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菁华3篇)

首页 / 阅读答案 / | 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尊君在不( )(2)诺,期返而食(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歆辄难之前时之闻

  B.将军百战死出郭相扶将

  C.相委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D.择善而从从先人还家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fǒu;(2)shí

  2.C

  3.C

  4.(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2)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可以继续等待,友人到后向他讲道理;也可以留个纸条说明先走的原因等。(答案合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2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过中不至( )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3)去后乃至( )

  (4)元方入门不顾( )

  2.翻译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下车引之,想表达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方为什么入门不顾?你认为他的做法合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过了

  (2)丢下

  (3)才

  (4)回头看

  2.(1)(您)过了正午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住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自家的大门。(意对即可)

  3.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4.这是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和蔑视。友人无信无礼,尤其对子骂父的行为更是太失礼了,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友人有改过的表示,可以接受他的歉意;对长辈要尊重。) (言之有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3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7.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

  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8.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延伸阅读:《世说新语》二则阅读答案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乘 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后贼追至 贼:作乱的人

  C.歆辄难之 辄:当即

  D.下车引之 引:引导

  2.下列加粗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太丘舍去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B.①相委而去②宁可以急相弃邪

  C.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①尊君在不②幸尚宽,何为不可

  3.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中,元方聪颖机智,通过对父亲友人的反驳,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B.《乘船》中,王朗、华歆对待求助人的态度对比鲜明,华歆后来的做法,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C.元方入门不顾含蓄地批评了陈元方心胸狭窄、得理不饶人的不良品质。

  D.选文剪裁得体、叙事简洁,语言叙述自然得体,不加任何雕琢成分,给人以真实自然之感。

  4.翻译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D

  3.C

  4.(1)元方这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2)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的原因,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意对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1)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菁华3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1)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

  (3)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

  (4)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过中不至中有楼若者

  B.相委而去任重而道远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儿女讲论文义

  D.日中不至吾日三省吾身

  3.翻译下面句子。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元方与客人的对话中,你领悟到为人处世应具备怎样的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2)才(3)拉(4)回头看

  2.C

  3.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4.示例:从元方与客人的对话中,我领悟到为人处世应具备守信用、讲礼貌等美德,这是为人处世非常重要的原则,是立世之本。(意对即可)

  5.示例一:不失礼,因为友人既对元方的父亲失信,又对元方的父亲失礼,所以元方的行为合情合理。

  示例二:失礼,因为友人当时已觉得惭愧,要下车表示友好,既然他能知错就改,就应该原谅他的过失。(言之有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2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过中不至( )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3)去后乃至( )

  (4)元方入门不顾( )

  2.翻译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下车引之,想表达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方为什么入门不顾?你认为他的做法合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过了

  (2)丢下

  (3)才

  (4)回头看

  2.(1)(您)过了正午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住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自家的大门。(意对即可)

  3.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4.这是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和蔑视。友人无信无礼,尤其对子骂父的行为更是太失礼了,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友人有改过的表示,可以接受他的歉意;对长辈要尊重。) (言之有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3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一、1.放弃 2.同“否” 3.拉 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 太丘 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2)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合集10篇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1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解释画线词在句中的含义。

  A.尝:______ B.苟:______

  2、读下列一组句子,注意句中画线的词,然后填空。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若毒之乎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貌若甚戚者

  这组句子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______和______相同。

  3、对画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B.鸿鹄的志向燕雀能知道吗?

  C.燕雀知道鸿鹄的志向吗?

  D.燕雀是不知道鸿鹄的志向的。

  4、这段文字叙述了陈胜为人佣耕时跟同耕者的一次谈话,反映了陈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句中的“燕雀”比喻______,“鸿鹄”比喻______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中心。

  7、“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1、 A.曾经 B.假使

  2、 A、B

  3、A

  4、反映了陈胜年轻时有远大抱负。

  5、见识短浅的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 画龙点睛,关涉主篇

  6、叙述陈涉的籍贯身世及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7、表达了陈胜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不甘心永远受奴役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2

  一、二世元年七月,…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申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3分)

  二、二世元年七月…皆指目陈胜。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度已失期 / 宁信度,无自信也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既克,公问其故D.固以怪之矣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失期,法皆斩②天下苦秦久矣;③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3分)( )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2分)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2分)

  四、[甲]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卒数万人。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 将: ④恒楚亡在泽中 亡: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4.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五、二世元年七月…吴广以为然。

  1.选出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3分)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皆以美于徐公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D.陈胜、吴广乃谋曰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2.选出翻译时括号里的内容无须补出的一句( )(3分)

  A.九百人屯(于)大泽乡。 B.上使(之)外将兵。C.天下苦(于)秦久矣。D.失期,法皆斩(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等死,死国可乎?

  六、[甲]陈胜者。…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两段文字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3.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4.你认为陈涉建立**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①原因: ②启示:

  七,吴广素爱人…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吴广为都尉。

  1.原文选自 汉著名 家 家司马迁的《史记》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数 属 举 宁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4.说说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2分)

  5.回忆全文,指出起义的地点 ,引发起义的根本原因

  八、(甲)陈胜者。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复立楚国之社稷 B.客愚无知,颇妄言,轻威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C.自辩数,乃置 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吴广以为然。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含义。

  ①度已失期: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

  ③忿恚尉:_______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

  2.下列成语中的“亡”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家破人亡

  B.亡命之徒

  C.唇亡齿寒

  D.生死存亡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估计

  ②倡导

  ③使……愤怒

  ④冒充、假托、假装等

  2.B

  3.①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②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甲]陈胜起义的原因和对形势的分析。

  [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

  5.①敏锐的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②严密的组织能力——抓住“将尉醉”的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③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意思对即可)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4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 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 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 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 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陈胜、吴广乃谋曰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D.卜者知其指意皆指目陈胜

  【小题2】 读下列语句,停顿不当的是( )

  A.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这也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B.“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陈胜、吴广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度忧虑。

  C.陈胜、吴广都认为,如果“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该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D.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表现了他们的卓越智慧。

  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解析

  【小题1】A中二者都是“于是,就”。

  【小题1】D应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小题1】B中“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二人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5

  陈涉世家(节选)(12分)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为死(有人)陈胜、吴广喜,念鬼(考虑,思索)

  B.今亡亦死(逃走)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C.扶苏以数谏故(因为)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信)

  D.楚人怜之(爱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私自,偷着)

  小题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分)

  ①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小题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朝**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四步:激怒其众,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小题4: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①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②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会死去六七个(或:但是戍守边塞的人有十分之六七也会死)。(每题2分,每小句1分,注意其中关键词的翻译)

  小题3:B

  小题4:可以从如下方面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虑周密,有计划等。(答出一方面的才能得1分,共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题中“往往”“指目”“ 藉第”“固”要注意解释准确,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各项内容抓住评析的关键词语,回顾所读所学,一一比照,找到错误。C句有问题,“前期的准备”是指造舆论聚民心,是指“念卜鬼”“鱼腹中书”“篝火狐鸣”等内容,而句中所指的情节是起义发过过程。

  小题4:

  试题分析:“哪几个方面”,要求归纳几点。抓住文中对陈胜言行的描写,从其对形势的分析、对众人的鼓动、采取的策略等方面概括其形象。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6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8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小题1:上文出自《陈涉世家》,节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由汉朝史学家、文学家 所作。(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小题3:从选文看,陈胜、吴广为何要花费一番周折“并杀两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每空1分)史记司马迁

  小题2:(2分)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种:贵种;)

  小题3:(4分)用激将法惹怒将尉使其做出过激的举动,为自己杀将尉找到合理借口;同时也引发众人的同情与支持.

  试题分析:

  小题1:要求学生积累教材中常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这里要注意“宁、种”等词语的理解。

  小题3: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这里从情节中理解陈胜吴广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7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今亡亦死( )

  (2)扶苏以数谏故( )

  (3)今或闻无罪( )

  (4)楚人怜之( )

  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项是( )

  A.邑人奇之

  B.前人之述备矣

  C.辍耕之垄上

  D.宋何罪之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威众”,陈胜、吴广做了哪两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逃走(2)屡次(3)有的人(4)爱戴

  2.C

  3.正碰到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4.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意对即可)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8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

  (1)会天大雨______________

  (2)扶苏以数谏故__________

  (3)楚人怜之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唱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卒之为众人卒皆夜惊恐

  B、扶苏以数谏故 以中有足乐者

  C、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吴广以为然土地*旷,屋舍俨然

  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适逢,正赶上;(2)屡次;(3)爱戴;(4)通“倡”,首发。

  2、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3、B

  4、扶苏贤明,项燕多次立战功、爱士兵,他们都是受百姓爱戴的将领,假借他们的名义可以博得更多的民心。(大致意思相同即可)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6-28题。(10分)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攻陈,陈守令皆不在……乃人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张楚。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节选在《史记·陈涉世家》)

  26.选出下列加点实词意义 相同的一项( )(2分)A.徒属皆曰:“敬受命。” 属予作文以记之B.吴广素爱人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C.伐无道,诛暴秦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D.由是无亲陈王者 故人不独亲其亲

  27.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2分)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以激怒其众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C.自辩数,乃置 由是先社遂诣亮,凡三往,乃见D.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8.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3分)

  译文:(2)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3分)

  【参考答案】

  26.D(2分)

  27.D(2分)

  28.(6分)(1)(3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使他们发火(恼怒),让他们责罚他。大意1分,“数”1分,“忿”1分)(2)(3分)(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大意1分;颛:专擅,专门,只知道,1分‘轻:使动用法,解释为“破坏”“损伤”等即可,1分)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10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

  (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2.与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B.攻锰、郴、苦、柘、谯皆下之

  C.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D.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3.用现代汉浯翻译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胜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恚:恼怒。(2)令:即使、假若。

  2.C

  3.译:将军你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或将军你身穿着战甲,紧握着武器。

  4.三个步骤:首先,挑逗军官,吴广受罚,激怒民众,杀死两个军官。其次,陈胜号令属下,揭露苛政,分析形势,晓之以利害,指出起义是唯一的出路,得到民众的支持。最后,提出起义的策略(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并为坛而盟,开始起义。(只要意思对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3)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十)份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尊君在不( )(2)诺,期返而食( )

  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歆辄难之前时之闻

  B.将军百战死出郭相扶将

  C.相委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D.择善而从从先人还家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fǒu;(2)shí

  2.C

  3.C

  4.(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2)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可以继续等待,友人到后向他讲道理;也可以留个纸条说明先走的原因等。(答案合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2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过中不至( )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3)去后乃至( )

  (4)元方入门不顾( )

  2.翻译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下车引之,想表达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方为什么入门不顾?你认为他的做法合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过了

  (2)丢下

  (3)才

  (4)回头看

  2.(1)(您)过了正午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住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自家的大门。(意对即可)

  3.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4.这是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和蔑视。友人无信无礼,尤其对子骂父的行为更是太失礼了,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友人有改过的表示,可以接受他的歉意;对长辈要尊重。) (言之有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3

  陈太丘与友期 (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词的意思。(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②尊君在不 不:

  ③相委而去 委: ④元方入门不顾 顾: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友人惭,下车引之。

  小题3:、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期:约定 不:通“否” 委:舍弃、抛弃 顾:回头看

  小题1:(1)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先离开了,等到他离开后朋友才到。

  (2)那个朋友感到十分惭愧,便下车拉着元方(表示歉意)

  小题1:示例一:我也会像陈元方一样不理会友人,因为毕竟友人有错在先,如此无礼无信。

  示例二:我不会像元方那么没礼貌,因为友人毕竟还是道歉了,元方本人应该也做到有礼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4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俄而雪骤( ) ②与友期行( )

  ③去后乃至( ) ④下车引之( )

  小题2:“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2分)

  古义: 今义: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题4:“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一会儿(2)约定 (3)才 (4)拉每题1分,共2分。

  小题1: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共2分。

  小题1: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共2分”

  小题1:后一句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一喻好就好在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燕山飞雪大如*。共3分。

  略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5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3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3)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5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3分)

  (2)友人惭,下车引之。(2分)

  小题3:根据选段的内容,找出下列选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 )(2分)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

  B.从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聪颖、机智、知书识礼的特点。

  C.这则短文充分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D.本文除了运用对话描写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

  参考答案:

  小题1:(1)离开 (2)玩耍 (3)回头 (1个1分)

  小题2:(1)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关键字“期”“无信”各1分,意思通顺1分。3分)

  (2)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关键字“惭”“引”各1分)。(2分)

  小题3:B

  小题1:试题分析:“去、顾”的意思都很固定,译为“离开” “回头(看)”,“戏”根据语境应译为“玩,玩耍”。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孚”“ 期” “无信” “惭”“引”等。“ 期”, 约好。 “无信”,不讲信用。“惭”, 感到惭愧。“引”,拉。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他聪颖、机智、知书识礼的特点”说法不全对,因为文中并没有写“知书”,属无中生有,应该为“懂礼识义”。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6

  读(15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无方入门不顾。

  【小题1】(2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小题2】(2分)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

  (1)与友期行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

  【小题3】用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各组一个成语。(3分)

  (1)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友人便怒________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________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小题5】“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6】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小题7】学*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南朝宋 刘义庆

  【小题1】(1)约定 (2)才 (3)回头看 (4)拉

  【小题1】(1)义无反顾(2)怒不可遏(3) 信誓旦旦

  【小题1】(1)等待您好久了,您不到,(父亲)就已走了。

  (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2)在空中撒盐大约可以比拟吧!

  【小题1】(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小题1】(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解析【小题1】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重点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明确文言词语的含义,学会积累成语。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阐述的哲理。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7

  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亻及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及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及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及 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 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亻及 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答案:

  10.A 11.C 12.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1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8

  阅读下文,完成l7—20题。(12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日中不至__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__

  (3)已去 __________ (4)则是无礼__________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1)到(2)才(3)离开(4)那么,就(2分)

  18.(1)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2)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4分)

  19.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20.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3分)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9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怒看,暴走监。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期日中,期() 已去,去() 引之,引() 友人惭() 尊君在不,不()

  2.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 )和( )两点反驳。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

  3.从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期日中,期(约定) 已去,去(离开) 引之,引(拉) 友人惭(惭愧)

  尊君在不,不(通否)

  2.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从( 无信 )和( 无礼 )两点反驳。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感到惭愧,拉元方的手,想讨好他)。

  3.从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讲诚信 )。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10

  仔细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

  元方入门不顾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下车引之( )

  ④入门不顾(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 本文可以看出陈太丘的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元方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元方/入门/不顾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拉

  ④回头看

  3、①过了中午还没有来。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离开后那朋友才来。

  ②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4、言而无信却又无礼的人,自己失信,却怪罪别人,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意对即可)

  5、是一个聪明懂道理的孩子,品格正直不阿。(意对即可)

  6、“略”。(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答案 (菁华3篇)(扩展4)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实用5份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白文、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把握人物形象。

  3.学*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2.学*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朗读时的白文断句以及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认识了两孩子,感受到了他们的聪慧,领会到了语言的优美。今天我们再来通过《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来认识另一个孩子──元方。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请一名学生上台书写课题,大家读题目,说说题目什么意思。

  教师利用课件,解读孩子会出现问题的“期”字:出示“期”字由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给出这个字偏旁的演变和批注。学生总结“期”字的意思,得出题目正确的解释。

  教师进一步追问:请学生们根据题目猜一猜文章会写些什么?

  学生大胆想象,猜测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为后文的学*做铺垫。

  (二)多方式朗读,感知内容

  带领学生多方式读文,理解内容,与最初对内容的猜测找异同点。

  1.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白文(竖版)。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2.教师展示《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集体朗读。之后挑战课文的繁体版进行朗读,男女生比赛读,各组比读。

  【设计意图】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兴趣。

  3.概括故事。

  教师设题: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提示:人物和事件。)

  一句话: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友人迟到责怪陈太丘,并对子骂父,元方据理反驳。

  4.明确题目作用。

  将概括的内容与猜想内容比较,明确这篇文章真正主要写的是元方。

  教师提问:题目和元方有什么关系呢?(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理清人物的主次关系,明确题目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1.整体感知元方性格。

  《咏雪》中的孩子咏雪有智慧,善于表达,语言优美,所以被选入《世说新语》的《言语》门。那么,本文中的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不喜欢元方?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元方的特点。(元方特点:讲信明礼的、聪明的、不卑不亢,敢于指出他人问题,敢于捍卫亲人尊严,有良好家教。)

  2.理解“方正”,把握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元方也像《咏雪》中两个孩子一样机智聪明,也是善于说话,但作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编入《言语》呢?本文重点是在说元方的语言精彩吗?

  教师课件给出本文的出处《方正》,解释什么是“方正”。

  (1)读文章,提取表现人物方正的句子

  学生读文章,找出描写元方语言、动作中表现方正的语句,填表格中,进行分析表述。

  依据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这句语言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元方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他有良好的家教;对于有错在身,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还怒骂别人的友人,年纪小小的元方据理抗辩,有理有据公正客观地批判别人,同时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方正”之气。

  依据元方语言中“家君”一词,作为谦辞的使用,体现元方的明礼。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友人的一个用词“尊君”,结合课后*题理解古代汉语中大量的谦辞和敬辞的使用。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汉语中的“敬辞”与“谦辞”。

  引导学生用表格中的两个字,概括元方方正的表现,学生能够提取“信”“礼”两个字,指明正是因为他讲信明礼,所以才将本文选入《方正》门。

  (2)运用朗读表演,表现方正。

  如何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的元方的方正呢?请同学们用脚本批注的方法,从人物的表情、心理、语气、语速等方面,分析元方和友人的两次对话,之后学生个人展示,分角色小组展示,换角色演读展示,通过语气、节奏、重音等将人物的方正特点朗读出来。

  举例:父亲的友人理直气壮,觉得自己一点儿错没有,于是怒目圆瞪、声调高昂、义愤填膺指责别人不失信,傲慢无礼。对于自己不守时,避而不谈,把矛头都指向陈太丘,狂躁气愤地骂了陈太丘。

  举例:元方很气愤,心想这人太缺德了,但是它没有急躁,而是冷静机智的回击父亲的友人。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批注,最后,通过对话演读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3)探究动作,评析元方是如何做到方正的。

  教师提问:既然元方为人很方正,那么对于“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举动,“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学生能够言之有理的陈述自己的见解“失礼”“不失礼”均可。

  (四)把握主题,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世说新语》中有众多篇目,编者为什么要选出自《言语》的《咏雪》和出自《方正》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让我们学*呢?这两篇文让我们有什么收获启示?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有年少聪明、智慧的孩子,有的孩子擅长优美的语言,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有的孩子正直、讲信明礼,有很好的道德修养。编者希望我们新一代少年聪明智慧,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这是编者对我们的期待。

  教师送给同学们的话:与诚信为伴,做品行正直的人!同礼节为友,传祖国文明精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成语。

  3.阅读《世说新语》中《乘船》《孔融让梨》《望梅止渴》等小故事。

  【设计意图】强化积累,拓展阅读量。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 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3.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4. 学*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课本翻开至《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2.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 不(fou)

  3. 学生自由朗读

  4. 齐读

  三、疏通文意

  1. 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 质疑(关于字词句)

  【明确】期日中: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区分古今异义); 过中不至:到; 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3.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4. 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

  5. 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四、讨论探究:

  1. 在前面,同学们就文章的语句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文章已经理解了,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呢?比方说,在人物刻画、语言处理、主题思想、材料安排上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呢?

  2. 那么,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个)主要人物有几个?(2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3. 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语言、神态)

  同学们应该知道人物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一起把这段对话朗读一遍,看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背下来。

  (读背这段对话)

  4. 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孝顺;伸张正义;落落大方;

  5. 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友人

  知错能改

  事情本身: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

  6. (题目合适吗?)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六、作业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背诵全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乃、期、委等,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学*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诚实、守信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运用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难兄难弟”,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是陈元方和陈季方。我们今天也来看看元方小时候的故事,看看她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

  2、教师从语音、语调、节奏、情感等角度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三、疏通文意,感知文本

  1、小组成员结合注释进行翻译,并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教师精讲点拨。

  2、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期: 去:

  不: 委:

  引: 顾:

  四、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教师提问:有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提问:那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有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学生探讨、交流。

  教师提问: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他们俩各自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

  五、拓展延伸,美文共赏

  多媒体出示《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 《世说新语》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六、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七、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2、课本剧表演: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成太丘与友期》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较多的反应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风气。我们认为处理这篇教材在整体感悟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重视语文教学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主要通过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宣讲古人所崇尚的美德――守信、有礼,而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顺应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要求,在质疑中求真知,在质疑中求进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开动脑筋,在自我探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学*的乐趣,加之前四个单元已学了三篇文言文,小学时也接触过少量文言文,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

  据以上两个方面分析,我们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期、去、引、顾”几个常用的文言词语。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3、感受古人崇尚守信、有礼的美德。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

  教学互动过程

  (一)示范质疑

  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老师提问:本文的作者是谁?

  部分学生会回答:刘义庆。

  于是老师提出第一个疑问,明确编者与作者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生通过阅读注释①学生发现本文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而本文的总课题是《<世说新语>两则》,从而提出第二个质疑,明确“笺疏”一词的含义。

  《朱子语类》卷十《读书法上》:“看文字须子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须子细。每日可看三两段,不是于那疑处看,正须于那无疑处看,盖工夫都在那上也。”

  (二)读顺语句

  出示读懂一篇文章第一层次要求:读顺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推荐朗读――学生教读――抽查朗读

  (三)读懂文意

  出示读懂一篇文章第二层次要求:读懂文意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文意;

  准备从元方或友人的角度复述内容。

  要求学生从元方的角度复述,从友人的角度复述,通过复述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和要点的理解或记忆,同时分角色复述为下一个环节讨论人物形象,读出疑问打下基础。

  (四)读出疑问

  到此同学们真正读懂文章了吗?不,读懂文章还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胡适

  “在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有疑。”――《大学原下》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课文,用心钻研,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提问,教师汇总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讨论,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五)读明启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元方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该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无元方机智刚正

  疑友人无信无礼信

  处知错就改

  有陈太丘守信礼

  疑教子有方

  课前设计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老师要认真思考。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和认知规律,主要教会运用质疑法解读文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探索质疑的过程中学*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但是在长期老师负责提问、学生负责回答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不*惯提问,不善于提问,难以提出契合文本的问题,难以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本节课中老师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所以必须在方法指导上,气氛渲染上下点心思,不然一堂课容易信马由缰,学生不知所学(常说的叫失败的课)。但我以为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的学才是最主要的,我们教师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过多的预设和框框必然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个性,与其上一堂步步为营、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的课,不如上一堂可以让学生自由思维,能产生不少问题的课。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由20xx年高考作文题导入: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

  1、你读我念: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⑴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下车引之

  ⑨元方入门不顾

  ⑵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⑶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⑴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⑵问题探究:

  ①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⑴陈太丘与友期

  ⑵太丘舍去

  ⑶下车引之

  ⑷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