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40句菁华

首页 / 语文 / | 技巧,考试,语文

1、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2、词语解释(2分)。主要是初三的课文,包括自读课文下面的注释,考得不会很难,但是会很细。

3、概念+内容=答案。就是在写答案的时候,要采取“特色”+“文段具体内容”+“作用”的答题模式。

4、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5、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6、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7、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一下。

8、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9、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10、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据,有出处,万不可凭想当然,率性而为。

11、字形辨析题

12、病句辨析题

13、标点符号题

14、再读一遍原文,读的时候要将选择题中的选择枝内容在原文中划出来。

15、解题。正常思路是:定位——核对——判断。解题时要将选择枝与原文作比较进行判断。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在题目中划出要求你回答的对象;(2)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所以要特别注意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故意夸大缩小,混淆先后,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等。

16、解题。题目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7、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富裕”就是“富足”。还有的词可以用简洁的语言作解释。如“慷慨”就是“情绪激昂的样子”。

18、分辨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有的是词义范围大小差别,如“战斗”和“战争”;有的是词义轻重差别,如“优秀”和“卓越”。

19、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20、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21、推动情节发展;

22、突出、深化主题。

23、必须用第一人称;

24、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25、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6、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27、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28、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9、根据生活、学*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30、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31、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34、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篇2

  一、书写水*考察(5分),要保持卷面干净整洁

  由于贵阳中考都是通过电脑改卷,所以这部分得分是根据作文的书写质量酌情计分。

  考生在答题,特别是写作文时,要保持卷面干净整洁、字体工整。

  二、积累与运用考查(28分),要牢记课本知识

35、读图题。给两幅图,选择其中一幅作答。

  答题技巧:“三言两语描画面、联想分析做评论”,答题时最好把图片下面的图片说明用在答案中,最好有一个引用。

  三、阅读能力考查(45分),要学会知识迁移

  何为阅读?中考阅读题为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俗点说,就是考查学生会不会将知识迁移(搬家)。

  分为四个文段(也就是要考查四篇文章)

  文段一:课外现代文。

  文段二:课外现代文。这两个文段,主要考查文段的体裁、表达方式、作用以及对文中部分词句的理解。

  文段三:课内文言文。主要考查初三的七篇文言文,上册2篇、下册5篇。一般性的题目为解释加点字、翻译句子、问答题。

  文段四:诗歌赏析。“赏”就是好,“析”就是好在哪里。

  一般会考查文段的中心思想、艺术角度,“通过……表达……”“……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情怀”“……起到了……的作用”等等,都是常用的套路。

  那么怎么做好阅读,让本题尽量不失分呢?

36、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一、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37、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二、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38、标点符号题

  标点符号题答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错误类型:

  (1)该用句号的却用了逗号;

  (2)非疑问句却用了问号;

  (3)选择问句中用了两个问号;

  (4)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5)感叹号的位置出现在句中;

  (6)分句之间误用了顿号;

  (7)表示约数的数词间用了顿号;

  (8)*惯上作为一个词使用的并列词语间用了顿号;

  (9)二、三层次的并列间用顿号(只限第一层次并列用);

  (10)引号之间用了顿号;

  (11)没有提示和总括作用的地方用了冒号;

  (12)冒号的通领范围不清;

  (13)引语中间“某某说”后用冒号;

  (14)是间接引语却用了引号;

  (15)引语中句末点号位置不当;

  (16)括号位置不当;

  (17)该用括号而未用;

  (18)冒号和破折号互相混淆;

  (19)破折号和“是”重复;

  (20)省略号和“等”重复等。

39、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40、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十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40句菁华(扩展1)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40句菁华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明确说明方法:

4、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

7、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

8、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

9、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0、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1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2、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14、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5、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16、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17、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18、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19、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0、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1、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22、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23、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24、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5、看要求;

26、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7、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28、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29、理解句子:

30、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1、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2、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3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34、只要我们都讲卫生,健康和疾病就有保证。(修改病句)

35、A、王羲之练字

36、“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点概述重要概念是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临时含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在实用类文本中多指的是重要的科学术语或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37、“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38、“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考点概述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应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来确立。其次,对文本价值的阐述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最后,把文本固有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出判断。

39、“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考点概述高考语文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鉴赏评价”的要求中,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内容,这是该考点的重点和难点。“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包括人物的形象、文本的风格、语言的特色、表达的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了。

40、“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考查着力点“深度”是思考的关键,“思考”与“判断”也不是两分的。要有深人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准确地看到它不足的一面。考生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明为什么要运用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从效果角度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与不足,最好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40句菁华(扩展2)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优选【五】份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1

  一、汉字类考题

  汉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汉字主要是能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理解字义,学会。

  重点可以复*以下几个内容:

  1.读准字音:主要是对同音字、多音字和音*字的读音要能够鉴别清楚,防止混淆。特别是多音字,我们要按照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差别的词义确定读音。我们课文中有不少多音字,要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读什么音。有些汉字读音完全相同,我们称它们为同音字。同音字虽然音同,但字形和字义基本上都差别,要注意区分。

  【常见题型】

  ⑴多音字组词。

  ⑵选择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⑶给一个音节写出3个(或若干个)以上的汉字。

  2.认清字形:汉字的笔画比力复杂,要认清字的形体,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以及间架结构,要注意区别形*字,做到书写正确。形*字是指形体相似、不同不大的字。有的是偏旁部首易混淆,如“日”和“目”;有的是个别部件易混淆,如“辩”和“辨”;有的是结构单位相同,位置差别,如“陪”和“部”;有的是笔形易混,如“见”和“贝”;有的是笔画多少、长短易混,如“末”和“未”。区别形*字,我们要养成一丝不苟的好*惯,从字音、字形、字义上仔细区别。

  【常见题型】

  ⑴写出汉字的笔画(或笔顺)。

  ⑵按汉字的结构要求写字。

  ⑶加(或换)偏旁组字再组词

  ⑷选字填空。

  ⑸区别形*字组词。

  ⑹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⑺把下面繁体字的简化字写出来。

  3.理解字义,会:差别的汉字表达的意思差别,不少字是一字多义,同一个字在差别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也差别。我们要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义。我们还要能运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来熟练地,资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字义,正确用词,提高我们的识字能力。

  【常见题型】

  ⑴,按要求填空。

  ⑵读一读,给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字义。

  ⑶按照一个字的差别意思组词。

  二、词语类考题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是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一)我们要正确地认读和书写学过的词语,懂得意思,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尤其要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多下功夫,要能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及同一词语的差别含义,才能准确地使用词语,也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理解词语不克不及靠死记硬背,要弄懂它的意思,除了、词典得到确切的解释外,还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1.把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先弄清楚,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如“一丝不苟”。“苟”就是“马虎”,“一丝不苟”就是“一点也不马虎”。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如“富裕”就是“富足”。还有的词可以用简洁的语言作解释。如“慷慨”就是“情绪激昂的样子”。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4.注意词的批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判断词的感情色彩。如,“果断”和“武断”的感情色彩截然差别;“骄傲”则在差别的句子中可能有差别的感情色彩。

  常见题型:

  ⑴给带点字写出(或选择)正确的解释。

  ⑵一词多义。

  ⑶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或是同一个词语的差别意思)

  ⑷判断词语的感情色彩。(或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分类。)

  (二)我们要能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反义词很多。近义词中,意义完全相同的叫等义词。辨析近义词,要注意:

  1.分辨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有的是词义范围大小差别,如“战斗”和“战争”;有的是词义轻重差别,如“优秀”和“卓越”。

  2.分辨色彩上的细微不同。有批驳之分;书面语和白话之分。

  3.分辨用法上的细微不同。有些通常固定地和某些词语搭配,如“简单”和“简朴”,“简朴”可以和“作风”搭配成“作风简朴”,而不大和“简单”搭配成“作风简单”;有些在适用的对象上有上、下之分,如“敬服”则多是上对下,“关爱”则都可以用。

  辨析反义词时要注意:

  (1)词义是同一范围。

  (2)词性要相同。

  (3)有的反义词有一个,有的反义词不只一个。

  常见题型:

  ⑴写出近义词(或反义词)。

  ⑵找出句子中的近反义词。

  ⑶选词填空。

  (三)要会正确地搭配词语,给词语归类。词语搭配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在搭配时,除了要注意词语的搭配是否符合*惯,还要注意近义词意思上的细微不同。做词语归类时关键要读读这些词语,想想这些词所表现的事物可以分为哪几类,再根据必然的类别一个个地写。

  常见题型:

  ⑴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⑵将前后搭配得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⑶选择正确的词语。

  ⑷将下列词语分类。

  ⑸按要求写词语。

  ⑹画出不是同一类的词语。

  ⑺按挨次摆列词语。

  (四)要能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我们五年级同学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掌握课文中的一些成语,还要注意课后的积累,做到不但会写成语,不写错别字;知道成语的来源(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代诗文、人民群众的白话)、意思,尤其是其中一些关键字的意思;还能举一反,灵活运用。

  常见题型:

  ⑴把下列成语增补完整。

  ⑵按照意思写成语。

  ⑶解释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⑷判断成语是否正确,并改正。

  ⑸区分成语的感情色彩。

  ⑹写*义、反义成语。

  ⑺将成语按要求归类。

  ⑻按要求写成语(如按来源写,按季节写,按数字写等)

  ⑼写出成语中的故事、主人翁等。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2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答题技巧: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一下。

  四、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没有哪一位阅卷人会在空白处打对号的。所以那些杠杠框框该填的必须填上,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

  五、古诗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六、名句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看清四选三,还是三选二,还是全做,记得牢,拿得准,写得对。

  七、文学作品的阅读

  1.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细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

  2.吃透题目要求,严格按要求答题。

  3.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有时阅读区间跨度比较大,注意筛选、截取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精心概括,考试技巧,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

  4.答案要完整,用词准确,所组句子要文通字顺。

  5.根据命题者设题“由浅入深”的特点,后面的题目可能会为前面题目作注脚。

  6.在不限定字数的前提下,根据所赋分值的多少,所留空间的大小作答,注意采点答题。

  7.答案书写虽不赋分,也要认真。一般阅卷老师不会仔细琢磨你的答案,只有让他们速读时一目了然,才不至于丢失冤枉分。答案要做到每一句都有依据,有出处,万不可凭想当然,率性而为。

  答题技巧:

  1.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2.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些带有提示性的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总结性的较理性的词语,如思想、意识、现实主义、浪漫气息、奥秘、象征等.来具体推断其理性内涵和层次含义。

  3.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的段落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不要被有些题目的“意思”“作用”“好处”所迷惑。谈“作用”“好处”“意义”,也要依托内容去淡,不可简单地说“强化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增强了效果,十分生动形象”等词语,就应付了事。

  4.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两点:(1)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6分题.答3个小点即可。(2)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写的语言。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3

  一、理解句子的含义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二、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3、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4、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5、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6、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三、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2、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四、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小说阅读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

  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3)揭示社会关系;

  (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

  (1)突出季节特征;

  (2)表现地域风光;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

  (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

  (6)奠定感情基调;

  (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

  (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

  (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

  (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

  (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

  (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

  (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

  (18)丰富、深化主旨;

  (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初中语文阅读题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4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五)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八)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九)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

  在内。

  (十)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一)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初中语文考试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十三)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十四)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十五)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十六)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十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九)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二十)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一、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三、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五、“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六、仿句: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5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二种抒情

  1、直接抒情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1)为抒发感情而选择某种形象(2)针对形象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1)借人物之口来抒情。(2)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连贯、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三种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括六种:①一般←到→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以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引用。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40句菁华(扩展3)

——初中政治考试的答题技巧 (菁华3篇)

初中政治考试的答题技巧1

  下面是对初中考试政治答题技巧之体现观点类型题目的讲解,同学们好好学*

初中政治考试的答题技巧2

  启示(告诉…道理、体现了哪些观点)、警示等

  基本思路: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或“谈谈你的体会”,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得出体会,受到启迪。

  这类问题的解答对策是:启示是从材料中正、反方面得到的经验、教训,而警示则侧重于从反方面行为中认识其危害并应吸取的教训,其语言表述多为“应该……”,有部分题目需要先回答出“材料反映了什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回答出怎样学*好的或摒弃坏的(针对材料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应怎么做?)。

  通过上面答题技巧的讲解,希望同学们能认真的做好每一道题目,希望同学们都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中考政治论述题答题技巧详解

  对于政治考试中的论述题,下面是老师对此类型题目的答题技巧分析讲解。

初中政治考试的答题技巧3

  审题

  (1) 逆向审题: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 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

  (3) 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

  (4) 材料的注释包含很多信息,不能忽视。

  答题时注意

  (1) 凡问现象的,看到什么,就回答什么,不展开。

  (2) 凡是“分析”、“评述”的,就要求用原理扣材料分析,如是哲学部分的,还要在原理后加方法论要求。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要分析和解决问题。

  (3) 要分层回答,注意行文规范,答案准确。

  通过上面对政治考试中论述题答题技巧的内容分析讲解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的很好。

  中考政治选择题取正法答题

  下面是对政治选择题取正法答题技巧的内容讲解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取正法:

  也叫直选法,即直接把正确答案选出来。这种方法适合做易混的题型,如果对知识本身没有深刻理解,就往往会做错。

  十种情况不选

  (1)表述有错者不选

  (2)肢干不符者不选

  (3)肢干双重者不选

  (4)因果相悖者不选

  (5)正误相混者不选

  (6)肢干矛盾者不选

  (7)间接联系者不选

  (8)范围不符者不选

  (9)要求单一者不选

  (10)反向选择者不正选

  以上对政治选择题取正法答题技巧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中考政治选择题排倒法答题

  对于政治选择题,下面是我们讲述的排倒法答题知识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排倒法:

  如果题干与题肢属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果谁为因或有无因果。

  首先排除错误的观点;其次排除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再次排除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这种方法对解组合式选择题有效。

  以上对政治中排倒法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中考政治选择题审查技巧

  下面是对政治答题技巧中审查方法的内容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下面的答题技巧。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40句菁华(扩展4)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菁华3篇)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

  A.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B.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请参阅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五、文体知识备忘录:

  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 看文章题目;

  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

  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

  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

  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记叙文阅读

  一、解题技巧: 详见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专题训练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 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

  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

  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2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也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好处: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好处: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总结:文学写作用语,叙事指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系列。

  初中语文阅读理因果式组合段落

  下面是对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因果式答题的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哦。

  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例如《莫泊桑拜师》第一个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常常,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这一段段意可概括为莫泊桑早年写作**,所以他拜福楼拜为师.

  以上是先因后果,再举一例先果后因.

  《真情的回报》最后一个自然段"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扔报纸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送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送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和爱意."

  这一段前面是结果后面说明原因,从而突出了原因,点明了课题的含义.

  以上对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因果式答题技巧的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答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的知识。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3

  【—说明文阅读】基础知识大放送: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总结:说明文选材大多数是前沿科技、生态视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文明传承等,注重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时代性。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的对象几乎是必考点,也是易得分点,在复*时注意准确把握和准确概括。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语言也是必考点,主要考点在修饰限制成分上,如对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方面的准确界定上。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也是考试重点,*惯的考查方式是:

  运用了某种说明方法,将说明对象的某种特征说明的如何如何。

  初中语文应用文阅读:应用文的相关内容也是中考语文的主要考点之一。应用文就是应用于社会公私事务的文字。应用文多是日常应用的,如电报、书信、合同、诉状、计划、总结、通知、启事、章程、日记等。应用文的语言结构多有一定的程式,尤其是公文,不允许个人自己创造一套,这是因为办事要迅速统一,必须共同遵守一种程式。应用文的内容要简明扼要,真实准确。应用文的语言要简洁明快,不必多加修饰。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报等应用文已逐渐淡出,中考中也几乎不再出现,电子邮件、论坛帖子等新型应用文体受到命题者的关注。

  温馨提示:在应用文的考查形式上,常见的题型有应用文格式指错、应用文修改、应用文写作等 初中政治。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写作的要求

  【—】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写作

  1.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2.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 初中数学,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

  (五)综合性学*

  综合性学*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温馨提示: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语文学*小技巧

  在*时的语文学*中,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我总结了一些积累词语的方法,想介绍给同学们,和同学们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一、 集合法

  就是把含有相同特点的词语集合在一起,进行积累掌握的方法。

  1、 可以把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天长地久、天高地厚、天昏地暗等,都是以“天”字开头。

  2、 可以把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

  3、 可以把重叠的词语(我们学过的AABB式)集合在一起积累,如:浩浩荡荡、冒冒失失、隐隐约约、家家户户等。

  二、 接龙法

  就是把一词的词尾同另一词的词头接起来的积累词语的一种方法。如:光明正大——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工工整整……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寓学于游戏之中,这也是我和妈妈最爱做的游戏之一。

  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积累更多的词语,同学们都来试一试吧!

  学*小窍门

  同学们,你是不是有很多学*小窍门呢?下面毛窝就告诉你我学*中的两个小窍门吧!

  第一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其实,我也不是太聪明的人。可是,我在课上有不会的问题就喜欢向老师请教。有时,班里的同学都会的问题我还不明白,老师就不厌其烦地再讲,直到我明白为止。但有时题目很简单,可我不会的题我从来的不问老师,而是回家问姐姐。总之就是搞清楚为止。

  第二就是“自信”。

  我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时遇到了“拦路虎”从来都不向它屈服。实在不会的,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持到底,这道题一定会有答案的。”一分钟、二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答案还是没出来,可我不放弃。渐渐地,就算出来了。

  同学们,这就是我至今学*还不错的两个小窍门了。

  我学会了背诵课文的方法

  我认为背书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学生要积累知识、巩固知识、提高成绩,对已经学过的课文不能不作适当的背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背诵的质量呢?

  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了几天仍老出错,那就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忘”的现象,这是正常的,这时千万不要打退堂鼓。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第七部分讲解

  【—点第七部分讲解】下面是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语文基础的第七部分内容讲解,同学们认真学*下面的内容哦。

  第七部分

  1. 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⑧承接复句

  2.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3.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通过上面对语文基础知识点的第七部分内容的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内容的巩固学*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的更多 初中生物。

  注意孩子学*疲劳

  目前,中小学生中学*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疲劳是学生在连续学*之后出现的一种生理、心理异常状态,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学*疲劳有暂时性学*疲劳和慢性学*疲劳两种。暂时性学*疲劳通过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学*疲劳消除需要花较大力气,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发展下去对孩子十分不利。

  造成学*疲劳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学*负担过重。这里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不是按有关部门的要求留家庭作业,而是经常搞“题海战术”、“学*大运动量”,使孩子疲于应付。而有些家长出于望子成才心切,还自行给孩子层层加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之外,又加些练*,或者在双休日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又一个班,认为“听总比不听好”。就像吃饭一样,天天吃得太多,还一个劲儿往里塞,胃能不疲劳吗?

  其二,学*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学**惯。有些孩子学*只知道死记硬背,照猫画虎,没有认真开动脑筋。学*没有一定之规,忙忙乱乱。一次学*时间过长,超过脑力限度。经常开夜车,效率不高,磨蹭太长时间,造成睡眠不足,脑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其三,缺乏学*兴趣。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不感兴趣,听课不爱听,作业不爱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既造成生理疲劳,更造成心理疲劳,学*无愉快可言。

  其四,脑营养不足。脑力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必须保证营养,高蛋白、维生素、充足的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吃了高蛋白,趴在桌子上时间太长,呼吸短浅,氧供应不足,也会使大脑疲劳。

  明白了造成学*疲劳的原因,就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了。

  一、家长给孩子减轻学*负担。

  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会逐步把过重的学*负担减下来,家长应积极配合,自己首先不给孩子的学*加码。报名参加各种“班”,宜少而精,不能让孩子没有休息、娱乐、玩耍的时间。据有的学校反映,学校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少了,家长反而提意见,怕孩子学不好。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不对。家长要积极支持学校,自己也不给孩子加码。

  二、激发孩子学*兴趣,培养良好学**惯。

  这两个问题互相关联。有两个关键问题提醒家长,一是不论培养学*兴趣,还是培养良好学**惯,都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二是征得老师的帮助,学校配合起来做工作,光靠家长是不行的。

  三、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一次学*时间不宜过长,要像学校安排课间休一样,在做家庭作业中间安排休息。学*多长时间合适,依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但一定分段学*,间隔10-15分钟。休息也应采取积极方式,参加轻微的体育活动,如快步走、深呼吸、做几节体操、扩胸运动等 初一,或者听一支曲子、唱两首歌、朗诵一首诗歌等。总之,让脑子休息,全身放松,多吸氧气。如果孩子不能控制自己,可以上闹钟,家长及时提醒。

  四、合理营养,保证睡眠。

  多数家庭不存在经济问题,但是如何合理营养却是许多家长注意不到的。合理的营养是让孩子的大脑有效率运作的物质基础。当孩子有了好的学**惯,能够专时专用,讲求效率,保证睡眠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总之,克服学*疲劳的问题,需要家长提高对学*规律,特别是用脑卫生的认识,并把有关道理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也明白科学用脑的常识,共同采取可行的措施。有的孩子已经形成慢性学*疲劳,解决的态度要积极,但不能急于求成。

  学好语文的三大块:课外阅读、作文、及文言文

  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学好它、掌握它是一个堂堂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事,不是吗? 其实,语文说难学也并不很难,说简单也并不容易。语文包括三大块:

  一、课外阅读。它是考验学生能力差异的题。对阅读的考察,注重积累。

  二、文言文。它是考验学生知识掌握的题。文言文阅读涉及教材以外篇章,古汉语语法知识,文言文翻译和词性等。

  三、作文。它是考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题。对写作的考察,注重考察学生正确运用祖国文字抒发真情实感的能力,鼓励学生写有新意有创建的文章。

  当然,要使语文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也无非就是多读、多看、多记、多练。只要能够这四个“多”,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

  多读,主要是名人大家的作品,从中吸取营养,捕捉好词好句,好的描写手法。

  多看,是指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不同人的音容笑貌,待人接物;不同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多记,要学会记日记,记笔记,把所见所闻记下来,这是一种生活的积累,也是写作文的素材积累。

  多练,这是尤其重要的,不仅要认真完成作文课的作文,练*课上的阅读题,而且要多给自己命题的作文,让自己写,多多锻炼。

  “学生”顾名思义,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自然,学生也有好与不好之分。其两者的差异就在于学*方法的好与坏。我认为,其可能主要在学*思路撒谎能够。学*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学会思考。当然一个人认真学,也不能整天望着天花板苦思冥想,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名堂的。 要说学*方法,我的也就是一些俗套了。上课认真听讲,回家做好预*工作,然后就是四个“初三了! 学*方法固然很多,但我认为,应该找到合适自己的那种,这样才有可能学好知识,掌握知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读材料

  【—阅读理解技巧:读材料】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读材料

  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 初中生物,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40句菁华(扩展5)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菁华6篇)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

  一、反复阅读,感知选文大意

  解答阅读理解题阅读是基础。有些同学不论是在*时的练*中还是在考场上,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选文总是没有耐心仔细阅读,一目十行之后提笔就答题,其准确率可想而知。记住,浮躁是答题的大忌,你必须静下心来,将你面前的选文通读两至三遍,这时你方能去解答文后的试题。通读之后,该文的文体、大概内容在你的脑海中应有个初步印象。

  二、明确基本概念,变简答题为选择题

  同我们学*理化学科一样,基本概念的掌握在语文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学由于对知识点的把握不牢固,常常会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当问到这篇说明文选段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时,有的同学回答采用了“总——分”的顺序,这显然是将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结构混为一谈。如果你概念清晰,起码在回答问题时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问到表达方式,你会知道在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说明中进行选择;提到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你会知道答案必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之中;谈到议论文的论证方式,那定是立论、驳论二者选一。如此一来,似乎不知如何做答的简答题也简化成了选择题,答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当然,语文学*中的基本概念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种,它需要同学们在*时的学*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积累。采用知识卡片,将*时学到的基本概念记录下来,不失为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三、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再次阅读

  在解答试题时,我们不妨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在反复阅读之后,答案有时会清晰可见。同学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加以做答,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语言有时比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要简练、明确、生动。因此,学会在文段中寻找有用信息,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遇到考查“这”、“那”、“它”等代词的指代作用时,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寻找到的答案去替代这些代词,看看文段是否说得通,衔接是否恰当,以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同学们还可以用铅笔将文段中提出问题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明确问题的所在,增强答题的针对性。另外,学会在文中抓中心句,抓关键词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多做练*,厚积而薄发

  任何学科的学*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又从何而来做题时的得心应手?因此,要注重*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如同英语学*中强调语感,你也会在语文学*中发现一些规律。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结尾若是一个议论文段,其作用常是点明文章中心,升华文章主题,在写法上可以称之为“卒章显志”。同样,在记叙文中,若问到文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如果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你可以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中去思考。当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同学们不妨在*时的练*中选取一些有重、难点分析的参考书,最重要的是做完*题之后的反思,尤其是自己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错在何处,而不是简单的对完答案就了事,这样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再加上你的耐心揣摩,考场上的游刃有余也就不难做到了。

  第一步,预读来源: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来源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另外,阅读理解中选取的文段一般而言也是比较精炼的,同学们不妨将它们当做范文来学*,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间接地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说不定什么时候文段中优美的文句、感人的例子、缜密的论证会为你的作文增辉添彩呢,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

  一、*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3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

  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8、“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9、“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形象生动;3、夸张:突出特征;4、排比:加强语气;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10、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11、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示范举例:

  1、是什么?

  我们在回答“是什么”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应该问什么就答什么。要注意保持问题和答案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是”前面的语句都该保留。(例:《养花》的最后一句)

  2、为什么?

  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例:《伟大的友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我们可以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回答:因为马克思和*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目标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3、怎么样?

  我们在回答“怎么样”这类问题时,一般要着重讲清过程或状况。(例:《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五壮士是怎样痛歼敌人的?”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如何引敌上山,而后又如何居高临下地打击敌人的过程进行回答,回答时还要把五壮士的神态、语言以及杀伤敌人的情况讲具体。)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4

  一、反复阅读,感知选文大意

  解答阅读理解题阅读是基础。有些同学不论是在*时的练*中还是在考场上,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选文总是没有耐心仔细阅读,一目十行之后提笔就答题,其准确率可想而知。记住,浮躁是答题的大忌,你必须静下心来,将你面前的选文通读两至三遍,这时你方能去解答文后的试题。通读之后,该文的文体、大概内容在你的脑海中应有个初步印象。

  二、明确基本概念,变简答题为选择题

  同我们学*理化学科一样,基本概念的掌握在语文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学由于对知识点的把握不牢固,常常会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当问到这篇说明文选段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时,有的同学回答采用了“总——分”的顺序,这显然是将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结构混为一谈。如果你概念清晰,起码在回答问题时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问到表达方式,你会知道在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说明中进行选择;提到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你会知道答案必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之中;谈到议论文的论证方式,那定是立论、驳论二者选一。如此一来,似乎不知如何做答的简答题也简化成了选择题,答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当然,语文学*中的基本概念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种,它需要同学们在*时的学*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积累。采用知识卡片,将*时学到的基本概念记录下来,不失为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三、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再次阅读

  在解答试题时,我们不妨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在反复阅读之后,答案有时会清晰可见。同学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加以做答,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语言有时比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要简练、明确、生动。因此,学会在文段中寻找有用信息,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遇到考查“这”、“那”、“它”等代词的指代作用时,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寻找到的答案去替代这些代词,看看文段是否说得通,衔接是否恰当,以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同学们还可以用铅笔将文段中提出问题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明确问题的所在,增强答题的针对性。另外,学会在文中抓中心句,抓关键词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多做练*,厚积而薄发

  任何学科的学*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又从何而来做题时的得心应手?因此,要注重*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如同英语学*中强调语感,你也会在语文学*中发现一些规律。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结尾若是一个议论文段,其作用常是点明文章中心,升华文章主题,在写法上可以称之为“卒章显志”。同样,在记叙文中,若问到文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如果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你可以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中去思考。当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同学们不妨在*时的练*中选取一些有重、难点分析的参考书,最重要的是做完*题之后的反思,尤其是自己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错在何处,而不是简单的对完答案就了事,这样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再加上你的耐心揣摩,考场上的游刃有余也就不难做到了。

  第一步,预读来源: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来源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另外,阅读理解中选取的文段一般而言也是比较精炼的,同学们不妨将它们当做范文来学*,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间接地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说不定什么时候文段中优美的文句、感人的例子、缜密的论证会为你的作文增辉添彩呢,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5

  审美教学,是文言文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无穷的魅力。

  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得不到重视,为了追求成绩,一些教师只关心学生对必犒内容的掌握与否,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的功用,即本应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重用。但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极为不利的。

  文言文的美,从篇章布局到文字行文的内涵都有体现。所以,在文字的运用上是精之又精,其文字简练而又内涵丰富是今人所不及的,所以,在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把这种炼词之美用词之妙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下面主要针对人格美、思想美和教育美等方面阐述一下观点。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对文言文则要求对文章进行初步的审美与评价。

  首先是感受人格美。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再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愉悦,使灵魂受到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起的作用和魅力所在。这些歌剧特征的人物形象是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体现出来的,特别是优秀的叙事文学作品。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秦王的刚愎自用,唐雎的巧言善辩`````〈〈晏子使楚〉〉中晏子的机智善辩,维护人格、国格,不辱使命``````文言文中充满着浓墨的人文气息,令人心往神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的人格美,在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其次感受情感美。文言文大都蕴含着情感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与人物同喜,与作者同悲,实现心和心的交换和情感的交流,让人物的高尚情感去陶冶学生的情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学生人格美的教育。

  第三 、 感受思想美。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厚重古老的中华古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辉煌,文言文作为中华古文化的载体,有着无比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明基因,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从中汲取营养,就必须学*文言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思想美,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思想的光华,使学生受到熏陶,对学生的成长、做人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6

  注重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

  关键语句是指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在意义或结构上起衔接、照应的作用。要理解它们的含义,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在应付针对关键语句命制的试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熟悉基本的语法知识,依照语法知识对句子进行分析,重点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定语修饰的主体是否明确等等。

  2、要依赖于语感,注重语意表达的准确性。

  以上对注重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解题方法的学*,同学们都能熟练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熟练的完成阅读理解的题目知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详解(3)

  下面是对片段或文章的概括理解能力的内容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对片段或文章的概括理解能力

  概括文章的内容,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当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从书面语言中吸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因此,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某一个词语或语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大量重要信息进行筛选,以便作出正确的理解。

  同学们对上面关于对片段或文章的概括理解能力知识的讲解学*,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后面我们进行更多的解题技巧学*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详解(1)

  下面是对语文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解题技巧的内容学*,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意义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另一种情况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时,考生应把握以下两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通过上面对语文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知识,我们做下面的讲解学*,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以上对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知识的讲解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大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语**阅读理解的两个步骤

  下面是对语**阅读理解的两个步骤的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做阅读理解的两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通过上面对语**阅读理解的两个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语文知识的巩固学*吧,希望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解题方法之答问题

  所谓“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

  答问题

  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我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能说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学生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