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

首页 / 语文教案 / | 2023-03-01 00:00:00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准备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

  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裸”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

  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谈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说明时光飞逝或劝人惜时的词句。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匆匆

  朱自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1、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1、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1、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很多说明文《麋鹿》、《神奇的克隆》、《恐龙》,这些说明文咱们一读题目就知道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是一篇说明文,齐读课题。这篇说明文要说明对象是什么的?(海洋)这里有一个破折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二、品读感悟,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关系。

  1.过去,人类对海洋怀着怎样的情感?打开书,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热爱、敬畏)。

  2.人们为什么热爱海洋却又敬畏海洋呢?

  生交流:

  ①人们热爱海洋(“提供”“慷慨”“丰富”“每日不可缺少”)我们体会到海洋的无私、博大的胸怀。指导朗读。

  “慷慨”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人们敬畏海洋(因为它发起脾气来很可怕)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无情地、掀翻、冲垮、毁灭)读着这句话你想起了什么?(赤潮、飓风、海啸等)指导朗读,及时评价。(老师感受到海啸的来势凶猛,令人望而生畏、毛骨悚然。)③瞧,海洋既能提供给人类帮助,又直接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可见它与人类的关系怎么样?(密切)

  3.小结:这一自然段通过总写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密切,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为了避免语言的枯燥无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形象描述,这样就生动、有趣多了。这样的写法下文中也有。

  师生配合引读。

  4.过渡,正因为这样,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什么叫“望洋兴叹”?“兴”在字典上的解释有:1、兴盛、流行;2、发出、发动、创立;3、起,起来;指名选择。

  人们会发出怎样的`叹息呢?

  三、合作交流,深入了解海洋。

  1.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我们对海洋还是只能“望洋兴叹”吗?出示第4小节。(齐读)

  2.①快速浏览5—8小节,思考:21世纪的人类,生活将面临哪些困境?用直线划出,人们又是从哪几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用波浪线划出,在书上找找画画,有什么想法可以写下来,做做批注。

  21世纪的人类生活将面临哪些困境?我们来交流一下。能源危机(*30年来,人类消耗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可利用资源。与此同时,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30年内增长了一倍,并继续增长。陆地资源紧缺。)

  食物匮乏(“急剧”是什么意思?世界人口增长怎样急剧呢?1999年世界总人口已突破60亿,*均每年增长7800万人,20xx年人口达到90亿,全球贫困人口已达13亿,约有8亿人缺粮。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已相当严重,除南极洲大陆外,地球上没有遭到污染的“净土”很难寻觅。)

  电力紧张

  出现干旱

  空间狭小

  面对这些危机,人类是怎样开发和利用的海洋的?(交流)

  板书:能源危机开发矿产资源(读句子,海洋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读出我们的自豪。指导读)

  食物匮乏索取高蛋白食物(读句子,海洋保健——深海鲨鱼肝油、海参活宝,提取海洋生物基因能制成特效新药,那时,艾滋病、高血压、白血病早已不是不治之症。海洋怎么不是我们人类的希望呢?)

  电力紧张利用水能发电

  出现干旱淡化海水、缓解水荒

  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

  当然,我们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远不止这些方面,这仅仅是作者列举了一些典型的情况来进行说明,这也是说明文的一种常用方法。

  六、拓展延伸

  1.海洋,曾经孕育了生命,如今,又将解救人类于危难之中。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么对待这个蓝色希望的呢?

  图片一:油船泄漏,海上漂满了数以万计的海鸟、海鱼尸体。

  图片二:赤潮日益严重,数万公里海洋的鱼虾蟹大量死亡,成为死海。

  视频——日本海啸。

  2.同学们,看着这些图片和视频,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让我们高声向全人类呼吁(生齐读最后一节)。

  只有这样,海洋才会——(生读:乐于做出它的奉献。)

  4、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话——(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万语千言只为大家谨记——(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

  板书设计: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开发利用

  保护珍惜

  能源危机开发矿产资源

  食物匮乏索取高蛋白食物

  电力紧张利用水能发电

  出现干旱淡化海水、缓解水荒

  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

  ⑵怎么学下棋?

  ⑶学得结果怎么样?

  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一、试读课文,找出难词。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①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鸿鹄()弓缴()弗若()

  ②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适当;③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

  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学*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演示文稿,搜集关于面对失败勇敢坚强的故事。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题纲

  1.预*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一、复*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俗。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3、小练笔: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走进经典的阅读世界。

  2. 通过阅读,对重点人物、情节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感受,体会作者

  的情感。

  教学准备

  阅读一部名著及相关书籍资料、影响资料,召开一次讨论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猴王出世》《武松打虎》这学期又学了<用奇谋孔明借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了解了四大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人物.我们已经了解了四部名著中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也有不同的.感受,然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

  二、交流要点

  1.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人物来写.

  2.必须以第一人称叙事.

  3.在原有基础上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写法指导

  1.一定要一名著中人物的身份讲故事.

  2.名著中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要合乎情理.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1)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2)修改草稿,再读。

  (3)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目标预设〕

  1、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激发学生探究海洋的兴趣。

  2、讨论发现“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感受文本内容的纲目与条理。

  3、品味体会文本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模仿文本语言进行表达。

  〔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的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理解海洋真正是21世纪的希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抓住知识要点,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等。虽然这篇说明文文体简洁、通俗易懂,但同样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感悟形象、晓悟情趣,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过程〕

  一、生字词引文本,感对比说明

  1、课文预*了吗?出示三个生字:“慷”“蕴”“胁”,指名读读,选择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注意提醒学生“慷”下面不是“水”。

  2、这三个字课文中是怎么组词的?(威胁慷慨地给予蕴藏)

  3、预*了课文,你能联系文本内容,用其中的一个词说说话吗?适机指导学生读读相关段落。

  预设一:人们受到生态环境恶化、食物的匮乏的威胁,海洋慷慨地给予我们高蛋白食品。适机理解“匮乏”

  预设二:世界受到能源危机的威胁,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预设三:人类受到电力缺乏的威胁,海洋蕴藏着海浪、潮汐等的无穷无尽的能量,

  预设四:海洋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水资源,可以慷慨地给予人类以空间。

  [设计意图]

  从词语入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慷慨地给予、蕴藏”是从海洋这一方面讲的,而“威胁”却是从人类现状方面说的,海洋“慷慨地给予我们了什么?它蕴藏了什么?人类的现状受到了什么威胁?这两个问题涵盖了文章内容的'全方面,在这样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三个词的意思,还进一步加深并拓展了文本内容的理解:人类面临的困境威胁,“慷慨地给予、蕴藏”突显了开发、利用海洋的美好前景,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关键句析段落明文本结构

  1、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文本的内容,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纳的。

  预设一:找出文中的关键句,组合在一起。

  预设二:将各段内容合理组合。

  2、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读一读,在文本中找到与之相呼应的句段,师生对话交流,明确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中心句总起、过渡段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不同于别的学科,既有语言内容的学*,也需语言形式的掌握。本板块训练学生概括归纳文本内容的能力,明晰概括归纳的方法:可以逐段叠加整理段意,可以找出文章中关键句段。在读思议的基础上,文本的内容与框架便可以了然于心。

  三、表达中品情感悟语言特色

  ㈠、读“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段落,体会语言表达的特色。

  读读文章的1—3自然段,作者是怎么表达人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的,找出的相关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一:从内容上谈。作者从两方面来说明这关系的密切。海洋对人类的利与弊,人类对海洋的敬与畏。引导学生读好关键短语:“航行的便利、丰富水产、不可缺的食盐、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城镇。”(出示与短语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预设二:从形式上关注。

  1、说明文一般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动人的情节,语言也*实朴素,所以会让一些读者觉得枯燥没意思,但是课文的语言特别的生动有趣,试着找一找。

  2、在找的基础上出示以下句子: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

  (2)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

  (3)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聪明的你,发现了这些句子的特点了吗?关注加横线的字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的体会。(这些字词的使用使句子变得活泼生动了,海洋就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会有人的动作和神情,海洋的形象一下子丰满、鲜活了起来。)

  3、适机理解“望洋兴叹”及引号的用法。

  (1)请课前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望洋兴叹”的意思或者老师出示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现在看来我是多么渺小。”典故中的“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叹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我们课文中的“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叹什么?为什么还加上双引号呢?

  (2)课文中还有一些加上双引号的句子,看看它们又隐含着什么秘密。

  A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水球”。

  B目前,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由于长期开采,已越来越少,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点,一点一得。引导学生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以及关注引号的用法。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在说明的语言表达上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说明不是干涩的无情物,人有情,物亦有情。把这些精彩之处聚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悟读,实现一课一得。

  ㈡、读“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从语言中感受海洋的魅力。

  自由读文章的5-8自然,每一段都尝试填一填。

  海洋是个,人类。

  预设一:海洋是个聚宝盆,人类便把目光转向海洋,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

  1、你从聚宝盆看出了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们在致力开发海洋?

  2、比较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出示: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如今,一座海洋石油*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3、小结:作者将海洋比作“聚宝盆”,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海洋内矿产资源的无穷无尽。你能像作者这样形象地表达吗?读读其它的段落,试一试。

  预设二:海洋是个“食物柜”,人类向海洋索取高蛋白的食品。

  预设三:海洋是个“能源站”,人类可以向海洋索取价格低廉。

  预设四:海洋是个“家园”,人类可以在海底拓展生存空间。

  预设五:海洋是个“淡水库”,人类用海水淡化的方法解决水荒。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不仅仅是理解,还要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课文中形象的表述海洋是一个聚宝盆,本环节利用文本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创新的模仿,海洋是个“食物柜”、海洋是个“能源站”、海洋是个“家园”、海洋是个“淡水库”,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

  4、学到这儿,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你还想抛什么问题给大家思考?

  海洋还是个,人类。

  [设计意图]读出理解是收获,读出问题也是收获。读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更是收获。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处理、概括信息的能力。

  5、深入思考: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是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但引导学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保护海洋、合理开发和应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学*科学知识,积极探索海洋的奥秘,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作业中重迁移达读写目标

  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课文内容与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短文,用上“慷慨地给予、蕴藏、威胁”等词。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此处是读写结合,与开篇理解前后呼应。意在趁热打铁,积累运用,把语言训练做得更扎实、有效。

  板书设计: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聚宝盆——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食物柜——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源站——利用海洋发电

  淡水库——淡化海水

  新家园——建设海底城市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生词,会用“由于”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2、通过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体会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你亲眼见过海洋,了解海洋吗?

  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2、板书课题,读题: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3、质疑: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理解生词

  2、学*生词:

  低廉威胁索取敬畏大显神威望洋兴叹喜怒无常

  无穷无尽匮乏干旱回眸蔚蓝色

  (1)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3)理解词义:

  回眸:眸:指眼睛。是回过头来看的意思。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匮乏:缺乏、贫乏的意思。

  慷慨:本课指很大方,不吝惜的意思。

  低廉:(价钱)低,便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望洋兴叹:本课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指导分段: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1)生读文分段

  (2)交流分段及段意

  三、精读训练:

  学*第一段:

  1、找出这一段中的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

  (读一读,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食盐。”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热爱海洋)

  (2)“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敬畏海洋)

  4、师生接读第一段:

  生说说对“喜怒无常”和“望洋兴叹”的理解。

  四、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完成练*。

  教学过程:

  一、复检:

  1、默写词语

  2、齐读第一段:

  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学*第二段:

  1、出示: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从哪些方面对海洋进行了开发、利用?

  2、生自学课文第二段:

  (1)思考上述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用括号标出来)

  (2)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写在有关语句边上)

  3、交流:

  “由于……都在闹‘能源危机’”、“一座座……已矗立……”、“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1)生说体会

  (2)点拨:人类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开发利用海洋?

  (3)生概括板书: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4)指导朗读

  “由于……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来自海洋”

  (1)方法同上

  (2)板书: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潮汐……、海水温差发电站……,……电力。”

  (1)方法同上

  (2)板书: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用海水淡化的方法……水荒”、“在海底建设城市,……生存空间。”

  (1)方法同上

  (2)板书: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4、齐读第二段:

  根据板书综合回答: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学*第三段:

  1、齐读

  2、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保护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

  三、总结: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所以我们要保护、珍惜海洋资源。

  四、作业:

  1、造句:

  由于——

  2、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联系课文内容写体会。

  板书: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自觉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题纲

  1、初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动漫童谣童谣,自己读读: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写的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课文,体会过年的气氛。

  1、指导品读“腊八”,播放课件,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⑴、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⑵、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读“这不是粥,而是……会。”“色如翡翠”“色味双全”)

  2、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

  ⑴、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⑵、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呈现课前准备的古语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之。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学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师:同学们,跟我们*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师: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今天我们学*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桌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5、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工作的重要性。)

  四、练*背诵

  1、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解决。

  2、之后教师通过开火车,接词等多种形式诵读课文。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给予纠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3、请同学到台前来诵读,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五、课后扩展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1、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难点:学*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师准备老北京过春节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2、学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节的来历、传说、*俗等图片,资料

  3、生认真预*并完成好本课的导学稿

  4、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难忘的寒假生活

  二、学*“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俗,你又知道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师小结学生发言导入、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学*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中重难点词语(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预*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并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默读课文,完善导学稿,做好小组内交流的准备。

  (自学内容以导学稿为蓝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自学完成)

  2、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过春节的?重点写了哪些日子人们的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归纳: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描写,展示朗读。

  (重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认真阅读文后“阅读链接”,思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与何不同。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相机点拨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方面来体会。

  3、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运用自己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的情景。

  (若时间充足可展示部分学生已完成的练笔作业)

  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的作业

  2、读《理想的风筝》中第51到65页文章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题纲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自主学*,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5、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不窈窕,工作复杂,根根团结有力量

  中指: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扩展1)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明确学*目标。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读顺、读意、读景、读境、读味、读韵。

  三、新课。

  六步闯关:

  1、读顺——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读意——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读景——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地白:银白的`地面→白

  树栖鸦:鸦雀栖树→静

  冷露:飘洒的冷露→冷清

  桂花:飘香的桂花→香、美

  4、读境。(景中悟境)

  (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日夜景图,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

  (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读味。

  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

  (“地白”: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乌鸦有什么作用?

  (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

  (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第四句中的“落”换成“在”好吗?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6、读韵——读出诗歌的韵律。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搜集委婉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教后反思

  今天课堂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楚,但在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时,我实不敢多说,我不知该怎么说,我只能从补充诗题开始,告诉学生这是作者在十五夜想念他的朋友杜郎中,然后再让他们从诗句中找到词语去体会这种想念,体会月夜诗人的孤独与清冷。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1.独立阅读课文。

  2.理解内容,了解卡特琳对小海豹的关爱,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卡特琳是如何关爱小海豹的。

  3.理解卡特琳的行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搜集有关海豹的资料以及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1课时

  一、谈话揭题

  *时你听过或见过人类保护动物的事例吗?交流资料。

  2.你见过海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发生在一个小女孩儿和一只小海豹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全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蹒跚(pánshān)舔(tiǎn)笨拙(zhuō) 3.讨论交流。

  (1)这个小女孩儿怎么样?这是一只怎样的海豹?

  (2)她和小海豹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理清脉络

  第—部分(第1—6自然段):发现小海豹。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决定养小海豹。

  第三部分(第13—18自然段):喂养小海豹。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教小海豹游泳。第五部分(第23—24自然段):小海豹吃鱼、学捕鱼。

  四、理解内容

  1.卡特琳是如何关爱小海豹的?画记有关语句。

  2.小海豹对卡特琳产生了感情,从哪儿可以看出?

  3.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五、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汇报交流。

  板书:小女孩儿和小海豹

  (一) 发现小海豹 决定养小海豹 喂养小海豹 教小海豹游泳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的概况,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有个初步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和学*书法的兴趣。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书法特点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情境、查找词典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书法家严谨、刻苦求学的品质。

  3、学*搜集、筛选资料,培养综合性学*、合作学*能力。

  4、通过以解说员介绍的方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初步了解文中书法家书法艺术的特点。学生对书法知识的认识较少,对书法家书法特点的认识有一定难度。

  2、有感情读文,读出四位书法家各自不同的书法特点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指导写“碑”字,体会碑是石头做的。

  2、放四块碑文的图片,感受今天学的碑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课题《名碑荟萃》,齐读课题。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游览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那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刻石的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板书课题)齐读。

  3、“荟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简介文章第一自然段,引出这么多的碑聚集在一起,就称之为“荟萃”,理解“荟萃”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打开课文,这篇课文属本册教材的一篇选读文章,请你们充分运用已具有的学*能力,把文读通读顺。把难解难读的字词画记下来。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哪几位书法家?

  2、同学们请通过你们已学的方法来学*这些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遒劲郁勃(qiú jìng yù bó ):雄健有力,具有生气。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端庄雄伟:端正庄重,气势庞大。

  博采众长:广泛的采取众人的长处。观摹

  (guān mó):观察模仿。 严谨(yán jǐn ):严密谨慎。

  荟萃(huì cuì):(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

  3、出示重点词语(四位作者名字),看图,并读一读

  四、感悟文本: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介绍了那几位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艺术各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画出最能表现每个人书法艺术特点的一两个词语。并把表格填写好。学生填表,教师巡视。(出示表格) (多媒体出示代表作)

  1、刚才,大家又读了课文,你能简单地介绍其中一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特点和他的代表作品吗?(从书法家书法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

  王羲之:潇洒清秀(《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作品真迹已经失传,碑林中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朝的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

  欧阳询: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自成一家,人称“欧体”(《九成宫醴(礼)泉铭》《皇甫诞碑》)

  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人称“颜体”(《颜勤礼碑》、《多宝塔感应碑》、《自书告身贴》、《祭侄文稿》等)

  柳公权: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人称“柳体”,世人有“颜筋柳骨”的说法。(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书法家书法艺术特色。

  3、指导朗读: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书法家不同一般的书风吗?读出书法特点及书家个性。

  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些不同朝代的'书法名家,艺术风格独特,各有千秋,有潇洒清秀的,有骨气劲峭的,有端庄雄伟的,有结构严谨的,真可谓名碑荟萃啊!难怪作者这样赞叹——点击第六自然段。(生读)

  4、小结:刚才大家通过自学课文,我们领略了四种书体,你们知道碑林中还有哪些书体?课件出示

  师:面对碑林,你会怎样赞叹——生读(个别读);面对书法名家,你会怎样赞叹——生读(小组读);面对外国游客,你会怎样夸耀——生读(齐读)

  五、当当解说员

  1、师:来,我们今天活学活用,当当西安碑林的志愿解说员,作为一名出色的解说员,了解了书中几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还不够,如果能了解更多有特色的碑石和书法家的轶闻趣事,就能使我们的解说更加精彩,有魅力,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书法家,了解这位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和轶闻趣事等相关资料,练*解说。(请三位同学说)

  小结:在书法艺术长河中,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无论哪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无不体现了他本人的个性品质,创作意念和思想情感,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做人的准则,高尚的情操,都是我们学*的楷模。

  2、课件出示:(欣赏各类书法作品。)

  六、展示学生作品

  我们班里哪些同学练*过书法呢?谁练得最好。我们就请这位从小就学*书法的同学,来说说自己的学书体验。

  七、总结全文

  作为华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认认真真去写字,堂堂正正去作人!

  【板书】

  王羲之 潇洒清秀

  名碑荟萃 欧阳询 骨气劲峭 法度严整美不胜收

  颜真卿 端庄雄伟 遒劲郁勃艺术瑰宝

  柳公权 骨力遒劲 结构严谨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课文,了解有关科学家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初探“冒险”

  1、出示“冒险”,你理解这词的意思吗?(不顾危险的进行某种活动。)

  2、看谁的记性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带有“冒险”这词,谁能把它背出来?

  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检查你们的速读能力,迅速浏览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里的“冒险”的“险”是指什么?(怀特森先生上课故意编造错误的信息,让我们判断正误。)

  怀特森先生的这一独特做法,我们开学第一天就亲身经历了。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么一回事。

  二、走进“冒险”

  1、默读课文1——4小节。完成填空:

  第一天让课,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授(     ),我们根据(                )竟然得了(    ),原来(     )。

  2、这样的结果让同学们全都气炸了。有的同学(     )说:“(           )”!

  3、后来,同学们明白了怀特森先生的良口用心,明白了这是他希望(                  )。

  板书: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三、再探“冒险”

  1、从此,我们接受了先生的独特教学方法。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我们将怎么进行“冒险”呢?再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他们的冒险历程。

  预设:(1)上课必须专心听讲,时刻动脑子,才能判别先生说的对不对。

  (2)课后要花好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来思考与论证。

  2、这种“冒险”给我们带来好处?增长见识,逐渐懂得如何去接*真理。

  3、那大家现在是不是真正理解课文中“冒险”的意思呢?

  (指科学课上富有挑战性的紧张刺激的学*过程。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判断、要有怀疑,也要证实。学*成了一个真实复杂的认识过程。)

  4、小结:现在我们还会说生气,还会说他是糊弄大家吗?因此,当我的朋友说是糊弄我们时,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这是你的看法。”那我们的看法是什么呢?

  四、“冒险”所得

  1、同学们,这样“冒险”的课堂让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的收获是什么?

  事:明白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要具有怀疑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精神。

  人:文中的“我”称怀特森为的老师,你觉得呢?你喜欢他吗?你认为他是位怎么样的老师?

  五、学*本文的写作方法

  1、一事一道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

  2、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特点。

  六、课外拓展

  查找阅读有关敢于挑战的故事。

  小泽征尔的故事

  在一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大赛上,要求每一个指挥家都指挥同一支曲子。轮到了日本青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子的这一段听上去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重新指挥。又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方,他又停了下来。这一次他肯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鼓掌向他祝贺大赛夺魁。原来,乐谱确全是,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其实,当时并不是只小泽征尔一个人发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顺滑而过、不了了之。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以充分的自信、严谨的艺术态度,勇敢地指出了错误,所以也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金奖。

  七、作业

  1、读读具有本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及具有怀疑能力的小故事,写写自己的读后感。

  2、学*本文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特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

  二、学*古诗《寒食》

  (一)学*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侯”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出示落花随风飞舞图,播放古风音乐)

  (2)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吗?

  个别读,男女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轻烟入)

  提示: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轻烟入: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4)……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4)......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拓展延伸一个故事: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7。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读吗?

  个别读,小组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

  (四)探究质疑。

  1。飞花不就是落花吗?作者为什么不说春城无处不落花呢?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谁能读出这种花飞柳摇的美。

  2。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美美地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背诵布置

  1。这节课,通过学*《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飞花 御柳斜

  蜡烛 轻烟入 讽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为人民服务》是*****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学*本文,能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是让学生感受议论文表达方式的好材料。

  教学理念分析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本节课希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由此启发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议论文主要表达方式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及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并指导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模式分析

  “五导五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

  学法: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阅兵式录像片断,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雄壮的.阅兵式吗?

  同学们听见什么?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也就是我们课文的题目,今天,“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已经成为一句经典的名言传了一代又一代,显示出永恒的魅力!那么,这句话是谁提出的呢?他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

  二、预*汇报

  请同学们用最简练的话介绍这篇文章的背景材料

  教师相机穿插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参加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为什么要发表这个讲话?

  三、读课文,列提纲,小结方法

  《为人民服务》是***的即兴演讲,但条理十分清楚,论述十分精彩,假如你就是**,为了明天演讲成功,你会拟一份怎样的发言提纲呢?这提纲可以是一句句话,可以是一个个小标题,也可以是一个个关键词,反正越简练越好!

  学生通过讨论,完成提纲

  引导学生总结列提纲的方法

  四、抓住重点段落,体会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析论证方法及其运用的巧妙

  初步认识“引证法”并吟诵有关生死的名句

  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并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感情

  体会“例证法”意义,并通过观看电影《张思德》片断,使“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形象化

  五、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学*第三自然段,体会关联词作用,并指导朗读

  学*第四自然段,体会**演讲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六、再读全文,联系实际,感受、理解“为人民服务”丰富的内涵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作座右铭

  运用所学方法写感言,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联系生活,升华主题

  七、实话实说,网上留言

  请同学们浏览张思德纪念馆并在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写下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完全彻底

  对待生死

  正确对待批评

  团结互助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一、交流*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收获。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资料,提早预*,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

  5.练*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三、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

  4.交流读后感受。

  5.教师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要全面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了解《阅微草堂笔记》等文化典籍。

  教学重点:

  阅读河中捞石兽的故事,懂得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学难点:

  河中石兽到上游去的原因。

  教学准备:

  收集纪晓兰及《阅微草堂笔记》的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一、激趣引题

  1假如你往水中扔一块小石子,你猜石子会往哪里冲?

  2如果是几千斤重的一对石兽沉入水中,十几年后会冲向哪里呢?

  3揭示课题: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1交流:水往低处流,一般水中物往下游冲。

  2发表种.种猜测,并说说一定的理由。

  通过设置情景提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大家也许知道纪晓兰,但不一定知道《阅微草堂笔记》,在这本书的卷十六《姑妄听之》就记载了水中石兽的'故事。

  2挑选一组同学上前演示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过程。

  3纪晓兰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但后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怎样?

  5那么这个故事到底可信吗?

  6小结: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让事实说话。

  1阅读水中石兽的故事,理解:水中石兽为什么向上游去?

  2四人小组通过画图、做实验等方法理解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原理。

  3交流: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可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4交流:相信怀疑

  5阅读发生在云南的一件事,思考:这个故事又说明什么?

  通过阅读水中石兽往上游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要根据事实分析情况,以求得正确答案。

  三、联系生活,布置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喜欢凭老经验,凭*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也不少。

  1交流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耳闻的事例。

  2课后作业:(1)阅读《河中石兽》原文;(2)我国有许多古语,说的也是“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道理,试找出3——5例。

  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懂得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展开合理的想象。

  2、能用完整的话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3、说者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听者要认真倾听,有礼貌的提出建议。

  [教学重点]

  展开合理的`想象,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听声音。

  1、电脑播放一些声音片断,如:火车鸣笛声、鸟叫声、乐曲声、开门声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现在请你仔细听,从电脑中听听哪些是你熟悉的声音?是什么声音?

  要求:说话要完整,辨析要准确。

  2、学生仔细聆听后自由发言。

  二、说声音。

  1、出示三组卡片。

  (1)、唱歌声、笑声、掌声、脚步声。

  (2)、开门声、杯子碎的声音、咳嗽声、说话声、打鼾声。

  (3)风声、雷声、雨声、汽车刹车声、喊声。

  你熟悉这些声音吗?你在哪儿听到过或是在什么时候见过?

  2、指名讲述。

  要求:要清楚,语言要组织有序。引导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如模拟声音,或套用一些句式,例:

  当————时,我听到————。

  我在————,听到——————。

  要求:对于发言者的内容,可以有礼貌的去询问对方,或诚恳的提出补充意见。

  三、编故事。

  (1)指名讲述。

  引导学生说得清楚,要求具体,把话说完整。

  (2)学生补充。

  学生在补充时尽量把故事说得更合理、更完整,或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

  如:我认为-------

  我给xx同学补充一点------

  师:我们听到的第三组声音,这些声音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故事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比比,看谁的想象最合理,谁的故事讲得吸引人。

  4、自选一组声音,四人小组自编故事交流。

  要求:一人讲时,其余三人认真听,并提出意见,看对方讲的是否合理,进行交流、讨论。

  5、小组选代表上台上讲。

  要求:

  (1)同学在讲时,他人认真倾听,听他讲的是否合理。

  (2)评议。他讲得怎样,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此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评论发言者说话是否具体,想象是否合理;别人时的态度和语气。)

  6、。

  肯定和表扬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表现出的优点

  四、作业。

  今天,我们看到了集体努力的结果,大家齐心协力编出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声音等着我们去发现。

  1、寻找其他声音,再编故事。

  2、讲编好的故事写下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

  在文中找一找,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

  三、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

  四、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十分想吃腊八粥以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五、课外拓展,找到《腊八粥》原文,继续读一读,从中深入感受一下这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板书设计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能按"*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 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惯.

  重难点、关键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作.

  课前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 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

  2 交流

  3 揭示本次*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1 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2 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 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作

  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作草稿。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作

  板书设计:

  *作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写、会认的词语。

  2。结合本单元课文,领悟写人的方法。

  3。积累中外名言、有关思乡的诗。

  4。练*写人的作文。

  教学重点

  积累名言、有关思乡的诗句。

  教学难点

  领悟写人的方法、*作。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几篇精美的写人的文章。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导入。

  2。出示第一组词语,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互读,练写,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写话。

  二、金钥匙

  1。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让我们步入知识殿堂。这一期的“金钥匙”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内容,想想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学生默读内容。

  3。集体交流。

  (1)要我们留心生活中的小事;(2)学*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和质朴的语言。

  4。快速默读《我的老师》一文,让学生交流:文章中哪些事例写得好?为什么?

  5。想一想,在生活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6。集体交流(注意说清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言行说,表达真情实感。)

  7。教师小结:同学们*时要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要记下最动人的言行,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名诗名句

  1。出示四句诗。

  2。你听过哪句?明白它所蕴含的道理吗?

  3。生自由发言。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意大利诗人但丁用诗句表明了自己坚持真理,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2)“黑夜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这两句蕴含的道理相似,告诉那些身处黑暗、痛苦中的人,光明已经不远了。

  (3)“使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生命存在的时候要有所作为,让它展现出最美的光华,当它消失的时候也要有豁达*和的态度。

  (前三句大部分可能听过,知道含义,着重讲讲最后一句。)

  4。教师还可以介绍这四位著名的外国作家、诗人,推荐他们的代表作给学生课外阅读。

  四、古诗诵读

  1。回忆学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

  2。读一读《客中作》,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3。全班交流。

  4。讨论诗人真的“醉而忘乡”了吗?

  5。练*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今中外的名言;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第二、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学时候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给作家魏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小学六年,你也遇到了许多老师,他们或慈爱,或严厉,或风趣,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各有特点。这些都可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那就给大家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吧。

  2。学生口头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

  3。既然印象这样深刻,那就让我们写下来吧,让更多的人了解他。

  二、读范文

  1。再读《我的老师》和课前老师准备的精美的写人文章。

  2。看看作家们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3。明确写作要求:

  (1)写真人真事,表真情实感;

  (2)可以写写老师的外表,写出比较特别的地方;

  (3)用一两件事写出老师的特点,最好是你熟悉的事。

  三、写作文

  1。学生写作文草稿。

  2。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修改草稿

  1。再次明确要求;

  2。同桌互评互改;

  3。自己修改;

  4。老师批阅后发现一些典型的问题,再选一篇学生*作进行讲评;

  5。学生再次修改,誊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新课标语文6年下《顶碗少年》教学设计。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积累。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

  ·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6、7自然段。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C.同学互背。

  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材分析:本课选的古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两首。反映农村生活,是范成大

  诗歌的重要内容。第一首诗描写了一幅男耕女织的劳动场面,及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引导学生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难点。

  班级情况:本班学生虽不是很活跃,但在诗歌的朗读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这有助于理解,更何况农村的孩子

  学*这首古诗有一种亲切感,较易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学*《四时田园杂兴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诗歌成就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2田园诗歌: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板书设计

  男耕女织 勤劳

  儿女当家

  学种瓜 快乐

  课堂*题设计:

  一,解释《四时田园杂兴一》中划线的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昼出耘田( )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 ( )供( )耕织,也傍( )桑阴学种瓜。

  诗句的意思:

  二。《四时田园杂兴一》的作者是( )描写了一副

  ( )表达了诗人(

  )

  自问自答:这堂课通过实践教学效果如何?

  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独立学*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好,达到了

  预期的目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扩展2)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

  (2)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3、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

  2、集体讨论。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年它们左右的占位情况,比较异同

  2、找出上下结构的字,比较各部分的占位情况

  3、学生板演,评议

  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题》第一、二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图片、配乐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群孩子,他们因为先天的或后天的某些原因,永远告别了光明与色彩,一生笼罩在黑暗中。(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有关盲童的录像资料)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永远也不再有希望,但是善良的人们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带他们在“指尖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希望。

  板书课题:指尖的世界

  2.齐读课题,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1)读准确,读通顺。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检测初读情况。学*会认字。

  3.再读课文。复*会认字,学*会写字。

  提示:(1)读流利,知内容。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生再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理清脉络。

  三、品读课文,走*“指尖的世界”

  出示阅读提示: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段落,做上记号,读一读,在脑中想象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全班交流。(学情预设,重点指导朗读及体会)

  (1)“虽然孩子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绿树,看不见日日进出的朱红色校门和里面一片多彩的天地……但是,他们体会到了,身上那暖暖的感觉是太阳给的;走*那些小树,能闻到叶子的清香;靠*花园,能闻见花的香甜;他们知道,操场的尽头有一个音乐喷泉,那里有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水珠一起舞蹈。”

  这段话用一系列的排比,用看不见与能闻、能听的对比,表现出盲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学生对这种快乐可能较难理解,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联系课前他们查找的资料及之前观看的录像,两相对比,让学生明白在盲人学校里的孩子也是快乐的。

  练*用“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但是,他们……”说话。想象盲孩子们在学校的其他生活情形,再指名朗读。

  (2)“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提示:他可能在想什么?如果此刻你在他旁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3)“有时,孩子们还玩儿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联系学生踢足球的经验理解:正常人踢足球不难,可是对于盲童来说,奔跑就很困难了,更何况去踢球。但是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玩得非常开心。让学生体会盲孩子因为自己也能踢球而产生的自豪感、快乐感,想象画面,激情地朗读。

  四、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自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2.生质疑。

  3.教师梳理,能够由学生互相解答的不必讲解,难懂的准备讨论。

  二、深入理解,走进“指尖的世界”

  1.“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善良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关爱盲人的人,为盲人教育工作奔走奉献的人。“美好的心灵”指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

  (课件:补充**盲人学校德籍女校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他们善良美好的品质,受到思想的熏陶。)

  师:带着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2.“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长廊”指什么?学校。板书:学校

  为什么把学校比作一条长廊?

  理解:学校就是教育孩子认识世界,走向生活的长廊。

  课题为“指尖的世界”,现在你如何理解?

  盲孩子失去眼睛,他们看不见,他们最直接地感知事物、生活的方式就是触摸。通过双手读书学*,弹琴画画。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3.“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指什么?

  指的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他们“曾经想过”什么呢?而他们“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又指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盲孩子虽然看不见这个多彩世界,但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路人的帮助,或许是清晨凉爽的微风,依然能让他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体会这句话告诉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要有乐观的心态。

  板书:自信、乐观

  幸福的生活

  三、扩展延伸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谈向盲孩子学*乐观、自信地面对学*与生活;可以谈盲人成功的事迹……

  2.总结: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布置作业

  1.复*会写字。听写。

  2.写下你读后的感想。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4.写一条公益广告,号召人们加入到关爱残障人的行动中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自己以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

  教学难点:

  从一件件小小的事情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流程:

  共性教案个性教案

  一.谈话导入:

  母亲重病缠身,还想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呢?作者又是

  怎样怀念母亲的呢?

  二.通读课文,检查至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生: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花还没看,母亲却离“我”而去了。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生1:作者对母亲的爱。

  2: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生3:我是从课题“秋天的怀念”体会到的。

  理解课题。

  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去世的,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母亲。

  三、细读课文,说说母亲怎样关心我的,即从哪些事上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

  1、读课文,用“用——“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

  2、反馈:

  预设:

  生1:当我摔砸东西时,母亲便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注意我的动静;

  生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花都死了;

  生3:母亲肝病严重,还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花,还要带我去吃我最喜欢吃的豌豆黄儿;

  生4、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对“跑”“跳”之类的字眼不敢提;

  生5:诀别的最后一句话念着我。

  四、反复朗读课文,通过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1、联系生活想一想,作者所写的这些事情都是一件件怎样的事情(小小的事情)

  2、一件件小小的事情能不断地在作者的笔下涌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怎么体会到的?

  预设:

  生1: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生2:我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会。

  3、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想过母亲的感情,关心过母亲的身体了吗?为什么?

  (这个环节通过讨论,懂得应该怎样尊敬长辈,关心长辈,关注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

  四、加强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五、课外拓展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我摔东西时,躲

  照料,花都死了

  秋菊绽放怀念母亲病重还摧我,去看菊花爱“我”

  不提“跑”“跳”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积极参与,能尊重、理解对方;不文明语言,注意语言规范。

  2.学会表达:用普通话交谈;交流时清楚明白、具体生动,

  3.学会倾听:听人讲话要认真耐心,理解体会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4.学会写毕业赠言,做到语言规范,情真意切。

  重难点:

  指导学生写出语言规范、情真意切的赠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转眼 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告别美丽的母校,告别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了,离开六(9)班这个充满温馨的家。这么多日子以 来,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一起笑过,也许也曾一起哭过、闹过,回顾成长的历程,我们之间结下了多少深情厚谊啊!有些事,至今仍历历在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照片,也许会让你重拾过去的美好记忆。

  2、课件播放学生生活与学*的照片,教师相机解说。

  二、回忆往事

  1、过渡:看了这些照片,肯定有勾起了同学们对美好往事的回忆。那么有 哪些往事至今仍留在你记忆的深处呢,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重点说说与同学、老师情谊的事。

  2、学生说往事,教师相机做出评价

  三、学写赠言

  1、从同学们的述说中,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每一张快乐的笑脸,每一滴成长的泪水,都深深的印在大家的记中。这种友谊多么珍贵啊!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就 要分开了,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祝福与鼓励的话想对老师和同 学说。老师提议,让我们以毕业赠言的方式来留住这份真情。(板书:毕业赠言)

  2、老师想把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则小小的赠言送给大 家。(课件出示)“忘不了你们运动场上龙腾虎跃的英姿,忘不了你们课堂上那灿烂的笑容,更忘不了荡漾在教室里的那一声声熟悉的”老师您好“--难忘的记忆太多太多,它们将永远珍藏在老师的心中。对我而言,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章回体小说,是一部万看不倦的电视连续剧。”天涯此别恨无穷“,我祈愿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能够在苦难中不落志,幸福里不迷醉。即使境遇非常艰难,也能*静地笑对人生,不怕默默无闻,只怕碌碌无为。记住:生命与希望共存,拼搏与成功共在!”

  3、以教师的赠言为文本依托,总结归纳毕业赠言的写作方法。

  ⑴听了老师的赠言,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好吗?(激动、惋惜、恋恋不舍、感动、振奋)

  ⑵刚才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读一读这则赠言。你从中学到了哪些方法,受到了哪些启发,老师的赠言为什么会如此震撼人心?

  生①:老师的赠言中充满 了真情实感。

  师:说说理由。 (从忘不了……看出)

  生②:老师借用了一定的方法,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力量,有激励作用。(排比、比喻、引用古诗和名言)

  师:(当学生说到古诗和名言时,教师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赠别的古诗?(老师补充: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 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师:是啊,我们不仅可以借用古诗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我们还可以引用名言来鼓励别人。(拓展励志的名言)(课件出示)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英国 莎士比亚)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E、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F、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3:赠言的`内容非常丰富。老师的赠言中既有回忆,又有勉励,还有祝愿。

  (3)临别时刻,你最想把祝福送给谁?我们在给老师、同学、母校说赠言,可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小结:我们的赠言可以是依依惜别、仰慕敬佩、美 好祝福、祝福鼓励、感谢建议等等。板书:内容 :怀念、劝勉、警戒、希望、回忆等

  4、除了以诗歌的形式表达离别时的情谊,我们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赠言来表达祝福与鼓励,先让我们来看几则赠言:

  A、老师,当了您六年的学生,我明白了,原来阳光是这样照亮人生的,雨露是这样滋润禾苗的。

  B、我们曾是并肩生长的两颗小树,我们曾是二重唱的两个声部,我们曾是一张课桌上的一对学友,当我们挥手告别时,请带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C、祝你好好学*,天天向上,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D、送你一个168,财源滚滚一路发、发、发!

  5、学生读赠言,发现其中的特点:

  1)最后一句的赠言适合送给谁(商人),没错,写赠言时要符合接受赠言的人的特点。

  2)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送给老师和同学的,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和对同学的依依不舍,所以写赠言时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四、学生写赠言

  小小的赠言卡,它包含着你的情和意,优美的赠言可以看出你的文采,能够让人聆听你 的心语;精心的设计,又能展示你的个性,可以让人感受你的真情。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回忆、美好的祝福,化作激昂的文字,依托那小小 的卡片,送给我们的老师,送给我们的同学…… 写的时候可以引用你收集到的名言、诗词,甚至可以修改。(在《友谊地久天长》音乐中学生写赠言)

  五、交流赠言,提出改进意见。

  六、互赠赠言

  同学们,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更美好的相聚,把我们的祝愿和真情送到同学(老师)手中,愿大家明天更美好。播放歌曲《明天更美好》,将写有自己美好祝福的贺卡赠送给同学(老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学生的基本步骤包括审题、确定中心、选材、组织材料、编提纲、拟稿、修改、誊清几个环节。

  一、审文题明确要求

  1、审清*作的体裁:说明文

  2、审清题眼:产品(农副产品、工业产品、食品和工艺品等)

  3、审清范围:家乡的

  4、审清题目要求:介绍家乡的产品,要先介绍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

  二、定中心搜集资料

  问人、查资料、上(资料要尽可能翔实)

  三、按要求素材

  资料的价值在于根据的需要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要想把这说明文写生动,有时候光按部就班的介绍产品的特征、价值或用途是不够的。所以,如果有关于产品的一些传说或者故事,我们能把它们巧妙地引入到我们的*作中的话,*作写出来就生动具体了。因此,对于此类资料我们不能轻易舍弃。

  四、读例文借鉴写法

  这一次*作,从体裁上说,是一说明文。说明文的讲究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这么多的说明方法,我们不需要全部都用,但也不能通只用一种说明方法。我们也不能为了用说明方法而用说明方法。方法的选择必须恰当有效。

  此外,因为所的家乡产品不相同,在介绍的过程中也会有所区别,不能“自古华山一条道”。比如介绍家乡的一种水果和介绍家乡的一种工艺品,在介绍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水果要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它的营养价值或者用途,另外,这种水果的种植、*性特点等等都是可以介绍的内容。如果要介绍家乡的一种工艺品,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种工艺品的历史渊源,以及它的制造工艺,材料选择等角度进行介绍。

  五、列提纲即兴练说

  六、生拟稿教师指导

  七、细修改誊抄文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评价梳理,加工提升

  1.教师梳理小结各组的活动成效。

  (从小组合作的策略、表现主题的角度、收集资料的渠道、加工资料的方法等方面)

  2.集体讨论如何完善本栏目的加工制作。

  预设:

  (1)编写目录。

  (2)修改文本,文本排版,美工修饰。

  (3)个性创意设计。

  二、点评

  看到同学们今天的精彩呈现,我感受到了你们浓浓的感恩之情。六年来教过你们的所有老师一定倍感欣慰、幸福!但是,今天更让老师欣喜的是,你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老师相信在下个板块的活动中,你们一定会完成得更加出色!

  三、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及对学生的引导和付出。有感情地朗读两文。

  四、总结

  难忘的.小学生活使每个同学都成熟了很多,每位同学都提升了自我,在学*上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我们师生之间也有了了解。在这分别的时刻,作为你们曾经的班主任老师,以后的朋友,我仍有许多叮嘱,仅当毕业留言和对今后学*生活的一点点参考。

  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人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师眼中的你是独一无二的,只要继续努力学*就都有成才的机会。所以,毕业后的你要勇敢地面对脚下未走完的路,你们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了,要勇往直前,不要退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由于契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教学本组教材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参与度都很高,尤其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活动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献计献策。还让同学们说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勾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回忆。课后同学们通过写建议书、写一次难忘的活动、写一封信给老师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不舍之情。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真情,感人至深。

  不足之处:在活动过程中,个别环节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一度迷失了方向。下次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当引导角色。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

  五、复**结

  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

  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教学反思

  《天时不如地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总感觉到有些别扭。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常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么,我为什么会在这节课上不在状态呢?其实每一周的开始上课的状态都不是太好。这可能与双休日的休息有关。在家还没有休息够,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师也有这种表现。其次课前的注意力没有在备课上。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还有,在课堂开始时导语没有做好。开头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在上课时我说:“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继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师出现了。大家说他是谁?”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张呢?”我接着问。这下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中国古代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70多个学生中就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令我比较失望,影响了接下来的上课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一、口语交际

  1、导入:

  经过本单元的学*,大家一直沐浴在浓浓的家乡情里面。这次口语交际活动,我们就来一次大比拼──动情你我他,你来我也来。设置的奖项与注意事项如下:

  ⑴ 以组为单位,齐心协力来比拼。

  ⑵ 单项记分,计算总分。

  ⑶ 每组参赛项目不少于两个,每个项目参与人数不少与四人。

  ⑷ 围绕浓浓乡情表演,形式不限。

  ⑸ 按照序号表演节目,每组先表演一个,再等第二次轮回。

  ⑹ 评分标准以掌声与泪水做唯一参照:

  (提示:形式可以是古诗诵读牵情思,可以是歌曲演唱道情思,可是挥毫泼墨画情思,可以是匠心独运写情思等等)

  (说明:在之前,就发动学生课下进行资料搜集与节目彩排,以组为单位独立进行。)

  2、准备:

  组长抽签决定顺序,组员同时准备,时间不过三分钟。

  3、演出,要求:

  认真演出,认真观看,认真评选。

  二、*作、回顾与拓展

  1、回顾口语交际:

  上节课,我们通过动情你我他,你来我也来的活动,纷纷抒发了自己的`浓浓家乡情。你们是否想过长大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

  2、提出*作要求:

  ⑴ 以以二十年后回故乡写题目,展开想象,来完成一篇作文。可以侧重一方面来写,比如侧重变化写,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大胆想象,不拘形式。

  ⑵ 注意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抓住一个人、事、物来完成文章。(回顾内容)

  ⑶ 先自行阅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再在大体讲述的基础上尝试适当地加以运用。

  3、交流:

  ⑴ 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

  ⑵ 同桌交流。借鉴经验。

  ⑶ 自由阅读文后趣味语文中的《推敲的来历》,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奥妙,将体会内化为*作的行动中。

  4、动笔。

  5、讲评:

  ⑴ 原则:

  抓住学生的独特视角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非凡而合理的想象进行评价。

  抓住学生的准确语句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个体进步进行评价。

  ⑵ 形式:

  同桌交流。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6、展示:

  分两种类型展示:优秀*作展示;进步*作展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3.学*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点、艺术风格及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教学难点

  学*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到法国,那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国度。法国的建筑尤其出名。能说出法国出名建筑的请举手。(投影出示几幅建筑图片,如巴黎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可见,建筑是科学,建筑是艺术,建筑还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跟随作者吉祖英来了解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法国的凡尔赛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重点写凡尔赛宫的建造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

  三、学*课文

  1.同学们,请你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美的殿堂,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向老师和同学们解说凡尔赛宫。

  2.走进凡尔赛宫。

  生一,介绍第1、2自然段。(先个别练说,再指名说)

  同学们,在我们面前的是驰名世界的、被称为人类艺术明珠的法国凡尔赛宫,它坐落在……主要建于路易十四时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宫殿建筑气势磅礴……正宫……宫顶……宫殿外壁上端……如果想看到凡尔赛宫更为美丽的景致,就请跟随下一位导游一起走进凡尔赛宫。

  师:走进凡尔赛宫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介绍时注意了什么?(板书:方位、艺术价值,外部:建造时间、面积、特色)(要注意抓住重点,准确生动、表达流畅、声音响亮)

  凡尔赛宫里面的景致怎样呢?请下一位导游为我们介绍。

  生二,介绍第3自然段。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凡尔赛宫的内部,这里有大殿小厅500多间,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现在,我们来到了由皇家大画家……的镜廊,这是凡尔赛宫的一大名胜,它全长……凡尔赛宫内部的陈设和装潢那么富有艺术魅力。其实它的外部景物同样充满艺术魅力。不信,请随下一位导游进入法兰西式大花园。

  (1)师问: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内部:陈设、装潢)

  (2)作者为何要重点介绍镜廊?

  (3)这一段的第一句在这节中起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接下来,我们继续观赏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有请下一位导游带我们去游览。

  生三,介绍第4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

  (1)这一节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由远及*)

  3.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历史逸事)指名朗读。

  4.文章的第6、7自然段介绍了什么?齐读第6、7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学*写法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的?

  (一是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二是外围环境优美,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三是建筑历史悠久,有许多动人的历史逸事;四是在历史上曾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2.本文在介绍凡尔赛宫时,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先总说其艺术价值,再具体说明艺术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最后归纳)

  3.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句子加以说明。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五、课外拓展

  运用文章的写作方法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

  【希腊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祭祀诸神之庙,以祭祀雅典娜为主,又称“雅典娜巴特农神庙”。

  它建于公元前447—438年,是伯里克利当政时代重建卫城山工程中的重点项目。神庙位于雅典老城区卫城山的中心,坐落在山上的最高点。它外形呈长方形,长228英尺,宽101英尺,由46根多立克式环形立柱构成柱廊。神庙的`主体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厅。东边的门厅向内殿,殿内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但是,这一杰作在公元5世纪失踪。中楣饰带是由92块白色大理石装饰而成的,上面有描述希腊神话的浮雕。东西庙顶的山墙上也有精美的浮雕。

  巴特农神庙被认为是多立克式建筑艺术的极品,有“希腊国宝”之称。

  【吴哥古迹】 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莫奥在向导的陪同下,前往柬埔寨金边北部的密林中采集蝴蝶标本。

  亨利莫奥一再催促向导向密林深处进发。结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宽10千米的雄伟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一组组宏伟的石构建筑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

  这些大大小小600多座各式建筑物,散布在40多*方千米的森林之中。

  这个发现震动了世界。

  经过考证,人们发现这个在密林中沉睡的雄伟的建筑群原来就是公元9世纪到15世纪柬埔寨历史上的吴哥王朝的国都。

  吴哥在柬埔寨暹粒省境内,距首都金边240千米。吴哥南临大湖,北枕群山,土地肥沃,人烟稠密,是理想的建都地方。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是吴哥王朝最兴盛的时代,人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吴哥古迹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一个辉煌的古都为什么被遗弃在丛林间而没有在史册上留下痕迹呢?专家们猜测有四种可能:一是全城传染瘟疫死得一个不剩;二是全城发生饥荒,人们只得弃城而逃;三是外族侵略,**后又弃城;四是都城内两派政治势力发生内讧,互相残杀,最后胜利的一方又在死尸堆里感染了瘟疫。这四种可能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吴哥城从此荒芜,宏伟壮丽的建筑物为浩瀚的林海所湮没,直到19世纪才被人们发现。

  吴哥古迹连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图被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观”。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北京城的北部,街东与雍和宫大街相通,西口连着安定门内大街。

  这条街至少有570余年的历史了。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修建了皇城、太庙和天、地、日、月等坛之后,当然没有忘记在北城根儿大兴土木——建立孔庙和太学。于是,国子监街也就由此诞生了。

  国子监街还有一个名字叫成贤街,这三个字工工整整地雕刻在街的东西两头的两座巍峨的牌楼上。牌楼为砖木结构,朱红漆的楼柱。辉煌,不敢说;庄严,足够得上。

  从街东口往里漫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与外面喧闹的世界迥然不同的景象:幽静、深邃。道边参天的古树,让你领略到老北京街道的那种古朴的韵味儿。打个比方吧,喝罢咖啡、扎啤、可乐,若是这时面前又摆上一碗冰镇的、加了桂花的信远斋老字号的酸梅汤,我想是没有人不动心的。

  往街的深处继续前行,路边出现几组高大的石碑。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写着两行大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原来这是有名的“下马石碑”,它标志着孔庙、太学的禁地到了。据说,出于对孔圣人的敬仰,甚至连皇帝御驾至此,也要下辇或下舆来步行呢。

  国子监街是条文化色彩浓郁的街。就拿街中的孔庙来说,大殿内除陈列有全套祭孔仪仗外,还悬挂着13件无价之宝——明清12位帝王和民国的黎元洪总统手书的13块赞扬孔子懿德的匾额。其中有康熙帝御笔亲书的“万世师表”四字匾,后来被悬在殿外屋檐下最醒目之处。与孔庙相邻的太学的大院内,有一座碑林,它和曲阜的孔家碑林不同,碑上镌刻着的不是逝者的铭文,而是密密麻麻、数以万计的明清两代中了进士的国子监的太学生的大名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似乎每一条街都将变得日益繁华、喧闹起来。然而,我唯独希望这条国子监街还是保持原貌,越静越好。原因很简单:就像人活一世总要有点值得留恋的往事一样,就像潮涨潮落总要留下几片记述海之歌的贝壳一样,我们总要给后人留下点用以追溯历史、求本逐源的东西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预设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3、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

  2、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准备

  重温《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二)检查预*

  1、大家都预*好课文了吗?在预*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预设目标

  1、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了解《三国演义》

  教学预案

  一、复*导入

  二、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结局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学生讨论

  B.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

  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

  文后练*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两个重要内容——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跨越式实验班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六年的网络环境下的学*,计算机操作技术娴熟。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从五年级开始接触SURF电子批注工具,坚持在扩展阅读时运用,掌握比较熟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借助SURF工具进行协同阅读,集体交流;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了解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SURF使学生掌握批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大量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电子阅读兴趣,体会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乐趣,了解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体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自主合作学*,利用SURF工具进行批注阅读,互相交流,深入讨论,领悟体会本课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Vclass课堂互动教学*台、SURF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板书“我最好的老师”)看了题目,我想知道你们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老师可能跟你们想象中的“最好的老师”大不一样。他是一位科学老师,名叫怀特森。他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2、自学课文,批注阅读

  (1)教师借助SURF,在关键处设置阅读提示:

  ※文章题目处设置“问题图标1”: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文章题目处设置“问题图标2”: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文章结尾处设置“评价图标”:你觉得怀特先生是个好老师吗?请尝试评价他那“独特”的'教学方法。

  (2)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借助SURF,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适时批注。

  ※阅读完后请浏览他人的批注内容,进行回复评价。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文,边阅读边应用SURF作批注(见图1)。

  部分学生批注:

  ①怀特森先生用特殊的方法,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事情的真伪。(by qiulinshan)

  ②他教会了“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by caikaixuan)

  3、学生汇报,检查反馈

  (1)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及时反馈,重点解决核心问题:“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

  (2)课堂交流,深化认识。

  “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真理。”谈一谈:究竟如何去接*真理?并填一填“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也要(敢于怀疑)”,坚持不懈地探究,最终才可能走向成功。

  4.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感谢怀特森老师让我们明白了学*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人的哪些事例?让我们再来看一些事例,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学生使用SURF批注阅读,阅读后自行浏览其他同学的批注内容,实现阅读体验共享。

  拓展阅读篇目:《嗅苹果》(必读)、《100℃人生》(必读)、《“聂利实验”背后的故事》、《学无止境》(必读)、《细节与结论》。

  5.讨论交流,知识内化(在“阅读论坛”中完成)

  师:通过这段时间学*的文章,你认为哪一种精神对你启发影响最大?学*中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教师在“阅读论坛”中设置讨论主题“你认为学*中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学生进入阅读论坛,深入讨论交流(见图2)。

  部分学生在论坛中的讨论发言:

  ①《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天,我和妈妈在做一道数学的简便运算题,这道题让我和妈妈起了矛盾,我说用交换律,妈妈却说用结合律,我对妈妈说:“除法不能用结合律!”就这样,我和妈妈谁也不让谁。最后,经过爸爸的评判,我战胜了妈妈。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就一定会胜利。(by zhaocan)

  ②《热爱》: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热爱,因为只有热爱,才能把精力放上去!有些人喜欢学*,你不逼他,他的成绩都很棒;有的人不喜欢学*,你逼他也学不好。(by chenming)

  ⑤《要敢于怀疑》:做人要敢于怀疑,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的观点,有时老师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你要勇于去解决你心中的疑问,不要把困惑藏在自己的心中,那样你的疑问永远解决不了。你要去“打败”老师,让自己更聪明!(by huangxiaooxuan)

  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强调独立思考,自主学*。传统课堂上学生的自学一般是个体行为,很难进行思想交流,教师也很难立刻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因此,我选择了利用SURF电子批注支持学生的协同阅读,它的在线批注和交流展示、讨论等功能,极大地支持了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借助SURF充分实现了阅读体验共享,老师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动态。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学生借助SURF批注感悟准确而深刻。由于学生认真批注并仔细阅读和回复批注,实现了阅读体验共享,课文重难点问题轻松解决。并且有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我设的填空题大胆地说出了不同的填法。我趁机表扬他勇于独立思考,正是本课精神落实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本堂课学生熟练运用SURF软件自主合作学*,批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的电子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惯正在逐步形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与情感之美,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能深情的朗读全诗,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综合水*。

  2、感悟雷锋*凡而又伟大的生命历程,从而真正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具准备:

  *****的亲笔题词:“向雷***学*”的号召。学生收集资料:雷***日记、雷锋事迹简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查资料,互相交流,了解了雷锋的生*以及有关他的动人故事,他的每一个故事都深深的感动着我们。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献出了他22岁生命。(出示题词)1963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的亲笔题词:“向雷***学*”。从此,全国广泛开展*雷锋的群众活动,他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将继续学*魏刚焰写给雷锋的赞美诗—

  齐读课题:《你,浪花里的一滴水》

  1、师提问:“你”指谁?《出示雷锋图像》为什么说他是“浪花里的一滴水”?

  板书:雷锋

  学生:是因为雷锋心灵纯净、像一滴水;他是亿万人民中很*凡的一员,像海洋中的一滴水。

  2、播放ppt,听录音学生小声诗歌,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师提问:请说说作者在诗歌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歌通过对雷锋*凡事迹和简朴生活的描写,既歌颂了雷锋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所做出的不朽贡献,又抒发了作者对雷锋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二、分析重点语句,理解全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后,老师,上节课我们知道诗歌七个小节,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哪三部分?主要讲什么?老师板书出来。

  学*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3小节设疑

  2、诗人歌颂的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立了“无数功勋”是个士兵,写了不“不朽诗文”是个普通人,又“年青”却渗透“亿万人的心”,这里突出了雷锋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凡、伟大

  3、你从哪里读出了雷锋的*凡和伟大?

  板书:

  一滴水

  4、你怎样理解“渗透”一词?(比喻某种事物逐渐进入其他事物中,联系句子的意思说说。)

  5、老师小结:这一部分,作者先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6、学生齐读第一部分感受雷锋的*凡与伟大。

  学*第二部分:

  1、抽学生分小节又感情朗读诗歌,看谁读得

  2、分小组讨论:诗人将雷锋比喻成什么?(进行勾画,批注。)

  学生回报:诗人将雷锋比喻成反映太阳光辉的:“一滴水”,向党飞的“展翅的鸟”不浪费光“点亮的灯”成雷的“敲响的鼓”。

  3、作者为什么要把雷锋比喻成“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

  4、学生:因为雷锋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战士,所以作者把雷锋比作人们熟知的“水”、“鸟”、“灯”、“鼓”,再次点明了雷锋短暂、*凡却伟大的一生。

  5、从他做的哪些事列可以说明这一些问题?(用自己手机的资料中的事列说明)

  6、师:诗里的“一滴”“刚”“才”强调了什么?

  (他的年轻,他的生活才刚刚开始,表达出了作者对雷锋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7、老师小结:第四小节又了四句话,层层递进,气势恢弘,颂扬了雷锋的英雄事迹。

  学*第五小节:

  1、读第五小节,教师指导:诗歌中第一次出现称谓,掷地有声,转换为第二人称“你”,语气要读得亲切,感情更加真挚。

  2、诗歌中“编歌曲,织罗衣,梳羽衣,流一滴泪”分别指些什么人?说明雷锋是怎样的人?

  3、学生:指那些为名为利,只想着自己的人,说明雷锋是公而忘私、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人。

  感情朗读第六小节:

  1、指导学生亲切而生动地朗读这一节。

  2、文中“一个音符,一根纤维,红花一瓣,最清的一滴”是在赞颂什么?

  3、学生:赞颂雷锋虽然*凡,但他却是党的队伍中最杰出的一员,具有秀的品质。

  4、师:这节作者再次抒怀,感叹这个名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再次证明雷锋的价值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凡的劳动中,看起来那么微小,却又那么生动。雷锋22岁的生命如同一颗流星,虽转瞬即逝,却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无比美丽动人光辉。

  学*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7小节)咏汉,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1、师:请用铿锵坚定、自信蓬勃的语调读最后一节。(抽学生读一读)

  2、师问:作者用“青春”“永生”“壮丽”三个词和三个叹号,在赞扬什么?

  3、学生:赞扬雷锋年轻有为,精神不朽,事业壮丽。他的足迹则暗示着我中国广大青年中,必将涌现出更多的雷锋式的英雄人物。

  4、 “列兵”是指什么?(军衔,服现役第一年的新兵授予列兵军衔)。

  5、学生一起有感情育读最后一节。

  三、品读赏诗

  1、媒体出示画面,赏诗:增强对诗歌的理解,边听边品味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老师小结:作者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讴歌了雷锋*凡的事迹,咏叹了雷锋为祖、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表达了作者对雷锋英年早逝的遗憾,抒发了作者对雷锋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诗句清新优美,含蓄精练,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句句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四、体会写法

  1、师:诗歌写的这麽生动、感人,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分小组讨论、交流、勾画、批注。

  3、反馈学*情况

  (1)比喻:他如此*凡,如此年轻,像一滴小小的春雨……

  (2)设问:为什麽呵为什麽……,都念着这个二十岁士兵的姓名?

  (3)排比:呵,雷锋!你不为自己编歌曲,你不为自己织罗衣;你不为自己梳羽毛……

  (4)反复:呵,雷锋!……呵,雷锋!

  4、说说用上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

  生:是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

  (小黑板出示)当今社会中曾经有过以下谈论,你能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雷锋出国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已经没有活雷锋,中国没有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雷锋到外国过去了,国外有许多助人为乐的现象,有许多助人为乐的人)

  2、“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每年的3月5日是*****题词“向雷***学*”的日子,社会上会掀起一股学雷锋的热潮,可是这种良好的风气不能长久的保持下去,很快就消失了)

  3、老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两个观点吗?

  学生:不同意,虽然这两句话都点明了一些社会现象,但是,这只不过是极少数的现象,不能代表全国人民的观点。我们这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事列也是不胜枚举的,像“希望工程”,“5·12”地震等,就能够很有力的说明这点。

  4、师:说得好,一个雷锋倒下了,千千万万个“雷锋”在成长!我们一定要向雷锋学*,向雷锋致敬!

  5、师:让我们时刻牢记的话,做一个雷锋一样的人!

  (小黑板出示)雷锋日记:1、2、3则,读读记记。

  六、作业设计

  1、看ppt试着背诵诗歌,增强记忆。

  2、看ppt找一找。像下面这样的诗句,诗中还有哪几组?

  3、读了这首诗,你对“一滴水”有哪些新的理解?(学生先谈,再写一写。)

  4、摘录雷锋日记。(见小黑板)

  七、课堂作业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如此*凡,如此年青,像一滴小小的春雨,却渗透——亿万人的心!

  (2)青春!永生!壮丽!

  2、如:他如此*凡,如此年青,像一滴小小的春雨,却渗透——亿万人的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扩展3)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梨,一种大众水果,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

  2、山梨味道鲜美,在李辉英的文章里,更有着特殊的含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读第二部分。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从山梨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

  2、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

  你也有过课文中的感受吗?请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8、回味山梨

  山梨留恋故乡

  外皮

  不能忘怀肉质

  味道

  爱更爱故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节意思。

  3、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节续写诗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

  4、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诗歌,理解第三小节意思。

  2、引导学生模仿写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人的时光》配乐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有人说,生活是一支歌,一支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歌;也有人说,生活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同学们,你认为生活是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画面,看看这些画反映的都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3、介绍作者

  师:是呀,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2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同学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

  2、小组内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互相交流。

  3、诗人在第一小节中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那么,广阔的不仅仅是海洋,还有什么呢?(天空、草原、星空----)谁能仿造课文第一小节说一说?指两名学生说。

  4、齐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了他感受到的生活?(广阔、芬芳)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我们来学*第二小节。

  (三)再读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教学)

  1、学*第二小节

  (1)分小组自由读第二小节。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小组同学有感情读第二小节。

  (3)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诗人生活在战争的年代,而我们生活在和*年代,我们又应当有怎样广阔的生活呢?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学*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4)学生自己尝试写诗。

  (5)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

  (6)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引语: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得到一个苹果,可是交换一个快乐你就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快乐的生活抒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师生评议)(设计亮点: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推荐代表交流展示,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第三小节。

  2、学*第三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指名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小组内交流讨论。

  b、班上汇报。

  (3)创设情境朗读第三小节:请你告诉老师说——请你对着同桌热情地说——

  请你抚着自己的胸口自言自语地说——

  最后请你大声地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朋友说——

  老师:孩子们,现在的你快乐吗?激动吗?所以(齐读最后小节)

  (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更好地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补充时代背景: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中国大地上轰响,由于***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而**区的天空却一片湛蓝,一天清晨,作者坐在窑洞门口,望见山底下浮着白雾,空气中带着露水似的微冷,黎明在变成白天,就像花朵在慢慢开放,山底下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飘荡在山谷里,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当时诗人还有感而发,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所以有人说:他是新中国的百灵。有人说:他是文章能手。有人说: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这就是何其芳先生。

  (5)播放配乐曲《三个人的时光》,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字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热火朝天的1942年,回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重温诗人那荡涤我们心灵,鼓舞我们生活力量的动人华章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篇课文吧。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体验了生活的快乐,真不简单,我们用眼睛摄像,用心灵感悟,用嘴巴诉说,*凡的日子不*凡,这就是感悟生活快乐的真谛所在。同时,这节课我们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其实,写诗和作文一样,生活即作文。下面,老师根据*时的写作积累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小窍门,我把它毫无保留地送给大家。(课件出示:1、生活是*作的源泉;2、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课外阅读推荐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魔法灰姑娘》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设计亮点:课外拓展是语文学*的又一渠道。小学生课外学*语文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我们教师应该在每篇课文学完后进行有意识地激励,补充课外读物,这样来挖掘学生学*语文的渠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及特有价值。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探究

  1、检查预*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合作交流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不明白的同桌交流。

  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继续学*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四、巩固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板书设计:琥珀

  时间———形成松脂球(松树、炎热、巧合)

  形成化石(时间之长、地质变化、陆沉水浸、海沙淹没)

  被人发现——科学价值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看这是什么?万里长城。之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能来说说关于长城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和长城有关的知识,可以是传奇故事等)

  师深情总结:(见教案后)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壮丽的奇观。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1、生读后交流,师补充对联知识。(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惯是“仄起*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落即可。)

  2、指读。

  四、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1、交流研讨:上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板书。

  3、感情朗读。

  引:上联从时间角度入手,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成的,盛赞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4、重点品读丰碑

  指导学生说出丰碑的含义,由“丰碑”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5、带着感情,想象着画面读。

  6、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7、默读下联,你感受到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特别注意动词)

  8、重点品读“奇观”,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9、品读,全班交流。师引领学生领会每句话的内涵,适时板书。

  10、感情朗读。

  五、升华感情

  1、放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鼓励学生充分自读,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

  3、补充长城被破坏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六、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来赞美长城,你知道有哪些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七、作业。

  1、搜集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2、读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风度、炼就、毅力、疑惑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同学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

  二、交流、讨论

  同学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疑惑之缘。

  ⑴ 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疑惑之缘?

  ⑵ 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胜利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走,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同学自身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同学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同学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胜利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胜利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身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括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和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身在学*生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身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胜利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同学一下找到学*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胜利,同时,课文还含蓄地论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考虑】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同学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同学的自主阅读,引导同学感悟戏剧扮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同学通过充沛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交流学*本组例文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

  2、尝试表达不同情况下的真情实感。

  3、理解*作例文的情感的表达方法,并仿照例文进行*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重难点

  在*作中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你知道刘勰《文心雕龙》中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什么意思吗?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次*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真情自然流露于我们的笔尖!(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新课。

  (一)交流*台

  同学们,无论是朱自清的《匆匆》,还是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那份真情的流露。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结合这两篇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A: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如在《那个星期天》中,作者把等待母亲回来时“焦急又兴奋”心情融入到“我”“挨时光”的举动中。他写道:“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

  同学B:我发现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如《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二)初试身手

  在同学的交流中,我们已了解了在写文章时几种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下面我们重点谈一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景物中”(借景抒情)这一写法。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请看下面的内容:

  路旁的花儿、树上的小鸟。

  (同一环境)

  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高兴)或者(心情好)一直想养狗,妈妈不答应。(生气、难过)(心情不好)

  路旁的花儿向我微笑,树上的小鸟唱着歌儿向我祝贺!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嘲笑我!

  由此可见:同样的环境,因为心情不同,因而导致你的感受也不同(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状况就不同)。

  下面,我们就初试身手吧!(出示要求)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走在小巷里好:

  不好:

  奔跑在田野中好:

  不好:

  弹琴好:

  不好:

  钓鱼好:

  不好: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的品质和*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班级纪念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3.练*。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作。

  限定时间,快速*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从一向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难点:感受母鸡爱护小雏鸡的伟大母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我将主要引导学生读课文,并通过设计问题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个大致的了。再通过教师引读、抓住关键词等方法,深入地分析学*,从而落实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我们学*了几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上一节课,我们在孟老师的带领下,学*了课文《猫》。在老舍先生的笔下,猫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呢?(生答:性格古怪、可爱、淘气)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另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那么在老舍的眼里,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请一两位学生讲一下对母鸡的印象)

  二、学*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要求:圈出新字生词

  a、标出自然段的序号。b、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母鸡的自然段是?

  2、反馈交流并板书。(包括学生不懂的或读错的药点拨)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学*1—3自然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板书)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板书)

  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御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板书)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秘密了吗?

  4、学*4—10自然段。

  a、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点拨并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覅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让学生上台模拟母鸡的想法和做法。)

  三、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地赞叹道:读第九自然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分析第九、十自然段。

  四、反复回味,拓展练写

  同学们,看,老舍先生通过对母鸡态度的变化,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我们还学*了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猫》。那么,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1、交流:(1)结构上都有一个过渡句;(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中总分式;(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4)在语言运用上,用的是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5)在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一向是喜欢。

  2、师:我觉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离不开敏锐细致的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能像老舍先生这样写出优美的文章。

  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本节课所学。

  六、板书设计:

  问题组:

  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相关语句)

  2、作者刚开始对母鸡的态度是怎样的?后来呢?原因是什么?

  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学*“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族的民俗特点,感受***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和田***族的民俗特点,感受***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

  积累语言,学*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看了视频,说说有什么感受。

  新疆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族人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走进和田的***。(板书课题)

  3、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和田,简单介绍和田?课件出示

  和田:位于新疆的'最南端,古称于阗(tián),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是新疆***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田以产玉、丝、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乡”。著名的和田玉就产自这里。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1、通过课文,说一说你了解到了***族哪些风俗*惯。课件出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学*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2.学*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师: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⑵练*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⑴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⑵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⑶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⑷自由读17和18

  教案《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藏戏》教案》,来自网!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⑸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⑴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⑵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⑶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⑷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成果:

  ⑴ 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⑵ 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⑶ 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教师小结:

  师:我们祖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它们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六、课后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藏戏的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家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剧种,查询有关的资料,了解这种戏剧的形成,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写一篇说明文,尽量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内容:课文《礁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两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扩展4)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石灰吟》和《竹石》,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

  2、体会诗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3、联系作者生*,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志向;

  2、难点:联系作者生*,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我们就是在一首首诗歌的沐浴下长大的。有些诗,我们早已铭记于心。

  说到柳树,我们会想起贺知章的名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提起荷花,我们脑海里会浮现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谈到瀑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谈到母爱,你必定会想起盂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今天我们又要学*新的.古诗词,请大家看到16课《古诗三首》,今天呢我们要进行一次挑战,一节课学两首,看看同学们的学*能力。

  3、请大家齐读课题《石灰吟》、《竹石》,现在我们猜一猜,这两首诗分别写的什么。

  (石灰、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请完成表格第一栏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自由朗读2遍,再读给同桌听。请同学展示朗读,请同学跟着朗读,然后播放名家朗读,请男生读《石灰吟》,请女生读《竹石》

  2、小组讨论,参考资料,说说你从诗句中分别读出了石灰和竹石怎样的特点,并完成表格第二栏

  (三)了解诗人,寻找共同特质

  1、师:相传这首《石灰吟》做于他17岁。当时他在求学路上经过一座石灰窑,正值师傅们在煅烧石灰石。他看到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何于谦看到石灰会这般激动,甚至为这**无奇的石头赋诗一首,郑燮为何也会对着普普通通的竹子,而心潮澎湃,不仅为其作画一幅,还落笔题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他们的一生,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参照资料2作者生*,完成表格第三行、第四行。

  2、同学们的讲述和回答都非常精彩,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栏(特点与品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共同特质,用一个词来形容石灰和诗人于谦,你会用?(清白)用清白形容石灰,老师能理解,因为不管历经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亦或粉骨碎身,石灰依旧保持着洁白无瑕的颜色,用清白来形容于谦,是想说于谦长得很白吗?那这个时候的清白代表着什么呢?【高尚的人格】 迁移学*,用一个词来形容竹石和郑燮。(坚劲)同样的在用坚劲形容郑燮的时候,你们是在赞扬什么呢?【不惧怕人生的挫折】 (四)托物言志

  1、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写这两首诗是仅仅是想描绘和夸赞这石灰和竹石这两个事物吗?那诗人实际上是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呢?展示诗文的思想感情:

  《石灰吟》——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这一次让我们在脑海中想着拥有高尚品格的诗人于谦,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于谦两袖清风的高洁,读出于谦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竹石》——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即使风雨浸湿了荡气回肠的梦想,即使黄沙掩埋了跳动的希望,即使艰难困顿了美好的生活,仍要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岩竹一样坚劲勇敢。

  让我们带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那么,这种明明是要写人,写自己的志向,却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五)拓展提升,指导写法

  1、这类诗在我国的诗歌中很常见,而当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后,我们也是可以写出来。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首先我们需要从这世间万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可以随便选吗?有什么要求呢?(特征相吻合)

  3、然后,描摹特点,最后,抒发志向

  4、小窍门:将表达人类品质和态度的词语直接加在这个事物上,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从物联想到人了。示例说明:烈火焚烧(石灰经历)若等闲(态度),粉骨碎身(石灰经历)浑不怕(态度)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2、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从其中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3、预*《夏日绝句》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诗选

  2、选择一项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100字左右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是提高写作水*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2。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

  二、讲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家中求教的情况)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后回答。

  1)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2)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结合幻灯片,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3)朗读第三句话:“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指导朗读。

  4、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

  (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三、学*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讨论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

  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4。

  2、朗读课文。

  附板书: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福楼拜

  焦急万分虚心求教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

  一无所获再次求教怎么没有什么好写呢?

  全神贯注坚持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

  勤学善教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新来的王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

  难点:写读后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六年的学*生活中,我们相遇相识的老师有很多,老师给予的关心、帮助、鼓励都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回忆一下,哪位老师令你印象最深刻?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走进第三课《新来的王老师》的学*。

  二、初读,学*生字词。

  打开书本P129页,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词语

  撇撇嘴(piě)折叠(zhé dié)自顾自摇摇头

  齐刷刷(shuā)大踏(tà)步哄(hōng)堂大笑

  工工整整前仰后合资质*庸差生(chà)

  ①齐读

  ②学生点读巩固

  ③释词促解(资质*庸)

  ④运用词语造句

  ⑤齐读巩固

  三、再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仔细认真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的事】

  四、精读,把握人物形象

  (一)解读蔡林

  1、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这是一个的学生”。

  ①学生举手回答②齐读③理解加着重号的词语

  ④想一想“这是一个的学生”

  ⑤有感情的齐读

  2、导读3-14自然段,了解以前的蔡林是个怎样的孩子。

  ①分角色来模拟对话。

  ②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原来的蔡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③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句子

  (二)解读王老师

  1、谈话:蔡琳如此大的转变,都要归功于谁?

  2、面对蔡琳,王老师都做了些什么呢?

  再次走进3--14自然段,请大家速读,找出相关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而老师?

  这是一个的老师。

  学生根据相关语句进行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3、出示差生档案

  ①齐读差生档案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王老师是通过差生档案想告诉蔡林什么?

  ③蔡林读懂王老师的信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④蔡林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老师?根据回答,板书。

  五、拓展延伸

  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一定有很多老师给过我们支持、帮助与鼓励。在即将离开恩师的时刻,我们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拿起笔,写下你内心最真挚的话语。

  老师,我想对您说

  六、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鼓励,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量。六年的学*生活里,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关心和帮助我们的老师吧。因为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我们更自信的大踏步走向美好的未来。努力学*吧,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感恩生活,善待他人。

  七、布置作业。

  将课堂上交流的资料整理成文章。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课程标准

  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感情。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综合实践活动“难忘小学生活”“依依惜别”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演讲稿、给母校老师写信,写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学情分析

  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篇课文的内容。

  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

  3、学*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给校长的建议》、《同学录》、《毕业赠言》,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2、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

  3、为母校做点事。

  4、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

  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难点

  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

  教学方法

  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促使学生全员参与。

  学法:自主活动,自己策划、主持、布置环境。

  教具准备

  1、读“阅读材料”。

  2、收集毕业留言。

  3、为联欢会做好各项准备。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小组讨论,指定节目单。

  二、讨论,写联欢会的策划方案。

  三、学生根据分工,准备联欢会。

  四、作业:准备联欢会

  五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强调书信格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2、动笔写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出示课件)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二、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课件出示)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1、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课件出示)

  2、齐读、共想(课件出示)

  3、总结(课件出示)

  4、赏析从语言、写法、修辞等角度谈谈(课件出示)

  5、采用第一人称的好处:(课件出示)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课件出示)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2、读与写

  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一、 前置性作业

  自学本课生字,摘录重点词语并解释。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三、比读书,比认字(第一次先学后教)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喜欢的字词。(关注桑鹏)

  (展示前置性作业1)

  1.正确读出以下字的读音并组词:

  礁、痒、蘸、攒、癣、腻、肆、苋、袒

  2.会写以下词语并理解词义:

  名副其实、千方百计、肆虐、恩赐、袒护、积攒、千方百计、烟波浩渺、 油腻。

  四、默读课文,划分层次。(第二次先学后教)

  五、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1.***驻守南沙的原因是啥?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六、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七、总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八、课堂练*

  配套练*1、2、3。

  九、布置作业

  优美词语两遍

  板书设计:

  南沙卫士

  (坚忍不拔、舍己为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记叙文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阅读目标:

  1、品味作者自然朴实又充满真情的语言;

  2、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重难点]

  1、学*鉴赏作者笔下塑造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深情,培养健康的情感。

  2、用心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真情的语言。

  3、联系全文,走进生活,体会作者母亲对其进行的“生命教育”,提升浓浓的亲情。

  [教学方法]

  个人思考,同伴启发,教师引导;在讨论中形成自我认识,在探究中关注细节,在畅谈中深化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说说你知道的与“母爱”有关的诗词、故事、名人名言,大家来共同分享一下:

  生甲:孟母三迁的故事、岳母刺字的故事。

  生乙: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

  生丙:孟郊的《游子吟》。

  (师: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二、阅读探究,感悟人物。

  (师述:美国作家惠特曼曾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老舍身为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母亲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否与惠特曼说的一样?

  探究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小组探讨,选代表回答。

  2、师归纳: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做事认真;她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最会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含蓄而深沉,她的爱无私而伟大。

  探究二:为什么母亲会有这样的性格?

  (提示:民族性和时代性决定的。)

  探究三:母亲对老舍先生性格有什么样的影响?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影响所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1、学*小组探讨,推选学生代表交流。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惯。

  C、12自然段:做事做人讲原则,做人的道理。

  E、17自然段:“我”的性格,*惯是母亲传给的。

  2、师述:大作家老舍先生对母亲心存感激。他这样说过:“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惯,是母亲传给我的。”“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怎么理解“生命的教育?”(代出具体的细节描写)。

  (提示:表现母亲坚强的个性的句段:①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②北*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提出办法;③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三、再读课文,领会主旨。

  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再读课文,感受深刻之处。并说说你从作者的母亲身上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师巡回引导,全班交流)

  (过渡)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世。

  四、畅谈母爱,提升亲情。

  当我们看着亲爱的母亲日渐衰老的容颜,当我们喝着母亲亲手为我们煲制的浓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请列举一、二件典型事例或令你难忘的一幕,说说母亲对你的影响。

  (生畅谈,感受母爱,体验亲恩。音乐《母亲》歌带低吟。)

  五、鉴赏特色。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又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苦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作者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瘟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达内心的恐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可是慈母不会再侯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作者满怀感情运用口语,宣泄了对母亲的依恋与思念、失去慈母的在悲伤与哀痛和内心深处那一份再也无法回报母爱的愧疚之情。

  六、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在这篇课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乎排比的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使人们自然地将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

  全文从*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美文欣赏:莫言的《卖白菜》。

  七、布置作业。

  学*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的特点,练笔《我的母亲二三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的品质和*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民族古乐器?

  2.课件出示编钟图片,问:这是什么?

  学生交流对编钟的了解。

  二、设置情境,确定学*目标。

  1.准备选拔最佳解说员。

  请全体解说员研究要解说的材料——课文语句。讨论解说稿的大致条理。列一个小提纲。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脉络。

  3.交流小提纲。

  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

  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

  (1)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2)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一是造型设计精巧。二是音乐性能良好

  (3)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

  4.各解说员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琢磨一下,把认为应该介绍的内容整理整理,最好能够不看书向大家解说。

  5.学生开始准备。

  6.学生在学*小组中展示。教师随机参与,指导评价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忙碌,是主动学*的最好的诠释。而主动学*的*台需要教师去随手搭建,情境需要老师去精心营造。】

  三、交流展示

  各组选派能干的选手或有特色的选手全班展示自己的解说内容。要求大家一起注意听,可以模拟观众随时提问。

  相机指导学生

  1.理解生词。

  2.理解重点语句。

  如:“……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从四个“最”和后一句的四个“方面”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特点,课文是怎样有条理介绍的……

  通过什么方法,介绍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举了俩例子。)

  四、拓展练读。

  1.用一句话赞美曾侯乙编钟。

  2.设计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节目单。

  3.有感情朗读《编钟赋》

  编钟赋

  历史的浓烟淡了

  淡化为氤氲的白烟袅袅

  有雷霆从地*线滚过华夏

  一缕民族的精魂

  从土地里

  掘起永恒

  时光静默流逝

  流逝成震动着的编钟棒

  ……敲……

  响了龙的信念

  直了龙的脊梁

  有思绪从亘古反馈而至

  古城踏歌起舞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制作班级纪念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生活为本,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说写结合,完成两篇小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好吗?

  二、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用这张照片?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想一想,谁愿意说一说?

  讲评重点:有吴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要清楚。

  三、练*。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口述。

  四、小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特点。

  五、当堂*作。

  限定时间,快速*作。

  六、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七、小结。

  八、把小作文修改、誊清。

  第二课时(照片中的“他”)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这节课我们学*如何向大家介绍你的同桌。

  二、范例及讲评。

  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特长?在小学六年的学*生活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绩?你怎样评价他?

  讲评重点:层次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

  板书:介绍一个人,要层次清楚地突出他的特点。

  三、小组交流。

  哪件事能表现出他的特点?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同学的特点。

  四、当堂*作。

  限定时间,快速*作。

  五、征求对方的意见,修改。

  六、小结。

  七、修改把小作文誊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不计其数、千里迢迢”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维护生态*衡,保护人类共有家园的意识。

  3、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能抓住要点,了解知识,并注意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知道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难点: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板题:20、意想不到的灾害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哪些是意想不到的灾害?课文写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灾害?

  (2)为什么称它们是“意想不到的灾害”?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二读课文,填写表格。

  三、检查交流。

  1、课后生字表组词读。

  重点正音:蟾蜍泌

  重点字形指导:蟾滥

  2、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交流表格填写情况。

  4、小结:通过对课文的读和表格的填写,你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板书:维持生态*衡是多么重要

  四、深究原因。

  1、导入:为什么说维持生态*衡十分重要?

  (1)什么叫生态*衡?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句子,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衡。

  A、“不论什么动物”你怎么理解?(不管是有益的动物还是有害的动物。)

  B、指导朗读。

  2、为什么必须要保持*衡?

  出示句子: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泛滥成灾。

  (1)理解“泛滥成灾”。

  (2)联系表格和课文内容,用“()在()泛滥成灾,就是因为人们只想到(),没想到()”说话。

  (3)可见,即使是有益的动物,如果无限制地(大量繁殖),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害)。因此,我们要努力(维持生态*衡)。

  (4)那如果螃蟹、蟾蜍数量太少了或灭绝了,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3、举例说明一种动物(有益或有害)太多或太少,甚至灭绝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害?

  五、课堂练*。

  1、完成课作1、2、3题。

  2、谈谈收获:了解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了解由于生态失衡造成灾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会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是怎样的?

  填空:读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一要(把握文章介绍的知识要点),二要(琢磨文章的词句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2、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

  二、琢磨文章词句。

  1、自由读课文,体会,圈出重点词句。2、反馈交流:

  (1)不计其数的螃蟹,在26000公顷的稻田上咬稻秆,啃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了重大损失?

  A、“不计其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螃蟹泛滥成灾。)

  B、用“重大”修饰损失,说明什么?

  C、指导朗读。

  (2)农田里,草丛中到处都是蟾蜍,它们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对澳大利亚的动物世界造成了威胁。

  A、“到处”写出了什么?(蟾蜍泛滥成灾)

  B、“受到毒害”与“造成了威胁”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因为蟾蜍在农田里、草丛里活动,家畜也常在这些地方活动,有直接影响,所以文中说“受到毒害”;别的动物不生活在农田里、草丛里,所以文中说“造成了威胁”。二者在程度上有差别,课文作了准确的区别。)

  C、指导朗读。

  (3)不论什么动物,它们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须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衡。

  (4)动物在生活中有许多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疾病等,这使得动物的数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失去某一种制约因素,动物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泛滥成灾。……

  三、再理思路,概括段意。

  (1)(2)║(3)(4)║(5)║

  1、味道鲜美的螃蟹会造成灾害。

  2、庄稼的卫士蟾蜍也会造成灾害。

  3、分析上述造成灾害的原因,说明保持生态*衡的重要性。

  完成课作第5题。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五、课外拓展延伸。

  1、阅读《蛇与庄稼》

  (1)自读,绘制食物链图,说说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说说文中那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2、课外收集一份有益动物成为有害,或有害动物为人类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们吃光了》或自由选题,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衡的短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3、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把握课文主旨、

  2、通过反复读文,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3、通过小组学*,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2、了解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930年老舍先生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疮痍的祖国,他的作品的格调开始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对旧社会进行了接露和批判、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买车的故事、板书课题13祥子买车

  二、检查课文预*情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昨天同学们预*了课文,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或意思自己解决不了,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将学生的认读进行有效落实,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作者叙述了祥子从租车到下决心买车,经过努力工作而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车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学会归纳总结作品主要的内容,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出示中心话题: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说一说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让学生能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进一步增强合作学*的能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挖掘信息和潜能、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祥子身材高大,身强力壮、从课文开头对祥子的外貌描写体会出来、)教师板书:身体健壮

  教师:正是祥子的身体健壮,有着拉车的良好身材基础,因此他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希望、

  学生:(祥子很淳朴,从"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可以看出来、祥子刚开始进入城市时,还保留着农民特有的纯朴、)板书:纯朴

  (祥子淳朴,还可以从后来他租车拉车时的姿态可以看出来、跑得快,座儿舒服,安全、跟别的拉车的不一样、)

  教师:祥子是从乡野的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身上仍保留着许多农民的纯朴特点、即使他穿着白布裤褂,站在同行里,也是彻里彻外的农民、他的所作所为,无论在性格上还是在德行上,都保持着那种由乡土生活所培养的一切、

  学生:(祥子有心眼儿,有理想、当他有自己的打算时,不好向别人讲,不喜欢和别人讨论,还有买新车时和老板的讨价还价、)

  (他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创立新的生活、从"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

  板书有新眼有理想

  教师:车是属于自己土地一样靠得住的东西、有了这个靠得住的东西,祥子的心里才踏实,才觉得生活有了着落、指导学生体会着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体会心理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学生:(祥子不怕吃苦、为了凑足一百块钱,他整整拉了三年车、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板书不怕吃苦

  指导朗读最后自然段,体会祥子买车后的激动的心情、

  教师总结:整篇课文里祥子没有多少语言,我们可以看出祥子是沉默寡言而内秀的青年,他凭借着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聪明,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他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设计意图:升华感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拓展理解:

  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资料,了解祥子买车,失车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以及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兴趣,拓展小说里的相关内容,了解祥子的形象,了解小说这种文体、

  五、作业:

  1、课外阅读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骆驼祥子》、

  六,板书设计:

  祥子买车

  身体健壮

  淳朴

  有心眼儿

  有理想

  不怕吃苦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扩展5)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使学生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5.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令人羡慕的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绿油油的田野深处那件装满作者整个童年的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1.小屋里都有什么?体会小屋的简陋。

  2.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童年。

  3.离开小屋时,作者的心情如何?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4.朗读指导。重点指导要背诵的段落,适时给学生背诵的机会,引导学生交流背诵的技巧,帮助学生积累词句,便于学以致用。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实际谈感受。

  五、小结

  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巢、蹈、躁、睬、傻、蜗”的写法。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练一练

  蹈、躁、睬

  滔、噪、踩

  四、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同学交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五、全课总结

  通过学*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写生字。

  2.预*12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体会作者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情怀。

  重点难点:

  对几个较长句子的朗读,把句子的停顿处理好,并把握好句后、节后的朗读停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三单元中的《一夜的工作》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她写的一首诗。

  2、揭题:《生活是多么广阔》 (板书课题)

  3、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诗歌读准确。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的停顿。

  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

  去架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

  去在*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又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2、抽读,纠正读得不好的地方;全班齐读。

  注意这几个句子的停顿:“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去在*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三、品读诗歌,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请同学们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说说你从这首诗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作上记号,并简单的写一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全班集体交流对诗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重点的句子: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就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对待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

  4、理解了这些句子,请同学们来体会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作者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来,你能行吗?试试看吧。

  5、指名读,教师范读,分男女生读。

  四、结束语。

  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每天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在**凡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创造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闪亮的印迹。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惯。

  教学重难点:

  对资料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以班为单位确定一个专题。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课外读物、课程、网上活动。

  2.对问卷调查的对象选择的范围要广,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激趣。

  2.汇报调查结果。

  (1)选代表说自己调查的情况。

  (2)教师相机指导。

  3.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总结。

  从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4.了解调查报告

  (1)什么是调查报告?(课件)

  (2)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标题,正文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建议)

  5.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6.交流学*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

  (3)全班交流

  7.修改作文。

  8.抄写*作。

  板书设计:

  调查报告

  标题:关于xx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调查过程

  正文:调查结果

  建议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内容:课文《礁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两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地图)

  将军行军礼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 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5、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所作。本文的题目就与众不同,实际文题应该是“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作者巧用逗号,取代了“是我”,题目对本文主题高度概括,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觉得大自然好像诗那样,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娇丽多变的景象,按时间的顺序展开,从对自然的朦胧之爱到赋予自然诗化的情感,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不断发展的心灵进程。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文语言富有诗意,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每段的前标明时间的关键词,纵观全文,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不同时期,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所接触环境的逐渐扩大,加之所学知识的增多,视野不断开阔,对自然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看到的自然之景到由景而生的特殊感情进行深刻的理解。本文想象丰富,调动学生的思维,动手操作,力求把作者的想象转化为图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积累好词佳句,学*时按作者的描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共鸣。为写作打好基础,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与自然的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读写“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大自然的种.种特有的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可以在课前收集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相关作品(诗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言:同学们,我们在成长在进步,我们耳闻目睹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低头在水边玩耍,抬头望见空中的云霞,让我浮想联翩,郊游让我大开眼界,外出求学之际,我心旷神怡,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诗。板书课题: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2.解题:看课题,你知道“大自然”是谁心中最美的是吗?(我)文题用逗号取代了“是我”我具体指谁?(宗白华)

  3.简介作者宗白华:(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事?

  作者用艺术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象引发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用笔标出自然段,并找出自然段开头一句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圈起来。观察这几个词,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3.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3段)并概括段意。

  第1段:(1.2自然段)写孩童时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2段:(3自然段)写少年时大自然引起的奇异的情感。

  第3段:(4~7自然段)写青年时与大自然结成微妙的音符。

  三、仔细品读,理解感受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在每一段时间内,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所产生的特殊感受(想象),说说你对这种感受的理解,并读一读。

  2、交流感受,朗读体验

  学*第一段,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小时候,天空的白云和石桥畔的垂柳,云谱。)

  小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孩童时候。板书:孩童

  作者见到云联想到什么?找一找写云的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语调要错落有致,表达出作者的兴奋点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边读边想象汉代的云、唐代的云、抒情的云、戏剧的云都是什么样子,并在书下边的彩图上有简笔画出各种云的示意图。练*读。指名读。(略)

  刚才我们画了一些云的示意图,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理解。板书:幼稚

  (目的:唤起自己孩童时对所钟爱的事物的体验。)

  文中的我热爱大自然是他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迷恋大自然的脚步越走越快,作者郊游去的地方,景色宜人,我们也一同去看一看吧!用“——”画出所去的景点及见到的景物,用“~~~~”画出作者的感受,体会凄凉的感觉与幸福之感结合的奇妙之情,练*朗读。

  教师小结:小时候,作者无论是一人观赏,还是与小伙伴郊游时,他都被大自然的秀美与深邃所陶醉,痴迷于自然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并觉得自己与自然合二而一,飞升远去,显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时作者的想象叫幻想。

  板书:幻想

  你也有过如此入情入境的时刻吗?说一说。

  (目的:启发学生想象)

  这一段的板书我们也学*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老师教学生连词成句,使板书成为:孩童幻想幼稚起

  接下来我们学*学*第二段:

  十三四岁我们叫做少年,板书: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成为一名少年,大自然又引起他哪些奇异的情感呢?板书:情感第3自然段内,有时间,也有作者的感受,但没有具体写出所见到的大自然的美景,结合你现在的年龄,替作者添补上他所见到的景物。说说你的奇异的幻想。

  (目的:联系实际联系进行说话训练)。

  作者长大了,有自己的观点,自信,突出坚定并活泼好奇之意。板书:奇异体现我对自然的爱越来越真切。

  这一段的板书,谁愿意概括?尽量让学生完成。

  .板书:少年情感更奇异

  下面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第三段:

  学生汇报

  板书:好音符

  师小结:作者17岁时到青岛德国高等学校中学部修读。此时他已经是一个青年了。板书:青年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岛是海滨城市,他可以经常去看海,大海浩瀚无垠、气势不凡,是生命的发源地,面对有这样特征与内涵的事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与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象征”用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与特殊意义有相似处或必然的关联。大海气势壮阔,又是生命的发源地,与世界和生命之间关联紧密,作者抓住了关联产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微妙的。板书:微妙

  这一段的板书:青年微妙好音符

  作者引用朋友的诗句,体现出他爱诗,写诗,读诗,因此作者“心中涌起美诗意”

  板书心中涌起美诗意

  3、通读全文,体会情感

  师:思考作者喜欢写诗,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作者是我国的美学家,还是诗人,是大自然给了他诗的灵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的诗《我生命的流》。

  四、阅读鉴赏,突出特点

  1.写景,并直接抒发感情。找到有关的句段。

  2.全文运用想象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指出具体的句子。

  板书设计: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

  1.按时间顺序(小时候)孩童幻想幼稚起

  2.写景,产生联想(十三四)少年情感更奇异诗情画意

  3.语言优美(十七岁)青年微妙好音符想象丰富

  4.层层深入结尾扣题(上中学)心中涌起美诗意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概括内容

  课文讲了什么事?(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绮丽多变的景象,以及被这些景物引发的感受和神游万仞般的想象,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背诵佳句

  1.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比赛背诵。

  三、迁移练*,巩固生字

  1.识字写字同时组词。教师有针对性的范写。

  2.理解词语:酷爱、幼稚、抒情、遥远、搅动、弥漫、诗情画意、凝思、遐想、脉脉相通、写照。

  3.照样子,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

  (晓雾弥漫)的海()的海()的海()的海

  4.添音节

  脉脉()含情的春水,滋润着正当勃勃生机的山脉()。

  5.摘抄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

  四、实践拓展,读写结合

  回忆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对它很有感情,写写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意。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本课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作者通过笑声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感,学*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 导入揭题:

  1、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便是和我们一起学*,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同学间那《忘不了的笑声》。——板书课题

  2、读一读课题,说一说这个课题是围绕什么来写?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要求(一)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

  (1)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

  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余晓的笑声( )、鲁珊的笑声( )、方*的笑声( )、陈立的笑声( )。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思考题: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

  过渡:他们的笑声别具一格,他们的笑声里包含着什么呢?

  1、学*要求(二)

  (1)请用“——”画出他们不同笑声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方法:读——思考——交流)

  过度:课文除了写四个同学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

  (2)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它采用了什么描写。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2)课文中除了写他们四个人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意。

  (3)采用不同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中领悟情感。

  (4)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那些写作方法? (此处出示课件——写作方法:抓住特点 突出性格塑造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写法。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也抓住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突出他的性格。

  四、小练笔。

  在你的身边,哪些同学的言谈举止比较有个性?又突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然后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学*反思: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结合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扩展6)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法:

  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赞美梅花的词——*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的品质和*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扩展7)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3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派,**全*。)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诗词朗诵、演唱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扩展8)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华6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巩固要求会认和会写的词。

  2.金钥匙:培养学生在阅读好文章时,品味好词好句的能力。

  3.语文故事: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对“一字师”的理解,了解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4.古诗诵读: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的意境,领略西湖之美,达到积累的目的。

  5.语文生活:通过说毕业感言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6.*作:写在小学六年中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注意写清事情的经过,写出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纸条,纸条上分别写上“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等。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学生学*兴趣,复*会认词、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检查掌握情况。

  3.认读、练*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

  二、金钥匙

  1.导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这篇课文对母亲描写非常细致,词句也非常讲究。今天我们再一次品读品读这些好句子。

  2.自主朗读,抓住带点的地方细细品读,想想这些地方写出了母亲的什么内心活动?

  3.指名读,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阅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培养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惯,这样既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从中学*好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5.拓展:用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方法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好句品味品味。

  三、语文故事

  1.导语激趣。

  “一字师”讲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一字师”讲述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2.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短文。

  (2)边读边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启发。

  四、古诗诵读

  1.导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你们会背吗?(指名背或齐背),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风光,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再一次领略西湖的美。

  2.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熟,质疑。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在难读处指导,解疑。

  (2)通过引读,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师:乌云汹涌像把墨汁泼翻,但不能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打入游船。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4.品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练*背诵。

  (1)同桌合作背诵或自己背诵。

  (2)齐背。

  第二课时 (语文生活)

  一、谈话导入主题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六年来多少事令我们回忆: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有趣的活动……即将要分别了,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说!

  今天,就请同学们到讲台前,作一个简短的发言,说一说你们想说的话。

  二、出示发言的要求

  1.抽签确定发言内容,内容有: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抽签后,准备几分钟。

  2.要抓住主要内容说,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抽到的说话对象使用称谓语。

  3.上台后不要慌张,态度自然,发言口齿要清楚,声音响亮,语速不要太快。

  4.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后要掌声鼓励。

  5.发言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发言的内容是否符合确定的内容,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做到了表情自然、不怯场。

  三、组内发言,相互评价

  1.四人为一小组,组内抽签,确定内容。

  2.各自准备几分钟。

  3.组内发言,同学评价。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发言(或小组内推荐发言人)。

  2.全班同学评价。

  五、教师总结

  这一次说毕业感言的活动,就是为了锻炼同学们即*演讲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我们*时善于观察、积极思考,还要求我们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落落大方的讲话姿态。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找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与人交流,就会提高自己的讲能力。

  第三课时 (*作)

  一、激发兴趣,拓宽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六年中一定有许多事情让你难以忘怀:第一次背着书包步入校园;因为做了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考试得了高分赢得同学羡慕的目光……想把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分享吗?

  2.说一说你最难忘的那件事。(同学自由说,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纠正学生表述不清的语句)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教师要及时适当归纳。

  二、阅读*作提示,明确*作要求

  三、自主*作

  1.学生构思后自主*作。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作评改)

  一、学生朗读*作,进行自改

  二、指名朗读*作,师生共同评议

  请3—4名学生读*作,一个一个评,相机指导,肯定优点,引导补充修改。通过典型*作的评议,使学生明白评改作文的要求和方法。

  三、小组互读互评,对*作提出修改意见

  四、进一步修改*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指尖的世界”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盲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唤起对生活的自信与乐观。

  教学准备

  背景资料、图片、配乐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有一群孩子,他们因为先天的或后天的某些原因,永远告别了光明与色彩,一生笼罩在黑暗中。(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有关盲童的录像资料)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生活永远也不再有希望,但是善良的人们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带他们在“指尖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希望。

  板书课题:指尖的世界

  2.齐读课题,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1)读准确,读通顺。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检测初读情况。学*会认字。

  3.再读课文。复*会认字,学*会写字。

  提示:(1)读流利,知内容。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生再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理清脉络。

  三、品读课文,走*“指尖的世界”

  出示阅读提示:找到文中最打动你的段落,做上记号,读一读,在脑中想象出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全班交流。(学情预设,重点指导朗读及体会)

  (1)“虽然孩子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绿树,看不见日日进出的朱红色校门和里面一片多彩的天地……但是,他们体会到了,身上那暖暖的感觉是太阳给的;走*那些小树,能闻到叶子的清香;靠*花园,能闻见花的香甜;他们知道,操场的尽头有一个音乐喷泉,那里有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水珠一起舞蹈。”

  这段话用一系列的排比,用看不见与能闻、能听的对比,表现出盲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快乐。学生对这种快乐可能较难理解,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联系课前他们查找的资料及之前观看的录像,两相对比,让学生明白在盲人学校里的孩子也是快乐的。

  练*用“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但是,他们……”说话。想象盲孩子们在学校的其他生活情形,再指名朗读。

  (2)“学校里有琴房,琴声悦耳,一个孩子正陶醉在音乐里。他的指尖轻快地在黑白琴键上移动,演奏心中已十分熟悉的曲谱。对喜欢音乐的盲孩子而言,音乐是另一个世界,一个自己创造的完美世界。”

  提示:他可能在想什么?如果此刻你在他旁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

  (3)“有时,孩子们还玩儿足球。足球是特制的,里面装着铃铛,滚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孩子们跑几步,停下来听听,再跑几步,咿咿呀呀地交换意见。比赛时,他们在球门上挂上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指引着他们投入地奔跑。”

  联系学生踢足球的经验理解:正常人踢足球不难,可是对于盲童来说,奔跑就很困难了,更何况去踢球。但是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玩得非常开心。让学生体会盲孩子因为自己也能踢球而产生的自豪感、快乐感,想象画面,激情地朗读。

  四、布置作业

  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自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2.生质疑。

  3.教师梳理,能够由学生互相解答的不必讲解,难懂的准备讨论。

  二、深入理解,走进“指尖的世界”

  1.“所幸的是,总有善良的人们愿意给他们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们相信,无法驱走黑暗的时候,美好的心灵更是可贵的明灯。”

  “善良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关爱盲人的人,为盲人教育工作奔走奉献的人。“美好的心灵”指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

  (课件:补充*盲人学校德籍女校长的资料以及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他们善良美好的品质,受到思想的熏陶。)

  师:带着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2.“厚厚的盲文课本,由许许多多凹凸的小点组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指尖灵巧地移动,仿佛走在通向光明世界的长廊里。”

  “长廊”指什么?学校。板书:学校

  为什么把学校比作一条长廊?

  理解:学校就是教育孩子认识世界,走向生活的长廊。

  课题为“指尖的世界”,现在你如何理解?

  盲孩子失去眼睛,他们看不见,他们最直接地感知事物、生活的方式就是触摸。通过双手读书学*,弹琴画画。对于常人来说,世界在我们的眼里,而对于他们来说,世界在他们的指尖上。

  3.“但若是每一日,他们的快乐与信心都多一点儿,那么,他们便会在都市的转角、在树梢送来的微风中、在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之间,看到曾经想过或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

  “都市的转角”“树梢送来的微风”“生命的一站与另一站”指什么?

  指的是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

  他们“曾经想过”什么呢?而他们“未曾想过的世界与光影”又指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盲孩子虽然看不见这个多彩世界,但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路人的帮助,或许是清晨凉爽的微风,依然能让他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美。体会这句话告诉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要有乐观的心态。

  板书:自信、乐观

  幸福的生活

  三、扩展延伸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可以谈向盲孩子学*乐观、自信地面对学*与生活;可以谈盲人成功的事迹……

  2.总结: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为之努力,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布置作业

  1.复*会写字。听写。

  2.写下你读后的感想。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4.写一条公益广告,号召人们加入到关爱残障人的行动中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难点:体会写法,感受语言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3、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走进经典的阅读世界。

  2. 通过阅读,对重点人物、情节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阅读一部名著及相关书籍资料、影响资料,召开一次讨论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猴王出世》《武松打虎》这学期又学了<用奇谋孔明借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了解了四大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人物.我们已经了解了四部名著中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也有不同的感受,然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

  二、交流要点

  1.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人物来写.

  2.必须以第一人称叙事.

  3.在原有基础上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写法指导

  1.一定要一名著中人物的身份讲故事.

  2.名著中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要合乎情理.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1)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2)修改草稿,再读。

  (3)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复*巩固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出示生字词,小组合作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懂得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学*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本文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一、复*探究

  复*检查导入新课

  (1)《匆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重点字词。听写重点词语。强化记忆,识记字词。

  二、合作交流

  1、试答追问

  学*交流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2、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1、交流体会文章的后两个自然段。

  2、交流名言警句。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体会有感情的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朗读背诵。

  3、分小组朗读比赛。感情朗读、背诵片段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四、巩固延伸

  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目标预设〕

  1、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激发学生探究海洋的兴趣。

  2、讨论发现“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感受文本内容的纲目与条理。

  3、品味体会文本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模仿文本语言进行表达。

  〔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的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理解海洋真正是21世纪的希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抓住知识要点,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等。虽然这篇说明文文体简洁、通俗易懂,但同样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感悟形象、晓悟情趣,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过程〕

  一、生字词引文本,感对比说明

  1、课文预*了吗?出示三个生字:“慷”“蕴”“胁”,指名读读,选择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注意提醒学生“慷”下面不是“水”。

  2、这三个字课文中是怎么组词的?(威胁慷慨地给予蕴藏)

  3、预*了课文,你能联系文本内容,用其中的一个词说说话吗?适机指导学生读读相关段落。

  预设一:人们受到生态环境恶化、食物的匮乏的威胁,海洋慷慨地给予我们高蛋白食品。适机理解“匮乏”

  预设二:世界受到能源危机的威胁,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预设三:人类受到电力缺乏的威胁,海洋蕴藏着海浪、潮汐等的无穷无尽的能量,

  预设四:海洋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水资源,可以慷慨地给予人类以空间。

  [设计意图]

  从词语入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慷慨地给予、蕴藏”是从海洋这一方面讲的,而“威胁”却是从人类现状方面说的,海洋“慷慨地给予我们了什么?它蕴藏了什么?人类的现状受到了什么威胁?这两个问题涵盖了文章内容的全方面,在这样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三个词的意思,还进一步加深并拓展了文本内容的理解:人类面临的困境威胁,“慷慨地给予、蕴藏”突显了开发、利用海洋的美好前景,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关键句析段落明文本结构

  1、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文本的内容,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纳的。

  预设一:找出文中的关键句,组合在一起。

  预设二:将各段内容合理组合。

  2、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读一读,在文本中找到与之相呼应的句段,师生对话交流,明确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中心句总起、过渡段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不同于别的学科,既有语言内容的学*,也需语言形式的掌握。本板块训练学生概括归纳文本内容的能力,明晰概括归纳的方法:可以逐段叠加整理段意,可以找出文章中关键句段。在读思议的基础上,文本的内容与框架便可以了然于心。

  三、表达中品情感悟语言特色

  ㈠、读“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段落,体会语言表达的特色。

  读读文章的1—3自然段,作者是怎么表达人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的,找出的相关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一:从内容上谈。作者从两方面来说明这关系的密切。海洋对人类的利与弊,人类对海洋的敬与畏。引导学生读好关键短语:“航行的便利、丰富水产、不可缺的食盐、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城镇。”(出示与短语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预设二:从形式上关注。

  1、说明文一般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动人的情节,语言也*实朴素,所以会让一些读者觉得枯燥没意思,但是课文的语言特别的生动有趣,试着找一找。

  2、在找的基础上出示以下句子: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

  (2)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

  (3)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聪明的你,发现了这些句子的特点了吗?关注加横线的字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的体会。(这些字词的使用使句子变得活泼生动了,海洋就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会有人的动作和神情,海洋的形象一下子丰满、鲜活了起来。)

  3、适机理解“望洋兴叹”及引号的用法。

  (1)请课前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望洋兴叹”的意思或者老师出示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现在看来我是多么渺小。”典故中的“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叹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我们课文中的“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叹什么?为什么还加上双引号呢?

  (2)课文中还有一些加上双引号的句子,看看它们又隐含着什么秘密。

  A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水球”。

  B目前,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由于长期开采,已越来越少,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点,一点一得。引导学生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以及关注引号的用法。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在说明的语言表达上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说明不是干涩的无情物,人有情,物亦有情。把这些精彩之处聚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悟读,实现一课一得。

  ㈡、读“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从语言中感受海洋的魅力。

  自由读文章的5-8自然,每一段都尝试填一填。

  海洋是个,人类。

  预设一:海洋是个聚宝盆,人类便把目光转向海洋,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

  1、你从聚宝盆看出了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们在致力开发海洋?

  2、比较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出示: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如今,一座海洋石油*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3、小结:作者将海洋比作“聚宝盆”,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海洋内矿产资源的无穷无尽。你能像作者这样形象地表达吗?读读其它的段落,试一试。

  预设二:海洋是个“食物柜”,人类向海洋索取高蛋白的食品。

  预设三:海洋是个“能源站”,人类可以向海洋索取价格低廉。

  预设四:海洋是个“家园”,人类可以在海底拓展生存空间。

  预设五:海洋是个“淡水库”,人类用海水淡化的方法解决水荒。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不仅仅是理解,还要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课文中形象的表述海洋是一个聚宝盆,本环节利用文本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创新的模仿,海洋是个“食物柜”、海洋是个“能源站”、海洋是个“家园”、海洋是个“淡水库”,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

  4、学到这儿,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你还想抛什么问题给大家思考?

  海洋还是个,人类。

  [设计意图]读出理解是收获,读出问题也是收获。读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更是收获。此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处理、概括信息的能力。

  5、深入思考: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是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但引导学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保护海洋、合理开发和应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学*科学知识,积极探索海洋的奥秘,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作业中重迁移达读写目标

  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课文内容与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短文,用上“慷慨地给予、蕴藏、威胁”等词。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此处是读写结合,与开篇理解前后呼应。意在趁热打铁,积累运用,把语言训练做得更扎实、有效。

  板书设计: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聚宝盆——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食物柜——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源站——利用海洋发电

  淡水库——淡化海水

  新家园——建设海底城市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扩展9)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迹,看这是什么?万里长城。之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能来说说关于长城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和长城有关的知识,可以是传奇故事等)

  师深情总结:(见教案后)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壮丽的奇观。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1、生读后交流,师补充对联知识。(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惯是“仄起*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落即可。)

  2、指读。

  四、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1、交流研讨:上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板书。

  3、感情朗读。

  引:上联从时间角度入手,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成的,盛赞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4、重点品读丰碑

  指导学生说出丰碑的含义,由“丰碑”你想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5、带着感情,想象着画面读。

  6、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7、默读下联,你感受到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特别注意动词)

  8、重点品读“奇观”,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9、品读,全班交流。师引领学生领会每句话的内涵,适时板书。

  10、感情朗读。

  五、升华感情

  1、放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鼓励学生充分自读,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

  3、补充长城被破坏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六、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来赞美长城,你知道有哪些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七、作业。

  1、搜集赞美长城的古诗或对联。

  2、读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生词,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的生活简朴和工作的劳苦,进而感受**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的生活简朴和工作劳苦,进而感受**的伟大人格。

  2、领悟本文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大家都预*课文了吗?看看大家能不能把课文中的生词的读音读准。”

  1、检查预*出示字词检查读音。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然后用一个词语来说说你看到的**的一夜的工作。

  2、学生自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一夜的工作。(师相机板书)

  可能提到简朴劳苦认真一丝不苟

  3、交流汇报。

  (二)学*课文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那个词语给你的感触最深。同学们拿起笔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划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词句。

  1、学*课文找出能够体现**劳苦和简朴的语句谈体会。

  2、学生自主学*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简朴:

  (1)“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抓住数量词极其和如此而已;和对比的方式感受**的简朴。

  (2)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让我和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工作量和简单的饮食对比)

  劳苦:

  “**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

  “他一句一句的审阅,……有时问我一两句。”

  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地叫明了。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

  师:我们的**他是多么的劳苦和简朴啊!在回去的路上,作者心潮澎湃,纵观中国的历朝历代,只有新中国有这样的**。放眼世界各国也只有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这样的**,作者用他发自内心的话抒发了自己的敬佩和自豪之情。读:

  体会文章的写法

  是啊作者通过这极其简单的一夜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了**的极其不简单人格,这种表达方法就是以小见大。你们能不能用简单的小事来写一个人呢?可以写自己父母也可以是朋友和老师,或者你见过但不认识的人。

  4、小练笔:运用本文所学的写法写小片段。

  出示提示词语:夹菜送我上学讲题批改作业

  6、作业。

  完成修改课上得小练笔。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①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 ) 鸿鹄( ) 弓缴( ) 弗若( )

  ②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适当;③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

  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学*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xx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发现,现在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发言?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的发现思考: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xx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两个扇形统计图的圆都代表相同的含义——土地总面积,(课件点出“课堂活动”第2题——改变题目增加两个参数——美国、俄罗斯的面积和人口)现在呢?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应用,促进发展

  1、完成练*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从1996年到20xx年,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方千米?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2、完成练*十五第4,5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交流*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这些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弗”三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三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读出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会写“援俱弗”三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其中的棋指的不是象棋,而是黑白世界的围棋,围棋更是智慧的延伸,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有谁知道围棋在古代称作什么(弈),关注“弈”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围棋有关的文言文,题目是《学弈》,学弈即学下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哦,是谁教的谁在学怎么学学的结果如何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则文言文去探究吧。

  3、本文的作者是谁呢孟子。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

  二、导学1、任务一:依韵读文感知大意学*提示:孟子写的文言文,一定很深奥,读起来一定很吃力,先看注释,再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溜了。

  生读文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让大家学*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听我读一遍,注意画出停顿来。

  师范读。

  指名读。

  学*生字“援俱弗”。

  简要概括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秋教两个人下围棋,两个人学*态度不同,学*的结果也不一样2、任务二:揣摩词句感悟文意过渡: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一秋教两个人下棋,你是从文中哪句话得知的A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的意思是教、教导。让一秋教两个人下棋。

  过渡:弈秋,何许人也B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是全国的意思。

  何为“善弈者”(善于象棋的人,指会下棋的人)。

  谁为善弈者弈秋。那弈秋厉害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呢看来,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

  佩服之余,就来夸夸他吧,弈秋,何许人也同学们,我们用这种句式夸一夸我们的数学老师吧。李老师,通校之善教者也。

  过渡: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否教出了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呢他们两个学医的结果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C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弗若,是不如的意思。

  到底谁比不上谁呢第二个人比不上第一个人。

  注意句中两个“之“”分别指的都是第一个人,即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过渡:同拜一人为师,为什么结果截然不同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

  D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不是这样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他们俩是怎么学的。

  E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请同学们看插图,观察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小鸟唱着婉转的歌儿从枝头飞过,他听到了吗因为他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小河哗啦啦流流过,他听到了吗因为……当蜂蝶在花丛中飞舞,他看到了吗因为……那另一个人是怎么学的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第二个人一门心思想着射鸟,这种一心是不是专心,是他学弈时三心二意。

  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回答老师的问题。

  弈秋,何许人也使秋干什么二人怎么学结果如何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则古文的内容。

  同学们,刚才啊,我们学*了《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言文,那么现在我们来回顾刚才学古文的方法,那就是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原文,明道理。

  三、导结

  1、从这则文言文中,你有何收获呢(学*知识,就要专心致志。)

  2、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其实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离不开黑白分明的理性与均衡,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真的,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永远的胜利者。

  3、检测题目: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通过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四、课后作业1、背诵《学弈》这篇古文。

  2、收集有关孟子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学弈》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比较少,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为将来的文言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对于文言文,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很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读完后我范读,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范读是建立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在处理整个“读”的教学环节上,我以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指名朗读,把读的环节落到实处。

  其次,学*文言文,除了把课文读通之外,还要把文章读懂。在读通读懂课文后,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先了解故事中的两位年轻人学*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这一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到学*态度不一样是导致学*结果不同的关键原因,使“明理”这个环节水到渠成,避免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讲解。这堂直播课的教学,学生参与面窄,教师讲得多,我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学*实际和生活实际谈谈,更加深刻地明白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教育意义,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课程标准

  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感情。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综合实践活动“难忘小学生活”“依依惜别”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演讲稿、给母校老师写信,写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学情分析

  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篇课文的内容。

  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

  3、学*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给校长的.建议》、《同学录》、《毕业赠言》,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2、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

  3、为母校做点事。

  4、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

  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难点

  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

  教学方法

  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促使学生全员参与。

  学法:自主活动,自己策划、主持、布置环境。

  教具准备

  1、读“阅读材料”。

  2、收集毕业留言。

  3、为联欢会做好各项准备。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小组讨论,指定节目单。

  二、讨论,写联欢会的策划方案。

  三、学生根据分工,准备联欢会。

  四、作业:准备联欢会

  五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强调书信格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2、动笔写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倾泻而出欲止不能。所以教学分为四个活动板块:字词擂台赛;走进录音棚;我是评论家;文化小使者。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在语文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突出教师的点拨与小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比喻、排比、反复修辞的作用。

  3、通过学*感受生命与力量的美,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做优秀的文化传承者。

  学*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理解各种修辞的作用,熟读成诵重点句。

  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安塞腰鼓的图片,)请同学们去看一幅图片,这是(腰鼓),它属于哪个地区(陕北),这是静态的安塞腰鼓,那么动起来的安塞腰鼓是何其壮观、何其豪放啊!(放舞动的安塞腰鼓的视频,放完后)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师说,然后学生读“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黑色字屏幕出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字词擂台赛(会读、会写生字词)

  1、老师手中拿着本课的生字卡,如果你认识,你就勇敢地站起来读,如果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两遍。(利用生字卡检查字词)

  2、我们学*字词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请看屏幕,齐读两遍。(看屏幕齐读两遍)

  三、走进录音棚

  1、谈谈安塞腰鼓:看来大家预*的不错,请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你读完本文的感受。 (根据本文学生的理解把几个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文中的哪些句子或段落能体现这些感受?预设;

  (1)如果第一个学生读的很好,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好在哪里?点拨:他完全可以是一名播音员了,注意了读音、节奏、重音情感。

  (2)如果第一个同学读的不好,例如情感不到位,(上面两种情况不管出现哪一种,顺势而推)我们来感受一下名家对于安塞腰鼓的朗诵。(播放视频)

  2、我是小小播音员:预设几个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1)第7段,从一路高昂和先缓慢后高昂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指导,来理解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感受。

  (2)文章反复出现的核心句子朗诵示范,不同的重音停顿,效果不同。

  (3)29、30段舒缓的语气去读,读出静中的动感想象。

  四、我是小小评论家

  过度:好一个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壮阔场面的安塞腰鼓!正源于此,安塞腰鼓被选入16届亚运会的开幕式,(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世博会、建国50年大庆等重大活动会演,知名度大增,红遍神州,成为安塞对外宣传的象征。)我们能不能说好一篇《安塞腰鼓》?请用“这篇文章好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出自己的理解。(多媒体出示)预设:如果学生说的方面很多,教师此时可以出示幻灯片这篇文章好在;

  1、用词。如:动词、叠词??

  2、修辞。如:排比、比喻、反复??

  3、句式。利用短句的形式

  4、动静映衬。

  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多读,通过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最后教师点拨:比喻使语言更形象,排比使语言更增强语势,形象与气势并存。正是因为短句,才使文章的语言变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文字多么值得玩味呀,趣从文生。文章最后为什么又归于静寂,这是符合我们学*的规律,由动到静,让我们在静中去想,在静中闪动,以静衬动,动印痕于心!教师根据学生的补充适当点拨;

  1、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2、从句式上说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本文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4、从写法上说;

  (1)能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例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2)动静结合。例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

  5、文章的情感:本文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同时赞美安塞腰鼓给人的激情和力量,赞美黄土高原,赞美强健有力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人民。

  五、主题探究,做文化的小使者

  文章仅仅是在写安塞腰鼓吗?他为什么要写?让我们走进刘成章,(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员,陕西省延安市人。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散文集《羊想云彩》和散文《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 “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作者是陕北人,在他的生活中安塞腰鼓不陌生,我们从其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和倾心爱恋。唯有如此,他才写的酣畅淋漓,曲尽其妙。老师写了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生命和力量的渲泄;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明和文化的传承;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慷概激昂和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魂魄!

  我们一起读起来,希望每一个同学都做一名文明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晚餐桌上的学校》者的父亲每天晚餐时间都要与家里人一起交流一天获得的新知识,使晚餐桌变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热爱学*、不断坚持学*的父亲形象,同时也告诉我们“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要“不断学*,坚持学*”的道理。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紧扣文本,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出个性,在多维互动中深化认识,在质疑解疑中收获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关注课堂之外的“课堂”、学校之外的“学校”,从小养成良好的学*品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父亲的言行,读懂课文内容,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不断学*、坚持学*的,并能体会到父亲的教育方法对“我”的深远影响。

  3.认识生字“恕”,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体会“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这一人生哲理,学*文中人物时刻不忘学*、坚持学*的。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学*的名人名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以文前提示导入:古时候有人充分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时光学*新知。可你知道吗,有时候餐桌上也是学校呢!(板书课题,生齐读)

  2.读了课题后,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预设:

  ①“餐桌上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学校?

  ③在这样的学校里是怎样学*的呢?

  抓住课题激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积极触发学生自主走入课文,这是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自读自悟,初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自读要求:

  ①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围绕课题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点批画。

  ②用“——”画出父亲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思考作者从父亲身上得到了哪些终身有用的教益,做一做批注。

  ③画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分小组交流自读收获,讨论不懂的问题。

  教学中,重视学生单元阅读的迁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自探、自悟、自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集体研读,深入感悟

  1.指名读课文,正音(可有重点地抽读两三个自然段)。

  2.通过自读、交流,弄懂了哪些问题?(一般问题可通过学生互动解决,重点问题可置后于研读中解决。)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理出文章的条理:想一想,课文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①父亲每天晚餐时间都要与家人一起交流一天获得的新知识,使晚餐桌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

  ②父亲认为“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人必须不断学*,坚持学*,所以才会出现“晚餐桌上的学校”。

  ③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了解学生疑难,确定研读重点)

  4.讨论:究竟是什么使我终身受用不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集体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读出语言背后的东西:

  ①父亲自身对待学*的态度“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结合文中父亲说的`话,重点研读第2、3自然段,体会父亲以生活为课堂、酷爱学*的)

  ②父亲对孩子们严格要求、巧妙的教育方法“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结合对一家人晚餐桌上学*、交流情景的叙述,重点研读13-16自然段,指导朗读,体会父亲教育的“生动有效”。)

  5.讨论:你认为文中的哪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对它的理解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感受,畅所欲言。)

  交流合作,合作交流,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研读热情,引发学生思维碰撞,能使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品评答问,互促互进,于感悟中体验,于体验中感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有关学*的名人名言。

  2.学生在积累本上摘抄优美词句及名言,并从中选择一句话作为自己学*上的“座右铭”。

  3.谈话:文中的一家人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通过互相交流收获了知识。其实,我们也常常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在游戏玩耍中学到许多的知识。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给同桌听一听。

  4.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窃读记》,(1)想一想,文中主人公令你感动的地方。

  拓展延伸,读说写结合,能深化本课教学主旨,促使学生语文综合水*得到积极发展。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读懂本次*作的要求,知道本次*作的内容是写一次调查统计。

  技能:能够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调查,将统计过程,结果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情意:通过写调查统计,激发同学们的调查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作中把自己调查统计的过程,结果,感受详尽地写下来。

  对策:先根据自己作前所作的调查写下来,再进行小组*作交流,然后合理地采纳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准备

  在本次*作前,要求同学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开展一些调查。调查要真实,尊重别人的调查意见,不能弄虚作假。

  对策:人人参与调查研究,并从中体验调查所带来的快乐。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错别字。(投影片)

  骄人主目(瞩)调察(查)

  做出(作)运步(动)

  课于(余)圣事(盛)

  奉献(贡)讯问(询)

  兆明(姚)范团(围)

  成迹(成绩)搬奖(颁)

  断练(锻炼)

  二、病句

  1、我调查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口头问,然后把结果写在纸上的方法。

  2、这是一个令人骄傲和期待的一天。

  3、经过我一天的调查,我用的方法很简单,是用询问的方法。

  4、我统计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正字。

  5、喜欢羽毛球的同学们是喜欢羽毛球这个项目是我国的强项。

  三、内容上的毛病。

  1、在句子中前后意思相矛盾。

  2、标点使用不当,人物说的话没有用双引号。

  四、讲评方法。

  小组交流,互相修改,取长补短。

  1、四人一小组自评,找出对方不足之处,讨论如何修改。

  2、选好的范读欣赏。

  3、针对自己的不足自行修改。

  五、讲评步骤。

  1、分组自读自评。

  四人一组,先自读自己的,交流有没有写己的调查过程,如何根据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结论。

  再读读同学的,指出对方不完善的`地方。

  2、范读叶金宜的,能有详有略地写出调查的过程以及自己的分析,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己的倡议。

  3、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修改意见,自行修改自己的*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共五篇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

  《养花》的作者是老舍,老舍先生通过技术自己养花的经历和不同的心理感受,抒发了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养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选取了范成大《四十田园杂兴》中两手描写农村景象的古诗,一首着重描写陈天农民老宋的场面,另一首责描绘了农村初夏的自然风光。

  《山中杂记》冰心用一种博爱的精神表达动物的关爱,尊重和欣赏,启发人们更好的去理解小动物,和它们*等的交流。《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的这篇是第十篇。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爸爸带我去爬树》内容富有童趣,通过爸爸教我爬树的过程,引出如何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回归自然之乐的乐趣。爸爸带我去爬树》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

  《美猴王》节选自名著《西游记》。课文首先交代了美猴王的特殊来历,之后写石猴发现水莲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最后被拥戴为王。课文情节清晰生动,语言生动形象。

  二、教学目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出。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5.文章的情节结构。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6.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4.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5.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西游记》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以扩展学生视野。

  四、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课时安排:

  《养花》2课时《古诗二首》2课时

  《山中杂记》2课时

  《爸爸带我去爬树》1课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预*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教后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在教学本文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学*本组的几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转入本文的.阅读。由于本课是选学课文,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根据单元导读中的提示自学课文。即: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着**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通过学*、交流,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

  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学完课文,让学生联系本组的前几篇课文,说说作者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懂得《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

  1.学生自主阅读前8篇,尝试完成文后练*题。

  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练。

  例如:

  (1)关于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 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教后反思:

  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

  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 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

  教后反思:

  1、全面铺开,狠抓基础。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内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复*中,应该结合复*内容,有效合理地整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阶段的复*应该是全面铺开,抓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教师应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进行全面试探、了解。其次指导学生理清自身掌握情况。然后,学生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后,让学生重新去品味基础知识、归纳重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

  2、专项训练,各个击破。

  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采取各个击破的复*方法。第一,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第二,对学生进行专题复*训练。第三,注重各章节试卷的评价反馈。在复*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补缺补漏,定向复*。训练中做到定时定量,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

  3、出一系列的过关试题,让学生过关。

  由于这些题目都是学生*时易错的题目,所以对学生的挑战性很大,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信心,答题*惯过关,如答题字迹清楚工整、作图规范、在指定位置答题等。不过关的同学就重做这份卷子,直到过关为止。这一举措对后30%甚至更多的学生都有比较好的复*效果。

  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复*巩固小学六年所学的知识,在小考中发挥出最佳的成绩水*,教师有计划、有条理的辅助他们进行小学阶段的总复*是较为关键的。由于我教学经验的欠缺,在复*内容上详略处理不当,造成了复*时间显得紧迫的情况,而且对计算方法和计算准确率的要求不够严格,没有坚持始终的训练,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简便方法,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低。我以后一定要吸取这个经验教训,更好地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辅导学生进行小学阶段总复*的教学任务。

  教学的进步贵在经验的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更要在实践工作上勤勤恳恳,多钻研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不断地总结出新的经验心得,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

  1、布置预*

  (1) 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

  (2) 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

  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

  一、从预*导入

  教师提问

  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小组活动

  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

  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

  教师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

  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的纪录片,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里的生活。)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朗读、感受。

  写法的总结为练笔做铺垫。

  五、拓展练笔

  陈丹燕将视角落在弄堂里*民百姓的生活上,来解读了弄堂文化,其实在上海的弄堂生活里还有许多文化,还有许多视角,比如:弄堂游戏、弄堂小吃……(放照片)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弄堂离我们远去,如今在高楼大厦中、在新建社区里生活着的依然是上海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同学们,你们眼中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场景,体会到的又是怎样的海派文化呢?

  仿效作家以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的写法,写一段话,描摹一下你们眼中上海人的生活,可以是小区一角,家庭一幕,早晨的集市……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体会和学*船长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1、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新的主题单元:危急时刻。大海是美丽的,大海是雄放的,但大海又是无情的,有关大海中的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在四年级的时候《跳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船长,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位新船长,一个英雄——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他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

  2、生齐读课题。(板书:“诺曼底”号遇难记)

  3、师:读了课题,同学们你们会想到哪些问题呢?

  生:哈尔威船长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这就是问题,很会思考)

  生:当时的场面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很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棒!)

  4、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有价值,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会“质疑”,还要学会自己通过阅读理解来“解疑”。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读课文,相信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的。

  师:读出自己的理解来吧!把书本立起来,把课文读正确,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开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篇课文比较长,请你们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把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2、学生自读。

  3、师:刚才声情并茂的读书,一定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现在来考考大家。

  (师出示生字词:哈尔威船长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惊恐万状、势不可挡、不可开交、井然有序、惊慌失措、镇定自若、调遣、*露、违抗)

  (开火车读)

  师:你能说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说的时候如果能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那就更好了。

  (扎实过好字词关,是语文教学必须落实的基本目标。在这个环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重点词语来检查学生的预*效果,又借词串感知课文大意,达到以课文为依托赋予词语生命活力的目的。)

  4、师小结:1870年3月17日,“诺曼底”号油轮被“玛丽”号撞出大窟窿,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大家脱离危险,使船上的所有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牺牲了。

  三、精读课文,感受品格

  1、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拿出笔来,把文中找到描写灾难的'段落有波浪线标出来。(生自由读)

  生1: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生2:这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生3:这是惊心动魄的灾难)

  2、你是从那句话里得知的?指名读句子。

  出示句子:“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什么叫“势不可挡”?

  生4:势不可挡就是当时的形式不可抵挡。

  教师:这场灾难来得如此突然,海水势不可挡,轮船无能为力,转眼间轮船就会沉没,人们就会葬身大海,情况万分危急。求生是人类的本能。越是在这个时候,死亡越让人们可怕。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紧张,惊恐,形势的危急。

  指名读课文第11自然段

  3、教师:来不及叮嘱儿女不要悲哀,来不及孝敬父母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来不及与朋友告别,就这样要离开人世。人们急切地寻求生存之路,求生的本能使人们乱得——(不可开交)谁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句子:大家一窝蜂用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个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致的变故简直都想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生5:读这段话15自然段。

  4、教师:有时灾难本身可怕,人类的自私自利更可怕。这样乱下去,只能是(船毁人亡)

  但是结果是怎样?都死了吗?生:齐说——全脱险

  6、教师:是的,船上的乘客都存活了下来,乱的不可开交的场面,竟然会变的(井然有序)

  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与“不可开交:相反的成语吗?竟然会变得——生:——井然有序(板书)

  7、教师:这样的转变当中,谁起了关键作用?——哈尔威船长(板书)

  让我们再次呼唤英雄的名字

  生:齐呼唤哈尔威

  8、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那些段落知道的,在旁边作上标注。

  9、汇报

  ①感悟哈尔威船长的舍己为人,高度的责任感,忘我精神

  课件出示: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

  课件出示:哈尔威船长命令必须把60人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但是()

  生:哈尔威船长命令必须把60人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哈尔威船把自己给忘了。)

  教师: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哈尔威船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真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还有谁也在这一段中读出了船长的精神?

  教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一船之长,他的职责就是保证船上所有人的安全,船长在危难之时,想到要把船上所有人救出去,这是一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船长。

  教师:为了救船上的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具有忘我精神的船长。

  教师:船长看到人们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想到要救人们于危难,下了这第一道命令,应该怎样读生:读文

  教师:还有那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感悟船长的机智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到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我们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这段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因为情况危急,作者在对话描写中大部分没有提示语。本环节的教学牢牢地抓住了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引导学生装进行了对话描写内涵的探寻。通过两次对话比较,让学生装深切体会到了在特定的场景、环境中不同的话语所表现的不同效果,充分领司到了作者“未加提示语”的语言描述意图在于妥贴地表达出在极端的危机面前船长与机械师和大副的镇定自若的精神品质,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这样“语言表达形式”的挖掘,使情感的领司与*作方法的*得水**融,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师:如果把这段对话改一下,同学们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可以这样改吗?

  “洛克机械师你在哪儿呀?”

  “船长您在叫我吗?我在这儿呀!”

  “炉子现在怎么样了?”

  “已经被海水淹了。”

  “那么炉子里的火呢?”

  “火也全部熄灭了。”

  生:不可以的,因为当时情况已经很危急了,船长不可能这样说话的,这会让人感觉一点儿都不紧张了。

  师:是啊,人物的对话要符合当时的情境。这时时间万分紧迫,那老师这样改一下,可以吗?是否更节省时间了。

  出示:“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火呢?机器怎样?”

  生:也不可以,船长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如果我是洛克机械师,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生:船长一连问了三个问题让我感觉他好像很紧张。

  师:那让我们重新来读这一段特殊的对话。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镇定、机智的船长。

  师:你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

  生:我认为奥克勒福大副、洛克机械师和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机智。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名乘客,当你听到这些对话你还会惊慌失措吗?

  生:不会,因为船长和他的船员们的镇定、机智让我感觉我一定会脱险的。

  生:我也不会,因为船还有20分钟才会沉没,而且船长说时间已经够了。

  师;你们都相信船长。是呀,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船长镇定自若的指挥、威严有力的命令,怎能不使我们敬畏而信任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体现着船长意志和灵魂的对话!(指名读对话)

  师:同学们读得真精彩,想不想把这些“精彩”送给我们可敬可爱的哈尔威船长,那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表达对船长的崇敬之情吧!

  四、升华主题,设置悬念

  师:船长威严的指挥,简短的对话,稳住了局势,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船上的妇女、小孩、男人、船员都一一脱险了,在危难之际,船长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谨严有序,灾难也因之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哈尔威船长连见*水手都考虑到了,难道他真地把自己忘了吗?他有没有逃生的机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船长威严的指挥,简短的对话。

  2、模仿这段对话写写生活中人物的对话。

  板书设计:

  海水:势不可挡

  人们:惊慌失措——井然有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