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5篇)

首页 / 知识 / | 生物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1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

  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a最长;b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小肠中含有各种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参与的酶:唾液淀粉酶,消化过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消化过程:蛋白质、氨基酸,参与的酶(胃液、胰液、肠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消化过程: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胆汁(肝脏),参与的酶(肠液、胰液)

  4)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血液循环)吸收;其他从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3、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按时进餐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衡膳食宝塔);

  2)食品安全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不吃有毒的食物(馊饭菜、发芽的马铃薯);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保持厨房和炊具的干净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2

  一、植物体的组成

  1、绿色开花植物是由 根 、茎 、叶、花 、种 、果实六大器官组成的。其中, 根茎叶 属于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总保留着一部分不分化的细胞,它们终生保持分生能力,这样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做 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 浓 ,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如保护组织(保护内部器官)、 疏导组织(如茎、 叶脉 、根尖对 成熟区等能运输水和无机盐)、营养组织(储藏营养物质)等。

  3、绿色开花植物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细胞 →组织(保护组织 、输导组织 、 营养组织 、分生组织)→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个体 。

  二、人体的组成

  人体内含有60余种元素:C、H、O、N占96%,其余大多数我们称为微量元素。

  构**体最重要的化学分子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另外人体也离不开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三、单细胞的生物体

  1、常见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鱼类饵料、净化污水;有害:危害人体健康、形成赤潮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3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苔藓植物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根不能吸收水分,也不能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的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不结种子,它的叶片背面有孢子囊群,可产生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萌发和生长。

  2、种子植物

  包括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着的)和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

  (1)种子的结构(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2)子叶和胚乳里有营养物质,供给胚发育成幼苗。

  (3)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3、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从上到下):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 。成熟区的表皮上有根毛,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3)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植株的芽按照着生位置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枝条是由幼嫩的茎、叶、芽组成的。年轮反映了茎加粗生长的过程,加粗生长是茎的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4)肥料的作用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

  (5)开花和结果

  花的结构:一朵花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组成

  (6)传粉和**

  传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植物传粉的类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结合,形成**卵的过程,称为**。

  (7)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发育成果实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胚珠发育成种子 **卵发育成胚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4

  (1)血管

  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2)耳和听觉

  1、耳是人的听觉器官。

  2、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3、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敏感细胞,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就形成了听觉。

  (3)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1)乱砍滥伐,开垦草原,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还会引起沙尘暴。(2)空气污染会形成酸雨。(3)水污染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4)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危害本地生物。

  2、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3、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采取以下措施:植树造林、保护鸟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计划生育、退耕还林还草。

  4、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叫做生物入侵。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5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并分泌雄性激素;

  5.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6.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种大约呼吸16次。肺的基本单位是肺泡。

  7.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的上皮细胞。

  8.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9.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10.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11.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外膜: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玻璃体、房水。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2、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经反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收镜装箱

  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观察到数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注意三者区别,分为临时和永久的)

  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初中生背生物的最快方法

  谐音串记法

  (1)细胞的结构中有关细胞膜的记忆:线叶双无心糖。

  即: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

  子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

  无(病)中生有(病)为隐性(遗传病)

  有(病)中生无(病)为显性(遗传病)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1)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6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1

  一、人的由来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

  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起源森林古猿,运动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二、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并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三、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构**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怎样背生物才能很快的记住

  突破难点

  初中生物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

  归纳总结

  在初中生物新课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初中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1.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由小到大)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相同)和变异(不同)的特性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2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2、男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是睾丸,它能产生**,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是卵巢,它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是输卵管;**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叫**;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是子宫;胎儿与母体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胎盘;卵细胞是人体内的细胞。

  4、青春期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发育。青春期发育一般女孩比男孩早2年。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春期。

  5、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发展的关键是少生;提高人口素质是优生。

  6、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六大类。蛋白质是构**体细胞的基本物质;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水是人体细胞组成的主要成分;无机盐是构成组织的重要材料;维生素是既不参与构成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在人体含量很少,作用却很大。

  7、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植食性食物中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防止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易患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缺乏含钙的无机盐易患佝偻病;维生素D有利于含钙的无机盐的吸收;食物中缺含碘的无机盐易患大脖子病。

  8、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消化腺组成。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消化道外面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脏、胰腺。

  9、淀粉在口腔消化的产物是麦芽糖;淀粉在小肠消化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淀粉消化场所是口腔、小肠;蛋白质消化场所是胃、小肠;脂肪消化场所是小肠;消化食物最重要的两种消化液是胰液和肠液。

  10、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必须做到合理营养。

  11、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毛细血管丰富、肺泡壁薄、毛细血管壁薄。

  12、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叫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

  13、人在吸气动作时: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都增大、胸廓扩大、肺扩张、膈的顶部下降、肺内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动作。而呼气动作正好相反。

  14、肺泡与血液中的气体交换指的是肺泡中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其实就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内进行了气体交换。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组织细胞。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方法是五点取样法。

  15、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封闭式的管道中循环流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心脏。

  16、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种细胞。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养料和废物;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起防御保护作用;血小板的功能是加速止血和凝血。

  17、红细胞中有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使血呈红色。若人体内红细胞含量过少、血红蛋白含量过少就能使人患贫血病,贫血患者应多吃含铁的无机盐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猪血和瘦肉、牛奶。

  18、动脉是指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静脉是指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指连接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动脉血是指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指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19、心脏分四个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心脏四腔中心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是瓣膜。

  20、右心房相通血管是上、下腔静脉;右心室相通血管是肺动脉;左心房相通血管是肺静脉;左心室相通血管是主动脉。

  21、心脏血管中二氧化碳含量最多的血管是肺动脉;其中含氧气最多的血管是肺静脉。流动脉血的血管是肺静脉、主动脉。

  22、血液循环有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条途径;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右心室、左心房;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左心室、右心房,肺循环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器官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把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而体循环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3、人类的ABO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类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可以作为抢救垂危病人的血型是O型;在血库没有相同血型情况下,危险性的是O型血的人。献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健康公民每次献血只能在200——300毫升之间。

  24、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一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25、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肾小球过滤后的液体叫原尿,肾小管重吸收后的液体叫尿液,肾小球不能过滤的物质是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尿没有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尿液没有原尿中的葡萄糖。若人的尿液中有血细胞就说明肾小球出现了病变。若尿液中有葡萄糖存在就说明肾小管出现了病变。

  排泄途径: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6、在眼球结构中调节瞳孔大小的是虹膜,具有折射光线作用的是晶状体,调节晶状体凸度大小的是睫状体,具有感光细胞、能形成物像的结构是视网膜;视觉形成是在大脑的视觉中枢。*视眼形成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矫正*视眼方法是配带凹透镜。

  27、在耳结构中能产生振动的.结构是鼓膜,传导声波的是听小骨,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听觉形成是在大脑听觉中枢。

  28、预防*视眼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遇到巨大声响时保护耳朵的方法是掩耳闭口或迅速张口。

  29、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中枢神经指的是脑和脊髓,神经中枢指的是脑和脊髓中的灰质。

  30、脑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人或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每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要求反射弧必须是完整的,缺一不可。

  七年级生物学*方法

  (一)课前预*。预*是学生上课前的自学,是学生学*的预备。同学们坚持经常课前预*,不仅使自己对即将上的新课有个概括的了解,而且能对自己在新课中必须重点掌握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二)上新课是学*的中心环节。能否上好课,教师的教是一方面,学生的学是更重要的方面,因此同学们要掌握听课的方法。为此,同学们在上生物课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听,认真记。注意听不仅仅是要求同学们集中精力,更重要的是听课要听思路,注意听老师是如何引人新课,怎样展开讲解的,最后又是怎样归纳小结的。特别要注意理解教师在讲课中反复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并在不影响听课的前提下记些要点。

  (2)多动手、多观察。生物课L,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常常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课件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时教师还领学生做些探究性实验,同学们应在教师指导下多动手细观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对现象和过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科研素质,同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勤思考、多提问。上课前同学们应对教师讲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地进行思考,尤其要重视教师的提问,不论提问谁,都必须把自己置于“主人”的位置上来,敏捷地思考这个问题我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同学们在听课中凡是自己不懂的或发现的新问题都要虚心向教师请教,决不能不懂装懂。

  七年级生物学*技巧

  (一)形象记忆法。

  形象信息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所谓形象记忆法就是将需要记忆的事物,借助于直观的形象去强化记忆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形象描述。是用形象化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从而加深印象方便记忆。如“光合作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记忆,我们可把绿叶比喻成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厂房”是叶绿体,动力是光能,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淀粉和氧气。这样的形象描述既加深学生的理解,又易于记忆。

  (2)形象比喻。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使之生动直观,而易于记忆。如“十字形花冠、蝶形花冠、头状花序”等。

  (二)自我测验记忆法。

  自我测验能及时地了解自己记忆的成绩和错误,可使正确的地方得以巩固,错误的地方易于纠正。

  (1)自我考察。如在复*各种结构图时,可遮盖住各部分名称,回忆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发现有薄弱环节,重点加强。

  (2)自问自答。自问自答就是根据自己学过的内容,自拟题目自己回答,然后核对一下是否正确。

  (3)互问互答。互问互答是自问自答的扩展,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更灵活更机动,更易于记忆。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3

  (1)血管

  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2)耳和听觉

  1、耳是人的听觉器官。

  2、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3、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敏感细胞,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就形成了听觉。

  (3)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1)乱砍滥伐,开垦草原,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还会引起沙尘暴。(2)空气污染会形成酸雨。(3)水污染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4)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危害本地生物。

  2、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3、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采取以下措施:植树造林、保护鸟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计划生育、退耕还林还草。

  4、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叫做生物入侵。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4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并分泌雄性激素;

  5.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6.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种大约呼吸16次。肺的基本单位是肺泡。

  7.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的上皮细胞。

  8.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9.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10.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11.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外膜: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玻璃体、房水。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2、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经反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收镜装箱

  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观察到数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注意三者区别,分为临时和永久的)

  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初中生背生物的最快方法

  谐音串记法

  (1)细胞的结构中有关细胞膜的记忆:线叶双无心糖。

  即: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

  子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

  无(病)中生有(病)为隐性(遗传病)

  有(病)中生无(病)为显性(遗传病)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5

  1、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乱砍滥伐,开垦草原,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还会引起沙尘暴。

  (2)空气污染会形成酸雨。

  (3)水污染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

  (4)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危害本地生物。

  2、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3、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采取以下措施:植树造林、保护鸟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计划生育、退耕还林还草。

  4、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叫做生物入侵。

  背生物的最快方法有哪些

  简化记忆法

  分析初中生物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无(病)中生有(病)为隐性(遗传病);有(病)中生无(病)为显性(遗传病)。

  知识浓缩法

  可借用书店有卖的小本参考书(不要那些又大又厚的全解之类的,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复*好生物,没必要背得那么全面),里面的内容要像笔记一般精炼简单,并有总结各个单元知识要点,照参考书上——背吧!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知识点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类群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其中前三种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期会产生一种叫做孢子的生殖细胞。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为孢子植物(没有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如淡水:水绵,衣藻;海水:紫菜、海带)

  (1)形态结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

  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1)生物圈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如鱼类饵料)

  (3)供食用(如海带紫菜)

  (4)药用

  4.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葫芦藓、地钱、树干苔藓)。

  (1)形态结构: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作用)。

  (2)营养方式:苔藓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蕨类植物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里白、贯众、满江红)。

  (1)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2)营养方式:蕨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6

  1、蛋白质:构**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人体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鱼、蛋、奶、肉、大豆中含较多的蛋白质。

  2、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属于糖类。甘薯、马铃薯、大米、面粉中含糖类较多。

  3、脂肪: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肥肉、大豆、花生中含较多的脂肪。

  4、维生素:不参与构**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名称作用缺乏症食物来源

  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皮肤粗糙,

  维生素A增强抵抗能力,夜盲症动物肝脏

  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神经炎,谷类、豆类

  维生素B1代谢和神经系统的脚气病的种皮内

  正常生理功能

  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坏血病,新鲜的瓜果

  增强抵抗力和蔬菜

  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磷吸收佝偻病(儿童)动物肝脏、

  和利用,促进骨骼发育骨质疏松症蛋黄、乳汁

  (**)

  注意: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C性质不稳定,高温烹调和长时间储存易遭到破坏。

  5、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营养物质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

  6、无机盐:构成细胞的成分,但不能提供能量。如:

  1)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中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大豆、牛奶中含钙较多。

  2)铁:构成血红蛋白,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菠菜、肝脏中含铁较多。

  3)碘: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海带、紫菜中含碘较多。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2)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菁华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的分解者。

3、小明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F”,那么,玻片上写的是___________。

4、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5、细胞核中含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6、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7、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

8、植物的四大组织:

9、食物链:植物→虫→青蛙→蛇→鹰

10、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支持、保护

11、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2、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13、植物的组织(P6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等

14、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5、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1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17、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让光线能透过。

18、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9、液泡:(内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关,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

20、细胞核: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内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它能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2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22、分裂的过程:

23、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分裂结束,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

24、作出假设

25、得出结论

26、表达和交流

27、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2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9、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0、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1、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2、幼根的生长

3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34、小麦、水稻、竹子等植物属居间生长。

35、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36、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37、秋水仙素既能诱导基因突变又能诱导染色体数量加倍(这跟剂量有关)

38、蔗糖不能出入半透膜

39、大病初愈后适宜进食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但蛋白质不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40、谷氨酸发酵时

41、红螺菌属于兼性营养型生物,既能自养也能异养

42、一切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43、将豆科植物的种子沾上与该豆科植物相适应的根瘤菌这显然有利于该作物的结瘤固氮

44、植物的组织培养VS动物个体培养

45、离体的组织培养成完整的植株

46、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47、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48、细胞质分成两份

49、花的结构(课本102)

50、叶片的结构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3)

——七年级下册生物考试复*知识点 30句菁华

1、骨的成分与特性:

2、为什么要用清水漂洗?洗去残余的盐酸,以免用手打结的时候伤手。

3、为什么脱钙以后的肋骨可以打结了?因为脱钙时,脱去了无机盐(钙盐),剩下的是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了。

4、“骨的煅烧”和“骨的脱钙”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了骨内含有什么成分?

5、做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搅拌以及唾液腺的分泌有关;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6、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7、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8、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9、人体产生的废物是由:排尿、排汗、呼出气体三种途径排出体外;

10、生物学时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1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1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3、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适应:骆驼适应炎热缺水的环境;骆驼刺适应干旱环境;海豹适应寒冷的环境;旗形树是对大风环境的适应)(改变:植物的防风固沙,蚯蚓提高土壤肥力)

14、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15、计划生育有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6、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17、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18、尿的形成与排出

19、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0、无害化建生态厕所

21、人体堆外界环境的感知

22、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区别于:应激性

23、射弧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24、在新鲜的人的血液中放入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淡黄色液体为血浆(占55%),下层暗红色物质为红细胞(占45%)中间的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为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中成分最多的物质为血浆

25、贫血分为两种:缺红细胞和缺血红蛋白。贫血时应该补充含铁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26、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既:呼气和吸气)完成的。过程如下:

27、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可通过测量胸围差来进行。公式如下:

28、肺泡适合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29、心脏位于胸部的左侧,形状象桃子,大小和你的拳头相似。

30、心脏内有四个腔,分为两房: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4)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60句菁华

1、生物圈的范围:

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物链积累。

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课本26页。

4、三种玻片的不同点:

5、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

6、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大量元素7种N、S、P、Ca、Mg、K(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巧记:丹留人盖美家。Fe、Mn、B、Zn、Cu、Mo、Cl属于微量元素,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7、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呼吸作用相关,在一定的氧气范围内,呼吸作用越强,根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就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有限,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就不再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

8、食物链:植物→虫→青蛙→蛇→鹰

9、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10、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1、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1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13、绿色植物: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14、种子的萌发(P88)

15、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16、动物细胞的结构: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4)线粒体。

17、植物——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1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9、反射的类型

20、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2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2、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分裂结束,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

23、制定计划

24、得出结论

25、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26、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27、多种生态系统

28、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29、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0、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31、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32、人工受粉

3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4、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35、植株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氮、磷、钾。

36、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37、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38、试验中用到C2H5OH的情况

39、用氧十八标记的水过了很长时间除氧气以外水蒸气以外二氧化碳和有机物中也有标记的氧十八

40、脂肪肝的形成:摄入脂肪过多,不能及时运走;磷脂合成减少,脂蛋白合成受阻。

41、谷氨酸发酵时

42、青霉菌产生青霉素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放线菌杀不死真菌。

43、生物体内的大量元素:CHONPSKCaMg

44、C4植物

45、达尔文认为生命进化是由突变、淘汰、遗传造成的

46、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有3层作用

47、mRNA→一条DNA单链→双链DNA分子

48、单克隆抗体是抗体(单一性强灵敏度高)

49、根瘤菌固氮的场所是细胞膜

50、放线菌产生抗生素,而青霉素多产生于真核生物

51、染色体除了含有DNA外还含有少量的RNA

5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3、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4、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55、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56、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57、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8、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59、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60、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5)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5)份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1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最早的人类名称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情况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社会组织原始人群

  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

  外貌特征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木棒

  用火情况会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种

  生产活动采集野果、偶尔猎获动物

  社会组织原始人群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早期代表)时间距今约三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外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用火情况会人工取火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捕鱼

  观念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

  社会组织氏族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无贫富贵贱差别

  其他其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

  代表类型代表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使用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耒耜

  居住情况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生产活动种植水稻(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制陶器和玉器、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附*的半坡村

  代表类型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使用工具磨制石器、木制耒耜、骨制箭头、渔叉、渔钩

  居住情况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生产活动种粟(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狗等、打猎、捕鱼;制彩陶、纺织、制衣

  父系氏族公社中晚期的代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地点山东泰安市大汶口

  使用工具磨制石镰、石锄等,还出现铜器

  生产活动农业、手工业(制黑陶、白陶、玉器等)

  生产关系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二、在传说时期,黄帝教会人们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在历史传说中,黄帝开创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他和他的臣子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了人们养蚕制丝,黄帝的粮官杜康发明了造酒,黄帝的陶正宁封子发明了烧陶,黄帝的医官雷公、岐伯发明了医术。此外黄帝本人还发明了造车、修建宫室、算术、音律等。

  七年级历史考点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国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中国本土,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国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区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五代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朝代。公元907年汴州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

  立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相继消扫荡群雄,公元979年,赵光义灭北汉,实现统一。

  灭亡原因:

  1、藩镇势力依然,生**也无法控制,以致内乱战争不断;

  2、不少君主昏庸**、残暴蛮横,军务松弛,贪官暴吏欺压百姓;

  3、权臣勾结外族作乱,以及外族反扑中原掳掠杀伐;

  4、**太多,赋敛苛重,战事频繁,社会秩序、经济基础破坏严重。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2

  1.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那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1) 政治上:建立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经济上:都采取了统一的经济措施,发展封建经济。(3)军事上:都发动对匈奴的战争,确保边境安定。(4)思想上:都加强思想控制。(5)都有苦役百姓、残暴统治的一面。

  2. 从秦朝到东汉,中原与匈奴关系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 秦朝时国力强大,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收复河套地区;(2)秦末汉初,匈奴乘机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3)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但并没有阻止匈奴南下掠夺;(4)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5)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成几部。其中一部向汉称臣,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求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他,维持了双方友好关系;(6)东汉时期,北匈奴控制西域,东汉派大将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从秦朝到东汉,中原对匈奴的政策,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并依据双方实力不同而采用战争或和亲的不同政策。

  3. 如何评价秦始皇?

  (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3

  一、开放与交流

  1、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2、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风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4、玄奘西行:贞观初年唐太宗时,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研*佛法,写成《大唐西域记》。作用: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5、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长年聚居的外国客商。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二、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_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3.唐末,雕版印刷业已比较发达。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4.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

  5.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唐朝,孙思邈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在《丹经》记录下来,其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唐末,火药始用于军事。最初的火药武器叫“火箭”。宋代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

  6.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它的设计者是隋朝的李春,他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作用: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4

  1、我国已知最早人类是谋县发现的,他们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著名的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人的四肢进化快,像人;头部保留着猿类的`特征,属于猿人。他们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称旧石器。他们靠渔猎、采集维持生活,能够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的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他们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和用兽皮缝制衣服。他们已经有了思想,有了爱美之心、有了羞耻感。

  2、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有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等。他们会种植庄稼、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会制作陶器、能建造房屋,还饲养家畜家禽。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种植水稻,制作小船,住木头建造的木房子里。

  半坡遗址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生活在陕西西安附*,种植粟,用麻纺织麻布,能制造精美的彩陶,住在半地穴式房子(半坡圆形房子)里。

  3、黄河流域生活着炎帝和黄帝两个著名的部落。 传说炎帝姓姜,人称神农氏(炎帝神农);黄帝姓姬,号轩辕氏。黄炎部落是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中华儿女自称“炎黄子孙”或“华夏子孙”,炎帝陵和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共同的祖陵。对炎帝陵和黄帝陵的祭祀能让我们不忘历史(祖先),牢记自己的民族责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早日统一。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历史上称这一制度为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办法,历经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险,终于治水成功。他不畏艰难困苦,以天下为重,开拓创新,讲求方法等品质值得我们学*。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5

  一、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1、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明清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 京城 、皇朝 、 宫城 。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 紫禁城 ,现在称为 故宫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2、故宫中,象征**中心的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 乾清宫 、 交泰殿、坤宁宫)各成一体,遥相呼应。

  3、为了防范 蒙古骑兵 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基础上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 鸭绿江 ,西至 嘉峪关 . 长城的作用:提高整体防御能力;也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长城的象征意义:长城成为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二、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1、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代表作《本草纲目》,它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关于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书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明清四大名著分别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红楼梦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明代中后期,以描摹世态人情的 世俗 文学勃然兴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