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

首页 / 知识 / |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高考生物复*基本方法技巧

  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与复*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经常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2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01细胞的增殖

  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二、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

  1、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2、动物细胞: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02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0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①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③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⑤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

  - 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自由基学说

  ②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3

  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1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1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1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1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1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1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1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2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4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配对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配对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5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竖立生长;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实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6

  传统发酵技术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2)菌种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O2CH3COOH+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来源: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

  5)加盐腌制时要逐层加盐,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2C3H6O3+能量

  2)制作过程:

  ①将清水与盐按质量比4: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②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的无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①方法:比色法;

  ②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7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均密度估计总体*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8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好的复*,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生物知识点,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血液是红色。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7.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①单倍体,②纯合子(如bb或XbY),③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18.*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19.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糖蛋白(识别功能,如受体、MHC等),载体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20.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着丝粒断裂,减数分裂有基因重组,有丝分裂中无基因重组,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有联会、四分体时期。(识别图象:三看法针对的是二倍体生物)。

  21.没有纺锤丝的牵拉着丝粒也会断裂,纺锤丝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均分到两极。

  22.**、卵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较大、无细胞周期。

  23.表观光合速率判断的方法:坐标图中有“负值”,文字中有“实验测得”。

  24.哺乳动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植物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

  25.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卵、2~8细胞球期、生殖细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讲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实例:克隆羊),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26.基因探针可以是DNA双链、单链或RNA单链,但探针的核苷酸序列是已知的(如测某人是否患镰刀型贫血症),则探针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或荧光标记的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DNA作为探针。

  27.病毒作为抗原,表面有多种蛋白质。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体有多种。即一种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分子)引起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多种(一种抗原分子对应一种特异性抗体)。

  28.每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所以人体内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受体是有许多种的,而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29.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只对细菌起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不能对病毒起作用。

  30.转基因作物与原物种仍是同一物种,而不是新物种。基因工程实质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为定向变异。

  31.标记基因(通常选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检测重组质粒是否被导入受体细胞(不含抗性)而选择性培养基(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的作用是:筛选是否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抗生素针对的不是目的基因,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32.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也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3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而不是培养出动物。

  34.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酵母菌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35.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6.0℃时,散热增加,产热也增加,两者相等。但生病发热时,是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产热增加、散热不畅造成的。

  37.免疫异常有三种: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38.所有细胞器中,核糖体分布最广(在核外膜、内质网膜上、线粒体、叶绿体内都有分布)。

  39.生长素≠生长激素。

  40.线粒体、叶绿体内的DNA也能转录、翻译产生蛋白质。

  4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指都是由**卵分裂过来的细胞,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中,DNA相同,而转录出的RNA不同,所翻译的蛋白质不同。

  42.精原细胞(特殊的体细胞)通过复制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精原细胞。

  43.tRNA上有3个暴露在外面的碱基,而不是只有3个碱基,是由多个碱基构成的单链RNA。

  44.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细胞无色透明,如何调节光线?缩小光圈或用*面反光镜。

  5.抗体指免疫球蛋白,还有抗毒素、凝集素。但干扰素不是抗体,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46.基因工程中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限制酶可以不同。

  47.基因工程中导入的目的基因通常考虑整合到核DNA,形成的生物可看作杂合子(Aa),产生配子时,可能含有目的基因。

  48.寒冷刺激时,仅甲状腺激素调节而言,垂体细胞表面受体2种,下丘脑细胞表面受体有1种。

  49.建立生态农业(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50.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溶菌酶。

  51.外植体:由活植物体上切取下来以进行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叫做外植体。

  52.去分化=脱分化。

  53.消毒与灭菌的区别:灭菌,是指杀灭或者去处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孢在内。注意,是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还有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也就是可能致病的微生物啦,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可能还是存活的。

  54.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脏摩擦,缓冲外界压力。

  59.基因工程脂肪是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减少身体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脏摩擦,缓冲外界压力。中CaCl2能增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对植物细胞壁无效。

  60.DNA指纹分析需要限制酶吗?需要。先剪下,再解旋,再用DNA探针检测。

  61.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61.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62.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均有水参与反应。

  63.ATP中所含的糖为核糖。

  64.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如菟丝子是寄生);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蛔虫);蚯蚓、螃蟹、屎壳郎为分解者。

  65.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协调运动的作用,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为血糖,体温,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

  66.胰岛细胞分泌活动不受垂体控制,而由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控制,也可受血糖浓度直接调节。

  67.淋巴循环可调节血浆与组织液的*衡,将少量蛋白质运输回血液.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68.有少量抗体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69.真核生物的同一个基因片段可以转录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原因: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相对性。

  70.质粒不是细菌的细胞器,而是某些基因的载体,质粒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细胞内。

  71.动物、植物细胞均可传代大量培养。动物细胞通常用液体培养基,植物细胞通常用固体培养基,扩大培养时,都是用液体培养基。

  72.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如:蓝藻)。

  73.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74.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75.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是因为病毒来不及感染。

  76.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77.需要熟悉的一些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乳酸菌。

  78.需要熟悉的真菌:酵母菌、霉菌(青霉菌、根霉、曲霉)。

  79.需要熟悉的病毒:噬菌体、艾滋病病毒(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80.需要熟悉的植物:玉米、甘蔗、高粱、苋菜、水稻、小麦、豌豆。

  81.需要熟悉的动物:草履虫、水螅、蝾螈、蚯蚓、蜣螂、果蝇。

  82.还有例外的生物:朊病毒、类病毒。

  83.需要熟悉的细胞:人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血细胞、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白细胞、靶细胞、汗腺细胞、肠腺细胞、肝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神经元、分生区细胞、成熟区细胞、根毛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叶肉细胞。

  84.需要熟悉的酶:ATP水解酶、ATP合成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酶、RNA聚合酶、转氨酶、纤维素酶、果胶酶。

  85.需要熟悉的蛋白质:生长激素、抗体、凝集素、抗毒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血红蛋白、糖被、受体、单克隆抗体、单细胞蛋白、各种消化酶、部分激素。

  86.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87.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88.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89.新陈代谢是活细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90.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9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高考生物复*基本方法技巧

  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与复*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经常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10

  生物学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用途

  1、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化学因子:砷、苯、煤焦油

  病毒因子: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发现150多种病毒致癌。

  2、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3、细胞融合: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方法:PEG(聚乙二醇)

  生物方法:灭活病毒(可用于动物细胞融合)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扩展阅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扩展1)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2

  在现行的高考中,生物是以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由于在卷面中生物所占分值较少,所以考题数量有限。全卷共7个题,覆盖高中三册内容,知识点多面广,一道选择题可能涉及好几章的内容,这给高中生物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重点内容的把握要深浅得当,对非重点内容要“广积粮”。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笔者就高中生物的复*提出自己的一点体会,即在复*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高中生物复*中的“点”,即指具体的知识点;“线”就是以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为线索,贯穿知识点的链;“面”则是以点线为基础铺织而成的知识网络。通过第一轮的复*,学生对“点”已较为熟悉,但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要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常常需要在老师的复*指导下完成,而由知识的点向线、面转变则是专题复*的最终目标。下面笔者就“植物的个体发育”的专题复*谈一点看法。

  高等植物的个体发育,作为专题复*来说,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中“发育”那一节,也就是不能再停留在点上。根据个体发育的概念,经历了如下过程:即从**卵细胞分裂开始?邛形成胚及种子?邛种子萌发进入胚后发育?邛植物的新陈代谢?邛发育成成熟的个体等过程。在复*中,基础知识是点,上述知识链就是线,以此线为线索,将所学各板块知识联系起来,并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点、线铺就的面。因此,可将该大专题分为如下小专题:

  一、种子的形成:种子的形成包括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和种子的形成三部分

  由减数分裂形成的**和卵细胞,经过**作用,形成**卵,这个过程在胚珠的胚囊内完成。在形成**卵的同时,一个**和两个极核**,形成**极核,这就是高等植物的双**现象。**极核发育成胚乳,而**卵则发育成胚。

  1、胚的形成:(以荠菜为例)荠菜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卵。**卵经过短暂的休眠,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基细胞(靠*珠孔)和顶细胞(远离珠孔),基细胞经过几次有丝分裂形成一系列细胞,构成胚柄。胚柄的作用是:①从周围组织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供给球状胚体发育;

  ②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的发育。胚体发育完成后,胚柄就退化消失。顶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球状胚体,最后形成具有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的荠菜的胚。

  2、胚乳的发育:**极核不经过休眠,就开始进行核的有丝分裂,形成很多游离的胚乳核,再形成细胞壁,分隔生成胚乳细胞,整个组织称为胚乳。

  3、种子的形成:胚和胚乳发育过程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对于双子叶植物,胚乳的营养全部转移到子叶中,所以又称无胚乳种子。而单子叶植物,胚乳中

  的营养一直保留,未转移到子叶中,形成有胚乳种子。

  例1:荠菜**卵至少经过多少次有丝分裂,才能形成具有16个细胞的球状胚体?

  A、4次B、5次C、6次D、7次

  分析:由于球状胚体由顶细胞发育而来,故共需要5次有丝分裂。例2:观察分析发育着的胚株结构示意图,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A.②和③的发育起点相同

  B.在正常情况下,若①的基因型为aa,②的基因型为Aa,则④的基因型为AAaC.④处细胞中的染色体有2/3来自雌配子D.②将发育成种子,①将发育成种皮分析:此题的关键是弄清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来源,以及高等植物的双**作用,胚及胚乳基因型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答案A、C拓展延伸、种子和果实形成过程中基因型及子代数分析

  由于种皮、果皮的遗传物质均只来源于母本,而**卵、**极核则来源于双亲,所以植物正反交的结果,其基因型不同。

  例2: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为显性,许多杂合的红果番茄自花授粉,结了1200个番茄,其中黄果番茄有多少个?

  分析:P:♀红果(AA)×♂黄果(aa)↓

  F1红果(结在亲本上,其内种子的胚基因型Aa,胚乳的

  基因型为AAa,果皮和种皮的基因型均为AA。)↓

  F2?(果实结在F1植株上,仍为红色,其

  内种子的胚基因型为1AA:2Aa:1aa,

  果皮和种皮的基因型均为Aa。)

  注意:基因型同母本的结构其表现型全部滞后一年表现。思考:利用正交和反交的原理还可以判断什么遗传现象?

  练*: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

  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以下哪代植物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A、B、C、D、

  F1植株和F1植株F2植株和F2植株F1植株和F2植株F2植株和F1植株

  二、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形成

  该阶段常与细胞呼吸相联系,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更是热考点。种子从萌发到形成早期

  幼苗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时,能量靠子叶或胚乳中储存的有机物供给,此过程中种子细胞内进行着复杂的代谢。下面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有机物的变化

  由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代谢(主要是呼吸作用)增强,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尚不进行,所以有机物总量减少,所含能量也减少;但在总量减少的同时,有机物种类,特别是小分子有机物的种类会大大增加,这样就能满足种子萌发过程中构建新细胞的需要,这也是种子中储存的有机物的利用过程。对于单子叶植物,这个过程由胚乳供能,双子叶植物则由子叶供能。由此说明,黄豆萌发形成豆芽,能量虽然减少,但所含营养更全面。

  2、吸水方式及水含量变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增加,即主要是自由水的含量增加,为呼吸作用及其他代谢过程提供适宜的水环境,此时至细胞形成中央大液泡以前均以吸胀吸水为主。由于蛋白质的亲水性比淀粉和纤维素大,故相同质量的豆类种子比小麦种子萌发所需水多。

  3、.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DNA含量变化

  由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均为有丝分裂,故每个细胞的DNA含量不变。4、种子萌发过程中活动加强的几种细胞器

  种子萌发过程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消耗能量多,故活动加强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5.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呼吸方式的变化

  在种皮未破裂前,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种皮破裂后,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这也是与种皮破裂后胚细胞的快速分裂需更多能量相适应的。若此时种子仍处于较多水环境,则易烂根烂芽。因此生产上种子催芽时应注意通风透气就是这个道理。

  例3: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作鲜重测量,作出如下曲线。下列对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自由水的减少

  B、ab段种子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较小C、bc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加,种子开始萌发

  D、c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分析:若bc段种子开始萌发,有机物不会增加,故C错误。

  例4:番茄种子萌发露出两片子叶后,生长出第一片新叶,这时子叶仍有功能。对一批长出第一片新叶的番茄幼苗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放在仅缺N元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并对子

  叶进行观察,最先表现出缺N症状的幼苗是

  A、前去根尖的幼苗B、前去一片子叶的幼苗

  B、前去两片子叶的幼苗D、完整幼苗

  分析:注意题干中子叶仍有功能,说明子叶中N元素可以转移

  练*1:下图表示小麦种子萌发时总干重和胚乳干重的变化曲线,据图可以推断;A、萌发种子的鲜重随时间稳定增加B、萌发时由于呼吸作用强,产生大量的水蒸气C、种子的重量主要是贮藏在种子内的水分D、贮藏在种子内的养料被胚用于萌发

  练*2:(20xx年广东高考大综合)下图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曲线,据图回答: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水分吸收可分为三个分阶段,第一阶段是吸胀期,种子迅速吸水。第二阶段是吸水停滞期。第三阶段是重新迅速吸水期,主要通过渗透吸收水分。第三阶段由于胚的迅速生长,胚根突破种皮,______摇呼吸加强,对于死亡或休眠的种子,吸水作用只停留在第______阶段。

  三、幼苗形成后的代谢

  植物幼苗形成后的代谢主要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即有机物和能量代谢)。这个过程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进行了详细讲解,我就不再叙述其知识点,这里总结其知识网络如下:

  从上面的知识网络可以看出,植物从土壤中获得所需水分和矿质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再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这样,植物的生长也逐渐由营养生长过渡为生殖生长,并形成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生殖器官花。此时,一个成熟的个体长成,完成了植物个体发育的一生。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育三大生长阶段的讲解,形成知识点、线、面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对“一颗种子如何发育成了一株能开花结果的植株”这个神奇的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并能在不同的题设情景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蛋白质糖类

  二、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高考生物复*基本方法技巧

  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

  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

  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

  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与复*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经常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4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

  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

  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3+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

  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

  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反应条件不点释放能量呼吸场所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三阶段在线粒体内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转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转移至2molATP中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产物相同点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相互联系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一、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

  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四、光合作用的原理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

  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

  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过程图

  ①是H2O②是O2③[H]④是ATP⑤是ADP和Pi⑥是C3⑦是CO2⑧是C5⑨是(CH2O)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

  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

  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5

  1.**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未分裂) (以分裂)

  2.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例如:肾细胞

  有分裂能力并不断增的: 干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

  无分裂能力的:红细胞、筛管细胞(无细胞核)、神经细胞、骨细胞

  3.检测被标记的氨基酸,一般在有蛋白质的地方都能找到,但最先在核糖体处发现放射性

  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

  (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5.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6.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或星射线周围聚集着很多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物理状态叫线粒体提供能量

  7.凝集原: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凝集素:在血清中的抗体

  8.纺锤体分裂中能看见(是因为纺锤丝比较密集)而单个纺锤丝难于观察

  9.培养基: 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

  化学组成:合成培养基、组成培养基

  用途 :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10.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人还: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6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7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央。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8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3+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反应条件不点释放能量呼吸场所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三阶段在线粒体内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转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转移至2molATP中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产物相同点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相互联系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一、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过程图

  ①是H2O

  ②是O2

  ③[H]

  ④是ATP

  ⑤是ADP和Pi

  ⑥是C3

  ⑦是CO2

  ⑧是C5

  ⑨是(CH2O)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

  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9

  高中生物知识重点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要点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细胞学说的创立对生物的进化的重要意义是:它揭示了任何动植物均是由细胞构成的,从而说明动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揭示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价值。

  2.多种多样的细胞

  (4)自然界的生命系统包括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5)植物的生命系统层次中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拓展:

  ①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③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④原核细胞如细菌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7)病毒不能独立生活,病毒的代谢和繁殖过程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拓展:

  ①病毒在生物分类上是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②组成每种病毒核酸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或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③病毒的培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因为病毒的繁殖必须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能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细胞膜。

  (9)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拓展:

  ①行使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物质是载体。

  ②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膜中,化学物质的含量有差别,例如,细胞膜上糖类的含量相对与细胞器膜要多。

  (10)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11)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12)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拓展:

  ①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植物细胞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0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渗透装置组成:

  液面上升的原因: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单位时间内由漏斗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

  3、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而另外一些物质不能通过。(如:动物膀胱膜、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

  4、水分子的运动方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的方向水分子数的方向;双向运输。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2、半透膜:

  3、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浓度<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浓度>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浓度=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后)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里面的细胞液。

  3、半透膜:(和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1)具有

  (2)具有

  5、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6、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因分析项目类型内因外因宏观表现微观表现液泡质壁分离相当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液泡质壁分离细胞壁的伸缩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复原性原生质层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7、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物质:

  8、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应用:

  ①判断细胞的死活

  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待测细胞+蔗糖溶液镜检不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

  ②测定细胞液浓度的范围

  待测细胞+蔗糖溶液分别镜检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种外界溶液的浓度之间

  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比较发生质壁分离时所需时间的长短判断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验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时间

  科学家科学实验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膜中含脂质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细胞膜中脂质为家是细胞膜的2倍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结构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细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5、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

  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扩散。

  2、分类: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二、主动运输

  1、概念:

  2、意义:

  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比较物质进出细胞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方式浓度梯度(一般)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图例影响因素①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①②②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举例O2、CO2、水、甘油、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乙醇、苯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表示曲线(一定浓度范围内)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细胞外→细胞内,如: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2、胞吐:细胞内→细胞外,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

  3、特点:非跨膜运输;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

  4、进出细胞的结构基础:生物膜的流动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1

  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 H O N P S

  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1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

  1、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吗?

  原核细胞中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

  2、真核生物一定有细胞核、染色体吗?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也无染色体。

  3、“霉菌”一定是真核生物吗?

  链霉菌是一种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

  4、糖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吗?

  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

  5、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吗?

  蛔虫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6、只有有线粒体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需氧型的细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膜内表面上。

  7、只有有叶绿体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蓝藻等含有光合色素的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8、绿色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吗?

  植物的根尖细胞等就没有叶绿体。

  9、细胞液是细胞内液吗?

  细胞液是指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及细胞核中的液体。

  10、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一样吗?

  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高一,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包括膜、质、核。

  11、生物膜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吗?

  生物膜是指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巩膜、虹膜等生物体内的膜就不是生物膜。

  12、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吗?

  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但有时候也表现为顺浓度梯度,比如刚吃完饭后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

  13、ATP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吗?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功能,还可以利用其他三磷酸核苷。

  14、呼吸作用是呼吸吗?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的有机物经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过程。呼吸是指生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5、丙酮酸和丙酮是一回事吗?

  丙酮酸(C3H4O3)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C3H6O)常作为一种有机溶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

  16、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物一定是酒精和CO2吗?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等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17、酵母菌只进行出芽生殖吗?

  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时进行出芽生殖,营养贫乏时进行有性生殖。

  18、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都生成了ATP了吗?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只有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去了。

  19、光合作用过程只消耗水吗?

  事实上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也有水生成,从净反应来看应该是消耗水。

  20、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一样吗?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

  太阳能的比。光合作用效率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植物吸收光能之比。

  2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出现赤道板了吗?有丝后期出现细胞板了吗?

  赤道板这个结构根本不存在,是因为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才这样说的。细胞板真实存在的在后期出现的。

  22、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还是姐妹染色单体吗?

  姐妹染色单体一旦分开,就成为两条染色体,只有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才说姐妹染色单体,且为一条染色体。

  23、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一定是细胞衰老吗?

  细胞在也可能失水造成水分减少,萎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3

  第1-3章复*要点

  1. 细胞内的主要生命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

  2.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生物体最好的储能物质脂肪

  3. 酶的特点是专一性、高效性激素作用的特点是特异性、高效性

  4. 碘是人体合成什么的原料甲状腺激素钙是人体什么的主要成分骨骼铁是人体合成什么的重要成分血红蛋白镁是植物合成什么的重要成分叶绿素磷是组成细胞什么结构的重要成分细胞膜

  5. 鉴定下列有机物的试剂及现象:淀粉、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

  淀粉:碘液;变蓝

  还原性糖: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红色

  蛋白质:双缩尿试剂(5%的NaOH2~3mL, 1%的CuSO42~3滴);紫色

  6.植物的多糖、动物的多糖各有什么作用动物合成糖原储存能量,植物形成淀粉用于储存能量、形成纤维素形成细胞壁

  7.动物饥饿或冬眠时,有机物的消耗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8.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多糖(外有内无)、胆固醇其中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9.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那几种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主要方式是哪一种主动运输

  10. 原生质层的组成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

  11. 三羧酸循环、H与O结合生成水依次在线粒体的哪里进行线粒体基质/内膜

  12. 生物学发展进入细胞水*的标志显微镜的发明进入分子水*的标志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3.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4. 氨基酸的通式、肽键的结构

  15.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结构:半流动性功能:选择透过性

  16.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哪几种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17. 线粒体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功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中心体功能有丝分裂有关内质网功能蛋白质加工、运输,脂类代谢高尔基体功能蛋白质的储存、加工和转运

  18.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差异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19. 病毒的种类DNA/RNA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20. 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第4章复*要点

  1. 酶的定义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

  2. ATP的'中文名称、结构简式腺苷三磷酸A-P~P~P

  3. 叶绿体层析在滤纸条上的名称和颜色分布自上而下:胡萝卜素(橙黄色,蓝紫光)叶黄素(黄色,蓝紫光)叶绿素a(蓝绿色,红橙光、蓝紫光)叶绿素b(黄绿色,红橙光、蓝紫光)

  4.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能量变化光:光能-活跃化学能暗: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5.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

  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光照、CO2浓度

  7. 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8. 无氧呼吸的2个反应式C6H12O6C2H5OH+CO2+能量、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9. 呼吸作用的意义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0. 糖代谢的途径多糖分为肝糖原与肌糖原,肝糖原能合成葡萄糖

  第5章复*要点

  1. 眼球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 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 脊髓的功能反射,传导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

  5. 激素调节的特点高效性、特异性

  6. 列举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生长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7. 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分别是机体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

  8. 顶端优势的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顶芽优先生长

  9. 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

  10.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培育无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11. 自主神经也叫什么,作用是什么植物性神经;调节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

  12. 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在时间上的结合,即强化

  13. 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形式生物电

  14. 听觉和*衡的感受器耳蜗;前庭器

  15. 甲状腺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6. 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负反馈

  17. 人工免疫的主要方式是接种疫苗

  18. 生长素的作用

  19. 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20. 听觉形成的过程

  第6章复*要点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释放

  2. 什么是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3. DNA复制的方式和特点半保留复制,边复制边解旋

  4.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场所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5. 基因工程的三种必要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酶

  (2)基因的化学浆糊DNA连接酶

  (3)基因的运输工具质粒

  6. 基因工程的三大分支动物、植物、微生物基因工程

  7.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8. 获取目的基因的2种方式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从生物体细胞中分离

  9. 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主要集中在那两方面

  10.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第7章复*要点

  1. 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营养繁殖

  2. 有丝分裂前期的特点、有丝分裂后期的特点

  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前期形成纺锤丝方式不同,植物两极直接发出,动物由中心体发出;末期形成子细胞方式不同,植物赤道面位置形成细胞板,在转变成细胞壁,把细胞一分为二,动物赤道面位置细胞膜内陷,缢缩成两个子细胞

  4. 细胞分裂后的三种状态(各举一例)不增殖细胞(神经细胞)、暂不增殖细胞(肝、肾细胞)、增殖细胞(动物骨髓细胞)

  5.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 **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细胞质均等分裂,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细胞;卵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形成过程有变形

  7. 细胞分化的特点稳定、不可逆

  8. 植物组织培养需要控制的条件无菌,温度,pH值,光照

  9. 图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10.图解克隆绵羊多利的培育过程

  第8章复*要点

  1.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的类型结构、数目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 物理和化学致变因素各举三例

  3. 什么是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4. 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5。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6. 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7. 遗传病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婚前体检,适龄生育。

  8. 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第9-10章复*要点

  1.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2. 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3.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4. 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5. 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6. 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7.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8.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4

  一、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高。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5

  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物质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基础:细胞结构(除病毒外)

  (二)都有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要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最本质的特征。

  (三)都有应激性。

  植物的根: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植物的茎:向光性、背地性动物: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

  (四)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的原因: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生长的表现: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长大个体发育的起点:**卵生殖的目的:延续种族

  (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维持种族的稳定

  变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六)都能适应和影响一定的环境(如:地衣)。

  三、生物科学的发展

  (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标志着实验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1.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953年,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阶段的开始)四、当代生物的发展方向

  微观方向:从细胞学水*发展到分子水*

  宏观方向:生态学的发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3.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是C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

  5.微量元素:Fe、Mn、Cu、Zn、Mo、B,Fe为半微量元素。

  6.构成生物体(家兔)的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7.植物“花而不实”是由于缺少硼元素。

  8.各种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9.人缺钙会出现抽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0.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11.植物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淀粉,动物细胞内的储存能量物质是糖元,生物体的`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脂肪。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磷脂构成细胞膜)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1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其结构单位是氨基酸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通过肽键连接成多肽。

  14.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5.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决定者,其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具有两类:DNA和RNA,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是物质交换和保护,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主动运输的进行需要载体和ATP。

  17.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酶、ATP等)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21.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2.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3.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三磷酸腺苷)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结构简式:AP~P~P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30%的蔗糖溶液中,成熟的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表现出质壁分离的现象。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是蒸腾作用,植物所吸收的水分95%以上蒸腾作用散失,少量用于生命活动。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呼吸作用为矿质元素吸收提供动力,运输矿质元素的动力是蒸腾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扩展2)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注意问题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冲冼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如:

  葡萄糖+Cu(OH)2葡萄糖酸+Cu2O↓(砖红色)+H2O,即Cu(OH)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装片不宜久放。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

  知识点高中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2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

  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

  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3+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

  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

  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

  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反应条件不点释放能量呼吸场所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三阶段在线粒体内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转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转移至2molATP中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产物相同点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相互联系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一、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

  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四、光合作用的原理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

  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

  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过程图

  ①是H2O②是O2③[H]④是ATP⑤是ADP和Pi⑥是C3⑦是CO2⑧是C5⑨是(CH2O)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

  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

  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3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血液是红色。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7.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

  ①单倍体,

  ②纯合子(如bb或XbY),

  ③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

  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

  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注意事项:

  (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

  (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 配,自由交 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豌豆的自由交 配就是自交。

  (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一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6)一次杂交实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

  (7)遗传图解的书写一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别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一定要写,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说明。

  (8)F2出现3:1(Aa自交)出现1:1(测交Aa×aa),出现9:3:3:1(AaBb自交)出现1:1:1:1(AaBb×aabb测交或Aabb×aaBb杂交)。

  (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出现2:1或6:3:2: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F2出现1:2:1不完全显性),9:7、15:1、12:3:1、9:6;1(总和为16)都是9:3:3: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12)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14)遗传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症。

  18.*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19.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糖蛋白(识别功能,如受体、MHC等),载体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20.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着丝粒断裂,减数分裂有基因重组,有丝分裂中无基因重组,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有联会、四分体时期。(识别图象:三看法针对的是二倍体生物)。

  21.没有纺锤丝的牵拉着丝粒也会断裂,纺锤丝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均分到两极。

  22.**、卵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较大、无细胞周期。

  23.表观光合速率判断的方法:坐标图中有“负值”,文字中有“实验测得”。

  24.哺乳动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植物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

  25.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卵、2~8细胞球期、生殖细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讲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实例:克隆羊),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26.基因探针可以是DNA双链、单链或RNA单链,但探针的核苷酸序列是已知的(如测某人是否患镰刀型贫血症),则探针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或荧光标记的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DNA作为探针。

  27.病毒作为抗原,表面有多种蛋白质。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体有多种。即一种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分子)引起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多种(一种抗原分子对应一种特异性抗体)。

  28.每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所以人体内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受体是有许多种的,而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29.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只对细菌起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不能对病毒起作用。

  30.转基因作物与原物种仍是同一物种,而不是新物种。基因工程实质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为定向变异。

  31.标记基因(通常选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检测重组质粒是否被导入受体细胞(不含抗性)而选择性培养基(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的作用是:筛选是否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抗生素针对的不是目的基因,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32.产生新物种判断的依据是有没有达到生殖隔离;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能否交 配成功并产生可育后代。

  3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而不是培养出动物。

  34.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酵母菌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35.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6.0℃时,散热增加,产热也增加,两者相等。但生病发热时,是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产热增加、散热不畅造成的。

  37.免疫异常有三种: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38.所有细胞器中,核糖体分布最广(在核外膜、内质网膜上、线粒体、叶绿体内都有分布)。

  39.生长素≠生长激素。

  40.线粒体、叶绿体内的DNA也能转录、翻译产生蛋白质。

  4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指都是由**卵分裂过来的细胞,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中,DNA相同,而转录出的RNA不同,所翻译的蛋白质不同。

  42.精原细胞(特殊的体细胞)通过复制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精原细胞。

  43.tRNA上有3个暴露在外面的碱基,而不是只有3个碱基,是由多个碱基构成的单链RNA。

  44.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细胞无色透明,如何调节光线?缩小光圈或用*面反光镜。

  5.抗体指免疫球蛋白,还有抗毒素、凝集素。但干扰素不是抗体,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46.基因工程中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限制酶可以不同。

  47.基因工程中导入的目的基因通常考虑整合到核DNA,形成的生物可看作杂合子(Aa),产生配子时,可能含有目的基因。

  48.寒冷刺激时,仅甲状腺激素调节而言,垂体细胞表面受体2种,下丘脑细胞表面受体有1种。

  49.建立生态农业(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50.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溶菌酶。

  51.外植体:由活植物体上切取下来以进行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叫做外植体。

  52.去分化=脱分化。

  53.消毒与灭菌的区别:灭菌,是指杀灭或者去处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孢在内。注意,是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还有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也就是可能致病的微生物啦,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可能还是存活的。

  54.随机(自由)交 配与自交区别:随机交 配中,交 配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不同,而自交的基因型一定是相同的。随机交 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前提无基因的迁移、突变、选择、遗传漂变、非随机交 配)符合遗传*衡定律;自交多代,基因型频率是变化的,变化趋势是纯合子个体增加,杂合个体减少,而基因频率不变。 55.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部,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56.血友病女患者基因治疗痊愈后,血友病性状会传给她儿子吗?能,因为产生生殖细胞在卵巢,基因不变,仍为XbXb,治愈的仅是造血细胞。 57.叶绿素提取用95%酒精,分离用层析液。 58.重组质粒在细胞外形成,而不是在细胞内。

  59.基因工程中CaCl2能增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对植物细胞壁无效。

  60.DNA指纹分析需要限制酶吗?需要。先剪下,再解旋,再用DNA探针检测。

  61.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61.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62.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均有水参与反应。

  63.ATP中所含的糖为核糖。

  64.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如菟丝子是寄生);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蛔虫);蚯蚓、螃蟹、屎壳郎为分解者。

  65.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协调运动的作用,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为血糖,体温,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

  66.胰岛细胞分泌活动不受垂体控制,而由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控制,也可受血糖浓度直接调节。

  67.淋巴循环可调节血浆与组织液的*衡,将少量蛋白质运输回血液.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68.有少量抗体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69.真核生物的同一个基因片段可以转录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原因: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相对性。

  70.质粒不是细菌的细胞器,而是某些基因的载体,质粒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细胞内。

  71.动物、植物细胞均可传代大量培养。动物细胞通常用液体培养基,植物细胞通常用固体培养基,扩大培养时,都是用液体培养基。

  72.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如:蓝藻)。

  73.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74.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75.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是因为病毒来不及感染。

  76.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77.需要熟悉的一些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乳酸菌。

  78.需要熟悉的真菌:酵母菌、霉菌(青霉菌、根霉、曲霉)。

  79.需要熟悉的病毒:噬菌体、艾滋病病毒(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80.需要熟悉的植物:玉米、甘蔗、高粱、苋菜、水稻、小麦、豌豆。

  81.需要熟悉的动物:草履虫、水螅、蝾螈、蚯蚓、蜣螂、果蝇。

  82.还有例外的生物:朊病毒、类病毒。

  83.需要熟悉的细胞:人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血细胞、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白细胞、靶细胞、汗腺细胞、肠腺细胞、肝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神经元、分生区细胞、成熟区细胞、根毛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叶肉细胞。

  84.需要熟悉的酶:ATP水解酶、ATP合成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酶、RNA聚合酶、转氨酶、纤维素酶、果胶酶。

  85.需要熟悉的蛋白质:生长激素、抗体、凝集素、抗毒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血红蛋白、糖被、受体、单克隆抗体、单细胞蛋白、各种消化酶、部分激素。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4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5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由扁*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6

  第1-3章复*要点

  1. 细胞内的主要生命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

  2.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生物体最好的储能物质脂肪

  3. 酶的特点是专一性、高效性激素作用的特点是特异性、高效性

  4. 碘是人体合成什么的原料甲状腺激素钙是人体什么的主要成分骨骼铁是人体合成什么的重要成分血红蛋白镁是植物合成什么的重要成分叶绿素磷是组成细胞什么结构的重要成分细胞膜

  5. 鉴定下列有机物的试剂及现象:淀粉、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

  淀粉:碘液;变蓝

  还原性糖: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红色

  蛋白质:双缩尿试剂(5%的NaOH2~3mL, 1%的CuSO42~3滴);紫色

  6.植物的多糖、动物的多糖各有什么作用动物合成糖原储存能量,植物形成淀粉用于储存能量、形成纤维素形成细胞壁

  7.动物饥饿或冬眠时,有机物的消耗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8.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多糖(外有内无)、胆固醇其中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9.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那几种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主要方式是哪一种主动运输

  10. 原生质层的组成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

  11. 三羧酸循环、H与O结合生成水依次在线粒体的哪里进行线粒体基质/内膜

  12. 生物学发展进入细胞水*的标志显微镜的发明进入分子水*的标志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3.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4. 氨基酸的通式、肽键的结构

  15.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结构:半流动性功能:选择透过性

  16.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哪几种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17. 线粒体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功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中心体功能有丝分裂有关内质网功能蛋白质加工、运输,脂类代谢高尔基体功能蛋白质的储存、加工和转运

  18.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差异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19. 病毒的种类DNA/RNA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20. 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第4章复*要点

  1. 酶的定义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

  2. ATP的中文名称、结构简式腺苷三磷酸A-P~P~P

  3. 叶绿体层析在滤纸条上的名称和颜色分布自上而下:胡萝卜素(橙黄色,蓝紫光)叶黄素(黄色,蓝紫光)叶绿素a(蓝绿色,红橙光、蓝紫光)叶绿素b(黄绿色,红橙光、蓝紫光)

  4.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能量变化光:光能-活跃化学能暗: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5.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12H2OC6H12O6+6H2O+6O2

  6.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光照、CO2浓度

  7. 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8. 无氧呼吸的2个反应式C6H12O6C2H5OH+CO2+能量、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9. 呼吸作用的意义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0. 糖代谢的途径多糖分为肝糖原与肌糖原,肝糖原能合成葡萄糖

  第5章复*要点

  1. 眼球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 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突触递质的释放为单向的

  4. 脊髓的功能反射,传导脑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

  5. 激素调节的特点高效性、特异性

  6. 列举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生长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7. 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分别是机体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吞噬作用,特异性免疫

  8. 顶端优势的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顶芽优先生长

  9. 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

  10.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培育无籽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11. 自主神经也叫什么,作用是什么植物性神经;调节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

  12. 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在时间上的结合,即强化

  13. 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形式生物电

  14. 听觉和*衡的感受器耳蜗;前庭器

  15. 甲状腺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6. 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负反馈

  17. 人工免疫的主要方式是接种疫苗

  18. 生长素的作用

  19. 胚芽鞘向光性生长的原因

  20. 听觉形成的过程

  第6章复*要点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复制合成释放

  2. 什么是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3. DNA复制的方式和特点半保留复制,边复制边解旋

  4.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场所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5. 基因工程的三种必要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酶

  (2)基因的化学浆糊DNA连接酶

  (3)基因的运输工具质粒

  6. 基因工程的三大分支动物、植物、微生物基因工程

  7.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8. 获取目的基因的2种方式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从生物体细胞中分离

  9. 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主要集中在那两方面

  10.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第7章复*要点

  1. 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营养繁殖

  2. 有丝分裂前期的特点、有丝分裂后期的特点

  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前期形成纺锤丝方式不同,植物两极直接发出,动物由中心体发出;末期形成子细胞方式不同,植物赤道面位置形成细胞板,在转变成细胞壁,把细胞一分为二,动物赤道面位置细胞膜内陷,缢缩成两个子细胞

  4. 细胞分裂后的三种状态(各举一例)不增殖细胞(神经细胞)、暂不增殖细胞(肝、肾细胞)、增殖细胞(动物骨髓细胞)

  5.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 **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细胞质均等分裂,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细胞;卵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形成过程有变形

  7. 细胞分化的特点稳定、不可逆

  8. 植物组织培养需要控制的条件无菌,温度,pH值,光照

  9. 图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10.图解克隆绵羊多利的培育过程

  第8章复*要点

  1.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的类型结构、数目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 物理和化学致变因素各举三例

  3. 什么是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4. 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5。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6. 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7. 遗传病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婚前体检,适龄生育。

  8. 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第9-10章复*要点

  1.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2. 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3.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4. 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5. 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6. 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7.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8.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7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3)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1)自由基学说(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轻松背诵生物的.方法

  (1)简化记忆法

  分析生物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 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根据生物学科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中,有很多相*的名词易混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8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的概念

  (1)原理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2)操作: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已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3)结果: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 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启示:使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深化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即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是无价之宝。

  2、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前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生态工程是途径之一,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存在问题: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9

  在现行的高考中,生物是以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由于在卷面中生物所占分值较少,所以考题数量有限。全卷共7个题,覆盖高中三册内容,知识点多面广,一道选择题可能涉及好几章的内容,这给高中生物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重点内容的把握要深浅得当,对非重点内容要“广积粮”。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笔者就高中生物的复*提出自己的一点体会,即在复*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高中生物复*中的“点”,即指具体的知识点;“线”就是以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为线索,贯穿知识点的链;“面”则是以点线为基础铺织而成的知识网络。通过第一轮的复*,学生对“点”已较为熟悉,但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要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常常需要在老师的复*指导下完成,而由知识的点向线、面转变则是专题复*的最终目标。下面笔者就“植物的个体发育”的专题复*谈一点看法。

  高等植物的个体发育,作为专题复*来说,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中“发育”那一节,也就是不能再停留在点上。根据个体发育的概念,经历了如下过程:即从**卵细胞分裂开始?邛形成胚及种子?邛种子萌发进入胚后发育?邛植物的新陈代谢?邛发育成成熟的个体等过程。在复*中,基础知识是点,上述知识链就是线,以此线为线索,将所学各板块知识联系起来,并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点、线铺就的面。因此,可将该大专题分为如下小专题:

  一、种子的形成:种子的形成包括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和种子的形成三部分

  由减数分裂形成的**和卵细胞,经过**作用,形成**卵,这个过程在胚珠的胚囊内完成。在形成**卵的同时,一个**和两个极核**,形成**极核,这就是高等植物的双**现象。**极核发育成胚乳,而**卵则发育成胚。

  1、胚的形成:(以荠菜为例)荠菜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卵。**卵经过短暂的休眠,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基细胞(靠*珠孔)和顶细胞(远离珠孔),基细胞经过几次有丝分裂形成一系列细胞,构成胚柄。胚柄的作用是:①从周围组织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供给球状胚体发育;

  ②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的发育。胚体发育完成后,胚柄就退化消失。顶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球状胚体,最后形成具有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的'荠菜的胚。

  2、胚乳的发育:**极核不经过休眠,就开始进行核的有丝分裂,形成很多游离的胚乳核,再形成细胞壁,分隔生成胚乳细胞,整个组织称为胚乳。

  3、种子的形成:胚和胚乳发育过程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对于双子叶植物,胚乳的营养全部转移到子叶中,所以又称无胚乳种子。而单子叶植物,胚乳中

  的营养一直保留,未转移到子叶中,形成有胚乳种子。

  例1:荠菜**卵至少经过多少次有丝分裂,才能形成具有16个细胞的球状胚体?

  A、4次B、5次C、6次D、7次

  分析:由于球状胚体由顶细胞发育而来,故共需要5次有丝分裂。例2:观察分析发育着的胚株结构示意图,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A.②和③的发育起点相同

  B.在正常情况下,若①的基因型为aa,②的基因型为Aa,则④的基因型为AAaC.④处细胞中的染色体有2/3来自雌配子D.②将发育成种子,①将发育成种皮分析:此题的关键是弄清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来源,以及高等植物的双**作用,胚及胚乳基因型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答案A、C拓展延伸、种子和果实形成过程中基因型及子代数分析

  由于种皮、果皮的遗传物质均只来源于母本,而**卵、**极核则来源于双亲,所以植物正反交的结果,其基因型不同。

  例2: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为显性,许多杂合的红果番茄自花授粉,结了1200个番茄,其中黄果番茄有多少个?

  分析:P:♀红果(AA)×♂黄果(aa)↓

  F1红果(结在亲本上,其内种子的胚基因型Aa,胚乳的

  基因型为AAa,果皮和种皮的基因型均为AA。)↓

  F2?(果实结在F1植株上,仍为红色,其

  内种子的胚基因型为1AA:2Aa:1aa,

  果皮和种皮的基因型均为Aa。)

  注意:基因型同母本的结构其表现型全部滞后一年表现。思考:利用正交和反交的原理还可以判断什么遗传现象?

  练*: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

  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以下哪代植物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A、B、C、D、

  F1植株和F1植株F2植株和F2植株F1植株和F2植株F2植株和F1植株

  二、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形成

  该阶段常与细胞呼吸相联系,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更是热考点。种子从萌发到形成早期

  幼苗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时,能量靠子叶或胚乳中储存的有机物供给,此过程中种子细胞内进行着复杂的代谢。下面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有机物的变化

  由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代谢(主要是呼吸作用)增强,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尚不进行,所以有机物总量减少,所含能量也减少;但在总量减少的同时,有机物种类,特别是小分子有机物的种类会大大增加,这样就能满足种子萌发过程中构建新细胞的需要,这也是种子中储存的有机物的利用过程。对于单子叶植物,这个过程由胚乳供能,双子叶植物则由子叶供能。由此说明,黄豆萌发形成豆芽,能量虽然减少,但所含营养更全面。

  2、吸水方式及水含量变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增加,即主要是自由水的含量增加,为呼吸作用及其他代谢过程提供适宜的水环境,此时至细胞形成中央大液泡以前均以吸胀吸水为主。由于蛋白质的亲水性比淀粉和纤维素大,故相同质量的豆类种子比小麦种子萌发所需水多。

  3、.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DNA含量变化

  由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均为有丝分裂,故每个细胞的DNA含量不变。4、种子萌发过程中活动加强的几种细胞器

  种子萌发过程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消耗能量多,故活动加强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5.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呼吸方式的变化

  在种皮未破裂前,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种皮破裂后,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这也是与种皮破裂后胚细胞的快速分裂需更多能量相适应的。若此时种子仍处于较多水环境,则易烂根烂芽。因此生产上种子催芽时应注意通风透气就是这个道理。

  例3: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作鲜重测量,作出如下曲线。下列对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自由水的减少

  B、ab段种子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较小C、bc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加,种子开始萌发

  D、c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分析:若bc段种子开始萌发,有机物不会增加,故C错误。

  例4:番茄种子萌发露出两片子叶后,生长出第一片新叶,这时子叶仍有功能。对一批长出第一片新叶的番茄幼苗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放在仅缺N元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并对子

  叶进行观察,最先表现出缺N症状的幼苗是

  A、前去根尖的幼苗B、前去一片子叶的幼苗

  B、前去两片子叶的幼苗D、完整幼苗

  分析:注意题干中子叶仍有功能,说明子叶中N元素可以转移

  练*1:下图表示小麦种子萌发时总干重和胚乳干重的变化曲线,据图可以推断;A、萌发种子的鲜重随时间稳定增加B、萌发时由于呼吸作用强,产生大量的水蒸气C、种子的重量主要是贮藏在种子内的水分D、贮藏在种子内的养料被胚用于萌发

  练*2:(20xx年广东高考大综合)下图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曲线,据图回答: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水分吸收可分为三个分阶段,第一阶段是吸胀期,种子迅速吸水。第二阶段是吸水停滞期。第三阶段是重新迅速吸水期,主要通过渗透吸收水分。第三阶段由于胚的迅速生长,胚根突破种皮,______摇呼吸加强,对于死亡或休眠的种子,吸水作用只停留在第______阶段。

  三、幼苗形成后的代谢

  植物幼苗形成后的代谢主要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即有机物和能量代谢)。这个过程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进行了详细讲解,我就不再叙述其知识点,这里总结其知识网络如下:

  从上面的知识网络可以看出,植物从土壤中获得所需水分和矿质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再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这样,植物的生长也逐渐由营养生长过渡为生殖生长,并形成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生殖器官花。此时,一个成熟的个体长成,完成了植物个体发育的一生。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育三大生长阶段的讲解,形成知识点、线、面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对“一颗种子如何发育成了一株能开花结果的植株”这个神奇的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并能在不同的题设情景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0

  高中生物知识重点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要点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细胞学说的创立对生物的进化的重要意义是:它揭示了任何动植物均是由细胞构成的,从而说明动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揭示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价值。

  2.多种多样的细胞

  (4)自然界的生命系统包括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5)植物的生命系统层次中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拓展:

  ①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③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④原核细胞如细菌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7)病毒不能独立生活,病毒的代谢和繁殖过程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拓展:

  ①病毒在生物分类上是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②组成每种病毒核酸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或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③病毒的培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因为病毒的繁殖必须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能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细胞膜。

  (9)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拓展:

  ①行使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物质是载体。

  ②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膜中,化学物质的含量有差别,例如,细胞膜上糖类的含量相对与细胞器膜要多。

  (10)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11)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12)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拓展:

  ①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植物细胞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1

  1.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被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主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3、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P71图47)如O2、CO2、H2O、乙醇(C2H5OH)、甘油、苯等

  4、协助扩散: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P71图47)如葡萄糖分子等

  5、主动运输:指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过程中,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的方式。(P72图48)如Na+、K+、Ca+等离子意义: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6、胞吞:是细胞吸收大分子时,大分子首先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然后细胞膜包裹着大分子内陷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的现象。

  7、胞吐:是细胞需要下外排大分子时,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包裹着大分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的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扩散作用: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即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扩散。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物质通过细胞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膜的方式自由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细胞蛋白质不需要内的能量不消耗O2、CO2、甘油、乙醇、苯等协助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需要不消耗葡萄糖分子进入人的红细胞主动运输内吞、外排与浓度无关与浓度无关需要不需要消耗不消耗K进入红细胞等+举例酶原颗粒的分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C、H、O。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化学元素组成:C、H、O、N、P。

  2、(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的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现象是橘黄色或红色。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双缩脲试剂确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3、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4、蛋白质的功能有5点,

  ①催化细胞内的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②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③免疫功能(抗体)

  ④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⑤生理生化反应)

  5、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6、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7、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均分子量-18(n-m)

  8、核酸分为DNA和RNA,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9、核酸的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应该注意事项: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现象: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10、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其中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11、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无机盐的作用有4点,

  ①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衡

  ④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而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所以细胞膜功能有3点,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细胞器根据膜的情况,可以分为双层膜、单层膜和无膜的细胞器。

  (1)双层膜有叶绿体、线粒体: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不能说叶绿体是一切生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原核细胞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同理不能说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唯一场所。

  (2)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等:其中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高尔基体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部环境,维持细胞形态,与质壁分离有关;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也就是翻译的场所;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3、细胞器的分工合作,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为例来说明问题: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4、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三、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3、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③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5、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四、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x有机物x。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实际上,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4、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糖类是细胞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这些物质中的能量最终是由ATP转化而来的。

  5、ATP普遍存在于活细胞中,分子简式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般的共价键,~代表高能磷酸键。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但是ATP在细胞内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衡中,这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ADP+Pi+能量ATP是不可逆的:

  (1)当反应向右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对植物来说,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场所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2)当反应向左进行时,对高等动物来说,能量用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神经兴奋的传导、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对植物来说,能量用于矿质离子的吸收、光合作用暗反应、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的生命活动。

  ADP和ATP转化的意义可总结为:

  (1)对于构成生物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2)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能源。

  (3)ATP是生物体的细胞内流通的“能量货币”。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6、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

  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

  有氧呼吸的能量去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7、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的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的意义主要有:为自然界提供x有机物和xO2:维持大气中xO2和CO2x含量的相对稳定:此外,对x生物进化x具有重要作用。

  8、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类囊体薄膜上,包括水的光解和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暗反应中,(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9、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五、细胞的生命历程

  一1、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包括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和细胞的核质比。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是指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特点: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染色体特点:

  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

  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口诀:前期:两失两现一散乱。中期:着丝点一*面,形态数目清晰见。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数目加倍两移开。末期:两现两失一构造。三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四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3、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五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色素积累(如:老年斑);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六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3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

  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本质: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巴斯德之前,人们认为: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巴斯德的观点: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某些物质起作用李比希的观点: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的观点: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提取酶,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切郝、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6、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

  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

  1、底物浓度(反应物浓度);酶浓度

  2、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3、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三、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高得多

  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

  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

  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二、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

  3+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四、ATP的利用: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中的能量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各种能量;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主要场所: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

  分解,产生洒精和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大部分植物,酵母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动物,人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

  (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胚的无氧呼吸也是产生乳酸)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注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①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反应条件不点释放能量呼吸场所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需要O2、酶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O2,需要酶和适宜的温度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全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内三阶段在线粒体内CO2和H2OCO2、酒精或乳酸1mol葡萄糖释放能量196.65kJ(生较多,1mol葡萄释放能量2870kJ,成乳酸)或222kJ(生成酒精),其中均其中1161kJ转移至38molATP中有61.08kJ转移至2molATP中其实质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需要,都需要酶的催化,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同分解产物相同点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完全相同,之后在不同条件下,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酶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相互联系5、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的检测方法: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温度、含水量、O2的浓度、CO2的浓度

  一、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叶绿素b(黄绿色)

  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以用来提取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

  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因为层析液中的丙酮是一种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叶在阳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⑤、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

  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总反应式:CO2+H2O(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场所:类囊体薄膜上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H2OO2+2[H]

  ATP形成:ADP+Pi+光能A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ATP(CH2O)+C5+ADP+Pi

  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ADP和Pi

  光合作用过程图

  ①是H2O

  ②是O2

  ③[H]

  ④是ATP

  ⑤是ADP和Pi

  ⑥是C3

  ⑦是CO2

  ⑧是C5

  ⑨是(CH2O)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

  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温度

  温度低,光合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

  光合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

  (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

  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六、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

  2、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能量,把CO2、H2O转变成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3、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的生物。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4

  一、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高。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5

  细胞膜有关知识点总结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还有分泌,排泄,和免疫等功能。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扩展3)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菁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4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的概念

  (1)原理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

  (2)操作: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已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3)结果: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 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生物圈2号”生态工程实验启示:使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深化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即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是无价之宝。

  2、我国生态工程发展前景的分析与展望

  前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生态工程是途径之一,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但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要注重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结合。

  存在问题: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设计缺乏高科技含量,生态系统的调控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2

  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共同的物质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基础:细胞结构(除病毒外)

  (二)都有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要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最本质的特征。

  (三)都有应激性。

  植物的根: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植物的茎:向光性、背地性动物: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

  (四)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的原因: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生长的表现: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长大个体发育的起点:**卵生殖的目的:延续种族

  (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维持种族的稳定

  变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六)都能适应和影响一定的环境(如:地衣)。

  三、生物科学的发展

  (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标志着实验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1.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953年,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阶段的开始)四、当代生物的发展方向

  微观方向:从细胞学水*发展到分子水*

  宏观方向:生态学的发展解决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3.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是C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

  5.微量元素:Fe、Mn、Cu、Zn、Mo、B,Fe为半微量元素。

  6.构成生物体(家兔)的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7.植物“花而不实”是由于缺少硼元素。

  8.各种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9.人缺钙会出现抽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0.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11.植物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淀粉,动物细胞内的储存能量物质是糖元,生物体的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脂肪。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磷脂构成细胞膜)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1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其结构单位是氨基酸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通过肽键连接成多肽。

  14.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5.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决定者,其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具有两类:DNA和RNA,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是物质交换和保护,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主动运输的进行需要载体和ATP。

  17.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酶、ATP等)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21.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2.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3.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三磷酸腺苷)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结构简式:AP~P~P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30%的蔗糖溶液中,成熟的植物细胞会发生渗透失水,表现出质壁分离的现象。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是蒸腾作用,植物所吸收的水分95%以上蒸腾作用散失,少量用于生命活动。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呼吸作用为矿质元素吸收提供动力,运输矿质元素的动力是蒸腾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3

  生物学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用途

  1、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化学因子:砷、苯、煤焦油

  病毒因子: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发现150多种病毒致癌。

  2、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3、细胞融合: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方法:PEG(聚乙二醇)

  生物方法:灭活病毒(可用于动物细胞融合)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1、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吗?

  原核细胞中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

  2、真核生物一定有细胞核、染色体吗?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也无染色体。

  3、“霉菌”一定是真核生物吗?

  链霉菌是一种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

  4、糖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吗?

  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

  5、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吗?

  蛔虫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6、只有有线粒体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需氧型的细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膜内表面上。

  7、只有有叶绿体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蓝藻等含有光合色素的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8、绿色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吗?

  植物的根尖细胞等就没有叶绿体。

  9、细胞液是细胞内液吗?

  细胞液是指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及细胞核中的液体。

  10、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一样吗?

  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高一,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包括膜、质、核。

  11、生物膜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吗?

  生物膜是指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巩膜、虹膜等生物体内的膜就不是生物膜。

  12、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吗?

  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但有时候也表现为顺浓度梯度,比如刚吃完饭后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

  13、ATP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吗?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功能,还可以利用其他三磷酸核苷。

  14、呼吸作用是呼吸吗?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的有机物经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过程。呼吸是指生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5、丙酮酸和丙酮是一回事吗?

  丙酮酸(C3H4O3)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C3H6O)常作为一种有机溶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

  16、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物一定是酒精和CO2吗?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等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17、酵母菌只进行出芽生殖吗?

  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时进行出芽生殖,营养贫乏时进行有性生殖。

  18、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都生成了ATP了吗?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只有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去了。

  19、光合作用过程只消耗水吗?

  事实上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也有水生成,从净反应来看应该是消耗水。

  20、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一样吗?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

  太阳能的比。光合作用效率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植物吸收光能之比。

  2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出现赤道板了吗?有丝后期出现细胞板了吗?

  赤道板这个结构根本不存在,是因为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才这样说的。细胞板真实存在的在后期出现的。

  22、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还是姐妹染色单体吗?

  姐妹染色单体一旦分开,就成为两条染色体,只有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才说姐妹染色单体,且为一条染色体。

  23、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一定是细胞衰老吗?

  细胞在也可能失水造成水分减少,萎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血液是红色。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7.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

  ①单倍体,

  ②纯合子(如bb或XbY),

  ③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

  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

  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注意事项:

  (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

  (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 配,自由交 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豌豆的自由交 配就是自交。

  (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一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6)一次杂交实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

  (7)遗传图解的书写一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别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一定要写,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说明。

  (8)F2出现3:1(Aa自交)出现1:1(测交Aa×aa),出现9:3:3:1(AaBb自交)出现1:1:1:1(AaBb×aabb测交或Aabb×aaBb杂交)。

  (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出现2:1或6:3:2: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F2出现1:2:1不完全显性),9:7、15:1、12:3:1、9:6;1(总和为16)都是9:3:3: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12)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14)遗传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症。

  18.*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19.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糖蛋白(识别功能,如受体、MHC等),载体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20.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着丝粒断裂,减数分裂有基因重组,有丝分裂中无基因重组,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有联会、四分体时期。(识别图象:三看法针对的是二倍体生物)。

  21.没有纺锤丝的牵拉着丝粒也会断裂,纺锤丝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均分到两极。

  22.**、卵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较大、无细胞周期。

  23.表观光合速率判断的方法:坐标图中有“负值”,文字中有“实验测得”。

  24.哺乳动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植物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

  25.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卵、2~8细胞球期、生殖细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讲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实例:克隆羊),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26.基因探针可以是DNA双链、单链或RNA单链,但探针的核苷酸序列是已知的(如测某人是否患镰刀型贫血症),则探针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或荧光标记的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DNA作为探针。

  27.病毒作为抗原,表面有多种蛋白质。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体有多种。即一种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分子)引起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多种(一种抗原分子对应一种特异性抗体)。

  28.每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所以人体内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受体是有许多种的,而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29.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只对细菌起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不能对病毒起作用。

  30.转基因作物与原物种仍是同一物种,而不是新物种。基因工程实质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为定向变异。

  31.标记基因(通常选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检测重组质粒是否被导入受体细胞(不含抗性)而选择性培养基(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的作用是:筛选是否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抗生素针对的不是目的基因,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32.产生新物种判断的依据是有没有达到生殖隔离;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能否交 配成功并产生可育后代。

  3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而不是培养出动物。

  34.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酵母菌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35.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6.0℃时,散热增加,产热也增加,两者相等。但生病发热时,是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产热增加、散热不畅造成的。

  37.免疫异常有三种: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38.所有细胞器中,核糖体分布最广(在核外膜、内质网膜上、线粒体、叶绿体内都有分布)。

  39.生长素≠生长激素。

  40.线粒体、叶绿体内的DNA也能转录、翻译产生蛋白质。

  4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指都是由**卵分裂过来的`细胞,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中,DNA相同,而转录出的RNA不同,所翻译的蛋白质不同。

  42.精原细胞(特殊的体细胞)通过复制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精原细胞。

  43.tRNA上有3个暴露在外面的碱基,而不是只有3个碱基,是由多个碱基构成的单链RNA。

  44.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细胞无色透明,如何调节光线?缩小光圈或用*面反光镜。

  5.抗体指免疫球蛋白,还有抗毒素、凝集素。但干扰素不是抗体,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46.基因工程中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限制酶可以不同。

  47.基因工程中导入的目的基因通常考虑整合到核DNA,形成的生物可看作杂合子(Aa),产生配子时,可能含有目的基因。

  48.寒冷刺激时,仅甲状腺激素调节而言,垂体细胞表面受体2种,下丘脑细胞表面受体有1种。

  49.建立生态农业(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50.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溶菌酶。

  51.外植体:由活植物体上切取下来以进行培养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叫做外植体。

  52.去分化=脱分化。

  53.消毒与灭菌的区别:灭菌,是指杀灭或者去处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孢在内。注意,是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还有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也就是可能致病的微生物啦,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可能还是存活的。

  54.随机(自由)交 配与自交区别:随机交 配中,交 配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不同,而自交的基因型一定是相同的。随机交 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前提无基因的迁移、突变、选择、遗传漂变、非随机交 配)符合遗传*衡定律;自交多代,基因型频率是变化的,变化趋势是纯合子个体增加,杂合个体减少,而基因频率不变。 55.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部,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56.血友病女患者基因治疗痊愈后,血友病性状会传给她儿子吗?能,因为产生生殖细胞在卵巢,基因不变,仍为XbXb,治愈的仅是造血细胞。 57.叶绿素提取用95%酒精,分离用层析液。 58.重组质粒在细胞外形成,而不是在细胞内。

  59.基因工程中CaCl2能增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对植物细胞壁无效。

  60.DNA指纹分析需要限制酶吗?需要。先剪下,再解旋,再用DNA探针检测。

  61.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送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

  61.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62.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均有水参与反应。

  63.ATP中所含的糖为核糖。

  64.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如菟丝子是寄生);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蛔虫);蚯蚓、螃蟹、屎壳郎为分解者。

  65.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协调运动的作用,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为血糖,体温,渗透压调节中枢。下丘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

  66.胰岛细胞分泌活动不受垂体控制,而由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控制,也可受血糖浓度直接调节。

  67.淋巴循环可调节血浆与组织液的*衡,将少量蛋白质运输回血液.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68.有少量抗体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69.真核生物的同一个基因片段可以转录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原因: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相对性。

  70.质粒不是细菌的细胞器,而是某些基因的载体,质粒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细胞内。

  71.动物、植物细胞均可传代大量培养。动物细胞通常用液体培养基,植物细胞通常用固体培养基,扩大培养时,都是用液体培养基。

  72.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如:蓝藻)。

  73.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74.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75.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是因为病毒来不及感染。

  76.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77.需要熟悉的一些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乳酸菌。

  78.需要熟悉的真菌:酵母菌、霉菌(青霉菌、根霉、曲霉)。

  79.需要熟悉的病毒:噬菌体、艾滋病病毒(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80.需要熟悉的植物:玉米、甘蔗、高粱、苋菜、水稻、小麦、豌豆。

  81.需要熟悉的动物:草履虫、水螅、蝾螈、蚯蚓、蜣螂、果蝇。

  82.还有例外的生物:朊病毒、类病毒。

  83.需要熟悉的细胞:人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血细胞、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白细胞、靶细胞、汗腺细胞、肠腺细胞、肝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神经元、分生区细胞、成熟区细胞、根毛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叶肉细胞。

  84.需要熟悉的酶:ATP水解酶、ATP合成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酶、RNA聚合酶、转氨酶、纤维素酶、果胶酶。

  85.需要熟悉的蛋白质:生长激素、抗体、凝集素、抗毒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血红蛋白、糖被、受体、单克隆抗体、单细胞蛋白、各种消化酶、部分激素。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6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01细胞的增殖

  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二、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

  1、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2、动物细胞: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02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0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①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③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⑤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

  - 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自由基学说

  ②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7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甲基绿),RNA红色(吡罗红)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DNA、RNA分子)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双缩脲试剂A液、B液分开加。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无色。知识概要: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

  碳酸钙(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八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九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实验十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植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8

  1.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收水分膨胀。

  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去水分皱缩。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

  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4、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应会知识点

  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浅变深;复原过程中反之。

  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应牢记知识点

  1、欧文顿(E.Overton)的发现和结论⑴、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脂溶性物质都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⑵、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和结论

  ⑴、实验:提取人红细胞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

  ⑵、发现:单层分子的面积为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⑶、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的发现和论断

  ⑴、发现:电镜下,发现细胞膜有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⑵、论断: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4、“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的发现和结论(P67图45)

  ⑴、发现: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370C下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⑵、论断: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⑴、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⑵、蛋白质分子或镶或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⑶、磷脂和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6、糖被糖蛋白

  ⑴、位置:细胞膜的外侧表面。

  ⑵、组成:蛋白质和多糖。

  ⑶、功能:细胞识别作用、信息传递等。

  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被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主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3、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P71图47)如O2、CO2、H2O、乙醇(C2H5OH)、甘油、苯等

  4、协助扩散: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P71图47)如葡萄糖分子等

  5、主动运输:指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过程中,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的方式。(P72图48)如Na+、K+、Ca+等离子意义: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6、胞吞:是细胞吸收大分子时,大分子首先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然后细胞膜包裹着大分子内陷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的现象。

  7、胞吐:是细胞需要下外排大分子时,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包裹着大分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的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扩散作用:指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即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的扩散。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比较物质通过细胞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膜的方式自由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细胞蛋白质不需要内的能量不消耗O2、CO2、甘油、乙醇、苯等协助扩散由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需要不消耗葡萄糖分子进入人的红细胞主动运输内吞、外排与浓度无关与浓度无关需要不需要消耗不消耗K进入红细胞等+举例酶原颗粒的分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9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20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

  9.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原生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构成细胞的细胞壁.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总质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相应的物质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征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才能完成物质交换功能.

  高中生物知识点

  细胞质基质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线粒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是*滑而连续的界膜,内膜反复延伸折入内部空间,形成嵴。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腔内有成环状的DNA、少量RNA和核糖体,它们都能自行分化,但是部分蛋白质还要在胞质内合成。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含有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动力车间。

  叶绿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在叶绿体内部存在扁*袋状的膜结构,叫类囊体。类囊体通常是几十个垛叠在一起而成为基粒。类囊体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叶绿体具有特有环状DNA、少量RNA、核糖体和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能合成出一部分自己所必需的蛋白质。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结构特点: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单层膜,可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

  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如性激素)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结构特点: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囊和小泡所组成,分泌旺盛的细胞,较发达。成堆的囊并不像内质网那样相互连接。

  功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

  结构特点: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单层膜包裹的小泡。

  功能: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液泡

  结构特点:单层膜,含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等物质。

  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使细胞保持坚挺。

  核糖体

  结构特点:无膜结构,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0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基因是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片段,D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_中,而蛋白质的合

  成是在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2、RNA是____________的简称,其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与DNA不同的是,组成RNA的五碳糖是_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___,RNA的碱基组成中没有______而有______。RNA一般是_________,而且比DNA短,容易通过_________从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中。RNA有三种,分别是:传递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______、转运氨基酸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构成核糖体的____________。

  3、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阶段。

  4、转录是在_________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模板,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合成_______的过程。用到的酶:DNA解旋酶、RNA聚合酶

  5、转录的过程:①解旋:在DNA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

  ____________得以暴露;②配对:游离的_____________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A-____),碱基对之间以________结合;③连接:新结合的____________连接到正在合成的_________分子上;④脱离:合成的_______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课本第63页图解)

  6、翻译是指在________中,以________为模板,以______________为原料合成

  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7、翻译的实质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

  8、密码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mRNA上才有密码子)。密

  码子共______种,其中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终止子,因此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______种。

  9、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决定,因此,两者的关系为:一种密码子决定一种氨基酸,

  而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决定,这一现象称作密码子的__________性。10、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共用一套密码子,这说明密码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11、密码子的特点:简并性;通用性;不重叠性

  12、tRNA有______种,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12、tRNA的结构像__________,其一端是携带__________的部位,另一端有___________。每个tRNA上的这三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__________互补配对,因而叫____________。tRNA携带的氨基酸由__________决定

  13、mRNA进入细胞质中,就与____________结合起来,形成合成蛋白质的“生产线”。核糖体可以沿着________移动。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_____个tRNA的结合位点。(教材p66,掌握)

  14、翻译的过程:①进位:mRNA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两个携带氨基酸的tRNA,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按照_____________原则,分别进入位点1和位点2。②脱水缩合:位点1和位点2上相应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位点1上的氨基酸转移到占据位点2的tRNA上。③移位:核糖体沿着________移动,读取下一个_______。

  原占据位点1的tRNA离开核糖体,占据位点2的tRNA进入位点1,一个新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位点2,继续肽链的合成。上述过程沿着mRNA链不断进行,直至读取到mRNA上的____________。

  15、一个mRNA分子可以相继结合多个__________,同时进行多条________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16、转录形成的mRNA链与做为模板的DNA单链互补,与非模板链相同(T-U)三.基因表达中相关数量计算

  1.转录时形成的RNA分子中的碱基数目是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2

  2.翻译过程中,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tRNA数目=1/3mRNA碱基数目=1/6DNA碱基数目

  3.计算中“最多”和“最少”的分析

  (1)翻译时,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因此准确地说,mRNA上碱基数目比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3倍还要多一些。

  (2)基因或DNA上的碱基数目比对应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的6倍还要多一些。(3)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应加上最多或最少等字

  如,mRNA上有n个碱基,转录产生它的基因中至少有2n个碱基,该mR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最多有n/3个氨基酸。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期内容包括:①DNA的复制:即遗传信息从DNA流向_______;②转录和翻译:即遗传信息从DNA流向______,进而流向_________;③RNA的复制:即遗传信息从RNA流向_______;④逆转录:即遗传信息从RNA流向________(此过程需_________酶)。

  (注:RNA的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________内)

  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有两条途径:①基因通过控制______的合成来控制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豌豆种子的形状、白化病病因)②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例: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病)。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4、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__________关系。

  5、性状的形成往往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6、DNA主要分布在_________中,称为_________基因,少数分布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中,也可进行复制,但仍受细胞核的控制,因此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的复制为:__________________。分布在细胞质中的基因称为__________________,由该基因决定的性状遗传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或母系遗传)

  第5章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生物体的表现型(性状)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共同决定。根据是否可以遗传将生物的变异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前者仅由__________改变引起,遗传物质_______发生改变;后者__________发生改变,引起改变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_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一个碱基对的_________引起的。囊性纤维病是由于三个碱基对的__________引起的。

  3、碱基的替换:DNA分子中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替换,导致转录成的mRNA上一个碱基发生改变,由该碱基构成的密码子也发生变化,分为两种:同义突变(发生变化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编码相同的氨基酸,对蛋白质没有影响);错义突变(发生变化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编码不同的氨基酸,对蛋白质有影响)碱基的增添(缺失):增添(缺失)的碱基后的氨基酸序列全部发生改变,对蛋白质影响最大

  1、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有丝分裂____期和减数第一次裂前的______期。

  2、基因突变若发生在_________中,可以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_________中,一般不能

  遗传。

  3、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如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化学因素(如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生物因素;人为诱导发生的基因突变称为__________;自然条件下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自发产生的突变称为__________。

  4、基因突变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__________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_________来源,

  是生物___________的原始材料。

  6、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_________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发生在__________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作用过程中。

  7、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是在___________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的

  重新组合,二是在_____________期,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的交叉互换。8、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所以,基因重组是生

  物变异的___________来源

  9、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比较: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

  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而___________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的。

  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2、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种类型。猫

  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__________引起的遗传病。

  3、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发生改变,

  而导致_________的改变。

  4、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染色体组是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中________(有没有)同源染色体,它们在__________和________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全部____________。

  5、染色体组数目的判别方法:一看细胞中染色体,同一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就含有

  几个染色体组;二看基因型,同一种基因(同一种字母,不分大小写)有几个,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6、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工诱导多

  倍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_________的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7、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_________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单倍体育种的过程:首先用_________________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_______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都是______________。第3节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2、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的遗传病,常见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4、21三体综合征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5、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患者家系进行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对普通人群随机取样调查(调查群体应足够大)。

  6、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7、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于________年,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24条

  染色体的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______________。美国、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参加了这项工作。20xx年,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已顺利完成。测序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有大约___________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____________个。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1

  1、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是C元素

  2、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

  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3、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4、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区别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5、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6、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7、什么是还原性糖,又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8、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

  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9、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

  10、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2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3

  在现行的高考中,生物是以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由于在卷面中生物所占分值较少,所以考题数量有限。全卷共7个题,覆盖高中三册内容,知识点多面广,一道选择题可能涉及好几章的内容,这给高中生物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重点内容的把握要深浅得当,对非重点内容要“广积粮”。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笔者就高中生物的复*提出自己的一点体会,即在复*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高中生物复*中的“点”,即指具体的知识点;“线”就是以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为线索,贯穿知识点的链;“面”则是以点线为基础铺织而成的知识网络。通过第一轮的复*,学生对“点”已较为熟悉,但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要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常常需要在老师的复*指导下完成,而由知识的点向线、面转变则是专题复*的最终目标。下面笔者就“植物的个体发育”的专题复*谈一点看法。

  高等植物的个体发育,作为专题复*来说,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中“发育”那一节,也就是不能再停留在点上。根据个体发育的概念,经历了如下过程:即从**卵细胞分裂开始?邛形成胚及种子?邛种子萌发进入胚后发育?邛植物的新陈代谢?邛发育成成熟的个体等过程。在复*中,基础知识是点,上述知识链就是线,以此线为线索,将所学各板块知识联系起来,并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点、线铺就的面。因此,可将该大专题分为如下小专题:

  一、种子的形成:种子的形成包括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和种子的形成三部分

  由减数分裂形成的**和卵细胞,经过**作用,形成**卵,这个过程在胚珠的胚囊内完成。在形成**卵的同时,一个**和两个极核**,形成**极核,这就是高等植物的双**现象。**极核发育成胚乳,而**卵则发育成胚。

  1、胚的形成:(以荠菜为例)荠菜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卵。**卵经过短暂的休眠,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基细胞(靠*珠孔)和顶细胞(远离珠孔),基细胞经过几次有丝分裂形成一系列细胞,构成胚柄。胚柄的作用是:①从周围组织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供给球状胚体发育;

  ②产生一些激素类物质,促进胚体的发育。胚体发育完成后,胚柄就退化消失。顶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球状胚体,最后形成具有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的荠菜的胚。

  2、胚乳的发育:**极核不经过休眠,就开始进行核的有丝分裂,形成很多游离的胚乳核,再形成细胞壁,分隔生成胚乳细胞,整个组织称为胚乳。

  3、种子的形成:胚和胚乳发育过程中,珠被发育成种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对于双子叶植物,胚乳的营养全部转移到子叶中,所以又称无胚乳种子。而单子叶植物,胚乳中

  的营养一直保留,未转移到子叶中,形成有胚乳种子。

  例1:荠菜**卵至少经过多少次有丝分裂,才能形成具有16个细胞的球状胚体?

  A、4次B、5次C、6次D、7次

  分析:由于球状胚体由顶细胞发育而来,故共需要5次有丝分裂。例2:观察分析发育着的胚株结构示意图,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A.②和③的发育起点相同

  B.在正常情况下,若①的基因型为aa,②的基因型为Aa,则④的基因型为AAaC.④处细胞中的染色体有2/3来自雌配子D.②将发育成种子,①将发育成种皮分析:此题的关键是弄清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来源,以及高等植物的双**作用,胚及胚乳基因型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答案A、C拓展延伸、种子和果实形成过程中基因型及子代数分析

  由于种皮、果皮的遗传物质均只来源于母本,而**卵、**极核则来源于双亲,所以植物正反交的结果,其基因型不同。

  例2: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为显性,许多杂合的红果番茄自花授粉,结了1200个番茄,其中黄果番茄有多少个?

  分析:P:♀红果(AA)×♂黄果(aa)↓

  F1红果(结在亲本上,其内种子的胚基因型Aa,胚乳的

  基因型为AAa,果皮和种皮的基因型均为AA。)↓

  F2?(果实结在F1植株上,仍为红色,其

  内种子的胚基因型为1AA:2Aa:1aa,

  果皮和种皮的基因型均为Aa。)

  注意:基因型同母本的结构其表现型全部滞后一年表现。思考:利用正交和反交的原理还可以判断什么遗传现象?

  练*: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

  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以下哪代植物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A、B、C、D、

  F1植株和F1植株F2植株和F2植株F1植株和F2植株F2植株和F1植株

  二、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形成

  该阶段常与细胞呼吸相联系,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更是热考点。种子从萌发到形成早期

  幼苗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时,能量靠子叶或胚乳中储存的有机物供给,此过程中种子细胞内进行着复杂的代谢。下面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有机物的变化

  由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代谢(主要是呼吸作用)增强,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尚不进行,所以有机物总量减少,所含能量也减少;但在总量减少的同时,有机物种类,特别是小分子有机物的种类会大大增加,这样就能满足种子萌发过程中构建新细胞的'需要,这也是种子中储存的有机物的利用过程。对于单子叶植物,这个过程由胚乳供能,双子叶植物则由子叶供能。由此说明,黄豆萌发形成豆芽,能量虽然减少,但所含营养更全面。

  2、吸水方式及水含量变化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鲜重增加,即主要是自由水的含量增加,为呼吸作用及其他代谢过程提供适宜的水环境,此时至细胞形成中央大液泡以前均以吸胀吸水为主。由于蛋白质的亲水性比淀粉和纤维素大,故相同质量的豆类种子比小麦种子萌发所需水多。

  3、.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DNA含量变化

  由于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均为有丝分裂,故每个细胞的DNA含量不变。4、种子萌发过程中活动加强的几种细胞器

  种子萌发过程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消耗能量多,故活动加强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5.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呼吸方式的变化

  在种皮未破裂前,细胞主要进行无氧呼吸,种皮破裂后,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这也是与种皮破裂后胚细胞的快速分裂需更多能量相适应的。若此时种子仍处于较多水环境,则易烂根烂芽。因此生产上种子催芽时应注意通风透气就是这个道理。

  例3:科研人员在研究某种植物时,从收获的种子开始作鲜重测量,作出如下曲线。下列对曲线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oa段鲜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自由水的减少

  B、ab段种子的细胞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物质变化较小C、bc段鲜重增加的原因是有机物增加,种子开始萌发

  D、c以后增幅较大,既有水的增加,又有有机物的增加分析:若bc段种子开始萌发,有机物不会增加,故C错误。

  例4:番茄种子萌发露出两片子叶后,生长出第一片新叶,这时子叶仍有功能。对一批长出第一片新叶的番茄幼苗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放在仅缺N元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并对子

  叶进行观察,最先表现出缺N症状的幼苗是

  A、前去根尖的幼苗B、前去一片子叶的幼苗

  B、前去两片子叶的幼苗D、完整幼苗

  分析:注意题干中子叶仍有功能,说明子叶中N元素可以转移

  练*1:下图表示小麦种子萌发时总干重和胚乳干重的变化曲线,据图可以推断;A、萌发种子的鲜重随时间稳定增加B、萌发时由于呼吸作用强,产生大量的水蒸气C、种子的重量主要是贮藏在种子内的水分D、贮藏在种子内的养料被胚用于萌发

  练*2:(20xx年广东高考大综合)下图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曲线,据图回答: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水分吸收可分为三个分阶段,第一阶段是吸胀期,种子迅速吸水。第二阶段是吸水停滞期。第三阶段是重新迅速吸水期,主要通过渗透吸收水分。第三阶段由于胚的迅速生长,胚根突破种皮,______摇呼吸加强,对于死亡或休眠的种子,吸水作用只停留在第______阶段。

  三、幼苗形成后的代谢

  植物幼苗形成后的代谢主要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即有机物和能量代谢)。这个过程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进行了详细讲解,我就不再叙述其知识点,这里总结其知识网络如下:

  从上面的知识网络可以看出,植物从土壤中获得所需水分和矿质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再通过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这样,植物的生长也逐渐由营养生长过渡为生殖生长,并形成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生殖器官花。此时,一个成熟的个体长成,完成了植物个体发育的一生。

  通过对植物个体发育三大生长阶段的讲解,形成知识点、线、面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对“一颗种子如何发育成了一株能开花结果的植株”这个神奇的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并能在不同的题设情景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4

  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整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方能完成;对于非细胞生物(病毒)而言,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即寄生生活。

  注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一般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③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④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注意:

  ①单独的物质(如水)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植物组织主要包括分生、营养、输导(导管和筛管)和保护组织,没有系统;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可以属于细胞层次,也可属于个体层次。

  ④动物的组织包括上皮、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其中血液、韧带为结缔组织;血管则属于器官。

  第一章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

  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2、细胞生物种类:

  ①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

  ②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

  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分为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球菌(葡萄球菌)和螺旋菌(霍乱弧菌);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如蘑菇,木耳等)

  ②藻类中只有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是原核生物,水绵,衣藻,红藻等为真核生物;但它们均为光能自养生物。

  3、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依据,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或*或...........

  远的亲缘关系。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4、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实验:

  ①操作的基本步骤:取镜(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安放、对光(光线暗时,可选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亮时,可选用小光圈,*面镜)、压片、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再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且用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认识目镜和物镜(123为目镜,456为物镜)

  镜长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③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且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长度或者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非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注意:采用目镜放大10倍,物镜放大10倍观察装片时,视野被16个细胞充满,当转动转换器把物镜换成放大40倍时,视野则仅被1个细胞所充满(前者细胞面积被放大10000倍,后者则被放大了160000倍)

  采用目镜放大10倍,物镜放大10倍观察装片时,视野直径上有16个细胞,当转动转换器把物镜换成放大40倍时,视野直径上则有4个细胞(前者细胞长度被放大100倍,后者则被放大了400倍)

  ④低倍镜的放大倍数小,物镜短,通光量大,视野亮;高倍镜的放大倍数大,物镜长,通光量小,视野较暗。

  ⑤物象移动与装片移动的关系:由于显微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可看到的是q;显微镜观察的目标在视野的右下角,要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需要将装片向右下角移动。

  第二章第一节组成细胞的分子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不............同.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不同生物所含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微量元素:Fe、Mn、B、Zn、Cu、Mo等;①最基本元素(干重最多):C②鲜重最多:O

  ③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④主要元素;C、O、H、N、S、P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鲜重,85%—90%)无机物无机盐

  3.组成细胞蛋白质: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干重,7%—10%)...的化合物

  元素C、H、O、N(有的含P、S)

  脂质:元素C、H、O(有的含N、P)

  有机物糖类:元素C、H、O

  核酸:元素C、H、O、N、P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①还原糖的`检测:材料含糖量高,颜色较白的,如苹果,梨

  试剂斐林试剂(由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5g/ml的硫酸铜等量混合后加入组织样液)

  现象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注意:淀粉为非还原性糖,其遇碘液后变蓝。

  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但蔗糖为非还原糖。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故甲液与乙液最好是现配先用,且必须混合均匀。

  ②脂肪的检测:材料花生子叶

  试剂苏丹Ⅲ或者苏丹Ⅳ染液

  现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后可见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苏丹Ⅲ)或者红色(苏丹Ⅳ)的脂肪颗粒。

  ③蛋白质的检测:材料豆浆、蛋清等试剂双缩脲试剂(由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1g/ml的硫酸铜先后加入组织样液)现象不需水浴加热即可出现紫色反应。

  注意:用蛋清时一定要稀释,若稀释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时,会黏在试管内壁,使得反应不够彻底,且试管不易清洗;加入双缩脲试剂的顺序不能颠倒,先用A液造成碱性环境后再加入B液。

  第二章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NH2

  元素C、H、O、N(少量P、S)

  RCHCOOH

  基本单位氨基酸(20种)特点: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

  脱水缩合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之间的差别是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多肽(链)肽键:─CO─NH─

  盘曲、折叠几个氨基酸就叫几肽.....

  空间结构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①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结构多样性)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变万化决定

  功能结构蛋白与功能蛋白结构成分、催化、运输、免疫、调节(功能多样性)(角蛋白、酶、载体如血红蛋白、抗体、胰岛素和生长激素)

  相关计算

  ①肽键个数(脱水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②几条肽链至少有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至少两头有)..

  ③蛋白质分子量=N×a—18×(N─M)其中a代表氨基酸的*均相对分子量

  第二章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一分子磷酸

  ①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分子五碳糖(2种)

  (8种)一分子含氮碱基(5种)

  ②核酸功能: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③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注意:遗传物质和核酸的区别:如小麦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酸则包括DNA和RNA两种;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和核酸均是RNA;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核酸则包括DNA和RNA两种。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①原理:用甲基绿和吡咯红染液染色甲基绿使DNA变绿、吡咯红使RNA变红

  盐酸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以促使DNA与蛋白质的分离。

  ②步骤: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在30度的温水中用盐酸水解用蒸馏水冲洗涂片染色观察(先用低倍镜玄色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再换高倍镜观察)。

  ③实验现象: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④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原核细胞DNA则主要位于拟核)

  第二章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

  2.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①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动植物都有)②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植物二糖: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动物二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

  ③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植物多糖:淀粉(贮能)、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不提供能源)

  动物多糖:糖元(贮能)(如肝糖原、肌糖原提供肌肉能源)

  3、脂质的组成元素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N。脂质中的氧元素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所以等量的脂肪和等量的糖类,前者释放的能量更多。(O含量相对少、H比例高,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多,耗氧多)

  脂肪:储能、保温、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4.脂质分类磷脂:膜结构基本骨架,脑、卵、、肝脏、大豆中磷脂较多固醇:对生物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起到积极作用。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血液脂质运输)、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形成,维持第二性征)、VD(有利于人体对Ca、P吸收)

  5、①单体:组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②多聚体: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③每个单体都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有许多单体连成多聚体。故碳元素为基本元素。

  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1.水的概述: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不同的生物种类含水量差异大,一般水生生物含水量多于陆生生物;同一生物不同发育时期含水量差异大,一般幼年大于老年;同一生物个体不同器官含水量也不同。

  2.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含量约95%约4、5%功能1、良好溶剂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联系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随结合水增加,抗逆性增强。注意:心肌含水79%呈坚韧形态是因为其结合水含量多,而血液含水82%呈流动状态是因为其自由水含量多。

  3、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功能: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Mg→组成叶绿素、Fe→血红蛋白、I→甲状腺激素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血钙高会肌无力)③维持酸碱*衡(如NaHCO3/H2CO3)④调节渗透压

  4、植物必需无机盐的验证(溶液培养法,注意对照)

  在植物需要的各种无机盐中,摄取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如果用完全培养液(即包含植物生活需要的各种重要元素的矿物质溶液)培养植物,植物应能正常生长发育。如在培养液中特意缺少某种元素后植物发生生长发育不良或其他种异常现象,当再重新添加该种元素后,植物又重新恢复正常生长发育。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了解某种元素对植物生活所起的作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扩展4)

——高中生物说课稿 (菁华10篇)

高中生物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

  1、学*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关注碳循环*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问题探讨”导入,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关注碳的来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在该部分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图, 明确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形式。“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同时对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原则再次巩固。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四.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和解题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不少学生会认为与消耗能量一样,生物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物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问题探讨――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它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本节内容的兴趣。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耗尽吗?”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1)煤、石油等是人类从事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

  (2)煤、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2、新课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联系自己的身体,关注体内碳氧这两种元素的来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来去形式。关于碳循环的过程,指导学生识图,让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讨论,进而深入理解参与碳循环的生物类群和各生物类群的具体功能。启发学生归纳出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及特点。概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之处:在物质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方向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简图,搞清楚两个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形式

  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主要讲清楚以下要点: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这是所说的“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这里所说的“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物质的单纯移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联系生态环境的实际,如滥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出温室效应这个话题。 “温室效应”是*年来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温室效应的存在。对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包括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对策)。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尤其是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复*前面的物质鉴定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实验设计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对照原则等。

  关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内容,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区别: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

  特点

  范围

  (2)联系

  两者是______进行的,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都离不开物质的._____和 _____ 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的在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__________。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课堂作业p104练*

  4、小结:本课重点是以碳循环为例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形式

  3.碳循环的范围和特点

  4.碳循环的过程

  5.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2.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高中生物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高三生物教师,我说的教科书是高三生物选修课本全一册,这册教科书是学生已经学*了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的一册选修教材,通过这册书的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价值

  1、知识构建功能:这册书共分6章,通过这册书的学*,让学生完成以下知识目标:

  (1)理解人体的稳态是如何调节的,知道免疫的过程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结构特点,理解如何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掌握固氮微生物的类型及氮循环的过程。

  (3)了解细胞质遗传的原因及特点,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及应用,理解基因的结构及人类的基因组计划

  (4)了解什么是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及应用,掌握细胞工程中的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要点及这些技术的应用

  (5)了解微生物的类群,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掌握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及应用

  (6)自学能力,即通过已有知识的回顾和阅读教材,能把一些基础问题找出来并解决,并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理解、分析、总结。

  2、能力培养和实践操作功能

  (1)培养学生能根据书本知识进行自主学*及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高三生物的学*,使学生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和预期等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能力。

  (3)明确实验原理及操作中的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

  (4)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过程

  (5)能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解释身边的常见的现象

  3、心理教育及情感教育功能

  (1)通过学*生物知识,培养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求实精神

  (2)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的学*,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承受失败和压力,以*静的心态对物对人的能力

  (3)通过生物学家在探求科学真理上默默而又执着的精神的介绍,培养他们不畏辛苦,执着追求的品德

  (4)通过生物学的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

  (5)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课程价值达成度

  1.内容选取:

  (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高二生物的升华,是对高二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高二没有涉及到到由于生物学的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而生物书的编排内容比较滞后的一种补充,更注重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各章节内容紧密联系,都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角度展开内容的编排,比如人类首要的问题是生存,所以第一章就介绍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营养和免疫,而人类的生存中最关键的就是吃饭,所以第二章介绍的是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尽量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在所有的方法中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它带来人类的便利正越来越明显。所以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而在这些高科技的工程中又常常需要微生物来帮忙,比如基因工程中就用到了细菌,或用它的质粒用我们做运载体或用它小小的身躯做受体细胞,通过它的大量繁殖为我们人类生产许多有用的东西,如胰岛素、干扰素等

  2.内容组织:

  这一册书是在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而开设的,是对原有知识的一种补充和拓展,所以学生学起来要比在高二刚接触这门课程要容易入门一些,比如高二讲过光合作用,在高三再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就容易领悟一些。还有象基因重组在高二讲自由组合定律时已介绍过,那么在我们讲基因工程要用到基因重组就不用太费劲去讲。但毕竟这本书要比高二的知识更加抽象、更加尖端,也就是事情虽然在身边但道理却很深奥,而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又很难,所以学生学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尽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互动——探究的学*,并且多采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3.形式特征:

  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多种形式把内容呈现给大家。要求学生必须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以正文黑体的形式出现:需要了解或辅助说明某些内容的以小字或小资料形式出现:专业性太强、需同学们简单了解的又以“选学内容”出现;而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书的旁边还有许多小资料以及还有一些致课外读,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负担,又增长了知识。而且书上还有许多图,使本来比较抽象、高深的知识形象、鲜活起来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和改造

  1.加工和改造教科书的视角

  高三选修这本书既然是对高二知识的一种补充。那么很多内容都和高二有直接联系,完全可以把它和高二知识进行整合,比如第六章《人与生物圈》,和高二的第七章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就完全可以以高三的知识点为线索把高二的知识进行一下复*和穿插,这样既使知识系统化,又便于学生形成整体感觉,而且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其实自己就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一定要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

  2.加工与改造教科书的途径

  这本书的知识点是:第一章 稳态的*衡如何维持及免疫过程;第二章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及生物固氮过程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过程及应用 第四章 细胞工程及作用 第五章 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这些知识点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重点知识也是一个难点知识,一方面是它在现在生物科技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它和人类关系密切,它的发展确实解决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健康问题,粮食问题及环境问题等等,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教科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特别是教科上表述不够详尽的知识,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书上对二次筛选,介绍的不祥细,我广泛涉猎相关的资料,通过上网等途径,自己先学*、研究,然后将资料尽量清晰、简捷的呈现给他们,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为了做到教学统一,我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比如对书本上一些比较难而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知识,我就鼓励他们亲自去查资料,这样就更容易把学*中的疑惑自已解决,既增长了学*兴趣,又培养了自主学*的能力。还有高三学生既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有了一定的自主学*的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完全不用老师一一讲解,可以把很多时间、很多学*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主人,比如他们能说的老师不说,他们能懂的老师不讲,在课堂老师就是一个学*的引领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3.教材不足:

  (1)这本书中很多实验就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是做不了的,所以,这些实验的安排就显得有些形同虚设。

  (2)有些内容介绍得不清楚,比如在讲免疫时的效应T细胞能否杀死抗原,表达的'不好,而又没有地方可查。

高中生物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生物必修模块三,第5章第1节。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态系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 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

  1知识目标:

  (1)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

  2能力目标:

  (1)概括生态系统成分,讲解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 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 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带领学生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模拟游戏,培养学生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3)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四、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的落实方案: 1、利用身边的场景导入法。 2、课件展示的直观教学法。 3、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1、学生模拟实验法。2、讨论教学法。3、图形直观 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 教学法。

  五、学生学*方法

  1、构建发现式学*方法。 2、指导学生思维迁移。 3、联系实际法。

  六、教学过程

  (一)场景导入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与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 我们有着联系,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的指导思想,所以我在这里用学 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丽的池塘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块池塘漂亮吗?参天的大树,枝叶间透过的阳光,*坦的草坪, 池塘中鱼儿在欢快地游泳,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虫鸣鸟唱,此起彼伏。

  (二)讲授新课

  学*生态结构的首要问题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所以, 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的个生物的成分就是学生在本节课首先要掌握的知识点。针对以上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并得出答案。

  观察生态系统成分。(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 性。)

  教师:这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小型的池塘生态系统了,1.在这个生态系统有哪 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 色?3.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由于这是学生常见的景观,所以学生只要认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学生通过讨论,生态系统的成分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 指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和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 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正是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才为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才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也不能制造有机物,它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所以, 我们称这些动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将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消费者的等级问题如何区分,一直以来都有学生分不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进一步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教师:(问题思考与讨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质”除了包括水分、空气、无 机盐等无机物以外,是否还包括有机物呢?

  2、 请说明一下作为消费者的生物有多少种,它们的等级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费者不同,它们的等级也不同。依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 有机物的次序,将其分为:

  A、初级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如:浮游动物,蝗虫 等。

  B、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性动物称。如:蛙、食虫鸟 等。

  C、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如:食肉鱼类,蛇、 鹰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丝子、猪笼草也是消费者。老师总结概括,学生应 用解释实际问题: 经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我已经解决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的问题,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就是学生在分析生态系统的时候,总是把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三者分开来考虑,但是在考察的时候,但是在考察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我选用了两张照片的对比让学生讨论。

  一张是公园的鱼池,还有一张是农田的鱼池,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这两个都是同样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呢?你是否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

  (通过学生讨论,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哪种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态系统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帮助,同时它们也需要自己的帮助。一个生态系统要稳定*衡的发展,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必须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老师:既然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学*有何联系。(学*食物链和 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在讲诉此处知识点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图视讲解法,打出一张生物之间的关系图,然后讲解。但这种讲法*铺直叙,没有给学生多少的思考空间, 此处有几个知识点都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 课的重点与难:食物网与食物链是下一节学*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基础,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此贯穿的;同时研究生态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基础,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此贯穿的;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 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学会分析 这种联系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因此如何使学生领悟生物的相互关系, 我在这个地方设计了一个模拟游戏:

  选 8 位同学上来扮演图中的 8 种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么?

  2.所处的营养级是几级?

  3.如果把游戏中的鸟拿出来,台上的同学是否还可以都在上面么?

  如果是把虫拿掉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4.这个模拟场景中一共有几条食物链?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是哪条?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在某种生态系统中,分析与判断因某种生物减少或增多时其他生物的变动情况,主要依据该生物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具**置关系 来分析判断。

  (1)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它生物都将减少;

  (2) 天敌一方减少, 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会先迅速增加后减少, 最后趋于稳定;

  (3) 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 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视具体的食物链确定。 经实验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3.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此外,为下节课铺垫,在这里埋下伏笔: 此外,为下节课铺垫,在这里埋下伏笔:

  4.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5.分解者不属于任何一个营养级。

  ( 三)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以及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地结合起来,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矿物质从绿色植物到草食动物,然后到肉食动物,都是通 过食物链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总是处于经常不断的循环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营养级之间进 行流通。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结 构特征。

高中生物说课稿4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

  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中生物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这一模块的第六章第一节内容。这一节分两个课时,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第一课时,主要是学*细胞周期的概念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本章的学*,是学生从前面几章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因此,本章的学*需要以前几章的内容作基础。另外,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与必修2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联系很密切,同时,有丝分裂作为细胞分裂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学生以后学*减数分裂和遗传定律的基础,也是学*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3)、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阶段的重要特征,尤其是DNA和染色体规律的变化。

  2 能力目标:

  1)尝试用模拟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构建染色体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4)通过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通过细胞增殖过程的学*,树立科学的生物进化观点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1)细胞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 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3、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1 通过染色体模型观察与制作,设计模拟实验和制作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 编顺口溜(例如:膜仁消失显两体)帮助学生记忆有丝分裂各阶段染色体的`行为。

  3 利用曲线图形象化的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攻克重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1高中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初中已有了较大发展但还不成熟,已形成了较好的学*自主性和主动性。

  2 学生初中时已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非常浅显,总体来说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少,所以要充分利用前五章学生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为基础,从培养兴趣方面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法设计

  1)、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我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工作。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及对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把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上。 -------采用“探究—发现”

  3)、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模型教学法:利用自制的染色体等物理模型以及数学模型,以曲线描述数量变化规律,以图解突出重点。

  三、说学法

  课堂上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模型构建法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通过图片与日常生活现象引出生物学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创设问题情景,讨论“与鼠相比,大象的个体很大,是不是组成大象的细胞体积特别大?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等产生原因。

  1 归纳:生物体的生长包括: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 和 细胞增殖---增加细胞的数量

  2 质疑:为什么生物体大多数是由很多体积小的细胞组成的 ,不是由少数体积大的细胞组成?为什么细胞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单细胞生物?

  3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质疑求实的态度,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新课讲授

  1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探究实验(预*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NaOH扩散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注意要学生把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正的细胞上。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论: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对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结论迁移: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思考与讨论: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相对表面积就大,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细胞体积最小限度,是由完成细胞功能所必需的基本结构(如核糖体)和物质(如酶)所需要的空间决定)。

  2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1)细胞增殖的意义是什么?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

  (2)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有哪些?主要方式是什么?

  (3)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分为那几个阶段?时间分配如何?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1)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抓住关键词“连续分裂的细胞”,理解哪些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哪些细胞没有。并结合模拟动画,使学生充分认识细胞周期的起止点及各个时期的特征。” ------突破重点难点

  请学生回答下列图示中那些可以代表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理解各个阶段染色体的行为是关键。

  (1)通过模拟动画,展示高等植物有丝分裂各个阶段的动态图,让学生对有丝分裂形成一个整体连续的印象。

  (2)分组让学生在课桌上也可以用橡皮泥、纸片等材料简单制作染色体模型来表示各个时期的变化,选取制作较好的进行展示。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绘图,逐步的示范讲解有丝分裂各个阶段的变化,尤其要注意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同时配合使用染色体模型来表示染色体形态的变化。(如:间期时染色质呈细长的丝状。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上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变化并用函数图象表示出。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各时期特点,可以借鉴一些顺口溜。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分裂期: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归纳总结 细胞增殖(板书设计)

  一、细胞不能够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

  三、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反馈运用 *题1、2、3、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我认为上这堂课时,通过联系生活举例,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2)将模拟实验引入课堂,通过探究学*、合作学*,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模拟实验法。这种探究学*、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知识。

  (3) 本节内容抽象,难懂,我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细胞分裂的连续性。黑板绘图和染色体模型的应用又克服了多媒体转瞬即逝的缺点,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改进不足之处

  (1)这节内容较多,教师要做好时间上安排,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对模拟实验方案的讨论可适当安排在课前预*阶段。

  (2)教学过程中有太多的学生探究、观察、思考归纳等活动内容,时间较难把握。

高中生物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培养他们的学*能力。

  四、说学*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能力 .

  2、充分质疑 分析讨论 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 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时要多用功学*,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 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高中生物说课稿7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

  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中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第三章。通过该单元前两章的学*,学生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从学*生物的分类,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意在使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由于本节涉及的活动多,学生又是初次尝试角色扮演和辩论,所以本节内容将分为两课时进行,我主要讲的是1课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现状。

  2.技能目标

  在“角色扮演”和“辩论会”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语言表达、与人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语言表达、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生。

  通过一年多对生物的学*,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语言表达、与人合作等的能力已经大大加强。学*态度更加主动,参与意识有所增强,初步具备了关注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的认知水*和接受能力有较大提高,渴望表达和被人认可。这些都为自主探究学*创造了条件。

  三、说方法

  1.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转变学*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资料分析—角色扮演—辩论会"的新型模式。本课活动多,容量大,所以课前分好小组,组织好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信息,制作课件,小组分工并写好简要的发言提纲等。通过教科书上6幅图片和小组收集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对面临威胁的原因的探究,通过辩论活动,对保护麻雀的方案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

  2.学*方法

  学生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角色扮演—辩论活动—总结归纳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和自主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1、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2、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分配,共同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五、说过程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预热段,临景入兴,激发动机;二、探究段,包括资料分析、角色扮演、辩论会三个部分;三、拓展延伸段包括课上拓展和课下延伸。

  (一)预热段。临景入兴,激发动机。

  大家对那些憨态可掬的海豹一定不陌生,一到繁殖季节,郑百上千只海报聚集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可是你知道吗?现在,今天,海报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请大家观看视频,

  1.处理:播放海豹被屠杀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

  看完这个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吗?我请同学来谈谈。。。。。。

  我这一段的设计意图是:上课伊始给学生播放热点视频,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开始就要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态度。

  2.教师对谈感想的学生给与激励性评价“同学们都有一颗慈爱之心,都懂得珍爱生命,老师由衷的感到欣慰,当你们有能力保护那些弱小的生命时,你们一定要记得: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其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是个和谐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各种生命环环相扣,一物制约着一物,谁也无法独领风骚,但是由于人们随意破坏了这个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失去了某种制约的生物,某些生物就变得疯狂起来,而另一些生物则可能面临灭绝的危机,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出示板书“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各组同学对本组信息进行讨论、完善。请组长将本组的关键信息板书在小黑板上,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探究段。

  第一部分:资料展示。

  1.下面请一组介绍现在已经灭绝的动、植物情况。

  (1)组员1简介麋鹿历史;组员2介绍新疆虎等多种灭绝的动植物。组员3对照动物灭绝年代石碑进行交流;

  (2)其他组员谈把石碑建在麋鹿苑的什么感想?

  我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将课下收集的资料带入课堂与他人分享,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锻炼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归纳,整理能力,还使得课堂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质疑2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了解生物正面临着威胁。

  学生回答完后进行激励性评价,“一组同学收集的资料太丰富了,不仅有麋鹿失而复得的历史,还向大家展示了多种已灭绝的动植物,最后的感想谈的也很深刻,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其他组的同学也一定不会甘于人后的,老师期待着你们更精彩的表现。这些生物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他们,他们就从地球上消失了,现在我们只有在石碑上才能看见他们冰冷的名字,而在自然界中再也不见他们的踪影,在众多的生物类群中,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种类最高。

  2.请二组同学展示“对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量的分析”。针对这幅图片,二组同学提出了三个问题:

  (1)鸟类和哺乳类灭绝趋势各为什么?

  (2)推断鸟类和哺乳类的灭绝原因是什么?

  (3)推断为什么*现代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请二组的三位同学为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分工合作,使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到资料的分析整理中来,锻炼他们的资料处理能力。通过图表的分析,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已越来越严重。

  同学们,人类文明发展越快,向自然界索取的东西越多,对于自然界的破坏越严重,现在世界上的哺乳动物已经很少了,照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些哺乳动物将在一万到两万年的时间内彻底消失。全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来关注一下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3.请三组同学为大家介绍我国珍惜动植物现状。3位组员介绍课本给出的6种生物并丰富课本知识,包括20xx年6国科学家搜寻白鳍豚的结果和朱鹮目前的分布情况,其他组员介绍我国部分一级保护动植物的现状。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不仅能使学生在资料收集中了解我国珍稀动植物的现状,完成教学目标1和3,还能训练他们的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资料共享,在学生充分体会成功、自信、被人欣赏的喜悦同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第二部分:角色扮演。

  这部分由其余5组同学从我是森林,我是藏羚羊,我是鱼,我是水葫芦这四种角色中任选一种按要求进行角色扮演

  要求:课前以小组为单位,结合95页资料和本组收集的信息,认真讨论,并拟定发言提纲,组长主动征求组员意见,充分发挥组员的作用,讨论后,每组分别推选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角色的利益就这种角色的现状,受到伤害的原因,希望得到人们怎样的保护等问题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完后,组长点明该种角色面临的威胁和我们应怎样做。

  在这我收录了一篇学生的发言稿【我是水葫芦】我是水葫芦,我不像白鳍豚那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是新来的,不过我的现状可比他强多了,我喜欢这个新家,在这里我没有天敌,我不担心被消灭,这里的水质污染严重,可对于我水葫芦来说,确实天赐良机,因为那些被污染的水使我们的天然肥料。那些含化肥,有机农药,氮、磷、钾的工业废水污水是我们的最爱,所以,我们疯狂了!我们长满了滇池,入侵了河道,现在连长江都是我们的领地,我们覆盖河面,接受了全部阳光,我们生长吸收了养料,占有了空间,使那些自以为是的土著走向死亡。人们哪!给你们一个忠告:下次再引进物种是一定要慎重,由于缺乏天敌就算在柔弱的生物也可能会对当地物种造成毁灭性打击。

  角色扮演的设计意图是:各个学生能力不同,有的擅长表达,有的擅长写,有的擅长分析却不愿站到前排,而“角色扮演”活动注重集体智慧,发挥个人优长。突出学生主体,强化准备意识。给与学生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性。活动中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可以被推向高潮。

  活动结束后,学生对以上八组进行自评与互评,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发现了自己与他人的闪光点,从而更加信任自己,欣赏他人,能做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最后请几个学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影响生物生存的原因,并板书。

  第三部分:辩论会

  以“麻雀是否应得到保护”为题进行辩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抽签决定正反方,给三分钟准备,小组成员可帮忙组织材料,我们先请正方的一号辩手发言。。。

  我们的辩论太精彩了,一号同学的发言正中要害,2号同学的伶牙俐齿让在场同学佩服,3号同学理论联系实际,5号同学的反驳,6号的唇枪舌剑都太出彩了,正反有理,反方有据,势均力敌,同学们,从维持生态*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麻雀应得到保护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在保护麻雀的问题上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大家一起提出合理化建议好不好?八位辩手都把他们精彩的一面展示给了大家,在这八位中你最欣赏谁,就为谁投上宝贵的一票吧,我们来选最佳辩手,谁票最多谁就能得到写有老师祝福和全班同学签名的纪念册。这一活动的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能够合理的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拓展延伸段

  1.课上拓展

  (1)理论联系实际,环保从我做起。

  向同学们发出倡导:在我们有限的能力内,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什么?

  学生畅谈做法,可以任意举例,例如:不乱摘野菜,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不吃青蛙,双面使用纸张等。

  (2)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执法人员据举报,调查发现餐馆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鸟类,他们依据的是垃圾桶里鸟类的足,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推测理由。

  2.课下延伸

  大自然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它赐予我们生存的条件,我们应存着感恩之心接受大自然的赐予,请大家在课下收集一首小诗,几句语录或用几句话来表达这种感恩之心。让我们把感恩之心落于实践,让它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综述

  以上是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热切的参与和激烈的辩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自由式板书,这样即能表现本节重点,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参与性,与本节教学气氛相符。

  附板书: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七、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较少,我没有拘怩于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将知识与问题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较强,气氛和谐。本节课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在研究中锻炼自己的分析归纳能力,在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能事先组织学生自己制作PPT演示文稿,为学生提供了一良好的合作交流与研究的*台。

  不足:忽视了学生作品制作的质量,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但是教师要提前阅读指导,进行取舍,以便短时间内把问题的重点交流出来

高中生物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

  ④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学会用化学反应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细胞呼吸的实质。

  ④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来突破。

  2、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等中的首*".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以下几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一)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有氧呼吸三阶段内容,明确有氧呼吸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和释放的能量状况等内容。

  (二)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三)比较法: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区别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比较有氧呼吸和有机物体外燃烧的不同,进一步认清有氧呼吸的特点。

  (四)归纳法:归纳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分析

  步骤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步骤二:联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发面和酿酒)介绍细胞呼吸概念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步骤三:回顾第三章细胞器的知识,学*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结构

  步骤四:用下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培养自学能力:

  有氧呼吸的阶段 场所 反应物 产物 释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步骤五:讲授二、(二)有氧呼吸的过程

  主要学*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图解(略)

  通过学*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阶段的物质变化、能量释放特征和进行场所。

  步骤六:比较有氧呼吸三阶段: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等方面的内容。

  步骤七:归纳(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归纳,锻炼学生聚合思维力。

  步骤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点。通过和有机物在体外燃烧做比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过程反应的条件温和性、能量逐步释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贮存特征。

  步骤九:有氧呼吸小结:场所、能量去向、总反应式、概念。

  步骤十:练*巩固(略)

  板书设计(略)

高中生物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单元,第_______章,第_______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判断、辩认活动中培养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小组合作学*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的*惯和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提问,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学*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第四环节:练*巩固

  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练*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不定期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难易适中。我首先安排了__________________。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扩展5)

——高中生物的重点知识总结 40句菁华

1、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A—P~P~P。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4、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5、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6、温度越高农作物产量越高。

7、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8、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9、病毒能独立生活。

10、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有细胞核或核糖体。

11、人和动物、植物的遗传物质中核苷酸种类有8种。

12、人体不再分裂的体细胞*有46个DNA分子。

13、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14、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15、作用:

16、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7、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18、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19、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20、注意问题

2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24、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25、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26、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7、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28、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9、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0、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1、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2、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33、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3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35、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36、步骤:

37、RNA的类型

38、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39、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40、人体不再分裂的体细胞*有46个DNA分子。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扩展6)

——高中生物知识点 40句菁华

1、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2、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3、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4、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5、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6、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7、CO2的检测

8、脲酶的检测

9、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10、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11、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

12、(B)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3、(A)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14、(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

16、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17、(B)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8、核糖体:无膜的结构,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有水生成)。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19、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20、光合作用的过程: (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21、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2、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23、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24、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形态大小相同、来源不同的染色体才是同源染色体。

25、(B)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26、(B)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恶性肿瘤的防治

27、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减小,导致在有机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

28、恶性肿瘤的防治:远离致癌因子。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9、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30、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31、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32、组成细胞的元素

33、(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4、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35、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36、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37、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38、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39、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40、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扩展7)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2、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5、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6、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7、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8、DNA、RNA

9、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0、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13、激素调节的特点:

14、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15、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16、“S型增长”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17、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8、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9、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0、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人均耕地减少

22、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23、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24、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25、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蚁就是孤雌生殖,只有卵细胞的染色体!

26、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7、步骤:

28、方法:

29、还原糖的检测

30、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31、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3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33、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34、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6、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37、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38、在育种工作中,人们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39、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40、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本10份(扩展8)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合集五篇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 1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甲基绿),RNA红色(吡罗红)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DNA、RNA分子)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双缩脲试剂A液、B液分开加。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无色。知识概要: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

  碳酸钙(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八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九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实验十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植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 2

  生物学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用途

  1、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化学因子:砷、苯、煤焦油

  病毒因子: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发现150多种病毒致癌。

  2、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3、细胞融合: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方法:PEG(聚乙二醇)

  生物方法:灭活病毒(可用于动物细胞融合)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二磷酸腺苷

  3.AMP: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 3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他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叶绿素(约占3/4):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约占1/4):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呈绿色。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和丙酮)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

  (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最宽的是叶绿素a,最窄的是胡萝卜素。

  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和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类囊体在基粒上。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酶。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植物更新空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同位素标记法)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2、光合作用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 4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注意问题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冲冼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如:

  葡萄糖+Cu(OH)2葡萄糖酸+Cu2O↓(砖红色)+H2O,即Cu(OH)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装片不宜久放。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高中生物的竞赛知识点 5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包括显微镜的取送、放置、旋转、对光(反光镜及光圈的使用)、低倍观察、高倍观察、镜头的擦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体的长和宽,不是面积,也不是体积)、焦距问题、物镜离装片的远*、准焦螺旋的使用、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通常通过移动玻片、转动转换器或旋转目镜来判断)。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中淀粉的鉴定:适用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8、根尖培养技术: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

  9、小动物饲养技术:饲养小白鼠等实验动物

  10、PH值控制技术:利用缓冲液调节PH值,确保实验环境的PH值相对稳定。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步骤: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高中生物,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100℃,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过低或过高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没有氧气产生而1号试管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似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使木条复燃。

  实验2

  实验现象记录如下: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3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这样的pH环境中,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使淀粉分解,所以试管中加人斐林试剂后并无砖红色沉淀生成。1号试管内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似中性,这样的pH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所以淀粉被分解并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能影响酶的活性

  例、①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它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它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度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③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其特点如曲线变化所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④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度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

  神经调节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2、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3、、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

  6、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7、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着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

  8、突触: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

  9、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10、大脑皮层: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的灰质,叫大脑皮层。

  11、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12、运动性失语症(say):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

  13、感觉性失语症(hear):当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

  语句:

  1、兴奋的传导:

  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

  形成局部电流回路:

  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

  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

  ②.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传递):

  a、突触是由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

  B、兴奋传递过程:膜电位变化→突触释放递质→膜电位变化;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

  2、躯体运动中枢(存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

  a、当刺激中央前回顶部时,可引起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时,倒出现头部器官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时,可以出现相应器官运动。

  B、分布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a、不同的: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b、联系: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细胞膜有关知识点总结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还有分泌,排泄,和免疫等功能。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