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菁华5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心得体会,教育,学*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

  通过本次学*,对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认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听观摩课、看生本课堂教育视频、上网查生本教育的资料,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的引领者,是学生学*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活动中去,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 、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1、布置前置性作业。2、小组讨论。3、全班讨论。4、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 ;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用生本课堂教育模式教学,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的发展。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2

  最*,学校统一组织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感受颇深。生本教育提出并确立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对学生的学*起指导、点拨的作用。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的根本理念就是学生作为学*主体,自己主导自己的学*,老师只是一个辅导因素。

  参加生本教育理论学*后,我觉得受益匪浅,*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过多地研究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对学生的学研究的不够,这种做法还是很不科学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观念落实不到位,从而使学生的学变成了服从和接受。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孩子情感世界的构建,在分数与排名评比中,让孩子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自信、期待的温暖。我们的教育观念转的还不够彻底,对新的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在行动的落实上也不够扎实。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再完美的教育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自然界中没有两样东西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事实上再高明的教育者也无法洞悉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教育者将无所作为。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这方面的努力。

  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我自己感觉收获多多,特别是对我们的课堂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我深信,只要我们将郭教授生本教育理念吃透,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教学一套方法来,从而更加高效地投入到教学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3

  通过本次学*,对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认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听观摩课、看生本课堂教育视频、上网查生本教育的资料,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的引领者,是学生学*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活动中去,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 、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

  1 布置前置性作业。

  2 小组讨论。

  3 全班讨论。

  4 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用生本课堂教育模式教学,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的发展。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4

  7月11日来到承德实验小学聆听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节生本研究课。柳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体现老师广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语言,*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柳老师分三步设计的:首先出示前置性作业,学生互查。在学生互查时师巡视。其次,指一组向全班交流。最后,拓展中又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父母对你的爱。从这节课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触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深。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第二节和下午分别听了余秀行和贺秀宇两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以前对于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了解的比较少,今天听了两位专家的讲座,让我了解到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关于生本我认识到了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以前的传统课堂中,基本上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在生本高效课堂中,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第二,学生角色的转变。

  和传统教学相比,生本高效课堂的模式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学*带来的快乐。同时,同学们在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提高了能力。在通过合作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这些为以后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对“生本教育”的具体实施我还有很多困惑,但是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教学,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对学*感到快乐,而不是种负担?对于“生本教育”的理念我是非常欣赏的,但在自己的课堂上如何把握和体现?是值得我好好琢磨,好好去实践的。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尽可能为学生考虑,不管是备课上课,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实情考虑设计,随着学生的发展,然后改进、变动,留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时间,我想学生是会快乐的。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专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范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时时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等对话,以不同的方式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注重发掘引导学生的独特体验等等,都非常值得我学*,我将尽力吸取他们的精萃,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5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学*心得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的是学*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从初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到现在,我们经历了从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生本教育就是让成为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么,如何让生本的理念贯穿我们的英语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通过看观摩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录像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例外,我多么希望上面这些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是我的学生啊!

  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在学*生本教育理念的时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是谁?他就是他自己!让他自己做主!让他自己取得!不难看出,这个他就是指的学生。诚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就会使学生的学*变得自主,变得快乐,学*自然会高效!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了添加适量的生本理念。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结果证明试验是非常成功的,上台来的学生,不但读的很成功,而且没有一点胆怯。就像我*时在讲台上上课那样,下面学生的反应比*时都好。

  原来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让他们上台来教单词会把学生教错,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尽管有过生本教育带来的成功,但是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拿我几次失败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拔高要求,甚至在活动中接连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超乎他们固有水*的要求或用一些无谓、重复的环节为一个简单的问题纠缠;而孩子在课堂上的任务,也仿佛只是一味为了达成我的要求而已。这不是主动地学*,不是在为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也就没有起到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而是在为难他们,生拉硬拽地牵着他们前进。学*的难度和的态度致使课堂气氛不再轻松,在有压力的学*环境下,孩子就容易闷掉,产生畏惧心理。反过来,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到教师,使教师越发紧张急躁。一旦师生的沟通、合作出现障碍,双方的感觉都会被破坏,无怪乎教师放不开,孩子活跃不起来了。因此,一定要让每一次生本教育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生命的活动。

  总之,生本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使生本教育走出困境,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1)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菁华5篇)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

  郭恩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而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而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这个“生本教育”理论,紧扣了课改的理论,现代的教育课改观念已引入人心,真正的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当务之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都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热情高、积极阅读、预*,搜集资料,为课堂展示乐此不疲。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这样呢?他们整天为一大堆的作业包围着,给他点自由时间他还恨不得快点多抽出点时间出去玩,怎么可能想去学*?也是摆在老师面前最大的问题,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不要去灌输给人生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探索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课堂中,用新颖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留有疑问,激发学生课下探索的兴趣。成长在前、成绩在后。他们令人羡慕的成绩,有自由成长、健康成长的必然结果。

  生本教育课堂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要如何进行“生本”呢?我们是不是要全盘拿来呢?当我们试图要升起“生本教育”这面旗帜的时候,我想我们要认真考虑。我们的学校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快乐成长”等理念与生本教育的理念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我们不必摒弃目前已经在实施的课题的研究,需要的只是不断地改进,无论是“生本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教学理论,都可以成为优化我们教学方式的一剂“催化剂”。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同行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那碗水还没有倒干净,别人的那碗水就倒不进来。”其实我们自己的那碗水完全没有必要倒干净。我们需要做的是倒掉我们的陈旧的、落后的、与学生的发展无益的观念、行为的腐水,倒进先进的、与学生长远发展有益的活水来。“走*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那么,我们的教学何不提出“有自己特色的生本教育道路”的理论,也许我们的`教育教学亦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屈原的一句话自勉。愿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我能用汗水用激情浇灌一路之上的花草树木,享受盎然的绿意,聆听花开的声音。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2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在探索中寻求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学校文化浸润下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其倡导的“教师要从前台走到幕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观点,正是在课堂上很好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写照。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观念,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较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段时间,通过听观摩课、集体学*、上网查生本教学的资料,也和其他老师一起试着上生本课,现在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对生本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的引领者,是学生学*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活动中去,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假如在教学前,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就做不到以上几点。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 、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

  本课堂看似简单:1、布置前置性作业。2、小组讨论。3、全班讨论。4、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 ;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这些都是对生本课堂的写照。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的发展。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3

  学期初我再一次借阅了《教育走向生本》认真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这本著作并在网上查阅了许多有关生本理论、生本课堂实录和生本教学课堂模式的资料课例,这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生本教育倡导“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教育目的;体现学生学*主体性成了生本教学的灵魂。在生本教育课堂中,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巩固学*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来的资料。学生站起来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

  在生本教育中,教师是引导学的领路人,是学生学*的协助者。教师在生本课堂上,必须做到不见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者,让教学成为帮学。这时也就体现了小组合作学*的重要性。

  在小组建设中,具体工作有以下几项:

  (一)、培养合作组长

  培养小组长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当小组长的要求、职责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进行预*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等,尤其要关心学*成绩较差的同学,向老师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同时,要树立小组长的威信。

  (二)、前置作业的设置

  生本教育强调的是先学后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预*作业(前置作业)必须做好,课堂上才能有话可说。每节课上课前,教师都要先给学生设置一定的前置作业,如低年级数学的前置性作业主要是根据下节课的内容找身边的、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例子……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他们的前置性作业可以把这课时的教学要求比较全面具体地提出来,还可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研究的内容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的时间

  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合作学*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不宜讲得太多,应保证有15—25分钟让学生合作学*,主要是释疑、讨论。在学*新课时,问题的设计要使得学生好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可以达到点,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

  (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五)、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学*更多地表现形式应该是语言的交流。教师要根据数学科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并说出你解题的感悟。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4

  从初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到现在,我们经历了从学*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么,如何让“生本”的理念贯穿我们的英语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通过看观摩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录像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例外,我多么希望上面这些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是我的学生啊!

  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在学*“生本教育”理念的时候,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是谁?他就是他自己!让他自己做主!让他自己取得!”不难看出,这个“他”就是指的“学生”。诚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会调动生命自然的伟大力量,就会使学生的学*变得自主,变得快乐,学*自然会高效!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了添加适量的生本理念。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结果证明试验是非常成功的,上台来的学生,不但读的很成功,而且没有一点胆怯。就像我*时在讲台上上课那样,下面学生的反应比*时都好。

  原来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让他们上台来教单词会把学生教错,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尽管有过生本教育带来的成功,但是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拿我几次失败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拔高要求,甚至在活动中接连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超乎他们固有水*的要求或用一些无谓、重复的环节为一个简单的问题纠缠;而孩子在课堂上的任务,也仿佛只是一味为了达成我的要求而已。这不是主动地学*,不是在为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教师也就没有起到“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而是在为难他们,生拉硬拽地牵着他们前进。学*的难度和教师的态度致使课堂气氛不再轻松,在有压力的学*环境下,孩子就容易“闷掉”,产生畏惧心理。反过来,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到教师,使教师越发紧张急躁。一旦师生的沟通、合作出现障碍,双方的感觉都会被破坏,无怪乎教师放不开,孩子活跃不起来了。因此,一定要让每一次生本教育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生命的活动”。

  总之,生本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使生本教育走出困境,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5

  自20xx年开始,我校开始接触和实行生本教育理念,这期间,从探索理论,到痛下决心踏上教育改革的征程。我们走了很艰辛的一段历程,20xx年的8月,我有幸的成为了吴家小学的一份子,在这一年里,我很荣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通过一系列的专家报告和学校优秀教师的优秀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我对生本课堂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也在课堂上不断地践行着这一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一年来,收获很多,也成长了不少。现将我的一些的感想做如下总结。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全身心的发展,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来学*。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就我的英语课堂来讲,生本课堂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前一堂课下来,我总是讲得口干舌燥,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后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其积极性,也使孩子们找到了自信心,他们敢大胆开口说英语了,通过看他们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每个老师。

  生本课堂强**育要从师本走向生本,要求老师有一个课堂的主讲者,变成学生学*过程中的一个适时的引导者。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虽然经过一年的打磨,我在课堂上实行生本也已渐入正轨,但是一路上,仍然有一些让我很困惑的地方,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样合作学*,参与小组活动的效率不是很好。一些孩子学*的自觉性较差,小组合作的时候,总是趁老师不注意,讲小话,搞小动作的情况仍然存在,我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学*,并积极地向其他老师学*好的经验,以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2)

——学*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6篇)

学*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1

  *几年我们一直在摸索和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其倡导的“教师要从前台走到幕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观点,正是在课堂上很好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写照。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较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一年多的生本教育学*和实践,我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现在,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老师的角色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二、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建立“以人为本”的生本阅读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就涉及了阅读教学生本理念。课堂上,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体验、探究、对话式的自主阅读。其次才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老师予以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学生则在老师的启发下,或者在讨论中,相互启发,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的本身不经过阅读,对某一对象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所谓生命,作品包括具有未定性的文本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化,二者合璧才是完整的作品。阅读是一种对话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客体的意图语境消失了,只能在信息载体中留下一些暗示,这些暗示尤如空白,有待读者在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去填充。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求知、启智、健德、发展创新能力和形成个性品质的过程。

  如《小壁虎借尾巴》,小组分角色朗读第3至第5自然段。小结延伸: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假如小壁虎继续向其他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借到了没有?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作家,像课文那样,编故事(1)学生自由编。(2)在小组里说、评、议。(3)指名说,全班评议。教师结合课文的主题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使个性化阅读得到真正落实,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并贯穿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始终。

学*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2

  自师从先生以来,求*生本理论,走进生本学校,观摩生本课堂,然总未能领悟先生的学问真谛。私下思之,又总觉得“此中有真义”,每每想写点感悟,却 “欲辨已忘言”,乃知自己的学识功底尚浅,需继续勤勉求学。在反复*读先生的书和文章,特别是在学*《研究法:回归本体》后,“归一”的方法论引发我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再思考,虽是几个*常的问题,但对我来说思维已是经历了大的且不容易的扭转,故书写成文,作为*来学*的总结和体会。

  一、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人向来强调“素位而行”,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格守自己的本份,根据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来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不要去干涉,包揽别人的`事情或是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其次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并可以做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越出自己的位置去包揽别人的事情,费力不讨好还不自知。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群体。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梳理好每一个我们或者权威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并不厌其烦的把“它”教给学生,看似我们在很细致,很辛苦,很认真的“教”,实则我们是在剥夺了学生自己学*,自己探究知识的权利和机会,我们用自己的“教”替代了原本应属于学生的“学”。殊不知我们教得越细致,我们就越是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就越是在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那么教师的位置究竟应该在哪里呢?

  在确定“教师的位置在哪里”之前,我想首先需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只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其它问题都是不证自明的。

  教育的主体一直是教育学界乐此不疲的论题之一。可以说,学界*年来形成的“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学生、 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这些关于教育的主体的主要观点,都没有逃脱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的二元论方法的思维定势。他们都在试图通过对主客体关系范畴上的逻辑推理,寻找并确定教育的“主体”、“客体”、“非主体”,以确定现实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位次并为研究找到“科学”的依据。然而在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维模式下注定找不到教育的真正主体。事实也证明如此,在喋喋不休的关于主体争论中,谁又能说服谁,谁又能证明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就无可争议?静思下来,这些主体论跟“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论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

  曾有段时间,自以为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论的疏漏,那就是我在生本课堂的讲台上我看不到老师,老师到哪里去了?这是不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缺陷呢?毕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我现在看不到教师的“教”,我如何来评价这堂课的质量,我甚至觉得这样的课无法参加全国的**评比。现在看来,这是我太*惯于将事物纳为“主体和客体”的思维方式犯的错。这种二元的思维方式使我*惯于将事物分离为主客,是非,善恶,美丑等相对的概念来认识事物,往往认为执着一方,就是忽视甚至抛弃另一方,这种思维的结果必然导致我无法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导致我无法知道教师的位置应该在哪里乃至教师本应该做些什么?

  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二元的思维模式才能明确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教育理论提倡的方法论是:归一 ——回归本体 。它的立场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实现这个“一”最终和本质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 [1]显然,教育的本体在于学生生命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教育教学确能有效推动儿童的自主学*和提升,但学*是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制才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教”充其量也只是这外部力量而已,只是一个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内因却在于学生本身。回归教育本体的方法论,我们就无需再纠缠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争论中。师生共处于一个没有被割裂的整体,居于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的位置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应占据教育教学的中心,自然我们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为评判“学”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们倒认为这是教师“不越位”的表现,因为她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依托生命的内在机制去发展自身,去实现自身。毕竟教师的“教”作用只在于帮助、成全学生的“学”,而不是替代,包揽学生的“学”。

  用“归一”来取代“二元”的割裂;用“回归本体”来摆脱“主客”的思维窘境,不仅能充分明证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也为教师“正位”,更是对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与发展。这也许就是生本教育理论生命之基。

  二、美德可教吗?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按照他的论述,美德当然可以教授。但苏格拉底自认无知,他论证说,因为他无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悖论:美德是知识,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苏格拉底不会承认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么还有别的手段使美德被人们获取吗?当然有,苏格拉底也给我们最好的例证。他整天流连于雅典的街市,与人们讨论各种关于美德的问题。在谈论中他就象一个助产士那样去接生存在于人灵魂中的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发现自己内心中固有的善念和美德,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助其成为一个完善人格、拥有美德的人。显然,苏格拉底在用助产的方式而非说教的方式使人们获取美德。的确,美德是能够为人获取,人们甚至能够学*美德,但却很难证明我们可以教授美德。所以,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尤其是不可以以说教的方式教授。然而,今天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却正在以“上课”的形式向学生教授美德,然后以“考”的形式去检验学生的德行,不知不觉学生德性的真正形成却被简化和忽视了。

  其实就在我们教授道德的同时,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道德被解析为体系化,逻辑化的科学的知识,当他以知识的面目呈现于学生时,这种理性化的知识还是原本的道德吗?显然不是:他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道德知识。因此可以说,学校是在教授道德知识,而后再通过考试等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知识”,可事实上,学生记住道德知识并不意味学生获得了道德,毕竟“知道”某条道德条律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德性!而且这些靠记忆所得的道德条律对他们具体的行为并没有绝对的指导意义,他们依然会顺其本性去做他们要做的事。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德育必然低效,低效的原因不仅在于灌输、训斥、说教类似这样的方法上的错误,更在于德育真正基础——良好的教学—学*生态的儿童的美好学*生活的失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美好的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之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学校德育脱离儿童生活,这应该也是无可争议的。其实,最初的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正所谓:担水劈柴皆是道,举手投足皆教育。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言说的道德,人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它们,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追求道德,没有强制,没有灌输,没有说教,一切都是自主和愉悦的。但是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与生活开始分离,德育也随之远离生活,施教者把人类形成的传统美德解析成空洞的道德条律,并把这些抽象的行为规定强加给受教者。这时失去生活根基的德育也就演变成了课室里枯燥无味的说教,充斥着压抑,强制,痛苦和虚伪,当然也就伴随着无效的结局。因此要克服道德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的状态,只有让儿童置身于道德生活的自然之境中,育德于生活中,对其学*、交往以及各种生活境遇做出合理指导,使他们获得知识的乐趣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道德境界。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道德的生活中而获得道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中过上道德的生活呢?

  生本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依托学生内在的生命机制,建立美好学*生活的教学生态。“学*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美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 [2]在美好的教学—学*生活中,儿童会在不经意中自然形成了许多美德。诸如:自信、友爱、乐观、热情、进取、公正等等。这是因为,生本化的教学生态:美好的教学—学*生活使儿童获得了尽可能大的自主学*空间,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他们情感的积极性与求知的主动性,使他们得以在生命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美,同时欣赏他者的美,就在这追求*的过程中,在这美好的学*生活中,素朴的,毫无功利的德性就融入了他们的本性,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无需苦口婆心说教,无需蛮横无礼的强制,儿童在美好的教学—学*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道德,在这良好教学生态中孕育出的道德将融入他们的本性并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行为。美好的教学生态,成就美好的道德,成就美好的人,成就美好的生活,这确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前景!

  三、 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如此地怀疑过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做什么?想想总让人有些沮丧:很多时候我们居然是在教学生的本能,教他本来就会的东西。可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惯于以教者自居,并无限扩大自己的职业功效,我们的口头禅或或者应该说是我们的自勉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我们费劲心机的研究教法,从教学内容到时间的安排,从诗意的语言到优美的教态,我们力求把“教”达到科学化,技术化的完美的同时,却把本属于学生学*和求知的课堂成了我们教技表现的舞台,我们对于自己的越位和失职却浑然不知。何其不幸!事实上,这种外在于学生的“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反而是学生学*的干扰。就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院子里几个小朋友拿着一根跳绳,他们想玩跳绳的游戏。我,一个成年人,理所当然我要教他们玩。于是我很费劲教他们游戏的规则并不停给他们做示范,结果却变成了他们牵着绳子而我在跳绳,与我的初衷截然相反,原本是他们要玩跳绳!后来,我放弃了教(实在是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却以他们的方式解决了规则问题,而且玩得很开心,很尽兴。显然,我的“教”既没有让孩子们学会任何规则,也没有达到玩的目的。反而成了他们的干扰,反而使他们失去玩的乐趣,我对“教”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那么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的尴尬呢?我首先想到了“留白”这个词。*古文化是比较崇尚空白的,古诗有云:不到处皆诗。*画也非常讲究布白,总会在画里留下那么一片空白,这空白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遗憾,反而引起人的无限的遐思,从而增加了画的整体与和谐之美。那么,我们的教是不是也该借鉴“留白”,不要执着于完整知识的教授,把我们要教的知识留出来,少教甚至不教,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要知道只有深入他们内心并融入他们生活的知识才是属于他们的知识。因此,留白,留白,再留白,只有我们留出越多的空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施展生命的智慧。其次,我想到的是,我们在“教”中应创设一个展示知识的原本面目的情境。这个情境能把生活世界的知识与科学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让那些经过逻辑分析,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在这个情境中能显现出它最原初的,生活的摸样,于是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情境中,从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知识去认识、领悟科学世界的知识,使科学的知识成为于自己的自身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惯常靠“教”的科学的知识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产生联系,他们将内在于学生并能为学生所用,他们与考试无关,他们只为学生更好的生活做准备并成为学生的不可言说的智慧。最后,我想到的就是行不为之教,把学交付给学生,安守做一个生命的牧者,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于生命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

  四、结语

  不论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所提倡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还是*禅宗的精髓要义“重现本来面目”,其主旨都是要克服主体与客体分立的二元思维。他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事物的本源、本相,没有主客、没有是非、没有彼此的对立,一切都处于本源性地同一之中。生本教育理论提倡“回归本体”,归一的研究方法与他们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说“归一”,既能与古老的中华智慧息息相通,又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思辨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度,也更是对二元思维方式的超越。在对“本体”的追问中,我们能更明晰问题的矛盾所在,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思维局限所在,也就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教育现象中的问题。

学*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3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就应该是充分发挥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的是学*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学*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4

  自师从先生以来,求*生本理论,走进生本学校,观摩生本课堂,然总未能领悟先生的学问真谛。私下思之,又总觉得“此中有真义”,每每想写点感悟,却 “欲辨已忘言”,乃知自己的学识功底尚浅,需继续勤勉求学。在反复*读先生的书和文章,特别是在学*《研究法:回归本体》后,“归一”的方法论引发我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再思考,虽是几个*常的问题,但对我来说思维已是经历了大的且不容易的扭转,故书写成文,作为*来学*的总结和体会。

  一、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人向来强调“素位而行”,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格守自己的本份,根据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来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不要去干涉,包揽别人的事情或是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其次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并可以做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越出自己的位置去包揽别人的事情,费力不讨好还不自知。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群体。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梳理好每一个我们或者权威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并不厌其烦的把“它”教给学生,看似我们在很细致,很辛苦,很认真的“教”,实则我们是在剥夺了学生自己学*,自己探究知识的权利和机会,我们用自己的“教”替代了原本应属于学生的“学”。殊不知我们教得越细致,我们就越是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就越是在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那么教师的位置究竟应该在哪里呢?

  在确定“教师的位置在哪里”之前,我想首先需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只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其它问题都是不证自明的。

  教育的主体一直是教育学界乐此不疲的论题之一。可以说,学界*年来形成的“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学生、 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这些关于教育的主体的主要观点,都没有逃脱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的二元论方法的思维定势。他们都在试图通过对主客体关系范畴上的逻辑推理,寻找并确定教育的“主体”、“客体”、“非主体”,以确定现实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位次并为研究找到“科学”的依据。然而在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维模式下注定找不到教育的真正主体。事实也证明如此,在喋喋不休的关于主体争论中,谁又能说服谁,谁又能证明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就无可争议?静思下来,这些主体论跟“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论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

  曾有段时间,自以为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论的疏漏,那就是我在生本课堂的讲台上我看不到老师,老师到哪里去了?这是不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缺陷呢?毕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我现在看不到教师的“教”,我如何来评价这堂课的质量,我甚至觉得这样的课无法参加全国的**评比。现在看来,这是我太*惯于将事物纳为“主体和客体”的思维方式犯的错。这种二元的思维方式使我*惯于将事物分离为主客,是非,善恶,美丑等相对的概念来认识事物,往往认为执着一方,就是忽视甚至抛弃另一方,这种思维的结果必然导致我无法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导致我无法知道教师的位置应该在哪里乃至教师本应该做些什么?

  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二元的思维模式才能明确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教育理论提倡的方法论是:归一 ——回归本体 。它的立场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实现这个“一”最终和本质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 [1]显然,教育的本体在于学生生命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教育教学确能有效推动儿童的自主学*和提升,但学*是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制才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教”充其量也只是这外部力量而已,只是一个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内因却在于学生本身。回归教育本体的方法论,我们就无需再纠缠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争论中。师生共处于一个没有被割裂的整体,居于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的位置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应占据教育教学的中心,自然我们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为评判“学”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们倒认为这是教师“不越位”的表现,因为她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依托生命的内在机制去发展自身,去实现自身。毕竟教师的“教”作用只在于帮助、成全学生的“学”,而不是替代,包揽学生的“学”。

  用“归一”来取代“二元”的割裂;用“回归本体”来摆脱“主客”的思维窘境,不仅能充分明证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也为教师“正位”,更是对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与发展。这也许就是生本教育理论生命之基。

  二、美德可教吗?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按照他的论述,美德当然可以教授。但苏格拉底自认无知,他论证说,因为他无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悖论:美德是知识,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苏格拉底不会承认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么还有别的手段使美德被人们获取吗?当然有,苏格拉底也给我们最好的例证。他整天流连于雅典的街市,与人们讨论各种关于美德的问题。在谈论中他就象一个助产士那样去接生存在于人灵魂中的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发现自己内心中固有的善念和美德,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助其成为一个完善人格、拥有美德的人。显然,苏格拉底在用助产的方式而非说教的方式使人们获取美德。的确,美德是能够为人获取,人们甚至能够学*美德,但却很难证明我们可以教授美德。所以,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尤其是不可以以说教的方式教授。然而,今天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却正在以“上课”的形式向学生教授美德,然后以“考”的形式去检验学生的德行,不知不觉学生德性的真正形成却被简化和忽视了。

  其实就在我们教授道德的同时,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道德被解析为体系化,逻辑化的科学的知识,当他以知识的面目呈现于学生时,这种理性化的知识还是原本的.道德吗?显然不是:他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道德知识。因此可以说,学校是在教授道德知识,而后再通过考试等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知识”,可事实上,学生记住道德知识并不意味学生获得了道德,毕竟“知道”某条道德条律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德性!而且这些靠记忆所得的道德条律对他们具体的行为并没有绝对的指导意义,他们依然会顺其本性去做他们要做的事。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德育必然低效,低效的原因不仅在于灌输、训斥、说教类似这样的方法上的错误,更在于德育真正基础——良好的教学—学*生态的儿童的美好学*生活的失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美好的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之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学校德育脱离儿童生活,这应该也是无可争议的。其实,最初的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正所谓:担水劈柴皆是道,举手投足皆教育。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言说的道德,人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它们,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追求道德,没有强制,没有灌输,没有说教,一切都是自主和愉悦的。但是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与生活开始分离,德育也随之远离生活,施教者把人类形成的传统美德解析成空洞的道德条律,并把这些抽象的行为规定强加给受教者。这时失去生活根基的德育也就演变成了课室里枯燥无味的说教,充斥着压抑,强制,痛苦和虚伪,当然也就伴随着无效的结局。因此要克服道德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的状态,只有让儿童置身于道德生活的自然之境中,育德于生活中,对其学*、交往以及各种生活境遇做出合理指导,使他们获得知识的乐趣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道德境界。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道德的生活中而获得道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中过上道德的生活呢?

  生本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依托学生内在的生命机制,建立美好学*生活的教学生态。“学*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美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 [2]在美好的教学—学*生活中,儿童会在不经意中自然形成了许多美德。诸如:自信、友爱、乐观、热情、进取、公正等等。这是因为,生本化的教学生态:美好的教学—学*生活使儿童获得了尽可能大的自主学*空间,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他们情感的积极性与求知的主动性,使他们得以在生命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美,同时欣赏他者的美,就在这追求*的过程中,在这美好的学*生活中,素朴的,毫无功利的德性就融入了他们的本性,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无需苦口婆心说教,无需蛮横无礼的强制,儿童在美好的教学—学*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道德,在这良好教学生态中孕育出的道德将融入他们的本性并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行为。美好的教学生态,成就美好的道德,成就美好的人,成就美好的生活,这确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前景!

  三、 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如此地怀疑过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做什么?想想总让人有些沮丧:很多时候我们居然是在教学生的本能,教他本来就会的东西。可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惯于以教者自居,并无限扩大自己的职业功效,我们的口头禅或或者应该说是我们的自勉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我们费劲心机的研究教法,从教学内容到时间的安排,从诗意的语言到优美的教态,我们力求把“教”达到科学化,技术化的完美的同时,却把本属于学生学*和求知的课堂成了我们教技表现的舞台,我们对于自己的越位和失职却浑然不知。何其不幸!事实上,这种外在于学生的“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反而是学生学*的干扰。就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院子里几个小朋友拿着一根跳绳,他们想玩跳绳的游戏。我,一个成年人,理所当然我要教他们玩。于是我很费劲教他们游戏的规则并不停给他们做示范,结果却变成了他们牵着绳子而我在跳绳,与我的初衷截然相反,原本是他们要玩跳绳!后来,我放弃了教(实在是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却以他们的方式解决了规则问题,而且玩得很开心,很尽兴。显然,我的“教”既没有让孩子们学会任何规则,也没有达到玩的目的。反而成了他们的干扰,反而使他们失去玩的乐趣,我对“教”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那么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的尴尬呢?我首先想到了“留白”这个词。*古文化是比较崇尚空白的,古诗有云:不到处皆诗。*画也非常讲究布白,总会在画里留下那么一片空白,这空白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遗憾,反而引起人的无限的遐思,从而增加了画的整体与和谐之美。那么,我们的教是不是也该借鉴“留白”,不要执着于完整知识的教授,把我们要教的知识留出来,少教甚至不教,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要知道只有深入他们内心并融入他们生活的知识才是属于他们的知识。因此,留白,留白,再留白,只有我们留出越多的空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施展生命的智慧。其次,我想到的是,我们在“教”中应创设一个展示知识的原本面目的情境。这个情境能把生活世界的知识与科学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让那些经过逻辑分析,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在这个情境中能显现出它最原初的,生活的摸样,于是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情境中,从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知识去认识、领悟科学世界的知识,使科学的知识成为于自己的自身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惯常靠“教”的科学的知识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产生联系,他们将内在于学生并能为学生所用,他们与考试无关,他们只为学生更好的生活做准备并成为学生的不可言说的智慧。最后,我想到的就是行不为之教,把学交付给学生,安守做一个生命的牧者,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于生命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

  四、结语

  不论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所提倡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还是*禅宗的精髓要义“重现本来面目”,其主旨都是要克服主体与客体分立的二元思维。他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事物的本源、本相,没有主客、没有是非、没有彼此的对立,一切都处于本源性地同一之中。生本教育理论提倡“回归本体”,归一的研究方法与他们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说“归一”,既能与古老的中华智慧息息相通,又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思辨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度,也更是对二元思维方式的超越。在对“本体”的追问中,我们能更明晰问题的矛盾所在,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思维局限所在,也就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教育现象中的问题。

学*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5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的内涵是: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下面是我在学*生本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三年级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但“生本教育”并不这样认为,它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尤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拓展部分要根椐学生的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畅所欲言。不管多与少,对与错,重在参与,加强和关注学生的操练。

  二、生本教育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语言学*的效果和学生对学*的兴趣密切相关,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的兴趣不浓,其原因是多样的,如老师讲课过于呆板,要求学生机械式的学*和记忆,学生基础太差没有信心等。在我担任教学任务的班级里,我采取很多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大量开展对话、竞赛、讲故事、表演等贴*学生心理的活动。例如,每天和学生用英语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在详细讲解课文的基础上针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开展抢答比赛和提问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才能;或者就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表演等;与此同时,我比较留心在讲课的语言上尽可能做到生动有趣,抓住学生语言里的有趣点加以发挥,利用任何可以用的机会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关注。

  三、生本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生本教育绝对不是一件容易到一蹴而就的事情,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生本教育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并设计很多的学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果断控制课堂进程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从一个学*环节进入下一个学*环节。例如我经常在新课教学中安排学生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或开展比赛,有的时候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了,由于学生对课题非常有兴趣,就会不断的提出很多的问题,课堂气氛可以热烈到令老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地步。这个时候如果老师不及时停止学生的活动,就会影响本节课预定的任务,会导致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被耽误。其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生本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具有非常融洽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有可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顺利的和老师配合开展各项活动。我在课堂上也每天或多或少都会留时间和他们用英语进行交谈,涉及的话题多是他们感兴趣的,长期实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以上两条外,生本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创造和开拓的精神、向学生和他人学*的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力不够,或者教学能力不足,言传身教下,是不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的。

  当然,我们实施生本教育模式是在起步阶段,必须不断学*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勇于探索和创新,开拓新的教学领域和教育方式,甚至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设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

  任何改革都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生本理念也不例外,我觉得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生本课堂,要求小组活动有板有眼,要求课堂收放适时有度,要求学生自学方式有效,但好*惯和好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师细致到位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去调整方法,给学生一定的适应空间很重要

  2、默契培养。生本课堂,要求老师把有效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从表达展示中收获,而教师的语言就要精练到位,一堂课效果好坏,学生可能起主要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幕后课下做足工作,组长的沟通培训,问题学生的帮助指导,细节的深入研究,来形成和学生的默契,这样的课堂才会事半功倍。

  3、激励效应。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被认可。因此,当学生主动去探究,表达有新观点,展示有新发挥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评价,及时鼓励表扬,甚至学生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或偏离主题时,恰当的激励和建议,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经过一个学期的学*摸索,对生本教育的认识还很浅显,有时,也会有很多困惑和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课堂纪律就有所放松,让学生展示的同时就延缓了教学进度时间,给学生主动学*的机会,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还应积极学*,主动实践,力争让学生先学乐学,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更生动更精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生本教育,在课堂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欲望的教学情境;注重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环境。快乐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

学*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6

  在“生本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案例较多出现在小学阶段,中学生对“生本教育”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并且在有些学校(特别是中考、高考成绩较好的学校)还出现排斥的现象,他们不愿意参与讨论,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总是希望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答案,郭思乐教授发出感叹:“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其求知欲和表现欲一般要下降。”而对于我们这样的一所普通高中来说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最根本的因素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这些教师身上,如果我们从心里抵触“生本”教育,还是按照“师本”教育进行,那么就永远跟不上教育的发“生本教育”展方向。学生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通过学*,我觉得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把“生本教育”落在实处。

  首先:我们要主动的去迎接“生本教育”的理念。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具有学*的天性,有很大的学*潜能,只有把学*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基本原则。教师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健全的人格魅力,学生才能被这种品质所吸引、所感染,并且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研究性学*、自主性学*落到实处。

  其次:我们要应用“生本教育”理念去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应从三个方面去做:第一是课前。课前要给学生留下预*提纲,设置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以及查阅相关书籍或是登陆网络查找,完成相关的内容。第二是课上。课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成果。为了达到更好的学*效果,最好把学生分成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交流讨论可以起到最佳的学*效果。如果有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区结决,在这其间,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做个真正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第三是课后。课后要做到对知识的及时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够相应的检测*题(或是作业)。

  再次: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

  由于我们是普通中学,学生基础比较弱,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所以这对“生本教育”是一个冲突,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而不去做,或是不愿意去做。如果能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能各显其才,那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这虽然加大了我们的难度,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去安排我们的教学使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

  最后:要不断反思和总结。

  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成功和缺憾的,成功的我们要继续保持,缺憾的地方我们及时调整,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完善。

  生本教育对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但要完全的展开和实施确实又有难度,通常“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会夹杂在一起,有时还会感觉“生本教育”太慢影响教学进度,但我们要理清思路,是学生学*、还是我们讲教材?我想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学生是学*的主体,“生本”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不要因为自己的理念问题而误了学生的自主学*的机会。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3)

——学*三生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学*三生教育的心得体会1

  “三生教育”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组成。大学生处于身体成长和生理机能发展的高峰期,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但又不顾条件允许急于满足条件需要容易造成失败和挫折甚至误入歧途轻视自己的生命把痛苦留给家人。而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让我们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尊严的价值理念,真正领悟生命的本质与价值。

  【生存】

  我们必须去面对一个现实,适应环境,独立生存,生活充满着智慧。会主动学*和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的人懂得如河更好的生活下去。学*三生教育让我们基本生存危机的应付常识,如:野外判定方位的方法,电梯被困的自救,交通事故的自救与互救。其次人在社会上不仅是自己一个人,我们身边还有你,他她构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所以做好人际关系也是非常只重要的。学会用*等;尊重;真诚,互助,诚信,宽容待人。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克服面子心理,冲动心理。再次学*理财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信一句话“也许你是不幸的,但你却比许许多多生命将要结束的人来说或是对失去一切的人来说至少你还有生命!”要勇敢学会面对挫折,它是我们没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事情。关注民生,规划职业将回影响到我们将来的创业成败要创业也必须有一定的资本和经营能力。把握创业的方式机遇。成功将属于不久将来的我们。

  【生活】

  生活,首先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珍惜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惯,做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沉迷于网络,不能花天酒地。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获得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必备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生命】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生命是什么,生命的责任,生命的哲学和价值取向。

  一个肉体的生命,我们要懂得去珍爱。一个属灵的生命,他需要人类精神话语与精神动力来喂养。我们要做到“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点燃到底,一直都要是光明的。尊重生命包括尊重人的生命和对非人的生命给予一定程度的尊重。对生命的价值,“人永远不能散失生命的价值”它是不能用金钱,也不能用权势来衡量的。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三生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培养学生的高尚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尊重生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举措,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生命因尊重而更美好,我们尊重了它才能更好的生存,生存是生活的最基本形式,我们学会了它才会懂得生活。让我们共同学*,共同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生存,作一个懂得生活的大学生。大千世界,总是形形色色。喧嚣的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干啥都像在赛跑,为了不枉此生,只有活出自己的风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命确是匆匆如过眼云烟,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生活,千万莫让自己的心理变成一根弹簧,轻轻一压就发生形变,最终弄得个悲惨下场,不仅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不可,愈合的幸福,也让世界人民少一份安宁和喜悦。

  总之,“三生教育”,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学生学*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学*三生教育的心得体会2

  “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三生教育”即生命的教育、生存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生命是人生的开始与结束,生存是人生的承受与挑战,生活是人生的付出与收获。人,只要你活着,就必须面对生命,生存和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理解其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而教育,则是一种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让所有的人来:关爱生命、懂得生存、学会生活。

  生命的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传授正确的生命观,教授学生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认识生命的短暂与可贵,告诉他祖先的训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帮助他回忆自己成长的点滴,让其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以及自己的价值。使他记住一句话: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启发他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关爱生命”是我一直都信仰的话语。不仅是我,也包括你和他。

  生存的教育,是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基本常识,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坚定的生存下来。我理解的“生存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生存”。所谓懂得,就是要让其在拥有健康身体的基础上学会处理各种在其年龄阶段能够应对的生存障碍。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已经磨灭了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本领。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让他们学会一个主题———今天我当家。有一句古话不是经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有一句话这么说来着:做生活的穷者。所以,我们把二者合并,让现代的孩子学会“当家”,学会做“穷者”。

  生活的教育,都说人是被自己打垮的,但我却说,人是被生活打倒的。因为,被自己打垮的人注定是不会生活的人。每个人,包括小孩子,都想做生活的强者,但连生活的真正意义都不了解,还谈什么强者。所以,要做强者,必须先学会生活。学会生活,就是让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了解生活的规则,掌握生活的航标,创造自己的未来,努力达到健康、幸福、和谐。小至个人,大到国家,生活总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国家奋斗的生活,拼搏上进、展翅高飞是个人追求的生活。生活的教育,是要让每一个人成就自己健康的理想,成就绿色的生活。所以,我要说:学会生活,让我们行动起来!

  生命、生存、生活。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生命是开端,生存是方法,生活是过程。只有开好头,掌握正确的方法,操作好过程,人的一生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所以,“三生教育”志在必行。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它!

学*三生教育的心得体会3

  8月31日,我家参加了县幼儿园举办的“三生教育”家长培训会,听取了园长的“三生教育”互动教学讲授。园长采用生动形象的讲演形式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三生教育、幼儿园三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家园配合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我们了解了幼儿园实施三生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也了解到教师是通过游戏活动形式,把“三生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孩子们在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中领悟生命的珍贵、生存的重要和生活的价值,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心和感恩之心的种子。“三生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学会善待他人,善待生存环境,善待生存挫折,努力做一个自强、自立、自爱,会学*、会生存、会生活的,具有良好品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小公民。

  整个培训会场气氛活跃,我认真倾听,积极的参与,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家园共育、密切配合。

  人的一生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特别是生命意识的教育。实施幼儿园“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家庭应与幼儿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庭是孩子儿的第一所学校,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道德品质培养成的重要场所,“三生教育”家园合作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今后,我家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和老师的沟通交流,采取积极参加幼儿园通知的各种家长会、在课后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等形式,更加支持和配合老师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良*勤养、家园为范。

  我认为,在对孩子“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养成良好*惯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的好*惯要趁早,坏*惯一旦养成,长大之后会积*难改。培养孩子的好*惯,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经常的言传身教和园区教师良好模范形象的树立,把良好的言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教导孩子也这样做。作为一位三岁孩子的母亲,我逐步让他养成了以下几种*惯:

  1、懂礼貌;会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会说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2、良好的生活*惯;能按时起床就寝,一日三餐有规律。

  3、具备良好的卫生*惯;会自己刷牙盥洗,饭前便后洗手,能自己使用卫生间。

  4、有环保意识,知道垃圾扔进垃圾筒。

  5、能分享、不自私、有一定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我们家长的影响对学龄前儿童至关重要的,家庭也要有“三生教育”的观念意识,所以要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为孩子作出榜样。健康的家庭关系和快乐的生活态度是热爱生命的表现。我们作为父母,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配合好园区和老师,搞好孩子的“三生教育”。我认为:对幼儿进行三生教育意义深远,只要家庭、社会和幼儿园密切配合,一定会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开创一片蔚蓝的天空。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菁华5篇)(扩展4)

——学*三生教育心得体会合集5篇

  学*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1

  学*了《三生教育手册》对三生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三生教育系统的理解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要透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理解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新形势下,应对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更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如何深入开展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并能享受生活,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1、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生命教育

  一是认识生命,保护生命。认识生命就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一些知识,了解生命特点。如生命的不可创造性,不可再生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没有阴间与来世。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和周围的亲人、好友甚至社会、民族相联系。保护生命就是求学校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会生如何解决关于地震、火灾、烫伤、落水及人工呼吸等方面问题

  二是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轻视任何个体,并且学会用爱心去经营生命用对亲人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人的生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深刻涵义,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以乐观的心态去欣赏生命,以谨慎的态度去尊重生命。

  三是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艰辛与伟大。从情感上加以引导,让每一个学生从会爱环境,爱动植物,爱自己,爱他人的生命,从心里上敬畏生命,而不能残忍对待生命。培养学生拥有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从容应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2、对生存教育的认识生存教育是帮忙学生学*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潜力和创造潜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存教育一是学会学*――学会学*的方法与潜力,培养学*的兴趣。学会合作――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选取、决策与社会协调潜力。二是使学生学会在独自状况下生存,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学会在群众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帮忙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决定和选取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构成必须的劳动潜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3、对生活教育的认识生活教育就是帮忙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具体说,透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职责感,构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取,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二、认真组织三生教育的实施

  1、作为一名教师的管理者要自觉地实践三生教育的理念管理班级,引导和构建快乐班级。

  2、作为一名深入课堂教学、深入学生生活的教师,自觉实践三生教育理念,构建快乐课堂,重新理解教学生涯,体会生命在课堂中流淌的好处,进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生存、生活的光辉。让学生在幸福课堂中学会生活常识,增强生存技能,享受幸福学*的乐趣。3、作为一名教师自觉创设三生教育的快乐家庭,使家庭成员共同幸福生活。

  总之三生教育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职责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我们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生命可贵,生命无价,教书生涯,短暂而快乐,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寓教于乐,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

  学*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2

  新学期学校开展了学*“三生教育”这门课程,其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学生“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关心他人和集体”;“生存教育”,强调“学会个体和社会生存技能”。学*“三生教育”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我们的身的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处于身体成长和生理机能发展的高峰期,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但又不顾条件允许急于满足条件需要容易造成失败和挫折甚至误入歧途轻视自己的生命把痛苦留给家人。而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让我们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尊严的价值理念,真正领悟生命的本质与价值。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时的山和水,又回复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过,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秋天。——三毛

  生命教育帮助我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我们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当今社会,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无限的喜悦,同时也有着一份无法抵挡的痛苦,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为那来之不易的生命,我们就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重视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在需要我们关注的生命里,我们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重来,它绝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因此要做最好的自己。人生喜怒哀乐是人生的常事,一个失去了喜怒哀乐的人的人生是失败的,生命教育教会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人生的失败挫折,要有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珍惜拥有。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它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其实,面对生命,我们要不屈服、不放弃;面对灾害,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要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识,展现生命的光辉。

  一个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价值,不要勉强自己去学别人,而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不但自己觉得快乐,对社会人群也更容易有真正的贡献。——罗兰

  生存教育还帮助我们学*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我们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

  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较好地去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我们不仅要适应生活,更要努力创造幸福生活,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学会学*、树立理想都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生命是生存的前提,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教育教会我们在学*中,面对学*中的迷惑所带来的烦恼,面对考试中的失意,面对学*生活中同学之间的矛盾,应该以积极从容的方式去面对。教会我们在面对挫折、失败、喜悦、成功时应该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努力过生活,自足最快乐!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生活教育帮助我们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我们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我们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我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培养我们的爱心,感恩之心,学会宽容,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曾经给我们帮助或是现在正在帮助我们的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社会,对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或者是无心冒犯我们的人,海纳百川,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必将为我们的人生开辟一条宽阔而*坦的道路。生活教育同时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当今社会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化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起来,在日益激烈的社会与人才竞争面前,生活教育教会我们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未来,人生的价值不该知识学*一门知识,更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份工工作而学一门知识,面对日益的各中竞争,我们应该有为社会进步而努力,为时代进步而努力,为人类进步而努力的决心,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时代、人类的共同进步而努力!

  同时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我们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总之,学*“三生教育”,有利于让我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我们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我们学*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有利于我们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所以让我们热爱生活,感受生命,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力,珍惜这份权力,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生活是快乐之本,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生存,则是去展现宝石的价值。尽情地享受美好的人生,在生活中寻求人生的真谛,人生的价值也将得到完美的体现。

  学*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3

  回望起当初踏入云南大学滇院校门时那个刚踏出高中校门不久的我,现如今我已是一名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对学校开设的三生教育课程的学*,自己如今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感悟能力已不再像入校时那般的懵懂。而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我们当代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其中,“生命教育”是帮助我们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我们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我们学*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我们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回忆起自己大一对三生教育课程的学*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了大学生三生教育学*心得的交流与实践。为我们同学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提高我们同学对三生教育课程的学*热情和积极性。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在20xx年,我院积极组织70名同学,利用五一假期,深入到富民县赤鹫乡,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以“走进农村生活,体验生存意义”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调研期间,我们调研小组在我院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团结互助下,坚持不怕苦不怕累的当代大学生精神,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的了解了当地的乡情乡貌,收集到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调研活动结束后,对调研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总结,撰写出一份高质量的对赤鹫乡未来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调查报告,为赤鹫乡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此次外出调研,使我在将来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我院还积极鼓励我校各系各班级积极开展“三生教育”学*实践活动。而自己作为班长,我所在的08国贸一班,在班主任董辉老师的带领下,组织班委开展了五彩缤纷的“三生教育”学*实践活动,让我记忆犹新的,有大一的时候组织全班同学带上买好的菜到海梗公园烧烤,使同学们深刻领悟到“生存教育”的意义,大家从中学*到了生存知识,掌握了生存和生活技能,同时同学们还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强化了大家的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从而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同学们了解到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此外,我们班还组织了全班同学到敬老院探望,并给敬老院的老人们带去了慰问演出和慰问品。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对“生命教育”的学*和认识,帮助我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促进我们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像这样积极向上的“三生教育”学*实践活动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班上还开展了许多,如组织全班同学观看电影《高考1977》、开展全班趣味运动会、与刚入校的金融新生在大自然风情园联谊……身处如此积极活跃的班级里,我深感幸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院各级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以及各班委和同学的团结与支持。如今,我们班已经被评为“红旗团支部”,并在积极申请“优秀班集体”的光荣称号。

  我坚信,我们班,我们滇院,在将来的发展道路上,将更好、更快的发展,“今天我们以滇院为荣,明天滇院以我们为荣”。

  学*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4

  “三生教育”从提出到秋季开始实行,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生活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人才培养上来说可以实现一个质的突破。

  “三生教育”包含“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目标点,其目的是通过认知以及实践让学生包括教师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健康的提高生存价值,明确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关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推而广之关心朋友、他人的生命安全;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了解家长正确理解“三生教育”思想,同时掌握科学指导孩子的一些方法,巩固孩子在“三生教育”课堂上的.学*成果。

  三、基于社会的机制

  社会教育同样是个重要的环节,无论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都离不开社会教育找个大环境,所以这是整个“三生教育”操作最为复杂的一个集合部分。社会环境对于“三生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教育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个团体支持“三生教育”的开展。

  某些特定的时间允许向学生开放特定场合。比如**部门可以开放警察局、医院、消防局、**部门、邮局等场合,而商业部门可以开放某些公司给学生进行参观,并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消化吸收以及利用。

  学*三生教育心得体会 5

  我园开展“三生教育”课程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边学*边运用。刚开始,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什么是“三生教育”,更别说是要运用于教学中了。但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及学*,我不但深刻了解了“三生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同时还明白了“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特别是生命意识的教育。实施幼儿园“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成的重要场所,“三生教育”家园合作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还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在家园联系栏张贴相关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明白“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了解我们“三生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目的,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家长也从中受益不浅,从而也更加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

  最后,我们全园师生站成一个大大的心形,共同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并真诚的'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恩的话,整个幼儿园融入了一片感动之中。活动结束时,每一位家长、幼儿、教师都把自己亲手制**心卡片挂到了幼儿园的感恩树上,以此寄托自己的祝福。

  通过这次活动,促进了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感恩之心。我班幼儿似乎更加懂事和有礼貌了,家长也时时主动配合好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教育融入在一片和谐之中。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三生教育”的学*,让我懂得了“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也懂得了“三生教育”要着眼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着力开启幼儿心智、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培养幼儿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同时,“三生教育”也给予了我很多启示:为了实现美好的生活,要学会好好的生存,珍重自己的生命,为生命创造更高的价值。

相关词条