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1

  1、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水*的发展,出现了氏族,氏族社会先是母系氏族,婚姻关系是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发展为父系氏族,“既知其父,又知其母”,婚姻关系相对固定。

  2、四大文明古国是: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伦、古代*

  3、古代埃及被称为“金字塔的国度”

  4、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古代印度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6、西方文明之源是古希腊

  7、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8、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人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洲,被称为“*数字”

  9、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随父前往*,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在*生活了17年。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2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2、 美国爱迪生发明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他正式注册的发明达到1300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 一生有*两千项发明,其中最著名的有电灯、留声机、碱性蓄电池等。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此后经不断改进,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工具。

  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4、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后来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6、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3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猛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衡

  3、时间:1914—1918

  4、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奥匈决定以此事为借口,挑起战争。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的爆发原因是帝国主义想重新分割世界,争取世界霸权。“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6、争权夺霸的结果,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

  结果(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

  8、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9、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使用了新式武器“*”。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大非洲、亚洲和太*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1)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猛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衡

  3、时间:1914—1918

  4、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奥匈决定以此事为借口,挑起战争。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的爆发原因是帝国主义想重新分割世界,争取世界霸权。“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6、争权夺霸的结果,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

  结果(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

  8、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9、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使用了新式武器“*”。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大非洲、亚洲和太*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2

  1、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水*的发展,出现了氏族,氏族社会先是母系氏族,婚姻关系是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发展为父系氏族,“既知其父,又知其母”,婚姻关系相对固定。

  2、四大文明古国是: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伦、古代*

  3、古代埃及被称为“金字塔的国度”

  4、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古代印度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6、西方文明之源是古希腊

  7、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8、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人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洲,被称为“*数字”

  9、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随父前往*,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在*生活了17年。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3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2、 美国爱迪生发明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他正式注册的发明达到1300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 一生有*两千项发明,其中最著名的有电灯、留声机、碱性蓄电池等。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此后经不断改进,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工具。

  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4、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后来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6、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2)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菁华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1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

  2、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

  3、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西北的阴谋。

  4、称赞左宗棠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古有抬棺出阵的壮举,今有留书攻城的豪情:左宗棠

  5、经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及清*的军事斗争,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2、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3、主要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致远舰)壮烈牺牲;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4、结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失败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

  三、中日《马关条约》

  1、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中日《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台湾回归)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3)增开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最远);(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有利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跟以往条约不同之处)。

  3、《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2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历史答题技巧和方法

  1、高效解题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2、规范答题

  在中考历史试卷中,非选择题是按照具体的知识点划分的,如果某一历史非选择题分值为5分,那么这一历史试题考察的知识点为五个。而且中考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排版,书写过乱也可能是中考考生丢分的原因。

  3、历史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4、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历史解释是什么意思

  是指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法律的意思。历史资料指除了法律文本之外的与文本直接有关的资料,例如立法准备材料(文件记录以及其他和立法过程有关的材料)、立法说明立法者的私人材料(谈话记录、回忆录日记、书信等),乃至立法者当时发表的文章等。有时还可以通过将新的规范与旧的同类规范进行对照、比较,以阐明法律的意思。

  它的具体内容是:

  ①正在讨论的法律问题的特定解决方案在过去曾被实施过;

  ②该方案导致了一个后果F;

  ③F是不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

  ④过去与现在的情形不同不能充分地排除F在情形下不会出现;

  ⑤该解决方案也许不被称赞。

  这种方法要求解释者要对历史事实及其与现实情形的差异进行证成,而且要对“F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命题进行证成。

  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包括:关于制定法律的提案说明,关于审议法律草案的说明,关于讨论、通过法律草案的记录和其他有关文献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3

  *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 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舜、禹。

  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指南针

  (1)战国时我国用天然磁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发明了用人工磁化方法,用磁针制成多种形式的指南针,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以后,不论阴晴,都使用指南针来导航。约12世纪末(南宋时)指南针经*人传到欧洲

  意义: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3)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的归纳 (菁华3篇)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的归纳1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107-108)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为*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的归纳2

  一、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衡

  3、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 “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 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衡

  2、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等。

  四、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的归纳3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者”。

  5.概况:

  ①玻利瓦尔**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向西方学*,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4)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

  ①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前提)

  王政复古*。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4)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知识点 (菁华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知识点1

  夏(jiǎ)辍(chuò)垄(lǒng)怅恨(chàng)鸿鹄(hóng hú)闾(lǘ)当行(dāng háng)戍(shù)渔阳屯(tún)度(duó)以数谏(shuò jiàn)上使外将兵(jiàng)行卜(bǔ)帛(bó)陈胜王(wàng)罾(zēng)鱼腹(fù)间令(jiàn)祠(cí)篝火(gōu)忿(fèn)恚(huì)笞(chī)毋(wú)藉第令(jiè)宁有种乎(nìng)袒(tǎn)为坛而盟(wéi)蕲(qí)铚(zhì)酂(cuó)柘(zhè)谯(qiáo)身被(pī)会(huì)六七百乘(shèng)骑(jì)稷(jì)长(zhǎng)吏以应(yìng)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知识点2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发配)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

  ③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知识点3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狐鸣呼曰】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死国可乎】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乃丹书】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皆指目陈胜】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手指。【皆刑其长吏】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5)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菁华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1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晋建立司马炎,争夺帝位八王乱。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数民族建*。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况:420—5*的170年里,*南方*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①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二、重难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1)封建*,*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发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

  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3.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

  隋朝的贡献及教训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教训:①由于隋炀帝的*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才能巩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2

  1.我们把太监掌控朝政和皇帝的母系亲属掌控朝政的局面称作是 外戚宦官专权

  2.导致东汉*名存实亡的农民起义是 黄巾军起义

  3.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 屯田制

  4.导致东汉末年,土地大多集中在豪强地主手里的原因是 土地兼并严重

  5.在军阀混战中,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政策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6.曹操生活的年代是 东汉末年

  7.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号是 汉

  8.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 北方

  9.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战乱

  10.西晋后期,北方移民南下到达的地点是 长江中下游及岭南一带

  11.统一了三国的朝代是 西晋

  12.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诞生于 淝水之战

  13.东汉的建立者是 汉光武帝刘秀

  14.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官渡之战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是 曹魏、前秦、北魏

  16.南朝的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是 宋、齐、梁、陈

  17.北方人口南迁开始的时间是 东汉末年

  18.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主动迁都的历史事件是 北魏孝文帝迁都

  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是 促进了民族交融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巩固自己的统治

  21.北朝包括的五个朝代是 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22.“五胡”内迁后,对我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是 鲜卑族

  2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曹操和袁绍

  2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指的是 诸葛亮

  25.三国鼎立中的三国的国号分别是 魏、汉、吴

  26.东汉以前,全国的大多数人口分布的区域是 黄河流域

  27.东晋南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瓷器用具是 青瓷

  28.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作是 夷洲

  2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0.北魏孝文帝迁都,将都城从*城迁到了 河南洛阳

  3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 *分立与民族融合

  33.北魏孝文帝迁都前的都城*城,就是今天的 山西大同

  34.对三国鼎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赤壁之战

  3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以少胜多

  36.东晋南朝时期,在冶铁铸钢业中取得的最大技术进步是 灌钢法的发明

  37.东晋南朝时期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建康城

  38. 三国时期,纺织技术最发达的是 蜀汉

  3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 水稻

  40.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战役是 淝水之战

  41.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前秦不得人心

  4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前秦和东晋

  43.西晋后期,王室之间因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斗争被称作是 八王之乱

  44.塞北的几个少数民族趁西晋国力衰落之际进攻中原,被称作是 五胡乱华

  45.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是 洛阳

  46.经过刘秀的苦心经营,东汉前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作是 光武中兴

  47. 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的*是 东晋

  48.五胡乱华中的“五胡”指的是 匈奴、鲜卑、羯、氐、羌

  49.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 民族交融的潮流

  50.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氐族

  51.赤壁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湖北

  52.东晋南朝时,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是 五岭以南

  5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中“天子”指的是 汉献帝

  54.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民族是 鲜卑族

  55.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的名字是 元宏

  56.东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具体体现是 城市的繁荣

  57.淝水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安徽

  58.官渡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河南

  59.“南京”在东晋时叫做“建康”,在三国时叫做是 建业

  60.三国时期,建立魏国的皇帝是 曹丕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3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晋建立司马炎,争夺帝位八王乱。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数民族建*。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况:420—5*的170年里,*南方*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①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二、重难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1)封建*,*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发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

  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3.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

  隋朝的贡献及教训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教训:①由于隋炀帝的*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才能巩固。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6)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菁华3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 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

  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 烧杯 酒精灯 漏斗 滴管 集气瓶 水槽 铁架台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

  (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视(否则俯大仰小)

  (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 气体及杂质(0.03%)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药品:红磷

  (2)步骤:

  ①检查气密性;

  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

  ③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3)实验关键:红磷必须过量;装置必须密封;冷却至室温再

  打开弹簧夹。

  物质的分类

  3、 氧气

  (1) 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 化学性质:

  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制取氧气:制取方法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排水法

  ③装置:固固加热型(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氧气)

  ④验满:利用排水法:水面有大量气泡说明已收集满:利用向上排气法: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满。

  ⑤气密性检查:连接好仪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管中能形成水柱,则气密性好。

  ⑥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试管口部略下倾?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b)、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c)、停止加热时为什么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防止由于降温管内压强减小,水被吸入试管造成试管炸裂;

  4、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 字母表示:A+B→AB

  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 字母表示: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4、 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5、 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的颗粒物和臭氧等。

  6、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出热量,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 水电解实验:化学反应: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1 :8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

  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干净。

  玻璃棒作用:引流。

  (3)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氢气 H2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

  (4)、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了解}4、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A、水污染物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1、 原子的构成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

  ①、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3、没有单位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5)、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有时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

  C: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

  Al: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

  ★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

  例如:3H:3个氢原子 4C:4个碳原子

  nFe: n个铁原子 2Ar:2个氩原子

  (3)原子和元素的比较

  原子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特征:表示具体的粒子,也表示种类。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元素: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特征:表示种类,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粒子而言。只具有宏观含义

  (4)我们的*时所说的“补铁、补钙”指的是补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元素周期表,一要认识它的结构,二要能从元素周期表获取相应元素的信息,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质子

  3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右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二、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2.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原子

  定义: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电性:不带电

  离子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电性:带电荷 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联系: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

  3.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

  掌握元素的化合价,请注意以下几点:

  (1)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掌握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①在化合物中,通常氢显+1价;氧显-2价;②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③一些元素有变价,其化合价的确定,可以通过不变价元素按化合价规则求得。

  (2)使用化合价的规则是: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掌握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是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的原子集团,又叫做根。

  (4)常见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氢一氧二为标准,看见单质即为零.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只有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二、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

  1.化学式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③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及该分子的构成。

  2.化学式的书写

  ①单质化学式书写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但像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要在其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2;②化合物化学式书写时,正价元素写在左边,负价元素写在右边;正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0;③含有原子团的物质,可将原子团看成是一个原子来书写化学式,如氢氧化镁

  三、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下列各种计算:

  ①相对分子质量;

  ②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③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1、交叉法:在元素上方标上化合价,先化简再交叉,如P为+5价,氧为-2价,交叉后为P2O5

  2、最小公倍数法,选求出几种元素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最小公倍数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五、根据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先将要求的化合价设为X,再根据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列出方程。求得的X的值就是化合价。如求CO2中C的化合价,X*1+(-2)*2=0 求得X的值为4,则C的化合价为+4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等 )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

  一检、二装、三注入、四收集

  7、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其物理性质。

  温室肥料

  4、危害及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原因:过多的CO2、O3、CH4、氟氯代烷等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五、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2)还原性: CO+CuO △ Cu+CO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记住要领: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尾部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3)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 、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 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5.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6.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7.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其他反应

  26 实验室制CO2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7. CO2与水反应:H2O + CO2 === H2CO3

  28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Ca(OH)2 + CO2 ==== CaCO3 ↓+ H2O

  29.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元素符号及化学式:

  元素符号:

  气态非金属元素: 氧 O 氢 H 氯 Cl 氮 N 氟 F

  固态非金属元素: 碳 C 硅 Si 硫 S 磷 P 碘 I

  金属元素:钙 Ca 铁 Fe 钾 K 钠 Na 镁 Mg 铝 Cl 铜 Cu 锌 Zn 锰 Mn银 Ag 汞 Hg 钡 Ba 金 Au 铂 Pt

  稀有气体元素:氦 He 氖 Ne 氩 Ar

  原子团:硫酸根 SO4 碳酸根 CO3 氢氧根 OH 硝酸根 NO3 铵根 NH4

  离子:硫酸根离子SO42- 碳酸根 CO32- 氢氧根 OH - 硝酸根 NO3- 铵根 NH4+

  物质的化学符号:

  单质:氧气 O2 氢气 H2 氯气 Cl2 氮气 N2 臭氧 O3 硫磺 S 木炭 C 铁 Fe

  氧化物: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氧化镁 MgO 四氧化三铁 Fe3O4 二氧化锰 MnO2 过氧化氢 H2O2 五氧化二磷 P2O5 氧化铜 CuO 三氧化二铝 Al2O3

  化合物:氯酸钾 KclO3 氯化钾 KCl 锰酸钾 K2MnO4 硫酸锌 ZnSO4 硫酸 H2SO4

  硫酸镁 MgSO4 氢氧化钙 Ca(OH)2 硫酸铜CuSO4 碳酸钙 CaCO3

  碳酸 H2CO3 盐酸 HCl 高锰酸钾 KMnO4 酒精C2H5OH 甲烷CH4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2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

  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

  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③溶**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3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 80g 。

  (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8)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7)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优选【5】份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1

  1.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2.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等的基础上。

  3.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

  4.竞争有利也有弊。

  5.我们参与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学*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6.任何一种竞争都应该是公*竞争,对每一个竞争者来说,应本着公*竞争的法则参与争。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7.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

  8.竞争中合作的真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9.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是个人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利益。

  10.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1.竞争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12.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13.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及有区别又有一致性。

  14.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5.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16.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17.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诉讼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18.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

  19.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人身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它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人身自由是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基本权利之中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20.生命健康权是公民首要的神人权利,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每个人的最高人身权利。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2

  第一单元 努力战胜自我

  一、框架图示

  二、要求

  考点1 挫折

  了解挫折的含义,辩证地分析挫折的作用,理解挫折产生的原因,重点掌握战胜挫折的。

  考点2 压力和考试焦虑

  要求辩证地看待学*压力和考试焦虑,掌握将学*压力转换成动力的方法和调整过度考试焦虑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学*观念,养成良好的学**惯。

  考点3 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准备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树立终身学*的意识。

  考点4 做一个负责的人

  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掌握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负责任的人的方法。

  考点5 违法与犯罪

  识记违法与犯罪的含义。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及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掌握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条件。

  三、要点列举

  1.挫折

  (1)挫折的含义:是指人在实现某种目标的过程中,因遇到无法克服且无法超越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挫折是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的。人生难免遇到挫折,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成为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也可能成为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个方面。外在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内在原因主要指自身因素。外在因素通常难以控制的,但内在原因多数是可以控制的,所以要战胜挫折,首先要寻求自身的改变。当然也要学会去寻求帮助。

  (3)①战胜挫折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保持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战胜挫折的关键是战胜自己,即克服自己面对挫折时的恐惧、难过和绝望等消极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生活中,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磨砺意志,努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

  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就需要加强自我锻炼。自我锻炼的基本要求是:志存高远、选准基点、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自我锻炼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增强耐挫。

  ②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活动中所形成的较稳定的意志特点。良好的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坚忍、果断和自制。磨砺意志要做到;明确提出锻炼任务、有意去做不感的事、从日常小事做起、借助集体力量等。

  ③生活态度:是人对生活的看法和意向,主要体现为人在生活中追求什么或拒绝什么。

  良好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目标的不懈追求。良好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人们提高战胜挫折、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个性。

  我们要努力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克服不良的生活态度。

  2.学*压力和考试焦虑

  (1)在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压力。要辩证地看待学*压力。适度的学*压力有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发学*潜能,进而提高。但压力过大则会导致过度紧张,从而降低,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学*压力过大的原因既有自身方面的因素又有外在方面的因素。

  面对学*压力,要用积极的心态调节自身状态,将学*压力转换为学*动力。将学*压力转换为动力的方法有: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目的;制定*期、中期和长期,一步步实现学*目标;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提高信心和勇气;和知心朋友积极交流,寻求帮助;向、学校或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等。

  (2)考试中的焦虑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适度考试焦虑能使自身保持兴奋和紧张状态,发挥出正常水*。

  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人往往各不相同。其中,相同的方面有:因处于特定的应试情境,或身体不适,或自身储备不足,或害怕失败,或追求完美等。

  通过自我调控来克服过度考试焦虑的办法很多。其中,简便实用的一种方法是自信训练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使得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减轻或消除过度考试焦虑。采用这种方法,就是要养成向消极自我意识挑战的*惯。

  (3)正确的学*观念是正确有效的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学*目的是学*观念的灵魂,正确的学*目的对于学*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态度是学*观念的重要内容。

  树立正确的学*观念应该做到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对学*的自信心,讲究,养成谦虚的学*品质;正确对待考试和分数;正确对待学*中的竞争与合作;树立终身学*的意识。

  (4)良好的学**惯是取得良好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学**惯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注意在乎时的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惯。

  3.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积极争取升学,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选择就业,则可以尽早适应社会,填报自愿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选择专业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实际。但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要继续学*,树立终身学*的意识。

  4.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每一种行为都会导致一定的后果初中物理,而且一种行为往往会有多种结果。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到行为的后果,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善于分辨是非善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要自省自律,避免自己做错事。一旦做错了事,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5.违法与犯罪

  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包括违反宪法的行为、违反刑法的行为、违反民法的行为、违反行政法的行为等。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首要特征和本质特征。

  ②触犯刑法,是法律标志。

  ③应依法受刑罚处罚。

  (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区别:相对犯罪而言,对社会危害较小的违法行为,称为一般违法行为。二者在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性,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

  联系:一般违法和犯罪都是违法行为,其本质是相同的。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避免违法犯罪的重要条件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我们要勇敢而坚定地抵制、拒绝黄、赌、毒等邪教的不良诱惑。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3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一、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1. 个体和集体的关系?

  集体离不开个体而存在。同时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2.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3. 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 关爱集体,表现为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② 关爱集体,表现为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 关爱集体,还表现为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4. 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① 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② 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③ 国家处于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我们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我们的奋斗成为现实。

  5. 为什么要热心公益事业

  ⑴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

  ⑵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当你参加公益活动时,你的一次行动将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你的一个倡议将会得到众多人的积极响应。

  ⑶让我们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①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②关爱社会

  ③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④勇于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⑤自觉承担责任,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⑥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

  6. 自觉承担责任的含义?

  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

  7. 如何做到自觉承担责任(自觉承担责任的要求)?

  自觉承担责任,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我有什么责任?我主动承担了吗?我尽心尽力了吗?在反思中,我们将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4

  发展人民民主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2、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性质决定的)

  (2)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意义,也是民主政治建设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等角度也可以说明)

  3、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坚持和完善***大会制度

  (3)坚持和完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制度

  (6)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7)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利

  4、坚持***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三者是统一的?)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

  5、***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

  制定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优越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5

  1、责任的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也可以说责任是不应该做某些事情。

  2、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怎样?

  ①集体离不开个人而存在,个体也只有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的利益个人毅力才有保障

  ③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④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3、如何关爱集体?

  ①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

  ②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的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③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④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

  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4、如何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

  ①作为公民,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②当国家的尊严收到侵犯时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③国家处在困难时刻,要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渡难关

  ④我们青少年要肩负起铸造名族辉煌的重任

  ⑤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5、如何做负责人的公民?

  ①信守承诺,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②勇担过错,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③自觉承担责任,愿意承担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④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

  ⑤承担责任不计代价与回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