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化学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1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复分解反应)

  Ca(OH)2+CO2=CaCO3↓+H2O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最好不用它检验,CaCO3+CO2+H2O=Ca(HCO3)2沉淀消失,可用Ba(OH)2溶液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Mg+O2=2MgO

  现象: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1)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2)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3)镁可做照明弹;(4)镁条的着火点高,火柴放热少,不能达到镁的着火点,不能用火柴点燃;(5)镁很活泼,为了保护镁,在镁表面涂上一层黑色保护膜,点燃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3.水通电分解(分解反应)

  2H2O=2H2↑+O2↑

  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相关知识点:(1)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3)电解水时,在水中预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增强水的导电性;(4)电源为直流电

  4.生石灰和水反应(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关知识点:(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4)发出大量的热

  5.实验室制取氧气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分解反应)

  2KClO3=MnO2(作催化剂)=2KCl+3O2↑

  相关知识点:(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洗净、干燥、称量。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反应)

  2KMnO4=K2MnO4+MnO2+O2↑

  相关知识点:在试管口要堵上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滑落堵塞导管。

  ③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分解反应)

  2H2O2=MnO2(作催化剂)=2H2O+O2↑

  共同知识点:(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下方,收集好后要正放在桌面上;(2)实验结束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避免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3)加热时试管要略向下倾斜,避免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4)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再收集;(5)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满,伸入瓶中检验是否是氧气。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3

  一、物质的加热

  1、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

  2、加热时注意事项:

  (1)用于加热液体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烧杯、烧瓶、。

  (2)用于加热固体的仪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3、加热前,要求容器外壁应干燥。

  4、加热时,应注意离火的远*,外焰温度最高,用外焰加热,不要碰到灯芯(以防受热不均而炸裂)。

  5、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预热,试管口要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6、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预热,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倾斜450,试管夹应在离试管口1/3—1/4处。

  7、给物质加热时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是:

  ⑴没有预热试管而直接加热;

  ⑵灯芯接触了试管;

  ⑶试管外壁有水;

  ⑷加热后试管骤冷却;

  ⑸加热固体时,管口向上倾斜。

  二、过滤:是除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物质的一种方法。过滤操作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

  二低:(1)滤纸边缘比漏斗口稍低。

  (2)漏斗内液面比滤纸边缘低。

  三靠:(1)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处。

  (2)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3)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三、蒸发: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

  注意事项:(1)加热时要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向外飞溅。

  (2)当蒸发皿里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四、玻璃仪器的洗涤

  1、洗涤步骤:倾倒废液 → 冷却 → 水冼 → 刷洗(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 清冼→晾干。

  2、一般洗涤方法:(1)用水冲洗;

  (2)用试管刷刷洗;

  3、难溶物的洗涤:

  (1)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可洗去油脂,然后再用水冲洗。

  (2)氧化物或碳酸盐等,用稀盐酸洗后再用水冲洗。

  4、洗净标志: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即附着的水非常均匀)

  5、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1)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菁华3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1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复分解反应)

  Ca(OH)2+CO2=CaCO3↓+H2O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最好不用它检验,CaCO3+CO2+H2O=Ca(HCO3)2沉淀消失,可用Ba(OH)2溶液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Mg+O2=2MgO

  现象: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1)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2)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3)镁可做照明弹;(4)镁条的着火点高,火柴放热少,不能达到镁的着火点,不能用火柴点燃;(5)镁很活泼,为了保护镁,在镁表面涂上一层黑色保护膜,点燃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3.水通电分解(分解反应)

  2H2O=2H2↑+O2↑

  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相关知识点:(1)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3)电解水时,在水中预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增强水的导电性;(4)电源为直流电

  4.生石灰和水反应(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关知识点:(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4)发出大量的热

  5.实验室制取氧气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分解反应)

  2KClO3=MnO2(作催化剂)=2KCl+3O2↑

  相关知识点:(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洗净、干燥、称量。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反应)

  2KMnO4=K2MnO4+MnO2+O2↑

  相关知识点:在试管口要堵上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滑落堵塞导管。

  ③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分解反应)

  2H2O2=MnO2(作催化剂)=2H2O+O2↑

  共同知识点:(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下方,收集好后要正放在桌面上;(2)实验结束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避免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3)加热时试管要略向下倾斜,避免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4)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再收集;(5)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满,伸入瓶中检验是否是氧气。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2

  1、酚酞试剂的性质

  小芬太(即酚酞)腼腆,怕碱不怕酸,

  遇碱脸就红,遇酸色不变。

  2、化学元素化合价

  (1)常规价的: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

  (2)变价的:

  铜一二,铁二三,

  二(负二)四六硫二四碳,

  二四六七锰全占。

  (3)负价的:

  负一氟氯和溴碘,

  负二氧硫负三氮。

  3、酸碱盐溶解性

  碱(专指OH-)溶钾钠钡钙〔Ca(OH)2微溶〕铵,

  全溶硝酸和盐酸(盐酸银盐、亚汞盐不溶);

  硫酸不溶铅和钡(硫酸只有铅、钡盐不溶),

  微溶银钙亚汞盐(硫酸银、钙、亚汞盐微溶)。

  4、一氧化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轻(比空气轻)无色味溶水难(四个物理性质);

  有毒还原又可燃(三个化学性质)。

  5、氢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轻(是最轻的气体)无色味溶水难;

  无毒还原又可燃(甚至可爆炸)。

  (注:还原性和可燃性是氢气的两个化学性质,氢气的物理性质还有熔点、沸点都极低。)

  6、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化合多变一(A+B→C),

  分解正相逆(A→B+C),

  复分两交换(AB+CD→CB+AD),

  置换换单质(A+BC→AC+B)。

  7、惰性气体通电发光颜色

  氩紫蓝,氦粉红;

  氖红光,穿雾行;

  小太阳,是氙灯。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3

  燃料及应用

  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a.可燃物 b.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a.消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或空气)

  c.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a.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b.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CaO+H2O=Ca(OH)2 放热反应

  2、化石燃料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蓝色火焰)

  (2)乙醇汽油-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

  乙醇 (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优点:

  a.减少环境污染

  b.节约化石燃料

  c.促进农业发展

  (3)新能源:氢能源(最清洁的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2)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 (菁华3篇)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猛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衡

  3、时间:1914—1918

  4、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奥匈决定以此事为借口,挑起战争。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的爆发原因是帝国主义想重新分割世界,争取世界霸权。“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6、争权夺霸的结果,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

  结果(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

  8、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9、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使用了新式武器“*”。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大非洲、亚洲和太*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共死伤三千多万人。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2

  1、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水*的发展,出现了氏族,氏族社会先是母系氏族,婚姻关系是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发展为父系氏族,“既知其父,又知其母”,婚姻关系相对固定。

  2、四大文明古国是: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伦、古代*

  3、古代埃及被称为“金字塔的国度”

  4、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古代印度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6、西方文明之源是古希腊

  7、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8、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人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传到欧洲,被称为“*数字”

  9、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随父前往*,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在*生活了17年。

九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3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2、 美国爱迪生发明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光明。他正式注册的发明达到1300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 一生有*两千项发明,其中最著名的有电灯、留声机、碱性蓄电池等。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此后经不断改进,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工具。

  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4、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后来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3)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且扩展到材料、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6、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3)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菁华3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 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

  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 烧杯 酒精灯 漏斗 滴管 集气瓶 水槽 铁架台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

  (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视(否则俯大仰小)

  (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 气体及杂质(0.03%)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药品:红磷

  (2)步骤:

  ①检查气密性;

  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

  ③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3)实验关键:红磷必须过量;装置必须密封;冷却至室温再

  打开弹簧夹。

  物质的分类

  3、 氧气

  (1) 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 化学性质:

  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制取氧气:制取方法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排水法

  ③装置:固固加热型(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氧气)

  ④验满:利用排水法:水面有大量气泡说明已收集满:利用向上排气法: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满。

  ⑤气密性检查:连接好仪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管中能形成水柱,则气密性好。

  ⑥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试管口部略下倾?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b)、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c)、停止加热时为什么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防止由于降温管内压强减小,水被吸入试管造成试管炸裂;

  4、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 字母表示:A+B→AB

  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 字母表示: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4、 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5、 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的颗粒物和臭氧等。

  6、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出热量,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 水电解实验:化学反应: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1 :8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

  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干净。

  玻璃棒作用:引流。

  (3)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氢气 H2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

  (4)、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了解}4、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A、水污染物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1、 原子的构成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

  ①、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3、没有单位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5)、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有时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

  C: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

  Al: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

  ★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

  例如:3H:3个氢原子 4C:4个碳原子

  nFe: n个铁原子 2Ar:2个氩原子

  (3)原子和元素的比较

  原子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特征:表示具体的粒子,也表示种类。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元素: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特征:表示种类,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粒子而言。只具有宏观含义

  (4)我们的*时所说的“补铁、补钙”指的是补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元素周期表,一要认识它的结构,二要能从元素周期表获取相应元素的信息,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质子

  3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右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二、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2.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原子

  定义: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电性:不带电

  离子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电性:带电荷 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联系: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

  3.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

  掌握元素的化合价,请注意以下几点:

  (1)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掌握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①在化合物中,通常氢显+1价;氧显-2价;②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③一些元素有变价,其化合价的确定,可以通过不变价元素按化合价规则求得。

  (2)使用化合价的规则是: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掌握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是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的原子集团,又叫做根。

  (4)常见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氢一氧二为标准,看见单质即为零.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只有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二、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

  1.化学式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③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及该分子的构成。

  2.化学式的书写

  ①单质化学式书写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但像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要在其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2;②化合物化学式书写时,正价元素写在左边,负价元素写在右边;正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0;③含有原子团的物质,可将原子团看成是一个原子来书写化学式,如氢氧化镁

  三、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下列各种计算:

  ①相对分子质量;

  ②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③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1、交叉法:在元素上方标上化合价,先化简再交叉,如P为+5价,氧为-2价,交叉后为P2O5

  2、最小公倍数法,选求出几种元素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最小公倍数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五、根据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先将要求的化合价设为X,再根据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列出方程。求得的X的值就是化合价。如求CO2中C的化合价,X*1+(-2)*2=0 求得X的值为4,则C的化合价为+4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等 )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

  一检、二装、三注入、四收集

  7、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其物理性质。

  温室肥料

  4、危害及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原因:过多的CO2、O3、CH4、氟氯代烷等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五、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2)还原性: CO+CuO △ Cu+CO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记住要领: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尾部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3)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 、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 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5.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6.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7.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其他反应

  26 实验室制CO2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7. CO2与水反应:H2O + CO2 === H2CO3

  28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Ca(OH)2 + CO2 ==== CaCO3 ↓+ H2O

  29.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元素符号及化学式:

  元素符号:

  气态非金属元素: 氧 O 氢 H 氯 Cl 氮 N 氟 F

  固态非金属元素: 碳 C 硅 Si 硫 S 磷 P 碘 I

  金属元素:钙 Ca 铁 Fe 钾 K 钠 Na 镁 Mg 铝 Cl 铜 Cu 锌 Zn 锰 Mn银 Ag 汞 Hg 钡 Ba 金 Au 铂 Pt

  稀有气体元素:氦 He 氖 Ne 氩 Ar

  原子团:硫酸根 SO4 碳酸根 CO3 氢氧根 OH 硝酸根 NO3 铵根 NH4

  离子:硫酸根离子SO42- 碳酸根 CO32- 氢氧根 OH - 硝酸根 NO3- 铵根 NH4+

  物质的化学符号:

  单质:氧气 O2 氢气 H2 氯气 Cl2 氮气 N2 臭氧 O3 硫磺 S 木炭 C 铁 Fe

  氧化物: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氧化镁 MgO 四氧化三铁 Fe3O4 二氧化锰 MnO2 过氧化氢 H2O2 五氧化二磷 P2O5 氧化铜 CuO 三氧化二铝 Al2O3

  化合物:氯酸钾 KclO3 氯化钾 KCl 锰酸钾 K2MnO4 硫酸锌 ZnSO4 硫酸 H2SO4

  硫酸镁 MgSO4 氢氧化钙 Ca(OH)2 硫酸铜CuSO4 碳酸钙 CaCO3

  碳酸 H2CO3 盐酸 HCl 高锰酸钾 KMnO4 酒精C2H5OH 甲烷CH4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2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实验仪器和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四、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五、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 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 S +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 4Al + 3O2 =2Al2O3 碳 C+O2=CO2 铁3Fe + 2O2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2H2↑+O2↑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单质、纯净物、化合物、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

  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3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拓展阅读

  1、酒精灯:酒精灯(alcoholburner)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广泛用于实验室,工厂,医疗,科研等。由于其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烟雾,因此也可以通过对器械的灼烧达到灭菌的目的。又因酒精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对其他实验材料加热。它的加热温度达到400—1000℃以上。且安全可靠。酒精灯又分为挂式酒精喷灯和坐式酒精喷灯以及本文所提到的常规酒精灯,实验室等一般以玻璃材质最多。结构:酒精灯是由灯体,棉灯绳(棉灯芯),瓷灯芯,灯帽和酒精五大部分所组成。容积:60ml,150ml,250ml和其他规格。火焰:正常使用的酒精灯火焰应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研究表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顺序为:外焰>内焰>焰心。理论上一般认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由于外焰与外界大气充分接触,燃烧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最容易,热量释放最多,致使外焰温度高于内焰。金属的焰色反应在化学实验中常用酒精灯进行低温加热。但当做“木炭还原氧化。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化学变化过程中总伴随着物理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有发光、放热、也有吸热现象等。按照原子碰撞理论,分子间发生化学变化是通过碰撞完成的,要完成碰撞发生反应的分子需满足两个条件:(1)具有足够的能量;(2)正确的取向。因为反应需克服一定的分子能垒,所以须具有较高的能量来克服分子能垒。两个相碰撞的分子须有正确的取向才能发生旧键断裂。化学变化(chemicalchange)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种类较多,可根据不同方面将其分类。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划分,可以把化学变化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

  3、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还有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外形和状态方面发生了变化)实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本身不变,只是粒子之间的间隔运动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很多同学会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混淆,其实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有(如铜生成铜绿的过程就是化学变化)宏观: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构成分子的原子之间的距离不变(化学键键长不变),物质形状大小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原子的结合方式不变。物质的基本三态变化,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NaOH等无机盐、碱的潮解,冰的融化,研碎胆矾等。如铁水铸成铁锅。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4)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 (菁华3篇)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1

  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NaOH==Na+ + OH-

  Ba(OH)2==Ba2+ + 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如七氧化二锰):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4.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FeSO4·7H2O

  5.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6.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2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

  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

  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

  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3

  水污染的原因:

  ①工业生产中的“三废”一废渣、废气、废水的任意排放;

  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③农业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防治办法:

  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

  ②工业上的“三废”经过综合利用和处理后再排放;

  ③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污染水的危害:

  由于受到污染的水一般有毒、有害;水体中有病毒、病菌;水体含氧少;含有丰富的有机物等,所以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护水资源:

  为了人类生存,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要爱护水资源,消除水污染,做好防治水污染的工作,节约用水。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5)

——初中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重点 (菁华3篇)

初中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重点1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初中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重点2

  1.甲烷的定义

  甲烷,化学式CH4,是最简单的烃,由一个碳和四个氢原子通过sp3杂化的方式组成,因此甲烷分子的结构为正四面体结构,四个键的键长相同键角相等。在标准状态下甲烷是一无色无味气体。一些有机物在缺氧情况下分解时所产生的沼气其实就是甲烷。它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等的主要成分,俗称瓦斯。从理论上说,甲烷的键线式可以表示为一个点“·”,但实际并没有看到过有这种用法,可能原因是“·”号同时可以表示电子。所以在中学阶段把甲烷视为没有键线式。甲烷主要是作为燃料,如天然气和煤气,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中。作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乙炔、氢气、合成氨、碳黑、硝氯基甲烷、二硫化碳、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氢氰酸等。

  2.甲烷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沸点-161.5℃,熔点-182.5℃。对空气的重量比是0.54,比空气约轻一半。

  溶解度很小,在20℃、0.1千帕时,100单位体积的水,只能溶解3个单位体积的甲烷。

  蒸汽压53.32kPa/-168.8℃

  饱和蒸气压(kPa):53.32(-168.8℃)

  相对密度(水=1)0.42(-164℃)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5

  燃烧热:890.31KJ/mol

  总发热量:55900kJ/kg(40020kJ/m3)

  净热值:50200kJ/kg(35900kJ/m3)

  临界温度(℃):-82.6

  临界压力(MPa):4.59

  爆炸上限%(V/V):15

  爆炸下限%(V/V):5.3

  闪点(℃):-188

  引燃温度(℃):538

  分子直径0.414nm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是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1、取代反应

  甲烷的卤化中,主要有氯化、溴化。甲烷与氟反应是大量放热的,一旦发生反应,大量的热难以移走,破坏生成的氟甲烷,只得到碳和氟化氢。因此直接的氟化反应难以实现,需用稀有气体稀释。碘与甲烷反应需要较高的活化能,反应难以进行。因此,碘不能直接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但它的逆反应却很容易进行。以氯化为例:可以看到试管内氯气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变淡,有白雾生成,试管内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这是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所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或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或四氯甲烷)、氯化氢和少量的乙烷(杂质)的混合物。

  CH4+Cl2→(光照)CH3Cl(气体)+HCl

  CH3Cl+Cl2→(光照)CH2Cl2(油状物)+HCl

  CH2Cl2+Cl2→(光照)CHCl3(油状物)+HCl

  CHCl3+Cl2→(光照)CCl4(油状物)+HCl

  试管中液面上升,食盐水中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反应中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的缘故。因为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增加了水中氯离子的浓度,使氯化钠晶体析出。用大拇指按住试管管口,提出液面,管口向上,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或锌粒,可验证它是稀盐酸。如果控制氯的用量,用大量甲烷,主要得到氯甲烷;如用大量氯气,主要得到四氯化碳。工业上通过精馏,使混合物一一分开。以上几个氯化产物,均是重要的溶剂与试剂。

  2、氧化反应

  甲烷最基本的氧化反应就是燃烧:

  CH4+2O2→CO2+2H2O

  甲烷的含氢量在所有烃中是最高的,达到了25%,因此相同质量的气态烃完全燃烧,甲烷的耗氧量最高。点燃纯净的甲烷,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很快就可以看到有水蒸气在烧杯壁上凝结。倒转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把甲烷气体收集在高玻璃筒内,直立在桌上,移去玻璃片,迅速把放有燃烧着的蜡烛的燃烧匙伸入筒内,烛火立即熄灭,但瓶口有甲烷在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这说明甲烷可以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但不助燃。用大试管以排水法先从氧气贮气瓶里输入氧气2/3体积,然后再通入1/3体积的甲烷。用橡皮塞塞好,取出水面。将试管颠倒数次,使气体充分混和。用布把试管外面包好,使试管口稍微下倾,拔去塞子,迅速用燃着的小木条在试管口引火,即有尖锐的爆鸣声发生。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也容易失败。把玻璃导管口放出的甲烷点燃,把它放入贮满氯气的瓶中,甲烷将继续燃烧,发出红黄色的火焰,同时看到有黑烟和白雾。黑烟是炭黑,白雾是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形成的盐酸雾滴。

  3、加热分解

  在隔绝空气并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

  CH4=(1000℃)=C+2H2

  氢气是合成氨及汽油等工业的原料;炭黑是橡胶工业的原料

  4、形成水合物

  甲烷可以形成笼状的水合物,甲烷被包裹在“笼”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燃冰。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碳的电负性较大,在高压下能吸引与之相*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构成笼状结构)。它可用mCH4·nH2O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即水分子数)。

  可燃冰主要储存于海底或寒冷地区的永久冻土带,比较难以寻找和勘探。新研制的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可以实地即时测出海底土壤、岩石中各种超微量甲烷、乙烷、丙烷及氢气的精确含量,由此判断出可燃冰资源存在与否和资源量等各种指标。

  甲烷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甲烷水合物。

  3.甲烷的化学式

  CH4

初中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重点3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1)金属元素、

  (2)非金属元素、

  (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1)FeO、

  (2)Fe2O3、

  (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

  (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6)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1

  发展人民民主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2、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性质决定的)

  (2)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意义,也是民主政治建设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等角度也可以说明)

  3、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坚持和完善*大会制度

  (3)坚持和完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制度

  (6)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7)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利

  4、坚持**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三者是统一的?)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

  5、*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

  制定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优越性: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6、*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大会是我国的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2

  走共同富裕道路

  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

  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依据: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股份制企业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3、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起着关键性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

  4、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现阶段的分配方式主要有: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于各种所有制经济中)

  6、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分配制度是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3)是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有利于激发人们开拓进取,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利于激励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3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一、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1. 个体和集体的关系?

  集体离不开个体而存在。同时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2.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3. 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 关爱集体,表现为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

  献才智。

  ② 关爱集体,表现为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 关爱集体,还表现为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4. 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① 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

  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② 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

  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③ 国家处于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

  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我们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我们的奋斗成为现实。

  5. 为什么要热心公益事业

  ⑴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

  ⑵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当你参加公益活动时,你的一次行动将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你的一个倡议将会得到众多人的积极响应。

  ⑶让我们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①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②关爱社会③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④勇于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⑤自觉承担责任,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⑥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

  6. 自觉承担责任的含义?

  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

  7. 如何做到自觉承担责任(自觉承担责任的要求)?

  自觉承担责任,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我有什么责任?我主动承担了吗?我尽心尽力了吗?在反思中,我们将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7)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菁华3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 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

  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 烧杯 酒精灯 漏斗 滴管 集气瓶 水槽 铁架台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

  (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视(否则俯大仰小)

  (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对物质加热用外焰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 气体及杂质(0.03%)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药品:红磷

  (2)步骤:

  ①检查气密性;

  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

  ③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3)实验关键:红磷必须过量;装置必须密封;冷却至室温再

  打开弹簧夹。

  物质的分类

  3、 氧气

  (1) 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 化学性质:

  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制取氧气:制取方法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排水法

  ③装置:固固加热型(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制氧气)

  ④验满:利用排水法:水面有大量气泡说明已收集满:利用向上排气法: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满。

  ⑤气密性检查:连接好仪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管中能形成水柱,则气密性好。

  ⑥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试管口部略下倾? 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b)、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c)、停止加热时为什么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防止由于降温管内压强减小,水被吸入试管造成试管炸裂;

  4、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 字母表示:A+B→AB

  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 字母表示: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4、 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5、 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的颗粒物和臭氧等。

  6、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出热量,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 水电解实验:化学反应: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1 :8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

  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干净。

  玻璃棒作用:引流。

  (3)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氢气 H2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

  (4)、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了解}4、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A、水污染物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1、 原子的构成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

  ①、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3、没有单位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5)、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有时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

  C: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

  Al: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

  ★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

  例如:3H:3个氢原子 4C:4个碳原子

  nFe: n个铁原子 2Ar:2个氩原子

  (3)原子和元素的比较

  原子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特征:表示具体的粒子,也表示种类。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元素: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特征:表示种类,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粒子而言。只具有宏观含义

  (4)我们的*时所说的“补铁、补钙”指的是补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元素周期表,一要认识它的结构,二要能从元素周期表获取相应元素的信息,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质子

  3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右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二、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2.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原子

  定义: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电性:不带电

  离子

  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电性:带电荷 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联系: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

  3.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

  掌握元素的化合价,请注意以下几点:

  (1)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掌握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①在化合物中,通常氢显+1价;氧显-2价;②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③一些元素有变价,其化合价的确定,可以通过不变价元素按化合价规则求得。

  (2)使用化合价的规则是: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掌握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是在化学反应中相对稳定的原子集团,又叫做根。

  (4)常见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氢一氧二为标准,看见单质即为零.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只有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二、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

  1.化学式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③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及该分子的构成。

  2.化学式的书写

  ①单质化学式书写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但像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要在其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加2;②化合物化学式书写时,正价元素写在左边,负价元素写在右边;正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0;③含有原子团的物质,可将原子团看成是一个原子来书写化学式,如氢氧化镁

  三、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下列各种计算:

  ①相对分子质量;

  ②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③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1、交叉法:在元素上方标上化合价,先化简再交叉,如P为+5价,氧为-2价,交叉后为P2O5

  2、最小公倍数法,选求出几种元素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最小公倍数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五、根据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先将要求的化合价设为X,再根据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列出方程。求得的X的值就是化合价。如求CO2中C的化合价,X*1+(-2)*2=0 求得X的值为4,则C的化合价为+4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等 )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

  一检、二装、三注入、四收集

  7、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其物理性质。

  温室肥料

  4、危害及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原因:过多的CO2、O3、CH4、氟氯代烷等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五、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2)还原性: CO+CuO △ Cu+CO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记住要领: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尾部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3)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 、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 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5.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6.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7.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其他反应

  26 实验室制CO2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27. CO2与水反应:H2O + CO2 === H2CO3

  28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Ca(OH)2 + CO2 ==== CaCO3 ↓+ H2O

  29.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元素符号及化学式:

  元素符号:

  气态非金属元素: 氧 O 氢 H 氯 Cl 氮 N 氟 F

  固态非金属元素: 碳 C 硅 Si 硫 S 磷 P 碘 I

  金属元素:钙 Ca 铁 Fe 钾 K 钠 Na 镁 Mg 铝 Cl 铜 Cu 锌 Zn 锰 Mn银 Ag 汞 Hg 钡 Ba 金 Au 铂 Pt

  稀有气体元素:氦 He 氖 Ne 氩 Ar

  原子团:硫酸根 SO4 碳酸根 CO3 氢氧根 OH 硝酸根 NO3 铵根 NH4

  离子:硫酸根离子SO42- 碳酸根 CO32- 氢氧根 OH - 硝酸根 NO3- 铵根 NH4+

  物质的化学符号:

  单质:氧气 O2 氢气 H2 氯气 Cl2 氮气 N2 臭氧 O3 硫磺 S 木炭 C 铁 Fe

  氧化物: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氧化镁 MgO 四氧化三铁 Fe3O4 二氧化锰 MnO2 过氧化氢 H2O2 五氧化二磷 P2O5 氧化铜 CuO 三氧化二铝 Al2O3

  化合物:氯酸钾 KclO3 氯化钾 KCl 锰酸钾 K2MnO4 硫酸锌 ZnSO4 硫酸 H2SO4

  硫酸镁 MgSO4 氢氧化钙 Ca(OH)2 硫酸铜CuSO4 碳酸钙 CaCO3

  碳酸 H2CO3 盐酸 HCl 高锰酸钾 KMnO4 酒精C2H5OH 甲烷CH4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2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

  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

  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7、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③溶**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3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 80g 。

  (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8)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