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地理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1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洋,西隔a—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内海

  2、组成:由 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原为关东*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产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多*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2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洋,西隔a—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内海

  2、组成:由 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原为关东*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产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多*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

  天气和气候(第三章)

  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天气是短时间概念、多变;气候是天气长时间的*均状况、稳定。

  2、气候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

  3、气温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③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最气温的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中最高月*均气温与最低月*均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④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降水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气温下降到足以使水汽凝结出来

  5、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多在赤道地区、降雨最多)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锋面雨

  6、降水分布规律:赤道最多,南北回归线附*(如撒哈拉沙漠)和两极最少(P65图4—12)

  7、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地球的形状(*似球体):赤道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大、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极地相反 ②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见专题二)

  ③海陆分布: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同纬度比较起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④地形与地势: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⑤人类活动:改变地表面貌,如植树造林、修水库或者滥砍乱伐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氯氟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等

  8、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⑴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亚马孙*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非洲大陆最多)

  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撒哈拉沙漠)

  ⑵ 0℃<最冷月均温<15℃则为亚热带: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东南部、美国东南部)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各大洲都有分布)

  ⑶最冷月均温<0℃则为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中国北方)

  ②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欧洲西部最典型)

  ③温带大陆气候: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温差大(亚欧大陆

  此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以俄罗斯、加拿大分布最广);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南极洲、格陵兰岛)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1)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1

  日本

  1、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b—太*洋,西隔a—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c—濑户内海

  2、组成:由 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原为关东*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产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多*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好处:①利用发展*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2

  天气和气候(第三章)

  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天气是短时间概念、多变;气候是天气长时间的*均状况、稳定。

  2、气候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

  3、气温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③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最气温的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中最高月*均气温与最低月*均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④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降水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气温下降到足以使水汽凝结出来

  5、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多在赤道地区、降雨最多)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锋面雨

  6、降水分布规律:赤道最多,南北回归线附*(如撒哈拉沙漠)和两极最少(P65图4—12)

  7、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地球的形状(*似球体):赤道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大、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极地相反 ②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见专题二)

  ③海陆分布: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同纬度比较起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④地形与地势: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⑤人类活动:改变地表面貌,如植树造林、修水库或者滥砍乱伐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氯氟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等

  8、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⑴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亚马孙*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非洲大陆最多)

  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撒哈拉沙漠)

  ⑵ 0℃<最冷月均温<15℃则为亚热带: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东南部、美国东南部)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各大洲都有分布)

  ⑶最冷月均温<0℃则为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中国北方)

  ②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欧洲西部最典型)

  ③温带大陆气候: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温差大(亚欧大陆

  此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以俄罗斯、加拿大分布最广);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南极洲、格陵兰岛)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

  天气和气候(第三章)

  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天气是短时间概念、多变;气候是天气长时间的*均状况、稳定。

  2、气候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

  3、气温分布规律:

  ①赤道及其附*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③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最气温的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一年中最高月*均气温与最低月*均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④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降水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 ②气温下降到足以使水汽凝结出来

  5、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多在赤道地区、降雨最多) 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锋面雨

  6、降水分布规律:赤道最多,南北回归线附*(如撒哈拉沙漠)和两极最少(P65图4—12)

  7、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地球的形状(*似球体):赤道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大、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极地相反 ②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见专题二)

  ③海陆分布: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同纬度比较起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④地形与地势: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⑤人类活动:改变地表面貌,如植树造林、修水库或者滥砍乱伐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氯氟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等

  8、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⑴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亚马孙*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②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 (非洲大陆最多)

  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撒哈拉沙漠)

  ⑵ 0℃<最冷月均温<15℃则为亚热带: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东南部、美国东南部)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各大洲都有分布)

  ⑶最冷月均温<0℃则为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中国北方)

  ②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欧洲西部最典型)

  ③温带大陆气候: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温差大(亚欧大陆

  此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以俄罗斯、加拿大分布最广);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南极洲、格陵兰岛)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2)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1

  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世界的气候,让我们一起学*,一起进步吧!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2

  太*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据较多资料介绍,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险家巴斯科发现并命名的,“太*”一词即“和*”之意。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学家麦哲伦从大西洋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洋并到达菲律宾,航行其间,天气晴朗,风*浪静,于是也把这一海域不约而同地取名为“太*洋”。太*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端的白令海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至南极洲,并与大西洋和印度洋连成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太*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7868万*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条万米以上的海沟全部集中在太*洋。太*洋海水容量为70710万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其渔获量,以及多金属结核的储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带。南北长大约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千米。总面积约为9166万*方千米,比太*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沟处。海洋资源丰富,盛产鱼类,捕获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运特别发达,东、西分别经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洋,其货运量约占世界货运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为7617万*方千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沟达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岭。大部处于热带,水面*均温度20℃一27℃。其边缘海红海是世界上含盐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资源以石油最丰富,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产区。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货运量约占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运输居于首位。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3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降水量。(注:日*均气温取四时刻的*均值,日降水量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①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②南北回归线附*,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③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④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3)

——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1

  社会、集体中的我

  1.为什么说个人离不开社会?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成员之一,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现实中的人无法摆脱社会而生存。

  (1)个人总是生活在集体中,个人只是集体、社会的一员。在日常生活、学*中,我们总是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2)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获得生命的持久活力。

  (3)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使得我们得以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因此

  而更加丰富多彩。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集体,集体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各种条件。

  (2)没有个人的努力,就没有集体的发展。爪,人的努力会促进集体的发展。

  (3)人的一生始终在集体中生活、学*和工作。个人的许多基本需要,必须通过集体才能得到满足,集体的发展壮大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个人和集体互相促进,才能和谐发展。

  3.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关班集体。

  (1)自觉遵守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

  (2)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3)服从集体的安排,自觉为班集体服务。

  (4)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5)发扬集体的好作风,与同学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氛围。

  (6)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

  (7)勇于同损害集体利益、破坏集体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4.如何理解“团结就是力量”?(为什么说“团结就是力量”?)

  (1)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如果大家能够团结起来,就能产生比个人大得多的力量,就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创造个人无法创造的奇迹。

  (2)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

  (3)面对艰难险阻,只要不屈不挠,依靠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5.怎样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如何创建良好的班级体?)

  (可参照课辅资料6页)

  (1)我们要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主动为集体争光,不做有损集体利益和荣誉的事。

  (2)我们要积极与损害集体利益和荣誉的行为作斗争。

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2

  扬起自信的风帆

  1.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P20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新追求的目标,是一种我能行的态度。

  2.什么是自负?什么是自卑?自负与自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P21

  (1)自负是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是夸张的自己或是自己幻想中的'角色,在本质上是其不自信或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2)自卑所表现的是一种自我贬低,一种对自己的不信任,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消极的心态。

  (3)二者的主要区别

  3.自负与自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P23

  自负不同于自信。自负者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追求的目标根本不可能达到。一个自信的人所追求的目标是真实的,因而他不会同自己也不会同别人过不去。

  4、为什么自负和自卑远离成功?P23-24

  自负的目标是虚假的,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不能自拔挫折会即刻使他感到沮丧,颓废,从而走向自卑。自卑者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更强化自卑感。因此,不管是自负者还自卑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心态使他们远离成功。

  5、为什么说自信者容易成功呢? P24

  因为自信者乐观、好奇与专注,有目标,注重行动,体验过程,他们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最快最好地到达胜利的终点。所以说,自信者容易成功。

  6、怎样培养自信的品质、唱响自信之歌?

  看到自己的进步与长处,这是自信的基础,要寻找“立体的我”;

  增强信心和实力;

  做自信的*人。

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3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一、人生难免有挫折

  1. 挫折: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而产生了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消极情绪的反应。

  2. 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3. 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心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

  4. 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⑴胆怯、懦弱的人——放弃目标,一事无成,⑵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不能坚持到底,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⑶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获得成功。 第三种人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获得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二、挫折面前也从容

  1. 挫折的作用:⑴消极影响:使人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⑵积极作用: 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品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蚌病成珠”)

  2. 人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后赢得的最宝贵的礼物:智慧。

  3. 挫折的有效方法?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⑵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⑶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⑷会自我疏导(其方法:⑴合理宣泄法⑵移情法⑶目标升华法)。

  4.自我疏导的其他方法:自我暗示法:即主动自觉地通过语言、手势等间接、含蓄的方式向自己发出一定的信息,使自己按自己示意的方向去做;换位思考法:变换角度思维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法:设身处地地达成理解的一种心理机制;校对目标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等。 5.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新。

  6.在遇到挫折时,寻找解决方法应注意三点:⑴行动目标制订得要合适。⑵要扬长避短。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4)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1

  1.“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1、原因:①任用贤才,励精图治;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从西域传入。④茶叶生产发展,饮茶之风盛行。⑤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1、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2、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普通士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2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⑵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都江堰

  ⑴时间:战国时期⑵人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⑶目的:防洪灌溉

  ⑷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三、商鞅变法

  1.背景:

  ⑴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广,土地逐步私化

  ⑵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封建经济发展。

  ⑶各国纷纷展开变法运动。

  2.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人物: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具有法家思想。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⑴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⑵奖励耕战。①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⑴秦国经济得到发展;⑵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⑶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战国时变法的影响:

  ⑴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⑵地主阶级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

  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3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杨广)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地位)

  4、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意义)隋朝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7、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8、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历称“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说明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9、我国历的女皇帝是武则天,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才。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0、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

  11、唐朝饮茶风俗流行,唐朝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12、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13、唐都长安是当是世界上的城市。长安城内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14、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15、唐朝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16、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重要内容。

  17、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18、科举制影响:

  1.政治上: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2.教育上: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读书风气盛行。

  3.文化上: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19、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同为一家”。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20、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入藏意义)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22、隋唐对外交往特点:交往活跃,与亚、非、欧国家,都有往来。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对外政策:对外开放

  23、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华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事件:鉴真东渡。意义:促进中日友好交往。

  24、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和我国新疆的重要典籍。鉴真和玄奘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了*文化。

  25、列举出隋唐时期我国名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答:

  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的城市。

  ③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

  ④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⑤隋唐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26、唐朝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称“颜筋柳骨”。

  27、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是彩塑和壁画。

  28、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9、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宋真宗时,和辽签订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双方保持和*局面。

  30、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银川)。宋给西夏岁币,向宋称臣。

  31、12世纪初,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后迁都中都)

  32、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33、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郾城大捷),收复许多失地。后被秦桧所杀害。

  3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5、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重要粮仓。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36、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7、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天下冠”。江浙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

  38、宋朝是我国瓷器的辉煌时代。浙*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的瓷都。

  39、南宋时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40、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41、北宋初年,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后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在(民族融合的表现)。对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后来衣饰精美华丽。说明经济发展和奢侈之风盛行。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传开。

  42、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43、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44、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统一蒙古。

  45、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元朝是*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

  4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7、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和会通河,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始于元朝。元*设宣政院加强对*的管辖,*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台湾(琉球)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

  48、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

  ①汉族人迁到边疆,开发边疆;

  ②边疆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和江南;

  ③原先迁到内地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融合一样;

  ④形成一个新民族-*。

  49、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原料:粘土。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50、战国的“司南”,是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指南针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1)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也称《老子》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

  ①顺应自然;

  ②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指导思想,最终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的统治局面,即“文景之治”)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5)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

1、相反数

2、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3、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4、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am)n表示n个am相乘。

5、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6、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 = am÷an(a≠0)。

7、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8、*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9、*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

10、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11、两直线*行的条件:(角的关系线的*行)

12、变量中的图象法,注意:(1)横、纵坐标的对象。(2)起点、终点不同表示什么意义(3)图象交点表示什么意义(4)会求*均值。

13、三角形

14、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

15、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16、*行线的判定:

17、推论:在同一*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18、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9、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0、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

21、三角形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22、三角形中最多有1个直角或钝角,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23、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外部。

24、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5、做三角形(3种做法:已知两边及夹角、已知两角及夹边、已知三边、已知两角及一边可以转化为已知已知两角及夹边)。

26、、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27、若等腰三角形顶角是y,底角是x,那么y与x的关系式为y=180—2x。

28、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增加(大)(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增加(大));

29、随着自变量x的逐渐增加(大),因变量y逐渐减小(或者用函数语言描述也可:因变量y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大)而减小)。

30、利用图象:首先根据若干个对应组值,作出相应的图象,再在图象上找到对应的点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6)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范文5份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 1

  1.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麦哲伦_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地轴与地球*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危险的弧线,叫做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0度

  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

  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东西方向赤道

  2.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的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___拉丁美洲___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方千米;非洲:3000万*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方千米;欧洲:1000万*方千米;大洋洲:900万*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从大到小排列:太*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点:*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

  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水深可达1万多米.学会看地图

  4.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环太*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 2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理是个球体。

  2、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经度为0°,它是东经(E)与西经(W)的分界线。

  3、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也是南纬(S)和北纬(N)的界线。

  4、西经20°和东经1600组成的经线圈是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

  5、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地球的运动

  6、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1天;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

  7、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时间是1年;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在上图中说出字母代表的五带名称及数字代表的纬度数。

  8、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它们的'分界线是:北回归线(北纬23.5°);南回归线(南纬23.5°);北极圈(北纬66.5°)。南极圈(南纬66.5°)。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四季分明

  地图

  9.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3个基本要素。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普通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1.把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线叫做等高线。

  12.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是缓坡。

  1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原,蓝色表示海洋。

  14.地形分五类:高原、*原、山地、丘陵、盆地。

  大洲和大洋

  15.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16.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部分集中在南半球。

  在上图中说出数字和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大洋名称

  17.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18.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海陆的变迁

  19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海*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20.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板块组成,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2.印度洋板块包括***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太*洋板块几乎全在海洋中。

  23.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方向相反)形成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板块发生碰撞(运动方向相对)形成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 3

  1.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一般经济水*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多雨的*原和盆地地区或是临海地带.有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世界的人口问题:亚、非一些国家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处于负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世界的人种

  人中是根据人类体制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混血人种:三大人种通婚

  3.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语

  汉语: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达到13亿;英语: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 4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1000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如日本。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知识点归纳 5

  1.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2.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