

  (2)分界线:①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③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3)分区与国家:亚洲有48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6个地区*在东亚。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特点(特征):地形类型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2)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亚洲的许多大河均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如:长江流入太*洋,叶尼塞河流入北冰洋。

  (3)亚洲之最: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

  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内陆湖)

  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世界最大的半岛*半岛

  亚洲最大的*原西西伯利亚*原

  二、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

  1、复杂多样的气候

  (1)亚洲气候的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三是大陆性气候强。

  (2)亚洲的季风气候:受海陆差异显著,亚洲东部、南部成为世界上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最广的地区。

  (3)北半球的寒极: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世界的雨极: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

  2、季风气候与我们的生活

  (1)亚洲冬、夏季风的`比较

  名称发源地风向时间影响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陆地)偏北风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风太*洋、印度洋(海洋)偏南风夏季暖热、多雨

  亚洲季风区的范围和夏季风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2)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利影响:雨热同季,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亚洲的季风区大多是富庶的农耕区)不利影响: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使得亚洲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3)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

  三、人口最大的大洲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亚)、印度(亚)、美国、印度尼西亚(亚)、巴西、巴基斯坦(亚)、

  俄罗斯、孟加拉国(亚)、日本(亚)、尼日利亚,有6个在亚洲。

  1、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1)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2)各大洲人口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与大洋洲(并列)、北美洲、欧洲。

  (3)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4)人口分布:亚洲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及大河中、下游*原地区人口密度大,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北部、西部、中部,人口较为稀疏。

  2、人口带来的压力亚洲人口问题: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压力。

  (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植被破坏、交通拥挤等)

  四、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不*衡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差异显著:日本是亚洲唯一发达国家,*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家,沙特*等依靠石油资源,成为世界上的富裕国家,新加坡、韩国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亚洲大多数国家较为落后。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国家新加坡以色列沙特*伊朗马来西亚

  优势条件位于马六甲海峡东端,地理位置优越节约用水,大力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石油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羊毛产量大地处热带,水资源丰富

  主要产业航运、造船、出口加工业水果和蔬菜出口石油出口编织地毯天然橡胶

初一地理下册期末备考知识点归纳3

  一、世界第一大洲

  1、东方日出之地

  (1)亚洲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②纬度位置: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面积最大的大洲。

  ③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洋、南临印度洋。

  (2)分界线:①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③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3)分区与国家:亚洲有48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6个地区*在东亚。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特点(特征):地形类型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2)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亚洲的许多大河均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如:长江流入太*洋,叶尼塞河流入北冰洋。

  (3)亚洲之最: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

  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内陆湖)

  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世界最大的半岛*半岛

  亚洲最大的*原西西伯利亚*原

  二、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

  1、复杂多样的气候

  (1)亚洲气候的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三是大陆性气候强。

  (2)亚洲的季风气候:受海陆差异显著,亚洲东部、南部成为世界上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最广的地区。

  (3)北半球的寒极: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世界的雨极: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

  2、季风气候与我们的生活

  (1)亚洲冬、夏季风的比较

  名称发源地风向时间影响

  冬季风蒙古、西伯利亚(陆地)偏北风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风太*洋、印度洋(海洋)偏南风夏季暖热、多雨

  亚洲季风区的范围和夏季风一致,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

  (2)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利影响:雨热同季,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亚洲的季风区大多是富庶的农耕区)不利影响: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使得亚洲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3)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

  三、人口最大的大洲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亚)、印度(亚)、美国、印度尼西亚(亚)、巴西、巴基斯坦(亚)、

  俄罗斯、孟加拉国(亚)、日本(亚)、尼日利亚,有6个在亚洲。

  1、人口的增长与分布

  (1)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2)各大洲人口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与大洋洲(并列)、北美洲、欧洲。

  (3)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4)人口分布:亚洲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及大河中、下游*原地区人口密度大,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北部、西部、中部,人口较为稀疏。

  2、人口带来的压力亚洲人口问题: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压力。

  (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植被破坏、交通拥挤等)

  四、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不*衡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差异显著:日本是亚洲唯一发达国家,*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家,沙特*等依靠石油资源,成为世界上的富裕国家,新加坡、韩国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亚洲大多数国家较为落后。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国家新加坡以色列沙特*伊朗马来西亚

  优势条件位于马六甲海峡东端,地理位置优越节约用水,大力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石油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羊毛产量大地处热带,水资源丰富

  主要产业航运、造船、出口加工业水果和蔬菜出口石油出口编织地毯天然橡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扩展5)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汇总五篇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1

  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2

  城市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3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盐度和洋流】

  (1)盐度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总复*:气候与自然带

  (1)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0)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4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5

  气压

  中心气压水*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合集10篇(扩展6)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优选【五】篇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1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日点附*,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行;

  *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同学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然后通过*题进行练*,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地理的考察中,每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2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②毁林。

  危害:

  ①海*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3

  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原、东欧*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2、矿产:煤(30亿吨),石油(100-200亿桶),天然气;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4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20xx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xx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盐度和洋流】

  (1)盐度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总复*:气候与自然带

  (1)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0)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5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

  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