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五)份

首页 / 知识 / |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1

  1、热带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

  季雨林全年高温,一年分雨季(6—10月)和旱季(11月—次年5月)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全年高温,一年分干季(11—次年5月)和湿季(6月—10月)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如:非洲大陆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全年炎热干燥西亚和北非、

  澳大利亚中部

  2、亚热带季风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中国、美国、巴西等国东南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冬季暖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3、温带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和多雨,雨热同期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及附*地区等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冬暖夏凉,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较均匀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草原、荒漠冬冷夏热,年降水量较多,夏季多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耐寒的针叶林冬长而严寒,夏短而暖和,降水较少俄罗斯和加拿大

  4、寒带气候:

  ⑴、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为基本特色。

  ⑵、极地气候: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终年严寒,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等。

  ②、冰原气候:终年严寒。主要分布北极地区和南极洲,无植物生长。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2

  1.巴西概况:

  ⑴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面积的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⑵位置:海陆位置――濒临大西洋,是一个临海国。

  纬度位置――巴西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地处热带,是一个热带国家。

  2.巴西地形特点:主要是*原和高原

  巴西气候特点:以热带气候为主,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植被特点: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分布广泛。

  ⑴亚马孙*原:世界面积的*原,该地区是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里有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区(被称为地球之肺),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⑵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的高原,该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

  ⑶亚马孙河:由西向东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3.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⑴是南美洲经济实力的国家。

  ⑵巴西主要工业部门和分布:巴西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水*较高,钢铁、机械、食品工业较发达。

  工业分布:巴西的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工业分布不*衡。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有充足的劳动力,开发较早。

  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是世界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蔗糖、香蕉、剑麻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牛肉大量出口。

  ⑷丰富的资源:铁矿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世界水电站---尹泰普水电站)。

  4.热带雨林的危机:

  ⑴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

  A、调节全球气候;B、为全球提供新鲜的空气;C、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D、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E、提供良好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F、提供木材。

  ———被称为“地球之肺”、“空气净化机”

  ⑵.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

  破坏的原因:

  A、为了兴建亚马逊横断公路等数条干线公路,许多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把公路沿线的优良木材*卷而去。B、为了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牧场,人们不惜把大片的森林化为乌有;C、本国垦荒的贫苦农民,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在公路两旁肆意砍倒数木,开垦种地。

  产生的后果:森林遭受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3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一、世界第一大洲

  1.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②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洋,南临印度洋;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③纬度位置:跨热带、温带、寒带,大部分属于温带。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洲。

  3.亚洲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6个地区。

  4.会解释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差异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自然环境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点: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2.河流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注入太*洋的河流:长江、黄河、黑龙江、湄公河等;

  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恒河、印度河等;

  这些河流的流向都受地势的影响,亚洲的中部多内流河如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最终不入海而是消失在沙漠中或注入内陆湖泊的原因是因为那里距海洋远,降水少)

  3.亚洲的地理之最: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

  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死海——世界陆地最低点;

  ***半岛——世界最大半岛;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

  西西伯得亚*原——亚洲最大的*原;

  长江——亚洲最长河流;

  湄公河——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三、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

  ①复杂多样;

  ②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③季风气候显著。

  2.形成亚洲气候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

  ②海陆位置: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

  ③地形因素: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

  3.亚洲东部和南部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面积最广、季风特点最为典型的地区。

  4.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差异

  5.季风气候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

  不利影响:降水很不稳定易发生水旱灾害(夏季风过强易形成洪涝灾害;夏季风过弱易形成旱灾)。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4

  一、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亚洲的气候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其它都有。(北半球的“寒极”是奥伊米亚康)

  (2)、大陆性特征显著。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3)、季风气候显著。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最广,夏季风来自太*洋和印度洋,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

  欧洲的气候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洋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在世界上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二、大河众多的亚洲

  1、主要大河:长江:亚洲最长,世界第三长河;湄公河: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注入太*洋有长江、黄河、湄公河等;注入印度洋有恒河、印度河等;注入北冰洋有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等。

  2、亚洲的河流特征:

  (1)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2)内流区面积广大。

  3、独具特色的湖泊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欧洲河流特征:河网稠密,水流*缓(地形影响);河流短小,水量丰富(气候影响);航运价值高。

  主要河流:

  伏尔加河:欧洲最长的河流;多瑙河: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莱茵河:欧洲货运量最大的河流。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5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①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②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洲(原因是:1)面积2)跨纬度最广3)东西距离最长)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惯上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国家

  东亚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日本

  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

  南亚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西亚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

  北亚俄罗斯的一部分

  4、东亚的国家有: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5、亚洲地形的特点:

  1)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以高原,山地为主,*均海拔高

  3)地面起伏大

  6、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

  7、亚洲气候的特点

  1)复杂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

  3)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记住P7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

  ●气候特点解析: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8、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9、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

  10、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由赤道向北向南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和热带沙漠,地中海气候。

  11、亚洲河流的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流向特征注入海洋

  长江自西向东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太*洋

  黄河自西向东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太*洋

  湄公河自西北向东南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太*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北冰洋

  恒河自西向东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印度洋

  印度河自北向南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印度洋

  12、世界之最:

  1)世界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其次是伊泰普水电站)

  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

  3)世界领土面积的国家———俄罗斯

  4)世界上第一长河———尼罗河(6600千米)第二长河———亚马孙河第三长河———长江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

  5)世界面积的洲:亚洲(面积4400万*方公里)。

  6)世界海拔的洲:南极洲(*均海拔2350米)。

  7)世界海拔最低的洲:欧洲(*均海拔约300米)。

  8)世界的洋:太*洋(面积约1.8亿*方公里)。

  9)世界的半岛:***半岛(300万*方公里)。

  10)世界的岛:格陵兰岛(217万*方公里)。

  11)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或南洋群岛20000多个)。

  12)世界的海:珊瑚海(479万多*方公里)。

  13)世界的内海:地中海(250万*方公里)。

  14)世界的咸水湖,的内陆湖,的湖泊:里海(37万多*方公里)。

  15)世界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82400*方公里)。

  16)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1620米)。

  17)世界淡水湖群: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密歇根、休伦、伊利、安大略)

  18)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5000公里)。

  19)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9000公里)。

  20)世界的*原:亚马孙*原(600万*方公里)。

  21)世界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方公里)。

  22)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

  23)世界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带(长6000公里)。

  24)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亚马孙河

  25)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

  26)世界上含沙量,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

  26)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27)世界的盆地———刚果盆地

  28)世界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世界上人口超过l亿的国家共有10个,其中有6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

  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

  按自然增长率由多到少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2、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3、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原

  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5、理解P13页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

  6、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7、经济发展差异:在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较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8、三类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9、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第七章我们邻*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一、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太*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

  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

  二、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四大岛组成,其中面积的是本州岛,(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18页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三、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

  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的*原为关东*原。

  四、多火山,地震。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

  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

  五、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六、经济类型:加工贸易型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大量进口原料、燃料,然后依靠高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

  国情: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七、工业区的分布:

  ●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便于原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

  ●主要工业区主: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23页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好处:

  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

  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

  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八、文化: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东南亚(南洋)

  一、位置:东南亚在亚洲的东南部,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陆上邻国:中国,印度,孟加拉国

  二,马六甲海峡:

  1、位置;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2、重要性: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三、组成:

  1、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世界的群岛)两大部分(请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南海,太*洋落实到书上27页图7.18)

  2、国家:共有11个,其中与中国陆地接壤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岛国有印度尼西亚(世界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菲律宾。

  七年级地理学*方法

  一、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二、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七年级地理学*技巧

  谐音记忆法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例3、下列几个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点死海,海*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儿);

  (2)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22米(加大马力压那海狗,它只摇摇动双耳)。这是利用汉字谐音来换字,一语双关,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例4、地壳的物质组成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五)份扩展阅读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五)份(扩展1)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1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洋,西隔a—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内海

  2、组成:由 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原为关东*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产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多*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2

  天气和气候(第三章)

  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天气是短时间概念、多变;气候是天气长时间的*均状况、稳定。

  2、气候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

  3、气温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③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最气温的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中最高月*均气温与最低月*均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④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降水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气温下降到足以使水汽凝结出来

  5、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多在赤道地区、降雨最多)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锋面雨

  6、降水分布规律:赤道最多,南北回归线附*(如撒哈拉沙漠)和两极最少(P65图4—12)

  7、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地球的形状(*似球体):赤道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大、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极地相反 ②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见专题二)

  ③海陆分布: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同纬度比较起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④地形与地势: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⑤人类活动:改变地表面貌,如植树造林、修水库或者滥砍乱伐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氯氟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等

  8、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⑴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亚马孙*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非洲大陆最多)

  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撒哈拉沙漠)

  ⑵ 0℃<最冷月均温<15℃则为亚热带: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东南部、美国东南部)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各大洲都有分布)

  ⑶最冷月均温<0℃则为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中国北方)

  ②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欧洲西部最典型)

  ③温带大陆气候: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温差大(亚欧大陆

  此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以俄罗斯、加拿大分布最广);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南极洲、格陵兰岛)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

  天气和气候(第三章)

  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天气是短时间概念、多变;气候是天气长时间的*均状况、稳定。

  2、气候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

  3、气温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③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最气温的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中最高月*均气温与最低月*均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④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降水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气温下降到足以使水汽凝结出来

  5、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多在赤道地区、降雨最多)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锋面雨

  6、降水分布规律:赤道最多,南北回归线附*(如撒哈拉沙漠)和两极最少(P65图4—12)

  7、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地球的形状(*似球体):赤道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大、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极地相反 ②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见专题二)

  ③海陆分布: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同纬度比较起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④地形与地势: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⑤人类活动:改变地表面貌,如植树造林、修水库或者滥砍乱伐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氯氟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等

  8、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⑴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亚马孙*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非洲大陆最多)

  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撒哈拉沙漠)

  ⑵ 0℃<最冷月均温<15℃则为亚热带: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东南部、美国东南部)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各大洲都有分布)

  ⑶最冷月均温<0℃则为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中国北方)

  ②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欧洲西部最典型)

  ③温带大陆气候: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温差大(亚欧大陆

  此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以俄罗斯、加拿大分布最广);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南极洲、格陵兰岛)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五)份(扩展2)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1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洋,西隔a—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内海

  2、组成:由 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原为关东*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产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多*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2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洋,西隔a—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内海

  2、组成:由 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原为关东*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产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多*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

  天气和气候(第三章)

  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天气是短时间概念、多变;气候是天气长时间的*均状况、稳定。

  2、气候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

  3、气温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③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最气温的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中最高月*均气温与最低月*均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④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降水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气温下降到足以使水汽凝结出来

  5、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多在赤道地区、降雨最多)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锋面雨

  6、降水分布规律:赤道最多,南北回归线附*(如撒哈拉沙漠)和两极最少(P65图4—12)

  7、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地球的形状(*似球体):赤道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大、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极地相反 ②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见专题二)

  ③海陆分布: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同纬度比较起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④地形与地势: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⑤人类活动:改变地表面貌,如植树造林、修水库或者滥砍乱伐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氯氟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等

  8、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⑴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亚马孙*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非洲大陆最多)

  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撒哈拉沙漠)

  ⑵ 0℃<最冷月均温<15℃则为亚热带: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东南部、美国东南部)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各大洲都有分布)

  ⑶最冷月均温<0℃则为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中国北方)

  ②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欧洲西部最典型)

  ③温带大陆气候: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温差大(亚欧大陆

  此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以俄罗斯、加拿大分布最广);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南极洲、格陵兰岛)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五)份(扩展3)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1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日*均气温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均气温-最低月*均气温;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见P53图3.17)。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不同纬度)。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最高气温在西亚巴士拉。

  4.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5.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海岸线*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7.两地温差=两地相对高度/100×0.6℃。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2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注:日*均气温取四时刻的*均值,日降水量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①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②南北回归线附*,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③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④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

  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五)份(扩展4)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1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洋,西隔a—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内海

  2、组成:由 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原为关东*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产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多*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2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洋,西隔a—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内海

  2、组成:由 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原为关东*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产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多*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

  天气和气候(第三章)

  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天气是短时间概念、多变;气候是天气长时间的*均状况、稳定。

  2、气候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

  3、气温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③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最气温的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中最高月*均气温与最低月*均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④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降水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气温下降到足以使水汽凝结出来

  5、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多在赤道地区、降雨最多)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锋面雨

  6、降水分布规律:赤道最多,南北回归线附*(如撒哈拉沙漠)和两极最少(P65图4—12)

  7、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地球的形状(*似球体):赤道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大、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极地相反 ②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见专题二)

  ③海陆分布: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同纬度比较起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④地形与地势: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⑤人类活动:改变地表面貌,如植树造林、修水库或者滥砍乱伐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氯氟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等

  8、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⑴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亚马孙*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非洲大陆最多)

  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撒哈拉沙漠)

  ⑵ 0℃<最冷月均温<15℃则为亚热带: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东南部、美国东南部)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各大洲都有分布)

  ⑶最冷月均温<0℃则为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中国北方)

  ②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欧洲西部最典型)

  ③温带大陆气候: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温差大(亚欧大陆

  此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以俄罗斯、加拿大分布最广);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南极洲、格陵兰岛)


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五)份(扩展5)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菁华6篇)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1

  1、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历史的第一页。

  2、火的使用的作用: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吃上熟食减少疾病增强体质。

  北京人山顶洞人

  约70万年前—20万年前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约18000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具备人的基本体质特征,保留一些猿类的特点。前额低*,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能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

  使用天然火人工取火。

  把兽皮用骨针制作衣服。

  有衣服,装饰品,产生了爱美的要求。

  过着群居生活过着群居生活,已进入了氏族公社。

  3、原始农耕文化遗存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约7000年前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河姆渡。属于长江流域。我国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6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陕西西安半坡。属于黄河流域。我国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①使用骨,木,石质工具。(石器经过磨制,被称为“新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③饲养水牛,猪和狗等。④利用简陋的小船采集,打鱼,渔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⑤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①最早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用石铲,石刀从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②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经营原始的畜牧业。③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改善了生活。④能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取水的尖底瓶独具特色,彩陶美观实用。⑤住在半地穴房子里。

  4、远古的传说

  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被称为神农,还发明了陶器。尝百草发现治病的药物。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了铜器和车船。

  ③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④尧,舜,禹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这一制度称为“禅让”。

  ⑤大禹治水过程中,亲自参加,“三过家门而不如”。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

  А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C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2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

  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

  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

  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4:北击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一:秦的*表现:1:焚书坑儒,2:沉重的赋税,徭役和服兵役。3:极端严酷的刑罚。

  二: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县)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久,陈胜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

  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项羽强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刘邦逼*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焚书”是李斯的建议。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3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

  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

  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之战|。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编辑以备借鉴。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4

  甲骨文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称"铭文"、"钟鼎文",比甲骨文规范。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创始人春秋晚期孔子)

  道家学派: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庄子(创始人春秋晚期老子)

  墨家学派:墨子(创始人)

  法家学派:战国末期韩非子

  兵家:战国时期孙膑(创始人春秋晚期的孙武)

  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

  政治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

  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教学方法:注意"因材施教";

  ③学*方法: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温故知新"。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记载孔子言论的一书。

  孔子是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5

  第一课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2、距今约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3、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4、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6、北京人已经使用。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7、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

  2、距今约年的半坡聚落位于,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种植,饲养,还经常去。他们开垦耕地用、收割庄稼用、,加工谷物用、等。

  3、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国是最早种植和的国家之一。其中,最早种植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约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种植,饲养、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在这些工具上,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式的。几千年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相传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化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他还发明,开辟,使人们互通有无。

  2、相传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发明了。

  3、距今约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4、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6、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

  7、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采用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领导人民,,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是以、和为代表。

  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也开始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和。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6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

  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

  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

  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4:北击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一:秦的*表现:1:焚书坑儒,2:沉重的赋税,徭役和服兵役。3:极端严酷的刑罚。

  二: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县)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久,陈胜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

  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项羽强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刘邦逼*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焚书”是李斯的建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